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的政策依据:
养老保险:《关于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7国发26号)
医疗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12国发44号)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1999.1国务院159号令)
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66}号)
生育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进展情况
1.养老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各类从业人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不含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统筹基金)+部分积累(个人帐户)
缴费:20%(单位工资总额)+8%(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总数:13016万人
其中:在职职工:9954万人;离退休人员:3062万人;负担比:2.98:1
全国平均费率:26.4%
其中:用人单位:20.99%;个人5.41%
2000年1-9月份:
基金收入:1571亿元.基金支出:1544亿元.当期结余:27亿元
累计结余:769.6亿元.养老金替代率:86.2%.按时足额发放率:99.1%
2000年11月底:
社会化发放人数:2634万人;社会化发放率:89.5%
2.失业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缴费:2%(单位工资总额)+1%(本人工资)
待遇给付:职工失业后,可享受12-24个月的失业救济。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0188万人
其中:企业8442万人.事业1658万人
应征基金78.64亿元,实收58.73亿元,收缴率74.68%
登记失业人数575万人,失业率3.1%
3.医疗保险
覆盖范围: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个人帐户
缴费:6%左右(单位工资总额)+2%(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902.6万人
其中:统帐结合995.9万人
大病统筹906.9万人
进展:(2000年1-9月份)
统帐结合:基金应收45亿元,实收37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82元/月
大病统筹:基金应收28.3亿元,实收21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15元/月.支出17.4亿元,结余3.6亿元。
4.工伤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1%(企业工资总额)
差别费率:行业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风险程度的高低
费率
浮动费率:安全生产情况
进展:(截止到2000年9月底)
参统企业职工4129万人,比99年底增加169万人;平均费率:0.8%
13万人享受待遇,未参统企业仍实行<企业责任制>。
5.生育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部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1%(参保企业)
待遇给付:
孕产期医疗费用: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费用
产假期间的生活津贴:按上年度平均工资100%发放。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2955万人,有20万人享受保险待遇。
全国平均费率:0.66%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面临的问题
1.保障水平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职工承受能力有差距
A.企业社会保险成本分析:
企业社会保险支出构成
6%20%2%1.5%4%4%
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补充养老补充
总计37.5%。结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加重
B.个人缴费分析:
个人缴费
1%8%2%
失业养老医疗
总计11%。结论:个人负担比例高
C.保障水平
月平均养老金538元/人;月平均缴费工资623元/人
养老金替代率:86.4%,世界最高
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八个省超过100%
由此形成提前退休比率达30%-33%。
2.政策不完善,制度尚待规范
A.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结合
社会统筹基金+个人帐户基金
全部用于发放养老金年缺口300亿元
企业负担重
设计缺陷: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部分(3%)
现实情况: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5%)+企业缴费部分(6%)
提前退休
――病退
――特殊工种1836种,各行业自行规定没有规范
――已破产――纺织压锭
余命计算
方案设计余命以10年计算;退休年龄:女50岁(干部55岁),男(60岁)
但以大连测算为例:男女混合平均余命为17.55年,平均退休年龄62.5岁,寿命73岁
B.医疗保险:
统筹起付标准(起付线):社平工资的10%左右(金额或比例),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社平工资的4倍左右(保险有限责任)(2.5~5.5万元)
结论:大病风险无法抵御
待遇水平:与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相比,水平下降较大
3.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用工不规范
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关系用工
合同工
用工
季节工
非合同工农民工
外来工
用工不规范:无劳动合同,不缴费
4.基金支撑能力薄弱
无积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保险制度建立,无积累,以代际为主支付养老金
欠费严重:养老保险欠费:398亿元,涉及1/5企业
失业保险欠费:67亿元;医疗保险欠费:20亿元
替代率高:养老保险年缺口300多亿元,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超过20个省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支付困难
风险预测和抵御能力差
5.保险层次单一,多层次社会保险有待完善
养老保险:仅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仅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没有建立,不能满足需要
6.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依据支持
依法参保:目前,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缺乏法律依据。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补缴欠费: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的自觉性,缺乏强制手段。
基本管理:基金运营.基金流失
7.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仅统筹地区内可以转移,统筹地区之间无法转移(缴费年限计算.视同缴费.个人帐户为空帐)
管理手段:业务量大,并且要求准确性.及时性;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信息化管理还有待完善。
8.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制度推行难度大
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对社会保险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
企业:对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及其分配机制不理解
个人:不清楚社会保险与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采取的对策
1.国务院已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调整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8%,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实帐运行――增加积累,减轻企业负担,计发与个人缴费挂钩。
――由现行的“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
――各地也要选择一个县(市)进行试点
目的:改变模式上的缺陷
2.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主渠道: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
政府分配: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探索基金运营渠道:国有资产变现.发行彩票等等
保障制度规范化:规范和加强制度建设,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保险需要
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险: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3.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探索基金运营渠道
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收缴率,统筹层次
(1)在城镇强制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对象:全覆盖)
(2)规范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调节功能。
另一方面,开拓资金渠道,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1)建立社会保障国家预算,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占财政预算的15-20%)
(2)将征收利息税.遗产税的收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通过回购.配售等形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减持.债转股)
(4)探索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保值增值渠道,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对个人帐户基金管理运营
4.规范用工.分配制度,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用工:从机制上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问题。
即:建立劳动关系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待遇
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就业:
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如社区就业)
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全面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5.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要同步推进
打破垄断,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
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
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
药品流通领域去掉“虚高“价,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6.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立法:修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政府部门,包括审计.工会财政.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
执法:审计署2000年对14个省69户企业进行稽核.审计。
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
7.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全国信息系统建设,核心平台推广,地方计算机管理。
风险预测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
↗↖
决策依据定期评价统计汇总
8.推动多层次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强制推行,政府行为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效益决定,目前的统筹外补贴,企业行为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保险、高收入者,个人行为
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目标:第一支柱做到全覆盖
第二支柱,即统筹外养老金向补充养老保险过渡,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保险
9.加强宣传,增加透明度,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针对性:政府.企业.个人
社会保险意义的宣传.政策的宣传及信息反馈。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医疗费用支付查询服务
失业人员救济金领取投诉
最低生活保障线举报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的政策依据:
养老保险:《关于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7国发26号)
医疗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12国发44号)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1999.1国务院159号令)
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66}号)
生育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进展情况
1.养老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各类从业人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不含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统筹基金)+部分积累(个人帐户)
缴费:20%(单位工资总额)+8%(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总数:13016万人
其中:在职职工:9954万人;离退休人员:3062万人;负担比:2.98:1
全国平均费率:26.4%
其中:用人单位:20.99%;个人5.41%
2000年1-9月份:
基金收入:1571亿元.基金支出:1544亿元.当期结余:27亿元
累计结余:769.6亿元.养老金替代率:86.2%.按时足额发放率:99.1%
2000年11月底:
社会化发放人数:2634万人;社会化发放率:89.5%
2.失业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缴费:2%(单位工资总额)+1%(本人工资)
待遇给付:职工失业后,可享受12-24个月的失业救济。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0188万人
其中:企业8442万人.事业1658万人
应征基金78.64亿元,实收58.73亿元,收缴率74.68%
登记失业人数575万人,失业率3.1%
3.医疗保险
覆盖范围: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个人帐户
缴费:6%左右(单位工资总额)+2%(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902.6万人
其中:统帐结合995.9万人
大病统筹906.9万人
进展:(2000年1-9月份)
统帐结合:基金应收45亿元,实收37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82元/月
大病统筹:基金应收28.3亿元,实收21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15元/月.支出17.4亿元,结余3.6亿元。
4.工伤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1%(企业工资总额)
差别费率:行业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风险程度的高低
费率
浮动费率:安全生产情况
进展:(截止到2000年9月底)
参统企业职工4129万人,比99年底增加169万人;平均费率:0.8%
13万人享受待遇,未参统企业仍实行<企业责任制>。
5.生育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部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1%(参保企业)
待遇给付:
孕产期医疗费用: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费用
产假期间的生活津贴:按上年度平均工资100%发放。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2955万人,有20万人享受保险待遇。
全国平均费率:0.66%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面临的问题
1.保障水平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职工承受能力有差距
A.企业社会保险成本分析:
企业社会保险支出构成
6%20%2%1.5%4%4%
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补充养老补充
总计37.5%。结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加重
B.个人缴费分析:
个人缴费
1%8%2%
失业养老医疗
总计11%。结论:个人负担比例高
C.保障水平
月平均养老金538元/人;月平均缴费工资623元/人
养老金替代率:86.4%,世界最高
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八个省超过100%
由此形成提前退休比率达30%-33%。
2.政策不完善,制度尚待规范
A.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结合
社会统筹基金+个人帐户基金
全部用于发放养老金年缺口300亿元
企业负担重
设计缺陷: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部分(3%)
现实情况: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5%)+企业缴费部分(6%)
提前退休
――病退
――特殊工种1836种,各行业自行规定没有规范
――已破产――纺织压锭
余命计算
方案设计余命以10年计算;退休年龄:女50岁(干部55岁),男(60岁)
但以大连测算为例:男女混合平均余命为17.55年,平均退休年龄62.5岁,寿命73岁
B.医疗保险:
统筹起付标准(起付线):社平工资的10%左右(金额或比例),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社平工资的4倍左右(保险有限责任)(2.5~5.5万元)
结论:大病风险无法抵御
待遇水平:与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相比,水平下降较大
3.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用工不规范
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关系用工
合同工
用工
季节工
非合同工农民工
外来工
用工不规范:无劳动合同,不缴费
4.基金支撑能力薄弱
无积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保险制度建立,无积累,以代际为主支付养老金
欠费严重:养老保险欠费:398亿元,涉及1/5企业
失业保险欠费:67亿元;医疗保险欠费:20亿元
替代率高:养老保险年缺口300多亿元,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超过20个省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支付困难
风险预测和抵御能力差
5.保险层次单一,多层次社会保险有待完善
养老保险:仅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仅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没有建立,不能满足需要
6.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依据支持
依法参保:目前,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缺乏法律依据。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补缴欠费: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的自觉性,缺乏强制手段。
基本管理:基金运营.基金流失
7.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仅统筹地区内可以转移,统筹地区之间无法转移(缴费年限计算.视同缴费.个人帐户为空帐)
管理手段:业务量大,并且要求准确性.及时性;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信息化管理还有待完善。
8.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制度推行难度大
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对社会保险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
企业:对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及其分配机制不理解
个人:不清楚社会保险与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采取的对策
1.国务院已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调整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8%,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实帐运行――增加积累,减轻企业负担,计发与个人缴费挂钩。
――由现行的“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
――各地也要选择一个县(市)进行试点
目的:改变模式上的缺陷
2.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主渠道: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
政府分配: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探索基金运营渠道:国有资产变现.发行彩票等等
保障制度规范化:规范和加强制度建设,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保险需要
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险: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3.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探索基金运营渠道
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收缴率,统筹层次
(1)在城镇强制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对象:全覆盖)
(2)规范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调节功能。
另一方面,开拓资金渠道,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1)建立社会保障国家预算,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占财政预算的15-20%)
(2)将征收利息税.遗产税的收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通过回购.配售等形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减持.债转股)
(4)探索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保值增值渠道,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对个人帐户基金管理运营
4.规范用工.分配制度,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用工:从机制上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问题。
即:建立劳动关系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待遇
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就业:
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如社区就业)
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全面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5.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要同步推进
打破垄断,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
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
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
药品流通领域去掉“虚高“价,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6.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立法:修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政府部门,包括审计.工会财政.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
执法:审计署2000年对14个省69户企业进行稽核.审计。
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
7.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全国信息系统建设,核心平台推广,地方计算机管理。
风险预测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
↗↖
决策依据定期评价统计汇总
8.推动多层次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强制推行,政府行为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效益决定,目前的统筹外补贴,企业行为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保险、高收入者,个人行为
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目标:第一支柱做到全覆盖
第二支柱,即统筹外养老金向补充养老保险过渡,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保险
9.加强宣传,增加透明度,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针对性:政府.企业.个人
社会保险意义的宣传.政策的宣传及信息反馈。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医疗费用支付查询服务
失业人员救济金领取投诉
【论文关键词】中澳自由贸易区 农矿产品 贸易条件
引言 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35.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03.9亿美元,增长了50.36%;2005年又创下272亿美元新高,比2011年增长33.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以纺织品、服装、鞋类、机电产品、玩具、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术产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铁矿砂、铜矿砂、镍矿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花和大麦等矿产品和农产品。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但在过去十年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和农产品部门。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须着力解决的关键是中方资源性农矿产品的贸易逆差累计增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领域作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澳农矿产品贸易结构
(一)产品结构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小麦和棉花,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品位高,许多矿藏如铁矿石、铝土矿、煤等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表1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资源性农矿产品主要包括:金属矿砂(主要是铁矿砂)、纺织纤维(主要是羊毛)、谷类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 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在农、矿类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以农矿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钢材、纺织品、肉类制品和粮食制品等。而中国从澳进口的农矿产品则主要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澳大利亚的羊毛和麦芽供应是中国服装和啤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铁、铜、镍、铝等各种矿石也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必备原料。 由此可见,中澳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原材料来换取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从澳进口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二)厂商结构 澳大利亚经营资源性农矿产品的厂商经过大规模收购合并后已经非常集中,且规模都相当大。澳大利亚第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RioTinto) 2000年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NORTH),成为世界第二大矿石资源公司。2001年,澳大利亚另一矿石巨头BHP和总部设在伦敦的跨国矿业集团比利顿公司(Billiton),合并后成立的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成为世界第三大矿石资源公司。在铁矿砂贸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两大铁矿巨头的年产量就达到全澳年产量的70%以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在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大麦生产中,主要厂商分布于种植业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大麦生产是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的,主要收购商的收购量都很大,形成垄断竞争的局势。在棉花生产中,澳大利亚有1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棉花集团。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某些农矿产业由统一的官方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如大麦生产就统一由“澳洲谷物”(GRAINOFAUSTRALIA)进行宏观控制。 相比而言,我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分散,规模不大。从我国钢铁企业情况来看,2011年前15家钢铁企业钢产量才占我国钢总产量的45%。在这15家钢铁公司中,除了宝钢规模较大,优势比较突出外,其他14家规模相差不大,国内钢铁市场竞争程度激烈。 以上贸易结构分析表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绝大多数农矿产品在澳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属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中国向澳出口产品的生产商则相对分散,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在 定价中,寡头垄断的一方掌握着主动权,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二、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出现的问题
(一) 进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对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进口依赖性增强。中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最大买主,采购量占澳羊毛出口总量的40%,占中国进口羊毛总额的45%;同时,2011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砂的第一大买主,吸收了44%的澳出口铁矿砂,占中国进口铁矿砂的50%以上。此外,中国75%的锰矿砂和26%的铜矿砂的进口均来自澳大利亚。 以最具代表性的铁矿砂贸易为例,虽然我国铁矿砂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分布不均匀,开采大多层次低,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国内对铁矿砂的需求远超过自身生产能力的增长,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的最大进口国。澳大利亚作为世界铁矿砂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其铁矿砂的含铁量平均高达65%。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又比另一铁矿砂出口大国巴西要近,使得运费可以减少20%~45%,因此澳大利亚自然成为中国铁矿砂的第一进口国。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对澳铁矿砂进口额将进一步上升。 2.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02~2011年,世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棉花、大麦、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8种主要农矿产品的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而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分别高达127%、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砂价格71.5%的涨幅。目前,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为主的世界原材料出口国正在酝酿又一轮的铁矿石提价。澳大利亚作为原材料出口大国,在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举足轻重,往往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获得垄断利润。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与其进行价格协商,从而处于不利地位。表3体现了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近年来的国际价格走势。
(二) 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初级制成品出口价格有下降趋势。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初级制成品量不断上升,但是平均出口价格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容量问题,盲目大量生产导致供过于求,因此压低了价格。这种情况在纺织品、鞋类贸易中尤为突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逐步下降,优势产业纺织品、鞋类的出口迅速扩大。但是,近年来贸易呈现饱和趋势,出口价格逐渐下降,比如2005年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的出口价格就由2011年的3.12美元降低到1.71美元,降幅达45%。第二,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较为分散,盲目追求销量,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口定价协调系统,出现了厂商之间竞价出售的局面,形成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第三,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加工程度低,技术附加值也不高,厂商没有将重点放在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开发上,导致产业整体形象不高,所出口的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例如我国大多数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出口粗钢制品,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精密钢材仍需进口。
2.东盟主要农业国在澳大利亚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加剧。我们采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比例。它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RCA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ik小于1,则相反。 2005年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东盟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从东盟运输的费用更低廉,因此澳大利亚从东盟主要农业国进口大量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口。由表4可见,泰国多种主要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受到东盟主要农业国的强力竞争,对澳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扩大的趋势。
三、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一,由于近年发展 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铁矿进口增量很大。由于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因此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世界铁矿砂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均成为世界铁矿砂净进口国,这些国家的铁矿砂进口基本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等几个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当集中。而且随着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日本、韩国的加入,东盟各成员国向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砂也将有所增加。 第二,卖方垄断已成气候。我国铁矿砂的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砂进口总额的约94%。目前,世界70%的铁矿砂出口贸易掌握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矿业巨头手中,因此他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目前垄断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卖方联合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而买方成为价格的接受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第三,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议价能力薄弱。我国前三大钢铁公司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低于20%。集中度不高导致重点企业行业控制能力不强,行业里中小企业进口无序,不能集中整个行业的力量与出口方进行同等议价。与此同时,我国只有宝钢等少数大型钢厂有能力与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砂公司签订价格较低的长期协议,而更多的小钢铁厂只能零购印度高价现货铁矿砂。目前,中国注册在案的铁矿砂进口企业共有523家,经常竞价进行现货购买,致使现货价格越抬越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变相助长了铁矿砂进口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也给了国际巨头们大幅提价的口实。 第四,某些国外大型铁矿砂进口企业在海外铁矿公司持有大量股份。在澳大利亚铁矿公司里,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虽然铁矿砂涨价也使其利润受损,但上游利润却可以弥补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有操纵市场价格以牟取暴利的动机,而铁矿砂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损失很大部分则由中国钢铁企业承担。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际铁矿砂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国际铁矿砂的最大买方,中国成为铁矿砂价格上涨的最大损失者,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多付出了300亿元的进口成本;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铁矿巨头从中国获得了30至4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利润。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标准(SPS)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的壁垒。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但这些木质材料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近乎苛刻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遭到退货或销毁。 综上所述,中澳农矿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对澳进口量大而价高,对澳出口不畅而价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趋势。 四、综合解决中澳双边贸易问题的策略 (一)整体、中长期策略 今年9月,中澳双方将启动新一轮(第六轮)自由贸易区谈判。目前双边贸易中的问题,必然成为双方政府和谈判人员关注的重点,也是权衡自贸区利益平衡的基本杠杆所在。
因此,它直接决定了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实质进程。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澳自贸区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自贸区的差异特征,笔者认为,为保证双边利益的平衡和经贸合作的顺利推进,应尽快确立如下整体策略:
1.确立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与之相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如中国加入WTO谈判所体现的原则一样,中国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的开放义务,而享有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权利。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地位差异,同时确立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使之成为解决中澳农、矿产品贸易所存在问题的综合指导原则。
2.确立双边的结构性对称开放原则。澳大利亚目前在对华开放市场方面存在的某些限制,如反倾销、技术壁垒、部分产品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等,直接限制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品和部分农产品的对澳出口。对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设置的审批条件和门槛也明显偏高。与此同时,澳方又十分强调中方应加快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对此,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中澳经济固有的结构互补特征,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不同产品之间寻求利益对等及相互补偿。例如,在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引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返销澳洲市场之间,在选择性开放服务业和扩大我国制成品对澳出口之间,在适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澳方降低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对澳资源、 能源类及其他产业投资限制门槛之间等,有针对性地均衡开放效益,实施跨部门的交互对称开放,由此将双方的利益平等地实现最大化。
3.确立均衡梯度开放原则。对于某些敏感性不同部门或同部门之间的市场开放,伴随同一领域的投资便利化,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利益均衡原则,实施谨慎的梯度开放。例如在农产品领域,可根据比较优势状况先适当扩大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类的进口,后伺机扩大其他农、畜产品进口。即所谓依据利益均衡和产业、政策的成熟程度逐次开放,梯度推进。
(二)分类的、近期策略 1.发挥我国蔬菜、水果和农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初级农产品如谷物、棉花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受到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植的技术含量,对受影响较严重的初级产品应考虑逐步放开,在关税谈判中争取较长的保护期限。另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以及农业制成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应建立这些产业生产的补偿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适应出口需求。还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以扩大对澳大利亚的出口。
具体做法如:
(1)在出口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应针对澳大利亚的市场需求,加快品种改良及更新换代。可以在中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甄选出在澳大利亚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也可以引进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国外优良品种,利用中国自然条件多样化的优势,把这些优良的树种或品种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种植,为果品生产的优质、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对出口农产品的资本、技术投入,引进澳方先进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不仅在生产的源头抓好标准化建设,而且把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扩大到种植、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农产品技术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以应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3)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包装档次。针对澳大利亚的SPS包装条款要求,农产品的包装应采用严格消毒检疫的合格材料,尽量少用木质材料包装。
(4)对于我国具有优势特色的传统农业制成品,如茶叶、葡萄干、黄酒、白酒等,应建立专门生产基地,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各厂商应联合起来,在出口贸易中争取卖方定价权,以获取较高的利润。
2.建立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采购机制,争取铁矿砂的世界定价权。日本、欧洲拥有的定价权取决于其钢铁行业的大规模和高集中度,我国钢铁企业如果要想提高话语权,在定价方面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优化组合、联合兼并,逐步组建大型钢铁联合集团,从而加强行业集中度,规范市场行为,并以相同的声音、一致的行动来应对国际挑战。在2005年3月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砂价格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首次获得了胜利。这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砂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2005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砂工作委员会,全国有资格进口铁矿砂的70家钢铁生产企业成为其成员。这一组织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业的铁矿砂进口协调工作,中国钢铁企业也将在未来铁矿砂定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我国企业应“走出去”,加强垂直一体化方面的投入。我国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走出去"的政策,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以铁矿砂为例,早在2011年,武钢、鞍钢、唐钢和江苏沙钢四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得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转租的Jimblebar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砂的权利。在2005年铁矿砂大幅涨价后,我国钢铁公司纷纷开始同海外铁矿石供应方签订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铁矿资源。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是2005年10月,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资勘探并管理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Koolanooka和Weld Range两处铁矿资源,协议涉及的总金额高达15亿澳元,合计近人民币90亿元。中钢集团将在合资公司中占50%股权,这将是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开采中所获取的最高比例。
4.我国企业应与海外农矿资源供应商签订长期贸易合同。签订长期合同有利于稳定市场,防止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开始涉及资源性农矿产品贸易,签订的都是短期合同,不但价格高于3年以上的中长期贸易合同,而且由于竞价购买,进口商品质量良 莠不齐,严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应尽快杜绝这类短期行为。相反,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都纷纷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稳定的供应协议。比如2005年9月,包括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内的4家中国钢铁生产商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签订合作期长达25年的合同。2005年9月底,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也与印度矿业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世界第四大铁矿砂供应商澳大利亚FMG集团也与国内6家钢铁企业签订了为期10年的销售协议。签订长期协议不仅使中国钢铁制造商获得稳定和长期的铁矿砂供给,还能巩固我国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不断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咨询;建设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日益显现它的巨大作用。建设监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目前我国建设监理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是健康发展的,但是与先进国家工程监理的水平比较,我们的建设监理体制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解决。
一、目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存在着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致使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二)监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监理单位由于人才不配套,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三)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有的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很多项目的总监。有的工程项目空挂“监理”人员名字,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二、基本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监理委托程序,促进监理市场的规范化
严格规范各方的市场行为,业主选用建设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直接委托应按规定办理委托手续,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监理,不应使用内部监理单位搞自我“监理”,以及施工、监理为同一行政管理单位的同体监理。业主应与中标的工程监理单位签订委托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监管部门应强化竣工备案制度,对工程监理应招标而不招标的工程,对挂靠、转包的工程,一经查实,不予验收备案。由于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监理招标法规,而且监理市场和监理招标确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制订与颁布《工程建设监理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使监理招标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严格监理资质管理,保持建设监理市场良好秩序
当前监理单位资质方面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监理单位必须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严禁在一个经营实体内和同一行政间接直接管辖范围内搞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作业。禁止这种“同体监理”的根本措施是要把监理单位从母体内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包括一些设计科研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设立的监理单位(监理部、监理公司等),也应该与母体单位脱钩。总之,监理单位都要改组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监理行业。因此,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修订与颁布监理单位资格管理的法规,把国有监理单位的改制工作纳入改革计划,使国有监理单位真正成为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三)加强监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监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如果不是这样,实施建设监理就没有什么意义。要保证与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一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审批成立监理单位和整顿监理单位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资质标准的不能迁就,对固定人员少于60%和建制上不独立的,不应再批准为监理单位。二是监理单位本身要注意自己的人员配备和培训工作。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具备工程施工的监理能力,而且应当具备设计监理能力,以及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能力,以适应全过程监理和咨询的需要。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具备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而且要具备进度和投资的控制能力;不仅会使用技术手段,而且要熟练地使用经济控制手段、合同控制手段和法规控制手段,以适应全方位监理的需要。因此,监理单位不仅应该配备工程技术人才,而且应该配备和培训经济管理和合同管理方面的人才。应当提出的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监理招标投标书的示范文本和工程合同条件,实际都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制定的,条款周密而严谨,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它,学习它,掌握它,以提高我们的监理能力。三是要提高监理企业的地位,此举可通过改革现行的监理取费办法来实现。由于我国的监理工作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迟,规范与成熟的程度远远不够,在目前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监理公司向业主直接收取监理费用的体制是导致监理企业无法真正有效地独立全方位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原因。如果将付款方式改由第三方(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或监理协会等)先向业主一次性收取监理费,由其按合同规定交付给监理企业,则监理企业避免了与业主的直接经济联系,监理企业的地位就得到了有效提高,就能充分履行法律赋于的职责。
(四)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认真解决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总监空挂名的问题,对于一个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几个工程项目的情况,应严格在委托监理服务之前解决好实际承接的责任问题,同时还要杜绝工程项目将业主、设计、施工、行政管理的人员空挂为“监理”人员,而实际监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的情况。重点加强招投标活动的后续管理,对总监理工程师实行中标(或直接委托)后的押证制度,建立总监理工程师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发放总监管理手册,使总监理工程师定岗定位。其次是要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将罚制度,以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同时,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监理机构的工作质量认证,监督工程质量和监理机构的工作,严格认证工程质量等级。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转变。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帐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第二,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第三,许多企业没有营销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就象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中国的计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真诚的“海尔”、永固的“长城”、绚丽的“长虹”、高飞的“小天鹅”,毫不屈服的“乐凯”与毫情万丈的“用友”,都为其它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第四,开发新市场的能力欠佳。比如就中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来说,企业是主角,其市场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指导,多数企业仅仅盯着农村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对农村投资需求的开发,企业不仅要考虑去赚农民的钱,而且要考虑怎样带动农民致富,使农民在认识到工业化好处的同时,也开发和培育出自己的市场,获取自己的投资回报。市场开发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许多企业正是因为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而不能做到合理地开发、启动自己可得的新市场。
第五,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着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这就象两军对垒抢占地盘一产,其中一方军队管理不善,组织不起来,没有像样的攻势或者抢到了地盘却没有能力固守,这样的军队必输无疑。可见,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
第二,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购进方面,买方市场的压力只是施加给商品的卖方,而生产企业作为买方不仅没有压力,反而是大好的机遇,因为买方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企业在采购时,处于买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买方市场的偏爱和优惠。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可以充分“货比三家”地进行挑选,不仅可以讲质量,而且可以压价格。再者,买方市场带来的市场空隙,给企业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优质低廉的材料、机器设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地适应买方市场,才能抓住买卖方市场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三,确立名牌战略。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在我国,如彩电行业有“长虹”、“康佳”、“TCL”、“创维”,VCD行业有“爱多”、“先科”、“金正”、“新科”。经济专家们断言,从本世纪末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名牌之间的竞争。然而,当前有的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怎样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要制定名牌战略;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另一方面把质量创新作为名牌产品的根基和企业的生命。企业创名牌应当在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上档次”、“高售价”。世界名牌商标就象征着高质量,如日本的“本田”,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再者,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并予以创新。这样,企业的产品才可以走在市场前列,名扬中外的熊猫电子集团正是坚持科技开路而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依法行政行政法对策
1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依法行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1“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人治观念重。部分领导和干部,依法行政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习惯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有些领导和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不管官,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
1.2违法行政问题突出。违法行政主要表现是: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部门职能重叠,职能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乱收费乱罚款多。当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三是执法程序“随意性”多。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
1.3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一是行政执法监督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二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人治”思想作怪。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人治、特权思想较为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领导干部长期主要是依靠政策办事,人们习惯于“人治”思维,这是产生问题的思维因素。二是小集体小集团重点利益思想作怪。有的领导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政绩”,不支持有关执法部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三是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内部上下迎合的多,抹不开情面。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实质监督少。
2推行依法行政的问题与对策
2.1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一是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切实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二是要革除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
2.2理顺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层级职责不清和执法交叉过多等问题。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其在行政执法方面的权力义务;要从领导机关到基层执法部门、从领导者到一般执法人员,逐步建立执法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行政执法任务,定期地、逐级逐人地、严肃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制度考核挂钩;各行政执法主体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配套制度,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随着政治体制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建立苦干支综合行政执法队,此后再考虑建立若干个行政业务审批局和一个综合执法局,进而人从根本上将行政的决策与执行、行政审批与管理、行政处罚与执行等等区别开来,分离开来,以完善和规范行政运行机制。
关键词:体育伦理;竞技体育;问题;对策;展望
体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身心和谐的一种状态。同时,体育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多种社会互动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多层次的道德关系。人们期待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表演不仅仅能给人以观感的享受,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出道德上的善与美,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和感染力。人们对体育不同寻常的道德期待,使得他们面对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时出更加难以容忍的态度,失望与反感也会随之而来,这与体育本身的功能不符,这与我们崇尚的体育伦理相悖。
一 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1)伦理
所谓“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1]。因此笔者认为,体育中对体育伦理的要求更多的表现在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遵循和对体育精神的敬畏与尊重。
(2)体育伦理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尽管体育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但是对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却尚未引起我国学界应有的广泛注意。近年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其应用伦理学部分覆盖的领域广泛,囊括了经济、生态(环境)、生命(医学)、科技、计算机、管理、行政、军事、军人、职业、人口、社会、制度、教育及法等多种领域的伦理学,但是体育伦理学不在其中[2]。那么,用一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处理体育问题是否合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社会发展与体育伦理的关系
体育的内涵决定了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等价值取向,这在现当代依然表现明显。具体如下:
(1)强调社会和谐,限制竞争
儒家从“仁”出发,以中庸之道否定竞争和拼搏意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过分淡化个人利益和需要,“重义轻利”,否定竞争的功利性,以儒家礼法对体育进行种种限定,以“和谐”取代胜负。在这种社会伦理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活动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社会没有形成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而呈现一种以内敛、养生、教化等为特点的体育形态[3]。现如今,也正是市场经济下各种因素对体育的冲击式这反面的特点缺失或消失才让人们感觉到鲜明的竞争与不和谐。
(2)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色彩浓厚
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渗透着道德教化。如唐代“十五柱游戏”,在不同的木柱上分别标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傲、慢、吝、贪、滥”等字样。体育活动是社会道教化的手段与形式,并与个体的自我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4]。
(3)“天人和谐”下的身体观和生命观的彰显
传统社会讲求“天人和谐”、珍惜生命的生命观和身体观对体育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型塑了特定的传统体育形态,其动作形式、强度大都表现为适度、温和的特,一些项目还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健身、修性、养生效果;另一方面是排斥那些冒险、激烈及强调速度、力量等,而可能对人身体有损的体育运动。认为人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坏[5]。
在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体育受到社会轻视,体育发展受到限制,体育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怎样才在不违背体育伦理的基础上完成好竞技体育的任务与目标,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 竞技体育中存在的体育伦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建议
(1)高科技对体育伦理的挑战
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已落下帷幕,比赛为期8天43次刷新31项世界纪录,比两年前的墨尔本世锦赛多了27项,也比历史上创造世界纪录之最的1976年蒙特利尔世锦赛多了14项。在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身着高科技泳衣的超过五分之四,高科技泳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6]。
今天的体育运动已无法离开科技的支撑,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体育竞赛中含有多少的科技成份才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笔者认为,既要合理安排高科技指挥赛事的顺利进行,又要做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不能单纯的仅以高科技做后盾也不能被新技术新知识蛊惑,要找到体育科技与体育伦理的理性整合点,要求体育科技为提升体育伦理奠定现实的物质基础,体现着体育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和征服力,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体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2)人为因素对体育伦理的亵渎
继2010年中国体操女队因年龄造假问题被剥夺了悉尼奥运会的女团铜牌后,2011年2月16日,9名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又被曝在参加国际滑联青少年组和成年组花样滑冰赛事时存在年龄造假问题,其中包括双人滑名将张丹、张昊,希望之星隋文静、韩聪以及女子单人滑选手耿冰娃,这类因运动员年龄造假而被曝光的事件称之为“年龄门”[7]。篡改年龄,可以让运动员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获得利益,占据优势,但这种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丧失了诚信,是一种道德缺陷。类似这种人为的有损体育道德的事件还有黑哨,假球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做起:
第一,竞技伦理制度化。即在竞技道德建设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规则建构,强化竞技道德职权、责任关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奖惩、督促等机制。竞技体育伦理制度化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规范机制,实质是通过公共规则的形式,把必须实施的竞技道德目标、理想、原则定型化、标准化、形成某种稳定的规范体系,从而最终达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规约与外部驱动相结合,实现竞技体育道德的有机整合[9]。
第二,提高竞技队伍整体素养。一方面,道德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道德是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个人通过对伦理道德的内化,认识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目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增强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完善各种素质,协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0]。
四、竞技体育与体育伦理发展趋势展望
(1)以科学的竞争观丰硕体育伦理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也与一定社会伦理背景相适应:竞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激发,阻碍竞技竞争的社会伦理基本被破除。人们已经能接受并主动参与社会竞争,而竞技体育无疑又是对这一意识的强化和适应。
(2)以良性的竞技体育发展观支持体育伦理
把一定的人文、伦理理念纳入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与运行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思想的过程上升到系统、科学的高度,从整个学科的建设的定位来审视竞技体育的伦理研究[11],才能进一步做好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
(3)以竞技体育的价值证实体育伦理的意义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学规定为“善”的研究,而善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而竞技体育的伦理精神,就应当理解为竞技体育的“善”,即是竞技体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竞技体育的“善”反映着今后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竞技体育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畸形的利益博弈将导致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生活的紊乱,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也就成为了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2]。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2]饶涛,卢亮.制度・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化[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4.
[5]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郑铁,季芳.高科技泳衣,该不该禁? [N].人民日报,2009-7-31.
[7]米修.中国体坛十大年龄门:花滑遭质疑体操铜牌被剥夺[EB/OL].[2011-02-15].http://.
[8]田恩庆,倪腊贵.我国运动员“年龄门”事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6):26.
[9]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18.
[10]王泽应.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1]陈锡林,刘艳.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0(6):106-112.
1.1不可再生性
民族文物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经过长期的挖掘、收集而成。每件文物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军事、风俗等方面的缩影,是反映少数民族进步的历史见证。
1.2永久保存性
对于一般物品管理与保存,都有一个发现、流动、管理、消失的过程,就算是档案保管,也不一定能做到永久性保存。然而民族文物的管理对象则不同,只要民族文物的身份确定后,就具有和值得永久性保存,其管理对象个体身份永远不会被取代。
1.3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团
民族文物一般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艺术、科学或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产物。无论是文物的纹饰、色彩、器形、铭文、质地等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久远文明和辉煌历史。而民族地区的文物更是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历史遗留下来的保贵财富,是研究各民族人类历史的证据。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1.4管理的连续性
民族文物的管理会依据文物的不同质地、珍贵程度,对环境、设施的不同要求等进行不同程度地加以防护。在对民族文物进行管理的同时,应不断通过观察、测试、分析等科学手段来加以控制和研究。文物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需要被调用到库房、陈列厅或展览厅,而不管出现在哪里,出现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管理人员必须对文物进行跟踪,而不能出现间断。
2民族文物管理的内容
民族文物管理分为三个方面:即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和文物研究。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和依赖。文物保护可以成为文物管理的一部分,而管理过程中又必须加强文物研究,而文物研究的对象可能也是文物管理。因此,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完全分开来。在民族文物管理方面。从文物标本接收开始,其登记、排架提用、核对、统计和注销等都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文物管理过程中,科学规范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文物登记过程中,由于文物种类繁多,差异大,科学规范操作可以保证文物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而对于完残情况登记,不同的管理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对相关文物的处理也相差较大。比如一件文物上有污迹,不应粗略地记为污迹,而应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确定其是水迹、墨迹、油迹、锈迹还是霉迹。这不仅决定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还与其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在民族文物保护方面,其主要包括日常养护和修复处理两部分。为了防止民族文物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出现的损坏或损伤,必须延缓各种不利因素的侵害,其主要的对策有防潮、防尘、防虫、防污染、防机械性损伤和防盗等[3j。对文物应进行日常的清洗、消毒、加固和复原处理。
由于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湿度、温度等不同,应对文物根据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处理。而对同一件文物在不同的防护期有不同的防护措施。比如在日常的观测中,通常认为文物保存环境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标准数值分别为15一25℃和45%一65%,然而,对于不同质地的文物,其温度与湿度的控制范围是不同的。如有机制品对湿度的要求比无机制品更为严格,有机制品在相对湿度过高的环境下会造成霉菌的滋生。而如湿度过低则会导致文物的脆裂和翘曲变形,而这些指标要求需要通过不断的观测和分析,从而找到最优化的环境指标。在民族文物的研究方面,对民族文物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体现了文物工作者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在文物管理中,我们必须对于每件文物进行科学鉴定,确定其政治、经济、历史或艺术价值,这样的鉴定工作既是挖掘文物自身价值的过程,又是研究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文物的科学研究,才能正确地辨别文物的真伪,确定文物真实的文化价值。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来源主要为考古挖掘工作结束后经过整理移交,另外还有经过社会捐赠或征集到馆的。不管哪种方式人馆,工作人员都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的任务。这是因为对事物的认识人们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人和完善的过程。对文物进行研究中,不断地对文物进行新的探讨和反思,可以起到不断地论证与纠正错误的作用。而在科学地辩证过程中,通过相关材料的整理,也能起到建立和不断健全文物档案的作用。
3民族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文物管理工作过程中,标准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文物工作的特殊性,对所有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必须有严格的工作条例与操作规程可供操作人员参考。实践证明,标准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族博物馆是否能符合规则按要求正常工作,也关系到文物管理是否能符合质量要求,做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民族文物,发挥民族文物的优势。当前,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基础工作仍没规范,也没有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更谈不上工作人员会按具体标准来进行工作。在文物管理工程中,各项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情况,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1民族文物定名没有统一的标准
文物的定名应反映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比如文物所代表的年代,文物的功能,或是制造文物时所用的材料等。还有,必须符合当前已使用文物名称的习惯性叫法,而不至于产生歧义。定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可以直接根据文物的名称就能了解文物的特征、价值。定名要求在文字上力求准确和简明,还要考虑便于文物检索,便于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快速搜索取用。当前,各民族博物馆均根据当地的一些习惯来对民族文物进行定名,由于各地的习惯不同,加之各位管理员对定名的理解不同,取名的方法与方式也是不同,随意性相当大。这样,对于同一种文物,出现在不同的民族博物管内,可能出现多种定名,很不利于文物管理。
3.2民族文物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属性规定
对于分类工作,必须有统一的分类属性。而对于不同的文物,其属性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朝代,材质,功能,花纹,出产地等。而当前国家在文物分类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法规,那么,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对文物的存放进行分类管理或收藏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造成了各民族博物馆对文物的进行分类保护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而在各博物馆进行相互交流或是文物统一规划时,有的按年代归类,有的按材质归类,而有的则按出品或出产时间、来源进行归类。由于分类的属性的不同,就使同一种文物在不同的博物馆会被归人不同的文物类型。而这样会导致不同馆之间文物的融合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3民族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后
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均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许多民族博物馆仍尚未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未将文物上网,造成馆际之间信息无法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管理。
3.4民族文物管理与经济建设严重脱钩
当前许多民族博物馆成了文物的专门贮藏单位,而对文物的使用与价值开发关注很少,没有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文化宣传优势,也不能创造收益。这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端不利的。
4文物管理的解决对策
4.1民族文物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民族文物与旅游业的开发是相互矛盾与相互依赖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为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必须对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解,因此,文物的保护与展览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同时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民族文物管理所具有的优势。而同时,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能加强文物发现与挖掘。同时也能使文物的利用与展览找到人流市场,加强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宣传。国家《文物事业“十五规划”和20巧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逐步完善和探索文物管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文物利用。在确保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民族博物馆可以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文物的各种形式。因此,博物馆在管理文物的同时,既不能全部工作用在文物的经营而赢利,也不能全部工作用于文物的保护,而不与社会利益挂钩。当然,民族文物的保护总是放在第一位的,不能过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文物造成损坏或损伤。
4.2文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进人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成为整个时代标志。当前我国部分实现了文物信息的互联网展示,然而,对于民族地区,由于信息人才的缺少以及地方经济的不发达,文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文物信息、检索查询、显示等信息的存储,还应可以根据不同文物层面的空间属性、分布特点、规律,对文物进行分割、提取和分析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对文物进行系统化管理,也便于文物的交流与研究。建设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构建设可以与互联网相通的网络软硬件系统。同时必须有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Server,这样能满足大数据量和多用户的网络查询要求。系统包括所有民族地区的文物点、全部文物数据、地理信息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物资源区享。同时也可以与外地文物工作人员及文物研究人员实现资源共享。另外,随着信息化的提高,虚拟现实(VR)的使用可以使文物的利用与展览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VR是最近十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它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味觉等感官世界,用户可以直接对生成的虚拟实体进行考察和操纵。这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们与文物的交流与感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感兴趣,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总之,文物管理信息化是文物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现代文物管理是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对提高文物管理工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素质教育的口号也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出,在此基础上,每个学校都在进行着教育改革,当然体育教育也在此行列当中.体育教育改革提出,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文章对体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94-02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国家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由此很多学校都开始扩招,给更多对知识渴望的年轻人一个求知的机会.但是伴随着学生的数量增多,其整体的素质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难,很多课程都形同虚设,尤其是体育课,对此笔者根据实际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
1 进行体育教改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并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能顺应这种时代潮流而兴起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界的改革运动.
现阶段,各大高校在教改方面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新方式的改革,这种新方式经常被看成是一种怪诞教学模式.另一种就是对体育教学进行一种压缩式教学,将体育常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从而促成体育教学改革.这两种方式的出现,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无从下手,不知道是应该选择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还是对其进行压缩.这种情况的产生就是因为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一直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
在我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教育就开始在各个高校中开展,其目的就是为了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在教室中上课,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各大学校设置了体育这一门课程,来改变这种现状.相对于传统的而体育教育来说,由于九十年代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开始由原来单一的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转变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提高,并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能够顺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对于体育教育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体育教改要按照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在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的任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时,学校应该注意以学生为本,选择教学内容的时,保证能够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身体以及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 进行体育教改的原因
2.1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单一
目前,各大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单一,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单一的对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忽视了对知识运用的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是对体育知识进行单一的讲解,并且只在乎学生的成绩是否达标,从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进行下,很多学生都会对体育课程不在乎,由于体育教师只是简单的对体育课本的知识进行口述讲解,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就会对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最后导致学生的体育成绩不理想,并且对锻炼身体的机会也一并放弃.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大部分体育课都被其他的主要科目所替代,造成了高中没有体育课现象的出现.
2.2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评定刻板
现阶段,各个学校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定过于刻板,对于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评定只是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评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主观能动性方面不重视,特别是在体育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简要的阐述.这种情况在高中、大学非常的多.例如在对某大学的实际考察中发现,其新学期的体育课第一节课就是对体育课知识的讲解,而整个学期的体育知识也都集中在这一节课当中.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都有发生,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体育课本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些学校的教学评定只是根据每个学期最后几节课的体能测试的结果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定标准过于刻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3 体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教育在各教育阶段的不能有机结合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的反映,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没能像数学、语文一样,在各个阶段教育内容都可以产生一种有机的结合.但是由于体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部分的学校教育阶段是缺失的,所以如果想使体育教育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能够有机结合,就要考虑到各个阶段的教育怎样才可以进行关联,如何体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3.2 体育教育脱离实际
新课改要求,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要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单单的只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体育课程的开展,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因如此,很多学校都对体育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针对体育教学的相关理念,但是在这其中,有很多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以及实施措施跟实际情况相背离.例如某学校在相应体育教育改革的号召下,准备开设攀岩课程、滑雪课程等,但是因为学生间的经济差异大,很多学生无力支付大量的装备费用,这就使得这些课程如空中楼阁一般,不能确切的实施.还有一些情况就是,一些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不完备,体育教学在正常的情况下,因为设备的不齐全而被放弃也是常有的现象.
3.3 不能孤立学生持之以恒进行锻炼
我们所说的常规性课程,一般都是从课堂开始到课外作业结束.但是,与之相比体育课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学生均可在不同的地方(篮球场、健身馆等等)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出现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即:课外延伸.要求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体育课外延伸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问题.而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学生自身养成课后锻炼意识、重复练习意识、自我提升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衔接,达到最大教学效果.
3.4 训与练的时间不能协调
相对于一般的课程而言,体育教育是对学生的体力、情商、运动协调进行培养,而其他的课程是对学生的脑力、智力、学习方法进行培养,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方法与其他的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体育教学非常的重视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那么对“训”与“练”的时间的控制上,很多教师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掌握,可是在课后,教师就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不能及时的控制.如果学生“训”的时间过长,就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对课堂中教师教授的技术、知识产生排斥;如果“练”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集中精力,从而使得课上与课下的训练效果相差无几,那么课下的长时间训练就如同在浪费时间.
4 解决体育教改问题的对策
4.1 改善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几分钟进行此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简要阐述,而后就会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样就会使得体育课程消失了原有的存在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出现上述的情况,大多是因为课堂中需要进行讲解的内同较少,并且这些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从而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育教改后,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就能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那么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有所改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4.2 学校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相关的领导对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这就导致体育课程在学生受教育阶段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体育教改以后,一些学校在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其他的课程取代了体育课程,从而使得体育课程无法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校的体育课程能够正常的运行.
4.3 坚持健康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育的开展,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要提高学生的健康程度,根据这种教学原则,体育教育在各个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正处在我国教育体制转型的阶段,教育体制上仍然存在问题,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也同样有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各级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解决方案就是依然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健康教育的原则,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5 结束语
在注重学生综合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都提高了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较传统的教学体制而言,教育改革后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使体育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正常的实施.体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学校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知识素养的人才,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宝婵.试析体育教改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
〔2〕惠秋丽.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体育教改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3(6).
〔3〕伍丽华,张霖.关于体育教改中的创新教育问题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
〔4〕袁小祥.新形势下有关高等院校体育教改策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3).
〔5〕邓耀凯.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体育教改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12).
〔6〕张红霞,梁凯,史小龙等.江苏农业类高职生体育运动状况分析及体育教改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
〔7〕费永清.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
〔8〕黄友军.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体育教改中的应用[J].体育时空,2013(20).
关键词:作文评价;问题;对策
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如下目标: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这样的“目标”设计与课程的总体设计之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目标不能清晰地解释三个维度的内涵。由于考虑到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融与统一,目标表述并非分述,而是融合式的综述。这就给解读带来一定的困惑。比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修改文章”是过程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的要求?“独立”属于态度还是属于方法?“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又可能属于过程、方法和态度三方面。它们各自的侧重点究竟是什么?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恰当地把握。艰难把握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对新理念尚未能明晰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则更愿意袭用《标准》之前的大纲话语,如“双基”。第二,目标表述笼统,没有分化为具体目标,即没有适当的“内容目标”“操作目标”来填充总目标。在和国外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比照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英国的英语课程标准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贯穿四阶段(类似于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四阶段)的一般要求,另一个是分阶段要求。在每阶段要求中,对于听说、阅读、写作提出了相当具体的内容标准。美国的课程标准是分年级制定的,如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兰夫市市立学区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1]在不同的年级对“阅读”“写作”“视听”“口语交际”各提出多达二三十条的“内容标准”,指导性非常强。相比之下,我国的课程目标由于表述过于笼统、泛化,导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又形成了较大落差。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目标设计上的不完善,导致语文课程总体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层层落差,这是造成当前作文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
离开了课程目标,作文评价标准之是非优劣,就成了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如下两套评分标准:一套是由语文教师本人对课程目标的个人化理解、写作及写作教学知识、经验、鉴赏取向、态度、人格等构成的评价标准;另一套是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下,考试大纲中的写作要求对中学写作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决定着中学写作教学的取向、内容和方法。
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基础等级下有6个细则: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发展等级下有4个细则: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这个评价标准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比如:“符合文体要求”与命题中“体裁不限”的要求相矛盾。《考试说明》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但是,依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写作原则,学生完全有可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创造出一些“变异”的文体来。在“合体”的基本要求和“创新”的发展要求之间,评分者该怎么取舍?这是不是二律悖反?
对于基础等级中6个细则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符合文体要求”这一点上。而在大家似乎都达成共识的“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一要求上,具体的操作却仍暴露了考试要求与个人阐释之间的巨大分歧。如2004年就有五省二市在中考作文中提出“必须写亲身经历”,[2]命题者显然基于以下的逻辑推论:如果要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就必须让他们写亲身经历;反之,如果不要求写亲身经历,学生就可能胡编乱造,虚情假意。暂且不提命题者不能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荒唐,把“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作为高考评分标准难道就合理吗?诚然,养成“真诚”“真实”表达的态度、习惯,作为写作的要求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但是,把明显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质的标准放到量化考核的框里,其不合理性也是昭然。试问:感情和思想能打分吗?作品思想的健康等同于作者思想的健康吗?在大规模的高考评卷中,如何判定作文及其思想感情的真假?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回答,让评分者几分钟之内根据这一条目评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笔者遍翻《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中收录的各国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把“抒写真情实感、思想健康”写入母语课程标准或大纲中,更别提放在考试评分标准中了。为什么?因为“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描述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3]按照这种解释,“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确不宜放进课程标准中,因为它们并非只有经过学习才能达到,真实和健康是学生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乃至学前就已经开始“真实”地写自己,然而,在经过了十一年“有固定套路的形式训练”之后,“学生作文沿套路、仿范文甚至改头换面地偷抄‘优秀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4]从“本真”到“失真”,耐人寻思。毋庸置疑,“真诚”的写作态度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是,怎么提倡,怎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不动声色地融进课程与教学中,怎样创设条件呵护“真”杜绝“假”,也需要在课程、教学、教材、评价各个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
如果说,基础等级回答的是“什么是合格的作文”,那么,发展等级回答的就是“什么是好的作文”。发展等级把“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作为好文章的标准,赞同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有人批判这种标准过高,“混淆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同,混淆了写作基础教学与文艺创作的不同”。[5]有人批判这个标准的排他性:[6]为了“深刻”而丢了直白,为了“丰富”而不要简洁,为了“有文采”而失去朴实,为了“创新”而矫揉造作。不光学生如此,许多语文教师也堕入了狭隘的审美观难以自拔,“不少教师偏爱华美一类,以词藻铺陈为胜”,[7]还有的教师偏爱理趣贬低谐趣,非要在文章中挖掘深刻的、令人玩味的、韵味绵长的思想而后快,否则便觉遗憾和不足。章熊先生曾就大规模考试的评分误差问题提醒教师“评估作文,尤其要警惕风格偏爱。质朴、谨严、华美、含蓄、幽默、泼辣……不同的语言风格各有其表达功能,不应厚此薄彼”。[7]但是,《考试说明》把明显属于语言风格之一的“有文采”(华美)作为好文章的“标准”,恐怕有失公平。
有人认为,发展等级中采用的是“一点评分法”,即以四个细则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比如说,即使文章不丰富、不深刻也没有什么创新,单是在“有文采”这一点上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这种解释显然是对高考作文评分的误解。丰富、深刻、创新或者有文采,其中任何一点都构不成“好文章”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例证来“只要有文采便是好文章”的论断。实际上,高考作文评分采取的虽是分项评分法,但“这种分解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7]这多少暗示了发展等级中的四项,即使不是全部,其中某些也是“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文章的最佳标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容易造成两种误区:一是偏执一词,执著于诸如“深刻”与“浅易”、“丰富”与“简约”、“有文采”与“朴实”、“求新”与“求真”之间优劣高下的辩论;二是妥协折中,使具有异质性的属于不同层面的标准杂糅在一起,从而对学生的作文求全责备。
四
对于“好”的标准的讨论,最后总是容易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自说自话。其实,“文章究竟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确算不上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8]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是:必须明白──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框架来建构作文评价标准!
第一,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缩近“课程总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两个落差,努力消解教学目标与评估实践之间的不相称的关系。“在一个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系统中,标准驱动着整个系统的运行”。[9]清晰、可测、可操作的课程标准才有利于构建合理、清晰、可测、可操作的评价系统。反之,“标准缺乏清晰的意义便导致了人们往往无法对标准形成一种共同的理解,间接地导致了各种类型目标实施的失败”。[9]《标准》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对“表达与交流”的描述大体上重复,如初中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与高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相同,看不出它们描述了学生经过初、高中阶段性学习后所达到的结果上的差距。而在一些关键的区别点上,《标准》并没有作出有力的说明,如初中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提高”。“简单”和“进一步提高”具体由哪些指标来衡量?我们无法从《标准》中获得答案。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教学及评价体系中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就要对标准中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予以改进,因为《标准》左右着教学和评价的实施。
第二,提高作文题目的编制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业评价考试在命题之前基本上没有题目编制细目表,这可能是造成我国考试命题主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10]下面选取的例子虽是数学题的编制细目表,但它反映了国外考试编制细目表的一些基本原则。
国外小学数学题目编制细目表举例[10]
子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机能
题干的特征
答案的特征
1.题目中应当包含两个小数、分数或一个小数一个分数
2.题目应当表示为句子或竖写的乘法算式
3.乘数和被乘数中有一个包含3位非0的数字,另一个也包括3位数字,这其中两个数字不为0,而且整个数字大于5
4.乘数和被乘数都应包括一位小数位
5.乘积不能包含三位或以上的小数位
6.最少包括二步重组运算
7.在选择数字时,一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
1.格式:根据小数的位数,所有的被选答案按升序或降序排列
2.四个被选答案:一个是正确答案,一个错在相乘时数字重组的步骤,一个错在相乘时数位对齐,一个错在忽视小数点或者小数点的位置不正确
3.另一个可能的选项:“a,b和c都不对”,这个选项出现在第四个被选位置上
从这个题目编制细目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命题的特点:
对题目所要考查的能力非常明确,而且“子技能”的提法也说明编题者对于小学数学的能力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可操作性非常强。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几乎人人都可以据此出题,最大限度地平衡了出题者经验的影响。
每一个细节上的设计必有原因,避免出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相比之下,由于缺乏科学的测量理论的指导,我们在作文命题上的主观性、含糊性和随意性非常突出。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不清楚写作能力结构、不考虑写作教学目的的情形下,从读报、闲聊或辅导资料中信手拈来一个作文题目,“考什么”既不明确,那么,“评什么”当然就很糊涂,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的评价标准(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文风、修改等所谓“块”知识)来评判一切作文。
从题目编制的角度看,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变化的只是形式,就出题的深层机制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虽然《考试说明》提出了“发展等级”的新话语,但其内容本质上仍只是原有“写作基本能力”中的部分要求。考生写来写去,几十年来还是议论文独领,有的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尤其在高三,只让学生练一种文体──议论文,这与高考的命题倾向以及考试要求有脱不了的关系。
第三,在具体的条件下建构具体的评价标准。写作“在作为对象考虑时,它必须有具体的所指”。没有抽象的写作。任何写作都是在特定情境、目的下具体的“这次”“这篇”“这人”“为这个任务”的写作。在不同的写作动机、任务、对象和情境下所运用的语言、结构、策略等都是有区别的。脱离具体的条件来争论写作文本语言、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的优劣高下,永远不会有结果。在进行作文评价时,所有标准都应该围绕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合目的性。只有紧扣写作具体的目的,才可能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比如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
“和一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学校里的问题或情况。然后写一封给校长的建议信,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需要关注,以及你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正的原因。”[11]
这个题目有许多具体的限制,如范围(学校)、对象(校长)、文体(书信)、任务(提出问题及建议),对于这些具体的条件要求,下面的评价标准也许比《考试说明》中的发展等级更适宜:1.恰当地运用因果关系;2.使用了有力的语言使论证具有说服力;3.列出必要的细节支持每一种原因;4.使用礼貌正式的语言;5.论点清晰,段落安排具有条理性。这些标准都指向写作的目的,根据目的是否有效地达成来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优劣。如果材料不能支持论点,那么即使它很“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离开作文的具体目的,妄图凌驾于一切具体的写作行为之上,基于一个抽象的写作概念,抽取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这样的努力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第四,作文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考试说明》中发展等级的制定,本意是为了实践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但是,光靠理念是无法促进改革的。《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设计目标,多元、动态、综合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跟进。但实际上,作文评价改革至多是在一元评价体系(结果性评价)内做些小变动而已。再者,“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之一。那么,作文评价中的“发展等级”是否能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发展”的具体向度和矢度,其危险性就是把命题者所持的“发展”涵义当做了“发展”的应有之义。从作文教学的实际现状看,学生作文“如果达到了‘小文人语篇’的‘程度’,就可以上升为‘好作文’了”,[12]由此不难推出,“与教学过程并行”的作文评价,显然把具有“小文人”潜质的偏向文科的学生作为事实上的“发展”对象,而把一部分不善修辞的偏向理工科的学生挡在了“发展”大门外。这是不公平的。非但不公,其长远的影响也许是严重的。因为对于那些准备考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将面对的大多是计划书的起草、实验报告的撰写、研究性论文的写作、图表制作与说明等“项目类(科学研究、社会研究)”的写作活动,需要他们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而中学阶段在这方面规范有效的训练的缺失,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自选式的题目超市、学期丰富多样的命题或者一题多做的项目型综合写作等方法,来弥补现有作文评价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0—82.
[2]宫艳芬.质疑中考作文要求[J].中学语文教学,2005,(7):4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2.
[5]陈玉成.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46—47.
[6]马爱华.对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的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5,(6):49.
[7]章熊.中国当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羿小平.关于“文体变异”的思考[J].语文学习,2006(1):37—38.
[9]陶本一: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5—296.
[10]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理论的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61.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的大力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大量成立,在对传统
建筑观念及技术冲击的时候,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近几年来在国家一线城市不断被兴建的用作城市地标的建筑物,不仅在建筑物的形式上不断进行突破,还越来越多的要求建筑物外形的美学性质的包含,而且这种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主流。但我们要看到,外形的不规则性,所带来的就是对建筑工程测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来说,建筑物的施工测量可以看做是整个工程施工的主线任务之一,所以作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使其更加合理规划与安全施工等的重要关键就是是否做好了前期的建筑工程测量工作。
1.员援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概述
我们知道所谓的建筑工程就是指在进行新建尧扩建或改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的构筑物设施所作的规划尧勘察尧设计与施工尧最后到竣工交接等各项技术工作与完成整体后的配套线路尧管道尧设备的安置工程等。对于建筑测量技术而言就是对建筑工程中各阶段工作进行测量工作,可以说是完全为建设项目勘测尧设计尧施工等进行的配套服务
的,没有测量工作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各种数据,并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配合工作的话,任何工程都将无法开展与完成。
2.工程测量的重要意义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等具体的几何实体测量描绘与相关的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方法与技术的一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现在主要被用于建筑工程尧机械与设备为主体的研究服务。下面粗略的介绍下测量工作对工程各方的影响。
2.1 测量工作对在各阶段对工程的影响
(1)在设计阶段,测量人员首先要对建筑用地进行各种测量并绘成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由设计人员在地形图上进行设计。
(2)在施工阶段,测量人员还需将设计建尧构筑物的平面位置与相关的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线工作,这些都会成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依据。
(3)在施工工程竣工后,还要求测量人员进行相关的竣工测绘工作,绘制相应的竣工图,以供日后建筑物所进行的改建尧扩建与维修时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建筑物变形测量,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等。
2.2 测量工作重要性的分析
2.2.1 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现代建筑项目施工中的测量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尧控制测量尧勘测规划测量尧工程施工测量尧工程变形监测尧地籍测量尧土地管理和GPS 测量等,贯穿着建筑施工的全过程,所以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主体中,我们通常将建筑的工程测量工作看作是建筑物质量好坏与否的重
要标志。测量工作对建筑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建筑施工领域,建筑工程测量中对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能够根据设计师的要求精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设计图纸在施工中的准确性。具体来讲,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施工的前期,从通过测量工作对工程中主要建筑物的实地定位,到对工程项目基准提供的重要前提,最后还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在进行具体施工时的施工质量等。现阶段,随着房地产事业的升温,涌入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因为技术人员的良莠不齐,经常在工地上出现相关人员在进行测量工作时不能很好地确保其测量质量,从而导致施工与验收阶段出现错误,频繁发生返工现象。这些问题经常使企业损失惨重,也变相地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
2.2.2 对建筑物开发商的影响
作为保障现代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建筑测量工作对工程的主要投资方产生重大影响,它经常是保障投资方效益尧保证相关投资人所获经济利益多少的重要因素。
3.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常见错误及成因
测量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尧技术性尧专业性都很强的技术特点,在平常的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人员流动大,测量设备管理混乱
建筑测量技术人员往往奋斗在工程项目的一线,建筑工程的因为其本身的条件所限,往往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特别是工程的测量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在工地的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加上都是露天作业,往往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从测量工程师到相关的测量技术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没做完就离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设方无人可请的尴尬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了相关的项目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工
期的正常交付,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3.2 测量人员能力不足
目前因为我国建筑市场的活跃,大量人员涌入建筑业谋求生存,导致相关的技术人员,质量不一,很多企业往往招不到专业的测量人员。而在另一些私营企业中,因为资金等因素的原因,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常常指派其他技术员兼任测量工作,而这些人员有的严重缺乏实地测量的工作经验,只能称得上是业余水平,甚至很多都无法取得相关的测量工作所需的精确数据,往往导致工程质量的缺失。
4.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鉴于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起的重大作用,也为了不让项目施工阶段甚至是建筑物的使用阶段产生安全隐患,使企业不致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在此对建筑项目中测量工作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1)重视测量工作,观念转变。不仅是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要重视测量工作,就连进行测量工作的技术人员本身也要转观念,要对测量工作有一个更加系统的看法,知道其重要性及产生后果的危害性等。相关的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借鉴先进的测量技术,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建筑测量工作在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而根本上改变测量工作的现状,从而有效地提高从事测量工作的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
(2)重视测量仪器的保养,并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测量仪器是精密仪器,为保证测量精度,应该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3)加强设备更新力度。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从事的测量工作所要求的数据精度也越来越来高,越来越准确。所以不管是施工企业还是相关的技术人员都要学会适应这些变化,特别是领导层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引进更新实用的测量仪器,以适应时代建筑的需求。
(4)加强测量质量监督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工程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监督中最重要的一环,却往往忽略了对工程测量工作质量的监督,导致测量质量不过关,为建筑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5.结束语
只有做到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平,建筑工程测量中的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定义;现存问题;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水土资源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水土保持工作做好,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监测环节,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综合、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施工等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水土保持监测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必须重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一、水土保持监测的定义
监测(monitoring)是指对某种现象(监测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地、持续地观测和分析过程。在定义中,坚持“长期”“持续”是进行监测的基本要求。美国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较为重视,在早期规定中,要求相关人员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水土保持监测,而现在的时间要求缩短为一年一次;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全国性调查的时间是5~10年进行一次。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界定应根据监测的环境、频率、方法以及内容等来进行。
我国在对黄河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监测中,尝试着对水土保持监测进行了以下定义:“水土保持监测是利用地面观测、调查、遥感解译和模拟计算等技术手段,周期性,连续收集水土保持信息的工作。”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中,我们主要是以黄河流域内的土城侵蚀及治理作为监测对象,利用一系列技术监测手段,周期性的对土壤侵蚀的因子(模型参数)等进行采集。
二、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晚,因此真正着手于监测工作的时间较短,这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阻碍很大。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现存的问题:
1 进行监测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水土流失的成因不仅繁多,且千差万别,特别是由开发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更难确定。虽然在2002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该技术规程无法适应现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因此如何在水土保持中重新规范监测内容、技术等成了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收集、认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不仅需要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细化、健全,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水土保持监测标准质量体系。
2 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足。1)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能力不足、监测水平有限。一些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虽然取得了监测资格,然而真正熟悉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人员不多,且由于其经验不足,虽取得上岗证却不能客观的评价水土保持监测,这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2)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得不到重视,经费迟迟落实不到位。维护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需要优秀的监测人员还需要先进的监测设备,地方财政不能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落实到位,致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监测人才难以保留、相关的监测设备无法进行正常、良好的维护及更新,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逐渐使本单位的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各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无法适应当前的水土流失情况。3)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环境艰苦性,这需要监测人员端正工作态度,保持一个责任心,做好艰苦、认真、长期的监测数据收集工作。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许多监测人员无法适应这种条件艰苦的工作,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及文化熏陶,因此在收集监测数据时没有做到客观、全面,更有甚者直接转行,这对数据的真实性、后期的数据收集影响非常大。4)水土保持监测设备没有及时更新,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传统的监测方法及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得出来的数据也不够精确,因此必须及时更新监测设备仪器、及时转变监测方法,适应当前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监测的研究对策
1 经费应及时落实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经费,这对监测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因此国家可考虑将监测工作的经费列入到财政预算中,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应依法督促建设单位足额发放监测费用并保证专款专用。监测单位在经费到达后,应及时配备先进设施、提高服务意识,并在监测工作中积极的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监测预报收入。
2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1)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的培养及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用人管理机制,对于优秀的监测人员必须重点培养使其成为监测单位的骨干,保证水土保持监测队伍的每一位成员都技术强硬、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2)加强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如质量控制体系、数据共享机制等,监测队伍应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状况,对监测数据结果能够进行客观评价;3)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设备技术知识,监测单位应不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通过引进新设备,让检测人员正确的应用3S技术及新技术,使手记、处理、分析数据现代化,提升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应用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距离建设完善的监测工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需要监测人员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优化监测工作,使我国及早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瑞瑜,王小平,穆天亮,等.山西省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研究的回顾与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4(9):25-27.
[2]康玲玲,吴卿,罗中伟,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3):40-44.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的对外交流都进一步扩大。英语作为职业院校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职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实际联系不密切,这就给职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强化英语理论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成为了当前职校英语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堂,也是职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1 职校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体化”包括教学场地、教材、教师等的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专业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英语教学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恰当地运用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都不再单调,非常有助于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职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英语水平低,教材不适用
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中学成绩较差或者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底子不扎实,词汇量不够丰富,这就给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而现阶段职业院校的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采用高中或普通本科英语教材,与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针对性不强,教材不适用也会严重降低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当在专业学习当中涉及英语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恐惧、厌烦的心理,学习热情严重降低,进而影响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2 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与专业实际的结合
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或者文史类的专业,他们精通的是语言文学知识,而对于技工院校理工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可谓毫无头绪,因而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不能将其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比如英语教师对机电专业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当涉及生产制造类职业模块的数控系统时,英语教师由于不理解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因而在讲解时就容易产生混乱,只进行专业词汇和语法讲解,而缺乏实用性,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一体化教学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促使部分职业院校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执行力明显不足。在进行计算机、机电等专业英语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特色,教师只注重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而没有为学生提供机会将这些英语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当中,尤其忽视了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产品英语说明书都看不懂,实践应用落实得不到位,使得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实效。
3 职校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3.1 根据专业需要编写英语课程教材
长期以来职校用的英语教材过于理论化,缺乏对专业的针对性,为了真正落实英语一体化教学,职业院校要进行教材改革,根据专业需要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当中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场景当中,比如在英语教材中引入描述汽修实践的文章,用英语对汽车维修的过程、汽车故障、汽车零件等加以描述,以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3.2 丰富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不丰富的现状,职校英语教师要根据一体化教学需要不断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提升学生词汇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英文竞赛的形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在竞赛中教师说出一种计算机组件的名称,要求学生用英文对其功能和特点加以描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解。另外,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上机课强化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鼓励、指导学生安装英文版的应用软件,在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为学生适当的讲解和补充相关英语知识,包括软件的英文菜单、命令等,通过直观的“教、学、做”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强化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模拟一体化教学场景,强化英语口语训练
在英语一体化教学实践当中,情境教学一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职校英语教师要特别予以重视。在英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实践。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职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来帮助学生强化英语技能,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口语、翻译、阅读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数控、机电专业学生来说,当教授“Numerical Control”数字控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的数控加工中心,通过对设备实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讲授的时候教师最好使用英语,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英语术语,如工作台spindle“主轴”、coolant“冷却液”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另外,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常用方式就是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强化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时,学习到计算机硬件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购买电脑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分别对键盘(Keyboard)、鼠标(Mouse)、显示器(Display)等不同硬件的性能特点进行询问,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一体化。
3.4 加强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落实不到位的现状,职校要加强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选派那些专业实践能力较高、英语水平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英语一体化教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师资的综合水平。其次,职校还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教育培训,多为他们提供参加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英语及学校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将英语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身体素质 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职专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职专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及职专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我研究了铁岭地区职专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很多专业男生女生比例失衡
我们学校有在校生一千多人,由于专业多,且应用和就业前景不同,造成很多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比如学前专业都是女生,汽修和机械专业全是男生,很少有专业男女生比例平衡。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职专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职专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专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按学生性别,分开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职业中专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并通过实践教学,我们认为中专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身体锻炼的全面性。围绕发展其运动发展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组织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鼓励,循序渐进,激发她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培养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至于职专男生,大家都知道,体育课是他们最爱上的课了,各个积极活跃,全身心投入,无论是体育游戏,还是竞技,还是技能,他们都会热情高。在完成大纲教育内容同时,只要精选一些他们喜爱的课程去完成就可以收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五)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中考;学生体质;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9-02
国家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了浙江省等九省市作为体育中考试点省市。经过五年的探索,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9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逐步实施体育中考,并将体育中考的分数计入中考总分。笔者通过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对体育中考的作用及存在问题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先看一组数据:
调查对象:学生500名,家长200名
调查方式:与学生——问卷调查;与家长——走访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自从实行体育中考,有98%家长由以前的不支持孩子锻炼到支持孩子参加锻炼,更难能可贵的是有88%的家长会自觉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既使在紧张的复习迎考期间,也有85%的家长和学生不赞成停止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育中考作用的再认识
1.改善了体育教学的地位。毋庸讳言,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家长,都很难摆脱升学率的制约,一切与升学有关的因素必然得到加强,而与升学率无关的因素不得不被弱化。把体育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就是把体育与升学率无关变为直接与学校的升学率相关,从而使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2.改善了学生身体素质。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没有开设体育中考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特别是临近大考前夕,学生的生理状态降至最低点;心理负担升至最高点;出现失眠、头晕、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并非少数,有的学生甚至于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都坚持不下来,中途晕倒退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体育中考的缺陷及分析
1.学生、家长对体育中考意义理解肤浅。学校体育应从素质教育出发,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要顾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
2.灵活设置项目。要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重复练习,反复测验;练了测、测了练,繁锁的操作,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是当前体育应试教育现象又一特征,枯燥的练习充塞着体育课堂,更有甚者,从初一开始就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三年强化训练。
3.改进考试方式。体育考试工作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因素制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同的特点,不硬性规定在哪半天内同时完成体育考试。可以采取用一段较长时间,通过自主报考方式,向学校提出考试的项目,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不要一考定终生,规定每项考试的次数,要规定的范围内考到最满意为止。
4.保证公平公正。中考体育由教育行政机构统一安排考试地点、考试项目、考试时间,临时安排考评人员,相关人员回避。这样可以防止一些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不高,纪律观念不强的监考人员进行弄虚作假、的可能。为了体育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持续的生命力,我们必须严格考试办法,加强考试管理,力争体育考试公正、公平。
三、建议与对策
1.注重人格教育,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把体育科目列入中考总分之目的是要体现每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果,是推进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评判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健康素质。因此,在设置考试项目、内容和方法上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设置。
2.增加场地设施,正确对待素质教育。体育不仅是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具体操作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体育考试中应减少身体素质类项目,增加可选择性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项目,克服“重智轻体”,片面追求文化学习效果及升学率。
3.端正教师作风,提高体育课实效。体育教师应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每节课都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4.开展科学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中考的出发点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考试过程中,及包括准备考试阶段,都要采取严格措施,切实防止发生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出现。
总之,中考体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行,作为全国性的一项考试制度,各方面认识不完全一致,经验有待积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甚至全社会的人,都应提高对中考体育每个细节的认识。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深刻认识到只有锻炼好身体,将来才能报效国家,祖国才能强大,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强盛的道理,使之成为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成杰.正确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体育教学,2005,(3).
[2]胡文群.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作用[J].奔向21世纪论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