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商专题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基本情况
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县组织各类电商专题培训46余期,参训人员2565人次,其中贫困户1631人次,新增电商经营主体101个。培育省级电商示范镇1个,电商示范村5个,电商示范网点6个,网销超千万电商企业1家,网销超百万电商品牌2个。截至10月,全县电商交易额达24.95亿元,同比增长17.57%,网销额7.55亿元,同比增长39.94%,其中农产品网销额3.55亿元,同比增长18.3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商扶贫工作,连续四年制定出台有关电商扶贫政策文件。今年,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电商扶贫问题整改要求又制定出台了《县2019年电商及家政扶贫奖补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对电商扶贫给予奖补,进一步激发了电商扶贫工作活力。
(二)强化培训孵化。制定了《县2019年度电子商务培训工作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县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培训要求和培训跟踪服务,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设不同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精准性。联合县扶贫局、县民生办印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县电子商务进农村暨“农品上行助力扶贫”专题培训的通知》(邱商务〔2019〕18号)。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各类电商专题培训46期,人员2565余人次,其中贫困户1631人次。培育新增电商经营主体101个。同时,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电商经营主体,背包客刘波、小萌宠黄健等本土新兴电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鼓励电商企业回乡创业,忠旭、百食轩等行业销冠型企业回乡发展。
(三)强化线上线下。县积极对接企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贫困户、贫困村产品销售增收。1月10日-12日,我县举办了“融e购2019年货节”,全县31个乡镇的200余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参展,线上线下交易金额超3千万元。9月份,乡村开展电商产业扶贫(认领扶贫地块)活动,当月筹得资金25余万元。9月9日,乡村民200亩水蜜桃滞销,县商务局第一时间对接商超,数万斤水蜜桃一个星期销售一空。9月11日-12日,我县与肥东县联合举办中秋节电商扶贫结对展销会,我县参展的22家电商企业与个人的农特产品销售一空,并与当地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四)强化民生服务。全县“两中心一站点”体系建成运行,并按照要求开展了优化升级。“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逐步打通,实现了乡村物流全通达、配送更便捷,村网点配送时限缩短近2个小时。同时,以中央巡视脱贫攻坚反馈的电商扶贫问题整改工作为契机,全面摸排梳理、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网点便民惠民、带贫减贫功能。
(五)强化模式带动。一是全面推广“电商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鼓励电商主体通过收购代销、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开发农特产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现已涌现出以邱米山、百食轩、背包客、忠旭等为代表的一批模式探索企业。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县镇、乡村、乡村电商服务网点等为代表的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网点,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或发展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电商扶贫,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县电商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户通过电商双创难。贫困户因文化水平和年龄健康限制,从事电商双创难度较大,电商意识较弱,从事电商意愿不强。二是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扶贫作用未充分发挥。县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广泛开展贫困户便民服务,在农产品上行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参差不齐,部分运营效果不显。
关键词:跨境电商 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引言
以电商为平台,对外贸易全球化的局面日渐成熟,无论企业或个人均可以实现无国界的商品销售,跨境电商可谓发展潜力巨大。尼尔森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通过国内电商平台跨境网购的比例超60%”,据暨南大学教授、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陈海权在“第六届跨境电商论坛”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2016年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然而,在跨境电商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伴随而来的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那么,如何突破“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不良对接”的瓶颈,成为了值得高校对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仍然是主要通过系统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悉基础的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1]。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通常是比较单一的,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教材有限,跨境电子商务的师资力量薄弱[2]。此外,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引入了电商模拟平台,但是更新困难,实际操作更难以在校内实现。
2. 电商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跨境电商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并未开设跨境电商的相关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普遍没有国际贸易的专业背景,很难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针对学生,而没有对电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致使教师缺乏跨境电商运营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校内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
(2)校方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掌控
部分校企合作使学生成为了企业免费的劳动力,企业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某些简单的工作,对跨境电商的整体运营缺乏认识。高校在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水平,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管,致使培训效果无法掌控。学生也会认为这种校企培训没有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必会导致校企合作失败。
(3)高校体制僵化致使校企合作推进难
部分高校虽然想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高校对于校企合作需要进行多方审批,环节多,致使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系、院放慢了校企合作的脚步,甚至放弃了校企合作的机会[3]。
3.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电商人才的建议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报告》(2015)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企业与高校合作,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可见,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并没有被广大高校所采用,换个角度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高校增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需求最大的是电子商务运营的人才,希望高校增设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这样的课程绝不能停留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是与企业平台对接,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运营操作环境。此外,在学生实操的过程中,渗透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等跨境电商所需的基础知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并存的模式
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而高校却某些原因不能顺利地与企业合作。针对此种情况,建议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定期地派企业专家到校为教师培训,为师生作前沿专题讲座,教师与企业共同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做出认真的鉴定,保证实习效果。针对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企业与高校可以采用“订单制”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实习即就业[4]。
(3)高校在制度上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一旦企业与高校进行了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项目,双方就应长期坚持下去,毫不动摇地进行专业共建、师资共建。高校应在其权利范围内积极主动地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制定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制度,鼓励校企合作长期深入下去。比如,高校提供给跨境电商企业培训学生的场地,提供必要的设施,允许实操性强的课程由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担任等。
总之,在跨境电商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校企合作是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的资源,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企业运营有真实的体验,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梅蒋巧.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 管理观察, 2014(31):119-120.
[2]戴卓. 高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50):85-86.
[3]桑椹.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浅析[J]. 商业故事, 2015(9).
[4]支侃买, 张敏, 马永辉.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西安翻译学院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 求知导刊, 2015(1):71-73.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11月,农民转化为三产经营者或从业者人数为7862人,完成目标任务94.2%。预计全年农民转化为三产经营者或从业者人数84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总数将超过28万人。
二、主要举措
1.重视三产企业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以项目引领企业发展壮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欧尚超市,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商业,城区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不断涌现。加快发展汽车服务贸易,一汽大众4S店正式投入运营。与建国汽车、天牛车业等4户汽贸企业合作开发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引进红星美凯龙实业,城北建材家居市场项目迅速推进。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夏洽会、广交会等国际会展,积极搭建外资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全县限额以上商企达202户,为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三产经营者或从业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