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素养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素养的核心

第1篇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2篇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促使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龚亚夫(2014)认为,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交流工具,更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活动除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 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 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 beyond 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 taxi, bicycle, 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 choose the correct line (选择正确线路); ? press the station on the screen (在屏幕上点击站点);? insert the coins or bills into the machine (放入硬币或纸币); ? take the ticket and change (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 operator),票务员(ticket clerk),安检员(security 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 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 to meet 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 ways of greeting),如handshake 握手礼, cheek kissing 吻面礼,bowing 鞠躬礼,hug 拥抱礼,pressing noses 碰鼻礼,nodding 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 itinerary),包括choose the 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 the flight(订机票);book the hotel(定宾馆)和pack up the 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UMU平台上进行注册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扫码加入。教师上传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和任务练习,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提取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加以讲解并辅以各种小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理念。

第3篇

一、会计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

(一) 会计职业

从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就业情况分析,会计这个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且会计职业因其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它也会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 会计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具体到中职会计专业的职业素养,则应该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三)会计职业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会计职业活动以及谋求会计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看,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其重点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核心意旨是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企业反馈,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有:

(1)会计学生职业素养欠缺,比如团体意识和组织纪律不强、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较差、主动灵活性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高;(2)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不够重视;(3)职业素养的内容没能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 。

三、会计专业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对策及实施过程的探析

(一)转变观念,确定中职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这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转变观念,重新确定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其意识到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会计专业基本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职业意识,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进而有意识去发展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

(二)深化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会计职业技术课程改革与教学

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根据会计相应工作岗位需求,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培养,将会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模块渗透进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同时要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有关、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并根据岗位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核心素养的拓展。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中职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

虽然校园环境和会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却又相辅相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中职生会计职业核心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突显校园环境的主体性

校园环境的主体性具有布局合理适合中职生发展、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气息,和谐的发展空间,宽松的人文环境,舒适的校园环境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工作无非是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领导的务实、教师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优秀典范人物,高尚的品行与人格魅力、无不渗透着一种美,体现着校园环境的精神内涵,对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熏陶和激励作用,对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和合作精神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突显特色班级文化功能

班级是学生在校时间呆得最多的地方,一个好的班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一样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班级文化功能表现在班级环境的多个方面,主要体现为文化氛围,它能够使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等。比如:可以在会计班级墙壁上张贴一些工作流程图,相应岗位必备的职能技能和职业素养;也可以开展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在体验中感悟纪律、合作精神和与人相处等的重要性。

3.突显校园环境的技能竞赛氛围

会计职业核心素养包含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并且与课程体系对接,我觉得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阶段递进、直接岗位”竞赛体系。该体系可以包括会计基本知识大赛、会计基本技能大赛和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通过营造技能竞赛氛围,使学生通过参与竞赛,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竞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竞赛的实效性,亩逐步实现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4.突显校园环境的道德氛围

教师应该以德化人,为人师表。良好的校园环境应该处处讲文明、人人懂礼貌,使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源头,用文明行为和文明思想辐射社会。

(四)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创建职业技术外部环境

1.家庭教育功能。作为家长,是子女人生成长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素质过程中处于重要性的地位。通过班主任与家庭取得联系,共同管理学生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架起学校和家庭之间双向教育的桥梁,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和信息进行互相反馈,形成教育的同盟军。

第4篇

当前,职业素养日益成为企业更加看重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则是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因此,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核心竞争力为抓手,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 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理论属于商业管理范畴,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容易被对手模仿的、独特的能力[1]。把核心竞争力运用于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个人专长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所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中最具突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2]。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符合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毕业生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

职业素养是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满足岗位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岗位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认同等。一般情况下职业素养是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的。职业素养高的人,他所创造的价值才会越高,才会得到单位的认可。可见,职业素养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学识、专业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信息捕捉能力、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药品保障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包括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2 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且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增加步入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较高的职业素养比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显得更重要,而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非常看重。优秀的职业素养也是判定高职高专学生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教育理念,协同校内外资源,加强学校各部门、校企之间联动,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3.1 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

知识是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人文知识则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基础课、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药学岗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含任选课)。药学专业应该积极开设心理健康与人际沟通、伦理学、艺术欣赏、人文欣赏等人文类课程,以及养生保健、营销策略、就业创业指导、企业管理等与药学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3.2 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更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真正让学生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热爱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目的与药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如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无小事”教育,促使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药学实训环节,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仿真实训环节,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使?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的切身体验。

第5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电力行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发电企业要安全、高效、清洁生产。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依托电力行业办学,适应新时代的电力发展需要,全力推进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以动力工程系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为例,探讨高职高专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现方式。

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机组热控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了对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是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热工仪表检修与控制系统维护岗位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热工过程自动化仪表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运行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备基本的经营与管理、社会、人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发电厂的热工点检及热工维护岗位;热工检修公司的热工仪表检修、热工自动装置检修、热工程控保护、DCS组态及检修维护等岗位;电力安装公司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岗位;电力试验院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试验岗位(包括DCS组态及调试)。毕业生经过2―3年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胜任技术员岗位,通过5―10年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主要是热工专责工程师等技术管理岗位。

二、分析专业工作领域,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由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建设负责人组成产教结合委员会。首先,由行业专家分析专业工作领域,将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领域解析为热工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热工控制系统维护保障(炉控、机控及辅控)、控制系统开发等三大工作领域,针对每个工作领域,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由专业建设负责人明确对接职业能力所需的课程支撑,确定基于德育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后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确定热工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注意通识、专业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组织与协调。通识部分主要有英语及计算机信息方面的工具性知识的运用、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在熟练掌握锅炉、汽机、发电机及热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基础上,强化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设备、过程控制系统、顺序控制与热工保护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习得,突出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长。(2)能力结构。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即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习惯,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自动检测仪表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装置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维护、自动控制装置安装、热工热工程控保护系统的维护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验能力,能及时了解本行业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技开发能力。(3)素质结构。高素质对专业教育、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素质结构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文学艺术修养,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今时代优秀文化与科技成果的现代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有工程环境意识,有综合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实际工程技术素养。四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做到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快速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家电投等大型发电集团,提出了对专科生的就业需求限制,这无疑对热自专科学生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又急需电力热工安装与维护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鉴于此,高职高专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急用人单位之所急,积极为火电建设及发电企业培养热工仪表检修与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岗位一线上的高技能、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将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学、做相统一,以?W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采用“六项融合”的结构将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基于工作任务的六步教学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核心技术一体化”作为课程联系纽带,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理实一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所有理实一体课程均在实训室内完成课程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

第6篇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第8篇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求职面试的技巧是获取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之一。用人单位都在积极地找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聘者担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求职者若想叩开职场大门,就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现给用人者,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意义涵盖广阔,这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等技巧。【6】在求职者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后,求职者就需要有目的地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真准备应聘材料和应答语言,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与面试材料,以期更有效地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与风采。良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求职者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个人才能及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能力不仅在学生择业时需要,这也必将在其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掌握这种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的技能,及时了解自身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期早日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学生要根据招聘条件,逐步完善自己的应聘资料,这将会大大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机会。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TVUcldNMUZyQ1VSTDZmWU9kbkZ5amhXcjdOVkYyNkhMZTRHZGJQclpFYlB

第10篇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与理念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针对战争中很多没有经验的海员落水牺牲的情况,德国教育家便创办了一所海上训练学校,用来训练那些在海上缺乏生存经验的年轻海员,教授一些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舰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海上生存知识,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素质拓展训练最早的雏形。简单来说素质拓展训练就是利用大自然的环境,通过前期的设计与准备,让学员亲身体会,动手动脑,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的理念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让大家在做中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与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可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2、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3、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

职业核心能力还可以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个人获得知识与方法,处理一些信息问题的能力。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是是指与别人交流、团结协作、共同相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合作共赢、处理问题、语言应用等能力。

三、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些知识没有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高职教师要有灵活的方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我们在教学和活动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让这部分对学习知识不敢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其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素质拓展的道具来激发学生动脑学习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拓展道具“汉诺塔”,先讲“汉诺塔”的来历,引出古印度有关“汉诺塔”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增添它的神秘色彩,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然后由教师讲解移动规则,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展开试验,最终达到训练目标,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强调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最后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提升了学生的与人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

将来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只有与别人交流沟通才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找准方向,更好的充实完善自己。同样,走向社会后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团队,我们都知道一根筷子轻轻就能折断,但把更多的筷子捆在一起,想要折断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团队力量要远远大于个人力量,所以说团队合作很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款拓展活动――“不倒森林”,在这里我们教师先给学生讲它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不倒森林”规则后,分组进行挑战,学生会在练习中发现这款活动必须要有一名指挥者负责协调,接下来学生们主动开始沟通,再后来他们慢慢开始找到一些方法,最后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完成训练任务,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自觉的便提升了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自理能力,二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三是社会活动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有效支持。像我们看到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就是采取了这种方式,让明星家长和孩子背起行囊走进自然,去体验生活,锻炼自我,虽然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户外运动不是最刺激的,但却是让人比较容易去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简单的野外生存课程,可以走进自然,爬山、旅行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借此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经历、去学习、去感悟、去总结。让学生学会与外界打交道,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更好的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 核心能力 专业素养 艺术设计

高职学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群体。这个群体普遍具有文化基础不够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教学中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不很难,而要使学生在未来的专业从业生涯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多个专业岗位的需求,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

专业素养是具有职业岗位个性特色的职业基本能力。是指根据特定的专业及行业需求,为专业技能水平、层次提升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一种专业内涵修养和专业适应能力。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走入社会则有可能徘徊于技术的初级层面,难以实现可持续良性向上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一个动脑与动手,创意与制作同时并举的专业,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将可能会停滞于动手制作的初级层面,而无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适应更多更广更高的职业层面。

一、专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

1、吸引兴趣难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属于在中学学习时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他们学习时往往缺少计划性和目标,学习中畏难情绪较强,常常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而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进入高职后,相当一部分人比中学时更加没了方向感。而职业素养教育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可循,要想让学生对这一块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参与进来,困难是比较大的。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技能培养,让学生有兴趣在学校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方面,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如何让学生对专业素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探索中。

2、主动参与难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即使是某件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要想让他们主动地去做这件事情,仍然是件难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等待着老师分配任务,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并且一开始的兴趣有可能还会随着任务的完成时长而打折扣,以至最后只得随意应付一下,交差了事。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能够主动去思考,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惰性,令他们懒得去动脑动手。

3、效果持久难

职业素养教育不是一时的技能培训,而应该是能够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都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内功”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后,能够主动让这种成效持续影响自己,而不是在成功完成一定任务,刚开始修炼“内功”,就废弃一旁。而事实上,高职专业素养教育效果难以持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职业教育战线工作者的问题。 专业素养教育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培养,而高职很多学生似乎更愿意接受“授人以鱼”的教育。教与被教者之间如果不能达成教育方法的共识,效果自然是难以长久显现。

二、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

高职学生无论哪个专业,在生源特点上是大致相同的。对于专业素养教育,虽然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是为了提升专业内涵修养和能力这一共同目标。因此,各专业之间在内容与方法上有着许多的共性。通过研究一个专业,寻找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和对策,对各专业皆有借鉴意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范围,以必修课结合课外教育的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通过几年的探索,在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研究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精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

学院将艺术设计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与素养需求,将其分为四个主题,即专业入门与学习方法、审美与素养、沟通与协作、就业与创业。从第一个学期起,每学期开设一个主题,共开设四个学期。

虽然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体系,且每个主题都有专门的教师备课上课,但是课内的理论并不多,理论与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3。因为此类课程如果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就算教师讲得再有道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就会出现学生上课频频点头,课后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以《沟通与协作》为例,这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沟通与协作,共10学时。第一阶段,教师首先简单地就本专业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沟通,与谁沟通、沟通什么、怎么沟通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并提示,引发学生对专业沟通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思考和讨论(2学时),然后给出一个专业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如何通过合理的沟通找到相关人员获取相关的资料,并最终获得这个项目(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接着进行到课程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首先依然是教师先以引导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项目建设中需要专业协作,专业分工与协作包括哪些方面,应如何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等问题(2学时),然后要求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内容、时间进度等项目要求,给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安排。并指出组员之间应如何进行协作(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课程最后2个学时,由学生自制PPT,分组上台进行汇报、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总结,结束课程。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不需要接受大量的高调理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职学生厌恶强记硬背,听讲时精神难以集中的特点,这种少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的教学方法是使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首要重点与对策。

2、慎评价、多争议,重在参与

在课内的理论引导与项目实训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尽量少给一些评价性的语言,少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其中应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沟通与协作》这门课,在第一个环节,不少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沟通对象的沟通顺序、遗漏应沟通的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方案陈述组和评审组,在陈述结束后,要评审组挑刺、提问,陈述组答辩。教师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战火”,使课堂气氛活跃,以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和潜能。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班级平时不觉得怎么活跃,一旦让他们采用答辩、辩驳甚至是模拟表演的方式表达观点,有些学生立刻斗志昂扬,思维敏捷,反应快速。高职学生中大多数智商并不低,答辩、争论,往往能激发出他们身上的潜能,使他们产生参与的热情。

3、精课内、多课外,重在持久

第12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第13篇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十大方面。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当今社会,职业素质成为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而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部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职场中运用的熟练程度。它决定了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大小,是企业较为看重的部分。就业时如专业核心能力较强,会显现较强的优势,但如果缺乏继续学习及不断创新的素质,就会失去后续发展的动力,因为知识会不断推陈出新,技能会不断变革更新,没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就没有较好的发展未来。职业素质是决定事业成功的要素,具有更长远的意义,而不仅局限于某项工作。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的内涵基础,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反思,发现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太注重职业能力这种外在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这种内涵基础的建设。许多学生的职业理想成了海市蜃楼。在义齿加工业跳槽现象表现较为严重,这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隐患,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的或不完全信守职业承诺的人,无论其职业技能有多高都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职业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金字塔的底层与顶层的关系,职业素质中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构成了金字塔的最底层,职业素质中的社会交往素质、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构成了上一层结构,其他的素质与能力层层叠加,而专业能力只是构成了金字塔的最顶层。职业素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而一定的专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基础不牢固的上层建筑是空中楼阁,而没有上层建筑的基础太过平庸,缺乏深度和力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是建立在较高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强化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舍本求末,只要空中楼阁。

现在的企业更注重学生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但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仍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但专业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强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可以通过企业培训、继续深造进行弥补,但人品的低劣却是无法弥补的。

针对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存在缺乏吃苦耐劳职业精神,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业定位不合理,缺乏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度等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职业素质教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新生入学的“爱伤”教育,从尊重生命开始。人的生命是最宝贵、最应令人敬畏的。新生入学,我校组织学生到解剖室参观人体标本,宣传“爱伤”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把患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尊重他人的生命,更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第二,军训。新生入学将在军队中进行为期两周的军训。军训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毅力及坚韧性格的最佳场所。军训不仅强健体格,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第三,生活内务军事化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寝具的折叠,物品的摆放,均按军事化要求。学生还开展内务竞赛,在这些严格的日常管理中,培养了学生勤劳、细致、吃苦耐劳、自律的优良作风。第四,实训室管理。实训室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训练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较易脏乱差的地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几净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学生树立了行为标准,打造了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第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假期,学校团委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行业岗位或社区、敬老院,建立对行业的初步认识或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意识。第六,爱牙日宣传。每年学生在“爱牙日”都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进行专业知识宣传。在宣传中,学生培养了专业自豪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社会体现。也加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第七,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14篇

一、高考舞蹈现状分析

对舞蹈的认识和接受,主要源于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尤其当前舞蹈还成为广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2010年山西省的高校招生舞蹈类考生人数为3322人,到2011年就增加为4035人,艺术类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目前,高考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战场”,对于文化成绩不占优势的学生而言,要想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艺考成为不错的选择。通过全国各省对舞蹈类艺考学生的要求可以清楚地知道,其文化课录取分数相相较于普通考生更低,甚至能低150-220分。而将重点集中在专业上,对于选择用舞蹈来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更加轻松,准备起来也较为简单。同时,在高考录取原则上,舞蹈类艺术学生比普通考生多一次录取机会,而社会对于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较大,各种优势进一步带动了高考舞蹈这股“热潮”。

二、提高专业素养的高考舞蹈教学策略探讨

从高考对于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录取条件中可以知道,在文化成绩要求偏低的情况下,舞蹈专业素养所占的比重就相对偏大。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高考舞蹈教学考虑的重点,在以专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训。对于舞蹈来说,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在整个高考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从小学习舞蹈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只需稍加点拨就能“锦上添花”。而从社会现状来看,还有大部分考生是没有舞蹈基础,想通过短期舞蹈培训参加高考的。针对这部分考生,基本功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逐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分为每日常规培训以及周末寒暑假专业提升培训两大部分。

在每日常规培训中,人体的站立形态很重要,要注重培训学生的舞蹈姿态以及头部、手脚的基本位置形态。这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是很基础又很关键的,很多时候通过形态举止就能判断其是否有舞蹈基础。接下来就是身体柔韧度和软开度的训练,一般需要花费25―30分钟,考生每日坚持花1个小时左右时间在形体、柔韧度、软开度的培训上,经过一学期后软开度就不成问题了。

通过上述的系列基本功培训,考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专业成绩,这也是高考舞蹈专业素质教学的重要策略。

(二)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在高考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对学生的高考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地引进优秀的舞蹈教师,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就目前的舞蹈教师来看,普遍年龄偏年轻,年轻教师的教学观念较新潮,教学模式等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年轻的舞蹈教师欠缺一定的高考舞蹈培训经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所以,为了让学生轻松接受并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的选择上应该存在一定的年龄跨度,让教师的年龄更加均衡化,便于资源整合,又能确保专业素养的培训质量,一举数得。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引入大量优秀有经验的舞蹈教师或是聘请客座教师都是不错的途径。

(三)结合不同高考舞蹈招生要求进行培训。目前全国各省对于舞蹈类艺术考生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总体流程都是初试、复试、三试,而涉及到的舞种包括:芭蕾、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当代舞等。因此,在进行高考舞蹈专业教学时,就需要结合不同院校的舞蹈招生录取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考生需要在考前就选择好剧目,尽量避免与以往重复,独特、个性、张扬、感染力强的剧目更能吸引老师的注意。在确定好剧目后,就要进行个人技术技巧的训练,并确定报考院校对考生的文化课、专业课的相关要求,例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舞蹈教育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要求较高,相比较艺校生,一般的高中生更具有优势。

教师还要注重对考生的舞蹈表现力、眼神、表情、舞台表现力与应变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场中脱颖而出。

第15篇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修养,不但要靠自律,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还要靠他律,靠学校、社会组织来帮助来提升。其中,学校和企业是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点,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关键作用。

受各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培养在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分属两种系统,两种体系,两种方式,致使校企双方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各自为政,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协调。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提高需经“学、知、行”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高校或企业一方都无法独立完成好。

培养并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校企双方都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整合两种教育资源,主动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采取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实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锤炼的紧密衔接。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基地

职业道德是自成一体的学科理论,需要通过系统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掌握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条件,应重点承担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任务。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员工的摇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企业对其的要求相衔接,充分考虑到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施教的内容和方法。首先,将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纳入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而这一产品主要是为企业定制的,是否“好用”、“实用”,最终还是由产品的使用方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与企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符合企业的企业和标准,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要引入企业教育资源,充实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企业是职业活动的践行场所,拥有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这是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共同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把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兵、优秀校友作为一种新资源让他们参与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他们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企业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实践的实习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