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教务系统 整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Data Processing

LI Jinping

(Department, Xi'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Science,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digital campus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 such as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form the unified user management, unified management and unified access control, ensuring highly shared information in various departments within the school. Of 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llation of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basic encoding rules for the table, and give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proposal.

Key words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oughts

0 引言

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大学校园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计财处等部门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一些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但是相对独立的软件运行模式使得部门之间各种信息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数字化校园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各部门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使得大学校园实现信息数据高度共享。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目前各大高校与相关软件有限公司签约,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建设,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等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正常启用,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保证教务处数字化信息平台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基础数据整理等工作意义重大。

1 数字化校园中教务系统基础数据整理思路

教务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分公共代码基础数据、学籍基础数据、成绩基础数据、计划基础数据四为部分,为保证新、旧平台的平稳衔接及新系统的按期运行,具体整理流程如图1:

通过分析与整理,公共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职称代码7个基础表,在简单易处理的原则下(系院)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编码规则如下:

系(院)代码由两位数字组成,根据学院基本情况依序排列;专业代码系统编码规则:专业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含义规定如下:

学院(系院)代码 专业序号

课程编码由六位组成,1-2位为开课部门(或学院代码),3-6位为课程序号;另外同一门课分几个学期开设的,视为不同课程,课程命名是在课程名称后加Ⅰ、Ⅱ、Ⅲ、Ⅳ……以示区分,如公共体育Ⅰ、公共体育Ⅱ、公共体育Ⅲ……

系院代码课程序列号

班级代码XX XX XX六位 ,1-2位为该班级所在的系院代码,3-4位为年级,5-6位为班级序号;

系院代码 年级班级序号

学号按以上规则定义, 基本定义规则班号加学生所在班级的序列号。

系院代码年级班级序号学生序号

教师编号根据以上定义。

学院(系院)代码 教师序号

2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信息集约的虚拟校园,在教务系统数据整理中发现高校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够,教务系统基础数据的编码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来定制,其实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务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除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建立网络等硬件秩序,还急需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协调处理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出台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各种标准。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但是在数据整理中由于各系院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员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导致基础数据整理工作思路无法下达,致使数据整理工作多次返工,数据整理工作无法按期推进并高质量的完成。

2.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

数字化校园是对大学校园内信息全面数字化,许多高校已意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生存压力,加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效益和作用在短期内不能显现出来,往往忽视了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工作,最终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被理解为传统的部门独立的软件系统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3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的思考

(1)学院应设立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组织机构。高校启动数字化校园后,应成立相应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或相互交叉工作。数字化校园组织机构应在院级设置信息化职能部门――信息处,将信息处作为“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统一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标准、经费的分配、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等等。

(2)目前各高校各部(处)、系院的信息化工作由非计算机背景的人员兼任,这些兼职人员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无法正确贯彻执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并解决数字换校园建设中本单位出现的各类计算机专业问题。学校应在各部(处)、院(系)设立“信息主管”岗位,有必要的处室可以设置信息科,并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信息处的领导下,按照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寓

1 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对研究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平面电视和LED屏是数字媒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利用这种形式可以更好的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抓住这种方式的优点恰当的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1 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就是指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一味的在课堂上听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上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学习,集体通过数字电视或者LED屏幕学习一些知识,了解一些世界各地方式的事情,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使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迎合了研究生学习以个体为主的特点,促使研究生从知识学习向学会学习转变,增强了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

1.2 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思维方式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生接触的知识不仅仅限于课堂,更多的来源于其他方式。接触的东西也不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当前时局的重要事件。大家讨论的内容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研究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容易随着这些信息的传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交流也更加自由,更加体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2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1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性挖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性

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很大,他们在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社会交往、人格独立、品德修养、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日常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研究生固有的特点致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涉及的领域也要更加广泛,不断更新、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电视和LED屏的发展使得同学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借助这些有利的形式,挖掘内容丰富、教育效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通过数字电视或者LED屏迅速传递给各个研究生,更加有利于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案例教育做成视频,通过在数字电视和LED屏上播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从而搭建更广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2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电视和LED屏的发展,使得很多互联网的东西可以更大范围的传递给研究生,更加有利于对研究生的集体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广泛、信息检索的方便、信息形式的多样和信息价值的多重。研究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更加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研究生的这一特点,更好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利用数字电视和LED屏的特有优点,通过视频展播,或者讲座教学,使研究生在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自己乐于接受的东西。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对信息进行不同视角的实时评论,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这些实时评论中更好的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制定因人而异的地向政治教育方针,从而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程中的实效性。

2.3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面对面交流、社会实践、宣传栏一直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崭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具有传统教育方式不具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并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显示其优势。

通过数字电视和LED屏技术传播的新知识和新理念,研究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工作者更为方便和快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方式的教育,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网络流行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新性的处理,紧跟时代和网络潮流,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迎合新时代研究生的要求,增强对研究生的吸引力,让研究生更乐于接受,更主动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和更深入。

3 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3.1 在公寓内楼梯口处设置平面电视或者LED屏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与课堂相比,公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环境起不到的作用。公寓内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思想和行为都显得更加真实和随意,更容易感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和影响。所以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结合这种优势和数字媒体技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势性就说明在公寓楼梯口安装平面电视和LED屏的重要性。设置安装这些不仅让学生实时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便于学生集体在公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3.2 制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视频或者网站在公寓内的数字电视或者LED屏屏上进行宣传教育

首先,相比于文字信息,小视频更容易被研究生所接受,结合当下的时事作为案例,制作一些小动画或者小视频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线播放一些思想意义较大而又有艺术娱乐性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被同学们接受的可能性,要更好的突出服务广大研究生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过LED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进行展播,将事关研究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校园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常安排、校园热门话题、就业动态等信息上网,在研究生出入公寓的时间集中向研究生进行展示。再者,可以通过PPT设定时间定时播放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进行播放同时在最后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充分的在公寓内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3 利用公寓内的平面电视或者LED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博客或者微博进行类似于“微博墙”的展示

博客和微博是当下研究生最喜闻乐见的接受新信息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分享成长机会和思想情感的平台,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对于阅读者产生的影响很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特点,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和单调,又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研究生所接受。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撰写针对性的文章通过博客或者微博通过公寓内的平面电视或者LED屏供同学们浏览,帮助研究生解决思想困惑。同时,可以发起一些微博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接地气”又具有教育性容易被同学们接受的评论,以微博墙的形式在公寓内进行定时展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生公寓内结合底置教寮际趵用平面电视和LED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人而异的制定相应的策略,更好的帮助研究生成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英.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从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来说:(1)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在虚拟逼真的实验环境中,电子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方法手段把实验内容或实验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历史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问题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对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整理、组合,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获得相关的数据或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教学环境的创设

当前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应用,为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环境。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实施等。首先,在电子技术室的每个实验工作台配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把每台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室LAN,然后与校园网相连,实验室LAN通过校园网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的环境下,处于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之间是连通的,可以相互间进行通信与访问。

(2)软件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开放性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此虚拟电子技术平台不但能实现教学管理和电子实验,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资源等。

3、教学内容的重构

针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在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呈现方式进行重构,以利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4、实验内容

(1)组织形式: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实验类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把电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综合实验打好基础。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应用等信息素养。

5、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分为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使用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原器件等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中,包括相应的实验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和实验信息资源,学生利用相应的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要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利用系统提供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即可进行实验,不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省去了器件的购买、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时间,不必担心器件与仪器设备的损坏,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费用和损耗,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的效率。而且仿真技术允许实验者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实验能实现与最新技术、器件同步,是现代电子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各种电子设计方案、电路可行性、电路合理性等分析验证的主要方式。

6、教学的调查与反馈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就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了解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有效的数据。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或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新民 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他们要面对各类考级考证、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咨询是一种综合过程,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在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解决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问题的过程,它侧重于功能干预,强调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尊重个人的利益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法律常识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侧重于内容干预,规范性和纪律约束性要更强一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大学生,目标也是一致的,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都是需要双方参与的活动,以语言沟通为主,工作方法具有共通性。最后,两者互为基础和前提。心理咨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思想教育是将政策法规作为教育内容,向大学生灌输党政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念,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侧重于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应对挫折、调整情绪、与人交往等。

2.2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发16号文件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有待深入和提高。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3 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才能更好的被其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发展起来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他们只有彻底解决了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的制度约束、空洞的说教、强制性教育等手段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且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理解和帮助学生,才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大大提高。

3 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3.1 应用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果 ①通过释义、鼓励等积极倾听技巧,耐心、关注的倾听,理解其内心感受。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时,会打开心扉,并愿意做出积极地尝试。②当谈话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接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性质、衣着步态等非语言信息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③在与学生沟通交谈时,利用开放式提问技巧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使用封闭式提问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根据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谈话方向,获取相关信息。④适当使用面质或尝试性面质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与不一致,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统一。⑤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策略和信息指导策略向学生传递信息,施加影响。

3.2 应用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与来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被认可、被接纳、被包容的人际氛围,对来访者就具有助人的作用。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做到尊重、热情、真诚,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接纳学生。罗杰斯认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自然内驱力,咨询师为来访者营造出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氛围,就能提高沟通效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对学生积极关注,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正性、光明面,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就减少了,他们更愿意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有更大的作用。

3.3 借助心理咨询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他们可以在团体中分享经验和感受,通过亲身体验更好的认识自己、做出积极的尝试,产生行为的改变,在互动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尝试在班集体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尝试改变,不断成长,并且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4 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对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咨询技能和方法。大学生年龄较轻、智力和文化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强,比较适合理性情绪疗法这类认知取向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启发;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心理咨询技能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两者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126-128.

[2]张晓洁.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沧桑,2010(06):185-186.

[3]李慧卿,张良.心理咨询技巧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91-92.

第5篇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39―04

教育技术的发展重在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标准和制度体系。目前,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协会如AECT、ISTE都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开发教育技术专业标准。AECT在《美国教育技术专业认证未来的标准(2001)》中了两套标准:教育技术人员培养项目初级认证标准和教育技术人员培养项目高级认证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开发的“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ISTE 开发了“教育计算与技术标准(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Standards)”,标准针对教育技术三种不同的岗位了两个标准文件: 一个是面向技术支持人员初级认证(TF)和面向技术领导的高级认证(TL),另一个是面向中等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师的初级认证(CS)。美国教育技术界在专业标准制定的同时,也对人才认证标准进行了探索,为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开发做出了贡献。

国内关于建立教育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在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出现,但是相关领域或者相似领域,如教师信息技能等都有研究者涉猎,也有研究者对国外教育技术专业认证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建立我国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如上图1所示。

一 什么是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对从事相关职业或者活动的人员进行资格(能力)认定的一种制度。一般是由权威的组织机构按照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水平或者任职资格条件,对从事或者准备从事该职业活动的人进行一定的评价或者鉴定,并为合格者发放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证书持有人具备在相应的领域进行相关职业活动的能力,它一般得到国家、企业、行业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认可,是这些组织招聘人员的重要依据。目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才水平评价机制。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是以一定的教育技术标准对从事教育技术职业或者相关活动的人员进行资格(能力水平)认定的一种制度体系。

二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以促进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建设的规范性发展。目前教育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比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大专的教育技术专业,这是我国教育技术诞生以来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式,随着人们对教育技术认识的深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激增。虽然目前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规范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学界对于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课程结构以及能力层次也已有了认识,但是对于偏向于应用学科的教育技术来说,缺乏具体的职业体系,或者说,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专业的社会认可的职业结构(社会没有认可教育技术专业相关职业),使得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的放矢”,更不要谈规范性了。因此,找到这个“的”让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之“矢”能够“英雄有用武之地”是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规范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一套教育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社会公认的专业的认证制度可以促进教育技术职业体系的形成,使得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规范性建设。

在教育技术领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社会上的资源,在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培养人才(相关人员只要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认证),而不必拘泥于学校,也不像学校那样需要固定的师资投入,这样就能够避免过多的教育培训资源的投入,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积极的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社会急需某种教育技术方面的人才,就可以设置某个方向的资格认证,让社会为培养人才提供资源与环境,而不是去开展固定的教育机构去实现人才的培养,如果某种职业被淘汰,就可以直接撤销该方面的人才认证,而不需做其它的后期工作。这样做,灵活性与规范性就可以兼得,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优势。要取得相应的认证,必须具有相应领域的特定知识与技能,该领域的人员必须在熟悉足够的专业知识前提下,具有与职业级别相适应的实践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技术领域开展认证制度的一个初衷。

目前,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相关活动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教育技术相关学科背景的,这类人员分布于和教育技术相关的所有领域;另一类人员是非教育技术背景的, 这两类人员从事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或者两者的结合。教育技术领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实践应用领域的人才队伍。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教育技术的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投入其中,很多从业人员被吸引到这个领域,对于那些不具备教育技术背景的人,特别是进入实践领域而又不具备相应背景的人,如何进行有效的能力评定,是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是对领域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的有效措施,这样做既可以有力的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又能积极的吸引其他领域的人才的进入,充实教育技术人才的队伍。

三 谁来进行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

组织机构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执行方,是认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成功的职业认证制度都需要有一个权威与规范的组织机构。建立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必须先从组织机构的建设着手,以下是认证制度机构的组成图:

上图需要说明的是:政府机构的认可是认证制度权威性与严肃性的保证,学术机构主导可以保证认证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公平性,行业协会的支持与企业公司的承认可以使得认证制度具有行业适应性、实用性与可行性(但是国内该领域尚没有具有相应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企业公司),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公司协助学术机构主导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证书机构、评估机构乃至培训机构在认证委员会的领导或者指导下工作。证书机构与评估机构是认证制度的两大核心,应该注重规范性建设,而培训机构更显得灵活一些,可以在委员会的指导或帮助下,由社会力量来市场化的运作。

四 怎样进行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

证书体系是认证制度的关键,进行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首先必须设计不同层次的证书类型,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向广大教育技术从业人员,通过不同认证考核等级的人员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证证书,根据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五大方向(包括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以及远程教育五个方面)和教育技术的不同领域应用,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认证证书体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不符合职业认证的特点,规范性的要求会阻碍学术自由的发展,也会阻碍教育技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因此我们不在第一个研究方向强行要求进行资格认证(当然也不排除研究领域的人员获得相应认证的可能性),以保证教育技术研究的活力与发展,其余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四大方向,本文设计了教学、设计、工程与培训四个方向与其对应,培训的引入代替了远程教育是因为远程教育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实践领域,其包括了前面三个专业方向,而培训则比较特殊,详见表1。

虽然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面向广大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但是不同的认证层次需要不同的认证条件,这样也就对需要认证的人员做出了初步的规定和限制,这样既有利于保证人才队伍的质量,又避免了过多的报考人员带来的麻烦。

获得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相关人员的能力确实能达到相关要求,这个过程不像评估(考试)过程那样已经进入整个认证过程,而是在认证之初,就对要求可行认证的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人员才能获得进一步认证的资格,也就是获得准考证或者相关证件,这就多了一个环节来增加认证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表2的设计提供了两种可能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渠道,一种是连续性的,从低级的认证开始,通过连续向上的认证直到最高级,这种方式不受学历的影响,只要具备一定的从业时间。而另一种渠道则是根据应考者的学历与从业时间直接进行某个等级的认证。这样认证制度就显得很灵活,既依托于学历,而又不局限于学历,既依托于从业经验,而又不局限于从业经验,使得社会人员与各种层次毕业生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保证了认证的质量与效率。另外,培训课程可以在社会上经过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培训机构中开设,认证委员会要定期检查培训机构的课程情况,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与时宜性。学历、从业经验与培训课程三者共同保证了被认证人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达到特定的要求。

其次,要根据教育技术标准和不同证书等级进行能力考核标准(水平)设计。AECT在《美国教育技术专业认证未来的标准(2001)》中提出了初级和高级两种级别的认证计划,以及ISTE 开发了教育计算与技术标准,这些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认证标准需要国内更多地研究,借鉴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相关部分。此外,教育培训师职业标准应该注重借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培训师:试行》规定了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若干细则,另外,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商务认证制度中的国际培训师也可供借鉴,教育培训师标准制定应该注重参考这些标准。在教学方向,参考信息技术类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在设计方向,参考广告设计师标准;在工程方向,参考软件工程师等。能力设计要根据“人尽其才”的原则,在低层次的认证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其他方面要求稍微降低一些,而在高层次的认证上,则注重综合能力、系统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而操作性强的能力就要降低一些。而且对于能力评价标准来说,其具体的操作标准,需要根据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市场需求以及学术研究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能力评价标准的设计越细致,越需要具体的实践基础,也更容易实施。

制定了一定的能力评价标准,就要按照特定的评估考核方式来实施。一般的认证制度的评估方式都采用考试的方式,这样做便于操作,在制定一定的评估标准后,把标准具体化到考试过程中,但是如何测评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强的能力,一直是考试评估方式所面临的问题,现代的考试认证制度都会倾向于把具体的操作性问题直接书面化的体现在考生面前,试图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让考生“身临其境”,以检测考生的应用与操作水平。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也宜采用考试的方式,这会使得考试更容易为社会从业人员接受,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人员评估标准具体到考试过程中,让考试能真正的反映参考者的能力水平,开发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评估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该把握两个重要的标度:通过率与优秀率,应该通过对参加考试人员的总体素质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及时地调整,以保证被认证人员既能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又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考试型认证方式的过程一般如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认证证书要加强管理。证书生命周期是证书管理的主要方式。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证书管理是对证书生命周期的保证,在发放证书之后,应该注重证书有效性,及时吊销违规证书与过期证书;应该确定一定的证书有效期,对满足条件的证书应该及时续约,做好登记维护工作,超过有效期以及未及时登记证书应该及时过期。证书生命周期是认证结果的时间体现,证书管理的及时与有效是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的重要保证。

五 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原则

建设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 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规范性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该注重规范性建设,组织机构、认证条件、认证过程、评估标准以及证书管理等能够标准化的部分都应与国际标准(ISO9001)接轨,体现认证的规范性与权威性,而评估方式、培训过程以及其他可以灵活操作的部分应该尽量的表现出多样性,提供多种可以选择的途径,并且应该更多的让社会参与其中,以保证认证的实用性与适应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保证认证制度权威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前提。

2 学术性与行政性的统一。学术机构主导的认证制度是为了保证认证的公平性与进步性,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可以保证认证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与行业规范,前沿研究可以保证认证与高端领域接轨,及时的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认证机构作为一个规范性与权威性的社会机构,尤其是国家机关对其的许可,使其不可避免的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如何使得两者能够统一,既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又能使其具备学术性的特点,是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必须重视的问题。

3 市场化与规划性的统一。我们一直强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是市场化人才需求的体现,而且作为认证制度组成部分的培训体系也是市场化的运作来利用社会上的有用资源,但是作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该考虑社会的人才需求,根据具体的人才能力需求与数量需求去有规划的认证,是保证人才市场平衡的重要前提,因此,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该考虑其市场化与规划性的统一,保证其认证的人员能在有计划的前提下满足市场的需要。

4 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对实践的要求使得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用性得到保证,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实践工作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要求之一,这样使得通过认证的人员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然而具备实践能力只是认证要求之一,一个很好的专业领域的人员对于领域理论知识的把握也应该足够的好,因此,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应该注意专业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保证通过认证人员的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复杂的,它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公司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公众的认同;不仅需要解决很多面临的问题,还需要对即将发生的问题做出预测;不仅需要很好的规划,系统的实施,而且需要及时的自我评价并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广,徐福荫.美国专业认证体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07,(7):86-90.

[2]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5-11.

第7篇

最近几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渗入到了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强化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培养和提高,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考虑的问题。

二、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等。凭借其自身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迎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被称为除报纸、杂质、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体”。

新媒体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时效性,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输到千万里之遥的地方,而且传输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字和图片,还包括了声音和视频,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二是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输者,传播的主体越发广泛;三是互动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实时交流和互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实现了对于话题讨论的全程参与;四是虚拟性,通过连接网络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随意上传和发表,而且相比较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诱惑,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增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1]。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3.1创新理念

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改变,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展架的关键环节。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构建了相应的网站、论坛和微博等,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但是受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思政教育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内在需求,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对于学生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政教育实现由原本学生的被动接受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提升教育成果。

3.2创新内容

内容的创新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思政教育顺应时展潮流的客观要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多元化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其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结合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教师通常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系列微课程,),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然后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

3.3创新方法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传统死板僵化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此,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进行方法层面的改进和创新。一是可以在高校构建良好的双向沟通渠道,如微信群、论坛、网站等,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讨论中,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利用价值渗透法的渗透功能,将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价值观念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教育效果;三是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构筑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记忆[3]。

第8篇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媒体相关背景分析

相比较于电话、书信、广播、电视、报刊、电影等传统的媒体来说,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技术、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它是向广大媒体受众来提供一种信息服务平台,从我国当前新媒体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分为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络、博客、媒体视频、即时通讯、手机报与手机电视、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等。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数字化、实时性、多媒体及交互性等信息传播优势,从而是当前信息资源最丰富及最便捷的传播媒介之一,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与学习。新媒体既给传媒行业带来许多新模式与新理念,也给媒体受众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与媒体受众们建立真正联系,受众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者。因此,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个性化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媒体受众们,并且让每一位置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于媒体所信息的内容平等自由进行选择。①在此,信息传播已经不是传统的单向模式,而是多维双向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新媒体促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发展巨大改变,传统依靠课堂灌输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满足新媒体的环境教育要求,所以如何提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2 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开放性、广泛性等优点,使得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从过去读书看报传统方式转变为网络上;信息表达方式从传统单向静态朝着现代多维动态等特点转变,而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被动接受朝着主动搜索方向转变。

其次,学生的交往方式多样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变成人机互动模式,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等媒介,学生间交流方式大多按照匿名的方式进行,这有助于表达学生的个人情感,扩大了学生人际交际范畴,但是也导致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交往中,疏远现实中人际交往,促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较弱。

最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大大加强。新媒体环境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索所需讯息,自主进行学习。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学习资源共享,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了思政学习与教育资源。而通过网络可以开设公开课、远程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不受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 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

3.1 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要求提高

当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应用,学生对于不同新媒体应用表现为多样化的爱好与偏向,与学生相比,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处于一种信息占有劣势的地位,甚至对于新媒体运用意识比较,新媒体技术掌握能力较差等弱点。所以,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转变和调整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并且对于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3.2 新媒体给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

相比较传统交流手段,新媒体中短信、微信、QQ、微博、BBS等,都是处于虚拟人际交往的空间中,这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交往环境中,对于现实中人际交往比较淡漠,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紧张孤僻及厌倦等问题,最后出现逃避现实心理趋向等,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3.3 新媒体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不断应用与发展,导致信息更加快捷和随意,并且变得更加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在新媒体中,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与违道德的信息迅速传播,如一些西方的消极思想借助新媒体大肆渗透,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辟谣工作难度更大。同时,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庞杂信息,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与辨析能力,导致个人理想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混乱等,从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4 完善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用有效措施分析

4.1 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

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临各类媒介信息之时的分析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及评估思辨等反应能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面临各类复杂纷繁的媒体信息,通常缺乏足够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能力的混乱。②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从学校的制度建设、物质保障及人力资源方面等,来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

对此,各大高校应当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等课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范畴以内。同时,可以考虑安排一批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中一线教师或者邀请一些资深的传媒人士等,通过选修课与讲座形式来向学生来传授相关媒介素养知识,并将其逐步转成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媒体平台,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媒介素养学习与培养平台,并加大对媒介素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会热点与网络信息焦点等讨论工作,以引导学生对媒体信息正确进行解读,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与培养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与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新媒体等资源。

4.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交观念

当前不少学生都沉溺在新媒体的社交模式中,导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与现实社会脱离,并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和学生深入耐心进行交流,以找出造成学生成瘾的主要因素所在,并采取适当方式对这类学生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的理念。其次,高校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人际交往技能。因此,高校可以考虑组织与开展各类主题团日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学生课堂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展示与素质拓展的平台,将学生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此外,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促使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了解各类社会现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意识,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

4.3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随着当前媒体与信息的技术不断发展,QQ、BBS、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应用正逐渐取代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成为当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信息渠道。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信息动态。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工作,以改善思政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并可以有效地将时代新鲜元素加工与整理之后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其次应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要确保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中得心应手,从而可以熟练地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最后,要提高高校思政队伍内涵水平,提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从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4.4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

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QQ、手机短信与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兴的媒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文化。所以各大高校要把新媒体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布局中,在做好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方式与内容。同时,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育人造人功能,掌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主动权。③对此,高校应当建设一个集人文性、知识性及思想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平台,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速度传播快捷、声像与图文并等优势,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话语权,并树立主流校园文化权威。其次,学生作为手机用户的频繁运用群体,各大高校要加强和通讯公司间的合作力度,树立积极的校园短信服务平台,并通过开办符合校园实际特色要求,具有一定欣赏性与娱乐性的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媒体手段,来加强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最后,高校应当建立客观、全面与及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每一个的新媒体的校园视角与立场等实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与研究,并评估各类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引导中的影响,确保新媒体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等和谐一致。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新趋势与新特点,并及时转变传统思政工作教育理念,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性格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有机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并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注释

① 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4-86.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65-03

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作和沟通工具,也使以计算机为显著代表的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熟知、关注和使用,网上教学、网上沟通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占领教育领域,融入千万学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对教育和教学的认知程度。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有模式下,高校怎样合理的运用新媒体工具,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并研究更为科学的手段,应对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题。

1 新媒体概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许多新型媒体,例如:数字电视、互联网等[1]。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主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媒体机构等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源,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主体日益广泛,已经步入了全民面传播时代;

2)互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实时交流、互动,且所有用户均能参与,并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大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并将全程参与变成现实;

3)时效性: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可将一个信息在短暂的一秒钟迅速传至各个角落,既能传播文字、声音,还能传播视频,这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4)丰富性:在新媒体中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中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形式,还出现了视频、音频等新型信息形式,涵盖的内容较多,覆盖的范围较广,内容异常丰富;

5)虚拟性: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可以随意上传各种信息,发表任何言论,其传播速度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这种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诱惑。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且发展迅速,从原有的论坛、贴吧到QQ,再到微博、微信,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可拟造各种信息,也无从查证,这增大了虚拟信息产生的几率,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度,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难度。

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随处可见网络信息。且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独立、叛逆、好奇心较强、思想复杂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它强调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它偏重环境感染,成效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评估。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思政教育重担单一地落实到班主任、辅导员身上,尚未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其它课堂活动中,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塑造人格和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

2)关注知识积累: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家长以及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此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变成了对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说教或者讲授的形式开展思政工作,通过背书、习题训练来学习思政内容,通过笔试来考察思政成绩,这种过度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际情况的思政教育模式严重背离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目标,且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不符,最终的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大学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闹事、跳楼等事件。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搬教材,缺少对现实案例的引用,带领学生划重点,学生为应付考试,生硬记忆,虽然能取得好成绩,但很快便会忘记[1]。

3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6-02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也开始逐渐介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就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渐演变而来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的最先接收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怎样将新媒体技术在思政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加强思政人才新媒体的应用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高校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并且对大学生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就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存在较大的联系[2]。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处于较为垄断的状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到的知识比较有限,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育工作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将新媒体技术全面融合,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在π旅教寮际醯挠τ蒙希不仅应该在具体的硬件设备上加强投入成本和力度,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应用意识。

高校应该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得到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展开相应的工作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掌握现阶段最为先进的思政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时还能将专业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整合在平台中,强化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3]。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教育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激励措施和制度,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政教育者担负的责任十分重要,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和推广,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在校园中不断烘托新媒体技术的氛围,使得思政教育者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根本环节上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二、通过对教育环节的强化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者新媒体应用的能力

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思政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支撑和组成部分,对实现大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特征的掌握,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4]。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人才的引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自身教育团队的素质和能力。

比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微信群、QQ群等,思政工作者通过对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段子或是语言的总结,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针对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那么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5]。因此,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生活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判断,不断将思政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一系列思政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对教育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深深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教育参与的全面性对思政教育应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创新

(一)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具备较为明显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比较丰富、类型较多,因此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信息的好坏分辨能力将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对于媒体发展自身而言,有很多信息其自身也难以辨别其好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想要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就要对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观念进行发扬,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保证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网络背景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完善和提升,最终帮助其正确辨别资源的好坏。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微信交流平台,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更为积极的校园正能量,让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划分和区别。同时,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评论平台,通过学生的评论,了解其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和相应指导[6]。

(二)Υ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培养思政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中思政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师在运用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开展思政教育环节上,教师不应该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趣进行调动。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在较为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变得更为亲密,推动思政信息向学生进行传递的有效性提升。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在运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关注者较少或是信息覆盖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作为主要沟通者,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实际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教育理念,放下自身教师的架子,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为亲切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有效[7]。

(三)对校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实现对思政人才的有效培养

大学生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其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存在感的要求很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社会背景还严重不足,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或是相关困难,学生的情绪变化就较为明显,容易出现焦虑的状况,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强化对网络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心理意识上才能得到有效平衡,为实现思政人才发展和建设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渐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和提升。在这个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信息的先行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媒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对人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手段,为教育事业拓展全新的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思政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淑慧.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闻界,2013,(21):65-67.

[2] 卢红,王建军.浅析新媒体技术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6,(8):84-85.

[3] 罗东华.新媒体技术在单片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110.

[4] 张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4.

[5] 于庆尧.浅析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79-80.

第11篇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从思政教育的本身来看,其是一个拥有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的比较特殊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仅仅通过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学习或者在校园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就可以提高相应的教育效果。在每一个思政教育当中,其载体力量的条块分割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外在表现,并且在彼此之间的呼应和配合方面也是比较匮乏的,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自发以及无序等状态的分崩离析,其内在的结构分布缺乏相关的合理性和紧凑性。

其次,在思政教育载体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对载体的随意应用以及盲目跟风的现状。虽然现在的学术界对思政教育载体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有所意识,但是在思政教育载体的具体研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在思政教育载体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还比较差,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对思政教育载体能力的有效发挥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思政教育载体在运行中对新媒体的载体作用不够重视。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1.利用互联网构建教学和教学资源平台,对思政学习资源进行完善设计

应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当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特点,思政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上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已经和现代社会的理论知识层级不相协调,甚至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知识传输进行大胆创新,多创造适合现代社会思政教育需要的教授方法。对思政学习资源的设计工作要合理和完善,思政学习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其实际的优化能够更好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步伐和效率。在思政学习资源的组成上可以将其分为扩展内容、主干内容以及相关的辅助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有效组成共同构成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理论,从而为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通过互联网当中的文本内容、音频资料、图像以及视频资料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不断呈现和扩散出来,可达到以生动、有趣代替枯燥、无味的教育效果。

2.通过校园特色网站的创建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谓的导航系统就是指具体的路况指引、对内容的检索查询以及实现学生之间的在具体体制方面以及物质构成方面要素的共享要求。如果要实现这种要求,就必须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建设具有特殊本质特色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的建设要以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标,网站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吸引高校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网上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在本校的互联网当中,增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视频新闻内容或者是相关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一种比较直接的展示和传递方式。

3.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教育新平台

对比传统的传媒,网络传媒无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广泛的新特点。对于这种新的网络传媒,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些优势,让这些优势为思政教育服务。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认真思考,积极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将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第二,利用新型网络传媒进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说就把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弃,而是要将它们与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方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新型传媒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将它们完美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传媒思想教育。

第12篇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就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合理运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此外,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条件下的图片、语音、文字、视频等元素增强与学生互动的趣味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例如,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并适时向大学生传递各种思政教育信息,或通过微信的相关功能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灵活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虚拟平台相继出现,大学生可以用虚拟身份在网络上搜集、、传播信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种虚拟性带给大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其中。此外,在网络环境下还逐渐出现许多游戏,其中包含大量黄色、暴力信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干扰,甚至将这些不良因素带到现实生活中,危及校园安全,并使得大学生逐渐产生暴躁、萎靡等心理问题。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容易面临信任危机。新媒体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用虚拟名称获取他人的信任,或用虚拟名称在网络中散布信息。这使得网络欺诈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在网络环境中陷入信任危机。受这种氛围影响,许多大学生开始不信任他人,不愿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显然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逐步认识世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校应当为思政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平台和机会,鼓励思政教师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手段,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思政教室也应当正确的审视自己,根据时代形势和专业要求,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尤其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各种新媒体技能,熟悉新媒体平台和工具,提高新媒体使用水平,在思政教育中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2、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与其他一切教育活动一样,思政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师生互动,搭建切实可行的师生互动平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必要交流,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所以,若要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思政教师就应当运用多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借助数字媒体或校园网络加强公益劳动宣传,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微信或微博向教师汇报活动进程与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给予正确指导,进而提高活动效率。

3、加强文化项目建设

第13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如今,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作为继广播、电视、报刊和出版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便捷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等。当今高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新媒体的渗透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先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接着提出利用新媒体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2 新媒体概述

2.1 新媒体的概念

目前,新媒体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这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认为新媒体就是电子录像商品。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方式展示信息的媒体”。我国学者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报纸相比,广播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电视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网络又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本文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2 新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一是开放性。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也是如此,在新媒体视域下,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多角度的实时传播,传播内容也更加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个体性。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接收信息、信息,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以此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建立自己的微博、开通自己的QQ空间,都是新媒体个体性的体现。

三是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灌输的弊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使交流更具有人性化。

四是整合性。传统媒体的功能基本都是分散的,但是新媒w将传统媒体的大多数功能整合在一起,使信息既有文字形式,也有图片形式,甚至还有视频、音频等,使信息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化的特点。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与好评。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确实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对高职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当今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活泼好动,自然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如何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的影响,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整体角度而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

3.1 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只有会使用新媒体,就能得到源源不断,且是实时更新的各种信息。诸如百度、搜狐、乐视等新媒体网站,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信息,对重大事件还进行跟踪报道,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备课,结合教学目标,下载相关资料,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比如为学生及时介绍“两会”期间的新闻和决策,使学生关心时事政治。

3.2 增加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中,在固定的时间接受固定的内容,这样的灌输式教育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学生逃课、旷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可以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因为新媒体具有开放、自由和互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接受教育,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微信聊天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3.3 提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智能手机已经在高职生群体中普及开,教育者可以在网上直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必受到时空限制。诸如微博、微信、博客、QQ、论坛等都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教育者利用这些平台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时,可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隐含其中,使高职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4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也是如此,新媒体为高职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消极影响。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点:

4.1 导致部分高职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面对网络世界中的种种诱惑,大部分高职生尚能保持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以理性眼光看待网络信息和新闻,但也有少部分高职生缺少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蛊惑,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比如一些高职生没有辩证看待和分析网络“异常形态”,对网络炒作、网络诈骗予以无限度的宽容,对不良网络文化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教育,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4.2 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职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账号,比如天涯账号、猫扑账号等,他们整日混迹于各种论坛、网站发帖跟帖,自认为站在信息前沿,实则物极必反。他们没有对网络信息予以辩证认识,轻则抱怨社会,重则放弃人生目标,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样的心理实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长期沉迷网络,导致他们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4.3 导致思政教育者导地位受到一定影响

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高职生只要拥有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然而,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怀疑,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他们怀疑学校教育,无心学业,对他们的日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媒体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有弊。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避免负面作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5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要发挥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高职院校自己就要建立官方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高职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以微博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载体。随着数据信息的快速膨胀,新的信息载体也层出不穷。其中,微博这种新媒体尤为引人注目。微博是一种微型博客,每条微博可以不超过140字的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官方微博,但很多学校没有对这些微博加强维护,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有鉴于此,为了顺应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要发挥微博的作用,利用校园官方微博新闻、公告通知和就业资讯等,体现微博为校服务的职能。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多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与学生加强互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构建自己的官方网站,开辟理论介绍、公告、信息查询、学生留言等栏目,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学校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维护校园网站,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网站的风格形式也要尽量活泼生动,具有时代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登录学校网站,从学校网站中吸收信息,获得教育。

5.2 提升高职生的新媒体素养

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世界,学生很容易失去控制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目前,很多不良分子利用新媒体不实言论,散布谣言,如果高职生没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很容易被这些不实言论所蒙骗,失去正确的信念。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素质拓展、专题讲座、沙龙交流等形式,向高职生系统介绍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使高职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提升他鉴别信息的能力,使高职生善于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分辨、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使新媒体成为高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凌驾于高职生之上的“全部”。另一方面,高职生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阅读一些关于新媒体的资料与书籍,对新媒体进行全面认识。

5.3 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们已经踏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直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对高职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完美的教学技能对高职生进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辩证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形成的影响,不要将新媒体看作是洪水猛兽,而是要因势利导,使高职生正确应用新媒体。要实现这样的境界,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自己就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几种常见的新媒体技术,比如微博、微信、QQ等,以便与高职生拉近距离,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另一方面,高职思政工作者要掌握将思政教育理论寓于网络语言中的能力,利用新媒体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是大多数人都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将主流价值观寓于新媒体交流中,使高职生既能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关心,也能自觉接受教育者传输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掌握这样的技能,对高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5.4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新媒体虽然为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新媒体终究只能为高职生提供虚拟世界,而高职生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所以高职院校除了要利用新媒体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多为高职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导向、熏陶、凝聚和激励功能,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国庆节、建党节以及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节日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职生终究是要走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所以高职院校还要为高职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高职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身职责。比如鼓励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他们带去社会的温暖,在此过程中,高职生能深刻体会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弘扬了人性真善美,也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高职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为促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0-41.

[3]王振友,赵星,石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55-58.

[4]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67-70.

[5]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6]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37-41.

[7]宋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48-149.

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新媒体技术;形势;机遇与挑战;政教新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新闻网站、论坛社区、社交网站、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对于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言,新媒体是由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卫星、互联网络作为平台,随着数字和宽带技术的成熟而出现的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新媒体可以与大众受众真正建立联系,以其交互性、跨时空、直接面众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中,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教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信息的面众性,为大学生政教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信息转播,依托数字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输实时、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较之传统四大媒体而言,有根本性的跨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信息量巨大,内容包罗万象等特性,进行所需内容甄别、挖掘,吸纳新的优秀成果,不断学习和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新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规模性、面众性,主动快速地传播新的思想、理论与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须受各种机制、体制的繁琐程序制约。无论是工作场所、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跨越性的突破,从而为大学生政教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谈心、社会实践等基本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以灵活、快捷、实时等特点的手机短信、各种实时聊天工具、互联网信息、微信等,日渐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对比传统的黑板报、宣讲会和宣传栏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能够实时快捷地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双向交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接受受教者的反馈,从而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以此同时,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短信、实时聊天工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转播介质,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固定、覆盖面窄这种传统模式的局限,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新媒体上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各种信息,大学生可以自主查看自己喜欢的各种新闻信息。而大学生作为求知欲和想象力极强的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繁,对网络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大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里筛选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阅读信息,在这种积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源过程中,使大学生不断参与在其中交流,新媒体这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种信息传播双向互动,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提高了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大众化自由传播方式,造成了不良信息的泛滥,再加上信息本身的虚拟化,严重扰乱了新媒体信息环境。而大学生又是这些新媒体信息的常接触者,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空间里容易引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在新媒体空间里,普众人群多以匿名或虚拟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所以造成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言行无法规范。新媒体空间里这种互不信任的危机会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失,进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会使大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表现十分真诚和坦率,而在现实实际交往中却与此不符,因此在长期的真实虚假中,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转换必然产生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又往往会形成冷漠和自私,进而产生紧张、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与人和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缺乏的责任感和各种欺诈的心理,形成人格畸变。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阻碍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中心,各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此产生激烈的碰撞,大学生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一时间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必将对他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这种负面影响极大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3、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传统教育模式遭遇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它消解力量的特点,模糊了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的界限,根本性的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这种直面性的认知方式会在不知觉的情形下剥夺大学生的独立知觉,在某程度上造成了虚假时空的存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形式的影响,失去理性。面对这种挑战和认知方式,高校现有的思政改革速度、原有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观念都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摸索教学新内容、新方式,切实有效开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当代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普遍提高。面对学生不成熟或者不正确的思想时,不能忽视新媒体形势下的路径规律,否则事倍功半。针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思考的习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实行以引为主导,以堵为辅助,引导疏通堵源头相结合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在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经验,发现规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新局面。

2、培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新媒体的迅速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要求高校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实际传导经验等,促进改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媒体环境下才能有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机制,增强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由于高校对互联网信息、数字报纸、微博、微信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新媒体不良信息进行监控。这就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督机制,完善加强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监管和舆情引导工作,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排毒,防范新媒体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切实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机制,形成和谐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利用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新媒体新的价值影响下实施有效的指引,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网络财富》-2010-09-08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20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20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四大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怀教育理论在女子院校"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湘教通〔2015〕291号);2014湖南女子学院思政课题(HNNZXYSZ2014YB11);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湘教工委[2013]53号);基于关怀理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

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高校为此搭建了众多学习教育平台,而本来就承担着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因其特有的文献优势、时空优势和网络优势,因此在众多的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中独树一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图书馆思政教育并未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安排相应课程教学,属于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平台,只能通过影响大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环境等带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此又容易在众多的平台中被淹没,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优势

相对于高校其他思政教育平台而言,图书馆的思政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馆藏文献优势、独特的时空优势和先进的网络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文献。图书馆的这一优势是相对于其他也担任着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门如学工部或团委等而言的。就数量而言,图书馆馆藏书籍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我们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做了一个如下分析: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分析方法:分层统计法;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年份:2012年。分析对象:高职院校1288所,本科院校844所。而思政教育的书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视,其在总书籍中的数量占比也逐年提高。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功能更体现在馆藏质量上。图书馆不仅提供与思政相关的学习资料,更提供丰富的学术专著,如思政教育史论、思政教育文集、马列专著等,此外还收藏了完整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建文献。而相对于社会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思政教育藏书更显专业性、学科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思政教育功能上所不能比拟的。

(二)独特的时空优势。高校图书馆的时空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时间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一般是固定的、集中的。但是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又显得碎片化,因为该课程一般是一周开设一到两次,两周的课程间隙时间较长,无法对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一种及时的巩固。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学生想深入学习就不能完全依赖课堂,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补充所学知识,图书馆就是其深入学习知识的一个很好延伸。最后,图书馆存在一种独特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感染的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图书馆的时间优势可以总结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性,课外学习的拓展性和共时感染的效率性。而空间优势主要体现为图书馆其幽静宜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对思政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思政教育创造积极向上、净涤心灵的文化氛围。

(三)先进的网络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传递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并且通过专门的技术对一些思政教育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科学和带有正能量的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为思政教育配备一定的监管设备及人员。这样就可以及时对一些不良信息采取删除或拦截。当然,在图书馆这种氛围中,大学生也会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而在内容上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微薄、邮件咨询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他们熟悉的互联网沟通方式。而几乎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建有电子阅览室,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适地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二、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情况调查――基于湖南6所高校的数据

本研究对象是湖南的6所二本院校的图书馆,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8分,有效率达93.8%。采用

Eviews6.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包括两大块:基本信息和主体信息。其中主体信息包括图书馆的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文化约束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网络文化开发功能。调研状况如下:

(一)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调查。在受到图书馆馆风影响方面,有76.5%的人认为图书馆对大学生有激励、诱导作用,表明图书馆的馆风能正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图书馆价值取向能否影响大学生“三观”方面,只有14.5%的大学生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影响;对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了解方面,完全了解的只占到8.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管训及历史,其育人作用发挥有限。

(二)制度文化约束功能调查。在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认同方面有百分之45%的人选择不满意,只有7.8%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满意。数据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发挥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在图书馆规章制度发挥作用方面,只有24.5%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约束作用,39.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文化环境熏陶方面的调查。当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所挂的标语、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是否有教育作用时,有35.6%的人认为有;当被问及是否对高校图书馆环境满意时,只有9.8%的学生觉得很满意,56.3%的学生觉得一般,希望继续改善。调查表明图书馆文化熏陶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否则会抑制环境的熏陶功能。

(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调查。在调查学生是否接受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有92.5%的人赞同,说明学生大部分都乐意接受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在使用何种网络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时,25.8%的人赞同博客分享,15.9%的人赞同创建思政教育网站,24.1%的人选择BBS讨论,34.2%的人选择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表明,图书馆思政教育需要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在对图书馆关注度的调查中发现,有24.6%的学生从不关注图书馆网站,52.4%的人偶尔去看看,23%的会经常浏览,但大部分是查阅文献资料。表明大学生对图书馆网站关注度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学校图书馆网站是否开通了思政教育的频道,65.2%的人表示不清楚,表明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宣传方面还须较大力度。

三、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育平台还存在一定的功能不够健全,机制不够合理,运行不够通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建设和完善这一平台。

(一)形成系统理论,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尽管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容易带来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国内学术界研究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文献资料也相对欠缺,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图书馆学和思政教育进行交叉渗透研究,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方向――图书馆思政教育学。这样就可以把图书情报学理论引入到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上来,并贯彻到实践当中,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建立高效图书馆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建立规章制度,畅通运行机制。首先,应该完善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在图书馆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部门,并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建立一套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使图书馆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把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指标列入到整个图书馆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第三,优化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整合前面的管理体制、考评机制以及反馈机制、预警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它们之间能配合协调,运转顺畅。另外还包括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衔接到位。

(三)提供人力保证,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必须加强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在职培训、集中学习和进修等方式,对图书馆专职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展开培训。第二,加强对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的招聘与选拔。如果图书馆本身工作人员不足或缺少有资质的教育人员,那可以考虑从外面引进人才。对这一领域的人员选拔时,要求其不仅要热爱思政教育这项工作,同时还要其自身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四)强化四大功能,凸显思政教育优势。首先,在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方面,要明确办馆理念,做到服务至上,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思想在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另外,还应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正确引领其价值取向,并要结合实践活动,适时开展思政教育。文化约束功能方面,主要是完善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各种馆内行为。同时还应加强培训,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拉近馆员与读者的心灵距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环境文化熏陶功能方面,主要是要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以保障图书馆思政教育各种活动的开展。还要通过美化环境,努力营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和感染。在网络文化的开发功能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打造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广泛和学生乐于接受等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沟通方式,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彭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1

[2] 张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探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