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贸易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河南省对外贸易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除2009年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短暂下滑之外,其他历年对外贸易都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进出口占比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但是整体上仍然趋于稳定,大致为“六比四”。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历年都处于出超状态,以2014年为例,出超额843.26亿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给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明显,但是长期的高额入超也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给河南省未来的对外贸易埋下一定的隐患。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主要外贸省份都存在,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出超水平,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抑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1.2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减慢,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出现短暂回升之后,2012年增速继续下滑,2013年以后河南省对外贸易基本饱和,2014年和201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出现短暂回升的重要原因是2009年的负增长使得当年对外贸易额陷入低谷所致。如果去掉这一低谷,就平均增速来看,2010年的增速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整体看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密切相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中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快地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压低进口以求更快的复苏经济,使河南省出口额增速放缓。同样,我国也大力拓展内需,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做大做强,在许多政策上向国内民族企业倾斜,降低进口额度,增强民族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进口额增长趋于停滞。
1.3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业集中加工区,其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以来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外贸易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河南省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2011年以来,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不足1%。由此可见,河南省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且所占的比例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南省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从而使河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而初级产品出口相对减少。河南省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增长,使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的价值不断获得提升。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体现出其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市场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被中国创造潜移默化的改变。
1.4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表示河南省进口贸易仍旧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示河南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不断下降,而相应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则增加。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处在波动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在全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比例下降了7.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所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比2005年高4.6%,增速十分明显。
2河南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贸企业的组成及比例不利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成分参与到公有制企业的改组中来,在对外贸易领域,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在河南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私营外贸企业增长过快,占有比例虽大,但外贸总额却不多,毕竟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弱。虽然民营企业中三全和天方企业得到一定的成就,但普遍的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单从这一点来说,河南省对外贸易对我国实际的贡献力远远低于预期。故而,民营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早日成为河南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对作为台资外企的富士康而言,其外贸金额将近河南省外贸总金额的十分之七,其在外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群居多,适应于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河南省的外资企业过少,导致整体外贸水平低弱。这些企业占有的比例严重阻碍了该省的外贸水平。
2.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合作对象国分布在全球各地,这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弱势,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2012年为例,当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有56%在亚洲、18%在欧洲、16%在北美,三者的总和高达90%;也就是说,河南省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从国别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额分布集中程度也可见一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分别占16%、14%、14%、14%、11%,总和将近七成。如此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使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更高,上述区域一旦发生经济不稳定现象或者政府主观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就会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河南省对外贸易活动。另外,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就会导致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从而增强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2.3外贸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不合理从对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另外,河南省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部分,资本和技术的含量不足,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河南省在贸易中获利远远低于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河南省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长期保持如此状态,对河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3.1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
当前,河南省对外贸易企业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局面的存在虽然可以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平稳的发展,但是就长期来看,隐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私营外贸企业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倒闭。如果外资企业因经营不当而或迁离,那么对于河南省对外贸易的打击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要想保证河南对外贸易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和指引民营外贸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其一,改变河南省对外资贸易依赖的程度,避免因外资企业出现运营问题时,河南省对外贸易坍塌面积过大的危险;其二,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有利于引导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国家战略真正的落实到企业层面上来,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大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3.2加快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当前,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这种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现象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桎梏。由于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这就使欧美和日本不断加强对华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也更加严厉,这就给河南省扩大出口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在产品竞争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尚不足以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大规模竞争;而对于东南亚国家,虽然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低于我国,但是由于其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使其产品的总成本较低从而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亦给河南省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因此,河南省政府和各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当主动的拓展进出口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河南省仍旧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河南省拥有天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欧美国家,从而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它们价格低廉,并不能在长时间内有效推动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和升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科技兴贸”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政府要对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族企业不断深化创新力度。第二,深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河南省应不断降低外贸企业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列,提升民族企业资本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将来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力度。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兴军团,目前虽然实力有限,但将来必定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必须积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以提升我国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以增强河南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王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08).
[3]陈亮,舒兵,季晓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01).
[4]刘尧飞.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6).
关键词:TPP;对外贸易:影响与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整体来看,中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处于0.4到0.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对对外贸易有较大的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整体来看,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同外贸依存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出口依存度略高于进口依存度。
(二)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1.1万亿美元到2013年的4.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乎4倍,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和货物贸易进口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从进出口增幅来看,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从2004年37.1%的增长,到2013年,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为7.5%。
(三)市场分布
2012年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达4001亿美元,增长了10.2%。2012年中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东盟成员中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和第五大贸易伙伴日本均为TPP成员。
二、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TPP的高标准和新规则对中国的外贸、产业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TPP的谈判目标、方式、标准和内容对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谈判的前景很难预料,与中国改革和调整现行出口补贴政策不相符合,这就促使了中国政府提高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劳动者权益的意识,并对制定具体措施。
(二)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TPP是通过谋求国家利益的新贸易规则,来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落后产能加速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中国居于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今后一定会受到TPP国家实施的“竞争中立政策”的影响,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型。
(三)促进中国加快实施
FTA战略从世界现有的格局上看,亚洲地区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程度相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大,亚洲内部实现的贸易比例30%,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比例分别为0%、40%,可见,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广阔前景,中国在亚洲实施FTA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潜力巨大。
三、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降低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随着TPP谈判的发展,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纷纷选择加入TPP。尽管印度尼西亚和一些国家明确表示不会将加入TPP,随着美国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将注意力转向TPP。谈判每达成一项协议,都将对其他东亚经济合作机制乃至亚太经济合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削弱中国与TPP成员的经济联系
迄今为止,TPP成员与潜在成员之中,美国、东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中国与TPP成员国贸易现状的分析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都来自于TPP国家。TPP协议一旦达成,实行零关税。与成员之间互通贸易相比,TPP成员国家首选的贸易伙伴将不再是中国。
(三)TPP成员将挤占中国在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的出口市场份额
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TPP成员在美国出口产品市场中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中美之间并没有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一旦签署了TPP成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与TPP成员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比明显失去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四、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密切关注TPP谈判进程,适时加入TPP谈判
TPP作为高质量自贸区的一种尝试,其成员之间实行绝对的零关税,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TPP谈判无非有3种趋势:一是协议达成,成功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质量FTA,并取代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二是经过多轮谈判勉强建立但与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并存竞争。。
(二)加强与非TPP国家合作,扩大市场开放程度
从目前看,中国虽是全球性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全球性的贸易强国。要想降低TPP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中国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强。由于TPP成员都是亚太地区国家,为了降低TPP在亚太地区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损失,中国应加快促进和加强与非TPP国家的合作。
(三)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较高外贸依存度所带来的巨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从长期看,把握对外贸易依存度,会减缓国家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J].国际经济,2012(3).
[2]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10(3).
[3]杜兰.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1(1).
[4]张琳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计飞.TPP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迅猛发展,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州,根据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逐渐使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对湘西州促进外贸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湘西州历年进出口额增速。从整体来看,湘西州的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7,018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631万美元,增幅达到1.65倍,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增长。进口总额从2002年的89万美元增L到2015年的983万美元,增长了11倍,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出口额从2002年的6,929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0,848万美元,增幅达到1.56倍,平均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图1)
从各个时间段来看,2002~2015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增长时高时低,波动非常大,从各个时期增长速度来看,2002年进口额下降85%,拖累当年进出口总额下降5%;2004年进出口总额增速上升到69%,但次年又下降到了4%,随后又在2007年上升到87%,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大冲击,进出口总额下降了57个百分点,2010年由于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出口总额上升了48%,随后又由于出口的减少使进出口额不断减少,2013年进出口总额缓慢回升,2015年由于“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与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使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了53个和50个百分点。
(二)湘西州贸易顺差。从出口额来看,2001~2008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持续增长,由6,794万美元增长到了38,604万美元,增幅达到4.68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出口企业出口量急剧减少,这使2009年湘西州出口总额减至16,764万美元,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57%。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很快步入正轨。湘西州的出口额在2010~2014年也得以增长。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疲软以及“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出口额由2014年的22,884万美元减至10,848万美元,减少了53个百分点。从进口总额来看,2001年湘西州进口总额为598万美元,2015年增长至983万美元,增幅为64.4%,但是进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颇低,且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如图2所示,由于湘西州历年进口额的波动不是很大,贸易顺差主要受出口额的影响。2001~2008年,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最高达到38,247万美元,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顺差下降到16,688万美元,2015年由于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贸易顺差下降到9,865万美元。(图2)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一直是湘西州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由于湘西州进口的数额比例很小,在这里本文主要分析湘西州外贸的出口市场结构。本文选取了湘西州主要的八个出口对象国,比较出口输往国家数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表1所示,2006~2010年荷兰一直都是湘西州的最大出口国,占贸易总额的20%以上,2011~2015年对荷兰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到10%以下。俄罗斯、韩国、印度、台湾、巴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俄罗斯2015年占比达到16.9%,而日本、韩国、印度占比均在10%以上,说明湘西出口主要输往中国周边邻国。但欧美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因为湘西出口集中在这三大市场,一旦国际市场疲软,湘西出口下降的弹性也非常大。(表1)
(四)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由表2所示,在2013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达80.8%,而工业制品比重仅仅只有19.2%,2014年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2015年初级产品依旧高达94.1%,而工业制成品仅占5.9%。这说明湘西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单一。虽然湘西金属储量大,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技术与人才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工业设备,湘西出口一直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由此看来,湘西州应该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由表3所示,在2013~2015年初级产品出口中,矿类产品比重均在98.5%以上,这说明湘西“一矿独大”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表2、表3)
二、湘西州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湘西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品单一,以锰矿类产品出口为主,“一矿独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015年湘西锰系列产品出口8,779万美元,占全州出口总额的比例达80.93%;第二,初级产品比重仍然过大。湘西向国际市场出口的多为锰矿初级原料和简单加工后的低中端产品,原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数量扩张来赚取生产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不但出口收益不高,而且极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50.27%。锰系列产品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走势,1~12月共实现出口47,143吨,出口额8,779万美元,同比增长2.17%和下降12.39%。这正是上述问题的体现。
(二)进口规模小,贸易顺差过大。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增长由内需来驱动,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口商品结构要可以为未来的高新产业提供要素和支持,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向为这些高新技术提供销售市场。湘西州的进口规模远远低于出口规模,对技术的进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进口商品以锰矿砂类的原料为主,技术含量普遍偏低,这就抑制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思想的引进,商品进口带来的技术渗透和学习效应就很难被实现。
(三)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虽然成本的增加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减弱,但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技术改进、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湘西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方面也有着重大作用。2011年,湘西才实现加工贸易的零突破,加工贸易的规模小比重低,缺少核心生产技术,绝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贴牌加工,低水平的加工贸易对湘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反映出湘西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能力较差,加工贸易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出口集中度偏高。湘西州出口一直集中在欧美以及亚洲周边邻国地区,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台湾、巴西、荷兰八个国家的出口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出口区域结构集中性过强,外贸地域机构构成单一,市场多元化发展仍然不足,风险性也相应较大,一旦危机爆发时易受到较大冲击,同时还阻碍了对其他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导致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偏小,从而面临较大的外贸风险,严重影响湘西对外进出口的规模,阻碍进出口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湘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其一,要促进出口商品Y构的优化。要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州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把经开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兴贸的平台,要坚持利用创新驱动企业从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湘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劳动力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湘西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二,要适当加大进口力度。对外贸易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才能促进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加大对重要资源和产品的进口,保证湘西的资源安全。加大对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进口有助于湘西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改变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二)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近些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费用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利润,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明显增快。在此背景下,湘西必须要在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引导下,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方面湘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升级;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产业链,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企业开展技工贸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升级。
(三)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按照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要求,要以开拓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形势新变化,努力巩固和扩大俄罗斯、美、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湘西州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分散对外贸易的市场风险,避免因外贸市场的过分集中而使一国对外贸易受他国的制约和垄断,同时减小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的变化带来的波动和影响。
(四)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出口湘西特色农业。2013年11月,到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坚持修炼内功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既要努力打造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又要最大限度地依托对外开放。一是要因地制宜,把“五个一批”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充分把握“616”对口帮扶工程等政策机遇,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整合农业资源,创新项目,努力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以符合国际出口及卫生标准。同时,要扶持一批出口企业,帮助微小型农业产品企业出口;二是要主动地、全方位地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湘西的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发展非地经济;与此同时,创新机制,把基于资源上的扶持转变成为优势交换基础上的合作,以促进湘西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湘西外贸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际市场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也意味着湘西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能不能认识到自身问题并积极做出转变。必须结合湘西州独特的产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突破地理位置偏僻的劣势,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与精准扶贫战略的机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以促进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湘西州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H.McCormick.The Great China Challenge[J].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7.4.
[2]IRodrjk 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World Economy,2006.5.
[3]Feder Alex.On Exports And Economic Trade[D].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4]郝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广东与河南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7.2.
[5]马小利.湖南省外贸竞争力及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2.
[6]张汉东.发展加工贸易打造外贸强省――浙江发展外贸的经验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6.
[7]宋云.洛阳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8]许军,沈蕾.反向依存――对中国外贸加工业依存度过高的一种新解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2.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指在国际商品流通、服务贸易等领域中,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为由,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保护措施,进口国一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严格的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然后出台或者制定出有利于保护本国环境、科学技术等具有限制性的措施,对来自出口国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准入限制的一种手段。
绿色贸易壁垒从实际角度来看,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形式,采用绿色贸易壁垒就能够将进口国置身于对外贸易活动当中,将出口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门槛提高,从而达到限制商品进口或出口、保护本国贸易的根本目的。
1、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发展现状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对WTO协定理解的差异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1.1、涉及商品范围扩大化
绿色贸易壁垒自身就是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主要旗号,主要范围包括了资源利用、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领域,涉及到家用电器、日用商品、儿童玩具等上千种不同商品,商品的范围占了全部商品种类的77%左右,并且该范围还在持续不断的扩大,因此,绿色贸易壁垒会给出口国出口商品带来更强大的挑战。
1.2、措施使用频繁化
近些年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使用频率在不断上升,这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仅次于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在全球的将近5000种产品当中,有75%以上的产品都是遭到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产品,全球137个不同的进口国均对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进行了采用。而我国每年都有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
1.3、采用措施动态化
随着人类科技和技术不断进步,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对绿色标准进行了领衔制定,而且标准还在不断的提高,出口商品一定要达到最新的国际环境标准以及技术要求才可进行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部分国家在将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破除的同时,同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来应对不同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2、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1、多样化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方式并非仅有一种,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执行标准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抵制。
2.2、扩展范围迅速
绿色贸易壁垒与金融危机具有类似特性,它往往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外进行不断的传递蔓延,由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对外贸易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体都可以很快传导并彼此影响。
2.3、隐蔽不易察觉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鲜明的隐秘性,通常都隐含有部分的各国贸易法律和法规其中,一般的出口国对这些新制定的贸易规范文件信息并不能及时获取,当这些出口国生产的商品需要进入国际贸易的市场当中时,进口国就会拿环保当借口,限制商品或服务进口。
2.4、标准有争议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范围十分广泛,各国的商品标准无法做到统一,有合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蔽性,贸易过程中的分歧完全无法避免,并且发生之后无法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调节。
2.5、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进行保护时,发达国家比较偏向将商品包含的科技含量提高,往往鉴于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占优势,打着保护本国环保旗号,缩减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准入力度。
3、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我国均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显著地增长,从实际的发展角度出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对进口产生的影响
3.1.1、贸易关系变化
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口高新技术商品进行阻拦,这也会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也会对全球的经济和谐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往往为了对本国利益进行考量,将技术保护当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种贸易限制,这样的发展趋势一直下去,会使得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满,从而导致贸易关系恶化。
3.1.2、国内市场变化
国内生产商品在对外进行出口的过程中,会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受此影响,我国生产的诸多商品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的发展变化导致国内的市场格局出现了变化。为了保证对国外出口商品份额保持不变情况下,国内的企业需要准备生产具有多种创新种类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不同状况时,提供最大限度的供给。
3.2、对出口产生的影响
3.2.1、经济增长缓慢
我国主要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增收以及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得以实现,这样我国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利的地位。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将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在推广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尤其在出口方面,不管是商品种类还是数量都遭受到了制约。
3.2.2、产品成本增加
为了让我国的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活动当中,一定需要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政策,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我国的进出动可以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产企业需要将进出口的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有效的改善我国商品环境质量的指标,才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3.2.3、市场范围缩小
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关键点,商品的出口关系到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走向,同时也对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未来发展地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西方国家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设置,对我国出口的诸多产品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下滑,商品出口的范围正在不断的减小。
4、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
4.1、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党十中明确指出必须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将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同时,让党和国家尽早且清醒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兼顾,在具体的贸易领域当中,需要将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继续开展,需要建立起绿色贸易相关机制,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提倡和推广。
4.2、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和实施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是企业消除技术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直积极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欧盟在实现统一市场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消除成员之间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美国对待国际标准的态度不仅仅是采用,而且是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尽可能地将美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4.3、政府增强与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谈判力度
要善于利用现有WTO机制,对于一些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政府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合法程序,要求这些国家取消这些不合理的标准或者修订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同时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技术性限制措施。
4.4、国内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还是靠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出口企业如果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内市场上也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约束。
4.5、建立和完善贸易信息中心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个企业难以采取应对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可建立专门的贸易信息中心,一方面及时传递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并将这些应对措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递给相关企业,让企业在参与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行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层次低是阻碍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企业应该因势利导,在企业资金投入方面,重点加大研发力度,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顺应国际绿色环保的整体发展趋势,整体提高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综合竞争实力,从而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凌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123-124.
[2]杨晓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08);108-10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是一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检验检疫制度、包装与标签要求等,客观的结果是限制或者禁止了他国产品的进入,而这样做的出发点不在考虑之列。有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对绿色贸易壁垒持否定的态度,而有些学者却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实施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时,就是合理的;反之当实施目的是单纯贸易保护时,就是非正当的。(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第一,名义的合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理念也得到广泛发扬,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可以说顺应时展的潮流,有助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通过制定强制标准和设立“门槛”来保障产品安全的做法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支持,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第二,技术标准的歧视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一般分两种:最常见的是表面上“非歧视性”的要求导致了客观上歧视性的结果。即发达国家制定了对内对外统一的的技术标准,可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了歧视的客观结果。另外,一种就是为了限制特定国家或者特定产品的进口,对内对外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甚至对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表面上和实质上都具有歧视性。第三,实施的隐蔽性。由于绿色贸易壁垒披有合法的“外衣”,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环境保护为名义,与一国技术水平相适应,因此保护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的辨识和有利的反对,尤其是诉讼过程难上加难。
二、绿色贸易壁垒制度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1.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一是保护环境,促进绿色产业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绿色价值观越来呼受到重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食品的安全,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维护产品安全,优化外贸结构。我国遭受的一系列外国绿色贸易壁垒冲击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敲响了警钟。当前人类越来越重视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绿色贸易的大趋势带来的不仅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还有国内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对于保护环境、提升技术、降低能耗、加快更新换代都有促进作用。三是短期内保护本国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来说,采取这一手段必然带来对本国市场的保护,而不论其动因是否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本国幼稚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经常会受到外来低成本产品的猛烈冲击。采取绿色壁垒虽然有悖于国际法和WTO原则,且经常受到其他国家诟病,但毋庸置疑对本国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和保护本国市场,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双重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一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竞争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大、成本低,以初级和低附加值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为主。发达国家设置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对进口商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包括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检验程序,要求通过繁琐的认证和进行环保包装等。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各项标准,出口企业不得不增加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和技术改造,使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二是挑战传统生产方法,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盟,都对产品的生产方法或加工方法规定了严格环境标准,并且监控生产的全过程,要求进口产品也要符合其苛刻的国内技术要求。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受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重视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给现阶段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和技改,这样势必增加产品成本,而且改革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三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大大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首先从对象来看,由于我国的最主要出口目标国家欧美日均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实施者,而且作为发达国家环保要求高,技术水平先进,立法全面而严谨,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的销路受到很大影响。其次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我国出口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近些年却增速减缓甚至下降。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比2011年进出口增速回落了16.3个百分点,这其中除了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受到了发达国家变本加厉的绿色壁垒的限制。
三、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单个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错综复杂的壁垒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应该大力度选取和普及绿色贸易壁垒的知识,增强出口企业抵御绿色贸易壁垒的意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往往这种壁垒的产生和作用会很突然的袭击我国出口市场,更进一步的暴露了我国对于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极度不完善。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按时和及时的可能影响到我国出口情况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公布和宣传。(2)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开发国际绿色产品。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生态危机,国际环境公约纷纷出台,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法规越来越复杂和严格,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己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很大,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对企业充满着诱惑力。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树立国际绿色营销的观念,加快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推广和生产。(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而我国技术壁垒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20年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同时,我国应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争取将我国制定的水平较高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充分反映和体现我国的意见和利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对于因标准问题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应参与协调,从而不仅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中欧贸易;贸易摩擦;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19
1中欧贸易摩擦原因
1.1客观原因
源于欧洲和中国的经济贸易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欧盟的经济一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竞争中常常处于有利地位;贸易摩擦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必然产物;制度的差异导致歧视;反倾销反补贴是欧盟最常采用的贸易手段。
1.2主观原因
1.2.1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截至目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0多个。但是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认为我国仍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而仅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来评估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借此打压中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从国际关系来看,欧盟、美国等国与我国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差别,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1.2.2出口产品的结构失衡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含量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另外,从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目的地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市场,一旦某类产品的数量增加,必然会给欧盟区域里相同产品的生产企业造成影响,迫使他们利用反倾销这个合法武器进行抵制,维护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1.2.3面对贸易摩擦,企业应对能力差
我国企业在应对来自欧盟的贸易摩擦调查时,有些企业消极应诉甚至放弃应诉置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助长了欧盟制造贸易摩擦的气焰。
2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2.1涉案商品种类多
欧盟对华反倾销主要集中在钢材、化工、纺织、轻工等产品上。从2016年1月1日至今,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共遭遇欧盟反倾销案件共45起其中有35起是争对钢管、光伏器材、热轧平板产品发起的。
2.2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增多
中欧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中欧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在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世贸各成员国中,欧盟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地区之一。1995-2015年我国共遭到的反倾销案件为1112起,反补贴调查98起。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中,欧盟发起方发起的反倾销立案共125起,占我国总遭遇的反倾销案件的112%,反补贴调查共15起,占我国总遭遇的反补贴案件的15.3%。同时,欧盟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除了要求我国增加进口、减小出口,同时利用隐蔽性强的技术型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对我国产品进口,这一系列的措施直接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日俱增。
2.3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扩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密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通常这也是中欧贸易间贸易摩擦发生的传统领域,但中国近年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到发挥劳动力优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新热点,欧盟近年来不仅仅是对双方传统领域的贸易发起贸易摩擦,也在光伏、机电、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产业、钢铁、煤矿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06年4月,欧盟与美国就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一起向世贸组织。中欧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3中欧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
3.1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市场稳定
中欧贸易摩擦损害我国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市场,欧盟实施的反倾销政策,使得中国相关出口商品在出口欧盟时受阻,在无新的可转移市场的条件下,只有返销给本国市场,进口商会把相关的费用通过产品加价的方式转移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由于出口商品中相当比例产品使用的技术和生产标准远超国内同类产品,若返销商品的价格在与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相当或略高于国内商品价格的条件下,其将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造成国内同种类的市场需求量锐减,产品大量滞销,企业生产成本难以收回,再生产难以维持,企业倒闭,严重影响国内产品市场稳定和相关产业发展。
3.2引起相关产业失业人数增加
随着我国与欧盟间贸易摩擦的范围领域不断地扩大,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失业人数增加。第一,企业将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分摊在企业产品上,产品的成本增加,当产品市场价格既定,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企业为维持原有的利润空间,采取裁员的措施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已抵扣以贸易摩擦损失,使得失业人数增加。第二,中小企业面对欧盟的贸易摩擦往往无还手之力,纷纷倒闭,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3.3民营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中欧贸易摩擦对我国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影响巨大,欧盟通过不断增加对我国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的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这些以技术面目出现、披着合法的外衣的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十分的隐蔽,且难以对付,成为欧盟一个新的限制我产品出口的新举措,最终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欧出口环境恶化。与此同时我国近年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企业成本优势已经不再。
3.4提高出口企业交易成本
国际贸易摩擦一旦发生,处理摩擦费时耗力,因此贸易摩擦双方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也较高,国际贸易摩擦成为增加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贸易摩擦通过下列方式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首先是拖延了贸易的完成时间,使得贸易利润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在贸易摩擦时期,贸易摩擦所涉及的产品通常不能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不仅给出口国带来损失,也给进口国带来损失。其次,贸易摩擦本身的处理就十分的消耗资源。其处理往往专业性十分强,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还要不断收集相关的数据,国家往往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贸易摩擦,这就意味着一国为实现自身贸易利益必须付出一笔经常性开支。
3.5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通常一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实现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以反倾销、技术壁垒、保障措施等为主要手段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具有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欧盟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吸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6普惠制待遇(GSP)受到不利影响
欧盟至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中国不再为受惠国,根据欧盟规定非普惠制国家不享受普惠制关税待遇。这使得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关税进一步提高,使得相关产业的产品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4我国应对欧盟贸易摩擦的建议
4.1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被承认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将无条件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实际上我国依然面临包括美国在内的WTO成员对我国采取的过渡期“特殊待遇”。一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二是过渡性特定产品保。这也意味着一旦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等诉讼时,反倾销发起国可以任意选择替代该国产品的成本数据计算正常价值,这样往往导致倾销的幅度被高估,倾销诉讼往往容易成立,使得我国企业遭受损失。因此我国必须积极争取欧盟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4.2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
首先,作为WTO成员国,就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开展利用磋商谈判和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以争取我国应有的贸易利益;其次,应该利用世贸规则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对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事项要特别考虑,打好发展中国家这张牌;最后,对中欧间贸易摩擦,我们也应理性、客观地对待,不能忽视中欧之间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
4.3遭到反倾销投诉的企业要积极应诉
企业在遭遇贸易摩擦调查时要积极应诉.改变以往消极应诉或放弃应诉的做法。如果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后不应诉,就等同于承认贸易倾销,最终一定会败诉,一旦企业败诉,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惩罚性关税。所以遭遇反倾销投诉的企业应积极应诉。同时,企业应该抱团,结成联盟,增强自身的抗摩擦的能力。
4.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自发组织发展起来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按着自愿原则建立的非盈利组织。其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其职能是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监管。近年来,在处理中欧贸易摩擦过程中,行业协会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行业作为企业的代表加强与政府的交流,既要向企业传递政府在外贸方面的新的规章制度,又要向政府传递企业在外贸的相关要求。二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寻求潜在客户。行业协会所代表是该行业大多数的企业,在国外市场中行业协会通过积极开展本行业相关展览,邀请相关商家参与,帮助企业寻求更多的客户,拓展市场。三是在本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时帮助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对待贸易摩擦。此外行业要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避免贸易雷区。四是行业建立相关的贸易摩擦救济资金,当本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企业无法承担贸易摩擦带来的相关费用,行业协会应积极帮助企业,以减轻企业负担。
4.5规范和优化企业出口行为
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要使用合法的竞争策略和竞争价格。我国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国内企业为争夺出口市场和客户,往往喜欢一哄而起,恶性竞争,竞相压价,自相“残杀”。不仅影响了出口的整体利益,而且给欧盟市场造成产品过多的压力,引发欧盟提起反倾销诉讼。比如在2005年的纺织品争端中,起因就是在欧盟解除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后,中国纺织行业大幅扩大出口,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实质是构成了倾销。这是欧盟提供了后配额时期采取贸易保护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之间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共同开拓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
4.6加紧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我国政府和行业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第一,应积极跟踪收集我国重要出口产品的相关国际大环境数据,包括起主要出口国出口量、世界总需求量等,一旦某些产品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就应考虑是否会给相关国家带来低价倾销的印象,从而减少贸易摩擦。第二,政府要积极观察各主要进口国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动向,一旦发现其可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通知相关行业和企业,组织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出口国家、出口量的调整,避免贸易摩擦。
4.7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目前我国标准体系混乱,通常在许多产品有国标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又加设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存在过于庞杂、系统性和体系性不强的特点。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国际惯例接轨,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少遭遇贸易摩擦。首先,要积极鼓励企业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增强产品的标准。其次,企业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审核,对产品原材料、加工工艺严格把关。然后,展开国标认证,一国产品只有经过国标认证后方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通过例如ISO9000质量管理w系认证,使得我国获得国际认证的产品在国内外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最后,我们要加强我国的认证制度,使得我国产品认证制度与国际权威的认证制度相互认可。
5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欧盟的交往越来越多,中欧贸易摩擦增多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应对中欧经济摩擦,减少中欧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欧贸易摩擦的形式主要有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贸易摩擦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双方数量限制问题;其次,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国际大环境、欧盟、我国自身这三个大方面;第三,有效的减少和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途径,应该是将政府的宏观指导、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企业自我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应加紧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企业要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行业协会应发挥中介纽带作用,强化监督和协调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厚双.直面贸易摩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王静.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嫣竹,马建凯.论欧盟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26):199200.
[4]郝洁.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摩擦新动向、趋势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2,(11):2731.
[5]徐霖.欧盟东扩以后对中经贸外交政策的新特点[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174175.
[6]王琰琰.欧盟“非市场经济”问题及其对华反倾销规则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05,(2):4546.
[7]马成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6,(6):35.
[8]王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3,(04):9097.
[9]李桂萍.试析入世后中欧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772.
关键词:陕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大省,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些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逐步扩大。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资料显示,陕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22.2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47.99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陕西省今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值就已高达121.33亿美元,大约是2002年全年外贸总额的6倍。在贸易增幅方面,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2012年陕西外贸增幅先降后升,全年仅实现外贸增幅1.04%。但今年,由于陕西省政府的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好转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陕西省在2013年1至8月实现高达35.37%的累计增幅,大约是去年全年增幅的34倍和2002年全年增幅的约4.5倍。因此,陕西省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也在贸易增速上实现了显著的提高。
陕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近些年来,陕西省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占比也在不断降低。陕西四大出口产品,即重型汽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和苹果汁的出口量在2011年时已位居全国第一;此外,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相继成为陕西进出口市场中的主角。由此可见,陕西省的外贸结构早已不再是从前的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低级贸易结构,而是正不断朝向进口原材料,出口高精尖型工业制成品的高级贸易结构发展进行中。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金无足赤,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学术界继续探讨,以便有的放矢的加以改进,实现陕西省对外贸易方面更为深远的发展。
1.进出口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
与全国外贸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外贸总额仍旧相距甚远,2013年前8个月的累计外贸总额仅占全国同期外贸总额的0.45%。而且多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小,从2002年的0.36%到2012年的0.38%,陕西对外贸易规模的相对值小且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陕西省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排列全国第5位,但由于基数小,陕西省外贸总额全国排名仍20名开外。
根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29.7%,而全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8%,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并且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与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相距甚远,同时与相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份也有一定差距。发展加工贸易是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而陕西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此外,企业外贸结构也不尽合理,2013年1至8月份,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按主要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占比20.81%,外资企业占比52.54%,集体企业占比0.05%,私营企业占比26.60%。我们很容易的看出,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一大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的发展仍然依靠外资企业带动,而本土企业则显现出对外贸易能力不足的一面,企业外贸结构不合理。另外,当代国际贸易中提倡出口“绿色”产品,而陕西省对此不够重视,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严重制约着陕西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落后,本土外贸企业占比小,“绿色”贸易不重视,都使得陕西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陕西外贸经济的整体发展。
2.地理环境劣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外贸市场相对集中
陕西省虽然连接东西、横跨南北,但没有沿海城市优越的海运条件;虽然黄河和长江都经过陕西,但所能承受的船舶重量和载重吨位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水运。在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中,航空、陆路运输方式费用昂贵,陆路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铁路不适合隔海相望的南北美洲、澳洲。因此,国际贸易中最普遍适用的水运在陕西并不具有优势,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了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气候等差异,陕西被分为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其中全省对外贸易以关中地区为主,而关中地区又以西安为主,根据陕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的96.1%,其中仅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6%;2012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占全省的98.1%,其中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7.9%;而陕南和陕北分别仅占1.1%和0.7%,对陕西外贸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陕西外贸区域发展很不均衡。
近年来,陕西主要贸易国别为: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陕西外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对于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比重则较少,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势必导致陕西外贸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陕西外贸的发展。
3.缺乏外贸人才和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贸易水平和综合实力远高于陕西,这些城市能够为外贸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这使得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拥有着为数众多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了人才,但却不具吸引力难以留住人才。因此,陕西缺乏精通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匮乏,使得陕西外贸企业经常面临如:对外法规不熟导致的法律纠纷,贸易壁垒不熟导致的贸易纠纷,无法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等问题,这将严重阻碍陕西企业外贸的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它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陕西出口的商品主要依靠贴牌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商品较少,很少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等粗放型方式。因此,很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品牌形象,致使外贸效益较差,严重影响陕西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现针对上述问题,为陕西外贸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近些年来,陕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愈发迅猛,但是,由于基数小,贸易规模相比于其他省份仍旧较小,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继续宏观扶持,给予外贸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培育出口支柱型产业;合理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加工业的比重;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企业需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出口“绿色”产品。
2.扬长避短环境因素,协调区域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在看到陕西作为内陆省份,水运条件不便利等地理环境劣势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将对此担当重任,这就需要陕西加强道路连通,开展国际多式联运,发展陕西旅游贸易,合理发挥陕西地理环境的相对优势。在关中地区一枝独秀的同时,陕西需要重视对陕南、陕北贸易资源的开发,促进关中、陕南、陕北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陕西在继续巩固原主要贸易市场的同时,也应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同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以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国际市场。
3.广泛吸引人才并立志高远、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陕西,一个拥有着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大省,每年都将培育出大量外贸专业的优秀人才,而留住人才将成为陕西省外贸发展的难点。企业应当给予这些人才优厚的待遇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心,让这些杰出的外贸人才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华抱负,使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我们所熟悉的每一件世界名品,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陕西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出全面的品牌战略,提高消费者对陕西产品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陕西外贸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2(08).
[关键词] 广东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
一、广东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1.广东对外贸易增长开始呈现明显放缓态势
改革开发以来,广东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地缘优势,大力承接港澳地区制造业转移,并加快发展“三来一补”贸易且开始注重引进外资,提出“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口号,从而使得广东出口贸易在长时期内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1978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还不及16亿美元,而1986年突破百亿美元,1995年突破千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2835.22亿美元。而伴随广东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广东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79年~2003年间,广东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3%。但从2003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放缓态势。首先从广东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来看,据统计,2003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增长率从28.24%下降至2009年的-10.59%,进出口总额由6834.92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68111.18亿美元。
2.广东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值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广东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的改善,产品结构有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广东产品结构还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为迅速。从主要的出口产品构成来看,广东省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以2009年为例,广东省出口最主要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额分别是2501.36亿美元、1393.74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9.68%、38.83%,其他是服装纺织品及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以及农产品出口,占11.69%。出口商品以及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价格、附加值较低,如在机电产品中,机械及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比重较大,平均比例分别达到18.38%、69.68%,而其他产品,如金属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所占比重较少,平均达到3%左右。新技术产业相对滞后,出口总额为1044.12亿美元,只全省38.83%,出口比例从2006年34.58%上升到2009的38.83%,增幅为12.29%,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出口商品是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为主,平均比例分别达到30.92%、3.05%,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新兴产品比例较少,分别仅占0.05%、0.1%。
二、新形势下广东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分析
1.加快推进广东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广东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的改善,产品结构有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广东产品结构还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产业结构也非常传统。在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恶劣,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广东的外贸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全球通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产品的成本大为上升,对于出口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的广东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广东应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加大技术投入,重点把能带动产业调整升级的产业引进来,如环保、现代服务业、医疗、教育等,把通过走出去难以拿到的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引进来,不断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积极响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企业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者转变为产品的创造者,扩大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档次的提高促进外贸经营向集约化、效益型方向转变,如:提高轻纺产品的档次和加工程度,发展的同时保持自身原有的竞争力。
2.提升广东对外贸易产品的科技水平,增加附加值
由于受产业水平的限制,广东对外贸易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然而,在新形势下,产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广东的出口商品难以取得优势,于是,科技水平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广东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时需要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特别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中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新兴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2009年年1月1日起,国家提高了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广东应紧跟国家政策走,提高机电产品的产品技术含量,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如航空惯性导航仪、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提高广东出口企业经营的附加值,增加广东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大力拉动广东对外贸易的增幅。
参考文献:
[1]袁园.金融危机下民营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2009
[2]孙亚平.后危机时候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1
关键词:湖南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关联性
一、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通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的脉络。结合相关数据发现,湖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都没有超过10%,这说明对外贸易对湖南的经济拉动力不大,因此,促进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够明显。湖南省的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在出口商品中,中国香港是排在第一位的,2002年的出口量为2.9亿美元,到2010年10.5亿美元,增加了7.6亿美元;其次为美国,2002年为2.9亿美元,到2010年为8.5亿美元,增加了5.6亿美元。在进口中,日本一直呈上升趋势,排在前列,2002年为1.8亿美元,到2010年为12.8亿美元,增加了11亿美元。但是对韩国的进口从2004年开始下降,从2.9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0.8亿美元,差不多下降了三倍,这说明湖南的进口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湖南的进出口额虽然偶尔会有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在呈增长趋势,说明湖南的进出口额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地区)。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由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将近30%下降到2010年的15.5%,将近下降了一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稳步前进,渐渐增加,持续保持在40%左右。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趋势差不多,一直保持在40%左右。199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在30%左右,只有第二产业相对来说比较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二产业已经稳定,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35%和45%之间。与此同时,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1996年,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1.9%。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已经跃居三大产业的前列。但是2003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08年下降到37.8%,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再次上升。目前,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发展为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蓬勃发展的三大产业结构。
二、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问题
第一,对外贸易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从长期发展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可能出现短期发展的错位。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或对外贸易不仅取决于国内或区域因素,还取决于基于真实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第二,通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这仍然有点不稳定,但仍然在上升。其衍生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其一般贸易是湖南省的主要贸易,辅以加工贸易。通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分析,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来看,渔业分析表明,农业比重有所增加,畜牧业和渔业稳定发展,充分反映了湖南省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湖南省第二产业的轻工业一直是稳定发展,但是其比例一直在20%~35%之间,与重工业相差很大,这就是说明,湖南第二产业结构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存在较大的问题;从湖南省的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的比例来看,其比例相对比较低,其比例一直在5%到10%之间,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10-02
[作者简介]钟冰平(1989-),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项目编号:1050XJ1512076。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一)正效应
Antweiler、Copeland、Taylor(1998)建立了对外贸易如何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计量,把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其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降低污染排放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所以得出结论是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Jeffrey、Andrew(2002)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考虑到对外贸易这个变量的内生性,以引力模型的距离因素作为对外贸易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三种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对外贸易确实会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udley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贸易活动与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合理开放的对外贸易可以使得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进而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结论。Copeland、Taylor(2001)将环境作为要素纳入生产方程的一般均衡模型当中,通过三效应模型分析得出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Cole、Elliott(2003)在此基础上,更换了污染指标,同样地得出了自由贸易改善环境的结论。
刘巧玲、王奇、刘勇(2012)基于联系方程模型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增加了美国和中国的污染排放,国际贸易使得美国污染减少,而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游伟民(2010)基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与环境政策效应这四大效应计量分析了我国30个省的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二)负效应
Conrad(1993)和Kennedy(1994)在其创立的三国垄断模型中,认为两个垄断出口国家政府都将使用环境政策补贴本国厂商,并不断降低环境标准,出现所谓的向下竞争,竞争的结果使三国的环境都会遭到破坏。Dua、Esty(1997) 以及Esty、Geradin(1997)也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和采取宽松的环境管制措施以维持和加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出现所谓的向底线赛跑的现象。Daly(1993)考察了对外贸易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将加剧生态环境污染。Daly、Goodlan(1994)和Ayres(1996)认为这种贸易增长既不能有效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更不利于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的破坏性更为突出,会使得发达国家的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污染避难所”。Chilchilnisky(1994)认为,在私有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消耗环境资源。
(三)不定论
Grossman 和Krueger(1993) 对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 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时,把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三部分。Runge(1994)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以及环境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所考察的具体情况。
二、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研究
Grossman和Krueger(1991)首次实证检验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污染排放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随GDP增长而下降。他们把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作用机理划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使得环境质量恶化;技术效应意味着清洁技术的发展使得同样的产出带来的污染排放降低,所以技术效应会改善环境质量;结构效应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现阶段为正效应,当产出结构从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时,结构效应增加了污染排放,随着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和知识密集型时,结构效应则改善了环境质量。1993年Panayotou借用Simon Kuznets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之间呈现出的关系界定为“倒U型曲线”,首次将环境质量和人均收入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表明环境质量开始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恶化,当收入水平上升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倒U型”关系。
这之后有众多文献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研究。Selden、Song(1994)以SO2、CO2、NOX、TSP为污染指标实证分析了3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倒U型曲线”是成立的。Chaudhuri、Pfaff(1998)则是以室内空气污染作为污染指标,通过分析巴基斯坦家庭层面的数据验证了家庭收入与室内空气质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Grossman、Kruger(1995)考察了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其中规模效应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这三种效应综合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
包群、彭水军(2006)基于联系方程组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构建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证实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间存在双向作用。并通过研究6类污染物,得出有5类污染指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三效应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存在以二氧化碳为对象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中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效应,但是自由贸易对于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更大,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总体使得我国碳排放增加。杜婷婷、毛锋、罗锐(2007)在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倒U型”而是“N型”。
虽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之后引起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质疑。质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消费主要依靠从欠发达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因而,EKC潜在的含义是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当国家拥有较高收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减少,也就是说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可能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不同造成的。如Cole et al(2004)以10个污染指标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就考虑到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及其他解释变量影响程度大。质疑EKC的原因之二就是没有考虑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学者将环境资源看做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和劳动资本一起考察,如Lopez(1994)等。在此基础上也有许多学者运用Granger研究了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如Liang、McKitrick、Coondoo和Dinda(2002)等。
三、研究简评
随着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综合分析众多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局限:
首先,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是否有利于环境质量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无法给予政策制定者令人信服的政策建议。其次,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以研究发达国家为主,这对于结论的普遍可用性存在一定的制约。国内学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不少学者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研究中,这对于温室气体控制有重要意义;2在以往研究中,主要以静态研究为主,现众多学者将环境问题的持续性和惯性加以考虑,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我国在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深度也有待提高。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前列,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应重视对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巧玲,王奇,刘勇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污染排放的关系研究——基于美国和中国SO2排放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导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的纵深和腹地,是沿海发达地区江、浙、沪等最毗邻的一个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25%,出口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89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迅速上升至17.07%。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外向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69.6%的水平,而且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7%左右,可见,与全国相比,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比较大。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主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但是对外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促进作用大小如何,如何促进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论。该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对外贸易无关”论。其主要观点是: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与对外贸易没有关系。
第三,“对外贸易悲观论”,其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而且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重新安排投资和配置资源。
(二)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张小济等(1999)等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彭福伟(1999)提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等。
随着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健(1998)概括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张明玉(1999)则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口对经济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数据的选取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安徽省1990-2007年度的数据(见表1)。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平稳的基础上,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y表示gdp,x表示进出口总额,x1表示出口额,x2表示进口额,借助 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见表2)。
协整方程为:
y=-1098230+66365.45*x1-66322.76*
x2+66357.35*x+994*t
x=6.29-1.02*x1-0.99*x2+669*t
表2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gdp)与出口、进口、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出口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关系说明,安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安徽省进出口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与安徽省gdp的年增长率并没有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性,这表示安徽省进出口对gdp的增长虽有着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安徽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还没有摆脱依靠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较慢,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以有效地规避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省利用外资总量上较大跨越,质量上明显提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越来越多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小民营经济已成为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强弱的重要标志,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民营经济上。但是安徽省的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将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从而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地处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学习相邻发达省市的经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拓展安徽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02(2).
2、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3、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4、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夏兴萍.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5(3).
7、石传玉,王亚菲,王可.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关键词:FDI;进出口额;虚拟变量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56-01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即FDI,作为二战后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的口号下,无疑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2009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890,996万美元,为建省时(1988年)的13.4倍;FDI则达93,806万美元,为建省时的8.2倍。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之间是否有显著联系?在促进海南省进出口增长方面是否有积极作用?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来阐述这些问题。
二、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1988年海南建省至2009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海南统计年鉴)。用FDI表示外国直接投资额,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运用Eviews6.0生成相应的趋势图:
由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5年,FDI、EX、IM都发生了突变,即曲线突然变的陡峭了。为了反映这种变动趋势,引入虚拟变量,由于不知道对于模型来说是发生在斜率上还是截距上,因此,我们将虚拟变量同时加在斜率和截距上。
构造FDI影响海南进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IM=α0+α1DVi+α2DViFDIi+α3FDIi+μi;EX=β0+β1DVi+β2DViFDIi+β3FDIi+μi 。
DV的参数在1%水平下显著的不为零,说明了1988-2005年和2006-2009年的不同区间的截距项存在显著的差异;DV*FDI对应的Prob值为0.7663>0.01,说明DV*FDI的参数不显著,即虚拟变量没有影响到斜率。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了FDI对EX没有显著影响,即海南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对该地区的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而根据模型输出结果表(b),虚拟变量DV对应的Prob值为0.0337,说明DV的参数在5%水平下显著,也说明虚拟变量显著的影响到了截距;DV*FDI对应的Prob值为0.0002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实证结果研究发现,建省至2005年,海南省FDI对该省进出口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实际是吻合的,即1988年海南建特区后,政府政策引导及加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力度,导致FDI与实际进出口额并无显著联系。
2.研究还表明2005年后,海南外国直接投资对该省进口贸易有显著影响,而对出口贸易并无显著影响。根据数据分析,海南省贸易逆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海南省进出口差额达-510,925万美元。笔者认为,结合海南产业结构特点,即以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模式,海南省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
3.海南省进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表明,今后海南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环境,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以此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东朝晖,靳向兰.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
[2]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
[3]郭庆宾,方齐云.国外研究与开发(R&D)之溢出效果:基于我国1985-2005年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83-03
一、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1.机理分析。H-O-S 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种商品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来源,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途径(如图1 所示)。
2.国外相关研究。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依赖技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以及垄断竞争产品差异化框架下的分工进行分析。近年,经济学已达成共识,即社会、经济、法律与政治制度等是经济绩效的核心决定因素。因此,与技术和禀赋的作用相类似,制度的比较优势也是国际贸易方式的重要因素。Kletzer 和 Bardhan(1987)就信贷市场不完全如何影响国家间分工和贸易模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一国的比较优势受金融制度影响,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生产外部融资需求高的制成品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eck从规模经济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在对65个国家1966―1995年近三十年的数据所做的跨部门数据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制成品出口/GDP、制成品出口/总出口等反映贸易结构的比率之间呈现正相关。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研究,Eaton,Grossman(1985)认为,当金融市场不尽完善时,将引起贸易干涉,一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一国的商业政策。Feeney 和Hillman(2001)建立了一个关于本国金融市场功能和国内风险分散的模型。Ju and Wei(2005)发展的木桶理论将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纳入新古典的 Heckscher-Ohlin-Samueson框架。Rajan & Zingales(1998)从行业层面证明了国内金融发展对行业生产和成长的促进作用。
3.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国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主要从实证上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孙兆斌(2004) 认为,金融在资本积累和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陈建国、杨涛(2005)对1992―1999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对于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做了初步的实证分析。齐俊妍(2005)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禀赋和促进技术进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沈能(2006)以1980―2003年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Geweke分解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就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近些年来,浙江省的外贸经济一直快速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同时,在浙江外贸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高效性、超前性和国际性的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关数据分析浙江省金融发展与贸易增长的关系,并试图从宏观金融层面提出促进浙江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相关指标数据选取
1.金融发展指标。国际上通用的是Goldsmith 和Mckinnon的金融发展指标――金融相关率(FIR),即金融资产与GDP 的比率。在中国的省域研究文章中多采用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作为金融资产,考虑到浙江省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在浙江省进出口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图2),我们认为,非国有经济获得银行贷款额可以较好的衡量浙江省金融中介的发展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我们以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中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与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之和代表非国有经济获得的银行贷款。这一指标同时也反映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记为FI(经过基期价格调整)。
2.对外贸易指标。本文将以下两个指标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指标,其一经过基期价格调整的对外贸易总额,即浙江省进出口总额;其二是出口结构指标,我们采用的是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出口额之比。前者反映浙江省进出口的规模,后者则反映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动,分别记为IE和EX。从数据可收集性以及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出发,本文分析1994年以来浙江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关系。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这里采用自然对数建立VAR 模型。三个变量定义如下:lnFI = log(FI) ; lnIE = log(IE) ; lnEX=log(EX)。
三、金融发展与浙江省对外贸易关系的协整和格兰杰检验
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考察变量的单整阶数,即对变量及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时间序列lnFI,lnIE,lnEX,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即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lnEX、lnFI、lnIE 的单整阶数相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使用Johanson(1995)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金融发展水平FI,对外贸易规模IE和对外贸易结构EX进行协整检验。在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前,首先确定VAR 模型的结构。
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或用施瓦茨(Schwartz) 准则(S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经过选择,k=1。同时,我们用LM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怀特(White)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JB(Jarque-Bera)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各方程回归的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且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确定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而不含趋势项模型。lnEX,lnFI 之间Johanson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变量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 lnIE、lnFI 之间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关系。由Johansen 检验得知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建立包含一个协整方程的向量误差修正(VEC) 模型。模型结构选择保持与Johanson 协整检验结构的一致性。这里省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形式。
ECM=LNEX-1.504878LNFI
(0.22930)
Log likelihood:9.418420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更好观察金融发展、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的动态关系,可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ΔlnFI 与ΔlnIE,ΔlnEX是平稳的。基于此,我们对ΔlnFI 与ΔlnIE,ΔlnE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同时对存在协整关系的lnEX与lnFI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ΔlnFI 与ΔlnIE,ΔlnEX都不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短期,金融发展不是对外贸易增长的Granger 原因,同时贸易增长也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 原因,贸易结构优化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 原因,同时金融发展也不是贸易结构优化的Granger 原因。从长期关系来看,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对实证结果的现实分析。(1)浙江省金融发展对该省对外贸易结构在短期内影响不大,而长期看来,金融总量的增加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此结果说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优化了浙江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但是浙江省现在的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呈低度化特征,制成品出口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和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为主。(2)浙江省金融发展与贸易规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短期金融发展与贸易规模也不互为Granger原因。金融总量的增加在短期内对对外贸易增长作用不明显,金融发展没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在浙江省出口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银行信贷,而是民间信贷,即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本文所选择的金融发展指标中,没有体现这一融资形式,主要是出于民间融资的统计难度。另外,我们的金融发展指标也没有考虑证券股票等融资方式。因此,浙江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规模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待扩展。
四、政策建议
目前,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若贸易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形成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所以比较优势面临着向更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当前浙江省金融部门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制约着浙江省出口结构的升级。因此,促进金融发展对出口部门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金融发展,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以高效的资本配置支持其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提升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浙江省目前金融资产规模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联度逐渐提高,但金融效率整体不高,相关金融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金融工具单一等金融发展滞后因素制约着出口结构的升级。
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省内金融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加强信用体制,提高信贷配置的效率; 另外对非正规金融予以适当的指导,从规范角度对它们进行管理,让社会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证券市场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以及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以满足对外贸易对金融支持的丰富多样的要求。对于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有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特别是对于沉没成本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
参考文献:
[1]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2]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
[3]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4]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5]Beck,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
[6]Hur,J.,Raj,M.,Y.Riyanto.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sset Tangibility on Export[J].World Development,2006.
关键词:外贸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我国目前外贸经营管理体制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尽管已打破了原有国家垄断的单一经营渠道,形成了由专业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营主体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处于未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的状态。比如外商不能与中国用户直接签订进口协议,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而且国内生产企业也需通过外贸企业出口。
(二)、外贸宏观调控体制尚需改革和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贸活动的统制被打破,政府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减少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新的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立。但是,目前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压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仍然存在;二是国家直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的范围仍然过大;三是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的外贸经营审批仍然存在;四是外贸领域条块分割,按地区和部门设置外贸公司管理部门,作为改革初期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外贸体制建设的严重障碍。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规范优惠政策在企业中的使用。
(二)、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
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 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等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 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 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
(三)、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三、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极大削弱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
"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04 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禁止和限制部分此类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进出口企业向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看齐。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外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兴产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交流, 为开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总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战略对我国外贸经营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十分重要。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压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实现更平衡、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文锦标.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王春蕊.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J].公共商务信息,2005,(11)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摩擦;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62-0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国际投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变得越发重要,各经济集团之间以及经济集团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很大程度地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经济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各种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而且愈演愈烈。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贸易双方的关系,而且也会导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终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传统的贸易摩擦已经不断升级,演变成为宏观制度的摩擦。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与分歧逐渐演变成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就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我国施加压力,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对象范围也逐步扩大,其市场集中度也有所降低,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和少数发达国家市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在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5%以上,我国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必然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受限,极易产生贸易摩擦,增加了其市场风险。
第二,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大。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这就导致我国对主要的贸易伙伴依存度变大。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它们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这种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度势必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处于被动局面,极易与发达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第三,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为了有效地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经贸委先后启动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相关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建立的损害预警机制行业范围过于狭窄,而且行业协会的作用难以全面的发挥,因此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贸易摩擦。
第四,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我国出口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力却更多依赖国内廉价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利用价格优势开拓国际市场,而廉价的出口产品往往会遭受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势必导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限。
2.2 外部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促进下,各国经济往来愈加频繁,这无疑就加快了世界自由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势必会利用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我国对外贸易行为,贸易的冲突势必造成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第二,政治原因。政治原因也是造成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会导致经济上的排斥,这就使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产生贸易摩擦。
第三,机制原因。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成为各成员国解决彼此间贸易摩擦的有力工具,但是就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来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机制的问题也是引起贸易摩擦的客观原因之一。
3 解决贸易摩擦的策略
3.1 政府应对策略
第一,大力倡导科技兴贸战略。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和工农业初级产品为主,由于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所以这些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极易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所替代,而且这类商品大多是以价格优势来打开国际市场,所以就更容易遭受他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我国就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调动国内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积极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对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我国企业参与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同时,我国政府要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推动科研机构面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明确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各人员在出口收益中的分配权益,不断完善利益激励机制。
第二,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预警系统。一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和出口产品在主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状况,为可能遇到的保障措施的产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研究和掌握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根据掌握的可靠信息,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同时调整我国国内产业发展方向。
第三,组织企业积极应诉。首先,为我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利用法律手段合法维权。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并为协助国内企业建立行业内的应诉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应诉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行业内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工作,使行业协会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充分发挥其在贸易争端解决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①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信贷金融支持政策;②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③规范“走出去”的政策法规;④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
3.2 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速企业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企业应当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于工业制成品,企业要提高这些产品的产品附加值,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市场的地位。对于自然型产品要做到深加工和精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尽量减少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
第二,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实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努力使其品牌拥有不可替代的国际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经济损失。
第三,积极配合政府应对贸易摩擦。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制定了许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政策与法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不断熟悉政府的调控措施,积极利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应对贸易摩擦,有效地遏制贸易摩擦的发生,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
第四,积极实施企业对外战略。实施企业的对外战略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打开新的国际市场,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对外战略,首先,企业可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其次,积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创建跨国型的企业,有效地避免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最后,加快企业国际经营步伐,建立适合企业国家化发展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红林.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J].企业导报,2011(22).
[2]阚大学.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胡方.南北贸易中产品种数变化与国际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问题,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