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狼性文化论文范文

狼性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狼性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狼性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战略管理资本运作企业文化治理结构

【论文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等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基业常青。本文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华为在20年前还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如今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中兴通讯由一间300万元成立的小公司成长为年收入5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这两个曾经不起眼的企业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如何能使这些初步获得成功的企业基业常青?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1、华为技术。(1)清晰的战略定位。从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化战略,在产品开发上一直实施业内闻名的“压强战略”,在决定成功的关键技术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20多年的发展中,“压强战略”始终贯穿于华为的研发、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各环节,这种清晰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定位让华为心无旁鹜地致力于基础通讯设备的研发,最终被思科列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2)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没有哪一家通信企业能像华为这样每年都拿出超过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专门的产品研发,对一个前途未卜的3G持续投资上百亿美元进行开发。华为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NGN网络的研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顺利实现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转换,最终拥有和国际通讯巨头同场竞技的实力。

(3)强势企业文化。华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狼的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大手笔投入,为开发产品而不计成本;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积极进行像狼一样的市场攻伐。《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写道:“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狼性文化促使华为始终为了自身的进步不停奋斗着。

(4)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华为的营销战在业界历来以快、狠、准著称,不管是在创业初期推行的“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在发展过程中令对手叹为观止的客户关系经营,华为的目标只有一个:拿到订单,占领市场。作为公认的“营销帝国”,华为总能采用最有效的营销模式快速占领市场。

2、中兴通讯。(1)明确的战略定位。与华为的专业化发展战略不同,中兴一贯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多元化、差异化上。20多年来中兴通讯一向采取低成本稳定发展战略,至今成为惟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换系统的中国厂商。在研发与营销投入上,中兴并不像华为那么大手笔,中兴租用的办公楼都是不显眼的办公楼。

(2)市场导向,而非产品导向。2003年中兴的销售额曾历史性地超过了华为。中兴超越华为主要在CDMA和小灵通两个产品上,表面上这只是两个产品的问题,但实际却是战略的问题。中国联通最开始选择IS-95A增强型CDMA技术而放弃CDMA1X这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其重要原因是建设经营CDMA网络的国家大都采用IS-95A技术。中兴认准中国必然会采用成熟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

中兴通讯开发小灵通产品可说是运用了“蓝海战略”。虽然小灵通被认为是被淘汰的技术,但中兴通讯还是决定专门从事小灵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中兴看来,中国农村面积广阔,固定电话需求较少,用户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铺设大量的线路,缆线维护成本较高,小灵通通信可以解决有线通信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事实证明中兴通讯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小灵通为中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3)“中庸之道”的企业文化。从中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兴一直采取稳中求进、低成本开发的战略,这与中兴的“中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中兴能够把握国内市场的每一个热点。从GSM、CDMA到小灵通以及到现在的TD-SCDMA,中兴几乎能够把握每一个国内市场的热点。如在手机终端产品呈爆发性增长的2002年,中兴通讯也没被落下。中兴通讯是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在CDMA、PHS手机上获利丰厚。其次,中兴拥有齐全的产品线。据说中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品线,“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兴始终坚持的做法。

二、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性价比优势丧失。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极限。据统计,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是欧洲同行的两倍。与此同时,华为研发的人均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12—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正是依靠不计多干、苦干,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这就是华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电信设备企业的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除了增强产品线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考虑以外,最大的希望还是节省成本。当华为还在奋力追赶北电、朗讯等二流电信设备商时,全球的电信设备市场只剩下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思科和摩托罗拉等五大玩家,华为以前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头们下一步的目标则必然会对准华为。2、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国际电信巨头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优秀的战略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市场的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国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化竞争,在灵敏度和企业战略应变上还需要加强。虽然华为也曾与马可尼谈判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商量过兼并,但是都没有成功。由于中国企业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过多地纠缠、犹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国并购经验的经验,导致了落实行动的迟缓。

3、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由于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太多,目前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如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仍掌握在日、美、韩等国手中,而且这些国家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如三星、松下、爱立信、日本电气、高通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现在由中国提交并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数量较少,领域狭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的大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年销售额的4%左右,进入90年代后这种投入明显加大,为10%左右。近年为了研究和开发3G移动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国外有的大公司对移动通信的科技投入提升到16%。就科研投入的比例而言,中国一些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比例也相当大,但由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无法与国外大型制造商相比,所以从绝对值看,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仍然很少,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低导致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薄弱,

三、结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这样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能基业常青。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悦:世界主流通信制造企业整合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2]成媛: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王学人:以资本经营战略推动我国电信企业国际化[J].WORLDTELECOMMUNICATIONS,2006(5).

[4]文跃然:华为的软肋[J].企业管理,2003(10).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商标,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翻译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 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 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 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 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 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 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 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 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 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 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王艳,衣进韬:商标翻译中华民族文化的顺应性[J].美国教育评论,2007(2):69-71

[5]王瑞华: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D].清华大学,2005.

第3篇

【论文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等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基业常青。本文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华为在20年前还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如今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中兴通讯由一间300万元成立的小公司成长为年收入5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这两个曾经不起眼的企业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如何能使这些初步获得成功的企业基业常青?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1、华为技术。(1)清晰的战略定位。从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化战略,在产品开发上一直实施业内闻名的“压强战略”,在决定成功的关键技术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20多年的发展中,“压强战略”始终贯穿于华为的研发、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各环节,这种清晰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定位让华为心无旁鹜地致力于基础通讯设备的研发,最终被思科列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2)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没有哪一家通信企业能像华为这样每年都拿出超过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专门的产品研发,对一个前途未卜的3G持续投资上百亿美元进行开发。华为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NGN网络的研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顺利实现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转换,最终拥有和国际通讯巨头同场竞技的实力。

(3)强势企业文化。华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 狼的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大手笔投入,为开发产品而不计成本;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积极进行像狼一样的市场攻伐。《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写道:“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狼性文化促使华为始终为了自身的进步不停奋斗着。

(4)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华为的营销战在业界历来以快、狠、准著称,不管是在创业初期推行的“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在发展过程中令对手叹为观止的客户关系经营,华为的目标只有一个:拿到订单,占领市场。作为公认的“营销帝国”,华为总能采用最有效的营销模式快速占领市场。

2、中兴通讯。(1)明确的战略定位。与华为的专业化发展战略不同,中兴一贯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多元化、差异化上。20多年来中兴通讯一向采取低成本稳定发展战略,至今成为惟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换系统的中国厂商。在研发与营销投入上,中兴并不像华为那么大手笔,中兴租用的办公楼都是不显眼的办公楼。

(2)市场导向,而非产品导向。2003年中兴的销售额曾历史性地超过了华为。中兴超越华为主要在CDMA和小灵通两个产品上,表面上这只是两个产品的问题,但实际却是战略的问题。中国联通最开始选择IS-95A增强型CDMA技术而放弃CDMA1X这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其重要原因是建设经营CDMA网络的国家大都采用IS-95A技术。中兴认准中国必然会采用成熟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

中兴通讯开发小灵通产品可说是运用了“蓝海战略”。虽然小灵通被认为是被淘汰的技术,但中兴通讯还是决定专门从事小灵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中兴看来,中国农村面积广阔,固定电话需求较少,用户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铺设大量的线路,缆线维护成本较高,小灵通通信可以解决有线通信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事实证明中兴通讯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小灵通为中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3)“中庸之道”的企业文化。从中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兴一直采取稳中求进、低成本开发的战略,这与中兴的“中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中兴能够把握国内市场的每一个热点。从GSM、CDMA到小灵通以及到现在的TD-SCDMA,中兴几乎能够把握每一个国内市场的热点。如在手机终端产品呈爆发性增长的2002年,中兴通讯也没被落下。中兴通讯是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在CDMA、PHS手机上获利丰厚。其次,中兴拥有齐全的产品线。据说中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品线,“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兴始终坚持的做法。

二、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性价比优势丧失。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极限。据统计,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是欧洲同行的两倍。与此同时,华为研发的人均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12—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正是依靠不计多干、苦干,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这就是华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电信设备企业的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除了增强产品线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考虑以外,最大的希望还是节省成本。当华为还在奋力追赶北电、朗讯等二流电信设备商时,全球的电信设备市场只剩下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思科和摩托罗拉等五大玩家,华为以前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头们下一步的目标则必然会对准华为。

2、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国际电信巨头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优秀的战略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市场的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国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化竞争,在灵敏度和企业战略应变上还需要加强。虽然华为也曾与马可尼谈判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商量过兼并,但是都没有成功。由于中国企业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过多地纠缠、犹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国并购经验的经验,导致了落实行动的迟缓。

3、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由于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太多,目前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如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仍掌握在日、美、韩等国手中,而且这些国家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如三星、松下、爱立信、日本电气、高通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现在由中国提交并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数量较少,领域狭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的大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年销售额的4%左右,进入90年代后这种投入明显加大,为10%左右。近年为了研究和开发3G移动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国外有的大公司对移动通信的科技投入提升到16%。就科研投入的比例而言,中国一些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比例也相当大,但由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无法与国外大型制造商相比,所以从绝对值看,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仍然很少,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低导致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薄弱,

三、结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这样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能基业常青。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悦:世界主流通信制造企业整合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2] 成媛: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王学人:以资本经营战略推动我国电信企业国际化[J].WORLD TELECOMMUNICATIONS,2006(5).

第4篇

一、苗族民间传统医药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研究的双重发展

对苗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研究起步最早的是中国,东南亚和西方国家对苗族这一领域的关注在现有文字的文献中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偶有见到。在类似的研究中,重点从认知的角度去说明苗族医药的功效、使用方法及医用特点的如著作类有陆科闵著<苗族药物集>(专著),欧志安著《湘西苗药汇编》、《湘西苗医史考》,陈德嫒、罗廷华、张厚权共同主编《苗族医药学》,包骏、冉懋雄主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国苗药彩色图谱》,邱德文、杜江等主编《中华本草•苗药卷》,唐海华《苗族药物学》,滕建甲、黄爱群《苗家实用药方》,祝均辉主编《风湿病苗药本草荟萃》等;论文类有田振华《苗药功效分类的探讨:》,严一锋等《苗药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王友《苗药苦参的临床新用》,麻福昌《浅谈苗药针角灸》,杨汉梅《苗药熏蒸治“末病”》,彭继铁、周德忠《苗族药“乙肝散”治疗乙型肝炎320例小结:},张东海、田华咏等《苗医骨伤科史略》,郑曙光等《中苗医熏蒸疗法述略>,文明昌等《苗族医药治疗牛皮癣188例临床观察:》,杜江<苗医用药的基本规律》,龙金光{:雷公山苗药治疗白内障》,张继德<苗药雪冬花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5例临床观察>,张厚良<贵州苗药研究与开发战略》等等。从文化的层面去建构苗族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成果中著作类有雷安平等主编《苗族生成哲学研究:》,陆科闵<苗族医学>,杜江等<中国苗医药>,杜江、张景梅等主编<苗医基础>,胡成刚《苗药资源学),田兴秀<苗族医药学>,杜江、田华咏、张景梅主编<苗族医药发展史>,田兴秀<三本论》,滕建甲《苗家养生秘录》,彭再生、祝均辉主编《湖北苗药》等;论文和专题调查报告有马太江《川黔滇邻区苗族医药文化探析》,冉懋雄等《略论贵州苗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与医理方药特色》。唐海华《论苗药学九大特色》,吴元黔《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万昌发《论贵州苗族医药》,唐永江《苗医学体系研究》,冉懋雄《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龙光桥《苗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制》,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医药逻辑诠释——以湘西方言苗族为例》,修洼倒《美国苗族巫师和草药的传统用法》、老挝传统治病药方(Tshuajkhumob))等等。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中,许多研究者不仅对苗族民间传统医药在技术层面上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而且从具体的技艺中也归纳出苗族在这一领域里通过长期实践而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如《苗族医药学》除了在药物上对各地苗族所使用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使用特点以及单验方等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外,还对苗族医药形成的历史与源流、医理与症治等作了详细的概括和归纳。此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苗族药物学》等既有苗族的传统医药理论的建构。又有对药物认知技能的分类介绍。

二、苗族医药从传统技能的文化叠加到苗族医药学的理论建构过程

在苗族的传统认识观念中。“医”和“药”是两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定居在越南、泰国和老挝等国家的苗族都普遍认为,“医药医药,离医药无本,离药医无根。”“医”和“药”在各方言区的苗语中属于动词和名词的两个不同语法词性的词。“医”在西部方言苗语(又称川黔滇方言苗语)中称为kot,如说“他去贵阳治病”NilmolGuifYangxkotmaob;“药”在西部方言苗语中称为guab。如说“你吃药吗?”Gaoxbuafnaoxguab。在苗语黔东方言区。“医”称为diot,如说“去找药来医治”monglqabjabloldiot;称“药”为jab。如说“这个药好得很”Laibjabnongdvutbongtwat。“医治”在湘西方言苗语中称为chot,如“医病”在这里的苗语中说chotmongb,“他去吉首医(治)病”:wudmongljibshuidchotmongb,“他的药可以医治你的病”:wubnangdnggabkotchotrutmongxnangdmongb等。“药”这个词在湘西方言苗语中称为nggab,如“我们家里种植的草药很多”boubbloudjiangsmexjitdudnangdnggab,“用这个药去医治你的病很适合”Geudadlaibnggadnendzhotmongxnangdmongbhensrut等。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医药文化的结构上讲,既需要“医药一体”、“医护一体”、“医养一体”,同时也需要“防养一家(即指预防和食物疗养)”、“医巫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这三个“一体”与四个“一家”是苗族传统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无论是“一体”还是“一家”,都彼此存在着对这些传统技能文化的叠加现象。

如果我们以一种技能文化(指治疗一种单一病症的本领)来界定每个苗族民间医药师对传统医药文化的理解,“医、巫、武、技、疗、养”兼通是他(她)们既有医治一种疾病的专长,同时还兼顾懂得其它病症医疗方法的重要技能基础。在我们接触过的苗族医药师中,从他们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里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是集各种苗医技能文化于一体的“多面手”。如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医龙道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用苗药治愈多种癌症患者116例,其中肺癌38例、肝癌3l例、乳腺癌15例、子宫癌5例、骨癌5例、食道癌5例、肠癌5例、脑癌4例、鼻癌3例、阴道癌1例、白血病4例…(P.”;在贵州省贵阳市开设济众诊所的苗族民间药医吕世祥至今坚持行医50多年,他个人熟知使用的草药有3000多种、单验方2000多个,经过他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重病患者达上万人,据这位70多岁的苗族老医师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仅以苗药治愈的各种病症中,有白血病17例、肺癌170例、各种肿瘤300多例、红斑狼疮12例、皮肌炎3例、类风湿500多例、母猪疯60多例、乙肝200多例、糖尿病500多例、缓解中风偏瘫1000多例、哮喘500多例、男女不孕不育症200多例、肾病综合症100多例等【2j。也就是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具有一专多能的超强本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巫一家”这种现象虽然已经越来越少,但这种精神疗法在苗族聚居区依然随处可见,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巫祀疗法更能体现苗族社会中群体性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老挝、越南、泰国以及移居美国的苗族中,每当人的身体状况不佳.都要请巫师到家里来做UaNees(译意为“敬家神驱恶鬼”)仪式,然后杀猪宰羊,让其精神获得鼓舞,通过饮食调节、环境疗养等多种方式使其得到慢慢的康复。又如,在贵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上游的苗族村寨,当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身体不佳时,同样要举行AitWukyis(译意为“敬娘娘神”)的仪式,而对于身体不佳的成年人,则要举行的是JenlNzes(译意为“栽生命树”)的仪式等等。用苗族人对这~问题的理解,即所谓的“神药两解”。值得注意的是,苗族的这种“神药两解”文化建构方式,我们从早期的汉文献史籍中均可找到相关的记载。如西汉刘向在《世说新语》的《说苑辨物》中称:“吾闻古之为医者日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5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近人刘镜如在《中医史话》里解释说,“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师”,也就是当今各种苗族传说中的“苗药师”。从上述这些实例中充分说明,苗族对药物知识的认知和医疗技艺的文化形成都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技能性文化叠加的建构过程。

三、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对苗族传统病患观念的影响及医药文化体系的建构

苗族有许多不同的支系。尽管苗族的支系多,分布面广,但在自称上则有着相同的同源读音Hmong,而且在苗语古音构拟中均有着相同的词汇来源。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同一性。由此,我们在不同地区的田野调查中,既看到了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因苗族传统文化的相同而在总体观念体系建构中的相似性。同时也因每个支系苗族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同,在文化进化发展中出现了多线性的适应发展方式。具体而言,各个支系苗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在苗族看来,人与自然中各种有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如从东南亚移居美国的苗族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文化观念,“由于人与大自然必须达成平衡才能共处。苗族认为,疾病就是这种关系的不正常所致。风湿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症状是关节和身上疼痛。苗族人常把这种病与天气暖和及多雨潮湿的到来联系起来。如发烧、感冒、流鼻涕和咳嗽归因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改变。”【副与此相同的是,我们到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族做人类学田野观察时同样发现,“在岜沙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对15岁以下身体健康程度较差的未成年儿童,当地人都有将此幼子拜祭树神的习俗。人拜祭树,是人把树看成是人的父母一样,对子女进行关爱,将树与人进行平等对待,其行为对人起到了抚慰作用,目的是让树神永远守护着这个孩子,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子女。人与神的关系和神与神的关系,它代表着人间的辈份、人间的性别等都有了赋予【4j。”这种“赋予”关系就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所指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第5篇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社会’条件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按市场需求大批量生产,以大众传媒为传播工具和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商业性文化。”①“生态式教育就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的专家’。”②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教育机制的三种基本类型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其一,娱乐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旨在使民生获得感性愉悦的日用文化形态,通过变换各种形式给人以欢乐,通过感性的刺激和满足使人们活得更加轻松和随意。”④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过大,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人们便渴望放松和休闲的方式。于是,大众文化以其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获得了人们的欢心。文艺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性即娱乐性,大众文化将这种特性予以强调并突出体现到极致。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不再是以中老年为主要观众的电视剧了,各类综合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并且这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针对的对象也由中老年逐渐转向年纪更轻、学历更高的一类人群。此类节目不管是游戏、相亲还是真人秀等,都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其二,世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前提是具有日常生活化这个特性。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普通的市民,其本质是市民的、百姓的,其素材大都来源于大众生活中的点滴,并在此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夸张以增加娱乐的效果。“它的特征体现为沉溺并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现状,滋长着强大的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感官主义,追求伟大的英雄主义、人生终极意义已成为过去的理想。”⑤其三,时尚化。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并追求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时尚。一些文化逐渐成为商品。商品是帮助商家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为获取最大利润,商品(这里指的是文化)则需要用新奇的、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大众文化具备时尚性这一特征。

三、关于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对江苏师范大学10个学院共发放的20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对于大众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大众文化已经通过高校社团、艺术类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大众文化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该校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学生在社团参与方面十分积极,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学校或社会上的社团活动,但对于本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已经在高校中有所普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大众文化的优劣势

大众文化的优势如下:其一,大众文化对主导文化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大众文化在校园中十分流行,是大学生特性的一种象征。大众文化普及以及市场的扩展,对于主导文化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大众文化采用大众普遍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运用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主导文化的宣扬开辟了一条道路。如,近几年票房不错的《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狼图腾》等受大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用大众文化的独特方式向人们传播正能量,为主流文化的深入人心打下基础。其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是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其多元、共享的精神,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方便、快捷地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等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大众文化给予当代大学生勇气,使他们不惧怕权威,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追求时尚,崇尚自立。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思想解放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⑥大众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大众文化的出现,能够打破旧思想,给学生注入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美,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了三维立体发展与丰富。同时,大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大众文化中包含被大众认可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且涵盖了生活观念中一些新的要素。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其有些行为和大众文化宣扬的理念相契合,如,喜欢求异和超前的文化,要求生活中有娱乐,追求创新,排斥传统,等等。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条件。大众文化的劣势如下:其一,刺激非理性消费。在大众文化发展背景下,某些有完整体系的文化生产行业造成了一些反现实主义的虚幻性。大众文化中存在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宣扬追求物质上的完美,以达到享受状态的错误理念,而部分大学生对此没有判断力,会受影响而发生价值观偏离。如,大众文化错误的宣传刺激大学生相互攀比,诱发大学生日常行为异化,盲目追求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其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裂变。大众文化在为先进主导文化开辟新道路的同时,也将其世俗化特征中一些庸俗的东西推向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有些人利用大众文化受大众喜爱这一特点,过度、盲目追求娱乐性,抛弃传统文化,偏离先进文化主流方向,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此时,教师应教授他们“何为美”,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宣扬正能量,正确引导大学生。

五、生态艺术教育体制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实施

其一,主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作为中国教育最主要的渠道,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艺术教学方式,不能只重视技法与知识点的传授,而应丰富知识的传递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能动的教学参与者,去感知、感受和感悟艺术。其二,“第二课堂”是主课堂的补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是对主课堂的扩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有以下类型:一是高校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艺术不是一门学科,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所以,如果说艺术是一门课程,它必然包含多种艺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是对多门艺术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像高校的话剧社团,没有教师传授话剧的定义、话剧的分类等知识,学生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依靠社团前辈或特邀专业教师的鼎力支持,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学获得的。所以,建设社团,组建艺术小组,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增强校园的艺术氛围。二是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的种类有很多,高校一般会有一些“中华母语朗诵大赛”“三行情书”“美丽校园”等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气与活力,更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和提高自我的舞台,这有助于艺术教育范围的扩大。学校在支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只重视文化艺术节的奖项评比,而是应通过评比的方式,将艺术活动在全体师生中普及。三是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从2005年起,许多高校提出“高雅进校园”的理念,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的活动,看似只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实际上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第三课堂”即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一是举办比赛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双管齐下”。通过举办比赛,巧妙安排比赛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了解艺术和社会文化。教师在鼓励学生多体验的同时,要加强传统教育,可适时将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学校,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兴趣。二是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是接受的状态,而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则是变相考查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掌握程度。只有学生对高雅艺术掌握得较好,才能将高雅艺术展现在社区、城镇。三是带领学生深入地方,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同时也被“覆盖”了,很多学生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那么,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该给学生提供深入地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学校在举办多种校园活动的同时,更要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活动前进行交叉式、铺网式大力宣传,活动后借助新闻报道等方式巩固活动效果。

六、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动画教育;中英差距;课程改革

从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杭州电视台热播并获得巨大成功,到2007年国家文化部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确定动漫专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动画专业在短短3年内变成被国内各大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及数以万计的准大学生热捧的热门专业。但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动画专业高居红牌专业之首(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我国的动画行业正在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的动画教学,尚不完全成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经多方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提供高薪却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经验技术不足,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尽管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动画专业毕业生,但动漫产业人才缺口依旧无法填补。暴露出我国在动画教学深层次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去改进。

一、从东西方动画行业环境的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方向上的差异

作为处于世界先进技术前沿的领域之一,英国动画及视觉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大多为主流媒体行业,其中影视、游戏、广告三大行业占主导地位。世界著名的影视特效公司及广告公司如“DoubleNegative”“MPC”“Framestore”“TheMill”等都集中在伦敦的SOHO区,这里汇集了全球各地动画行业的精英,而所承接的项目均为好莱坞巨作。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不违反商业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各公司员工可以以租借的形式到其它公司进行短期工作。一线技术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技术技巧的交流和传播,拓宽行业视野,锻炼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合作能力。同时,这个平台内也为保持员工始终处于世界尖端技术的前沿提供了坚实保障。由此可见,英国动画专业在就业上的表现是专而精,而我国则是广而杂。我国动画行业起步晚但发展快;虽然行业内平均技术层次较低,主要以仿制技术完成外包任务,但另一方面仍以高效且廉价的劳动力占得国际市场份额;本国市场需求面广、需求量大,前景更为广阔。所以,我国动画专业在教学方向上应向“专而精”靠拢,对应本国市场,细分动画专业,使各个需求领域均可获得对口专业人才。

二、从东西方教学环境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体制上的缺陷

英国艺术高校的教学方式属于引导式教学。相对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他们更注重于教授学习方式方法,保证教学的售后质量,令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依然能够跟上行业发展脚步。在教学项目中,主题、提交时间、提交格式是确定不变的,至于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均无限制。教师每星期以全体例会的形式听取各组的项目报告并加以指点引导,并对每组项目的完成度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引出此项目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及印象。各小组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项目心得,取长补短。英国大学对申请人的履历背景没有任何要求,招生仅仅取决于对面试表现及其个人作品集的综合考量。门槛相较我国的标准显然是低了很多,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力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讲,这样的班级不管是在课程设置上或是在交流沟通中都是难以把控的,但西方教育的思维告诉我们:不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结合在一起肯定会产生多样性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的融合也就意味着创新。综上所述,我国动画教学体制仍需改进的是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新教学内容以拓宽文化知识的来源途径、转换教育模式以培养技术与创新的双高人才。

三、从东西方就业环境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上的差距

多数的英国影视媒体企业所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国内所谓的管培生模式,相比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他们更看中的是员工的潜力,而刚刚进入公司的新人所承担的通常是琐碎且跟产品制作毫不相关的事情,但他们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外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这就使得缺少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有机会接触到这条作业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而结合自己在学校内所学知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挖掘自身潜力。在处理这些看似琐碎事务的同时,新任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品行、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而这些因素都会被纳入考量。显然,英国动画专业在就业阶段更看重的是职业素养和潜力,公司并不指望实习生或新人承担起公司的主要业务,而是先给予其发展空间、考察其素养、观察其潜力。相比之下,我国就业大环境显得急于求成,新人缺少一个孵化的过程,企业要求拿来急用,对毕业生的创意并不认同,导致他们没有职业认同感,很容易演变成人才流失。

四、从东西方课程设置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教材创新上的不足

大部分英国艺术类高校本科同为四年制。下面以动画课程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年被称为FoundationYear(基础学年),是以多元化艺术基础实践教育为主,传统艺术理论教育为辅。在这一年中,同一届艺术院校的学生并不按专业分班,而是统一上课,除必学的素描外,学生还会接触到摄影、剪辑、织物、雕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等众多应用艺术专业。每一个专业所占的课时及学分是基本相同的,其教学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对每个专业领域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所了解,这一年所学到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为将来的多元化融合创新打下了基础。在第一年结束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自主选择专业。第二年的教学对象除了从一年级升上来的学生外,同时还录取专科中或社会上具有相同学历的人。这一学年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动画理论知识、动画史、基础软件教学以及形体辅助训练课。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动画原理并以逐帧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加以如Flash、Photoshop等二维软件的操作教学;第二学期则引入如MAYA、3dsMAX等三维软件及后期特效编辑软件。到期末时,学生对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都有了初步尝试和理解,便可再次选择学习方向。第三年教师的授课量明显减少,却而代之的是项目试题。在专业理论课程和基础技能课程完结后,教师会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向他们派发任务。随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再加上项目策划课程作指导,教学项目由教师向学生派发改为由学生向教师提案申请,得到批准后同样以小组模式进行,期间各小组人员会被有意调动,来锻炼学生的团队适应力、合作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在前三年里每周一次的素描课帮助美术基础薄弱的同学提高手绘能力,而不定期举办与演员团体见面会的课外活动帮助了学生去了解如何把角色表现得更加生动,另外还会有例如粘土动画、沙土动画、剪纸动画、炭笔动画等等非主流动画的短期小项目制作。第四年的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论文在大三之后的暑假就需要开始准备了。众所周知,毕业设计是艺术类应届生找工作的敲门砖,况且在毕业设计展时,会有众多企业来参观,外掘人才。在最后一年里,根据学生在暑假里准备好的提案,教师会讨论立项并确定小组人员,之后将退居二线,把对项目的掌控力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则扮演客户的角色定期对项目进行监督考察,这就是所谓的以公司化模式教学。在项目完成了第一版的制作后,教师会帮助学生联系各大行业内企业,将学生送去参观学习,展示项目并听取反馈意见,通过学校企业双把关从而提高毕设质量。而论文则可以代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这两点都是职业素质中被高度关注的。

五、探讨我国动画教学新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对比,不难看出英国的动画教育及行业已经拥有非常完整的体系,而我国动画行业积弱已久,若想改变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应是从教育入手,引入西方应用艺术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研发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新一代动画从业人才,带动整个行业趋向完整化、正规化。

1.动画教材创新、夯实基础、储备技术后劲

我国动画教材应紧密围绕所学重点专业知识而进行改革创新。丰富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辅助类课程所占比重;在理论课中融入互动及实践环节,引发学习热情;在专业课中结合行业案例分析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在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践课加以巩固加深,将来在进一步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自如。

2.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激发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创造力

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学校会不定期组织到各大优秀企业中参观访问,或者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真实的行业内部情况。在临近毕业时,学校还会举办座谈会,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讲述工作后的心得体会,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应届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项目汇报都是一次答辩。在行业中,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作品展示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这一次次的答辩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大三阶段的团队项目制作以及大四阶段的企业化项目制作的模式更是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自我解决问题等职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3.监督评判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英国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会以每周项目汇报的形式掌控项目进度及质量,并对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理解能力有深入的了解,结合其考勤,在期末会给出其平日成绩。在期中期末都不设立考试,本专业的全体教师会一起考评学生所提交上来的作业以及个人作品并打分,再结合所占30%的平日成绩,给与从A(Outstanding——卓越)、B(Excellent——优秀)、C(Satisfy——满意)、D(Good——良好)、F(Fail——不及格)共5个等级。在大四阶段,毕业成绩由作品成绩结合论文成绩所决定,其中作品成绩占75%,而论文成绩占25%。学生把毕业作品带往企业展示给专家从而得到反馈,有些非常负责任的或者对某个作品某个学生感兴趣企业专家会一直追踪这个项目的进度,而他们对最终成品的评价也会被学校教师纳入考量。任何一部毕业作品的成绩都绝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决定,在评判中也集合了多种参考因素,例如,学生答辩技巧,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在整部作品中的任务量与他所花时间的比例,以及学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

4.面向市场需求,坚持培养实干人才

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各大高校与行业公司的联系则显得非常纯粹,有少量的外聘教师在学校任兼职,某些公司会在学校举办就业讲座,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各大公司招募职位信息。企业则通过这些机会去发掘并关注校内的人才,巩固自己的公司的实力。在充分了解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未开发型人才的本质后,各大高校的任务应是针对学生的本质特点设计课程,使其通过学习本课程对此专业及行业有深入的理解,最终达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即: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配合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加之出色的职业素养。而作为本世纪流行词,“私人订制”同样适用于教育事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圣人提出的“因材施教”就已经表明了: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授其所需要的知识。而今,数码艺术行业内同样需要精通不同技能的人才,教育模式也应为这一目标作出改革。

参考文献:

[1]RobertKenny&TomBroughton.SecuringthefutureofUKanimation.Perspective,2011

[2]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