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在线中小学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72-0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实施的一项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提出了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旨在建立一个能提供超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多媒体联机数据库以及网络计算机组成的一体化高速网络,向人们提供图、文、声、像信息的快速传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此为带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进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变革之路,使“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强调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所以在中小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无疑就成为了基础中的基础。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随着政策的提出,各地中小学也开始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全面推进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工作的重点,纷纷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建成并投入使用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室,闭路电视广播系统、校园电视台等设施设备,为满足教学需要提供了便利。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它的意义更在于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教育,重新认识学校教育。这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突出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学教学的内涵开始日益丰富,形式变得多种多样,教学活动也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的技术的应用具有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而言,必须着眼于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站在时代前沿审视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范式的更新,依据实际现状和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力求实现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三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具体应用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指的便是教学应用中多种媒体的综合,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通过有效运用照片、插图、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形成具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媒体教学系统。
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是中小学最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媒体和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它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美国一些教育学家认为,“与那些由黑板和粉笔的结合来支持教学的岁月相比,今天可以利用的媒体是惊人的。即使是那些一直认为媒体是理所当然的人,也会因此而感到震惊。作为一个设计者,媒体设置允许你更有效的接近学习者。”不仅如此,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上,它可以用于教师进行辅助教学,也可以让学习者进行交互操作学习,并可对学习者的学习作出评价。概括起来,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视觉与听觉双重感观刺激,信息传输数量大、速度快、质量高、应用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强调的是对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这其中需要有很多值得关注、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既要注重实际的操作,又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多媒体教学作为一个基础,也推进了网络教学在中小学的应用,就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多媒体功能不仅可以使小学生认真地思考怎样才能更为合适地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来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让他们通过建立链接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在网上进行积极搜索的机会。”可以见得,如果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将十分强大。
2.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
当今社会,网络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学习时代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文化特色,引起了教育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网络技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了模式的新变化,早在90年代就有学者对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提出过具体的设想,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体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体化”与“集体化”结合起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既能够激发兴趣,又能够丰富知识,还能够开拓思维,这在中小学教学中非常适用。其次,网络技术能够有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可以作为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以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求,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沟通交流及时有效的良好局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向在线的同学、教师发表成果、请教问题、寻求帮助;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料等到网络上,为学生提供适用的学习资源。同一地区的中小学校,可以通过局域网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进行同步授课,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相互的交流与借鉴,教师也可以开展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研制网络课程等等教学活动,使学校之间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积极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46-01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刨”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关键词:立足文本 体验生活 发展思维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气氛活跃。过程如下:
新课开始,教师点击课件,邀请学生一起跟着课件中的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放起了动画片,小兔从睡梦中醒来。然后感受到了阳光从窗口照进来,接着,它又跑向绿绿的草地,寻找太阳,天色渐渐暗下来,太阳落山去了。通过这个“看”的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说”的环节。请小朋友说说,小兔找到太阳了,你是不是也找到了,它是什么形状的?有哪些颜色?小朋友们根据刚才看到的情形,各抒己见,说太阳的形状是圆的,它的颜色是红红的。然后,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个太阳。学生都高兴地挑出自己喜欢的太阳,说这个太阳颜色非常鲜艳,那个太阳还梳着小辫子呢。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偏好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随后,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老师的目的是解决一个造型拟人化处理的问题,课件出示太阳的圆盘,以及旁边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太阳五官部件,请学生来点出自己喜欢的五官,感受太阳的情绪变化。课堂气氛再次活跃,看到太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学生个个开心地笑了。最后,教师点到为止,请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太阳,要求做到色彩鲜艳、样子有趣。
课后,我随机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所有学生都表示喜欢。
“有动画片看”“刚才贴太阳眼镜、嘴巴的游戏挺好玩的”“有很多漂亮的作品,他们的太阳太漂亮了”。(指欣赏的作品)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学生笑。有一位学生说:“不一样,我今天画的太阳大,而且笑得很高兴。”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今天的太阳有生动的表情。
问题4:这节课后,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啊?
微笑,不答。
不难看出,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儿童喜爱的,它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快乐,有了兴趣。然而,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我很想听到他们体验太阳、感受太阳的观点,但是没有。事实上,学生所收获的,也仅仅是快乐而已。他们对生活中真实的太阳并没有去好好体验与感受,可见他们的观察与表现能力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他们对太阳的探索欲望更没有被激
活……
思考:为什么这样一节有着活跃的气氛、清晰流畅的思路、具备新理念、受到学生喜爱的美术课,却看不到学生作品形象的丰富性,看不到学生感受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他缺乏价值的原因有三个:
1.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第1、2两个问题可以综合起来理解。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是用动画片形式出现的。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愉悦感,但却忽视了学生对太阳形、色的亲身体验。贴太阳五官部件的游戏借助了现代媒体,实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这是现代化的,但这种表情变化背后,也暗示了一种太阳只有这些方式、形式与情感的表现,局限了学生对太阳形、色的想象与创新思维,也就谈不上展示个性特色了。因此,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题的重难点服务时,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第3个问题,课堂虽然提供了古今中外与同龄儿童不同表现形式的太阳作品进行欣赏,却只局限在讲讲“喜欢哪一张”,以及画面内容上。在赏的过程中没有继承前人的优秀艺术表现经验,没有引导理解作品真正的激情与内涵,这是导致学生不能流畅有效地用色和线表现自己心中的太阳的根本原因。
只有快乐的课堂并不是我们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的,她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产生暂时的兴趣,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才能形成学生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才能最终实现课的有效性,达成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立足文本,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离不开“赏”这个环节,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新课程强调要弱化美术学科本位,但并不是弱化到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以及基本的艺术态度都忽略。
每节美术课,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要赏到位,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但这并不是无主见的走,我们应有意识地对作品中的形态、色彩、线条、作品、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对于接近美术本体的知识,教师可以讲,但不能剥夺他们接受丰富信息量的权利。相反,适当的知识,更有利于有据可循,实现有效欣赏。
二、注重体验,深发“说”的内涵
新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然而,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说出真情实感,能做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必须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动画片中展示的形象只能说明那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在《太阳》一课中,我认为做足课外工夫,细化课内表述,才能说得精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我们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做一做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拓宽“想”的思路。
众所周知,美术课程是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因此,我们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激活思维,引导思考,促进发展。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我们走出娱乐的误区,多角度挖掘课程价值,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达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