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第1篇

全国妇联2013年5月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我县留守儿童情况又如何呢?据统计,2014年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学生46987人,其中留守儿童10594人,占比22.55%;2015年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学生46584人,其中留守儿童11864人,占比25.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县在校小学和初中生总数在减少,而留守儿童总数在增加。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隔代监护、隔亲监护、单亲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由于长期同父母之间欠缺亲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管理,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令人担扰的各种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2015年6月9日____市13岁的留守儿童带着三个弟妹集体自杀,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留守四兄妹”自杀事件。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长期的正确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不求上进,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视而不闻;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和同学难以正常相处,人际关系差。

二是学习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祖辈一方面比较溺爱,一方面也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小学和初中几乎每班都有,可别看只有少数几个,可他们对班上的影响却很大,致使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我县有451名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中,其中80.26%是留守儿童。

三是安全问题。2015年8月4日____两名留守儿童在家被利器杀害。今年1月7日发生在__县城的7岁儿童坠楼事件,目前孩子已脱离生命危险,但给家里的伤痛将一辈子存在;今年1月28日__镇两名儿童溺水身亡,给两个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伤痛。另外,祖辈接送留守儿童发生的交通事故更多。

四是道德问题。部分留守儿童不遵守社会公德,讲脏话、撒谎、打架、上网玩游戏;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群混在一起,染上抽烟、赌博的恶习,有的甚至吸毒。更有甚者,还有不少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15年全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起7人,其中留守儿童3人(1人吸毒),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为42.86%,而留守儿童吸毒犯罪占留守儿童犯罪比达33.33%。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完善家庭监护机制。儿童的教育问题,主体在家庭,同时,任何一种陪伴和情感都代替不了父母对儿女的陪伴和情感。要对父母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有条件的可将子女带到工作地进行入学;另一方面,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陪伴在子女身边,彻底解决亲情缺失的问题。要引导父母学习科学家教理念,正确引导和教育子女,加大对子女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建议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相关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在中小学开办寄宿制班级,使没有条件去父母身边上学或家庭中缺乏监管能力的留守儿童能够由学校进行集中管理和教育;没有条件开办寄宿制班级的学校,可以开办“四点半”学校,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放学后“有地可去”。建议开展试点工作,在留守儿童较多的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以村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

3.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做到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

(1)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可通过开展模拟家庭活动、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家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开设亲情教育课等形式。建议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亲情教育课,让留守儿童每周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即利用网络教室、亲情话吧等资源,分别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

的学习、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2)针对家校联系不畅、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发放家校联系卡全面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举办监护人培训班等形式及时向监护人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的问题,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设立心灵信箱,对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家庭矛盾等个人隐私问题,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启齿,羞于向别人诉说,通过开设“心灵信箱”,为留守儿童开设一条可以倾诉而隐私又得到保护的途径。

第2篇

专家指出,不论是儿童保护还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留守儿童都是我国难以回避的重点人群,《意见》明确并强化有关各方责任,力争让每个孩子生活在爱的阳光下。

父母:外出务工前要对子女进行妥善安置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家庭监护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制度。但当前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甚至有效监护的状态。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也不能逃避这种法律责任。佟丽华说,父母外出务工前要对子女进行妥善安置,《意见》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同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意见》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仅要提供吃穿住行保障孩子生存,还要承担管理、照顾、保护、教育等职责,所以《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

乡镇政府:要建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

以往很多留守儿童的案件,事发以后经媒体广泛报道社会才知晓,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早期对困境或问题家庭进行干预。

佟丽华认为,《意见》强化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的监护监督职责。如提出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详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村(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意见》还明确要求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家庭在落户、住房保障、照料、就学等方面提供更多帮扶支持。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

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

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这是《意见》对中小学提出的工作要求。

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家庭,其次是学校。佟丽华说,为了保障学校有效落实上述要求,《意见》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明确提出4项具体要求,包括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帮助儿童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行为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

公安、民政:各司其职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佟丽华认为,《意见》明确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不论孩子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任何人的伤害,公安机关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对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虐待罪或遗弃罪的,要立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在接到儿童权利受到侵害的报告并调查处理后,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3篇

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任务。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意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

《意见》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国务院将适时专项督查《意见》执行情况。

第4篇

一、县留守流动儿童概况

县共有留守儿童2901人、流动儿童1688人。在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2%,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生分别约占总数的73.3%、14.3%。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1253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3.2%。留守儿童主要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占87%,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3.9%,寄养在朋友家里的约占4.9%。在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总数的10.7%,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生分别占总数的72.5%、14.5%。据了解,留守流动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长辈们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较少,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是心理问题突显。许多留守流动儿童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伤害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四是学习情况不佳。留守流动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县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

(一)多措并举,在强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上下真功

各级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和管理,让他们“有人管”、“有人理”、“有人爱”。一是重点提升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家教能力。先后开展了为期三月的“科学家教乡村行”,为期两月的以“亲子和谐”为主题的“家教知识五进”活动,即家教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通过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分类家教指导,不断提升他们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对家教知识的知晓率和运用能力。二是不断完善监护人制度。组建了全县“爱心妈妈”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在全县大力推广“社会妈妈”、“妈妈”的做法,呼吁和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担任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弥补他们亲情失落、生活失助的缺憾。并通过组织“社会妈妈”“妈妈”携留守流动儿童做游戏、游玩、带回家生活等活动,让留守流动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部门联动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关怀。充分发挥妇儿工委的作用,在全县推行“54321”留守儿童关爱机制,“5”:对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做到“五清楚”;“4”: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教育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指导,做到“四优先”;“3”:坚持与留守儿童本人、远在他乡的父母、在家照看的第二监护人保持“三沟通”;“2”:对留守儿童实行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1”:建立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帮扶“一对一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心与帮助,让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不“缺位”、不“失位”。

(二)建好平台,在提升服务留守流动儿童水平上出实招

一是用好网校平台。充分发挥网校的网络优势,利用网校的专家和指导老师队伍,通过视频讲座、电话咨询、专家面对面辅导等途径,为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广大监护人提供免费的指导与服务。并组织开展“感恩父母”短信评比、网上夏令营、赴农庄采摘农作物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抒发思念和感恩之情。二是建好“儿童快乐家园”。在上级团委的指导下,采取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逐次推进,通过下发项目实施意见、召开全县“儿童快乐家园”建设现场推进会、聘请专家指导等多种途径,不断将“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建设引向深入。截止到目前,共有“儿童快乐家园”6个,基本覆盖全县的留守流动儿童。各级团组织在完成团县委规定动作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小小志愿者”培养、流动儿童艺术特长培训等特色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借势”用好相关载体。团县委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乡村少年宫”、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机构,面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相关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三)真情关爱,在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上求成效

一是加大源头保护的力度。采取与县关工委共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召开全县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现场会、积极推动县政协认真督办相关提案、组织县政协委员视察流动人口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实事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流动儿童免交借读费入学”、农村“留守儿童”试行“寄宿制管理”、对贫困学生减免住宿费等相关文件,从源头上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保障。二是扎实开展物质帮扶。推动政府筹措建设资金15万元,积极实施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春蕾计划”优先资助范围,开展了“我的第一个书包”主题活动,为900多名一年级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发放新书包。组织“恒爱行动”,发动爱心人士为贫困的留守流动儿童编织6000多件爱心毛衣。通过“六一慰问”、“三下乡”等多种形式,走访慰问贫困的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资助金和慰问品。三是高度重视精神关爱。与相关部门联合分别开展了“家教援助乡村行”、“法律自护乡村行”、“妇儿保健知识乡村行”、“体育健身乡村行”;精心策划了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主题的好书漂流乐读活动;组织留守流动儿童与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一道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留守流动儿童从小养成读好书、好读书、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今年联合县文明办、教育局、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大手牵小手’六一特别节目”,展示了全社会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祝福和关爱。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第5篇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是农村留守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接近1000万。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都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选取与我镇相邻的几个乡镇的学校作为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原因在于这些乡镇都地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人数多,相应地留守儿童数量也较多,选择这几处作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点具有代表性与可行性,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对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另外为了对留守子女的学习现状做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我们还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或监护人)及其任课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我们编制问卷的原则,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卷进行分析。

一、小学儿童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50.7%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37.8%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剩下11.5%都由所谓的“家长”照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因为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无奈将孩子托付他人以减轻抚养负担。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较非留守儿童偏低,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一个“不喜欢”学习的非留守儿童,但却有留守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不过总体看,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读书就是出路”的观点很认同,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也可以报答父母。统计数据中有几项值得注意――以“为了认识同学”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明显比非留守儿童高,说明他们内心更希望获得关注,渴望有人可以倾诉;留守儿童想改变现状的意愿十分强,甚至是过分强烈,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希望是通过这个途径“赚大钱”,这极有可能是在平时对父母养家的艰难深有体会造成的。

二、小学儿童监护人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30.0%的留守儿童家里没人辅导或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更加严重――51.5%双亲外出家庭没人辅导或检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另外,65%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

其次,在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中很多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给自己或其他监护人保留的任务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视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怀。

三、教师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教师在访问中表示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比非留守儿童的表现差。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上较难管理,这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监护人联系困难等因素有莫大关联。

虽然媒体上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不绝于耳,许多社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但对于本地、本校而言,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出彩。虽然学校都设有留守儿童档案卡等,但大多的教师坦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一般。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困难很大。首先,“教师精力有限”,另外“学校经费和场地短缺”等多种因素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也因此。很多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更不愿意学习了。可见,人力和物力匮乏是制约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瓶颈。

【第二部分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的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总结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监督力度弱;2家中缺少强化辅导;3家中学习环境差;4心理情感不健全;5外部支持不足。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以及调查过程中查阅的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发生学习问题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虽然校方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出台相关的针对性举措,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由于师资紧张,精力有限,一些教师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受场地、经费的限制,学校办学条件一般,不能为大批留守儿童提供寄宿……这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劣势下,学校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五、提出的建议

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约制度入手,逐步弱化乃至拆除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流入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享有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构建健全的学校监护体系

对于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有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任务,以配合社会、家庭、政府解决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三)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各项社会资源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制订和切实落实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监护、寄养等法律法规,。要强化统筹,整合各项资源,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性。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多与子女联系,主动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避免用过多的零花钱补偿孩子的心理缺失;监护人(或监护人)要真正负担起照料留守儿童的责任,多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尽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0-3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外面的城市进行打工,以辛苦的劳动换取一定的家庭收入,在改善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他们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其实在我国内地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在这些家庭中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关权威调查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外出打工,有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左右孩子的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也存在13%左右的儿童被家长托付给亲戚和朋友抚养,甚至存在7.3%的孩子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说,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方式排查解决,更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亟须转变理念,以关爱为切入点,从长远和根本上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

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

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2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监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比例超高

从对2000年“五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上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占比例相对较大,已经超过了4390万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大的省份,留守儿童在当地所有儿童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了18%,达到了18%-22%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这部分儿童父母双方一般都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直接造成由于人口不合理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研究统计,我国存在8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或者亲友生活在一起,接受祖辈或者亲友的监护,但是这类监护人一般无法良好的监督儿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也往往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展开特殊的关爱和教育,不仅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间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监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和逃学情况,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

2.3 抚慰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一般处于长期外出状态,儿童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心理问题,甚至由于行为习惯不良极易出现道德失范或者行为失控问题,威胁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2.4 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的监护责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实际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又相对较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据公安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近几年我国被拐卖的儿童中,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害也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的重要表现,对儿童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2.5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改善当前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关爱、无人监护的现状,才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家庭或者学校中极易出现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会超越道德和法律对儿童的限定底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6 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一般无法接受父母双方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受到学习方面的监督,甚至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和受教育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置到玩耍和生活中,在不接受充分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各类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出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2.7 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能够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简单的温饱,甚至一旦儿童出现疾病,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治疗,一般没有能力到医院中就医,甚至部分儿童只能选择硬“扛”。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致使儿童对人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不重视学习而过于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过早的承担劳动任务、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儿童成长“关爱”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虽已不存在较明显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其在推动解决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主要经验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认为“关爱”应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导致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机会”“家庭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以及“住房环境差”等因素。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所推行的“开端计划”提供四个方面的综合:儿童教育与发展服务、家长参与服务、健康服务、职员素质提高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早教、医疗、家长就业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帮助处于相对弱势的社区儿童,能够在成长初期获得在智力、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更为公平的机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确保开始”政策,在国内所有社区中建立了“儿童早教中心”,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三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精诚合作,通过对绩效目标体系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推动涉及学前儿童成长“关爱”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克服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英国通过绩效目标体系推动负责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四是确定“合作性”“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监督和质量控制”和“儿童尽早起步”方面的基本运行原则。其中,“合作性”原则重点关注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积极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逐步向公民转移;“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加以确认;“儿童尽早起步”则明确提出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的初步成长创造公平的环境。

4 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3 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

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4 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4.5 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

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

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

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第7篇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北碚区中学多所学校的初中12岁-14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阅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体质方面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并最后确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体质状况问卷调查表”。并在重庆市北碚区9所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1000份(年龄范畴涵盖12-14岁),收回10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为760份,其中男生为390名,女生为370名。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通过与全国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无论男女,各年龄段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均值均低于全国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但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情况表明重庆市北碚区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没有到达非常严重的程度,但如果长期不加以重视,则极可能导致显著性差异的出现。

2.2、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机能状况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机能中的安静脉搏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符合人体发展的生理规律,同时也与全国同龄儿童安静脉搏的走势相一致。但男女生与同年龄段的全国儿童平均水平相较,在安静脉搏与肺活量二项均呈现更低水平,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程度,这一发展趋势与前述的身体形态比较的结果相一致。可见,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在身体机能方面与全国同龄儿童均值相较也存在着尚不显著的差。

2.3、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自然增长的趋势,这一情况属于人体发育自然形成的过程,但这一过程趋势虽全国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相一致,其实际水平却依然未能达到全国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不过这一差距与机能和发育情况一样仍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程度。重庆市北碚区初中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状况(x±s)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重庆市北碚区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体质不论男女均与全国儿童均值水平存在着差异,但尚不显著。

3.2、建议

对于与全国儿童存在较小差距的情况不可掉以轻心,还必须在以下各个环节继续作出改进的努力。

(1)继续大力进行运动物质条件建设。运动物质条件包括场地器材、运动装备、膳食营养等对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诸多因素。对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些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待继续加强。

(2)进一步提高体育的价值地位。自从体育纳入中考以来,其在初中学生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因此对于体育纳入中考的方针要长期坚持不懈,如果某一天体育能纳入高考,那么体育的地位将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第8篇

留守儿童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祖辈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学习和生活基本有保障。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行为、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各地乡镇和村组合并,辖区扩大,学校也随之撤并,一个乡镇往往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的留守儿童上学无人接送,早晨5点多钟即要起床赶路,天黑才回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交通安全隐患,有些孩子合乘农用三轮车,7人座位坐进20多人。兴化市临城镇有一双留守儿童姐弟乘电瓶车回家,被卡车撞死。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而祖辈老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孩子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有些则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上学迟到、早退、逃学、旷课、说谎、不做作业,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气。

三是学业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对孩子的食宿、安全负责,对学业的关心和辅导很少,不少孩子学业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绩下降。一些父母本身文化不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但双双在外,无法顾及。而有些家长则抱着“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只企求混个文凭外出打工。许多家长对留守子女抱有愧疚心理,即以物质补偿代替精神慰藉,常常多给零花钱,导致有些孩子胡乱花钱,甚至进网吧、游戏机室,成为网迷,严重影响学业和成长。

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巾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內心有说不出的苦恼,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十分想念常年在外的父母,实在想得厉害了,就拿出父母的照片或送给他们的玩具看看,有的边看边流泪。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还有自卑感。淮安市楚州区一个孩子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开家长会时,花5元钱雇了一名三轮车工人代开,被发现后很难堪。据扬州市某小学调查,有50%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只会闷在心里,43%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16.5%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出现的。这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劳动者致富的需要,又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将是江苏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措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进城农民工有孩子的占三分之二,而携带孩子出去的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无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无奈把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新一代江苏人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应当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好。正如一位基层镇党委书记所说:外出打工的、高考出去的,回到家乡的不多,如果再不把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好,新农村怎么建设?!

第9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人身权利保护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On Protection Status quo of Personal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ake Sichuan Province Bazhong City Ba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PENG Ru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as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state presents a high-fat,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urvey, three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he protected content and methods to assess their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ts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pursuant to raise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roposed right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study

1 概念界定

1.1 留守儿童

定义需抓住两大要素:第一,年龄界限,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校的留守儿童,因此将年龄限定为14周岁及其以下;第二,是否局限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但目前,城市中也广泛存在留守儿童。据此,文中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或无人照顾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人。

1.2 人身权利

本文将人身权利分为两大类:人格权和身份权,其中人格权包括了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权。本文主要是指人格权。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设计思路

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范围是巴州区内接收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八所学校,对象是学校内的留守儿童以及教师。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

2.2 调查开展情况

发放学生卷160份,教师卷80份,共240份;回收共234份,其中,有效的学生卷130份,有效教师卷72份,总的有效率为86.3%,整体而言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理想。

整理教师卷得出接受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民办学校1所,且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余均为公立小学;其次,被调查者工作岗位大多是学校担任主课的教师;最后,从工龄的分布来看,10年以下的教师24人,占33.3%;11~20年的教师32人,占44.4%;21~30年和31年以上的教师均有8人,均占11.1%。

学生卷的数据得出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年龄大致分为:8~10岁17人,11~12岁60人,13~14岁53人。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占81%;由家中亲戚代为照顾的占11.5%。

3 据调查分析数据评估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状况

3.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执行主体

此次调查中,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81%,由家中其他亲戚照顾的占有11.5%。由此看来,家中的直系亲属成为主要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属于隔代抚养。

3.2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内容

(1)生命健康权。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利最主要表现为生命健康权,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组成。①调查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监护主体的改变,危险系数提升。调查发现,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有81%,祖辈一般年事已高,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2)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权是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应有的社会尊重。它作为人身权的一部分得到了法律的肯定,保障权利主体免受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伤害。②调查显示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矛盾时,仍有教师会采用侮辱性词汇嘲讽以及选择公布成绩或评议结果以致达到羞辱。(3)人生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行为主体自主决定并支配自身行动的权利。③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被限制自由。如果一个主体无法拥有人身自由,谈不上支配行动,更谈不上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3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方式

临时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更多采取是“管教”方式,只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大多数学校对其保护仅限于孩子不在学校出事,并无实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社会保护的方式主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只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的保护。

4 思考与结论

4.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受侵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1)监护主体的改变导致家庭安全教育和监管不到位。大多留守儿童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一般都因祖辈年龄较高,精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甚至无人监管,有失监管责任。(2)社会保障与学校安全、法制教育、人性关爱缺位。社会保障缺位主要体现为基层民政部门、农村村委会等基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监督保障工作不力,尤其缺乏应对留守儿童在校外发生伤害时的处理机制。纵然学校设立了防止留守儿童人身权利被侵犯的基本预防性措施,当其人身权利被侵犯后,缺乏系统的补救性措施,且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不良因素的参杂。教师缺乏关爱以及暴力教育、人格侮辱等问题仍然存在。(3)司法保护的空白。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最明显的缺失在于与司法保护的现实脱节,一旦未成年人特定的权利被侵害,缺少具体操作程序来维护其权利。

4.2 加强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建议

(1)突出家庭安全管理。父母与留守儿童建立常态的沟通渠道,父母要经常性与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关心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发展情况,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教育子女应注意安全,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2)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突出人性关爱。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掌握留守儿童动向:可双向汇报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行踪,这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保证有人管有人问。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投入人性关爱。(3)社会互动机制。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体界应加强宣传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工作,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应鼓励创建并支持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之协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同时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务工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发挥好父母职能。(4)司法保护机制。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家监护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即在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监督监护机构,对父母以及临时监护主体予以监督,确保其尽责地履行监护义务。要严格执行《刑法》、《民法》及相关法律,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的犯罪行为及教唆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件,可参考国外的案件审理经验与方案。加强公安司法部门与家庭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注释

① 刘海年.中国法律关于人身权利的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1996(4):2.

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91-03

0 引言

最近20多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很多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

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

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教师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制度,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2.2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2.2.3学校应改善教育机制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班主任为主导、全体教师参与的校内教育机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组建留守儿童俱乐部、参加各种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办好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快乐的生活。要实行“亲情式”管理,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经常与教师交流互动,指导留守儿童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父母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母亲般的关爱,并做到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任课教师情况,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情况,解决困难。

2.2.4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2.2.5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学校与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

2.2.6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此外还应包括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父母的基本情况。以便校方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另外,还可以组建“帮扶”队伍。为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方面得到保障,需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组建一支“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

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帮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习,还可以是经济支持、心灵关怀、精神慰藉、情感交流等等。

2.3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①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等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③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④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仅凭政府或学校或社区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同时,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种文化对孩子均有影响,要使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系统,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往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比如修建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福利机构。

3 结论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化程度加深,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家庭问题中的一个部分。经过调研,笔者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首先,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包括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等等。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积极创造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的机会;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改善教育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同时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最后,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M].现代教育论丛。2010(1):77-86

第11篇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

    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

    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第12篇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第13篇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选取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凤翔村当地的凤翔幼儿园、凤翔中心完小和凤翔一中三所学校中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凤翔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情况及家庭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有效的数据,为解决凤翔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能为凤翔村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

田野调查;凤翔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凤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县西南方向,东邻右所镇,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北邻茈碧湖镇。该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气候干湿分明,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凤翔村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它是凤羽镇在校人数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早在2010年凤羽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旅游业在这里的发展非常缓慢。

一、调查概况

1.各学校整体概况(1)凤翔幼儿园:学生共118人,留守儿童52人,占44%;汉族3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主要来自凤翔村,只有极少数来自周围的村,比如源胜村。(2)凤翔中心完小:学生共322人,留守儿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基本来自凤翔村,只有少数来自周围的村。(3)凤翔一中:学生共1107人,留守儿童688人,占62%,其中凤翔村共191人,留守儿童91人,占48%。学校学生98%以上为白族。生源来自凤羽镇各个村,其中凤翔村学生人数最多。

2.凤翔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凤翔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对贫困,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以上原因,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市区、省城方向流动。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凤翔村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外出务工人员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如今,凤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交流情况在我所调查的28名留守儿童中,有20名学生的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剩下的8名学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来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来一次。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电话联系。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内打工,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独生子女只有幼儿园的5名学生和1名初三学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个孩子。

4.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为没受过教育或只有小学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学学历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学历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们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普遍较差。

二、个案分析

A同学,男,13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对陌生人却显示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爷爷在2008年患高血压,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点绣花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据他爷爷介绍,孩子的爸妈在8年前就双双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转到昆明工作,他们出去的这8年,就只回来过两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听话,学习也比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变了一个样,非常调皮,还结交了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2)B同学,女,14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她是亲人眼里孝顺、善良的好孩子。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亲就去丽江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而她的妈妈由于身患疾病,一直卧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3)C同学,女,13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一年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C同学的父母在她1岁时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的父亲在剑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亲在昆明,一年回来看她一次。C同学与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说跟爸爸不是一个世界的,也不想与他交流。当我问到她想不想考大学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不想。听她的爷爷介绍,C同学的性格比较暴躁,不爱整洁,有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都是凤翔村留守儿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只有30%的孩子较优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异等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在凤翔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凤翔村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父爱母爱有强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倾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有过激行为或寻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与学习。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们在家里的时间远超于在学校的时间,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建议针对凤翔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①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推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优势产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制作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宣传册发放到年轻父母和适婚青年手中,并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识。④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凤翔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够便利,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向县城、市区、省会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孩子却被迫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多陪伴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我国的留守儿童多做一些努力,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韦俏俏,周晓涛.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状况调查[J].理论前沿,2013,(12).

第14篇

一、xx市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关爱工作情况

xx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约42.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打工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为农村的发展繁荣积累了资本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留守儿童7.4万人,占儿童总数的14%左右,其中男童约3.8万人,女童约3.6万人。从地理分布来看,北三县留守儿童约占30%,南三县约占70%。留守儿童因长期远离父母(至少父母其中一方),特别是在其价值观、性格、身体发育等方面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缺少家庭方面有效的教育管理、亲情呵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及衍生的社会问题,刻不容缓。

近年来,xx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内引外联,借势借力,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并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争取党政重视,建立关爱长效机制。XX年1月15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会上,市妇联向市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XX年3月19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成立xx市留守儿童活动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妇联等16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日,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通过齐抓共管,形成覆盖到边、监护要底、关爱到位的留守童、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此项工作的先河。XX年5月27日,全市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崇阳县召开。会议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关爱工作在全市各级各部门中的开展。会后,六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部分乡镇也成立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文件。如嘉鱼县鱼岳镇、陆溪镇等镇一级也相应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管理领导机构;咸安区官埠桥镇出台了《咸安区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听取各级妇联汇报留守儿童工作不少于2次,全市每年“两代表一委员”提交提案、议案涉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少于20件。今年,市妇联还针对留守儿童暑期安全保护、扶贫助学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有效性建议,市委今年顺应形势拟出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安全保护实施意见。这些举措积极推动相关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多方整合资源,形成稳固帮教模式。XX年关爱工作开展以来,市妇联立足市情、民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4种较稳固且富有实效的管理模式。一是学校托管式。各级妇联联合教育部门,依托各级中小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学校。学校实行寄宿制,内设心理咨询辅导站、亲情电话室、微机图书室、游戏室等,要求老师们除了课堂教育任务外,还给予亲情呵护,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家庭教育等缺失和缺位。崇阳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投资5亿元,打造了一座集幼儿园、小、中、高、职于一体的教育新城。在课堂作文网设立全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对6400名留守流动学生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让各个年龄段的留守流动少年儿童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XX年,崇阳县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XX年,崇阳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XX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县。二是站所服务式。目前,各县市区妇联组织依托学校、村(社区)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对辖区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就近就便招募“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及总结表彰先进典型。通城县妇联充分发动县直各职能部门妇委会联系2-3所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学校闲置室出资创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制定《妇联系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工作制度》。赤壁市村(社区)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 留守儿童亲属培训班”,使留守儿童监护人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育儿教子的方法。为响应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号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XX年赤壁市还率先开办了“五点半”学校,学校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服务对象以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为主。由基层党员和中小学老师轮流值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午放学后一个多小时内无人看管、无人辅导作业的问题。第一所学校试点成功后,“五点半学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目前覆盖赤壁市151个行政村、25个社区和7个居委会,成为赤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亮点,今年成为全省妇联系统基层组织建设会的现场参观点,并在会上交流经验。三是项目运作式。近年来,市妇联积极争取省妇联、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200万元,在咸安区双溪桥镇、嘉鱼县陆溪镇、通城县隽水镇、崇阳县白霓镇建立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中心项目以留守儿童的托管、游戏娱乐、图书阅览、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指导、服务。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妇联组织、协调、具体策划实施。项目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工作专班,有专人负责,实行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让留守儿童有“家”可归。XX年崇阳县白霓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获评“全国示范留守儿童之家”。四是结对帮扶式。自XX年全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启动式在我市咸安区双溪镇举行以来,各级妇联不断巩固扩大“爱心妈妈”这一关爱队伍、擦亮这块“妇”字号招牌,从最初的100多名,发展到现在全市的13147名“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的身影活跃、穿梭在留守儿童中间,她们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结对留守儿童16040名,无私关爱着这群远离父母的孩子。嘉鱼县一中08届张姓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且父母都是残疾人,十分敏感并缺乏自信,甚至常常产生轻生的念头。了解到这一情况,学校“爱心妈妈”一方面坚持每周与他一次谈心,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悄悄安排同学主动与他交流,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通过半年努力他终于消除了自卑情绪,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赤壁市孤儿胡某八九岁时父母患癌症相继去世,他成为蒲纺第一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从爱心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与学校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牵手帮扶,浓浓的情与爱伴随着他成长。他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随着爱心志愿者的持续招募,全市其他部门系统也陆续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组织部门组建党员关爱队伍、关工委组建 “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队伍、教育局组建教师关爱队伍,还有部分县市区组建 “爱心爸爸”、“爱心姐姐”关爱队伍,目前全市约有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18269人。

精心组织策划,开展系列关爱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每年“六一”期间,市“四大家”领导以及市妇联、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都会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去走访慰问,为孩子们送上节日的问候和慰问金,让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XX年,市妇联推荐崇阳县白霓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表演的节目《爱心妈妈》,参加“童谣中国 喝彩奥运”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健康艺术周大型展演活动。 8月14日,该节目在北京演出,获第29届奥组委颁发的银奖,向全国人民展示了xx市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XX年开展的“幕阜山行·千名留守儿童圆梦行动”,为全市1000名贫困留守儿童实现微小心愿,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实现大梦想的信心。近年来,市妇联开展的“金凤工程”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寻找xx的孩子” 扶贫助学、“春蕾女童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栏目共同发起的“1200助学行动”、“索尼公司课桌椅捐赠”、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试点” 、《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 、家教楚天行、爱儿坊-乐高公益项目玩具捐赠、恒源祥“恒爱行动”编织毛衣、小星星书画赛等系列活动,惠及到了我市众多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向社会释放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许。全国妇联、省妇联先后莅临我市指导工作,内蒙古妇联、省内其他妇联先后到我市参观考察学习,中新社湖北分社、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及省属新闻媒体记者,先后来咸就“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专题采访,给予了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XX年,xx市妇联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至少一方)分居,与父母沟通较少,得到的关爱和呵护也不如长期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从目前工作情况来看,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主要存在七个“缺乏”的问题。

一是缺乏牵头单位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作,涉及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学、医、保等多方面,此项工作不是任何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从目前xx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群团部门主要抓在手中,并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有不少政府组成部门、爱心人士参与其中,但全市缺乏明确的牵头单位和部门,工作中难免各自为政、缺乏合力。

二是思想缺乏引导。调查中,我们发现因长期缺少家庭监管,很多孩子任性、放纵、随意,逆反心理严重。被同学期负了怎么办时,10%选择默默忍受;5%的会跟朋友或玩得好的同学说,并邀约同学帮忙报复;5%选择放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报复。因得不到足够的、正确的“真、善、美”的引导,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加快形成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三是生活缺乏监管。全市留守儿童中与父母一方单独生活的占 21% ,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52 %,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占11% ;自己在校住读或自己一人生活的占 16%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持不愿意态度占90%以上。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目前都属于隔代照顾,(外)祖父母因年事已高、文化普遍较低、忙于农活,绝大多数只能勉强照顾孩子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甚微。另外,自己在校住读或自己一人生活的占16%,约有12108人。留守儿童年纪尚小,缺乏自我保护和管控的能力,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在崇阳实地调研中,部分工作在照顾留守儿童一线的老师反映,因家庭原因,有些留守儿童不得不寄宿在学校,有时候孩子生病,因乡镇、农村师资有限,留守儿童根本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和有效的看护。

四是学习缺乏指导。留守儿童中成绩优异的占22%,成绩中等的占39% ,成绩较差的占39 %。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甚至辍学现象。调查中,全市6县市区中通山县出现留守儿童辍学现象,辍学人数232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贫困生。这类学生的家庭由于收入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家长急功近利,所以动员在读子女外出打工赚钱。二是学困生。有的是因为自身无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学习毅力,时间一长,成绩跟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他们采取了一走了之的办法;还有的最初基础不错,后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上不良网吧、打游戏、打桌球成瘾,长期旷课造成辍学。三是失控生。这类学生并不因贫困或学习基础产差而辍学,而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得不到良好的家教,家庭失去控制,而造成辍学。

五是心理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大多年龄集中在9-16岁,正值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心里话找不到诉说的对象,一般不喜欢与人过多交流。调查中,做错事而被老师或家长批评时,15%是无所谓听完就算了,5%会当面顶撞,看无关的课外书籍和电视的占50%,上网占40%,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到10%。

六是感情缺乏寄托。发达的现代通讯代替不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呵护。据调查,3-6个月能与父母团聚一次的有60%; 12个月才能与父母团聚的有30%;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父母的有10%。90%的孩子不想父母出去打工,离开自己。

七是安全缺乏保护。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学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对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据统计,全市每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平均发生13起,特别是寒暑假较为集中,约发生8起。安全事故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溺水、交通事故、。XX年8月某日13时许,被害人胡某某(女,XX年4月11日出生)到嘉鱼县潘家湾镇潘家湾村七组毛永圣经营的小卖部买零食时,毛永圣产生邪念,趁无人之机,将胡某某叫到小卖部房内进行猥亵,经审理嘉鱼县法院于XX年4月29日依法作出(XX)鄂嘉鱼刑初字第00031号刑事判决书,被告人毛永圣犯xx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去年暑假,咸安留守儿童俞俊,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直有爷爷奶奶照顾,暑假放假后,由于天气热,经常到河里游泳,7月25号中午,天气炎热,俞俊跟另外几个小孩子去游泳的时候,溺水身亡。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结合xx市实际,在已开展留守儿童帮教关爱工作的基础上,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到“四为”。

1、党委政府明确责任,积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考核范围,和评先表优结合起来,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安全事故责任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议此项工作由各级政府牵头总抓,成立专班。党委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上,主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出台并配套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出台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好措施、好办法,把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教育上,特别要引导资源分布合理、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全市贫困学生的扶贫助学机制。二是加强协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相结合,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妇联、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留守儿童工作步伐。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留守儿童工作离不开相应的财力支持。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对妇联、教育及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保证。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留守儿童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XX年是8.9万,XX年是8.4万,XX年是7.4万,人数的减少关键还是全市经济持续向好。政府应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也是根本、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本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担当使命,大有可为。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其次要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缺少专门的心理教师,建议每所学校配备。学校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溺水、野外安全、等安全自护教育,并安排应对逃生、防火、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演练。建议每学期至少一次自护教育课及演练。再则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3、家庭履行职责,善于作为。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牢固树立“家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摒弃“孩子有学校管”的观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以身示范。

第1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女童 心理状况 受教育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因种种原因,他们中有很多人将子女“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由此,留守儿童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占绝大多数。根据我们对遵义市遵义县三合镇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2011年三合镇共有留守儿童人,其中留守女童就有人。她们与留守男童相比,农村留守女童的处境相对不利。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广大的农村仍有市场。当前,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性别公平度仍然不高,家人对儿子的关心远远多于对女儿的关爱。但是,女童的心理较男童来说更为细腻,更需要家人的关爱。家人往往忙于打工或是农务,而对留守女童精神上、心理上的关注更为缺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帮助她们是关系到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国家当前亟需解决的。

一、“留守女童”的现状

通过对“留守女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近两年关于“留守女童”的问题得到三合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三合镇“留守女童”的现状得到改善。但由于“留守女童”这一群体的庞大性和特殊性,在“留守女童”的教育和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据调查显示,三合镇“留守女童”的父母大多都是外出务工,但有的是父亡母嫁或父母双亡,如堰河小学的杨多娇,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改嫁了,她一直和爷爷生活。有的是父母离婚,如互合小学的朱莉、朱露,父母离婚后,就一直和外公生活。还有的是父母都在服狱。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个别家长五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留守女童”主要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两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一次,联系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大概有40%的父母提到学习问题,提到品德问题的父母不到20%,对于女孩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几乎无人提及。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90%的孩子表示不愿意父母外出打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调查还得知,“留守女童”的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每年一到两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老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大,对年老的监护人电话家访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部分“留守女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和亲戚朋友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二、“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女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女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女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三合镇留守女童周敏,八岁,就读于三合镇互合小学。由于父母都在浙江打工,一直由年迈的奶奶抚养。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长时间没有与人沟通,致使周敏很小就有自闭的倾向,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脾气暴躁。

(二)“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女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女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女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女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留守女童”行为发展问题。

三合镇的“留守女童”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她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338名“留守女童”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6%,一般的占45.2%,较差的占24.2%。

三、“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家庭监护,营造和谐家庭。

我国目前缺乏严格和完整的法律来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进行约束。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和约束,提高家庭监护能力。相对于隔代监护,单亲家庭的监护较好,所以建议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尤其是对于留守女童,家人应当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应摒弃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为女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女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女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女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女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她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改善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