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课堂教学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科学明白,表述清晰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核心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概念的讲解教师就要做到清晰明白。例如,在讲授物质概念时,教师就要把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两个概念都介绍清楚,这样学生才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才能更清楚地把握物质概念,利于今后的学习。其次,会遇到一些知识层次之间的差别。教师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地介绍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两个方面介绍这一原理内容的,教师利用语言表述给学生作出提示后,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更容易,也更有针对性地去掌握原理,这对于有很多原理内容的哲学教学来说大有裨益。最后,教师语言的清晰还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知识间内在逻辑的把握。用清晰的语言传递知识的逻辑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时,教师按照“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就会使学生觉得价格与供求这一理论很简单地展现在面前,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二、严谨到位,表述准确
高中政治教学不但承担着传递知识的目标,更要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准确的语言表述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方面,教师对知识的传递要准确,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时事政策变化。例如在以往教学中,教材讲解公司的注册资本时都有相应的数额限制,后来《公司法》修改,取消了这一限制,而教材还来不及更改,教师就要及时准确地把这一变化传递给学生。再如关于政府职能的表述,以前一般认为政府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职能,而在现行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表述则对原来的段落进行了拆分、修改,增加了生态建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准确说明,这样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变化,更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的理念,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准确,在情感上对老师更信任。其次,教师对于教学中用到的材料引用表述要准确,对于社会现象的引导分析也要准确。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学生会觉得教材知识有很多的说教,不符合社会现实,教师就要准确、正确引导,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多样文化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落后腐朽文化要加以正确区分,明确人民群众需要的和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而不是要发展多元文化,在文化激荡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主流、主旋律。这样学生才会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的正确认识要有教师的准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述的严谨准确。
三、轻松诙谐,表述幽默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1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中外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为什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在观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把教学过程看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视了教学是一项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应有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1.1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1.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
1.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相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教学课堂变为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2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节时,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紧接着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学生们就议论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