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污染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污染物减排措施
实施“产业结构减排、工程治理减排、监督管理减排”的主要方案,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确保全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圆满完成。一是突出抓好重点减排设施的运行监管,主要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运行监管,为实现减排目标打好坚实基础;二是深入挖掘减排潜力,大型锅炉要强制安装脱硫和脱氮装置,努力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三是大力推进减排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减排能力;四是加大结构调整和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淘汰、关停落后产能;五是加强领导,完成减排考核奖惩机制,推动减排工作深入进行。
2加强水资源保护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和评估,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进行化界立标,为依法强化水源地管理奠定基础。加强水源地日常环境监管,强列打击污染水源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重点解决水源地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逐步解决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和农村水源问题,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3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坚决取消超标单体燃煤锅炉。发展集中供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火电机组,积极推进现有火电机组和大型锅炉脱硫脱硝治理,完成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严格控制电厂和重点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4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
加强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建立和完善危险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钻井泥浆和落地油的处理,制定石油开采、产生固废的集中处置方案,防止采油作业生产中泥桨和落地油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强化生产垃圾污染治理,加大城市垃圾利用、处理、处置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和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并支持固体废物再利用,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控体系,防止重金属污染水源和土壤。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彻底从源头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
5加强环境能力建设
农业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2个方面[1]。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三废”以及农用化学物质进入农田,导致农作物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使农畜产品减产、品质变差,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所以,保护农业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
1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山西属中西部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生产立地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较弱,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幅度缓慢[2]。人口稠密的6大盆地自然植被已经基本为农耕作物所取代,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加之长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3]。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已造成局部地区农业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处于粗放失控状态,对省内江河水系和土壤构成持续性的破坏和威胁,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秆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日益突出,形成了潜在的农业环境危机,制约了山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山西省农业环境状况,对保证山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这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和生活“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在没有达到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4]。山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居高不下,2008年全省烟尘排放量全国第1,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3,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5。由于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2],超重型产业结构使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多,煤炭、化工、冶金、电力等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70%以上[3]。199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870亿标m3;2009年为23692.9亿标m3,是1990年的4.87倍[4]。大量能源燃烧的废气超标排放、民间燃煤废气的低空无组织排入及交通运输业排放的废气[5],使山西省农业环境承受着工业“三废”排放污染破坏,严重恶化了环境质量,给大气、水、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农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降低土壤肥力,妨碍作物生长发育。随着城市环保门槛的提高和环保执法的日趋严格,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或藏身于农村,造成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例如,汾河是山西省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3.974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流域1437家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山西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2008年汾河流域71%的河段仍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近千家企业源源不断地向汾河排污,“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已成为上一辈人的记忆[6]。
2.2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资金缺乏,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落后,不注重长远利益,盲目布点,乱开乱采,靠资源的成本优势来维持产品的竞争力。乡镇企业布局比较分散,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高密度的农业环境污染,有巨大的危害性。
2.3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在现代农业中,虽然化肥和农药投入对保障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合理或过量施用会造成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7]。
2.3.1化肥
山西省农田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却逐年的增加。2012年山西化肥需求总量(纯量)为103.386万t,其中,氮肥用量为61.506万t,磷肥用量为28.667万t,钾肥用量为13.213万t[8]。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很大作用,但由于化肥施用过量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农作物养分失衡。同时,大量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土壤。
2.3.2农药
山西省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0.898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46万t,增加了0.148万t[9]。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农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高毒、高效、高残留的化学药品滥用,更是危害深远。
2.4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的秸秆和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废弃物。
2.4.1秸秆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数量大、种类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还有豆类、油菜、其他谷物杂粮、棉花等10多种。据统计,2009年,全省秸秆年生产总量达l900万t左右。其中,小麦、玉米秸秆占总量的52.5%[10]。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致使农民秸秆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因为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作为废弃物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大气环境,还严重威胁着交通运输安全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据环保部门卫星环境应用遥感监测结果,2011年秋季全省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74个,相比2010年增加了52个,同比增长约236%;相比2009年增加了16个,同比增长约27.6%。山西省的秸秆焚烧火点总数已位居全国火点总数的第7位,秸秆禁烧形势不容乐观。
2.4.2畜禽粪便
山西省畜禽养殖发展迅猛,但传统、分散、高密度的饲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不高。2009年末,山西省存栏生猪530万头、牛90.6万头、羊747.7万只,家禽存栏6216.9万只,年产粪便达76万t。且散养户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养殖场和散养户没有污水粪便的处理设备和相关处理技术,往往随意堆弃或未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库、土壤等农业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3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从根源上杜绝农业污染的发生。山西省已采取一些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污染治理,以使农业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3.1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提高领导环保意识
搞好农业环境关键在于各级市、县(镇)政府重视及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重视、支持农业环境污染调查处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风气。
3.2加强保护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完善法律法规
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日期间,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类学校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防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环境意识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贯彻执行《环保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颁布实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根据环保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机构[11];同时还应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
3.3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
3.3.1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防治
(1)乡镇企业污染控制。首先,要做好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其次,要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好乡镇企业布局。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应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资源,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深度开发等手段来实现。(2)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做到化害为利、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3.3.2农用化学物质污染防治
应研制高效、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科学防治病虫害;开发和推广新型化肥,强调有机、无机肥并重;限制盲目发展地膜,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用法律、经济手段鼓励废膜回收。
3.3.3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农作物秸秆废弃物污染防治。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禁止焚烧秸秆;推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如加工饲料、配制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2)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指导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合理布局,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推广大中型养鸡场鸡粪饲料化技术。
3.4加强环境污染定点监测监管,完善机制
以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契机,加强对山西省农业环境有影响的重大污染源调查和定点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影响因素和生态破坏程度。一是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养殖业环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归档和登记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实施生产各环节的监控;三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监测网络,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四是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3.5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减排
山西省6大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的95%以上,应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境治理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在环境污染中的转化和应用。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实施节能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根本上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3.6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管理、严格核算、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增加效率、提高质量和减少污染等,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山西省应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清洁能源区作为今后环保发展的重点,清洁能源区的建设要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规划,尽快培育清洁、高效、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清洁能源产业。
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为此,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以更有效地控制我国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全面、持续、稳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选择了马坝镇几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为调查对象,从企业内部的环境污染、治理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调查、环境、污染、治理
一、马坝镇的基本概况
曲江区马坝镇位于韶关市区南部,是曲江区政府所在地及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省级中心镇,距韶关市中心区15公里。辖16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人。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南倾斜,属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南站进出口设在镇内)、g106线和北江纵贯南北。自然资源丰富,煤、铁、钨、锌等储量大,水资源丰富,有林地13.4万亩。风景名胜有被称为“南宗祖庭”的南华禅寺、史前古人类“马坝人”遗址、“石峡文化”遗址。镇内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六冶金建设公司、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岭南铅锌集团韶关冶炼厂马坝分厂、曲江区五联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中省及民营大型企业。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里求真实和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相关报刊资料,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坝概况,历史改革,发展规划。并到市环境保护局索取了有关环境监测数据,在城区实地选点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城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只能以主观估测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马坝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1、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城区实地调查,我们选取了韶钢工业区、韶关冶炼厂、十六冶金建设公司、“一河两岸”、新市场、中华路、桃园西、农民街等几个观察地点,对其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马坝大气状况尚属良好,靠韶冶一带空气带少许刺激气味;晴天时能见度不高,个别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一河两岸”的河水浑浊,散发出臭味,水质变黑,水样ph值测定表明为酸性水,氨氢含量严重超标。据调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本身造成的。
2、企业调查结果
在调查冶炼厂和钢铁厂时,发现这些企业内部都有一定的污染治理设施,排出的废水水质都较好,能达到排放要求,有的企业还能够将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在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环境问题以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没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建议: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当今社会,环保已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面对着我们伤痕累累的家园,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危机重重。
我们的家乡整天被臭气包围,而且这臭气还是有毒气体。为此,我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有条件地克制住化工厂的污染,给化工厂一定的排放指标,不要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和废渣。
一些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得让它停业整顿。
污水一定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不要把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应该要分类处理。
增加植树造林,因为树木可以吸收一些有毒气体。
到处宣传环保信息,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关键词:新疆;工业化;环境污染
作者简介:张庆红(1973-),女,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统计。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08-03
从新疆工业化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新疆走了一条以资源开发、重化工业优先发展、国家(政府)直接投资推动下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依托资源优势,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自1992年以来,新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都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48%。这种以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的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能源、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化了工业污染程度,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水污染概况
从表1可以看到,近几年新疆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2年到2006年,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长7.0%,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4.0%,生活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8.4%,城镇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66.4%上升到2006年的70.0%。
从表2可以看到,新疆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加大。近几年,生活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在40%以上, 2006年的比重为44.8%;虽然生活氨氮排放量占氨氮排放总量比重有所下降,2006年的比重仍达到了81.5%,生活氨氮排放仍然是氨氮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目前新疆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还比较低,2006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3.8%,为历年来最高。2006年新疆污水处理厂共有26座,按照已经运行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计算,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60%以上。但目前大多数地州市已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机制、收费政策、监督管理、污水管网配套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部分污水处理厂由于经费等原因运行不正常,制约了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从行业废水排放情况来看,近几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业主要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3个行业排放的废水占全行业废水排放量的40%以上。全区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3 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全行业COD排放量基本上都是80%以上,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占50%以上。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这4 个行业都将是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
从各地区废水排放量情况来看,近些年,新疆废水排放量居前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伊犁州、巴州、昌吉州、石河子市,以上五地州市废水排放量占全区废水排放总量基本上都在60%以上,是全区废水排放的主要区域。
二、大气污染状况
工业污染是新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2512.17亿标立方米上升到2006年的4517.42亿标立方米,年均增长15.8%。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迅速向上攀升。
从2002年到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5.7%,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20.7%;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较慢,年均增长4.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77.3%,而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34.8%下降到2006年的22.7%。
新疆烟尘排放总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02年到2006年,烟尘排放总量年均增长9.7%,工业烟尘排放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6.9%,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从总体上看增长较慢。工业烟尘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51.3%上升到2006年的66.2%。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5.1%。
新疆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由于新疆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重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此外,新疆能源消费仍以燃煤为主的关系也很大。
从各地区来看,近年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居前位的是乌鲁木齐、昌吉、哈密、伊犁。从各行业来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主要集中在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这5个行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所有行业中排放量最大的,尤其是2005年、2006年该行业排放量占全区的49.47%、49.22%。
工业烟尘排放量居前位的是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塔城。从各行业来看,工业烟尘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几个行业,其中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量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由2003年的41.1%上升到2006年的51.02%。
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前位的是塔城、巴州、阿勒泰、喀什、哈密。从各行业来看,工业粉尘排放量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上这5个行业占全区工业粉尘排放量的90%以上,其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由2003年的91.3%下降到2006年的
62.93%。
三、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从表3可以看到,近几年新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放量、综合利用量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8.5%,排放量年均增长15.7%,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6.6%,而处置量下降速度较快,年均下降11.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置是固体废物处理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新疆采用这两种处理方式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的数量占工业固废产生量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从各行业来看,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比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选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四、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概况
(一)“三废”排放及处理率情况
从表4来看,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都有所提高,而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SO2、烟尘、粉尘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尤其是SO2的去除率由2002年的18.94%下降到2006年的3.42%,而SO2的排放量由2002年的29.61万吨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52.99万吨。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中粉尘的达标率略有下降,烟尘的达标率稳定上升,SO2的达标率在连续两年上升后又连续两年回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除了2006年以外,其他年份都是上升的。这说明新疆在治理工业废水上的力度是比较大的,但工业废气尤其是SO2的治理力度还远远跟不上新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速度。
(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从总体来看,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先升后降,2006年是最低的,为31.9亿元,这几年都没有超过40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新疆生产总值比重也持续下降,由2002年的2.19%下降到2006年的1.05%,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这与新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极不相符。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伴随着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疆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区污染治理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新疆结构性和行业性污染较突出。随着新疆经济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新疆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性和行业性特点。“三废”的排放行业比较集中,工业废水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及食品加工业,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主要集中在电力、化工、非金属与金属冶炼等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集中在采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与金属冶炼等行业。
3、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疆工业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远远跟不上环境污染的发展速度,新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形势比较严峻。
(二)政策建议
为扭转新疆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的发展趋势,实现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趋于工业化,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不利的,但是工业化进程势在必行。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旧设备更新换代的能力和速度,推行工业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新疆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没有明显地凸现出来,主要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提高污染治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能力。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经验交流。依法治理环境,以法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 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3): 95~98.
关键词:水资源状况;水环境污染防治;隧道施工技术
Abstract: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the social public public demand, is als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cessary conditions. As a kind of public undertakings, the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cannot rely on the market to realize,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f main responsibility can only be borne by gover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pollution in hengshui ci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and deficienc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 and some overseas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hengshui, perfect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mean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衡水市水污染现状与政府治理的必要性
衡水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全年降水量较少,旱情比较严重,由1956-2003年降水量计算结果可知,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09.7 mm,滹滏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493.6 mm,黑龙刚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521.0 mm。衡水市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降水较大、西部较小,东部降水量在520-560 mm之间,西部在450-500 mm之间;降水年内变化大,6-9月降水量较大,占全年降水量的66.3%~84.8%,而整个汛期的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衡水逐月多年平均降水量详见图1。
图1 衡水市逐月多年平均降水量
随着衡水市经济的发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加之河水干枯等,近些年衡水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差,污染现象严重,且近几年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衡水市地表水主要河段综合污染变化趋势见表1,对衡水市观测井的水,质状况研究发现,重污染所占比重均在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可见水质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最好加上2010、2011年数据)
2.衡水市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分析
2.1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衡水市区的开发建设要纳入生态市创建总体规划,并在适当时机申报“生态区”建设,创建生态示范区。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生态县(区)建设的经济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制定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不准审批建设三类严重污染企业,对于二类较轻的污染企业,应远离文教卫生、行政区和商住区,要合理布局。
2.2 有效治理老污染源
结合污染源普查,对市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污染状况调查,了解企业位置、性质、主要产品、产量、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排放量等,并进行分类,做好准备,为将来开发建设新城地区重点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依据。
2.3 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衡水市新建并运营了1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努力提高污水处理厂收水率,其中衡水市路北污水处理厂收水率达到了8万吨/年。另外,桃城区滏东、赵圈镇、景县龙华镇、故城夏庄等污水处理厂也正在积极重点推进建设。
2.4节约用水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衡水市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要坚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做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要不断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在城市和工业部门中逐步做到计划用水、合理用水和科学用水。废水资源化与回用有很多优点,能节约宝贵的新鲜水,缓和工业与农业及工业与城市的用水矛盾,减轻或避免长距离输水的问题。
2.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分为两大类:(1)从水源取走所需的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然后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2)取用水的位能发电、发展水运、养殖水产和水上游乐。衡水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多地表现在城市生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用水上。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污染物排入水源水体成为改善城市自来水水质的根本途径。有必要在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法规、市政排污设施建设与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近年衡水市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地区水污染发展趋势,但该地区面临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
4.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意义
为了尽快提衡水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除了必须继续开发适应衡山市市情且切实可行和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工艺与设备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性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制定合理可行的产业技术经济政策,尽快解决部分污水处理收费及价格问题,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力度。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村镇人口的不断集中,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但绝大多数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仅造成小城镇本身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且成为区域性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水资源短缺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据近十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等数据统计,南方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北方仅占19%,人均资源量还不足南方的1/5。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著,无论生活、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解决衡水市水资源短缺现状,对衡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秀娟.环境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白云龙.甘肃省水污染防治的现状及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3.
[3]胡占晶.谈污水污染防治战略与技术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
[4]黎元生,胡.论水资源管理中的行政分割及其对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关键词:测铅;青城子;铅锌矿;土壤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然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人类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在,我国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辽宁省也加大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提出增加造林绿化面积、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植被、治理草原沙化、提高森林覆盖率等具体措施。
丹东地区矿业经济发达,丹东是辽宁省矿产资源大市,区域成矿条件优越,矿种多,分布广,储量丰富。共发现矿产63种,已开发利用的45种。青城子铅锌矿位于辽宁省凤城市北部山区(北纬40°~41°,东经123°~124°10′),海拔250~500m,面积120km2,以铅锌矿为主,其次是铜矿。矿区四面青山环抱,山势挺拔,温暖湿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无霜期140d。该区土壤为山地棕壤,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长期以来的开矿活动使天然林遭受巨大破坏,原始森林几乎灭迹,沦为萌生林或灌丛。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盛产山野菜、榛子、栗子、核桃、蘑菇、山梨、山里红等土特产。为了解青城子铅锌矿区的环境污染状况,选择对其周边的农田土壤中铅含量进行了检测。
目前对土壤中铅污染测定的主要方法有比色法、极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磁测法等(3)。土壤样品处理方法有干法消解、湿法消解、微波消解、高压消解等(3)。本课题采用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样品中铅的含量。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Varian SpectrAA-240原子吸收光谱仪;超纯水机Millipore;所用玻璃仪器均需以硝酸(1+5)溶液浸泡过夜,用水反复冲洗,最后用去离子水冲冼干净。
试验用水为超纯水(电导率在18.2MΩ/cm以上),试剂均为优级纯。磷酸铵溶液:称取磷酸铵2.0g以水溶解稀释至100mL配成20g・L-1溶液备用;铅标准储备液:ρ=1000mg・L-1,取铅标准储备液,用硝酸(0.5+99.5)溶液按逐级稀释法配制100μg・mL-1铅标准使用液。
1.2 仪器工作条件
波长283.3nm,光谱通带宽度0.5nm,灯电流10mA,电压235V,燃气1.4。
1.3 试验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选择青城子铅锌矿矿区周边的农田,随机分五个点进行(编为1-5号),采样深度0~20cm,每个点分别采集4个样(编号为样品1-样品4),共20个样,每个样2kg左右,自然晾干,用木棒初步碾碎,用四分法取对角两份混合,连续两次,得250g左右泥粉。再在玛瑙研钵中继续研磨,过150μm尼龙筛。
称取1.0000g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少量水冲洗内壁湿润样品后,加入盐酸20ml于通风橱内电热板上低温加热,使样品初步分解,待蒸发至约剩3ml左右时取下冷却,分别加入硝酸5ml,氢氟酸5ml,高氯酸3ml,加盖后于电热板上中温加热。1h后开盖,继续加热除硅,摇动。当加热至冒浓厚白烟时加盖,使黑色有机碳化物分解。待坩埚壁上的黑色有机物消失后,开盖驱赶高氯酸白烟并蒸至内物呈粘稠状。取下冷却,用水冲洗坩埚盖和内壁,并加入浓硝酸溶液1ml温热溶解残渣。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入20goL-1磷酸铵溶液1ml作基体改进剂,冷却后用水定容,同时做空白试验。按仪器工作条件测定空白溶液、样品溶液、标准溶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
分别取100μg/L铅标准使用液1、2、4、6、8、10ml,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入1mL基体改进剂20goL-1磷酸铵溶液,以硝酸(0.5+99.5)溶液作为稀释剂和空白,配成铅标准系列溶液1.0、2.0、4.0、6.0、8.0、10ugomL-1。每个标准溶液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绘得标准工作曲线见表1、表2。
2.2 样品测定
按上述试验方法,对每个采样点的四个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各采样点的平均值及总平均值,结果见表3。
凤城地区土壤重金属铅元素背景值为25.20,测得值远远超出背景值,可见铅在土壤中的积累程度非常严重。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二级标准规定的限值(pH为6.5~7.5时为300mg.Kg-1)相比,也已经明显偏高,说明此地已经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孙约兵,周启星,任丽萍等.青城子铅锌尾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
[2]邱海源.铅锌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质量与评价[J].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2011.
[3]王士贺,王忠伟.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铅、镉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1).
[4]卢春香,邓程君,杨宝良.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J].中国饲料,2008,18:34-36.
大气环境:浙江酸雨平均发生率87.9%
从各地区公报显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比上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提高,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上升了6.2%。浙江仍以87.9%的酸雨平均发生率居各地区最高,但是比去年有所下降。从已公布城市数据看,陕西、吉林、山东酸雨平均发生率几乎为零。
水环境:山西劣Ⅴ类超50%
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从各地区公布的数据看,青海水质最好,Ⅰ~Ⅲ类水高达100%。
从城市饮用水达标情况来看,天津、陕西、山东监测点水源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标准限值,达标率为100%。山西最低,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仅为74.5%。
污染物排放:天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57%
从废水的排放情况看,浙江在已公布城市中最高为39.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74亿吨,占55.07%;生活废水排放量17.74亿吨,占44.93%。从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看,有4个地区超过40%,其中浙江为最高55.07%。从生活废水的排放比例看,有5个地区超过了60%,海南更是高达84.24%。
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1万吨,比上年下降1.32%。从主要废气二氧化硫排放情况看,跟去年相比山东的排放总量仍然最高,为153.78万吨。
从工业固体废物看,河北省量最多,为31688.21万吨。另外,山西、山东也较多,分别为18270.32万吨、16038.5万吨。从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看,天津最高,为98.57%。利用率最低的是青海,仅为42.2%。
生态环境:贵州建自然保护区130个
关键词:矿山的环境;煤矸石污染;矿井水污染;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4-0085-02
资源矿产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现今发展我国国家乃至国民经济中十分必需的条件。从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缺乏相关的保护,为发展却改变矿山的整体生态环境系统,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诸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从长期以来,许多矿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成为阻止矿山的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煤矸石和矿井水方面论述了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和管理方法。
1 煤矸石污染现状
煤矸石随开采或洗选出来后堆在井口附近,日久就形成了矸石山,并且这些矸石山大多处于居民附近,压占了大量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据统计,目前我国历年累计煤矸石堆放总量约为48亿t,年排出量3亿t,规模较大的矸石山约1 700座,占地约1.6万hm2。煤矸石大量无序的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并且煤矸石自燃和煤矸石中的硫化物的逸出或浸没都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质。
2 矿井水对环境的污染
2.1 排放量大,且持续时间长
在矿山的众多生产工艺之中,选矿厂的废水排放量在总体上是非常惊人的,例如,在浮选处理的1 t原矿,就会有4~5 t左右废水排放;在浮选-磁选法中,处理1 t原矿,其中就会排放污水7~10 t;还有浮选-重选法,如果用这种方法处理1 t原矿,其废水排放量高达28~31 t。对于地下矿产开采,特别是水力的开采、水砂的充填采矿法开采,这些方法废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每产生1 t的矿石,其中废水的排放就约为1m3左上下。
2.2 成分结构复杂,含量不稳定
在矿山的废水中,所含有害物质化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含量的变化程度也比较大。例如,在选矿厂的废水中就含有很多种的化学物质。这是由于在选矿时,工厂使用各种的表面活性物质和品种繁多的其他化学的药剂而造成。在选矿药剂中,有很多化学的药剂均属于剧毒的物质,而有的化学药剂虽毒性不是很大,但用量较大的时候,也会造成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
3 煤矸石的综合防治
3.1 煤矸石污染的生态治理
①矸石平铺、自燃方式灭火。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矸石山的治理条例,并且再结合实际的情况,由挖土机和推土机等施工的机械,进行摊铺矸石,把堆矸堆形成的33°和35°边坡,并且分成断面,最终再形成坡面。在发生自燃矸石山条件下,采用深孔注浆的方法灭火,此方法适用于矸石山顶部。
②复燃的治理。矸石山的顶部在复燃灭火方面,可采用灌浆封闭的方法以及火源挖出法。在矸石的山坡面的复燃灭火工程就可以采用铺网注浆和护坡加固法,对矸石山的表面进行固化的整治,从而彻底的切断火源进入搭配矸石山的内部,进而彻底灭火。
③排水。夏季常有暴雨,很容易冲垮覆盖在矸石上的黄土,这样很容易使煤矸石再一次的在空气中,从而导致复燃,为保护好覆盖的封闭效果,很重要一点就是矸石山的马道和斜坡上修好排水渠。
④落实土地复垦机制。对矸石山进行土地复垦,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对矸石山进行林业复垦或者牧业复垦。
3.2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
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矿山的井下充填;矿塌陷的充填和复垦造田和铺路;矸石发电研究;从煤矸石中提取硫精矿等化工产品;利用煤矸石砖、水泥以及轻质骨料等建材。
4 矿井水的综合治理
4.1 提高矿井水的控制技术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矿井水的流出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矿区的地面有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的时候,控制采动影响的范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也因为采动而引起采动裂隙而导通上覆水体。
②当距煤层顶板范围内有较大含水层时,可采取特殊的开采技术,例如,条带式采煤法、填充式采煤法和房柱式采煤法,以及离层带的注浆充填采煤法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在最大程度降低顶板的下沉量,使得煤层顶板的冒露高度,不致于导通上面含水层高度。
③如遇断层切割,应进行渗水和突水的严密封堵。
④对地表塌陷区域和裂缝采用填堵的手段。
⑤对实现了水力化的采煤矿井,采用闭路循环的供水系统,使废水再利用。
⑥当煤层的底板范围有较大的含水层时,应在井下的巷道布置方面,使之与含水层保持一安全的距离。
4.2 矿井的水资源化的处理方法研究
矿井水在以其含污物特性方面一般可分为: 洁净矿井水、含有悬浮物的矿井水、较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等。
①洁净矿井水。在矿井下的涌水源头处应妥善截流并,通过专用的管排排至井底,再通过水泵,把水排至地表以上,再经简单的消毒就可再次作生活的饮水,并且有的含有多种的有益元素,可以直接开发并且作为矿泉水。
②含有悬浮物的矿井水。最常规使用的方法是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的处理工艺方式,再经过处理后矿井水,就可作为生活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一、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近岸以外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高于2007-2011年15.0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湾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约1.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部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
2012年,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基本保持稳定,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变化情况值得关注。
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栖息地生境丧失、富营养化严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三、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
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监测的435个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1%,与上年基本持平。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排污口邻近海域75%水质、30%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2011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四、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实施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五、海洋赤潮灾害多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为近五年最多,但累计面积较近五年平均值减少2585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仍集中于东海近岸海域。黄海绿潮发生规模为近五年最小。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保治理措施;生态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14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72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雾霾,部分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但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监测尽早发现环境污染的状况,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提前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而有力的数据支持,还能预测环境保护的效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分类
2.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个数据进行测定,据此对目前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掌握,然后再对环境污染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环境监测的步骤一般包括现场调研、优化布点、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测试等,监测的设备一般是高端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便做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环境保护方案。
2.2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以按照监测的对象、部门、区域以及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分类,包括对生物、光照、土壤、水质、空气进行监测,对卫生、噪音、放射性进行监测等,其中对卫生方面的监测主要是对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疾病进行监测,如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监测对象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第二,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部门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部门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卫生监督、气象和资源监测部门等,这些部门主要是对各个领域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并获取相关的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三,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分类,当环境监测部门对某一工厂或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抽检时,可以根据监测区域进行分类,在监测的过程中分为厂区和区域监测两类,获取更为详细真实的监测数据;第四,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将环境监测分为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和监视性环境监测两类,监视性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内容是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等,根据分析监测出的数据,环保部门不仅可以对污染问题和质量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还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属于常规监测。
3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生产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让环保人员对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有一个实质性的掌握,并预测污染状况的变化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除了对环境污染的预测,处理污染物质工作也不能离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可以对污染源、污染物质进行科学分析,让环保部门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因此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帮助。
3.2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切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就必须要了解h境污染的程度、范围等情况。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城市的雾霾状况进行治理,那么首先就要派遣环保人员进行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派遣统计人员对近年来雾霾产生的地点、时间、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统计,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出适宜的治理方法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此外,对环境进行监测有助于让环保人员及时了解环境状况,比如空气质量状况、土壤状况以及水质状况等,根据环境监测中得出的结果,环保部门对目前环境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掌握,随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应对。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工作中会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科学的监测方法,不仅使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污染状况、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有实质性的掌控,检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有没有符合相关要求,也可以确定企业污染物的种类和特质,帮助企业治理污染。
3.3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大量关于环境状况的数据,这是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呈上升趋势,数据监测设备基本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同,大大提升了监测数据的精准度,让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在开展对某个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之前,环保人员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环境污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范围进行监测,这样环保人员就能根据监测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污染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进行空气治理,环保人员首先需要通过环境监测得出空气污染指数,然后对该城市企业污染气体排放量、市政建设产生粉尘量、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垃圾野外焚烧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进而确定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针对污染源的性质采取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空气保护方案,最后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指明工作方向,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出污染物在指定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其迁移转化的状况,还能够预测污染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3.4 环境监测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件
环境监y通常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在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后,环保人员一般定期对环境状况进行再度监测,结合环境保护的进展和效果,将监测后的数据与监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有利于环保人员及时发现环保措施中的不足和遗漏之处,及时调整工作的重心、方法、手段,让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行为或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而环境监测则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及时监测受污染的范围和污染严重程度,同时找到污染源并确定其特性,为事故的处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处理依据,快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缩短处理时间,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5 环境监测有助于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提升环保参与度
目前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环保不仅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实施,我们公民也要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公民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雾霾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度还不足,人们对于环保仅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对于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不够关注。环境监测能够获取环境污染的各种相关数据,然后由环保人员分析整合并制作成比较直观易懂的表格、图示等,人们通过这种简单的展示方法,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自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4 如何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保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保证环保工作的稳定运行。第一,环保部门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监测报告的时效性;第二,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定期对环境监测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设备操作技能,鼓励监测人员随时学习,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优化人才结构;第三,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监测的数据是环保工作进行的依据,因此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对于监测报告要认真分析评估,避免出现严重错误;第四,完善环境监测部门的规章制度,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监测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升环境监测的服务能力,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提升环保工作的效率。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优化我国环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田萍萍,郭芝光.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6(7).
本文以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影响,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变量的引入,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产生了门槛效应,并且不同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数各不相同。其中,教育产生的门槛数为三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产生的门槛数均为一个。
关键词:
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健康支出;门槛效应
一、引言
我国现今拥有将近14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GDP增长速率持续24年保持在7%以上(1991-2014)。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共同刺激下,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表现得极为突出,各类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随处可见,不少城市常年处于空气污染超标状态。有关水污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河流已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已经占到了41%,城市河段中的90%以上已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1]。而对于固定污染体现出的危害为大多数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这些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其中,损害健康最直接的污染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两种污染的相关物质分别通过呼吸道和饮食进入人体,致使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免疫力下降,给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疾病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并测算得出,我国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害占居民疾病负担的21%,每年过早死的人数中有30000人源于室外空气污染,而因室内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每年达420000人,并且居民疾病中环境因素所占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2],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我国80%~9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因素有关[3]。环境污染的严重化提高了疾病产生的风险,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从而引起了健康支出的增加。根据清华大学与亚行联合的《中国环境分析(2012)》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年因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失已达到GDP的1.2%。由此,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在不同地区,尤其在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地区,其影响的显著性存在差异,据有关学者研究显示,公共服务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和降低健康成本。对于公共服务水平供给不足的地区,其所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更加严峻[4]。因此,为有效降低居民健康成本和增强地区间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改变以往学者通常从环境科学和医疗卫生的角度分析环境健康效益的方法,转而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加入公共服务因素探讨如何提高环境的健康效用,降低居民的健康支出。就理论上而言,公共服务具有增强居民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的功能[4],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需要,也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延缓健康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害,甚至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尽管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或时滞效应,即:公共服务(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投入等)在供给初期,由于受供给数量不足和自身“折旧”的影响,导致其影响范围有限,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当其供给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其“折旧”影响时,公共服务才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现降低健康支出的目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与健康支出的降低之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因此,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政府需要了解并把握公共服务的累积效应和时间滞后效应。与此同时,由于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加之各级政府没有有效界定个人与政府的社会责任,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在我国表现得极为不公平。如:我国农村环境一直以来作为城市环境污染的消纳方,致使公共服务建设在农村存在奇缺性[5]。鉴于此,本文一方面将倡导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服务建设;另一方面揭示并验证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影响的内在机理,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提供依据。
本文以中国2003-2013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异性对环境的健康效用影响,倡导政府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注重其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指空气污染。
二、文献评述与假设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外便已经开始了环境方面的健康研究。开始时,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分析大气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如:早在1964,MedaliaNZ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由于大气污染会刺激到眼睛、鼻子与喉咙,降低能见度,因此这些污染物一直都不受人们的欢迎[6]。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环境健康方面的定量研究开始产生,并逐步取代了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首先,定量研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健康两者间关系的分析。根据NeidellMJ指出的一氧化碳对1-18岁的儿童哮喘发病率的上升有促进作用的观点[7],由亚行专业团队和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联合完成并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国家环境分析》(2013)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导致了人体肺功能的下降,提高了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了医院就医人数的增加,甚至引起了居民过早死亡人数的上升。该研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并没有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其次,定量研究演变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变量间的探讨。如: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和环境污染与健康经济损失。此两者可以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包括个人与家庭,宏观为社会与国家。在微观层面,环境污染中不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或者其他污染,都会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4][8][9][10][11]。ChristopherL.Ambrey等采集了澳大利亚家庭、收入和劳动力方面的数据,并用空气污染模型测得的MP10值作为空气污染指标,以调查昆士兰东南部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方式测算PM10引起的健康成本,得出污染导致平均每个家庭降低了5000澳元的收入[12]。在宏观层面,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11][13][14]。赵晓丽等(2014)以计量反应模型为基础,将温度、湿度和饮食模式引入模型之中,并用人力资本法估算了北京市2011年中大气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人数所产生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4亿元。其中,心血管疾病损失值为4.27亿元,呼吸系统疾病损失值为1.77亿元[15]。这些研究探讨了环境污染与收入、环境状况、健康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健康支出的产生不仅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还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为环境污染影响健康支出的研究拓宽了思路。第三,定量研究转变为环境污染、健康或健康支出与其他变量间三者关系的研究(现今的研究状况)。根据前人的研究与经验分析,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如何降低环境的健康风险以及探讨环境的健康风险与其他因素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研究者们探讨的中心问题。环境的健康风险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两者间关系问题,相反通过引入其他视角分析环境的健康影响,不仅丰富了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而且让研究更趋于现实状况,对现实更具有指导价值。
如:叶小青、徐娟(2014)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得出老年人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儿童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对健康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齐良书(2008)通过构建经济、环境与人口健康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得出:工业污染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健康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并不显著[17]。叶小青、李先玲(2013)通过构建相关面板数据模型,从居民收入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医疗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并就区域间医疗健康支出产生的差异性进行了说明与解释。结果表明: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引起居民医疗健康支出上升,而收入水平的上涨能够显著的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支出上涨压力的下降具有促进作用[18]。通过对上述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显示,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只有将这些因素剖析出来,才能够真正理解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政策依据。本文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的影响,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根据公共服务供给对环境的健康影响会产生门槛效应[4],以及健康状况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公共服务供给累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会出现显著性下降,即产生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仍未改变,国有部门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19],其中第三产业偏重于工业增加值高的部门,而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环境、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福利效用为代价,居民的健康支出在为政府买单。第二,中国的市场化仍处于较低水平,行政审批过多,极大的束缚了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阻碍了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将民营企业阻挡在门外,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供给效率,从而增加了居民健康支出上升的风险。第三,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加之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致使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难以上升。当然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空间巨大,如:从公共服务结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或者引入政策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等变量。如果条件允许,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三个变量之间,而应扩展为多变量间的研究,因为环境对健康影响和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受多重因素干扰。综上,本文围绕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为核心展开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效应不同。针对以上问题与假设,本文首次以2003-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基础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的门槛值。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与变量解析通过对ChayK.Y.,JosephP.Newhouse和叶小青等文献关于收入、健康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特点,探讨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控制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为有效探究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影响的关系,需要对影响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控制,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健康状况对健康支出影响较大,需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yit是i地区t时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deathit为i地区t时期居民的死亡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死亡率与健康状况的关联性,文章以死亡率来表示居民的健康状况。核心解释变量1:以PM10、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为变量的大气污染状况。环境污染的恶化对健康支出上涨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两者之间还存在健康水平这个隐含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先导致了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之后,疾病的产生引起了健康支出增加。由于污染程度一般体现在污染物成分的浓度上,而非量上。同时各省省会城市一般作为各省经济、文化与政府治理的中心,其城市的面貌对各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各省省会城市年平均PM10浓度表示各省环境污染状况,即PM10it。为提高并保证环境污染指标的解释力,文中以sm与so作为辅助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分别为烟粉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心解释变量2: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根据公共服务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分别为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与环境治理投入。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健康的多产者[20][21][22],教育通过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与偏好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抽烟、嗜酒和熬夜等,同时教育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正效应[23][24][25],本文选择普通高校师生比来代表教育供给水平,用eduit表示。Protect与in-fra分别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极其匮乏,同时鉴于环境基础建设存在外溢性以及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投资数据的不可得性,本文分别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代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模型中c为常数项,β1~β9为各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值,uit为扰动项。
(二)门槛回归模型的建立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基于公共服务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公共服务供给的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会出现下降[4]。据此,本文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并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值。“门槛回归”模型是Hansen于2000年最先提出的。本文以Hansen(2000)构建的门槛回归模型为基础,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构建了如下门槛回归模型。在分析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产生门槛效应的过程中,本文从公共服务的教育水平(普通高效师生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和环境保护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三方面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四、估计结果
(一)基本回归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相应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以2003年为基期)和相应的变换,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共获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为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选择spearman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每万人拥有卫生人员数(m)、二氧化硫排放量(so)与烟粉尘排放量(sm)等变量。为验证模型适合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文中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F统计量为0.000,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验证结果如表2。Fe与Re对应的表格数值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下各变量的参数,根据表(2)结果可知,PM10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M10浓度的上升会引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增加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投入,但收入水平的日益改善对医疗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的影响甚微,甚至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健康的消费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同时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教育投入增加时,健康支出的数额在不断增加,其所占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教育的投入有助于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相应地,公共服务中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对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的影响显著性偏弱,两者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表现出的结果与前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需要注意一点,我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仍然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建设仍然在不断的加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我国现阶段处于发展、维护与污染三者同时并存的矛盾体中,这便不难理解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与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呈正相关关系。
(二)门槛回归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对模型进行门槛分析,采用自抽取法得出相应的P值与F值,其中对单一、双重和三重门槛抽样次数均为100次,结果如表3以及门槛图形1、2和3所示。由上表数据可知,当门槛变量为edu时,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并通过检验,而三重门槛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同时三重门槛估计值并非位于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教育代替公共服务的模型存在三重门槛特征。对于以protect为门槛变量的模型,其单一门槛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门槛估计值均位于单一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protect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但通过图1可知,其中的临界值大于LR值,表明所得到的门槛值可能为无效门槛值。同理分析,以infra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五、结论本文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影响显著;其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体健康,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表现显著,即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环境的健康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但其对健康支出的具体影响并不能确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公共服务或者同种公共服务的不同供给水平对健康支出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并且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支出影响的显著性和正负相关性也存在不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而言,其供给水平具有促进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但会因此而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加重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负担。据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所具有的政策含义有:第一,环境、公共服务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应单独或者片面的考虑部分因素。第二,公共服务的供给对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第三,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调整好公共服务供给的组成结构,注意哪些公共服务会导致健康支出增加,而哪些公共服务会降低健康支出。第四,教育投入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政府应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林海平.环境产权交易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0-131.
[2]王春霞,朱利中,江桂斌.环境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79-680.
[3]徐晓勇.卫生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02.
[4]卢洪友,祁毓.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与国民健康:基于跨国(地区)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3,(6):106-118.
[5]杨妍,孙涛.农村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3-48.
[6]MedaliaN.Z.Airpollutionasasocio-environmentalhealthproblem:Asurveyreport[J].JournalofHealthandHumanBehavior,1964,5(4):154-165.
[7]NeidellM.J.Airpollution,health,andsocio-economicstatus:Theeffectofoutdoorairqualityonchildhoodasthma[J].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04,23(6):1209-1236.
[8]苗艳青,陈文晶.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man模型的应用[J].世界经济,2010,(6):140-160.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对环境和农民自身的健康均带来一定隐患和威胁。鉴于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阶段,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是珠江和长江,其中海河的污染最严重。在我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只有1个满足二类水质,满足三类水质的有5个。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加之任意排放农业废弃物以及在乡镇企业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水质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农民的健康状况、农业生产等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诸多污染源中,由禽畜养殖造成的污染现象较严重,且污染面也比较大。在很多农村地区,禽畜养殖呈现出一种无序分散的状况,且养殖数量通常比较多,产生的粪便、尿液,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到河沟等处,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影响到农民饮用水的质量。
其次,化肥以及农药等造成的污染。我国的化肥施用量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化肥的利用率却不高,化肥的大量流失致使农田土壤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并进一步影响到湖泊以及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最主要的水体面污染源。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非常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且其中有80%以上流失到水体以及空气和土壤中。
再次,农民生活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农村人口越发集中,小城镇以及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非常大,与此同时,生活污水的来源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厨房污水、家庭清洁污水等,此类水污染较为分散,给治理带来了困难。在农村地区,几乎普遍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农村河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最后,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其流入到农田、河沟等处,致使周边水环境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加之随意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向小城镇转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加剧。
2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
2.1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策略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不可一蹴而就,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和环境等。鉴于我国农村水环境恶化的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治理,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在具体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宜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并考量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政府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2.2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2.1 倡导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为此,宜提倡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清洁生产得以有效实现。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水环境污染。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合理施用氮肥,并适度增加有机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用量,应用生物防止病虫害技术,使化肥以及农药的总体用量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生态平衡施肥技术以及生态防治技术,使水、肥的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使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满足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2.2 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这里所说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得到同步推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宜致力于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以及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宜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使得治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并使得禽畜的粪便逐渐减量,降低其对水资源的危害,将沼渣以及沼液有效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使农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3.1 集中处理模式。在人口总数比较多且产生的污水量比较大的村镇,比较适宜集中处理模式。通过管网将污水有效收集起来,建设并完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使相关污水可以进行有效排放或者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活性污泥法以及SBR等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2.3.2 分散处理模式。现阶段,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的技术主要有以下种类:土地处理系统以及高效藻类塘技术、厌氧沼气池技术等,以上技术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其中土地处理系统是现阶段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净化技术。在高效藻类塘处理系统的应用中,可将藻菌共生生物体当作净化手段,使污染物得以被有效去除。采用该种方法,不仅效果好,且实施成本较低廉。选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以及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厌氧沼气池技术,其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结合,使污水中的相关物质经过处理后有效转化为生活
用能。
2.4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措施
目前,要想对县镇企业水污染进行有效防治,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同时应使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污染治理,使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逐渐得到显著提升。为此,可以参照以下思路:一是对乡镇企业进行适度引导,使其向工业园区集中,以此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二是参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标准,使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产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得到提高,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作用。对城镇污水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水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状况得以缓解。
关键词:环境责任;虚拟价值;产业排污;环境污染;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3-0030-08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产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迫使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履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等都是首要任务。为贯彻落实以上几个规划,指导和推进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组织制订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研究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其中蓝天科技工程是支撑国家深化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科技工作部署。但是,我国产业普遍存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随意排污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区域产业排污造成的环境责任价值呈现出虚拟形态,带有很强的扩散性及不确定性。因此,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及其测度逐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环境压力,研究区域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及其测度方法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Oliver Sheldon(1924)最早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环境责任从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 Ayres和Kneese(1969)研究了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路;HubertBocken(2006)研究了欧洲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制度,重点研究了环境责任保险定价方法;Lenzenet al.(2007)研究了生产与消费的环境责任计量方法;Rodrigues和Domingos(2008)对生产与消费环境责任计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环境责任计量方法的选择问题;Elizabeth J.Wilsonet al.(2009)研究了碳捕获和碳存储责任机制的评估方法;Julia Martin-Ortega et al.(2011)利用价值等值的方法研究了欧洲环境污染伤害造成的环境责任,并进行了环境责任评估方法的研究;Garcia-Villanueva Luis Antonio et al.(2014)研究了墨西哥城历史上发生的苯污染事故造成的环境责任,并对环境责任进行了评估研究;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王秋玲(1992)在分析国外环境责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环境责任与义务发展的新趋势;金慧华(1995)研究了国家的环境责任,对国家与企业的环境责任进行了划分;耿进(1997)分析了环境责任意识与环境责任原则,强调环境责任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曾勇等(2001)针对项目层次环境成本核算技术存在的大缺陷,构建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模型;张文学和杨立刚(2003)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环境责任的界定问题;徐祥民和吕霞(2004)分析了区域环境污染的产生根源,并对环境责任确定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林左鸣(2005)开创性的提出建立一个广义虚拟经济的思维框架;林左鸣(2006)从生活价值论角度,来解读财富的属性;王彦亮、林左鸣(2010)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和经济学哲学思想就是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依据;刘喜梅和温桂芳(2012)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提出了多维度的能源价值容介态体系;宋建波和李丹妮(2013)分析了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与环境绩效的关系,并分析了实践启示;王桂花等(2014)对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价值的分层模型。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外对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及其测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基本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国内对这问题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在描述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或者介绍或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的研究多在研究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价值状况,很少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的构成,更是缺少对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使得我国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影响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去研究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并研究测度环境污染损失虚拟价值的有效方法,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与迫切的研究课题。
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环境污染损失虚拟价值度量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是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应用。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是指产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其价值大小具有明显的扩展性、不确定性以及影响持续性特征的价值形态。通过深入分析与创新性探索,确定了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一)环境污染恢复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主要是“三废”排放,即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多含有有毒、有害的元素,需要通过环境治理恢复环境状况,使之达到污染前的环境状况。其治理费用等于“三废”不同类别的治理量与相应治理单价之间的乘积之和。由于“三废”排放的污染量大于实际的排放量,也就是“三废”排放之处具有传染性污染,这就会大大增加环境恢复的费用。需要加强对区域产业“三废”排放的管理,特别是控制排放方式及排放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实际污染面积及污染量,才能够起到控制治理费用的目的。
实际上,环境污染治理的恢复费用与治理时间、治理强度以及治理手段有关,环境污染损失具有扩散性、持续性、传染性的特点,呈现虚拟价值形态。区域产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会按照污染程度或其他的标志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排放物的治理费用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按照不同类型污染物数量及其治理单价计算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由于区域产业“三废”排放及其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等环境的复杂性,不同类型排放物以及不同单位的同种污染物的污染治理费用会存在很大差异,其环境污染恢复费用的构成及其测度的大小也有很大不同。
(二)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的复杂性、技术状况、人员素质以及管理状况决定了排污的状况,除此之外还会发生意外事故,这都会容易发生超额排污的结果。从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由于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传递性以及扩散性以及环境治理的及时性等,都会造成超额损失的现象,这就需要生产者承担超额损失。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是指由于“三废”排放所发生的超过正常损失以上的费用。包括:传染性污染损失、环境污染造成的人类健康及其生命损害费用、对动物生物和资源的损害费用及其他损失的总和。主要包括:
1.传染性污染损失费用
传染性污染是指污染物碰到非污染物就扩大污染区域及其规模的现象。由于区域产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具有传染性污染,其污染量远大于排放量,环境治理不仅要恢复“三废”排放的数量,还要治理扩展污染的相关资源数量。实际上,传染性污染数量和治理价格都很难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估计确定。
2.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命的损害费用
区域产业排放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废水及其废渣会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在污染区域内的居民就会遭受身体的伤害,发生疾病需要治疗,发生死亡需要赔偿,这些费用都是由于“三废”排放所产生的扩张性污染损失造成的,呈现虚拟的价值形态,随着环境治理的延续减少其价值,如果不进行治理就会增加其损失。
3.对动物、生物和资源的损害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除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外,还会对排污现场以及附近的生物及资源产生损害。例如:各种动物、庄稼、经济作物、树木、土地、建筑物等。对动物的损害与对人的损失相似,对生物与其他资源的损害要看具体的损耗状况及其影响的范围、时间、程度等。在实际估算时还要考虑污染源的唯一性以及环境和政策的影响等因素。
4.其他扩展性损失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污染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以上分析的内容外,其他的辅、间接性损害不再具体分析,统一归并到其他扩展性损失费用中,确定的原则是与目标区域的排污行为相关,并尽量剔除其他形式污染造成的费用。
(三)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
区域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除自身“三废”排放污染环境外,其他单位的“三废排放污染”、原有污染的传染、现有环境本身就存在污染等原因造成的环境状况没有达到生态化的要求。生态化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的“末端治理”,它是对环境污染的修复、重建与建设。具体来说,生态化建设是指某一区域环境达到无污染原始状态的恢复过程,这一环境治理目标一般高于当地现有的环境清洁程度,需要在目标区域产业所在地将现有环境状况提升到生态化的治理目标。这部分建设费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当地环境状况与生态化建设目标的差异以及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水平。
本文所指的区域产业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是指将目标区域产业所在地环境状况提升到生态化建设要求所需要的建设投资的总额。我国目前尚没有环境生态化建设标准,建设费用的确定需要根据目标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及污染治理的状况确定。生态化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过程。
(四)环境改良与发展所需投资
本文所指的环境改良与发展是指环境状况提升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为满足人们的享受需求,不断改良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过程。为了满足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测度的要求,本文定义这部分投资是在已经达到生态要求的区域环境,通过环境隐患的改良以及提升环境质量的建设,使环境质量得以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居住的环境更加美好,更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高层次享受要求的投资行为。主要包括:
1.环境隐患改良投资
这种投资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区域环境中存在一些隐患,这些隐患虽然不影响目前的环境质量,可这些隐患一旦爆发不仅会影响未来的环境质量,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生命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为了消灭这些隐患,需要进行投资改良,并按照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提升要求进行超前性的建设,使改良工程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起到提升环境质量的目的。
2.环境发展投资
这种投资是指为了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按照科学规划及计划进行的高目标的环境建设投资,这种行为使得原有的环境发生明显的提升,其建设目标与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投资能力、未来建设规划、人们的需要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实际的环境质量提升投资中,应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现有的环境状况,科学地进行建设,促进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改良与发展所需要的费用就会不断提高,规范这部分投资对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一)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测度模型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实际上就是环境责任构成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恢复费用。由于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有很大差异,本文将其进行规范,忽略其差异,均视同为复杂程度具有差异的相同性质的环境治理项目。本文将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治理责任,也就是环境污染恢复所需要的费用划分为:原住居民的搬迁费用、耕地的损毁补偿费用、原建筑物拆迁及清理费用、环境绿化维护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五个部分。下面逐项分析其测度方法:
1.原住居民搬迁所需要的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使得原住居民失去了原有的住房和习惯的生活环境,相关责任单位及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其住房的经济补偿。对于搬迁居民住房的经济补偿,我国惯用的方法是以原有住房面积为依据,充分考虑住房的质量、装修和新旧等因素来进行补偿。假定项目的实施使得居民i拆除的住房面积为Si,每平方米住房拆除的补偿价格为Pi,拆迁的居民户数为k户,由于住房质量等因素而考虑的修正系数为γi≥0,则总搬迁费用为:
(1)
2.耕地的损毁补偿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治理项目需要占用耕地,这些耕地是原住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同时,耕地的占用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对于这部分费用也应对其进行补偿。假定环境治理需占用耕地面积X单位,目前单位耕地用于农业生产可得年收入I,年投入C。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单位耕地净收益增长率为ε,考虑资本时间价值,第t年的折现率为R,年限为n,则耕地总补偿费用为:
(2)
3.原建筑物拆迁及清理费用
原建筑物拆迁及清理费用是指环境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区域内的除原住居民住房之外的建筑物,例如废弃厂房等,这需要付出费用。这些建筑物由于破旧等原因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美观,其拆除成本计入环境治理责任虚拟价值。假定此类建筑物面积为Zi,相应建筑物的单位价格为PI,建筑物拆除后的清理费用系数为μ,建筑物的种类为m,则原建筑物拆迁及清理总费用为:
(3)
4.环境治理维护费用
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后,自然条件下,其功效会随时间而降低,甚至造成其他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维护。环境治理维护费用是指环境治理项目完成后每年为维护这些工程继续发挥功用而花费的成本,它取决于该项目维护的难度。假定环境治理项目的总面积为S,单位面积每年需要的维护费用为Ft,同样第t年的折现率为R,影响年限为n,则环境治理总维护费用为:
(4)
5.其他费用
在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一些其他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这些费用也是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的有机构成部分。如:公共垃圾处理、局部污染治理等,包含除上述费用以外的所有与环境治理和改善相关的费用,用C5来表示。
根据以上分析,区域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分为五个基本的构成部分,每部分的测算方法都已给出,以代表区域产业环境治理责任,则:
(5)
(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改善责任测度模型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改善责任是对生产排污环境治理质量的更高要求,它包括: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的费用、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和环境改良与发展所需要投资。由于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治理的复杂性,环境改善责任的计量模型构建如下:
1.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的费用
根据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构成分析结果,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的费用是指超过环境污染恢复成本以上的部分费用,主要是超额污染损失和对居民的伤害损失。区域产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废水、废气和废渣三种污染物,环境改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三废”污染,降低其污染带来的损失。也有利于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病概率。假定Wi表示污染物i的超额污染数量,βi表示单位污染物i超额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Hj为疾病j的发病人数,Pj为其平均治疗价格。则环境污染超额损失应承担的费用为:
(6)
2.环境改善的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改善包括环境质量提升的内容,主要是环境生态化建设,具有多种的具体形式,例如:环境绿化、植树、公园修建、体育场馆等。假定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改善的生态化建设项目工程量为Ei,生态化治理工程f的单位改善成本或价格为,则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可以表示为:
(7)
3.环境改良与发展投资所提升的环境价值
这部分环境责任包括环境改良与发展产生的直接增加的环境价值和间接增加的环境价值两部分。改善与发展环境直接增加的环境价值是指由于环境改善过程中直接节约的费用或增加的价值;改善环境间接增加的环境价值是指由于环境质量提升造成的该区域土地及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间接引起的原产业的价值增值以及与环境改善相关的价值增值(旅游等)。假定Vi表示第i项环境改善直接增加的价值,λ为环境价值系数,该区域收益土地和房地产面积为,其单位价格平均上涨;每年与环境相关的价值增值为Tt,同样第t年的折现率为R,则改良与发展环境投资所提升的环境价值为:
(8)
则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改善责任价值可以表示为:
(9)
(三)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综合责任计量模型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综合责任就是全部责任,也就是各项具体责任之和。实际上,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除了环境治理责任和环境改善责任以外,还有环境发展责任以及两项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综合责任既包含了环境治理责任和环境改进责任,又包含了两项责任以外的其他环境责任。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的综合责任可以表示如下:
(10)
式中:ER为环境责任,C为环境治理责任价值,BE为环境改进责任价值,F为其他环境责任。其他环境责任的计量十分麻烦,实际上它与环境治理责任和环境改善责任关系密切,可以利用这两项责任的计算结果进行估算,考虑一个价值变动系数为s,这个系数可以通过建立关联的方法进行确定。这时区域产业环境综合责任价值可以表示为:
(11)
四、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测度的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数学模型在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度量中的应用,本文选择江苏MV集团公司的环境治理项目作为案例应用研究。该环境治理项目涉及总面积23.702公顷,农居民搬迁户数244户,总人口817人,总耕地面积1225.5亩,目前主要以水稻种植和树木为主。项目拆迁住房面积23595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包括公共卫生间、垃圾集中处理处以及户外娱乐场所等等,共计3647平方米。下面应用本文的区域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测度方法进行应用研究。
(一)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治理责任测度
该项目涉及住房面积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为简化计算,本文取5年为一个时间段,其平均修正系数每5年折旧。耕地面积每亩每年净收益为2000元,且年增长率4%,折现率8%,建筑物的清理费用系数为。环境绿化每年的维护费用为建设费用的12%。应用上述计算式可得各项费用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各种具体环境责任的计算结果,应用本章对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的测度模型,确定本区域产业的环境治理责任为:
(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改善责任的测度
根据江苏MV集团公司环境污染治理及其改善的具体方案以及研究收集的相关基础资料,应用
=2167.8+1224.6+382.9+2559.8+262.3=6597.4万元上述构建的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改善责任测度方法,应用以上测度公式就可以确定该区域环境改良项目的环境改善责任价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以上BEi是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各分项的计算结果,根据这些结果以及上述分析的方法,确定该区域环境改善责任为:
BE=C+BE=122.9+290+1545.7=1958.6(万元)
(三)计算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综合价值
根据上述环境治理责任和环境改善责任的测度结果,如果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的综合价值系数为8%,则应用以上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计算确定本区域排污的环境责任综合价值为:
=(1+8%)×(6597.40+259.60+1985.60)
=1.08×8815.60=9520.8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本区域生产排污的环境责任为9520.85万元,如果区域生产考虑了这项经济损失,其经济效益就会明显下降。当然,环境污染是生产的伴生物,“三废”排放也是产业生产的一种产出,应正确面对,注意在发生生产的同时,逐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促进生产环境污染倒“U”趋势的形成。
五、结论与建议
为实现对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的有效测度,本文在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深入研究了区域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将其细分为:环境污染恢复费用、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费用、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和环境改良与发展所需投资。实际上环境污染恢复费用就是环境治理责任虚拟价值,环境污染超额损失承担费用、环境生态化建设支出费用和环境改良与发展所需投资属于环境改善责任虚拟价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测度及其应用研究,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测度结果。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的构成及其测度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长期的修正与完善才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修正与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效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完善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管理的生态环境。环境建设是环境责任虚拟价值研究的基础,要提高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的测度效果,就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以不断优化与完善课题研究的生态环境,促进研究效果的不断提高。
2.继续细化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的研究。明确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是实现合理测度的基础,本文的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度的需要,但由于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研究结果就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还需要未来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促进区域产业排污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构成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问题 对策
一、乡镇企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报统计,2003年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960亿元,营业收入146000亿元,出货值13870亿元,实现利润8550亿元,上交税金27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从业人员年末数达13500万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出口创汇的近五分之二、工业增长值的近二分之一、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一强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在乡镇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乡镇工业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防止污染,不仅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外在压力,而且也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目标。乡镇企业防污治污刻不容缓。
1.对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对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科学知识的缺乏,有些乡镇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及环境的利益,不经环保部门的审批,乱占耕地,随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1)水污染。一些乡镇企业废水的擅自排放,造成水污染情况严重,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江苏某镇,由于水污染造成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水稻受灾面积达到1500余亩,主要表现为水稻苗无分蘖,无次生根、呈葱管状。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生产企业引起的,目前好多地方的噪音都超过了55标准分贝,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3)大气污染。
2.影响人体健康
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治理困难大而被城市淘汰的产品在乡镇却得到了发展。因企业本身没有防护处理设备,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除污染周围环境外,还造成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乡镇企业中环境污染严重并明显损害人群健康的电镀、印染、水泥、土法炼硫、炼焦、油毡、土法炼汞、炼锌、炼砷、炼铅等行业的调研,我国部分乡镇企业是在严重的浪费资源、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查表明,被电镀厂污染的居民区,15天急性病发病率为10.9%,而对照区只有3.8%。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
社区作为非正规的环境监管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受到社区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价值规范、环境保护参与成本等诸多变量的限制。
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乡镇企业处于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社区,农民不论在文化层次还是经济水平上都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另一方面,家庭的成员很可能就是制造污染的乡镇企业的员工,由此也会导致农民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妥协和默许。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
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最一般描述,这使得污染源过于分散,导致了污染扩散的广泛性,增大了污染的治理面。分散于乡村的小企业受经济实力所限,多分布于小河、小溪、小湖或水塘旁边,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过于分散,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
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更新概念,提高认识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运行,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的发展则应为进一步保护、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应使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1)对污染源实施严格治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关闭了一批“十五小”企业注,要加强对“十五小”企业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有效遏制“十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
(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乡镇一级政府的机构应有相应的环保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依法强化监督。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3)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或产生固体废物者,按照法定程序就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状况,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和注册的过程。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排污单位应当履行排污申报登记的手续。
参考文献:
[1]张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J].环境保护,2002(12):34~35
[2]黄新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福建环境,2002(6):38~39
[3]王秀:依靠科技智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J].科技,2001(5):33~34
主要对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对环境库滋涅茨曲线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现状,总结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讨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潜在关系的类型、相互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探究了针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对已有的文献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性综述,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模型
前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提出,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正如包群(2006)[1]所言: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了一个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是经济增长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一方面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以及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另一方面是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恶化反过来也限制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单纯的研究经济增长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开始关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双向反馈机制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是协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在Grossman等(1991)、Shafik等(1992)与Panayotou(1993)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学者们把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这一关系命名为环境库滋涅茨曲线(EKC)[1]。虽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已受到了诸多学者的探讨及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估计的样本国家却不尽相同,这使得众多的研究结论出现较大的分歧,且难以比较。鉴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都会关系到国家乃至全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展探讨总结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综述工作,将具有利于今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意义,具有协调两者关系,制定出使两者和谐发展政策的现实应用意义。
1关系理论的提出
1955年,西蒙·库兹涅兹(SimonKuznets)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此之后Grossman等(1991)的研究对此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首先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SO2、烟尘和一些水污染的指标(缺氧量和重金属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和库滋涅茨曲线相似的倒U型关系。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7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此关系的提出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广泛研讨。由于数据的限制,以往大多数的EKC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国的计量分析。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在深度上,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得出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模型,例如:吴玉萍等(2002)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探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替轨迹,以建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为评价北京市环境政策提供依据。在广度上,关于两者的实证研究已遍及多个城市或者国家,例如:Shafik研究了31个国家的47个城市,Kaufmannetal.(1998)搜集到了从1974年到1989年为止共13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而在Bertinelli和Strobl(2005)研究中,涉猎到了122个国家1950年-1990年间的面板数据[2];黄菁(2010)运用联立方程的估计方法对中国2003年-2007年的278个城市的环境数据进行实证分析[3]。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大部分学者仍然沿用早期文献的传统估计方法,即采用单个多项式方程对数据进行估计。
2实证研究的方法
2.1基于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从整理的文献数据来看,以截面数据为基础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的研究不在少数,截面数据不要求统计对象及其范围相同,但要求统计的时间相同,这就要求调查者能够选取同一时间点上的大量数据,并对其做统计上的分析。其中Pan-ayotou(1993)选用了1985年的54个国家的数据为基础,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因子,选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SPM污染物指标以及生态破坏指标森林砍伐率为环境因子,建立计量模型探究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均GDP和三种污染物的关系符合对数二次函数模型,呈现倒U型曲线;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森林砍伐率与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之间的函数,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接下来的研究中,NehaKhanna(2002)选取了单指标(CO、O3、NOx)关于面源污染物的收入弹性的分析。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被提出的初期,人们所做的实验大部分是在截面数据的基础上,以验证EKC是否存在作为出发点,而后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有不少学者会基于截面数据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的研究,但本人认为,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呈现出的倒U型曲线,只能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而不能作为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政策上的建议以及预测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潜在性危机或者优势,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学者不再专门针对截面数据而进行讨论的原因所在。
2.2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是根据食物过去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它的前提是假定事物的过去会同样延续到未来。基于时间序列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正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这种连续规律性,运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此类方法多被用于探究某一城市在不同时间段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该城市的环境保护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卢源泉等(2012)选取兰州市2002年-2010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等定量指标表征兰州市环境污染状况,选取GDP总量表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得出兰州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出发达国家所描述的“倒U型”(EKC)关系,但集中在左半段,污染水平较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兰州市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发展方向,要借助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进一步加大“治旧控新”力度的相关建议[4]。国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研究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所选的样本城市、指标和EKC拟合模型有所不同,得出的结果亦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不同城市EKC的实证研究,由此可见利用时间序列研究具体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已成为环境与经济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结果分析预测中,要结合现实分析现象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表现,并且将这些新特点和新表现充分考虑在预测值内。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分析,当遇到外界发生较大变化,往往会有较大偏差,因此不能一味的参考之前研究者所做出的研究结果。与此同时,由于此方法只针对某一城市而言,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存在全面性及普遍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其他城市的相关结论。
2.3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比较全面综合的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于前两种也更有说服力。基于面板数据的优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其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例如:Shafik(1994)和Panayotou(1997)利用GEMS的数据,研究了31个国家的47个城市;Harris、Chambers和Kahn利用146个国家1961年-2000年的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与人均GDP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并提出经济增长自身不会改善环境的结论。同样国内基于此方法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例如:包群、彭水军(2006)基于1996年-200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6类环境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包括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综合考察,经验结果支持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双向作用,并提出了同时提高治污能力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组合[1]。张成等(2011)在质疑该“同质”假设的前提下,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6]。王敏,黄滢(2015)利用112座城市在2003年—2010年间的大气污染浓度数据,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7]。由于面板资料的选取和分析会耗费研究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数据可能不够全面,大部分学者会避开基于此方法的研究,而选择使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但是,基于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可以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对于固定效应模型能得到参数的一致估计量,甚至有效估计量,面板数据建模比单截面数据建模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态信息,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更有说服力更加全面综合的论证和阐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3四种基本关系
对文献中涉及到不同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得出,两者之间目前呈现出了四种基本关系: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这四种基本关系图(如图1所示)在李玉文等(2005)有所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在总结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对每种关系都进行了理论解释(如表2所示),并且也能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这些关系的存在[8]。虽然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只涉及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基本关系,但张成等(2011)在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的探究过程中,却同时涉及到了这四种基本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这主要取决于地区和污染指标的选取,具体会呈现单调递减、“U”型、倒“U”型、“N”型和倒“N”型五种关系;(2)不同组别的当前经济水平会给不同污染物带来不同的内生性影响[6]。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非只存在倒“U”型曲线,除了目前研究者得出的这四种基本关系以及张成等(2011)所涉及的倒“N”型曲线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关系,仍有待考察。
3.1倒U型关系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倒U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3.2U型关系在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出现了环境污染指标随收入的增加先下降到一定水平而后逐渐升高的情况,即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研究人员选择的指标不同,不同的指标呈现的关系图有所不同;第二是选取的时间段不同,在不同阶段可能因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曲线表现出不同形式;第三可能是计量模型选取有所差异,不同的计量模型导致不同变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转变。
3.3同步关系在某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实证研究中,两者的关系图并没有出现转折点,环境压力是随经济发展同步增加的。因为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选用多个国家的综合环境污染指标时可能出现同步关系;再者可能是城市或者国家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分离阶段,环境压力仍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加。
3.4N型关系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呈N型关系,很好地体现了“重组假说”,重组假说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分离状态不会一直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当达到一定规模后,两者的关系将会重新组合,从而呈现N型关系。另外不同的指标也可能导致N型关系的出现,例如陈延斌等(2011)选取山东省1981年-2010年经济与环境数据,探究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废水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倒U形右侧”曲线特征,SO2与烟尘的EKC呈“N形”曲线特征。
4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是在EKC基础上进行的探讨,有的学者是在证实EKC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文献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4.1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EKC假定收入仅是一个外生变量,环境恶化并不减缓生产活动进程,生产活动对环境恶化无任何反应,并且环境恶化也未严重到影响未来的收入。但是,低收入阶段环境恶化严重,经济则难以发展到高水平阶段,也达不到使环境改善的转折点。经济增长与环境是互动的大系统,环境恶化也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因此需要构建将收入内生化的模型探讨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间的互动关系。大多数的文献是在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很少会有学者去探究其双向的作用。张乐柱、吴颖懿(2013)的文献也证实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他们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广东省1985年-2010年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生产增加了环境压力,但环境质量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着反作用,即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反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时滞效应约为3~4年[9]。其次,研究表明EKC的适用性受到局限。EKC不能概括各种条件下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关系,在环境与收入理论关系的七种形态中,EKC仅是其中的一种形态,其倒U型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收入关系。再者,在污染指标上,污染可分为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事实证明EKC无法揭示存量污染的影响。从EKC的适用时间长短来看,EKC即使在考察时间段或较短时期内成立,在长期也可能不成立,会呈现N型曲线,即开始显示了倒U型,达到特定收入水平后,收入与污染间又呈现同向变动关系。因此,环境-收入关系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深入探讨。
4.2模型建立的问题目前,研究用EKC模型的基本函数有三种:二次函数型,三次函数性,以及将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与对数形式相结合的模型。模型如下:二次函数:y=a+b1x+b2x2+e;三次函数:y=a+b1x+b2x2+b3x3+e;对数函数:lny=a+b1lnx+b2(lnx)2+e。式中:y为污染物排放量(产生量);x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a为常数项;b1,b2,b3分别为模型相关参数;e为模型随即误差项。在现存的文献中,一般都是在基于一般函数的探究,对于对数函数的探究少之又少,如表3所示同一区域不同拟合模型所得出的不同结果来看,拟合模型选取的不同将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其次,在计量方法上,国内的研究普遍照搬国外的模型与方法,无法深入探讨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及其决定机制。
4.3数据和指标选取的问题在数据选取上,数据的选取对研究探讨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间的互动关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数据不全,近年来研究的数据类型大部分是截面数据或典型调查数据。用这些数据就意味着把所有国家或地区看成同质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数据收集的准确与否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准确。在污染指标上,污染可分为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流量污染物仅对环境产生影响,存量污染物经一段时间积累后在将来对环境产生影响。两者的区分视考察时间长短而定,二氧化硫、悬浮物、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一些水污染物等从短期看可作存量污染物,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流量污染物。一般的探究者只是对其中的一种污染做研究,很少有学者针对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皆做研究,从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卢源泉等(2012)经过反复拟合,得出兰州市固体废弃物排放与GDP呈现出弱“N”型曲线关系,废水排放量与GDP呈现出弱“倒U型”曲线,废气SO2排放量与GDP呈显著的三次“N”型曲线关系,烟尘排放量与GDP呈现二次“U”型曲线关系,主要为“U”型曲线的左半段[4],若此过程中只选择单一指标来衡量兰州市的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也就违背了准确性的原则。
5结语
库兹涅兹曲线作为关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假说,对当今中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从健康发展经济角度、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库兹涅兹曲线都敦促着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最后,在对已有的文献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性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前景进一步展望:指标的选取上,首先不能只选取单一指标,要兼顾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其次不能局限于环境污染,选取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指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构建上,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型与方法,要根据以及收集到的数据建立能够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的数量模型。最重要的一点,在未来研究中应重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作用,不能只单纯的探究经济对环境的单向作用,在互相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改善环境质量和指导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3]黄菁.环境污染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5):8-16.
[4]卢源泉,孙旖彤,吕剑平.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以甘肃兰州为例[J].社科纵横,2012(9):40-42;53.
[5]朱悦.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5-68.
[6]张成,朱乾龙,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1):59-67.
[7]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2):557-578.
[8]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