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

第1篇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总用地面积 14345 总建筑面积(m2) 38287

     建设地点 **省**市  规划用地面积 14345 可销售面积 32327

     结构层次 框架6-17层 容积率 2 店铺面积 8201

     基础形式 桩基,独立基础 绿化率 25% 办公 7500

     层高(m) 2.8米 占地面积(m2) 5738 高层住宅 16626

     檐高(m) 道路停车场面积(m2) 5021  农贸市场

     用地类别 居住用地 绿化面积(m2) 3586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建设标准 初装修 地块外公建 配套 287 幼儿园

     设备标准 一户一表、可视对讲 住宅户数(m2) 168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电梯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人防地下室 5800

     可售车库(位) 70 地下汽车库 0

                      

    编号 项目 成     本    名    称 单位 单价(元/单位) 总价(元) 备注

    一 土地费用 土地转让金 21.52  55,900,000

     其它拆迁费用 11,000,000

     规划选地及权属变更 1 0 0

     土地税 55900000 0.04 2,236,000

     小计 32327 2138.65  69,136,000 0

    二 前 期 工 程 费 用 勘

用 规划管理费 38287 1 38,287

     勘探 38287 1.2 45,944

     测量费 38287 1.2 45,944

     规划方案、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费 38287 30.00  1,148,610

     一期施工图修改费 0 15.00  0

     景观设计费 14345 15 215,175

     市政规划、综合管线设计费 38287 4.5 172,292

     消防建审 38287 2 76,574

     防雷设计审核 38287 1.20  45,944

     施工图审查费 38287 1.44  55,133

     人防工程审核 5800 10.00  58,000

     小计 32327 59  1,901,904

     三通一平费用 临时用水电(施工用水电) 38287 10 382,870

     临时围墙建造及装修 14345 2 28,690

     场地挖土方及外运费用 14345 5 71,725

     小计 32327 15  483,285

     交接费及其它 街道 38287 1 38,287

     环卫 38287 11.5 440,301

     派出所 38287 1 38,287

     城管 38287 1 38,287

     物业 38287 5 191,435

     物业管理资金 38287 15 574,305

     地名/面积测绘/产权登记 38287 3.5 134,005

     质检、监理、招标(建安×(1.2‰+0.8%+4.5‰)) 41,286,300 0.0137 565,622

     小计 32327 63  2,020,528

    

 规   费

市政基础设施费(住宅用房) 38287 105 4,020,135 按二类用地考虑

     人防易地建设费 38287 0 0 地块内已建

     消防设施费 38287 3 114,861

     自来水管网建设费 38287 25 957,175

     教育地方附加(营业用房) 8201 20 164,020

     教育地方附加(非营业用房) 30086 10 300,860

     发展新墙体材料专用费 38287 10 382,870

     白蚁防治费 38287 2.3 88,060

     水泥袋押金 38287 2 76,574

     档案管理费 38287 1 38,287

     排水管理费 38287 8 306,296 城市排污

     小计 32327 199  6,449,138

     前期工程费合计 32327 335.78  10,854,855

    三 基 础 设 施 费 电力 增容费 0

     小区电力工程设施费 38287 120 4,594,440

     小计 32327 142  4,594,440

     电视   电信 区内管线建设费 38287 5 191,435

     区外管线建设费 38287 0 0

     小计 32327 6  191,435

     给水 水增容费(210元/户) 168 0 0

     区内管线建设费 38287 15 574,305

     小计 32327 17.77  574,305

     煤气 区内管网费(2400元/户) 168 0 0

     管网建设安装费(900元/户) 168 900 151,200

     小计 32327 4.68  151,200

     区内道路环境 区内道路 5021  180 903,735

     雨水、污水 5021  120 602,490

     环境 绿化、景观、铺装 3586  250 896,563

     室外照明 38287  10 382,870

     围墙 0  300 0

     大门 1  800000 800,000

     保安、智能化系统 38287 20 765,740

     小计 32327 134.61  4,351,398

     基础设施费合计 32327 305.09  9,862,778

    四 建 安 工 程   费 商 住 楼 店铺面积 8201 1200 9,841,200

     办公 7500 1200 9,000,000

     高层住宅 16626 1350 22,445,100 包括桩基、电梯

     0 0

     建安工程费小计 32327 1277.15  41,286,300

    五 公 建 配 套 农贸市场 0 1000 0

     0

     幼儿园 0 0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1200 192,000

     人防地下室 5800 2800 16,240,000

     地下汽车库 0 2200 0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800 800,000

     地块外公建 配套 287 1500 430,500 公建配套费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1500 825,000 安置费

     建安工程费小计 32327 571.89  18,487,500

    六 不可预见费(二+三+四)×3% 80491433  0.03 2,414,743

    七 管理费用 公司管理费用(一+二+三+四+五+六)×2.5% 152042176  0.025 3,801,054

     小计 32327 117.58  3,801,054

    八 销

用 佣金(销售收入*2.5%) 172581080  0.025 4,314,527

     32327 0

     小计 32327 133.47  4,314,527

    九 财务费用 银行贷款利息(一+二+三+四+五)×0.05%×12×30% 152042176  0.018 2,736,759

     小计 32327 84.66  2,736,759

    十 成本合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162,894,516

    十一 可售面积综合成本单价 32327 5038.96  162,894,516

    十二 销 售 收 入 店铺面积 8201 10000 82,010,000

     办公 7500 3500 26,250,000

     高层住宅 16626 3580 59,521,080

     农贸市场 0 0 0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0

     幼儿园 0 0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0 0

     可售车库(位) 70 60000 4,200,000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600 600,000

     销售收入合计 32327 5338.60  172,581,080

    十三 营业税(销售额×5.55%) 172581080 0.0555 9,578,250

    十四 税后净利润(“十一”-“九”-“十二”) 108,314

    十五 投资回报率(“十三”/“九”) 0.07%

    注:1:本表数据按中房常州公司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其中商业分成二块:办公7500平米、商业8201平米。                                               

       2:土地转让金和拆迁费用请销售部根据情况另行补充。

       3:本工程测算时因没有“土地使用条件和要求”,下列费用按暂估价进入预算:1500元/平米。

第2篇

一、全区商贸商务规划及主要发展情况

区政府在20*年就把编制商贸商务发展规划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之中。为做好这一工作,我局积极做好有关资料收集、开展调研等初期准备工作,同时委托上海商业设计院和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正式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双方成立了*区商贸商务规划课题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区进行多次考察调研,召开多种类别、专题的座谈会,在完成了全区商贸规划(初稿)的编制后,邀请市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大型商贸企业领导、高校及科研单位学术界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与会的领导、专家对规划的编制提出改进意见,由课题组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正式的商贸商务规划上报区政府,同时在区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布,以不断扩大商贸商务规划的影响。

*区商贸商务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研究规划,立足于*市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有利于*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因素,提出了全区商贸商务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任务,共分为*区商贸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发达城市经验借鉴、总体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布局和规划、建议和措施等五章,另有概念规划图纸20多幅。

近年来,全区商贸商务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一园两带三建设”和市、区商贸商务奋斗目标,加大商贸商务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重点商贸商务设施建设,加速商贸商务现代化进程,以建立完善商贸商务扩张新机制、新体制为契机,发挥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形象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完成商贸商务扩张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为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推进珠江路的改造建设,完善重点商业商务街区的提档升级。近年来珠江路建成和基本建成的大型商贸商务设施有:华海电脑广场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已建成开业;东鼎大厦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2、3号楼已建成开业;雄狮国际大厦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高宏未来城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均已基本完工,正积极进行招商,今年正式开业;引进苏宁电器进驻珠江路,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新世界百货中心也在筹备开业。通过以珠江路“二次开发”为支撑,发展以IT产品为特色的商贸流通业,奠定城市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平台,强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华东地区电脑市场的核心作用,为我区商贸商务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全面开发长江路历史文化景观带。以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商贸商务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商贸商务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新的标志性景观,建成“*1912”总统府服务区一期工程,总投资345万美元,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积极打造*“新天地”,形成以民国特色为主的商贸商务休闲服务项目。三是推进重点地块规划建设,加快新街口*片建设。新街口商贸商务区的糖坊桥二期国际商城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现正在进行工程设计与勘探工作;邓府巷商城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现方案已通过规划局审批,开始进行钻探施工;南北货地块的凯润金城项目总投资11.8万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正抓紧进行拆迁工作。这些重点商贸商务设施的开工建设,为今后引进高品位商贸、商务、休闲、娱乐项目,改善环境,提升档次,强化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努力树立商贸商务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新街口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四是完善市场布局规划,强化市场副食品安全管理。根据*市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发展“农改超”、“农加超”等现代经营业态,加快农贸市场的全面提档升级。近年来全区新建天盾、卫岗、墨香山庄等4家农贸市场,有7家农贸市场被评为市绿色市场;同时进一步抓好“菜篮子”产品安全管理,抓好肉、菜、豆制品等副食品的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推行蔬菜IC卡市场准入,对全区所有市场、超市全部设立蔬菜检测点,加强动物检验检疫,打击生猪私屠乱宰和不法交易,对猪肉和豆制品做到票证齐全方可进场销售,加强对豆制品经营户的审核登记。

二、推进全区商贸商务发展的打算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建设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一园二带三区”建设,推动商贸商务规划实施和加快商贸商务发展的攻艰之年,是实施新的机构改革、商务局新的工作职能的启动之年。全区商贸商务发展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出*商贸商务经济繁荣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核心经济圈,做亮科技珠江路、文化长江路两张城市名片,精心建设21世纪新街口,强化市场“放心工程”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商贸商务经济的跨越发展,使商贸商务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城区,提升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建设“数字*、文化*、绿色*”,为早日实现富裕文明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新街口商贸商务区建设,打造21世纪新街口

要坚持围绕*市新街口总体发展规划和打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街口的目标,努力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新型的商业形态、优越的购物环境、健全的商务配套,聚集人气和商机,促进*商贸商务业实现大发展。加快新街口核心商贸商务区的建设步伐,建设糖坊桥二期国际商城、凯润金城、邓府巷商城、*置地等商贸设施建设,完成忠林坊、雨花巷等地块招商,围绕建设“高品质商业、高品质商务”的核心商贸区,建设一批设施一流、功能完善的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商贸、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改善环境,提高档次,强化服务功能,形成新街口商圈的新标志、新景观,全面提升我区商贸商务业品牌形象,从而扩大都市商圈中心的集聚力,着力打造特色街区,吸引更多的外地消费者,创造更大的商机。

二是围绕商贸商务优势,推进珠江路街区的提档升级

要着眼于构筑新世纪产业新高地,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起有效吸附外来经济要素、充分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富有*特色和持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基础。要加快珠江路二次开发步伐,做精做强“一街三园”,积极吸引技术先进、效益突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科技型企业,提高园区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投资回报率。依托现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珠江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集群区,把珠江路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加快高宏商贸、雄狮国际、东鼎大厦等建成开业,推进新百同仁、华威电子等项目建设,启动创维数码、发展大厦等项目。在加快珠江路沿街现代化高档楼宇和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电子信息研发和商贸企业的同时,拓宽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内涵的新兴服务业。围绕突出商贸特色,按主题发展IT产品、电脑及耗材、现代办公产品、现代家电等商圈板块,举办珠江路电脑节,营造市场氛围,强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华东地区电脑市场的核心作用。

三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要推进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开发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加大整体包装和对外推介力度,加快文化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建成总统府服务区的基础上,启动板桥新村改造、开工建设服务区二期工程,实施汉府街汽车站搬迁、钟岚里置换和江宁织造府建设,推进以民国特色为主的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商贸商务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完善文化旅游街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在保护性开发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加大全街文化内涵挖掘和整合力度,形成全市历史文化开发新亮点。要以长江路、珠江路为依托,向周边街巷延伸和拓展,大力发展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休闲、娱乐、餐饮等服务业。要充分释放珠江路科技文化潜能,展示长江路历史文化魅力,加速两街产业互补,快速集聚起科技文化产业整体合力。要树立产业联动、整体开发的观念,把珠江路和长江路纳入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在巩固和发展各自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推动相关产业覆盖两路区间地带,合理保持两路核心经济圈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密度,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同时还要利用*湖生态景观资源、九华山和北极阁景观建设,以及十运会场馆建设等,规划一批亲水商业和高档休闲、娱乐、运动设施,创造新型休闲消费场所。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社区商贸商务服务业

要围绕加强我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的要求,推进商贸进社区,加快现代社区商贸商务服务业发展。在东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做好东部地区现有资源的对接和挖掘,利用中山陵总体改造、东杨坊现代居住区等建设的机遇,在孝陵卫、*湖、红山等街道,通过规划建设大型社区商贸商务服务中心,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东部科技、休闲、旅游、居住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大卖场为主的形式导入社区中心龙头店,配以各种个性化专卖店、精品店和多种多样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购物、服务和休闲功能,建设现代社区群众新型的生活消费场所;同时要发挥现有商贸商务优势,加快估衣廊、网巾市、碑亭巷餐饮,丹凤街手机通讯产品,新庄到红山路汽贸、312国道物流等特色商贸街建设,形成具有各街道特色和优势的商贸商务发展格局。

五是完善市场建设,推进“放心工程”,

要按照市政府《*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意见》和全市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全区的城市建设中做好农贸市场的布点和规划建设,完成新建农贸市场的任务,同时要抓好现有农贸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市场、文明市场、样板市场,大力发展“农改超”、“农加超”等各类市场现代经营业态,推进农贸市场的全面提档升级。要围绕人民群众副食品的食用安全,把“放心工程”真正做好。要继续实行“放心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突出市场流通体系、规范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规范猪肉凭印、证、据上市制度,强化肉品购入登记制度,加强蔬菜副食品市场专项检查监管,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对进入市场交易和销售的蔬副食品一律由经营者持本人身份证实行实名登录,并要求产品一律送检;搞好蔬菜残留农药的监测工作,推行蔬菜IC卡市场准入;对全区检测点实行统一挂牌、检测员统一培训、检测药剂统一配发、各类台帐统一登记、各项制度统一上墙的“五统一”管理;打击私屠乱宰、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开展牛羊定点屠宰和市场监管整治工作。

第3篇

高烧不退的菜价

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称,近年来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提出了7项具体措施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具体包括: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以降低营销费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通知同时强调,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将本地区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相关部门也将开展专项督查。

由于其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一般由国内自行供应,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较低。我国一直是瓜菜生产大国,生产的蔬菜除满足本国居民的需求外,还供应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2010年10月,韩国爆发泡菜危机,最终还靠从中国进口大白菜解围。我国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超市)等5个环节。多数品种的蔬菜不易保存,垄断和炒作难度很大。在山东寿光市北环路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可以发现很多批发商在集中交易后,立即将蔬菜折价甚至半价处理,以避免蔬菜“砸”在手里,从蔬菜的这一属性来分析,热钱炒作导致菜价高烧的结论站不住脚。

2010年年中有调查显示,1斤芹菜农民以0.3元多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到了批发市场环节价格就变为0.6元,到了二级批发价格已涨到0.8元,经过零售环节加价,农贸市场上的价格能达到1.5元。可见,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批发价则约为零售价的一半,终端零售才是获利最大的流通环节。“流通暴利”、“终端暴利”导致了蔬菜价格高烧不退。但在与从事流通及零售的经营者沟通时,并未在其身上发现“牟取暴利”的痕迹,却听到了摊位租金涨价、生意难做的抱怨。(见图2)

投机不是主旋律

针对菜价上涨,包括发改委、工信部等在内的几大部委纷纷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采取了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物资调配、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补贴低收入群体等组合手段。在宏源证券的调研中也发现,蔬菜的供需体制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不是可通过短期政策的出台出现趋势性扭转的。投机主要集中于大蒜、生姜、苹果等“一季收储,全年销售”的农产品,多数蔬菜价格上涨出现在后端环节,而非仅仅出现在储运批发环节。通过抑制投机稳定菜价的舆论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可以发现,蔬菜生产供应产业链中出现了很多趋势性变化,多数品种的蔬菜上涨有其深层次的因素。

蔬菜自给率低,流通环节拉长

蔬菜供给有“地菜”、“客菜”之分,所谓地菜,即在本地种植、本地销售的蔬菜,而客菜,即外地种植、本地销售的蔬菜。随着产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化集中,城市周边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蔬菜自给率下降明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完全依赖客菜供应本地市场,多数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足30%。以北京为例,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边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蔬菜供应几乎完全依赖山东、河北、辽宁等周边省市。菜地变高楼,蔬菜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共同导致需求上升而自给不足,北京石景山、朝阳、丰台等地的菜地面积已从17万亩缩减至1万亩以下,蔬菜自给率仅有10%。城市的过快扩张,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低回报率及很多城市对其周边农业配套设施的忽略,使得在蔬菜产供销各个环节层层加价,诸多因素共同推动菜价居高不下。

此外,作为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合理规划是蔬菜及时优质供应的重要保证。而在现实中,很多蔬菜都是单品种供应,必须依托较大的批发市场进行二次批发。以土豆为例,国内最大的土豆产区内蒙古乌兰察布距北京不到400公里,但这里的土豆进京,需绕到800多公里外的山东寿光市,然后再“旅行”约500公里进京。这就意味着乌兰察布的土豆生产商先把土豆运到山东寿光,北京的新发地再从寿光买来土豆到北京消费,之所以舍近求远,是因为山东寿光集散地能配菜、走货快。可见,生产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物流规划不合理,带来的中间环节成本,必然推高菜价。

城市蔬菜自给率不足和流通渠道环节过多对菜价带来的影响可视为中端环节对其的影响,这部分的加价一般占蔬菜零售价的25%左右,而更甚的则是其“最后一公里”成本,即从批发到零售市场的加价,幅度往往超过50%,甚至翻倍。导致“最后一公里”成本奇高的原因有城内运输难,卖菜摊位租金成本高等因素。以北京为例,蔬菜摊位费在最近十年间涨了十余倍,社区菜市场的价格甚至涨了三十倍。调查中的摊位的长度大约在1.5米左右,使用面积大约为2平方米,一个月的租金加卫生费是1500元,再加上强制购买市场提供的塑料袋,仅终端销售的租金成本占菜贩所获毛利的一半左右。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

农产品的定价机制有其特有的规律,粮油等耐储存的农产品有国家收储体系,价格相对稳定,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价格,包括农业生产的上游的农资产品价格则基本由市场决定,2009年开始化肥价格普遍上涨,磷酸二胺由2008年每吨1600元上升到2010年的3200元,翻了一番;尿素由2008年每吨1500元,涨到2010年的1700元,比前两年上涨了200元,涨幅13%;其他专用复合肥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专用生产资料中的农药,在2008年价格的基础上,也都有不同程度地上调,平均涨幅在30%左右。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如农用柴油、种子等价格也都有所上涨。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面临着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即成本被市场化,而销售却面临“卖方市场”,因为蔬菜的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渠道的制约。(见图3)

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也对蔬菜价格作用明显。劳动力拐点并不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普遍性问题。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大发展,农村劳动力供应更加捉襟见肘,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大,也有更新的需要,而蔬菜生产正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初级体力劳动者,随着人口控制政策的坚决执行及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初级劳动者成为中国劳动力供应最为紧俏的环节。在二三线城市的调研中发现,许多餐饮娱乐场所招聘服务员的年龄都放宽到45周岁;许多从事保洁、维护等工作的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蔬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活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易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很多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在山东寿光,2009年同期农忙时节雇工成本仅为60元/天,而到2010年年初就涨到80元/天,下半年涨到100元/天还难以雇到熟练工。

房价拉高菜价,初听上去有些不着边际,但细想也有道理。建房和种菜都需要以土地为依托,但此二者的投资回报率有着天壤之别,在“种粮食”还是“种房子”、“种厂子”的抉择中,后者显然更有诱惑力。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而言,“种菜”与“种房子”成本相差不大,收益却相差几十万倍,这是导致城市蔬菜自给率低、蔬菜价格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菜价会更高

蔬菜品种在农产品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种,不耐储存、小农户经营、劳动力密集、价格受渠道影响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蔬菜价格的上涨既有流动性泛滥、劳动力紧缺的大背景,也有城市蔬菜自给率低、流通环节过长的结构性问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价格补贴、价格行政管制等手段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城市蔬菜自给率低、流通渠道过长、终端暴利等问题。但农资价格的上涨、用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却是难以通过修修补补可以解决的问题。蔬菜以及食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将继续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

粮油等基本农产品由于有国家收储体系的控制而保持小幅上涨的势头,由于其本身的耐储存特点,其供需状况与蔬菜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不可否认,蔬菜所面临的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粮油等品种也会面临。如用地成本和雇工成本的增加,也会导致其价格维持上行趋势。

通过对蔬菜价格高烧不退的深层次原因的讨论,应当警惕2011年的通胀形势更加严峻,有可能会出现本轮通胀的高点。由于面临CPI统计指标调整、资源税费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外生因素扰动,对2011年通胀形势的预计更加困难。就现有统计体系而言,预计2011年的CPI水平将超过4%,食品价格上涨仍将是CPI水平上涨的主要推手。通胀预期的提升必然导致更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而近期市场脆弱的政策神经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可以认为,这种脆弱的市场神经、紧绷的政策预期的状态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基调。

第4篇

关键词:房价;形成机制;供给;需求;影响因素

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关乎着国计民生。房地产价格作为房地产业的“晴雨表”,反映着一定区域或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状况。从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虽然略有成效,市场得到了些许缓解,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房价的持续上涨,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过快增长的住房价格使居民买不起房,住不起房,尤其是中低收入的人民,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会引发社会的动荡问题。因此,房价不仅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也已然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房地产制度以调节房价,进一步加强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中由供给和需求两者不断作用后形成的均衡价格。由于房地产供给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故我们分类来看。

(一)短期:无弹性的房地产供给

从短期来说,房地产供给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短期之内房地产开发商无法增加供给。当市场处于已经均衡的状态时,如果消费者增加需求,而供给却不能随之增加,故价格上升,反之,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

(二)长期:富有弹性的房地产供给

从长期来说,房地产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价格是根据供求双方不断作用而不断变化的。如下图。

当某一区域的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低于P0时,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处于短缺状态,开发商会提高市场价格。当此市场价格高于P0时,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处于剩余状态,开发商将被迫下调市场价格。只有当市场价格恰好等于P0时,恰好供给与需求相等,此时处于均衡状态。由以上可归纳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为:首先,按照价值规律,房地产的价格主要由其价值决定,但由于供给和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房地产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次,房地产价格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所以取决于于市场中的开发商和消费者。

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成本因素

1、地价。在房价构成和利益分配中,地价是房价的构成因素之一。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取得是整个房地产经营项目的开端和基础,开发商总是先取得土地使用权,才能成功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房屋的开发与经营。地价是房价的基础,地价的上涨必然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即为水涨船高的道理。

2、开发支出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包括前期调研、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各项成本支出,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各类建筑材料,如若建筑材料(钢材、水泥、沙子、砖等)价格上涨,必然影响施工成本,进而影响房价的上涨。

(二)经济因素

1、国民经济(居民家庭收入)。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居民收入是影响住宅价格的基本因素,只有居民手中有钱,才具有基本的购买力,才能带动了城镇居民包括住房消费在内的各项消费的增长。

2、利率。住宅相对于一般物品来说价值很大,表现之一是单位价值高;表现之二是总价值大。由于其价值量大,一般来说,购买者或消费者是谨慎的,有时不仅需要房地产经纪人、律师等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还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而对于房地产的投资者和开发者来讲,他们更是依赖着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一旦金融政策或者利率发生些微的变动,都会对房地产交易的数量、价格产生影响。

3、税收。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有不同环节,在交易环节上,通过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大投资性房的交易成本,降低刚需住房的交易成本。在住房交易所得税上,需要加大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阴阳合同,从而可以降低投机性购房的投资回报率。

(1)人口情况。所谓“衣食住行”,正是因为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所需,人口才成为决定房地产需求的因素之一,人的数量、素质、构成等情况都会影响着房地产价格上下的波动。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住宅需求,素质及结构、构成将间接引起住宅需求的不同,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城市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城市拆迁。正是由于城市的拆迁,才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居民的购房需求,成为住房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支撑。而且未来中国的城市仍有大量的拆迁,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在未来20年内,中国现有的城镇住房将有一般需要拆除。而由此造成的大量的购房需求会给城市住房价格造成长期的压力。

(3)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在东方文化里,对家的概念始终包含着住房的所有权这一观念,有房才叫有家。房子是家庭的依托,是稳定的象征,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房子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购房决策,对住房的购买需求形成所谓的“刚性需求”,即无论房价多高,只要倾其所有能买得起,就一定会买,因为这一原因,曾经出现过“丈母娘推高房价”的观点,以为大多数丈母娘坚持“没房不嫁女”。虽然这种观点有些片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婚房”的确构成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

(三)环境因素

住宅的开发、利用不像一般物品的使用那样基本是孤立的,而会对其周围产生影响。而周边特定的环境和服务也会对住宅产生影响。因此,住宅是由区位地块、环境社区以及住宅建筑等组成部分及其配套服务构成的一个或多个家庭居住的生活场所。而与住宅相配套的设施如餐饮、医院、学校、娱乐设施、超市、公园、商店、车站、农贸市场及其他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改善与否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高低。

三、结论

通过对了解房价形成机制的理论知识,再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方向及方式,帮助房地产市场主体做出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政府通过房价变化掌握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准确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导正确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晓宁.区域因素对房地产开发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1996,(7):45-48.

[2] 武康平,胡谍.房地产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3] 王克强,郑颖.房地产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5):54-56.

[4] 严金海.中国的房价与地价: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研究,2006(1):17-26.

[5]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2015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8-39.

[6] 胡晓添.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5-18.

[7] 华伟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前言

宝恒公寓坐落于徐州东部商业圈,地处最繁华的闹市区,东临华东第二的徐州火车站300米,西靠风景秀丽的黄河故道距文化宫仅100米,南依徐州最繁华的淮海路200米,这里人文荟萃、闹中取静由镇江投资人带来的全新的江南设计理念使宝恒公寓即适于办公又可完美地居住,宝恒公寓共十三层,其中1-2层为商用,3-13为住宅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住宅每层八户合计1000余平方,两部电梯设施齐全。如此优质的开发,更需要优质管理,徐州春晖物业管理公司有多年的物管经验,成功并持续的管理着近十个物业,完全有能力对宝恒公寓实施优质物业管理服务,为业主创造良好的生活、办公环境。

一、公司概况:

徐州春晖物业管理公司是一家具有辖区基层政府及执法机关背景,注册资金50万元,具备专业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目前公司管理着铁路二宿舍小区、烟厂地藏里小区、大舜开发前舜小区、综合开发坝子小区、中房集团永康小区、久隆圆梦花园小区等近十个住宅小区、朝阳市场、徐州三院两家单位。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采用直线职能管理模式。公司组织制度完善,设总经理室、人事行政部、财务部、物业管理部、事业拓展部。一室四部直接负责各管理处的协调、服务、指导、监督工作,同时也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组织保证。各管理处均设工程、保安、保洁、客户服务等部门,直接为业主提供多项日常服务,形成了一个条块结合的管理网络。

二、公司物业管理理念

我们认为:物业管理的目的,是要为业主或租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居住工作环境,保障业主及租户的利益。同时,更是要提高物业的投资回报率。使业主投资的物业升值增值。因此,物业服务内容不仅包含日常的房屋维修和保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物业,去推动和协调在这些物业内进行各类活动的业主或租客之间的社会与人际关系,建立起互惠互利、和睦共处的邻里关系,使房地产这类贵重资产和高价商品得以发挥最高的效益。我们认为物业公司应受市场规律的支配,捧的是一只“泥饭碗”,业主是“上帝”.

三、管理业绩:

当前春晖物业管理公司所管理的生活小区都是都是其他物管无法经营下去的楼盘、小区。是其他物管无法管理的烂摊子,虽然我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将这些楼盘、小区一一梳理、整治并管理好,但我们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参与新建楼盘、小区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发展之路。并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并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成熟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地邀请具有丰富物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加盟本公司。当前公司正导入ISO900质量认证体系,以提高公司的专业化水准,同时重视自己的弱项,把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维护和房屋维护等项,交给给具有国家资质的专业企业负责。

四、管理优势:

(一)本土企业对楼盘环境最熟悉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龙难压地头蛇、我公司是土生土长的由地方基层政府支持的,有丰富的物业管理经验的公营企业,对住户、周边环境、政府职能部门最熟悉,开展宝恒公寓物管工作驾轻就熟。这一点无任何一家物管企业可与我公司相抗衡。

(二)政府依托,无倒闭之忧

徐州的物管企业素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习惯,即在楼盘使用初期凭借开发商的垂青,不管住户业主是否满意,先赚一笔钱服务一两年,两三年后收不到钱就撤退,就逃跑。春晖物业管理公司则不同,当初政府承办春晖物管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协助那些物管撤离小区的业主享受良好的物业服务,政府是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己任的。这一点是我公司与民营物管企业的最大区别。

(三)有执法机构支援,能更好的将宝恒公寓周边环境整治好,给业主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

宝恒公寓地处徐州东部商业圈,地处最繁华的闹市区,周边环境因缺少农贸市场比较混乱,只有当地执法机关才有权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而春晖物业管理公司由政府创办,公安、城管等执法机关将全力支持配合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这一点其他物管公司望尘莫及。

(四)经验丰富、收费低廉

公司目前管理着铁路二宿舍小区、烟厂地藏里小区、大舜开发前舜小区、综合开发坝子小区、中房集团永康小区、久隆圆梦花园小区等近十个住宅小区(均系其他物管公司撤离后无法管理的)、朝阳市场、徐州三院两家单位,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物管行业以最低的收费(个别楼盘每平方米收费仅为0.08元/月)获取了持续优良的服务。

五、工作原则和做法

(一)零干扰服务

物业的各项服务以尽量不打扰业主住户为原则,如人走到楼门口,楼道灯也应声而开,路口展示屏显示着当天的天气预报和社区内特别通知等需要让住户们了解的当天信息等。

(二)氛围管理

在住宅区内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出温馨的服务氛围,传播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从而感染、教育和约束在此氛围中生活的人们。实践“氛围管理”,给住宅区增添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魅力。经常组织业主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如展览、比赛、沙龙联欢等。

(三)个性化服务

采用“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的住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体现了物业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这些全新的服务告诉我们,我们身边的物业管理服务能达到多么好的程度。

(四)“管理报告”制

“我们缴的管理费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所花的钱值不值?当不当?”是业主最关心的事项,推行“管理报告”制度,每季向业主细说管理费如何花销、让业主评说住宅区管理得好不好。

(五)1拖N管理

“1拖N”即实行工作统一安排、分头实施,人员统一高度、分片服务,财务统一分支、分别核算这种“4统4分”的管理运作,“1拖N”使管理服务趋于规范化,使管理与维修人员配比降低了22%,提高了专业设备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

(六)打分制

员工上下班要打卡,这种管理制度透明公平,特别是数字化的量化衡量工作,是大家都喜欢的。如果我们给住户一个衡量物业管理各个环节的打分表,很容易让管理公司知道自己哪个环节没有做好,也同时让客户了解到物业管理公司做得很好的一些工作。

(七)噪音等约束性管理

社区安静是每一个住户的理想,但外部交通及社会噪音及内部住户的噪音永远都是每一个住户的难题。特别是内部社区的噪音管理。如对某些住户的音响声、装修声、电视声、吵闹声及各类游戏声等。物业管理应该有一个公平的管理公约,对其中个别住户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以还社区一个安静环境。

同样,对公共绿地、设备、卫生、道路等的管理,也可以进行同样的约束性管理,住户是上帝,可上帝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让这些上帝有规范居住的意识,则是物业管理的一大课题。

(八)会所安排

特色会所是许多新社区成功的新招,但会所经营往往是物业管理公司的难点之一,能把社区住户吸引到会所里来,视会所为第二客厅,同时利用会所展开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该是新型物业管理公司追求的一个方向。

(九)物业管理的费用独立核算

物业管理的费用均取之于业主或租客,一幢独立的大楼就是一个独立的户头、管理费收取标准是量入为出最大限度地照顾广大业主。所有收入支出先由物业公司提出预算,经业主审查同意后执行。定期公布财务状况,不少于三个月公布一次,以方便业主查阅,增加透明度,减少不必要误解,加强业主对管理处的信心。管理费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

(1)聘用管理员工的薪金、福利补贴等约占管理费总额的25%—40%。

(2)电梯等楼宇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

(3)公共部位电、水、煤及通信的费用;

(4)楼宇火灾保险,公共责任及劳工保险费;

(5)楼宇清洁及保安、护花种草等及美化环境方面的费用;

(6)管理公司的行政开支;

(7)储备金,实际上是房屋及设备的大修理费用,专款专用。

上述费用中,除第一项作为物业公司的法定收入,可以自由支配外,其他费用均需定期向业主或租户公布帐目,年终有余时,要转入下年;出现赤字时,需要由业主或租客分摊。如果经常性收入低于经常性支出,就可能要调整管理费。

(十)坚持“一个中心”倡导“两个体系”理顺“三方关系”

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原则,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客户意见征询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有针对性的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倡导“两个体系”人才是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服务的基础。倡导“培训”体系,走一条“精挑选,严训练”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练就精兵强将,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倡导“沟通”体系,以“沟通、协调、合作”作为内部服务宗旨,形成一种“互相勉励、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工作紧张、气氛轻松”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通过员工例会制度、金点子工程、内部通气会、有话大家说等多种沟通渠道,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尽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使员工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便能更好的为业主服务和实现其自我价值。理顺“三方关系”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住户了解本公司和物业管理服务的各项内容及法律、法规赋予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住户访问、投诉回访、信息回馈等方式方法,以理顺公司和住户之间的关系;理顺与开发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赢得住户对本公司的信任和支持。

第6篇

1.1生态环境问题

处于沿海位置的秦皇岛,滨海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污水的排放,使局部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的现象;城市供热和工业生产排放的SO2和可吸入废弃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2环境基础设施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秦皇岛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忽略对农村的建设。但是对于农村而言,相关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厕所、集中供热、废弃物的处置等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农村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1.3产业结构问题

秦皇岛在各产业的发展上,产业比重相对失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第二产业在布局上相对比较分散,缺乏协调度,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产品上,由于水资源不足等相关问题,秦皇岛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了下滑的趋势。

1.4社会系统问题

秦皇岛作为二三线城市,其就业水平、福利保障水平都有待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社会系统协调度不高。

2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发展重点

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范围涉及秦皇岛行政区域的4区4县,包括海港区、开发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针对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主要从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卫生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五个层面来开展。

2.1生态安全

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础内容是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建设应强化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

2.1.1治理水体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农药排放的治理

和农药及化肥用量的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加大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从改善河流水质出发,完善排污管网建设和河流景观建设,开展对河流及海域附近地区的水污染治理,结合主要污染物减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升城市内河流的生态功能。

2.1.2改善空气质量

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工业加热窑进行改造,从原来的以煤炭加热为主体全部改用天然气,减少SO2的排放量。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检查力度,对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证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对公共汽车、市内出租车实施改造措施,推广使用天然气或者电力设备,并制定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

2.1.3打造安静的居住环境

在工业噪声治理方面,通过把企业由城区转移到郊区或者是县区工业园,改变工业布局的方式来加以控制;在机动车噪声治理方面,加强对噪声严重超标车辆的治理;在生活噪音治理方面,对文娱场所、农贸市场等营业场所产生的噪音,采取限制营业时间和控制音响音量、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等措施加以治理。

2.1.4合理处理废弃物,推进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制定固体废弃物收集与清运系统建设规划。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建立垃圾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改善处置方式。

2.2生态卫生

生态卫生是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手段,集成农业发展、废物管理、卫生健康、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利用的废弃物的排放、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技术、设施、方式,生态规划、管理的办法和能力建设手段,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1]。对于秦皇岛市生态卫生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2.2.1推广生态卫生厕所生态卫生厕所是指能充分利用资源、污染物自净和资源循环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类厕所[2]。生物自净、物理净化、水循环利用、粪污打包等生态厕所已经出现,应该结合秦皇岛地区的需求,在城乡接合部、新建住宅、郊区的乡村,特别是旅游景点、临时会馆等场所,选择合适的生态厕所进行推广应用。2.2.2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是改善城市生态卫生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秦皇岛各个区域应因地制宜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装,加强垃圾品种分类知识的普及,对家庭产生的处理不了的生活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

2.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指所有产业部门的生态化,即在高效低耗的前提下,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终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3]。秦皇岛市生态产业建设可以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第三产业三个生态产业体系来进行。

2.3.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根据秦皇岛市地域范围的划分,不同区域建设的重点不同。在各个外县,应大力推广粮食作物,改进耕作制度,积极发展“种、养”,建成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在城市郊区,加大无公害生产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城郊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努力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如:集发生态农业示范园,使之成为示范性教育基地及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城市中的农村花园。

2.3.2建立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是指变工业废物为原料,循环利用资源,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目前,秦皇岛工业园区分别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部工业园区。秦皇岛的工业园区只是初级形态,距离真正的生态工业园还有很大的距离。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模拟食物链的原理,把产业之间进行连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在加快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如:大力推动首秦钢材的建设,推进耀华玻璃工业园建设,加快山海关大型造船基地建设等),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重点抓好生物医药产学研项目,推动富士康研发基地建设,支持康泰医学、奥瑞特等发展医疗器械,支持软件基地建设等)。(本文来自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3.3实现第三产业的生态化

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秦皇岛第三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很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极好的基础条件,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引导,如:结合养生理念,以采摘游的方式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利用秦皇岛海岸资源———贝壳和石头,组合成秦皇岛各景区的模型,供旅游者购买。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秦皇岛生态产业的主打产品。(2)推行功能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所谓功能经济是鼓励企业不以利益作为经营目标,而是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为目标;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同时,也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4]。物流业是充分以服务功能为主体的产业,因此,在秦皇岛建设生态第三产业时,应加快各个物流园区的建设(如: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区、海港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电子口岸、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功能性经济的发展。

2.4生态景观

秦皇岛市境内横亘着250km的古长城,绵延着126km的海岸线,且山海相协,景观独特。生态景观的整合直接影响到秦皇岛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秦皇岛市生态景观建设可从两个规划带进行规划,充分体现秦皇岛市山海相协的优势,即滨海带老龙头、第一关、求仙入海处、鸽子窝、老虎石等景观与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九门口、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及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等。按照这两个层次对景观进行整合,合理布局,合理利用资源,通过生态景观整合建设,来推动秦皇岛经济的发展。

2.5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体制文化建设、认知文化建设和心态文化建设[5]。秦皇岛市生态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根据秦皇岛城市地区特色,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措施。(2)加强居民生态教育:通过宣传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知识教育。(3)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资源回收利用活动、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活动来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秦皇岛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1管理保障

针对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分工及责、权、利,建立科学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从而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3.2资金保障

制定和完善投资、融资、税费征缴等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保证生态建设中的资金链,通过提高基本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投资与投资回报率,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6]。

3.3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生态建设中的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时,可以制定实施方案。比如,首先,可以依托当地的学校,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其他著名的大学联合培养秦皇岛所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将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送到某些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深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来鼓励派遣出的人员认真学习技术与本领,学成后为秦皇岛服务。此外,可以向政府提出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如: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建设的同时,将生态建设的专业队伍与社会团体、公众结合起来,从引导和鼓励的角度,激发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全民参与。

3.4技术保障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9篇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5]林国华,林卿.论技术创新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2):58-62.

[6]林国华,林卿.论构建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壁垒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36-39.

第10篇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届政府工作回顾

年以来,届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思路,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信心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比年增长57.2%,年均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14.2亿元,比年增长51.1%,年均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亿元,比年增长134.9%,年均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比年增长207.8%,年均增长32.5%;出口创汇8062万美元,比年增长4.2%,年均增长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2元,比年增长55.2%,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9492元,比年增长43.8%,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28.2:38.4:33.4调整为23:39.4:37.6。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聚集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临港工业聚集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完善总规、产业布局规划和专项规划,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实施水、电、路、讯、气、暖、绿化、亮化、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黄海路、天津道等骨干道路25公里,形成“三横四纵”路网框架,覆盖面积近40平方公里。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二期供水、翔云岛水库等工程投入使用,三期供水、海水淡化等项目有序实施。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区工业聚集区起步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5.07平方公里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规、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影响报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路网、管网、标准厂房等基本建成,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列入省示范基地,初步搭建起汇集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低碳产业型项目的发展平台。重点项目强力推进。连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对标赶超年”等活动,两大聚集区累计进驻项目71个,涉及总投资1157亿元,完成投资220亿元。中厚板材、德龙钢铁、华能风电一期、旭阳20万吨二甲醚、同乐化工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旭阳化工环氧氯丙烷和碳纤维、中厚板大型钢构、10万吨脱氧剂等36个项目加紧建设;150万吨轧钢、新安德矿石筛选、临港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等25个项目具备开工条件。重点项目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项目谋划申报成效显著。抢抓扩内需、保增长机遇,成功申报中央、省、市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96个,争取上级资金3.8亿元。17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打造新区建投和县城司两大融资平台,为聚集区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成立专门招商机构,出台《鼓励招商引资引企奖励规定》、《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考核办法》等政策措施,创新招商方式,成功举办新区投资环境暨优势产业推介会、知名企业家联谊会、银企对接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同乐化工等企业整体搬迁,朋益水泥、同乐水泥等企业相继关停,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十一五”和年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四大主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沿海稻改旱区域种养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新型材料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和畜禽养殖业迅速普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全县设施果菜达到37.2万亩,订单面积5.5万亩,国家认定出口备案基地3万亩,成为全省果蔬出口聚集区、蔬菜产业示范县和全国面积最大的甜瓜生产县。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区)386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5%,珍稀皮毛动物饲养量居全国前列。建成全省首个扇贝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4.6万吨,中心渔港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渔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村、示范基地,引进果品优新品种2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66%。品牌化战略深入实施。培育中华老字号“刘美”、省级著名商标“孤竹国”等知名品牌70个,欧意果品被北京奥运会确定为指定产品,“第一斗”大米成功打入上海世博会,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004亩,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率70%,累计出口创汇5947万美元。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规模涉农企业151家,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丞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开园,成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样板。农副产品加工园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3%。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合作组织,培育蔬菜、果品、畜禽等专业合作社133家、涉农协会37家。秋利、丞起、绿野、金畅、小捞鱼庄等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纽带作用不断增强,欧意金土“4+2”模式被省、市推广,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58个、文明生态村275个,渔家新村等新民居建设开始起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建成户用沼气池3.2万个、大型沼气池3个、养殖小区沼气池150个、秸秆压块站35处,推广生物质直燃炉具4000台,沼气物业服务和“三沼”综合利用模式在全国推广。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工程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稳妥有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三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产业增势强劲。“三色”旅游协调推进。红色旅游方面,高标准完成纪念馆陈展改造并成功创建4A景区,对社会免费开放,大钊故里5A景区建设全面展开,红色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蓝色旅游方面,充分利用海洋、海岛资源,全力抓好“三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等工作,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湾国际旅游岛正式成立以后,我县组成专门队伍,积极配合推进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环境治理等项工作,组织拆除周边违法抢建水产养殖大棚近10万平方米,保证了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编制滦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实施二滦河河道生态景观治理,滦河生态旅游开始破题。蓝色旅游已经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全新阶段。绿色旅游方面,加强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示范村建设管理,逐渐成为旅游的新亮点。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京唐港,联合海港开发区共同打造占地6平方公里的省级临港物流聚集区,科学完成功能分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先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发展。渤港物贸、远大物流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海囤物流投入运营,天泽商贸等项目加速建设。在做强物流业龙头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规划,积极推进3个沿海特色物流园区建设,谋划实施钢铁加工物流基地,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发展空间,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商业广场、金融街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家电下乡等工程深入实施,乡镇集贸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农家店、农资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劳务中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兴起。

城乡面貌变化明显。“三城”联创取得丰硕成果。深入落实“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年国家卫生县城、年国家园林县城、年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分别实现一役达标。成功创建“三城”,县城面貌发生巨变,农村面貌有效改善,不仅优化了发展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而且增强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城市价值和区域竞争力,为长远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规划体系健全完善。在全市率先编制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高标准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编制供水、排水、供电、供热、消防、燃气、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和施工设计。全面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和部分中心村规划编制,形成了健全完善、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旧城搬迁改造成效显著。涉及搬迁改造城中村12个、危旧小区9个、群众4450户。同步实施安置房建设,建成一、二期安置房35万平方米,三期安置房加速推进,1280户搬迁户迁入新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市达任务,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城区面积拓展到14.1平方公里,滨海宜居城市初具规模。加快城区水系建设,打造十里长河文化景观带,文园建成开放,幽园完成主体工程,古滦河生态公园正式开园,生态水系全线通航。建成乐安广场一期、新客运站等工程,老呔商城、民俗风情街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新建改造西外环、北外环、发展大路、金融街东延、茂源街东延等城市道路70多公里,乐港路、平青乐线等骨干道路改建如期完成,滨海公路、旅游专线(黄口至滦河口旅游区)加速推进,通行环境进一步优化。完成集中供暖串改并及部分老化管网改造,实施燃气工程建设,新水厂、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乡村面貌不断改善。、、、、等乡镇,依照发展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聚集项目,人口吸纳和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成市级卫生乡镇10个、卫生村238个,改厕2万余座。大力推进绿化攻坚行动,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完成农村危旧平房改造1006户,新建维修农村公路869公里,解决了277个村、1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做优服务平台,强化综合执法,基本实现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管理,形成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覆盖广泛的城管新模式。荣获“全国平安畅通县”、“省三年大变样工作进步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数字智能交通管控系统达到全国县级领先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强县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一中体育馆、三中扩建、职校迁址新建等重点工程,撤并、改造中小学校60所,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高考工作连创佳绩,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大县重振雄风。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健全科普推广网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高,连续多届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医院迁址新建全面完成,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415个,1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省标准化验收,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健康、幸福人民”行动成效明显,“五小”行业治理走在省、市前列。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全国首批试点,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农村干部等养老保险深入实施。新农合参合率、实际补偿比稳步上升,城镇医疗保险运行平稳。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建立“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大鼓、地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馆”(博物馆、呔商博物馆、民间艺术展演馆)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影院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调频广播电台正式开通,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乡镇文体广电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农村书屋、健身设施逐步普及,各类艺术团体和农民业余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体生活丰富活跃。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皮影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人口计生和民政工作继续保持先进地位。全面落实计生惠民政策,全国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扩大。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广泛开展社会慈善救助,弱势群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建扩建姜各庄、中堡、庞各庄区域性敬老院,姜各庄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全省仅有两个县获此殊荣。电力、国土事业迅速发展。科学编制了“十二五”电网规划,扩建35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35千伏双回线路4.3公里、10千伏双回线路2.3公里。1座35千伏、2座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谋划实施,电力事业实现了新飞跃。圆满完成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和海洋利用区域规划编制,积极争取用地、用海指标,严厉打击违规用海、非法占地、盗采海砂等违法行为,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财富积累不断增加。到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113.4亿元,比年增加62.4亿元;人均存款余额2.23万元,比年增加1.26万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比年增加7.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比年增加2.3平方米。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科学布设噪音、大气和水源监测点,实现自动检测。全年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始终全市领先。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度重视新时期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工作创新年、下基层走千村(楼)访万户等活动,加强群众工作站(室)建设,畅通诉求渠道,解决了一批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得到提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活动,加强“地沟油”、“瘦肉精”等专项治理,扎实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保证了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积极妥善处置食盐抢购、沿海水产养殖业污染等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政府工作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得到加强。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行政许可,削减行政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四个一”活动,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群众性普法教育,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县。狠抓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此外,武装工作扎实推进,民兵整组、新兵征集工作圆满完成,发改统计、粮食物价、邮政通讯、金融保险、气象人防、残联、档案等项工作也都有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帮助和县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乐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关心支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与临港沿海的优越条件、沿海开发开放的难得机遇、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与50万人民的殷切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对外开放和经济外向度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还不快,项目少,特别是缺乏兴县立县的项目,产业项目集聚速度比较低;财税增长乏力,收支矛盾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知识素质、发展本领、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待加强;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尚未形成人人抓项目、人人干开放的浓厚氛围,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届政府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县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了“科学发展,对标赶超,建设沿海强县”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是承前启后、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困难。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信贷和土地闸门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各地竞相发展、竞争压力增大,会给我们发展带来一些困难,但我们更面临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和产业加速向环渤海区域转移,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十二五”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市实施沿海经济带倍增计划,地处几大重点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迎来了提速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随着新区正式组建,港区县一体化深入推进,以及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县良好的区位、产业、资源等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扭住中心,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只要我们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就一定能够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早日跨入沿海强县行列。

根据县十二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港口沿海带动和一体化发展两大战略,牢牢把握产业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充分发挥临港沿海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标赶超,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速沿海强县建设进程。

主要奋斗目标是:

沿海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突出沿海开放开发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优化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能源、现代物流五大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切实把沿海区域打造成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翻一番、力争翻一番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年均增长25%;全部财政收入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年均增长20%、力争年均增长25%。

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按照新区一体化发展的部署,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港区县融合发展,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布局一、二、三产业项目,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经济社会、城镇农村、人口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城镇聚集产业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以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大发展。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大幅提高,年均增长15%以上;对外贸易更加活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处理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坚持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发展的普惠性,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把社会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六项原则:

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加快发展关键在人,在思想,在方法。要向解放思想要思路,要办法,要干劲,用新思维分析新形势,用新视野谋划新发展,用新办法化解新矛盾,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破敢立,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善于用灵活务实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创工作局面,在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意识,做到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科学研判当前形势,集中精力干大事,团结一致谋发展,营造兴业干事的浓厚氛围。

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牢牢把握第一要务,遵循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解决制约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提高发展速度,全力推进大开发、大建设,又要加快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发挥临港沿海优势作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强化依海兴县、依港兴县的意识,主动承接港口的辐射,积极为港口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加快自身发展。要以大气魄、大手笔、大作为,推动沿海开放开发,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全面加快沿海强县建设步伐。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提速工业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项目这一核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扩充工业总量,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工业强县。要拓展项目建设的新视野,开辟项目建设的新途径,探索项目建设的新方法,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始终牢记群众观点,自觉执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心思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把求真务实作为自觉追求,确保本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圆满完成。空谈误国、实干兴县,坐以论道、一事无成。必须按照“五要五不”的要求,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以过硬的作风、昂扬的干劲、争先的魄力、实干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不达目的不罢休,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年重点工作

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至关重要。按照“建设沿海强县”的总体要求稳中求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16.05亿元,增长13%,争取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5330万美元,增长30%;出口创汇927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8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0元,增长11%。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并落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巩固农业传统优势地位,扩大比较优势,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抓基地,提升主导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安全优质为核心,以基地、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质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引进试验示范果菜新品种30个,发展蔬菜示范基地、优质果品基地各1万亩。巩固扩大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专业示范村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稻改旱工程,推广新型材料温室1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养殖,发展良繁中心9个,新建扩建各类养殖小区100个。大力推广水产品高标准、立体式、工厂化养殖,增加养殖效益。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源头把关,确保质量安全。加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新增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2000亩,鼓励注册商标和使用原产地标识,认证绿色无公害食品30个,力争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2个省级品牌。坚持以品牌化带动外向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在京津唐等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扩大出口,抢占国外高端市场。

抓龙头,延伸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龙型经济,扶持欧意金土、秋利大米、绿野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六和集团肉鸡产业链等项目,尽快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或集团,推广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带强一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三大园区建设。丞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建设高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凸显示范性、引导性和观赏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区工业聚集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推进项目、产业集聚,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谋划建设的冀东农产品物流中心以建成京、津、冀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为目标,科学谋划包装,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成集农产品交易、加工、配套服务及种养示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抓好涉农项目谋划、包装、申报,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和规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探索联合发展新机制,壮大综合实力,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完善农超对接、农资连锁等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抓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抢抓国家和省、市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等机遇,多渠道融资,大力度推进,不断掀起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海堤外延一期工程,新建海堤3.2公里,同步谋划二期工程(长河口至二滦河口),争取列入省重点水利项目。抓好滦河下游综合治理,维修丁坝32道,加固防洪围埝3.9公里。疏浚三、四级排水渠道,修建改造各类桥闸涵185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建汀会毛线部分路段,新建改造村级公路60公里、危桥5座。

抓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15个、文明生态村50个、村民中心15个。实施河系、农田林网、村庄、生态林、经济林绿化,造林2.2万亩。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改造,解决23个村、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国债、银行贷款等项目资金,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个、秸秆联户供气工程2个、大型沼气工程3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0个、服务网点50个,推广生物质直燃炉具2000台。完善农技区域综合服务站功能,深入开展“十万农民大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素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和农村资产确权颁证、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3.5%以上,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二)加强聚集区和项目建设,提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是硬道理,投资是硬措施,项目是牛鼻子。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中心,就抓住了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和要害,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没有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大飞跃,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无从谈起,建设沿海强县目标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中心之中心、要务之要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全部注意力、凝聚力、集中力汇集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以临港、城区聚集区为平台,坚持一二三产项目一起抓、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内外资项目一起引,既要眼睛向外引资引项,又要引导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一招不错过、一刻不放松地统筹抓好各类项目。全面开展“双十双百”项目攻坚行动。“双十”,就是今年要有十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新开工建设,其中至少有一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要有十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投产,其中至少有一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投产。“双百”,就是全县抓一百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其中要有投资在10亿元、20亿元和30亿元以上的项目;谋划一百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前期项目,其中要有投资在50亿、100亿元以上的项目。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县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提升平台承载功能。临港工业聚集区以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先导区、扩大经济总量核心区为目标,科学规划精品钢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战略性新型产业五大产业园,加快产业聚集,形成集群优势。多渠道融通开发资本,抓好要素建设,积极推进东区路网、三期供水、海水淡化、110千伏变电站、管道天然气、煤气、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完善绿地系统,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城区工业聚集区,按照省级产业聚集区标准,调整优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道路、供水、供热、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项目入驻发展,适时启动二期开发,打造中小企业发展的摇篮。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开展“产业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历尽千辛万苦、用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天侯、全过程服务,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路绿灯,有条件的用最好的条件办实,暂时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办好,不具备条件的千方百计办妥。对中厚板、德龙钢铁、旭阳化工二甲醚等建成项目,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企业开足马力,增加效益。加快中厚板大型钢构、旭阳化工环氧氯丙烷和碳纤维、10万吨脱氧剂等续建项目建设,按照工程进度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程跟踪,督导问效,确保按时竣工投产。对150万吨轧钢、新安德矿石筛选、中心渔港等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逐一制定工作方案,实行“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全力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按计划开工。对正在洽谈的前期项目,加强工作协调、调度,力促一批项目早签约、早建设,形成项目建设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大力度谋划包装跑办项目。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项目储备。积极谋划与主导产业关联配套的项目,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并进、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精心包装,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计划盘子。库存项目保持500个以上。

全方位构筑开放新格局。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的理念,大力实施“三五”开放计划,年内新引进5家大型以上外资企业、5家大型以上中央企业(国有企业)、5家大型以上民营企业落地,激发全民招商引资激情,浓厚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氛围,加快构建大开放、大招商格局。坚持打精品、出特色,与海港开发区、京唐港合作,制作《投资创业指南》,深入宣传推介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打响新区特色品牌。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增长区域,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优势,采取定向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主动上门推介,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开展专业招商,围绕每个主导产业分别举办主题招商活动,确保取得实效。优化招商环境,真正把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和为项目投资人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着力打造最优越的投资环境。

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唱响带头抓项目建设的主旋律,主要领导一半以上精力抓项目,主管领导全部精力抓项目,其他县级领导一半以上精力抓项目。各乡镇(街道)年内要有两个新开工项目(其中一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另一个达到亿元以上),一个竣工投产项目(不能与两个新开工的重复,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县直经济部门要积极引进中央和省市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在全市各县(市)区同类单位中排名第一,在全省沿海县(市)区同类单位中排名第一。县财政安排一千万元项目前期费,用于跑办投资规模大、拉动作用强的重点骨干项目。设立项目建设和财税收入排行榜、引进项目资金排行榜,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每月向全县公布排名。完善奖惩机制,对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给予重奖,对项目建设在县内排名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引进项目资金在全市或全省沿海县(市)区排名后两位的县直经济部门实行问责,取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评先资格。

(三)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引擎,充分发挥临港沿海、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做精旅游业。科学定位旅游发展方向,修订完善旅游总体规划,滦河口生态旅游区、乡村示范点等规划,构建全新旅游发展框架。搞好与、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对接,打造两条以上精品线路,做好宣传推介,提升对外知名度。深入推进大钊故里5A景区创建,完善纪念馆、故居等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形成红色精品旅游品牌。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湾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搞好规划对接,提供征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国际旅游岛加快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品牌效应,实现借势发展。积极推进滦河口生态旅游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3-4个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大钊故里生态园等绿色景区建设,完善大黑坨、黄湾和赵蔡庄等旅游示范村功能,发展文化休闲渔业等项目,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做强物流业。有124.9公里海岸线、2515平方公里海域,环抱正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的海港开发区、亿吨大港京唐港和正在崛起的湾国际旅游岛,这些都是我们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必须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态度,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进一步做好港区县岛一体化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大物流平台,全力推进沿海物流产业发展。要做强产业聚集平台。一方面,与开发区进一步密切联系,共同做好省级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配套,共同强化管理服务,共同宣传推介、对外招商,打响品牌,建设物流产业发展高地。另一方面,加快3个沿海特色物流园区、钢铁加工物流基地建设,拓展物流产业发展平台,力争尽早吸引项目入驻,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扩大物流业发展领域,鼓励在我县注册各类公司。在巩固传统物流业基础上,引导现有企业加强联合协作,组建大型现代物流龙头。扶持渤港物贸等企业壮大实力,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迈进。积极推进废弃物资回收,加快“城市矿山产业”发展。引进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仓储等新兴物流业态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探索发展海运企业、船舶维修、码头服务等产业,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做大服务业。以呔商文化为主题,进一步界定城区商业功能分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大型购物中心落户,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老呔商城、商业广场等商贸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和档次,打造独具经济文化特色的商贸街区。健全完善专业市场,推动商贸企业向农村发展。大力培育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网络信息、咨询中介、休闲度假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格局。

(四)深入推进“三年上水平”,加快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出品位、上水平、生财富、惠民生”要求,巩固扩大“三城”联创成果,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推进县城规划与海港开发区、湾国际旅游岛、临港工业聚集区相衔接,打造区域发展的政治文化核心区。坚持规划超前、规划先行、规划即法原则,对城区各专项规划进行完善提升。搞好新城与老城规划对接,做好待开发区域详规编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统筹城乡规划,完成、、镇规划的论证评审,推进25个中心村和190个基层村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建设居民小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充分考虑学校、医院、停车场等配套工程,促进规划与建设协调统一。严肃规划纪律,严格审批程序,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高质量完成在建工程。按照“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要求,把重要景观、主要道路、大型建筑打造成标志性精品。加快三期安置房、保障房、民俗风情街等工程建设,凸显滨海宜居城市特色。进一步完善长河文化景观带功能,建成幽园并对外开放,构建贯穿城区的水系文化景观长廊。推进古滦河生态公园生态餐厅、儿童乐园及配套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滨海公路完成投资15亿元,争取实现简易通车。完成旅游专线(黄口至滦河口旅游区)建设。推进新水厂工程,实施永安路、滨河路排水管网改造和辅路建设。完成第二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管理,实现达标运行。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吸纳人口,促进产业聚集。

高水平实施城镇管理。按照“绿、美、亮、净、活、畅”的要求,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县城”复查准备工作。延伸管理触角,拓展管理领域,实现“无缝隙”管理。加快城市数字平台建设,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大执法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城市环境持续好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加快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步伐。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意识,营造共建共赢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破解瓶颈制约,带动全局工作开展。切实抓好财税、金融、国土、节能减排、电力等方面工作,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不断强化财税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惠农资金发放管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乡村财物和资产监管等职能,逐步推进乡财县管、集中支付。实施预算外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项目建设、开辟税源和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加强零散税源管理,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做到应收必收、应收尽收。扩大企业主辅分离范围,增加地方可用财力。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稳定增长、健康运行。

全面优化金融环境。密切关注国家信贷政策变化,鼓励支持各金融单位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引导金融部门与企业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合作、信用、共赢关系,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建设,培育壮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益。

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统筹安排沿海工业、养殖业、旅游业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促进沿海地区有序开发和建设。认真学习研究《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新的土地管理办法,用足用好省、市对工业聚集区和沿海地区用地优惠政策,精心包装项目,加大跑办力度,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完善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积极探索低效土地二次开发,依法收回违约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土地资产,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私搭乱建、抢占抢建、非法盗采国土资源等行为,优化沿海发展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健全对高耗能企业的监控,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依法治理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加快发展电力事业。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质量,确保运行安全。积极推进500千伏、临港工业聚集区220千伏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城区工业聚集区35千伏变电站建设,逐步实现城区双回路供电。完成马头营和临港工业聚集区110千伏变电站的前期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六)繁荣发展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响“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县、民间艺术之乡、文明生态县城”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大县新风采,加快建设全国文化名县。

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钊精神”,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振兴大钊故乡、建设沿海强县的伟大实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深入推进文明示范工程和文明竞赛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做好大鼓、皮影、地秧歌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以现代企业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演艺产业,开辟传统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完成民间艺术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深入挖掘呔商文化,完成呔商历史专题片制作,拍摄呔商电视连续剧,打造呔商文化产业链。引导文化企业开发传统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产品,改造传统工艺,逐步实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抢抓中央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大钊故乡和文化大县优势,谋划包装一批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与创建大钊故里5A景区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公园、特色文化建筑和特色文化小品,使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推进“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25个行政村配备体育健身设施,新建255个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建设,逐步推进数字电视转换向农村延伸。加强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植30个基层文体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五进”和“三下乡”,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全面完成十大实事工程,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完成一中体育馆、职校迁址新建一期主体工程,在县城建设寄宿制初中,新建毛庄、闫各庄、马头营3所中心幼儿园,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探索与高校合作办学新路,为建设沿海强县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实施中小学读书工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综合实力。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中医院投入使用,为乡镇卫生院更新添置医疗设备,完成10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一村一室。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以上。完善新农合制度,筹资标准由每人230元提高到每人310元,参合率保持98%以上,提高住院、门诊统筹、特殊慢性病补偿比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推行零差率销售,取消“四费”(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和药事服务成本)。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做好人口计生和民政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主线,全面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地位。不断丰富创新双拥优抚工作内涵,保障退伍军人合法权益,推进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再上新台阶,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县”四连冠成果。大力实施慈善救助,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推进敬老院建设管理,提升五保敬老工作水平。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800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000人以上。抓好社保扩面、新农保等工作,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增长6%以上,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改造农村危旧平房500户以上。

确保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时期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围绕源头防范、干部接访、积案化解、体制创新和规范秩序五项重点,强化初访、群体访、重复访化解,确保形势总体平稳。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城乡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乡政府及组成部门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对标赶超,建设沿海强县目标提供政务保障。

提升综合素质,建设服务政府。适应建设沿海强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理论、现代经济、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新思想、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服务发展本领。改进服务方式,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调查研究,善于从群众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努力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执行能力,建设高效政府。认真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四个一”活动,大力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量化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工作流程,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向人大汇报工作,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提高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等制度,办好县长公开电话、县长信箱,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和公众参与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考评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保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