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范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第1篇

2001到2011年,是电子信息产业变化最大的十年。十年来,地方政府竞相招商引资,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量转移生产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并向社会提供大批就业岗位。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结构问题,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比如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失衡。我国从2006年起就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0年以后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不管是西方的回归工业化,还是新型经济体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竞争的制高点,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各国竞争最主要的产业。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怎么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国际市场的增量中心已经慢慢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十年前,国际跨国公司左右市场,发达国家控制或者制订规则;现在不同了,国际重心已经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了。在我国,城镇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将带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虽然从短期来看,国际市场不景气,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需要去开拓一些新兴国家的市场。同时,我们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这是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工作重点。在培育国内市场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居民收入,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做这件事情。未来,在政策方面,我们要优化市场,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出口方面,要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市场业务,培育自主品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在区位上一般叠加在一起。我们曾经预测:将来信息流很发达时,可能会与物流、资金流在区位上重叠。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使我们的预测得到初步验证。海量的信息流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能源流问题。这是产业布局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数字电视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026-01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发展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从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播到今日,作为一种融汇了多种传播符号和传播手段的强势传播媒体,电视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和窗口,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传统数字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和各卫星电视台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产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整合电视媒体资源,开创新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做到资源共享,保持旺盛的产业生命力。

1 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式数字媒体形态,相对于纸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电视的发展受到挑战。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3.01亿,几乎占到网民总数的2/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未来的新媒体平台将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并侵蚀大量的数字电视客户。微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电视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他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等新媒体用户,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数字电视的用户群体。

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数字媒体影像艺术迅速传播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节目内容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制作技术逐渐向非线性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媒体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与之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媒体融合也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更新信息传输方式,整合新媒体资源

积极借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输方式上,新媒体从最初的因特网、数字电视、无线互联网到智能手机、MP3、PDA,跨越了传统媒体,集通新技术、互联网、视觉艺术等其他学科于一身,打破传统媒体的单一传输方式,对传媒资源进行新的整合。当今的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应该从新媒体的这一信息传播优势中获得的启发,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传播模式,加快和更新传播网络,整合数字媒体信息传送方式。作为数字电视媒介,除了声音和图像之外,要努力发展技术,整合其他信息传输方式为自己所用,例如尽量实现传播图文信息的实时传播。

2.2 转变电视传播模式,发展互动数字电视

新媒体冲破了传播界限,采用互动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的互动模式能够做到实时互动,例如在线BBS、新浪等大型商业网站推出的网络博客、腾讯公司推出的在线交流软件QQ等。这些传播模式,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互动,所以今后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应该加强在数字电视节目互动性上的改革,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播放一个电视节目时,可以让观众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现在很多知识竞赛类的节目都有这样的方法。

在互动数字电视的新时代,让观众从被动看电视的“广播时代”进入主动选择的视频“点播时代”。在传播的节目形式上,可以向用户提供包括高清频道收看、高清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电视支付、远程教育等多种视频和应用服务,从而彻底改变“你播我看”的传统收视习惯,让观众真正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2.3 拓展发展平台,实现规模盈利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西方电视媒体在经营上的策略是—— 拓展平台,实现与新媒体的平台对接。由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产业发展早于我国,他们更早接触新媒体并受其影响,其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海外声名煊赫的传媒巨头来说,拓展平台的惯用做法就是收购、跨媒体合作。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经营模式和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数字媒体广告外还可以开拓数字电视产业周边产品,如电视剧电影版权、艺人经纪、电视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今天的电视媒体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多种媒体融合,并结合自身媒体长期建立起来的市场优势,打造自己的产业影响力,树立起电视媒体话语权的新形象,成为新媒体传播时代的“第一媒体”。同时,数字电视可以拓展产业发展平台,用电视来融合新媒体,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正面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改革;另一方面要从自身优势出发,不断进行创新、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新媒体环境竞争中,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贵明,刘洪斌.从中国广播网的应用看流媒体技术的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7).

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模式 构建

电子信息产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言,且技术在不断的革新,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占据着广阔的市场,已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热门产业。若想充分凸显电子信息产业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优势与价值,探索最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对社会的进步与发

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状态也较为平稳,且诸多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点很是关键,为计算机、通信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仍旧有待加强,成为未来的重要任务。

1.1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据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具有相应规模的制造企业与软件信息化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数量高达6.0万家以上,截止到2015年,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所产生的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0.0%以上。

1.2 进出口贸易有所下滑

截止到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总额度为13088多亿美元,而2014年的贸易总额度高达13237亿美元,可见2015年同上年相比下降了1.0%。通过对数据的具体性分析,了解到进出口额度明显降低,致使进出口总额度呈现下滑的态势,是目前所凸显出的问题。

1.3 科研创新性增强

新时期,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环境、技术等层面都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创新性也在不断增强,且此类企业纷纷投入自主研发与创新活动,利于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公布了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百强企业,且2014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额度达到1200多亿元,专利量达到17万件以上。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对核心类产品的研发深度不足,技术与人才资源相对薄弱,专利性也不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2.1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从长远角度考虑,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以前瞻性视角提出一些合理的产业政策,为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依。为此,政府应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加大在人才体系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放宽管制,为行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活动,能达到刺激与激励的效果,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为彰显政府部门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在政府机构应设置电子信息产业专项部门,主要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2 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为满足行业需求,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及时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根据电子信息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如电子软件开发、系统程序编程、电子商务等,既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还能改善当前就业难的问题,一举两得。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子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最先进的技术头脑,了解行业中最为先进、实用的技术,且注重技术科研工作的开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能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提。人员上岗前,必须开展岗前考核,对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电子信息化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而系统行的考核,合格者才可被录用。

2.3 创新电子信息化技术

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态势,若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应顺应产业融合的态势,及时将电子信息产业和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进行结合,及时研发最新的技术,寻求产业的最新增长点与发展点,将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与价值发挥极致。因此,应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化升级,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及时推动生产性信息服务与工业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以此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信息化行业来带动工业化生产,借助工业化来推动信息化建设,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产业链的设计,应强调内部各个环节间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协调,将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倾向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等领域,及时对应用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并将重要的技术元素渗透到通信服务、产品生产与制造、软件开发等方面,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打造精品形象,实现产业联盟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市场运作环境,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条,注重链条内节点的有效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在共同努力与协调下,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是必然结果。以WINTEL系统为例,该联盟在电脑桌面上的垄断时间有20多年,通过英特尔与微软的共同协作,二者能实现对下游PC生产商的遏制,以从中获得暴利。后来,移动设备与平板的出现,对WINTEL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产业链变得多元化,消费者的可选择性更多,最终导致该系统陷入发展困境。从中可得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以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基准和核心,做到体系各节点间的分工、协调与合作,运用集群式的发展方式,能达到理想的产业发展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科研成果显著,利于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严格的电子信息化产业发展制度,及时消除各类风险,强调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渗透创新性的技术元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中伟.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竞合模式与转移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4):63-68.

[2]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01):8-11+16.

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73-04

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明显地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1.5倍。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更进一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我们优先的选择。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中,伴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显露出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1999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态势。2001-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9%,而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4%,这种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 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利税1 742亿元,同比增长6.5%(如表1)。

2. 从出口额来看,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8 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 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长速度达到29.2%;进口2 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见图1)。

3.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之一。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 889.3亿元,2001年为11 876.3亿元,2003年其销售收入达到18 800亿元,2004年达到26 550亿元,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2 0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目前约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的15%,其增长速度趋势见图2。

4. 从出口状况来看,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额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产品出口额为2 681.7亿美元,同期全国范围商品的总出口额为7 6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29.2%。从2000-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状况可以用表2中的数字来说明。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6 550亿元,占全球比重的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为其1.17倍。贸易竞争指数是指用来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用某一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贸易竞争指数TCj=(Xj-Mj)/(Xj+Mj),其中TC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出口额,M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进口额。在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说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时候,可以以0为界限进行划分。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出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除了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无须从别国进口外,还在向世界上其他需要进口该产品的国家进行出口,即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当TCj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并且正值一直在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与分界点0的差距却不大,这又说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属于“朝阳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其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发展并不成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缺陷。这里,仅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在中国表现较为突出的几部分来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尽管中国的人才市场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人才,并且人才的成本也不算很高,但是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的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以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为例,中国现有这方面的人才仅是美国当前的1%左右。作为一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中国当前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比例分别为:博士5%,硕士26%,本科61%,专科只有8%。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很大,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汽车电子、现代机械制造与信息服务人员(中高级软件蓝领)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

2. 环境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76项环境要素中不能令企业满意的约占40%,令企业满意或很满意的不足10%,企业评价一般约占50%。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目前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滋生,这在软件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大的利润,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危险,违法进行盗版商品的贩卖。这无疑给原本还未真正走上正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干扰,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各企业之间相继展开价格大战,形成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的。在中国,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的逐步增大和世界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普遍重视,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这一系列措施还属于初始阶段,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重视扶持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企业的竞争,确实难以全部取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财力或物力上的支持。有的企业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政府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自然不同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也会导致在同一个大的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内,却有着不同的竞争实力。当然,政府某项政策的完全实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从一个“朝阳产业”逐渐成熟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普及程度也会不断得到加强。

3. 产业结构。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总出口额达到2 681.7亿美元,总进口额2 205.6亿美元,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9 004亿元,比2004年增长28.2%,占GDP的4.9%。尽管数据一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家电产品的出口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换句话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在产业规模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能够与世界顶尖国际电子信息产品相媲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没有,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达到结构的升级。从全球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特点,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新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

四、相关建议

1. 努力调整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信息技术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信息技术各门类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相互渗透不断加剧;中国要想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状况,改变中国仅仅表现在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优势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建立中国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2. 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针对当前行业内一些违法行为,比如针对假冒伪劣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给各个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此加大对一些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在一个规范的体系内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迅速增长,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对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设立限制或提讼。所以,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国出口中所遭遇问题的法律规范也是刻不容缓。

3.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调整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相关政策,比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等,为中国信息行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针对电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投资,加速产业研发领域的国际化,努力加大政府对中小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扶持和投资,引导各个企业朝着创新的方面发展。

4. 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壮大创新人才的队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2005年产业发展评述[J].电子产品世界,2006,(1).

[2]查谨.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安筱鹏[J].经济师,2005,(11).

[3]严衍,李向东,赵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工作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座谈会纪实[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5).

[4]刘爱丽.浅谈黑龙江信息产业发展现状[J].信息技术,2005,(6).

[5]乔晓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5).

[6]王芬,陈益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5,(10).

[7]安筱鹏.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

第5篇

以“促两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实现沿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主题的“长三角首届县域信息产业发展论坛”10月29日在江苏省如皋市举行。

论坛就宏观经济形势对信息产业短期及长期影响、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新机遇、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长三角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长三角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如皋市信息产业发展展望、智慧如皋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来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带动沿江经济的发展,并实现沿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微软面向企业用户抛出七套解决之道

11月5日,微软在Tech Ed2009上,面向企业级市场推出了Windows7、Windows Server 2008 R2、Ex-change Server 20L0、Forefront、Sys-tem Center、微软企业桌面优化套件(MDOP)和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2011七款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以“创新效,揽新机”为主题的TechEd上,微软还演示了针对开发人员的下一代开发工具和平台Visual Studio 2010的预览版。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念坚表示:“经过15年的积累、成长,TechEd已发展为全亚洲IT专业人士、开发人员体验新技术、了解行业最新趋势的平台。微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业界一同探讨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促进中国IT产业发展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瞻博变革网络体验及网络经济模式

瞻博网络未来10年发展愿景,即未来的网络将是开放的、可扩展的、简化的,安全的和自动化的,可以应对爆炸式增长的个人及商务互联网服务。

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措施

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电子信息不仅成为了产业兴起的决定因素之一,更是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推动力。电子信息工程不仅是工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的物质基础,更是未来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因此,下文就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内容、现代化技术发展措施进行重点探讨。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

作为一门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控制及其处理等相关内容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针对信息的收集、获取、处理,以及电子信息设备及相关系统的开发、设计、应用及其集成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电子信息工程这一平台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新产品的开发及其进一步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不仅推动了电子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推动了产业链的分化及其整合,使得不同行业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化。

2、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措施分析

为了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以下就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措施进行分析。

2.1、不断推动服务及产品的融合及创新

为了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必须不断加强设备产品制造相关企业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沟通合作,不断推动服务同产品之间的融合及其创新,通过规模化的应用来实现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发及其制造力的不断增强,通过技术及业务的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科研平台及其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

2.2、鼓励并推动集成技术及软件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高新技术企业所认定的标准及其目录不断进行调整,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产品出口退税的力度,不断扩大信贷以及信用保险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拓展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债试点,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法规及其政策,进一步强化对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的科研力度,确保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过程能够起到引导、保障及其支持的作用,通过对各方力量的不断整合,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2.3、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过程的稳定性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国在通信、数字产业及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也取得相当可喜的发展成果。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速出现了下滑趋势,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地下滑,因此,如何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过程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

2.4、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为了不断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以投融资两种渠道为基础,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信息产业成果的转化基金,以不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中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5、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步伐

进一步加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力度,改革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投入体系,不断优化此领域的投资结构,确保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点技术得以不断突破。通过自主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持续跟踪,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和建立。

2.6、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不断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进行集成化电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软件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产权法的建设及其实施力度,通过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相关研究者的创造积极性。

2.7、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融资环境

进一步落实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信贷支持。不断引导地方政府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确保信用担保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电子企业所进行的投资或融资服务。以产业基地及其集聚区为依托,确保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发债试点的不断扩大。

2.8、鼓励优势企业的重组和并购

不断加强通信、计算机、软件及新型器件等行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健全。大力推进标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对于集成、软件、通信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动优势企业对于我国国内资源地不断整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同信息技术相关企业兼并或参股,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

3、结语

为了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对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的发展规律进行重点关注,将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从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格局出发,将其作为一个重点支柱产业进行看待,除了对电子信息相关技术进行关注外,还应注重对产业的内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对电子信息产业所延伸的制造产业的产业链及其服务行业进行深入地研究。此外,以我国产业结构为依据,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来为我国工业的发展进行服务,以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霄.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3):8-8

[2]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4):140-140

[3]刘延风,彭桦.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61-65

第7篇

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竞争态势

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成都市全面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以家电、元器件和军工电子产品为重点,做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目前,在集成电路、软件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广播电视设备、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并形成了以微电子为基础、软件为支撑、元器件为配套、网络产品为主体、安全产品为特色、信息家电为外延的产业发展体系。根据成都市信息办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市有认证软件企业超过350家,通过CMM认证的有4家,认证软件产品超过800个。200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233户,实现销售收入154.21亿元,工业增加值56.96亿元。

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来自国内的严峻挑战。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当数北京、上海和深圳。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中关村聚集了以联想、北大方正为代表的一批高举弘扬民族软件业大旗的企业,背后有中科院和高等学府作支撑;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制造等优势的产业群体,有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23家,4家上市;深圳则在通信、计算机及其零部件等行业上有中兴通讯、华为公司和长城电脑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都和以上城市相比,在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值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发达国家制造基地的外迁。与前几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本轮产业转移我国将接受规模大、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前沿产业,而且产业间水平分工的趋势正在加强,研发环节也在转移之列。国外大公司的进入,使得对各类优秀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将加剧国内企业人才的紧缺状况 。

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现状与需求分析

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的现状。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的资料,截至200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软件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相关就业30万人;在软件产业人才中,70%以上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9%拥有硕士学历,2%拥有博士学历。全国软件产业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4%,其中硕、博研究生学历人员占11%,因此,成都市软件产业人才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水平。成都软件企业近年来大量吸收青年员工,因此总体年龄较轻,平均年龄约34岁,其中30岁以下占75%,35岁以下占92%。这一年龄结构也反映出:成都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龄约在5-7年。这个数字比我国平均数3-5年要高很多,说明成都市的软件人才相对稳定。

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需求分析。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点在于:IC设计、光棒生产、电子材料和磁性材料、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 。目前成都结合自身的优势确定未来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的重点领域是数字娱乐、软件外包、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并且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做大这些产业,因此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等方面的人才存在很大需求,例如高级程序设计人员、项目经理、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质量管理人员、软件高级管理人员等。同时,在信息服务业领域通讯技能方面的人才、广电书报出版等媒体方面人才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三、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流失严重。和沿海城市相比,成都市的信息比较闭塞,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有限,人才发展的环境平台建设尚且不是很完善。虽然拥有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院校,但由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本地的培养地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成都每年培养了大批计算机、通信、软件、电子工程、无线电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人才,但是留在本地的很少。而且许多本来在本市任职的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大一部分跳槽到待遇更优厚、发展前景更良好的城市。

2、人才结构不合理。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在人才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足。以软件人才为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程序员。而且,软件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也需改善。成都市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本、专科学历教育,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统计,其中3/4以上人才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大约占总数的1/4,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少,即软件高端人才以及低端人才都严重短缺。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硕士以上软件专业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或难以在实践中成为真正的软件人才,这进一步加重了高端软件人才供给的不足。

3、人才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对成都、上海、北京和深圳人才创业精神和文化环境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中关村流行的是创业文化、“老板文化”;深圳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内引外联的“移民文化”和“打工文化”;上海流行的是“白领文化”;成都则流行的是“茶馆文化”和“休闲文化”。可见成都缺乏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也已经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四、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人才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吸纳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将人才的引进纳入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更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使他们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探索人才跨地域智力流动的方式,使之逐渐成为成都引进信息人才的重要形式。实施引才、引智的“走出去”战略,拟定一批主力企业,积极为这些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创造条件。

第8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支持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我市结合实际,特制定加快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我市确立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是壮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破解资源、环境、土地等制约因素的有效手段,对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任务重要而紧迫,全市上下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抓住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成本、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按照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要求,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引资、引智模式,引进龙头项目和高端人才,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到2016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

产业结构目标。到2016年,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为支撑,以应用电子、信息安全为特色,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元器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为新增长点的全面快速发展格局。

企业发展目标。到2016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6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企业发展格局。

三、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在郑州高新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金水区。构建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区为核心的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两大基地”,以金水区科教新城、郑州高新区为核心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园区”。

(一)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区,打造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两大基地”。充分发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富士康IT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发挥郑州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格力电器、汉威电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交通、物流、服务等配套功能区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家电、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注重发挥重点企业、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在上述两区域打造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服务基地。

(二)在金水区科教新城、郑州高新区,构建国际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园区”。发挥金水区在交通区位、市政服务、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金水区科教新城规划建设14平方公里的国际软件产业园,构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将其打造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园区;充分发挥郑州高新区在产业基础、科研资源、龙头企业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及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等项目,建设10平方公里的IT产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及云计算运用、信息安全、网络增值服务、行业应用软件等产业,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

四、发展重点

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等行业,鼓励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及云计算应用、信息安全、网络增值服务、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等行业。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及鼓励发展行业

1.重点发展行业

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重点围绕各类3G技术及3G演进技术,大力发展移动终端整机产品,包括手机、无线上网卡、家庭固定无线终端等产品。同时依托终端整机项目,带动零部件及上游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终端用显示面板、天线、电池等产品,构建完整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产业链。

信息家电。重点发展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数码相机、便携式音频视频设备、便携式游戏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提高产品信息化水平,依托整机带动配套产业集聚。

新型显示。大力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模组,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产品及材料。

应用电子。着力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医疗电子、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五大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

半导体照明。在发展节能灯、照明灯、装饰灯等产品与相关器材原料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向半导体光源、半导体晶圆、半导体管芯、芯片设计、加工制作、封装等产业链中上游延伸。

2.鼓励发展行业

集成电路。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和配套企业,开发面向网络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

电子元器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物联网配套、新能源配套、新能源汽车配套、新一代通信技术配套和其他新型电子元件器件企业。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

物联网及云计算应用。着力培育新型传感器、射频识别、芯片设计与制造、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等五个核心产业,带动通信传输、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行业应用、信息服务同步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打造在中部竞争力突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推动云计算在金融、教育、医疗、在线支付、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

信息安全。依托“郑州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涉密移动信息安全产品,加大互联网涉密安全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产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服务,发展基础信息安全产品,拓展新兴信息安全领域,保持郑州信息安全领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网络增值服务。加快推进和发展3G、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业务应用,重点推进政府行业的业务应用,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系统集成。积极支持建设服务系统集成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系统集成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兼并重组,形成集高端IT咨询、软硬件解决方案与IT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业务模式。

行业应用软件。抓住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机遇,保持在轨道交通、医疗卫生、地理信息等行业应用的领先优势,力争在卫星导航系统、工业控制软件、食品监控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占据较大市场,形成一批行业特色明显的小巨人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大力引进重点企业。鼓励全球500强企业、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电子信息企业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公司,投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对电子信息重点项目,优先解决用地指标,经市政府批准,对项目建设的部分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

2.开展专业化招商。集中全市力量,组建专门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招商队伍,依托重点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根据新一代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发展,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来我市投资。

(二)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3.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总部和国际性、全国性组织(机构)落户我市。

4.支持电子信息领域国际性、全国性权威展会、会议在我市举行,吸引其永久会址落户我市。

(三)大力推进产业集聚

5.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布局纳入城市和产业规划,重点规划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电子信息专业集聚区,支持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争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业)。

6.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集约用地、集聚发展。

(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7.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或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制定中长期梯度培育计划和发展目标。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和全国软件企业百强的企业,给予企业50万元的奖励。

8.支持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我市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承担政府推进的电子政务、卫生、教育、养老、城市安全等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升级。市属各级各部门政府采购软件及信息服务产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9.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本地化配套采购,鼓励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为本地整机和终端产品提供配套服务。对采购本地企业的零部件当年累计200万元以上的,按照本地化配套采购额当年新增部分的1%奖励采购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0.鼓励本市电子信息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性展会,经市政府批准,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展位租赁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重点专业性展会,经市政府批准,展位租赁费用可全额补贴。

11.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择优扶持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上市。

(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12.支持相关行政区和产业园区通过提供场地、公共设施和孵化服务的方式建立电子信息企业孵化器,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对经过认定的企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费补贴。

13.鼓励电子信息重点园区建设软件开发平台、测试平台、仿真模拟环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和软硬件测试验证环境的能力。对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公共技术平台,给予单个项目设备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14.对通过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电器)检测(检验)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60万元奖励。

15.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在用工企业和培养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稳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输送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院校实训基地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岗前培训合作等,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对其场地建设、设备购置、课程引进和师资聘请等投入超100万元的院校实训基地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次性奖励设备投资额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认定我市一批重点软件企业为郑州市软件人才实习基地,鼓励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年到实习基地实习。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6.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壮大创新团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支持企业实施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17.引导企业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结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类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由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各按50%的比例给予配套贴息或补贴,最高配套贴息或补贴不超过上级贴息或补贴。

18.根据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在重点发展的产业化领域,每年确定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19.推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战略,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20.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建立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共同参加的产业联盟。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1.紧紧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研发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实行重点招聘,不受地域、户口限制,优先引进。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高级研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郑落户或就业,吸引港澳台地区高素质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到我市投资创业。

22.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奖励、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激励政策,培养一批本地的懂研发、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3.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产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和品牌建设等。

24.积极探索利用贴息补助等方式,加大有效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项目和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按新增设备(含专用软件)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00万元。

25.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质量和资质能力建设。对于首次获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和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以上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五级50万元,四级40万元,三级30万元,二级20万元。对于获得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

26.组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扶持力度,主动开展工作,积极为模范守信的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7.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列入国家、省、市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推行适应电子信息企业的信贷服务品种,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28.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投入,丰富我市的投融资渠道。积极为品牌创业投资企业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电子信息类企业。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指导协调

由市工业经济科技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市工信委、市电子电器产业局负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联系与协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政府有关部门要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使其在行业管理、行业规范、行业合作、信息交流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意见自之日起执行,适用于在本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企业与机构。

第9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创新体系 形成机理

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机理不成熟,致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难以较好地打造产业链。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相关阐述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因此,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要找出其特征,并且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其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其次,我国应该合理地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以便可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

最后,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链条,以便可以更好地把握电子信息的发展方向。例如在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国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的教育,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在电子信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中,通过不断地开发学习软件,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教育事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可以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向着音乐和美术等领域发展,进而可以构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链条[1]。

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

2.1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同类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带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使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高中的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而电子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较好地使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2]。

2.2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链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组成环节,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即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高中教师的教学中,对于抽象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从而促进了多媒体事业的发展,进而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带动,致使我国教学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软件销售等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最终使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创新较好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3]。

2.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

产业集群是指将产业集合为经营整体,以合作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具有区位优势,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对于电子信息小型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可以更好地完善企业的发展。

2.4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创新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必须遵循国家的政策支持,只有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和政策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并且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其会受到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产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不利于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进步。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我国可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机理进行研究,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芸.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05):252-256.

第10篇

CDMA,即码分多址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它发展迅速,目前全球用户已突破5000万,我国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了CDMA电话网。?

CDMA技术虽然出世较迟,但由于技术上的独特之处,在北美、南美和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些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覆盖广等方面,可以大量减少投资和降低运营成本,深为运营商所青睐。另外,CDMA手机发射功率低,有绿色手机之美誉,在人们普遍担心手机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更让用户心动。?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是GSM手机,中国GSM网络的用户数量高达6000万,而CDMA网络的用户数量仅为20万,因此,开放市场,加快CDMA网络建设无论对国内设备生产厂家还是运营商来说,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二、宽带?

人们希望有一天能在一条线路上完成查看上网信息和观看娱乐节目这两大需求,并且可以随意挑选和转换这两种需求,在选择上有更大空间,在接入速度上更快。正在发展中的宽带技术将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特别是宽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施,还将改变目前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的格局和方式,也就是说宽带技术将带来无限商机。?

据业内人士分析,有线宽带互联网存在两大优势:宽带比电信网优越;业务范围比电信网大得多。因此,有线宽带互联网服务业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有线宽带互联网诱人的赢利模式表现在,有线宽带互联网服务商可以按有线电视的收费模式向用户收费,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成为一个超级网络媒体,获取高额广告收入,而服务内容供应商可以参与分成,服务设备供应商可以通过出售设备获取收入。?

三、传统企业上网?

在2001年2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谈了未来10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主要政策措施,其中讲到中国应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该发展战略表明,未来几年,我国将通过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等一系列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发展各类公共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经济运行、宏观管理和公共事务部门信息应用系统的发展;加强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各类信息服务,提高城乡居民上网普及率。?

四、软件开发与出口?

据北京海关统计,2000年全年,北京市的软件出口达3417万美元,约占全国软件出口总值的2/3,并以年均27%的速度稳步递增。据IDC公司预测,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套装软件市场平均每年将增长23.2%,2001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约为31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34%,软件市场占IT市场的比重从2000年的11.3%继续提高到12.1%。?

中国软件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包括软件产业在内的IT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各类商用、家庭消费软件也随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拥有了自己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总的思路是"三个振兴和一个推进",即振兴通信业、振兴制造业、振兴软件业,推进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亦是表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已把软件产业发展看作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五、造"芯"得利?

作为世界最大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和装配国,我国对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猛增。据信息产业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已达到41亿元人民币,销售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但其中一半供应出口,实际只能满足不到一成的国内需求,而且这一需求正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据悉,我国集成电路的年总需求量已达到400亿元以上,但国产芯片的总量尚不足20%,因此,国内外厂商和投资者都非常看好国内的集成电路市场。?

六、IDC?

第11篇

信息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经济增加值大等特征,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先支持的产业形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攀升,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为代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曰益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加速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等形成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亟需通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投入;再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工业化转型对信息化需求的深化,为信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研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1.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战略的高度,发达国家积极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美国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纲领》等信息产业发展的计划,抢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日本先后制定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E-Japan和U-Japan计划,旨在分步将日本打造成信息产业的一流国家;韩国也通过《信息产业育成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等强化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 强化研发投入。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强化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即超过15亿美元的强度;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力促进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始终保持超过GDP的比重2.5%的高投入强度;德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进行研发投入支持,并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积极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的研发投入支持体系。

3. 提供政策支持。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产业所属企业和科技研发创新机构的政策支持对于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具有显著作用,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在2006年制定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制定了明确的面向信息类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又如,法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第一年研发支出的一半提供免税政策,以后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一半仍可享受免税政策;为了吸引人才,法国对于高技术人才股权盈利提供低税率政策征收所得税的政策优惠。

4. 支持产学研合作。信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创新过程复杂性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创新行为越来越建立在企业、高校、科技机构等网络化协作创新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英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型项目必须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申请;美国大力发展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链接各创新主体强化其合作;法国对科技工作者创办企业提供程序便利性,积极促进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

5. 推动产业集聚。集聚化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形态的必然要求,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出自硅谷,该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区域毗邻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从而具有了智力资本资源的便利性、高度发展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发展。此外,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主要发展对象的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工业园也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三、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现代生产技术中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发展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某个国家、地区经济总量的主导型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其他综合性产业中都开始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链,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产业化。目前,国家经济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把握将直接关系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抢占未来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总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经济体(国家或区域等)人均产出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通常以GDP或GN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曰益迫切以及集约式发展模式的实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经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方面。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

(一)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

传统经济学中,生产力主要是有生产资料及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组成的,其体现出了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之间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其主要依附、渗透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中,可以对传统要素之间的综合能力可起到一定促进、优化作用,从而提升生产力的质量。若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其可以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迅速拓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最终提出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总量的稳步上升。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本身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尤其在信息技术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下降必然会带动消费量的增长。据美国ICT委员会统计分析,在2010年至2013年间,因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使得美国消费量增加率达到20%以上。除此之外,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对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推广应用,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信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进入到信息产业中,进一步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资本化。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长率,这表明信息产业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推动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贡献于经济总量的提升,据统计,近年来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保持在超过20%的高贡献率水平。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高成长性,例如,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3万亿元增至7.5万亿元,年均增速21.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920亿美元增至6612亿美元,年均增速24.5%3;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即信息类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商品化阶段的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固定资本投入)相对较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从而表现为产业较高的规模性。

(二)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信息产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升级的基础动力。在传统三大产业体系中,信息产业都是具有先导作用的驱动力,在三大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信息产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广域渗透及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资源的渗透性、共享性来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服务。

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我们应该合理规划、挖掘、利用信息产业资源,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适当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向。无论是对于生物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于机械、建材、石化、钢铁、煤炭、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信息产业的有效支撑H。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提升了知识、信息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贡献和高效配置;又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进一步丰富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再如,机器人等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使得在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条件下有效补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

信息产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基础,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开发、传播等功能,这些优势可以让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支柱性产业。从市场供给层面上来讲,信息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具有较强的渗透及市场传播能力。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信息产业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国民GDP结构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其必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三)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必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对物质材料、能量进行改良,也就是单纯性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则是从人力资本元素出发,在对人类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加工后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新技术革命,其所构成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现代经济要素中,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变量,在既定的要素投入强度下,产出水平越高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需要的经济要素投入强度越低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促进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要素更有效率地组合,从而提高产出的在总体水平。由于信息产业自身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也对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能够将吸引的资本带入到经济产业体系中,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技术作为新型的生产元素,其可以渗透、依附于传统生产要素中,从劳动力要素角度来讲,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技巧是广为人知的,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劳动能力的高低将主要看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利用程度,若劳动者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则可提升自身的生产技能及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其次,信息产业作为具有强大创新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对相关出产业的渗透、改造、升级,从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等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机器设备的智能化在重构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和优化配置。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自身技术、产品及服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及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为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将促使我国产业有粗放型逐渐转化为集约型。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提升了经济生产要素的效率,促进我国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管理科学化也将更加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规律,加快各项经济要素的合理规划、配置,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增长幅度及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构建以集群形态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1.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是保障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网络化创新范式背景下各创新主体协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创新的有效性。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提高创新过程的指向性、优化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中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应形成高等院校、科技机构向企业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应深化涉及信息产业整体转型和升级的重大研发项目的企业牵头主导机制,应鼓励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共享平台。

2. 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美国硅谷地区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证实了金融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等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针对信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应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形式,促进信息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其次,大力发展政府引导下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发展积极的形式,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型的产业发展基金增值服务促进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3. 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产业发展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通过企业载体实现,为此韩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支持三星等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应健全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首先,政府应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提供贴息,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其次,发起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降低资本市场门槛,特别应放宽企业债、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准入条件。

4.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经济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于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国际市场,一方面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注意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转化,在先进技术转化过程中加强技术的再开发、创新力度;对于吸收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实践“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信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国际化资本运作模式缩小关键技术与国外代差;在国内市场,结合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建设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促进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业协同有序发展。

第12篇

信息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经济增加值大等特征,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先支持的产业形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攀升,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为代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加速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

新形势下经济杜会发展对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经济杜会发展中形成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提高杜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等形成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杜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亟需通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投入;再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工业化转型对信息化需求的深化,为信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1。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研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1.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战略的高度,发达国家积极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美国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纲领》等信息产业发展的计划,抢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日本先后制定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E-Japan和U-Japan计划,旨在分步将日本打造成信息产业的一流国家;韩国也通过《信息产业育成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等强化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强化研发投入。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强化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即超过15亿美元的强度;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力促进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始终保持超过GDP的比重2.5%的高投入强度;德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进行研发投入支持,并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积极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的研发投入支持体系。

3.提供政策支持。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产业所属企业和科技研发创新机构的政策支持对于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具有显著作用,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在2006年制定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制定了明确的面向信息类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又如,法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第一年研发支出的一半提供免税政策,以后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一半仍可享受免税政策;为了吸引人才,法国对于高技术人才股权盈利提供低税率政策征收所得税的政策优惠。

4.支持产学研合作。信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创新过程复杂性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创新行为越来越建立在企业、高校、科技机构等网络化协作创新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英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型项目必须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申请;美国大力发展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链接各创新主体强化其合作;法国对科技工作者创办企业提供程序便利性,积极促进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

5.推动产业集聚。集聚化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形态的必然要求,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出自硅谷,该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区域毗邻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从而具有了智力资本资源的便利性、高度发展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发展。此外,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主要发展对象的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工业园也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三、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现代生产技术中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发展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某个国家、地区经济总量的主导型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其他综合性产业中都开始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链,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产业化。目前,国家经济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把握将直接关系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抢占未来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总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经济体(国家或区域等)人均产出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通常以GDP或GN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迫切以及集约式发展模式的实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经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方面2。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

(一)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

传统经济学中,生产力主要是有生产资料及具有—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组成的,其体现出了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之间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其主要依附、渗透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中,可以对传统要素之间的综合能力可起到一定促进、优化作用,从而提升生产力的质量。若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其可以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迅速拓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最终提出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总量的稳步上升。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本身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尤其在信息技术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下降必然会带动消费量的增长。据美国ICT委员会统计分析,在2010年至2013年间,因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使得美国消费量增加率达到20%c以上。除此之外,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对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推广应用,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信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进入到信息产业中,进一步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资本化。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长率,这表明信息产业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推动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贡献于经济总量的提升,据统计,近年来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保持在超过20%的高贡献率水平。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高成长性,例如,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3万亿元增至7.5万亿元,年均增速21.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51920亿美元增至6612亿美元,年均增速24.5%3;另—方面,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即信息类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商品化阶段的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固定资本投入)相对较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从而表现为产业较高的规模性。

(二)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信息产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升级的基础动力。在传统三大产业体系中,信息产业都是具有先导作用的驱动力,在三大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信息产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广域渗透及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资源的渗透性、共享性来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服务。

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我们应该合理规划、挖掘、利用信息产业资源,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适当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向。无论是对于生物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于机械、建材、石化、钢铁、煤炭、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信息产业的有效支撑4。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提升了知识、信息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贡献和高效配置;又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进一步丰富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再如,机器人等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使得在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条件下有效补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

信息产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基础,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开发、传播等功能,这些优势可以让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支柱性产业。从市场供给层面上来讲,信息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具有较强的渗透及市场传播能力。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信息产业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国民GDP结构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其必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三)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必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对物质材料、能量进行改良,也就是单纯性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则是从人力资本元素出发,在对人类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加工后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新技术革命,其所构成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52现代经济要素中,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变量,在既定的要素投入强度下,产出水平越高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需要的经济要素投入强度越低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促进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要素更有效率地组合,从而提高产出的在总体水平。由于信息产业自身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也对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能够将吸引的资本带入到经济产业体系中,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技术作为新型的生产元素,其可以渗透、依附于传统生产要素中,从劳动力要素角度来讲,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技巧是广为人知的,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劳动能力的高低将主要看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利用程度,若劳动者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则可提升自身的生产技能及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其次,信息产业作为具有强大创新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对相关出产业的渗透、改造、升级,从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等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机器设备的智能化在重构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和优化配置。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自身技术、产品及服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及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为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杜会效益,最终将促使我国产业有粗放型逐渐转化为集约型。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提升了经济生产要素的效率,促进我国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管理科学化也将更加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规律,加快各项经济要素的合理规划、配置,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增长幅度及产业的经济、杜会效益。

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构建以集群形态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是保障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网络化创新范式背景下各创新主体协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创新的有效性。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提高创新过程的指向性、优化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中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应形成高等院校、科技机构向企业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应深化涉及信息产业整体转型和升级的重大研发项目的企业牵头主导机制,应鼓励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共享平台5。

2.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美国硅谷地区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证实了金融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等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针对信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应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形式,促进信息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其次,大力发展政府引导下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发展积极的形式,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型的产业发展基金增值服务促进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3.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产业发展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通过企业载体实现,为此韩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支持三星等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应健全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首先,政府应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提供贴息,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其次,发起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降低资本市场门槛,特别应放宽企业债、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准入条件。

4.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经济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于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国际市场,一方面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注意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转化,在先进技术转化过程中加强技术的再开发、创新力度;对于吸收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实践“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信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国际化资本运作模式缩小关键技术与国外代差;在国内市场,结合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建设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促进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业协同有序发展。

第13篇

>> 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研究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技术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征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发展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研究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试述电子信息的隐藏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分析 中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优化与研究 基于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优化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302重定向等、图片属性,alt加上关键字、内容页建设等等这些工作。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网站安全防范,要对网站空间安全备份,预防病毒攻击。

可见,单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得知优化工作的重要性,优化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其实,优化是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了在某一方面更加出色而去其糟粕,为了在某方面更优秀而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使某人/某物变得更优秀的方法/技术等。

大家广为熟知也应用很广泛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体现的淋漓尽致。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告诉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GPS特点就是全天候定位、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仪器操作简便、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随着我国汽车、手机等高档消费品的普及,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用的大国。这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GPS的空间领域发展是不断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GPS中体现的应用可以断定电子信息技术是核心,是很多重要技术的领头羊。

还有一项技术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电子信息技术优化,这项技术则是计算机领域的电子工程制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CAD。这项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杰出成果,它的发展与应用正引发一场制造领域的革命。这项技术要求要理解电子工程图的投影原理,了解图样表达方式的种类和方法,了解《机械制图》、《电气制图》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的绘制、识读一般复杂程度的电子工程图样,能绘制电子产品装配草图、电路原理图。电子设计地动画技术正是采用了CAD技术,才得以在电子系统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占有一席之地。之前传统的电子系统设计基本上采用的是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要需要设计专家人工一起完成,而且模拟验证速度也比较慢,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当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优化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出现的时候,给这个产业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它大大方便了各种设计人员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有利于进行模数混合电子系统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电子设计自动化的作业。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得到很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电子信息技术正以不可估量的分量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传统行业的许多诟病也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显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也被呼之欲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都在学校里开设了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并且,把这个专业与职业教育建立起直接的关系,以更快地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在学校开设课程来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提供岗位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上的重中之重。电子信息产业适用岗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与器件、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通讯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等工种。另外,还可以从事电子及通讯产品的营销、产品辅助研发、信息工程管理、信息工程施建、劳动技能培训教师等。所谓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科教兴国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应该在教育上下工夫。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基础、脉冲与数字电路、工程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感测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库技术、网络基础、通讯原理以及相应实验等这些课程是要重点部署。

三、结语

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更有势头,各方面会更加系统化。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会更加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广泛,普及性和开放性成为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特征。当然,我们现在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电子信息优化技术是不可忽略的。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要靠我们现在踏踏实实,与时俱进,不思进取,敢想敢干的精神去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J].商业研究,2001(01).

第14篇

【关键词】数字电路 模拟电路 发展

1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产业对军事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传统战争的作战模式,在现代国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其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也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防水平。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技术和资本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它彰显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而言,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如何平衡新的产业结构,达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解决目前政府资本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等宏观经济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而加速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传统产业变革、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率、提升就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办法。

电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支撑。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要限制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生产技术的提高及加工工艺的改进加快了集成电路的更新速度,也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蓬勃的朝气以及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快速发展。根据其结构、功能的不同,电子电路可以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

2 模拟电路

模拟电路是一种针对模拟信号(幅值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行传输或处理的电子电路。它主要是利用电流或电压对真实信号进行模拟,使其等比例的再现。如调幅/调频的收音机,接收处理无线电广播信号,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混频、放大、解调等过程,最终完成音乐的播放和新闻等的报道。模拟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晶体管小信号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MOS 集成运放,谐振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等。都是用模拟电路制作的。

模拟电路的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其设计的重点在于电路参数的实现。其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定义

系统定义是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前提。根据设计要求,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需要对电路系统及子系统做出相应的功能定义,并确定面积、功耗等相关性能的参数范围。

2.2 电路设计

电路结构的选择是电路设计的重要环节。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需要根据模拟电路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设计规范及相应的参数指标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元器件的组合方式等。针对模拟电路的设计,目前暂时没有可以利用的比较成熟的设计软件,因此,只能是有工程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手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模拟电路设计的难度,限制了模拟电路的发展速度。

2.3 电路仿真

电路仿真是模拟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模拟工程师判断模拟电路是否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的一个重要依据。工程师根据仿真结果,不断对电路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模拟电路的仿真结果可以达到设定的指标及相应的功能要求。常用方法主要有参数扫描法,直流和交流分析法、蒙特卡罗分析等

2.4 版图实现

版图将电路设计转化生产的重要桥梁。在由前面的设计及仿真结果确定了模拟电路的结构及相关参数后,设计工程师对设计的模拟电路进行物理几何性的描述,将其转换成图形格式,以便于模拟电路后续的加工与制作。

2.5 物理验证

在物理验证阶段,需要对设计的模拟电路进行设计规则检查(DRC)。设计规则检查是在给定的设计规则的基础上对其最小线宽、孔尺寸、最小图形间距等限制工艺进行检查,衡量版图工艺实现上的可行性。此外,还要对版图与电路图的一致性进行检查(LVS)。可以利用LVS工具提取版图的参数,将得到的电路图与原电路设计图进行比较,保证版图与原电路设计的一致性。

2.6 寄生参数提取后仿真

在版图之前进行的电路设计的仿真称之为“前仿真”,“前仿真”都是比较理想的仿真,没有考虑到连线的电阻、电容等寄生参数。将寄生参数加入版图后进行的电路仿真称之为“后仿真”,只有当后仿真的仿真结果达到设计指标及系统功能要求,电路的设计工作才算完成。寄生参数对模拟电路的影响较大,前仿真的仿真结果满足的情况下,后仿真结果却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设计工程师需要根据后仿真结果不断进行晶体管参数的修改,有时甚至要进行电路结构的调整,直至后仿真结果达到系统设计要求。

目前,模拟电路设计难度高且比较复杂,使用的EDA工具的功能和系统配套性又相对落后,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频繁的人工干预,对寄生参数等比较敏感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拟电路的发展,导致模拟电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 数字电路

第15篇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2004年辽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同比增长24.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9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3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

2005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43亿元,而“九五”末期的2000年仅有237亿元,总规模扩大两倍多,年均增幅25.7%,基本上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同步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近几年平均增幅24.3。产业规模GDP排第九位,软件业由200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8.4%,这个增幅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是属于比较好的。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89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63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2006年辽宁省将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自主创新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项工作为重点,做大做强该省信息产业。将规划一批产品市场潜力大、有特色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并从省制造业专项中划出一定额度支持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支持IT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向重点技术领域倾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向欧美地区拓展,对内地的招商引资将尤其重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同时加强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辽宁省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包含通信运营业务收入的条件下,经济总量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出口创汇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在重点产品的生产上,到2010年,要实现彩电生产600万台、计算机400万台、汽车音响700万部、打印机200万台、激光视盘机600万台、手机1500万部。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世界同期水平。三分之一重点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辽宁省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07,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根据预测,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010年可达到1034亿元。要实现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必须突显“软件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以往“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软件业的销售收入预测如下:

这说明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略低的增长率,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就可以实现。

5.河北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河北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与2000年的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河北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IT制造业相对其他工业行业比重比较低。

2004年河北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0.11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17.53亿元,增长67.37%,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初目标的118.14%;实现利税17.92亿元,增长32.9%,其中利润12.27亿元,增长32.22%,全行业实现利税占年初目标的1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53.51亿元,增长36.91%,占年初目标的118.91%;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60.5%,占年初目标的141.66%。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30.3%。

重点监控的主要产品中,医疗电子生产9772台,增长808.18%,销售8958台,增长828.29%,其中出口179台;单晶硅棒生产718吨,同比增长123.68%,销售748吨,增长97.36%,其中出口661吨;汽车电子生产4.4万套,增长29.95%,销售4.38万套,增长31.12%;制冷片生产380万片,同比增长2.70%,销售382万片,增长3,8%,其中出口298万片;彩壳生产1126万只,下降4%,销售1091万只,下降4.13%;液昌显示器件生产45万标盒,下降5.72%,销售38万标盒,下降16%,其中出口15万标盒;程控交换机产销完成16万线,下降20%。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四项指标增速分别为35.9%、32.9%、36.91%和60.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73、14,42、21.83和39.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4.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增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19.5个百分点。

河北省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利用市场,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政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6.环渤海IT制造业基本状况和2010年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以上环渤海二市三省调查汇总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环渤海IT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7.三大IT产业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照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差距放大!

五、三大IT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特色

1.珠三角IT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年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IT制造业的转移,产业链的打造比较完整。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深圳市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0年,东莞市已经建有大小电脑资讯产品工业企业28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770亿元,电脑资讯产品出口额达66.8亿美元,鼠标、光驱、电脑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二三位。2000年东莞一年的电脑产品就达到了1000万台左右。2000年东莞出口创汇超过170亿美元。2001年,我国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其,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尽管东莞似乎始终没有扶持出自己的著名产品品牌,但众多国际品牌和国内外100多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聚集和设立的基地,使东莞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一个驰名的国际品牌。

2001年,东莞实现GDP578亿元,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出口总值190亿美元,位居上海之后,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IBM公司的亚洲区副总裁曾经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冰说:方正电脑之所以选择东莞作为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正电脑所需零部件的60%,可以在当地方圆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据了解,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东莞配齐。

据海关统计,至2005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14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全国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排名全国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00多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珠江三角洲比较薄弱的方面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液晶显示板制造业。广东省彩电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液晶彩电的关键部件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液晶显示板10.87亿个,金额85.15亿美元。不发展TFT-LCD,广东省彩电产业只能沦为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目前,广东省TFT-LCD项目已经启动,全省第一个项目已经于2006年4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完善珠三角间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由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的IT产业链打造,得到TCL等广东电子企业的积极回应,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液晶巨头也极为关注,纷纷赶赴广东考察。包括LG飞利浦在内的国际液晶巨头都表达了落户广东的意向,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规模均数以十亿美元计。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投资项目在洽谈之中。

关键是:IT产业的技术进步极快,摩尔定律一直在不断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预见。并且,很多产品自己制造未必比进口或区域分工协作更为有利。

2.长三角1T产业链形成过程的经验

种下梧桐树,凤凰纷沓至。

上海浦东张江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的经验是:“筑巢引凤、凤引百鸟、百鸟齐鸣。”

具体来说就是:大公司、大项目进入以后,可以吸引产业配套的中小公司进入和带动小项目上马。抓好产业的上游龙头项目,“龙身、龙爪、龙尾”自然会形成。例如:有了几个集成电路生产大项目,就会带来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1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最中间的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对内市场腹地辽阔。人文优势也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根据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对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长三角IT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起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环渤海湾IT产业的骄傲

京津、沈大、胶东半岛构成了环渤海湾电子产业带的框架,北京诺基亚的手机及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PC,天津摩托罗拉的手机、三星的显示器,胶东半岛海尔、海信的家电以及大连大显等大型企业,都是该区的代表性电子制造商。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这三大中国电子产业聚集地中,该区域的电子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公司贯穿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个“孤岛”。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龙头制造商可就地取得几乎所有的材料、零件、模具加工等供应源,环渤海湾的大公司要花半数的财力、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生产配套问题。

环渤海湾间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北京积聚了全国许多最大型的间产业公司;山东的青岛海尔前途无量(笔者在1996年夏长江 万里行考察了沿路的家电卖场以后就说过青岛海尔前途无量);天津的肝产业效益最好,手机生产的产业链非常完善。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天津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韩国三星集团先后在此投资设厂。这三大知名跨国公司产生的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手机配套厂商落户天津,配套产品达400多个,年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飞思卡尔、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共生产手机3.04亿部,比上年增长30%,终端产品生产能力急速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分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摩托罗拉、三星和三洋等三大国际厂商在天津的手机生产快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已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手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生产4部手机,就有1部产白天津。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总部现已确定了“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的计划。2006年1月,三星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外资额由1080万美元增加到5940万美元,在现有年产能力为2400万部手机基础上,新增1770万部手机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将增至4200万部,可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而摩托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在2006年3月14日拜会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时表示,未来几年摩托罗拉公司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全球6万名雇员中,10%在天津。爱德华・詹德介绍,2005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共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与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华东基地不同的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体的北方基地移动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北京等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手机设计和研发、软件和芯片设计等能力,环渤海地区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有可能重演并超越20年来台湾地区在间制造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