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第1篇

一、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分析

根据二元经济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等发展经济学理论,本文选择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8个方面15项指标构造扎兰屯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综合指数,以此判断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

(一)单项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2013年,扎兰屯非农人口比重为39.4%,大大低于呼伦贝尔69.7%、内蒙古58.7%的平均水平。①城镇化水平偏低,不利于第二、三产业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采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指标以消除人口因素对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2010—2013年,扎兰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呼伦贝尔的70%左右、内蒙古的58%左右,其增速分别高于呼伦贝尔和内蒙古2.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①第二、三产业比重。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区域产业重心将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010—2013年,扎兰屯第一产业比重由28.4%下降至25.6%,下降2.8个百分点,调整幅度缓慢。2013年,第二、三产业比重达77.4%,分别低于呼伦贝尔(81.6%)、内蒙古(90.5%)4.2和13.1个百分点,但提升速度快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速度。②城乡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既能反映地区经济效益、发展水平,又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扎兰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6404元增至2013年的10450元,2013年比呼伦贝尔市高出460元,比内蒙古高出1854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5713元增至2013年的22822元,比呼伦贝尔市多1340元,比内蒙古低2675元。③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既反映区域筹集发展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又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2013年,扎兰屯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14481元,而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分别为26064和3067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反映了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潜力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0—2013年,扎兰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1917元增至2268元,2013年人均财政收入比呼伦贝尔市低3703元,比内蒙古低8375元。⑤可见,扎兰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自我积累能力尚薄弱,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有限。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该指标反映了改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能力。2010—2013年,扎兰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总额由82.02亿元增至150.01亿元,人均数由1.91万元增至3.56万元,反映出扎兰屯投资力度在加大。但其投资规模依然偏小,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呼伦贝尔(1080.03亿元)的13.9%、内蒙古(15375.7亿元)的0.1%。⑥科教文卫支出。技术与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素质及县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县域整体发展的基础,并影响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上述单项指标,从多侧面反映出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活力。为使单项指标更加直观,本文把以上各指标按不同构成方法合成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综合指数。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综合指数1.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扎兰屯各项评价指标值在呼伦贝尔、内蒙古的比重作为权重,各权重之和乘以指标项目数的倒数即为综合指数。指数小于1,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好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详见表2)与呼伦贝尔相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0.72,表明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呼伦贝尔的72%;与内蒙古相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0.67,表明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内蒙古的67%。因此,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2.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经济活力是指一个区域发展中所具有的发展能力与潜力,预示着发展潜力与开发价值。以经济发展水平8项指标为基础,把各指标2010—2013年发展速度与呼伦贝尔、内蒙古发展对比,得出各指标增长活力指数,而后对各增长活力指数求几何平均数,得出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指数大于1,表明扎兰屯该指标项增速快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指数小于1,表明扎兰屯该指标项增速慢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与呼伦贝尔市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1.04。与内蒙古,扎兰屯活力综合指数0.90。表明2010—2013年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高于呼伦贝尔平均水平,接近于内蒙古平均水平。3.结论参照克劳森区域类型划分法,以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潜力综合指数把扎兰屯划分为四种发展类型,如表4。分析得知,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呼伦贝尔、内蒙古水平,综合指数与呼伦贝尔比较为0.72、与内蒙古比较为0.67;而发展活力综合指数与呼伦贝尔比较大于1(为1.04),与内蒙古比较小于1(为0.90)。因此,扎兰屯在呼伦贝尔、内蒙古均属于发展中地区。

(三)经济发展阶段分析1.从人均GDP指标判断钱纳里发展阶段划分法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把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依据上述模型,[1]参照全国人均GDP增幅,利用回归法得出:2013年扎兰屯人均GDP为39298元,相当于1996年工业化发展阶段标准的3188美元,①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2013年扎兰屯工业仍以食品、建材等初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农畜林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77.4%,实现现价产值164.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故可判定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从产业结构指标判断2010—2013年,扎兰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8.4%下降到25.6%,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6.1%上升至52.3%,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5.5%下降至22.1%,根据配第-克拉克、库茨涅兹关于三次产业划分法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理论推断,扎兰屯第一产业比重为25.6%,高于20%标准。②故扎兰屯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3.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指标判断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劳动力将逐步由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工业化水平越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越少。按此规律,将工业化划为三个阶段:当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在45—60%区间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当比重在30—45%区间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当比重小于30%时,将达到工业化最高阶段。[2]2010—2013年,扎兰屯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分别为54.9%、64.1%、63.8%。③表明扎兰屯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4.从城镇化水平判断根据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理论,工业化发展会带动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集聚效应又会促进工业化更好发展。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间;工业化高级阶段,城镇化率在80%以上。[3]2013年,扎兰屯城镇化率仅为39.4%。④表明扎兰屯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5.从社会消费水平判断根据霍夫曼定理,恩格尔系数低于48%时,即进入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3]2013年,扎兰屯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4%,均低于48%。①表明扎兰屯正处于刚刚进入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综上,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属于经济发展重要转型期。

二、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扎兰屯是呼伦贝尔向南对接东北三省的门户,绥满(绥芬河—满洲里)发展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更是扎兰屯—莫旗—阿荣旗发展轴上的龙头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联通南北之功能。随着国家加快“沿边开放”战略、向北开放战略升级,中俄蒙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扎兰屯与俄罗斯之间铁路运输便捷,是俄蒙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节点,具有建设对俄蒙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先天条件。2.机遇优势。国家对我国西部和东北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内蒙古也提出支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思路。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划中对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也给予了重要支持。这些政策为扎兰屯培育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政策支撑,为其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将使扎兰屯后发优势加快释放。3.区域发展格局需要。从东北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北已形成了以“哈大发展带”为一级主轴、“绥满经济带”为二级次轴的“T”字形发展轴带。扎兰屯位于绥满经济带中心城市哈尔滨与满洲里之间,向东对接哈尔滨,承接辐射;向西对接满洲里,后方协作。从内蒙古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扎兰屯是满洲里至大连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向西通过滨洲铁路满洲里口岸与俄罗斯对接,是发展对俄出口的后方基地;向东通过哈大线铁路连接至大连,形成通俄达海大通道;从呼伦贝尔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扎兰屯与东北三省联系便捷,是呼伦贝尔对接东北的重要区间。4.县域综合实力优势。在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扎兰屯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财政收入均高于阿荣旗和莫旗,区域中心地位已然形成。扎兰屯是岭东地区交通枢纽,是其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汇集地,生产型和消费型服务业基础较好。

(二)主要问题分析表明,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大市、工业弱市、城镇小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其基本市情。一是经济总体水平低。其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在呼伦贝尔所占比重小。2013年,扎兰屯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呼伦贝尔的11.6%,地方财政总收入仅占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11.2%。②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扎兰屯三次产业比例为25.6:52.3:22.1,呈现工业化初期阶段典型的“二一三”型结构。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结构单一,层次不高。服务业结构中,非营利业比重偏大。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比较突出。商贸物流企业尚处于多、散、小、弱状态,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三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013年扎兰屯城镇化率仅为38.9%。比全国的53.7%低14.3个百分点,比内蒙古的58.7%低19.3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的69.7%低30.3个百分点。③四是自主增长能力弱,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2013年,扎兰屯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共占18.6%,低于呼伦贝尔市域(24.2%)和内蒙古(25.3%)平均水平。④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与建筑业拉动,增长途径单一、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高,持续增长能力不强。2013年,扎兰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27%。①

三、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核心增长极,提升区域增长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是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速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确定绿色无公害主导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专业化发展方向,构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基地、农牧业设施,突出特色农牧业和观光农牧业,提高现代农牧业生产比重。发展高效现代畜牧业,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规划建设现代化牧业园区,提升畜牧业生产集中程度。扶持壮大优势农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畜林产品加工转化率,拉长产业链条。鼓励农村服务组织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二)突出项目驱动,加速壮大特色工业经济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都是立足于资源禀赋,走资源开发型路子,从而保持一定时期的市场竞争优势,构筑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5]扎兰屯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进一步汇集产业资源,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业集聚,培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工业向精深加工、链条终端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和北药资源,发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培育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强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业集群。优化发展煤电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扩大与齐齐哈尔等地区装备制造优势产业的跨区合作。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三)突出品牌拉动,加速做强特色旅游产业以打造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深度策划和创意,集中培育度假休闲、观光体验、民俗风情三大系列旅游产品,优化构建优势资源突出、冬夏季节互补、旅游精品纷呈、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四)突出园区聚集,振兴升级商贸物流业以建设内蒙古东部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地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努力提高产业档次和服务水平,提质升级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以扎兰屯及周边地区物流集散、市区货物配送和大宗货物运输功能为主体,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高起点规划建设岭东商贸物流园区,建成为呼伦贝尔乃至内蒙古东部地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五)突出城镇化带动,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重点小城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健全城镇化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并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的管制和资源保护,建立促进和规范城镇化发展导向的协调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城镇经济,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吸纳周边地区人口、资源、产业、经济活动等重点向中心城镇集聚,打造城乡一体的特色经济,形成紧密协调的联系网络,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六)突出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与毗邻旗县和东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集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把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产品推出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对俄蒙开放与交流合作,扶持发展外向型企业。以承接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为主,广泛开展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发挥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对接黑龙江的前沿区域优势,做好与毗邻地区间的合作,着力打造“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重要节点城市。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经济;经济建设;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11-01

目前岚山区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适时进行区域建设,发挥工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 发展社区经济的必要性

面对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区也想到了要迅速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区文化,所以就要采取相关措施,快速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经济发展既要促进区域经济生产的增长,振兴社区经济,增加区人民收入,让人民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还要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在全区形成良好的风气;又要通过对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造,让社区居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民主管理也应有所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综合管理机制。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体现了新形势下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区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的总体规划,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区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社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收入,让社区居民实现物质生活宽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实现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成败,关系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地位是否稳固。我们在发展社区经济时,要做到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双赢;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区建设和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 发展社区经济的意义

目前,岚山区正在建设岚山区特色区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十以后,面对多变的竞争的局面,作为传统区域经济大国的岚山区,需要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全社区经济实力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的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不断深化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武装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管理创新层出不穷,区域经济经济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科技化的大浪潮中,区域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岚山区为适应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提高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发展社区经济的各项水平。

目前岚山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岚山区目前的区域经济机械化程度不高,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强化区域经济经济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所在。现阶段,国际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的经济格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岚山区处于这一大环境中,具体到每一个村,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以此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 加强对社区经济发展的管理

岚山区针对社区经济的管理提出了可行的要求。首先,要全面加强区域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搞好区域经济种植、渔业养殖及海洋捕捞等区域经济基本建设,严格绿色养殖;增加区域经济、渔业的生产投入,保持农产品、海产品价格稳定,构建农产品、海洋捕捞产品及养殖产品的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促进社区居民增收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社区居民收入,加大社区居民的补贴,建立社区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三,要大力发展区公共事业,加强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区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由城市转向区地区,切实解决好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改善区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降低区域经济生产和社区居民生活成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第四,要加大对区生态环境的改造治理力度,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区域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区域经济生产保持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社区经济服务组织,应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经营中,要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经济服务组织,使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因此,在加快社区经济服务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区组织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四 岚山区社区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区域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弱也是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全区区域经济技术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减少、人员素质低下、年龄结构不合理、职能弱化等问题。部分地区的科技人员待遇低过低,损害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之全区的科技推广投入不足,推广区域经济体系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区域经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群众需要科技的需求。

区域经济社区经济发展投入不足。日照市对区域经济产业特别是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优势特色区域经济资源开发程度低,优势特色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拉大。

区债务负担加重,影响了我们加强经济建设的能力。一些必须的公共事业支出,如贷款修路、建校等活动,又形成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这样一来,不但使区的集体经济处于困难处境,而且影响了区与居民的关系,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区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 岚山区社区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海洋产业成为社区经济的首要产业。海洋产业主要有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区有着在家门口看海景的优势,建设了海上公园,公园可进行海上游泳、冲浪等功用,呼吸新鲜空气、吹海风、观海景、吃海鲜更是不在话下。每年夏天,各地的游客会来到此地避暑、休假、玩耍,这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及区的知名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顺应经济发展,区积极招商引资,兴办工厂及建筑,一座座商品房、居民海景房拔地而起,旧城改造做的如火如荼,当然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居民们都住上了楼房,而一批批的其他城市居民也慕名而来,购买商品房开门头、居民楼居住,社区经济的经济一天上一个台阶,除自己进行养殖业、做生意的居民外,很多居民也到工厂上班,学手艺,居民的钱袋也慢慢鼓起来了。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已成为整个岚山区的现实区情。为减轻社区经济老人的养老压力,让老人更能体会到老有所依、不被忽视的感觉,针对社区经济年过六十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一百元的养老补贴,每月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补贴欠款送至老人手中,同时在中秋、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里,还会有额外补贴及物品发至老人手中,同时还会有节目演出,社区经济的老人都无比感动,区和谐在社区经济得到了至善至美的体现。

第3篇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

    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