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第1篇

不可否认的是,大国工匠、大赛选手和高技能人才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如下几点:首先,三者都强调创新性和专注性,比赛选手和大国工匠都不满足于重复性的生产或比赛流程,而是注重细致的观察,善于经验的积累,勇于尝试新方法和追求更高的目标,追求艺无止境,讲究推陈出新,勇攀高峰。在追求精益求精和精雕细刻中追求极致效率,从而引发工艺创新,形成更高层次的生产形式和技艺水平;其次,三者都强调强调德在技先,技高无边,讲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强调吃苦耐劳,注重锲而不舍,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一点在学生就业后,普遍被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所推崇;再次,三者都强调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不会轻易放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很细小的问题。追求完美的过程,自己和自己也会较劲,常常于精微处见精神,抱着把产品和比工件做成艺术品的心态处理生产和比赛中的每一步操作;三者都善于钻研,追求极致,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能在艰苦的工作中学会取舍和乐在其中,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操作练习和生产过程;最后,三者都善于向最高的标准看齐,善于向大师看齐,注重纵向比较和横向学习,注重彼此沟通和信息交流。

结合大国工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特点,技工学院汽车专业的技能竞赛近几年开始注意放慢比赛的节奏,注重锻造师生精雕细琢的竞赛细节。具体来说,就是加强不同院校大赛辅导教师和备赛选手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认真研究大赛规程和比赛文件,相互取经,用强化专家指导、课题研究、企业练兵等措施提高比赛实战能力。努力打造技能大赛梦之队,保持自己在全省乃至全国技能大赛前列位次,力争大赛成绩实现新的突破。

各技工院校都有针对性地制订市赛、省赛和国赛的训练计划,成立了大赛指导团队和参赛学生训练班,积极参加各个省市举行的技能大赛选拔赛。对获得出线资格的选手还会组织进行分阶段的集训和进一步选拔,使参赛选手的心理和技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15年8月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杭州技师学院的杨金龙在汽车喷漆项目上为中国夺得历史上的首枚汽车专业金牌。正式迈入汽车专业领域的世界顶级高手行列,充分展示了技工院校师生的技能风采。

近几年,技工院校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经验,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以汽车技术、汽车车身修理、汽车钣金与喷涂为龙头、汽车检测、汽车商务类专业为骨干、汽车新能源专业为未来发展方向,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在各级领导和师生们看来,参加比赛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奖,最终还在于接轨世界标准,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只有不断优化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不断攀登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巅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技工院校在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应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注重汽车专业年轻教师队伍的培养,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在技工院校内部大力推行教师名师带高徒制度。汽车专业比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和毕业生大受青睐的背后,除了得益于充实、完备的实验、实习、训练教学设备,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团队,还在于系部始终重视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有关。根据汽车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产教融合,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每学期都安排学科带头人、一体化教师和新进年轻教师和学生深入汽车制造和汽车维修一线企业去实践学习,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

其次,技工院校还要不断完善大赛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的建设,丰富和补充中职、高职和世界技能大赛训练场地和训练设备,如各类大赛所必需的专用车辆和汽车专用检测仪器、仪表等设备,还有与之配套的身体基本素质训练和心理辅导训练设备,让备赛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和比赛,借助先进仪器设备提升操作技能和比赛技艺。同时,还要加强教练团队的建设和比赛选手的选拔工作,形成一套完备的选手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大赛训练耗材与资料的留存和建档工作,加强大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再次,在汽车各个专业教学和院校每年举行的技能活动月期间,还会结合第二课题的开展,大力宣传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优秀业绩和系列报道,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和中职、高职国赛软件标准,按照世界技能大赛和国赛的工艺要求和评分标准来指导普通的在校学生。有的技工院校还将世赛和国赛标准、成果快速转化成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和一体化教学工作页,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和行业最高标准规范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鉴定考核。只有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比赛,用国际职业与技工教育的视角与思维看待目前的技工教育,技工学院才能不断摸索和探寻出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技工院校还更加注重大师工作室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因为工匠精神不光要宣传,还要找到传承的平台和传承者。技工院校将大师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定义在通过大师、名师和金牌工匠完成对备赛师生的辅导与训练、系部教科研活动的组织、年轻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技术对外交流与学习。这就要求工作室团队成员更加注重培养技能大赛选手工匠精神和汽车检测技术应用能力、设备应用能力、操作规范和操作质量的紧密结合。对工作室负责人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师生用“工匠之心”去完成教育、学习和训练任务。还要紧追汽车技术和汽车专业教学技术的前沿知识,积极承办各级各类理论讲课和技能比赛。对技工院校师生来说,只有不断将压力变成不竭的创新动力,师生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

最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在一次次的变革中成长起来,办学层次逐步丰富,专业设置愈加合理,让师生的成才道路有了更多选择。各技工院校还加大对汽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工匠精神结合的力度。不断完善学生现代学徒制,强化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方法。在学生实习阶段将一体化教学改革与技能提升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大赛专业班级、汽车专业兴趣小组和世界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的企业普及推广工作。让毕业生在完成职业规划的同时,也熟悉个人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在现代汽车维修企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每年到了毕业季,大赛班和一体化实验班的学生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凭借其较强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赢得接收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青睐,不断涌现出身居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要职的高技能人才。

第2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3]陈劲.创新创业亟待工匠精神回归[N].中国交通报,2016-03-28(4).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工匠精神 培养方法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1]。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强调“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现状与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的精神。

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几乎震撼了每一位爱国者的心灵,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其实,我们是工匠精神的始祖,这只是工匠精神的失而复学。

《大国工匠》讲述的是8个工匠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从他们的身上不难看出他们独特的现代气质、魅力:认可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感、有专业功底、对工作执着、对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对自己的职业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神经质般的追求,对产品和服务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品打造”,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这正是高职学生成就精彩人生必须具备的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4]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的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在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中对某事物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的指向性,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6]。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学习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高职学生由于高中生活紧张,鲜有时间对专业深入了解,填报志愿是比较盲目的,甚至有不少学生的专业是在父母或者招生老师的建议下填写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总之对专业一头雾水。再加上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7]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其次,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最后,对于教学管理者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紧抓班级学风建设,定期召开学生学习的经验交流会,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学习、教育与影响,共同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真正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平时能够认可、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正是成为能工巧匠的必备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渴求专业成就的欲望

成就是工匠精神的精神激励,也就是人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实现大的职业目标,一个人渴求成功的欲望越强,他人生的目标就越明确,在奋斗中更乐于拼搏,敢于面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做事越努力,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容易具有工匠精神;没有渴求专业成功欲望的人,很难做出较大的专业成就。

如何激发学生渴求专业成就的欲望呢?首先让学生接触本专业大师级人物,了解大师们事业发展的历程,发现专业大师的伟大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体会到大师级人物洋溢在脸上的快乐与幸福,促使学生看到自己专业的光明前途,内心真正渴求专业成就;其次,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不论在专业学习中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都能够轻易实现目标,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对自己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会有精彩的人生。

三、激励学生对专业的专注

专注就是对专业的专心注意、执着、全神贯注、痴心不改、锲而不舍,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任何一个成功匠人,或者大匠,都会对自己的职业专注,都是有过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十年磨一剑的经历;在从事自己的职业中忍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是很难成为大匠及人物的。

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8]。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尤其是在实验和实训中,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独立承担责任,每次实验课和或者实训课结束后,对能专注于布置任务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和榜样;在学生管理方面,哪怕是简单的大扫除或者每天的劳动值日,都要督促他们认真对待,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赞扬,使他们在追求精细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养成专注做事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每位工匠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匠人凡事追求极致完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学习,永不满足,乐于思考创新改革,精益求精,努力超越自我,执着解决问题,向着职业的宽度和深度发展,这正是每个工匠成功的基础,这正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顺利就业和走向事业成功的基石。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实验室,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在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大力表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实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在实训室,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半成品、每一个成品,对成品的检验、验收绝对严格,如对学生所做的染色小样与岁给标准样的色差,以企业的要求色差0.6为标准,凡是大于0.6的一律重新打样。当然,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让这些学生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

五、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可以熏陶出匠人坯子,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显性化,在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墙壁等地方悬挂本专业能工巧匠的事迹介B和工作照,关于8个工匠的格言提炼作为班级标语,定期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能工巧匠等来校做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经历向学生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注重班会的质量,和班委一起策划和召开工匠精神方面的一系列班会,如我们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我的青春我做主(邀请本专业成功的学生讲解对职业的看法、自己在企业的奋斗经过、自己取得成功的体会等,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对自己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精彩人生(畅谈对职业的认识,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让自己具有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利用学院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大力宣传本专业的能工巧匠,成功校友的典型事迹,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的事迹与感言等,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节目,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震撼学生的心灵,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高职生能成就精彩人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至关重要,这种培养是多方位的、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教育、熏陶,还要求我们坚定地、一如既往地做下去,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匠心筑梦,擦亮中国制造。

参考文献:

[1]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3-29(04).

[4]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5]瞿葆奎,吕达.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44.

[6]刘志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