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互设计思考范文

交互设计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互设计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交互设计思考

第1篇

关键词: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可持续;虚拟社区

1 概述

交互设计是涉及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数字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交互设计学科旨在对事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合理地分析描述与架构规划,而后再设计出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1]交互设计要解决的是“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师综合的考虑其间的关系,并做到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2 人机交互

(1)用户体验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产品设计特别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这便意味着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更加细腻和全面。造成这个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由于大的设计环境正开始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其次是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类产品的要求就变得更高了。再次是各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才能获得产品和企业的成功。[2]

然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也并不是绝对的。2005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交互设计理论家之一的唐纳德・诺曼博士就曾以《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为标题发表文章公开质疑交互设计中过分强调人的因素的误区。诺曼认为不假思索地加以采用此方法可能是有误导性、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屈从于用户的要求会导致过于复杂的设计,同时忽略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如今交互设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以用户为中心”或者“以活动为中心”所能解决的。例如,校内网的“开心农场”,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每天活跃用户超过300万。与此同时,无数人患上了“开心网综合症”,更有甚者偷菜成瘾患上神经衰弱。2009年开心网名列“中国十大被屏蔽网站”首位,有离开者痛斥开心网的“三大弊病”:浪费时间,泄露隐私,身价过亿却没有现实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开心网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国际上鼎鼎大名的MySpace、Facebook和YouTube等网站在美国也位居被家庭、学校和企业封杀的前三名。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断的反思。

人性本身的缺陷,如感性与理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取与享乐的冲突,封闭与开放的冲突,追求时尚与从众的冲突[3]等会导致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而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消费者正常的生活和健康,此时产品的优势已经转化为劣势。

(2)以人为本应当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可持续性发展”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性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可。[4]而人作为参与交互的主体,首先要确保其在交互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健康、有序、长期的交互。

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改变和影响人行为的能力,使得它必然承担起引导人们合理使用产品,并向人们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追求积极的自身价值,寻求和谐的使用环境的职责。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内心的共同诉求。[5]好的交互设计应当是能够对人的生产生活,情感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的设计。

3 人人交互

(1)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

“网络时代与以往各个时代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的社会存在论,即一个客观实在的社会和一个用计算机终端及网络连接成的虚拟社会。如何面对一个领土意义的社会存在和一个超领土超实体的社会存在,是网络时代的第一个社会特征”。[6]

虚拟社区给人带来安全感,经由媒介来表达自己,往往会自动过滤掉自己不好的信息,着重突出自身优点,而且通过虚拟社区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群。再者,人都有多面性,通过网络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潜藏的人格,扮演多个角色。同时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发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例如,较热门的网络游戏《模拟人生》就满足了以上条件。该游戏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将市民的生活与朋友、邻居间的互动关系紧紧结合。借由《模拟人生》所创造的人生国度,让你有机会创造一个“够创意”的生活,换个角度思考,与你的真实生活相互印证,也许会有更多的领悟。但这些交互产品往往只能解决远距离,虚拟社区人群间的交流,却无法促进近距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我校的江南听雨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在校师生之间、学院之间、行政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却无法促进寝室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而Facebook和人人网所采用的实名注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网络社区的虚拟化和不可信任度。Facebook由于它的真实性而备受好评,大多数Facebook的用户都只和自己相识的人交流,虚拟网络的世界也终于与现实世界有了交集。

(2)如何通过网络促进现实社区的交流。

交互设计横跨真实与虚拟的两端,通过设计数字信息产品和服务来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是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同一物理空间的人建立持久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社区具有传播准确及时,受众集中,影响力大的特点。如果加以利用,采用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现实社区人们的交流沟通。

4 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的关系

交互设计所关心的不仅是人与电脑的交互,也不完全是人与机器的交互,交互设计的对象实质上是通过设计或改进交互媒体产品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7]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虽然是交互设计的两个出发点,但设计人与机器交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机器能够更便捷、有效地实现人与人的交互。我们无法忽略人的社会属性,脱离了社会,人将不再是社会的人。感谢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便捷,只要我们能够因势利导,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Coper,A.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Why High Tech Products Drive Us Crazy and How to Restore the Sanity[M].2006.

[2] 王晓龙.论个人即时通信产品交互设计中的矛盾性[M].2009.

[3]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 方兴,杨雪松,蔡新元,桂宇晖.数字化设计艺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璞.浅论人机交互背后的人人交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课程群;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29-04

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点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归于此类,负责培养输出应用型人才,即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这些操作者拥有学科理论规范下的社会化操作运用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技巧,能够将习得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由此可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构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与研究型大学输出的精英人才和技能型大学培养的技能人才有着本质区别。

一、地方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行业竞争力

当下,以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为明显特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毕业生缺乏必备的就业竞争力,人才质量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之间的鸿沟较大,这一迹象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同样有所体现。虽然数字媒体行业人才缺口大,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但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新月异,只有保证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行业实际需要相符,切实增强毕业生的行业竞争力,才能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学科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技能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交叉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新生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尚未形成深厚的理论积淀,各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缺乏夯实专业理的基础课程,仅单纯专注于软件技术操作。与此同时,以感性思维为特征符号的艺术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经固化的知识架构体系,决定了他们很难进行软件技术的较深层次运用,尤其对于复杂的编程技术。软件课程体系不成系统,缺乏整体运筹,会导致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偏低。

(三)媒体技术与设计艺术融合不够

技艺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匮乏已然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培养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使命。目前,能够较好地将媒体技术和设计艺术相融的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不具备普遍性,这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二、影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一)专业的前沿性和跨界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设计艺术与数字传媒技术高度融合,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的鲜明特征,是一个涵盖了众多新媒体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宽口径新兴交叉专业,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2年,教育部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明确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划拨为设计学下属二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时间尚短,且学科属性的交叉复合性和专业实践的跨界融合性都是传统艺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均未曾企及的。因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亟需完善。

(二)课程体系的混乱

课程是落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阵地。只有通过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缺乏整体性考虑的单门课程只能培养单项技能,必然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链条,降低人才质量。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多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实践与创新,课程离散无序堆积和因人设课的现象已为常态。

(三)课程群建设思想的缺失

课程群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1]。从教育学概念出发,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若干课程群。综观地方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很多学校总体上还未能形成合理的体系,缺乏课程群建设思想的指导,好大贪全,弃小乏精的思想高居主流。具体表现如下:

1.课程群建设意识淡薄,课程设置割裂混乱

从课程群的概念可知:群内课程具有关联性,课程群整体具有一体性,重点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课程群的结构应合理、层次应清晰、衔接应得当,群内课程应相互配合、相互照应[3],合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缺乏集群思想的指导,只是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的简单堆砌,课程群架构缺少严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割裂,缺乏特色和创新,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媒体创作。

2.课程内容孤立无援,背离行业需求

目前,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不关心所授课程与群内其他课程的前续后继关系,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建设或缺失空位。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衔接,没有充分考虑与数字媒体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使很多教学内容远远地背离了行业需求。这种传统的、凝固的、静态的课程内容建设方式与我们大力倡导的技艺兼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3.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指对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考察、整理分析、取舍重组和科学抽象的能力,已然成为衡量通才及社会效值大小的标准之一。很多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严重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兼修。媒体产品研发是创造性工作,更加需要综合能力鼎力相助,该能力的培养亟需重视和补充。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群建设的方案

如前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和课程群建设思想的缺失。目前,交互设计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国内外很多高校近些年都相继开设了交互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行业需求与日俱增。笔者以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方向为例阐述课程群建设的方案和思路。

(一)根植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土壤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课程群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方法和手段。创新的人才培养范式可以为创新型课程群建设提供广阔、灵活的发挥空间和舞台,有利于获得课程群整体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学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胆采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共同处于专业平台课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分属不同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室学习模式。工作室以学生的项目创作为根本,配备专业教师,开放管理,制度灵活,富有弹性。交互设计专业方向便是在这种新模式下开展教学,大受师生欢迎,效果显著。

(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体系结构

在构建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群体系时,利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优势,突破传统的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框架的羁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与地方经济对接,强化课程的关联性,确保形成彼此照应、界限清晰、层次明朗、知识链完整、目标明确的课程群架构。根据交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构建课程群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交互设计方向课程均在工作室模式下开展,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体系架构本着先基础后核心的进阶原则,按理论、实践和综合三个层次逐级递进。理论层包括《交互设计概论》和《交互设计程序与方法》两门课程,负责完成交互设计的核心理论内容的讲授;实践层包括《实现技术1+项目A》《实现技术2+项目B》和《实现技术3+项目C》课程,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兼具进一步强化交互设计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内解的重任;综合层本质上应属高级的实践层,包括《综合项目》和《毕业设计》课程,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实践技能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进化与提升。三层次课程学时比例为51924,以践为主,理论与实践交织纵横,互促互进。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点,单门课程内容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群一体化的系统指导思想下开展,不能孤立设置。本着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对单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动态的优化和重组,保证群内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和纵向递进,避免知识链条的重复建设和缺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螺旋式上升。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弹性教学大纲

以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纲领,在课程群大框架内,进一步明确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各门课程在课程群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鉴于交互设计是设计学的新兴学科,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交互设计的主流方法和设计风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因此,要确保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弹性,与时俱进,动态优化,紧随行业需求。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可从指导教师的横纵项课题、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企业项目、自建项目库、学生自选等多维度导入,力争做到项目来源立体化、多元化、行业化和市场化。

2.遵守实践教学主导课程内容融合的课程设计原则

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与方法,需要实验、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系统优化。利用工作室自由开发的优势,大幅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优化实践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融合贯通于实践教学,任务驱动,以做促学。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对交互设计知识链条有较高层度的融合和消化,完成专业知识的合理建构,提高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整体把控能力。

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交互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和重组的过程中,明确规范教师之职为引导、启发和评价,学生之责为发现、分析与解决,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等综合能力。

(四)交互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以小组形式实施小班教学

实践教学中的实训项目一般较大,一人之力无法保证项目质量,组织学生以3~4人的小组形式开展项目,每个小组成员一经确定不许更变,轮流选派组员担任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和汇报工作。每位教师负责4~5组的指导工作,教师必须清楚掌握每组项目进展情况和组员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个性化全程指导,甚至可以作为普通组员参与小组项目。在小组小班教学中,教师是项目质量的重要监督者,为此,弱化统一授课的教学形式,强化互动指导,让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并采取“启发式”、“双向互动式”和“研讨式”等多模态教学形式,效果甚好。

2.模糊课上课下的界限,突破学时限制

用有限的课上学时完成优质项目几乎没有可行性。必须利用工作室空间开放的优势,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模糊学时概念,使“课上”和“课下”良好衔接、融合并有效运行,为项目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3.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导向作用。提高考核标准,增加考核难度,制定了一套与工作室培养模式协调一致的多维考核制度。项目质量考量、组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作品展览共同打造课程考核体系,全方位、无死角地完成客观评价。对于有开发价值的优质项目可考虑与相关企业合作孵化,挖掘市场价值。

(五)教学活动主体建设

1.教师主体建设

教师指导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主要驱动力和催化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交互设计项目,有效传达设计创意的思维理念与方法。为此,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交互设计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训,或到国内境外交互设计高校进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项目指导的双重能力。同时,形成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改革研讨会,期初与期末开展课程建设预备方案和课程总结会议,团队教师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主体建设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学生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主体,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之研究型大学略逊一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接受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并做好充分投入的思想准备,通过加大课业量和提高考核标准来强化学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山.组建课程群 打造学科优势――兼谈培养科学专长技能[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2]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02-104.

[3]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4]杨丽.工转艺学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嬗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1-1753 .

[5]x乃明,刘思峰.试论不确定性定量方法课程群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29-32.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Specialty-oriented Curriculum Group

――The Case of Digital Media Art Department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Li, Chen Weidong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that developing pract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hortening the ga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group,build plastic knowledge framework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ig curriculum framework, so that, it can form a knowledge chain,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ervice for local better.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avely adopt the innovative studio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highlight the overall advantages of the curriculums. They have formed a set of more complete methods and ideas i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第3篇

【关键词】灯具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使用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受众群体消费心理的创意灯具也应运而生。但“不是所有的消费心理都能转化为消费行为”[1],这种灯具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创意灯具的的针对性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2]。想要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中保有更长的生命力并且能被消费者快速的选择,就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和需求下,做出最恰当的定位并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方案。所以我们需要设计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产品,还有产品与人行为中的交流互动。我们提到的这种交流互动关系就立足于交互设计。

我们可以理解为: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与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通过对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作为面向使用设计的学科,交互设计的任务就是设定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并通过规划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来引导使用者的使用。所以说,行为、内容和形式是交互设计的三个要素,也是交互设计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其中,行为是交互过程的框架,也决定了交互的模式,是交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交互过程中所提供的功能,包涵了具体的信息和信息的组织结构,是交互设计的基础;形式是交互过程实现的依托,包含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界面表现形式,也是交互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行为的设计

一款设计优秀的创意灯具作品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向使用者传递信息,当设计者为这款灯具赋予独特的形式或者特殊的文化意义时,就能促使这款创意灯具与一些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关系。当这款创意灯具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时,使用者自然而然会对其产生良好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的产生就能更好的快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这种对交互平台中人与创意灯具的互动行为模式的设计正是交互设计的核心。

当我们以比较传统的形式来了解一款创意灯具时,往往会注重于这款灯具的材质、构造、功能等等。但以交互设计为依托的话侧重点就有所不同,理查德.W.布坎南(Richard.W. Bushanan)曾这样评价交互设计:“通过协调产品的影响、效力,甚至复杂的系统创造和鼓励人们参与一个活动”[3]。就是说,传统的工业设计是针对创意灯具的设计需求进行一个创造,而交互设计则更注重人的活动,或者说是使用者的亲身体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在怎样的环境下执行什么动作。因此,谈到交互设计,需要创造的是关系与活动,也就是说这款创意灯具会对使用者进行讯息传递或者说使用者根据行为习惯或使用前的思考对这款创意灯具进行操作行为的反馈。

所以说一款好的创意灯具通过合适的行销手段或者强大的平台,让用户有了第一次试用行为,当用户再次来使用的时候,往往因为它确实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其他同类产品的更加好用、易用等。人们普遍认为交互式创意灯具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在人与创意灯具本身之间所发生的信息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人是主动的一方,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驱动着行为互动过程的进行。

二、内容的设计

以行为为核心的内容设计是交互设计的基础,而这种内容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体验。所以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使用者所参与的活动,理解使用者在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以及为什么会参与这个活动。

设计师经过对各种信息、资料分析后对消费者在规划完整的空间范围内所反应出的各种行为的预估,而后经过周密的设计针对消费者的各种行为进行相应信息引导,指引他们怎样在一个创意灯具的交互平台中进行各种操作行为。因此怎样规划好使用者对这款创意灯具的认识过程,怎样安排好相应行为和反应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交互行为的内容设计其实无处不在,良好的体验背后通常都存在着大量的设计行为。

三、形式的设计

当我们具体着手要设计一款具有创意的灯具时,都要考虑什么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工业设计的著名格言:“功能决定形式”,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考虑可用性。可用性是交互设计的基本也是重要的指标,它是对可用程度的总体评价,也是从用户角度衡量产品是否有效、易学、安全、高效、好记、的质量使用效果。这种灯具本身表达的设计就是交互设计的基础。

就功能和造型的可用性,我们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入手。生理上,亮度对眼睛的刺激和影响是灯具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部分;例如夜晚和白天眼睛对光的反应能力会有一些差距,夜晚突然开灯,人会有刺眼这样不舒适的感觉,其实这就是眼球在光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应激状态。所以说白天的灯未必在夜晚适应。心理上,不同的色彩和材质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回馈,当然还有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偏差等等。

所以在一款创意灯具设计中,开关总是首先得到重点的关注。例如会有声控、触控或者有符合手指形状的按钮的设计等。把开关这么小的一个瞬间用交互设计的思维观察,给开关赋予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交互模式,令一个简单的开关动作变成一次有意思的操作体验。其次就是光的设计,以往的灯具设计中有许多设计师会在灯光效果上大做文章。设计师会以主观创造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光的视觉效果,当然这些灯具也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感官享受,但是这时设计师和使用者就将处在一个相互主从的关系,这样不论对产品研发还是市场的销售,都相对被动。所以将光的变化与使用者的操作行为紧密结合,以引导性的操作方法设计一套让使用者在对光进行调节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这款创意灯具所特有的操控形式。

四、创意灯具设计中的交互思考

其实一切设计的中心都围绕着使用者,怎样让使用者在对一款创意灯具进行最初的操作中产生兴趣?当然我们不仅要把针对受众群体的各种特点的考虑融入在这款创意灯具的设计中去,更需要设计一个良好的、有趣并且丰富的操作行为的体验过程。这就需要设计师认真考虑如何响应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以及使用者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设计不同类型的交互式媒体模块,并赋予其易用、高效和充满美感的交互方式。当设计师做出这些考虑之后,就能让这款创意灯具解决使用者在使用中产生的相应的麻烦,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反馈的交互方式。所以说交互性的创意灯具,就是让灯具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日常使用中的问题,并让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成为这款灯具的创意点,根据这个创意点设计出相应的交互模式,让使用者在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享受体验的乐趣。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既然使用者是一切设计的核心,那为何不把各种交互模式设定的权利交给使用者?如果我们不仅仅着眼于某一款或者说某一个类型的产品,而是将多种产品有机的整合。使用者可以对灯具各个部件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以及操作方式上自由地进行交叉组合,将选择权利完全的交给消费者,而我们仅提供一个完善交互平台。这样不仅更符合当今标准化、大批量式的生产结构,更能促进各种产业间的结合。因为交互设计本身就诞生在工业设计、传达设计、人机交互、认识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所以各个学科、产业领域的交叉融合势必会成为创意灯具设计乃至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结语

交互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通过对创意灯具设计中交互设计三要素的分析整合,我们对它们有了比较深入的探索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不能仅仅把交互设计作为一种概念,而是要让它成为一条设计原则、一种设计常识。特别是在设计创意型产品的时候,一个创意点的完成更需要使用者的参与、体验和反馈。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以更动态的视角来考虑使用者以及他们想驾驭的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时刻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消费者为根本的做好完全与环境协调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红.消费心理学 [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第4篇

【关键字】互通立交、设计

一、前言

互通立体交叉作为一种交通设施,是道路交叉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实现不同方向车辆的合理有序的转换。建成后在整条公路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设计的合理与否整个城市的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互通立交的形式

1.半定向半苜蓿叶形立交

半定向半苜蓿叶形立交的布置形式:立交中1个左转匝道或者2个左转匝道选择环形匝道,其他左转匝道选择定向匝道,立交平面呈现半苜蓿叶形态。这一立交左转环形匝道不是在任何一个象限内都可以进行任意布置,而需根据转向交通量来定;半定向半苜蓿叶形立交的通行功能非常强大,在转向交通中具有主流方向的节点中非常适用,外形美观、对称,但是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较高。

2.全苜蓿叶形立交

全苜蓿叶形立交的布置形式:立交4个左转匝道中,每一个左转匝道均采取环形匝道,4个右转匝道与相交路连接在一起,立交平面呈现苜蓿叶形态。全苜蓿叶形立交的造价比较低,外形对称、美观,景观效果比较好,但是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适合在没有任何用地限制、施工面积大的立交工程项目中应用。

3.Y形立交

Y形立交的布置形式:2个左转匝道中,每一个左转匝道全部选用定向匝道,然后分别进出主线,立交平面呈现Y形。Y形立交适合在高等级道路向交通流量非常大的T性路口转向中应用,若是碰到十字节点,则可以选用双Y形立交。

4.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的布置形式:立交左转匝道,主要选取环形匝道进出主线,立交平面呈现喇叭形态。喇叭形立交主要适用于一般互通立交且各转向交通量都相对较少的情况。喇叭形互通立交主要有两种形式,即A形式与B形式。在选取A形喇叭与B形喇叭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形、交通量等相关因素进行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A形喇叭。相比B喇叭,A喇叭的优点是利用大半径匝道驶离主线,利用环形匝道进入主线,能够为车辆行驶提供安全保障。在十字节点中,可以选取双喇叭形立交。

三、互通立交选型的基本原则

1.两条干线或功能类似的高速公路相交时,应采用设计速度较高的能使转弯车流保持良好自由流的各种直连式匝道;非干线公路间的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宜用直连式。当左转弯交通量较小时,可采用含设计速度较低的直连式(或半直连式)匝道,或部分环形匝道的涡轮形(或混合式)。

2.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相交或两条一级公路相交时,可采用混合式立交。当转弯交通量不大时,允许在较次要公路的一方设置相邻象限的环形匝道。

3.高速公路与交通量小的二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在被交公路上设置平面交叉的旁置式单喇叭形、半苜蓿叶形立交。匝道上不设收费时,宜采用菱形立交。

四、互通立体交叉设计分析

1.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时交通的干扰,从而保证道路交叉处的交通安全与快速通行。

2.互通式立交设计车速。我国对设计车速的定义是:在天气良好,交通量小,路面干净的条件下,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受限制部分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设计车速实际是个理论的车速,而车辆的运行车速是实际的85%车速。

3.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设计。匝道设计按一个固定车速来控制整个匝道的设计指标,是不符合汽车行驶特性的,导致匝道不能提供顺适、安全、经济和通畅的要求。匝道的设计车速与公路主线的设计车速的应用在设计中是不一样的。公路主线按设计车速来控制整个路线指标,来提供全线的安全、舒适的行驶。而匝道是提供车辆转弯的连接道,匝道的设计车速除了满足匝道本身设计的安全、经济外,还要考虑到与连接道路的顺畅连接,这也是匝道的设计车速不能用一个速度来控制的原因。

4.互通式立交的变速车道设计。变速车道的横断面由左侧路缘带(与主线车道共用)、车道、右路肩(含右侧路缘带)组成。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路线规范规定:变速车道为单车道时,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

五、设计要点

1.平面设计

(一)匝道半径

匝道是构成立交的基本元素,是实现相交道路的交通转换,也就是转弯车道。所以匝道的设计离不开圆曲线。圆曲线半径的选取应与匝道类型等级相适应,考虑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重要程度,地形、地质、地物、用地条件及交叉角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并适应匝道上行驶车辆的速度变化,保证车辆能够连续安全的运行。

(二)分合流端

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单出入口,多出入口应尽量合并,即匝道为一带二的出口和入口,所以设计中匝道的合分流是必不可少的。分合流段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相邻出入口间距,规范上对各种出入口间距都给了相应的距离规定。

(三)主线上的分流点

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是分流车辆驶离主线驶入匝道的地方,也是减速车道的终点、匝道的起点,驶离主线的车辆,一般来说驾驶员还没有完全摆脱在主线上高速行驶的速度感觉,在分流点处车速并不能完全减至匝道设计车速,有时甚至高出匝道设计车速的一倍以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四)环形匝道设计

环形匝道作为唯一不设桥梁的左转弯匝道,在互通式立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常规立交型式喇叭型立交、半苜蓿叶及全苜蓿叶立交喇叭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环匝道可在任一象限布设,但车流的行驶效果各不相同。不少设计中都以交通流量作为确定内环匝道布设的依据,即流量小的方向通过内环,流量大的通过外环S型的匝道,这样做到了和交通流匹配。其实另外一个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在设计时也不能忽略,那就是出口匝道线形指标要求高于入口匝道,一般也应将出口匝道设置成S型曲线,而将环形曲线作为入口匝道。

2.超高设计

超高及其过渡由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平曲线指标比较低,所以超高不可避免,但超高的取值及过渡需要深入研究。匝道超高设计要充分考虑车辆在匝道上行驶速度经常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超高值。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应小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所对应的值;接近分流、合流处匝道超高值就应大一些。

3.确定立交匝道纵断面

纵坡设计应尽量平缓,最好一次起伏,避免多次变坡。出口处竖曲线半径应尽可能大一些,便于误行或其他原因要倒车时,不致造成危险或引起阻塞。入口附近的纵断面线形必须有同正线一致的平行区段,以看清正线上交通,安全驶入。

4.变速车道设计

变速车道是主线与匝道的连接部,其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主线与匝道车辆进出的过渡以及速度的过渡,是在整个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变速车道从功能上可分为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变速车道设计的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到互通立交的使用效果和安全程度。

六、结束语

对于一座互通立交的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互通立交总体设计是否合理,一方面影响着立交工程建设施工的成败,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根据互通立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以保证互通立交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聪.互通立交总体设计关键问题探讨[J].公路与汽运,2012(01).

第5篇

一、绿色呼叫中心设计参照标准简介

绿色呼叫中心的设计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参照国内外相关绿色建筑认证标准来实施。近十年来,许多国家相继推广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尽管根据不同国情以及对绿色生态建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各体系评价内容和评定标准不尽相同,但与建筑设计相关的都是围绕室外环境对水、能源、原材料的节约使用、室内环境等几类指标展开评价。具体内容参见表1:

二、绿色呼叫中心设计内容

(一)建筑规划设计

1、建筑形体设计

通过有效的组团规划、单体设计,从朝向、间距、体形上保证呼叫中心建筑有足够的太阳辐射;便于组织有利的自然通风;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及外表面积,降低热辐射;窗的散热系数比墙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损失能源的关键部位,设置合适的窗墙比,在保证充分日照的同时降低窗户带来的能量损失。

2、建筑材料选择

呼叫中心建筑外墙选用保温节能材料,提高门窗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保温层在设置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要考虑保温层的通风,保证热量的及时散发。

3、园林景观设计

呼叫中心园林设计首先要与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建筑设计相融合,达到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提高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 艺术性。其次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 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另外,呼叫中心是人员密集型建筑场所,园林设计需要强调景为人用,便于工作人员进入绿地休闲、散步和交流,创造集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一体的绿色园林。

4、雨水回收系统

在呼叫中心设计雨水回收系统,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存储、利用,用于呼叫中心园林灌溉、环境景观循环用水、空调冷却用水等,节省了大量水资源,降低了呼叫中心运营费用。

5、太阳能的应用

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呼叫中心职场日常生活用热水和部分日常用电。

(二)职场座席区设计

1、环保装修材料选择

绿色装修材料的选择是呼叫中心进行绿色设计的基础,墙面材料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木质板材装饰,选用一些环保的墙纸或者棉、麻、藤制品等作为基材的天然墙饰等,在国外已开发有多种无机抗菌剂应用于涂料,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呼叫中心地面材料应充分考虑呼叫中心人员密集特点和对噪音的要求,可选用声音小、耐老化、无放射性毒害、易于清洁的PVC材质。在大堂、卫生间、楼梯、餐厅等区域可优先选择平整洁净、色泽柔和晶莹、质地坚硬细腻、吸水防污染,耐酸碱抗风化、白色环保、无放射性毒害的水晶岩等复合材料。在高管、经理室可选择生长周期短的竹制地板等绿色材料。

2、健康的色彩搭配

针对呼叫中心座席代表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的特点,健康的色彩搭配对于营造舒适的职场空间有很大帮助,色彩运用得当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心理上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房间的颜色能影响人的视力。据研究,在各种颜色中以青色或绿色对眼睛最为有益,这两种颜色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呼叫中心工作人员调节、舒缓工作情绪,另外灰色、白色的搭配会营造出理性、秩序与专业感,有利于呼叫中心客服代表保持平稳的工作状态。

3、大开间设计

呼叫中心人员密集、工作重复性高,大开间设计有利于减少装修材料的使用、降低二次装修的费用、节能环保,同时大开间设计便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降低运营费用。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座席区域进行分隔时宜采用透明钢化玻璃进行隔断,便于保持整体的采光,节能而环保。

4、采光设计

呼叫中心职场的采光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在近窗区域可全年利用自然光工作;自然光照度低于规定标准的地方需要补充人工照明;采光系数低于0.5%的区域主要依靠人工照明,人工照明采用节能灯具,提高灯具的使用效率,节省能源的同时提高光照程度,减少热能的产生。为避免近窗区域光线过强,还可以采用遮阳设施并根据光照程度自动调节遮阳效果,减少过多的光线带来的眩目和热量。

为满足呼叫中心部分座席7*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采光需求,可设置夜班区域,在夜间只对夜班区域提供采光照明和空调、新风,节约能源。

5、室内绿化设计

呼叫中心职场摆放观叶植物可以有效滞留尘埃、吸收生活废气、释放和补充对人体有益的氧气、减轻噪音。另外现代建筑装饰多采用各种对人们有害的涂料,而室内观叶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吸附这种有害物质的能力,可减轻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6、空调设计

空调系统用电量可达大型公共建筑总用电量比重约 50%,中央空调系统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关键和重点。导致中央空调能耗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与建筑通风导致空调冷负荷过高;二是不合理的系统和设备选型以及运行方式导致空调系统效率过低,即绝大部分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中央空调系统在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过程中通常按极端工况(最热的气候、最大人流量)设计并留有10%左右的余量,而实际运行时极端工况时间仅占5-10%,导致长期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三是不合理的运行制度导致空调系统各耗能设备的运行时间过长,不完善的设备保养措施导致系统效率降低。

可以通过电脑跟踪分析中央空调系统的实时负荷,根据实时负荷的大小自动调节冷却水、冷水和热水的流量及风机的转速,在保证空调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大幅节省系统的能源消耗。利用自动控制和变频调速技术,通过改变主机运行设定参数和风机水泵转速等,保证能耗设备始终工作在高能效区间。

7、通风设计

呼叫中心职场人员密度较大,IT设备和办公设备数量也相对较多,合理的通风设计能及时补充新鲜的空气,改善室内热舒适性。通风系统包括一个自然通风系统和一个辅助的机械通风系统,采用人工能源和自然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自然通风通过中庭、窗户的管道效应来强化通风效果,使得建筑总面积的大部分都能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系统包括位于楼板构造中的散风装置,以使新鲜空气能够快速散发到室内空间各部位。

(三)机房设计

呼叫中心机房是呼叫中心语音平台、网络设施及配套附属设施的部署地点,机房内IT设备及专用空调、UPS是呼叫中心能源消耗大户,是绿色呼叫中心设计的重要环节。

1、语音平台选型

根据现状分析提出满足业务需求的绿色呼叫中心系统设计方案,考虑利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和托管服务,节省呼叫中心机房面积,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多套独立的呼叫中心接入平台资源共享和大型跨地域呼叫中心的接入平台、业务应用平台资源合理利用,将客服座席的桌面PC业务负载集中到“云计算”资源中心,终端简化为瘦客户端,呼叫中心所有的终端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全部来自于一个标准的操作系统镜像, 桌面和应用的安装和升级等全部在集中数据中心进行,维护过程极其简单、容易,同时瘦客户端耗电量相比PC机大为节省并大幅降低呼叫中心运维人工成本。

2、机房基础设施设计

呼叫中心机房基础设施规划包括数据中心楼宇和机房、环境与安保监控系统、供配电系统、散热系统、网络与综合布线、服务器与存储基础设施、消防系统等各个数据中心组成部分的综合设计,配电系统容量、空调系统制冷量与综合布线系统的位点计算都需要与系统容量及设备布局协调一致,不要出现个别子系统过高配置而整个数据中心容量出现瓶颈的情况。

在供配电系统上使用高效率的UPS系统,消除不必要的电压转换环节,减少功率损耗;在散热系统上采用辅助自然冷却、水冷空调、冷热空气隔离、紧耦合散热技术,这些都能帮助呼叫中心机房空调系统有效降低能耗。

(四)配套区域设计

1、大堂设计

呼叫中心大堂承担着表达整体建筑的功能枢纽和结构中心,也是对建筑整体认识的起点和焦点。通过透明屋顶或者中庭尽可能地提供更良好的采光,自然光源的充分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室外园林景观相呼应。大堂可设置水景和绿化景观,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世界。为降低电能消耗,总台根据人员数量情况进行智能空气净化系统和照明系统的开启。

2、会议室、培训室设计

呼叫中心业务性质使会议室、培训室的使用效率很高,会议室在开会前(开始培训前)10分钟打开智能负离子系统,参会人员进入会场后心情舒畅,提高会议质量,会议(培训)结束后打开智能空气净化系统20分钟对会议室(培训室)进行消毒及除味处理。

3、车库设计

考虑到呼叫中心座席代表收入处于中低水平的实际情况,同时体现倡导绿色出行的公司文化,呼叫中心车库设计应考虑非机动车辆的车库设计。

4、配套宿舍设计

为降低呼叫中心座席代表的交通成本同时考虑到7*24小时不间断座席业务的需要,有条件的呼叫中心可考虑员工宿舍设计或者是夜班倒班宿舍设计。

宿舍配有淋浴房,可考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房设有洗涤用水回收系统,经处理后用于冲厕和职场保洁。

5、卫生间设计

由于人员相对集中并且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座席代表每天平均接打的电话往往要超过100个,口干舌燥有较强饮水需求),呼叫中心职场卫生间的使用频率较高。卫生间设计要参考呼叫中心座席代表男女比例的特殊性,采用感应式自动出水水龙头能够节约用水而且避免了公共职场病菌的交叉感染,节能马桶同样也能降低用水量,减低运营费用。

7、垃圾回收设计

呼叫中心建筑每层设清洁间,内设封闭的垃圾容器,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呼叫中心设置垃圾站(间)用于整个建筑的垃圾临时存放和处理,垃圾站内设冲洗和排水设施,保证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第6篇

一、原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访谈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对本专业新技术和新技能掌握不够、职业能力欠缺、毕业的学生需较长时间上岗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等,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作为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课程内容选取不当

该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时没有及时跟踪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情况,如课程的单相和三相整流逆变电路内容主要选用半控器件晶闸管,而当前功率MOSFET和IGBT已经取代了晶闸管成为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器件并得到广泛应用。另外,教学内容大都为理论性很强的电力电子技术原理,而涉及的电力电子设备实际应用较少,与电力电子技术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相背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课程实践不贴近职业需要

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实验室设备大部分都是封装,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整流电路安装测试。学生虽然能得到一些技能训练,但缺乏对电力电子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因此,课程实践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没有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课程教学和考核没有重视职业技能

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和演示法,这些常规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让学生自主去实施一个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很难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考核方面,主要是以平时实验和期末考试成绩总评,仅限于教材、笔记或作业,没有突出以能力为主线,不重视技能水平,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水平,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课程设计

针对上面提到的原有的课程教学问题,必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通过社会调查和专家认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课程进行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1,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课程定位及目标

首先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周边地区企业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工作岗位的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访谈,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适合的岗位群。通过分析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由职业能力的复杂程度和性质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行动领域,再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其转换为核心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组对照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一个相互独立、相互递进和相互包容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相对应的工作过程,最后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评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如图2所示。“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它的前续专业课程有“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等,也是进一步学习“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工业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和“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基础,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培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电力电子器件的选用,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2.学习情境设计

依据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及现有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设计以电力电子设备为载体,以专业能力为主线,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情境。[4]电力电子设备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器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对电力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路图的分析到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重构,设计五个“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以任务导向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来完成学习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设计如图3所示。

3.课程组织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围绕设计的五个学习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学习情境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组织实施。先由教师对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协作、实践和总结,最后以共同完成学习情境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从示范教学到项目教学,教学特点是从封闭型到开放型,再到开放创新型,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最后完成学生从教师指导下学习变为引导下学习直到自主创新完成项目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展开,将知识点嵌入工作任务中,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5]每个学习情境基本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分析—知识学习—任务实施—任务检查—总结评价”六步教学步骤完成。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其职业技术水平。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如图4所示。

三、课程教学实施保障条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保障条件,主要由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学习资源和监控体系等构成,使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首先,教学团队必须由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实施能力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型兼职教师组成;其次,要有“教、学、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为了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课程组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料和构建电力电子技术学习网站;最后,为了保证课程实施效果,必须建立一个质量监控体系。

四、课程设计的特点

1.重构知识体系,选择符合职业要求的学习内容,满足就业需要

先将电力电子设备学习知识细分为电力电子器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并对这些学习知识进行组织和重构,以不同电力电子设备为载体,把知识融入到真实的工作任务中,设计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由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将课程“核心知识和能力”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便尽可能地满足就业需要。

2.校企合作,使课程实践贴近职业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必须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由企业提供一些学习情境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的课程实践,通过“教”与“做”的过程,学会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同时,课程实践也是体验和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3.教学方法多样化,资源丰富,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与企业现场、课堂与网络学习等多种组合实施教学,同时,学习过程多以小组方式进行,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学资源丰富,学校、合作企业和专业网站可以提供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平台。

第7篇

一、生活体验式的问题创设

以往的数学教学,就数学知识论数学,使学科变得相对独立. 这种创设在于把生活的常识或体验融会贯通于数学的学习当中. 增加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这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很好地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便捷的整合.

如在《感受概率》一章,重点在“感受”. 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试验游戏,体会概率与过去所学的很多确定性科学的不同,认识概率的思维方式和随机观念. 研究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时,目的使学生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事先能够确定的,是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而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我们事先不能够确定,是随机事件. 教材中给出的如抛掷骰子、摸球等试验和练习,数学性比较强,而这些实验就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动、神奇墨水等功能现场演示. 增添神秘感、趣味性的同时,将生活常识与体验融入了数学课.

二、循循善诱式的问题创设

这种创设是根据所需要的教学内容,适当创设合理情景. 为使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设立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把问题逐步推向. 从而使学生递进式的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收获一步步成功的喜悦.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灵活性的特点,可以“重预设”同时“重生成”,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形成新的问题.

如在讲《数轴》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

学校门口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5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1. 如何将马路、汽车站、柳树、杨树、槐树和电线杆确切的表示出来?

2. 在画这些物体时是否有先后顺序?

3. 你认为应该先画哪一物体?

4. 如何将其余物体适当的表示?

以上这些问题的创设,不仅解决了如何画数轴的问题,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轴的好处,可以触类旁通的解决类似的各种问题. 而在实际授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不一定按着教师预设的四个问题讲授,我们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来开展以上四个问题的教学.

如此循循善诱,便步步为营,不仅得到了数轴的画法,也为确定数轴的“三要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也会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视频欣赏式的问题创设

这种创设是基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研究数学. 不仅解决了数学本身的知识性问题,又解决了生活当中的技能性问题,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生活化和应用价值.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资源库,和其窗口的便捷灵活的设计,可以无障碍的同时切换网络、视频和课件.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其他干扰而给学生学习数学本身带来的障碍.

例如在学习 《圆》时,可创设“1.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2. 能将车轮改成其他形状吗?如车轮为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等,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虽然生活中都是以圆形的轮胎感受的,但是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积累过如果用其他形状的轮胎出行的感受. 因此,做一个用三角型、正方形、椭圆形轮胎的动画,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学生就更易理解和把握. 从而很容易的得出圆的集合定义,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也为接下来深入探索圆的相关性质埋下伏笔.

四、组织活动式的问题创设

以往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听、看着老师演示,少有质疑. 是否真的能达到解惑的效果呢?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越性组织活动式的问题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体会和感悟,使他们通过合作,亲自动手、动脑的研究问题,得出新知.

例如在讲授《图形的旋转》时可以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

每四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活动期间负责动手操作,一人活动结束负责记录结果,另外两人主要分析发现和探索交流. 每组的白纸上画有边长为4厘米的等边ABC,在等边ABC外标一点O. 在白纸上覆一张透明纸,用图钉穿过O点且穿透透明纸.

1. 在透明纸上描出等边ABC,标好点A、点B、点C.

2. 将透明纸绕点O旋转一定的角度,再次描出白纸上的等边ABC,并对应标好点A′、点B′、点C′.

3. 取下透明纸,连接AO、A′O、BO、B′O、CO、C′O.

4. 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并说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

5. 旋转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发生改变?

6. 用直尺量出AO与A′O、BO与B′O、CO与C′O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7. 用量角器量出∠AO A′、∠BO B′、∠CO C′,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亲历操作,通过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得到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即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即旋转角相等.

第8篇

关键词 社会交换理论 网络课堂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45

Thinking on Online Classroom Interaction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GUO Xingchen, ZHANG Mengqin, ZHAO Yuetong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e network classroom has become the alternative to complement traditional classroom, it has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problem is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re network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Becaus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network consistency, it can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iple major relational network classroom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build emotional exchange 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s' interaction behavior of exchange, exchange of interests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three relational schema.

Key word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online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工程技术条件的发展,网络课堂有了极大突破,但也暴露了诸多弊端。虽然国内不少学者致力于通过量化分析研究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行为,但在这些研究中,学习者行为的复杂性被丢失了。①其中,交互问题已成为网络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交互行为被认为对网络教育质量和效果有很大影响。②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作为网络课堂核心的交互性学习,而社会交换理论对人的相互作用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对网络课堂现行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1 网络课堂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发展的科技延拓,是对传统课堂实体的替代和补充,也是对传统课堂虚拟化再现和模拟。其发展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趋向和潮流,作为新生事物,有显著优点,也存在诸多不足。

网络课堂的资源共享性,使更多人有机会花低成本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极大促进了学生国际化视界的提升;④自由度较高,富有弹性,只要能上网,师生都能自由地选择同步上课的地点;⑤网络课堂的延展性较强,能使学生充分比较多种教学材料,不局限于单一教材文本;网络课堂中科技元素占有比重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而网络课堂的弊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可发现:(1)彼此沟通的困难度较大。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都由原来的直接交往变为间接互动,使得沟通相对困难。(2)人际之间影响力缺失。网络课堂环境下单个人处于相对封闭化环境中,难以发挥群体道德影响力。(3)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网络课堂教学更注重智力培育,而忽略了德育、人格、观念等的培养。(4)教育环境整体的不和谐。现今网络课堂中各种资料显现堆置化状态,有机组合性不强。

基于以上分析,可归纳出网络课堂环境不足之处的核心在于:教育环境中,具有潜在教育影响力的互动关系之缺失。

可见,网络课堂教育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不仅需在技术、信息等层面加以改造,更需对课堂情境中的环境人文因素加以重视。

2 社会交换理论与网络课堂互动关系的一致性

2.1 网络课堂中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网络课堂下互动关系模式是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变体。传统课堂模式下,主要以师生间、生生间直接交流互动为基石。而网络课堂交往过程,由于介入了网络平台这一工具媒介,就发展成为以网络作为连接点的人际新交往模式:主要存在师生、生生、人机这三大方面的互动关系。是以,笔者以此为据建构了用以分析网络课堂下互动关系的三维坐标。

2.2 社会交换理论简化模式

对网络课堂的文献分析,不难发现以往结合理论的解释性研究相对很少。而网络课堂建设是一个理论性与应用性课题的结合,既有对网络课堂的现实性针对,又需对其背后构造原因进行探索。

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可知其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纷繁的学派著述,直接利用相对困难,确需进行简化分析。

笔者以为,可将社会交换的理论模型简化为:①9个核心概念: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②6个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4个交换阶段:吸引―竞争―分化―整合⑥

以核心理念为基石,结合网络课堂中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的互动与联系,笔者将这些关系整合成了如下几组关系形式:①情感关系(对外界:好感,反感,赞同,吸引,分化;对自身:剥夺,满足,期待);②利益关系(成本,投资,报酬,利润);③行为关系(交换,互动,竞争,合作);④整合关系(制度,价值,观念,规范,分配,公平)。

2.3 社会交换理论在网络课堂中的应用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人类行为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⑦贯穿其中的线索就是利益追求和交换价值。网络课堂下学习情境也可作如是观。网络课堂是社会互动交往关系的小模型,缩影和再现。社会交换理论自身的综合性、交叉性、互动性与网络课堂的协作性、联通性、交互性等特点不谋而合。网络课堂中,师生无形中已经建立起成效交换: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知识,学生需获取这些知识实现其自我完善。由于社会交换理论从不同层次,如经济、价值、心理等角度,对多重交往关系作出较为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因而对于基于交往关系而开展的网络课堂建设有理论指导意义。

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网络课堂互动关系的建构

3.1 情感交换的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相比于网络课堂的好处在于,在一种人际交往的情境中,学生更易得到老师的现实关切、鼓舞激励,激发其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而这些在现实网络课堂中都大大打了折扣。这即是许多老师感到网络课堂教学之缺乏,学生不乐意选择网络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交换理论中的剥夺-满足命题告诉人们,某人在近期重复获得的相同报酬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其价值就越小。⑧当学生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时,即便之前顺意的学习方式和灵活的作息安排能让其获得满足,但对相对闭塞的学习环境还是不久就感到厌倦,出现一种“边际递减效应”:学的越多反而越难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因此,学生在与老师亲密接触中所能获得的情感感染、精神鼓舞和“默会型知识”,是一些教学视频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在进行网络课堂建设时,不能忽略多元价值的实现。唯有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价值需求,学生才会实现更大程度的参与。这正是对交换理论中价值命题的拟合:一个人在若干种行动中总是选择那种对他更有价值的行为。⑨

因此,教师在网络课堂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正视网络课堂环境下师生关系淡漠的事实,发挥网络课堂平台的作用,通过现实往来弥补互动方面的不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建立透明公正的学业情况评价标准和制度,在对学生各阶段的活动深层了解基础上作出评价;(3)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的目的性认识,扭转获取功利性观念,学会用元意识控制来改善自身学习状态。

3.2 行为交换的生生互动

学习不仅是学生单方求知的过程,更应是与同学比较骈进的过程。此间,学习者更易获得集体活动的乐趣和群体认同感。布劳指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但不论在个人或团体的交换或利益追求,酬赏必须与其他份子相当或与他人分享,否则将引致排斥。集体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共同分享其问题和思考,从他人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教益,能弥补个人学习的视野性狭隘,使自身发展更为全面,完善和比例均衡。各大小学习系统间都需进行彼此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信息、能量的流入与流出,保持自身的更新和开放化,避免封闭和狭隘带来的负面效应。

既然如此,怎样有效管理不同的团体和层次间的行为交换呢?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举措:一,在制度化层次上的构建。明确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网络课堂技术媒介中和课后进行交往,构建经常性的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使每个学生都能归属于几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团体之内。二,教师有意识地要求完成小组作业和班级主题活动。在小组形成的各阶段,以共同成长为主题,接纳和关爱小组中每位成员,增加其互动频率,促进合作换。三,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更好地开发相关交往区域。例如,在课堂平台中跟进论坛、问题墙等建设,学生能直观看到他人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又可及时得到关怀和帮助;还可为后来的学习者遗留参考资料,可谓一石三鸟。

3.3 利益交换的人机互动

目前能阐述什么教学设施能如何改善学习效果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有网络监控数据告诉我们学生在线上的点选内容,点选次数,访问时间,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如何,我们很难了解。收集学生的参与度数据可能使追求参与度的课程开发人员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媒体体验,然而,让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视频,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学到东西。

成功命题告诉人们,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某种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得到机器对其行动的及时反馈,能有效刺激他为学习采取进一步行动。例如,学生在机上完成习题后,能尽快得到答案解析,对正处于兴奋点的学生有一种现时正强化作用,对其所学进行趁热打铁的巩固,相比于传统课堂相对缓慢的反馈周期,有显著优势。

不过,网络课堂由于技术限制,如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多媒体课件资料的整合利用等不足,在有效互动上依然欠缺。要想更好地发挥人机互动这一关系模式,需做好如下方面:一,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网络课堂平台建设的反馈;二,改进和建设网络课堂教学平台,完善辅设备,使之形成高度整合、和谐统一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三,将各阶段的学生学习成果和资源积累、整合起来,用以丰富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不同年级间学生学习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注释

① R. S. Siegler, K. Crowley, Am. Psychol. 46, 606 (1991).

② 肖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课堂中的交互行为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

③ 胡燕,刘炳利,李娟,胡炳林.网络课堂教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7):51.

④ 杨俊峰,茅育青.中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56-61.

⑤ 魏雪峰,杨俊峰.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运用及未来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14(322):99.

⑥ 周志娟,金国婷.社会交换理论综述[J].中国商界,2009(1):281.

⑦ 朱红霞.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下的高校师生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21.

第9篇

关键词:中专护理;传统教学理念;护理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综合素质能力;社会需求

近年来,护理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非常缓慢,很多阻碍护理教育发展的因素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护理教育知识落后、教学手法单一等等,使得我国忽略了对护理教育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一致性。随着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实施的深入,社会各界对护理教育培养的关注度普遍上升,也一度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想要及早地改变护理教育现状,需要针对下面措施进行逐一实施,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的护理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打破原有教学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形成了一种教学内容与实践课题相匹配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做三个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正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走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创设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训练,将评判性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

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或者角色扮演等,都是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例如,导尿、静脉输液、下胃管等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临床见习,提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实践操作训练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另外也可以借助一些案例教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带领学生感受病房氛围,体会病人感受,并且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综合经验教训。

二、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实习质量

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临床实习教学。它是护理专业学生转变角色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将一名优秀的护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三观及技能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护理基本的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临床实习往往突显出学生的一些不足,比如临床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不足、缺乏责任感、服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淡薄等等。为此,护理专业教育要涉及对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教育,合理安排护生至少8个月的重点科室实习经历。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强化实习管理平台建设,对教师以及临床实习管理教师等进行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师资力量。

在校实习管理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临床新知识、新技能等培训,并同时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实习医院护理部要详细了解实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随时准备预防、处理紧急事项的发生。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临床管理体系,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综上所述,为强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满足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积极努力寻找发展机遇,应对市场挑战,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局面,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型人才,进而推进中职护理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第10篇

论文摘要: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通过初中后教育分流来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行业组织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和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联邦是一个只有4.1万平方公里土地、750万人口的欧洲内陆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却依靠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国家竞争力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笔者有机会参加江苏省第三期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班赴瑞士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地感受瑞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举措,获得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和深刻启示。

1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瑞士的职业教育发端于18世纪末,如1773年苏黎世和1979年伯尔尼等城市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到19世纪2O年代,瑞士许多地方都已开办了职业学校。在19世纪下半叶瑞士工业化全面推进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更为突出。目前,瑞士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职业教育主要分高中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进行,并同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学徒培训(双元制)和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的两种职业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之后实施的大学之外的第三级教育。在此阶段,通过拓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岗位。在瑞士,一般有2/3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会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充分表明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程度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面对一些新兴行业对高级职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瑞士联邦政府于1993年决定引入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制度。通过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毕业文凭。1995年,根据联邦政府的《高等职业学院法》,同时本着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则,瑞士组建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并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徒教育的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在3~4年学制中,不仅讲授学士课程,另外还不断增加硕士课程,而学生毕业时则可获得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1997年10月,瑞士又分地区组建了7所联邦应用科学大学,并在次年3月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见图1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这些高等专业学校,可以发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大学的水平进行教学,学习期限至少3 年;二是其文凭受保护,各州相互承认;三是肩负三种使命,即教学、研究与开发和社会服务。高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会考制度的创设,为接受学徒培训的青年开辟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受到瑞士青年的普遍欢迎。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双证书,即通过高级专业考试获得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和获得联邦政府认定的大学毕业文凭。

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j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基础之上的,当前其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同龄中几乎70%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众多人数,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从而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1)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国家高度重视。受联邦制的影响,瑞士没有国家一级的联邦教育部,由各州设有自己的州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州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州立大学。但职业教育却是例外,它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公共经济部职业教育司就是联邦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不难看出,联邦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这种重视又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即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精英,还要培养职业精英即各行各业的精英。

2)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社会高度认同。在瑞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孩子不论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任何选择都会受到尊重,人们不会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感觉低人一等。这种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对瑞士人的择业观起着重要影响,保证了各个职业院校充足的生源和质量的保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工商企业甚至个体劳动者都非常重视本行业人才的发展,都愿意投资教育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他们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徒培训场所、设施和岗位,配备专门负责培训学徒的师傅,而且还提供实习培训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

3)职业教育发展保障:高质量教学水平。发达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由300多种专业组成,遍布工业、商业、手工业、银行保险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利益和劳动市场需要,同时也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岗位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企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并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质量的教学为瑞士发展提供了许多优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有75%的老板毕业于高等职业院校,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老板施图德尔也曾是学徒出身。

3瑞士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建立尚不到l0年时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广泛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1)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国高职院校须面向市场办学,主动研究市场,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岗位的涌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以岗位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第11篇

论文摘要: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通过初中后教育分流来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行业组织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和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联邦是一个只有4.1万平方公里土地、750万人口的欧洲内陆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却依靠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国家竞争力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笔者有机会参加江苏省第三期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班赴瑞士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地感受瑞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举措,获得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和深刻启示。

1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瑞士的职业教育发端于18世纪末,如1773年苏黎世和1979年伯尔尼等城市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到19世纪2O年代,瑞士许多地方都已开办了职业学校。在19世纪下半叶瑞士工业化全面推进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更为突出。目前,瑞士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职业教育主要分高中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进行,并同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学徒培训(双元制)和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的两种职业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之后实施的大学之外的第三级教育。在此阶段,通过拓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岗位。在瑞士,一般有2/3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会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充分表明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程度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面对一些新兴行业对高级职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瑞士联邦政府于1993年决定引入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制度。通过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毕业文凭。1995年,根据联邦政府的《高等职业学院法》,同时本着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则,瑞士组建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并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徒教育的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在3~4年学制中,不仅讲授学士课程,另外还不断增加硕士课程,而学生毕业时则可获得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1997年10月,瑞士又分地区组建了7所联邦应用科学大学,并在次年3月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见图1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这些高等专业学校,可以发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大学的水平进行教学,学习期限至少3年;二是其文凭受保护,各州相互承认;三是肩负三种使命,即教学、研究与开发和社会服务。高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会考制度的创设,为接受学徒培训的青年开辟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受到瑞士青年的普遍欢迎。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双证书,即通过高级专业考试获得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和获得联邦政府认定的大学毕业文凭。

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j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基础之上的,当前其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同龄中几乎70%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众多人数,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从而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1)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国家高度重视。受联邦制的影响,瑞士没有国家一级的联邦教育部,由各州设有自己的州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州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州立大学。但职业教育却是例外,它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公共经济部职业教育司就是联邦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不难看出,联邦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这种重视又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即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精英,还要培养职业精英即各行各业的精英。

2)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社会高度认同。在瑞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孩子不论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任何选择都会受到尊重,人们不会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感觉低人一等。这种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对瑞士人的择业观起着重要影响,保证了各个职业院校充足的生源和质量的保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工商企业甚至个体劳动者都非常重视本行业人才的发展,都愿意投资教育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他们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徒培训场所、设施和岗位,配备专门负责培训学徒的师傅,而且还提供实习培训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

3)职业教育发展保障:高质量教学水平。发达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由300多种专业组成,遍布工业、商业、手工业、银行保险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利益和劳动市场需要,同时也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岗位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企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并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质量的教学为瑞士发展提供了许多优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有75%的老板毕业于高等职业院校,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老板施图德尔也曾是学徒出身。

3瑞士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建立尚不到l0年时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广泛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1)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国高职院校须面向市场办学,主动研究市场,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岗位的涌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以岗位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第12篇

关键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思义(1954-),男,重庆市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课题项目: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专业改革研究项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编号:11SA07),主持人:陈思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68-05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在2001年升格为高职学院之前就开办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依托轻工行业,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为省内外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和技术改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而近年来,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往往要经历1~2年或更长的岗位适应时间。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能、技术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有的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脱节较严重,工学结合还没有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主流,依附于理论学习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旨在构建该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当今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即岗位设计及其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科学地选择支撑一个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个专业的首要任务。根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内涵设计明确的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是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知识能力构筑的切人点。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开始深入四川省内外相关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多家轻工企业,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轻工行业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走高效益发展的道路,引进了大量高效率、连续作业的带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自动化单机、联动机组和自动流水生产线等。这些进口或国产的现代化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其特点是:结构复杂化、装置系统化,机能高级化,融机械、电器、液压、气动、高科技自动检测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为一体。这些现代化的智能化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使用电脑控制管理的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关企业不仅需要更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运行与维护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应是机电设备安装、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在充分了解专业、行业企业现状、技术需求和跟踪专业方向前沿的基础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当前企业急需的毕业生,才能提高就业率[1]。由此,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熟悉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及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将面向轻工行业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主要职业岗位:①对新建厂或引入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投产前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②从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备品备件的制造工作;③为提高产量、调节产品品种能对机械设备选型、配套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④对全厂(重点为车间)生产线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课题组与相关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就专业教学改革座谈,重新审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分析了本专业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职业技术能力,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构建的专业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工学结合为导向,强化岗位实践锻炼,以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实际技能为主,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训练技能。最后,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带着岗位工作经验就业,实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准确对接[2]。

第13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应用方式

1 交互设计概述

我国的经济在加入WTO以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整个国家的技术实力进步是明显的,在很多工业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交互设计思想在很多产品中都有体现,有些是显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随着工业产品的门类不断增多,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的功能愈加复杂和使用人群越来越多,因而对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交互设计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内容刚开始仅限于人类和机器界面的信息互动,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互设计的内容发展极快,变得多元化。交互设计的理念很快便扩展开来,不仅用于形式建构层,还用于生活用品。

交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让用户获得极佳的体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人在使用产品时如何与产品进行互动,扩充人们的交互形式,如此才能设计出交互式产品。交互设计最初出现在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所以最初的研究理论给人们一种限制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界面的认识,这是一种误区。

交互设计思想有别于传统的设计学思想,既要讲究产品造型的设计,更要注重用户的使用心理,保证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2 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交互设计思想运用方式

2.1视觉交互设计

我们感觉外部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用眼睛来观察,收集到的视觉信息是我们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人类的彩色直立视觉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在工业产品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特征来进行视觉交互设计。一般来说,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有语言、文字和图像,而经由人的视觉系统接收到的图像包含了人们所需信息的七成以上。

传统设计中对于视觉交互的理念是落后的,为了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上手更快,使用更舒服顺畅,现在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交互设计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当前的互联网交互技术吸收了传统媒介的精华之处,这大幅提升了视觉信息交互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有必要从视觉交互的角度认真审视新产品,这对创新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

当下最有代表性的戴尔电脑,一开始就确定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作风严谨。这就决定了每件新产品的设计,花费了设计师大量心思,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每个部分结合起来时,想要给用户完美的感官体验,就需要从艺术美学、人体工学角度思考,还需要从审美观念与感官使用经验方面思考,这样看来戴尔电脑研究者所进行的“设计”意义,已经超出了传统内容,不止于单纯视觉感受。

2.2听觉交互设计

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不仅普遍采用视觉交互设计,还大量运用听觉交互设计,通常利用操作反馈获得。整个电脑运用过程,几乎在听觉中度过,比如用户敲击键盘出现的滴答声,简短,清脆,让用户听着声音就能获得别样的乐趣,放松心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劳动任务。还有轿车关门声就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荣耀感受,嘭的一声,显然有别于卡车货车关门的声音,用户通过感受声音,可以体验出车辆的质感,自身身价的自豪感。听觉的交互很自然引起人的行为动作,获得良好的额外效益。

比如富士通公司出产的一种产品Ultra Mobile,它的液晶屏幕上设计成DJ音盘转台模样,具湎嗟比面而又强大的影音娱乐功能,键盘繁多,功能很多,可以编辑多种操作方式,有时候无需操作系统运作也能实现某种操作方式。获得360度现场音乐效果,音质美妙,听着5.1声道环绕立体扬声器,音乐爱好者会情不自禁奔放起来,借助设备中的音乐设计,创作出自己的音乐,从中获得陶醉,尽情宣泄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愫。

2.3触觉交互设计

手是解放人类大脑的重要工具,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会使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手是如此的灵活多变,所以当人类创造产品并涉及到交互设计时,肯定会考虑到用手来进行交互的问题。

近几年来,多点触控技术的应用已然非常广泛,这种技术可以让计算机、智能手机识别出使用者多个手指发出的命令。这种新颖的操作方式,使得使用者和产品进行交流的舒适度有了显著的进步,在交互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传统交互方式那种冷冰冰的感觉。这种操作方式非常符合人类的天性,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种多点触控交互方式的不断改进。

2.4 虚拟现实交互

虚拟现实交互是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型交互方式,它结合了以往的机械感应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人类拉入一个虚拟的空间中,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综合刺激人的感官,让人在这个空间中得以和虚拟的事物进行交互,来获得多种多样的体验和经历。当前的虚拟现实交互更多的应用在虚拟现实游戏和观看全景视频上,由于现阶段尚有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突破,我们在进行虚拟现实交互时,画面的解析度仍然赶不上现实世界,画面有的时候有卡滞延迟,触觉的交互也有些失真。但是笔者坚信,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虚拟现实交互是未来交互设计的重点。

3 交互设计的一般流程

笔者认为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解决用户的问题,无论设计什么产品,能够被用户认可的途径只有这个产品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交互设计的第一步,不论是对成熟产品还是初创产品都一样,就是定义这个设计到底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这一步的做法有:用户访谈、实地考察、发放问卷等等。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流程中最核心的一步。第二步要收集能解决这一问题的用户相关的信息。了解了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还要确定自己到底要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人对自己的用户了解不够深入,了解用户的途径很多,最好的途径笔者认为还是协作调查,通过和市场、销售、用户支持等各个岗位的人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访谈和观察确认哪些人是目标用户,效率要比其他方式高很多。第三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阶段,运用的方法和理论和传统设计区别不大。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使用所有的设计方法,诸如线框图、各种建模、头脑风暴、流程图等。第四步验证所提出的的解决方案,在交互设计中,难点就在于验证和迭代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很多,有创意的点子也层出不穷。一个方案只有经得过市场和用户的考验,才是一个好的方案。为了保证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方案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有用户测试、AB测试、远程测试及热图测试等,一个能够经过这些测试的方案,投入市场后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漏洞。最后,交互设计要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地对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是说产品一经推出,就一成不变了。这也是交互设计比之于传统设计最大的特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交互设计思想已然渗透到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了,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手机平板,只要是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其设计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人与产品的互动。在最前端的信息科学领域,交互设计的思想应用也是最广泛而深入的,在这个领域中,交互设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直接而致命,一款手游中按键布局的设计就可能让这款游戏易于上手,也可能让这款游戏难玩至极。笔者在本文中对视觉、听觉和触觉在产品设计中的一些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对交互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着抛砖引玉的本意,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黄贤强.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14篇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还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因此,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在新阶段更好地展现公共空间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所重视。

20世纪开始,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已经悄然发展起来,这种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建立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艺术形态。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能很好地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设计作品中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样的交互设计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人们参与到作品本身来,从而能更好地通过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传播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文化、思想内涵等,并能使公众更好更快的接受。在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基础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创造出深刻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作品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用作品案例分析

在2013年4月的江南大学与荷兰TUE合作的工作坊中,学生以“文化之光泽”为主题,运用投影的技术手段,设计交互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品。中荷学生们的实验性作品展现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新的思考和创意,也带给了参观者一定的启发和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此次的主题“文化之光泽”重点突出的是“文化”二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中文化是其灵魂,作品没有蕴含文化,也就缺少了思想内涵,而设计也就毫无价值,即便存在于城市之中,也会显得空洞无力。而“光泽”二字,意为“延续性”和“积累性”,也就是指通过人们不断参与到作品中来而创造的艺术效果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之光泽”的主题抽象的概括了文化内涵在交互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交互作品中同样不能忽视。而怎么合理地运用投影技术把“文化”以及“光泽”完美地融入城市交互设计之中是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此次工作坊中,一组体现社会关系的交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这组作品是希望在娱乐休闲中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启发人们思考。

首先他们以当地的一个实际的广场作为方案的实施场地,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以广场作为原型制作模型,方便后期测试效果。然后运用投影技术,把广场上走动的人群投影出相应不同颜色、不规则的细胞形状的气泡代替。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走路时的距离而隐射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蓝色代表孤单,所以一个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蓝色的小气泡;橙色代表温暖、力量和友谊,一组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橙色的气泡,气泡的大小由人的亲密度决定,在中国文化中,团结就是力量,人越紧凑,气泡则越大,反之气泡越小;最后红色代表领导,在中国领导者一般走在前方。因此,我们把前面走一个人后面跟着一群人的类型投射出红色的气泡表示。利用距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使人们在广场上行走的过程中,脚下的气泡会跟着人移动,并会随着人们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产生相应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气泡合并与分离和颜色的变化都能简单直接地反映出人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等人们走到广场的尽头进入商场,这些简单代表人际关系的气泡便会不断累积到商场的墙上。新的气泡会覆盖旧的气泡,而旧的气泡会逐渐留下很浅的痕迹,这便是“文化之光泽”的体现。

这组交互设计投射在整个广场上又不失趣味性,公众的参与性也很强,每一个人在广场上产生的痕迹都表现出一个抽象的视觉形式的社会互动。整个设计没有艺术设计者的刻意创造,而是由公众在随意走动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图形气泡,这种随意性的创造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真实性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简单对比,使得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生动富有人性和文化内涵,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不一样的思考。

3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交互设计;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用户体验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使用体验要求的提高,互联网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加剧,技术已经不再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唯一核心竞争力,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UED部门,用户体验被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级高度,一个用户体验设计良好的产品,会在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时代,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中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设计,对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UI与交互设计是产品设计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成为UI设计师与交互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学与UI交互设计设计的关系

UI与交互设计已经形成了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人体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数据分析、设计学等。一般情况下,公司的UI/UE设计师会由设计类专业或者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担任,然而,交互设计,宽泛地说(不限于互联网产品),关注的是人与物体,人与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了做出好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师要去理解人的行为,分析影响和驱动这些行为的因素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人的交互,和需要什么样的交互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设计,创造出适合人的、符合人行为与心理规律的设计。根据唐纳德•A•诺曼在著作《情感化设计》中的阐述,把交互设计中的情感设计区分为三个层次。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能够完美融合这三个层次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设计学维度的东西,而更要求助于心理学,对心理学的了解能够帮助交互设计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让设计师有更合理的理论依据去做下一步的具体设计[2]。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UI与交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交互设计格式

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这是在UI与交互设计中实际运用最多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对称性原则等。

(一)接近性原理

在我们的认知规律里,我们更加倾向于把形状上比较接近的元素看成是一个集合或者一个整体虽然圆形和三角形排布在一块,但我们却会在此时将距离近的圆形和三角形归为一组。这个原则在网页与APP设计中的页面内容归组设计比较常见,设计师通过留白进行页面内容的归组。为QQ的“动态”功能页面,交互设计师在做这个页面的交互的过程中,企图将“游戏”、“购物”、“阅读”、“音乐”和“热门活动”放置为一组,他巧妙地采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接近性原则,将这5个按钮在布局上用较近的距离进行组合排列,从而导致我们在观察这个界面的时候,很容易受大脑中的“格式塔思维”所影响,很自然地将B部分的所有功能认为是一个组,C部分的所有功能为一组。

(二)相似性原理:

我们的大脑,通常认为相等或相似的元素形成整体或组合。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它是纵向排列的。相似性法则也是我们在做UI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同样用了相似性法则,UI设计师将A组中的“好有动态”、“附近”、“兴趣部落”按钮设计得都比B和C组中的按钮大很多,并且采用了横向排列,用户在使用这个界面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将A组与B、C组区分开来。

(三)闭合性原理

闭合性原理就是当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视知觉的整体意愿驱使,不完整的元素依然可以被人们所识别。

(四)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在观察一个界面时,会本能地将观察对象分为主题和背景两块区域。在观察对象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元素为主体部分(一般主体会被安排在最中间或者黄金分割位置),其余则为背景部分。“主体/背景原理”多应用于平面设计或者UI设计中,作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区分好背景与主体,以协助用户思考。这个原则也常用于网页或者APP设计中在其他内容之上弹出信息,作为需要引起用户注意的内容,此信息一般为暂时性且非常重要的,相对于跳转页面的形式,弹出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弹出的信息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精简页面结构,符合用户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为手机系统与应用中常用的毛玻璃效果,这个效果就应用到了“主题/背景原理”。

三、认知心理学与交互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UI与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对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传达,从而提高人们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人在识别某个图像时,如果在过去的经验中有这个图形或相似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记忆痕迹”。如果用户观察到的图形与“记忆痕迹”相符合,人们就能付出较少的认识成本来识别这个图形。UI设计师或交互设计师在设计页面时首先要从用户最根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入手,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设计出符合用户认知心理规律的产品,从而能够让用户获得良好愉悦的使用体验。

(一)UI设计中的“错怪效应”

当我们体验一款互联网产品时,如果UI界面图文排版不好的话,用户会非常难以理解产品经理的表达意图,用户会认为是整个产品都不好,而不仅仅只是认为其UI和交互设计不好。就像我们小时候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而不喜欢数学课的意义,这种心理偏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本能思维习惯。人类思考问题和判断一件事物好坏的时候,一个未经过逻辑学训练的人,会很轻易本能地调用付出成本小且获得答案快的感性思维,即使其判断结果往往是不靠谱的,而且往往大脑也会选择相信。所以,我们在做UI排版时,一定要极为细致认真,不能做错哪怕一个像素,一个排版优美的UI对于一个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二)色彩与认知心理学

我们对色彩的认知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我们小时候都有划破手指的经历,当红色血液流出的那一刻,伴随的是疼痛与紧张,当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风光的时候,会不由得精神放松。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些“记忆痕迹”,我们在设计页面搭配色彩时,也要遵循人的“记忆痕迹”,这样才能协助用户思考,不会产生歧义。当微信有信息提示时,为了引起用户的注意,UI设计师采用了红色圆形的提示标志,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未读消息”上,从而避免漏掉新消息,正是应用了这一心理学原理。

(三)模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从世界上的第一个ICON开始,设计师就开始尝试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或物来表示某个功能,直到今天,这个设计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视觉风格上由“拟物”做成了“扁平”,但是其设计原则都是源于“模拟”。在安卓与IOS的操作系统中,设计师把下拉菜单设计成像窗帘一样,可以拉下也可以收起。在一些APP中,设计师采用了侧滑式的交互设计,就像在模拟我们生活中及其常见的抽屉。这些真是非常赞的设计,在我们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设计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用学习就可以上手操作。

结语

UI与交互是产品与用户沟通的桥梁,一个互产品(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的品质,UI和交互设计是产品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UI与交互设计师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与分析用户的心理规律,将心理学应用到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才能达到绝佳的使用体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时,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设计”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规则,我们做此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大家设计师如果遵守某个黄金准则,产品就能脱颖而出了,我们研究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找出产品为什么优秀的规律,并且尝试完善它、灵活运用它甚至打破它,我想,这才是设计师应该做的事。阿恩海姆所说:“如果艺术过分强调秩序,同时又用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就必然导致一种僵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2

[2]基于环境交互心理学的集成吊顶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2年10期

[3]吴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5):03

[5]王林、宫颖.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研究[J].艺术与科技,20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