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休闲调查研究 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1-22.
[2] Charles R.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13):115-125.
[3] 贝静红. 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 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 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 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 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 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 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10] 韩永青.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诉求研究 自媒体时代四川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微博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必要性浅析 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思考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 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浅析 大学生网络时代消费报告 浅论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index/0E/00/11/index. htm.
[3] 吴惠丽.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4).
[4] 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
[5] Paul, Elder, Linda. Critical thinking: Implication of the stage theor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97, 20(3).
[6]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措施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骆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购群体人数规模为1.93亿,并且报告指出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在这一规模巨大的网购群体中,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高学历的大学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也越来越接受网购这种消费模式。
一、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大学生网购人数众多。为了了解大学生网购的现状,笔者对6所高校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242人每天都有逛网店的习惯。由于网购是一种新兴产物,它的即时性、便捷性、丰富性的特征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求新、强烈追求高效化及个性的需求。一些商家充分认识到大部分社会精英人士会来自于这一群体,对大学生的未来预期非常高,瞄准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的特点经常性推出消费活动,一方面抓牢未来潜力消费者,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大学生网购占用时间长。在“网上逛店会花费多少时间”的问题上,130人表示至少花费1小时,90人花费2~3小时,而平均每天逛网店4~5个小时的大学生有22人之多。有不少同学表示每天打开购物网站已经是自己的必修课,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消遣的方式,只看不买,但是网上商品繁多,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需不停的筛选信息,这个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大学生目前的主体任务是学业,如花费太多精力逛网店,正常的学习、休息必然受影响。
大学生网络消费成瘾。网络购物的购物过程随意轻松,对于收入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比店铺式购物更为轻松自然。一方面团购等低价位的信息非常容易引起消费冲动,另外一方面网上消费多数采用网上银行付款,由于看不到实质性的支出,网上消费变成单纯的数字变化,这种虚拟型消费,让大学生避开了过多消费的过滤,用很多网上消费者的话说: 网络消费真是无声无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升级发展,网络交易服务中已经加入了很多互动性和娱乐性内容,这使得网络交易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可能是抱有一定的现实目的进行网络交易活动,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步被此类网络活动本身所吸引,并可能沉浸于此。基于这几方面的情况,大学生网络消费容易成瘾。
二、大学生不合理网购的应对措施
网购成瘾不是心理疾病。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与环境的无法适应导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多是90后,由于能从家庭和社会中直接获取财富,加上其社会化没有完成,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评估自己的购买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一旦把握不好,容易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这也不利于其今后独立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矫正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注意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少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每学期一次性给予,由自己自由支配。不靠劳动获取的财富,容易产生盲目性、冲动性的消费,大学生需对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期初需制定每月消费标准,如果超过了计划中的消费金额,就要停止购买新的物品。网上购物容易产生“数字化”的错觉,容易让人产生麻木,针对这个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每天记账。每天浏览自己的账本,了解自己消费的明细,懂得哪些项目的支出是不必要的。
信用卡不申请、不使用。信用卡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很多学生持卡人身上存在。大学生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使用信用卡会刺激他们消费,助长挥霍习气。一方面希望银监部门对银行发放给大学生信用卡出台相关监督机制,避免银行为了追求未来客户,无节制的滥发信用卡,作为银行需要严格把住审核关,对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降低透支金额或者坚决不办卡。大学生本身要对信用卡有清楚的认识,合理利用。
高校应开展理财教育。当前,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虽然实用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流消费观念,但是,不可否认,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也不少,其中“信用卡”“借贷”“透支”等新型消费意识逐渐强化。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从众盲目消费、攀比炫耀消费、追求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一般求学在外,家长不可能随时监督他们的消费情况,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增强他们的理财意识。比如在新生开学的时候就可以把理财教育和始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宣传科学消费,普及信用卡知识,树立正确理财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网上购物很轻松,让人没有付现金时的那种珍惜心理,购物者容易沉醉于这种状态,因此对这种强迫症抵抗力很弱。戒掉网购的办法和戒网瘾有相似之处。大学生可以转移注意力,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整天宅在家里,避免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当中,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空闲时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练练毛笔字,看看书等。在学校当中有着丰富的校园活动,对于培养个人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十佳歌手比赛,舞蹈比赛,公寓文化节等。大学生可以多参加此类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文化;教育
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参与生活,作为当今网络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学子们正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好地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我调研组选取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等十余所较具代表性的高校独立学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学习、娱乐等网络应用行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46份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随机访谈的形式,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整体状况,并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中,网龄在6-24个月的占61%,绝大多数高校生的上网经历是从大学开始的。其中就上网频率来看,48.8%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上网,28.8%的学生每隔2-3天上一次,20.5%的学生每周上一次,平均每次上网的时间一般在1-3小时。此外,关于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45.2%的学生选择为获取更多的信息,18.7%的学生选择向外部信息(BBS等),36.5%的学生选择游戏和聊天。对上网查阅信息类型的调查显示,高达45.8%的学生选择体育休闲娱乐类,15.6%的学生选择政治新闻类。在随机访谈中,大多数高校生关于上网原因的解释是为了消磨时间,当问及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回答寥寥无几。
调查显示,在对“您是否觉得应该对网络道德进行规范”的调查中,70.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仅5.5%。可见,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规范网络道德的必要性。而在“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的恶意、不健康信息”的调查中,60.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10.5%的大学生表示会“跟帖批驳”;4.1%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举报”。这说明,虽然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防范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但其自觉、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充分发挥网络对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建好用好校园网资源
在关于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仅有18.9%的大学生表示会“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有47.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参与网络讨论,48.2%的大学生表示“缺乏互动”。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期望能与他人进行实时有效的探讨学习,但由于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群体性协作学习,学习交流缺乏有效交流,导致学习反馈、评价、激励等信息的不完整、不全面,使得从网络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零散、片面、难成系统,不利于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利用网络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教育体系,吸引学生关注校园网、利用校园网。
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和信息辨识力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使得其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参差不齐。经调查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很有效率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散漫状态,缺乏对上网时间做出合理分配,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建议大学生利用网络时,应有具体化、明晰化安排,筛选整理有效信息,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引导其正确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思想纯洁,在情感问题和交际问题上也比较专注,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现今的网络心理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这大大拓宽了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它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面向和接触学生的全新渠道。
四、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行为。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对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信息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的行为,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倡议书、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文明上网,号召大学生人人争做文明上网的模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颖寅.我国网络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15
[关键词]网购促销;问卷调查;合理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7.01.100
1 调查目的和意义
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到2015年短短几年,“双十一”已经从天猫扩散到全电商平台,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大学生在享受快捷、便利、自由的网上购物过程时,也反映了网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网购存在从众、攀比等现象以及由于受网购促销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冲动性购买行为;商家自身则存在借用“双十一”等网购打折促销欺骗消费者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观念,阻碍了网购健康消费模式的形成。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调查目前网购促销活动现状,大学生网购基本情况等,来分析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的需求、大学生个体消费差异及群体消费特征,并探讨网购促销活动的实质。同时,针对大学生网购现存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呼吁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并呼吁广大商家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出发,合理开展网购促销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模式,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 基本情况与分析
2.1 大学生网购基本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月可支配金额主要集中在1001~1500元这一区间上,占比最大为43.33%。但大学生每月进行3~5次网购的大学生居多数,占比为37.78%,由此可,网购在大学生中较普及,但网购频率较低。
大学生消费金额低,网购商品种类丰富。在“双十一”期间,39.44%的大学生的消费金额在200~500元,28.8%的大学生的消费金额在0~200元。同时大学生网购商品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食品、数码、服装、体育用品等。其中70%的大学生选择了服装类产品、食品类产品,化妆类产品与数码电子商品也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青睐。
2.2 影响大学生网购的原因
产品低廉价格及促销方式是主要诱因。数据显示,69.44%的大学生选择了“产品降价幅度大,节约资金”,55.56%的大学生选择了“双十一的促销方式诱人”。淘宝、天猫等电商丰富的促销方式及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诸多大学生。社会化媒体成为宣传“双十一”的主要媒介。74.44%的大学生获知“双十一”狂欢节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同时48.33%的大学生通过身边同学告知,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主流量,更容易受到更大的影响。
2.3 大学生“双十一”网购消费能力
大学生基本不会选择金额透支。数据显示87.22%的大学生不会选择透支消费,仅有12.78%的大学生选择进行透支消费。但是随着蚂蚁花呗、花无缺大学贷等软件的上线,也有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先消费后还钱的模式。大学生选择透支金额时消费更高。大学生选择在“双十一”期间进行透支时透支金额,47.83%的大学生选择透支200~500元,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透支消费时,他们的消费欲望应该会更加强烈一些。
2.4 大学生“双十一”网购满意度
大学生对网购物流售后满意度不高。在售后服务、物流速度、商家态度、商家信誉度、商品与描述符合程度和商品品质与价格相符程度等指标上均满意度一般;物流速度和售后服务上,不满意的程度最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商品与价格相符合度还是非常认可的。
大学生网购维权渠道多样,但维权意识不高。大学生在进行维权时,选择与商家联系反映问题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占比为80.16%;另外是选择向阿里巴巴的客服投诉的大学生居多数,占比为18.25%;说明大学生维权渠道的多样化,但在公民法律意识素养方面有待加强。
3 分析与结论
3.1 网络购物群体行为特征
通过性别、年级、月可支配资金的数量对网络购物群体特征进行调查。在调查群体中,男性占51.67%,女性占48.33%。在网络购物群体中,男性的数量在逐步上升,男性已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
3.2 网络购物行为选择特征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购物的频率及在“双十一”中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消费者在网购时所产生的决策行为。调查显示,消费者消费的金额在200~500元的人数最多,占39.44%,另外消费金额都在1000元以内。网购频率方面,绝大多数的消费群体每月都会进行2~3次的网络购物行为,其中,男性数量约占2/3。由此可见,男性在控制自己的网购行为中可能更缺乏自制力。
3.3 网络购物行为满意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觉得服务一般,并且对所有服务的态度没有明显的波动。但是在物流服务方面所产生的不满意是相较于其他服务最多的,由此可见,“双十一”活动中物流服务是现阶段的一大痛点。
而在相关后续服务中的调查显示,约70%的消费群体都会选择通过维权的方式来解决在网购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可见消费者对于自己在网购行为中的问题也较为重视。其中绝大多数会对商家进行沟通,在与商家交谈无果后可能会选择进一步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但是在调查处理情况上的数据并不乐观,仅仅53.97%的调查者的处理结果得到了满意的处理,约39.68%的消费者虽然得到了处理但是并没有对处理结果表示很满意。
而不进行维权的顾客其主要观点:太麻烦。不满而进行维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加巨大,导致了多数不愿维权的消费者放弃了这项行为。所以网络购物平台如何解决消费者维权成本将是维护客户的一大关键。
4 引导建议
大学生在购买过程中遭遇了网络购物本身存在的风险及自身消费的弊端,这些是阻碍网络购物发展并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服务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存在冲动选择的现象。因此,我们结合网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点来具体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4.1 强化大学生科学的网上消费观念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因为网络购物的便利性而忽视商品本身的诸多要素,例如耐用性、实用性,也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需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引导,逐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的消费习惯。购物时考虑家境;做好理财计划,制作收支记录;计算每月吃饭和学习用品的费用以及可支配金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消费。
4.2 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维权意识,降低维权成本
在网络购物中,大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应的过程,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如要学会鉴别网店的真实性,服务质量的好坏;学会查询卖家的信用度,对超常低于市场价的商品,要谨慎分析;对于高额交易尽量选择第三方付款的方式,并向卖家索要收据或者凭证,妥善保管汇款单据,同时保留与卖家的往来邮件,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 优化高校消费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变化着。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和谐社会,我们也不断地提出各种新的、更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学校应积极配合,提倡科学的消费意识,宣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
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是资讯传播最快的群体。虽然目前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不一,心理特征以消极为多,但随着相关规章条例的制定、完善和网络购物行为的规范,大学生网络购物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
参考文献:
[1]颜玲,类进举,东方.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6):179-180.
关键词:网络使用;网络文化;媒介素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23-04
一、计算机网络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发展的现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大多来自职高学校。学生专业成绩比较突出,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在大学里学习增加了学生上网的可能性和经常性。在电脑上,女生购物成为时尚,还有刷微博、看电影,在学习上主要是做PPT、画时装图、制版、做各种项目作业等等。由于学校女生比较多,看电影和电视的时间、人数多于打游戏。浏览网页查看QQ空间、微博,还有各种时尚时装图片展、各种走秀视屏,以及服装配饰的收集、欣赏,关注时尚类的人物和新闻。学生中团干部利用电脑工作的时间也很长。例如,写新闻稿、活动策划、各种计划总结等等,还有利用QQ群讨论活动。同学也都有QQ群,方便了大家交换信息和了解各种通知、招聘启事、校园动态。各班组织的社团都申请了社团,这样网络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增加了网瘾形成的几率。
1.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网络是喜爱的。调研对象均表示有过上网的经历,说明网络已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利用,而且大部分的同学能控制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过分地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有的同学曾受到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心理有阴影。现在学习和平时生活中网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活动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和实现,网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转变观念,保持心态,把握适度,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大学生上网的目的
从调研的结果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获取信息、交友聊天、休闲娱乐为主,男女生使用网络目的基本一致。学生们对于网络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娱乐、交友方面,也会将网络上丰富的科技和学术信息资源为我所用。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特点,要加大对学生网络使用的辅助工作并正确的引导。
3.大学生上网的状态
从表4的数据说明,学生单次的上网时间在2-3小时左右,基本呈正态分布取向属于正常范畴。来自城市的学生上网时间要长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上网时间稍短一些。纵向来分析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或假期,正是空余时间段;选择在其他时间的仅占1/4,有少部分学生经常长时间甚至通宵上网,显示出上网络时间过度。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监控,防止学生上网过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85.41%的大学生上网的费用每月50元以下,上网费用的开支在学生的月生活费中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上网花费比较合理。很多同学表示是50元左右的上网费是可以接受的。由于校内外网吧收费之间的差异和学生自身经济能力的差异,有近80%的学生认为上网的消费水平一般,有近10%的同学认为消费较大。同时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上网的费用大部分是从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中支出的,有的学生是通过打工赚钱支付自己上网的消费,学校也提供能够免费使用学校公共上网资源机会。
4.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了解,占61.98%,只有5.37%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学生的网络法规意识淡薄、观念不强,是学生在网上做出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很多的学生表示应该加强对网络行为管理,完善网络运行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
5.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起自内心的一种需求,包括自尊心、责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欲等,具有多层次并存的鲜明个体差异。在积极心理需求中,有56.31%学生选择了情感交流这一项。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学生常常遭受挫折,在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使情感交流得不到满足,因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通过聊天方式与外界联系和交流基于动机,有28.64%的学生选择求知欲,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有15.05%学生选择自由平等的参与,学生崇尚民主、自由的交流方式。在消极的心理需求中,有52.76%学生基于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试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在网络心理需求上也存在差异,男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远远高于女生,男生喜欢争强好胜和强烈的表现欲,而女生的自卑心理却远远高于男生。
6.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44.89%学生在网上交往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次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大学生的年龄范围都在18—24岁之间,正值青春期,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和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渴求交往的愿望及长大成人的感觉日益强烈,期望通过网络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在网络世界重新树立自信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7.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
态度的认可随着年级增高逐渐降低,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的态度积极乐观,而高年级的学生有43.46%对网恋持否定的观点,有32.97%的同学对网恋持观望的态度,支持网恋的同学占23.57%。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心理的逐渐成熟及就业等现实问题的压力,使高年级大学生的恋爱观更加成熟,对事业和爱情看法更为现实。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觉得网恋更浪漫。在男女性别上男生对恋爱比较现实一些,认为网恋缺少诚信。
8.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1997年,在美国召开的心理学年会上,经过众多学者们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认为判断网络成瘾的几种主要症状有: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上网频率总比事先计划的高;缩短上网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网使成瘾者的社交、职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一如既往。如果网络使用者在一年中出现其中3种或3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被初步诊断为网络成瘾。
依据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当被试学生的总得分等于或大于85分以上,就可诊断是网络成瘾,所以在所调研的学生中网络成瘾人数为238人,占调研人数的16.23%。
据调查,每周上网的时间、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人际健康存在与亚健康相关;而网龄和其他与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无显著相关。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越长,产生网瘾现象的几率越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网上聊天、娱乐越频繁,网络成瘾现象越严重;单纯的网龄长短不能说明网络成瘾可能性的大小。
二、大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性特别强烈,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精力旺盛,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学生在大学前把大学的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觉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内心感到失望,精神空虚,有些学生就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学生对网上污染抵制能力差,经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和吸引,靠打网络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寻求“刺激”来放松自己。在大学,由于学习方法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生不能积极地适应大学的自觉、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特点,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等等,从而把网络当成伙伴,走进网络世界寻求解脱。
2.互联网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给以盈利为目的业提供了便利和施展的舞台。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在网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误导青少年行为;有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在网络上,使在网上冲浪的都能有意无意地看到。在大学生的心灵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接触这些不健康信息,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3.学校和家庭的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主要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对学生上网监督不够,监管不力,对子女心理上的成长关心较少,很多学生只能在网络世界中去倾诉心中的苦闷。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中的最重要一环,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回避青春期问题的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当前很多高校还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的渠道单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建议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态度
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理想和信念应是其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并没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学校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设施的硬件建设。面向学生,丰富学校网站服务项目,扩大学校网站服务内容。通过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拓展扩大影响力,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本管理等方面资料通过校园网站充分上网交流,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网站制作个人网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个人才能。利用校园网络把广播、电视和图书等通过移植到网络上,实现大众传播媒体和思想教育的互补,建立和完善学工信息系统网站,积极为学生提供学生的管理信息、招生和就业信息、日常教学管理等信息,并用大量科学而翔实的信息建构生态绿色网络工程,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感染力。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网络空间,满足大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用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思想文化建构和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校园网络信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以学生社团为中心点,带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经常开展对广大同学有吸引力的校园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摆脱机器的束缚,不再沉迷网络中。
4.加强心理辅导
学生作为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同时,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因此对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不可忽视。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如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面对网络构建的丰富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多数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理念,通过快捷的网络他们可以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也会带来负面的效果,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及前途。笔者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及调查,探讨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通过对网络的了解,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高校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1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分析
1.1调查研究方法。
课题组根据研究需求设计了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年级、性别、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在调查表中,明确涵盖所有内容,其中关于学习成绩,要求学生根据各科考试及格率进行分类综合自评,而人际关系、各项压力、适应能力等则根据自我感觉按照程度进行分类自评;对于上网时间、使用频率和上网消费要求进行定量填写,力求准确。以上要求均在发放调查表的过程中明确宣布。以附近几所学校(欧美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建材学院)不同年级的一些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59名(59%),女生41名(41%)。
1.2调研统计及结果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发放后,对所填写内容、数据进行统计,此次调点在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
1.2.1从不同年级使用网络的比例看,大一新生相比高年级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大学生活,上网的人相对较少,自己有电脑的也不太多,上网比例只占18%,大二明显增加,上网比例占29%。大三、大四因学习、应聘等,特别是自己有电脑的较多,所以上网比例占调查总数的53%。
1.2.2从对上网的目的调查中可见,浏览新闻和查资料的占29%,玩游戏与聊天的占36%,收发电子邮件的占12%,更新博客与个人主页的占23%。其中浏览新闻查找资料和玩游戏聊天的比较多,一般学生在上网查找资料的同时也不忘它的娱乐性,也有很多人在更新博客或主页,写写自己的东西,以网络公开自己的心情,记录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大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1.2.3在对上网的利弊调查中,多半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利有弊,由此可见,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还是全面性的,而利弊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把握。
1.2.4调查结果。通过调研统计得知,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4.60%。调查还显示,大学各年级网络使用率男生相比女生高一点。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等,这从调查中有59.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计算机使用水平可看出。另外,还有43.2%的学生是因为同学影响而上网的,且有不少大一新生以寝室为单位集体去网吧上网。可见,追求时尚和好奇而上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利弊浅析
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就好比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其中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怎么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其为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博采众长提供最大的平台,但同时,还要杜绝网络成瘾等负面的影响。
2.1网络的积极影响。
2.1.1合理上网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途径,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并可以和在校学生一样修学分,参加毕业并取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1.2合理的上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不用再为找工作到处跑,也不用再去人才招聘会上和别人挤来挤去,利用网络就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并和招聘单位联系投递简历。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提高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1.3合理上网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有的大学生在功课方面相当优秀,但在交际方面却有些逊色,一方面可能缺乏交往技能,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生活中建立不了协调的人际关系,交往范围变得狭窄。而利用网络这个平民化的交际舞台,他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网络的互动平台让大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扩大交流范围和交际面,主动扩大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子,展示自己。
2.1.4网络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大学生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为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2.1.5大学生利用网络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多人如果想象大学生上网的情形,多数会想到他们在宿舍里面下载MP3歌曲,玩游戏,或者聚集在聊天室中。然而,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寻找工作和学习机会。[4]
2.2网络的消极影响。
2.2.1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目前,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业成绩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成功的主要标尺。大学生沉迷网络侵占了学习时间,削弱了学习兴趣,破坏了学习秩序,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受挫。在上海某高校退学、试读、留级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约有80%的人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溺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而荒废学业,导致不能通过考试的。
2.2.2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网络成瘾剥夺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减少了休息、睡眠和学习等正常生活的时间,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沉浸在网络之中,容易迷失现实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失落。另外,网络成瘾易引发大学生人格异化。
2.2.3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过度迷恋网络,势必就大量占用有效时间,而使学习兴趣下降,与老师、同学、父母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当他们意识到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比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轻松、自由、快乐时,便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到网络交往中,从而减少了对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造成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2.2.4污染了大学生的思想。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以符号为特征,其交往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可以隐瞒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与年龄;在网上自由任性,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规则;甚至他们到处散布病毒、潜入网站偷窃资料、骗取他人感情,等等,这样便使得网络成为玩世不恭、恶作剧的场所。
2.2.5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诱发大学生犯罪。网瘾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或人格扭曲,迷失自我,而网络中黄色信息、火爆刺激的暴力内容则容易使大学生认知模糊,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导致大学生产生破坏欲,甚至是大学生犯罪。一旦形成这样的错误观点,他们就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欺诈、偷窃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会不断在网上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如2004年5月,江西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上网成瘾,导致狂想症后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3.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控制对策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教育引导,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网络迷恋大学生的特长,举办网络相关的竞技、交流、互动活动,建设并充分发挥校园绿色网站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上网意识,严格遵守文明上网的规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对自身成才的作用。
3.1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
正确对待网络就是把网络对于工作、学习的好处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合理地运用网络。控制上网的时间,拒绝网络“黄毒”,准确评价网络信息,正确运用网络交往方法,做到健康文明上网。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评价网络,要看到网络的优点和缺陷,又不夸大网络的优点和缺陷;教育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把网络当成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工具;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不能代替教育,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不能代替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明使用网络的意识,客观看待网络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3.2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规范,树立文明上网意识。
引导就是因势利导,教育引导指运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特点,采用舒缓的办法解决问题。作为学校、教师不能不负责任地把网络迷恋的大学生开除了之,把问题推向社会,推向家庭。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迷恋教育管理不足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在学生上网之前让学生了解文明的上网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
3.3学校为学生提供完善健康的网络服务。
3.3.1完善校园局域网,提供全面的信息平台。学校要促进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但目前高校对校园网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例如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而图书馆只能提供有限的资料,很多东西还是需要上网查询,但宿舍往往上不了学校的期刊网,只能通过机房来获取期刊网的信息,这样就很不方便。所以学校应该更加完善校园的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可靠、安全的网络服务,同时可以登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科研网站,如英语四六级、考研,各种层次计算机学习指导网站,进行自学辅导、作业测验、大考冲刺、升学模拟考场,等等。
3.3.2构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校园文化。由于各高校面向大学生的免费或低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比较少,大学生周末除了上网无处可去、无处可玩。单调的大学生活会使人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而网络多彩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虚拟生存的自主创造性,满足了大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所以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给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网络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广博的网络资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坚决抵制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大学生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组织上保障,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控力,避免网络迷恋的负面影响,促使大学生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浅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6-48.
[2]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5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学习障碍;突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23-03
一、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涵义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由OECD所定义的三种学习形式之一,另两种学习形式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1]。非正式学习发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例如家庭、单位及通过日常互动共享社会成员间的联系。百度词典认为,非正式学习在E-learning教育培训中作为学习者自发自主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在线学习共同体是非正式学习的核心组成。
关于非正式学习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定义,认为非正式学习通常是非官方的。它可能是有目的的行为,也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教师,大多不用成绩评价也无需划分等级,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是在生活或工作中成功与否[2]。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定义,认为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3]。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定义,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完全意义上的个别自学,指学习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满足自己工作、生活、兴趣等需要而自觉进行的学习活动,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进度的掌握、学习方法的采用,都由学习者个人确定。从学习场合的角度则认为非正式学习是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之外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在家里的个人自学活动,或工厂车间的团体学习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非正式学习尚无统一定义。综合国内外关于非正式学习的相关资料研究,非正式学习是与正式化或正规学习相对而言的,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其它场所的学习被统称为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具有学习主体自发性、学习目的偶然性、学习形式多样性、学习获得社会性等特点,通常是自然的[4]。这种“自然”的学习方式(Rogers 1997)具有在正式学习环境中被认为最有效的特征:情境化和社会化。
为界定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概念,需要先厘清网络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结合资料查阅,笔者利用思维导图描述了Internet网络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此,网络非正式学习可界定为指发生在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提供的课程之外,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通过自我导向或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互动来获取新知的学习活动,其发生更多源自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或需要,不以获得证书、文凭为目的,学习内容也不存在鲜明的组织性与制度性(见图1)。
图 1 网络与非正式学习关系研究示意图
二、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我们采取混合型问卷设计,其中封闭性问题17个,开放性问题1个,具体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个人特征(性别、学科等);学习态度(学习的观念、网络非正式学习的认可程度、网络非正式学习过程中面对不良信息的态度);学习事实主要包括个人知识获取习惯及目前非正式学习基本情况(大学生对非正式学习的认识、当前最常用的非正式学习途径及学习目的、网络非正式学习意识、网络非正式学习平台、网络非正式学习内容、网络非正式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等客观问题)。开放性问题旨在了解非正式学习对大学生专业学习及自身成长的影响。调查以笔者所任教学校的文、理、艺术类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为抽样对象。共发放问卷220份(文科72份,理科82份,艺术66份),调查在课间进行,完成后及时收取,共回收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12份(47男,165女),有效问卷率96.4%。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学习态度和学习事实影响其网络非正式学习,网络非正式学习的学习事实存在的障碍对其学习效果影响更大。
1.个人特征造成网络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差异
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差异及学科性质不同对其网络非正式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性别方面,女生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的认可程度更高,更多女生在网络非正式学习前会明确学习计划;更多的男生侧重播客、优酷等视听资源,女生更喜欢应用论坛、博客等以文本为主的资源平台;更多女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男生的网络非正式学习能力要高于女生,女生网络非正式学习自控能力则稍好于男生。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影响了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行为,行为差异则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果。统计结果表明,88%的男生认为自己学习效率一般,更多的女生认为自己网络非正式学习效率较高。
学科性质方面,理科学生完全赞同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比率最大;是否会制订学习计划方面,文科学生每次都会制订学习计划的比率则要大些,大多数学生主要根据学习意愿及内容而考虑是否制订计划;网络非正式学习内容方面,理科学生主要是基于专业学习相关软件或学习任务应用网络,其他专业学生则倾向于通过网络检索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资源;信息能力方面,各学科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信息选择和处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自主学习监控方面,80%的艺术和理科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监控能力相对要强些,其他学科则在70%左右。调查发现,尽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学科性质对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效率并没有较大影响,多于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非正式学习效率介于较高和较低之间,表明非正式学习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专业学习与自身发展。
2.大学生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的认可高于对实践的认可
学习观念上,29%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式”,21%倾向于交流协作,50%的学生侧重主动获取。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观念虽然与自身的学习风格差异有关,但开放思想、注重协作交流对信息时代的学习非常重要。网络非正式学习认可方面,94%的学生都同意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6%持无所谓态度。在问题15(对与学习无关的信息的态度)调查时,没有学生选择点击观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观念逐渐趋向主动获取,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的认可度较高,然而,有关非正式学习事实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实践存在差距。
3.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学习事实存在诸多障碍
(1)学习方式不适应
在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48%的学生选择主要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这一事实说明大多数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网络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但由于自身受传统教育影响而形成的学习习惯及对网络技术的“敬畏”,并未真正转变观念而尝试应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
(2)服务于正式学习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80%左右的学生主要应用网络进行聊天、娱乐、新闻浏览等活动,仅30%的学生写博客或参与论坛讨论,大多数学生(93%)的网络学习应用主要是进行资料查找,并未与课堂正式学习有效地整合。仅12%的学生在利用网络时会制订计划。由此看出,一方面,非正式学习目的倾向于自我提升。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目的具有多样性特征,在满足兴趣、拓展知识面、充实自我、解决学习问题方面,仅12%的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解决课堂学习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拓展视野,或是为了丰富和充实自我,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学习内容侧重正式学习相关资料的检索。网络非正式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查找或下载学习资料(91%)、学习与应用教学相关软件(77%)、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66%)、浏览网络课程资源及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等方面,交流互动则较少,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非正式学习对课堂正式学习的重要影响,但其网络应用未能有效地与正式学习相整合。
(3)网络非正式学习平台的选择及应用缺少引导
面对多样的网络学习平台,选择什么及如何应用成为影响网络非正式学习有效性的关键问题。调查表明,73%的学生会选择网络教育相关资源进行学习,51%的学生会应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联络,近60%的大学生对播客、优酷等音视频网络平台较有兴趣,而对博客、论坛、wiki等以文字创作为主,要求用户积极参与、自主构建、互动协作的网络平台关注不够,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网络非正式学习能力缺少有效的外部引导。
(4)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方面,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其核心。网络非正式学习过程,信息意识主要体现在遇到问题时首选的解决方法,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检索及其满足学习需要的程度。调查表明,86%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到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寻求帮助,其信息意识较强;仅30%的学生能够熟练而有效地选择和处理信息,3%的学生能检索到80%以上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由此看出,大学生的信息知识匮乏,其信息能力尤其不足。
(5)自主学习监控能力薄弱
网络非正式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调查表明,仅4%的学生在网络非正式学习中完全可以控制自己不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及网络非正式学习事实存在的障碍直接影响了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率。调查结果表明,仅2%的学生认为自己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率很高,72%的学生认为一般,15%的学生认为效率低,没有学生选择很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操作及信息处理能力不足。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73%的学生会在信息检索、选择、处理等方面受到困扰。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监控意识薄弱。56%的学生常会在网络页面的跳转中渐渐偏离最初上网的目的,更多时间耗费在广告浏览、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建议
1.个人要实现观念实践化、目标明确化、学习自我导向化
(1)拉近网络非正式学习态度与学习事实存在的距离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非正式学习认可度较高,但网络非正式学习的事实却存在诸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及可变性,使得大学生认识到通过正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自己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但网络学习内容是以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以非线性结构相互关联的,由此带来的挑战使得大学生对网络学习产生了焦虑感。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时,大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非正式学习相关知识。
(2)实现与学校正式学习相整合
非正式学习具有随意性、无组织性等特点,有效的非正式学习对学校正规教育能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而学生在家庭、社区等非正式环境中获得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简单来说,正式学习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基础,非正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正式学习的效果[5]。对于学习需求多样化、价值取向逐渐实用化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其利用或创造性地使用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学习效果,使他们从侧重自我提升的学习目的和资源检索的学习内容逐渐向服务于正式学习的多元学习转化,以有效地把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经验与学校正式学习相整合,使得正式环境下的学习与非正式环境下的学习联系更紧密。
(3)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自治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自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提升,其培养可从自我学习导向、自我心理调整、学习结果自治三方面着手。由于网络学习环境具有结构不良、信息量大、新异刺激多、规则不明确等不确定性情境的许多特征,这会造成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焦虑[6]。有研究表明,网络忍受力高、焦虑少的学习者更有利于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学习能够自我导向,提升对不确定性信息的忍受力,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选择灵活的学习形式,以减少网络焦虑,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
2.教师应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使激励措施制度化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其信息素养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学科等个人特征会影响其信息意识,进而造成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差异。网络非正式学习相关知识的丰富则可以使大学生更自信,能够使其积极地参与讨论,并能主动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通过理论讲解,更应该通过课堂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相关知识,从而增强信息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此外,还应通过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中既能有助于学生提升信息素养,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非正式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网络学习的能力。
(2)使激励措施制度化
在网络非正式学习过程中,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易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 多媒体信息内容强烈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好奇心很正常,但由此表现的兴趣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当对一切熟悉时,乏味就会开始出现。此外, 多媒体信息易于把人的注意力转向感官刺激本身, 使学习者注意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 而忽略所隐含的内在价值与本质。大学生要有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学习问题的认知内驱力,以增强对网络学习内容的真正兴趣。自我效能感则是指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7]。实验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能够使用灵活的学习策略, 有较强的自信心,对网络进行更多的探索, 由此将产生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从而使学习者自身获得更高的定位感。因此,教师可将网络非正式学习作为课程正式学习评定的一部分,采用鼓励性语言或通过网络学习活动评比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体验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3.学校应注重网络平台的软环境建设
网络非正式学习平台种类繁多,每个平台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功能,在非正式学习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但也有相互交叠部分[8]。根据网络平台的不同功能及其在非正式学习中所体现的作用,可分为资源检索、个人知识管理(博客、播客等)、共享交流(社会性书签、即时通讯等)三大类。面对繁多且功能相似的网络平台,大学生在选择时常会感到不知所措。为有助于大学生能够果断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学校在提供网络平台时,应转变只“注重硬环境建设”的观念,树立“学习者优先”的观念,考虑整合具有交叉功能的多种软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页面内容,清晰设计可靠的导航,以降低技术门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Informal learning[DB/OL].(2011-03-08)[2012-12-25]http:// /wiki/Informal_learning.
[2]祝智庭,张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 [J]. 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3]余胜泉,毛芳.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 域[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4]Incidental learning[DB/OL]. (2011-11-03)[2012-12-25]http:// edutechwiki.unige.ch/en/Incidental_learning.
[5]侯小杏,陈丽亚. 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1(4):43-45.
[6]刘儒德,江涛. 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 育,2004(6):12-14.
[7]胡凡刚. 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探析[J]. 教育研究, 2002(7):24-27.
[8]朱哲,甄静波.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 [J]. 电化教育研究,2010(2):85-87.
收稿日期:2012-11-01
[关键词]校园电商平台;市场调研;设计与实现
[DOI]10.13939/ki.zgsc.2016.41.127
1 校园电商平台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校园电商平台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兴起的各大校园电商平台包括8天在线、闪电购、校联购、59store、宅米网,等等。这些校园电商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所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接受。这些电商平台从成立以来,一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如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打造的8天在线,创办3年多业务已覆盖全国600多所大学校园,兼职大学生物流员有近万名,年营业额接近两个亿。
1.2 校园电商平台的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口总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单从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大学的普及化使得中国每年进入大学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2800万人。由此看来,对于校园电商平台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个很庞大的群体,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巨大。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和老师所代表的消费者群体是相对稳定的,易于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易与他人达成共识,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商品相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高校不仅是知识密集的地方,而且是电脑普及率较高的地方。大部分院校早已建立了校园宽带光纤计算机网络,网络覆盖了学校的各个部门、实训室、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完善的网络环境给校园电商平台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2 基于校园电商平台设计的市场调研
2.1 调研过程
根据校园电商平台设计需要,可以将调研目标确定为:首先,了解大学生每个月的经济来源、经济状况;其次,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在哪些方面;最后,了解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对校园电商平台是否需要,需要什么样的电商平台。根据平台初步构想设计调查问卷,讨论问卷的合理性以及确定调查问卷。在调查阶段,选择人流量较多的场合,比如食堂、教室、宿舍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问卷。最后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 调研结论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565份,以下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大多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元的范围内,只有少部分同学在两千元以上,生活费来源主要靠父母获得。大学生每个月的消费大都在1000元以上,并且消费增长速度较快,大三学生明显比大一学生消费水平高。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主要用在吃饭上,其次用在生活用品上,大学生在网上买的最多的是生活必需品,其次是零食类。大部分人认为校园电商平台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校园电商平台中商品的价格、商品的质量、物流服务、商品的售后服务、商品的丰富程度都很重要。
3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
3.1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理念
大学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消费倾向,消费商品相对而言较为单一,且对商品的价格、购买便捷程度较为敏感。大学校园里的消费群体文化素养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正处在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易于接受电商服务。他们对服务的要求是希望获得更好的体验,最好能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因此,在设计校园电商平台时要注重下面几个方面。
(1)细分化。目标客户群体明确,服务在校大学生,相比较同类其他电商平台而言,更具针对性。同时,有针对性地与各友商进行合作,一方面能实现友商与平台的双赢;另一方面,有了与友商的紧密合作,平台能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客户,实现客户与平台的双赢。最终实现客户、友商、平台的三赢。
(2)区域化。校园电商平台可以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临近的高校展开,突出平台的区域化特征。学生居住地集中,在大学校园内,电商平台可以使得物流配送准确、及时,一般半个小时内即可送达,成本大大降低。以购买生活用品为例,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半个小时内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送货到公寓楼,条件允许的送货到寝室,最大程度地服务好用户,让用户满意。
(3)生活化。校园电商平台可以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线上互动,线下活动的状态。校园电商平台的客户除了线上互动,线下也能够便捷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线上交流沟通结交的新朋友,可能就在同一公寓楼、同一校园里,立即就能实现面对面交流。
3.2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内容
(1)自营商品模块,这部分是校园电商平台前期主要内容,采用左侧导航栏方便顾客自主选择喜欢的商品。前期调研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理性且注重商品的性价比,所以我们选择日常生活品和零食作为网上商店的主要供应商品,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品、卫生纸等;学习用品,如笔、本子等;零食类,如泡面、面包等,还有各类饮料,等等。从长期规划来看,寻求供应合作伙伴是必要的。一般来说由于校园商品供应的特殊性,校内超市的商品价格是略高于校外的,这个内外差价是校园电商平台的利润点所在。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总体消费规模比较大,校外传统线下超市也想占领这一市场,但苦于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这一点是我们寻求线下合作伙伴的突破点。我们希望找到稳定的商品供应伙伴,同样校外超市也希望打开校园市场,因此可以做到双赢。
(2)二手交易市场模块。高校的二手交易市场绝对是一个大市场,每年都有毕业生要毕业,每年都有新生来报到,毕业生们不可能将几年来留存下的东西都带走。学生们的消费水平本来也不高,都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候,网上二手交易市场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卖主可以在网上登记自己要处理的物品以及售卖价格、联系方式。买主则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若没有,也可以在网上求购信息。当然,网上二手交易市场不但能处理毕业生的多余物品,平时学生们有任何闲置的东西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免费在网上二手交易市场上得到处理,并且不限时间也不限地点。
(3)校园论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可实现其他信息的,例如校园动态新闻的、兼职信息的,等等。也可开设一个论坛,分为旅游、美食、运动等多个板块,让喜好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喜欢的板块。这里除了信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彼此交流信息,搭建校友沟通的桥梁。
3.3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特色
校园电商平台将依托特色的物流配送,打通线上线下的购买与供应闭环,从而真正做到从线上到线下的无缝对接,电子商务的模式决定了物流配送在校园电商平台的地位,应确保良好的购物体验。
(1)零元起送。校园电商平台本着用心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原则,所有商品零元起送,只要下单,直接配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收配送费。关于配送人员,校园电商平台可以整合校园闲散兼职配送员,在解决物流配送问题的同时,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兼职机会,同时校园电商平台可以配备统一的服装,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培训和整合,确保物流配送的质量。
(2)闪电配送。校园电商平台以严格的时间标准来要求物流配送,从下单到把商品送到用户手里,保证在一小时之内。在有了固定的商品供应伙伴之后,对于一些消耗速度快且需求高的商品,校园电商平台也可以招募楼长的方式,将仓储商品分散到各个楼长,不仅达到物流分仓的目的,而且以楼长配送的方式大大节约配送时间,同时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兼职机会。
4 校园电商平台的实现
4.1 校园电商平台的产品策略
前期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多趋向于理性化,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所以应该将快消品作为校园电商平台的主打商品,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品、护肤品等;零食类,如泡面、饼干、薯片、面包等。
校园电商平台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来选择产品,使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能体现校园特色。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骑行,骑行首先需要一辆自行车,而对于新手来说,骑行的入门级装备一般不是很了解,而骑行运动装备的选购需要一定的经验,校园电商平台则可以寻找装备供应商进行合作,为这类新手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商品装备,省去他们深入了解与奔波选购的过程,真正做到立足大学生群体、服务大学生群体。
4.2 校园电商平台的价格策略
与校外超市相比,校内超市的商品价格略高,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潜力巨大,这也是校园电商利润所在。校园电商平台上商品的价格总体来说,可以略低于校内超市,与校外大型超市价格相当。另外,可以经常推出一些特价品或者不定期做一些“低价活动”,吸引消费者登录电商平台,以养成网购生活用品的习惯。总之,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稳定,重复购买高的群体,而且学生之间的推荐购买率也很高,薄利多销是校园电商平台的生存之本,不求快但求稳,不断提高忠诚顾客数量。
4.3 校园电商平台的渠道策略
校园电商平台可以与商家合作来开拓进货渠道。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消费开销比较大的一个群体,许多商家都想占领这一市场,但苦于进入壁垒较高,能够突破性打开这个市场的线下商家不多,这为校园电商平台寻求线下合作伙伴提供了可能性。校园电商平台前期可以和学校周围的商家,特别是超市进行合作,这样既省去了库存压力,也能保证商品的质量。后期当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再与产品商、批发商合作。
4.4 校园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
校园电商平台可以直接推出适用于传统大型节日的促销活动,通过平台本身的活动来提高知名度。例如,线上平台可以在情人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大力宣传推广产品和活动,在产品中推广活动,在活动中体现产品。在线下推广方面,校园电商平台可以选择与商家合作,免费送小礼品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通过线下的二维码入口实现线上的引流,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达到了吸引客户的初衷,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活动,商家也会很乐意跟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此外,校园电商平台也可以进行传统的线下宣传推广,主要在学生公寓、食堂等大学生活动区域进行,主要方式有发传单、贴海报等传统手段。
参考文献:
[1]赵辉,周玲,原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大学生网上消费的因素分析[J].电子商务,2012(2).
[2]宿恺,程莉莉.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开发与运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关键词]网络互动社区;辅导员;专业发展;易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38-0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基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易班’推进策略研究”(2013-D-107)研究成果;同时,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思政项目“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研究”(13JDSZ2034)资助。
[作者简介]王雅静(198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2013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逐步把“易班”建设成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
2012年一次面向上海市8所高校8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网络联系的教师群体中,辅导员以49.32%的比例高居榜首,其次是专业课教师的37.3%。(数据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秦文佳主持的2011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控与被控之间:‘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的研究报告。)
学生的网络社区黏度与自己辅导员的网络社区黏度相关性极高,学生对网络社区的忠诚度和使用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培育引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既是各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易班”等示范性网络互动社区的核心用户。探索“易班”在以辅导员为代表的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推进策略,对进一步吸纳更多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协同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有积极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要求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角色定位、选聘培养、管理考核、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深入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建设进度参差不齐,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探索,许多做法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或者囿于某个高校内部,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体系、更具操作性的推广模式及社会认可度高的统一工作机制。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必须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依托辅导员学科学理支撑,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其理论水平,拓展其业务能力,凝练其职业形象。
辅导员应自主、自愿地进行专业学习,并且将个人学习的内容、过程、结果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分享各类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辅导员专业发展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层面,还要通过彼此的情感共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促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的形成。
辅导员专业化的目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德才兼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每一位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通过逐步完善自身专业内涵走向专业纯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方面强调辅导员个体发展的自主性,辅导员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必然要求辅导员之间相互引导促进,专家型辅导员、骨干辅导员可以通过师徒带教的方式将先进经验、工作技巧传授给新手辅导员,提升新手辅导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二、构筑以网络为基础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
伴随大众传媒的普及尤其Web2.0时代网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博客(BLOG)、社会网络(SNS)、站点摘要(RSS)、百科全书(Wiki)、即时信息(IM)、对等联网(P2P)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强调用户参与贡献,集聚形成网络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终身学习的可操作性,也为辅导员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顺网络背景下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基于网络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有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图1 基于网络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网络可以为辅导员自主性学习提供充足的共享资源。这有助于辅导员不受时空局限,随时调阅学习,并能够实时参与贡献个人的知识经验,改善和丰富共享资源。网络可以为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更高效的观点表达、思辨争鸣、合作解决的工具和总结反思、自我提升的空间。每位成员在分享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影响,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为参与者提供了朋辈互动体验。网络可以为辅导员专业发展建立更为广泛的协作关系;借助Web2.0新媒体技术突破时空瓶颈,吸纳不同空间的辅导员及相关人员跨校、跨领域、跨地区参与。网络可以为辅导员行动研究和能力提升提供实践渠道。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媒介素养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应立足学生培养的工作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借助网络在发展共同体内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构建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当前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力量分散于各类商业社会网络,缺乏能够凝聚广大师生的校园网络平台,更缺乏掷地有声的网络群体话语权。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时常需要转战各类BBS、SNS社区、朋友圈,同步更新博客、微博,熟练切换微信、QQ、MSN、飞信、电子邮箱。虽然辅导员整体的媒介素养得到相应提升,却也有几分疲于应付的意味。相应地,网络发展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进程,对辅导员共同体而言,也亟待构建起能够集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专业发展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发展平台。
三、基于“易班”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易班”(http://)是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自2007年8月诞生以来,经过逐步试点推广、不断改版升级,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易班”积极尝试借助网络力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点击“易班主页―班级―全国/市级”界面,可以发现全国高校辅导员互动社区的班级列表。以各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为建制,现有班级42个,成员1929人。令人遗憾的是,各班级的活跃度不高,班级主页内容多是宣告新成员加入、寻求培训资料等,缺乏原创性作品。班级成员的活动时间也基本局限在培训班授课期间。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在2013年向上海市30余所高校的辅导员发放自编的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所调查的106名辅导员中,专职辅导员占88%;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44%;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占81%,仅有4%的辅导员取得博士学位;48%的辅导员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只有2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57%的被访辅导员认可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但同时有54%的被访者在进行自我定位时选择“说不清”,更无一人认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说明辅导员缺乏相应的职业自信心和认同感。
当前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以传统类型为主(如图2所示),参与程度最高的是各类培训、讲座(76%),其次为主持参与课题研究(52%),约30%的辅导员会坚持积累工作案例、撰写学术论文、参加辅导员论坛等。仅有23%的辅导员选择通过网络与同行进行专业交流。
图2 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类型68%的辅导员认为“易班”是自己的日常工作渠道之一,36%的辅导员使用“易班”是为了与学生互动,17%的辅导员认为可以通过“易班”开展同行交流,仅有3.7%的辅导员认为“易班”平台有助于专业学习提升(如图3所示)。可见绝大多数辅导员使用“易班”,是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较少涉及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图3 辅导员“易班”功能需求选项以“易班”为平台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65%的被访者为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投票,40%在“易班”上加入辅导员培训班级下载培训资料、提交作业,32%的辅导员会选择在“易班”上浏览其他(高校)辅导员的博客、工作案例,仅有6%的辅导员会主动通过“易班”查找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课件视频。绝大部分辅导员只关注自己学校的“易班”,对其他版块了解较少,超过70%的辅导员不知道有外地高校和上海市中小学进驻“易班”。
就进一步拓展“易班”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而言(如图4所示),高达72%的被访辅导员对辅导员在线培训系统(资料库、测评反馈)产生浓厚兴趣,54%的辅导员支持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讨论区(含问卷调研系统),另有30%的辅导员乐于尝试生涯时间轴(成长档案),还有28%的辅导员支持建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含风采展示)。
图4 “易班”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四、辅导员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创新
(一)为辅导员的专业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一方面,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系统整理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学科知识、教育方法、工作技巧等资料,形成辅导员专业数据库,方便辅导员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突破学校、区域限制,鼓励全体辅导员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兴趣方向自由组合,贡献个人学习成果与工作经验。通过发帖、撰写博文、上传视频、参与群组讨论等形式引发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网络效应,发挥群体智慧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打造辅导员的网上精神家园,实现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积极认同。
(二)为辅导员实践研究提供更高效的操作平台
“易班”既要为辅导员个体提供反思空间,引导辅导员通过撰写日志,记录工作个案,进行德育叙事,也要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提供协作空间。不仅仅是辅导员之间,专业教师、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都可以是辅导员交流对话、切磋研讨的对象。“易班”可设立专题研讨区,举办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线上分论坛,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导向,倡导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还可以增设在线测评和调查问卷等反馈评价应用功能,为相关辅导员实践研究提供信息搜集和数据支撑功能。
(三)为辅导员的生涯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新手辅导员的成长,离不开代际互动。辅导员与学生一样,也需要名师引领。“易班”平台陆续引入“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发挥示范作用,但是也存在时效局限。可以结合上海市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进展,同步设立辅导员名师“易班”工作室,将优秀辅导员的工作思考、教育经验、成长轨迹一一呈现,便于广大辅导员进行定向追踪和对话交流,学习体会其教育理念和工作艺术,从而提升自身工作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雅静,齐宁,袁海萍.辅导员专业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SNS网络社区优化策略――以“易班”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
[2] 张博文,林娜.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透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 王西亚,赵宇光,张宏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 徐涌金,章.关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关键词: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22-02
“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微博、微信等迅速发展,用户可以利用PC、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与同学、朋友及周边陌生人交流沟通。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微博、微信用户总数都达到约4亿左右,这些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具有媒体优势和充分个性化及行为主体的参与性,不但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方式的变化,也在人们的广泛参与中形成一定的公共空间,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作为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新兴网络交流工具使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三观”尚未最终形成,新兴网络交流工具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及思维习惯,甚至是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文章就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情况,及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并就学生如何积极正确地对待及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给予引导。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以重庆市高校部分大学生为研究总样本,实际调查样本主要由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构成,专业兼顾文史、理工、医学等学科。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8%。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及其对其生活的影响力调查》问卷,共有21道题目组成。调查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情况、使用动因、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影响等方面,运用问卷调查、网络聊天、个别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施测,回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新兴网络交流工具使用现状
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交流工具的情况,在随机抽样的群体中微博、微信都使用的比例为41%,只使用微博或微信的比例分别为32%和12%,14%的受访者从不使用。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且微博的使用群体数量高于微信的使用数量,这可能跟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便捷性和实时性强等特征,已然成为表达自我传播信息、吸引关注、随意记录生活、予人人以最快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有效满足了思想活跃、乐于分享、更需要快速接触到信息的大学生们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比例为57%,登录微博时间超过3小时的只占2.5%,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一小时和两小时以内的比例分别为22%和13%;同时,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使用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比例为29%,只有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从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和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表达思想、观点、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社交等的载体之一。但基本上都能很好地控制使用时间,不会过度沉迷和依赖。但仍然有3%和4%的学生将过多的时间用到微信和微博上面,且在“你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吗?”一项调查中,有8.9%的大学生选择经常,这说明少部分同学多少形成了依赖症,需要大学管理者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合理引导。
(二)新兴网络交流工具使用动机调查
目前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的主要动机调问卷采用的多项选择的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打发闲暇时间”、“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自己的生活”项所占比例分别为52.5%和40.4%,其次是关注名人动态、关注好友熟人动态、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和最新资讯及分享图片、信息,分别占的比例为34%、25.6%、20.3%。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调查项中,主要原因为方便与朋友同学交流沟通及微信的图片、语音、群聊功能,比例分别为42.9%和42.4%,其次是“省话费和流量”及“接收QQ离线消息和邮件,比例分别为32.7%和30.5%。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宣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侧面表现了当今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对自己及所处环境有更加准确的认识,渴望在环境中表现自我,吸引他人注意力,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显露。因此,微博承载着用户释放情绪、记录生活以及发表观点的价值诉求,这也意味着微博是草根青年表达自己的重要舞台。同时,从微信使用动机项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使用微信进行交友,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社交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微博或微信都作为当前大学生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另一方也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孤独感,他们渴望交朋友,渴望与更多同龄人进行沟通以排解内心的压抑,微博恰好是他们宣泄自己的一种途径。基于微博和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在大学生中的受众基础,学校及学生管理者用其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思想的可实施性还是很高的。
(三)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
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中,问卷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微博的正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及对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的依赖程度等。数据显示,在微博给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开阔视野、提供信息方面给予了较大程度的肯定,比例分别为61.4%和58.1%,在方便他人了解自己及启发思考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微博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消息内容多且繁杂、信息更新快,重要信息被淹没及虚假信息带来很多困扰”,比例分别为62.2%、42.5%及38.6%,同时有少部分同学,约为17.8%的比例在微博上收到文字诽谤。从以上数据可见,微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的同时,因其自身的一些不足及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欠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微博的监控和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负面影响。
微博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12%的同学选择影响很大,49%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影响,36%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微博但不会受其影响。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依赖程度,赞同微博和微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比例为9%,43%的同学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对同学们的社会认知影响及生活中的依赖程度都有限,但是有极少部分同学存在过度依赖的倾向,这就要求学校或家庭加大对这部分同学的关注和引导,合理地使用和正确看待其影响和作用。
(四)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调查
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调查主要涉及“是否会用微信与陌生人主动交流、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微信带来的困扰”等几个方面。9%的大学生会通过微信主动结识陌生人或回应陌生人发来的信息,58%的同学选择会视对方资料而定是否会主动结识陌生人,33%的同学表示从不用微信结识陌生人。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微信所带来的困扰均采取了不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认为“微信加强了与现实朋友联系,巩固了友谊、扩大了交友圈,结交了新朋友”的比例分别有39.1%和46.2。微信所带来的困扰一项调查中,选择“影响了休息、被陌生人打扰、周围有人因微信受骗”三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0.9%、48.5%及35.3%。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微信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社交圈,方便了与周围朋友同学的联系,同时受访者表示,微信的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表现形式,微信融合了微博和手机QQ的功能,但它是介于微博和QQ之间的应用,通讯录、语音、视频、文字、朋友圈、摇一摇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微信特有的社交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多方面的需求。但同时微信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多困扰,比如其开放性会使大学生社交中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通过微信平台传输的广告等骚扰性的信息使大学生不胜其烦,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与陌生人的接触,有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理下与陌生人相见,增加了受不良人士侵害的可能,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对策分析
(一)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这一群体具有阅历不深、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辨别能力差等特点,在使用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强的新兴网络交流工具时,由于受众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各个层次人士,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多元化,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差异较大,因此容易受错误信息的误导。同时,大学生也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在微博、微信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重,提高大学生网络传播的责任意识,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高度的诚信责任感,以身作则,不断净化网络环境,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微博使用环境,更好地发挥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高校和教师运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教育引导功能
1.将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充分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服务
目前大多高校和院系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应该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和服务当中,将其变成一个信息的平台。教务部门可以在微博和微信上教学课表、考试信息;学生管理部门活动安排:图书馆新书信息、借阅提示、座位空余信息:招生部门宣传最新信启、并与考生互动。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关注”相关的信息,有的同学关心职业资格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就业、考研等内容;群团组织组织发挥其职能,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栏目,面向广大学生传递最新校内外动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
2.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认知
在信息时代,基于微博、微信平台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的“语音”以及“图片”传输功能经常正能量信息,及时送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不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无需“面对面”,却能做到“心贴心”,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也扮演着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角色,学生管理者要正确引导,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和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获取信息及价值判断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制作、传播高效的内容,营造安全互动的氛围。
3.发挥微博微信平台作用,及时解决和规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
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工具是大学生群体新的群聚地,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通过平台中的朋友圈了解和关注学生相关动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苗头,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微班级”,利用这个平台营造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微环境,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采取网上网下联合关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帮助学生规避和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正确健康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
在对大学生新兴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管、引导等众多的调控手段中,大学生的自律是更为根本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当前相关部门在解决微博、微信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问题时,虽然用立法、行政、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说来效果一般。法律与发展速度异乎寻常的微博网络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法律、技术等他律手段在解决网络问题上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相对于他律,自律产生的效果就更加稳定和有效。“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大学生们有了充足的自律意识,把学校、老师的引导的思想观念内化为内心的信念时,问题的解决才变得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关键词] 网络学习行为; 个性特征; 网络学习; 学习者特征; 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由传统课堂转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按照罗杰斯的新技术采纳推广的观点,网络技术要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连接,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还需要考虑技术创新与学生价值观的相容性,与以往经验的一致性,与学习者需求的匹配程度。[1]
Charlton和Birkett指出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效果有影响。[2]刘儒德等指出,网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外在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必须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
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例如,一些语言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3]国外学者尝试通过工具软件跟踪和分析网络学习者的操作行为,Jia-JiunnLo等尝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浏览器行为,进而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4]国内关于学习者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研究评述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中,网络学习行为的行为分析、行为模型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筛选了6篇强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分别是《大学生Moodle教学平台应用现状的个案调查》(段金荣,2009)、《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张晓丽,2008)、《学习者特征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梁斌等,2009)、《网上讨论参与者需求动机、满意度与网络行为关系研究》(马卫民等,2009)、《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况姗芸,2006)、《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郭玲玲,2007)。在这6篇文章中,研究对象可分为在校大学生和远程教育的成人,研究中对这两类对象关注的个性特征要素有所侧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中包含人口学因素、上网条件和职业等,而这些因素在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通常不会考虑。从关注的网络学习行为看,对影响在线交流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是从需求动机、知识基础、性格、性别等个性因素对在线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关注的学习者个性特征看,对性格和性别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性格方面:(1)性格对在线交流有影响。(2)性格对自我评价、时间管理、信息查询有影响。(3)性格不会导致其浏览行为的差异。
人口学方面:(1)性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城乡差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3)性别对登录频次、发帖和浏览行为有影响。
知识基础方面:(1)学科背景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学习者年级阶段对收益行为有影响。
需求动机方面:需求动机与行为频率和在线时长显著相关。
学习风格方面:学习风格对在线学习行为确实有影响。在讨论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阅读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三、主要存在问题
1. 个性特征没有整体性
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是局部的、零散的,研究者没有个性特征整体性的概念。由于研究者对学习者个性特征所包含要素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研究内容和目标各不相同。从学习者心理特点来分析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较多。心理要素是学习者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由于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个性特征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整体认识,这是已有研究的最大问题。
对当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个性特征因素进行归类,可分为学习动力、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图1是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这五类个性因素出现频次的示意图,其中心理特点是关注最多的个性因素。每个类别包含的个性要素如下:
心理特点包含性格、学习风格、孤独感、、忍受力和网络焦虑等。
学习动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需求动机。
知识包含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和远程学习经验。
能力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远程学习技能。
自然环境包含性别、经济障碍和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等。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个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这些特征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影响,进而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学习者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个性都包含了哪些特征要素?
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学习者的全部个性因素,在明确个性及其包含因素的前提下,分析哪些因素对学习者的哪些网络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因子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5-0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影响着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处世哲学的形成,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和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坚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是校园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指导大学生的健康阅读是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态度
1.阅读目的不明确
我国图书馆界研讨会结果显示,大学生阅读习惯以休闲及通俗读物为主,极少阅读经典名著,极少阅读专业性、学术性的书籍。台北市的民意阅读调查也显示,大学生阶层因为无聊或者打发时间而选择阅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职业阶层。结合赵慧真[1]对中美大学生的阅读倾向的比较,可以认为,我国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大学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欲,没有阅读动力,导致阅读目的不明确,形成以打发时间为主的阅读习惯。
2.阅读具有功利性
面对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以及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不会再像古人一样把读书当作人生享受,而更倾向读书的实际功效,把读书当作寻求财富的一种“敲门砖”。据李苏媚等[2]对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书籍流通性进行的调查,流通性居于前五位的书籍分别是工业技术类、语言文字类、文学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类、经济类的,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基本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参加完各类证书考试和学科专业考试之后,书本知识就被学生抛于脑后。
3.阅读存在知行矛盾
大学生阅读的知行矛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明知读书的重要性而不去读。在相对宽松、课余文化丰富的大学校园中,学生往往经不住娱乐的诱惑,宁愿花钱大吃大喝、购物也不愿买书。大家对大学周边小餐馆的火爆与书店的萧条司空见惯。二是在所读书籍的选择上,为迎合社会需求,违心选择自己不感兴趣但能增强求职技能的书籍,没有从自身兴趣出发使得读起来越来越累,读书效率大大下降。上海大学生理想的阅读状态调研显示,87.9%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阅读是应该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但实际阅读中,“根据兴趣,有计划阅读”的大学生所占仅12.8%,大部分时候,大学生的阅读是不在计划之中的随兴阅读,其次是“围绕专业学习而进行阅读”。[4]激烈的学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潜心阅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注重从书本中获得短期的实用性的需求,很多理科生把小说、散文等经典文学视为“无用的东西”,抛开这些类别的书籍而只埋头钻研与专业相关的理论性书籍。[5]
4.阅读缺乏主动性
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讲究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学生很少彰显个人的能力,对所谓的真理和权威不持任何怀疑态度。我国的教育形成了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这使得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得到了遏制,使得学生学习上过分依赖别人指导,被动接受,对未知世界缺乏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欲。[1]在部分大学里,“读书无用论”和“混日子”的行动逻辑促使大多数学生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和实现理想抱负的激情,大学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文凭,这些学生对知识尤其是通过阅读经典书籍获取知识提不起兴趣。[5]
(二)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
1.阅读范围
首先,通识性教育缺乏、专业过度细化限制了阅读范围,造成理科生文学素养不高,文科生生活常识缺乏等多种怪现象。其次,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导向,大学生阅读需求向多样化和娱乐化倾斜,学生热衷于阅读明星传记、日韩小说等浅层次的易于理解的肥皂类书籍,导致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实效性不强、无用的知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利。[6]
2.阅读时间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及人生的长期规划,对自己可统筹的时间没有进行理性的分配,很少把时间放在阅读上。
在各个大学校园,都创立有各种各样的协会、社团,学生热情参与实践活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自己,但大部分学生是盲目跟风,最终得不偿失。另外,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挣钱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社会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约80%有挣钱经历,他们认为打工挣钱既可以补贴生活开支,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7]但往往社会机构给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的薪资是很低的,却要学生付出很多的劳动时间,这一定程度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总体而言,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被考证充电、娱乐消费、社会锻炼等占用。与此同时,学校很少给学生阅读压力,大学生就有时间则阅读,没有时间阅读也不强制。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缺乏一定的阅读压力,学生没有动力去阅读。
(三)阅读方式
电子阅读因其便利性而越来越普遍。亚马逊、谷歌等搜索引擎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种图书、信息的需要。手机、电脑、手持阅读器的涌现,也使得大学生网络阅读的设备触手可及。高校阅读调查普遍显示,电子书阅读超过纸质阅读,以图书为主,期刊和报纸仅占不到20%。[8]在这个极度扩张的信息社会,看似便捷的网络阅读方式却存在着与经典的纸制阅读无法比拟的缺陷。
1.网络阅读难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除专门的科研文献检索,大学生网上浏览通常都是漫无目的,并非以获取相对有意义的知识为主要目标。即使开始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也会被跳出的超链接吸引,转到另外的内容上,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这样在超链接之间跳转,学生容易忽略掉真正需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网络阅读效率降低。
2.网络阅读层次浅
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而有限的,很多学生在进行网络阅读的时候只是快速地浏览,通常是不求甚解地标题式、跳跃式、走马观花式的泛泛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浅尝辄止地获取信息,与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获得知识是有差别的。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急速更新已经彻底模糊了知识与信息的界限,学生从网络上接收到的大多是信息而不是知识,这些信息是不扎实的,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不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网络信息价值有待考证
与传统的纸张阅读相比,电子阅读和网络阅读具有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获取便利、携带方便等优势,但这些阅读信息却处于无序状态。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基本处于未经整理编辑的状态,学生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芜杂,未经过滤的信息资源真假难辨,其使用价值也值得商榷。
二、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服务对策
面对学生阅读量的减少和阅读能力的下降、图书馆读者的流失及网络阅读日趋占主导地位等现实问题,图书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增强服务管理对策,通过对阅读环境的提升改造和阅读理念的引导,来实现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图书馆建设,实现二者之间的同存共赢。
(一)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
1.图书馆格局上合理分配
在图书馆建设初期就应做好规划,在各个出入口处设置指示牌、路标、标出各部门位置和文献分布,以便学生查找所需文献;图书馆还应设立专门的自习室,与阅读室分开,不要让阅览室成为期末复习及考研的自习室;设立专门的新书展区,并请经过培训的、熟悉的馆员为学生进行讲解;新购图书可将其书名、数量、主要内容做成简要介绍,通过校园网站、醒目位置的电子屏幕、读书角、阅读公众账号等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2.馆藏资源的建设
图书馆应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新图书,精品专业类图书要及时采购,并增加副本保证学生正常使用。对利用率不高的图书及时登记、上报,在做出评估之后决定其去留;社会流行读物采购时质量要严格把关,尽量避免泡沫文化流入图书馆;经典名著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增加纸质版副本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提供经典名著的网络版本,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对于能增强学生求职筹码的技能类图书,要依据新的考试大纲适当购入。图书馆还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专业特色,订购时效性强并能及时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此外,无论是否以文史类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应多与社科类相关教师交流,选购能够指引当代大学生发展方向的优质图书。
(二)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机构,是大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态度。图书馆应随时掌握读者需求,以师生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服务内容,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做到以下几点:1.应适当延长开馆时间。保证午休时段不闭馆,不能让学生因为等候时间过长而放弃阅读。为实现学生阅读需要设置特别阅览室,实施24小时开放制。2.着手改革繁琐的借阅手续,配合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现智能手机已经极为普遍,可以投入少量资金,开发图书借阅相关的手机应用软件,方便学生借阅。3.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如微信公众账号、学院联络邮箱等,及时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与读者互动,最大限度的加深读者对图书馆方方面面信息的了解。4.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网络阅读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如何筛选有用信息的问题,图书馆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导航员队伍,提供专业的引导建议,为学生省去寻找优质图书的烦恼。
(三)加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阅读态度是关系阅读行为最重要的方面。图书馆应大力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认知教育,针对男生、女生及文科生、理科生的阅读倾向开展阅读认知教育活动,注重讲道理和榜样导向相结合,避免空洞说教。让大学生切实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端正阅读态度。
全国各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文献检索培训,讲解文献检索知识与技巧,但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培训后就不再组织培训,也不进行长期的监督考查。高校应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开设文献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献检索方法,教会学生使用检索工具和文章索引,在学期末对本科生实行信息素质考核。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充分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查阅资源的方法,学生在查找信息时才能目标明确,不会因为茫然而失去阅读方向,甚至放弃阅读。
图书馆还应开展多种读书交流活动,举办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内容不能仅局限于阅读推广、介绍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或者进行经典回放、电影展播等简易的活动。应开展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活动。例如,进行经典阅读引导的文化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打开经典文学的大门;重现经典话剧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其中的奥妙;等等。
(四)加强图书馆馆员自身建设
图书馆馆员应进行不断的学习、研究,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定期举行馆藏资源相关的知识竞赛。馆员应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提高人性化服务,改善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不要让图书馆成为一座没有人情味的冰冷建筑。馆员还应主动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熟悉读者、了解读者,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样有助于馆员与读者更好地沟通,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五)图书馆与各部门共同参与进行统筹安排
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需要政策支持、制度保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应对信息技术变革引发的阅读危机,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已通过政府和图书机构共同制订了相关的发展阅读纲要和国民阅读推广计划。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负有主要责任,但图书馆作为学校内部一个相对独立边缘化的部门,不能强制性地考核学生的阅读情况,而且在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号召方面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只能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源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需要全校教务处、学生会各部门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赵慧真.中美大学生阅读倾向比较研究[J].图书馆,2009(6):32-34.
[2]李苏媚.从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谈导读工作[J].图书馆,2004(24):74-76.
[3]陈文婷,楚永全.大学生阅读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3(2):58-62.
[4]李云霞.谈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62.
[5]郭琪.当代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93-96.
[6]李小燕.90后大学生阅读心理与图书馆服务对策[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1):44-:46.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经营;创业教育
一、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将其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异军突起,产业结构不断在调整和升级,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如果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学术和职业方面的能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技能的技术工人和劳动者的重大任务,受教育人数已达到每年800多万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新的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式这一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从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型以适应在就业环境和人才需求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新要求。通过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中职学生就业的包袱转化成创业的人力资源,既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教学革命的突破口又符合全新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已经是大势所趋。
创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科室进行推进指导,甚至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由于受到教育理念及方法滞后、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不匹配以及创业实践场地、设施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着很多有待突破的难题,主要表现为:
1.校园创业教育氛围不深厚
由于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思想观念等的制约,给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带来了阻碍和困难,同时受教师本身创业能力及素养的缺失、创业文化建设被忽视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不能很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空间。
2.忽视学生主体特征,缺乏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
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每个学生有着的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受这些大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在性格及能力上也就出现在了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课堂,但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基本上由老师在讲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课程整体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把创业体验教育与创业精英培养相结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清楚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实质,背离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
3.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实践性缺失
目前在中职学校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当中,主要包括创业规划、创业游戏、商业计划书等内容,再有就是一些理论、概念的长篇累牍,过多的是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而忽视了实践环节。有些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做了创业实践方面的一些尝试,但往往会出现与行业或区域经济特点及现状不符的情况,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无果而终,甚至是对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创业信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抹杀了学生的创业激情。
4.创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学业评价体系,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却难觅踪影,究其原因还是学校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的实施开展落到实处,没有真正抓住创业教育的实质和内涵。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做法就是简简单单地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最后通过理论考核给学生打一个分数,而对于学生而言,创业教育课程无非是他们取得毕业证之前要修完的众多课程中普普通通的一门而已,而真正成功的创业教育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更大的实施和发展空间,并且应该与已有的学业评价体系有机结合。
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2012年3月13日,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了《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该中心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年代”。报告显示: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9万亿,同比增长29%。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3492亿元,而截止到12月,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大关达到8019亿元,同比增长56%。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350万人,网购人数已达1.87亿,预计在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网购市场。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电子商务正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新的就业方式,而通过网店经营进行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势头迅猛的全新个人创业形式,繁荣的电子商务市场也给中职学校开展基于网络经营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行业和社会环境,主要表现为:
1.电子商务市场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电子商务市场的强力冲击下,很多企业开始从传统的运营模式转型,企业转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从对温州当地很多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来看,很多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懂得网店经营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而这正是我们网络创业体验教育的培养目标;
2.为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创业教育基地提供良好契机。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运营模式需要转型的迫切性,但由于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不了解以及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很难真正赋之行动,在这种前提下,很多企业乐于和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将学校的专业理念和人才培养优势同企业的实践平台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互补。
3.为创业精英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准入条件低的网络经营环境,为网络创业体验教育和网络创业精英培养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通过真刀真枪的经营创业,能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三、基于网络经营环境下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创业能力、激活创业意识
初期,通过鼓励学生在校内开办格子铺、DIY店、数码影像制作等实体店经营,营造创业氛围的同时,以学生创业社团的形式推进网络经营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引导创业学生开通网店,以淘宝网()为主要平台,要求社团的学生全部开设网店,社团成员的吸纳可以从电子商务或相关专业为起点,逐步拓展到其它专业。通过在社团中发掘创业的“明星”成员,配合相应的社团宣传活动,逐步扩大网络创业的校内影响力,同时加大学生网络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印刷网络创业社团的创业成果集,并向全校班级发放;
(2)举办网络创业教育研讨会、创业讲座及各种网络创业宣传活动,邀请网络经销商、成功企业家来校讲座,营造浓郁的网络创业文化氛围;
(3)以学生创办的各类实体店为基础,建成校内创业基地,举办校园商贸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提高,提升学生的创业实际能力,实体创业实践平台和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到位;
(4)建立创业主题文化墙,在网络创业基地外墙建设创业主题栏目、温商名人栏,在学校网站设立创业栏目等;
(5)以师带生、以老带新,成立以专业骨干教师和创业优秀学生为主力的、企业专家参与的学生创业咨询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引导新生和全校开展网络创业活动;
(6)安排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察,并写出调研报告;
(7)制订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划方案。
第二阶段:关注学生个体、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创业素养
(1)构建创业素养教育体系,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及行业现状编写中职学生创业素养教育实施方案、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手册等,让学生对创业的各种艰辛及将来的职场生涯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2)开展创业品德教育、网络交易诚信教育,并编写中职学生品德教育相关校本教材,使学生网络品德素养得到提升。
(3)注重思想内涵教育,弘扬区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
(4)强化创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进一步修正并理清自己的创业思路。以网络经营为载体引领诚信创业素养教育,编写创业素养教育相关材料,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体系清晰、条理科学的创业素养教育活动,使创业者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第三阶段:依托区域经济、拓宽创业平台、构建实践体系
(1)建立及健全网络创业社团的管理机制,规范及完善网络创业社团的各项人员机构配置,使网络创业社团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起到成功的引领示范作用;
(2)模拟真实网商工作环境,改进学生网络创业社团工作环境;
(3)编写基于买方角色的《网络交易流程》读本和基于卖方角色的《网络开店读本》,指导学生迅速了解网络交易流程并能快速开设网店;
(4)逐步扩大网络创业社团人员规模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由教师及优秀学生组成的网络创业指导师团队,各个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进出货品、货品拍摄数码处理和网店装修、网络销售等环节的工作,对成员网店的月成交量进行跟踪记录并开展数据分析;
(5)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开辟网络经营的物品来源,积极与企业洽谈,保证稳定货源供应,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努力打造校外的创业教育基地;
(6)引导已经毕业并创业的学生回校支持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学生创业发展基金;
(7)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及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组建技术服务工作室和网络经营策略工作室等,为网络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营策略的分析和技术保障;
第四阶段:实施扬长教育、创业纳入学业、建立动态评价
实施扬长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全面推广网络创业体验教育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通过以网络创业社团为平台的网络创业精英培养,最终实现网络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分类教育,并逐步将网络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修改并逐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在开设省市各级课标要求的文化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经营环境的创业教育模式下的校本课程体系,编写校本创业课程大纲、创业教材大纲,并论证实施;
(2)建立网络经营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以学分制的形式,将学生网络创业活动与学生学业评价结合,学生的网络创业评价可以转换学生的学业课程学分;
(3)修订和完善现行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将基于网络经营的创业实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细则当中。
总之,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色,将创业体验教育与创业精英培养相结合,通过打造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优良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OL].http:///.
[2]北京市社科院院长谈人生创业三阶段[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