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历史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单纯的陈述史实、说教式的历史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下严重桎梏中学历史教育的瓶颈,也成为现代中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评价观的障碍,因此,如何摆脱历史教学陈旧的方法模式,走出历史教学困境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视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说教性太强、历史观念太陈旧、学生受教师历史观影响太深、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等诸多问题,而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首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中学历史教育工作。
一、转变教学观念,避免说教性历史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历史方面知识的涉及都尚浅,且心智也处于尚不成熟的状态,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历史观都尚未形成,因此可塑性很强,这时极容易受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师自身人生观与历史观的影响。因此,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首先,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避免历史说教性太强,尽量最客观公正的还原历史史实,切忌带上个人主观意念和附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把握好教学的度,让学生自己对历史进行个人思考,从而树立自身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的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启示性和借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呼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公正的历史观、客观的历史观,但并非每个人对历史的判断都是如出一撤的,只要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就是种公正客观的历史观,而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中,并非一家之言才是科学的,每个人从历史教训中吸取到的经验可能都有所不同。中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也很爱思考,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历史教学的客观性,学生们会形成一套自身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并不需要强行接受教师的历史观,只是当发现有学生出现价值观上的偏差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但切忌越俎代庖。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推动历史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而不是教给学生学。现代教育观念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说历史是一门基础知识性和客观性很强的学科,无论你怎么去研究去创新,历史史实永远都只可能有一个,但是在这里,我们所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凭空的臆念,而正是建立是历史史实基础上的现实的思考和历史经验借鉴上的创新。首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地提点。在对历史事件不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入门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生动的讲解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内涵,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带着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历史探究,得出对历史的思考。另外,历史学科忌讳陈词滥调和历史经验借鉴上的一成不变,毕竟时代在发展,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对照今天,历史给予我们新的启迪是什么,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未来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所以,只有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讲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高效且活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以古通今,提高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历史教学。
三、深化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历史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大纲里有清晰地说明:即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把握好完整的历史脉络,教师需要吃透历史教材,并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以得心应手的实施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得出深刻的历史启迪,培养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评价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学之路任重道远,教师要掌好舵,学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把握好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任蓉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管理》,2002 年12 期。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
历史教学课堂的导入是一节课课堂气氛的先前因素,具有前导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课堂的导入,老师应相当地重视。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其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的科目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现状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历史教学措施,要注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历史课的导入,因为历史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问题。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提问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录像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导入,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使之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内容繁多,由于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对极为庞杂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以致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混乱、历史概念不清的状况,因而历史也就成了学生较为头疼的科目了。对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我们应该根据课堂讲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讲授法了。但讲授法的运用也是有其该有的艺术。我们在中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必须注意这三点:其一我们在讲授时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人物;其三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文字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可以使用探究式历史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形式。除此,我们在讲授时还可以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历史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线索多、头绪杂、内容广、时空的跨度很大,而且内容多是过去的事,有些史实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很难形成准确的知识概念。因此我们要找寻一些能克服这些问题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的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而且有些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功能,能够根据人的需要提供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些功能和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使教材内容形象化,更有生气,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了上面介绍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等。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与历史教学
首先,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新课标》教材在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了增强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并大量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画,也突出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诸多学科相联系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有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十分丰富的各学科综合知识。可以说,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要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尽量做到博学。即要尽量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历史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教学技能。
其次,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靠课堂教师的讲授。但新课改下,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科书的内容能有一个清晰且生动的讲授。
栏目设置
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编辑部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的高考资讯、江南和苏中众多知名学府,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刊物信息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邮政编码:215021
关键词:高师;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80—02
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专业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关系,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可以得到验证:
一、在中学历史教师看来,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规格的学科教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中学(初中)历史课程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任务和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教育,而高师历史教学则是对已经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科理论教育。简单讲就是,高师历史教学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二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内容浅而少。所谓浅,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施教对象、教材体例和授课时数等限制,一般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仅传递历史的主干信息及来龙去脉。所谓少,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要少得多,不仅整体内容少,而且单元内容也少。三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考试需要,因此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四是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发现和培养历史学习型人才,但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型人才。而高师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及其对学生志趣、知识、智能、技能等测试和培植,可以直接或间接“孵化”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初级专门型人才。
二、在高师历史教师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属同类学科教学,但二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规格、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层次等方面迥然有别
一是就培养目标而言,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师重在培养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不同层级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偏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及广延性,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生成。二是就教育规格来讲,高师教育属高等教育。正因如此,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准,又要依循学科教育教学原理及其规制的运作程式,凸显本学科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还要与高师其他学科如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学科在高师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三是就教学任务来讲,高师历史教学除讲授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开设和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专业知识的视域也比中学历史教学宽得多,广得多。总之,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高师都比中学庞大得多,复杂得多。四是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法,辅之以活动教学法。无论何种方法与模式,都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受制于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中招考试,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创建和使用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老方法、老模式所替代,没有也难以发挥其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作用,结果使新课程教学改革陷入“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旧酒”的窠臼,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而高师历史教学虽然也存在诸多类似于中学教学的弊端,但因高师历史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同于中学,加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一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学习年级的递升和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引导式、自主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还要辅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实习等,对学生实施岗前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细节及要求上,高师与中学也有明显的差别。总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隶属于同一学科的目标、层级、任务、性质等异同并存的两种独立的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建筑于历史学科道路两端、高低大小、类型功能等各不相同的两座学科教育教学“城堡”,尽管一条学科大道纵贯其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因“同类项”而能够简单合并或前后颠倒,而是“输出(中学)-接纳(高师)-加工(高师)-再输出(高师)-再接纳(中学)”,类似于来料加工或合同定购的教育契约关系。是否接纳、接纳多少、按什么模式加工、照什么流程生产、凭什么标准检验,其主动权不在中学,而是取决于高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及见诸于之上的师资队伍状况与院系包括学校在内的软硬设施建设等整体条件。当然,社会对历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师的历史学科教学。但整体来讲,在高师学科再教育过程中,没有也很少考虑中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造成了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脱节或两层皮现象。
三、在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研究专家和历史教育专家)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纵向角度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都以人类过往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承载这些活动信息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一句话,都是讲授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并通过揭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追问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给人以思想文化上的浸润和心灵智慧上的启迪。二是从横向看,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同一社会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分属不同教育类别、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独立的学科教育过程,都按照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与要求,实施各自的课程和教学计划,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标准,彼此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中网络状的独立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从纵横交织或大教育观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广泛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大多由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承担,同时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及辅教学资料的编撰、修订、勘误,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高师院校的参与和审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体系的厘定、内容的设置等方面,无不受高师历史教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学是高师历史教学在不同层级教育过程中的浓缩与折射。正因如此,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具体讲就是,二者在学科教学上是层次有别、本体一致、引领跟进、相容相汇的“闭合回路”。尽管学科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但高师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理应且有必要同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学科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视、听、触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触模式屏幕、键盘触击。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本世纪70年代,传统教学有了新发展,视听 教学(电化教学)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崇赏的教学手段。
然而,缺乏多媒体的视听结合既麻烦,又易出差错。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某段历史部分片段的教学录像资料,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精心剪辑,正式上课前,还要从电教室搬来沉重的电视机、录像机,再用拖线板将电视机、录像机与电源接通,上课时教师还要在电视机与讲台两地不断穿梭。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教师在穿梭教学中不慎将拖线板的插头踩离插座,导致电视屏幕上漆黑一片,而该教师对自己的脚下所为全然不知,还以为是机器出现故障,结果,原本的视听教学又回到了传统的讲述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弥补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 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 停留在初级阶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 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社会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笔者认为:上面所说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目前,教师大都注重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 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其原因是:
其一,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可多可少,教学内容是预先制定的,而且上课时间可以自选决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识水平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其二,从表面看,多媒体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许多媒体教学程序都设计了中断功能,以便学生随时可以中断程序进行请教。学生有时需要重复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都可应用自如。另外,程序中含有自动引导工具,能增强学生对系统的控制能力。
1 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2 历史教学方法
在上面的历史教学理念的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2.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2.5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2.6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态度务必端正。
我所在学校处于邯郸市外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来自于周边农村,学生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实际上也算半个农村中学。当前在我看来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科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纵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科,学生认为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宁可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历史课真正的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
二、历史教学基本功必须过硬。
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但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即使没有超出历史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贯通古今,熟悉中外的史学。其次是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为人师表”一词,已经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这一学科,对教师的语言,也要有相应的要求:一是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具体;三是既要有逻辑,又要严谨。最后是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一副历史地图,可能会使你的历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现状;重要作用;实质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2-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生动有趣、轻快、灵动的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是轻松、欢快、课堂欢声笑语的。然而当前的现状并非如此,当前的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的事情。教师没有教书激情,学生没有学习的心态。这样的历史课堂现状需要改变,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历史科目,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历史教学提问,用细微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去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把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
目前,中学历史没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走进中学的历史课堂发现很多的不良现状,如以下:(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中学历史教师很少感到有成就感,面对一成不变的历史教科书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教材在讲述,很少转换其他的教学方式或者进行扩展性的历史内容。(二)沉默尴尬的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人意。很多历史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而一旦教师一旦停止说话,课堂就会出现沉默的现状。(三)无趣的提问无味的回答。在当前的历史历史课堂上还有这种不良现状,一些教师的历史教学提问实在是过于无趣没有意义,有些教师只会问一些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答案。而讲台下方的同学也是不思考胡乱回答。(四)学生的积极性过低。中学生对历史并没有太多重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经常是讲话、看小说、写其他科的作业甚至埋头睡觉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既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重视起来,特别是教师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从心里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必须对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做出一些改进,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提问对历史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提问是最重要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唐代的大学者主要有谁?”时,学生不仅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历史情况就会查资料最后举手回答,时不时的历史教学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热情,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
2、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当教师提出历史问题时学生就会专注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翻课本、查阅资料,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是心无旁骛的。因此历史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忘却其他的事情而专注在历史课堂中。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中学历史课程并不复杂,而历史教师要想从中找到成就感、学生要想从历史课程中找到乐趣,那么师生融洽的沟通与交流是必须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可以创造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了语言、眼神的交流沟通,教师得到满意的历史答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到满足。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也不至于过于简单到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历史教学提问也是教师的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提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的教学能到改革,而且能够顺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涵养。比如学生在思考“唐代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扩展开来。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翻课本并结合曾经学过的知识等,就会考虑到经济、军事、国家支持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等等,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等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成长了起来。
四、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具体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教学提问,然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随随便便抛出来让学生作答的。要想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提问要遵循启发性、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问之前就必须考虑好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历史教学提问教师要尽量做到启发性、针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提问要想有意义,教师就必须考虑问题是不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从该问题能够了解到哪些知识,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等。针对性就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偏出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
2、教学提问围绕重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量不出现提问内容偏差、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或者与该课程所学无关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提问应该围绕当天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学到最需要得到的知识。
3、教学提问要适时、适量 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并不是追求多,而是需要有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收获到知识。历史教师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到适时、适量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入新课程时对前边知识的提问、学完新课程的复习提问等,还有教学提问也不宜过多而影响内容教学。
4、教学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交融 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提问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交融,让学生在问题中结合前边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历史知识并且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提问才是最明智的。
总之,中学历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重视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从该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历史课堂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关键词】转变观念;鼓励引导;创新思考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innovation of I see
Jin Sheng-hu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teaching church student brave thinking, brave guess, and combine the knowledge learn, combine place ages carry on "again look back" to the history affairs or the history phenomenon, don't lose for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usage the knowledge learn analysis explanation historical problem of good method.
【Key words】Change idea;Encouragement leading;Innovation thinking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应试教育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赏。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由于其知识的创新余地不大,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够,使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我认为,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1.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我个人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
1.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我从教学中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1.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2.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2.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
2.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2.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同时,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重要性;方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逐渐形成,而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也转向科技力量的竞争,其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这就使社会、学校造成了—种偏向,平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历史学科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性格气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是进行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曾说过:“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和美德,这些都成为人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道德素质教育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时,通常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数,以提高升学率。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亚夫先生认为:“第一,历史学科是人文主义学科,最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二,作为基础教育范畴内的历史教育,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科,所以它必须关心教育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根据以上两点,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和‘单纯的养善主义’,也必须反对变相的‘知识主义’,即所谓的‘能力主义’。”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应是伴随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其学科性质,历史教学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品格为中心。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育若不以塑造新时代的人格教育为本位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设立本学科的意义了。”
2.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切忌空洞说教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凝集、表现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实。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误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争,也有挫折和奋斗。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这样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亦可大大增强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反面人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反面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讲清他们为什么遭人谴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重视历史教育中品德教育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的道德素质基础。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现状 历史教师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而是让人了解它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史学价值的真谛,道出了史学学习与讲授的难度。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实历史的内核,满足于累年不变的教案,过分追求历史教学的技巧,使得当今的历史教学问题颇有些令人担心。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可大致概括为三方面: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唯物主义,并能运用它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兼顾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针。结果,多数学生要么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么淡化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会作简要的评价,只能识记部分现成的结论。
当然,中学有初、高中之分,学校有城、乡之别。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有条件不喜欢历史;农村的孩子挺喜欢历史却没有条件。城里的学生无论是在图书获得、时间投入及教师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农村的学生,但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反而低于农村的学生。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里的孩子见闻识广,教材上的一些历史故事早就为他们所耳闻,中学历史教材虽做过多次调整,但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更新率并不高;二是城市里学生学习负担要比农村的学生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小学科”上的学习热情;三是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使得历史课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对电脑游戏的眷恋削弱了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就农村学生而言,多数同学并不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听课。农村的教师一般不像城市里老师那样受到较多的监督,他们往往采取迎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去授课。然而,问题也因此出现。不少农村历史教师,往往“半道出家”,他们在教授历史课程的同时,往往还教授学生们的数学或体育课程。历史课多半被当作故事课来讲授。由于不在学校住宿,学生们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来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们的可能还有放羊喂牛的家务。最糟糕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从目不识丁的父母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帮助。
此外,城乡教师所共同具有的两个问题,也是促成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一是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二是历史学作社会和公众对历史学自身的特点认识不足。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学历史教学观念都相对比较滞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多采用以讲台为中心的问答形式;以知识中心理论为主导,强调专业知识素质的养成,潜在地培养“小史学家”;以考试带教学,将学习内容“学问化”,只讲选拔不求发展等教学模式的大量存在,无疑是滞后的教学观念的明显折射。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我是教师,我觉得重要,你作为学生,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应该很好地掌握。这种一味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专制性格。而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杀了教学生机,随之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残,也就成为必然。
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历史学科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的误区。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起以前几版来说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详细资料。而高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却得不到高分,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二、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几条途径
如何改善当今令人担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容易。这需要全体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历史学科的政策导向当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师方面而言,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下面三个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首先,城里的历史教师不妨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给同学们多讲些轶闻趣事。对于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资料,力争做一个“教”、“研”都合格的老师。不要过分依赖课件教学,要知道生动地讲解有时会比课件更有吸引力。在农村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具有严肃的一面,没有根据的史料,可能会误导学生。教师最好能在备课上多花点精力,为有潜能的同学提供较多的课外史学书籍。
其次,城乡教师都应该注重历史的垂训意义与教育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好人、伟人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育他们力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再次,城乡教师既不要“东施效颦”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历史教学而言,过多地讲究授课技巧,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条件允许的话,历史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能不失为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城市里的博物馆,乡村的历史遗迹、遗址等,都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高中历史教师,不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妄自菲薄。学科并无高低之分,要为自己能胜任包含渊博知识的课目而自豪。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意加强历史图片的运用,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的、真实的、清晰的展示历史碎片,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历史知识。所以说,历史图片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即可以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尽管历史教材中也穿插一些历史图片,但仅有一两张图片来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起到的教育意义并不强。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教学,这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教育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历史图片与描述历史事件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历史相对真实、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都是由文字组成的,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通过一个个文字描写出来。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文字进行阅读,才能够掌握中国历史。而历史图片的运用则可以改变此种情况,使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的了解历史,并通过历史图片对历史进行分析、思考、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促使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更丰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图片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实现历史教学图文并茂,直观、真实、准确、清晰的教授学生历史知识,促使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对于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是:
(一)直观地传达历史信息,简化教学内容
相对文字信息来说,图片信息更容易传达信息,并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可以有效的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合理的运用历史图片可以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直观的摆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直接、形象的信息传达,可以在学生在认知范围内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所以说,根据所要教授的历史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符的历史图片,可以将历史信息清晰、直观的传输给学生,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首先要保证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以往的照本宣读的历史讲解方式,严重缺乏趣味性,整个教学课堂氛围沉闷、死气,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终排斥学习历史知识。而历史图片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此种现状,因为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历史图片,再利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加以铺垫和修饰,可以使历史图片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和神秘感,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历史教学活动生动、愉悦、科学、合理的开展,更加高质的教授学生历史知识。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历史画卷
历史的美感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的真实、勇敢、坚强不屈,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中依旧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永远憧憬美好生活,对未来永远抱有希望。这是历史教学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精神。历史美感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授需要学生具有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中国历史的美感。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历史图片。历史图片将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来,这可以使教师以历史图片为例,就历史图片进行剖析和讲解,将审美技巧、审美要点等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图片进行审美,感受历史气壮山河的美、历史动人心脾的美、淳朴自然的美、怡然自得的美等等,从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中国历史。所以说,在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以自己角度来审视历史,这可以使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的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产生独到的见解。
三、结语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9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要尽量为学生构建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之外,还必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学反思不但能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还非常有益于教师的成长。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找出和学生匹配度最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从而喜欢学历史,爱学历史。另外,中学历史教师还要多观察学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算是最简单的一句表扬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学生受到鼓励,提升学习的信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经验:
一、反思教学理论
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必须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每种理论基础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实践,例如:过去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往往强调革命观;可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观。新时代的教学理论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文明发展观的视角向学生讲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是怎样发展文明、确立大国地位的。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学理论都只能在最适合其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出最大潜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其必定会有些内容变得落后守旧,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每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基础,并用发展的眼光正视理论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学历史的教学都只看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程度,要求他们硬性记忆那些史实信息;但是却忽略了历史知识的延续性特点,像是时展的规律、历史变迁的多元性等。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理解并掌握史实信息的牢固程度,还要适当融合历史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原有的教学将眼光局限在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新课程标准则将眼光聚焦在了学习过程上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那些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而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无疑都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二、反思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反思环节。历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整理之后,与教学理论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反思教学实践中仍有待完善的部分,还可以提出教学理论与当今教学环境不符合的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留心观察,随时找出那些可以进行反思的情况,仔细的分析与整理,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并精炼为更加科学的教学实践指引。反思教学实践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在教学前后或者教学中都可以。教学之前,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透彻分析教学目标,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并再次核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反思其中的具体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实践分为几个不同的角度,下面我将一一向大家阐述:
(一)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才可以算是高效的课堂,而学生变得积极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踊跃发言。其实,这样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引入庸俗的漩涡,看起来非常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毫无纪律性可言,简直就是一盘散沙,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教学主线,将系统化的教学变成了菜市场一样,毫无组织性和秩序性,教学收效自然不可能理想。这种活动就算使用的再多,有又什么意义呢?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就算要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也不可以选择极端的方式,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也就是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具有教学实效。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反思不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为教学带来多少收益。
(二)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本。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也需要将学生作为反思的主体。
1.参与度:既然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或者参与的程度不够,那么都不能说他们是教学的主体。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学生参与度,综合包括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如果这样分析的话,那些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未能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历史课不能算是成功的。
2.互动:教学时,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营造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平和自然的状态学习,并积极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彼此的情感互动程度,从而令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真实,和学生更加接近,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将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