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发展论文

第1篇

1.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趋势,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如河南漯河发展成了著名的休闲小食品生产基地,郑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在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十三香调料等享誉全国。郑州三全在速冻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集团是我国第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双汇、思念、莲花在2009年分别以90.54亿元、44.90亿元、16.0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众品集团通过多种模式培育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60多亿元的产业链;华英集团坚持“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00农户、近3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业大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种类主要是粮食制品和肉制品,粮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麦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猪为原料。由于转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原料没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产品资源的浪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河南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扬、市场激烈竞争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稳定。企业规模小还造成融资能力不强,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3.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机器陈旧,损耗偏高。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业的新产值率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经向深度加工转型,高科技、生态型食品工业稳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食品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河南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变,就要紧跟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集聚,从强化品牌建设入手,积极开发生态产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促进产业集聚

单独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发展食品工业,就要改善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就能够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获得盈利能力的增长,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是食品加工企业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生产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一直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标9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这些品牌注重生产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层次,扩大影响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强大的市场功能、信用功能、识别功能塑造河南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形象,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竞争优势。

3.发展生态食品

现代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需求很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很多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标准和准入条例。河南食品加工企业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要勇于和国际接轨,扶持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按要求不使用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保证食品不受污染。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证,促进河南食品的出口增长。

4.保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天赋责任。只有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河南食品工业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品牌优势。保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先进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适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粮油产品、果蔬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调整产品结构

第2篇

中国钢铁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太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持清洁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环境不被破坏,资源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实现环境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上,我们在努力的寻求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我们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粗放经营时代,我们一味把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增长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从而加速了瓶颈与制约因素的形成[1]。从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数据看,我国比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钢铁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9.2%,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2]。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也是我国的废物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工业还没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么可以看出,未来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环境方面来,当今国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钢铁工业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必将对钢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以保护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自然资源方面看,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地球的铁矿石不断地减少。我国优质铁矿石存储量比较小,资源紧缺的现实对矿石、焦炭等钢铁业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钢铁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显然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它是能同时加快钢铁工业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根本方法,它应渗透于钢铁工业的各个环节。

2.1钢铁工业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工业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损失,减弱对设备的自身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各生产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铁水、烧结矿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电力、蒸汽、氧气、鼓风等二次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损或放散;减少生产中燃料、电、氧气、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3]。

2.2钢铁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指未转化为废料的物料通过综合利用而被消除。废料的综合利用不但可增加产量,同时减少原料费用,降低工业污染及其处置费用,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钢铁工业资源消耗量大、种类多,实现废料的综合利用,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确保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性。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怎样处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钢铁工业也不断的研究新的粉尘和废料回收技术,尽量减少钢铁生产中的废物排放,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提高废料的回收和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排放物而且可以节约排放物的倾卸堆放成本。近些年,钢铁行业开发了很多钢厂废料回收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产中,使钢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被回收或直接作为原料返回到钢铁生产流程中再次使用。对于钢厂废料中的细滤粉尘或污泥,为了方便回收,大多先进行无尘化处理,使废料从便于清理和转移,例如:压块工艺;造块工艺;造球工艺。生产中具体使用什么技术主要取决于将钢厂废料回收用于生产流程的工艺。

2.3钢铁工业废气的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的废气处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钢铁废气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为降低钢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钢铁企业必须尽量减少废气的排放并对废气进行净化。废气的净化技术是当代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有两种技术:静电过滤的干法净化法和湿法洗涤的湿法净化法。两种方法都具有一次废气搜集装置和水冷烟道,后者通常装备有可调式套筒以利用抑制燃烧进行的气体回收,以及移动式烟罩以便在砌炉时提供通往转炉炉壳的通道。

2.4电炉炼钢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随着铁矿石资源的短缺,电炉炼钢以日益被钢铁行业所重视。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与转炉结合冶炼技术,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冶炼技术。使用电炉炼钢有以下优点:1)电炉炼钢主要以废钢为原料,可以大量减少铁矿石以及焦炭的消耗;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电炉炼钢的能量消耗水平较转炉炼钢要低;3)从环境排放的角度来看,电炉炼钢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较少。从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世界转炉炼钢产量为8.14亿吨,占世界总钢产量的32%。中国的电炉钢比例为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钢铁行业要持续发展,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傅杰认为,以我国年产钢5亿吨计算,若电炉钢比例从10%提高到25%(2020年目标值),则每年可节约铁矿石0.975亿吨,降低能耗0.2625亿吨标煤,减少CO2排放1.192亿吨[4]。

3结束语

第3篇

一、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航运业相对萧条的影响,近年广东省造船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产业,201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船舶制造业却下降1.4%。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283.8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1%。但船舶制造业中的某些新兴领域如游艇产业却稳步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游艇产值约为20亿元,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居全国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制造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国有骨干企业加快向海工装备高端产品转型,海洋工程及辅助装备业开始走向深海领域,在抢占海工高端市场、推动产品转型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充分凸显出广东在海工装备制造与改装上的综合实力。

2.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的船舶研发机构和人才,设计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相关高校的培养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船舶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大型造船设施不足,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造船基地,目前仅有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三是市场开拓难度大,支柱产品难以培育和发展,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当前全球造船业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缺乏。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占到总量的60%以上,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广东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份额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有差距,完工的船舶主要是处于低端的散货船。四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及高端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另外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六是融资仍然困难。尽管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和骨干民营船企给予了融资支持,但对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

二、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向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南海正成为海洋开发最有潜力之地,这对前一轮相对落后的广东船舶工业来说,是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契机。广东船舶工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南海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瞄准国际船舶市场,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开放型造船基地和国际船舶市场。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广东省和沿海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把船舶工业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作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使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重视风险防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广东省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但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要加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培育骨干,重视市场、技术、质量、产能、法律等风险分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要重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品前端设计、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配套系统开发,加快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指导船舶工业基地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游艇、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以及船舶修理等业务。

2.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航运业比较萧条背景下,要站在战略高度将其作为一个调整结构、提升研发及建造水平的机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二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推动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海工企业(集团),形成更具规模和经济实力、能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推动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要对中小船舶工业企业的调整发展给予积极关注、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从产品研发、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五是要推动企业组织架构改革,通过企业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来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造船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造船;深入推进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六是进一步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在发展总装造船模式的同时建立与其相应的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船舶配套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议加快珠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番禺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3.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要把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造船吨位的增长转向科技含量的增长,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通过跨地区、国际性的技术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加大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智力转化环境,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重视培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造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4.创新船舶工业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要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行船舶生产的社会化模式,通过推动骨干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及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借助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机,积极推动广东省船舶工业企业以国际化视野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实施以获得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提高营销水平,贴近海外市场为方向的“走出去”发展战略。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营销维修网络和生产制造基地,并逐步发展为国际造船的总承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