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生观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生观的思考

第1篇

当代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生目的看,当代中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羡慕实惠

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但在确立理想时。主要集中在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上。“讲实惠”的思想在中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甚至有同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在对未来职业工作类别的选择中,大部分同学一方面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一方面又希望工作比较轻松,收入比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个人生活方面追求考虑得比较多,但对做^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追求考虑得比较少。”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高贵的气质。但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为当代中学生,既要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更应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学生形成了公私兼顾、贡献与索取并重,又比较重视自我的多种形式并存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指人们对各种人生目的和社会行为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也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人生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后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观既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又是在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人生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学生处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交织点上,处在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正确的理性认识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现象的矛盾冲突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促进了他们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使得他们对个体现实功利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道德、社会理想价值的追求,导致了某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金钱就是一切”以及摆脱社会、脱离现实、盲目自我奋斗的观点并不为多数中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等观点的,也不是很多;而“自我与社会融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既要为人民服务,也要为自己谋利益”等带有融合色彩的观点,成为相当多中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而且这种“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三、从人生态度上看。中学生注重效益。勇于参加竞争,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耐挫折能力差、自律品质弱等缺点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经过个人的生活体验,表现出的对人生问题的行为倾向,它是人生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人生观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一个人明确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之后,并不付诸于实践,那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既要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当代中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在各方面都不甘示弱、争做强者,但同时也存在着集体观念淡薄、协调能力差等弱点。有的学生只抓自己的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劳动、嫉妒心强,有时甚至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学生虽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不知刻苦学习,而希望靠耍小聪明、考试作弊等行为来取得好成绩;自律品质弱。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要求不低,“严以律人。宽以待已”;耐挫折能力差,摆不正顺境与逆境、荣与辱、名与利的关系。昕得进表扬。听不了批评,心理承受力差,碰到挫折就灰心失望等。

针对以上特点,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一、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个人只有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和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二、强化自我教育。加强实践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的系统教育,但是离开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最终将流于形式。中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部不断增强,接下来应启发自觉意识,如在人生目标上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在人生价值上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在人生态度上脚踏实地、奋斗进取、乐观向上等。

针对中学生接受理论较多,而社会实践较少的特点,还应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验证所学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使当代中学生成为具有当想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观教育 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论文汇.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正确人生观;引导;思考

高中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是与非的判断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带有强烈的感彩而且容易偏激。[1]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时很彷徨,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开始形成的一个常见现象。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明确方向,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辅导课,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做好引航工作。

一、关于人生观内涵的思考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存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不足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或许他们尚未意识到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必要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是未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他们自己发展自己的必备要素,也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保证。

学校作为人生观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和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各种活动在向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寓人生观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生观的内容,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

二、引导高中生树立人生观具体途径的思考

人生观是形成高中生人生道德观和政治观念的基础和核心,他们的思想变化和价值取向,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伟大时代社会变革所引起的观念变化的特点。他们从国家的巨大变化中,从老师、家长以及新闻媒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并以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这给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引导广大中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的某些群体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人生的追求目标。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社会阅历及经验不足的高中生来说,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高中生的人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逐渐成为上述群体中的一份子。高中生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往往是灵活有余,原则性不够;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以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使他们认识到国家还是不富裕,大多数收入还不高;在个人享受上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办的不等于多数人支持的。教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3]

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在人生观教育之中,应当将道德行为标准作为首要工作对象,老师不只是在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上给学生作榜样,更主要的是要在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发展进步等方面也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积极的追求状态,以此推动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二)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促使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人生观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必须在现实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学生逐渐形成自己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和态度。[4]若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观的引导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追求速度,则学生的人生观可能受到扭曲,将会不完整,因此,人生观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

例如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可以观看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以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影片中反映出男主人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用聪明、智慧与幽默赢得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艰难的困境中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在集中营中,但孩子的幼小心灵并没有受到伤害。观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心理笔记本上,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快乐,最重要的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们表示: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会有所改变。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列举、等伟人的先进事迹,也可以举办“规划自己人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人生追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所谓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得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纵横联系的立体教育网络,这是国内外人生观教育的先进做法。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家庭及学校密切联系,必须将这三者的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生观教育体系,实现人生观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总之,学校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高中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德轩.新时期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管理观察.2009(07)

[2]商和利.引导青少年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05)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素养 教学思考

语文为一门人文类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内容融合“文”与“道”。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存在突出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合理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为对人生、社会美好境界的追求,对崇高思想情感的推崇。人文素养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凭借自身思想、情感、意志处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得以生存的一个必然要求[1]。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蕴含着更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学科。在该学科中,教材内容蕴含大量思想观点、人生哲学、道德素养等。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时代热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有效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科与人文精神、素质的内在联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促进其人文素养有效提升,为学生今后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目标

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含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部分。人文知识修养主要指艺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强化;人文精神修养主要在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主要指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和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应该体现世界各国的多元化及中华悠久灿烂文明史的多元化,反映创造思想、主体意识、责任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生活激情、生命价值、做人真谛、人间真情等内容[2]。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博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为他人着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将人文素养内容进行扩展,注重从审美素养、礼仪素养、心理素养、人格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知识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逐渐成长为具备较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对国家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培养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社会实际热点和教材内容,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与人文精神、素养间存在的契合点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3]。目前,各阶段教育在教学设施、技术上均已经得到很大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方式、手段也应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了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高度重视多媒体设备、技术的应用,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应用多媒体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可结合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例如在《南辕北辙》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了解成语含义,引导其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利用趣味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生个性活泼活动,好奇心强,对存在趣味性的东西均兴趣浓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教师合理将人文精神、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形接受文人精神教育,促进其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创设趣味性情境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知识内容,选择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人文气息,使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部分重要的思想、人生观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铁罐”角色表演对话,并总结做人的正确方法及态度,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与人相处应真诚相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便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通过情感熏陶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所有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是直接贴在文章上的标签,因此,教师须指导和引导学生遵循一定方法和路径慢慢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师应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体会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培养中,情感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并利用相关情感因素,以情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贯穿情感教育,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情况迁移,提高文本思想感染力,进而达到“学文”、“悟道”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燕子》、《阿里山的云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朗读所具有的作用,组织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使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文本中的情、景、人、物跃于纸面,学生从视觉、听觉、知觉多层面感知教材,进而更好地体会和领悟文中所写事物的美好,感受美的熏陶。如全班学生在集体朗诵“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时,脑海里可出现春暖花开、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朗读“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可体会欢乐非凡的热闹气氛,朗读“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时感悟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之美。在美的体验下,学生能够收到情感文化的熏陶,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手抄报、板报制作、墙壁文化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将江山图画、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通过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美、风景美、人性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追求。

四、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注重情感性,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体验境界美、情感美,使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到接触和认识到更多真、善、美的事物及品质,提升其审美需求,进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完整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12(03):107-108.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19—01

招生考试工作是教育思想转变、考试制度改革、教育科研和考试手段现代化的汇集点,有很强的政策性,又有严密的科学性,牵涉面很广。而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招考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对招生考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近年来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干扰、侵蚀和高科技作弊设备的出现,高考、考研等国家考试的疑似泄题事件时有发生,考试过程出现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随之增加。如何规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招考环境,使考试管理人员不断适应改革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人本管理在招生工作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招生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是招生人本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具体到招生考试工作中,就是要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组织招生工作,把为考生服务、为院校服务,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确保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公开作为招生考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广大招生工作者意识到人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应该受尊敬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是要分层次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动态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到工作岗位中去。二是通过巡视检查和个人谈话等形式,访谈职工了解情绪,进行教育引导。三是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只有形成共同、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共识的群体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才能使招考工作良性发展,确保考试安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招生人本管理的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在招考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为共同行为准则,要圆满完成组织考试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招生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着力消减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克服客观环境等不利因素,在组考的各个环节、节点提供强力有效的行为约束,使组考人员自觉遵守和维护管理制度,才能促进组考工作顺利开展。

三、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是招生人本管理的关键

首先,要注重教育和引导。领导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以身示范,这样才有说服力、教育力,才能更好地对下属施加影响,成为下属的学习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工作热情。

其次,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领导者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要注重事业至上、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观。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度,力求把真正的贤人、能人选,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再次,要加强监督与考评。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领导者要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看起来领导者受下属监督,而实际效果却有助于领导者影响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领导与下属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

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方式是招生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1. 情感激励。情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最直接的一种激励因素,领导者的情感感染力能够控制和影响下属的情感,形成激励。为此,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和征服干部的感情。

2. 参与激励。要给予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参与者充满被信任感,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思考与认识

二十八中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奋斗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中专及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的改变,中考、高考的形式与试题的变化凸显着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在升学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使我们二十八中的发展有强足的后劲和动力。在仔细听取我校初、高中老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分析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后,我认为课堂效率不是很高,是制约我校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入口,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寻找到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破解瓶颈的办法。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堂是学校与人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导授业,展示才华,培育人才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自我的乐园;是师生互助,共同进步的集体。每一名教师都在课堂上倾注了一生的青春和热血;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堂上,注目着前程和未来。教师的愿望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的理想是在高效率的课堂学习中得以放飞的。

1.高效课堂的概念

1.1 定义: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二者达到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1.2 课改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2.树立立足课堂的有效教学观

课堂效率高不高应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学的效率如何;另一个是教师教得效率高不高。为使这两个层面的效率都能够达到最佳,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有效教学”是综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不是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确目标达成对个人成长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双边活动,促使学生在积极参加过程中以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等方式在较高水平上建立认识;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在效果、效率、效用、效益。

一是有效果,努力做到效果好。教学活动的结果跟预期的教学目标场合程度高,即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

二是有效率,努力做到效率高。即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高,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跟师生身心投入程度之比,有效教学时间跟实际教学时间之比都高。

三是有效用,努力做到效用大。教学对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发挥了明显的效力与作用,并尽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记得准、理解深、应用活。

四是有效益,努力做到效益最大化。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师生双方获得预期效益,同时实现各自的活动价值。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发现启迪学生智慧的方法,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励,建立自信,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打开自己心扉,与他人交流合作沟通,积累生活认识和学习经验,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知识,自觉学习,主动钻研,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学习。

3.落实课堂有效性的认识

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地在课堂,有效教学理所当然从课堂抓起。我以为有效的课堂要抓住几个要素:

3.1 课前的有效备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深入理解分析自己所教的学生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创造性的设计出目标明确、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案。对于高中新课改年级教师应当对多种版本教材有所了解,对所用教材加以整合,领会教材设置的各个栏目作用,发挥其功能。

3.2 课前的有效预习。课前一方面是教师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准备。根据课改成功学校的介绍的经验看,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是支持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学生预习后会带着问题来学习,知道他需要什么。对已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加深理解,重难点明确。从心理学看学生主动参与性提高,因为他已有所了解,只要老师给他提供机会就会愿意在课堂上展示。

3.3 课中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对所写教学方案的照搬,而应是创造性的应用。在课堂上往往要老师以自己机敏的智慧打破预设的藩篱,激发来自学生的精彩。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学生学习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使课堂变得丰富活跃。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矛盾,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3.4 课中的有效练习。针对一些内容,为了达到巩固,教师需要设计练习测试题。有效的练习,第一要有针对性;第二要体现方法;第三要重视思维训练;第四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学科的内在联系,人文学科的丰富内涵;第五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第六在练习中对学生的各种想法、看法或者认识,教师都给以评判,正确的鼓励表扬,错误的也要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行为给予鼓励。

第7篇

关键词:技校、德育、以人为本

当前技工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群体,他们具有许多特点,因此技校德育工作应针对技校学生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技校学生特点: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大部分技校生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初中阶段他们学习不好,升学无望,游离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注之外,进而学业加剧荒废。许多学生,错别字频频出现,有的学生课文读不下来,新知识掌握不了,给今后学习带来严重障碍。

2、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差异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差异大。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最大的二十多岁。(2学历跨度大。有的小学毕业,有的来自其它中专学校。(3)社会阅历差异大。有的学生打工大半年回来再学习,有的学生自我封闭,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

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希望能够摒弃文化知识的差异,在技校学一种或多种专业知识立足社会,挣很多钱。

4、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缺乏主动性。许多学生在初中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其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

5、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学生来到技校,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了。

6、心理问题多。通过对许多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家庭遭遇不幸,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

7、行为习惯差。许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管教,养成抽烟、沉迷网络游戏、打架等恶习。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有的家长娇惯溺爱,许多学生从小养成个人主义,自私的心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爱心和公德意识。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技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同,有明显的突出特点,因此决定了他们对直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反感。从这点看,技校德育工作应更具有特色,因此技校德育工作中应贯彻人本观念的基本思路。

二、“以人为本”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完善,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因此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解决青年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解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突出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德育对他们确实有用、可信。从而自觉地接受它、亲近它,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

长期以来,技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在宣传教育上,以单纯说教,灌输为主,“空对空”现象严重,对学生的管理上带有强制性、行政性的特点,重管理,轻服务。这些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正需要有较大差距。在工作模式上,往往被动、消极,强调对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理,忽视对学生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制止,强调管理的约束功能,忽视创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为此,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原则,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真诚之心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更多的学生宽心。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放心,努力避免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东西,使管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进一步加强对违纪受处分学生的关心教育,对他们实行谈话、跟踪教育制度。管理中树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一方面要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和确保,要融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亲和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技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焦点,也是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更亦脆弱,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实和未来都呼唤技校德育工作者重视他们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那么,当前技校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本人调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现实性与迷茫性。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的探索追求中,表现出一种注重现实的特征。在社会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差距中颇多疑虑,对将来如何立足社会等问题十分关注并急切寻求答案,经常有学生问:正直的人为什么吃不开呢?我该怎么办?这类问题反映着学生思想上的迷惘。

2、复杂性与动荡性。学生专门追求新的时代意识,把视野伸向社会,常会遇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因而他们一方面认为人生应有所追求,要努力学好本领,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技校学历怀有自卑心理,认为到社会找工作难,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工作艰苦待遇低,被人瞧不起。他们有时热血沸腾,谈论国事,针贬时弊;有时又心灰意冷地感叹人生,得过且过应付日子,这种复杂和动荡的心理特征,是当前技校生德育工作的难点。

三、技校德育工作如何彰显人本理念的探讨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德育工作要有所突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以往在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形象,必须切实加以纠正。德育工作必须因人而异,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根据本人20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我认为技校德育工作体现人本思想可遵循以下思路。

1、德育目标确定的个性化。技校学生个体差异大,在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下,德育工作者必须分解目标,使之个性化,必须因人而异,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不断促进其自我发展,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学校教育的目标是“高、大、全”,而学生的层次、特点、个体不同,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各异。如果用统一的一个目标来要求,脱离实际,效果不佳。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德育总目标个性化,才能使德育工作受到应有的实效。实践证明,分解个性化后的德育目标,学生更愿接受,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个性培养

[作者简介]赵兰畔(1964- ),男,陕西韩城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74-0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从院校设置还是学生规模来说,都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主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成为主要做法。在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够优秀的,只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其实不然。古人云:“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高职学生的方法,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那么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落后,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较差,进取精神不强;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6~18岁,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宠爱中成长,他们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经过高考的失利,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是他们的普遍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调整心态,很难从原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再加上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遍较差,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容易感情用事,自制能力差。另外,不少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获取知识没有强烈的欲望,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高职学生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高职学生就难以成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校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去积极发掘。在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应将“成才”的概念科学化,在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学生的培养途径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高职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个体发展特性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设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应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如音乐赏析、文学赏析、美术鉴赏、大学生情感与人生等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自尊、自强、自信,使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意对现有选修课进行改革,最好面向全院公开征集选修课,加大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应该高度重视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例如,严抓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考试大纲,力求使此种选修课的开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高等院校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高度结合而生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文化机构。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恰恰也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为实现学校各项职能的服务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第一课堂外接受道德教育及艺术教育的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别于本科院校,其功能包括育人、凝聚、约束。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思想信念等;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校园文化来缩小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无论从语言、习惯还是阅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需要校园文化,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遵纪守法,教师为人师表,从而使广大师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理性约束自己,更好地保护共同利益和共同信念。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文艺汇演、各种竞赛等校园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长才智,获得美的享受。另外,还应做好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的开放工作,以及板报和校园刊物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三)推行奖励学分制度

高职院校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一过程还需要激励机制来满足学生对成就感和荣誉感的需求。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考虑多元性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竞赛等方面,对学生好的想法、创新行为等进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深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好的影响,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奖励学分制度就是在这种理念中产生的,它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奖励学分办法,奖励学分的认定范围可以包括院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还可以包括省级及以上英语、文化、艺术、体育类竞赛等奖励,还有院级及以上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职业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拓展等。

(四)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概念,强调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这种人才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企业第一线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而且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大胆尝试项目路径教学,将原本独立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还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也可以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融合、制定专业核心能力测试标准、突出重点课程的学习、加大实训力度,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西良,曹静,王哲嵘,等.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7).

[2]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613-1011232970.htm,2011-04-01.

[3]罗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056-1012008375.htm,2011-05-01.

[4]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285-1011031861.htm,2010-10-01.

[5]王新菊.对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今日科苑,2010(14).

第9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41-0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降低已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了解得越来越少,对周围的人或是事情关心的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冷漠。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理科学生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毕业之后便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便成了“无聊”、“没用”的代名词。还有的认为,在经济社会里学会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大学似乎变成了“职业培训所”,虽然学生的确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潜能的发展明显地处于了劣势。而新的人才观要求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应当是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1]。而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就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水平。人文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人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而获得并逐步完善的,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意识,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可以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和表现。人文素质对理科大学生成才有以下几项功能:

一、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使大学生常久处于高度紧张和过分的压力之下,从而身心劳累,精神疲惫。一些理科学生往往不懂得自我调节,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迷失了奋斗方向,变得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在遭遇了一些挫折之后,感到无法排解,就会采取一些伤害自己或是他人的极端行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性情宽厚,使他们既投身事业又淡泊名利,既奋力拼搏又与人为善。

二、能使学生具有更完善的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理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严谨的,善于逻辑推理和计算,但相对于文史哲艺术等学科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有些缺乏,而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则可以使他们的审美感更加的完善,审美情趣会更加深刻。在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中,审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追求之美中让人奋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让人在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中流连忘返。人文素质总是有助于理科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提高人生质量。

三、能提高理科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文史哲艺都可以使理科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智力水平进而能使得人文素质整体提高。而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往往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敏于分析。人文素养所造就的领悟能力足以扩大和提高人分辨是非善恶的知觉,激发和拓展人追本溯源的精神。它能让理科的学生跨越不同的领域界限,在多重知识的碰撞火花中,获取更多灵感,创造出更新的理论,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理科学生的确非常重要。人文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凝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指引着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是个人、民族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内在灵魂和生命。理科学生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民族复新过程中承担了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此使命。在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学”。所谓“教”是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说的,相对的“学”则是从理科学生的角度来谈的。

首先是要解决“教”的问题。在这里,世界各国大学在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形成了渗透模式[2]、融汇模式[3]、通识教育模式[4]等几种比较典型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思考和学习。这些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以培养高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的各类人才。

1.课程设置全面合理。高等院校在给各个专业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和具体课程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师资情况等,精简部分陈旧、烦琐、复杂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时间安排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时,除了专业课程以外,还应该把部分历史文化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艺术修养课程也纳入理科学生的必修课体系中去。

2.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娱乐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内含不同文化层次的综合性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高等院校应当努力打造出自己的校园文化和精神追求,这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会积极的追求进步,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高等教育应当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要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如此,应当注意到,科学、技术等课程也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专业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应当注意从中挖掘这方面的知识,如:方法论、技术史等,对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会起到交叉渗透的作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4.创造更多的实践项目。实践活动是对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理科学生可以很好地巩固自己从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人文知识。在这方面,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社会实践教学,例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

从“学”角度去看如何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理科的大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局限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而应该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定位目标“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一些非专业的文化课和德育课时,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这些课的学分而学习,那么这样形成的学习动机必然是不稳定的、弱化的,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必然是比较一般的。只有树立了比较高端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引理科学生去完善自我;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得理科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2.延拓兴趣,广泛涉猎文史哲美等学科。文学可使人从中获得快乐,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由“纯文学而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学作品的这种“娱乐”功能不是停留在感观层面的,而是深入人精神的。史学和哲学可使人变得睿智,更加辩证地去看待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美学可使人更具审美情趣,更好地分辨是非善恶。

3.善于总结、感悟,将知识融合。《论语》为政篇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进而可做老师了”,后一句的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的人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这就告诉理科学生在学习文史哲等学科特别是对哲学理论的学习时,应该注意勤加思考和总结,联系现实的社会现象,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即使得记录下来,以求知识的内化。

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简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在从“教”和“学”两方面考虑了以后,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出现。而对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去探索和找寻出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永信.论的科学人才观[J].宁夏党校学报,2008,(1).

[2]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7-181.

[3]靳贵珍,康健.康奈尔大学――务实与理想的融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刘梅.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与启示[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1).

[5]庞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4).

Thinking on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Humane Quality

GUO Peng-chao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Hanzhong 723000,China)

第10篇

1、人民币对内贬值

从前年的年底开始,"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这类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友运用谐音字词来调侃物价的上涨--去年三月,大蒜价格疯狂上涨,原来一斤只要一两块钱的大蒜涨到了近十元,大蒜商人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能赚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随后绿豆也急剧上涨,至今已涨到13块多钱一斤,棉花、苹果、生姜、白糖等等也加入了涨价的大潮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去年11月份的CPI统计中显示2010年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4.4%,创下年内新高,其中,类商品价格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食品价格的一路高歌猛进,让"以食为天"的人们倍感物价上涨的压力。而这些调侃市场的诙谐词语则是人们对现今物价快速上涨的直观感受和直接表达。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感慨--钱真的是不值钱了。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显著下降,对国内居民来说人民币贬值了。

在2011年1月5日到6日在北京刚刚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民银行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最先提出的便是"稳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人民银行将物价的稳定放在工作任务的首位,这一方面充分表明目前的物价的确是处在一个不太合理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民银行着力调控物价的决心。

2、人民币对外升值

同时,新一波的留学热,反映出的却是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持续升值。2010年1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中间价为6.6349,同比上年的6.8279,降低了1930个基准点。再看这近半年来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上图)--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虽然有起有伏,但是整体来看是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态势非常明显。自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币值就一直处在上升状态,至今为止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

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影响并非是绝对的好或坏,其中有利也有弊。首先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币值升值增强了我国的购买力,对外进行投资和购买外购资产都会更加便宜;而且,如果存在继续升值的预期就会有更多的资本涌入国内,这不仅可以抵消由于成本增加而减少的投资额,并且还有可能超出原本的投资额;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人民币升值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仅如此,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出口产品数量减少,同时进口产品数量增加,两方面同时作用可能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甚至于使得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和国内生产的减少还会使得就业减少,带来失业增加的问题;人民币升值还有可能加剧资本出逃的情况,由于在我国市场存在利用汇差套利的机会,会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市场,若是人民币继续升值,投机商就可以拿到大量的收益,使得大量的资本外逃,造成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这对于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经济冲击。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的成因

对于同一种货币来说,其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是一致的,然而人民币的这种内外不均衡的状态的存在有着其特殊的原因。

人民币对内贬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量,这也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下,国际市场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急剧上涨。同时,今年我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天气时有异常致使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不仅如此,由于去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大量热钱流出房地产业,而这些热钱又流入其他行业,特别是农产品方面存在着热钱的恶意炒作。同时又由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趋势,土地、资本、劳动力流出农村,一方面使得农产品产量降低,另一方面又使得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经济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加。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2007年更是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一直表现得比较坚挺,由于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际投资者更多的将美元资产转化为人民币资产,使得让人民币需求增加,推动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利于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利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而且增加了外币的供给进而使得本币升值而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为获取利益而给人民币升值所施加的压力,这些国家基本上有一个公共点就是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他们一方面希望人民币升值使得他们的商品能够更多的进入到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同时希望借人民币升值的这把利刃来挤压我国出口商的利润:在合同协议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无疑会给我国出口商带来经济损失。而政治因素主要是指汇率成为了一些政治团体的利用工具,一方面借之打压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用之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

三、总结

作为极具国际化潜力的人民币,面对着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困局,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尽量保持币值的稳定,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深化汇率改革,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坚挺性、国内物价的稳定性之中找准平衡点。相信,在汇率自动调节的机制下,在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下,国内的通货膨胀将得到一定的抑制,人民币的币值也不会继续大幅度的增长,而会保持一个合适、合理且合时的水平上。人民币的这种困局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相对统一的均衡状态终究会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曹勇,《人民币内贬与外升的错位格局困境》。财经透视,2010年10月。

[2]关志雄,《通货膨胀与汇率升值并存的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世界经济研究,2008(6)。

[3]张新东,《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硕士论文,2009年11月。

第11篇

关键词:植物人;生育权;女性权益;胎儿利益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8-0199-02

作者简介:陈倩倩,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以来,由于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导致的植物人数量逐渐增多,植物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许我们都知道,植物人主要是因为脑部受到伤害从而丧失了意识活动,但是仍然有呼吸和心跳的患者[1],在医学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如果婚姻中女方成为了植物人,而其又怀有身孕,腹中的胎儿应该怎么处理?应该由谁决定应该怎么做?考虑到植物人自身的特殊性,目前理论上对于植物人胎儿以不出生为原则,但是在实践中的做法却各有不同。如何解决植物人生育权的问题,更好的保护植物人切身利益,尤其是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植物人,成为本文的研究目的。对于植物人生育问题,我认为应当赋予女性植物人生育优先决定权,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

二、生育权的内涵及原则

(一)生育权的含义

对于生育权,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婚姻法》中有所表述。本文采用了辽宁紫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郑卫东的观点:生育权是指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依法决定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一种资格或自由。[2]生育权概念的表述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就目前来看基本上对生育权的内涵达成一致看法,即所有自然人都平等的享有的生育子女的权利和自由。

(二)生育权的性质[3]

以往谈到生育问题,想到的就是生育是为了传宗接代。到了今天而言,生育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具有了个人利益性。

生育权是基本人权,是人得以为人的基本人权,是一种自主决定权,是人类生命的延续。生育权是一种自由权,每个人都享有生育子女的自由以及不生育子女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生育子女的时间及个数或者是决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生育子女的自由。生育权是人格权,正如德国学者拉伦次所说“人格权是一种受尊重权,通过人格权所保护的东西就是人本身的生存。”[4]生育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就生育的自然特征来说,生育和婚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任何人都享有生育权,不论性别亦不论婚否。把生育权界定为基本人格权,能够更好的保障生育权权益的实现。

(三)女性生育权优先原则

女性生育权优先原则是指在女性怀孕后,就生育或是堕胎的最终决定权应该优先由女性享有。[5]女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生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又是身体痛苦的主要承受者,其对生育的付出远远超过男性,由此我认为女性应该优先享有生育的决定权。另外女性的繁衍生育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延续,所以更应该通过给予女性优先的生育权从而达到保障女性权利的目的。怀孕的植物人女性承担着比正常女性更大的痛苦,腹中的胎儿是她最大的期盼,理应给予植物人女性优先的生育决定权,这是对植物人特殊的人情关怀,也能够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三、植物人的生育权利

(一)植物人生育的伦理争议

对于植物人生育问题,我是持肯定态度。如果植物人的身体状况能够保证腹中的胎儿存活及出生不受太大的影响,个人还是支持植物人生育。国内外都有这样的病例,在植物人母亲完全失去知觉和意识的情况下,生出来的宝宝依然正常健康。例如美国的苏珊案件[6]。这样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一种观点认为:女性不是生育机器,让植物人母亲生育子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又很残忍的做法,可以说丈夫是自私的,虽然孩子出生了,但是并不能保证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下孩子能健康成长。因此,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孩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作为母亲不管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出生。[7]我个人比较支持后一种观点,孩子是母亲的希望,母亲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生成长,对于有意识的植物人母亲来说,孩子的出生是对她最大的安慰。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一方成为植物人,受到伤害的是两方的家庭。如果怀孕女性成为植物人,可能会面临生育甚至离婚的问题,而此时最痛苦的可能是女方父母,如果选择生育孩子,是对植物人父母最好的安慰。另外,从胎儿利益保护角度来看。涉及胎儿利益的,应当将胎儿视为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植物人母亲是由于外力作用下受到了伤害,此时胎儿在母体中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胎儿出生后可以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提出侵害赔偿。从这个角度看,也应当支持植物人女子出生。胎儿具有生命权,我们也应当尊重,不能轻易选择堕胎等方式结束胎儿的生命。

(二)植物人生育的立法缺失

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对植物人的生育权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对于植物人生育问题在立法上的缺失。现实情况下,植物人的生育纠纷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婚后怀孕,二是未婚先孕,一方成为植物人后关于胎儿出生问题的争议,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更为复杂。植物人生育权与胎儿生命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参照《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将植物人生育问题纳入立法层面。

(三)植物人生育的原则

对于生育问题通常会涉及三方利益,胎儿的利益,胎儿父亲的利益以及胎儿母亲的利益。一句传宗接代涉及的不仅仅是出生的问题,还关系到抚养、继承等关系问题。如果有充分的医学保证同时胎儿父母双方同意胎儿出生,这是最好的结局。考虑到植物人的自身及家庭,对于生育问题一般不会那么容易解决。前面已经谈到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当夫妻双方对于生育权问题不能达成共识时,法律也不能要求甚至强迫任何一方生育或不生育。我认为,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合意,我们应从保护弱势方女性的权益出发,遵从女性生育权優先原则,将生育决定权赋予女方,以妻子意愿优先为原则。因此,赋予植物人女性生育权优先决定权,既是对生育主体妇女的人文关怀和特殊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法律公平公正。

四、总结

西蒙·波伏娃说:“妇女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缩小与男性的差距,也只有工作才能让她们真正地自由。”[8]中国对女性的要求是要与男性共同支撑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的生育繁衍后代是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延续。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应该对女性的生育权赋予更多的尊重与体贴,当然这对于植物人女性同样适用。基于植物人特殊的生命状态,法律应立足于保护当事人最大利益,维护植物人自主决定权。对于女性植物人生育问题上,我们应该给予女性更好的保护,赋予其生育决定权。

[参考文献]

[1]邢坤,申雨.论植物人的法律人格及补正[J].法制与社会,2015.6(下).

[2]郑卫东.生育权冲突,妻子意愿优先[J].当代工人,2014.

[3]王丽娟.生育权的权利属性及其侵权认定[J].2016.1(下).

[4][德]卡尔·拉伦次.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82.

[5]赵娜.关于生育权的法律思考[J].法制园地,2016.09(上).

[6]苏珊案件.

第12篇

关键词:戏剧 武生表演 基本功 技巧

戏曲中,武生的形象和动作要美,要帅,要脆。比如,在最基本的动作起霸中,武生的三次抬腿如果能达到很高标准,那观众一定是满堂喝彩,掌声不断。武生除了要动作优美潇洒、身架沉着稳重外,在口上也要多下功夫,做到文武合一、武戏文唱的境界,尤其是念和唱。内外齐修,文武双全,才能领略武生的基本功内涵。

一、武生表演应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优秀武生,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从步伐、手势、身段到走边、圆场等都要认真学习。这些基本功是成为一名武生最基本的要求,它们是舞台表演的基础,而且没有捷径可走,不可心急求成,必须一步一步练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更好的进步。武生演员的手势、步伐、眼神和表情,要把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准确的刻画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很好的将武生演员基本功展示出来,也能很好的取悦观众。

二、武生表演需要的技巧:首先,武生具备了表演应有的基本功,就像建筑物有了地基,虽然安全有了保障,但“地上部分”才是观众看到的。武生必须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基本功力。例如,舞台表演中 的“走边”,它包含了多种动作,多种形式,且变化有序,这就要求武生演员能依靠自身条件和舞台经验将其演绎出来。此外,在打斗的场面,武生一定要打出技巧,要打得紧凑、火爆、精彩,并且不能忽视身段给观众带来的美感。在武生的格斗中,要把准、稳和狠表现到位,否则看着像是玩耍般的假戏。所以,武生表演不仅要重视真实感,而且还要体现艺术美,包括神情、气质、打扮和动作等。

其次,武生演员在表演戏曲时,一定要将人物的特征刻画出来。戏曲表演,顾名思义就是要演,演的要像,演的要真,才能打动观众。表演时,要准确的把握所饰演角色的气质、精神等内在形象,也要展现出细腻柔和的外在形象,即要准确恰当的拿捏住角色的特征并全部表达在舞台上。

最后,要学会合理的运用方法和技巧。一个武生演员所创造出来的不单单是一个角色,一个形象,它是戏剧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创作角色形象的艺术是构成演剧的基本因素。武生演员要运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方法和技巧,完整的展现出剧本上角色的要求,要演绎出在剧中环境下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把人物演活,让观众觉得演员就是剧中角色。通常,武生演员的表演技巧要配合剧本的情节,不能脱离情节只表演技巧,否则会影响人物形象的饰演,进而影响整个戏剧的演出效果。

三、武生表演要达到的境界:既是武生,就不能只具备基本功和一些技巧经验,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将武生的角色发挥到极致。在戏曲表演中武打格斗的技巧非常多,它跟杂技有点相似,但却不是杂技。武生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所以武生的表演不能单单是技巧,要贴切的刻画出人物内心活动和想法。结合技巧,加上艺术语言等的渲染,将戏曲表演上升到一定的境界,才能表演出鲜明、感人的舞台武生形象。武生表演,第一,要做到“准”,走得准,唱的准,打得准。第二,要做到“美”,武生塑造的形象要是一个美的艺术,在服装打扮上美是基础,表现的美,把内在的美展示给观众才是艺术的美。第三,要做到有“韵味”。武生的表演神韵合一,将人物角色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武生表演要将这三点完美的释放出来,在表演上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武生的表演,只有拥有了可靠扎实的基本功,并合理的结合戏曲表演中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准、美和韵味的融入,才能表演出生动逼真、性格鲜活的角色。因此,把握武生表演的关键,是要将戏曲的武生表演上升到艺术的境界,给观众呈现出视觉、听觉和感觉兼备的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 袁远. 京剧武生表演艺术赏析[J]. 大舞台, 2011, (7): 32.

[2] 张振宇. 津门舞台父子兵——记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世麟、张幼麟[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4): 45-47.

第13篇

Abstract: Contradictions often ari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ult of spreading gossip, which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an educator must deal with.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monstrate how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a process of self-reflection, self-education and self-growth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传话;主题班会;团体游戏辅导;班主任

Key words: gossip;seminar;group counseling games;teacher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29-02

1事件的发生

初夏的一个早晨 ,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电XX班的部分同学已经来到实训楼的某个教室门口等待开门。这时,从楼梯处走过来一名姓陈的男生,气势汹汹地扫视了一下人群,然后冲向一名姓张的女生,上去先给该女生左右各一巴掌,然后揪住她的头发往下拽,摁倒在地,又在其身上挥拳几下。待同学们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劝拉,而当班主任接到报告赶到现场时,只见那女生脸部涨得通红,头发凌乱,啜泣不止;那男生依然紧握拳头,眼里喷着愤恨的火焰,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你再敢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还要打,还要打……”。见此状况,班主任将两位同学带回办公室。

2经调查后得知的事件起因

当两人来到办公室后,姓张女生表示事发突然,对为何挨打,感到莫名奇妙。而姓陈男生却理直气壮地说:“打你是轻的,打你是活该。”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有两名女生被请进了办公室……。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这位姓陈的男生与本班姓陶的女生正处于热恋之中。而这位姓张女生看不惯他们的言行举止,几天前,就跟宿舍里比较要好而且非常信任的姓李女生描述此男生的种种不是,并且叮嘱对方不要告诉其他人,这仅是自身看法而已,姓李女生当时爽快地答应,并保证不对外讲述。可就在过后一天的午饭时间,姓李女生恰巧碰到姓陶女生,因为是同乡,两人平时交往慎密,关系很好,交谈之中,姓李女生随口把姓张女生说的话复制给了姓陶女生,并再三叮嘱对方千万别告诉她的男友,以免生是非。陶虽听了传话不高兴但也答应了。

晚上,姓陈男生与姓陶女生在校园散步。当徜徉于初夏醉人的环境中,姓陶女生忘了对同学的承诺,把姓李女生讲述的姓张女生的评价原原本本告诉了男友。回到宿舍,姓陈男生越想越气,决定第二天给姓张女生一个教训,让她知道知道说别人坏话的后果……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3班级现状分析

事件主人公所在的是三年制大专班,其中女生人数超过三分之二,女生比较活跃,在院里各类文体活动屡屡获奖,班级总体学习风气较好。班主任常常因该班的女生引以为耀,也因该班的女生常生烦恼――就因为部分女生热衷于背后传话,议论他人,从而经常发生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正因为女生的活泼与多事,男生通常避而远之,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睦,而此次事件将这个问题激化。

4班主任的思考与对策

纵观整个事件,班主任认为:整个事件暴露了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体现同学间人际关系及情绪管理等方面处理不当。而这也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必需要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借助此事能引发同学们反省,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改善人际关系。为能圆满解决此类矛盾,班主任采用两大对策:

4.1 “小题大做”之法:召开专题班会此举是希望同学们敞开心扉,相互沟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经过事发当天班委成员的精心策划,“孰对孰错大家评”的专题班会于第二天中午召开。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班主任在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隐藏事件中四名同学的真名,用ABCD替代,并请同学发表看法。

第一个发言的是班长。 她立场鲜明地谴责了打人同学的粗暴行为,同时认为女生也应吸取教训,不应在背后议论他人,这样才能使全班团结和睦。接着团支书,班委等相继发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没有因就没有果,女生们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随后,一名男生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他说: “我们班的女生整天唧唧喳喳,是非多,换了我,也要好好整治这些多事的女生。”话音刚落,立刻引起多数女生的反对,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大意是背后传话的习惯确实不好,但男生也应有自己的风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其中一名女生直白地说:”一名男生现在能毫无顾忌地打女生,将来肯定会无所顾忌地打老婆,这样的男生难道不可怕吗?……”。话音刚落,姓陶女生转头看了姓陈男生一眼,姓陈男生的脸顿时绯红。正在此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姓陈男生鼓足勇气走上讲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打人的A,并主动走到姓张女生面前鞠躬致歉。此时的姓张女生被此举感动,也承认了自己就是第一个议论他人的(B),表示如果没有自己那一番话,就不会惹来麻烦。接而向姓陈男生点头道歉,同学们见此情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姓李女生和姓陶女生也主动走上讲台,坦承自己是事件中传话的(C)和(D),认为之前的举动是辜负同学信任的不诚实行为。面对这情景,班主任适时引导:“很高兴你们能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承认错误,并且道歉,这非常难能可贵。现在,大家握个手吧!”四双手在同学们再一次的热烈掌声中握在了一起。这个结局让老师感动,更让同学们感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

4.2 加强巩固之法:团体游戏辅导专题班会的召开,只是使同学们留于表面的客气,而要从心理上真正排除阴影,是需要时间和契机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巩固,班主任决定对全班进行团体游戏辅导,希望借助团体游戏活动所产生的愉快交互的氛围,使全班同学默契配合,捐弃前嫌,打破隔阂,学会相处,懂得包含,不断对别人有新的积极体验。

经过一周的安排准备,班主任安计划把全班同学召集到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组织他们进行“信任背摔”的团体游戏。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游戏。其特点是心理挑战性强,团队性强,趣味性强。游戏规则是每位同学站在一个1.6米的高台上,双手握拳反扣在胸、两臂夹紧,下颚抵住拳头。下面肩负保护使命的队员(一般为男生)两两组合,弓箭步、膝盖内侧相碰、两手平伸、手心向上、双手夹住对方右臂,肩膀靠紧,六组队员组成一臂床成保护状态。当每一位队员轮流站在高高的背摔台上,背对大家,高喊 “ 准备好了吗”,回答均是整齐嘹亮的““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我们爱……你”,得到回应直身后仰,落入下面的由伙伴组建的臂床上。

整个游戏,对于站在台上背摔的同学而言,由于看不到背后的情况而产生“我摔下去会不会受伤”的顾虑,此时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同伴的力量,果断、勇敢地向后倒下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游戏中一直担当保护神的男生,在保护女生的过程中体验了男人的责任,女生们在游戏后的感悟中纷纷谈到,倾倒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此时只有信赖,别无选择。当在失重的惊恐中倒在队友富有弹性而牢固的臂中时,心里是那么的踏实。从来没有感觉和体会到我们班的男生是那么的棒,男生听到这话都不好意思的笑了,那笑声是自豪的,是欣慰的,是纯洁的 ,同时又是傻傻的。

姓张女生说道:信任背摔,让我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你信任别人,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

姓陈男生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信任背摔,让我懂得了作为男人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感谢张同学不计前嫌,对我的信任,在她倒下时,虽然她的腰带搁疼了我的臂膀,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感谢老师,教会我如何去学会担当,如何去赢得信任。

这次活动后,该班的面貌有了明显的的转变。基本消除了因传话引起的各种矛盾,同学间懂得了尊重,懂得了宽容,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和谐的意义。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一年后,该班取得学校文明班级的光荣称号。

5班主任的收获

本人认为这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自己也有所收获:①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不能一贯采用老一套的写检查,下处分的办法去简单处理,而是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自己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此种处理办法,立体感更强,效果更好。四位同学能主动上台承认错误,就是很好的例子。相信学生,就能赢得学生。②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主角始终是学生,班主任只是起引导启发作用,把握重教育,宽处分的原则,努力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去消解矛盾,创造沟通,达到和谐。一个班级只有和谐了才能步调一致,才能快乐,快乐了才能创造成绩,最终该班去的文明先进班光荣称号就是很好的证明。③作为班主任应该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善于抓住事件的本质内容,运用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追求教育的艺术美和感动效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享受。本案中精心策划的专题班会和信任背摔游戏就是很好的方法。寓教于理中,寓教于乐中。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运用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赏识同学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赏识,给犯错误的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最终换来了一个班级大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建伟.大学新生的不适应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第14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人口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自从1994年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调整之后,在今后的10年里人民币汇率基本没有大的调整,然而就是在这10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大环境下,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过多的外汇节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外币的定价过高,且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采取“紧盯美元”政策,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定价过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长时间的贸易顺差必将导致对美元的相对需求会逐渐减少,从而给人民币的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的外因分析

首先,人民币的升值的主要压力来自美国。美国联邦政府一直认为,中国与美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政府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得美元贬值的贸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反而提升了中国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因此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美国的巨大的贸易逆差是缘于个人高额的消费贷款,以致个人消费远远的高出储蓄和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只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可能改变的。

其次,是来至于欧美联合的施压。由于美元兑换欧元的汇率持续不断的下降,必然使得跟美元挂钩的人民币相对于欧元也在不断的贬值。近年来,随着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量持续增长,人民币的不断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盟出口中国的产品的出口成本不断上升,较多企业出现了巨额亏损,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优势也渐渐减弱。因此,欧盟里的大多数贸易大国,都一致要求中国必须承担由于美元的贬值而导致的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所造成的部分后果。

(三)从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情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经济过热”的担忧是一致的。由于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这意味着:巨额的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的不断上升,给物价的上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能够缓解本币升值的压力向通涨压力转换,即人民币升值能够对国内物价的高涨起到压制的作用。此外,中国经济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也给人民币升值奠定了相应的经济基础,中美贸易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升值,目前我国国内出现了资产价格上涨和流动性过剩的情况,物价持续不断的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央行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包括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美国在持续不断的降息之后仍有可能再度降息,甚至是零利率,中美贸易利差倒挂的现状使得从美国流出的巨额的短期资大量流入中国,这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人民币标价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后以后,假如我国的商品用外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用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下降,在此情况下,尽管我国出口的商品数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企业的利润率会下降。若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上升,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减弱,出口数量减少,企业的利润也会降低。其实,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企业利润率的下降程度由出口产品的类型所决定,对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些产品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来减少出口成本、压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增强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些行业之间本身竞争就十分激烈、利润空间也比较小,人民币升值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深加工、附加值较高并且拥有独立民族品牌的企业影响甚微,这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强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商谈价格、转移汇率风险等方式化解利润减少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能推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由于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沉重压力,促使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来减少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尽管我国现在是出口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的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大部分都是加工贸易品,自主研发、高新技术的产品所占比例还是较小,出口产品大多依赖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价格优势。中国出口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把靠价格取胜转变为靠品质取胜,人民币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业逐渐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业,同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人民币升值后导致投机的盛行

近年来,以美元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达到,一些“泡沫”进一步膨胀或造就新的“巨型泡沫”,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例如,美国许多散户投资者在当地开立人民币储蓄账户,期望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化会让他们获得一定利润。当然,这些散户的账户并非是真正的人民币账户,因为依照中国不可自由兑换的汇率体制,在海外开立人民币账户是非法的,他们开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储蓄账户,账户内的存款是美元,但是基于人民币的现货汇率,这些账户将因人民币兑美元现货汇率的波动而升值或贬值。EVERBANK首席执行长Frank Trotter称“公司此举在一些客户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自一年多以前人民币汇率开始显示失衡迹象以来,这些客户一直在要求开立人民币计价账户”,EVERBANK于7月1日推出了此类新账户,并在随后的几周内将逾650万美元投入该类账户。

图1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2006-201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优胜劣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运作规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的企业,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源向资本密集型部门转移;确定我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产品由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自主研发的品牌优势转变,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扩大内需,减少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经济发展对外依赖程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图1)。但是,过高的对外依赖致使我国经济极易受到外部的影响,现实的汇率波动也对我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应把对外依赖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积极扩大内需。内需不足也使得部分产品不得不以低价销售到国外,从而累积了大量的外汇,造成巨额贸易顺差。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居民的消费升级,以内需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

(三)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缓和我国资本流出和流入的不对称,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商务部消息,截至“十五”期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超500亿美元,其中2002-2005年四年累计投资净额179亿美元,年均增长36%;我国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0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从长远来看, 我国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国,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中去,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我国和其他合作国家的关系,改善我国所处的国际商业环境,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参考文献:

[1]李静.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09(11).

[2]张勇.内部会计监督与企业廉政建设[J].发展研究,2004(08).

[3]王大贤.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应该由谁把握[J].金融经济,2011(11).

第15篇

[关键词]工科学生 提高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4-02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即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具有的人文科学的一般知识水平和一般的人文科学领悟与研究能力,综合地体现为一个人由其人文科学知识底蕴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品德情操、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等。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形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求善求美的活动,具有理想性、价值性;是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的追求,注重人的感性和情感,注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人文科学的对象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即属人的世界,重视人对自身本性特质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体认,它有着自己特殊的逻辑和功能。历史上,苏格拉底就把这种原则作了普遍的贯彻,真正把关怀、研究和认识人类自己作为哲学的主题,并建立起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把这个原则作了身体力行的贯彻,达・芬奇等人既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奇迹又是人文领域的灯塔,成为那个时代从而也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仰慕的巨人。但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科学与人文便分道扬镳,科学踏上了快速发展来不及反思的火箭直奔现代社会,但当代人的人文修养对科学发展的掌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科学教育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国家的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也同样亟待改进。

如果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国工科大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中的文化陶冶过弱,使得大学生人文修养欠缺;第二,现在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过于狭窄,使得学生的学术知识眼界不够开阔;第三,大学中的功利主义导向非常严重,表现为学生很多时候急功近利,很多学生缺乏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与较为扎实的基础训练;第四,当今社会要素的共性制约太强,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极为不足。而且,从较为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会发现,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浅以及技能的熟练与否,而且也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工科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亟待加强

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不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传统的体制、传统教育的模式特别是大学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大学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直是在科学教育上花费大量心血,最后导致人文教育非常薄弱。高等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使工科学生所受的教育始终偏重于科学教育,并且学生个人受功利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会过多地关注专业学习,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这样就使大多数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更为明显。因此,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加强。

(二)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不断高度分化的同时又不断高度综合,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就是:当今时代人才质量,不仅要看人才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与时代同步的现代观念意识、高度而全面的人文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工科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怀。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弱化使工科学生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被局限于某一专门的知识领域,缺乏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加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极为迫切的需要,是当今时代世界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提高人文素养也是工科学生快速成长迎接新的挑战的需要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人文精神可以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是一项求真的活动,但科学的真不能保证科学方向的正确,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价值实现。其次,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造性的想象力、联想等思想来源源头就是人文思想。此外,人文精神是科学实现开辟原创性的源泉。简而言之,也就是科学是用来告诉我们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做事,而人文却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它会使我们懂得一件事情的价值如何,该做或不该做。所以人文思想是科学发展之本,科学技术若脱离人文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因此,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出了新的考验,它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科大学生无疑是当今时代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世界里多元文化共生互渗,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并存共生中,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副作用也就充分显示出来。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互渗、融合,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且影响到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工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在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第四,我们社会面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利益关系面临调整,必然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价值观念、利益冲突、行为方式的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中,工科学生如若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社会结构转型的负面效应,就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应对社会各种挑战的能力实属必要。

三、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对策

(一)改革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要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工科院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都有必要作相应的改革,彻底扭转人文教育在工科院校遭遇冷漠、淡化的不良局面,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要重视和引导人文教育理念的创新;在各种教学计划中有必要增加人文课程的安排和课时,增加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生命哲学以及艺术欣赏等课程;增加人文专业的投入比重等。

(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

应在建设学校教学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强“软环境”,也就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得整个大学校园能够浸润在多层次、高品位以及高格调的文化氛围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要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不断拓展人文教育的思想空间和思想内涵。在工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课堂空间得以拓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点点地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三)大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以此来引导学生

我国大学教师实际上担负着培养“社会人”的重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必须率先垂范,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行知识传授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是必需具备的先导条件。

(四)工科学生要自觉地多渠道汲取人文知识,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工科学生应当充分利用高等学府以及现代技术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并转化为人文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有识的现代人才,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身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