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课题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项目延期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s Postponed Problem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undertake various projects, project delays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roject delays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a ne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t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ject delay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deferred management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 projtst postpone; countermeasures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涉及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开始,到筹措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验收管理、项目评估和推广应用管理等都属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范畴。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于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交流合作力度和投资回报率也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科研管理现状来看,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如前期管理。再加之后期管理涉及因素较多,最终导致科研项目获取资金难而结题容易的现象。因此,提高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对于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管理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延期现象,即项目到既定周期无法按时完成被迫延期甚至延期之后仍然无法完成的现象,这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也有帮助。随着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承接的科研项目数量与之俱增,伴随而来的是项目延期问题逐渐增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项目延期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1 项目延期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研究风气,造成“重申报,轻研究”现象。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枯燥的工作,探索未知世界需要一大批勇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长期默默地工作才能成功。但是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其承接科研项目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出于某些个人需求,这与科学研究的初衷发生了偏离。因此,高校教师申报项目时对于是否能按时完成并不关注,很多项目在立项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其无法按时完成的结果,因此这些项目的负责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开展项目并持续跟进,这是项目延期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之一。
(2)项目申报中存在“挂名现象”。因为在立项考察指标体系中,项目组成员的职业构成、职称水平、技术队伍科研实力等所占比例很高,因此很多项目组在申报时会把并不参与项目,但是职称等级高的人员列为项目组成员,将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研究院所以及资金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提供给立项考察者,以其能提高项目获批的几率,这种挂名现象实际上是虚报项目组的科研实力,很多立项申报中的人员和单位并未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工作中,还有极个别项目只有负责人一个人在工作,与合作单位的配合基本停止,项目组科研实力大打折扣,最终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低下。
(3)项目负责人“缺乏合同意识”。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是立项后的常见协议文本形式,其中明确规定了各项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组人员结构、项目制度安排、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和范围、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这些指标对项目能否按时验收十分关键,因此合同书的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但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很多项目负责人对合同的重要是视而不见,单方面更改项目内容、调整项目组成员结构,或不按要求及时上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的现象屡见不鲜,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及时监管,这也是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
(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一般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固定的标准可以执行,因此其可操作性很强,但是科研项目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特征,这些因素会干扰项目的正常开展,比如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主要研究成员的重大或突发性疾病、岗位调整、经费无法及时到位、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变化等都会使项目遭遇难以预料的困难,任何一方面的意外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5)项目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高等院校承担了大量国家以及各部委下达的科研项目,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十分繁重。首先要上报巨量的申报材料,然后在项目结束后还要进行多种渠道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这些工作十分细致纷杂,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无法对所有项目实施深入的分析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不够全面也是一个制约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在科研管理办法的建设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对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现象就没有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减少奖励或者扣除科研评分等,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只是走走过程,使得惩罚措施成为了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对于按期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挫伤。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得不到警示和敦促,导致科研项目延期现象屡禁不止。
2 加强科研项目延期管理工作的意义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资金实力不足以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因此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学校科研管理规范与否进行严格的监督,将项目延期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单位,在项目申报时要给予政策倾斜,新的批准资助项目要首先考虑以往的项目执行进度与质量,项目延期率低的高校能获得更多的新项目;而那些项目延期率高的高校不仅在科研剩余方面受到影响,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新项目以及资金支持。项目承担方和主管单位一般都是以合同形式作为立项的依据,这对于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是一致的。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目标、内容、进度、经费使用计划以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等规定实施项目。其中对于项目结束时间同样也有明确规定,如果出现项目延期本质上就是违反了合同。
综上所述,解决项目延期问题也是高校加强科研管理水平,保证合同履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科研工作是一项组织严密的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来开展,对项目人员以及项目进度安排、经费使用计划等工作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按计划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保证项目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因此必须对每一个环节做好妥善的安排,可见解决项目延期是高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3 解决项目延期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
立项是项目实施的第一个阶段,立项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及时地将课题相关信息、完整的合同文本和项目方案转交给课题组。对项目的人员配置、研究进度安排、经费落实和使用计划等及时做出规划,保证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实施。
项目实施中期至少应组织一次中期评估,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形式可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相结合。汇报内容应包括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困难、需要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等。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属于落后淘汰的项目,则应及时中止项目或者在重新评估之后将其与其他项目合并处理。
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科研管理工作量激增,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于科研项目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管理工作水平难以提升。未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院(系)科研二级管理方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这种模式下,校级与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共同分担科研管理工作。此外,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还要注重与项目主管单位、学校科研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来遏制项目延期现象。
3.2 坚持公平、正确的立项申报原则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由申报,即完全放开申请权限,科研管理部门将所有符合要求的项目全部上报道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上移,第二类是限定申报即推荐重点项目。这一类型的申报是由学校级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按照项目审核程序对本校上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将审核结果优秀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但是重点推荐的申报方式目前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往往不按照审核程序执行,推荐项目的决定权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中而受到了管理者主观意愿的影响,使得部分质量低的项目获得了申报机会,这也是导致项目延期的隐患之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提高项目审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严格执行审核程序以保证高质量的项目获得申报机会,避免低水平项目鱼目混珠。学校学术委员会应正确履行职能,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工作中,对项目主管部门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必要的监督。学术委员会还应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制定项目审核原则,积极推动申报项目公示制。确保高水平项目能在学校的项目审核中脱颖而出。
3.3 实施有效的奖惩措施与考核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项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的指导精神下,建立本校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尤其是要加强项目考核体系建设力度,确保考核措施的可操作性,考核制度要明确奖惩措施并坚决执行。科研管理部门要以项目管理制度为依据,按照项目立项合同的内容执行项目计划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隆菊,何建军,裴新宇.高校基金项目后期管理中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150-151.
[2] 余芳.关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44-146.
[3] 张彬.浅谈高校科研项目延期问题的管理[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51-154.
[4] 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66-68.
[5] 周虹志.地方高校应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2005(4):28-29.
[6] 胡孝瑞,黄波,赵明晟,等.浅析高校的科研管理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1):88.
关键词:绩效评估;受评者;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5-02
一、绩效评估与绩效评估客体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1]。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成分,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专员和直线管理者的关键能力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员工情况,对员工履行本职工作的态度、能力、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激励与约束,改进管理方法,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2]。它作为一个正式的、独立的人力资源实务,在组织中每一年或半年实行一次,其评估数据用以支持组织的人事决策(如,晋升和薪酬)、员工反馈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需求的识别等。理想的绩效评估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并提供改进员工绩效的有利信息。鉴于评估信息的重要性和用途的多样性,心理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就影响绩效评估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绩效评估的客体―受评者。组织中的绩效评估主要是由人来作为主体,同时,由于绩效评估中个体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动机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主体在评估同一客体和同一主体评估不同客体时,绩效结果(评估水平、评估准确性、评估区分性)的不同。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绩效评估研究主要关注于评估中的认知加工。到21世纪初,绩效评估研究转向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绩效评估社会情境的研究;二是对绩效评估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如目标,动机,态度等。然而,虽然关于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关于绩效评估实证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如社会情境与绩效评估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支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整合分析影响绩效评估客体的因素,提供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关注点,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研究方向。
二、影响绩效评估客体的因素
在影响评估客体进而影响绩效评估结果的变量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对绩效评估中受评者的研究。具体来说,通过文献回顾,可以把在受评者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受评者的动机和受评者对绩效评估的反应。
1.受评者动机
在绩效评估中,受评者动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绩效评估与奖励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绩效评估过程中能够提高受评者动机的因素,如参与度。
Mani(2002)认为工资往往伴随着工作愉悦感和自我激励性,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但是很少有组织将绩效评估系统与工资或奖励以一种清晰而具体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些学者认为员工绩效表现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而不是技能或动机。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这些环境因素固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到能够排除与员工满意度和产出相联系的社会或动机因素。下面讨论不同的评估因素与受评者动机的关系。
不管是传统的学术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将评估过程中的员工参与度视为对受评者工作动机的预测变量。Pettijohn和Amico(2001)将员工参与和公平感整合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并根据数据得出,绩效评估系统能够实际改进员工满意度水平、组织承诺和工作动机。
2.受评者对绩效评估的反应
在文献回顾中,受评者对绩效评估反应的文献从1990开始呈井喷式的发展,这可以看成是从关注于绩效评估测验转变为关注绩效评估社会情境的一个直接的证据。绩效评估不仅仅只涉及准确性,同样也包括发展、投入、对价值的看法等。根据检索到的文献,大致可以将这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对评估过程的反应;对评估结构或形式的反应;对多源评估或反馈的反应。
首先,就对评估过程的反应而言,Keeping和Levy(2000)认为,受评者的反应大概是评价绩效评估系统的最佳指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如果受评者和评估者感觉该评估体系是不公平的、无用的、不准确的,那么即使是最符合心理统计学规律的评估体系也是无效的,这一感觉可称为绩效评估公正感(justice perception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s)。绩效评估公正感是指在绩效评估情境中,员工对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绩效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的公正感[3]。任何员工感觉到他人对他或她在组织中所受到的评估不合理、不公正时,就会对绩效评估系统感到消极,表现为缺乏动机,降低满意感和减少对组织的承诺一般来讲, Brown和Benson(2003)研究发现受评者和评估者对于公平的绩效评估系统表现出更多的支持。
其次,就受评者对评估的结构或形式而言,Tziner和Kopelman(2002)发现,相比于其他量表,如图尺度评价量表或行为锚定测验量表,评估者和受评者更倾向于行为观察量表。行为锚定量表普遍不能被评估者和受评者接受,且其接受程度始终在其他评估模式之下。行为观察量表的价值在于允许评估者作为观察者而不是判断者,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更容易给员工提供建设性的反馈。DeNisi和Peters(1996)也检验了工作日记的作用,他们发现评估者对应用日记的绩效评估系统反应积极,即使这种系统会有更多的工作量。评估者回忆绩效信息更快,且能更好地对员工做出区分。
最后,就多源评估或反馈的反应而言,与单源绩效评估相联系的反馈系统并不能令所有研究者满意。为了解决上面所关注的问题,研究者开始重视多源反馈系统。它能够在一个组织中同时实施多种评估方法,并为决策制定提供大量的与工作绩效相关的信息,这进而催生了360度评估方法。针对参与者的多源反馈,Waldman和Bowen(1998)指出一些因素如组织文化、评分者信度、高参与度以及匿名评估会影响它的可接受性。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员工对多源反馈的态度和发展性活动频数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当个体接受到比预期更低的评价时,他们的回应会很消极,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发展性活动的反应。Shrestha和Chalidabhongse(2007)认为360度评估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人进行评估,从而能够对某个员工的能力做出广泛的预期。一般来讲,如果参与者认为绩效评估系统是不公平的,反馈是不准确的,评估源是不可信的,那么他们将会更倾向于忽视和不使用他们所接受到的反馈。
三、结论及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自对绩效评估开展研究以来,对影响绩效评估客体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进步。该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目前绩效评估领域中影响受评者的主要因素,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绩效评估中有关评估客体的研究方向。例如,第一,在绩效评估文献中,反馈环境对绩效管理研究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对于绩效反馈系统的操作以及评估在过去的绩效评估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基于现有的理论框架,以及过去关于反馈方面的一些早期研究,可以发现绩效反馈系统的建立对于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受评者的动机和对绩效评估的反应会显著地影响绩效评估结果,所以在实施绩效评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受评者对于绩效考核的看法,如绩效考核与受评者的联系有多大,对受评者是否具有激励作用,绩效评估的模式如何等[4]。
虽然以往四五十年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绩效评估中影响客体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研究主题的相对分散,导致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未来研究有必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
第一,绩效评估反馈系统的研究。绩效评估的结果的信息反馈对于受评者能力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并没有对这一方面投以足够的重视,如不同的反馈对于受评者以后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反馈方式能够刺激或制止员工相应行为的再现,因此,在实际的绩效反馈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反馈方式,使每次绩效反馈的激励效果最大化,未来应重点关注绩效反馈系统的相关研究。
第二,影响绩效评估客体因素间的交互研究。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分别探讨影响绩效评估客体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这些因素间缺乏联系。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进而将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为绩效评估的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三,在中国的组织情境下西方研究的适用性。中国有不同于西方的组织文化、社会规范、人员素质,所以在分析中国组织中影响绩效评估客体的因素时,直接照搬西方的研究结果是不恰当的。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注重中国本土化因素的影响,如中国的组织文化主要是家长式的文化,当评估者是组织的下属,而受评者是上司时,是否会影响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是否有显著差异?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下绩效评估的差异性,为本土化绩效评估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宋昊,杜清玲.浅析绩效考核中的绩效反馈[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3).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建设思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物联网”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与物联网有关的组织,目前在中国,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互联网上,形成“物联网”。
1 物联网技术
目前,物联网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感知层,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统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一维、二维条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信息传感装置自动采集到与物品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它是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的基础上,将从底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出去;最上面则是应用层,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物联网的“收集―传输―处理”三个步骤。
2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从技术上来分析,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这些技术覆盖面广,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专业的定位。从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来看物联网专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2.1物联网工程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物联网组网方案拟定及物联网组建能力;物联网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物联网管理与维护及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监控、故障排除、网络系统优化和升级)能力;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能力。
3)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技术、编程与应用、综合布线、C#程序设计等
4)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楼宇智能化产品营销运作、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维修、楼宇智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技术,具备楼宇智能工程行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区物业设备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业电气方面的安装、施工、管理和监理能力;建筑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建筑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维修、设备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产品研制开发的能力等。
3)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AutoCAD工程制图、现代空调制冷与测控技术、建筑楼宇节能过程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综合安防监控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楼宇组态软件设计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3车联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车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车联网系统管理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能力;信号收集与利用能力,车联网系统配置能力;车联网系统监管处理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3)主干课程:网络通信技术、车载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蓝牙技术、智能轨道交通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微波技术等。
4)核心课程: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2.4智能农业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掌握智能农业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物联网网络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讯系统应用能力、WSN网络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能力,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等。
3)主干课程:精准农业管理、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种子储藏加工与种子管理、WSN现代农业应用、灌溉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3 总结
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区域的物联网产业,这样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行业背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物联网人才支持。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软件的条件,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物联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内囊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焦虑症后病人双侧内囊正常组织接受单次γ线照射后的神经放射性表现。最大靶点剂量为200Gy。照射后3~44个月系列CT扫描和MRI被用于随访观察。结果提示高剂量时观察到的组织反应、体积变化和时间过程比小的照射体积中观察到的更不易预测。因此,建议在将来应使用低的放射剂量和较小的体积。另外在用CT及MRI评价γ刀引起的损伤时应考虑时间因素。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多次分割代替单次照射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学的优势,但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单次照射需要较大的靶体积。如果降低几何精确度和增加摆位的不确定性与多次分割照射有关,通过这样即可部分补偿放射生物学增益。Lo等[8]为估计分割照射脑肿瘤的潜在治疗增益,评价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潜在增益方面的效应,采用生物有效剂量(BED)、依据LQ模式对不同治疗计划的治疗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疗增益(TG)被定义为肿瘤的BED与同一正常脑BED在多次分割及单次治疗的比值,结果分割治疗的TG随分割次数增多而增加,随单次剂量增大而减小。在1~10的分割次数中,TG在单次剂量点为20Gy、30Gy、40Gy时分别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几次分割中更明显。如果体积增大,则分割的增益减弱。从单次剂量的靶体积2cm增加到分割治疗的2.3cm时,TG从1.19、1.11降到1.06。研究认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疗增益时应考虑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分割治疗中的影响。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疗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用LQ模式分析等剂量效应关系,并考虑肿瘤的放射生物学、肿瘤体积、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提示Leksellγ刀进行立体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种非常准确可行的治疗方法。在另一项38例各类病人的研究中,总的分割剂量20Gy~60Gy,肿瘤周围剂量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头架接受2~5天的治疗,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并且肿瘤周围脑组织受量最小。
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进展,X线刀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肿瘤治疗。Luxton等[10]研究认为最终X线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确度较γ刀略差。
1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分析
1.1 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
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有关人才学的论著后,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辅助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程度,主次递减排序为: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专业辅助知识。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各部分知识的得分均值、构成比例等。
依据调查结果,对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统计归纳,专家认为其专业方向
课程内容所占的比例应该最高,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与专业辅修课程知识应接近。当然,这些比例和关系会随着老年体育专业的建立、开展与实践进行自我调节,最终随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专业基础知识是指构成一个专业原理性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知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调查结果(见表2)。
专业人才基础知识应包括体育学知识、老年学知识和保健学知识等几部分,“其它知识”类的选择频数远不及半数,主要应包含通用基础相关知识。
专业方向知识是指构成某一专业定分支方向的规定知识,它是体现该专业方向特征最明显、最具体的部分。
调查结果(见表3):
因为还有一些知识属于“未知内容”,所以我们暂且把老年体育方向的专业知识概括为“体育学理论知识、体育学实践经验、老年学理论知识、老年学实践经验、保健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工具类知识等。调查的排序是制定各部分相应课程的具体内容、学时、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根据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的调查结果中各具体指标的选择频数的多寡,即其各指标的重要性的大小。
表4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各门课的具体课程内容、学时、学分提供参考依据。老年体育专业辅助知识由于未作具体内容指标调查,所以没有列入表4中。
1.2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培养人才应达到的要求,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调查结果(见表5)。
可以明确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独立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结论
2.1.1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公共基础知识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社会学知识、工具类知识共四大类,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老年学知识、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营养保健学等三类知识。
2.1.2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应该是:能独立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子贵等.人才学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任海等.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l):1-7.
[3] 高孝传等主编.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唐丽娟等.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调整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4):177-182.
[6] 杨桦.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l):5-9.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机器人 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产品加工。以数控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正在转型,机器人逐步成为行业应用的热点。工业机器人是一种专门为工业领域设计的多关节机械手,能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和操作。目前,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焊接、搬运物料、部件喷漆、表面抛光等多道工序,完成高精度的定位,适合汽车流水线、金属制品加工、仓储搬运等工业领域。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用量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之一。
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工业机器人制造厂家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生产、安装、调试、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和编程操作。为满足机器人相关市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开设机器人的专业方向。但是很多学校局限于原专业的体系结构,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学生不能紧密围绕机器人的应用编程和维护保养进行学习和训练,造成所学的知识与机器人应用维护岗位脱节的现象。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人们开展高职教学研究的热点,有效地结合江苏无锡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现状,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快速适应机器人相关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作为无锡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建设理念,为无锡地区企业培养机器人应用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思路上,把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无锡地区装备制造业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机器人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任务对接、教学的过程与岗位活动过程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按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全方面提高,培养从事机器人生产、调试、安装、维护、保养和营销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上,建立“以电控为主、以机械为辅”、“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机器人为专业课程载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在岗位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之上,建立“机械技术学习链”、“嵌入式系统学习链”、“自动化学习链”、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构建“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
1.基础知识学习与训练
该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基本素质。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政课、心理素质培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高等数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课、信息技术基础课。思政课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培养课侧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正常的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体育课,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合格的身体素质。高等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大学英语通用能力三级证书,掌握熟练阅读机电英语专业文献、机电设备英文资料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合资、外资企业机电工作岗位的需求。
2.机械技术学习链
机械技术学习链旨在传授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分解与装配,学习工程图纸的读与绘,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础知识,了解机器人基本机械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学习机器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复杂结构与运动方式,学习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开展以“液压与气动”、“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为核心的机械技术学习链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基础。机械技术学习链中主要课程的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3.嵌入式系统学习链
机器人控制器采用CPU完成各类复杂的运动控制,属于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因此,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机器人装调与维护岗位。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主要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C语言、传感与检测、FPGA应用、单片机应用等课程,情况如表2所述。
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以机器人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学生动手装配调试小型智能机器人(比如智能车)的电路单元,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和调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C语言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和升级调试,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机器人载体进行,融合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传感器、C语言、单片机、FPGA应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循线机器人的装调任务,提交制作的作品,完成以电路控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链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表明: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开展教学,知识涉及范围广,动手实践机会多,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自动化学习链
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电工技术、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交流伺服、步进驱动、触摸屏应用与组态开发等多门自动化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进行合适的模块分解,开展“边讲边练,理实一体”教学,完成以电气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学习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部分。在自动化学习链的课程中,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和电工电子装配是维修电工(中级)考证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具有五年以上的自动化实践经验,实训环节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自动化学习链的主要课程情况如表3所述。
5.专业技能训练链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技能训练部分超过总课时的50%,构成专业技能训练链。这些技能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实训、零件拆装与测绘、电工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实训、电气绘图训练、维修电工实训、小型智能产品装调实训、自动线装调实训和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在上述实训环节中,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培养工业机器人岗位核心技能,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长达一个月。该实训项目以机器人工业搬运、工业弧焊为例,采用仿真操作与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和二次开发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建立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联系机器人应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在教学环节建立“机械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三条学习链,在实训环节建立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的课程模式[J].考试周刊,2014(20).
[2]邢晓莉.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的探索[J].湖南农机,2013(7).
[3]李强.高职院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前景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3(3).
关键词: 中小学思想品德 体验教育法 实践
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是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品德塑造历来为人们所探究。十多年前,体验教育开始走进校园。这种教育形式受到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者的关注,并且积极地进行尝试、研究与推行。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与以往的说教式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明确其教育价值,认真探讨实施体验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何为体验教育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现象,是一种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活动,强调人的内心感受,注重亲身经历,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体验学习,是指少年儿童的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的结合。少年儿童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在内心深处发生变化、内化或升华,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实施体验教育,意味着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调整,充分认识“缺失主体性教育”和“封闭教育”带来的严重弊端,从而调整到主体性教育、参与式教育上,调整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互动式教育上。体验教育符合当今的主体性德育和发展性德育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以实践为主体的实施原则
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强调的体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这一根本原则突出体现了实践在体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而实践对体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验教育以实践为动力方面。
学生是体验教育的主体,他们在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实践这个大背景。体验教育除了具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教育主体的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等独特的特点。在进行体验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体验观,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体验观。
三、积极进取的心理定向
积极的成功的体验教育要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使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因此,实施体验教育,要确定积极进取的心理目标。课程实施的心理定向为:第一,学生要充满自信,既不怀疑自己,又不低估他人;第二,愉快地自发参与,这种心理体验必须是愉快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不受外部强迫性地干预刺激;第三,要做到自主发展,少年儿童有着自主和独立的性格,这种自主和独立使得他们更多地依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客观现实与内心体验冲突时不盲目跟风,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第四,善意地互帮互助,少年儿童虽然体验到世俗中人们之间存在差异,诸如贫富、地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但要与人为善,同伴之间要真诚,互帮互助。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应对未来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体验教育,应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中的教育。
(一)家庭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们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有所作为。不管将来社会如何发展,中小学思品课都要不忘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且首要的就是家庭生活的体验教育。
我国的现实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人口政策决定了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农村中的强壮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越来越多。过去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家务劳动逐渐被先进的家用电器取代,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小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磨难教育。
在学校里,可以普遍开设家政课,教学生学做家务,包括烧饭炒菜等。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增长知识和见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一步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针对城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每年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体验,在中小学开展“上山下乡”活动,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接受劳动教育,经受锻炼,磨炼意志,体验艰苦生活,品味人生,培养“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学校,可以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还可让城市里的学生参加用扁担挑水,用搓衣板洗衣服,用小石碗磨花生等传统的家务劳动。
(二)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学生才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象棋、围棋等比赛活动,以及柔道等国际著名的传统体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畏战斗艰难,懂得合作。通过茶道、书法等传统艺术,以及古典音乐、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历史,形成认真协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训练正成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体验教育方法。
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约20分钟的“信任之旅”项目活动。活动程序是:活动先分组,每组选定一人做向导,两人做安全员,其余人员均做盲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选定的路线绕过障碍物前进。其间允许话语提醒,不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活动结束后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也可以开展“板鞋竞速”活动,同样限时20分钟。活动程序是:先准备两副6人一排的板鞋,把每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两端。哨声响后,两队开始向目的地出发,队长喊口号负责指挥。到达目的地之后交换板鞋,让下一组人继续返回起点。活动结束后,大家交流心得。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可以深刻地领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展“怎样当好小辅导员”、“怎样当好小干部”、“做守时形象好少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三)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应推广到社会生活中,而不应局限于家庭和学校。
我们可以以个人的自觉行动为前提,在中小学开展志愿者活动,学校集体组织,以公益和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生活的体验教育。例如进行给老年人、残障人士带路;植树节集体种花植树;在社会上展开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防灾的宣传;到敬老院、社区福利院服务;回收废旧报纸书刊等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尤其要重视与社区合作,积极依托社区的力量,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德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在农村,要加强学校和村委的联系;在城市,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学校德育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从而提高少年儿童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力量,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请社区的老、劳模先进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公园、商场、工厂、农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充当各类景区的讲解员,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充分重视社区的公益劳动、社会募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等,总之,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因素,带领学生清扫所在街区、社区,在干净的环境中育人。
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树立为国家为大众效力的思想。此外,在时间上,可以规定,小学和初中学生每年至少要有一至两周的社会见习与实践时间,增强少年儿童及家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四)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城市的水泥砖头砌成的高楼大厦,虽楼宇之间有绿树花园,但如果没有在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学生能够感悟到的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中小学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访问日”、“让母亲河的水更清”、“冬天盛开的花有哪些”、“寻找废品中的宝藏”、“寻找萤火虫”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还可借鉴国外某些中小学的做法,如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做的规定。户外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可以在中高年级开展种植水稻、种植甘蔗活动,让他们在本地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直至收割、运粮、脱粒、碾米,参与每个环节的劳动,最后集体做饭品尝,在体验劳动成果的欢乐喜悦中增强劳动意识。这样,学生会学到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农村学校可以就近指导学生烧炭种菜,参加渔业劳动,学习养蚕。
五、结语
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自发自觉地触动内心,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开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彩彩,陈敏.“知行合一”的体验教育[J].中国商界,2010(3):218-219.
[2]刘冬梅.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体验教育思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7(5):85-86.
关键词:邢台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但可利用的公共资源严重匮乏。场地问题限制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没有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保障体系中。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达标教学,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使现有大量设施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难以充分体现。因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可发掘资源,在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力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研究现状
翁国玖、徐俊、韩海青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提出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对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建议。
赵培军、郭春燕在《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中提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的形式和益处,指出二者结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两者优化结合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上述研究对本文研究工作具有很好地参考和借鉴,本文将很好地汲取相关成果,.立足地方特色,提出针对邢台市地方实际情况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公共场地设施分布与利用。邢台市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政府体育部门管理的大型体育场馆、业余体校训练基地等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全民健身工程;商业化的健身场所;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其中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的绝大部分。虽然近些年来邢台市体育场地设施增加速度较快,却依然存在较大缺额。体育场地不足和使用不便依然是影响邢台市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客观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居民选择在公共活动场所、广场公园、社区空地、自家庭院等非体育场地进行体育健身锻炼,去收费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的人仅占10%左右。调查表明,邢台市新建的社区、广场、公园都有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附近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表示不满意,认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器械陈旧,活动空间狭小,没有球类运动场地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1、表2、表3)
(二)现行管理和运作方式的不足
1、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邢台市有四所大学,包括邢台学院、邢台医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军需学院、河北机电。其中,邢台学院拥有河北省最大的体育馆,两个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地、篮球场地,共5大块体育场地设施。只是学校长期以来仅仅将这些场地设施用于体育教学,并未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对附近社区居民开放,使其完全处于闲置状态,不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也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有力保障。
2、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通过在邢台市的达活泉公园、开元寺广场、人民公园、体育馆广场、新世纪广场等一些居民健身活动场所的调查发现,社区居民普遍对这些场所的体育设施表示不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体育场地设施选址较集中,离居民社区有一定距离;体育场地设施较少,场地较拥挤。此外,有限财力的重复出现,有的地方体育场地设施种类齐全,出现富余,而有的地方则只有极少的体育场地设施,差距明显。
(三)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场地的需求。通过对三百多名的健身活动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约六成的健身者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满意。其原因有场地狭小,设施陈旧,器械种类少,环境差等。调查发现,近七成的社区居民希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可以看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期望值比较高。
(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可行性分析
1、国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利用实践情况。国内的一些省市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运行情况良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为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相续立法和颁布政府文件,一边明确规定施行的操作程序和考核办法,一边完善对为开放的方式和管理措施。开放的时间大多为早晚,双休节假日;开放的范围有学生、社区居民。单位等形式;开放方式有免费或收取少量工本费两种。目前运行情况普遍良好。北京市5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多数县区的学校体育场地都有向群众开放。
2、社区健身者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有强烈的需求。首先,学校体育设施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有宽阔的场地。既可以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又可以打太极,练剑跳舞等;同时可以自己来健身又可以全家来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健身需求;其次,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对于社区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的居民,要么被迫放弃健身活动,要么只好到盈利性健身场所运动。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这增加了经济负担。对于下岗职工更是无法承受的。对于政府出台的便民措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对居民来说必将减少经济负担。
(五)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制约因素
1、没有建立一整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学校主要是以教学工作为主,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居民开放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相关政策依据。如在健身中出现意外伤害后健身人员与校方容易产生责任纠纷,不能很好的保障学校的正常秩序。
2、经费问题。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是不收取费用或只收取少量工本费,由于社区居民参加健身的人较多,文化素质不同,再加上学校使用场地设施频繁,学校的场地设施损坏和维修增多,对学校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的积极性。
3、安全隐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居民开放的财产安全,如体育场馆的设施、学校的电子设备,运动器材的维修保障问题;此外,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安全隐患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一是邢台市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分布较广,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的体育设施最多;二是社区居民大多数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健身运动,而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存在多种问题,导致居民不满,影响居民健身的积极性;三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存在一定困难。包括缺乏一套完整的运行管理体系,支出负担加重,学校安全隐患等因素。
(二)对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的建议
1、加强认识,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观念认识上改变,充分利用学校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地探索适用于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的全面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方法,使更多社区居民获得锻炼机会,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有关立法部门要加快建立此方面的法规条例,保障学校和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的作用。
2、解决经费问题。对于经费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第一,政府要大力支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第二,引进社会力量,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第三,学校可通过包场或收取少量工本费来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维修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3、重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一是对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安全巡视制度,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二是提高居民的文明健康素质,使居民文明健身、合理健身;三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管理者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永泉.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社会效应研究[J].运动,2011.8.
[2]霍宁波,唐磊,董智慧,潘仲友.社会发展新时期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之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
[3]高美琼.学校体育场所建设及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研究[J].华章,2012.34.
[4]吕时珍.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的调研为案例[J].体育与科学.
[5]赵培军,郭春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6]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
关键字:3G技术;嵌入式软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2-03
最近几年,我国嵌入式产品发展迅猛,其应用涉及通讯、网络、工控、医疗、消费类电子等行业。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提速,3G网络全面铺开,3G嵌入式作为IT产业的核心方向,未来20年(2009~2025年)全球将进入3G嵌入式时代,目前全球40%的软件产值来自嵌入式领域,据专业人士预测,到2025年全球80%的软件产值将来自嵌入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由此可见,培养3G嵌入式软件高端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研究思路
综合分析大量企业的核心需求之后,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技术、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3条主线。在专业技术方面,课程囊括目前主流的J2EE、J2ME、iPhone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Android平台,将J2EE技术与J2ME、Android等技术平滑过渡,通过项目有效地整合,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客户端应用技术开发的同时,又能开发服务器端程序,就业后可以在技术方面独挡一面或者领导团队开发项目;在项目经验方面,课程设计了3G前端开发(XHTML和JavaScript)、J2EE SSHA服务器端开发、J2ME客户端开发、iPhone客户端开发和Android客户端开发5个方面,共计32个实训项目,超过64000行代码编写量;在职业素质方面,课程以职业规划为主线,强化训练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准则和十类型应用背景。整体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将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快速变化。
二、逆向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
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们对大量企业和院校进行了调研。在企业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前程无忧、智能招聘和中华英才三大热门招聘网站中1748家企业共计2826条招聘信息,汇总整理了438家企业提交的调查问卷,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9家企业技术主管及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院校方面,我们收集了23所院校提交的76份教师问卷、1322份学生问卷。最终,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确定培养方案,并进行关键技能方向细分;根据院校调研结果确定阶段目标和定位,将关键技能点和阶段目标及定位组合起来形成学习领域,最后编排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嵌入式软件3G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不含公共基础和职业素质课)。
三、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的双核内容组织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组织多以知识模块为主线,即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由简至繁、由易到难进行讲解。知识模块组织思路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覆盖全面、循序渐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优势显而易见,如数据结构和C语言程序开发。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重点在于对框架、结构层面的掌握和应用。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根据软件工程学方法,将项目按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以项目作为载体融合知识模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做项目开发。使学生既有效地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积累了项目经验,嵌入式软件3G方向设计的项目如表2所示。
3G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软件3G技术人才的短缺,为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育的利好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嵌入式系统会随着应用的复杂性以及性能的无止境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嵌入式3G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始终跟随企业的实际需要做出动态调整。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课程体系的可扩展性、课程内容与技能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性等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申华,周国顺,闫慧琦.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64-67.
[2]郭建宏.高职院校嵌入式软件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3]廖永红,李洛,古凌岚.嵌入式技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2).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增长模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宄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以媒体技术为基础,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系统。当前教学设计不仅运用于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广泛运用于事业机关、企业、军事部门和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另外,各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泛在教育、云计算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微课堂教学等)的实施也高度依赖于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应用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模式被提出来。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关教学开发模式的论著中则指出,自60年代出现第一个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文献中已有数百个模式。虽然教学设计有了很多规范化的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还会层出不穷,这也就使得教育教学的从业者对教学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能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呢?这便是本研究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作者依据“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初步尝试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期待能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提供给教学设计人员一种设计思路。因为,本研究是对教学设计方法本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哲学反思,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所以,本研究是关于教学设计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观点简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方志英,女,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职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职业教育是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对职业岗位进行教育,所以职业院校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够用、必须”的观点,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需要快速的走向社会一线岗位进行工作,学生的就业率十分高,所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显出其职业特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体育意识,教学理念十分陈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一般主要通过技术学校和中专生升级之后合并而来,虽然通过升级,提高了办学的层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上都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般是缺乏体育意识,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设置其它专业课程上,没有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课程安排和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的落后现象。因为缺少新的教学理念注入,涉及到体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又很少,所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学大纲为主的理念之中。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体育教学编写滞后的现象,针对性不强。在职业院校体育教材中,可以发现与其他学校的体育教材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内容依然是围绕着健美操、篮球、足球和跑步等内容,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利于服务学生将来所要进行的社会工作。因为健美操、篮球、足球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大的场地,在学生进入工作领域后,很难实现。其次,这些体育教学的内容没有起到预防职业病的针对性需求。学生无法通过体育教学获得训练,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职业学校的领导缺乏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使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往往按照专业的就业率来对专业进行设置,以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生源大幅度的提高。对体育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不重视。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设置了很多的专业种类,需要针对职业学校的地域、学生的需求、办学思想、专业特征、培养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设置体育课程。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项目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构建主义的主张,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的构建知识。应该针对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产生自助学习意识的体育学习环境。在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职业活动。将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的目标,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使用自身的所有感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单一的学习某一学科知识转移到学习多专业的知识。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活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程可以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相适应。不断完善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向学生宣传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特征和防治手段,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锻炼身体,产生健康的保健意识,最终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在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设置有健身价值、文化内涵高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将学到的体育技能带到生活和社会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在职业学校中建设新的评价体系。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通过技术的考试获得。应该转变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从知识素养、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出勤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考核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种类不断增多,具有分工详细、特色分明的特征。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着眼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的需求。学校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使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可以在毕业之后很快的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保健教育,防止学生出现职业病。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强,职业病很容易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要使学生了解今后从事的职业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及时的进行自我防护、自我锻炼。因此,要向学生传授与职业相关的健康知识理论,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四、结论
总之,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4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具有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57-03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程和科研实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功能,本科生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科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才能完成人才培养这个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建立的各级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实力培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对高校的经费投入的力度,高校的学科建设不断加强,高校自身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的科研经费的数量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如何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参与并服务本科教学,更好的促进新形势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是高校面临的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内很多高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开设实验等途径对重点实验室向本科学生开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仍不明显。西安交通大学自是国内较早开始将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2001年教育部本科评优专家的高度评价。主要通过建立选拔推荐机制,每年选取20~25名大二学生,按照导师―课题组(2~3人)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科研―考核,提升本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达到了明显的成效:①科研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科研适应期明显缩短;②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强化;③报考研究生专业得到合理引导;④重点实验室资源得到挖掘,本科教育模式得到完善。但针对的本科生人群数较少,不能使得所有本科生得到相关教育。深圳大学则主要通过“挑战杯”竞赛的推动作用,将本科实践教育引入重点实验室管理范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郑州大学的“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探索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的方法和机制,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授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平台和“以研带本”等方式。广西大学通过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专题前沿讲座、开设选修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设计与研究课题结合等方式,从点到面的提升本科生的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桂林理工大学在重点实验室中开展认知教育、实践活动、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巩固了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强化了实验技能,同时拓宽了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温州医学院将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纳入本科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名师指导、基金引导、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以上实施措施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目前对于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进行开放的系统体制、保障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为例,着重对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及其运行机制体系进行研究。
一、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
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浙江省实验室的简介、仪器、设备、人员、科研和教学情况。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有研究人员109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共享),教授、副教授8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76人,已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并以中青年为主的高水平、高层次、专业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技术和管理队伍。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仪器设备原值达3000余万元,现有用房的总建筑面积达7300平方米,建有办公室、会议室、小型学术交流室、成果展厅和各研究方向的实验室等,具备本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实验室以机电装备先进设计与控制方法及其关键实现技术研究为核心,以机电装备设计方法学理论研究为基础,形成了“工艺―控制―设计―装备”的完整研究体系。实验室以“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强化自身特色、全面开放合作”为发展战略,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研究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实验室,使之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建立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型课程体系
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已经由来已久,但主要限于个体的兴趣的“点”,并未形成体制性的“面”。因此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在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科技立项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开放性的理论课程和大型综合实验课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本科生加快进入科研领域,接触相关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
(一)鼓励重点实验室一线科研人员开设本科生课程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针对相关科研领域的前沿,开设研究型和实践型课程。目前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大型与重大高端装备的开发,依托重点实验室在特种加工装备制造和专业装备方向的优势,鼓励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开设前沿课程,从理论知识和参观时间方面提高本科生对于专业方面的认知和共鸣,经学院院务会专题讨论,确认主讲教师或教师团队在课程内容方面具有扎实理论或工程经验、重点实验室具有开展实践类课程条件及是否相关方向前沿,对拟开设课程大纲、教案认定后方可开课。如针对本科生开设《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形成一人主讲,多人参与的体系,在三维打印、激光加工、超精密加工、农业装备、机器人等尖端领域邀请副教授以上职称科研人员进行授课,介绍各自的研究特色、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并通过实验室参观实践等方式加深印象,有利于本科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进一步在后续课程选择方面有的放矢。
(二)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主题设计类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
由主讲教师(一线科研人员)根据本科相应阶段的知识,组织教师团队,涵盖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控制、机械电子等多个专业方向,确定项目内容。本科生自由组队,针对同一主题自主提出方案、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该类型课程采用部分授课+设计实践的模式进行,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项目团队需要定期进行项目进展汇报交流,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形成整体方案,进行答辩。同时,所设计项目均申报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三)完善面向本科生的科研平台
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建立学生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支持学生开展科技立项、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1.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高考招生按照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进行的背景下,通过选拔考核与双向选择,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分流,确定本科生导师。而进行分流之前,通过多种渠道使本科生对重点实验研究方向深入了解,包括图片宣传、实验室参观、方向负责人介绍及与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交流等。本科生导师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大专业培养的背景下,发现本科生兴趣和特长,并协助进行课程选择、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制定等。
2.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本科生正处于创新的旺盛期,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以及网络时代的知识学习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在交叉学科、工程实践等方面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但作为机械工程方面的创新,不可避免地需要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必要的指导。因此重点实验室根据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申报与全面开放的原则下,选择前沿研究方向作为科研创新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负责人签署协议,规定每年面向本科生(不仅限于本专业,更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仪器设备开放机时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时间,并对实践基地予以考核和补贴。
3.完善本科生科研团队制。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建立科研团队体制,由具有不同方面特长的本科生组成针对某个目标的科研团队,针对目前社会和生产所需进行自主创新。学院根据科研团队需要,安排团队科研指导教师。该类科研团队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各类机械设计、校“运河杯”、国家“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促进本科生的知识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进行卓越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
4.完善重点实验室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依托重点实验室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安排专人负责经费管理,资助学生科技立项。学生的科技立项也需要以团队建制进行,通过项目申请、项目答辩和专家评审后确定资助名单,每个项目资助0.5~1万元,主要用于外协加工、材料购买等。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开展情况、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审。此外,对科研团队指导教师和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参赛小组或竞赛队伍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
(四)制定实验室平台管理办法,激励和保障共享机制的顺利运行
1.从制度上确定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除少数特殊部门外,全面开放。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由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本科生进行安全教育与考核,通过授课或网络自学等方式,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防止人身伤害的技能等。对于小型设备经过培训后达到独立操作,对于重大重点设备(设备单价4万元以上)指定若干专人(实验技术人员或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负责为本科生使用该设备提供技术服务(或指导)。由于各实验室均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难以满足本科生随到随用的要求,因此需要实行实验室预约制。一般情况下,要求本科生提前一周进行实验室预约,填写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等,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实验室使用情况安排时间和专人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实验内容、方案等提出修改意见,期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实验结果。
2.对本科生科研实行双重管理。双重管理不是加重本科生的负担,而是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一重是本科生导师或科研团队指导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从科研方向的确定、总体方案制定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出发,在科研能力的纵向培养方面进行管理。第二重是对本科生在实验室的具体动手实践进行横向管理,一个项目的开展,难以在单一的实验室全方位的完成,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他实验室的协作,因此需要各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实验进程安排、仪器操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
3.解决仪器设备运转费用的来源。重点实验室拥有的重大重点仪器设备较多,运转消耗的水、电、气等成本较高,维护成本也高。而本科生科研立项等资助力度较小,难以负担相应的费用。因此重点实验室针对面向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的资金,同时将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纳入到全省大型仪器协作平台,争取财政的部分支持,从而使得本科生不再为实验无经费而耽误进程。
(五)取得的成效
在重点实验室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专业能力,从单纯的课堂授课和大型实验转向研究型学习和实践。2013年和2014年,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资源和科研平台,本科生参加了省级、校级等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全国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二等奖2项,浙江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15项,另外申请各类专利217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
[2]周仲荣,张文桂,朱昊,杨川,黄楠,张卫华.重点实验室参与本科教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3]邹永东,郑易之.开放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
[4]张勤星,李倩,王利霞,张世勋,曹伟.重点实验室在教研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
[5]李美娟.大型精密仪器用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仪器,2012,18(3).
关键词:呈现方式;视听;双通道;插图效应;眼动
一、引言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在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教师的设计有时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者从各种理论出发进行研究。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内部认知负荷无法通过教学设计改变,但外部认知负荷可以。因此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材料本身难度,但可以通过调整属于外部认知负荷的呈现方式和语音进而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最典型的应用方式是图式教学法。将文字配上插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材料就是一种图式教学法。
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证明,不论在测验成绩还是眼动指标上,大学生学习文字内容时有彩色插图效果最优,其次是黑白插图,最次是无插图,难度本身也会对学习成效产生明显的影响。通道效应理论认为双通道加工学习材料的效果优于单通道,因此通过视听通道共同学习效果更好。但是,Mayer的冗余效应认为,在进行多媒体学习时,当屏幕文本与视频或语音解说内容相同,由于文本与语音内容一致会造成冗余,学生学习由图片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图片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学习材料效果更好。而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得出了在有插图的情况下,文本与语音完全相同的冗余确实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结论,但另外的研究结果与Mayer的结论相反,可见,对于多媒体学习中的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同时呈现相同信息好不好,研究者们缺少一致的结论。
因此,本研究旨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因素,系统地从测验结果和眼动指标两方面探求难度、呈现方式与语音会对大学生阅读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产生何种影响,力求在数据的基础上,探索以何种方式授课最能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方法
(一)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呈现方式(图文结合,图片,纯文字)、声音(有声,无声)和材料难度(易、难)的3×2×2三因素混合设计。
(二)被试:所有被试为龙岩学院在校大学生,共108人。剔除收集眼动数据失败者和曾见过实验材料者后剩93人。其中男45人,女48人,听力、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将被试按性别比分配在六个组别中:文字有语音组15人,文字无语音组15人,图文结合有语音组17人,图文结合无语音组15人,图片有语音组15人,图片无语音组16人。
(三)因变量:1.眼动指标2.测验成绩和反应时3.主观评定问卷
(四)实验材料:
1.呈现材料:选取主题不同的科普动画六则,每则选取五个知识点编相对应的文字内容、题目并截取图片。文字组与图片组材料为内容位于屏幕正中央。图文结合组的呈现材料为左侧是无字图片,右侧是文字。三组材料所占的屏幕面积相近。请20无关的被试做实验材料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选取得分位于第二和第四的材料作为正式材料一、二。所有材料图片均为彩色,字体和行距固定。呈现材料的播放时间限制由以常速朗读一遍文字的时间决定,材料一为9秒,材料二为13秒。
2.测验:测验内容根据呈现材料中的文字材料来制作,每则材料五题,与知识点一一对应。让上文中的20名被试阅读完每一则材料后都做与之对应的测试,并就测验难度进行里克特五点评价。统计得分发现正确率与主观评定都反映测验一简单,测验二较难。生成正式题目测验一和测验二。测验的答题方式为鼠标反应,正确按左键,错误按右键。
3.干扰项:分干扰测验一和二,各含六道不同的混合四则运算,每部分为一分钟的计算量。
4.语音材料:语音材料内容为呈现材料中的文字内容,以cool edi暗频处理软件录制并剪辑,使语音材料和呈现材料能够达到同步播放。朗读者普通话达到二甲水平。
5.主观评定问卷:含性别、年龄与3个问题“你曾经看过这两段呈现材料吗”,“你觉得呈现材料的难度如何”,“你觉得测验题目的难度如何”,问题1采取“是”和“否”的答案设置,问题2、3采取里克特五点计分。
(五)仪器与程序
眼动采集为上海心仪生产的itrack60型号眼动仪,采样率60Hz,瞳孔.角膜反射记录,17寸显示器分辨率1280×1024,屏幕比例,眼睛距屏幕。
呈现材料导人至眼动仪自带的追踪系统上,干扰测验与测验以eprime2.0编写成程序,导入到电脑上。
(六)实验流程
招募被试后,让其坐在电脑前观看屏幕上的指导语,没有疑问后,进行眼部校准。校准完毕后进入试验第一部分:观看呈现材料一,随后做干扰测验一和测验一。该部分结束后进行五分钟的休息。校准后进入实验第二部分,顺序同第一部分。为抵消顺序效应,每组前五名被试和第十名以后的被试先完成第一部分,后完成第二部分,而第六到十名被试相反。完成后做一份纸质的主观评定问卷。呈现材料的播放有时间限制,测验、干扰测验与主观评定问卷没有完成时间的限制。有声组在被试开始阅读材料的同时播放录制好的音频。
(七)
兴趣区划分:由于每则呈现材料有五个知识点,因此所有需要导出眼动数据的呈现页面一共有10张。选取页面上有文字或图片内容处作为兴趣区,每组组内兴趣区面积相同,组间兴趣区面积相近,使用itrack60眼动仪自带的心仪眼动分析系统导出眼动数据,根据材料难易的划分将五张页面的平均值作为该被试注视该材料时的注视数据。
(八)收集指标:
1.测验得分和反应时:以测验的方式收集被试在测验模式下的答题正确得分和反应时。得分的计分方式为,正确记1分,错误记O分。由于在测验一和测验二中各有五个问题,因此得分和反应时都取该测验内五个回答的平均值。
眼动指标:
注视点个数:指被试在兴趣区内注视点的数量
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时间总和在注视点个数上的平均值
第一注视时间:注视时间最长的注视点的注视时间数值
三、结果
(一)
1.测验得分和反应时
1.1描述统计见表1。
1.2对测验得分,测验反应时进行3(图,文,图文结合)X2(难,易)×2(有声,无声)三因素混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2.1在测验得分上,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1,87)=5.39,p
1.2.2在测验反应时上,难度主效应不显著,难度和有无声、难度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皆不显著,难度、有无声、呈现方式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有无声的主效应不显著,呈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2,87)=3.92,p
2.兴趣区的注视
2.1描述统计见表1。
2.2对注视点个数,注视时间总和,第一注视时间进行3(图,文,图文结合)×2(难,易)×2(有声,无声)三因素混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2.1在注视点个数上,难度主效应显著(F(1,87)=219.5,p
2.2.2在平均注视时间上,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1,87)=17.56,p
2.2.3在第一注视时间上,难度主效应显著(F(1,87)=7.76,p
四、讨论与结论
测验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难度、呈现方式会对被试的测验得分产生影响。其中,难度维度对测验得分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无论被试面对的是以何种方式呈现的材料,学习的过程中有或无语音,他们在简单题目上的表现都显著地比难题目好。
在测验的反应时上,呈现方式会对被试的学习产生最显著的影响,图文结合组花费的反应时最多,纯图组最少,这可能是因为图文结合组相对要接收、处理的信息量比纯图、纯文组更大的关系。
眼动指标差异
注视点个数体现着被试在该兴趣区的注意加工程度,注视点个数越多,体现了被试在该区域投入的认知资源越多,注意加工程度越深。结果表示,难度和呈现方式会对被试阅读时的注视点个数产生显著影响。当被试阅读较难的材料时,注视点个数显著比较简单的材料多。无论有无声音条件,图文结合组被试的注视点个数都比文字组和图片组显著地要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同等的阅读时间下,该组被试要处理比其他两组被试更多的视觉信息,相对压力更大,因此他们采用了更加积极的应对态度,投入了更多认知资源处理该区域内的信息。
平均注视时间反映了被试在单个注视点上的思考时间的平均值,体现了加工的深度。平均注视时间越长,说明对于被试来说,提取信息的难度更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结果表示,难度和呈现方式对被试阅读时的平均注视时间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材料内容越难时,平均注视时间越大。当呈现方式为图文结合时,花费的平均注视时间相对要比其他两组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同样的兴趣区面积内,图文结合组被试要处理的信息要更多,因此花费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