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女性心理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女性消费心理;女性形象;广告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05-02
在当今社会中,女性是拥有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把握女性的消费心理,并借助广告的影响,尤其是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诱导作用,不断提高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力,以激活和促进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1.1感性消费
大多数女性在消费中具有一种冲动意识,尤其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面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盲目购进大量并不急需或者可有可无的物品。在市场营销中,针对女性消费者,可充分利用这种性别化消费特点,通过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以情动人,打动女性消费者,并激发她们的购买欲,较好地实现商品的促销,并实现销售额的提升。尤其对女性服饰及女性化妆品等,大多数女性往往在进行这两方面的消费时,更加感性,很多女性会仅因衣服的款式比较新颖、色彩搭配比较时尚,或者整体风格比较得体、比较具有品味等,便毫不犹豫进行购买。在女性化妆品上,我国女性由于更青睐天然植物成分的化妆品,因而,往往在导购的“循循善诱”下,很容易产生消费欲望,对导购推荐的天然植物成分的化妆品迅速进行购买。以上两种情况均体现和说明了女性在消费中具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1.2讲究实用性
部分已婚女性在购买物品时,往往还会考虑物品整体的实用价值,对于形式美观但缺乏实用性的物品,往往会慎重权衡。尤其是女性在购买一些生活日用品时,往往会从物品的质量、功用以及使用时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与其他同类物品进行反复比较后,才最终决定确定是否购买。对一些样式新颖,但使用价值不高的物品,她们一般会将其排除在购买范围之外。以购买衣架为例,虽然物品小、价格低,但女性消费者也一般不会盲目选购颜色漂亮、样式好看的衣架,而是通过将所有的衣架进行认真比较,最终选定自认为最物美价廉的一款。
1.3注重个性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下的女性消费者较之前的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差别,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往往对物品的款式特别讲究,对于一些新颖的、有特色的物品会尤为青睐,尤其是衣饰。当下很多女性还有阅读“时尚女性杂志”的习惯,对于流行的服装款式、流行的服装色彩,都比较留意,这使她们在消费时,往往比较挑剔,对于陈旧的衣服款式,往往不会考虑购买,而对当下流行的,尤其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一般优先考虑,这可以很好地满足她们追求时尚的心理,以及表达个性特点的强烈愿望。
1.4盲从和攀比心理
鉴于女性的性别特点,很多女性喜欢相互之间品评各种物品,对物品从整体到细节会一一进行评价,这一习惯对国内外的女性消费者而言,是基本相同的。通过品评,筛选出一些她们共同认为有价值、值得购买的物品,然后每个个体女性会抛却个人最初的消费想法,而尽力购进这些物品,这实际上也基于女性的一种攀比心理,很多女性对于其他女性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产生一种购买欲,尤其是对于能体现自身品味以及审美眼光的物品,有时甚至不惜血本进行购买。另外,女性在购买物品时,还往往存在一定的盲从心理,往往认为大多数人选购的物品更值得购买,在这种趋同心理下,往往会盲目选购同类物品,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消费需求。
2 广告对女性消费心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女性在进行消费时,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尤其以各种媒体形式大量存在的广告,对女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2.1广告塑造和改变着女性的消费观和审美价值观
首先,鉴于女性性别中具有的感性成分,在消费中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左右,广告这种广而告之的消费导引形式,对女性的消费观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广告通过长期对女性消费者的耳濡目染,使得女性在购买物品时,无意识会优先选购广告中的产品,或者以广告产品作为购买标准,不自觉选购与广告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类型,以满足主观认为的安全购买愿望,这充分体现了广告在当下女性消费观念方面的强大影响力。其次,女性还会在广告长期的熏陶中,彻底转变旧有的审美观念,片面认为当下广告中大量渲染的审美倾向就是最正确的,从而对自己从内到外进行改变。比如,曾经风靡全球的以瘦为美的社会时期,便是借助大量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渲染让女性树立起了追求苗条的审美观。尤其部分国内女性对国外女性的审美倾向十分看重,往往以国外女性的消费审美观念为标准,在这种源自西方的瘦身热潮下,大量的瘦身药物、瘦身体育仪器,以及瘦身活动便借助广告传播开来,很好地适应和满足了女性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这种情况也体现出不同国家的广告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对女性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产生互动式作用。
【摘要】: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是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的节育措施,了解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及接受程度,找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做好心理治疗和疏导预防身心疾病,则是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问题,本人对2009年—2011年136例女性受术者进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浅谈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关键词】:绝育手术、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一、 受术者的心理分析
(一) 社会心理因素。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接触的受术者大多是回族女性和农村女性年龄在28—35岁之间。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她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受整个社会的制约,也受局部环境制约,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有的“双女户”认为无儿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意识较浓,是非自愿手术的。社会心理因素还表现为:女性生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还有部分育龄妇女对公民履行避孕节育义务理解不够,是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而来的,受术者大多身体健康,心理需求不同于一般就医患者,对手术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 胆怯、紧张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生育知识及手术过程及原理缺乏了解,担心手术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心理压力严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精神萎靡,肌肉紧张,以致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加重恐惧心理。加之医护人员言语不当,缺乏对受术者的尊重、关怀和体贴,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使之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三) 悲观、抑郁心理因素。在节育手术过程中,只重视医疗手段,从而忽视了精神状态及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健康人身上开刀,是一个不良刺激,育龄妇女有赡养老人和哺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手术后,为丧失生育功能、为术后幼小子女健康成长出现意外而担忧,为术后留下后遗症,生殖器官功能紊乱,不能进行体力劳动,怕影响性生活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或害怕手术创伤刀口疼痛,愈合慢,影响自己身体素质,更易强化“病人”角色,心态极为复杂,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
二、 心理治疗
(一) 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咨询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宣传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用真诚的微笑、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地介绍服务站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包括以往手术成绩和术后随访情况。根据对方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手术过程、避孕原理、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她们充分了解结扎术是阻断和卵子的结合而达到长期避孕的目的,女性的体态及其他生理功能的维持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调节的,确保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使她们消除顾虑,增加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主动接受手术。
(二)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站在受术者立场上考虑,除了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沟通技能,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赢得她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认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和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精巧熟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因为手术是在局麻下完成,受术者神志清晰,对医护人员的动作、表情、语言、对话尤为注意,特别是对器械的碰撞声以及术中牵拉不适十分敏感。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安慰、同情、陪伴或交谈,关心其疼痛与不适,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放松紧张情绪,配合完成手术,以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举止,给受术者依赖和安全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另外那个女人 女性形象 男权文化
多丽丝・莱辛是战后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等等。而她的短篇小说也相当出色,《另外那个女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借助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另外那个女人》中女主人公柔斯的形象。《另外那个女人》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柔斯在失去亲人后遇到吉米并与其相爱同居,后来知道他其实还和妻子在一起生活,在经历多番挣扎后她和吉米的妻子一起离开吉米决心独立生活的故事。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3在男权社会中,因为各种因素,女性形象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奈尔姆的分析,这些形象体现为:“强势”型、“受害者”型、“天使”型等等。[2]262本文剖析了《另外那个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柔斯的形象,发现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变故时,她的形象也随着周遭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而转换着,以期探索当时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下的消费品而存在的困境。
一.强势型的柔斯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道:“从女人有自由的时候起,她只有一种命运,即为了她自己而去自由地创造。于是两性关系成了一种斗争关系。既然成了同类,女人就仿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如她身为异己的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男人时那样,此时女人全都变成了敌人,但是,和其他外表一样,这种充满敌意的外表也不是女人的最后面目。”[1]90,645这说明在男权社会中,虽然大部分女性都温顺软弱的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但也有一些女人选择另一种方式生存,她们如同男人一般强势不依靠别人,这种女人则被视作不讨喜的异类,令人望而生畏。
在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作者最初将柔斯塑造成一个独立、冷静且强势的形象。在柔斯母亲意外身亡的时候,她“表现得过于镇静”、“眼睛里闪烁着冷光”、“语气辛辣”[3]1这让警察觉得不合情理,因为警察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此时应该伤痛欲绝;她没有告诉未婚夫乔治这个噩耗,让父亲责问,让未婚夫怒火中烧,因为他们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此时应该寻找依靠。随后当乔治回忆到过往的种种细节,他为柔斯给他写信结尾没有加“忠实于你的”这几个字生气,他为柔斯挑剔新房生气,这些细节都表现出他对柔斯的占有欲,并且对柔斯有主见这一点很不满。乔治大晚上赶到柔斯家去,说要抚慰柔斯,其实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柔斯不会受到这个噩耗的影响,乔治刚听到噩耗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那个老太太现在被车撞死,不能晚死一个星期?[3]3这也侧面说明他根本不在乎柔斯家人,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婚礼,在乎的是尽快把柔斯归为自己所有。他象征性的安慰了柔斯几句后便“发动进攻”问这件事对他们两个人有没有影响。在柔斯以父亲为借口拖延时,他自作主张说她的父亲可以另娶,乔治的这番话对于母亲刚去世的柔斯来说是很不尊敬的。柔斯自己内心想着以前乔治还是她的一切,现在他什么也不是了,这说明她内心已经开始独立想要摆脱乔治的束缚了。文中说到柔斯以前很“通情达理”,或者是“我喜欢一个人活得规规矩矩,不喜欢那些胡乱来的人”,“而她现在就不通情达理”[3]7,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眼里,软弱顺从就是规规矩矩,而独立自主就是不通情达理。在柔斯拒绝乔治后一个月,乔治便火速同其他女人结婚,说明柔斯对于乔治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乔治想要的只是一个家庭、一个附属品而已。
柔斯的这种强势深受其母亲影响,母亲常教育她“女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3]12,因此她努力工作存钱,这与当时社会上对于女人的定位相反,人们认为“女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养活她们的男人”[3]12。对此柔斯反驳:“别老说女人女人的。我不懂得女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是怎么想的。”[3]12柔斯把自己排除在女人之外,是因为对于男人来说,女人是附属品。在波伏娃看来:“女性在其生存中总是表现为一种被规定的和未展开的状态”。[4]14这也就是说,女性的存在总是表现出一种,虚无的,失去自我的存在方式。[5]17柔斯否认了这种存在方式,如同母亲一样辛勤劳动,赚钱养家,通过自强自立来证明自己和男性一样具备能力,以求摆脱弱者的身份。
二.受害者型的柔斯
作品中柔斯的形象是“小个子,皮肤黝黑,身体过于瘦削”[3]5,这一形象体现出一个背负着生活重担的劳动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里刻画女性形象必须使她受压迫而成为受害者,以期博得读者怜悯,正如男权社会里,男性欺压女性的形象普遍存在。[6]65
在本作品中,柔斯最初强势的形象被父亲的去世所击溃。她一个人躲在被炮弹摧残的岌岌可危的家中,哪怕天花板有一条大裂缝,她也不肯离开。她不听前来帮助她的吉米的劝告,固执的留在家中。但她已经无法保持面对母亲去世时的那份冷静,她“全身一阵痉挛”、“紧咬牙关”,最终终于哭出来,作品中对她此时的描述是固执且脆弱的,她执拗的守护在破败的家中,是因为她已孤身一人,只有这间残破的地下室能给她归属感。此时的柔斯完全是一副脆弱无助的“受害者”形象,她的强势被炮弹击毁,这也给了吉米可趁之机,让柔斯迅速对他产生依赖。
在和吉米同居后的柔斯变得小鸟依人,她对吉米多加照顾,想和他结婚生子,跟他说话也大多温顺体贴,甚至在她知道吉米有个妻子后也选择了原谅。而吉米则是永不满足,对她诸多限制,把柔斯当做自己财产一般严加看管,他责备柔斯之前三年的恋情,反对她去陪伴前未婚夫的小孩,而自己却周旋于前妻、柔斯和酒吧女招待三个女人之间。他对柔斯撒谎且不耐烦,两人经常发生争执。在和吉米在一起的柔斯“脑门横着一条忧郁的皱纹”[3]37,说明柔斯并不幸福。吉米认为“男人都信奉一夫多妻”,虽然柔斯言语上反对这一点,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她此时因为对吉米的依赖,已经沦为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男权文化下的“受害者”。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最后皮尔逊太太邀请柔斯一起出去独立生活时,柔斯虽然行动上答应了,但“走到门口时,她又迟疑了一会儿,怀着希望看了吉米一眼。即使在即将离开这幢房子的时候,即使在这最后时刻,如果吉米肯说句话,她仍然会跑回他身边,同他待在一起的。”[3]71这段描写说明直到结局,柔斯也没有真正醒悟过来。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存就是选择一种自欺的方式,她们因为逃避责任而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从而沦为男人眼中的“他者”。[5]18而柔斯正是为了归属感而选择自欺,沦为了吉米眼中的“他者”。
三.天使型的柔斯
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谈道:“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她不仅应当修饰打扮,做好准备,而且应当抑制她的本性,以长辈所教授的做作的典雅和娇柔取而代之。”[1]385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普遍形象便是天使类型,她们不惜压抑本性去迎合男性期待。
柔斯在和吉米同居之后,便一直扮演着天使角色,她贤惠温柔,勤俭持家,虽然会跟吉米争执,但最后又总是温顺的和好如初。她在知道吉米有个老婆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开他,而是听信了吉米的解释,甘愿做一个第三者,甚至想要为他生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沦为“他者”的原因不仅是来自男性的压迫,也有女人自身的原因: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如怀孕,分娩,哺乳生理原因以及家庭琐事使得女性不得不呆在家里,而男性则因为担负养家的责任而在社会上处于主体性的位置,女人则处于一种必须依附男人的地位。[5]19而柔斯为了能和吉米在一起,已经甘心从自强女性沦为“他者”了,这一转变也符合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柔斯的天使形象并不仅仅是对于吉米,同时也是对于乔治的女儿吉尔,在得知乔治去北非参战后,她开始关注乔治的女儿吉尔。在吉尔成了孤儿之后,柔斯还努力想要争取抚养权,并且不顾吉米反对去陪吉尔玩耍,扮演吉尔的母亲角色。“收养孩子”不仅体现柔斯对战前和平生活的留恋,更深透出女性经受战争洗礼后迸发的深层人文关怀。[7]36吉尔是柔斯和乔治关系由对立到和谐的转折点。不仅使柔斯迸发母性光辉,更是使她走向独立的导火索。
四.结论
以上的三种形象都出现在柔斯一人身上,这些形象都是按照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爱憎来定位的。尤其在这部小说中战争时期的背景之下,经历了一系列突变,柔斯的形象也在不断转换,而并非一成不变。“在时代问题的压力下,男性和女性都遭受这种种压力与束缚,在此情况下,单纯的女性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8]79因此,无论是强势形象、天使形象还是受害者形象,这些在此作品中都代表着女性思想的慢慢探索的过程。
正如《另外那个女人》的后记所言:“无论是聚焦当代现实生活,还是以人的内心体验或虚幻的太空世界为题材,莱辛的作品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处境、选择和责任,也关注社会整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3]176多丽丝・莱辛在小说中并未狭隘的勾勒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而是更深层的挖掘在社会中女性思想的转变过程与原因。
参考文献
[1]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Jill Nelmes. “Gender and Film,” from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y[M]. London: Routledge,2003.
[3]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M]. 傅惟慈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4]张雅哲.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波伏娃的《第二性》谈起[D].杭州:浙江大学文学院,2006.
[5]王妹.对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她者”处境的本源性探讨[D].陕西:延安大学,2013.
[6]罗晓燕,胡佳惠.繁华落尽,何处是归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4):63-66.
[7]李术华.战争中的爱情,爱情中的战争――比较《倾城之恋》和《另外那个女人》的战争和爱情主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36.
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目标是使消费者的需求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从而促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如何有效地使消费者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成为企业营销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然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其行为是复杂的,常常受到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对于消费者在日常消费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调研、分析与研究,进而发现与掌握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的规律,企业才能有效地实现市场营销的目标,并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什么要选择女性并且还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她们呢?其一,因长期以来,女性承担着家庭的每月生计、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女性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往往以最有效的方式给予解决,腾出的绝大数时间在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上.其二,自古以来,女性的审美观变得越加敏锐,不仅自己注重容颜,还注意恋人、丈夫、儿女和居家的形象.流行趋势也是紧跟女性的审美观变化而变化的.其三,女性掌握了家庭消费的发言权.据统计,中国家庭中,妻子掌握财权的占40%以上,而丈夫理财则占到2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女性就业人数增加,女性经济地位和自我意识提高,女性在日常社会生活和有关消费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应当承认,在当今社会,女性消费已经成为整个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更是消费人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此外,由于女性消费者的文化教育水平、职业收入、年龄、性格以及时尚意识的不同往往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消费行为及其心理特性.一般而言,女性消费的心理特点还是较为鲜明的.企业只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并且加上市场调研,女性消费心理的特点就能足以展现:
(1)追求时髦:不分年龄,不分层次,无论是青年,还是中老年女性,有钱人还是没多少钱的人,她们希望把自己打扮美丽的心情和愿望是统一的,并且想以此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她们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最美的那一面,能否给自己的形象加分,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和富有魅力;
(2)追求美观:即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将外观与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
(3)购物时易感情冲动:女性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商品消费中,主要是用情感支配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
(4)喜欢炫耀,自尊心强:许多女性消费者,喜欢以自己所使用的商品品牌和昂贵的价格来进行攀比,除了增加对基本物质的心理满足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及其家庭地位,以此来区别与大众不同的地方,从而达到炫耀自己的效果.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们会追求高档产品,而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乐意购买.
1.1女性感性的消费心理
经验表明,在为人处世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一般都较为感性而非理性.在消费心理和购物的行为习惯上,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之一.她们较喜爱美的事物,且无时不希望自己的外貌相较于他人更加美丽出众,从而更加确立自己的自信.她们在购买商品时,也往往有别于男性的购买取向,往往侧重于商品的外观包装,即更加注重和强调商品的外观效果.对于同样用途、价格、质量的商品,总是更多地选择包装较美、质量较高的.再者,随着职业女性的教育程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日常消费支出上,也随之具有更为自主的支配权.购物时,除了满足自己的时尚意识外,往往也显示出其对生活品位的感性追求.而这不难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女性的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商品外观的色彩、造型和与众不同的时尚美感.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商品外在美感事物反应较为敏感,常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喜好来分析和评价商品.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最好、最有质感的.此外,无处不在的电视、网络的广告宣传,更容易影响女性消费者的感性、冲动购物行为.近来,在自我意识、品牌效力与追星心理的驱使下,现代女性消费者在消费方面,更突显出对于名牌的崇拜心里,从而用来显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身份和与众不同的品位.
1.2女性注重购物服务细致性的消费心理
女性品牌消费不仅仅是物质性、功能性的消费需要,同时,也与她们的情感满足相关联.女性消费者特别注重购物服务的细致性.因此,具有较高服务理念的企业,也能有效抓住现代女性的购物满足心理.可以发现,当下女性消费者,愈来愈注重产品的形象和由此延伸的服务价值.在企业的广告宣传中,经常会充分借助产品的内涵来体现目标顾客的心情、美感、档次、身份、地位、情调、气氛等.同时,也能善于营造和谐细致的环境,来吸引女性顾客.广大企业在为女性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和喜好,讲究语言交流的艺术性.在销售过程中,非常重视艺术性和规范性,以良好周到的服务,吸引女性的购买行为.以尊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满意的服务,赞美女性消费者的选择,来极大地促进销售推广活动,并赢得女性消费者心理满足感和日后的忠诚性.通过对品牌商品的消费使女性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附加价值,也成为了女性购物的重要动因.这也正如学者姚金武在其《当代女性消费的新特征与女性市场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到的,现代女性比较青睐商品的象征意义,并经常会追求购物所带来的心理情感满足.
1.3女性热衷体验式的消费心理
知名畅销书《体验经济》中写到,有别于企业提供的商品,它更强调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就像服务曾经从商品中分离出来那样.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中,女性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感觉、体验与体验后的回忆.而企业为了让消费者留下美好的购物回忆,满足追新求奇的女性消费者乐于体验各种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它也不再是仅仅提供商品,而是更为注重提供一种加入感情力量的营销体验.乐于体验、尝试的女性消费心理,往往使其成为企业新产品的体验者和带动者.
2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充分考量女性的消费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消费心理也随着时代环境、流行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时,也由于女性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女性的自主意识增强,她们的消费心理也出现了以下新的动向:
(1)变身动向:现代女性希望生活多样化和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且能经历各种体验.具体表现在女性日常生活的服饰、发型和装饰方面的多样化;
(2)挑战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自己能亲身体验并尝试挑战某些标新立异的商品和事物;
(3)自立动向:现代女性希望在经济和精神方面都能自立,希望脱离传统,按自己的心意生活;
(4)便利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采购的便利性.由于职业女性往往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生活,所以,在进行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用品时,更加注重便利性.这也就是现代女性为什么一般喜欢到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购物.这不仅仅因为那里的产品较为可靠,还是因为那里能使她们一次性方便快捷地完成多种消费;
(5)愉快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过得快乐,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动向以女性大学生和独身女性最为显著.她们的消费倾向为“流行、休闲、文化”,可以看出都是要享受现在的时间.她们希望在结婚这个转折点到来以前,能够尽情享受,并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此,为了能够较有说服力地来支持本文以上的观点,这里特别选取屈臣氏企业为例,此案例能够较好地说明,如何运用女性消费心理来成功地确立企业的营销策略.屈臣氏,第一家以“个人护理”概念经营的门店,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1989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至今在国内线下零售实体店已经达到1000家,覆盖超过100个城市.屈臣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准确把握女性消费者心理,并能及时地满足其所需.屈臣氏紧紧地抓住女性的消费心理,运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
(1)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它将这个当下强调的健康理念,用贴心细致的服务方法,传递给每一位顾客;
(2)感性消费心理:它运用“买一送一”或者打折的方式等,诱使女性顾客的“冲动性”消费心理;
(3)多样化的商品需求:它提供了较为齐全较为有名的品牌商品,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女性消费者群体,并特以商品亲身体验的销售方式,提高了其销售量;
(4)方便快捷的消费需求:它给女性消费群体带来了便利;
(5)尊重女性的自我心理:它提供给女性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加上适当、得体的服务,博得女性消费者心理的莫大满足.屈臣氏巧妙的运用女性的心里,在中西方两国的女性具有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发现中国女性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逛街购物,并且平均在每个店面里逗留20分钟,而在习惯于高效的生活方式的欧洲人来说,仅仅只需要5分钟.这样的差异,让屈臣氏最终将消费群体锁定在18至40岁的女性,特别是18岁-35岁的时尚女性.她们富有挑战精神,比较注重个性,喜欢体验优质新奇的产品,同时她们也是女性中收入水平增长迅速的群体,却因平常时间紧张,懒于奔波在各大超市之间,一心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恰巧以上这些消费者特征都与屈臣氏的商品定位不谋而合.屈臣氏的营销理念,简言之即为“VAS”:“V”是Visibility(透视性);“S”是Shoppability(易购性);“A”是Authority(权威性).屈臣氏牢牢地把握住了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用真诚的心与女性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有效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的服务,赢得更多的稳定客户.可以这样说,屈臣氏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女性消费者心理的最新动向,才制定出符合消费者群体的营销策略,从而带动屈臣氏的经济效率和利润增长.
2.1以“女性消费心理动向”为调研对象,从而来确定其市场定位
“女性消费心理动向”分为以下几点:
(1)女性的变身动向.希望生活多样化,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改变身份,经历各种体验;
(2)女性的挑战动向.希望冒险,希望向某些事物挑战,希望自己能亲自体验;
(3)女性的自立动向.希望经济和精神方面都能自立;
(4)女性的即时动向.希望省时,方便;
(5)女性的愉快动向.希望过得快乐,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上述有关心理动向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当地女性最新的心理活动及其走向.若能掌握以上五点,并坚持以“女性为本”的理念,即以女性的各种需求为本,再根据女性消费者的职业、年龄、收入情况,确定目标顾客群,就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也能对不同女性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尚未满足的需求,为自己的产品准确定位,来迎合现代女性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2.2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创新”顾名思义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主要是用于营销方法的更新性,创造性.首先,灵活巧妙的运用促销策略作为创新营销手段之一,制定出迎合女性情绪化心理变动的多种形式促销活动,将广告﹑公共关系和销售促进等方法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促销的方式又分为两类: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人员促销主要适合于消费者数量少﹑比较集中的情况;非人员促销适合于消费者数量多,比较分散的情况.通常,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将人员和非人员促销结合作用,以此来保证促销预算的最合理化,而打折、赠送试用品、则是最常见的促销手段.一般企业喜欢推出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以这些方式赋予产品以感情,赢得女性信赖.其次,运用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价格心理策略.先就价格策略的概念谈起,给所有买者规定一个价格是一个比较近代的观念,但在这最近的十年,在买者选择行为中非价格因素已经相对的变的更加重要了,但是价格仍是决定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对一般日常生活用品采取低价策略,即企业有针对性的对市场进行调查,产品价格取市场最低价,才能让女性消费者在货比三家时,选中本企业的产品.而对新产品、儿童消费品、化妆品、女性品牌服装、保健品、金银珠宝首饰等采用高价策略,利用“一分钱,一分货”的价格心理准则,使其感到所购产品物有所值.
2.3体贴入微的情感导入方式
情感导入式营销手段对女性消费者由其有效,感情方面相对敏感的女性,一旦接收到来自商家的正能量,便采用激励的方式刺激消费者购买.女性消费者,并不会被单纯的广告所打动,而是需要一种被关心、被理解、被个性化服务的体验.并且产品中所蕴含的气氛﹑情感﹑趣味和理解则是其竞争关键所在.例如:各大公司的化妆品摆台,则需明亮的光线﹑优雅的展厅和唯美的音乐旋律融为一体,将此产品的美淋淋尽致的呈现在了顾客的面前.这一简单的事例,足以表明商家要在经营中引入情感方式,才能够迎合广大女性消费者心理,激发女性的好感,使她们产生美的联想,从而使其慷慨解囊.
2.4营造温馨和谐的服务与环境
女性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的体验当中产生的,第一,对于企业来说,特别要注重经营方式和服务艺术,这将会对产品销售额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二,产品的销售环境要符合女性消费者心理,尊重女性的自尊心,赞美女性的选择,同时博得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企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购物场所.明朗与强烈的橱窗陈列、食品诱人气味、化妆品的芬芳香味、陶瓷品的清脆声响,以及优美的音乐、明亮的灯光、整洁高雅的环境,这些条件的组合传递给顾客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女性消费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好感,诱发其积极的情感,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进行购买.最后,企业营销策略离不开广告媒介的宣传,而广告策略是企业营销策略成功的关键所在.针对女性消费的广告媒介的选择和利用,要具有针对女性消费特点,才能达到营销广告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女性消费心理与企业营销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的把握住心理的变化,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营销策略,同时才能有助于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3结语
关键词:觉醒;艾德娜;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引言:在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凯特•肖邦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而《觉醒》的问世却使女作家告别文坛。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受抨击。
然而,这本书的女主人公的“通奸”有合理性的存在吗?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女主人公艾德娜进行分析,探究其最终走向自杀的心理原因。
2.超我的社会道德约束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super-ego)代表理想的部分,是道德化了的我。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女主人公艾德娜生长于一个保守的长老会世家,她的父亲每周虔诚地赎罪祷告,姐妹们也谨慎地遵循着教规。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虽然年少时有过暗恋,但自我克制使她把感情深埋在心底不表露出一丝一毫。新婚后,她努力的扮演着一个完美的贤内助,配合着做投资生意的丈夫彭迪列先生每周二举行宴会,招待生意伙伴和潜在投资者。
3.本我的意识觉醒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精神分析引论》,P285)这次夏季度假,艾德娜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大海是艾德娜一直向往的,她多次努力尝试学游泳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却奇迹般地游得很好,在大海的洗涤中艾德娜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夺回了对自我肉体的控制权。她开始遵循内心的“快乐原则”,她喜欢上了罗伯特,但后者却远赴墨西哥,为了前途,或者为了逃避她。爱情的觉醒让她欣喜又失望,也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就像艾德娜和莱迪奈太太的谈话中说到“我可以放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和金钱,也可以为孩子牺牲生命,但对于自己我是怎么也不会放弃的”,艾德娜开始为自己而活了。她不愿意履行模范妻子的义务,她摔碎了花瓶丢掉了戒指,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心于绘画,探访朋友或者去看赛马,努力寻找的自己的快乐。但是,这种泡泡式的快乐能持久吗?总有一天现实会把这个五光十色的泡泡吹破,留下女主人一个人孤独无依。
4.自我协调的失败
自我(ego)是面对现实的我,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的,基本上是人格的“执行者”。艾德娜第一次真正违抗丈夫的命令时,她为她的拒绝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就像“一场绚丽奇特的不现实的梦”,但是梦再美也终有尽头,现实又继续压抑着她,促使她回房休息。她深爱罗伯特,为此努力摆脱束缚,搬出去远离家人,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孩子们放在奶奶家,丈夫在医生建议下给她自由出差回避,甚至以房屋装修的借口为她掩饰。表面上艾德娜成为了一个自由自立的新女性,但从她从未说过和丈夫分手,事实上,信奉天主教的丈夫也不会离婚。她不再照看孩子们,却又想他们想的要命,总会寄些点心和糖果,她在看完赛马后也会想起要给在纽约的丈夫写信。艾德娜的自我在如此协调下永远没法实现本我的欲望,她总是在现实和理想中摇摆着,挣扎不得。她在本我的快乐驱使下和花花公子阿洛宾出轨,无关乎爱情,只是想体验挑战道德底线的刺激,面对真正爱人罗伯特的回归,她像复活了般重燃了对生活对爱情的渴望。
但罗伯特终究没有勇气逾越道德束缚而不告而别,艾德娜自我协调出的那个空中楼阁几近崩塌,而莱迪奈太太“想想孩子们”的话更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塌了她。艾德娜平生第一次着站在海天之中,在大海中彻底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肖邦的传记作者帕•塞耶思特曾说:“从最初混沌地觉醒,到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生命的可能性而决定结束它,自杀是这一光荣过程的巅峰。”(Seyersted Per,P150)艾德娜的自杀让自我得到了救赎,让她重回了内心的安宁,找回了自我的主宰。
5.结语
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依存、冲突的关系,以“一仆三主”来生动地予以比喻:“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P86)而艾德娜就是个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失败的例子,她追求着本我的快乐,却无法逃离超我中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和反抗。但艾德娜是幸运的,她比同时代的女性多了份清醒,明白了自我的价值,拒绝做丈夫,家庭,孩子的附庸。就如小说原名《孤独的灵魂》,艾德娜清醒地在追梦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然而这条道路在她心中终究成了死胡同,所以她选择了死亡。
虽然肖邦笔下的艾德娜以一个悲剧结尾,但是她激励了更多的女性追寻自我,启发她们在本我自我超我之中找到平衡,思考自身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Chopin,Kate.The Awakening[M].New York:W.W.Norton,1994.
[2]Seyersted Per.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P150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P285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男权社会;日本女性;女性解放
《不信之时》(或译成《不忠时刻》)是1967年2月由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创作的小说。1968年根据同名小说拍摄成电影。1984年再次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由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摄并播放。2006年夏在日本又再次播放了重新翻拍的同名电视剧。2006年的同名电视剧再次得到高收视率。中国内地也于2006年引进并播放此片。从屡次播放的热潮可以看出,《不信之时》所讲述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很高关注,可称为日本社会所存在的“日本式离婚”。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作家,创作出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及影响,还被翻译成多种国家的文字,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如《复合污染》《非色》《恍惚的人》等。《不信之时》通过两个“出轨男人”——小柳老人和浅井来描写各自的妻子及反映各自的家庭的问题。小柳老人自己拥有一家小型印刷公司,年龄为六十多岁。浅井是广告设计师,在一家中等规模公司里任职,四十多岁。他们二人都有自己的情人,都对妻子不忠,小说的情节中描写了他们终日里斡旋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生活。两个男人又各自有私生子,最后事情终于败露,受到女人们的背叛和报复。
影视作品与文学均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过去的时代以及当今的岁月里的种种人生际遇。中国近十几年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繁荣,但与之伴随的精神生活却往往不是同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精神上的、社会上的种种新的现象。众所周知,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经济上的高速增长期,社会物质条件变化快速,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或大或小的转变。因此,中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与日本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对情感及家庭生活的要求也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小说《不信之时》正是发表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描写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导致的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错位,这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一、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这样的话:“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23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常常被描绘成要自我奉献、自我牺牲,同时又要逆来顺受的形象。这一切都是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所制定的道德的约束下实现的。在这种道德约束下女性只能是附属于男性的配角。
在《不信之时》中,小柳妻和浅井的妻子道子无一不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二人早就知道各自的丈夫有一次次的不忠行为,但都是用处变不惊的宽容态度来应对,长期“容忍”,并不断更严格地检点自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她们自身在婚姻初期没有独立意识。女性要经济独立以换得社会的认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性应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即需要自我承担。对于女性而言,情感和思想的平等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是他者,而男性才是主体,女性往往作为男人的他者而存在。道子年轻时也是个非常有才情的女子。写得一手好书法,被认为可以成为书法大家,但由于步入婚姻生活这一才能被迫放弃。她重复着千百年来日本女性共同的命运。即被迫改变自己的真实形态,依附于男性话语,把自己的各种天赋都伪装起来或掩藏起来以获得认同。她希望通过牺牲自我,来获得一段美满的婚姻。但她的“变形”和对自我的牺牲并没有换回她所期盼已久的真爱。丈夫浅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状态的二元对立。这种关系下的婚姻不会带来幸福的结局,这样的婚姻使人格扭曲变形,也让两者的关系冷淡。
美国学者贝蒂•弗里丹曾在《女性的奥秘》中写道:社会指定妇女必须扮演的角色是贤妻良母。贝蒂•弗里丹所称的“女性的奥秘”是指社会强加于妇女的贤妻良母的职责。[2]这种职责使得女性不得不重复操持家务等单调乏味的义务劳动,在这种职责所附带的观念影响下,女性有取悦夫君的义务,有周而复始做家务的隐形义务,可以说这种贤妻良母的职责观念是女性义务劳动的罪恶根源。
两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几乎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的久远。自从人类社会步入父系社会,人类文化变成了男性中心文化,而女性只是一味地服从男性。女性长期被男性中心文化统治,已经逐渐形成从属性的依附思维。因此女性要恢复自身的价值和地位,首先要确立自我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进而摆脱对男性的从属性依附心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道子和小柳老人的妻子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应独立,她们的行为仍然是依附,是以做好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为目标。因此在作品中,在女性人物塑造的初期,并没有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任何要求自我主体意识和独立的性格。
二、家庭中的信任危机
婚姻家庭关系是男女双方所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的夫妻有分享和承担彼此喜怒哀乐的责任和义务。在婚姻中,爱情与责任是一体的,既代表着夫妻间的权利,也代表了夫妻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信任感正受到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对金钱与欲望追逐的不择手段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冲击在夫妻关系中则体现为夫妻间的信任危机。
消费文化对人的倾轧也表现在对婚姻的冲击方面, 造成婚姻频频走向危机的内因则是后现代文化氛围中婚姻自我主体的坍塌。在《不信之时》中,婚姻的自我主体的坍塌主要体现为婚姻中责任的缺席和夫妻间的信任危机。浅井与妻子道子婚后长期没有生育孩子,这对于婚姻主体来说无论从心理还是从夫妻感情的融合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作品中道子对于改善夫妻关系做了种种努力,比如道子看妇女杂志后,按照其介绍的方法把卧室墙壁粉刷成粉红色以营造改善夫妻关系的氛围,她努力学习化浓妆等,这一系列行为是取悦男性所喜见的行为,是努力改善夫妻关系的表现。但是丈夫浅井除了在外通过找情人来发泄这一简单的自我排解的途径外,没有为夫妻关系的改善做任何努力,反而是破坏了夫妻间最后的信任感。
在小说的结尾,无论是浅井和妻子道子之间,还是小柳老人的妻子和小柳老人之间,都缺乏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信任。在小说结尾道子告诉浅井他没有生育能力,他早就患上了“先天性无症”。道子所生的孩子是利用先进医疗手段即人工授精而生的。道子早就知道浅井的这个病症,却从未告诉过浅井,二人的夫妻生活中缺乏基本的信任感。
[关键词] 人工流产; 心理分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56-0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12-2010.12门诊妇产科接诊未婚先孕人流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年龄16-31岁,停经38-69天,初次妊娠42例,2-3次者17例,4次者1例。经临床诊断符合早孕标准,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后决定人工流产,符合人流指证。
2 心理状态分析
未婚先孕在家庭、社会中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社会心理因素较复杂,更易导致心理障碍,加之缺乏对流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对手术本身的安全性、今后的生活有无限的忧虑,又不敢向他人倾诉以求得帮助,甚至千方百计隐瞒病情。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女性很大程度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使她对周围的人与事异常敏感,反应强烈,情绪易波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1 恐惧和紧张心理 由于未婚先孕的女性,多数为初次怀孕和进行人工流产,到妇科门诊可能是第一次,她们对医院的环境,手术过程处于陌生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担心得不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怕受到歧视,怕碰到熟人,而处于恐惧、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担心术后影响以后生活和前途而消极悲观。
2.2 羞愧和焦虑 未婚先孕女性未得到社会认同,就诊时往往躲躲闪闪不愿意暴露真实姓名、年龄、住址和工作单位。检查时十分害羞、怕痛,担心造成不孕,渴望手术安全和可靠。
2.3 孤独和不安全感 由于人工流产手术过程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患者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是陌生的仪器,离开亲人的陪伴,感到孤独和无助。
2.4 痛苦和悲观 未婚先孕女性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和情感的创伤,加剧了心理刺激,表现出痛苦和精神不振。
3 护理措施
3.1 提高青年人性道德水平,结合我国国情,学习了解青春期性知识。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使此项工作社会化、家庭化[2]。应该针对年轻一代普遍比上一育成熟早,而结婚晚的特点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未婚青年生殖健康宣教工作,使他们获得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认识到未婚先孕终止妊娠的严重后果及其并发症,预防和减少未婚同居和未婚先孕,充分保护妇女身心健康。
3.2 环境支持 消除紧张和陌生感,保持手术室环境安静,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可播放病人喜欢的音乐,与病人交谈,讲病人熟悉的人和事,来减轻她们的紧张心理。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使病人了解手术的整个过程及手术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告诉病人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使病人心理做好准备。让病人感觉亲切,消除了紧张心理和陌生感。
3.3 情感支持 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对焦虑者主要采用真诚的语言与之交谈,通过询问病史,启发病人从内心深处讲述自己的顾虑和心理需要及期望;通过交代手术过程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手术产生安全感,通过说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只要身心放松,积极配合就可能避免一切不适或意外,使病人从心理和精神上得到彻底放松,从而缓解术前焦虑[1];对抑郁者应以科学的态度,真诚的爱心,用真挚友好的言语给予一定的心理开导,使她们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稳定羞愧不安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主动接受手术[1]。技术操作熟练认真,产生信任感。术前讲解可能有的不适感觉以及如何配合操作顺利进行。动作轻柔,尽量快速完成,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3.4 精神支持 加强宣教,避免意外发生。在临床过程中,对未婚妇女进行科学的整体护理,给她们讲解常用的避孕方法,以及发生意外后的紧急补救措施。使她们了解避孕的重要性及人工流产手术对她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把未婚妊娠妇女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咨询和避孕指导,从而降低未婚妊娠的发生率[3]。
未婚妊娠及其导致的人工流产给未婚女青年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其程度超过婚后人工流产)[4],未婚人工流产者的这些心理反应直接影响人工流产病人对手术的体验和人流综合症的发生率,间接影响术后躯体的恢复过程。故许多国际组织认为人工流产是损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针对未婚妊娠人工流产女性的心理特点,通过护理干预消除或减轻未婚妊娠女性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未婚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梁执群.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3):385-387.
[2] 程金莲,梁执群.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05:297-298.
[关键词]形体训练 独立院校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23-01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独立院校的女大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逐渐增多和增大,而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改变这种现状。形体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得到了提高,为独立院校女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和走上社会后,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达到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一、形体训练有助于调节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
形体训练能促进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掌握,精神压力得到缓解,是心理受压能力减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优美的动作、舒缓轻松的音乐能够使独立院校女大学生抛掉各种烦恼,使郁闷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放松,身心能得到愉悦,练习形体训练后学生能够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学习和做事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形体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做事和学习的专注力。形体训练中多变的动作还能够使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思维与动作的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也正是形体训练特有的完善形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而练习的背景音乐节奏舒缓,动作优美大方,可以满足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注意力会被有效地引导。能够使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对形体训练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上课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形体训练有助于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优美气质和审美能力
形体训练能使独立院校女大学生拥有从内而外的健康美和气质美,提高其对美的认识和需求,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独立院校女大学生会从形体训练中获得许多的美学因子,其中包括形体动作舒展大方、音乐的旋律优美欢快、背景音乐与形体动作有效配合等,这些都是形体训练能够吸引独立院校女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因素。经常进行形体训练有助于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有助于独立院校女大学生提升自信心。通过形体训练独立院校女大学生能从最初表现的不自信心理到动作僵硬的恶性循环,到动作舒展、大方、优美并富于感染力。形体训练特有的魅力使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练习中,随着动作的熟练、水平的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逐渐拥有了优美的形体、高雅的姿态,身体和心理得到了全面的放松,心理状态也会逐渐地趋于稳定,由于在学习形体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形体美以及展现美的能力,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审美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四、形体训练有助于协调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形体训练这一过程中,总是要与学生群体发生着接触与联系,这就为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提供了所需要的机会和平台,能让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从而相互尊重与信任、以诚待人,并在其中克服孤独感,进而扩大与不同人群与社会的接触面,从而避免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心理不适,提高独立院校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她们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干预;女性;心理健康
近年来,被称为“沉默的文化”的家庭暴力问题,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身体、精神和性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侮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自由以及待,也包括经济上的虐待和冷落。[1]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广泛的并且得到公认的对人权践踏的社会问题。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家庭暴力发生率都很高。尽管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妻子对丈夫施暴,或者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施暴,但大多数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本文拟就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治疗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家庭暴力对女性的危害
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
医学方面的后果包括死亡及肉体创伤(如淤血、撕伤、咬伤、烧伤、刺伤、骨折、牙、头,眼等部位受伤)。犯可导致性疾病的传播、非计划怀孕、尿路感染、不孕、生殖器创伤以及长期的骨盆疼痛。
家庭暴力还会引发受害者许多行为障碍,如药物滥用、侵犯行为、行为上被动依赖、自杀企图、性功能障碍等等。[2,3]家庭暴力受害者也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症状,如:背痛、头痛、高警觉(hyper-alertness)、睡眠障碍等等。[2,3]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心理后果会随家庭暴力的类型、持续时间、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以及受害者处在家庭暴力过程的各个阶段、女性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以及女性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4]受害者对家庭暴力的最初反应是震惊、否认、麻木、退缩。女性受害者可能会为她们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惧,为将来可能的伤害事件感到担忧或者试图对家庭暴力进行反击。在家庭暴力发生的最初阶段,受害者经常会回想起被施暴的场面,会做噩梦,而这些症状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才可能消失。长期的心理后果包括广泛的精神症状,比如:创伤后的压力障碍、长期抑郁等。这些受害者将会在人际信任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受害者经常会感到愤怒、无助、绝望,还会经常表现出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焦虑,包括恐怖性焦虑和回避性焦虑。受害者由于感到恐惧、耻辱、内疚而经常将自己进行社会性隔离,这样以来又会进一步引发她们的抑郁情绪,会产生一种广泛范围的失控感、低自尊以及自我谴责。[2]有关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表明:18%的患者报告有被虐待的历史[5],这些病人的自杀行为、药物滥用、临界性个性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比例比较高。有虐待史的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可能以自毁的方式进行自我攻击。[6]创伤后压力障碍或许是对许多被虐待者最准确的心理诊断,84%的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符合创伤后压力障碍的心理诊断标准。[7]一些受害者表现出以下症状:精神麻木、反复体验所遭受的创伤、强烈的精神压力、持续的高唤醒状态以及对有关创伤事件的回避。[8]家庭暴力受害者经常会产生无助、绝望以及弥散性的不适感等不良心理症状。[9,10]
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文化标准可能引发对女性的家庭暴力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妇女一直被认为是她们丈夫的财产并且家庭暴力经常得到社会认可。例如,19世纪的英格兰法律规定丈夫可以拿直径不超过大拇指粗的棍子殴打妻子,这项规定导致了一种常见的英文表达:“拇指统治(rule of thumb)”。男性的性别所有权以及有关统治和控制的论点是许多家庭暴力的基础。[11]一项对14个不同社会研究的综述表明,妻子遭到丈夫的体罚在这些社会里都能得到许可,并且其中有些社会甚至认为对妻子的体罚是必须的,家庭暴力的实际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在这些社会里是极不相同的。[12]那些较少发生家庭暴力的文化中,法律规定男性不允许超过某种所允许的界限对待妇女,在这些社会里,政府为试图逃避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避难所,人们有一种体面对待妇女的名誉感。[13]
在中国,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全国妇联2002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国217 亿个家庭中, 约30 %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而施暴者九成是男性。[14]
(二)与女性自身心理有关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通常指责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些理论认为这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行为是激惹性的,他们嘲弄自己的丈夫,过于争辩、懒惰或者潜意识里渴望做一个受虐者。这一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以及对这些受害妇女产生误解。[13]
也有学者指出,女性的懦弱使施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深受“嫁鸡随鸡”、“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愿对外人说,只是默默地祈祷丈夫能回心转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妇女因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或者恐惧施暴者事后报复,在执法机关对施暴者依法论处时不愿或不敢指证,甚至为丈夫“说情”。因此,女性的懦弱也是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15]
(三)与施暴者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男性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为:较强的占有欲、心理不独立、有不安全感、冲动以及低自尊。药物滥用与家庭暴力有关[16], 滥用药物会降低施暴者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或者使施暴者对自己的施暴理由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施暴行为不负完全的责任。虽然家庭暴力与滥用药物有关,但是药物滥用并不能充分解释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模式理论(the modelling theory)假定男性经常对女性施暴源自男性童年时期所目睹的家庭暴力场景。[13]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更可能在成年以后对其配偶施暴。[17]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其公公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遭受其丈夫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是其公公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可能性的三倍。[8]目睹父亲暴力行为的男性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与配偶之间的冲突,而女性则倾向于在成年之后变的更加被动。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研究的综述表明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都在童年目睹过父母之间所发生的家庭暴力。[17]几乎40%的女性受害者报告说他们的孩子曾目睹过她们遭受家庭暴力的场面,因此减少这种可能会引发跨代遗传的对女性所实施的家庭暴力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攻击自己妻子的丈夫在幼年时多数曾是受虐儿童。研究发现,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较对照组有更多的低教育水平者; 更多的嗜烟者, 且每天抽烟量大; 且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8]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预防
(一)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是十分有益的。这些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19]、认知行为疗法[20]催眠疗法[21]、药物疗法[22]以及自助组织疗法。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下原则:
1.治疗者应当常规性地、主动地、全面地询问家庭暴力受害者过去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以及解决方法。
转贴于
2.治疗者应当知道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表现。
3.治疗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解释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还能提高受害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4.治疗者应当向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环境直到受害人建立起自我支持功能为止。
5.治疗者不应当只让受害人精神宣泄而不对受害人的防御机制和内心冲突进行探索和解释。
6.治疗者应当探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创伤性人际关系的个人看法。
7.在诊断、治疗中必须谨慎地尊重受害人的自主权。[4]
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会出现强烈的反移情现象,比如,治疗者感到很气愤、出现侵入性好奇(intrusive curiosity)、勃然大怒、或者以受害人自居等等。有些治疗者或许会强迫受害人报道她们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或者与施暴者对抗。我们必须尊重受害人的意愿,除非司法需要,否则我们不能随意报道受害人所遭受的家庭暴力,不然会让受害人对心理治疗这个职业失去信任。频繁地报道家庭暴力会将受害妇女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使她们遭受更多伤害。有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者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关系就会变的不耐烦,但是治疗者应当明白摆脱这样的婚姻关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其他一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人如此抑郁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们就擅自作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对这些受害人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尽管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治疗措施有时是需要的,但治疗者擅自决定治疗方案实际上侵犯了受害者的自主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治疗者和受害人共同决定治疗方案。[23]如果将家庭暴力事件报告给警察,在司法诉讼中,治疗者的角色会变的复杂起来,治疗者不仅仅要作为专家证人而且还要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角度提供证据,一定要避免将治疗者职业角色弄混乱,以免使这个职业出现信任危机。
(二)家庭暴力的预防
因为家庭暴力根源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因此社会学者应当首先认清这些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订和教育当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在治疗中,心理治疗者要尊重这些女性受害者,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社会工作者提出引发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原因,反对歧视妇女,虐待妇女是不允许的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鉴于许多精神疾病都与家庭暴力有关,因此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询问患者是否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应当是常规诊断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精神病医生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所出现的医疗和情绪方面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有效、安全、支持、接纳的家庭暴力干预措施将会得到受害人的认可。在社区机构内设置有效的家庭暴力干预中心将有利于对家庭暴力进行及时的干预。精神病医生也可凭借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而作为社区心理健康顾问,以此作为社区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来为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服务。
最后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精神病医生在家庭暴力的预防、识别、治疗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个人或者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特殊治疗计划也可以有效控制虐待者的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
[1]CATHERINE A. SIMMONS,PETER LEHMANN.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pet abuse and controlling behaviors in violent relationships[J].J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7,22:1211-1222.
[2]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oucil on ethical and judical affairs report 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exploitation beween medical supervisors and trainees[Z].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89.
[3] LEIDIG MW.The continuum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sequences[J].J Am Coll Health ,1992,40:149-155.
[4] ROSE DS . Sexual assault ,domestic violence and incest[M]//STEWART DE,STOTLAND N,eds.Psychological aspects ofwomen’s health care: the interfac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rtric Press,1993:447-483.
[5] BROWN GR, ANDERSON B.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adult inpatients with childhood history of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J].Am J Psychiatry,1991,148:55-61.
[6] CARMEN E, RIECKER P, MILLS T. Vicitims of violenc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J].Am J Psychiatry,1984,141:378-383.
[7] KEMP A,RAWLINGS EI,GREEN B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battered women:a shelter sample[J]. J Traumatic Stress,1991, 4:137-147.
[8] SORENSON SB ,GOLDING JM.Dpression sequelae of recent criminal victimization[J].Traumatic Stress,1990,3:337-350.
[9] STEWART DE,ROBINSON GE. Violence against women[M]// OLDHAM JC,RIBA MB,eds.Review of psychiatry.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5,14:260-282.
[10] STEWART DE, ROBINSON GE,Violence and women’s mental health[J].Harvard Rev Psychiatry,1996, 4:54-57.
[11] START E.Rethinking homicide:violence,race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J].Int J Health Serv,1990,20:3-26.
[12] COUNTS DA ,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M].Bolder:Westview Press,1992.
[13] CAMPBELL JC.Wife-battering:cultural contexts versus western social science[M]//COUNTS DA,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Bolder:Westview Press,1992:229-249.
[14] 夫权观念诱发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BE/OL].[2004-03-08].新华网.
[15] 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62-64.
[16]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nd injuries due to violence[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1992,41:5-7
[17] HOTALING GT, SUGARMAN DB.An analysis of risk markers in husband to wife violence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J].Violence Vict,1986,1:101-124.
[18]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543-544.
[19] CATHERALL DR.Aggression 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reatment of victims[J]. Psychotherapy,1991,28:145-149.
[20] PITMAN RK,ATTMAN B,GREENWALK E,et al.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 during flooding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1991,52:17-20.
[21] SPIEGEL D. Trauma,dissociative and hypnosis[M]//KLUFT RP,ed.Incest-related syndromes of adult psychopathology,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0:247-261.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特点 社会心理学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使用、处置消费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行动的相应决策过程。女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校园环境,使得她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一、 女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及消费特征
1.消费构成
(1)饮食消费。饮食消费是女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据调查表明, 女生的饮食消费水平普遍低于男生, 零食消费水平则远高于男生。大部分女生选择在学生食堂就餐,她们到校外吃饭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是不满校内食堂的饭菜, 二是请客吃饭。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 她们都会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口味且比较划算的餐厅就餐。
(2)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是书报费、学习用品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近年“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在就业中不占优势,因而更加重视参加各种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技能证书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也自然不菲。不少女大学生省吃俭用,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 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休闲娱乐消费。女大学生闲暇生活中, 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上网、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旅游等, 女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我,注重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情趣,享受生活。
(4)人际交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在大学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消费常见于同学之间, 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消费则不多。女大学生在交往中注重礼尚往来,虽然每次投入金钱数额不会太大,但却注重经常性,注重感情投资。
(5)服饰消费。许多女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特别是高年级的女生, 她们在自我形象包装方面, 不少人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大凡是广告中宣传的名牌服饰、休闲鞋、时尚背包,都可能是她们讨论和购买的对象。
(6)恋爱消费。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或是为弥补感情的空白,或是为选择伴侣取经,或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女大学生对恋爱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于男生,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对男女的社会责任定位有关系。
(7)美容消费。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女大学生们在美容消费中表现得强烈且突出。不少女生平时在护肤、化妆、服饰上非常舍得消费, 尽力去尝试新潮。现在很多女大学生认为“扮靓自己”不仅是流行,更多的是对生命、生存的新理解。
2.女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1)个性化与从众并存。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来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这是女大学生的主观努力方向,但是时尚代表流行,也代表了大众。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却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比如:发型上卷发的流行,服饰上长靴短裙的搭配等。
(2)攀比与炫耀同在。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因而在其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周围人买什么、用什么,我也要买什么、用什么。而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注重购买商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要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3)群体内部消费具有趋同性。群体具有整合性,女大学生容易受到群体的约束和感化,尤其易受凝聚性强的群体影响,她们敏感,好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容易形成一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一个宿舍的消费行为可以看出群体整合性在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如:在恋爱消费中,若一个宿舍的女生大部分都送给男友礼物,则个别人会趋同其他人,也将有礼物送出。相反,宿舍中大部分女生更多的是接受男友的礼物,那么,其他人则认为自己也必须要收到礼物。
二、 女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影响
父母对子女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对女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作为参照群体会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二是家庭在女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会对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产生影响;三是现实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会对女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谓社会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同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具体包括人口环境、社会群体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入,内容也更为广泛。
3.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蓬勃、向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展现自我、崇尚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依赖群体。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必然影响其消费行为。
4.同伴群体的影响
儿童更多的受到父母的影响,而青春期以后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女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其独立性较差,依赖心理较重,必然受到其同伴群体的影响。
三、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基本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由于现代社会经济较发达,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问题都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当代女大学生也开始追求更高的实现目标。因而,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旁人的重视和尊重,女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于更高水平,更加多元化。例如:衣服不再紧紧是御寒避体,还要追求漂亮、时尚、名牌等。
2.从众心理
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的最好写照,它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处于相同时代中的女大学生,她们在各方面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倾向一致。同时由于她们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自信心较差、而自尊心又强,所以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女大学生在外界的压力下,无论是表面的顺从还是内心的接收,都会使其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转变,很可能会不顾及自身的条件,而盲目的顺从他人的消费习惯,如和其他女生去商场购买名牌产品,一起做美容、美发。我们可以看到,在校园里,虽然女大学生努力彰显个性,但其服饰、发型等又有着明显的共性。
3.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情感上,群体在认识上的偏见称为群体思维,在情感上的偏见称为群体偏好。群体偏见与群体内聚力有关。群体偏见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群体中,尤其是内聚力强的小群体中。比如关系团结的宿舍或班级。群体思维影响下的消费心理是指在在内聚性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为达到一致意见而过分配合群体动机,以至于使自己的消费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女大学生由于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特殊时期,受其归属心理的影响,为了实现小群体的一致,个体间往往会形成一致的消费行为。如去购买一些高品位的书籍,以彰显自身作为大学生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征。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女大学生还趋向于形成相同的消费观念,比如对待各种消费的态度等。
参考文献:
[1]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J].聊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4-108
[2]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2-544
[3]张平:女大学生美容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2005,6:58-59
[4]邓演平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0-113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章轶斐(1986-),女,江苏无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1-02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展开、我国现行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途径。同志曾经提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园地,更应当顺应时代的需要,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缺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不同于前人或在前人基础上有改进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在教学内容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模本,知识和技巧照本宣科,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理论与实践接轨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中,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将知识用一种不容质疑的态度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没有留给他们任何思考和质疑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思想的依赖性。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也体现出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缺乏。
2.单调的考核方式
现在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卷面笔试依然是目前大部分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大学生负担着沉重的考试压力。然而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带来的是学生对死记硬背趋利性的依赖。提交论文也是运用较多的考核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论文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各种应付的现象。
3.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许多高校开设多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但是目前这些课程活动仍没有纳入教学的主流体系。同时,以、获奖、申请专利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1]高校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学生缺乏开拓创新思维的机会,两者互相促进,不能解决大学生创造力缺失的根本问题。
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启发以及长期的思维训练。[2]思维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解放大学生受到限制的思想,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想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需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点
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兴起,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对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逐步兴起,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知识基础和思路,这对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3]
女性主义教育学又称为女性主义教育论,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潮。女性主义教育学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研究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目的,参与教学过程。它既是一种对传统男权知识体系批判的宏观方法论,也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具体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细致的教育办法。
女性主义教育学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虽然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观点和论述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追求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关键论点是:
(1)批判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女性主义认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性别偏见。教育中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都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尤其在教材中更是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公。女性主义教育学致力于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期望教学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重要途径。[4]
(2)强调赋权。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略了的群体和阶层的声音和经验。[5]课堂教育还关注经验和强调学生参与,主张赋权于学生,让学生放开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关键词】心理分析 营销 旅游者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84-02
女性旅游者心理是指女性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时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女性地位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女性对旅游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她们购买旅游商品的价格也越来越贵,越是价格昂贵的旅游商品个性化特点越明显,为了迎合女性对旅游商品的这种需求和个性化,定制消费就应运而生。现在的女性旅游者,尤其是职业女性旅游者,对定制消费特别喜欢,这不但体现在旅游商品本身,而且也体现了女性旅游者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一 女性旅游者的动机
文化背景、经济能力等都会对女性旅游者的旅游产品消费产生影响,另外,她们做事或购买消费产品一般具有感性、情绪化的特点,和其他旅游群体相比,她们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行为。在选择旅游产品和旅游动机方面都与其他旅游群体不同。旅游最初是少数富有阶层才能进行的活动,也是富有阶层身份的象征,到现在这个物质和精神快速发展的时代,旅游已经是大众化的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个性化、另类化的活动。女性旅游者常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女性旅游者感性消费的体现,她们购买旅游产品在于注重感性满足。女性旅游者心情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她们容易冲动消费,在极度郁闷或兴奋状态下,有更强烈的购物欲望,并通过购买商品来达到满足她们心理需求的目的。
二 女性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1.注重旅游产品的外延和情感因素
男性旅游者在旅游时,一般是注重旅游内容的实质――放松心情;而女性旅游者除对旅游内容注意之外,还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她们的旅游动机往往是由于情感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除此之外,女性旅游者产生购买动机还可能是由旅游内容而产生的联想,也可能是对某种旅游品牌的寓意感兴趣,她们的购买行为可能是冲动型的。女性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也会受到导游的劝说或某种商品的价值意义所左右,在导
游的劝说下,她们有可能改变之前已经做好的消费决定,转而去购买其他商品。
2.具有较强的情感需求
女性旅游者最看重情感,而情感在女性消费态度中的作用就是使女性消费者对待产品和服务时比较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她们会倾向于能抒发或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产品和服务,喜欢能满足情感需求的消费类别。一般而言,女性消费者情感满足来自于家庭亲人、朋友或相应的替代性商品。
3.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
女性旅游者心思细腻、追求完美,购买的旅游产品更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等,因此,她们购买旅游产品时比男性更注重产品细节,通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比较不同旅行社、不同产品,更关心产品带来的具体效果。同样丰富的旅游产品比效果,同样的效果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甚至一些小的附带礼品和工作人员热情的态度都会影响女性旅游者的购买决定。
4.兼具传统性与表现性
女性旅游者不仅顺从、保守、节约,爱表现自己,同时还愿意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情感,这正是现代女性所追崇的特质。因此,她们在旅游中会显得更加兴奋活泼,有着一些情感类的联想,并且比一般的传统女性显得更见多识广。
5.非常重视自我表现
这类女性是在女性旅游者中较浮躁和冲动的一类。她们在购物时不会对事物加以联想,而是决策果断,对事物的价格也不太计较。她们最不喜欢的消费就是通过大量方式求得外在美的形象。但是她们很注重自己的能力展现,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追求。
6.追求个性化消费
现代女性越来越多地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她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方式,而是更关注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现在出现的专门针对女性旅游者的女性旅游网站,就为女性旅游者开设了相关的旅游产品,如对于女性很重要的美容、健身等,就被旅行社打造出美容旅游、SPA游、健身游、温泉游、购物旅游等,这就从另一方面满足了现代女性追求个性化生活的需求。当然,这一部分女性大多是独立、有较高经济能力、受过良好教育、走在时代前端的女性。
三 营销建议
1.通过提高旅游服务来促销旅游产品
为了达到让旅游者能更自愿、更高兴地购买旅游产品,那就要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采用促销策略,在旅游促销活动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女性旅游者的情绪变化,使得她们买得高兴,买得开心。女性旅游者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非常敏感,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女性旅游者的购买意向,她们购买旅游产品不但要生理满足,而且心理也要满足。因此,女性旅游者非常重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变换服务项目,是争取女性旅游者的有效途径。
2.旅游产品设计策略
针对女性的旅游商品设计要重视细节和外观形象、体现流行和时尚。女性对生活方式的要求要比男性高,女性的审美观影响着社会消费潮流。自古以来,女性的审美观就比男性的敏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当今社会的职业女性,她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尤其憧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新鲜、富有创造性的事物。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非常喜欢赶流行和时髦,所以,要设计有个性的产品来吸引女性的购买欲望。
3.旅游网络促销策略
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用信息化手段来促销产品,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逛街购物。因此,她们经常网上购物,笔者建议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达到商品介绍、商品营销等目的。如设计一个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网站,该网站由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和后台两个大模块组成,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网站前台由商品展台模块、订单查询模块、商品查询模块、购物车模块、会员管理模块、收银台模块、商城公告模块组成。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网站后台模块由公告设置模块、订单设置模块、会员设置模块、商品大类别设置模块、商品小类别设置模块、商品设置模块、后台管理员设置模块、友情链接设置模块和退出后台组成。
该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网站要有四种角色,分别是:游客、注册用户、管理员、超级管理员。游客只能访问登录页面、注册页面、特价商品页面、销售排行页面、新品页面。游客完成注册后成为了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可以使用购物车添加商品,付款后自动生成订单,可以在订单查询页面查询自己购买的商品以及购物信息。管理员可以执行查找用户、删除(冻结)用户、商品的添加、删除等。超级管理员可以执行查找、删除、添加管理员。网站的游客可以注册为会员,会员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选中商品后可以将自己选中的商品添加至购物车,在购物车中选择要付款的商品,会员可以选择多种付款方式和配送方式,当然也可以满足会员的一些特别要求,会员可以把它写在备注里。当然会员也可以查看自己的订单状态和推荐商品。该系统设有一个超级管理员,可以添加普通管理员,普通管理员可以完成大类别商品和小类别商品添加、删除,商品的添加和删除、会员管理、商品发货、公告活动,以及链接的添加和删除,超级管理员可以添加和删除管理员。
该网站投入使用后可大大地节约成本,减少在交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为用户提供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让消费者在方便的同时享受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总之,一切为了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范向丽、郑向敏.女性旅游者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7(3)
[2]丁雨莲、陆林.女性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6(2)
2006年9月~2008年9月来我院进行不孕症治疗的患者(排除输卵管阻塞、幼稚子宫、男性不育等)100例,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跟患者谈心,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B组:进行一般的交谈后实施药物治疗。对两组受孕情况进行比较。
心理治疗方法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治疗情况,和患者交朋友,做到无话不谈,同时让患者了解不孕症治疗的程序,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治疗承诺。②结合简单的图片讲解受孕的过程,制定治疗方案,让患者明确不孕症治疗过程简单,做好配合治疗的心理准备。③介绍一套系统而规律的检查方案,初步询问病史进行妇科检查,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输卵管通畅检查,月经周期第9天测定性系列,周期第8天每日B超监测卵泡生长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同时敦促男方配合。检查过程中进行性知识教育及技术指导,针对病因实施,必要时进行心理暗示。
治疗配合判断标准 ①配合好:病人情绪稳定,随时向医生汇报治疗情况,直至找到病因,配合药物治疗;②配合差:病人情绪急躁,思想顾虑多。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
结果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讨论
资料表明,不孕症患者就诊大部分处于焦虑不安状态,情绪压抑,自卑,对治疗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焦虑情绪,往往影响治疗效果。
不孕症患者心理是比较复杂的,因对自己的病情缺乏完整的了解,几乎所有的不孕症患者在治疗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出悲观情绪。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耐心细致,医患成为朋友,让病人愿意和医生多接触,觉得医生能给她解决问题。
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对不孕症患者来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帮助和指导。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有效宣教,积极的情感支持;耐心的心理疏导,心理上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由过去的支配服从模式改善成共同参与模式,促进了患者在整个治疗中的积极配合。
实践证明,不孕症患者在治疗中接受心理治疗,对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0例临床分析 赵凤霞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8~81岁,平均65岁;有高血压者36例,有糖尿病者2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慢性心房纤颤3例;既往吸烟30例,饮酒15例,烟酒均有者13例;其余5例无不良嗜好。颈内动脉系统TIA共32例,主要表现为偏身运动或感觉障碍,也可单瘫、失语、偏盲、失读、失写、一过性黑、失语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18例,表现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以上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除外脑出血及脑梗死。
病因治疗 根据各自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合理控制血压、调控血糖、调节血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戒烟酒、清淡饮食。
药物治疗 ①抗血小板治疗: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②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7 500 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应用7天;服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③扩张血管治疗:奥扎格雷80 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日,14天为1个疗程;尼莫地平30mg/次,3次/日。④改善循环治疗:静滴灯盏花素或红花注射液。
结果
经过以上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控制症状治愈出院。46例TIA症状完全控制,4例仍有发作,其中入院1天能控制发作者10例(20%),3天控制者20例(40%),7天控制者有16例(32%),总有效率92%。未控制症状最后形成脑梗死4例(8%),经溶栓、抗凝、扩血管、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
TIA危险因素 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导致TIA的因素很多,包括:①动脉硬化,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内大动脉硬化狭窄等;②心脏病,如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卵圆孔未闭等;③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④年龄>65岁;⑤雌激素替代治疗;⑥吸烟;⑦过度饮酒;⑧体力运动过少;⑨其他。最近一次发作距离现在也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另外有学者发现高纤维蛋白血症、高c_反应蛋白水平也是TIA独立危险因素。Kelly等的研究结果说明维生素B。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TIA发作。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扩张血管能解除血管痉挛是TIA最基本的治疗。必要时应用降纤酶、尿激酶对高纤维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栓早期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女性 心理健康 性别差异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成果,课题批号:201301179。
健康是民生之本,是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基础指标,在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除身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同样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而处于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中的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为此,笔者探讨现代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现代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随着妇女解放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里女性已经普遍获得了参与社会的权利和机会,与男性一样承担了社会工作的角色,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惯性,妇女在家庭中的责任并没有相应减轻,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要求并没有放松,当前中国的职业妇女面临了过多的角色之困。
一是自然性别角色决定了她要经历怀孕、生产、哺乳的一系列过程,这必然对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带来停滞或中断。
二是传统分工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派定,使女性成为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虽然技术的进步带来家务劳动强度的降低与时间的节省,但是角色分工的指向与价值标准并没有改变。近年来,有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陪读妈妈”的出现,她们离开原来的生活与工作,专职陪孩子读书,成为女性家庭责任在新形势下的又一种延伸。
三是社会角色的压力日增,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评价体系并不特别体现性别差异,所以女性与男性面临一样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态势。因而客观上造成了女性更大的职场竞争压力。女性为了证明自身的能力、争取独立的立场而将自己像一辆载重超标的汽车一样不顾一切驶上了高速路,忽略了自身动力不足,缺乏检修,玩命跑的结果必然是半路熄火,等待救援。
下表是对沧州市平均年龄36岁的一组职业男女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注:如果因子分超过常模即为异常)。
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因子项目 女性因子分 男性因子分 因子分常模
躯体化 2.25分 1.17分 1.37+0.48
敌对性 3.00分 2.00分 1.46+0.55
强迫 3.90分 1.50分 1.62+0.58
恐怖 2.00分 1.14分 1.23+0.41
人际关系敏感 2.44分 1.89分 1.65+0.61
偏执 3.33分 1.67分 1.43+0.57
抑郁 2.92分 1.69分 1.5+0.59
焦虑 3.10分 1.80分 1.39+0.43
精神病性 2.60分 1.70分 1.29+0.42
数据显示,与男性相比,现代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其焦虑、抑郁、偏执、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均比男性偏高且高于常模,如不能得到及时调适,不但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降低生命质量,还将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二、现代女性陷入心理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哲学上无可靠依托,缺乏真正的主体意识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无论道教阴阳说还是儒家伦理学都将女性置于附属、被动地位,漫长的“第二性”历史使妇女在主体确权时惶惑不安,难以驱尽传统的角色定位和道德阴影。
波伏娃说:“与公民就业规则相比,妇女生活更严重的还是受到生儿育女这一需要的扰乱。……和妊娠怀孕,不仅牵涉妇女的时间和精力,还牵涉到她们的基本价值。”“妇女不能仅仅被视为劳动者,这是因为她们的生育功能与她们的生产能力一样重要”,所以对妇女生育功能这一基本价值的认定,与对妇女通过经济生产从而确定个人独立地位的价值追求就构成一对令人尴尬的矛盾,到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妇女在自然属性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夹缝里寻寻觅觅,左冲右突,努力尝试多种角色可能,从哲学上为自身存在(与男性平等并存)寻找主体的合理合法性,因而在重重角色压力下艰难招架,身心疲惫。
2.心理上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主体意识的不确定导致心理上的惶惑与不自信。现代社会妇女还没有完全摆脱弱势群体的处境,传统角色观念的束缚、现代经济社会中优胜劣汰的残酷,使女性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环境的压迫使之难以心态从容。于是一方面以依附男性为耻,又忍不住违心迎合,以避免失败出局的命运,因而造成心理的压抑与扭曲,产生人格焦虑;也有人将男性作为假想敌,过分紧张,处处设防,唯恐被轻视,遭淘汰,客观上徒增自己的压力,使身心不胜其重负,以致形成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
三、破解女性问题、优化女性生态的突破口
要缓解现代职业女性的心理负荷,维护妇女身心健康,优化女性生态,观念、体制、心态应为破解女性问题的突破口。
1.尊重、正视性别差异,树立现代女性的主体自信
“在生活与相互利益使男人与女人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妇女内心并不向往革命,也不想消灭她们这一性别——她们的全部要求就是消除某些因为性别不同而带来的后果。”所以,尊重性别差异,寻求互补共赢,就是尊重自然,只有在此基础上,现代女性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主体自信。
树立现代女性的主体自信,关键是要认识到:女性与男性是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命主体和创造主体,有性别差异,无尊卑之分。作为中国女性,首先要剔除上千年受压迫历史中凝成固化的男主女从、怯弱依附等性别偏见,增进自尊自立、悦纳他人的现代意识,正视性别差异,树立两性和谐合作的观念。
2.改善女性生态环境,让女性更轻松自如地参与社会
利用有效的行政体制和心理干预机制开创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从法律上确保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政府主导,职能联动,教育、传媒助推,切实保障女性权益得到落实。比如,国家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来补贴女性由于生育带来的发展断层,缓解年轻的都市职业女性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育恐惧。
科学制定职业目标,化解角色困境。根据岗位的特定要求,依照体力、思维、性格、气质合理分配角色,与岗位科学对接,发挥个人优势,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性别领域的一种体现。
3.女性应解放自己,放松心态,为心理减负
女性只有自己先放松心态,才能解放自己,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现代社会的人,力量的获得和成功的实现,常常不单单取决于她的智力高低,而是取决于她能否很好地赢得别人的支持并不断实现延伸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女性要为自己减负,避免在多个角色间疲于奔命,就要学会协调角色间的关系,家庭事务中充分调动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引导大家责任共担;工作中寻求建立良好的伙伴沟通关系和支持网络,而不是家务、工作大包大揽,让自己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以至于损害身心健康。
社会、家庭是一个网络,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健康心理的培养与拥有,即在于让女性对自己的才力、潜力、价值取向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进而确定和协调自己的角色与关系,这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最终目的是达到两性的共赢与互补。女性的幸福也标志着人类的幸福,只有全社会上下一心,同心合力,才能为女性铺就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利益平衡 新婚姻法 传统婚姻观念 补偿
一、新婚姻法与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利益平衡
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其中对于婚前买房、婚后财产、离婚财产分割等内容的相关规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婚姻法是调整一定社会的婚姻关系的法律效力规范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别是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等。从调整对象的性质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关系,又包括由此而产生的夫妻财产关系。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由于诸多社会主体利益需求不同形成了利益层次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政策所指向的利益对象进行利益衡量,进而分析其利益层次差异,综合考量以优化公共政策的应有价值。而这种衡量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利益均衡。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矛盾特别是协调强弱力量不对等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形成和保持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是维持整体社会基本的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应该把利益均衡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
二、新婚姻法中存在的相关利益分析
(一)新婚姻法与女性利益
从“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以来,人们都习惯于男人在外种田、经商、为官以供养妻儿老小,而对待婚姻中的女性以“相夫教子”作为衡量标准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重要奉献不言而喻,甚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一部分现代女性在婚后放弃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选择辅佐丈夫事业、辅导孩子学业,把家庭作为自己的终身的事业。然而,2011年8月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于婚后财产分割等敏感问题做出了较大改动,对女性颇为不利。一般认为,该类条款是针对现代社会某些现象而制定的,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对女性权利保护力度不足。由此男性在经济地位上可以更加自主独立。如果婚姻出现状况,男性通常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性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比如,某女性在婚姻存续期间为全职太太,一旦婚姻出现问题, 其很有可能面临因与社会脱节多年而无法再次找到合适工作的困境,此时如果男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收入丰厚,那么女性或在共同财产中得到可以继续维生的财产;但是如果男性在婚姻存续期间收入拮据,且婚房由男方父母一方出资购买,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那么女性在共同财产分割中得到的财产很有可能不足以继续维生,甚至或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不但得不到子女的抚养权,可能还要定期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费用。
(二)新婚姻法与男性利益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方能够买得起车子、房子,才能娶娘子的。然而,随着80后一代开始步入婚姻殿堂,房价因刚性需求被再次抬高。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工薪阶层的平均年薪约为6.3万元人民币,但上海一些地段的房价已经达到惊人的5万/平方米。尽管在房地产频繁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上海市的房价虽然止住了疯狂上涨的势头,但是部分政策的负面效应却依然造成了购房成本的增加,导致房价不涨但购房者的实际购房成本还是在涨,这无疑对适婚男性造成巨大压力,而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们收入较低、尚无太多积蓄,基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拥有一套婚房,这个重担就压到了即将退休的父母肩上,对于父母来说一套婚房的首付款几乎花去了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然而,现实社会上有部分的未婚女性将物质看得重于感情,在没有以感情为基础的情况下,闪婚甚至闪离,婚姻这朵鲜花还未开始灌溉就已经在强烈的物欲下枯萎,致使男方父母幸苦一辈子购得的房子可能就轻易分给了另一半,这对男性是颇为不利的。基于这种现状,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关于一方父母出资购房应认定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出台,保障了绝大部分男性购房者的利益。
(三)新婚姻法与政府目标和政策价值选择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出于实际考虑,大部分女性择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男方必须有房,同时,目前的确存在部分女性想通过嫁个有钱人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并且这种畸形现象呈上升趋势,对婚姻的稳定性具有一定风险。根据民政部提供的自2003年至2013年的数据对比,2013年上半年中国离婚率增幅再次超过结婚率持高不下。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一线大城市,超过三分之一的年轻夫妻最终因房产纠纷而宣告离婚。离婚率激增与我国“白头偕老”的传统文化相悖,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最高法院出台《婚姻法》的新解释,既体现了政府希望借此改变年轻男女重物质、轻感情的择偶观的愿景,也是政府出于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考虑。
三、利益格局不平衡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社会下新婚姻法的碰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本来纯洁的婚姻关系变得势力,一切都和金钱扯上关系。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界限不明确,夫妻约定财产规定过于简单。部分女性为了财产而结婚、为了财产而离婚。再者,居高不下的房价更是令男性想到即将面临的婚姻就望而却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男性从没有感受到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新婚姻法的出台,将有效束缚男女双方轻易提出离婚的状态。同时也保障了个人的财产安全,促进了分配公平,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
新婚姻法在个人财产的保护上存在着进步性,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保护,却忽视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女性权利的保护。按照中国的结婚习俗,一般是男方买房,女方则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承担起日常琐碎的家务,成家后,女性一般都会将生活中心放在家庭生活上。事实上,大多数的女性都在日复一日的家务操劳中消耗了青春和容颜,且有可能丈夫在自己的奉献过程中、事业蒸蒸日上时而被遗弃。许多女性在牺牲自己社会角色的同时失去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从而引发了受歧视、被遗弃及家庭婚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可见新婚姻法尚有不足之处,并没有真正体现男女平等,而是注重保护了有房产的一方,忽视了女性为家庭财富所做的隐形贡献,由此失彼,女性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女性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二)新婚姻法下夫妻忠实度持续下降
夫妻忠实度就是指夫妻在婚后生活情感的专一性。婚姻法新解释三的出台引发网友尤其是女性网友的热议:“为什么围绕房产而来?就因为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男人们不断出轨,而离婚最大的障碍就是房产。如今排除房产障碍,使出轨的男人们可以更肆无忌惮地离婚。”显然,部分女性认为新解释的出台意味着降低了男性不忠实的成本。就目前的婚姻法,夫妻任何一方一旦违背夫妻忠实义务,其证据是难以取得的。我国的法律对于证据的要求是要合法,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果一定要取得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证据,一般都是用跟踪、录音等手段,这些手段大多数都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因此证据就不具有合法性。同时,夫妻忠实义务的标准具有不统一性,是难以确定的。夫妻忠实义务我们是不能笼统的去概括的,因为夫妻间的侵权主体具有特殊性,并且个人的认知度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法律认定的难度较大,司法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也比较困难。
四、完善新婚姻法的政策选择
建议婚房装修费用参照不动产的增值率对出资装修一方进行补偿。我国目前大部分适婚男女结婚时为男方买房,女方装修,而根据解释三第七条所述离婚后不动产认定为出资一方所有,对另一方(也即大部分为女性)仅进行协议补偿,这对出资装修的女方是有失公平的,因为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不动产在增值的同时,物价也在飞速上涨,离婚后仅用一些家电等软装修的折旧费补偿女性是有失公平的。笔者认为,如果婚后女方承担婚房的硬装修和软装修,那么可以根据女方装修出资金额占当时婚房总价比重参照离婚时房价市值对女方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朴贞子,李洪霞.政策制定模型及逻辑框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6).
[2]全永波.公共政策的利益层次考量--以利益衡量为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9,2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