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创业常见法律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法律制度;构建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帮助有想法、有条件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措施,以创业促就业。然而,创业难,成功创业更难,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映出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的构建急需进一步的完善。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一)是救济大学生创业权利的需要
无救济则无权利,创业就是就业,大学生享有创业权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当前创业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创业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权利,离不开法律的引导和保障。
(二)是建设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离不开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根据目前最新的统计分析,平均1个人创业可以带动近5个人就业。以法律手段促进大学生创业对实现上述倍增效应,建设良性互动的劳动力市场有重大作用。
(三)是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意味着要减少社会矛盾。大学生作为“三无”人员,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歧视和侵权,通过法律手段对其创业权利进行适当的救济,可以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为法律问题,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1.缺乏专门法律,相关规定多且乱。比如仅仅有关大学生设立企业的主体资格方面的规定就有《高等教育法》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多部法律文件;
2.立法层次较低,相关规定笼统而抽象。目前,我国主要的创业法律是《就业促进法》,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阐述和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3.部分规定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市场的公平竞争。比如有地区规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若公司经营行为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事后能主动纠正且未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皆可免予经济处罚等,笔者认为这种以放松法律的执行力度来为大学生创业行方便之门是不可取的。
4.反对大学生创业歧视的立法力度不够。刚毕业就创业的大学生在很多社会人眼里属于“三无人员”,其在创业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各方的歧视,而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中即使有一些诸如公平就业创业的规定,也大都比较笼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行。
(二)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救济
市场经济中,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是弱势群体,急需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但这些优惠政策因缺乏法律上的强制性,具体落实到的时候往往大打折扣,加之市场经济下公益救济的稀缺性,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合法权益得不到或不能及时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意识薄弱
一是不懂法,常见的比如成立公司的资格,公司印章的使用与管理,以及如何签订合法合同等,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旦出现问题,补救起来成本较高;
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创业法律来规避创业过程必须面对的风险,比如场地租赁风险、客户违约风险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了风险较低但不熟悉的行业。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探讨大学生创业法律的问题,要宏观和微观想结合。宏观上要确立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的的构建原则,微观上兼顾考虑到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创业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两个内外因方面。
(一)确立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构建原则
第一,保障大学生创业权利原则。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国家应该在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层面,司法解释,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体现这一原则。
第二,反歧视原则。确定反创业歧视原则,并尽可能的将违背反歧视原则的处罚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形成尊重和善待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氛围。
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公正的因素,还要考虑该制度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节奏,既不能一味求快,也要讲究效率。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
首先,除了加强创业理论教育的学习外,还要通过开展相关法律知识竞赛、定期专家论坛、“杰出创业校友进课堂”讲座等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创业兴趣。其次,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公益类机构――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中心,一方面在此机构内或和基础部合作开设创业法律意识教育公开课,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学校的创业就业部门和校外法律援助机构合作,几个部门间可在自己侧重的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活动。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1.正式立法前,重视司法解释的过渡作用
国家立法机关短期内成立一部诸如《大学生创业法律实施细则》类的专门法律,笔者认为是不现实的,不但工程量浩大,还涉及许多立法技术、现实难题和国内外借鉴的问题。在正式立法前,可对现有的创业法律规范中重点存在的问题,如可从税法、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入手,以附则或细则的形式逐步补充说明或做出相应司法解释,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融资帮助。
2.完善执法机构和法律监督机制,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政府应重视创业政策和已有创业法规的实施和落地,完善执法机构和法律监督机制,在重视社会公益救济力量的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保驾护航。
⒖嘉南祝
[1]姜桂金.关于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的构建研究[J].经济与法,2015(7).
[2]成超.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构建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8).
[3]范健,王建文.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关键词:创业教育 法律环境 法律教育
现有的创业培训中比较注重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强化,更多地关注企管、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关注较少。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创业成功率低,稍有不慎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误入歧途。
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为例,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大学生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企业和自身利益。
一、创业中法律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强音符,创业也已转化为大众的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诸多优势,也是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到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处事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品质。这些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创业者,从寻思创业伊始,必须充分认识分析创业环境,因为创业成败与创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创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往往更重要。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习俗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创业者要全面考虑,能利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不能违反的要严格遵守,创业者对社会环境利用得越好,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条件下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无一不是在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护之下才能正常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企业创业活动同样是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的,创业者必须考虑法律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并在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成功创业的预期目标。因此,加强创业中的法律教育与培训非常必要。
二、创业初始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经过一番踌躇满志的构想,开始准备创业,这就进入了创业初始阶段了,创业者首先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会造成很多不可避免的纠纷,严重的话还会危及企业生存安全。创业者不必了解有关法律的所有内容,只要知道哪些法律和哪些关键内容与新办企业有关就够了,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主,要知道法律不仅对企业有约束的一面,也同样给予你的企业以法律保护。
(一)关于设立经营实体,进行行政审批的相关法律问题
设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如果从事特定行业的经营活动,还须先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比如开网吧,需要得到公安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的规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最为常见。设立特定行业的企业,还有必要了解有关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软件区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有关地方规定,这样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创业地点,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大学生创业需要依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消防、卫生等行政审批程序的一些具体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这部分相关法律的教育与培训应重点放在各种不同经济组织的具体特点,包括责任形式、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设立条件要求、公司章程、投资协议、经营管理等内容,让大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并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准备资料,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二)关于资金、设备场地等相关法律问题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筹集创业资金时可能涉及银行贷款、财产抵押等问题。如果不是以货币资金出资,而是以实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或其他权益等出资,以及在企业经营也会涉及租店面及办公场所,这些都会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需要了解有关票据、合同、担保、出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教育与培训,本着“必需、够用”原则,精简优化法律教育培训内容,让创业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应用关键的法律知识,至于较为完整的法律条文学习、熟悉及应用,有待引导大学生遇到具体的经营问题能够做到寻找相对应的法律文件,边学边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法律水平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创业经营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创业初期阶段以设立某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为主,完成行政审批企业登记手续,这仅仅是创业的开始,打好基础后,接下来要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同理,创业者不得不面对许多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而且是稍有不慎或忽视,极有可能使新设立的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令企业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认识把握好下面几个法律问题无疑有助于创业成功。
(一)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
创办的企业进入经营阶段后,创业者也就是经营者要遵纪守法,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现有的法律体系已日趋完备,不少法律法规都或多或少从各个不同方面规范了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现举二例说明履行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就展示了对创业经营阶段中法律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
其一,创业者必须依法纳税。任何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及时、足额纳税是创业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创业企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创业者要了解熟悉《税收征收管理条例》,明了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基本义务和权利,这些责任概括起来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开设银行账户、依法报送财会制度、依法设置财簿、依法报送财会核算资料、依法办理纳税申报、依法缴纳或解缴税款、依法实施发票管理、依法使用税控装置、依法结算税款或提供担保、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等。
其二,创业企业务必尊重员工的权益。市场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在劳动力流动加快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优秀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争夺的重要资源,所以新开办企业一开始就要特别重视尊重员工的权益,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之道,自始至终培育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宿感,避免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损失。
至于法律层面而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有相当多的条文明确规定了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应尽的法律责任义务,比如必须依法与员工订立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依法为员工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依法支付劳动报酬、依法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依法处理劳动争议与纠纷等等。
(二)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
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利用企业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几乎都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创业者要尽可能地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有可能做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和保障企业利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成为法盲,不懂法不守法,会使企业陷入歧途,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需要创业者了解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这里着重强调几部法律法规,非常有必要作为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等,下面择其中一二说明。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言,其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创业者重点了解熟悉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义务,以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教育培训中侧重在于熟悉掌握法律禁止的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竞争中触犯了法律底线;至于《产品质量法》的教育培训中则应强调创业者了解熟悉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与制度,要创业者熟悉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不得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禁止性规定,履行作为性义务和不作为性义务。限于篇幅,其他相关法律不再累述。
总的原则就是要精选核心的、与创业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概念与条文,有的放矢,让大学生易学易记,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转化为创业企业保驾护航的能力。
(三)依照法律解决纠纷
创业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内开展管理活动,对外发生经济联系,都会产生各种法律关系,难免会有各种摩擦矛盾、争议纠纷。因此创业者要了解熟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法律,依法处理争议纠纷,熟悉掌握法律中规定的具体诉讼程序,更要有积极收集相关证据的法律意识,还要有各种相关预防措施及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保障企业利益。以《民事诉讼法》为例,在具体的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诉讼制度、原则、管辖概念、诉讼程序,实训模仿撰写诉讼文书,能够独立进行诉讼,最终具备用诉讼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为例,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教育与培训,本着“必需、够用”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学生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在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成功创业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创业教育;法律环境;法律教育
现有的创业培训中比较注重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强化,更多地关注企管、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关注较少。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创业成功率低,稍有不慎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误入歧途。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为例,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大学生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企业和自身利益。
一、创业中法律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强音符,创业也已转化为大众的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诸多优势,也是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到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处事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品质。这些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创业者,从寻思创业伊始,必须充分认识分析创业环境,因为创业成败与创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创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往往更重要。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习俗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创业者要全面考虑,能利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不能违反的要严格遵守,创业者对社会环境利用得越好,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条件下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无一不是在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护之下才能正常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企业创业活动同样是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的,创业者必须考虑法律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并在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成功创业的预期目标。因此,加强创业中的法律教育与培训非常必要。
二、创业初始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经过一番踌躇满志的构想,开始准备创业,这就进入了创业初始阶段了,创业者首先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会造成很多不可避免的纠纷,严重的话还会危及企业生存安全。创业者不必了解有关法律的所有内容,只要知道哪些法律和哪些关键内容与新办企业有关就够了,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主,要知道法律不仅对企业有约束的一面,也同样给予你的企业以法律保护。
(一)关于设立经营实体,进行行政审批的相关法律问题
设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如果从事特定行业的经营活动,还须先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比如开网吧,需要得到公安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的规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最为常见。设立特定行业的企业,还有必要了解有关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软件区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有关地方规定,这样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创业地点,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大学生创业需要依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消防、卫生等行政审批程序的一些具体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这部分相关法律的教育与培训应重点放在各种不同经济组织的具体特点,包括责任形式、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设立条件要求、公司章程、投资协议、经营管理等内容,让大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并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准备资料,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二)关于资金、设备场地等相关法律问题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筹集创业资金时可能涉及银行贷款、财产抵押等问题。如果不是以货币资金出资,而是以实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或其他权益等出资,以及在企业经营也会涉及租店面及办公场所,这些都会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需要了解有关票据、合同、担保、出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教育与培训,本着“必需、够用”原则,精简优化法律教育培训内容,让创业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应用关键的法律知识,至于较为完整的法律条文学习、熟悉及应用,有待引导大学生遇到具体的经营问题能够做到寻找相对应的法律文件,边学边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法律水平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创业经营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创业初期阶段以设立某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为主,完成行政审批企业登记手续,这仅仅是创业的开始,打好基础后,接下来要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同理,创业者不得不面对许多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而且是稍有不慎或忽视,极有可能使新设立的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令企业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认识把握好下面几个法律问题无疑有助于创业成功。
(一)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
创办的企业进入经营阶段后,创业者也就是经营者要遵纪守法,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现有的法律体系已日趋完备,不少法律法规都或多或少从各个不同方面规范了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现举二例说明履行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就展示了对创业经营阶段中法律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其一,创业者必须依法纳税。任何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及时、足额纳税是创业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创业企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创业者要了解熟悉《税收征收管理条例》,明了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基本义务和权利,这些责任概括起来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开设银行账户、依法报送财会制度、依法设置财簿、依法报送财会核算资料、依法办理纳税申报、依法缴纳或解缴税款、依法实施发票管理、依法使用税控装置、依法结算税款或提供担保、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等。其二,创业企业务必尊重员工的权益。市场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在劳动力流动加快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优秀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争夺的重要资源,所以新开办企业一开始就要特别重视尊重员工的权益,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之道,自始至终培育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宿感,避免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至于法律层面而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有相当多的条文明确规定了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应尽的法律责任义务,比如必须依法与员工订立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依法为员工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依法支付劳动报酬、依法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依法处理劳动争议与纠纷等等。
(二)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
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利用企业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几乎都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创业者要尽可能地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有可能做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和保障企业利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成为法盲,不懂法不守法,会使企业陷入歧途,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需要创业者了解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这里着重强调几部法律法规,非常有必要作为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等,下面择其中一二说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言,其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创业者重点了解熟悉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义务,以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教育培训中侧重在于熟悉掌握法律禁止的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竞争中触犯了法律底线;至于《产品质量法》的教育培训中则应强调创业者了解熟悉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与制度,要创业者熟悉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不得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禁止性规定,履行作为性义务和不作为性义务。限于篇幅,其他相关法律不再累述。总的原则就是要精选核心的、与创业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概念与条文,有的放矢,让大学生易学易记,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转化为创业企业保驾护航的能力。
(三)依照法律解决纠纷
创业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内开展管理活动,对外发生经济联系,都会产生各种法律关系,难免会有各种摩擦矛盾、争议纠纷。因此创业者要了解熟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法律,依法处理争议纠纷,熟悉掌握法律中规定的具体诉讼程序,更要有积极收集相关证据的法律意识,还要有各种相关预防措施及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保障企业利益。以《民事诉讼法》为例,在具体的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诉讼制度、原则、管辖概念、诉讼程序,实训模仿撰写诉讼文书,能够独立进行诉讼,最终具备用诉讼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
作者:姚兴良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创办你的企业”课程 开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77-03
《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简称SYB)是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锻炼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教材,它是国际劳工组织以专题项目的形式来促进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支持和带动微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推行“创业教育+创业模拟+项目孵化+创业扶持”教育模式,以创业教育为基础,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2007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经贸类专业教学计划。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3%,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3.3%)高1.0个百分点;经贸类专业每年平均新增30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率高达4.8%,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一、“创办你的企业”课程教学目标
“创办你的企业”课程教材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册》《创业计划培训册》和《创业计划书》。内容为十步,步步相扣,逐渐深入,并配有30个创业故事和39道练习题,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具体内容包含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统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经营其模拟的企业、应用其在实践中学到的理论并亲身体验其管理决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的行为导向,最终掌握实际创业和经营微小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一)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主要通过对学生讲授创业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企业的定义、创业的好处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导致企业失败的因素、企业的类型及成功要素、创业者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学会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挖掘和用SWOT法验证自己的企业构思等,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否适合自主创业。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形成“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主要是在学生已有企业构思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办企业的系统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准备“企业计划书”及“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学生创业往往存在盲目冲动、无管理经验和无相关专业知识等弊端,该门课程可以系统地让学生学习到创办企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知识。“创办你的企业”课程中安排了以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容:从哪些方面去了解顾客的哪些信息、了解竞争对手、市场营销计划(4P)、预测销售、企业的人员组织、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企业的环境和创业者的责任、确定产品价格、企业的财务计划、预测销售收入、制订销售和成本计划、制订现金流量计划、资金来源和贷款申请、行动计划和风险意识。
(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方法,了解企业创办需要分析计划、生产布局、质量工艺、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会计控制等方法与程序,从而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创业成功的技巧。主要包括:(1)决策能力。创业与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在创业中得到实践,创业在创新中换发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推陈出新,他们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并不断愿意去尝试和探索。该门课程以团队的形式授课,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进行策划和做出决定。比如我们在教学中“SWOT”分析法的运用,能让学生对自己拟要创办的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关键问题,结合现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经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业主,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安排了4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模拟的帽子生产和销售的游戏,从中学生体会到了经营管理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3)交往协调能力。创业者应该做到妥当的处理和公关能力。企业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团体,它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工商、税务等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企业主应该善于统筹规划,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巧妙地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在“互相介绍对方”这个游戏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交往和协调能力。
二、以人为本,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丰富教学手段
“创办你的企业”这门课程最大的教学特点就是商业模拟和实际演练,它以学生为主体,把“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想学”,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充分交流,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环境模拟、情景模拟、互动教学、团队激励和培训游戏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就需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由被动变主动,在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下实施教学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团队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项目模拟演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创办你的企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讲到挖掘好的企业构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从生产专长出发和从顾客需要出发)的时候,笔者在此设计了辩论环节,将整个教学班分成两组,以辩论赛的形式,一组是以“一个好的企业构思从生产专长出发比较重要”为辩题的正方,另一组是以“一个好的企业构思从顾客需求出发比较重要”为辩题的反方。正反双方从立论陈词到自由攻辩都相当激烈,当中还举了很多诸如两广地区的某产品卖到北方没有市场等有说服力的例子。教师控制好时间,总结得出结论:两条构思企业的基本途径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创业者在开发企业构思的时候应该双管齐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牢记这个知识点,在辩论思考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将学生较好吸引到课堂上。
(二)采用案例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创办你的企业”所用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整个教学过程贯穿《黄亮和李燕的创业故事》案例,通过案例的主人公黄亮和李燕的创业历程去深入学习各个知识点,了解到创业需要经历多少步骤,需要掌握多少知识,以及创业者如何一步步地去做自己的创业准备。课堂教学采用分组的形式授课,4~6人一组,因此每次在讨论案例的时候,要求每个组员都认真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讨论结果并且派一个代表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往往会有不同意见,有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有一小组在授课感受中写道:“大家讨论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意见不合,观点不一致时,常会因为这种事闹别扭,气愤而走。但后来想想,还是那句话,我们做的这一切都值得,没有付出,没有牺牲,没有吵闹,没有这些风雨,又怎么会有收获时的彩虹呢”。
(三)创业情景模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情景模拟这种教学方法在“创办你的企业”课程里是最常见的。关于帽子生产和销售的创业情景模拟最具有代表性,这个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用了4个课时,是将教学班分为三个组,一组零售商,两组生产商,每组都有经理,以及负责生产、销售和财务记账的人员,学生要做的是将成本价40元的“白纸”做成帽子卖出去。以一个星期为周期,“企业”一共运行四个周期,各组有一定的自有资金,也可以贷款,企业运转过程中可能遇到风险。由于游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所以三家“企业”运行四个周期下来,往往赢利的只有一家,另外两家都是亏损的,亏损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没有预留风险资金、有的是因为没有与对方签订买卖合同,对方违约的时候,自己只能吃哑巴亏。通过这样的实战模拟演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三、体现运用能力,改善考核方式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按照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视实践能力的理念来进行考核。
(一)考试方式。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编写创办企业计划书。占总成绩的60%。要求计划书要内容完整,符合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评分:创业计划书占60%,方案陈述及答辩占40%(包括其他组对陈述组的评分及组内成员间团队协作评分)。创业计划书的编写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工作内容与时间安排,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引导(详见表1),实现了过程考核与可展示的结果考核相结合。
(二)授课表现。占总成绩的40%。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认真学习,积极发言。
四、建议
(一)建议高职院校开设“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开设“创办你的企业”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学生授课感言:“‘创办你的企业’课让我有机会学习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拼搏。过去我只会花钱,却从来没有想过赚钱的艰辛。看了黄亮和李燕的精打细算,辛苦劳动后,我开始对父母的劳累深有体会”。“上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几个人组成一支创业队伍,从此我们便跟随着我们的‘头’一路走过风风雨雨。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么现实的问题,开始难免幼稚,但就因为我们有了幼稚的开始,才慢慢成材,步入较成熟的阶段。”
(二)立足所在地市场环境条件开课。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学生学而无用的现象,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并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将被高职生视为成才方式之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要实施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是能够得到真实写照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挑战,旨在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抢占就业市场,加大教学力度的改革,以高职院校所在地市场环境下,引导学生设计创业项目,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计划―创业实践”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开设“创办你的企业”等课程势在必行,从而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加强引导学生完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创业计划书》。在“创办你的企业”课程的考核中,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进行创业计划和实现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以外的市场调查和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理财(下转第97页)(上接第78页)技能、营销意识和沟通技巧,帮助学生解读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优惠政策,了解税法、劳动合同法、等经济法律法规,选择正确经营方向,根据市场调查,以团队的形式拟定《创业计划书》,自己动手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
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我们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相信只要社会、政府、学校等高度重视,以及学生的不懈努力,“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许德标,周淑敏.SYB创业培训―― 一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力翅膀[J].大众科技,2007(10)
[4]谷晓丹,李军华.高校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5]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4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学院;道术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14?04
主动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者的重任是大学在其角色演变进程中迈出的最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创业教育强调培养企业家精神,注重将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成为大学办学模式创新的最佳路径之一。201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1],将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定位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将创业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到国家竞争战略的高度。
反思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存在的两个倾向值得关注:一是创业教育的教条式学术化;二是创业教育的练摊式体验化。前者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构建,后者则完全沉浸在小打小闹的经营活动中。创业教育距离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就业压力以及政策支持等多重外部动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开始产生其内生动力。建立与优化适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文献综述
丁三青[2]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进行了反思,认为竞赛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例如,竞赛获奖数目和等次与学校知名度、学校业绩、教师晋升等直接挂钩;参加比赛的学生更看中大学为激励学生参赛而设置的“保研”、丰厚奖金等现实功利等。丁三青等学者藉此发出了“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的呼吁。
徐小洲,李志永[3]提出,在科研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经成为新兴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引发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变革。由于创业行为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系统工程,其实现需要多层面、多学科、多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些特点正好可以说明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并成为迎合这一趋势的重要切入点。
张昊民,杜蕾,马君[4]认为,以高校为主体的创业孵化器,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践内化创业知识与理论,最终使学生达到在“干中学,练中悟”的目的。创业孵化器重点通过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操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创业培训和实训、创业咨询和服务。
在国家重点大学创业教育的研究层面,桑大伟,朱健[5]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的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构建的以“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新模式,尤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享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模拟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创造性地解决了“创业能不能教,怎么教”的争论。这一模式深入剖析了创
业教育独有的多元学科交叉、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力量汇合等特点,摒弃了创业教育依附传统的有形学院或者商学院等模式的束缚,具有理念先进、重点突出、操作方便等特点,值得借鉴。
在普通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层面,张衍学,尹邦满[6]对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他们提出,创业学院是创业教育深入推进的组织载体,是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
二、“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教育核心内容与课程体系
(一)核心内容
“道”为体,“术”为用,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在创业教育实践中,“道”“术”结合被拓展成为“道”“术”“用”结合。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组织形式亦可以分成创业规律(道)、创业技术(术)、实操应用(用)三部分。“道、术、用”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大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这三大内容恰好揭示了创业教育“道、术、用”三结合的原则。具体见表1。
表1 “道、术、用”三结合创业教育内容体系[1]
模块界定 目的 基本内容
“道”模块 探索创业规律 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术”模块 教授创业技术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用”模块 锻炼创业能力 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世界上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其客观规律,创业亦如此。“道”模块就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掌握成功的创业规律(entrepreneurship rule)。无论创业过程如何迥异,成功者都遵循共同的规律。把握好创业的规律,创业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创业教育必须从各种创业案例中提炼出成功创业的一般规律。高明的创业者更加倾向于总结出一套识别常见创业企业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识别,甚至可以预测新创企业常犯的错误,发现更适合创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所有创业成功的公司(无论是大型企业设立的子公司,还是白手起家的小公司)都遵循着相同的创业规律,即可以大幅度减少创业成本、提升成功概率的规律。所有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种规律,它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神秘路径。
“术”模块致力于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技术(entrepreneurship skill)。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只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创业不仅要受资源的制约,还要求创业者设计缜密的实施方案,并掌握高超的控制技巧和领导艺术。例如,结合创业资本的人力-结构-顾客(H-S-C)三要素,对创业资源要素、创业的范畴与边界、创业团队、创业导向以及创业风险管理等关键概念进行系统介绍,探讨创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生动案例,就社会转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创业家的驾驭能力和管理技术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模式,寻找自适应的创业实践方法论。
“用”模块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即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器、合作企业及机构等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学生自组织创业活动为主的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创业体验,体现创业知识和技能及知识体系在创业实践的应用。创业孵化器在创业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营运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初创企业学习与体验而非筹集经营资金。在孵化器中,创业大学生更加容易感受到创业的氛围,理解创业的真谛,通过与已入驻的企业和创业导师沟通,获得咨询服务与指导,如了解他们以往的经验、项目运行规律、项目价值的评估以及优劣势分析等等。这是初创企业在初期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实际是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因此,“道”与“术”的课程可以与“用”的环节同步进行。创业者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创业者完成创业项目或解决一些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创业能力。具体课程设计见表2。
表2 “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课程设计[1]
模块界定 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
道 创业规律、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分析国内外成功创业模式及其规律性,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术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使学生形成对创业者的理性认识,纠正神化创业者的片面认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
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 使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由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的过程,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策略和技巧。
创业资源 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整合资源的途径,认识创业资金筹募渠道和风险,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创业计划 使学生认识创业计划的作用,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结构、编写过程和所需信息等,掌握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
新企业的开办 使学生对企业本质、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等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到创办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用 创业实践 通过进驻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或其他载体,开展创业活动,尝试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创业者获得创业导师提供的创业辅导、经验传授和精神支持。
三、“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教育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通常体现为四种:一是在学校层面上设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成员。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没有实质性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化的运作内容,容易停留于形式;二是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从商学院、经管学院、学生处以及其他部门抽调专业师资力量组成专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制度化保障优势,教学资源的供给比较稳定,但是也容易造成学校机构重叠,加大学校的管理成本;三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即将创业学院挂靠在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共享其师资队伍、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但是也可能存在其他院系(部门)不积极参与,难以独立承担创业教育的主要职责等问题。四是依托学生处(就业指导处)或团委等部门建设。由于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只是其部门职责的构成部分,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管理不到位,同时难以整合商学院、校外企业家、大学科技园等教育资源。组织机构的不确定性因素意味着教育资源供给的不确定,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或者面向部分学生的兴趣班,偏离了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近年来的探索,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创业学院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意识以及坚强的创业毅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宣传创业理念、激发创业热情、探索创业路径、分享创业经验,鼓励开展师生合作、团队合作、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创业途径,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创业学院的基本职能是为全体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平台支持,探索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普及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创业思想的实践基地、创业教育的改革基地和创业者的孵化基地。
从研究型大学的参照系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将创业学院设计为“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模式,创业学院不占用教学楼、不占教师编制、招收的学院不涉及学籍和院系的调整;而有形运作指学院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运作团队,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在治理结构上,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设立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展大纲,实现学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5]。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交通大学将创业学院治理结构图
另一个参照系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作为学校独立的二级分院,创业学院主要承担电子商务创业班、创业学员班和各分院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职能。创业学院占地面积12 000余平方米,是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7](如图2所示)。目前创业学院下设10个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个专业,每班有学生30人,各配备了一间工作间以及一间仓库,学生在工作间上课。除实践课程外,创业学院还为同学开设企业家素质培养以及工商、税务知识普及等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图2 所示。
图2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职能结构图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形成的不同参照系分别代表了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教育院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前者集“创业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功能定位于一体,注重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从意识、能力、实践各个方面全方位培养创业人才,鼓励高科技创业;后者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以网上创业为主攻领域,鼓励学生聚焦淘宝店创业,同时为学生开设相关电子商务课程,将教学楼变为仓库,为学生解决经营网店的物流配送问题。在两个学校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过程中,创业学院都担负着探索、实践、引领和示范的特殊使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两学校开设创业学院的背景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说明创业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均可选择和创新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唯理论主义”培养的创业人才通常缺乏真正的创业训练,实践经验或管理能力不足;而“唯实践主义”培养的创业人才则通常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认知视野狭窄,创业层次偏低,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促进新创企业的发展壮大。“道”“术”“用”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尝试从探索创业规律和培养创业精神、教授创业技术、锻炼创业能力等三个层次入手,全面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通过以学生自主性创业活动为主的实践,把创业课程教学和平台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活动,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2012-08-01.
[2]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3] 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4] 张昊民,杜蕾,马君.高校创业园区孵化器之创业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整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7-11.
[5] 桑大伟,朱健.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6):70-74.
[6] 张衍学,尹邦满.以创业学院为平台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38-41.
[7] 陆琳琳.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比较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J].考试周刊,2013(24):162-163.
[收稿日期] 2014-01-12;[修回日期] 2014-01-20
关键词:就业指导 全程化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0-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职业前途以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关系高等教育自身持久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适应就业形势,有效地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充分作好从业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要性探析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需要。如今,多数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观念陈旧;就业教育的形式十分单一,课程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对象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通过信息互动将学校培养的“成品”输送出去,而不问前期的培养质量,这种就业指导在信息反馈、传递上具有迟滞性,难以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从外部环境上看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定位,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偏低。而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主要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而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大力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通过对知识、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不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的实施。
1.第一阶段:职业意识建立和专业认知教育。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面对新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尚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大一新生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职业发展概论,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把择业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认识,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
2.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如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压力管理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使学生对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通过开展职业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实践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实用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观摩会、职场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就业技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习、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学生诚信实践、合作实践、德育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
4.第四阶段:职场适应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在大学四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教育。通过就业常见法律问题的辅导,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开设交流与沟通选修和商务礼仪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技巧,掌握电话礼仪、社交礼仪等商务礼仪;通过对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就业系列,调整择业期望值。
5.第五阶段:质量跟踪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毕业后,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获取教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质量跟踪反馈,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此为平台,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环节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和“四化”。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力争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咨询信息化、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化,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研究”(项目编号:11554178)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55XS302)。]
参考文献:
1.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3.韩经,尹兆华.开设必修课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