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科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2月24日,第17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团体竞赛在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举办。今年自然知识竞赛的主题是“宇宙、绿色、生命”。全市1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网上答题。经过各区县选拔,最终30支代表队、150余名选手参加了现场决赛。
现场决赛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演示题、科普剧表演等竞赛环节,来自各个场馆的七位专家为选手打分。同时,本届比赛为了全面考察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首次设置了动手制作题,参赛队员根据题目要求共同完成,既考察了选手自然科学知识的水平,又考验了团队的彼此协作意识。
经过激烈角逐,石景山区代表队勇夺高中组冠军,东城区代表队荣获初中组冠军,延庆县代表队喜获小学组冠军。丰台区高中组、东城区初中组、小学组代表队分别获得了北京天文馆设立的 “天文星光”专项奖;朝阳区初中组代表队摘得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设立的3000元人民币“周口店遗址奖学金”;延庆县小学组代表队最终摘得工体富国海底世界设立的“富国海底全场总冠军”奖。 (文/史文婕)
牛栏山一中参与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201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与顺义区牛栏山一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牛栏山一中颁发“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科学教育基地”铜牌。这标志着牛栏山一中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已万事俱备。
该项目依托中科院强大的科技教育资源,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的教育转化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专题讲座、实验室研究、与科学家交流、野外科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文/马之恒)
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走进顺义
2011年12月27日,由市科协、市民委、市残联共同主办的“关爱残疾人 为生命喝彩”――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在顺义区北小营镇第二温馨家园举行。
本次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分为启动仪式、爱心牵手、文艺表演、科普展览4个部分。活动现场,市残联和市民委邀请艺术家和残疾人演员,表演了歌舞、京剧、杂技等文艺节目;市残疾人书画会的书法家们为残疾人朋友送上了书法作品和春联,营造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市科协则为温馨家园送去了科普书籍和科普展板,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普展板包括科学饮食和新能源利用等多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科学饮食主题展板从人们一日三餐摄入的食物类别入手,宣传膳食平衡的理念;新能源利用主题展板则介绍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等低碳机械设备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展板会在温馨家园展示至1月4日。
(文/马之恒)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8-01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科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下面就谈谈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抓住身边的有用资源来充实科学教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利用生活实践来扩展科学课堂活动时空
以前,我们上完课就结束了,可现在我们让孩子把科学带回家去,使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学习《我们的营养》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你们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老师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DD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渗透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操作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1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自然和地理、生物和实验等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操作中得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良性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考虑实验的操作性,利用可操作的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二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程序,保证实验准确无误,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标准。
一、提高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小学时期,学生处于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对于深奥困难的科学实验理解能力较低,但是有很多操作性强、便利、容易理解、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科学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少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就能预先估计实验结果。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联系各方面教育因素,设计整合教学实验,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设计符合生活场景的真实实验情境,增强可操作性
教师要想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绝大部分精力都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如果小学科学教师讲述的一些知识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了解过的,没有丝毫积累和经验的,那么科学的学科教学将会困难重重,更别提开展实验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挖掘现实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切身体会,设计真实的实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顺利克服困难,完成实验过程,获得升华版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聚集太阳光使纸燃烧的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举出一些生活中自燃的物品或者现象,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辨析其原因,之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及时把所得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一些自燃现象的发生呢?这里实际上又会涉及到燃烧的条件等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在家长的配合、帮助下,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或预防办法。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实验内容,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步骤,便于学生及时操作,顺利完成,成功总结发现科学原理。
(二)教师组织互动的科学实验,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实验过程,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热情是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会受到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组织互动的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激励,促进思维活跃,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一般来说,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验,学生单独探索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相比,自然后者的操作性会更强。因此,提高实验的操作性,除了需要在实验的内容和建构方面进行有效筛选,还需要涉及活跃的、积极的实验过程。通过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快速找到实验方法和技巧,获得实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到难度较大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小组合作预习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先启发小组相互进行讲解,内部初步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改进实验计划。教师予以评价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极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要做到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实验精神。这对其今后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价值追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中最活生生的示范者,是学生行为和态度的直接学习榜样。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样在给学生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结合生活实践,多开展示范性实验。比如,周末参观科学实验、利用假期普及实验知识等。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也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实验,在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和步骤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展示成果来激励
关键词 学生;职业意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44-02
Take about Sense of Career on English Teaching for Primary School//Luan Zhichu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have the sense of career when they begin their jobs. It’s the same with their long-term employment. They can work steadily for a long time if they have the good sense of career. We have known that the training of sense for students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eaching skills for students.
Key words student; the sense of career; skill
Author’s address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China 161005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一。在师范学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实践中也应以此为指导,首先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引导和教育,然后再培训职业技能,与此同时不断强化职业意识,这样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就业后的稳定程度都有成效。
1 职业意识
1.1 什么是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
1.2 职业意识的形成
从进入大学起,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开始形成一个粗浅认识。就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而言,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得更快一些,因为这个职业的指向性明确,领域确定。但是此时的职业意识萌芽仍然停留在职业的方向及领域。
1.3 职业意识的深化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课的开设就在连续不断地渗透职业意识,特别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开设,对职业、教师职业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试讲、见习、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职业意识的深化有一个落脚点,使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体验更进一步。
1)职业: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较为稳定的并以其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2)教师职业: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3)教师职业责任: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教师的劳动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教师培养的学生应是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有用之才。
常听到这样说法,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关怀、引导,使学生产生一个美好的愿望并努力实现。有一位学生家境贫寒,她的小学老师非常关心她,常给她做吃的,有时给她买一些衣物等,她非常感动,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产生“长大我也要当一个老师,像我老师一样帮助学生”想法。考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她努力学习,各方面表现积极。毕业不久,她工作得很出色,很快在学校成为教学骨干,她所带的班级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在区里成为典型。这一案例说明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一定要使准备以教师为职业的学生认识到。
2 将职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具体行为要求
2.1 热爱教师职业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职业是个人的兴趣所在,并不断地追求,努力拼搏,最终他会将职业转化成事业去做,这就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情感,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有认同感;然后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使学生执著于教师职业。
2.2 深刻的教育观、发展的学生观
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全面而深刻,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发展的学生观。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善待学生。学生的发展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个体。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不论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活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无论学生大小,都有思想、有情感、有分析、有判断,在与他们沟通、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们的人格,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2.3 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目前的岗位需求,经过调查、了解、实践,总结出“一专多能”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综合教学技能。“一专”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语言综合水平,是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多能”指多种教学技能,是对学生能教学的要求,是教法课的要求。
1)语言的示范能力。①听辨出每一微小音素的变化与不同并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语音;②要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言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语言规范得体;③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对学生有模仿作用;④板书字迹工整、规范,设计合理并能突出重难点。
2)综合教学技能。①能唱,结合教学教唱学生英语歌曲,利用学生熟悉的曲调填充新内容用于教学或辅助于教学;②能画,具有四级或五级简笔画技能,在教学中能运用既利于学又能说明问题的简笔画;③能表演,能充分利用体态语,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情感,做到有声有色;④能组织课堂游戏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用恰当的游戏组织教学;⑤能设计、制作适用于教学的各种教具,能制作、使用课件,能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录像、幻灯片、多媒体等)。
2.4 具备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在学校中,职业责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包括教师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教师能否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是衡量这个教师是否称职和胜任工作的标尺。有责任心就会有敬业心,工作中就会认真负责,勤于思考,甘于奉献。这些非常重要,必须注重培养,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
3 职业意识体现的难点――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师德的核心是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捷尔任斯基在表达师生关系时说道:“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亲切感、理解感和期望感上。
有一个学生在实习时,管理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不久,有一个孩子给她一支铅笔,她当时就说:“我没有用,不要。”就在这个孩子转身返回的时候,实习生发现她含着眼泪,于是她抱起孩子说道:“老师不能要学生的东西。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非常喜欢你,你用这支笔每天为老师画一张画,好吗?”这个孩子笑了。在她实习期间,这个学生每天都拿着画在班级门口接她。实习汇报会上这个实习生讲了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学生。这种亲切和理解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同时期望学生用笔记录老师,产生教育效果。
4 实习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升华他们对教育对象的爱
英语教育专业的见习和实习是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体现学生对教育对象爱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因而在评价学生的见习、实习成绩时更注重对他们的职业意识的评价,对他们敬业精神、责任感的评价,对他们的师德核心――爱进行评价。
有一次实习前,有一名学生提出到实习学校要带高年级,她感觉自己带不了低年级。带队教师开导她:“你如果能让一年级的学生喜欢你,说明你有能力。他们和你同样有思想,有感情,只要你耐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他们就会喜欢你。”带队教师把她分到一年级,她下课后及课间操期间深入班级看护学生,而且常常蹲下与学生谈话,很快得到学生的喜欢,也得到指导教师及校方的认可。每当她出现在班级,很多学生就会兴高采烈地迎接她,下课会有很多学生跟着她甚至拉着她手走出教室。有一个小学生天天回家向家长谈起这位实习老师,家长特意赶到学校见一见这位实习老师。实习结束,她不仅被评为优秀实习生,还被这位家长聘为家教。将这个案例讲给要下去实习的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和感悟。
每次学生实习返回学校,都会津津有味地谈起他们实习的感受、当老师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看到孩子围着她,感到很骄傲。有的学生说看到她的学生问这问那,感到的责任很重。通过实习让他们体验教师这个职业,让他们体会教师这份责任,让他们释放教师这份爱。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意识完全可以通过实习得到固化。学生的责任心体现在工作中,转化成对其教育对象的爱,提升到敬业的层面。
参考文献
[1]王来喜.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制定实验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研究的能力,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干什么,才能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是实验过后,学生却不知道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到什么样的结论,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乐了一下,没有太大的实效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此次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以保证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
二、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实验学习和探索当中。
案例:加热和冷却
师:(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有办法可以让乒乓球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生:(思考)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被热水浸泡后鼓起来的乒乓球。提问:(1)为什么热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呢?(2)用热水能不能让瘪了的破乒乓球鼓起来?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管装在哪里的空气,它是否都有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证明不管空气放在哪里都会出现受热体积膨胀的现象。
实验工具:气球、瓶子、塑料袋
一名学生这样设计:准备用气球装空气比较容易观察到现象。最方便安全的加热方法是用热水,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明显变大。还有学生用瓶子,实验现象是瓶子的盖子拧不开了。
……
之后,借助PPT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
这样以问题思考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猜想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针对某个问题,他们就会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假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为高效实验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1)改变小车的拉力会影响小车的速度。(2)小车的载重量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小车的拉力与载重量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课。得出实验最后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开始,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以猜想为导向的实验设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记录单是制定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我校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后活动记录;(2)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3)学生准备一本空白记录本。三者之间各有优缺点,其中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能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设计、记录内容较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而自备空白记录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种表达能力。但是,缺点便是记录费时,教师工作量增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记录表,正确做到既方便自己记录,又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还以《小车的运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还是要“扶”。如果在教师指导完如何设计实验后只发给学生一张空空的白纸,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设计不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出来。教师在实验设计单上留几个空位让学生补充,主要让学生对“对比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加深理解,还有如何对改变的因素进行设计,完善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验记录表如下:
这样的记录单设计既简单又清楚明了,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就可以得出载重量是否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简单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的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银山.浅谈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制订计划”[J].科学课,2005(05).
慕后音:响起一阵急促的电铃声,表示上课了。赵卫国戴着眼镜,夹着公文包,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
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赵:“同学们交上来的论文我都看了,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创造力丰富,全班没有不及格的。但大兵同学的论文让我突发脑溢血,连夜去省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刚刚才脱离生命危险,刚从省人民医院回来。你们知道大兵同学论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赵卫国绕着舞台踱步,用手指着台下。大兵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牛顿——19世纪最大的骗子。”
赵:“今天大家一起来评析一下大兵同学的论文,也希望大兵同学能为他自己的论文作现场答辩。”赵卫国扫视了一圈台下,“大兵今天来了没有?”
台下鸦雀无声,
赵:“大兵,大兵,大兵。”
赵:“大兵今天没有来,那我们先来分析他的论文。大兵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漂亮姑娘你没去追她,她就会在原地等你。事实上这显然是错误的!当你不去追求这个漂亮姑娘时,过不了多久她就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牛顿的第二定律说施加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这显然也是错误的,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话,当你越热烈地追求一个漂亮姑娘,这个漂亮姑娘也会有越热烈的反应。但事实上如果你是猪八戒或者癞蛤蟆,那么你的热情只能招致她的反感,离你越来越远。
牛顿的第三定律说物体与物体相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这显然错得更厉害,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话,当你爱上一个漂亮姑娘时,这个漂亮姑娘也一定爱你。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天下如果有这样的好事,那为什么有这么多单身男女呢?
所以,伟大的牛顿三大定律毒害了无数的善男信女,使成千上万信奉他理论的男人终身不娶,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其恶毒影响无异于洪水猛兽,我们应该完全。大兵同学在论文的结尾呼吁有关部门把牛顿的三大定律作出定性,并从教科书中删除。
这时候大兵哼着小曲,歪歪扭扭地走进了教室。
赵:“大兵同学,你看一下现在几点钟了?”
大兵:“老师真对不起,我冇得手表,手机也冇得电了,所以不知道几点了。你要是很想知道现在几点了,就问一下其他同学吧,我刚才走得有点急,你就让我先喘口气,休息一会儿吧。”
赵:“停!停!停!怎么搞的,你不明白我的话吗,我的意思是你上课迟到了难道不知道吗?”
大兵:“老师,我就是因为冇得手表才不知道已经迟到的。现在刚刚知道,谢谢老师提醒我。”
赵:“谢什么谢,你怎么那么多话啊。你知道迟到了怎么还径直往里走呢?”
大兵:“老师,你把问题弄颠倒了,我是先往里走,然后才晓得自己迟到了,你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弄错了。”
赵:“好好好!就算我问得有问题,可是你上课是不是迟到了?”
大兵:“老师,难道我上课迟到了你都不知道吗?”
赵:“我是问你你知道不知道?”
大兵:“你是不知道才来问我的,对吗?”
赵:“对什么对,我是问你难道你不知道吗?”
大兵:“哦,就这个问题,那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老师,还有没有别的事情?”
赵:“什么别的事情,你迟到了你不对,你难道不知道该怎么做吗?”
大兵:“哦,你是问该怎么做,老师你难道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吗?”
赵:“我是问你你该怎么做!?”
大兵:“我知道你问我,那老师让我回去想想再告诉你好吗?”
赵:“好什么好,我是让你现在马上回答我的问题!”
大兵:“回答什么啊?”
赵:“回答你该怎么做!!!”
大兵:“我当然是一会儿就回到座位上就可以了。”
赵:“我是问你现在!!!”
大兵:“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啊!”
赵:“现在你该怎么做才对!!!”(赵的声音变大、变调了。)
大兵:“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才对啊!”
赵:“那你还不赶快回答!”
大兵:“可是你问了我那么多,我已经不知道你到底先让我回答哪个问题了?”
赵:“那你先回答我,这次中期水平考试为什么不能及格?那些重点知识我都给大家划出来。”
大兵:“哦,这问题,我考试不及格可是完全不能怪我。”
赵:“怎么不能怪你,一年365天你天天玩,不读书怎么能及格?”
大兵:“老师,我一年365天天天有事情,忙得不得了,实在是抽不开身。我给你算一笔帐,一年365天我是如下安排的:赵:“礼拜天没读书我不怪你,那还有260天你在干什么?”
大兵:“每年两个月的暑假里大约有30天的天气非常热,导致四肢发软,头脑发晕,无法念书,加之脑袋里还要想着那些可爱的美眉,因此,一年只剩下230天。
赵:“暑假太热,不能读书,这个我也理解,那你也还有230天啊。”
大兵:“按生命科学的说法,人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我为了挤出时间读书,每天只睡觉4个小时,占了一年的61天,扣除睡眠时间一年只剩下171天。
“每天玩个个把小时的游戏,吃个个把小时的饭, 吃个半个小时的零食,扣除这些时间一年还剩下125天。
(赵卫国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又无法发作,气得无话可说。)赵:“你还要过三八妇女节和六一儿童节?”
大兵:“何是不过妇女节和儿童节呢,我女朋友一过妇女节我不就得请假去陪她逛街?要不她给你闹个天翻地覆,有话说老爸是天,老妈是地,老婆是玉皇大帝,宁可惊天动地也不敢得罪玉皇大帝。我这人最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一过儿童节我就得去为他们组织活动,不也得休息?
“就是这两天节日不过,也还有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迹纪念日,国际爱滋病日、国际环保日、无烟日、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
赵:“你要是这样的话,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过节日,你还读什么书,干脆不读书,回家天天过节算了。”
大兵:“我就是想多点书,所以每年只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51个节日,比如男人节、光棍节我是不过的,就是情人节我也只过一次。”
赵:“你每年还可以过两个情人节?”
大兵:“你冇点文化,情人节有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阴历7月初7是中国情人节。我扣除这些节假日一年还剩下34天。一年里还有父母亲的生日、各种同学朋友的集会,还可能会生病,还去看场电影或者参加一些其他活动,占了一年的33天,算到最后一年只剩下1天。剩下的这1天,就是我自己的生日。老师,你说说,我可是完全没有时间念书,考试又怎么能够及格呢,你总不至于让我把吃饭睡觉的时间用来学习吧?
赵卫国气得吐血,无话可说,只好把话题重新转回来,“好,现在我不管你为什么考试不及格,那你先给我回答你迟到了该怎么办。”
大兵:“迟到了就该抓紧时间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啊!”
赵:“难道时间是可以补回来的吗?难道你不知道时间是不可以倒流的吗?”
大兵:“知道啊,可是老师你并没有问我时间是不是可以倒流的这个问题啊?”
赵:“我是问你时间是可以补回来的吗?”
大兵:“这个问题啊,补回来其实是说把以后的时间利用好,来弥补过去浪费的时间。老师你说对吗?”
赵:“我不是问你这个!”
大兵:“那你刚才明明是问我这个啊,那老师你到底是问我哪一个啊?”
赵卫国气得说不出话了,“我不是问你哪一个!”
大兵:“不是哪一个那是什么啊?”
赵:“不是什么!”
大兵:“不是什么是什么???”
赵卫国完全不想与大兵再说下去了,“没什么,你别在这里,赶紧回座位去听课!”
大兵一幅不把问题说清不回座位去的架势,“老师你为什么今天问我这么多话啊?”
赵:“不为什么,你快点回去吧。”
大兵恋恋不会舍地说:“好的,老师,那我回去了。”
大兵刚一转身,下课铃声响了。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我有幸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职教师,对我的教育生涯提出了新的挑战。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就像上语文课一样,坐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个去讨论,学生无兴趣,老师累得够呛,真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与社会呢?为了上好这门课程,我反复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活动”,言外之意,就是通过实践探究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由地来实践、来探究、来创新。学会实践的知识,学会融入生活的本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一、活动主题来源于生活
我首先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例如,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关怀贫困地区学生,每天给免费的课间餐,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喝上一杯牛奶,我决定在我校四年级开展《一杯牛奶》的主题活动。然后,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活动小组去探究,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去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对牛奶加工、销售等都很感兴趣,我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牛奶背后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的一次实践,学生沿着牛奶的起源、加工、饮用等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然后在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此次活动,改变了他们对一杯牛奶的肤浅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杯伸手可得,好喝有营养的奶,还让他们知道了一杯牛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伟大生命的珍贵。这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二、在生活中开展有效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和社会,就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和常识,如,在2015年3月,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活动,我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交通工具的种类,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交通标识的含义及新的交通法规,中小学生不良的交通行为等知识,并进行交通知识擂台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学到很多自我保护和关爱他人的知识与常识,同时,也赋予了这一活动主题更多的教育意义。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教学
所谓生态课堂,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原生态课堂,是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课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讲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番话道出了生态课堂的特征:即尊重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与教育机智,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把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引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入“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了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尊重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的个性,是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就是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个性思维,营造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及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知识中去,使生活实践与知识紧密结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学会自己动手作,动脑想,动笔试,动口问等,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造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在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中动脑思考,积极体验,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加强协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比如二年级《毫米和分米》教学中,就可以进行分组学习,相互讨论、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加强协作联系、合作学习,让这个小组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实物来表现毫米与厘米、分米的区别,让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意见。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张扬,而且通过协作、协商、交流、归纳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得到很快的提升。
四、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汲取
关键词:自学动机;学习目的;方法指导;大胆质疑
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行自学的意识已经有所萌发,但是自学的方法还需要指导,自学能力有待加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班级里进行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强烈的自学动机
“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学生较强的学习依赖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学都存在着一些疑问:我们到学校里就是来学习知识的,是老师“教”我们知识的,我们为什么要自学呢?因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设法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
1.在故事中激发动机
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事例很多,如,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也是自学成才的,还有伟大的画家达・芬奇等等。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此类的小故事,使学生在这些伟大人物的影响下,在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到自学对于成才的巨大作用,从而激起学生自学的动机。
2.在情境中强化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熟练把握教材知识与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的跨度,创设一个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
3.在探索中持续动机
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独自或者是在学习小组、老师的指导下,冲破一个又一个的阻碍,一步一步地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自学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体会到了探索的艰辛,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了他们继续进行自学的强烈愿望。
二、明确的自学目的
进行自学,必须明确自学的目的:主要学习哪些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要求。有了明确的目的,那么学生的自学活动也就更加有的放矢,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我们现在的教材,内容少而又少,这就为学生的自学带来了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扶到放,逐步引导,让学生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如,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设计了详细的助学提示,告诉学生从哪入手,思考什么问题,最后该得出什么结论等。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掌握了步骤后,再逐步简化助学提示,最后只设计几个主要问题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地学会了自己提出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知识时所要达到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开始时,学生自学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他们只是看书上的例题和解题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不去深入思考。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迫在眉睫。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指导。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法则的教学,要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注释。我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特别要认真看小注。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看题目下面的分析。讲应用题时,例题的下面有分析讲解,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让学生从问题入手,一步步寻找条件,想办法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解答。
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比较基础、比较重要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但会关系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各位小学数学教师就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弥补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一、结合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教师要要深入、认真地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师教材内容更加相符,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教材使用方面,教师要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可以针对教W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地积极学习教材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其思维。而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学大纲,了解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步骤性,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二、利用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假如能够在课堂开始的初期就采用问题或者案例的方式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那么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公倍数》这一章节内容时,上课之前教师首先可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座寺庙,其中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在某年的6月1日开始他们下山打水。老和尚打水6天然后休息1天,小和尚打水4天休息1天。另外一座寺庙的和尚想在二人共同休息的时间里去探望他们,请问其该选择哪天呢?同学们在听到此故事以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计算。由此一来,教师在导入新课,开始带领学生学习公倍数的相关知识,这样在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状况下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教学效率更高。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且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为此,首先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由略至详。通常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文字表述方式都是非常简练的,这样也就加大了小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教师要选择使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其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另外,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关联。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要将不同知识彼此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体系,不断地优化其知识结构。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此外,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例如教师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尝试将易于理解的多个课时内容进行整合,成为一个课时。将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课时划分成多个课时,详细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如此一来,就能够实现了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能够认真、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得配合教师的工作,可以参入到教学活动中,那么就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加强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于每堂课而言,其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就要注重教学反思,要不断地查缺补漏,进而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弥补不足,发扬优势。另外,教师要积极地听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以此来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邀请同行以及专家进行听课,使其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给予有效的改进。而且教师要不断地与同行与专家进行切磋、学习,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掌握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改善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数学教师就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深入地研读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要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并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学反思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6,(06).
[2]潘娟.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0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因为学习数学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在生活中。好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贴近生活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了生活化数学的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出示有关年、月、日的图片,让学生回顾图片上的生活情境,并且让学生说出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年、月、日,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效果。然后我又提出有关年、月、日的问题,一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学生能很轻松地从生活情境中找出数学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发现问题。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不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没有贴近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并且大量的生活材料又怎样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学生触手可及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学生不易收集的资源,教师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再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决心。
如《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课前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然后课上汇报。学生发现的信息有:超市中有些物品的价格用到小数、跳高和跑步成绩用到小数、各种建筑物的高度用到小数等信息,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在教学中让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探究数学知识,让数学融入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让学生把这种快乐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会经常把知识回归生活。如教学《认识圆》后,学生找到了车轮、井盖、花坛等生活中的圆,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从厌倦数学到喜欢数学。
四、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到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活动课就有学生的用武之地,每次学生活动课的时候,都要给学生提供一次应用知识的机会。
关键词:生化;实验课;教学体会
一、“讲授”与“示教”结合,以提高操作效率
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内容;然后上实验课,教师先讲授实验目的和要求,再讲实验操作方法。由于学生对实验课缺乏了解,独立操作能力差,在自己动手操作时仍然遇到很多困难,实验时间长,结果不理想。教学实践表明,在讲授实验方法的同时给予示范操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学生年龄小、独立性差的特点,教师在讲解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边讲边做。例如,开学的第一次实验是“饥饿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是生化实验课的基本操作。为能做好标本,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方法如何区别,教师的示范从如何麻醉兔子、剖腹、取肝要快速,并且要注意教导学生的操作方法,都给予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提问,并给予解答,使学生明确基本操作过程,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效率,完成实验课的内容。
二、实验辅导“以点带面”,增进实验课堂秩序
由于中专学生独立性差的特点,虽然教师在实验前进行了讲解和示教,但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和辅导。每次实验我们把学生分为几个组,在实验操作中几乎每个组都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点,通常我们只有一个教师和一个实验带教教师,帮助了这组,另外的组就要等待,这样不仅耽误时间,也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为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确保实验课的秩序。教师在辅导实验时,重点辅导一个组的实验,以这个组为标准,其他组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这个组请教、观看,以便得到解决,这就叫“以点带面”。通常我们分八个组,要这些组开始实验时,教师注意观察,看哪个组接受能力强、操作顺利、速度快。如果是第一组那教师就应重点给第一组指导,使这个组能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如果其他组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到第一组观看,还可以在第一组学生的指导下得以解决。我们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这样教学可以保证课堂秩序和纪律,也有利于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解学生对操作技能和原理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实验时多设问和启发,以转变学生在实验中不善于思考的应付态度;
(2)让学生上讲台作演示操作;
(3)批改或讲评实验报告,将成绩列入期末总分;
(4)实验中加强巡回,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5)加强实验内容的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
以这些手段来获取教改信息,开发学生的智能。如在“转氨基作用”结束时提出“人体内八种必需氨基酸分别是什么?体内合成尿素的原料是什么?部位在那里?尿素通过什么随什么器官排出体外?为什么?”通过抽题当面回答,记忆不理想的学生马上翻书复习,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目的,最后集中请两名学生解答,台下学生仔细观察讲解后进行“挑错式”评论,学生基本上能指出问题及纠正错误。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解答的问题的情况作补充强调,使学生当堂得到了巩固。
四、重视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作风
在实验课上应使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知识给予解释。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可将一些实验叠起来,如,饥饿对肝脏糖原含量的影响+肝脏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即可观察到正常喂食兔子和饥饿24小时兔子的肝脏试管的颜色区别,又可用学过的生化知识说明严重饥饿者及严重糖尿病患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生化机理。
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1号试管产生紫红色化合物,2号试管不产生紫红色化合物?因为1号试管有丁酸作为底物,与肝组织匀浆保温,丁酸可转变为酮体,可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反应产生紫红色化合物。2号试管无丁酸作为底物,与肝组织匀浆保温,无酮体生成,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反应不产生紫红色化合物。学生提问收到满意的结果,这既培养了分析观察能力,还促进了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教学也起了反馈作用。
生化实验有时还会出现与我们设想不符的结果,即使如此我们也应尊重实验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饥饿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一实验,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观察记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满足各个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使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本文就如何就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语言和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来组织教学进行了以下探讨。
1.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应以“职业技能”为驱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各个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改变本科、专科教育中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要以“职业技能”为驱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产业技术水平的现状,以满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现实需要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能达到就业上岗的要求。
在许多目前非常热门的高职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特别是诸如数控车床、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等专业更应加强实训的比例。可以课堂学习的某项职业技能为驱动,设计系列的递进的技术与技能项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可设计出若干“全真”或“仿真”的职业任务,让学生将所学习的职业技能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
在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教学时,教师还可根据情况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在教授某些职业技能之后,由各组长负责安排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匡正。在技能学习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由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评选出最团结互助的小组及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技能的练习、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2.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应以“职业语言”为突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借鉴国外的成果,并且从我国的实践经验出发,初步确立了我国核心能力体系框架的八个模块: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其中有两项直接与语言有关,这足以证明语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体现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即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准则,依靠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具体过程为:教师把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程序性传授后,通过教师的行动导向和学生的实际操练掌握“与人交流”的核心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相关职业场景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去;也可从社会上选择真实场所,让高职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体验角色并恰当地应用职业语言。
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氛围与职场实际需要相结合,让每位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角,引导学生运用职业语言。
3.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应以“职业道德”为主线
思维开拓、技能实践、职业语言、知识传授以及职业能力创新,均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命题,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敏感的测量仪,是判断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能胜任工作,忽略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是就业者达成个人事业愿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在就职后赢得单位信任和重用的必要条件。
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处理好从业者个人利益与行业集体利益以及与服务对象利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走进课堂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大量的实践,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为了取得更积极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在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做出适时评价。任何评价,特别是期望评价,都会成为被评价者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目标,并进一步转化为下一阶段学习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动力。可以说高职教育的职业道德培养离不开校方和教师的教育熏陶、环境影响。
4.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应以“职业技能创新”为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新的职业情景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改进已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锻炼学生就着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散思维,或者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比如,在《现代酒店管理》的课堂上组织“现代饭店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讨论,使高职学生通过实际的调研对教材深入理解,通过广泛的阅读相关资料接触课本以外的崭新世界,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全国各地饭店业的管理现状及服务典范,增强学生的自信;在车辆检测、维修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发现新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更加迅速、准确地对相关车辆进行检测、维修。
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要及早发现,即使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依靠理论基础和积极地思考使职业技能创新出现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中,只有掌握和自觉运用教育规律,才能使高职课堂教学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需要,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实践,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性教育而是更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陶向东.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训练体系初探.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