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境贸易金融范文

跨境贸易金融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跨境贸易金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跨境贸易金融

第1篇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快速发展,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适时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对外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跨境人民币业务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实现银企共赢。但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项业务的开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存在一些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多措并举才能稳步推进和发展。

完善处理程序,规范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操作

加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不应仅局限于创新出一个独立的全新产品,更应在现有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操作模式,实施营销策略,提升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拓展能力。

一是加强结构性安排,通过不同基础产品的组合,打造一系列适销对路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满足更为多元的融资需求。二是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融资实际需求,通过以产品为支撑的客户营销方式,形成规模不等、行业多样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资源。三是建立健全重点客户业务跟踪机制,细分市场和细分客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效益。四是及时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提高对重点客户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范围,为企业客户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提供有力的支持,推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长期发展。

实行业务分类管理,严防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风险

目前,我国虽制定了一些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有必要从大的条目上,进一步完善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存在的空白及时进行填补,对一些不明确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业务性质,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业务监督检查,严防业务操作风险。银行应密切关注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管理机构应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风险及时向相关银行机构发送风险提示,做好预警工作。一方面要注意检查客户的分类是否坚持了信用等级优良标准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经营情况和业务风险的检查和总体分析,杜绝借虚假贸易而套取银行信用的行为。通过各类检查工作的开展,强化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水平;通过加强法规建设,促进合规经营,严防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风险。

加强业务培训,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发展环境

商业银行应从自身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将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推进资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2篇

摘要:《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海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优势以及积极效应,结合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背景,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海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思考。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效应;运行机制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内容,金融政策创新已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大亮点。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开展的十分迅速,为海南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结算便利,有效地推动了海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由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才开始启动,因此针对海南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学者对全国范围内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探讨,从制度安排、融资措施、人民币回流机制及离岸金融中心构建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苏意君(2009)、韩骏(2009)、刁云涛等(2010)、曾之明(2010)等。另一些学者从区域性范围的试点情况着手,肯定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区域贸易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效应,同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杨国辉和孙霞(2011)、梁宏祺(2011)、齐虹丽和侯菲(2011)等。邓昕、符瑞武(2010)在对海南外贸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海南省开展该项试点工作有较强的企业实际需求,因此分析海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效应及存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 海南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发展的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关键正是要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为海南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综合考虑了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海南省对外贸易情况、与特定区域的金融合作等因素,海南省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具有以下优势:

(一)海南省居民和非居民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明显需求

贸易方面的迅速发展是推动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对新兴市场贸易增长强劲。邓昕,符瑞武(2010)对海南外贸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企业中,超过60%的企业都有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意向,而无此意向的企业仅为14.8%,有18.5%的企业未确定意向。结果表明,海南省外贸企业有较强意愿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尤其是具有选择结算币种和定价能力的岛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强烈需求。据海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2年进口贸易伙伴83个,出口贸易伙伴达到153个。其中作为海南省的主要进出口市场、重要投资伙伴和传统重点客源市场的东盟国家,是人民币跨境结算先期试点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对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因此与东盟国家贸易频繁的海南外贸企业对使用人民币结算表现出较高的意向。另外,在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下,人民币投资需求增加,借此获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以及在海南进行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对人民币也有大量潜在需求。

(二)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海南省金融业的措施,这不仅为海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来了政策支持,也将促使海南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更具备后天竞争优势与保障。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将促进海南加大投入建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奠定硬件基础,同时还将极大地促进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此外,国家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支持以及给予海南省的相关政策优惠,给境内外投资者带来了利好预期,极大的激励了外资和非海南居民对海南岛的投资热情,创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潜在需求。

(三)金融合作优势

目前海南省与香港、台湾等地都建立了金融合作关系,对海南省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随着2009年《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2010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台湾海峡两岸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速。另外,香港金融机构也有意到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与海南一道共同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海南与泛珠区域也在积极构建合作框架,合作框架的构建也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及人才等参与到海南的金融改革中,共同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不断提升区域内金融服务水平。

三、海南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的积极效应

(一)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企业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也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过去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不仅汇兑手续费较高,由此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也由境内企业承担。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企业贸易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不仅能够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财务风险,同时贸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入。这是因为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直接进行支付与交易,减少了换汇的环节,极大节省了汇兑成本;同时减少一次汇兑不仅可减少资金流动环节,缩短结算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减少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进行,为企业节省了人力和资金投入。因此,企业在对外结算时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能够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财务风险,提高效率。

(二)扩大海南省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09)。作为一项新兴业务,人民币跨境结算可以满足企业以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与境外进行交易的需求,有利于简化国际贸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地位。同时,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岛内旅游者与投资者在相关国家能够方便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与投资,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此外,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使得跨境旅游消费和购物更加便利,同时能够为海南涉及旅游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吸引国外涉及旅游的企业在海南投资,通过引进先进的国际旅游服务,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

一方面,海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业务,可以吸引国内及国际大银行、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进驻海南省,丰富海南省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同时通过借鉴先进业务水平和管理机制等促进海南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海南省金融机构推进创新业务,丰富其金融产品结算工具的种类。在此带动下,与此相关的针对非居民的业务应运而生,而非居民对人民币投融资产品和衍生产品需求的扩大将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在此过程中,金融业务的增加会使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和实现金融业收入结构多元化。

(四)加快推进海南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不断深入与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增加大量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仅靠金融机构的网点服务将会无法满足大量人民币业务交易与结算的需求,这也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以承担大规模的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任务,同时为人民币的流通提供平台。没有离岸金融中心的支撑,就没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加快推进海南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对海南省金融机构数量、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创新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推动海南省在金融业发展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四、对海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交易运行机制的创新思考

海南省跨境人民币交易程度还处于形成阶段,除了经验不足之外,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就全国范围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规模和范围还不大,主要存在如美元结算的传统难以改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足且流出渠道及规模受限,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监管法规、操作流程等均不够完善等制约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学者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决定机制;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建立人民币通畅的流出和回流机制;尽快形成货币互换运作机制,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清算机制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信息管理机制等。本文试图针对海南省人民币跨境贸易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服务网点,提高服务效率

由于外方客户对采用人民币结算接受程度不高,以及海南省境内能够办理跨境人民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较少,因此进行少量业务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成本较高。这样就制约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信用货币时代,境外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结算的首要条件是能够用人民币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中国能够大量生产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所以加快服务网点建设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关键所在。同时金融机构须推出多种营销方案,推动岛内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二)推进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开展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是境外企业,而境外进口商主要通过贸易融资获得人民币资金。如果不能顺利获得用于结算的资金,结算业务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应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配套业务相应展开,推动海南人民币业务进入良性循环。对企业从签订贸易合同到货物进口付汇的全程交易过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性的推出相应人民币融资产品及担保产品,如人民币远期进口开证、进口信用证押汇等,充分满足客户在贸易结算、资金汇兑和融资等各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金融机构在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同时既增加了相应的手续费收入以及息差收入,也为人民币存款提供了新的资金出路。

(三)为境外企业和个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开展,境外人民币存量将会大量增加,进而会促进人民币债券业务以及相关的衍生品的发展。由于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境外企业和个人拥有人民币后,除了用于支付向中国进口的商品外,还会产生其他的投资需求,因此还要考虑允许境外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购买人民币债券或其他人民币衍生产品,以及对海南省进行直接投资等。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发展需要,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旅游金融产品、旅游保险、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等,推出相关衍生金融产品,为海南省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融资提供新的渠道。相关部门也可以大力推动海南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外投资者对海南省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民币进行投资。(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国辉,孙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2]赵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第3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金融管理

一、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首先,减少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我国进出口贸易常以美元、欧元计价结算,企业以外币结算要承担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有效缓解由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而导致的货币错配,大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出口收汇须结汇,进口付汇须购汇,对银行卖出和买进外汇必然产生汇兑成本,而以人民币结算,将避免此成本的产生。例如,目前小型外贸企业的兑换成本平均2%,假设某企业每年的贸易结算量为1000万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节约兑换成本20万美元。另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而开展的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对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无上限限制,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再次,有助于企业“走出去”。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人民币将为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所接受和使用,上海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银行的清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可通过为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收取账户费,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获得汇兑收益,还可以经营境外企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收取中间业务收益。长远来看,中资银行还可以发展人民币贷款、项目融资;境外机构的境内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结算、境外债券筹资等获取投行和结算业务收益。其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将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和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求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境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将扩大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民币QFII制度、境外人民币基金,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人民币融资的需求,要求境内提供人民币融资途径。从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市场也将为境外投资者开辟融资渠道,如“国际板”等。随着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渐成常态,通过吸引更多的境外市场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都将在参与主体、业务品种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本币的业务和市场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无论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是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都将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上海将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上海建有全国最先进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汇聚了大量境内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最主要聚集地,具有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天然市场条件。其次,上海最可能成为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派生出很多涉及非居民的结算、融资、投资等新业务,需要境内外银行间加强合作进行创新,培育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增长点。这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上海人民币投融资中心建设。同时,境外人民币债权将越来越多,这将会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境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通过在岸金融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渠道开展人民币的投融资活动,境外居民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需求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发展,有助于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

二、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跨境电子商务 发展 路径

金融服务体系作为综试区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促使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的重要的力量。作为金融服务体系之一的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结合,激励了大众创业,推动了电商企业的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对互联网金融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

狭义的跨境电子商务是指跨境零售,是不通关境交易的主体,利用互联网促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用小包、快件等形式把商品利用跨境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交易过程。广义的跨境电子商务扩展成了国际贸易电商,是指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国际贸易商务,属于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一系列应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分类

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方向,主要包括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和出口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代表性的有跨境通、洋码头、网易考拉海购;出口跨境电子商务有代表性的是敦煌网、兰亭集势、阿里速卖通、中国制造网等。

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贸易模式。以出口的跨境电子商务为例,B2B指的是境内外贸易的主体都是企业;B2C指的是企业直接把商品销售给国外的消费者,以个人消费品为主;C2C指的是在第三方的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铺,利用平台以在线零售的形式把商品销售到国外的企业以及全球的终端消费者。

根据清关的模式,包括快件清关、集货清关和备货清关。以进口的跨境电子商务为例,快件清关指的是订单被确认以后,国外的供应商利用跨境物流把商品从境外直接邮寄到消费者手中;集货清关是指先有订单,然后再发货,商家依据订单统一把商品打包,通过跨境物流送到国内的保税仓库中,通过电商企业办理海关手续然后委托国内的快递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备货清关指的是先备货,然后再有订单,等消费者下单以后,电商企业再办理相关海关手续,委托国内的快递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互联网金融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推动交易及支付的创新

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共同作为电商互联网经济稳定的基础,其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交易便利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互联网金融其实还属于金融,它和传统的商业银行属于一种竞合的关系。现在各商业银行都纷纷搭建自营的电商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支付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银行体系的网络银行和体系之外的第三方支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银行体系外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承担着电子商务资金渠道,并提供出很多灵活的产品,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创新。银行体系内的网络银行变成电子商务的资金托管方,第三方支付企业负责监督电子商务的资金,二者相互合作使电子商务的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拓宽了电商融资渠道

电商平台是一个闭环,包括供货―销售―融资―结算,这个闭环把贸易的上下游企业,尤其是供应商紧紧的包围在内,为供应链的融资创造了很好的线上环境。电商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属于一个“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合一的清算综合、信息处理的平台,给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账务管理、现金支付、资金清算、供应链信息的综合处理等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服务。“三流合一”的数据是线上的供应链进行融资的核心,把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和业务模式相应的改变,使融资更加平台化,放贷的速度更加快速,金融的风险更加具有可控性。

三、需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一)沉淀资金存在信用风险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大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延迟净额结算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者的资金会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停留一段时间,从而产生沉淀资金。随着在途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信用风险指数也随之增加。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交易双方提供担保,而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缺乏担保,如果沉淀资金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引发支付风险。鉴于此,应从严管理客户备付金的存放和使用,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并计提风险准备金。同时还可将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沉淀资金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给第三方支付服务使用者,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监管风险

相比于一般的进出口贸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真实性、支付资金的合法性更加难以把握,这主要因为一方面经常项下跨境交易的电子化以及部分交易产品具有虚拟特性;另一方面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方办理购汇、结汇业务,银行对境内外交易双方的情况并不了解,无法直接进行相关审核。这为资金从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办理网上跨境收支提供了机会,也为异常资金流出入提供了可能渠道。为此,银行应切实落实展业三项原则,加强对电商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物流凭证上的缴费金额判断电商收结汇的合理性。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网上跨境交易业务数据的监测、分析和排查,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结束语

跨境电子商务已经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规模化、从单一到多元化,对进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建立多方合作联盟。各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电商服务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多方合作,构建顺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数据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全力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同时做好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孟嘉.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5,(1):72-74

[2]温辉.从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看网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互动关系[J].商业经济,2012(9):25-29

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99-02

作者简介:刘降斌(1968-),男,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付伟(1986-),女,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与银行经营。

基金项目: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研究”,项目号:YJSCX2011-174HSD。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也越来越广,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接受意愿逐步增强。2010年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出口企业扩大到67359家。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实际运行来看,中国香港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主要地区。2010年,香港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达3692亿元,占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73%。截至2011年底,人民币跨境贸易累计结算额达2.58万亿元。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不平衡,其中进口约占85%~90%,出口约占10%~15%。而且,国际上的大宗商品基本上都以美元计价,美元强大的地位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改变结算货币种类,这也使得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动力不足。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我国国力增强的象征,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知名度,而且能够节约汇兑成本,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步骤,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一种货币首先要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贸易结算,再以金融交易计价,然后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由此可见,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由表1可知,我国近年来的GDP国际排名稳步上升,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出口贸易总额达157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范围逐步扩大,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为我国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带来了契机,起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在以美元和欧元等作为结算货币时,我国企业要承担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产生的汇率波动风险。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进出口企业可以提前锁定支出与收入额度范围,有利于进出口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收支,也节约了汇兑成本,减少损失,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现状

从境内来看,2010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为183.5亿元,第二季度为486.5亿元,而第三季度结算金额达到1265亿元,比第二季度增长了160%;2011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为3603.2亿元,第二季度5972.5亿元,第三季度5834.3亿元。可见,从试点之初至今,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飞速发展。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后11个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地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至此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

从境外来看,截至2010年底,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达1.6万亿,占总额的83%,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中心。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中的制约因素

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但是这一推进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可接受程度。

(一)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

境外企业通过购买我国金融服务以满足结算和资金的需要,而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这一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推进。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而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使得人民币缺乏畅通的回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挖掘需求、开发产品、定价和服务等环节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链条和体系,尚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要,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缺少结算货币选择权

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何种货币进行结算直接关系到由谁来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的问题。我国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进出口企业的实力与许多跨国公司相比差距甚远,国际分工地位也不高,这会导致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将承担较多的交易成本和较大汇率风险。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38.9%,为了降低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在进出口环节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这无形中也压缩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空间。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收付不平衡

人民币跨境结算中,进口约占85%~90%,出口约占10%~15%。2011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实收金额为1430.3亿元,实付金额为5244.7亿元,实付比实收金额高出3814.4亿元。可见,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跨境结算收付严重不平衡。

四、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截至2011年5月,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达到5489亿元,2011年1—5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为8057亿元。截至2011年6月,有49家机构共发行人民币债券634.4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要。人民币跨境结算必然会引起人民币境外流通与循环,而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却不畅通,所以有必要建立并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解决人民币安全回流的问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具备包括现金流通、结算、信贷和证券等在内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体系架构,若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乃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加快,可以间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二)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结算货币选择权

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在对外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这是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内在动力。我国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增强自主品牌的创新力度,抢占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尽量降低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尽可能地避免对外贸易中出现“人民币—外币—人民币”的两次兑换现象,提高人民币的议价权和定价能力。

(三)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国的综合实力决定着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着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被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只有一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足够强,其他国家才愿意接受该国货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与此同时,我国应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范围,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可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11(12):76.

[2]李清,成雅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贸业务探讨,2012(4):66-68.

第6篇

初见刘璇,不免多了一份亲切,她与我们所喜爱的“璇美人”有着相同的名字,也有着同样的青春靓丽。与同龄女孩一样钟爱于时尚的刘璇,骨子里却多了一份睿智。作为中国光大银行昆明分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的她,谈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来,让人不敢小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虽已逐步复苏,但摆在面前的形势却复杂多变。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前提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国光大银行昆明分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刘璇有着精准的理解。就此问题,刘璇与记者作出了深入的探讨。

抓住机遇拓展新天地

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首要一步,只有通过贸易结算增强人民币的被认可程度,将来以人民币对各种资产进行计价才能获得承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

中国历经30 年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由东部到西部,由沿海到沿边。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推进,云南这一边疆省份也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机遇,赶追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浪潮。

2009年,总书记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为云南未来发展提出新定位、新要求,是中央对云南更好地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全局的期待,给云南省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和世界格局加速调整,云南在欧亚大陆中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地缘优势日益凸显,致使云南成为我国通向印度洋,打通东北亚与南亚、中西亚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泛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结点和物流枢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前沿和枢纽的云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优势明显。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云南更有条件与东盟各国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的贸易、投资与金融合作,具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优势和基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使云南再次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云南更好地发挥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梁作用。

刘璇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起到较好的助推作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昆明泛亚金融中心建设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层面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以本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是各种金融业务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随着昆明泛亚金融中心建设项目的启动,将有效带动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各级企业、金融机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不仅能增加银行的结算收入和汇兑收入,还能增加由结算业务衍生出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试点地区的企业还可能产生一系列金融需求,如融资、存款等,这会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量增大,中资银行的结算网络将顺势拓展,境外覆盖面和境外清算网络也将进一步拓宽。中资银行还可以通过贸易融资业务培育外部需求,开发跨境贸易的海外新产品、新服务,这将对中资银行自身业务的国际化和多功能化产生助力。

“当然,受益的不只是金融系统,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企业也是较大的受益者。”刘璇解释道。过去,企业在进口贸易中都是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汇率变动会带来损失,而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前锁定贸易成本及收益,更好地保障企业稳健经营运作;同时,直接以人民币结算交易,有助于减少企业结算中的汇兑、手续费等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成本负担,也便于财务核算和现金管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采用人民币结算也就无需办理外币结算方式下必须的结售汇或远期结售汇,进一步节约了货币兑换成本。每个银行的汇兑成本不同,平均来说,外贸企业兑换的成本大约在2%-4%左右,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为锁定汇率风险,企业以外币结算还须进行套期保值,通过人民币结算,企业则节约了套期保值费用。另外,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业务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按有关规定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上的手续更加简便快捷。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以贸易基础为前提开展的。” 刘璇解释说。在境内,企业的贸易结算,无论是收汇还是付汇,都要对其贸易真实性进行监管。在香港,对于外币结算并不强调贸易真实性的审核。近期,香港金管局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台了相应的操作指引,强调了香港的银行需要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行贸易真实性审核。在实际操作中,该审核通常由境内银行来完成。一个显著区别是,外币结算项下外汇局通过进出口核销来监管资金流的贸易真实性,而人民币结算项下是由结算银行来逐笔审核贸易真实性,不再有核销过程。为避免交叉货币对日后监管带来麻烦,企业应确保合同、报关和资金收付均以同一币种计价。如果企业有意采用人民币结算,则合同签订及报关均应以人民币计价。为便于结算银行审核人民币跨境收付的贸易真实性,人民银行专门开发了“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

此外,根据人行对试点管理办法的解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适用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货物贸易,也适用于贸易项下从属费用如佣金、运费,以及境外承包工程项下的服务贸易。对后两种业务的合规性审核,由于没有海关数据的验对,主要是审核相关合同的真实性,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办理。

积极应对困难实现贸易与金融“双赢”

说起跨境人民币结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刘璇条理分明地向记者剖析道,一个地方是否愿意以人民币结算,关键有三点:一是贸易伙伴是否接受;第二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第三是畅顺的人民币投放和回流渠道。而第三条,则是我国政府正在努力的事情。贸易是买卖双方的事情,但境外客户目前仍难以获得人民币,是人民币跨境贸易能否迈出更远一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今年4月,我国央行先后与亚、欧、南美多国签署了6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我国以此输出人民币,进口国以此支付给中国企业。但如何将这些人民币从各国的央行流到贸易商手中,中间的兑换过程是关键。此外,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等国,其民间就有许多零散的人民币分布,但如何集中来进行跨境贸易?这显然也需要通过当地的商业银行。目前,虽然我国与多国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但这些人民币并未流入客户手中。由于目前国外的人民币储量不多,国外客户难以筹集大笔人民币与我国企业结算。“因此,我行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对人民币进行推广。若太长时间无法推广,将一方面挫伤我国企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结算工具的信誉和信心。”刘璇总结道。

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起航”,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数量不多。虽然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涉及税收和海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尚未正式出台,使各地落实措施不尽相同。这是导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遇冷的首要原因。

当然,人民币试点之所以没有被广泛接受,除了实施细则有待完善以外,还有就是普遍存在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许多外商不愿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得试点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试点初期主要的风险更来自于贸易真实性的风险。不过,一个月的业务量不大不能代表未来业务量都不大,一种货币真正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展开必定会逐步将人民币结算推广到其他符合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贸易与金融的‘双赢’”。虽然目前困难尚存,但是对未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刘璇表示乐观。

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对策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元出现流动紧缩及贬值压力。美元是全球贸易中第三方结算的最主要货币,因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由于美元紧缩而急剧萎缩。在此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09年7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

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港澳台是跨境流通人民币数量最大的地区,因此以香港为例分析人民币流通性。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在港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然而,在港人民币的供给不足成为人民币流通的桎梏。按照相关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以粤港地区为例,2008年粤港贸易额约为17,007亿人民币,如不考虑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两地的贸易增量,并假设两地贸易结算中仅10%使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仅贸易结算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达1,700亿人民币左右。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底,相关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530.2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无法匹配巨大的贸易结算规模,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二)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内贸易商绝大多数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的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与境外对手相比普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作为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是境外进口商。事实上,即便是我国进口商品,谈判的优势地位也经常在境外。然而,境外进口商在贸易结算货币使用上,大多倾向于用美元或进口国货币结算,对人民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仍存在疑虑,某些国家如韩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国通常缺少美元储备。其政府也希望本国出口商收到美元。因此,境外交易对手不愿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

(三)国内外清算渠道问题。清算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目前,国内可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物理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携带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二是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经由广州、深圳城市处理中心进行清算;三是依托银联网络进行跨境结算。

在国内外清算渠道方面,当人民币像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通过国际结算的主要渠道(信用证、托收、汇款)进行清算时,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内清算渠道都有相应的要求。然而,我国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当前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仅供满足小额货币兑换和消费性跨境支付的需要,金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难以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计算。清算渠道的狭窄制约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来设计的,许多监管工作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并发生结售汇来开展的。我国现行的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是人民币、进口付汇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如何界定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境外,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出口退税依据等成为重要问题。

三、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几点对策

(一)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要解决人民币的流通性不足问题,就必须增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供应的主要方式是货币互换。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相继与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香港、阿根廷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入发展,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结算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由近及远的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

在货币互换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办法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供应量。如允许境外银行为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松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限制,等等。

(二)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就需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提供完善的服务。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活跃跨境贸易,利用货币互换提供的流动性来吸引跨境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对大宗原材料进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三)完善国内清算体系。第一,调整我国商业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按本外币分为两大系统,国际结算属于国际业务系统,不能做本币业务。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需要对现行的系统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还可以鼓励与境外银行建立关系,为人民币提供存放、结算服务机制和渠道,引导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参与国际贸易;第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尽早将上海建成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这将为境外拥有人民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资本项目下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投资工具,从而强有力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

(四)加强监管调控与统计监测。从宏观管理层面看,应调整监管的着力点,将长期以来以外汇以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逐渐完备,人民币结算必然有一个好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闫海洲.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风险[J].社会观察,2009.8.

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对策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元出现流动紧缩及贬值压力。美元是全球贸易中第三方结算的最主要货币,因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由于美元紧缩而急剧萎缩。在此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09年7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

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港澳台是跨境流通人民币数量最大的地区,因此以香港为例分析人民币流通性。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在港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然而,在港人民币的供给不足成为人民币流通的桎梏。按照相关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以粤港地区为例,2008年粤港贸易额约为17,007亿人民币,如不考虑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两地的贸易增量,并假设两地贸易结算中仅10%使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仅贸易结算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达1,700亿人民币左右。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底,相关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530.2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无法匹配巨大的贸易结算规模,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二)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内贸易商绝大多数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的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与境外对手相比普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作为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是境外进口商。事实上,即便是我国进口商品,谈判的优势地位也经常在境外。然而,境外进口商在贸易结算货币使用上,大多倾向于用美元或进口国货币结算,对人民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仍存在疑虑,某些国家如韩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国通常缺少美元储备。其政府也希望本国出口商收到美元。因此,境外交易对手不愿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

(三)国内外清算渠道问题。清算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目前,国内可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物理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携带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二是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经由广州、深圳城市处理中心进行清算;三是依托银联网络进行跨境结算。

在国内外清算渠道方面,当人民币像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通过国际结算的主要渠道(信用证、托收、汇款)进行清算时,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内清算渠道都有相应的要求。然而,我国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当前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仅供满足小额货币兑换和消费性跨境支付的需要,金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难以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计算。清算渠道的狭窄制约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来设计的,许多监管工作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并发生结售汇来开展的。我国现行的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是人民币、进口付汇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如何界定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境外,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出口退税依据等成为重要问题。

三、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几点对策

(一)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要解决人民币的流通性不足问题,就必须增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供应的主要方式是货币互换。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相继与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香港、阿根廷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入发展,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结算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由近及远的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

在货币互换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办法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供应量。如允许境外银行为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松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限制,等等。

(二)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就需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提供完善的服务。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活跃跨境贸易,利用货币互换提供的流动性来吸引跨境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对大宗原材料进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三)完善国内清算体系。第一,调整我国商业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按本外币分为两大系统,国际结算属于国际业务系统,不能做本币业务。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需要对现行的系统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还可以鼓励与境外银行建立关系,为人民币提供存放、结算服务机制和渠道,引导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参与国际贸易;第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尽早将上海建成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这将为境外拥有人民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资本项目下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投资工具,从而强有力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

(四)加强监管调控与统计监测。从宏观管理层面看,应调整监管的着力点,将长期以来以外汇以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逐渐完备,人民币结算必然有一个好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 天津自贸区 跨境人民币结算 改革创新

一、引言

到2014年,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进出口贸易总额也成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贸易的流通必然也会逐渐凸显对资金流动的需求,只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带动经济贸易的发展。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强势地位,国际结算一般都采用美元或欧元等货币。这样的结算方式会给我国的贸易企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我国自2009年以来开始推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随着中国经济和出口企业贸易的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总量不断扩大。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给自贸区企业带来的效用

自贸区为区内的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优惠政策,如放松了金融监管等,而跨境人民币结算给自贸区内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效用。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使得自贸区内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清晰透明

企业的经营利润可以明晰地表现为以人民币作为统计单位,避免了汇率波动等带来的利润不明确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企业的财务活动更加便捷,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清晰地对比各时间段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削减自贸区内企业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费用

当对外进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外币结算时,为了规避外汇汇率波动的风险,会买入适当的外币金融衍生品进行对冲。而统计数据显示,衍生品交易的费用占据了企业营业收入的2%~3%。中国对外贸易企业进行国际贸易间的最终结算时主要使用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但是为了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外贸公司还需要支付高昂的外汇衍生品的交易费用。相对于以本币交易的国外同行业公司,国内的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较高,这就削弱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国内进出口贸易企业可以避免对冲汇率风险带来的外币金融衍生品交易费用,从而减少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自贸区内企业的外汇汇兑成本

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在和中国周边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时一般会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然而,美元不能在这些国家内流通,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一般还需要进行本币和美元的汇兑。银行会收取总汇兑金额的1.25%的交易费用。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扩大,汇兑成本的金额也会增加。而跨境人民币结算则可以免除对外进出口企业的汇兑成本。

(四)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自贸区内企业的结算速度

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可以避免进行外汇的汇兑,从而缩短了资金结算的过程,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环节。这样企业资金流动的周转速度更快,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流动资金扩大生产活动,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加快企业的运转速度,最终给对外进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五)利用境外低成本人民币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随着跨境人民币的流动,自贸区内的企业可以吸收到部分境外回流的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作为融资,境内外人民币闲置资金可以自由竞争。这样充分利用境外的资金可以使得自贸区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便利,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企业经营的总成本。

三、天津自贸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改革创新

天津自贸区复制了上海自贸区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应用,复制过程减少了重新探索需要的资金和时间。与此同时,天津自贸区也进行了相应的金融创新和改革突破。在天津自贸区内,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只需要在事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向相关部门备案即可。而且,全国范围内的支付机构只要取得了互联网支付牌照,都允许在天津自贸区内建立自己的分支,参与到跨境人民币支付的试点业务之中。天津自贸区的这些政策有助于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规模。相应的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简化了支付的主要流程。天津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凭借相关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其次,是扩大了跨境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自贸区内就业的个人,可以办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上两点改革内容可以使得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跨境人民币结算中来。

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自贸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在自贸区有了较好的发展乃至突破,但是该业务仍然属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进行金融监管,预防发生金融风险。

(一)推出金融业务创新

由于政府对自贸区实施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放松了区内的管制,给予自贸区足够的创新发展空间,因此金融机构和相关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进行金融创新,尤其是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创新发展。相关企业和部门应积极拓展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领域范围,进行突破创新。

(二)优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自贸区内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创造适于发展该业务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在自贸区内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使得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十分便捷地进行人民币的结算。其次,要建立起更多更完善的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一个成熟的市场要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和丰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足够的人民币需求和人民币共计就可以衍生出更广阔的人民币市场。最后,为了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使用范围,自贸区内相关部门可以对采纳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给予部分折扣优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

(三)预防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的风险

虽然自贸区内鼓励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尤其是天津自贸区实施负面清单的管理,相关部门还是应该预防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金融自由化业务带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首先,自贸区内相关部门应该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账户定期监控,及时发现并检查异常的交易和转账。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不完善且不够稳定,完全实现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逐步放开人民币的同时要谨慎做好金融监管,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作者单位为中国民航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万夫.从跨境人民币结算到人民币国际化[J].区域金融研究,2011(6).

第10篇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汇率;利率;人民币升值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10-05

一、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

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其作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充当必不可少的交易结算和媒介作用,为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跨境资金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相对畅通的传导机制。对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将会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弱化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形成资产泡沫,并危及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包括:

(一)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国别信用货币直接充当世界货币: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浮动,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全球货币供给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及金融创新大幅提升了货币流通速度。各国基础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得到了无限扩张,形成了全球流动性规模的快速扩展,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2008年全球衍生品名义值已达649.8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1.1倍。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已达4亿美元,但其中外贸支付需求的外汇交易只占整个外汇交易量的极小部分。

(二)跨境资金流动具有高度波动性

跨境资金流动的动因错综复杂,但其中货币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其具有的高度不稳定性,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高波动性;错综复杂的产品链及交易对手关系、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趋同的模型分析及信用的脆弱性等各种原因,放大了金融市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后危机时期,上述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跨境资金流动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造成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给内生,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幅降低;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隔绝,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面临调整内部价格的压力;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汇率可能“超调”(over-shooting)。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通过本币对内价格、对外价格(汇率)的变化,影响本国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个新崛起力量,跨境资金流动既有上述特征,同时兼有独特的一面。资金跨境流动,体现了资金的逐利性,其流动与政治、经济、金融体制、产业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动的方向。以下本文仅就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两个因素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

二、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汇率、利率分别是货币的对外价格和对内价格。根据利率汇率联合作用说,利率和汇率两个因素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套利交易(carrytrade)就是将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维系在一起的一种投资工具。在套利交易中,投资者利用两种货币利差,借低息货币,买高息货币,并通过货币大额买卖实现高息货币币值稳定或升值,最终实现盈利的投资方式。

为研究汇率、利率与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代客收付汇差额作为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将利差定义为3个月的人民币回购利率与3个月的美元libor利率的差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定义为(NDF-即期)/即期*100%(上述数据分别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及路透.均为月份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1、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看,只有第一个检验在10%的水平下被拒绝,即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格兰杰因。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还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回归检验。在进行回归检验之前,首先确定各变量是否平稳,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3、回归检验

由表2看到,三个变量的原始值都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但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一阶差分之后的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变动有显著影响,即对跨境资金影响较大的套利交易,可能主要通过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的流动。其通过交易行为及其他信息渠道为市场确定了较为稳定的汇率预期。并可能促成预期的自我实现。进行套利交易的主体主要为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银行等,其以高杠杆率进行投资交易,并采取集中行为模式,即单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会很快被其他投资者模仿。上述特点决定了套利交易对市场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力,其通过羊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地购买高息货币、卖出低息货币。加大高息货币的升值压力,并可能促成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规模巨大的套利交易下,可能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及汇率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动,如近期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超调。

从深层次看,上述现象反映了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问题,即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严格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三者不可兼顾。随着跨境资金流动的逐渐放开,货币当局无法兼顾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

三、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

(一)我国近十年跨境资金流动

对于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包括两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仅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此外,我国还采用跨境收付数据(主要指银行代客跨境收付数据)及结售汇数据反映跨境资金流动的情况,上述数据同时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反映口径更为全面。本文主要采取跨境收付口径考量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我国在2001年11月宣布加入WTO,2010年

最终完成WTO的所有承诺。2001-2010年间是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关键性时期。该时期,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跨境收入、支出分别为1.9万亿美元和1.6万亿美元,较2001年扩大了5.9倍和6.3倍;跨境收付总额年均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2010年其占GDP的比例已达59%.较2001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跨境收付长期保持顺差,且逐年加大,十年内跨境收付净流入累积达2.3万亿美元。

(二)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全球流动性急剧增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快速上升的结果.符合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近年各国货币供给实现了明显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2005年美、欧、日M1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3.9%、42.0%和75.1%。在此基础上,经济金融全球化及经济金融化和市场化造成了全球外汇市场迅速增长,1989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是7160亿美元,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增长了近5.6倍;全球债市市值及股市市值也急剧增加。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市场的资金流动保持了一致的走势。

其次,货币性因素对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持续增加有明显影响。我国经济前景看好及快速增长的进出口顺差,客观形成了跨境资金净流入局面。但货币性因素对这种流入趋势起到了明显加强作用,投资者套利交易在人民币相关产品上也明显增长。根据BIS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股票指数相关的期权、远期交易量较上一季度分别上涨了45%、26%。套利交易对跨境资金流动影响明显,包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产生较大的影响。继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境内外企业、个人在财务运作中实现“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加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人压力。

四、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征

(一)经常项目跨境收付是我国跨境收付的主要构成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经常项目规模占比明显高于资本项目。2001-2010年间,该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则约占我国跨境收付总规模的七成。上述收付结构的形成,可能原因包括我国资本项目仍存在管制;国内金融投资工具有限,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相应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跨境收付规模有限。

(二)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以货物贸易及长期投资资金为主

我国跨境收付顺差来源中,2001-2010年经常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3.09%,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2.17%;资本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32.45%,其中直接投资项下跨境收付顺差占比为29.1%。

从统计口径反映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常项目的跨境收入,特别是贸易项下跨境收入,往往是以前期生产产品为等价交换物,对当前及未来不产生负债。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相对经常项目顺差更具有脆弱性。其资金流入,不管是直接投资款项,还是购买证券支付的款项,均以本国投资主体未来的盈利为对价进行交换,表现为我国居民的对外负债。但相对而言,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主要为长期资金流入。波动性弱于证券投资及外债等跨境资金流动。

需关注的是,从各国经验得出的一个普遍结论是:资本管制可能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我国从统计口径上表现稳定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同样可能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制现状密切相关,不排除部分资金利用上述合法合规渠道实现异常资金及其他波动性较强的资金流人,内含不稳定性。如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部分来源于真实的有交易背景的进出口顺差,部分源于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等,后者属于当期的贸易多流入资金。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形成的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大,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不排除部分投机套利资金通过上述渠道流入。

(三)异常资金流人流出的主要渠道及特点

对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存在的异常资金情况(即受货币性因素影响明显的资金,我们通常称为热钱),本文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根据杰格迪什・汉达(2000)的定义,热钱是指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预期变化、利率波动、安全和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性的资金。我国的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情况包括:

1、异常资金流出入特点。

一是主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流动。二是大部分以长期投资方式存续,除经常项目跨境收付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最主要项目。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及人民币汇率的前景长期看好,其多以长期盈利为目标,资本存续时间相对较长。三是许多套利资金的操作主体为境内机构。以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为例,货物贸易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最主要来自于进口项下境内企业的少付汇和少购汇。上述境内企业主要利用关联交易或者境外市场进行财务操作,实现套利。四是一些资金流入确也发挥了支持境内企业发展的作用。

2、异常资金流出入的主要渠道。

流入方面,一是贸易途径包括加工贸易中通过高报工缴费和转移定价,或利用虚增可收汇额度等方式多收汇、转口贸易企业利用收付汇时间差扩大外汇净流入。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项下,一些外商设立空壳公司以直接投资名义调入资金结汇,一些企业内外串通进行虚假并购,增加资本流入;三是外债项下。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扩大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差额大量借用外债调入境内;四是个人外汇项下,通过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分拆结汇等方式规避相关外汇管理等;五是地下钱庄方式,其交易隐蔽灵活,大部分进行本外币对敲交易、轧差平盘;不能轧差平盘的,往往采取伪造或虚构交易凭证方式,以贸易或投资名义收结汇或骗购汇。

对于异常资金流出,最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外商投资企业留存境内的大量未分配利润和已分派未汇出利润形成了我国的隐性外债。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留存利润有1708亿美元。一旦国际收支形势发生逆转或者汇率波动较大时,这些累积利润可能集中汇出境外。同时,根据各国经验,资本管理短期有效,其对跨境资金流出的抑制非常无效,形势变化后,虚假的贸易方式、服务贸易及地下钱庄等渠道都可能被用于异常资金流出。

3、我国异常资金流入规模。

对于异常资金(热钱)规模,目前较为普遍的测算方法是间接测算法或称残差法,是指以外汇储备的增量,剔除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关项,得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方法。该方法由世界银行于1985年首先使用,后经多次修改调整。如国内一些学者将该公式修改为:

异常资金规模=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其他调整项。

该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是官方外汇收入的净增加,其与本国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并不完全相等;二是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所造成的实际收支存在差异,部分贸易方式的进口、出口并不对应收汇、付汇,贸易顺差变量用于上述公式并不可信;三是对于其他调整项的估计,如对贸易顺差及FDI中隐藏的热钱规模缺乏准确的判定。

五、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及应对

目前看,尽管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明显.但相关动议并未触及对各国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及对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稳定机制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货币供给仍缺乏有效约束,储备货币国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约束。在监管方面,各国差异悬殊的利益诉求,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达成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及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套利交易等还将继续存在,并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力量,影响国际金融安全与稳定。

第11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06-07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倡议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了古代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业贸易,而如今再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为了恢复古老丝路的辉煌,更是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重大的发展战略。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沿线的货币流通,与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反过来又促进了区域金融的发展。自2009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出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全球认可。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统计显示,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市场份额达到217%。中国银行2015年8月的跨境人民币指数(CRI)为321点,较上月上升了42点,创2013年指数以来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跨境和境外支付结算中使用比例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乌鲁木R举行的丝绸之路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在2016年前8个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8600亿元。种种数据都反映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总体稳步增长态势。

尽管整体走势良好,但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与美元、日元、欧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吻合。“一带一路”沿线地理跨度大,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差距也大,因此为人民币实现成熟的跨境交易带来了困难。

二、文献综述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历程的一大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跨境的货币政策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等方向展开。李稻葵(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境内、境外市场两方面推进:一方面,境内改善金融机构设置,提高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效率,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另一方面,境外充分发挥香港发达、现代化的金融优势,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鲁刚(2013)提出,当某种货币的使用者越多,则该种货币的交易成本会越低,其流动性就越强,进而又会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通用的货币就必须克服现有国际货币“货币惯性”的制约。沙文婕(2015)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比几种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指出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实力与发展模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对内与对外币值稳定。白伟东(2016)指出,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财政收入可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产生正向效应,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扩大,但长期来看,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产生长期的正向影响。陶士贵(2016)认为,利率市场化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条件,人民币的跨境交易也会在无形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两者的关系更大程度是间接地通过利率与汇率来实现。他指出要提高了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相关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实现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这样才能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林乐芬(2016)指出,温和平稳的通货膨胀、稳定的经济发展、贸易顺差以及初期的对外投资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她还指出,目前急于追求开放、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旦人民币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接受,在没有外部冲击条件下,将可能通过货币惯性因素长期持续下去,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进程中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因素,大都从全球范围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不久,并且人民币跨境结算近年来才迅速发展,因此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较快,人民币跨境收支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升至236%,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达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国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从各方面来看,中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将人民币作为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

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而言,境外地域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2013年,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在是香港地区,占比达74%。截至2014年末,有189个国家与我国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与我国的跨境结算量较2013年均有所上升,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跨境结算不均衡。

图12013年境外主要国家(地区)人民币

结算量份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的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作的分类及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的回应及其政策意向,将这片广大区域从地理上界定为蒙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和中东欧地区的64个国家(未含中国),如表1所示。结合图1可以看到,沿线64个国家中仅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总体比重较高,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的占比仍很低,一方面可以看出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略显不足,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在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强劲,与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虽然不少石油输出国家的人均收入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其国民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出口,因而通常不将其划归到发达国家。由于“一带一路”跨度极大,各个国家在经济水平和对外贸易、投资、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信用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呈现地域性特征,我国要正视沿线国的发展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各种途径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为未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区域基础。

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

(一) 沿线国经济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建设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连接在一起,沿线核心区域涵盖亚洲的大部分区域及欧洲、非洲部分区域,共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覆盖约44亿人口,2014年经济总量约为23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2%和30%。经济发展、经贸合作潜力都十分巨大,蕴藏着大量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潜在需求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潜力(详见表2)。

相比于大量的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整体GDP总量较低,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制造加工等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外,沿线国经济增长大多依托能源原料输出、制造业、外包加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

尽管沿线国家大都富含一定的能源、矿产、农业原材料以及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潜力,但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偏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且一味地依赖能源资源易导致国内环境的破坏和违背当今世界“绿色”的主题,此外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和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例如2014年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增速就因受到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而仅为187%。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

(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合作

2001―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例由165%增至260%。其中出口比例更是几乎翻了一倍,从145%增至272%。这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

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总额来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西亚、中东19国。这主要是因为与该地区产业、资源的互补性较强,以及文化、地缘的优势导致往来密切。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为主,进口产品以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为主。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这些国家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虽然在加剧,但是中国与其主要的贸易竞争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之间的竞争程度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补性也在逐渐增强,从整体上看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要强于贸易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合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从经常项目来看,中国与沿线国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对沿线国石油、矿产资源进口的需求量大,集中在蒙俄和中亚5国以及西亚、北非地区,中国以建设出口基础设施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 沿线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程度

金融乃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水平也将影响一国金融水平的高低。而金融正是“一带一路”所倡导的货币流通的直接载体,因此无论从金融,还是经济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国家发展水平不同,都会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程度。

总的来看,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子行16家,分行32家,代表8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呈现出以下两大特征:从机构设立而言,五大行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已初具规模。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资银行在俄罗斯、东南亚和西亚国家设点相对较多,在中亚、南亚、中东欧、独联体其他国家中的6国等地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末,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7家子行、18家分行以及42家代表处。从分支机构来看,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在华业务活动最为活跃,南亚国家次之。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较多。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以及西亚、北非国家的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以代表处为主。与此同时,目前银监会已与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换文。“一带一路”沿线国除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以外,整体金融水平、金融的广度与深度都较为欠发达,这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带来不利的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市场空间广阔。

(四) 国家信用水平

根据中诚信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可以发现沿线国的信用呈现以下特征:1信用级差跨度大。主要欧元区国家(除希腊信用为CCC,展望负面)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信用级别普遍较高。部分中亚和东盟国家凭借丰富的资源及相对成熟的经济财政体系,信用级别较高。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大多数国家,由于内部面临政治稳定及经济转型的压力,外部面临经济再平衡和资本外逃的风险,信用水平表现相对较弱。2部分国家信用评级中次级因素评分差异明显,其中部分国家政治及违约风险相对突出。欧洲国家经济风险较低,但财政风险相对突出。中亚、东盟等国财政风险较低,但经济及债务风险两极分化严重。除荷兰等欧洲四国及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外,整体沿线国家政治风险都较为突出。3部分沿线国家存在级别下调风险。总体来看,欧元区内部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尤其是希腊面临严峻的财政和债务局面,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信用水平的低下会恶化国内投资的预期,沿线国由于信用风险而难以获得融资也将进一步降低信用。投融资的不活跃必将影响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量。

(五) 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 年7 月21 日,我国开始采用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逐渐增大。2012 年4 月16 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浮动幅度由05%扩大为1%,2014 年3 月17 日,此交易浮动幅度又由1%扩大为2%。进入2015 年,随着欧洲等重要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包括欧元、日元在内的大部分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出现大幅贬值的态势,虽然因为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小幅贬值,但是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实际上却是升值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的汇率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升值。随着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我国出口商的价格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受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

(六) 沿线直接投资格局

截至2013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高达720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总存量的11%左右,远高于2003年的4%(见表4)。10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1%,超过了同期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增速。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其中,2013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规模最大,OFDI达727 亿美元,存量达到3567 亿美元,均占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流量、存量总量的一半以上。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增长最快,2003―2013年期间的OFDI年均增速高达69%,远高于对其他地区的年均增速。相比之下,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最少,截至2013年末仅16亿美元。从国家尺度上看,中国OFDI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俄罗斯。自2007 年以来,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流量和存量占比最高的国家,我国主要投资领域涉及批发零售贸易、物流运输、金融和餐饮服务等。这不仅是因为新加坡集工业、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为一体,还因为其政治稳定、市场有效性强,同时与中国文化相近。

整体而言,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呈上升的乐观趋势,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且沿线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量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化发展。且投资项目多集中于能源资源开采、加工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剩产能的转移和国内资源的补充,但是由于这些产业相对的经济附加值不高,投资报酬率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因此也遏制了投融资,降低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贸易需求萎缩,对外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降低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与之相伴的是国内民众大量采购海外产品,进行海外旅游。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短期需求的匮乏,而在中长期有效供给的缺失,必须从供给端刺激经济增长。外部需求萎缩,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莸闹匾战略,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围绕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从提升产品内在质量来开拓新一轮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外部需求萎缩,将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与沿线国的金融合作程度也相对较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该国货币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我国“走出去”的中资银行数量较少,且大多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广度较小,市场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当前的供求情况以及未来的走势预期;另一方面,本国金融市场也不成熟,深度不足,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不足以满足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需求。

(三)美元、欧元作为主流货币占据了跨境结算和计价货币的主要分额,货币惯性大,阻碍人民币跨境结算

美元和欧元是全球各国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无论是结算还是计价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元和欧元有着完善、便捷的操作模式和结算网络,各国、各地区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形成了使用美元、欧元的惯性。此外,美国、欧洲高度发达、交易频繁的金融市场有着丰富的风险控制和投融资手段。货币持有者会因为美元、欧元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持有风险较低而积极持币。相应的,美国、欧盟必然会因为人民币等货币动摇了其货币的霸权地位而采取各类遏制措施,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四)对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发展不均衡、投资领域单一,投资产业链短,且投资摩擦大,在东道国负面影响相对较多

从投资目的地看,中国OFDI项目过度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领域,而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等中高端领域少。由于中国对外投资多旨在满足本国生产对资源的需求,而未充分考虑和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不够重视沿线国对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多元化发展的诉求,在外媒的渲染下产生了负面影响。

六、对策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策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剧烈,给各贸易方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汇率风险对经济的影响,且人民币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周边地区的流通货币,初步具备用于国际结算的良好条件。在此双重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7月在上海等5地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在跨境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它是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从国内向境外的延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既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也利于境内银行扩大市场份额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

(一)结算规模显著扩大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始试点;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等20多个省区市;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又联合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扩大至全国。自2010年8月起,境外央行、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参加行等境外机构可使用人民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2011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扩大至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及境外项目贷款。3年多来,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序开展,结算规模显著扩大,人民币在境外接受程度不断提高。自2009年7月试点开始至2013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金额6.8万亿元,其中2013年1-4月累计办理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全国累计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5470亿元,其中2013年1-4月累计办理1106亿元。目前除经常项外,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有序推进。

(二)商业银行是主要参与者

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结算金额和相关业务发展迅速。这是人民币从区域结算货币到国际货币转变的重要起步。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作为这一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国际化经营由此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作为境内结算行,为境内进出口企业的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更加丰富的结算货币;作为境内行,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在该账户下为其提供人民币资金兑换、购售和融资服务;并通过境外参加行或境外清算行为境外贸易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这样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从境内企业扩展到了境外企业和境外商业银行,服务业务从外币结算扩展到本币结算,服务范围从国内延伸到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并进一步扩大到全球各国的贸易和金融市场。这有利于商业银行综合服务水平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商业银行以优质服务吸引更多优质的国际业务客户,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试点开始,到现在已近四年,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关政策及制度还是不够完善,这也相对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第一,审批手续复杂。目前,我国己经取消了进口企业试点制度,但对于出口企业仍然采取试点制度。要成为试点企业,就必须经过多个部门审批。从开始申报到通过审批,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如此长的时间,影响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进。

第二,出口退税政策与报关措施不完善。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出口退税是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国家税务总局直到2009年8月25日才出台相关政策,在此之前,很多企业是无法办理出口退税的,降低了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的意愿和积极性。2009年9月8日,海关总署通知,试点企业可以异地报关。而此前,因为不能异地报关,一些试点企业对采取人民币计价结算就没有多大积极性。

第三,进出口核销及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进出口核销制度是针对使用外币计价和结算而设计的,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时,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都是人民币,因而进出口核销制度就需要相应的调整。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也会面临境外资金界定、出口退税界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境外人民币的大量流通,会使得我国金融的监管难度更大了。

(二)企业议价能力有限

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是国际分工,谁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谁就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主导权。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分工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仍然位于国际分工的下层。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还是相对偏弱,并且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出口产品的替代性较高。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谈判中就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谈判的话语权,也就没有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此外,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国际大宗商品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国际大宗产品大都是以美元来计价的,人民币无法撼动美元地位。

(三)人民币结清算渠道不完善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清算模式主要有三种:边贸模式、模式和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模式,这三种模式到目前为止发展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银行结算体系中,各个银行结算体系相互独立,信息不能相互交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支付清算网络。人民币清算网络体系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主要清算体系的差距还是很大。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有的人民币清算系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有效、方便快捷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体系,就会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参与热情。

(四)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狭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使得境外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人民币资金,而持有者需要将闲置的人民币资金用于投资。目前,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是投资于境外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以及境外人民币基金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金融工具有限,为境外企业提供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服务的能力不足,境外主体要获得人民币资金,只能通过在境外开展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购售,这相对增加了持有人民币资金头寸的成本,降低了持有意愿。在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境外人民币资金无法直接、全面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计价结算功能。因此,非常狭窄的投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和使用。

三、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力解决政策协调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消除涉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要做好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运作涉及海关、税务、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在账户开立、报关、国际收支申报、反洗钱以及结算与税务等主要运作环节需要紧密配合。

在针对审核出口试点企业的环节上,我们要缩短审核环节,并制定表格式审核流程。第一,将审核环节下放到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出口试点企业递交申请后,可由在企业所在的省份自行确定出口试点企业名单,这样既能提高出口试点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中选择人民币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等待的时间,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制定表格式审核流程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政府机关在接到出口试点企业的申请后必须尽快回复,制定表格式审核流程,提高了出口试点企业审核效率。

(二)提升涉外企业的议价权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严重制约了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我们需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行政指导、税收、法规及产业扶持等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升级,助推产业转型。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加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赢得客户和市场,从而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结算货币的选择权上居于主导地位,真正享受到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的好处。

(三)增强合作及完善结算体系

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早期阶段,我国签订了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但是这些协议都有期限,绝大多数是三年。为了保证境外人民币规模不会因协议到期而突然下降,我国应继续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同时与其他国家也应积极合作,增加人民币结算的行规模,为人民币的流入流出提供保障。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理顺人民币结算渠道,合理规划国家支付体系,为我国人民币支付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的指导。方便快捷的清算网络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必要条件。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建设国际支付清算系统的经验,研究边贸模式、模式和港澳模式等三种不同的清算模式,根据我国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国际贸易需求的人民币结算网络,完善人民币清算体系,健全人民币跨境清算制度,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四)加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目前人民币真正的离岸市场只有香港,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可以选择经济金融发展程度都比较高、专业金融人才聚集、且具备先进的交通、通讯设施的区域,建立更多的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与主要金融市场的衔接,为境外居民投资避险提供更多便利的离岸市场。更多的离岸市场不仅分散风险,而且增加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市场定价能力,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2-23.

[2]刘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南方金融,2010(2):50-52.

[3]马俊,冉萍.人民币跨境贸易决算及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5):90-93.

[4]李靖.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3-19.

第13篇

一、中国企业跨境融资的发展情况分析

(一)跨境融资的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利好趋势

跨境融资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受到严格的监管,但近来政策监管出现松动。201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1月面向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州、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试点期间,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开展跨境融资业务,丰富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取得了较好效果。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我国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境外融资不用再进行事前审批,而是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2017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从政策文件看出,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企业加快偿还外债,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升级,因此外汇管理的方向发生改变,从严格禁止跨境资金流入变为严格控制资金流出,扩大流入渠道。这对于我国企业进行跨境融资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意味着跨境融资未来将呈现快速拓展,海外直贷、内保外贷、NRA相关业务等各项跨境业务将逐渐出现。但是,目前,我国对跨境融资的监管依然较为严格,这与长期的我国外汇储备压力具有很大关系。未来政策的变化预计将进步放宽,但放宽的幅度、速度难以确定。

(二)跨境融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大,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日益扩大,境内企业走出去和境外企业走进来已经成为日常贸易。这种趋势下,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跨境融资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从单纯的向境外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转向为交易中介服务、信用支持、理财服务以及现金管理等结构复杂、创新产品的产品交易和融资方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再只是简单的资金满足,而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交易便利化需求的金融服务需求。跨境融资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融资工具,而是一种贸易工具、交易工具。跨境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大宗商品贸易解决现金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发展跨境融资,会直接嵌入到企业的贸易过程,提供贸易的撮合、贸易项下的融资,比如提供商品的套期保值融资、基差交易撮合、跨境多币种贸易、海外扩张、贸易银团等多种服务的有效组合,甚至作为贸易链中的一方直接参与贸易。如2016年渤海金控拟斥资99.95亿美元收购CIT的C2 Aviation Capital Inc.100%股权。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至7月,国内企业实施跨境并购项目达到459个,涉及6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15个行业,实际交易金额达到543亿美元,超过了2015年全年交易总则,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去年的34%。促进海外并购热潮的重要原因在跨境融资政策的不断松动、跨境融资方式的不断丰富。实际上,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国内企业实施跨境并购战略的重要障碍之一。过去,国内企业跨境并购只能依靠商业贷款,渠道单一,但随着债务融资渠道越来越广泛,股权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私募基金、并购基金、保险、信托资金在跨境融资中的融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跨境融资前景广阔,银行和企业的意向提升

跨境融资规模逐渐扩大。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数据公布,2015年12月末全口径外债1.42万亿美元,2016年6月末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39万亿美元,环比增长2%,2016年9月末全口径外债为1.43外亿美元,环比增长3%。外债规模呈现连续两个季度稳步回升,逆转了2015年外债持续下降的趋势。对外融资政策的放开,2016年第二、三季度吸收非居民存款208亿美元。外债规模回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境内企业出口形势较好,对外借贷融资需求上升;二是境外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汇报,投资意愿增强。同时也说明,逐渐开放跨境融资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利好。根据第一财经记者对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外债宏观审慎?点落实时,为企业带来的融资利差平均达到3%。这说明实行跨境融资,对需要资金的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凸显出境内企业渴望扩宽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据重庆市政府官方数据公布显示,重庆市企业跨境资金流入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在跨境融资的方向上,中国企业与新加坡之间的融资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占中企跨境融资总额的40%以上,而部分城市中新跨境融资占比达到60%。银行对企业境外融资的意向也在不断提升。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支持累计跟进“一带一路”区域重大项目392个,意向性支持金额超过870亿美元,累计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3204个,提供融资金额达到1671亿美元,累计为上万家企业在全球举办了27场跨境撮合会。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3万亿元,跨境人民币清算量超过236万亿元,保持全球同业第一的地位。除了中国银行独大意外,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也在拓展跨境业务,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四)跨境融资面临多重威胁,企业和银行须谨慎

近年来,跨境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主要通过海外金融机构贷款方式,而且大部分采取内保外贷的形式,即国内企业通过国内银行,给海外中资银行开立保函,海外中资银行对国内企业放贷。这种融资方式须配备定期保证金存款、外币远期锁定等,是境内金融机构最热衷的业务。2014年至2015年内保外贷的业务给银行带来了企业存款,但是随着2016年该业务的消失,海外贷款业务迅速消失,这对境内银行形成重大冲抵,对海外中资机构的资产和业务也形成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中资企业在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此外,2013年央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境内非金融机构可以向境内银行申办人民币境外放款结算业务,但随着2016年对资金流出的进一步控制,该业务被迫停止。同时,201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限制了跨境融资从国内往海外的政策通道,对原来跨境资本转移的行为进行了清理。随着国内经济和商业的不断发展,在多个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跨境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但盲目的对外发展,必然也存在很大风险。自2010年开始,中国企业呈现跨境并购热潮,形成“并购中国风”,并且每年都在创新高。其中2016年跨境并购交易达到22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从项目数量而言,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买家单一项目的均值远远超过美国,如2016年中国化工的并购高达430亿美元。高额的资本支持下意味着高额的跨境融资,也意味着高额的经营风险。为了防止并购热潮呈现众多非理性跨境融资并购,中国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联合机枪对非理性投资的监管,尤其是大额对外投资项目,也建议企业审慎决策。

二、中国企业跨境融资的主要难题

(一)办理流程耗时长,容易引起融资失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很多传统技术产品逐步转移到落后地区。同时,世界经济融合度不断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往来逐渐增多,产业不再只是局限于国内的发展。因此,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制造业在国外市场受到了众多好评,很多制造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发展机遇,并在海外形成较强的发展优势。但拓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谈的很多项目都以不了了之结束。导致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跨境融资的手续非常复杂并且冗长。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投资项目,首先需要和财政部、商务部等众多部门先谈好,得到准许实施后才能进行后续步骤。项目提交到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审核期。这往往会错过项目推进的最佳时间。例如上海纺织集团的苏丹纺织园区项目,从确定项目到审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政府部门得到许可后,银行对项目的评估和审核过程也非常复杂,需要很长的协商期。一般而言,很多项目从确定到开工建设,四五年都很难谈下来。即使成功并购,时间也耗费很长。如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早在2002年吉利就有并购沃尔沃的想法,2007年正式联系福特公司和政府部门,提出并购意向,并组建了大项目团队,但也是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并购,而审核的流程贯穿了从提出意向到并购的过程。其中2010年3月两个公司签订股权收购协议,而2010年8月才完成国内审批程序。这意味着,吉利在并购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国外公司进行协调,同时也有专业团队与政府、协会等相关单位协调。在此次并购中,25%来自吉利自有资金,其余主要来自国内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投资和国内权益融资。海外融资的的45%来自高盛可转债,28%来自福特卖方融?Y,27%来自建行伦敦分行。这意味着在并购案中,跨境融资成为关键。据吉利并购案参与人介绍,吉利的融资方案中,不仅国内的融资手续难办,国外的融资手续也非常复杂,都需要经过国内多个部门的长时间审批。此外,也有直接因为政府审批问题导致融资失败,如2016年勤上光电投资飞利浦因为政府审批不通过而导致合作投资失败。

(二)跨境抵押难以实现,贷款难度较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贷款基本都是抵押贷款,而抵押物的变现必须在银行的可控范围内。但是海外的资产很难进行抵押贷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必须在注册地才能实现抵押贷款,长沙的资产不能拿到广东抵押获得贷款。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各地的不动产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银行难以了解到抵押物的登记信息、抵押信息。此外,跨境的抵押物在评估、兑现也存在难度,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很多企业无法实现跨境抵押,主要通过供应链金融抵押来实现。供应链金融是贸易中重要的融资方式,也是跨境融资的重要部分。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超过10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在国际贸易中,供应链金融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抵押方式也被广泛采纳,解决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不足。但供应链金融业存在不足和风险,如监管难度大容易重复抵押。同时,对于民企而言,跨境抵押会导致估值太低,贷款额度大幅度下降。如2016年健耕医药在进行海外收购时当时被国内估价5.5亿元,这仅较二级市场价格溢价5.65%。

(三)跨境融资风险大,银行出资意愿不强

除了直接的货物服务贸易往来外,中国对外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产能合作、制造业等领域。这些投资往往回报期很长,贷款主要以中长期为主,投资项目的前景随着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众多不安全、不确定因素。如中国化工集团在国外的项目,很多金融机构基于众多不安全因素不愿意贷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很多企业在项目选择上存在一窝蜂,海外投资项目签订的很多,但落实的很少。这是因为投资项目除了考虑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外,还需要考虑两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法律等各种环境需求因素,这其中不可控的成分太多,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项目落实困难,金融机构不敢凭借一个项目规划书和评估书进行贷款,往往更希望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进行贷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资金不到位,在基于安全稳定经营的考虑下,不敢落实这样的大项目。可见,走出去的企业在境外发展、投资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作为后盾,才能保障发展稳定。实际上,很多企业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避险方案,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但目前,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互利关系不稳定,银行一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而是督促企业管控风险,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采取的措施不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而是采取一切措施减少自身损失,这往往进一步恶化企业面对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规模风险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这不仅是出于市场盈利的考虑,更是出于跨境融资风险因素太高引起。跨境投资的项目很多因为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两个公司的协商争议而终结。如2009年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并购悍马的过程中因为在交易金额、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多个方面存在争议导致收购失败;2010年华为公司与美国三叶系统公司的并购中因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导致华为剥离收购三叶公司所获得全部科技资产,最终在耗时一年后宣布放弃收购,这是典型的政治壁垒。无论是腾中重工还是华为的跨国行为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跨境融资,最终失败的项目由于耗时长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此外,部分企业也存在跨境融资套利问题,如2011年广东发现一些加工企业利用银行远期贸易融资或理财产品套利,通过资金跨境滚动运作赚取境内利差和汇差。这种违法违规投机行为,也会成为银行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

(四)金融机构境外发展不足,跨境融资实施困难

200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对外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4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5%。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带动了金融机构国际业务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足。首先,很多国家没有设立分支机构,也没有项目投资评估人员。截止2015年年末,20家中资银行在53个国家设置了120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1.5万亿美元。四大国有银行海外机构主要集中在亚太和欧洲地区,占比达到70%以上,而其他还在机构的设置方式以建立分行为主,在投资方式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境外业务单一。除了商业银行境外业务单一外,其他金融机构发展也不足。重心证券、海通证券等大型券商在海外布局,但境外业务占比不到10%,并且主要在香港市场,境外其他国家业务很少。金融机构作为跨境金融的重要部分,必须发挥其在海外融资、贷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地位,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以联合融资、银团贷款、跟踪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海外项目,帮助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的各种合作,以实现金融企业和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企业在海外的竞争能力。但中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展不足,必然影响境内企业海外项目的融资。第三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货币市场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体系缺失,难以为跨境融资金融创新提供支撑。例如,在当前“一路一带”沿线,在众多小币种国家和地区,企业在境外投资面临着很大的货比兑换和汇率管理风险,需要持续加大清算结算、货比兑换、市场定价等业务。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跨境人民币清算系统的对接,满足企业在国外发展的需求。此外,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业务范围有限,缺乏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进行担保、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

三、中国企业跨境融资难题的解决策略

(一)简化手续,完善跨境融资管理体系

上海自贸区跨境资金的大量流通不仅依赖于其宽松的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也包括其简化的手续,实现项目快速落定。但是简化手续不代表不管。跨境融资一旦放管,意味着容易让一些违规套利成为一种现象。对此,政府应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做好审批一步到位,监督常态化进行,避免监管出现漏洞。同时,对于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跨境业务协调工作机制。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下,坚持本外币一体化,强化资本管理、逆周期管理,积极研究、领会政策变化,统筹跨境业务的监控。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避免业务监管出现真空。对于一些重要指标数据,要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快速上报,并及时处理。

(二)强化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要改善企业跨境融资的现状,需要依托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外的发展。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海外发展分支机构,建立完善的货比市场服务体系,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货比结算、兑换、交易、定价需求。二是创新海外业务,提高还在融资能力。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的融资能力直接影响其对其在海外中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因此,要提升其海外对企业的支持能力,首先需要不断创新业务,不断拓展其盈利能力。但是创新业务应该考虑业务风险,在可控风险的前提下,辅助境外借款人有效?模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跨境人民币融资的意愿和积极性。三是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功能。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可以在国际市场融资,同时企业在境外借贷的人民币资金可以随时调回国内,不需要放在海外的专用结算账户。当然,为了一支其跨境套利,可以设定资金的用途,只可以用于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四是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境外业务、企业的预警体系。金融机构对于项目的风险应该具有良好的评估能力,并且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对企业做出提示,并辅助企业及时处理问题。

(三)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提高境外支持力度

完全依靠国内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过于局限性。要健康推进境内企业跨境融资,必须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实现金融支持的国际化。政策上应该为金融的国际化支持完善便利的通道。当境内资金偏紧时,企业可以通过境外借款满足发展需求,并且企业不仅可以向境外银行借款,同时可以向其母公司借款。换而言之,人民币在各个金融机构、各个国家、各个企业应该实现兑换自如。类似如上海自贸区的发展。2016年新加坡一家金融机构向上海自贸区一家公司发放一年期贷款,总额1亿元人民币。按照国内贷款利率6.6%,而新加坡只有5.2%。据统计,通过上海自贸区走出去的起来催生了大量跨境资金流、外汇需求以及投融资需求。格局银行同业公会公布数据,2016年前8个月,上海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余额达到464亿元。加大外资金融机构的支持,需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双向衔接,实现人民币的畅通性。这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第14篇

【关键词】个人业务;跨境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9年7月试点正式启动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政府与监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仅2012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与此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正在逐渐突破机构主体的局限转而向个人主体延伸。允许个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面向境内外积极、有序地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到个人领域的呼声逐渐高涨。

一、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必要性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稳步推进,业务主体必然由对公扩大为公私并举,这是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应运而生。

(一)可以满足境内个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防范汇率风险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个人对外经济交往愈发频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及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当前的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因此,境内个人出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以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结算手段的强烈意愿。

(二)有利于缓解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流动性输入问题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在进口结算币种选择上的优势和在出口结算币种选择上的劣势,使得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结构性逆差问题。这种结构性逆差使得央行外汇占款大幅上升,从而产生流动性输入问题,短期内要从根本上完全打破这种传统的货币结算体系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进一步允许个人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开展,将提高出口项下人民币的流入比例,缓解跨境人民币流动性输入问题。

(三)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的渠道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境外人民币存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在消费、交易和投资等方面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因此,有必要考虑将跨境人民币业务主体在横向由机构向个人延伸,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提高跨境人民币流动的次数和频率,促进跨境人民币有序流动。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人民币流出和回笼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从而全面推动人民币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步伐。

二、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可行性

当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稳定的阶段,而此刻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正好可以“享受”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也使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象和范围更加趋于完整。

(一)香港、澳门地区个人项下跨境人民币清算实践已积累大量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03年11月9日及2004年8月4日宣布为香港、澳门地区的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这不仅支持了港澳银行人民币业务的顺利推出,也为境外的人民币流入个人账户提供了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港澳地区的个人人民币业务已开展了近十年,这将为即将开展的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二)对公领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初步取得较大成效

目前,所有进口企业均可在进口、服务贸易经常项目下、境外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的工具,其他资本项目下的业务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时实行逐笔审批,对公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而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操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业务背景的真实性审核这一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民银行先后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都为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奠定了制度和机制保证,者都将为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开展个人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当前,在人民币跨境清算上存在两种模式: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发了人民币跨境收付管理信息系统(RCPMIS系统),将连接境内外直接参与者,处理各类跨境支付业务。该系统的建立将为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只要在系统中增加对个人跨境人民币收付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功能,与境外机构联通就可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并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各个主要时区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以及相关的监管需要,提高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完善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对于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仍须秉承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合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完善制度缺失,严格真实性审核,加强风险防范,顺应市场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便利个人跨境支付结算业务。

首先,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加强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其次,任归属,建立健全个人人民币跨境交易业务的惩处机制。再次,实现信息共享,强化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随着清算系统的逐步改善、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处理,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必将迈开坚实的步伐顺流前进。这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然有助于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和利益博弈中占据有力地位。

参考文献:

[1]韩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及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1(8).

[2]李东荣.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J].中国金融,2012(3).

[3]李建军,宗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思考和建议[J].国际贸易,2011(5).

第15篇

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的制约和市场扰动的挑战也随之产生。要为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破除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的支持,通过构筑贸易和金融双轮驱动,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新层次。 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巨大贸易额的带动下,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很快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经常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最高,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大幅提升。2009年-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36亿元、5063亿元、2.08万亿元和2.94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40%。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过去的不足1%大幅提高至10%以上。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业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世界主要贸易融资货币中排名前三位,在全球主要支付货币中的排名也已上升至第13位。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迅速扩大。从地域覆盖上看,已经由最初的高度集中于香港转向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延伸。2012年,香港地区发生的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占比约为55.7%,较2011年末进一步下降5.9个百分点;与中国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扩大至206个,比2010年末增加114个,全球覆盖范围达90%左右。从产品覆盖上看,从最初的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拓展至存款、贷款、担保、清算、资金交易、理财、现金管理、债券承销等各类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为丰富。

离岸人民币中心渐次成形,“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清晰。截至2012年末,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6000亿元,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054亿元,成为成熟度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继香港之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出现人民币聚集:新加坡凭借其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海外人民币交易市场,人民币资金沉淀超过600亿元;台湾地区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并分别指定清算行后,依托与大陆密切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存款突破500亿元,并已推出“宝岛债”;在欧洲,伦敦组建“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专家顾问组”,力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目前人民币存款超过143亿元、日均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17亿美元、发行人民币债券/CD近60亿元;卢森堡也已启动欧盟区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建设工作。人民币正沿着“从亚太经欧洲到全球”的路线图稳步实现走出去。 亟待纵深发展

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渠道流出,在境外形成初具规模的资金沉淀,带动了资金交易、理财、发债等其他相关产品的发展,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的空间正逐步打开,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亟待推进:

一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待稳步推进。人民币发展到大规模跨境使用时,必然会出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诉求。目前资本项下直接投资领域已经全部放开,间接投资领域,境外三类机构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可在一定额度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未来应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应跨境人民币业务多元化的格局。

二是与人民币跨境流出取得的成效相比,人民币海外流转的进展相对滞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待实现从“跨境循环”到“海外循环”的跃升。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广度来看,目前多数人民币收付发生在中国内地与境外之间,还只是一种双向流动,尚未形成境外第三方之间的大规模收付流转。前期的相关政策、市场热点和阶段性进展也多体现在“跨境循环”领域,“海外循环”发展相对滞后。从使用深度来看,人民币全球流转的链条还不够长,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环节,人民币在境外使用可能涉及的信贷、投资、交易、避险等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和欠缺,“海外循环”尚不充分。

造成“海外循环”滞后于“跨境循环”的深层次原因是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没有同步跟上,在岸、离岸两个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调剂、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还不强,流出境外的人民币资金缺乏离岸市场提供配套的投资、保值或增值渠道,许多人民币资金没能在境外就地实现供求匹配,这是导致当前人民币短暂“走出去”后,为追逐利差、汇差而急于回流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背景下,人民币净输出能力仍显不足,亟待改善提高。从货币输出角度看,历史上美国和欧盟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的大额逆差净输出本国货币的,这种货币输出为本国/经济体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益。反观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整体顺差、局部逆差(亚洲地区双边贸易)的基础之上。这种双顺差形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只实现了“部分替代美元”,但总体上仍延续了外汇资金净流入和外汇储备净增加的格局,还没有享受到“铸币税”收益。考虑到我国是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贸易收支状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人民币的净输出,必须要加强金融市场对外输出人民币资金的能力。

四是与迅速发展的支付结算职能相比,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发挥还比较有限,有待拓展提速。人民币通过贸易渠道流出,即成为境外机构或个人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这就相应派生出资产的交易、转换、投资、避险等需求,这些需求必须依托配套的金融市场服务来满足。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品种丰富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来吸纳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就可能降低境外机构或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这些资产有可能以地下资金回流,干扰国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述四个方面均与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单独通过贸易手段已经不足以有效撑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空间。 配套金融市场

货币的流转使用,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结算、汇兑、筹资、投资等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活动,从虚拟经济的角度看,这些资金周转和使用又会在银行同业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上有所反映。

境外人民币资金的结算清算,需要一个流动性较好的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人民币的汇兑离不开交易活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筹资和投资需要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支持。可见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流转使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同步配套支持。

而强化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需培育金融市场的三项关键能力:

首先,要扩大金融市场的“蓄水”能力。

一是优先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离岸人民币中心是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的重要缓冲区和分流池,可就地满足相当部分的交易或投资需求,避免境外人民币资金过快回流境内金融市场。

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功能上应各有侧重。依据当地市场条件和比较优势有所侧重地推动如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境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使各个离岸中心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并易于形成互补和合力。功能上有所区分还有利于降低境外市场对某一金融中心的过度依赖,促使整个离岸市场更为均衡稳健。

在定位上应丰富离岸中心的层次。例如香港地区因其拥有高度市场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经济上与内地唇齿相依、人民币存量可观等独特优势,可定位于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头堡;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则可定位为立足东盟,促进人民币在东盟和亚太区域内的循环和使用;伦敦是重要的欧洲美元市场,也是欧元聚集地,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可定位为促进人民币参与美元、欧元的国际资金大循环,帮助人民币跻身全球核心货币的重要支撑。

此外,离岸中心在地域上应合理分布,应充分覆盖经济总量较为集中和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考虑时区上的衔接适度分散,以利于人民币全球范围内24小时不间断交易。

二是加快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扩容,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放宽离岸资金进入在岸市场投资和交易的额度限制,为在岸金融市场容纳境外人民币资金适当扩容。在岸金融市场要成为离岸中心流动性的源头,通过在岸金融市场的运行,引导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预期,调节资金流向,使在岸金融市场成为保持离岸人民币中心总体稳定的“压舱石”。

其次,要拓展金融市场的配置能力。

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化的支持,还表现在金融市场能将集聚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配置,提升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据BIS统计,2012年9月,银行机构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市场总额中的占比达33.15%,银行机构在金融市场筹集信贷资金再向全球投放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能力。

我国也可通过推进对外开放来提升在岸金融市场向全球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但这需要循序渐进推进,也需要时机配合。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经由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网络间接促进在岸金融市场向境外输出资金,对于加快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要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

当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外币,强化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这种市场环境提升了境外买入和持有人民币的热情,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流出,然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又有可能促使人民币集中回流。利率汇率相对变动引发的这种资金无序流动容易导致市场震荡,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干扰。要缓解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就要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来恢复平衡的能力,为人民币稳步有序实现国际化提供保障。

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一要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市场弹性;二是继续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灵活性;三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制度松绑释放市场活力。 贸易金融双轮驱动

综上所述,强化金融市场支持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诉求,而全球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又会服务于全球贸易领域,拉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更广泛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赋予了“贸易金融”更深层次的含义,“贸易”和“金融”应当形成“双轮驱动”,以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层次。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要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的原则。目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还只有10%左右,欧元在欧元区国家对外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约为44%,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还有很大的空间。贸易项下的实物商品是人民币价值的基础,我国实物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的地位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相对比较优势所在,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职能是人民币履行其他货币职能的基础,鼓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有助于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计价结算职能,从而为人民币履行其他国际货币职能夯实基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乃至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是基于当前条件的现实选择。

第二,保持两个同步,强化金融市场支持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