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通与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进入双口小学教学楼,一条安全空间教育长廊映入眼帘。安全教育长廊的第一部分是双口小学的安全教育主题墙——金色童年,平安健康,上面是双口小学开展的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教育照片展。包括“法制宣传”活动,“大手拉小手”活动,“做文明交通人——我参与”活动,“文明交通人,从我做起”活动“,火灾逃生演习”活动。安全教育漫画展,选取的都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画面。长廊的第三部分是安全教育标识,涵盖了交通安全标识、警示标识、消防安全标识、禁止标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安全知识,又具有警示作用和教育的作用。
站在一旁的双口小学副校长林景红对记者说:“我们的特色从硬件上看主要是交通安全教育实景场地和一楼的安全教育长廊。以这两个硬件为抓手开展的活动有参观安全教育长廊各部分,写出观后感;隔周上一次安全教育校本课,学校为每一名学生购买了校本教材,要求教师有教案”。记者从长廊的中看到学生们学习交警操的照片,联想到来到学校时门口的“小交警”,便向该校领导了解其中的关系。据双口小学刘学丽介绍,双口小学与交警队保持着紧密联系,每学期开学以及学期末,都会举办讲座、授予小黄帽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为了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双口小学还成立了小交警队,并联系交警教授交警队员交警指挥动作。
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编排了交警操,向全校师生推广。9点30分是双口小学的大课间,今天由于雾霾天气严重,学校按照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规定,取消了全部学生户外活动。但是学校在室内安排了学生活动,记者发现所有教室学生们正在听着广播练习交警操。同学们练习地很专心,动作也努力到位。等练习结束,学生们走出教室活动,同学们在教学楼走廊中全部排队靠右行走、走便道、拐直角,在楼道内,学生们也单排靠右行走。学生们走得很自然,即使一个人行走,也都是相同的方式,感觉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刘学丽告诉记者,“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教师单纯枯燥的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学生自觉地学习、实习中逐渐习得、养成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就是安全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学校与教师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习惯,才能真正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人们单次行为具有偶然性,长时间的自主的行为俨然已成为人们的习惯,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天津市北辰区武保科科长赵恩旭对记者说:“北辰区教育局在天津市教委和北辰区政府的指导下,历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论是在规章制度、教育管理,还是在师生发展、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双口小学按照自身特点,强化在硬件配套、制度、管理等方面,从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出发,从而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交通安全教育。这对一个农村学校来说实属不易。”儿童时期是天真烂漫的时光,同时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间段。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多方配合,形成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不论是交通安全还是其他方面都具有良好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孟庆川 张平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
安全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是对人、对财产、对环境保护类的无形产品。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表现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会因一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但是,会因某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隐性短缺或显性短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在没有形成事故以前,个人是“免费”消费着他人所制造的“安全”这一产品。但若个别人不遵守安全规程甚至违法犯罪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同时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今年7月份英国伦敦地铁爆炸;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毒气;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纵火;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爆炸、大火等案件,伤亡惨重,损失、影响巨大。
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引起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过去,政府或企业抓轨道交通安全基本不介入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只是在投入运营后承担起安全监管或实施工作,将安全资源倾力投在运营中,这是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运营环节能否正常和安全,和前期的方案论证、设备和信号的选型、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设计、建设、运营中,有效实现安全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运营部门全过程参与新线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将运营现场的经验与实际问题带到设计工作中,使设计充分考虑运营安全的需要,将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把对事故的事后的弥补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使安全资源在安全产品生产和安全活动中得到合理配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应该说《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保险法》存在着不太衔接的地方,与现行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条款、保险理赔体制等更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一、抢救费用的矛盾
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看,在抢救交通事故受害人时,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首先确定被保险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更不可能确定被保险人是否承担保险责任、应赔偿的保险金数额等。而无论如何,保险公司都要按照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金额,首先把钱拿出来,用于抢救人命。这体现出国家保障人权、维护人民人身安全的立法本意,但是与现行《保险法》恰恰相反。
《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践运作来看,都要首先确定被保险人对受害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才能计算出保险公司应当赔偿的保险金数额,然后保险公司再拿出钱来赔偿受害人。
如果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那么受害人就有权要求保险公司立刻拿出钱来救命,但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恐怕都没有这样操作过,其内部审核、批准手续不可能那么迅捷。一边是刻不容缓,一边是毫无准备,可想而知纠纷必会集中爆发。
二、保险金额与保险赔偿金额不一致的矛盾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使用了“责任限额”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保险法》中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责任限额”就是指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金额,可是这就会产生冲突:即第三者责任保险中,保险金额往往与保险公司实际赔偿额存在差距,谁又来承担这部分差距呢?
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处于大建设与养护管理并存的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安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为适应交通及土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生产需要,构建面向交通领域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设施,集合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预控、安全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国家和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安全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发生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要求,有利于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交通土建行业的安全建设。
2.交通土建专业人才的安全使命和责任。交通土建专业学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各个工程项目技术主导力量,肩负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营运和管理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土建生产建设,对安全的要求也已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障现代交通土建行业顺利运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安全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3.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交通土建项目庞大、复杂,事故多发。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土建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交通土建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助于将来他们把“安全第一”的观念融入所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统一起来,把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对安全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做到本质安全,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4.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国家、行业及企业层面都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用人单位除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方面有特殊需求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专业技术扎实,而且要具有相关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与交通土建专业知识的联系点,将安全技能和安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交通土建具体专业知识点讲授中,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研究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典型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为载体,研究在具体学习情景中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教学方法。
3.建立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科学基本知识点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三、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创新点
1.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面向“大工科”背景的,而不同专业有其自身差异和服务需求,安全素质培养需要区分化、特色化,需要构建以交通土建工程学科为背景,服务于交通土建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系统融合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往的工科安全素质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一、两门安全技术方面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融合、渗透到交通土建专业学习之中,使安全素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3“.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双驱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培养只注重安全技能的培养,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需要通过安全文化、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构建基于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的双驱动安全素质培养模式。
四、结语
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应尽快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增加对一些较为少见的交通安全标识、安全规范只是内容,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多设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创造相应的环境,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通过家长会等联动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根本特征。系统都是由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整体。若想把握其全貌,就应自觉超越看待事物联系的局限。系统思维并不忽略要素与系统内在的有机关联性。系统思维强调内因是主要的因素,也承认外部原因,从内外互动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层次性。
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复合体。这种层次性要求主体从多方面对待复杂的事物,不搞“整体划一”,要善于发现复杂事件背后的运作机制,揭示深层次的非线性因果关系的作用。同时注重系统的连续性,注重考察系统中不同事件互动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形成描述各种问题互动关系及其变化形式的概念。
3.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不管是系统之间还是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因为系统又具有时延性,使难以觉察的缓慢变化不断积累放大,所以必须学会识别缓慢渐进的过程,用动态思维代替静止思维,还要看到过程中的细节复杂性和动态复杂性。四是有序性。实现有序性目标是系统思维的内在要求。系统自身完善和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优化,以便系统朝着井然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任何系统作为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事物,都具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向度性,也就要求主体注重优化的路径选择。
二、树立正确的学校安全教育系统观
学校的安全问题来自针对学校的各种威胁,对学校安全的威胁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国内外大量信息表明,这些针对学校安全的威胁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由于各种生存压力的剧增,学生生活的周遭环境影响他自己的期望,那么教会他们排除障碍的安全教育真正落实显得无比重要。安全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学校管理者学会用系统思维方式处理各种安全问题,目的在于能够从个体与系统的辩证关系出发审视学校安全教育不同层面的工作。学校安全教育作用的发挥不是单凭某个要素就能完全体现的。即使是某个要素充分展示自己的功能,安全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不一定会因此而放大。因为“解释复杂现象不仅要估计到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要素之间联系的总和”。如果仅仅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学校安全教育效果,忽视对其组成部分的认识和考察也是不科学的。学校安全教育自身有多个组成要素,管理者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工作效果是不可能保证安全教育整体效用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各个要素,包括安全教育本身,只有在关系思维中才能解读它们,“必须把每个部分放置在它们依存的系统中才使它们获得意义”,回过来再从关系中寻求解决安全问题的答案。因此,强调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时,不能忽略学校安全育系统本身就是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部分,并且其构成中各部分有自己独立的整体性。比如,个体安全观是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由安全主体、安全目标、安全内容和安全手段构成的大系统,可以说每一个方面又是安全观的缩影。反观当前学校对安全教育的研究与行动,往往只看到问题的局部原因,犯下更多以偏概全的错误。当前,关于大、中、小学生犯罪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众多媒体和社会人士撰文或发表言论,指责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失误,认为是学校忽视法制宣传教育直接导致学生犯罪事件增多。从案情来看,不否认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缺失与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之间有间接联系,但绝对不赞成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作为造成学生犯罪的“同谋”。调研结果显示,县市级以上的学校无一例外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则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正常进行。城区学校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开设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教育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自救,掌握可操作性强的避险知识。同时,在室外通过模拟演练,教给学生一些更实用的逃生办法。然而,安全教育的效果是隐性的,学生自身思想消极,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出事或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行,安全意识淡薄。从学校自身来看:一方面,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弱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相关部门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隐患就像布满灰尘的镜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安全教育课变成了语文课,一学期下来至多上两三次安全教育课,且没有课程计划,教学时间与教育内容随机安排,课堂上教师播放几张幻灯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知是首恶。没有对安全教育相关深切的认知,遇到危险很难应对自如,可想而知,安全教育内容对预防学生犯罪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对各类学生犯下的案件分析,发现安全教育的缺乏与轻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负面因素,这种现象一直在学校里长期存在。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缺乏与轻视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安全教育一直游离在课程建设的边缘,在学校里地位低下,排在“历史、地理等副科”之下,为遮人耳目,它还披上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表”,一般学校走廊、宣传栏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一旦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它才能被请进“厅堂”,领导讲过教师再讲,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因为它开展的方式过于随意,给学生一种慵懒的感觉,造成他们形成一种“危险事不关己”的错误判断,时间让警觉就变得迟钝起来,危险即便是可以脱离,但“生锈”的大脑却不能够立刻被激活。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网络了解和学习安全知识,但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是不可取代的,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仍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用系统观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学校安全教育方方面面的变化已经影响到所有人,不过,一部分影响纯粹是消极的,它们只是促使学校在旧的模式上徘徊,而另一部分影响则是积极的,因为学校绝大多数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开始转变观念。这一矛盾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去解读它。重要的是,实施者从组分与系统的辩证关系出发审视学校安全教育发展,对待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做到具体分析。在此,以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为例,尝试用系统思维解读学校安全教育发展。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是简单的“要素”建设,也不是少数几个核心要素的建设,而是一种把教育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问题讨论结合成一体的系统。虽然各组成要素在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圈内人”对安全教育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心照不宣,细心的学校管理者则是碍于国家课程标准象征性地在课表中设置“安全教育”一栏。即使有适切的教育内容,“赶上架”的教育者也不能较好地胜任这一课程任务,教学效果自然而然无从谈起。任何只专注于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建设的思维都是片面的。即使集中力量建设那些决定内容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也不能忽视那些对内容发展仅有支撑作用的要素,因为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新的状态的临界点上,决定系统发展态势的有时不是那些所谓的核心要素,而恰恰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缘要素。实践也证明,由于负责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系统的整体发展受阻甚至受损。管理者需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通盘考虑,时刻提醒自己要树立系统观念,用战略眼光“远视”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如果简单地把影响系统发展的多种因素归结为某种单一因素,或者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而低估或忽视其他因素,都是对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本质的误读,必将最终影响学校乃至整个安全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及校属各有关单位要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其中,经常性反映出安全教育的特殊的重要性。纵观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对此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进行整体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1.以整体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要努力实现安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整体发展。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由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等子系统构成,要建设安全教育课程,必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子系统的全面发展。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的观念,树立大安全观。处理好传统安全知识与非传统安全知识学习的关系,有重点地推进各个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安全教育各子系统构成要素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比如在日常安全教育系统中,既要加强防盗、防骗、防抢等日常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日常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如何保管自己的财物;也要加强社会形势及当地治安形势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保护自己。只有将整体发展与部分发展联系起来,才能保证工作的成效性。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也应该具有整合性。在设计初始阶段,可以暂时将教学活动放置一边,先讨论反馈问题。预先了解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迪•芬克博士认为,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牢牢把握核心知识掌握、学以致用目标、触类旁通目标、人性维度目标、学会学习目标和人文关爱目标等六个方面。六个目标无层次之分,课程教学中实现的目标种类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越好。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也应考虑全部或其中部分目标,发挥整合作用,因为它的开设目的仅用“安全”二字是远远不能概括的。此外,将安全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目标相结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既能够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又学习了避开危险的方法。
2.以动态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组织都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运转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课程建设理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如果仍因循守旧,就会越来越走向不安全。因此,系统思维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增强好奇心和学习安全知识的动机。当今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安全教育课程应适时做出调整。网络已经是各级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重要工具,虚拟化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安全因素。学校一方面要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把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在网上公开,逐步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动态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建立起一种繁荣的研究文化,还增加了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范围。
3.以有序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变化是不断趋近系统有序目标的相对不平衡的过程。怀特海认为,组织进化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二是它靠内在的力量要创生自己的环境。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安全生态系统,它的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队伍、教学实践等若干内容。这些内容的自我发展需顺应环境的改变,网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青少年网瘾是危及安全的“毒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必然考虑到它潜移默化的“侵蚀”。为此,学校应遵循有序性原则,将课堂内外不同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从而保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性知识安排上提前,后续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必要时加入进行体验教学。各级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统筹,加强计划,加强过程管理,科学地、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以“大安全”观念为指导,从思想道德规范、法律准绳、心理健康标准、安全行为规范和生理健康标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以复杂性原则来促进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究。
一、财政和金融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1.财政、资金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作用
财政和金融共同主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极大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二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1]。财政与金融都以资金作为载体,均担负着合理、有效调控经济以稳定物价、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职责,有效调控的实现需要以财政和金融的健康运行为前提,也需要财政和金融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因此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正是二者的协调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然而,财政资金的筹集具有强制性,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而调控重点在改善经济利益分配上,与金融非强制筹集资金、有偿使用资金、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特点格格不入,因此,二者也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2]。这些矛盾冲突处理得当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也会危机国家财政安全。
2.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产生于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和不确定的经济活动,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3]。由于金融与财政息息相关,一旦国家出现金融风险,国家财政为稳物价、保增长,势必扩大支出化解或减轻金融风险,扶持金融机构。这就打破了财政原有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财政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机。
由于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国家财政也面临着一定风险。财政具有分配资金的功能,因此当面临风险时,国家财政会动用一定金融手段来解决消弭风险,这就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增加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对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各自存在着一定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通过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国家财政安全。要规避或减轻两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对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进行监控、预警,即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二、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财政领域中极少有从财政金融交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建立国家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案例,但有学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财政和金融案例,发现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形式与危害上的相关性[4]。因此,本文认为,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亟需着眼于财政和金融的交互影响,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预警风险的体系,防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嫁,引起国家财政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失控。
1.系统的建立原则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坚持国情性、国际性、宏观性、可行性等原则。
国情性原则是指系统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警戒线、风险权重等需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选取、设定,需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预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系统建立的国际性是指系统需基于国际认准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和先进的财政风险管理理念,如《巴塞尔协议》、财政风险矩阵等[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样,国家财政就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风险。因此,建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需在指标概念及相关理念上与国际权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同时预警国际、国内的风险,有效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财政安全预警是国家财政风险的宏观管理,这就要求预警系统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性地反映财政风险。宏观性原则要求预警系统的指标具备高度概括性,且相互补充,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财政风险的总体状体和变化,能够实现对宏观财政风险的完整描述。
可行性是指预警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是切合国家财政宏观管理工作需要的,是适应国家财政发展和改革需要的,且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方便、及时、准确、权威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警系统得到切实落实,才能真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2.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指标
财政风险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其中显性风险包括直接显性风险和或有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有学者结合汉娜财政风险矩阵和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国家安全财政预警系统应包含4个子系统、23个风险预警指标。4个子系统即直接显性风险系统、或有显性风险系统、直接隐性风险系统、或有隐性风险系统。
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包括财政集中率、税收弹性、财政赤字率、外债负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10个指标,或有显性风险系统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充足率、失业率、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经产项目差额/GDP、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等7个指标,直接隐性风险系统包括预算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对财政收入的弹性3个指标,或有隐性风险系统包括M2增长率、股票市值/GDP、股票市盈率3个指标[6]。其中,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透明度和确定性最高,风险可控性最大;有显性风险系统和直接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不确定性较大,可控性较小;或有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可控性最小。
这些指标涉及了对国家财政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财政活动和金融活动,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家财政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确可作为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
三、结束语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法律的表现形式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级期刊征稿
【正文】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必须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出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为执法打好基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种,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是公路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志之一。交通安全设施已经成为区域性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司乘人员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是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聘请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紧扣工程重点、难点,定人定岗定责,对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现从“ 人、机、料、法、测、环”六个方面谈谈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管理。
1 对人员的控制专业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交通工程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必须认真审核进场专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2 对机械设备和仪器的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认真检查施工队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进场情况,是否与投标承诺相吻合,能否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这也是检查施工队施工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也要加强监督施工队对仪器的标定和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3 对材料构件的控制进场材料构件的质量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TPM&,RCM、设备房标识系统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双周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淮安高质量举办第29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力争将本届研讨会办成全国科协系统影响力最强、学术层次最高、系列成果最为丰硕的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会议之一,也将促进淮安市海智工作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组织以江苏、淮安交通建设成就为重点的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十三五”国家交通发展巨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搭建两岸专业人员开放交流平台;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桥梁,推动长三角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形成专家建议上报中国科协、国台办;组织两岸人才专业考察、专家建言献策,提出淮安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遴选一批高质量论文,出版有正式刊号论文集;拓展和推动两岸青年人才科技交流、文化融合。
二、工作举措
(一)全方面争取支持。保持与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主承办单位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力争使研讨会能得到更多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国科协领导和省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活动拟邀请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史和平担任名誉主席,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孙春雷、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马兴发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理事长邱裕钧担任大会主席。认真落实陈之常市长“要围绕会议主题,在交通年度工作中予以重点推进,让与会代表可感知”的批示精神,逐条细化落实。
(二)全身心求实效。为确保本次活动的效果,深入研究历届研讨会的机制和成果,围绕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提出召开圆桌献策会议、合作项目签约的建议,也提出了遴选主旨报告专家、完善活动主题和主要板块活动的设想,得到了省科协的重视,并在论坛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我们将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外宣大盘子统筹,在信息、体制创新等环节,集聚全国、省级媒体资源,凸显淮安的交通优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激发和放大活动效应。
(三)全景式谋协调。研讨会将按照“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原则,协调做细做实筹备工作,确保在淮安举办一届高质量研讨会。加强与省市科协及市相关部门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对接好各项筹备工作,活动报批、资源汇聚、上下对接等各项筹备工作将有序推进。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领导的要求,做好专业展览、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进行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挂图作战。
(四)全方位抓落实。本届研讨会精心组织实施研讨会的各板块活动,全方面集聚海峡两岸专家智慧,搭建两岸专业人才开放合作平台,谋划淮安枢纽城市的对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淮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举办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拟邀请中国科协、省科协、淮安市领导致辞;拟邀请两岸3位左右重量级专家作主题报告。
二是举办4个专业分论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论坛,将围绕都市圈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站城融合主题开展。智慧赋能现代交通论坛,将围绕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大脑技术及存适性、智慧物流系统建设和数字赋能交通治理开展主题研讨。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论坛,将围绕人文交通发展实践、公交优先发展策略、慢行交通出行优化和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开展主题研讨。都市交通青年论坛,将围绕两岸青年专业人才成长、两岸文化融合开展专题研讨。
三是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和专业参观。将组织与会专家参观江苏交通发展成果展示;组织台湾及市外嘉宾参观淮安交通建设成就。
四是组织专家建言献策圆桌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淮安市交通发展征求与会两岸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五是举办闭幕式。各分论坛交流汇报成果;第30届研讨会举办地推介。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研究商讨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确定研讨会方案。
4月份底前,完成调研、细化研讨会方案,研究确定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形成研讨会方案。
5月份底前,开展论文征集,印发论文征集通知,在海峡两岸同步开展论文征集工作。
6月份,组织论文评审、专家邀请,对征集到的论文进行评审,确定交流论文,编撰论文集,邀请演讲嘉宾。
6月份,完成会议报批,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报批、中国科协的项目经费申报等工作。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4]赵斌.高速公路绿化艺术性设计[J].中外公路,2006(1):182-184.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第18周:完成一稿。第八学期第4周完成二稿。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e,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第18周:完成一稿。第八学期第4周完成二稿。
关键词:屏蔽门;智能感应仪器;检测;维护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的轨道交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也被使用到轨道交通中,其中站台屏蔽门作为一种先进技术的典型被普遍的应用到我国的轨道交通中,屏蔽门是将机电设备监控、通讯信号以及机械构造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屏蔽门系统的安装可以大大减少乘客跳下轨道的危险,同时,屏蔽门系统还可以减少轨道和站台因为气温不同造成的气流交换,有效的降低了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
1 屏蔽门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屏蔽门系统总的来说由电气和机械两部分构成,电气部分包括控制系统、监视系统以及电源系统,机械部分包括门机驱动系统和门体系统。在我国屏蔽门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半高安全门、全高安全门以及屏蔽门,其中屏蔽门是完全封闭的,全高安全门的门体结构要超过人体的高度,半高安全门的门体结构不超过人体高度。下面介绍一下屏蔽门的优点。
1.1屏蔽门可以有效的将站台区与轨道区隔离开来,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气体交换,大大降低了通风空调系统运营带来的能耗。
1.2减少了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站台上候车乘客的影响,提高了候车环境。
1.3可以更有序的管理乘客,只有列车到站停好后屏蔽门才会打开,避免了乘客拥挤造成混乱。
1.4因为屏蔽门将轨道和站台分开,可以降低乘客或物品掉入轨道的几率,提高了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能。
2 日常检测及常见故障
一旦屏蔽门发生了故障,应该立即关闭屏蔽门,从而确保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对于日常的巡检,包括运营前以及运营中的巡检,其中运营前的巡检主要是检查屏蔽门是否处在关闭的状态,还要在PSL上进行多次开关门测试,确保屏蔽门可以正常运行,最后还要检查PSA是否有报警信息。对于运营中的检测主要是维修人员通过检测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提前解决故障。其中常见的便是屏蔽门系统和信号接口故障,屏蔽门是通过自身的单元控制器将其开关状态反馈到信号系统中,之后由信号系统反映到监控平台,一旦屏蔽门系统和信号系统之间的接口发生故障,就会使得中央信号系统只能接受屏蔽门单一信号,使得屏蔽门一直处于关闭或者开门状态。
3 故障诊断分析
为了更好的处理故障,及时对屏蔽门进行维护,应该制定系统性的故障分析方法,下面总结几条作为借鉴。
3.1使用有效的监控软件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故障的发生,可以使用有效的监控软件对屏蔽门进行高效监控及检测,在这里以易控软件为例进行分析。作为一款监控软件,易控配备了高速驱动,可以使通信速度达到100ms以上,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大量的参数进行准确的采集,并通过仿真模块,将采集来的数据按照检测人员需要的速度进行回放,使检测人员在短时间内检测大量的数据。
3.2掌握故障分布和发生的规律
当同时发生了多个门单元故障时,应该注意它们发生的共性,借此找到公共的故障点。在站台上PSL的开/关信号跟系统级PEDC的开/关信号产生的回路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具有相同的辅助回路,这就使得对所有门单元的控制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判断故障发生在PSL回路、公共辅助回路、PEDC回路还是门机控制回路。
3.3了解系统控制原理
屏蔽门系统是通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门机单元阵列,经过系统级和站台级的两级电气回路控制,最终实现了屏蔽门的开关控制。从结构功能来看的话,系统级和站台级控制回路是用来执行外部的操作,所以,检修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回路中各个器件的性能、各个信号的功能以及信号形成的逻辑,这样才能熟练的分析故障以及处理紧急故障。
3.4利用PSA诊断功能
在每侧的屏蔽门的监控盘PSA都配有系统诊断软件,PSA的各级窗口会实时记录故障信息以及反映系统的运行状况,这些数据就是故障历史文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故障历史文件快速的找出典型故障发生位置,因此,熟练地掌握PSA的诊断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维修速度。
轨道交通中屏蔽门系统是一个将机械、建筑、计算机、电子和自动控制融合在一起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到通信、车辆、行车组织以及自动化集成等多个相关领域,它在我国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屏蔽门系统的构成、日常检测以及故障处理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故障发生几率并且提高故障处理效率,提高整个轨道交通运营的服务水平。相信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必定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韬,邓协和. 论屏蔽门的最大动能测试和结构测试――对标准CJ/T236-2006的商榷意见[期刊论文]. 机械制造,2010,48.
[2] 郑燕. 屏蔽门系统媒体墙设置的研究[期刊论文].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3).
[3] 田霞. 地铁站台智能化屏蔽门控制系统的PTE设计[期刊论文]. 软件导刊,2010,09(4).
[4] 劳运敬. 地铁屏蔽门系统门控单元的控制方案[期刊论文]. 广东建材, 201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