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技术创新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技术创新观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 科学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次到来,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我们欣喜于贯穿其中的科技创新飞跃,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接下来的建设中协调发展与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此种情况下,在各项事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要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还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新的能量机会。据此可以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是一种必然,但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当前社会发展濒临瓶颈,几近停摆,各项事业急需创新以增加生机活力,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简单来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推动着、引领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当前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满足激发建设新需求,从而令固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均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同时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转而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四个方面多项事业中。所以各领域要真正鼓励坚持现代化科技创新。

二、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但是同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浅,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励。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方面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数量,日益多样复杂的需求与短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德国提出了工业化4.0战略加以应对,而我国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等情况的出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动经济建设中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并对它们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具体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与资源体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其目的在于从当前实际的资源应用形势入手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续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作用新能源,开辟使用清洁能源,促进光电等各种能源之间的转化从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发展障碍。

2.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经济建设中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生产,形成一种有效的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体制。

第一是材料与制造即生产的绿色化。也就是要社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新技术,制造更高质量的绿色生产设备,更安全耐用的绿色生产材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环境的恢复也要有关人员对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高端产业,减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领域。

第二是消费的绿色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观念下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科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研发出新的绿色环保产品以代替原产品,以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令经济建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文化社会方面

在各项创新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创新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们在引领各自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发展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文化获取平台,令优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为各类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污染破坏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从而提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应对能力,并真正落实到建设措施中逐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环境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医疗条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研发创造,所以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会充满活力,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竞相迸发;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制约性问题,增强我国的发展力量,推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向前。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

[2] 白春礼.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259-267.

第2篇

第一条为有效使用科技创新基金(下称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基金是人民政府设立的科技专项基金,主要扶持全范围内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扶持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奖励企事业单位(个人)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基金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评审、择优扶强、专款专用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基金来源

第四条基金来源

(一)财政预算专项拨款,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并建立与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二)科技三项费中划出的专款;

(三)企业筹集;

(四)基金的回收和增值;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五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政府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副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农牧业局、经贸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基金的筹集;

(二)制定创新基金投放政策;

(三)决定基金投向;

(四)其他基金管理工作。

第六条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局,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按照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建立、完善创新基金使用的有关制度;

(二)负责受理申请、组织评审、签订合同、项目实施验收以及基金的回收工作;

(三)其他基金管理日常工作。

第七条建立基金专用帐户,实行专户管理。建立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在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过程中,加强基金的预算、决算,规范化管理。

第八条基金增值部分全部纳入基金。财政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需要,安排专项业务经费。

第四章基金使用范围及方式

第九条基金使用方式:

(一)无偿投入;

(二)贷款贴息;

(三)有偿使用;

(四)科技创新创业奖励。

第十条基金的无偿投入,主要扶持以下八个方面:

(一)承担产、学、研相结合创新项目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

(二)级科技研发中心的组建费用补助;

(三)承担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的配套资助;

(四)获得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资格的技术研发中心的资助;

(五)未获国家、自治区、市各有关部门资助,但科技含量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好,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成果及其转化项目的资助;

(六)引进、实施、利用专利的补助;

(七)农牧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平台(体系)和新技术推广补助;

(八)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无偿投入项目。

第十一条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且银行贷款已经到位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的资助。

贷款贴息按申请项目贷款年利息的30%—100%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基金有偿使用,通过借款形式完成。借款对象为技术含量较高(在全区范围内进入前列),已产业化的项目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

借用单位要提供必要的财产抵押或经济担保。

使用年限不超过3年,偿还可分年度偿还。

基金借用原则上无利息投入,但可本着低率、优惠的原则,收取资金占用费。占用费率应低于银行同类贷款的利息率。逾期不还的,可加收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占用费。

收取的占用费,分季度或年终一次转作基金资本金。

借用基金时,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项目单位签订借用基金合同书,明确使用年限、占用费及偿还计划。使用年限到期后由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回收借用基金以及占用费。

第十三条科技创新创业奖励,奖励对象为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和科技型企业认定(专利项目可以个人申报)。

第十四条获国家、自治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分别按等次再给予奖励:

(一)当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二)当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三)当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五条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科技成果鉴定奖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六条向专利主管机构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并获认定发证的每项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3000元。

第十七条获科技型企业认定奖,按不同等次给予奖励:

(一)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5万元;

(二)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

(三)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

第五章基金项目审批

第十八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和主体税源在境内,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独立法人;

(二)必须有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进、服务和推广业务,国家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优先;

(三)申报企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有专业的研发队伍;

(四)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合理,每年用于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2%(事业单位业务经费的10%)。

第十九条申请创新基金项目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二)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

(三)项目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无知识产权纠纷。

第二十条申报程序

(一)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资料。包括:项目申请书或创新创业奖申请表,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够证明项目先进性、成熟性、可行性或获奖的相关材料(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资产报告、获奖证书)等。如申请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项目贷款合同,申请借款的提供抵押标的物证明。

(二)项目申报必须经企事业单位所在开发区管委会、苏木镇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报工作一般在每年的月底前完成。

第二十一条项目审核

对申请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审查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初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基金项目进行初审,对申请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并实地调查核实,对达不到申请条件或不在扶持范围内的应退回项目单位。

复审。对已经初审通过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技术、金融、科技专家对项目进行复审,包括: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终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复审通过的备选基金项目材料和评审意见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扶持项目、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式(奖励)。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审批意见,与基金使用单位签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书》,并办理拨款手续。

第六章项目服务及验收

第二十二条对决定扶持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跟踪服务与全方位监督,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合同情况,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将评估结果上报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估情况,可取消项目扶持计划,回收扶持资金。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应当向管理中心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验收,并向管理委员会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基金使用效益评估及今后管理建议书。

第七章基金监督

第二十四条财政部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参与审议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并根据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将创新基金拨入专用帐户,同时对基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加强基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对基金申请、运用和管理中弄虚作假、、者,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负责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3篇

近年来,由于国家药监局实行GSP管理规范,加强了对医药公司的日常监管,各医药公司也在此情况下加强了药品的质量,为药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方法还是传统方法,缺乏科学的创新。本文从一些方面对医药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1供应商与现营药品的管理

医药公司需要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医药公司现有的供应商的资质证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确定供应商网上资质证件更新信息的准确性,对供应商的无不合格公告和违法公告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供应商公司的资质证件缺乏有效性或者到期没有进行信息的更新,或者存在违规违法的行为,则应当立即中止与其合作,避免公司药品经营受到影响。对于医药公司现有经营的药品品种,在管理过程中要设立药品质量档案,安排计划对现有经营的药品进行生产批准文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药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核查;对于已入库的药品,要定期对其说明书上文字、图案、标签的变化情况进行审核,对于没有经过首营产品重新审批的药品,要对其外观的质量状况进行核查,注射药品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见异物;医药公司要定期上网对现营药品的质量公告的状况进行核查,对于出现的变化及时备案。对于没有及时进行注册文件审批更新和没能及时根据GSP规范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和说明书更新的产品,应立即中止经营,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合法性,降低医药公司的经营风险。

2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产品的质量,因此,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以技术管理上的创新作为基础,提高管理效率。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需要走技术协调的路线,以此来加强医药公司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会为人们带来学习、生产、生活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药品的质量。

3买入药品管理验收

3.1加强对买入药品的验收医药公司对买入药品要实行严格的验收,需按照国家的GSP规范的要求和公司的规定,对买入药品实行逐批的抽样验收,对于双批号的合箱药品需要分开进行验收并进行登记,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合箱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记录批号,如果药品品种没有出现合箱的概率为零,则需要查询该品种供应商的质量。一般来讲,在药品的生产中出现合箱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如果供应商所供药品没有出现过合箱现象,在存在人为改变生产批号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混批现象,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出现混批现象的药品按劣质药品处理;如果供应商所品的合箱现象在包装上没有体现,则在出厂和运输途中必然出现混乱,导致分不清合箱的产品。在发现供应商质量问题而退货的情况将为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因此,医药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药品的验收。

3.2加强对到货产品检验报告的检查根据国家GSP规范的要求,医药公司买入首营药品时,需要对供应商买入同批药品的合格质量检验报告单进行检查,对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与审核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检验项目的一致性进行核查,如果出现检验报告的检验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或者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少于质量标准的情况,则应立即中止该产品的买入验收工作,避免对公司产生影响。针对现营药品品种,需要定期要求供应商提供同批检验报告,对报告进行严格的核查,从而保证现营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安全性,当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时,需要立即中止该品种的买入。

第4篇

创新用人观

观念的更新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在深化企业改革中,企业用人观的转变至关重要。首先,用人观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相适应。同时还应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谓一般性是指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制度就要求我们在用人上要具有开放性,敢于和善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用人方面的好经验;特殊性是指我们建设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具有中国特色,要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要树立“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用人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和才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德才兼备不单是老实听话、踏实工作,而是要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开拓创新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创新用人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是关键。应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任用制度;加大公开选拔人才和竞争上岗的力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工作力度: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使每一个人才都能有机会在其岗位上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接受选拔。要建立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改革静态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能上能下、进出顺畅的流动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同时。还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企业应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走出重学历、资历,轻业绩、能力的误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对管理人才要注重“员工满意”,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注重“业内认可”。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对企业而言,能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在人才的培养及其方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培训激励。培训激励的突出特点是企业通过对人才提供培训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人才素质,激发人才的更强的创造力。例如拥有10万名员工的丰田公司,其快速发展与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和完善的人才培训密不可分。加入丰田公司的新员工要经历9个月的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每3至5年要培训一次。在中国的多数外资企业实行“每年送10%至15%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出国考察、进修、短期培训”的制度吸引和激励人才。近年来国内少数知名的大企业也实行了类似的培训制度以激励人才,但普遍不规范,还未形成制度化、公开化。今后国内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应加强培训激励的内容。

第5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 科学化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 即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和管理制度,解决施工生产中出现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保证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施工,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施工技术的管理,首先要知道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是比较熟的,但对管理就不太在行。其次施工技术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一而论。

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国家技术政策和法令,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作用,采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推进技术进步。

为了加强公司的施工管理水平,贯彻ISO9001: 2000质量体系标准,以达到用户满意,提高公司信誉,特制定《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公司各级施工技术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结合本部门、 本岗位及所施工工程的任务、目标、计划的要求, 制定实施性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 使公司施工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的实施。

近年来,施工竞争日异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例如:某企业为环保要求,需在面积达230余亩的山北厂区建污水网,方案中排污管道借隧道排向山南联网,然后自流输往一公里外的污水泵站处理。工程按期顺利完成。不料开闸后反映各集污口有污水倒灌,一查原来是标高弄错,取了泵站入口的标高。权衡后在单设管道和设置接力泵站中取了后者,纠错工程实耗资27.3万元。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足以说明技术管理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施工技术管理关键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2 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工程质量好与坏,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大,建成及使用时期长,只有合乎质量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发挥投资效益,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满足社会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套严密的监督检查办法。在中国,自1984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以来由生产 者自我评定工程质量的做法,实行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力加强社会监督。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烽火猎头专家认为它从系统理论出发,把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作为整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正确的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建立一整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用最经济的手段,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投资大,建成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生产要素管理

生产要素管理重点是劳动管理问题。劳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管理的任务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力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度,从而达到有效地管理。换言之,劳动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职工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固然可以大大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也会使被管理者产生依赖思想,自我防护意识淡化。因此在加强劳动安全管理的同时,应强调劳动者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义务非常重要。《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享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同时也有各项义务,如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发现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等。施工现场仅靠几个安全员管理安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职工参与现场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专业的职能管理与职工的自我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控制自身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实现各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协调配合;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纪律,共同保障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针,从劳动保护角度管理好安全,向安全要效益,实现施工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开展建设成本分析,是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有:①可以促进企业领导和职工提高成本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不合格产品的增加也会增加成本;②它有利于质量与经济的统一,把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岗位;③能够促进以质量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落实;④可以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降低成本。为了使这一措施得以实施,还应拟定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其目的是使各个有关的部门以及各个有关的岗位,不但责任明确,而且能够有序地协作、步调一致。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建立工作程序是从总体要求出发,把局部的工作联系成协调的整体,以发挥整体效应。

劳动管理是对劳动力及其劳动活动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目标的实现。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建筑生产又具有流动性、单一性、露天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就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4 总结

总之,施工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与生产要素管理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伟. 以科学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2]胡正华. 知识经济时代的施工管理浅析[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5, (06)

第6篇

关键词: 通用技术教学 创新 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该种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独立又相互配合的教育和教学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如何改革通用技术课堂教学,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想法,请同仁指正。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创新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以培养学生“双基”水平为基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创新、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教学技术设备的更新等教学创新活动随之而行,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具备创新人格。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有创新的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有所改革和创新。教师的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独立性、批判精神、顽强的毅力、合作精神等。教师具有创新人格,就会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原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在于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因此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指导学生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这正是古谚所说的“受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给我们的启示。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今天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应该从教育中,从教师的培养中,从教师的创造性教育及教学活动中。只有创新教育,只有善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新形势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了相应的变化。

新世纪的创新性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教育中。同时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破旧立新,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破除“标准答案”、机械性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想象力。另外,教师应勇于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更多的内容是记忆、背诵知识。然而在信息时代,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背知识,大量的知识都被储存在计算机内。最关键的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教学应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悟中学、从疑中学、从尝试中学。

三、课堂教学方法应求多样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与普及,课堂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讨论式教学、小组教学、尝试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

1.传统通用技术教学习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法的灌输,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为弥补教师的缺陷,增加学生课前准备与课上积极反应的机会,讨论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在使用此法时应注意:教师只给予指导而不能左右学生的意见,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必浪费过多的心智,在讨论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指导。

2.分小组教学是班级授课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用得最多的方法,它把一个班在一定期限内分成若干小组,最好每个小组是涵盖班级四个成绩段的四名学生,确定一个小组长,起带头作用,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完成任务并展示与其他组共享。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情境,又充分参与了展示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学会合作,扩大教学能量。因此,在分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分组的科学性,并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与时间,还要随机参与,进行适当点拨,实现互动。

第7篇

小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突出体现“发展性”方面,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了自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数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凸显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新的基点源于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求,创新欲望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欲望,也就是自主产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如可以把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和推动学生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设计教学情境:我们学校打算在东侧围墙边植树,一共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有的同学很快就告诉我需要4棵,显得很是不以为然,这时我故作不满意,让他们自己画一画图,解释给我听,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趣,都想证明给我看,结果在画图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关于“两头都种”“两头都不种”“只种一头”争论不休,最后大家才统一意见,得出结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几种情况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对于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老师也要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是创新的基石

创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过创新向新的知识变迁。基础知识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个体的创新能力的形成。纵观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创新如果失去了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这一课中,学生只有对于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掌握以后,才有主动去找到方法的能力,才愿意去实践。只有当学生对旧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才可能透过旧知识看到创新结果产生的现实可能性。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就越容易形成创新结果。所以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或所谓“熟能生巧”重复练习。

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基础,而创新结果又成为新的知识,知识的不断充实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背景,所以会出现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就如在这一课,当学生自己找出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已实践,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8、7、6加几”用哪个方法更简便。这样,知识与创新互为前提,由于知识而产生创新,又由于创新而产生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向前发展。

三、创新必有其标新立异的一面,遵循其个性的一面,为创新找到正确的方向,使创新独具意义

一定的知识底蕴会产生在某一方面较强的创新灵感,所以在同一环境中给人的启发是不同的,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让创新在实践中更具人性化。在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有的学生喜欢笔算,尝到了从低位算起的甜头,有的学生喜欢口算,认为从高位算起更容易理解,思路更清晰,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各自找到了一个支点,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样化的思维。又如,在进行计算8+9的方法讨论时,孩子们出现了多种想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想到8+2=10,就将9分成2和7,8+2=10,10+7=17;有的学生用“凑十法”,想到9+1=10,就将8分成7和1,9+1=10,10+7=17;有的学生想到9+8=17,所以8+9=17;还有的同学在计算“8加几”的算式中找到了规律,想到在“8加几等于十几”中得数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2,因为2和8凑成了1个十,9-2=7,所以8+9=17。在这里,虽然课本中并没有要求我们教学所有的方法,但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愿意去努力用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愿意去尝试并得到了不同的标新立异的见解,我们不能一刀切,固化孩子的思维,而应该感到欣慰并尊重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创新。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务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方法,抓住关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培养其创新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实事求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抓住每一个机会,在新课程实施中为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教育趋势

1.从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变化,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审美品位”。中小学美术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来实现的,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作品的观照、赏析,传授给学生审美知识。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已经有所转变,注重体验性的感知,逐渐成为审美经验。通过学生以身体感官直接接触,感受各种艺术对象,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美g教育的核心理念。

2.从美感教育到创新教育

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是通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审美水平提升,而是将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美感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并能自主进行个性发挥,在原有的美术课程学习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经验的审美教育序列,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到美,建立起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同时,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教材和创新的结合点,既要将原有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学生才能轻松自如地学习。

2.转变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首先,美术课堂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识到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用自己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世界,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通过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用言语鼓励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好的情感基础。最后,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获取较好的美术学习效果,感知美、欣赏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让和谐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空间。

比如,美术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时,由于印象派美术作品都有着浓浓的印象主义,看起来比较具有抽象特点,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音乐、画面的渲染下,让学生看到多彩多样的、奇妙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像不像大家睡着了梦里见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中的画面,并试着让学生创作自己梦里的场景。尽管学生对印象派不能完全理解,也能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美术作品的同时,进行自我想象、自我创作,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才气和灵气。

3.“创、玩、学”结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美术课程中也设置了很多实践课程。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正是爱玩的时候,初中生此时还没有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而美术课程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艺术天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激发这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多样性,教师就需要将“创、玩、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避免机械模仿给学生认知带来的不完整性。

比如,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公园写生或者观察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下,亲身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的主要趋势。让学生在“创、玩、学”的快乐游戏中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只有每一位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美术课程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应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也凸显出了很大的优越性。有研究结果发现,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以更加有趣、生动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微观、复杂的化学知识,有利于学习难度的降低、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益于教学效率的优化。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继续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普遍对生动、有趣的事物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将其作为设计教学方案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尽可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而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其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需求,灵活地为学生播放动画、声音、图像或文字,使学生真切感觉到化学知识的生动性,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来,最终为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从网络上下载周杰伦的《青花瓷》改编成的与“酸碱性”有关的歌曲,使得学生在聆听与跟唱歌曲的过程中了解酸碱实验的基本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搜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网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其本质进行合理解释,使得学生真切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作用。比如,曾经在网络上热搜的“死狗洞”现象,教师就可将其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与研究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然后将是可将其与教材中“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这一章节联系起来,向学生预告后期学习会解开谜底,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相关知识的兴趣,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化学概念形象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最初时期,对于他们来讲,要想全面而科学地理解较为复杂的化学概念,还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及原子等概念,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凭借自身优点可把我们人类平常肉眼看不清楚或观察不到的想象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可借助多种感官感知与体会化学知识,最终扎实掌握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种物质原子的构成方式,使得学生生动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物体的一个分子是由多少原子构成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记忆地图的方式比较各种原子的构成,以便于记忆。由于化学物质的排列、运动、结合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得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知识不知该如何下手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展示立体的、形象的分子及原子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相关内容提供了条件。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率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不如短短几分钟实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这种实验教学形式虽然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大多数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U性,不适合学生都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降低实验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主动到信息技术应用其中,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搜集相关实验的教学素材,比如视频,播放给学生,使他们明白各种条件下有什么样的实验效果。并且,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会给学生展示按部就班的实验步骤,完成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不能较好地满足初三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希望了解实验失败会出现什么结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亲自操作实验为学生展示正确的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然后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用嘴吹灭或者其他错误方法灭火可能导致的事故,使得学生也能对一些不规范操作有一定了解,从而加深对正确操作步骤的印象,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大幅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教师应深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并主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最终顺利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印岐.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6(33):142.

第11篇

摘要:本文对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了回顾,着重探讨了学科课程横向联系的可行性和方法,并透过师范性特点,提出了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课程有别于专业院校,其目的、意义和方法都要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课程整合;创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有了以上认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横向联系,主动帮助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象MIDI文件的制作、简线谱的编排、音频处理软件的操作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里的教学功能,使之为课程教学服务。

(一)和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和声课的教学中,我院的和声教师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绘谱软件制作了很多谱例和MIDI文件,改传统的钢琴单音色音响为多音色音响,教学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常规课时大很多。上课前她一直担心讲授不完。但是,设计的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充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课后总结时她说:“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加了,时间反而宽松了。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和知识点更好了。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这次课的内容要上4课时,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在钢琴教学领域,我们将数码钢琴引入钢琴课程的教学,首先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一对多,其次,利用数码钢琴的MIDI接口功能,结合计算机作曲软件,可以记录学生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其信息包括音高、力度、时值、节奏等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所具有的“事件分离”特性,把所有信息分离开,教师可以针对单独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比如双音、和弦及八度等技术,首要的要求是整齐,除了通过听觉辨别外,计算机所记录下的MIDI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音符位置状况,在主观的听觉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客观的视觉化记录,使教师的判断更准确,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音乐是立体化的,音色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音响,一些学生在变幻音色后听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降低,而是听觉经验的缺乏和缺陷。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引入多音色听辨,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变成积累听觉经验、丰富听辨色彩、巩固听辨能力的有效平台。

转贴于

(四)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论,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里面,专门加入了音乐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与学生实习试讲结合,指导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可课件,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教学设备为本科教学服务。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凡是涉及与计算机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合唱、乐队所需乐谱的制作、音视频录制编辑等工作,均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作完成。毕业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录音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机会,学生分组进行录音实践,既夯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创新实践结硕果,教学质量上台阶

通过创新实践,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传统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我们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计算机音乐概论、MIDI制作技术学习、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新的知识技能体系。立足师范教育,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在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教学中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在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又突出了师范性特点,特别是与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目标紧密结合。我们还提倡老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带动相关课程老师增强科技意识,大胆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为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教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以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积极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从系统的角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渗透到各传统学科,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在音乐学院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数字音乐图书馆”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教学中所要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服务器上,由于每个教室都有节点,可以很方便的调用资料,给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中保持知识新、信息新,积极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积极开拓公开发行的渠道。从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举办原创计算机音乐作品音乐会,产生了一批较好的作品,2007年参加“全国音乐院校学生配器大赛”获得评委好评,近年来,学生作品多人次在专业杂志公开发表。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受益面扩大了,从2000年至今,已有8届近150名学生选修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毕业的同学有的进入文化馆、演出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专门的音乐制作,有的进入高校从事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工作,有的自己成立工作室开展相关业务。学生的成才也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构建了“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共六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较好,该体系获得我校200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过脚踏实地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明确了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现代音乐特别是创作手段的发展状况,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遵循相关原则,达到教学最优化。该课程积极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以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与未来同行[M].人民出版社,2006.

第12篇

LibGuides是由SpringShare推出的学科导航工具,在国外和内地高校,已被较多的学科馆员们作为学科服务平台。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相关信息交通不便,因此基于LibGuides的高校学科导航也仅在2012年末在新疆大学图书馆率先开始建设。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学科导航就是基于LibGuides平台上开展的为相关学科提供的服务。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是用古代新疆维吾尔人特定历史时期的通行文字书写的。这些文献成为研究新疆古代维吾尔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维语言、历史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学习都与此类文献有关联。本校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新疆民族文献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员也都在从事此类文献的研究工作。因此,搭建一个友好的此类文献相关信息的交互平台去为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尤为必要。

一、建设本学科导航的现实意义

此类文献导航的建设成功将进一步完善我校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体系,促进本校数字图书馆体系建设。同时,该导航更能有效发挥我校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合理挖掘和集中学科资源,有利于师生准确、快捷地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国际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导航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重要学术网站的导航和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

二、导航平台的必备条件、标准、规范和平台建设模式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人开展与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有关的学科导航建设。因此此类学科导航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它的内容将会弥补学科导航服务平台的空白。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导航平台http://xju.cn.libguides.com,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公开服务,为国内高校学生、教师、员工和科研人员提供互联网络上免费的学术信息资源导航,导航库目前正式的记录数1万条。自2012年3月到现在网站总点击次数1866次。

三、察哈台文(维吾尔)文文献学科导航的主要特征

1.架起馆藏特种文献资源与相关学科专业的通信桥梁

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各自的特种文献资源,如何将此类文献和相关学科专业相结合,以求发挥特种文献资源的价值一直是个难题。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导航建设是本馆开展馆藏特种文献资源与相关学科专业连通的一次尝试,硕果斐然。该导航借助LibGuides平台的强功能将文献资源、相关专业和师生三个受众群密切关联,为三者搭建了通信桥梁。该导航引起学者和师生日益关注,受到师生和学者的好评。

2.充分发掘文献文化内涵,唤起受众群体的关注和研究热情

察哈台文是从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在新疆和中亚的突厥语诸民族中,尤其是在维吾尔族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书面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用该文字书写的涵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领域。这些察哈台文古籍?藏着丰富的事实知识,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该导航根据此类文献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类和系统的内容挖掘,充分体现此类文献文化内涵,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察哈台文文献和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的新疆丝路历史文化。

3.与读者、资源和服务的相关度

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导航的内容受到了师生和学者的极大关注,自2012年3月到现在网站总点击次数1866次。据导航负责人统计得出,该导航的更新频次与读者的访问量呈正相关性,更新频率越快,访问量就越大。在线服务的频次与读者的访问量呈正相关性,服务交互次数越多,访问量就越大。

4.引起了学者对馆藏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的关注

察哈台文作为一种不再通行的语言文字,随时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懂得这种文字的人员会越来越少,用其书写的文献也必将无人问津,这些文献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湮灭。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导航借助互连网平台,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这必将会更加有利于推动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5.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如该导航平台下属的察哈台(维吾尔)文契约文书资源库引起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学专家的注意。为得到元数据的使用权和新疆大学图书馆领导联络,最后,2013年8月亲自来到新疆。

四、察哈台文(维吾尔)文文献学科导航的注意事项

学科导航是把有用的学术类的网络资源按照学科分类进行搜集归类。学科导航栏目从学科的角度重新整合图书馆和各类网络资源,帮助读者按照学科、主题或知识门类来浏览各类学术资源,提供给您一个简洁、方便、与学科直接相关的检索门户。

新疆大学图书馆所给读者提供的学科导航有:

1.数学

2.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Chaghatay Uyghur Tilidiki Vesiqiler)

3.生命科学与技术

4.新疆地方史

5.如何高效地检索信息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古代维吾尔(回鹘)文文献(Qedimki Zaman Uyghur Tilidiki Vesiqiler)

8.新闻传播学科

9.环境学科

10.材料电化学

五、西北地区特藏文献资源和共享的深入研究

区域性高校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覆盖一定区域的统一多层次的网络数字化现代文献信息联合保障系统。

截止 2014年年底,新疆大学纸张载体文献资源总量达25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四十余种。在新疆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现代版新疆少数民族文种(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乌孜别克文、蒙古文等)文献15000余种,16万余册。古籍文献25万册,其中明、清善本书14000册;民国书刊4万册;新疆地方文献1万余册。其中尤以《资治通鉴》(元刻明递修本)、《新西域记》、《清实录》、《刘锦棠奏稿》原件(刘锦棠为清朝第一任新疆巡抚)等汉文古代文献,和《突厥语大词典(Turki Tillar Divani)》、《福乐智慧(Qutadghubilik)》等少数民族古代文献,以及波斯文、阿拉伯文、察合台文、回鹘文、蒙古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种手抄本为我馆特藏。

新疆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以来特别重视收集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连续几年派人去喀什、阿图什、和田地区调研。按照“抢救察哈台文文献的一页,甚至一片的原则”,征集到了一些察哈台文文献和察哈台文契约文书。对馆内收藏察哈台文文献按照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аa配)、册数、存卷和单位等七类编制了目录。对征集的契约文书则按照年代(包括回历、公历)、书写地、立约人、一级分类(上述四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树下的小分类)编制了目录。按照中图法的模式,为察哈台文契约文书制定了两级分类法(一级分类包括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人际关系和其他等四类;二级分类按照一级分类再往下分, 如:经济文书包括资产买卖、资产转让、资产租赁、财产典当、私人交易等。法律文书包括瓦合甫财产捐赠、财产馈赠、财产委托管理、财产分割、民事纠正等。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包括夫妻离合)、遗产分配、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

新疆大学图书馆按照上述文献资源建成投入使用的资源库有:

1.CALIS中心特色库建设项目_新疆大学汉文古籍资源库

2.《新疆大学学报》索引数据库

3.新疆地方文献书目资源库

4.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果数据库

5.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研究数据库

6.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色库(期刊部分)

7.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亚研究数据库

8.察合台文契约文书资源库

9.新疆大学地方特色数据库

10.新疆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今年年底必须完成的几个特色资源库有:

1.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特色全文数据库

2.新疆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3.新疆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库

第13篇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获取利用知识和信息的传统模式,促使海量的、复杂的和多结构数据信息更易于获取、分析、挖掘,从而引发人类的思维模式革新[1]。目前,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维逐渐渗入到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创新,特别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影响作用日渐深入。大数据思维引发人们的思维观念变化,将引起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基础、服务载体、服务管理等的变革。

1 大数据思维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在联系

1.1 大数据思维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大数据思维是基于多源异构和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产生的数据价值挖掘思维,进而引发人类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运行的重新审视[2]。它以感知的技术为基础,又超越了大数据技术的界限,包含思维态度(人们思想上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范畴)。大数据思维的丰富完善是驾驭大数据和实现其价值的关键。大数据思维的本质在于激活数据价值和释放数据潜能。其特性具有开放性、规律性、无偏性、关联性[3]。大数据思维的开放、采集、连接和跨界的属性,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知识的易取性、快捷性的速度与精确性,以至于用户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几乎完全颠覆以往通过完整的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依托专业工具书所形成的学科问题咨询能力[4]。也就是?f大数据思维将对高校学科服务的改进和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包括学科服务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理解、新定位,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支持。

1.2 大数据思维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促进

1.2.1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提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科知识联系密切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走在图书馆服务的前列,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但表现为大数据技术,而且更突出大数据思维,思维的转变,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种用户需求为本,寻求解决用户疑问的知识服务[5]。从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咨询,以专业的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识利用为内容,需要用大量的相关知识、数据去支撑。学科服务的知识、数据总是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很可能是单一的专业领域,也可能是跨专业领域,更可能是多个专业领域的复合知识和数据。同时,知识和数据的拥有者也可能是多样化或复合性的,有单个信息机构拥有,也可能是两个或多个信息机构共同拥有。大数据思维下,这种知识交织的情况更加显现、复杂,这将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原有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上延伸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因为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学科服务知识咨询的数据资源将日益扩展、深化和细化,而大数据技术及其思维方式又使知识和数据的开放性日益提升与拓展,各学科的知识和数据联系紧密,融合充分,为图书馆与专业机构的多领域、高层次合作注入全新动力。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一个课题或者项目已经不能通过单纯的个体技术、思维来完成,需要多种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多类数据的拥有、融合、挖掘与利用的深化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正在进行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大数据思维直接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在更高水平上的提升。1)大数据构建学科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不仅仅是靠馆藏资源、建筑空间、服务水平这些传统的指标和设施,对庞大的各类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力和大数据的拥有量将成为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首先是结构化数据,即图书馆原有数据库中的电子图书、电子报刊、书目信息、毕业论文电子版等。其次,也可能是非结构化数据,像被记录下来的用户在图书馆的借阅行为、阅读习惯等,或者用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被记录下来的数据,如在工作场所、娱乐场所、商业活动、社会服务的信息行为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预测,更容易快捷找到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方向。2)大数据将成为学科服务的核心资产。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数据总量每两年就会增长一倍,预计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总量将会达到惊人的35万亿GB,新增数据中,90[WTB3]%[WTBZ]以上属于传统技术难以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6]。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大量的如用户借阅习惯、服务消费痕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技术的日渐成熟,大数据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在知识咨询中的重要的核心地位,构成了提升学科服务的中心环节。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要高度重视数据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现存数据的处理,特别是加强对现存数据的分析、加工、整合和重组,把随机的、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转换为规律的、集中的、有序的结构性数据,构建起学科服务的数据保障,这是提升学科服务质量最坚实的基础性工作。

1.2.2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维的革新,将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挑战。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和数据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不能物尽其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科服务水平的提高[7]。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数据采集、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学科分类越来越复杂,对数据要求类型也就越来越复杂,图书馆硬件设备要支撑复杂数据的管理以及分配,必须随之升级到较高水平。新技术开发与运用、新思维介入,针对新数据和原有数据收集、集成与处理,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了新问题,也将是学科服务创新的突破口。

关系型数据库不断扩展,将形成许多初具规模的元数据仓储,随着用户的不断增长,数据量也随着长时间的累积变得越来越繁杂。利用大量的复杂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挖掘大数据的利用价值并提供给学科用户,传统而单一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已显得苍白无力,新技术工具应用和作用将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驱动力。高校图书馆要及时预见和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主动创造条件应用智能化技术解决大数据思维下数据搜集和处理问题,如对随时无处不在的海量信息数据的智能抓取、对数据中有关关键词的抽取和存贮等。更要重视以往被忽略的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如用户的浏览记录、生活数据、社交信息等的搜集和处理,让这些数据转化成学科服务的核心资源,为学科服务决策提供丰富的依据。图书馆服务手段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与智能化技术、工具、平台的应用,用户所需的图片、视频、文本等信息将能够大量而迅速地获取,同时主动引导用户去发现其他具有隐性用途的数据,让知识从单个用户拥有转为多个用户拥有,并相互流通与传播,使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因此,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创新就会极大地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

2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

2.1 数理基础―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是一种基本的数据要求,主要是解决大数据同质化条件下数据的整合。从某个高校角度来看,热门学科和冷门学科对高校图书馆资源需求是不相同的,但从图书资源和学科需求来看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能将高校图书馆进行区域共享或通过网络整合,从更大的环境角度来看,同一图书资源被需求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综合平衡,不能有所偏废,防止过度搜集热门学习资源,导致难以进行全面的数据信息的查询。通过大数据的抓取、筛选和分析出统计数据,自主地找出潜在标的,更加科学地设定各种调节因子,通过对用户留下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的精准分析,用户输入的数据会存储到一个数据仓库中,加入这个数据仓库的容量不能满足数据的存储要求,这些数据将会成为一个数据集合。数据集合超过预定的数值,一旦进行合并,这些数据的格式就会统一,多余的数据也会被筛选出来并删除。详细的概念附属于宽泛的概念之下,两者之间为递归关系。知识架构是构建知识地图的最主要元素。搞清楚不同群的逻辑联系,并寻找上位类和下位类的节点,通过节点的查询可以明确之间是否具有“包含”关系或者是“交叉”关系[8]。可见,大数法则的引进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管理数据以及信息的准确性,更好地为用户进行服务。

2.2 有效的数据筛选

大数据有数据体量巨大、价值密度低的特点。特别是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更是体量巨大,价值密度更小。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大约是32[WTB3]%[WTBZ],而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则是63[WTB3]%[WTBZ]。非传统结构意义的大数据意义并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数据的价值含量和可应用成分比数量更为重要。并不是任何数据都必须存储到记录用户行为的数据库中,由于这些数据源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步骤应当是,按照日志信息中的数据进行类别划分以及权值分配,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浏览器的信息和用户的时间信息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所占权值就比较小,可以删除,或者是将它们的权值设置为零。进行过数据筛选之后,用分众分类方法将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使不同用户相同的兴趣关联到一起,信息依照特定的规则组织整理,从杂乱无章转变为有序状态。再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设定关键词等直接过滤掉无用的信息,选择出有效信息并按一定的规则分类整理,形成有利用效能的数据库,方便用户的搜索使用。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关系型数据库在不断建设,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元数据仓储,为学科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数据选择和加工空间。

3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实现机制

3.1 实现开放是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方式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有些信息资源较为紧俏,而有些可能是备而不用。各馆自成体系,馆之间难以进行信息共享,用户之间也缺乏交流,这些都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思维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必须认准学科服务在教学和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转变思维观念,注重内涵发展,变传统封闭式服务模式为开放式服务模式,包括学科馆员主动性、知识资源开放获取、设备易用性等,提高学科知识利用程度。首先,大力进行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整合。将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类数据资源、网络资源以及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提高数据资源的整体效应,解决“一键式”实时快速检索问题,满足大数据思维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强知识资源的维护。对于已开发的学科课程资源,让校内外用户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下载,并搭建在线交流平台,方便教师进行指导,及时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再次,将每个高校的优势学科信息资源结合到一起,尽力构造横跨学校、学科以及地区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局部共享。学科馆员需要在这种联盟中承担学科和课程的协调人,专门负责信息的、搜集以及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充当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应重点解决好大数据用户分析的问题,将各类用户进行整理分析,区分出各种用户来源和性质,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科管理团队。这样,学科管理团队或组织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和课程的重新设计或完善,提高学科管理和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2 关键在于个性化服务的开展

传统的学科服务的服务流程,是学科馆员将结构化的文献信息、数据、线索或将经过一定数据分析加工的知识产品提供给用户,是一种标准化的服务[9]。其最大弊端在于,把所有用户当作一个用户来对待。在大数据思维下,强调通过对用户信息,即浏览记录、生活数据、社交信息等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的搜集,并加以及时数据处理,进而了解用户的个性,合理地掌控和?O计服务的个性,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需求。

一个高校涵盖多个学科,用户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需求也不同,使个性化服务比较分散。但分散的单位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有同样需求的用户群体,小到每一个人。利用大量的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将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方向。1)根据用户的信息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服务分类,在此基础上依托知识管理手段来进行智能化分析和管理,制定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决策。2)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手段。高校图书馆通过优化阅览环境,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探索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之路。要主动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入馆教育、用户培训、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回溯检索、定题跟踪、信息推送等多样化服务方式,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

3.3 实现创新服务模式是重点

在大数据思维下要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服务模式。首先,要吸取广大用户的建议,设法扩大阅读面,设置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使用户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以用户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将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进行外部拓展,也可以更多地引入外部信息来源,扩大信息活动的适时性需求。再次,构建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及用户等信息动态系统。师生使用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信息,开发和利用这种信息,应置于图书馆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地位。图书馆所有的设备以及系统、功能与服务,都要根据师生用户的需求设定,建立起多方位、多渠道为用户服务的平台。另外,还要进一步扩展图书馆的互联网功能。图书馆可以借助一些互联网工具为学习者创造随时随地的“网络社区”,不断建立起用户之间的动态管理和动态服务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移动图书馆、RSS订阅、智能聊天机器人等个性化定制服务,提高阅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解决知识爆炸时代的“知识垃圾”给用户者带来的阅读效率低问题,提高阅读效益。

第14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开支范围

第五条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十三条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15篇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面对我国目前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型人才的现状,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为广大企业所急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而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实行工学结合,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企业技术师傅的启发、指点下,学会技术形成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实施的目的性不明确

社会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这也包括许多企业的决策者们。同时由于自身立场的局限性,决策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社会效益。导致实施中突出“工”的色彩。另外,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中过度依赖市场主导,在合作教育中没有积极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导致实施的目的性不明确。一方面在工学交替的实施中,学生会下意识地将其和专业相结合,既然是操作实习,就应该是按照专业技术要求全面系统地进行,而不能单单只针对某一工作程序或课程。另一方面,操作实习应该和所学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操作实习的目的性,而企业则只能提供简单的工作程序。最后只能导致学生将操作实习等同于有组织的打工,并使得学生不再关注操作实习的教育功能和职业技术的培养,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关注自己的报酬,这与合作办学的初衷事与愿违,偏离了合作办学的轨道。

(二)工学结合实施时间的干扰性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中,许多院校缺少调研,人为地主观地将“工”和“学”进行简单安排,造成对正常教学的干扰。更重要的是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保障,学生获取的知识只能是残缺的。特别是对公共技能考核的影响非常大,这导致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通用技能缺失,构筑不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面对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三)实习管理不能满足工学结合实施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阶段,一方面企业由于没有形成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充分认识,在工作上将学生当成员工看,在日常生活上还是将他们当成学生看,强调工作现场的管理,而忽视工作场所以外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主观上认为既然已经到企业顶岗实习,日常管理应该以企业为主,学校只是辅的定期走访和探视,这就形成实习管理上的盲区。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中,以学生心态来应对社会工作情况,认识不到工学结合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的现象,影响个人和学校形象;反过来,这也容易招致企业对学生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组织管理

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为此,应建立和健全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组织管理制度。

(一)制定制度约束,以合作文件做保障

首先,学校要遵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明确实习时间、方式、实训课题、内容与要求、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保障措施等内容。制定操作性强的《实习教学安全纪律规定》和《实习须知》、《学生实习告知书》,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了解并熟知学校的实习安排。其次,学校与企业要签定《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实践教学日常管理,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应履行协议合约。学校也承诺在约定时间内派送如约人数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协助企业、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定《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三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

(二)加强管理教育,转变学生观念

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业意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首要问题是如何摆正身份,这就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学生此时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学徒);既要接受学校的培养、管理,更要服从企业的安排、管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在学生即将到校外实习基地前,组织企业成功人士做《怎样做一个企业欢迎的实习生》专题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实习生代表介绍实习经验,加上实习班主任跟踪管理教育,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教学任务

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对于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实习动员是学校对即将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的岗前教育,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内容与要求、时间与形式、实习企业的详细情况、具体要求、管理制度等;岗前培训是企业对准备上岗的实习生进行的岗前教育,告诉学生企业的情况、文化、规章制度及发展前景。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为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实习效果

对于工科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应制定一套比较详尽的实习管理资料。如:实习实施计划和具体要求、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规定。在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可采用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确定对方。其整个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动员、强化训练、寻找合作企业、安排岗位、指导监督、实结和考核、成绩评定等环节。总之,科学的实习活动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基础,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在学生工学结合管理中,企业应配合校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在班主任或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联系沟通中,通

过联席会议、协调会议等,认真地研讨各个阶段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方法,以不断地改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三、创新工学结合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度

(一)工学结合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的原则

1.严格职责纪律。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首先应明确实习生的双重角色,实习生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使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厂纪厂规,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现象。操作过程中要步调一致,不得随便拆卸机械零件或点击不熟悉的按键,以防造成人为事故。与此同时,也要了解企业、单位运行的基本规律、原则等,熟悉实习单位的内部管理,增强适应能力,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2.全过程考核。为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学生从进入实习岗位开始,企业就要对每位学生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考核、技能操作、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等进行全面记录。为了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真实情况,学校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指标,制定考核表。学生考核合格将获得学分,用人单位在学校颁发的“工学结合教育实习证书”上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经历的凭证,证明学生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和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