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档案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银行档案管理

第1篇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在认真学习《档案法》和《档案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按照上级行要求,把建立和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当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认真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分行特点,从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到档案的保管、查询、移交、保密、安全、统计、鉴定、销毁、接收、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制度。从收藏、借阅、利用,到保管接交,都统一实行严格的登记签字制度,有效杜绝丢失、泄密、损毁等各类事故的发生,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二是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在不断建立完善档案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同时,集中精力抓好业务基础建设,通过强调、检查和督导落实,使全行每个单位的档案用房、安全设施、档案装具等管理设备不断完善。注重抓好文件的归档收集,特别是对积存文件中一些应归档而未归档的重要文件,进行了再收集,使档案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并将按照正规库房标准配备相应设施,以确保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

三是进一步提高档案保密意识。

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学习各级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文件,提高对新时期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泄密事件的情况通报,用铁的事实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加强各行保密工作的投入,提高人防、技防的实际水平;加强计算机安全保密工作,密码定期更换;加强密级文件管理;建立行长负责制,实行保密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全辖无泄密事故。

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中小银行知识管理知识化升级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推进,银行档案管理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但档案管理系统单一化的保存功能极大地限制了银行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型银行利用其在资金与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推广知识管理,特别是直接引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但中小银行在资金与管理上的劣势使其在知识管理推广及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因此研究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问题对提升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方向局限在普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关于档案管理系统升级问题的研究,致使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缺乏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知识化升级”模式,知识化升级是指运用知识管理与系统集成原理对组织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推行知识管理提供有效切入点。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分析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具有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的双重动力。内部推力因档案管理系统对业务的支撑力不足而产生,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档案资源的封闭性,在开发利用上没有很好地开展横向协作交流,[1]仅仅发挥了档案保存的功能,没有为银行转向服务型组织提供有效支撑。外部拉力因知识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系统的比较优势产生。知识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及互动性强等优点,可充分发掘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被动保存档案。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1.档案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逻辑前提。一方面,档案具有知识属性,无论是实体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均蕴含丰富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多样性,档案是知识的重要子集,银行知识资源的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功能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

2.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理论基础。档案管理正处于由“分布式”“实体化”向“集中式”“电子化”模式转变的阶段。“集中式”使各业务部门的档案有了横向交流的机会,“电子化”则为档案的知识挖掘提供了数据支撑,两者促使银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开始转向“档案知识管理模式”。[2]档案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提升银行档案管理的知识化水平,还可以使银行逐渐形成简单的知识管理,从而在循环中不断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

3.档案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技术依据。维娜?艾莉的知识“波粒二相性”理论认为知识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过程性。传统的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侧重从实体视角管理知识,主要管理可编码化知识。但强调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过程视角更加符合银行日益复杂化的业务需求,知识管理系统则为过程视角的产物。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集成化的设计原则

银行的各项业务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档案,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为使三者紧密结合,“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企业各种业务系统有机融合、充分集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系统存在。[3]

(二)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流程导向模式(BRK模型)认为档案资源对业务流程存在全过程的支持,[4]而中小银行的档案管理系统又内嵌于各个业务流程中,因此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需求分析,在集成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知识共享、知识推送等模块,并坚持在后期运行中不断进行系统优化。

(四)坚持以编码化为主,人性化为辅

银行业务具有高度标准化和稳定性等特点,积累了大量易于编码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因此以知识编码化为切入点,逐步推广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理念是中小银行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蓝图。

(五)坚持自主集成为主,软件外包为辅

随着集成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的集成成本与难度不断降低。由于资金劣势,中小银行较为可行的方式是以坚持自主集成为主,在集成各类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添加一些简单的知识管理功能模块,特别复杂的模块则可外包给专业软件公司。

(六)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银行档案具有高度机密性,所以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权限制度规范档案开放,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知识共享,只有充分共享各类知识资源,知识管理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因此系统升级必须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三、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路线与关键技术

中小银行具有组织层级少、人员规模小、业务种类少等特点,所以现有档案管理系统基本能支撑其业务活动,高跨度或直接引进的升级模式并不适合中小银行,因此笔者提出了渐进式的升级路线,即首先运用集成技术对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化连接,然后根据需求分析添加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块,同时逐渐推广知识管理理念,并结合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现有系统,最终建成高效益、多功能、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升级过程中,技术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根据知识化升级的实际要求,总结了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一)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是最成熟的集成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的集成领域。中间件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可衔接网络上应用系统的各个部分,同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程序设计的难度。[5]

(二)Web2.0相关技术。Web2.0相较于Web1.0的优势在于更加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人参与的互联网精神,这与知识管理的分享理念十分契合,Web2.0技术可极大提升组织的隐性知识管理水平。中小银行适合采用以下技术:

1.Blog技术。Blog是一种在网络上自由个人日志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他用户可以对相关日志进行评价,从而促进知识互动。

2.Wiki技术。Wiki是一种社会互动式编写形式,不同用户可以自由编写与完善相关类目,最终形成一个可不断更新的知识目录。

3.RSS技术。RSS可以聚合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可自动过滤无用甚至有害信息,用户可通过RSS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J2EE技术。J2EE是Sun公司为企业级应用推出的标准平台,它把各类不同的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的层次包含其中,使得依循各种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移植性、兼容性。

(四)PHP技术。PHP是由Java语言和C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可以实现系统的跨平台操作,具有开放的源代码,易于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四、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具体策略

(一)普及知识管理理念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升级。因此在升级过程中,要不断宣传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二)盘点知识,评估现状

知识化升级的目的是帮助中小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系统升级之前,必须要对包含档案资源在内的知识资源进行盘点并评估组织的知识管理现状,以便有效支撑知识化升级的持续推进。

(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需要各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建立相关领导小组负责知识化升级的统筹规划,并制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以推进知识化升级工作。

(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以档案管理为重点,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组织知识的高度编码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知识管理。

(五)增强系统柔性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在知识化升级过程中合理增强系统柔性,提高系统兼容性,为今后档案管理系统的持续升级打好基础。

(六)选择适合的升级技术

技术选择是知识化升级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技术时,不能仅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要充分结合成本、功能需求以及系统兼容性等因素,坚持以最优成本完成知识化升级。

五、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与信息技术和档案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档案管理正经历由实体管理向电子管理、知识管理的转变,所以未来的档案管理系统必将融合更多的知识管理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将不断融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其知识化水平,如可设计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6]在大批量电子文件的鉴定方面则可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文件鉴定的智能化操作;通过云存储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异地存储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玉芬.银行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7(7):63.

[2]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5):50-53.

[3]徐拥军.“档案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9(2):58-62.

[4]安小米,朝乐门,徐少同等.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7―112.

第3篇

长期以来,我行紧紧围绕上级行档案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市分行的高度重视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总行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坚持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不断加大我行的档案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科学保管各类档案,做到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效结合,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今年,我们结合我行档案工作现状,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对我行档案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20xx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的工作目标。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档案工作组织建设。

一是明确部门,落实责任。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档案日常工作管理及年度目标考核工作,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行领导汇报。二是配备精干高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职档案人员,确保了档案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三是梳理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近几年档案管理的办法制度随着业务的发展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为保证档案工作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操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确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的有效结合。上半年,按照上级行的总体安排部署,并结合我行实际,我们制定了档案管理三年目标规划,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20xx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的工作目标。四是检查监督日常化。我们按期对全行的档案工作及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是努力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各行处,部室组织员工了解,学习,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在全行上下形成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

(二)强化档案标准化管理,努力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一是初步建立了综合档案管理体系。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我们对全辖业务档案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全行的法人客户信贷档案,个人客户信贷档案,文书、财务会计、科技、特殊载体档案等都基本上实现了集中管理;二是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管理制度。我们在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使用、鉴定销毁方面,都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收集充分、档案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整理规范、档案内容完整、档案管理期限划分准确,做到交接有手续、借阅有审批、归还有记录、鉴定销毁有依据。三是重视全卷宗的建设。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内容充实,规范的全宗卷。四是做好档案统计工作,确保档案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和准确完整。

(三)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档案安全工作

我们自始自终把档案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一是重视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档案实体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档案实体是否存在水浸、霉变、粘连、字迹退色看不清、虫蛀、鼠咬等现象,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二是重视档案库房设施的硬件建设。今年根据档案工作需要,增配了一台微机,并准备按档案管理标准建设档案库房以及带监控录像设备的借阅室,但由于地震原因,这些工作未能按计划进行。三是重视日常安全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库房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了所配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房环境,定期测记温湿度变化,定期投放防虫药物,定期检查照明情况,定期检查防火防盗,确保了库房温湿度适宜,库房清洁卫生,档案无虫霉滋生现象。

第4篇

    自《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有关银行档案的管理已经逐步地向规范化与完善性转变。当前,有关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发行会计以及基层国库会计资料分散管理的方式:一是采取中心支行货币金银部门,对有关会计资料进行事后监督,在中心监督完毕后,将有关资料返回至货币金银部门,实现其自行装订、归档、保管等有关档案管理的工作;二是县支行国库业务的会计凭证、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经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完毕后,有关的档案资料,需要定期返还至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由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来实施有关档案管理的归档、查询以及事后监督中心对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负责装订的管理办法。但是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对于基层人民银行的档案管理就造成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定期检查与修复工作,没有依照预定日期如期进行;二是对于档案中的磁介质等相关的资料,管理不规范,容易产生磁介质失去信息;三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有关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对会计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有效地维护;四是对于一些保管期满的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与清理。五是磁介质管理,比如,个别行核算系统数据未做到双备份,对于个别行备份磁介质、光介质数据也没有实施异地的存放等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情况,有关当前档案保管安全性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档案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以及检查等程序方面。首先,对于会计档案的查询,会计档案的查阅除应会计业务检查的要求恢复会计核算系统备份数据,以查看是否存在磁介质、光介质会计档案失效的情形外,均为纸介质的会计档案。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实现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相关法规,严格的建立以及执行有关会计档案的登记、审批等制度,实现有关会计档案的查询工作的严格办理,其次,对于会计档案的复制,在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管理中,为保证会计档案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妥善的保管,主要采取的是对邮政局传递的传真件形式的电报底稿进行复印保存的管理模式。再次,有关会计档案的销毁,基层人民银行的销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纸介质的档案。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档案销毁管理工作的疏忽,对于一些诸如会计核算系统月终备份等磁介质的会计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当前,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主要执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5年制定、2006年月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这一管理制度并为专门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定专门的指导条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要求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民银行实施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分散,统一管理流于形式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时,尽管一些档案资料的管理已经实现了事后监管部门的集中化管理与监督,尽管实施档案管理的部门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一些资料的条约也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有关资料的管理,这样就导致会计档案与全行档案的管理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就会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使用存在的管理上的漏洞及弊端:一是会计档案入档不及时,存在档案遗失的风险;二是由于内部人员对于调阅档案不履行审批程序等问题,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归类以及登记存在失真、不完整等问题;三是由于会计档案资料主要实施的是各部门分散化管理,这就给有关会计档案资料的保存与监管带来了管理条件上的限制;四是调阅资料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管理,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登记与管理造成随意性大。上述有关会计档案存在影响会计档案安全性的问题,就很容易带来会计档案管理难以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的“四防”“四无”基本管理标准。与此同时,由于会计档案管理与核算系统的升级没有实现同步化,结果就导致对于磁介质档案的调阅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实际的管理中,一些磁介质会计档案是在特定的应用系统中生成的,那么在实施磁介质的调阅中,就需要在特定的运行环境中进行。但是核算管理应用系统版本的升级、更新,对于一些旧有的磁介质档案已经无法实现调阅,这样就失去了档案管理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使用

    (二)内部保密管理制度与司法执行存在矛盾,会计档案管理存在风险

    为防止会计档案在管理中造成的会计数据丢失或者泄密,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明确作出“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这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一有关会计档案数据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行政司法管理中的公开化、透明化监管之间存在冲突,这就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执行难度大、实施效度不充足等问题。比如对于司法部门执行有关公务时,就会要求基层人民银行出具有关的会计档案凭证,基于上述分析,这样就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基层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手不足、职责不明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导致对于一些会计档案的管理难以实现专人的保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不严格,就导致在会计档案的管理中存在诸多的管理与监督隐患。

    (三)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有关会计档案监督不到位

    在目前运作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中,全辖市、县两级行包括事后监督中心、业务核算部门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共9个部门参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会计工作检查而言,会计档案属于其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内容,但是部分人民银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检查中,普遍存在只看登记簿的建立或档案的装订整理等,对于一些档案的入档是否及时以及档案的归类是否正确等问题,实施检查的比较少,结果就造成会计档案监督管理上存在漏洞。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不明确。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中,涉及会计财务、国库会计、货币发行会计等业务产生的会计资料的规定较为明确,但未提及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2004年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第二十七条规定:“事后监督产生的文档资料,由事后监督中心按照档案管理规定保管。”由于上述制度、规程对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有关会计档案的管理会出现真空和时紧时松现象,造成会计监管的分散保存、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有关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二是有关会计档案监督形成的资料归类不明确。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明确了事后监督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分别隶属会计序列和政工序列的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工作职责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力度、操作要求、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涉及监督形成的资料管理没有明确归属哪一类会计资料。

    三、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严格会计档案统一管理,明确管理部门责任划分

    针对当前存在的档案管理部门分散带来的问题,就应在制定与实施相关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依据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效地规范会计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首先,为彻底解决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职责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硬件不配套等问题,建议逐步实施“集中监督,集中管理”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会计档案资料的异地保管,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复制,由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辅助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归档,不再将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进行返还。其次,由于档案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因此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在关于会计档案制度管理方面的学习,在掌握基本规定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严厉杜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再次,规范会计档案交接、归档操作,严格会计档案查阅手续,库房设施要满足规定要求。不断加强指导基层人民银行还应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不断地对本行的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订,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地将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范。

    (二)完善基层人民银行的制度管理,切实加大会计档案的检查力度

    为切实的强化基层人民银行的日常管理,对于人民银行的基层管理,就应积极的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首先,针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意见》强调了事后监督职能定位,这一管理弊端,应积极的将有关事后监督资料划归到会计资料的管理范畴中,并及时的对事后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监督资料保管期限进行及时的明确;其次,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检查,应积极的从有关档案登记薄记录的完整性、整理的规范性、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入档的及时性等方面着手,对于销毁手续是否健全、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全面化的监督与管理,以实现会计档案保管的妥善以及存放的有序;再次,积极地对司法部门调阅会计档案审批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不仅要强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还应对其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的保密与安全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以积极的确保会计档案的不泄密和信息的绝对安全;最后,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应加强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积极的就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信息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根本上确保人民银行的信息管理安全。

第5篇

    自《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有关银行档案的管理已经逐步地向规范化与完善性转变。当前,有关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发行会计以及基层国库会计资料分散管理的方式:一是采取中心支行货币金银部门,对有关会计资料进行事后监督,在中心监督完毕后,将有关资料返回至货币金银部门,实现其自行装订、归档、保管等有关档案管理的工作;二是县支行国库业务的会计凭证、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经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完毕后,有关的档案资料,需要定期返还至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由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来实施有关档案管理的归档、查询以及事后监督中心对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负责装订的管理办法。但是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对于基层人民银行的档案管理就造成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定期检查与修复工作,没有依照预定日期如期进行;二是对于档案中的磁介质等相关的资料,管理不规范,容易产生磁介质失去信息;三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有关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对会计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有效地维护;四是对于一些保管期满的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与清理。五是磁介质管理,比如,个别行核算系统数据未做到双备份,对于个别行备份磁介质、光介质数据也没有实施异地的存放等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情况,有关当前档案保管安全性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档案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以及检查等程序方面。首先,对于会计档案的查询,会计档案的查阅除应会计业务检查的要求恢复会计核算系统备份数据,以查看是否存在磁介质、光介质会计档案失效的情形外,均为纸介质的会计档案。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实现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相关法规,严格的建立以及执行有关会计档案的登记、审批等制度,实现有关会计档案的查询工作的严格办理,其次,对于会计档案的复制,在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管理中,为保证会计档案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妥善的保管,主要采取的是对邮政局传递的传真件形式的电报底稿进行复印保存的管理模式。再次,有关会计档案的销毁,基层人民银行的销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纸介质的档案。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档案销毁管理工作的疏忽,对于一些诸如会计核算系统月终备份等磁介质的会计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当前,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主要执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5年制定、2006年月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这一管理制度并为专门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定专门的指导条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要求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民银行实施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分散,统一管理流于形式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时,尽管一些档案资料的管理已经实现了事后监管部门的集中化管理与监督,尽管实施档案管理的部门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一些资料的条约也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有关资料的管理,这样就导致会计档案与全行档案的管理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就会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使用存在的管理上的漏洞及弊端:一是会计档案入档不及时,存在档案遗失的风险;二是由于内部人员对于调阅档案不履行审批程序等问题,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归类以及登记存在失真、不完整等问题;三是由于会计档案资料主要实施的是各部门分散化管理,这就给有关会计档案资料的保存与监管带来了管理条件上的限制;四是调阅资料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管理,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登记与管理造成随意性大。上述有关会计档案存在影响会计档案安全性的问题,就很容易带来会计档案管理难以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的“四防”“四无”基本管理标准。与此同时,由于会计档案管理与核算系统的升级没有实现同步化,结果就导致对于磁介质档案的调阅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实际的管理中,一些磁介质会计档案是在特定的应用系统中生成的,那么在实施磁介质的调阅中,就需要在特定的运行环境中进行。但是核算管理应用系统版本的升级、更新,对于一些旧有的磁介质档案已经无法实现调阅,这样就失去了档案管理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使用。

    (二)内部保密管理制度与司法执行存在矛盾,会计档案管理存在风险

    为防止会计档案在管理中造成的会计数据丢失或者泄密,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明确作出“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这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一有关会计档案数据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行政司法管理中的公开化、透明化监管之间存在冲突,这就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执行难度大、实施效度不充足等问题。比如对于司法部门执行有关公务时,就会要求基层人民银行出具有关的会计档案凭证,基于上述分析,这样就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基层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手不足、职责不明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导致对于一些会计档案的管理难以实现专人的保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不严格,就导致在会计档案的管理中存在诸多的管理与监督隐患。

    (三)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有关会计档案监督不到位

    在目前运作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中,全辖市、县两级行包括事后监督中心、业务核算部门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共9个部门参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会计工作检查而言,会计档案属于其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内容,但是部分人民银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检查中,普遍存在只看登记簿的建立或档案的装订整理等,对于一些档案的入档是否及时以及档案的归类是否正确等问题,实施检查的比较少,结果就造成会计档案监督管理上存在漏洞。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不明确。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中,涉及会计财务、国库会计、货币发行会计等业务产生的会计资料的规定较为明确,但未提及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2004年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第二十七条规定:“事后监督产生的文档资料,由事后监督中心按照档案管理规定保管。”由于上述制度、规程对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有关会计档案的管理会出现真空和时紧时松现象,造成会计监管的分散保存、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有关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二是有关会计档案监督形成的资料归类不明确。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明确了事后监督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分别隶属会计序列和政工序列的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工作职责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力度、操作要求、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涉及监督形成的资料管理没有明确归属哪一类会计资料。

    三、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严格会计档案统一管理,明确管理部门责任划分

    针对当前存在的档案管理部门分散带来的问题,就应在制定与实施相关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依据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效地规范会计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首先,为彻底解决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职责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硬件不配套等问题,建议逐步实施“集中监督,集中管理”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会计档案资料的异地保管,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复制,由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辅助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归档,不再将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进行返还。其次,由于档案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因此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在关于会计档案制度管理方面的学习,在掌握基本规定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严厉杜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再次,规范会计档案交接、归档操作,严格会计档案查阅手续,库房设施要满足规定要求。不断加强指导基层人民银行还应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不断地对本行的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订,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地将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范。

    (二)完善基层人民银行的制度管理,切实加大会计档案的检查力度

    为切实的强化基层人民银行的日常管理,对于人民银行的基层管理,就应积极的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首先,针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意见》强调了事后监督职能定位,这一管理弊端,应积极的将有关事后监督资料划归到会计资料的管理范畴中,并及时的对事后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监督资料保管期限进行及时的明确;其次,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检查,应积极的从有关档案登记薄记录的完整性、整理的规范性、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入档的及时性等方面着手,对于销毁手续是否健全、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全面化的监督与管理,以实现会计档案保管的妥善以及存放的有序;再次,积极地对司法部门调阅会计档案审批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不仅要强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还应对其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的保密与安全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以积极的确保会计档案的不泄密和信息的绝对安全;最后,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应加强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积极的就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信息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根本上确保人民银行的信息管理安全。

第6篇

第二条___银行会计档案,是指各级___银行在财务、会计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___银行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重要史料和原始凭证。

第三条___银行会计档案包括业务会计、储蓄会计、外汇会计和经费会计四种档案材料,统称___银行会计档案。

第四条各级___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由本级行档案部门统一管理,并接受上级行和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各级行在各种会计业务活动中形成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均属归档之列。有关财务计划、财务预决算管理和会计制度办法以及财会工作方面的请示、报告、批复等文件材料,列入文书档案管理的范围。

第六条保管期限

1.___银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管和定期保管两种,定期保管的会计档案又分为保管15年和5年两档。

2.因国家有关部门对外汇会计档案管理尚无规定,各级行外汇会计档案暂全部按人民币会计档案期限管理。

3.各级行可根据本行库房条件、利用需要等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但不能缩短。

4.对已兑付的公债、国库券(含国库券收文秘站 款凭证)、金融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保管年限,按有关单行办法规定办理。

第七条会计档案的整理立卷

1.各级行形成会计档案的部门,应有专门人员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立卷和移交归档工作。会计年度终了后,会计经办人员应将装订好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移交给本部门立卷人员,由立卷人员负责以本(册)为单位填装会计档案盒(袋),并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分别进行排列

编号。

2.经过整理立卷的会计档案,由立卷人员分别对凭证、帐簿、报表逐盒(袋)填写案卷目录一式两份。一份留本部门备查,另一份随会计档案一同移交给本行档案部门保存。

3.会计档案案卷外型应整齐美观。各行可根据整齐、美观、适用的原则,选用盒式或袋式装具存放。

4.案卷封面和脊背一般应包括立卷部门、类别、册数、时间、保管期限和档号等项目,具体式样各行可自行设计。

5.会计经办人员对破损的凭证、帐簿、报表要进行修补。装订要规范、牢固整齐,装订时不得压字和掉页。

第八条使用计算机打印、套印的帐表凭证,其规格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其管理方法及保管期限与一般纸制会计档案同。

第九条磁记录的会计档案,是___银行会计档案的组成部分。各级行对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核算数据和资料而形成的软盘、硬盘等磁性材料,应按磁性材料的技术要求提供保管环境,妥为保管。其保管期限与归档方法与纸制会计档案同。

第十条会计档案立卷完成后,先在会计档案形成部门保管二年以便于查找利用。会计档案形成部门在保管会计档案期间,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保证会计档案的齐全、完整。

第十一条各类会计档案在其形成部门保管期满之后,由本部门立卷人员于次年三月底之前向本行档案部门移交。交接双方部门负责人和经手人均应在移交表上签字或盖章。

第十二条各级行档案部门对接收的各类会计档案,应进行分类、编目,以便于保管和提供利用。

业务会计档案、储蓄会计档案、外汇会计档案和经费会计档案应分别编目保管。

第十三条各类会计档案均采用“形式——年度”分类法,即首先按会计档案的形成分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三大类,每一类中再按年度顺序进行分类。

第十四条档案部门在会计档案分类的基础上应分别对业务会计档案、储蓄会计档案、外汇会计档案、经费会计档案的实体进行排列编目,即在同一种会计档案内,先把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各自分开,再分别按照年度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以卷(册)为单位,分别按照流水顺

序编制混年度案卷号,并在案卷目录“卷号”一栏内填写相应的案卷号,使每一种会计档案均拥有按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分类的三个顺序号及相应的三本案卷目录。

第十五条会计档案排列编号不体现保管期限特征,如遇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可在相应案卷目录中加盖“销毁”戳记,并注明销毁日期。

第十六条各级___银行的会计档案,原则上由本级行档案部门集中保管。如果档案部门库房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个别数量多,利用率高的会计档案,如储蓄会计档案,也可在执行档案部门统一的管理与操作规定的前提下,由有关的业务部门代为保管。

第十七条各级行要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创造必要的保管条件和良好的保管环境。档案部门应编制完整的案卷目录和其他检索工具,积极为财会和有关工作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本级行内部借阅会计档案应由借阅人填写借阅单,并经借阅部门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档案借阅单应注明借阅日期、借阅人、审批人、档案的种类、年代、期限和卷号、归还日期及档案部门经手人等基本项目,以分清责任,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公安部门、司法 部门和有关单位处理案件或特殊情况需要查阅会计档案时,必须持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的正式介绍信,经行长或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查阅、抄录、复制或拍照,但不得将原件借出。

第十九条各级行应建立会计档案的审查和保密制度,定期检查会计档案的保管情况,对破损或变质的会计档案,应及时修补、复制或做其他技术处理。

第二十条档案部门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保持原卷册的封装,如需拆封重新整理,则应会同财会部门立卷人员或经办人共同进行,并在案卷封皮适当位置(或设记录本)作拆封情况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被拆封会计档案的年度、种类、卷号、拆封原因和拆封时间。财会、档案部

门经手人应在拆封情况记录上签字。

第二十一条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按照《中国人民___银行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以前年度的会计档案,凡经过系统整理,能够满足利用需求且便于保管的,可维持原状。

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创新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档案事业应加强创新、提升水平。笔者认为,应该从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技术管理、管理制度、服务意识五个方面探索档案管理事业的创新因素。

一是档案管理的思想观念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档案工作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创新。要善于用新的思维,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积累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档案工作实现了几个重大转变,即由主要为政治服务,转变为既为政治服务,又为经济建设、教学科研、编史修志服务;由相对封闭,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转变为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由被动接待利用转变为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调整工作思路,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上来,为知识经济服务上来,以思想观念上的跨越求得工作上的突破。

二是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无纸档案、电子文件的出现,给整个档案学理论带来革命性变化。目前,我们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主要是用计算机建立档案数据库,生成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目录等,整个管理还是模拟手工操作,随着计算机检索功能的健全,案卷目录、全引目录,都将失去作用,甚至案卷号、目录号都有不存在的可能。电子文件的出现,也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电子文件不同于纸质文件,它具有依赖性、易更改性等多种特点。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陌生,要掌握和利用它,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否则就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三是档案管理的技术管理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档案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技术创新就是要以手工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主,手工管理为辅。管理创新就是对旧的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人工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网上管理和虚拟管理等模式。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电子档案信息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服务。

第8篇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是指银行为存款人开立的用于办理存取现金、转账支付等资金收付活动的活期存款账户,是存款人在银行办理各项业务的基础。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是银行在为单位办理账户开立时,根据《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及相关解释等有关制度文件的规定,需由开户单位提供、证明其法人身份或经营主体合法的证照文件等,开户行审核合格后予以存档保管的信息资料,是开户单位身份合法的证明材料。档案经开户行审核合格后,将单位的开户资料装入专用档案袋中入柜,并设定专人保管和负责日常资料更新管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是外部监管、内、外部审计和内部业务检查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一直努力加强完善的一个业务方面。但实际工作中,在账户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屡查屡现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业务管理者,如何保证结算账户档案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提高账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的问题。

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手段落后

现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管理仍沿袭几十年的“档案袋管理”模式。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信息资料在开户时,经审核合格后被装入档案袋专袋管理。开户期间如有信息资料变更,柜面审核确认后,再手工整理入袋保管,账户资料信息在单位开户期间实行的不是开放、直观的管理和动态的监督,而是采取了一种被动封闭的管理手段和静态的管理方式,如临时存款账户制度规定有效期最长不超过二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临时账户在未申请延期的情况下,超期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手段缺失是问题难以彻底改正的主要根源。落后的管理手段与银行快速发展的业务已越来越不协调,严重影响银行工作效率。

(二)管理效率低

管理手段落后是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了做好开户单位档案信息的管理,许多较大的网点支行都设定一名人员主要负责管理开户单位的档案资料,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对动态的单位账户信息做到比较准确的管理,比如在年检期间,受被动封闭管理模式的影响,很难掌握资料更新情况及完成进度,即使一再筛检,也经常发生漏换年检证照的现象,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消耗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时间,但付出和收获却难成正比;对于单位由于某种原因未提供完整而需要后续补充资料信息的情况,如没有在短期内及时提供,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提示管理手段,则经常导致信息资料的缺失或不完整,造成后续检查时此类问题陷入屡查-屡犯-屡改的尴尬循环境地。管理效率低下与管理手段落后直接相关,其结果不仅仅影响工作质量,更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信息利用率低

信息化是银行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高效率、最大化的利用一切与经营相关的各种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为经营指引方向,是实现信息化管理要达到的目标,银行经营活动中一切与信息相关的工作也应该围绕此目标开展,单位账户信息作为客户最主要的信息之一,理应被银行最大化的利用,理应为经营工作提供有益的方向指引,理应为业绩增长贡献能量,但落后的管理手段,低效的管理效率导致与经营相关的账户信息利用率极低,很难发挥开户单位信息服务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效用,提高单位账户信息服务经营的问题,已经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账户档案信息事后督导检查效果差

动态的账户信息与静态的管理手段之间的巨大差异和不协调,不但影响事中的业务处理质量,而且对事后的督导检查效果也有很不利的影响,督导检查手段与信息管理手段密切相关,基于现有的账户信息管理模式,实际督导检查中基本采取抽查样本检验的方式,对于开户单位较少的小网点也许可以进行大比例的抽检,但对于开户单位较多的网点要进行大比例的抽检则比较困难,同时受人员、时间、信息的变动性等多重因素制约,抽查检验的实际效果对工作的推动促进很有限。变革账户信息管理手段,进而改变账户信息的督导检查模式,以切实提高账户信息的质量,是银行现阶段前后台管理上需要解决而尚没有突破的一个环节。

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管理变革设想

(一)变革被动封闭的管理模式为主动开放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工作效果和效率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档案信息管理实行电子化的管理方式,通过设计友好的交流界面实现人机对话,根据输入的登记信息,自动反馈经营管理有用的信息,如:自动监测证照资料或账户是否有效,数据统计分析,信息更新预警提示和过期提示,产品签约情况分析等,彻底否定了原封闭被动的管理模式,开创了新的管理手段,工作效率和效果都有全新的改观和提高。

(二)再造信息传导流程,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

管理手段更新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而要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传导流程。在营业网点内部信息传导上,原账户信息管理岗位是一个被动收集信息和保管信息的岗位,处于信息处理环节的末端,但实行电子化管理后,账户信息管理工作与经营工作有机的建立起了互动的信息环流,如利用电子化管理的自动分析功能分析结算产品的签约情况,指导产品营销工作,并根据营销情况作数据登记并开展再分析,进而有效避免了柜面营销工作的盲目性,真正实现了信息效用的最大化。

(三)改革督导检查模式,提高督导检查工作效率

单位账户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可彻底改变督导检查流程,设计出事中介入,甚至事前监督的全新模式。电子化应用使检查辅导员对单位账户信息采取非现场的检查成为可能,后台可通过随时检查电子登记信息和提示信息,灵活介入事中检查,结合现场资料抽查评价事中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查阅客户电话联系登记簿结合管理手册预警提示信息,如对预警提示的预警期内到期证照,查验是否已与客户联系,验证事前工作开展情况,最终汇总检查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综合改进工作建议,提高了督导检查结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建立在账户存档信息电子化管理基础上的督导检查模式是一种全面的、有预见的、互动的、管理检查相结合的单位账户存档信息督查新模式,是符合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的有益探索。

(四)方便统计分析,提供经营有用的信息,实现岗位效能最大化

第9篇

1音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档案意识不强,音像档案难以及时完整归档

一是多科室拍摄,收集上难以控制。拍摄多为业务部门,随机性强。档案部门对拍摄时间、内容及照片、录像数量不好掌握。这些档案即使交给档案部门了,也是星星点点,很不完整。在收集上,档案人员常常叫苦连天,工作往往处于被动。调查中还发现摄录人员中存放着音像档案。他们一直误以为只有上级来文、红头文件才是档案,而他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带等,拍完、录完就算完成任务了,不需要归档保存;另一种是部分人误以为谁拍的照片就归谁,送往报社、电台和某个领导就算完了,怎么处理这些声像档案属于个人行为。更有甚者随着人员变动和机构调整,连同自己拍摄的工作照片也一同卷走,还说这属于个人知识产权。造成了音像档案的失控或流失,致使单位档案不齐全完整,严重影响了音像档案的长久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是目前由于音像档案载体材料成本较高,而且,属于“账外”档案,不易控制。许多科技音像档案形成部门,出于使用便利,不愿将其无偿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而往往从个人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音像资料任意处置,致使照片底片损伤或丢失,将其中一些珍贵资料内容丢失。加之保管条件等原因,这部分档案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次是音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底片需同时归档,影像需辅以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就是摄影人员自己也难以追忆齐全和准确。调查发现,有近80%的单位有积存照片没归档,且多数照片、底片早已分家或已无底片,文字说明更难说清。本来是很珍贵的照片,却由于没有及时归档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从录音、录像带的归档情况来看,更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单位都是“一盘带子反复用”,原始录音(像)没有保存下来。另外有些部门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珍贵的音像档案,虽管理不规范,但当档案部门去收集时,往往不愿交。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意识不强,对音像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1.2音像档案管理混乱,问题复杂

1.2.1管理制度不健全音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调查中有4个单位制定了相应的音像档案管理制度,占50%,有半数以上的单位处于无章可循的自由形成、自由处理状态。据调查,音像档案的管理主要存在着3种形式:一是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形成随时移交,仅占15%;二是各科室一年一次移交档案室,占25%;三是由科室分散保管或个人保存,占40%。四是科室、个人都没有保存,占20%。由此表明有五分之三的单位音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的单位虽有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1.2.2管理状况“喜”“忧”悬殊,发展不平衡

调查单位中设备、人员、音像档案、音像档案管理制度都比较规范的有1个单位,占12.5%;有设备无音像档案管理制度,有音像档案收集不齐全的有3个单位,占37.5%,而有设备无音像档案、有音像档案没集中统一管理的4个单位,竞占50%,两极所占比例悬殊。从照片数量看:最多的一个档案室存有1000余张,其余7个单位1000多张,平均150张(其中多者上千张,少者几张)。仅从照片档案一项看,音像档案的管理水平就很悬殊。

1.2.3保管条件差,音像档案难以长久保存

音像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而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单位设置了音像档案室,只有4个单位配备了音像档案专柜,其余各单位都将音像档案存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底片粘连变质,磁带受损等,不利于音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一旦发生问题,悔之晚矣!

1.2.4重大活动档案失控,音像档案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每次县局组织重大活动,召开重要会议,都安排人员摄录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音像档案。其中一些在报刊上刊登或印成图书、画册对外发行,但在档案室却找不齐这些原始档案。分析原因:一是多个单位同时参与的大型活动,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各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各自负责一块工作,相应形成的档案材料缺乏协调、统一、集中,活动结束后,档案材料也各归东西,音像(包括文书、实物等)档案流失在所难免;二是从筹备到结束没有归档要求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贯穿始终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也造成档案材料流失;三是有关专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形成的档案不及时归档,用完之后就归为已有或是下落不明,又造成档案的流失。

2加强音像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强宣传、提高意识,争取领导重视

搞好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主管部门的事,更是各立档单位乃至全社会的事,而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从这几年的经验看:一要争取主管部门、各个科室的大力支持,引起全体职工干部的广泛关注,从而提高全体职工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二要抓住机遇服务中心工作。档案主管部门、各立档科室要善于抓住机遇,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通过室藏档案以及生动的利用实例,发挥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2.2加强管理,制定办法,狠抓制度落实

要改变音像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此项工作很必要。各立档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音像材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对音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永久、长期保存的音像档案应定期向档案室移交;在此基础上要狠抓落实。要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之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以确保音像档案归档质量。

2.3加强监督,分类指导,注重业务培训

针对音像档案管理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音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科室现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力争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人员、设备、档案管理都比较规范的单位,要巩固提高,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对有设备、有专业摄录人员,而档案管理没跟上的单位,应在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强指导和监督,促其逐步规范管理;对问题较多、基础薄弱的单位,要限期建档,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不留死角。注重业务培训,全面加强对摄录人员、档案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形成好、保管好音像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2.4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

从长久保护和利用考虑,音像档案要求恒湿、恒温、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而目前声像档案保存条件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短时间内都配齐专柜或设专室又不现实。我们认为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是当务之急。首先,音像档案要独立成卷,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远离光线、磁场等;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检查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音像档案的寿命。

2.5全面出击,形式多样,疏通收集渠道

要实现音像档案收集完整,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物质保障,建立并疏通收集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收集也很重要。结合本局实际,各档案室要全面出击,采取多种形式收集。主要有:①通过正常移交接收。科室移交档案室。②重点科室重点收集。对重点科室产生音像档案比较集中的,要有重点地强化收集,经常沟通及时掌握情况。③重点人物(摄录人员)直接征集。对保存在这些人手中的属于归档范围的音像档案,要多方努力,登门收集和征集。对散存在科室的音像档案,运用发文件、上门实地寻求等形式,采取无偿捐献、建立名人全宗等方式广泛征集。

第10篇

一、违反殡葬管理行政处罚非诉案件上升的原因

1、 火葬有关费用高于土葬罚款有关费用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法院先后到辖区内的合面、上马、打古等镇进行违反殡葬管理案件的执行,执行中收集了大量的群众意见,大多数同志对殡葬改革表示理解。但要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适合农民选择的路子。纳溪法院从选择执行的三个乡镇来看,均是纳溪边远乡镇,距火葬地路程较远。以打古、合面为例,暂不考虑运一具尸体到最近的公路边的费用,单从尸体装车运至火葬场车费大约600元,进场火化费、购骨灰盒等费用,大约在1000-1500元。亲属、生前好友前往送行,按30人计算往返一次车费约600元,火化一具尸体所需费用3000元左右。而当地镇政府对违规土葬者罚款仅500元。群众说:“火葬我们经济承受不了,土葬又要罚款,比较下来,选择土葬罚款500元还合算点”!

2、 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力度加大

2002年以来,纳溪地区行政机关加大了对违反《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事件的处罚力度,对以往未处罚的、当年新发生的,通过调查立案后都予以处罚。纳溪法院2002年度受理并审查非诉执行案件263件,其中殡葬处罚类案件75件。2003年截至5月底受理并审查非诉执行案382件,殡葬处罚类案件113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23%。同时,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意识增强,行政机关在处罚行政相对人以后,对行政相对人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对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又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以前行政机关倾向于上门做思想工作,感化被处罚人自觉履行义务,而现在对上门做工作无效的,则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非诉执行,未继续反复做工作,导致殡葬处罚类非诉执行案件数量上升。

3、陈规陋习束缚殡改步伐

破除土葬陈规陋习,节约每一寸土地,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执行中发现,在纳溪区的大部份农村,群众按照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都习惯于土葬。有部分群众及少数干部受传统思想束缚,封建意识浓厚,观念陈旧,对殡葬的认识模糊,甚至有的认为火葬是不忠不孝之举,对《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不理解。显而易见,思想问题是推行殡改中最大的拌脚石,导致案件数上升。

4、 群众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不强

经调查,死者死后,家属在接受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后,有50%的家属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交纳罚款,却有钱大办丧事、宴请宾客,请道士进行封建迷信活动。

5、混淆土地使用权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农民对土地权属不明确,认为利用自己承包土地葬坟,并没有侵犯他人或集体的利益,混淆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成为推行殡改的一障碍,导致案件数上升。

6、《殡葬管理条例》贯彻措施不到位

《殡葬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政府部门利用报刊、电台、标语等方式进行宣传,注重形式、轻视具体措施的落实,强调处罚力度,忽视处罚结果,导致处罚决定形同虚设,未达到预期目的。

二、降低违反殡葬管理行政处罚非诉案件的对策

为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保障行政机关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行政配套保障机制,确保《条例》的实施

《殡葬管理条例》能否顺利实施,经济问题是一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进行火葬与土葬所需费用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实行火葬费用更高。如果对超过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对财力不足的政府亦甚感困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建议对费用进行分解:一是降低有关收费标准。二是设置专项补贴基金,聚集财力,主要途径是群众筹资和政府补贴,以此完善保障机制。三是有关部门禁止大办丧事,对违规者进行教育和处罚,净化殡葬环境。

2、 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对群众不理解的或有误解的,分门别类进行深入宣传,让殡改政策家喻户晓,从思想上、源头上扫除殡改障碍。

3、执行政策、有关法规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严肃和灵活有机统一

第11篇

一、薪资管理、社保公积金方面:

每月按时完成工资的核算和编制,遇到节假日主动加班加点确保员工工资能够准确、及时发放;

按时完成社保年审、年检工作,在年审过程中实现顺利通过,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操作,现对社会保险网络申报、年审流程、社保法律条文及西安市高新社保局各类社保业务流程,从门外汉逐步掌握、熟悉待遇报销、养老转移等操作流程及规范。

及时办理公积金的增减变动、转移、员工公积金支取等相关手续。

为全体员工办理团体意外伤害险,及时做好新增人员的参保、离职人员的变更、出险后的报案、理赔资料准备等工作,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有效降低公司管理风险。

二、招聘、公司内部竞聘、员工入职手续办理方面:

在人员招聘方面,通过加强内部、外部招聘渠道建设,全方位及多渠道整合内外资源,最大化的拓展人才资源渠道,同时加强个人在人力资源招聘方法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积累招聘面试经验,使促公司招聘工作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加强对应聘人员工作能力的把控确保公司新聘员工的质量。2014年全年共计招聘入职员工 86人、离职25人,最大化的保障公司正常的生产人力需要。

在干部选拔方面,完成了中层、班长竞聘及考察工作,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干劲、有经验的优秀干部、班长上岗。这次竞聘动员充分,组织得力,给广大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公司发现人才,储备了人才。对新聘中层的考察中,着重考察了各中层的岗位职责履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此项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公司日后干部选聘积累的宝贵的经验。

员工入职管理方面,规范入职流程、完善人员内部档案资料,强制入职体检,使员工入职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教育培训工作

2014年培训工作主要坚持公司育人理念,培养公司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重点提高公司人员整体职业化素质及职业情操,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能力,为工作开展注入活力。2014年培训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积极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提高入职人员对公司文化规章制度了解,融入公司集体及团队生活。

(2)开展公司操作层技术培训、新“ERP”系统操作培训、交通事故预防、处理培训、销售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激发员工掌握新知识、新思想,合理应用知识及针对性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规范试用期员工转正管理工作。2014年施行员工转正面谈制,实现了对员工试用期工作能力的有效评估,也对我个人开展人力资源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劳动合同方面

配合内控部起草了劳动合同,所有条款都仔细推敲,避免漏洞,并经律师的严格审查,与员工签订了全员劳动合同430余份,即维护了员工的利益,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

五、印信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公司用印制度,把好公司用印关,杜绝公章滥用、不规范使用等现象,确保印信使用管理。全年未出现用印违规现象。

六、工会方面

在工会方面,组织了3·12扶贫村植树活动;关心职工生活,慰问生病员工,为有红白喜事的员工送去慰问金等;关爱员工身体健康,全年组织了两次员工健康体检;关注员工子女教育,为不满14岁的员工子女发放六一儿童节书卡;积极组织参加集团羽毛球比赛及举办的“第九届拔河比赛”,并在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体现了新达公司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档案管理

严把档案、资料借阅管理关,杜绝公司档案、资料丢失。及时督促未返回的商砼合同、各类协议,2014年度共计收文128份、发文 45 份,返回商砼合同 24份、各类协议 75 份,同时在陈莉萍的配合下,完成所有归档文件的电子版条目录入及归档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银行系统,会计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71;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27-01

一、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概述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组成部分,也是存在单位重点管理的内容之一。2005年我国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对银行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目的是促使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化。

从定义角度来说,银行会计档案是指在银行机构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告等所有用于核算的专业材料。这些材料是反映本机构中经济业务的重要证据。作为经济金融类档案的一种,银行会计档案很显然与科技类档案、人事类档案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银行会计档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凡是可以进行独立财务核算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但银行本身也是一个对外服务的金融窗口,这就要求其会计档案中除了一般企业(单位)所进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内容之外,还要包括更宽泛的金融经济信息。

其二,银行会计档案种类较为稳定。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区域性地方银行,在统计会计档案类别中极少进行变动,便于作为管理部门的中央人民银行实行规范化制度。

总体而言,银行会计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特点,促使形成了与其他会计行业明显不同的档案特点。

1.1 专业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机构的,更多的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统计部门,并优先考虑整体经济的需求,换句话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而与宏观部门对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专业性较强的手段提高效率。

1.2 严谨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形成过程造就了其严谨性的本质,从业务角度来说,所有的操作都是依赖于凭证完成,并形成相应的账簿,最后构成整体报表,任何一个数字都是有缘可查,彼此之间的依赖程度很大。

1.3 广泛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涉及、服务和影响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社会经济体(个人和组织)。同时,银行机构自身的发展也表现为广泛性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银行机构都会建立分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侧重点,筛选业务对象。

二、当前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稳定性,必然造成其管理问题的集中统一性,在目前国内的各类银行系统中,所面临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大同小异。

首先,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注重工作对象而忽视管理流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2006版)中规定,银行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必须进行集中管理和监督。但从实际操作中,档案资料的最终处理实行了集中统一处理,但在会计档案的管理形势上,则采用的是分散和柔性模式,赶进度的情况普遍存在。

其次,银行会计档案具有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管理制度形成了矛盾。例如银行的会计档案是否应该接受公安部门的监督,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部门(经侦)有权利对存在一点的经济账目从银行档案中调查的权力,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银行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外借。这种实际存在的 矛盾,必然导致中间手续的形成,既破坏法律原则,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再次,当前国内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完善,一些必要数据容易丢失。从会计工作本身而言,是在体制下进行严格的经济记录、整理和协调工作。但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十分严重,容易造成监督管理上的漏洞,如档案保存周期、档案监督权限等,最终形成监管分散、多头参与的复杂局面。

三、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一管理

银行会计档案的形成是通过不同渠道完成的,换而言之,部门越多档案的细分化就越具体,但造成的沟通协作问题就越多。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同,所进行的操作规范和硬件匹配各有差别,因此容易造成监督部门的监管乏力;如果将银行的分支结构考虑在内,必然会收到异地异步管理的影响。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在体系内形成多条档案管理交流的信息流,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因此要在银行体系内部明确规定各部门的会计档案类别,划定工作区域,避免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最终的档案数据进行汇总,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3.2 完善银行制度管理,提升会计档案科学监督力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扩充,我国的银行机构中所包含的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的银行体系中没有一家是国有独资企业。不同的利益成分坐拥在一起,必然会对银行制度化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并向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发展。央行作为管理机构,可以从银行制度管理完善为方向,以银行会计档案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和完善力度。同时,虽然银行企业不得不遵守经济类法律法规,但真正发挥约束作用或者约束作用较强的,依然来源于中央人民银行的相关监督条例。从这一角度来说,完全具有管理和提升的可行性。

3.3 强化会计从业人员意识,明确档案管理责任范围

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是主导档案形成的力量,也是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职业道德等方面培养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首先要完成业务工作,其次才能够针对档案进行立卷、审查、整理和归档等操作。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不仅要从体制内入手,还要包括体制外的检查和监督,例如定期抽检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等,在相关专业性方面,通过定期培训或者引发学习材料的方式,督促银行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职责范围必须做出明确的界定,防止过度放纵或过度约束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良军. 浅析商业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现状[J]. 金融科技时代,2011,09:66-67.

[2]吴晓东. 转型期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优化的思考[J]. 兰台世界,2014,S3:145-146.

[3]黄中华.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J]. 金融会计,2010,11:58-62.

第13篇

(一)现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滞后,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制定时间较早,内容滞后,对档案的立卷、保管和借阅、移交等程序规定得比较原则和笼统,随着会计集中核算ACS系统和国库会计TCBS系统的运行上线,形成的会计资料种类和形式发生了改变,要求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和交接等进一步明确化和规范化,原《档案管理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一些基层央行对资金的管理比较重视,对会计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借阅和销毁等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会计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会计资料归档不完整、不及时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业务管理、轻档案管理的倾向,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最后环节,并未引起业务部门的足够重视,会计资料归档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会计档案管理分散,存放场所不当

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档案多实行分散管理,营业部门会计、国库会计、县支行营业会计日常核算凭证、账簿由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保管,定期移交本行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市县两级的财务开支档案由会计管理部门自行保管,发行库会计档案由其自行保管。大多数基层央行并未建立起统一集中存放本单位所有档案的综合档案室,档案存放场所分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虽有专门的档案室,但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安装防盗门窗设施等,防火、防潮、防虫等设施不齐全。

(四)档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档案利用率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正逐渐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信息,会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已是信息化时展的客观需要。但是基层央行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的支行虽然有计算机和网络,但是使用的计算机机型不一,规格不齐,没有建立起一套既能检索文件又能管理档案信息的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远远适应不了档案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基层央行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强化基层央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依据总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制定细化

办法,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1.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内容滞后,对于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交接等规定得比较笼统,指导性、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差。基层央行要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根据新系统产生的资料种类和范围,制定适应现时需要的、统一的、细化的实施办法。2.整合现有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借阅、保管、移交、销毁等程序,统一指导营业会计、国库会计、货币金银会计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同时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使会计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二)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及时整理档案资料

各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应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会计核算业务完成后,要及时装订,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相关人员应及时按时间和流水号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组卷,认真细致地检查原始会计凭证是否齐全、完整,装订粘贴是否规范、牢固,凭证封面要素填写是否准确全面,并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同时会计档案要体现一定的美观性。对于整理完后的会计档案,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财务部门和经办人必须按期将应当归档的会计档案全部移交档案管理部门,不得自行封包保存。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按期点收,不得推诿拒绝”,各会计部门应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并认真办理移交手续。

(三)实施会计档案集中管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基层央行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对基层央行会计工作的开展、工作方法的改进及相关审计审核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层央行应克服办公经费、用房紧张的困难,成立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单位营业部门会计、发行会计、国库会计和基建会计、机关文书等档案资料,组织和提供对档案资料的调阅、开发和利用。建立会计档案保管的专用库房,尽量做到防盗设施齐全,配备空调、灭火器、温湿度计等,防止档案损毁、丢失及泄露。严格档案借阅手续,对于归还的档案,要认真检查其完好性,看其有无涂改、损坏,防止会计档案散失、抽换或缺损,确保档案资料不丢失,不泄密。

(四)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ACS系统充分利用自身集中存放数据资源的优势,与第二代支付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货币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对账系统等多系统相连,将实现会计营业部门的账务数据和人民银行国库、发行等其他业务系统的总账数据全国范围的集中,实现了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数据资源共享,人民银行可利用ACS系统票据影像管理功能,开发出能够使会计凭证影像扫描传递、会计档案微缩电子化管理、会计档案资料网络查询能够实现同步的软件。在目前尚未开发出这种软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鼓励一些基层央行利用先进的影像识别技术,自行开发相关软件,与央行会计核算集中系统和国库会计集中数据系统对接,探索会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路径。

第14篇

一、内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人员对内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实际内审工作中注重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认为只要出具了内审报告,提出了内审意见,做出了内审处理决定,该内审项目就结束了。相对忽视内审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2、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多数来自于各业务部门,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很少,缺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基层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知之甚少,开展内审档案管理工作时缺乏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内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内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内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程度不够。由于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档案业务知识的专门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对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又知之较少,因此,在内审档案资料收集、内审档案资料整理、内审档案资料归档、内审档案资料保管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规范化管理水平还有待与于加强和提高。

二、改进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内审档案是人民银行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它在人民银行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作用。要改变过去重审计项目的实施轻内审档案管理的观念,不断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一要提高领导的内审档案管理意识。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内审业务量逐年增加,领导同志应该将内审档案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明确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责,加强对内审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二要树立内审人员的参与意识。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项目时,要树立参与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把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笔录、凭证的原件及复印件,要按照内审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详细的整理分类,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内审档案管理前期工作来做。三要提高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内审档案管理人员是内审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必须树立他们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负全责的意识。

第15篇

 

公司领导:

现有档案管理工作已远超公司现有人员及档案室存储空间的负荷。为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缓解档案管理压力,配合公司2008年业务目标,风险控制部对公司现有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纸质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公司的业务档案仍是以纸质为主。截至2018年01月05日,公司在保项目 笔,按照目前的档案管理要求,也就意味着已有 笔项目的纸质档案需逐笔进行归档。

(一)人员问题。区域办事处人员尚未完全到位,风险控制部档案管理人员目前仅有一人,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已超现有人员负荷。前期卢氏金融扶贫等资料尚未归档到位,小额绿色通道业务、粮食收购贷业务等也未能完全归档到位。由于缺乏专业档案管理设备、系统及人员,未来即便相应档案全部归档到位,后续查阅单笔项目的纸质档案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二)存储空间问题。

(三)未来业务量压力

二、电子档案进展情况

2017年10月1日,公司担保业务系统正式启用,所有业务基本实现了线上处理。但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主要受限于四个方面:

(一)担保业务系统电子印章尚未启用,审批流程类的资料仍需从系统打印纸质资料、加盖印章,并保留纸质档案;

(二)担保业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尚未开发,无法实现审批流程类电子文档的归档、查阅等功能;

三、业务档案管理优化建议

(一)尽快在业务系统中开发档案管理模块,实现电子文档的归档、查阅等功能。目前,担保业务系统中缺乏档案管理模块,导致审批流程类资料(如提请放款通知书)仅存储在服务器中,无法在系统中查阅,仅当前任务处理人员可见,一旦任务处理完毕,经办人员无法查阅已出具文件;

(二)配备专业的存储设备,提升担保业务系统运行效率,确保电子文档的存储空间,进行灾难备份,确保电子文档的存储安全。依照目前的业务发展速度,担保业务系统很快就将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担保业务系统不时也会出现卡顿情况,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适时逐步启用担保业务系统的电子印章。1.优先启用审批流程类资料(如提请放款通知书)的电子印章,并授权审批流程类的资料均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储,在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减轻审批类纸质档案的存储压力;2.为各区域办事处配备专业扫描设备,提升电子档案的成像质量,减轻相关人员的扫描和审查压力;3.梳理客户核保类合同签署环节的流程,逐步启用客户核保类合同的电子印章,实现客户核保类合同以电子档案存储为主,纸质档案存储为辅,以解决区域办事处人员与省公司的距离问题,并减轻合同类纸质档案的存储压力;

(四)适当调整业务档案管理方式,梳理完善担保业务系统相关流程。1.小额批量类业务,合作机构之间正式往来函件(含推荐确认表、待核保贷款客户表、待核保借款客户确认函、已放款客户明细表、解除担保责任通知书、履行担保责任通知书、代偿证明等)以纸质档案方式存储,借款人基础资料(如身份证、营业执照、审批单页、缴费凭证、借款合同、放款凭证、保险单、贷后检查报告)、公司审批流程类资料均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储于系统各个审批、收费、放款、保后等流程中,方便随时调阅;2.独立调查审批类业务,基础资料中除了必要证件,其他基础资料均已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审批类资料均以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客户核保类合同逐步以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合作机构类合同及往来函件等均以纸质档案方式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