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团学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出发,找到在培养团学干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团学干部的管理和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有效培养团学干部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
(一)政治觉悟不够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佳。受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大部分高校的团学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各有不同,行为方式也各式各样,不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而是以个人利益出发,这种做法极容易忽视大局及整体的利益,难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牢固自身的思想防线,更难以坚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亟需重塑大学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政治上坚定党的崇高理想,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大胆质疑、善于否定的良好品质。
(二)工作中不注重自身发展,上传下达,创新不足。团学工作事务琐碎,外加各个高校目前注重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团学干部队伍中大多数人对于各项实践活动乐此不疲,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团学干部要处理比学生更多的事务,但在处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上难以做到合理调配。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团学干部执行力很强,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导致工作创新性不强。
多数团学干部在吸取前辈工作经验的同时,并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是一届又一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老到不能再老的方法。显然这些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只是为了稳妥不出差错,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新精神。因此团学干部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把团务工作做好做新,这也是新时期团学工作基本要求之一。
二、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团学干部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思想的高度统一,这就需要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培训,以此完成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有机结合,方向一致。从而促进学团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二)引导学团干部从“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两手抓。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自我管理,而一名优秀的团学干部,除了做到这些,还需要参与到管理中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团学干部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善于实践”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各项活动作为锻炼的平台,促进团学干部“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设创新型的大学文化。当前,世界大学掀起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热潮,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育,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共同点。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支撑大学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社会职能;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有限资源,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环境,形成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凸显能人、名人、强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化宣传文化氛围,形成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人人想创新、谋创新、干创新、成创新,创新光荣的舆论氛围等。
(四)建立完善的创建竞争激励机制。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是创新型国家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大学文化及育人创新性短缺的矛盾。以历史的眼光纵观大学的本质功能,就不难发现,大学从来都是通过创新文化来完成培育人才的根本任务的。我国当下突出强调建设创新型大学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时代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需求的研究,使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推进大学制度改革, 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对创新的实践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培养团学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从而激发创新动力。目前,竞争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它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建立考核制度及完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后,必要地对学生团干部进行奖惩,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干部 团委工作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5-01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培养是高校团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成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作为高校团委部门的一名老师,一定要在主观意识上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加以提升,让学生干部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之所以这里强调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因为学生干部更容易了解广大学生的意识动向,更容易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发现去观察,从而方便学生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应该多组织什么类型的活动,宣传什么样的精神。就目前高校团委学生干部培养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很多学生干部在完成自己学业要求的同时,也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起到了学生管理和模范榜样的作用。高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于团委工作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委工作效率和效果。
1.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干部的培养水平,就必须正视当前高校团委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和改进。
(1)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有正确的思想认知,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现在大多数的90后学生干部,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一些社会腐朽思想的污染,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学校团委应该多方面考察并分析学生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学生干部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不足
学生干部作为辅助学校团委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利,而且是学生群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他们对于权利和责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管理水平。据了解学生干部中存在“官味”较深的“领导”,这些人容易在日常工作中扩大自身权利范围,不能俯下身子切实为学生服务,甚至于有些学生干部把学校团委赋予他的“权利”变成获得利益的手段,“权利”与“责任”完全不对等。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与学校规章制度作“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按照团委的要求,或者曲解团委所赋予的“权利”,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和误解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把团委看作是学生干部的“撑腰人”敢怒不敢言。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学校团委不能切实了解学生干部对于权利和责任的认识,那么必然会有这些情况的发生。
(3)学生干部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部分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学校传统活动项目的组织上,为了不出错,很少有什么创新之处,基本就是沿袭以往的做法。新一届的学生干部照搬上届方式,顶多就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做些小变动,完全是应付学校团委规定。如何在学校要求的范围之内,大胆尝试努力创新是未来学校团委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提升学校学生干部培养水平措施
虽然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团委更为全面地了解学校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提升培养水平,才能够将这一群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培养学生干部优秀的思想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觉悟是决定一个人日常工作情况的关键因素,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学生干部是学校团委工作重要辅助力量,从学生干部的选拔到日后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都要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学生干部在思想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度,才能够切实履行学校所赋予的权利,才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起到表率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2)提高学生干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学生干部是团委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选出的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和表率作用的学生,不论是思想道德上,还是专业学习成绩上都应该成为佼佼者。学校团委在对学生干部的考察内容上,一定要将专业能力作为考察标准之一。作为“学生”“干部”,首要的还是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其次就是学生的管理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干部在毕业就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企业不再将学生干部作为招聘的首选,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干部的专业技能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忽视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殊不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既要在工作中努力创新,还要在学生上做出表率。但这里并不是说学生的管理能力不重要,学校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学校团委在注重学生干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组织管理的能力。通过一些活动锻炼学生干部这方面的能力,从引导者逐渐向协助者角色转变,让学生干部在校园内就能够体验一项任务的整个完成流程,对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
(3)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政策的落实与学生情况的反应,都需要学生干部来开展,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学生干部要认真学习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保证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规定;同时要以服务者身份全心全意的为同学服务,做他们感情上的知心人,生活上的帮助者。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并向学校相关领导汇报,能够协调处理学校政策与学生意愿不相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学生干部工作指南[M]. 袁富善.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5.
[2]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J]. 关银锋. 《文教资料》. 2010年第06期.
[3]胡周友. 浅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J]. 安徽文学, 2008,(4).
[4]郭红彦. 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
关键词:胜任力;团学干部;选拔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16-02
高校团学干部与普通大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团学干部拥有一个更容易展现自我、挖掘自我的平台,有更多的锻炼、学习机会及更高的成长空间及更快的成长速度。在日常工作中,团学干部具有较快速的提升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活动的大局观与团队意识等优点。对团学干部的培养如今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他们是高校、学生团体和学生之间的枢纽,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落实者,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优秀的团学干部对于促进学风建设、维护校园稳定、发展校园文明及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的理论指导――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上正式提出。当时各界采用的人才选拔是基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等理论测验,不能准确地预测人在复杂工作或高层次职位的工作绩效,而且对受教育层次较低的弱势群体存在着不公平性,于是以哈佛大学David MCclellan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应邀为美国国务院设计出能够有效的预测人的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这个概念提出来后,各国学者纷纷开展相应研究。对于胜任力,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指能将某一工作(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如态度或价值观、动机、技能、能力和知识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关键特征,根据著名学家研究所得,胜任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与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甚至可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②与工作情景相关联,不是恒久不变,呈动态性;③能有效区分优秀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
二、目前高校团学干部存在的问题及选拔机制
当代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及发达的网络环境下,生活学习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接触到虚拟网络上的良莠不齐的内容,接触新鲜的事物,接受着不同思潮的碰撞,使他们形成了视野宽广,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特点。但高度发达的网络同时也带来人际交往上的缺失,他们的行为相对独立,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薄弱。同时,在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磨砺,缺乏自律性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普遍没有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能理所当然地接受表扬,但一旦失败或受挫,就容易意志消沉,逃避甚至轻言放弃,整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却每天接收着来自网络媒体等巨大的信息量,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某些事物,不少现在的团学干部在工作上都过于追求功利,缺乏实干、奉献精神。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团学干部选拔主要是通过综合素质考察方式,从德智体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选拔和培养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机制仍处于传统保守阶段,在选拔标准上基本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及个人性格等,而选拔的方式多是以统一组织报名、公开面试、综合考察、择优聘用等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选拔。传统的选拔方式优点在于聘用的学生干部基本上都符合当前职位需要,但缺点在于无法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下个人的工作绩效。往往性格外向,口才较好的学生在面试环节上占据着很大优势。
2.传统的培养方式存在着一些误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培养学生干部上往往比较重视任务的执行力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团学工作中,活动的组织及任务的执行是团学干部最基本的工作,但这项工作随着辅导员老师的任务繁重而不断在加重,团学干部只能机械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各种任务,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忽略掉部分能自主开展的活动。在如此频繁密集的机械工作任务中,学生干部的压力很大,部分学生干部往往会觉得这种社团,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能执行任务,没有多余的空间发挥自己,展现自己,从而使其积极性下降。
3.工作绩效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不明显。工作的绩效考核本质在于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发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总结出优缺点,进而提高工作水平。但当前学生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思路较为陈旧,考核标准不科学,往往由团学指导老师主观决定,部分高校甚至还使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对团学干部作绩效考核,使团学干部在工作中身心疲惫,积极性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甚至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及热情向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团学干部的招聘、选拔。根据胜任力理论,高校的团学干部胜任力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态度或价值观、个人特质、知识维度、技术能力、动机等几个部分,根据不同岗位对不同能力的需求,客观的考察面试者以上特征的交集,交集越大就越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该岗位,进而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根据团学工作的不同岗位确定所需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招聘、选拔之前公布出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素质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部门进行面试。在选拔过程中,务必时刻坚持重点考察学生的个人胜任力与该岗位的胜任力需求的契合度,以选出最合适的人选。
2.团学干部的培养。培养不等同于培训,培养更重要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对团学干部的培养需包含业务培训、较高的关注度与及时的心理调适等内容。其中,对团学干部的业务培训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实操、团队精神的培养等。很多团学干部在开始接触团学的工作时,由于工作是代表各院系面向全部班级,很容易让他们在工作初期产生错位观念,认为自己凌驾于普通学生之上,在面向其他同学的时候耍“官腔”。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纠正团学干部的错误思想,避免这种不良风气在团学组织中蔓延。另外,还要时刻让团学干部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坚决消除团学干部的利己思想及功利心。对团学干部要定期进行培训,让团学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传授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安排,如何树立起自信与威信,如何处理工作上的困难等经验,逐步提升团学干部的能力。让团学干部自我发挥,逐渐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地开展特色活动。“放手”能让团学干部有更多的思考,在与同事商量时更能擦出火花,指导老师只需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宏观的指导,查缺补漏,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不吝啬鼓励和激励,及时、准确具体地进行表扬,使他们增长自信,有开拓创新的胆量。对于在工作中存在失误的团学干部,也不能一票否决,而是耐心指导,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工作水平。
3.对团学干部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励考核制度,首先要营造一种竞争氛围,积极上进的竞争能够使团学干部整体的工作水平上升,而畸形的竞争则会让整个团学组织陷入困境,并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持续的影响时间较长,负面影响较难消除。在团学干部的工作中,让干部们时刻保持着虚心学习其他干部的先进经验,首先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提高整体团学干部的工作水平。
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的团学考核制度,核心在于团学干部在该职位上的胜任力,主要从工作目标是否达成、工作绩效高低及其学习改进的能力等方面体现。考核的目的在于选出优秀的个人作为典型,激励团学干部向优秀典型学习,提升团队信心。对考核较为优秀的团学干部,除了树立优秀典型,还可以适当开展经验交流活动,让全体团学干部共同成长进步,而对于考核效果不理想的团学干部,则以积极关注的态度,悉心指导的方式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尽快走出阴影,保持积极上进,从而实现改进自我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团学干部 综合素养 对策
一、团学干部综合素养内涵
团学干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下形成的结晶,是中国特色式的一群高校学生队伍。团学干部通常在高校中出现,一般来说指的是学校团委、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简单的说,团学干部综合素养是指团学干部自身所具有特质和性格。这样一支优秀的的学生队伍在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肩上还担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是要引导广大的有着异常活跃思维、有着宽广知识面、有着广泛兴趣和有着强大信息接收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是需要配合学校完成事务性、组织性和教育性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促进高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团学干部对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团学干部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高校团学干部在大学中扮演着如指挥者、协调者等领头羊的角色,起着榜样和标志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团学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1.政治思想素养。在高校学生基层学生活动中,团学干部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进而需要有更高的政治思想素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思想和文化充斥在高校校园,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受着冲击和挑战。因此,团学干部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同时要有准确的政治方向,更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样,我们的团学干部才能更好地起到团结同学,服务同学,引导同学的作用。
2.文化专业素养。学生团学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双重角色,但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干部。所以,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作为学生团学干部,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也同样要树立榜样。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团学干部要勤于学习,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广的兴趣爱好,较高的文化素质。
3.能力素养。较强的能力素养是高校团学干部做好团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三、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综合素养的对策
1.强化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是团学干部综合素养培养的根本。如何提升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是基础工作。通过党团的先进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奠定基础。
然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点工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团学干部要具备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加强团学干部工作能力素养的培养。首先,具备一定的交往沟通能力。团学干部在各种团学工作中必须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这就要求团学干部能够掌握沟通交流的技术和沟通的技巧,以便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通畅,保证各项团学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善于使用分析决策能力。团学干部的工作涉及面广,事细,能分清工作的主,把握原则。这就要求团学干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工作重心,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提升团学干部自身分析能力和更好地实现学生活动效果。
最后,熟练掌握组织协调能力。团学干部要经常参与组织的活动是针对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团员青年。想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必须掌握很强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团员青年的热情,激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各团员青年团结互助,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3.注重与团学干部的情感培养。需要注重与团学干部之间情感培养。团学干部都不可能一开始马上就能解决团学工作中所有的问题,此时更需要我们能帮助他们,给出建议。除了工作方面以外,在学习和生活上能给与更多的鼓励、关心和帮助,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
4.促进团学干部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最重要的是经验交流,多组织和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开展交流会,让他们真正了解大学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要干些什么,如何干好。其次是从实践中锻炼。团学干部只有在各种团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慢慢地积累经验,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团学干部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具备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活动。通过团学组织的对外交流功能,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给广大团干部提供一个成长、锻炼的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从而提升团学干部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娜红.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2]王海涛.谈学生干部的培养与使用 [J]. 吉林教育:科研版,2007.
[3]王楠,赵统堂.高校学生干部自身问题与学生干部培养困境初探[J].科技信息,2010.
[4]王建国.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6.
一、高校对团学干部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对团学干部的培养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当大力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基层工作和活动当中。在现阶段许多高校都把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作为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主要方式。团学干部主要是由班级团干、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他们是连接高校和大学生的主要纽带,团学干部能够向所在大学生传达学校的相关指示,也可以向高校反映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建议,并且能够结合大学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使一些决定能够有效地落实。团学干部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高校老师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效组织班级和学校的日常活动。通过对活动创新,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2.高校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能够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团学干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团学干部在大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所以他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3.团学干部可以有效地组织高校的课外活动。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努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高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是通过高校社团间的交流来开展的,团学干部可以有效促进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带领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使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良性发展的有序地进行,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团学干部培养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
1.高校目前所实行的团学干部选拔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团学干部的选拔关系到团学干部的队伍建设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团学干部选拔的目的是为了把合适的学生放在合适的干部岗位中发挥其作用,让大学生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国目前的许多高校在干部选拔中存在问题,例如,高校干预团学干部的选拔,导致团学干部具有较高指向性和流失性,学校直接任命团学干部等。这些都直接地影响团学干部的公信力,不能保证学生的民利。只有在民主选举的前提下,团学干部才能够树立起较强的威信。团学干部肩负着促进学校校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任务,如果团学干部没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威信,就会使学校和学生间得不到有效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2.当前高校缺乏对团学干部的合理培训。我国的很多高校对于团学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缺乏系统完整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有的部分学校对于团学干部的培养工作也仅仅是局限于平时的讲座和领导讲话。对于团学干部如何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采取合理适当的工作技巧的培训力度都存在明显不足。团学干部在当选之后,很多情况下只能够从上届干部那里获取经验,听取别人的建议,有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满足不了当前我国高校团学工作的需要。在对团学干部的培训内容方面,基本上是以党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管理和交际等方面的培训,不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和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
3.团学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减弱。高校团学干部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团学干部要代表共青团来发挥好自身的工作职能,积极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能力工作,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团学干部还要帮助学校的社团有序开展文化活动,充分维护大学生的正常权益,向学校及时表达大学生的合理诉求。但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团学干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地削弱,许多高校的团学工作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形式,还有些高校的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为己谋取私益,这是违背了团学干部初衷的,使许多团学干部在学生中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不利于高校团学的发展。4.高校对团学干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团学干部来自大学生,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必须受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团学干部的监督和约束的机制还很不完善,缺少应有的监管。某些团学干部在参加竞选时候的动机不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比较注重个人眼前的利益,一切都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付出就一定要得到回报,造成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脱离了广大的学生群众。
三、促进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努力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要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对团学干部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创新的机制,使团学干部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主要宗旨和目标。1.高校要重视对团学干部的监督与定期考核。在对高校团学干部选拔的过程中,要本着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要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选举过程需要受到其他大学生的监督,使那些学习优秀、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学加入到高校的团学干部队伍中来,注重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在选举过程当中要让所有的竞选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为更多学生参与到团学干部选举中来提供重要的平台。要不断扩大团学干部的标准和范围,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考核和测评,由高校的大学生以及教师对团学干部的各项工作进行评测,使团学干部能够接受高校大学生的监督,有利于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2.高校要建立健全团学干部选拔机制。高校要规范对团学干部的选拔机制,首先要注重对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观的考核,高校的团学干部要有纯正的思想动机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对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最后要树立团学干部的责任意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的荣誉感,只有这样才可以去更好地关心和帮助同学,才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高校只有重视对参选的团学干部进行这三方面的考察,才能保证选举出的团学干部在同学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能够让其他同学所信服,能够使团学干部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带领其他同学不断向前发展。3.高校要注重对团学干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团学干部的工作能力与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有关,所以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第二,由于每所高校面临的具体问题都不同,高校的团学干部应当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决定。第三,团学干部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要拥有某方面的特长。高校在对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不同人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使团学干部能够在其最为专长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团学干部的成长。第四,高校之间的团学干部还可以相互沟通、交流日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使大家共同进步。第五,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还应当注重社会实践,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高校的团学干部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学干部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树立起工作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高校团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易玲.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王延隆,蒋楠.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的变迁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关键词:新媒体;团支部;活力提升;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新媒体的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必要性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团组织积极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展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时代性,使团组织更好地融入了广大青年之中,利用新媒体创新团的组织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效率,依托新媒体创新团组织生活方式,不断扩宽学校共青团工作领域,扩大基层团支部工作影响力,提高高校团支部的活力。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表达方式、聚集方式和接受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共青团的整体工作。科学的地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采用网络性的方式开展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力一直是各级团组织高度关注、努力探索的问题。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团支部处在一个核心和基础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加强高校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团支部活力。更好地把青年吸引和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高校的其他组织,共青团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健全,面且队伍的整体水平相对比较高,拥有众多高素质的团员是开展工作的优势和特点。高校团组织处于一个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工作中要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引领,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就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信息化,伴随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引入新媒体,转变和创新过时的工作模式,在团组织的引领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然面,目前许多高校团组织在运用新媒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团支部属于基层团组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无法利用新媒体开展创新性的活动、活动质量有待提高、学生参与度偏低等。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流行,促进了团组织多层次思想和文化的快速传播。面在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庸俗的文化和思想,这就给团支部的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不能简单地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只有将新媒体与团支部工作有机结介起来,赋予时代特征,创新工作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团支部的活力。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的策略
(一)建立教育机制,提升团干素质
新媒体时代要想提升团支部活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建立教育机制,提高高校团干自身的素质建设。提升团干自身素质主要有几下途径:
第一,各级团组织应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工作,形成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保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新生团干部的选拔来说,需要民主选举和直接任命两种方式相结合。团组织应充分参考团员同学在高中时期的成长经历,并结合进入大学后短时问内的表现,再综合选拔第一届团干部。第二,高校基层团干部有其一定特殊性,大部分团干部在上任之前都缺少工作经验,因此一定要在学年初对新任团干部进行培训,并定期组织新老团干部进行专题学习和工作研讨等,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团干部的骨干核心作用,为共青团工作的持久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发挥新媒体作用,建立新型思政平台
高校团组织要想发挥团支部活力,需要充分发挥QQ、手机飞信、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建立新型的思政平台进一步扩展学生工作的新局面。根据调查发现高校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QQ、飞信、微信等聊天工具,这是大学比较重要的聊天交友方式。只有充分重视,
才能正确引领团支部朝着优良的方向发展,高校团组织要对聊天工具进行运用,注重QQ、飞信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可以建立团员的交流群,让团员在信息群上进行充分的交流,组织团员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样还能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以及渗透力。
(三)充分利用媒体,拓宽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基于新媒体的背景下,可以通过E-mail和博客的撰写,来丰富高校团支部学生的工作经历,让自己能够有成长轨迹记录生活、学习,让体会变得更加深刻,此外,可以将学生工作扩展到网络之中,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让网络对高校团支部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在调查高校团组织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案例,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孙某某,因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游戏十分热爱,他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在大一刚刚结束时,就有4门课程没有及格,学习成绩也是排在班级倒数几名。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E-mail , QQ等方式让团组织与该学生进行沟通,这比传统的交流方式更得当,也能够让学生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机会。在心理和学习上都有积极的态度,而该同学在团组织的带领下成绩得到了提高。
小结:综上所述,高校团支部是作为党培养接班人的基层组织,完善团支部工作既是对党要求的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团支部也面临这各种各样的挑战,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团支部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工作方法和媒体进行结合,探索出新的工作方式,提升团支部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明敏,陈双燕,郑程程等.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团支部活力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J].神州(中旬刊),2014.
[关键词]文化管理;高校团组织;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9-02
1 文化管理的要义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文化管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管理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验管理向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再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发展,是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
文化管理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比如,有学者倡导管理学的研究必须把对人与物的管理以及被西方历史传统割裂开来的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统一于管理之中,倡导文化管理理念,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管理能够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如导向作用,把组织的目标和宗旨组成成员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望;如激励作用,把对成员的激励,综合考虑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可以用物质去满足,而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则要靠组织传承文化,而感情正是文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如凝聚作用,组织建设的核心团结成员的理念,使其深切体会到共同的事业值得追求,这一点可以通过组织文化的感情诉求而实现。由此可见,文化管理理念在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 文化管理视角下高校团组织建设问题的现实审视
在文化管理理念的视角下,纵观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和不足。总而言之,可分为三个方面:
(1)团组织缺少传承文化,功能定位不明确,组织成员价值观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校团组织中的成员在面对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短期利益与长久利益的冲突时,往往难以从根本上对事物的对错进行果断的判断。由此造成了多数团组织成员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面对利益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扭曲团组织的价值。其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数基层团组织缺乏自身的传统文化传承,随波逐流,从而导致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和目标失去了坚实的主体依托,从而难以持久地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2)团组织功能落后,未能给成员打上普遍的组织烙印,干部流动性太强,无法保证共青团工作积极有效开展,导致基层成员对团组织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丧失追求。
高校团组织功能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陷入“被动管理”的困境,从而使多数成员对组织无荣誉感,无法保证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其共青团功能的发挥。在此环境下,有些成员将团组织建设工作误认为“不务正业”,认为参加工作会影响专业学习,不愿意参加共青团活动;有些成员虽然一定程度上认同共青团工作,但没有经过组织文化的熏陶,未能打上组织烙印,进而对团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往返于各个学生组织之间,无法将组织提升至个人之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极大地阻碍了团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在:①团的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在对青年团员的管理上还没能形成一套以人为本,针对每一个团员个体的完善健全的制度;②团组织各部门工作中的协调性不强、缺乏活力,表现为工作局面过于沉闷,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缺乏精品;③团学活动缺乏认同,团员干部流动性过大,集体荣誉感差,在广大团员中响应度和参与度不高。
(3)团组织不重视个人培养,忽视“以人为本”的宗旨,造成成员作风素养低,团组织形象差的现状。
团组织建设忽略个人培养,未能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无法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团学干部模范,久而久之,更是形成了不良的团学干部风气顽疾,团学干部队伍素养不高。具体表现在:①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指导和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广大团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②没有从人文关怀的高度上重视每一位团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团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③部分团学干部个人素质较低,不仅没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在广大团员中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阻碍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④团学干部素质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团学干部在团学工作中工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最后影响团组织的工作成果,这已经成为高校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缺陷。
3 文化管理与高校团组织建设之耦合
此形势下,引进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化管理理念的高校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模式实践,其工作理念是基于文化管理,其中心工作在于组织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在理念上引领、制度上落实、视觉上冲击,以“文化”人,最终达到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完美统一。基于文化管理理念团组织建设工作模式的研究,既系统地研究了团组织建设工作,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对全面的化解方式,这对于团组织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培养,无疑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文化管理能奠定团组织特色传承文化,从而正确定位团组织功能,建立组织学习的文化观念,达到管理育人与教育育人的完美统一。文化共享是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必须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文化的观念和信仰,培育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引导成员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在积极投身于团组织的活动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使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功能、价值目标有了坚实的主体依托,促进高校团组织建设健康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文化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能通过文化建设,在理念上的引领、制度上落实、视觉上冲击,最终形成以“文”管“人”的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投入”,能够让团学干部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培育出对组织的归属感,深深打上团组织独特人文素养的烙印,全身心投入于团学活动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文化管理有利于化解高校在团组织建设中形成的团学活动参与度不高及团学干部流动性强的困境,通过文化熏陶纠正团学干部思想上的偏差,加强其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其对团学活动的热情,从始至终地为团组织奉献自己,减少流动性,改变团学活动停留在形式的层次上,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现状,这既是团组织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崇尚人文精神价值追求的需要。
最后一方面,文化管理其“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顺应了团组织建设的发展趋势。其从思想上改变团学干部的不良作风,培养成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作风,从而端正态度,改变不良恶习,充分发挥标杆作用,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其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养成。每个高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在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共性外,均应在大学期间通过团组织特定文化的浸染,拓宽高校团学干部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研究,一方面支撑了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培育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对团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体制的落实,更是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的创新性,制度性的落实国家对团组织建设的要求。
综上所述,文化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通过对文化管理理念的实施,在秉承原有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良好基础上,系统开展文化管理,以期更好的推动团组织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丰富高校团组织工作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实践上的指导,不仅促进了高校的团组织发展,同时还给成员打上了深深的组织文化烙印,以文化传承的魅力为高校团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文化管理理念的运用,在高校的团组织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及共青团的领导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建设,认真探讨、大胆实践,从而为今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1.高校团委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1.1相关制度、工作规程缺失。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方面都采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权威性和法治性严重缺失。同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导致学生干部行为不受约束,工作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1.2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较低。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奉献精神、约束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迷茫和无助,从而大部分学生干部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委学生会的发展。
1.3定位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各班级干部是团委学生会的有力后备军,是团委学生会与同学的沟通桥梁,但团委学生会和各班委会没有准确定位,尚未形成完善的联系和沟通平台。在组织校园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时,没有通过班委会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了团委学生会处事效率。同时,团委学生会忽视了文化建设,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积极性不高。
1.4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严重。高校团委学生会成员常常因为事务杂多而忙得焦头烂额,忽视了团委学生会原本应该重视的服务特色。普通学生往往因得不到足够多的理解和关爱而认为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不够称职。
1.5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团委学生会干部梯队建设主要依靠辅导员带高年级、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致使部分学生干部不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情况,理不清工作思路,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高校团委学生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团委学生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团委学生会的管理机制。高校团委学生会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汇报制度、会议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规范学生会的用人制度、财务制度;制定规范的工作规程,让学生干部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
2.2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自主管理能力。传统的团委学生会是老师说、学生做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疑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学生干部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必须强化独立自主意识,实现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的转变;从辅导员“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从辅导员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2.3建立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团委学生会发展目标和方向应是全体成员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由全体成员描绘出个人抱负;其次是各部长描绘出本部的发展愿景;最后由主席团建立团委学生会的共同愿景,并理清团委学生会各部门对共同愿景的承诺,以及每位成员在共同愿景下应该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2.4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团委学生会应抓住学生会的本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从学生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5建立健全学生干部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激发学生干部自我发展为首要目标,以促进学生干部全面协调发展为工作重心,将团委学生会发展的共同愿望作为工作任务。其次,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业余党校学习,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时间进行目的性较强、重点突出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可通过考试、实战检验考察学生干部的处事能力;对初选上的学生干部,可采取以老带新、培训班的形式对其加强有效的培养,通过岗位引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岗位职责,提高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再次,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围绕共同愿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目标激励:明确各部门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成果作为各部成员评优、晋升条件,从而形成学习动力;角色激励:让学生干部了解学院对团委学生会的角色要求,了解自身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更加热爱团委学生会工作。
参考文献:
[1]祝丽云,李维国,马丽岩.高校学生会管理模式探究[J].职业时空,2010,6(5)
[2]吕妍.浅谈高校学生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科技与企业,2013,(6)
[3]赵磊磊.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会组织的管理与指导[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3)
关键词 团总支 理念 实践活动
高校团总支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肩负着团结青少年,提高青少年觉悟的重要责任。在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变的更为快捷,但是网上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各种思想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认知,这又使高校团总支工作变的更为艰巨。因此,新时期高校团总支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本着培养 “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社会主义公民为目的,切实抓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好现阶段的高校团总支工作呢?
第一,明确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团总支,要积极响应团委的工作要求,围绕当前教育重心,设计一条主线开展工作。如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礼仪习惯的状况,团总支可以开展 “传承儒雅构建和谐”的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学生课外业余时间,邀请老师就课堂礼仪、着装礼仪、行为礼仪等方面作国旗下的讲话;并组织开展礼仪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聘请专家进行礼仪知识讲座,校园掀起了学礼仪的风气。此外,还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使礼仪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转化为行动。
第二,转变工作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沟通。
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仅限于课堂,他们通过很多途径进行学习与交流,他们所涉猎.的知识在有些方面并不亚于团干部,甚至比团干部知道得更多。对于这样的学生再用老办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求我们团委先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平等的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改进中学共青团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的支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团干部对学生应做到:一是应有充分的爱心与尊重;二是应有充分的了解与理解;三是应使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意图,并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对话、理解、欣赏、倾听、关怀、信任中,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共青团工作才会声色并茂。
第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做好评优工作。
一方面,团总支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时间活动,并可以与学校外部联系,定期的组建团队开展青年志愿者援助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的活动过程中要做到务实求效,大力培养团员青年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团总支部书记以及各部门要组成的综合测评工作小组,团总支部书记任组长。始终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切实做好评优工作,审查与监督工作要做到及时、到位,严格把握测评的各个环节。首先,在各年级学生干部层面进行广泛宣传,然后再要求各班召开支部动员大会。进而推荐出可以申报参加院系评定的优秀个人。院系必须对所上交的个人和集体评优申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定、统筹考虑,并经过初评和复评最终确定优秀个人和班级。团总支最后对优秀个人和班级进行表彰、宣传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勉励全校大学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戒骄戒躁,以促进全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要注重提高团干部的工作素质。
团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执行者和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团干部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共青团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共青团在学校德育中作用的发挥。同志在建团80周年的讲话中,希望团干部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好干部。总书记对团干部提出了“一是忠诚党的事业,二是要热爱团的岗位,三是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要严格选拔任用程序,重视和加强共青团干部的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习刻苦、工作扎实、开拓创新的团干部队伍,真正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为此,团总支要要重视和关心团干部队伍建设。要始终牢记,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要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重视和关心团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团的班子,认真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使用工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广大团干部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成才。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爱护青年、关心青年、支持青年,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和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总之,团总支是高校团员教育工作的基础,其工作任务繁琐而又艰巨,工作的好与坏都事关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高与低,为此,团总支要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开拓并举,整合利用学校当前的有限资源,做好共青团员的教育工作,让党放心,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放心。
参考文献:
一、发挥好高校团组织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第一优势
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是: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建立共青团“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重点,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第一,高校共青团在高校中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从校团委到各学院分团委,院团总支到各班级团支部,团组织覆盖范围广泛,组织结构清晰。团组织紧密联系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这就使得团组织在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学生组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开展创业系列活动中能调动学生会、团支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他社会组织在就业创业方面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高校团委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高校团组织通过发挥地方团委、各行各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积极开辟创业方面资源。在搭建实习见习基地、搜集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第三,高校团委具有一大批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都有一批素质好、贴近学生、敬业精神强的团学干部队伍。团的干部在掌握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愿的收集、创业项目的酝酿、创业激情的引导、创业意向的谈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和潜能。
二、建设好活动载体是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第一,融入创业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校团委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拥有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精品文化活动阵地,把创业理念融入到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节、科技竞赛和文化艺术活动节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之中,寓创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于校园文化之中体现创业智慧,让学生在领略高雅校园文化活动之时耳濡目染创业之春风,使创业教育以润物细无声般地浸入学生心灵。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第二,承载创业设计的实践平台建设。校团委搭建社会实践项目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亲身体验项目组建、策划、申报、答辩和实施等系列环节,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力提升和明显拓展。校团委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并拓展社会实践的外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把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打造成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要重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优秀青年实业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指导或辅导,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提供创业尝试的创业就业基地。对于创业而言,不能只停留在创业思想火苗的迸发和产生,更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使创业金种子有萌发、成长的沃土。应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序开展的基本平台。应密切配合校就业部门,积极争取建立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和基地,服务好大学生创业。
三、服务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任务
高校团组织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在凝聚青年人心、引导青年就业、服务青年创业上努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一是搭建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团组织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向社会推荐优秀毕业生,形成良好的机制,加强团组织和用人单位联系,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大学生就业渠道。通报就业政策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载体,将共青团网站与大学生就业网、就业门户网站进行链接,公布最新的就业资讯,积极拓展网上就业渠道。
关键词:观察能力;基础能力;胜任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8-02
一、胜任力的构成特征
由于研究角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胜任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多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均对胜任力下了定义。有侧重于行为的,有侧重于特质的,如何对胜任力准确定义仍旧值得我们研究。但是对于胜任力的构成特征,学术界已经存在共识:第一,胜任力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第二,胜任力与所在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第三,胜任力能区分对象的工作表现。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它们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二、独立学院团学干部的作用及胜任力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团学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桥梁作用。团学干部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能够承担这个任务。他们是学生,能及时并准确地把学生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他们是干部,可以帮助老师把学校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设身处地地向其他同学做好宣传和解释,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2.调节作用。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生活的最大地方在于学术的自由及活动的自由。团学干部从学生中来,深知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建设,更容易组织深受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类课外活动。真正地调节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丰富知识的实践和才能的展现。
3.模范作用。团学干部作为学生中的翘楚,在校园生活中各方面都要起到“领头羊”作用,其生活作风往往是其他学生的议论话题。个人的人格魅力及威信也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模范,带动学生共同成长。
(二)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的要求
1.自我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对于现今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具有指导和建设性意义。它要求团学干部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水平科学应对,这种自我提高的能力也是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既把握了时代对于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的发展要求,又为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动力保障。
2.思维能力。这里说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决策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3.行为能力。这里说的行为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是指导团学干部行为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干部实现世界观从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跨越的必然要求;分析是指以现象入手揭示问题的本质的过程。团学干部面临的工作往往很复杂,这需要提高团学干部的分析能力,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能带来正确的决策;团学干部要把风格、层次不同的学生组织起来,合理安排,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都是团学干部的必备胜任力,学生干部的交往范围十分宽泛,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学生与老师的。
三、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工作的影响因素
随着团学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管理服务和学生校园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团学干部胜任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研究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的文章也越来越多,综合归纳影响团学干部培养工作的因素主要有:
1.独立院校的体制因素。独立院校作为近十多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发展得益于高考扩招。但由于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师资、教学软硬件等的配备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公平竞争。同时,一直在人们的观念里独立院校的办学质量远比不上公办高校。独立院校的生命就是生源,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学校也就无法正常运转。为了得到家长的青睐,许多独立院校往往只注重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上的投入。由此,独立院校就淡化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团学工作经费紧张,无法进行较系统的、科学的团学干部培养工作。团学干部队伍的建设仅仅停留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层面上。
2.独立院校团学指导老师的因素。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团学指导老师是公办高校的毕业生,有公办团学干部的经验,习惯了以公办高校团学干部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独立院校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不适应。
3.社会环境对团学干部的影响因素。虽然独立院校这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社会大众对独立院校始终没完全的认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独立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担任团学干部,是想在大学期间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他们的师兄师姐把所受的挫折告诉他们时,有些团学干部就可能会对自己和学校产生怀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4.独立院校团学干部自身的因素。部分团学干部功利思想严重,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绝大多数担任团学干部者的动机是端正的,希望通过担任团学干部为同学服务,提高自身能力。但也有少数团学干部只关注自身利益,讲实际,更讲实惠,担任团学干部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得到教师的信赖,为以后入党、就业提供便利。甚至一部分同学动机不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摆出“官”架子,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淡薄并欠缺,有的甚至脱离同学,服务意识逐渐演变为“官态”意识。
四、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工作的建议
1.端正培养目的。在独立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团学干部的目的,不应当仅是为了在学校期间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学校必须意识培训的目的是让团学干部明确干部的职责,端正工作动机,强化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树立是非观念、坚持原则,提高团学干部自身素质。
2.规范团学指导老师团队的建设。团学指导老师面对着团学十几个部门,每学年重复性、烦杂性强的工作很多,长期由同一个老师负责确实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特别对于独立学院,团学干部的自觉性较为薄弱,指导老师的工作尤其繁重。
3.拓宽培养途径。团学干部的培养除了单纯形式化的培训课程外,还有更多的培养方式。第一,在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团学干部的作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工作交流会,让新老干部借此机会交流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成功案例等,使新团学干部尽快投入工作,少走弯路,不断学习提高。第二,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团学指导老师对团学干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团学干部的大胆使用,鼓励工作的创新。要尝试给团学干部分配任务,保证他们感到工作充实的同时切忌过量,从而挖掘他们的潜力。第三,从心出发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大学生感情丰富,指导老师对待团学干部应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工作上予以尊重与支持,生活上予以关心与爱护。在他们面对成功时,做他们沉稳的后台,给予认可的同时提醒他们戒骄戒躁,总结成功的原因同时还需要仔细分析可以改善的地方,在成功中切勿迷失。在他们面对挫折时,做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和勇气,在挫折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共青团 德育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本身提出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的提出、建立和发展,给高教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挑战。因此,在团工作中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团组织也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团的体制改革,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改革的高校团工作的新机制。当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不是要把高校共青团完全推入市场。但高校团工作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是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其工作方法、青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制方式、工作目标的确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调节。
(二)党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团的中心工作。因此,高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
(三)青年自身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市场经济对自己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动力。如不少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努力地学习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技术等,为的就是以后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也对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和运行法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人才。
(四)共青团工作自身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只有转换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以新的姿态吸引和团结广大青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能力,才能适应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广大团员青年的要求。如在团的活动内容上要注意强化大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力争通过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在活动方式上要注意体现参与性和成果性,并力求实现团的工作社会化。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发挥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德育协调不足。
在学校内部,学生品德的培养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并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学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并积极与各部门协调配合,摆正位置和心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争取资源,营造更好的环境,争取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但一些高职院校学校的共青团组织习惯独立作战,缺少与德育等部门的配合,个别学校将共青团组织并入学生管理机构,忽略其政治优势。而有些学校的共青团组织习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考虑上级指示多,尊重学生意见少,教育管理组织活动多,主动关心热情服务少。在德育教学中,马列主义理论讲授起来比较枯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往往很难理解,如果老师一味的单向灌输,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学校共青团工作理念滞后,活动形式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学生了解和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譬如: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独立的个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强烈的自尊心,追求物质上跟上潮流,精神上平等。中职学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自卑心理,情绪波动大等。而高职院校学校团干部缺少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了解和思考,不能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这样开展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共青团组织的形象和工作效率。
(三)高职院校学校团干部队伍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高职院校学校团干部队伍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学校团干部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学校团干部不熟悉团务知识,对开展好高职院校学校共青团工作缺乏思考,缺少实践,能力相对于团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短的团干部表现更明显。二是疲于应付各种临时性的任务。高职院校学校团的干部很多都身兼数职,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团的工作,工作中存在拖拉、应付的现象,表面文章多,调查研究少。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些团干部服务意识较差,作风浮躁,怕受累,图清净,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少做好高职院校学校团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团干部队伍不稳定。有些高职院校学校团干部更换频繁,甚至出现“断层”,长期缺少专职团干部。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共青团工作的长效发展和创新,影响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成长方面作用的发挥。
三、新形势下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建议
(一)加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团的干部队伍建设
大学是社会优秀青年的集中地,从事大学生工作的团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青年的要求,适应工作的需要。高校团的干部应该进一步加强四个方面的修养,一是政治素质修养,要把握大局,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坚定政治信念。二是道德素质的修养,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公道正派待人,勤奋做事,勤俭办事,努力做青年人的表率。三是文化素质修养,要有宽厚的文化底蕴,下苦功夫广学博学,汲取营养。为自己的成长、为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功底。四是能力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处事的决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磨练出一批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高校的共青团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本学期我院团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干部队伍:
1、全院团干部实施垂直管理,强调院团委对各系团总支及各团支部的统一管理。根据《共青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委员会学生干部行为规范》和《共青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委员会学生干部选拔及管理办法》及团委各项管理规定,由院团委办公室负责对全体团干部日常行为及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评比,并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各系团总支及各班团支部应积极响应院团委号召,开展各项工作并落实到位,确保我院团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团干部队伍建设要不懈推进。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团干部要加强学习,做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本学期我院团委将加大培训力度,对各级团干部展开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全体团干部懂得要深入学生,深入生活,熟悉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要加强对所在高校重点学科的了解,加强对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的了解,做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锐性;要在面对困难、矛盾不退让、不回避的过程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高校团干部主要来自学生,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做学生友,不做学生官,保持良好品行,锤炼过硬作风,增强自身的感召力。总之,高校团干部要做到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
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就是高校共青团战斗力的体现,是共青团的战斗堡垒。如果基层组织涣散,对团员青年凝聚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号召团员青年的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要不断研究如何认真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我院也在每年五四青年节来临时展开五四评优的活动,比如基层团组织的条例的完善,基层团组织工作考核与目标责任制的实行,高校共青团传统的“红旗团支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的评选,非常有实效。
本学期,我团委将成立团校,接受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加入团组织,充实共青团的队伍。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时,召开我院第一届团代会。倾听基层团员的声音,让所有团员参与团组织建设。
三、强化高校共青团的服务职能
深化和拓展服务内容和领域。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两项需求。
一是心理需求。现在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高的自我期望与社会认可的差异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影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成为我院共青团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可以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消除心理危机、矫正行为偏差,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是就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和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我团委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是为大学生提供制度化、有效的基本保证。我团委也将结合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文化、科技、维权、择业、心理咨询恋等多方位的服务项目和体系,使团的工作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在本学期实现以上计划。
四、强化我院共青团的社会实践职能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建设;大学生;高校团组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7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高校团组织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化建设在推动高校团组织工作变革中的重大意义,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凝聚大学生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上网最多的群体,“截至2009年6月30日,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整个网民人数的353%,而高校在校生占到了其中的212%,高校在校生上网率达到了100%。”[1]而且网络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团组织要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中的新变化,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善于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组织大学生、凝聚大学生,针对网络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把网络作为团建的重要方式来利用,并通过开展满足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各种网络活动,使大学生围绕在团组织周围,形成对广大大学生的吸引和凝聚,巩固党在大学生中的群众基础。
1.2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创新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在传统工作方式对青年影响力下降的情况下,互联网以其立体、交互、便捷等显著优势为高校团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面对网络这一新的工具和载体,高校团组织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在团的领导动员方式、活动参与方式和基层组织建设方式上进行相应创新,构建网络与大学生、团组织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团的活动的互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团组织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团组织的影响。
1.3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高校团组织传统的通过文件部署、会议传达进行层层安排的工作方式,成本高、时间长、效率低,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工作的要求。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拓宽工作渠道、有效共享资源,为团组织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也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网域内,通过议程构建、吸引或说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网络空间的软实力。”[2]团干部应运用网络对团组织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进行整合,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向大学生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高校团组织的工作水平。
2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网站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团组织网站的团务管理功能,将能够借助网络的团务工作全部上网,增加工作信息量,拓宽大学生参与团工作的渠道,从而凝聚大学生。二是充分依托现有网络平台,根据当前大学生兴趣点,创建和开展一些网络品牌活动,提高团组织网站的吸引力,实现团工作在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工作领域的双向互动。
2.2切实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对现有高校团干部专业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既懂得信息化技术,又熟悉共青团工作的人才,为今后进一步推进高校共青团网络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二是通过开展大学生版主、大学生博客、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等评选活动,广泛团结凝聚一批优秀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和大学生网络志愿者人才,进而组建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志愿者队伍,组织他们参与建设和维护团组织网站,进一步提高团属网站的建设水平。
2.3积极探索运用新兴传播媒介开展工作
一是充分认识微信朋友圈、QQ群、飞信、手机报、网络电台等新兴传播媒介对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新兴传播媒介与团工作的结合点,使新兴传播媒介成为团组织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又一重要渠道,提升共青团的影响力。二是高校团组织应在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和大学生手机报两个方面进行工作尝试。高校团组织也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探索工作,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新模式。
2.4要搭建网络服务大学生的工作平台
一是建立宣传教育网络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平台。”[4]二是建立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等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三是建立扶贫帮困网络平台,收集亟待帮助的困难大学生信息,组织动员热心人士资助困难大学生。
2.5要做好大学生舆情信息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探索搭建包括舆情收集、舆情分析和舆情预警为基本框架的大学生舆情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以团干部、青年大学生、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网络舆情信息评论员队伍,组织网络贴文,开展网络评论工作,运用大学生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三是切实做好团的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员队伍,提高信息质量,强化信息报送,努力提升高校团组织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玉娣.网络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3):108.
[2] 约瑟夫・奈.权利大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团支部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95-0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网络背景下,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逐渐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团组织能够积极运用新媒体,并将其和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充分发挥出青年人内在的本能爱好和追求,让共青团鲜活地、有水准地、深度融入青年之中。新媒体可以对高校的团支部活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通过与共青团工作的结合,不仅能整合团的工作资源,还能增强共青团工作的互动性,提升高校的团支部活力,促进高效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校团组织新媒体运用的现状
如今,对新媒体、对高校团组织的研究都着力于共青团组织全面运用新媒体的思路和理论思考,对高校,特别是基层团支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较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够,对基层团组织的指导意义不大。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和工作形式较为单一,团员积极性普遍不高,活力还不够,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团组织没有充分运用最新、最贴近时代背景的途径去开展共青团工作,提升基层团支部的活力。
在对广西高校团组织运用新媒体的调查中,新媒体对团组织带来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最为直接的代表,可以通过对新媒体的接触,了解当今最为新鲜的话题,而通过新媒体推出的个性化服务,例如BBS论坛,就能够让团组织对活动进行总结规划,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个性风格得到发挥。毕竟现如今大学生离不开新媒体,团组织更是如此。
二、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意义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团组织积极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展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时代性,使团组织更好地融入了广大青年之中。利用新媒体创新团的组织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效率,依托新媒体创新团组织生活方式,不断扩宽学校共青团工作领域,扩大基层团支部工作影响力,提高高校团支部的活力。[1]高校团组织新媒体的运用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锤炼基层团干部队伍的时代要求,促进了高校团组织实践育人的载体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推进了高校团工作的科学发展。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表达方式、聚集方式和接受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共青团的整体工作,科学的地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采用网络性的方式开展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力,一直是各级团组织高度关注、努力探索的问题。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团支部处在一个核心和基础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加强高校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团支部活力,更好地把青年吸引和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
作为基层团支部,高校团组织要认证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运用新媒体搭建组织动员和活动的新平台,主动地与新媒体开展合作,积极整合现有共青团工作平台,充分融入时尚和新媒体元素,大力运用新媒体构建工作渠道、扩大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进入21世纪后,电脑网络的影响不可小觑,而团组织已经适应了新媒体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团员身上也体现了出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毕竟处于成长阶段的团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是高校共青团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团组织通过新媒体,例如论坛、QQ群等,可以探讨思想上的一些问题,让自己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促进团组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的团组织通过新媒体,能够让团员更多的靠近、贴近与体验社会,让他们与社会生活无缝接轨。[2]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途径
(一)团干部自身的素质建设
新媒体时代,要想提升团支部活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提高高校团干自身的素质建设。做好新媒体和文化工作,对团干部自身的政治素养以及理论素养有一定的需求。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将自身的政治敏感性进行提高。这样才能更加敏锐地观察到团组织中团员的思想动向,在掌握团员的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团支部活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就无法在与团员的交流中对大学生进行方向的指引,就会让团组织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高校团组织的干部要通过多种多媒体手段,对一些有效、便捷的方式,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时掌握时事动态,及时关注新媒体的更新,多注意沟通,只有积极的沟通,才能更加了解时事动态,才能更加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建立新型思政平台
高校团组织要想发挥团支部活力,需要充分发挥QQ、手机飞信、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建立新型的思政平台,进一步扩展学生工作的新局面。根据调查发现,高校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QQ、飞信、微信等聊天工具,这是大学比较重要的聊天交友方式,只有充分重视,才能正确引领团支部朝着优良的方向发展。高校团组织要对聊天工具进行运用,注重QQ、飞信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可以建立团员的交流群,让团员在信息群上进行充分的交流,组织团员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样还能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复发挥新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以及渗透力。
(三)加强阵地建设,占领“桥头堡”
高校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开展团支部活动,要达到提升活力的目的,需要坚持目光长远,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增加团总支和团支部的新媒体阵地建设。要占领高校共青团的“桥头堡”,建立新媒体下的团支部分支。新媒体时代下的团员有着广泛的爱好,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可以创造更加优异的条件,让学生创建自己的领地,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例如,利用新媒体,团委可以开设一些网站专栏,收集社团的微博群,这样就开发了小活动阵地,并通过团委的指导,让社团的建设更加精良。[3]团支部也要占领门户网站的论坛,例如百度贴吧等,但是不能进行“简单粗暴”的强制删帖,而是通过引导、主动疏导来增加团支部的活力。
(四)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基于新媒体的背景下,可以通过E-mail和博客的撰写,来丰富高校团支部学生的工作经历,让自己能够有成长轨迹,记录生活、学习,让体会变得更加深刻。此外可以将学生工作扩展到网络之中,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让网络对高校团支部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调查广西高校团组织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案例,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孙某某,因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游戏十分热爱。他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在大一刚刚结束时就有4门课程没有及格,学习成绩也是排在班级倒数几名。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E-mail、QQ等方式,让团组织与该学生进行沟通,这比传统的交流方式更得当,也能够让学生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机会,在心理和学习上都有积极的态度。而该同学在团组织的带领下,成绩得到了提高。
如何在基于数字和网络平台的彩信、微博等新媒体条件下,有效地向青少年传播声音、传递服务、传送活力,切实增强团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有效联系、有效服务、有效凝聚,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成了新时期高校团支部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团支部活力的关键指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谢相勋,彭巧胤.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 陆全华,吴加权.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