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国防;经济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55-01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和新阶段,加强国防经济建设,通过准确制定战略视野上的发展规划,突破以往发展上的模式桎梏和定位模糊化,不断建立起新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的良性与可持续,为国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事相互深化结合而成的,其以军事和经济为基础,是国家在建设国防体系当中必然会形成的国防与经济要素的矛盾关系,包括国防经济内部部门间的矛盾关系[1]。国防经济既牵涉军事领域的矛盾,又联系着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完成国防力量体系搭建当中牵涉的各种经济关系群。随着国家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也成为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

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防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对于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机械和信息设备等有着高资金消耗的特点,在不断强化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国防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才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增多以及国防建设拨款的增多。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进一步实现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现代化的国防对于纯军事性技术的要求相对没有以往那么高,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在不断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为技术研发创造了相对开放和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条件,让技术的实践应用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在技术上对于经济建设的依赖性将较以往更加突出。

(三)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国防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就更加突出。除了军队建设之外,国防体系支持力量的形成也需要更加多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不是仅依靠政府政策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民经济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才能在国民教育和国防支持力量打造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国民教育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经济基础足够稳固,相应的教育水平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也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实现国防建设,就必须首先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繁荣,而要想推动经济建设,就必须以国防建设作为基础补充。在关注国防经济建O创新发展道路时,就应当充分肯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一方面,应当注重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协调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建设能够以国防建设为支持,也能够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反哺国防建设。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既在经济基础上更加稳固,又在国防水平突破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

国防经济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果上取得创新,就应当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在以往多通过直接的制度创新得以实现,这往往只停留在制度表层,并不能实现制度本身的根本性改变,改革效果不佳,对于国防经济制度以后的创新突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2]。而实现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能够不断为国防经济制度的创新提供结构优化的巨大可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技术创新能够给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和途径上也更加多元和有效,是有着深远的良性带动作用的。

(三)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

人才队伍是国防经济建设的一大基础之一,要想实现国防经济建设上的创新突破,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军队培养和国民教育培养并行的良好模式,培养出多元化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发展模式和用人机制,依据市场经济和实际战斗力标准为要求,实现人才队伍的优胜劣汰,打造强化的国防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同时,加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国防经济法学研究,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建设目标与规划[3];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制建设经验,使得国防经济建设更加规范、秩序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国防经济建设拥有配套的法规体系防护。

第2篇

1、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流

然而我国面临发展的安全制约因素高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与分化的政治战略,还有“”势力不断制造摩擦,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不断地增强。军队肩负着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和发展利益的任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国防与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费供给不足与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的建设需求存在长期的矛盾,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2、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动变革的非常时期

各种势力力量在不断地重新分化与组合。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而综合实力往往决定着国家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主要竞争。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力和国防力构成,经济力是基础,而国防力也是不可短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国力的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翼是“富国”与“强兵”。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每个国人的梦想。但是随着我国新军事改革进入新阶段时,我军建设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凸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与制约着军队科学建设的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建设需要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即要结合新军事改革和军事斗争实际准备,且勇于改革思想观念,又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新观念。人才竞争是当今世界以尖端武器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改革且强调人才重要性的竞争。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全面发展”,即要统筹安排国防经济建设的全方位的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是个复杂庞大的制度体制,科研、分配、流通、生产等各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假如仅仅着眼单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的发展,必然会阻碍整个系统的发展。

国防经济建设上体现出“协调发展”,即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又要寻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的依托是经济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国防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国防实力,如果国防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经济建设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的得不到。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要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步调一致,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发展的后劲,坚持走国防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在国防经济建设中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不竭泽而渔牺牲子孙的环境来搞今天的建设。另外要抓好军事训练、军事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预研等工作,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以“对立统一”为国防经济建设选择

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传统逻辑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以其矛盾的对立面来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导致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思路,以“对立统一”的科学视角去认识国防经济建设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2、以“全面发展”科学统筹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念把国防经济看成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求统筹好国防投入的规模与结构。一方面要“规模适度”,根据经济能力和国家安全需求来确定最适何的国防投入规模,并保持动态平衡和合理。另一方面要“结构合理”,要在现有的经费投入力下形成最具战斗力的结构。要结合从我国国防经济实际,解决如人员、装备、研发费用的比例不合理,国防科研投入比重较低,军兵种费用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我国国防经济效益提高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无法保障。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关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碍,牢牢把握两者的统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从经济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建设是要花钱的。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军费消耗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和政治账,要充分认清国防建设的安全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和的捍卫、民族利益的保卫上。因此,不能仅用经济眼光看“物质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潜在的“威协消灭”。党的十对军队各项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可以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决克服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被动消极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投身到军革之中,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胡主席曾经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触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挖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大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其生产任务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在生产军品过程中,特别是在随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防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拉动与之相关的民用经济产业的相应规模扩充。同时,国防工业消费增长能够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互补中发展。因而,加大国防科技力度并将其释放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民用经济尤其是民用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相对性,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富国才能强军,这是国防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但是,富裕的国家,军队不一定强,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因而,富国和强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富国是强军的物质保证,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强军还包括全民国防观念的提升,部队战斗精神的生成等软实力。当今世界,富国与强军并不是完全对等关系。一种是国富军又强,另一种是国富但军不强,还有一种是国不富但军强。可以说,富国与强军之间没有绝对联系,富国是强军的基础,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强军,再富有的国家,如果不重视国防建设,不增强国防投入,国防不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所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统一,方法是统筹,关键是投入。国防不是军防,是全民的国防,如果仅有军队而无全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2]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园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民产业基地,它是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的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形成的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

(一)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不再只是简单产品层面上的“民”或“民转军”。军民融合的层次由军地双方的协商式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的制度式结合,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式国家规划计划体系、体制机制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的“板块式”对接深化到了融为一体的“无缝式”对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①”。

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适应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特点和要求,在产业链集成、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等层面上实现具有全价值链体系特征的“军为民用”和“民为军用”,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二)产业化发展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抓手

军民融合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核心和依托,通过军、民领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涉及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相通或相近的电子、机械、汽车、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领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国防科技工业新增长点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多为技术优势产业;另一类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民品产业,多为规模优势产业。

自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民融合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军民融合类园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三)创新驱动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已进入一个必须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自主创新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破除“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观念,树立统筹建设、开放式发展理念;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克服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上障碍,建立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摒弃国防建设不计成本、封闭发展的模式,推行成本效益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要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现存的技术、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军地壁垒,形成军民各领域协调发展、逐步深入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已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借助不同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模式。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3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二是“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模式。1998年以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批准建设了一批涉及野营装具、粮食及主食加工、食品与配餐制作配送、药品及医疗器械、成品油、工程机械、抢险装备、特种材料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

三是“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一些省市也在推动军工企业及其配套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培育和探索性发展。一些省市依托地方上现有的军工资源,在当地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或园区。如西安市2006年以来相继建立了西安军民两用光机电技术产业示范园、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技术产业示范园等多个示范园等。

四是“战略合作协议”模式。一是军地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11年7月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军民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省部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07年12月天津市政府与原国防科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

三、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或保障基地建设呈现出军工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保障政策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支持等突出特点和示范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因而军队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客观上难以对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园区建设都是以工信部、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军队有关部门、军工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等为主导,分系统并独立分散建立。军民融合类园区在总体目标、建设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还没有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之相互衔接,缺乏总体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还没有一部规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已有的一些政策法规内容也己经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如 1988年颁发、至今仍然生效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然而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照产业链聚集企业,是政府在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和手段有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促进园区内军民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服务体系还亟须进一步完善。

四、新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顶层设计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目标任务的军地衔接。要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双赢共进,坚持做到示范区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二是突出规划计划的军地对接。在整体层面上,实现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军队战备计划和战场建设规划对接;在重点领域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建设规划对接。三是突出发展布局的军地兼顾。在充分尊重区域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本底条件的前提下,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满足国防军事保障服务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合理确定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四是突出实施过程的军地协调。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军地双方能够主动、及时、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军队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动态衔接。

(二)协调资源配置,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首先,军民融合包含了所有经济主体。军事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包括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以及基础建设等诸多领域;民用领域也不单指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而是包括具有多种经济成份的所有企业。其次,军民之间的流动具有双向性。既包括军事领域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地方流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也包括地方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军队流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因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基本平台,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入式发展,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向国防建设聚集,使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溢出。最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自主调节,整合军地各方资源优势,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力,促进军地经济一体化转型升级

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目前国资委所属的十大军工集团拥有数十万科研人员,已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国防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也为它向民用转移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推进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非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当多的军工企业,但由于受观念、政策、制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宝贵资源在军工产业发展中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突破思想和制度,逐渐消除民、民参军的各种壁垒,促进统一的军民融合型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工作机制,消除军民融合的体制

一是成立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示范区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进行指导,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军地高层联席、重大问题会商、情况通报、定期走访、联合办公等工作制度。三是军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论证后提出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军事科研生产、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后勤保障等需求,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主动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四是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形成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政策法规,实现制度保障型发展

政策制度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是确保军民融合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过去颁布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不衔接性,必须尽快补充或调整。

一是制定新的法规,国家层面须加快《军民融合促进法》的制订和实施,二是根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新的实践修订已有的法规政策,包括在装备研制生产、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设施与资产、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现有法规制度中增加军民融合相关内容等;三是在企业法、金融法、基本建设法、交通法、投资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充实军民融合的内容条款,体现军民融合的需要。把国防专门法规与经济社会法规协调起来,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证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规范运行。

注:

第5篇

我区把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抓领导、严约束、明职责的组织领导机制。为了使国防教育真正摆上位置,由区委领导亲自挂帅的国防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组成之后,全区各街道、企事业单位也都成立了由宣传、民政、教育、军事部门和驻军单位参加的“七位一体”的教育领导机制,目前,全区各级全民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已达138个。我区还十分重视狠抓国防教育各项制度的落实。一是坚持议军会议制度。区每半年召开一次,各街道、驻区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每季度召开一次,既研究民兵预备役工作,还都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主要议题认真进行研究部署。二是坚持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制度。把每年的7月20日到8月20日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活动月。每逢宣传月活动,区国防教育委员会都要下发文件作出安排。在这个月中,我们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和教育成果的实在性出发,安排专题教育内容,组织对驻军、烈军属进行专访慰问以及各种寓教于乐的国防文化艺术活动等。三是坚持“双向一日”活动制度。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每年都要到部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同时还邀请军队领导同志到地方过“地方一日”生活。“双向一日”活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各级领导的国防观念,驻区各单位、街道也纷纷仿效。四是坚持检查监督制度。区将全民国防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奋斗目标,进行检查考核,每季度自查一次,每半年对基层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区人大常委会还规定区人武部每年对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报告,实施有效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

全区党政军领导都把搞好国防教育作为本级的职责和义务,时时处处把国防教育放在心上。在学习宣传《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明确《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和《市全民国防教育实施细则与规划》为依据,制定了《鼓楼区全民国防教育规划》和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的工作职责。组织部、宣传部制定科以上干部教育规划,人武部制定了《人武工作创先争优实施细则与考核办法》,司法部门相继把《国防法》、《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等有关法规纳入“二五”普法和“三五”普法规划;教育系统制订了《大、中、小学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实施细则》。我区还将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目标。驻区各单位也将国防教育纳入了社会教育、行业教育、职工教育、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地抓落实,并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

二、全面施教,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

全民国防教育对象涉及面广,在教育内容、手段上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把握重点,分清层次,依法施教,依法受教,因人施教。近年来,我查看更多政法专业文章,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们在教育对象上重点突出了党政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青少年三个层次。在教育手段上抓了五个结合。

(一)把国防教育与党政干部和职工的政治教育相结合。全区30多所党校、政校都把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干部职工的培训计划,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在把国防教育纳入学习计划的基础上,每季都要安排本级和下一级中心组集体听一次国防课。在过好“军事日”等活动的同时,根据领导层的素质特点,引导他们走进军事院校由军事专家、学者,为他们进行台海形势、国防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辅导;每逢重大军事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参观见学,现场对所在单位民兵、预备役工作进行讲评。每年对他们发放教材、订阅报刊,增强教育的随机性。随着教育不断深入、拓展,领导干部中涌现了大量的“国防书记”、“国防经理”、“国防

厂长”等一批“国防迷”,这些领导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又十分关注和大力提倡国防教育,形成了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公交总公司等单位每年都要组织上岗前的青年职工到部队参加20天的军事训练,接受国防知识教育。不仅提高了青年职工的国防观念,而且增强了组织纪律性。

(二)把国防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国防法》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学校国防教育常规》、《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以及省教委下发的《江苏省中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纲要》,将国防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全区22所大学都开设了军事课,每年对入校新生进行为期15天的军政训练。南京铁道医学院的国防教育课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南京师范大学的军训工作被国家教委评为先进单位。河海大学除每年对大学生进行军训外,还举办了国防知识系列讲座。他们坚持每月一次讲座,数年如一日,到目前为止,接受教育的广大教职员工已逾10万人次。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国旗班,每星期举行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省、市电台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全区各中学在学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八中、四中等中学,还邀请部队教员定期到校上国防知识辅导课。新华、古平岗、力学等小学开办的《少年军校》、《少年警校》,受到了国家教委的表彰。每年暑假期间,全区中、小学举办的“国防夏令营”和“军营一日生活”等爱军习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三)把国防教育与双拥共建活动相结合。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防意识是双拥共建活动的基础,双拥共建又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驻区部队多的优势,以双拥共建为载体进行国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全区各街道(镇)、驻区各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双拥共建机构,建立双拥共建对子161个。通过双拥共建这座桥梁,使人民群众加深了对军队的了解和理解,增强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了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全区共有600多个拥军优属服务小组活跃在基层。为军队解决了大量难题。

(四)把国防教育与民兵预备役工作相结合。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开展,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契机。每年民兵训练、整组和征兵期间,我们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全区上下利用厂报、墙报、黑板报、闭路电视以及上街宣传咨询、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进行《国防法》、《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等有关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人武部门还十分重视运用《国防》、《中国民兵》等报刊,组织开展刊授教育,每年订刊达46种1100多份,使全区民兵的受教育面保持在95%以上。全区基干民兵的“四课”和普通民兵“两课”教育全面落实。通过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年和民兵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的热忱。广大适龄青年按照兵役法规,踊跃报名参军,使我区“参军热”持续多年不降,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兵源,我区多年来,输送兵员数千名,无一政治退兵和身体退兵,先后被江苏省军区和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五)把国防教育与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结合“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春节、“学雷锋奉献日”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军民联谊会、报告会、走访慰问、为民服务等多种社会性教育活动,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国防意识起到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全区围绕重大活动和事件,连续多次举办纪念《国防法》颁布和国防知识竞赛活动。尤其在1999年度,以“三庆一迎”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竞赛、“双十佳”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万校校长签名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教育覆盖面,仅参加国防知识竞赛人数即达3万余人,七个单位荣获南京市组织奖。近年来,全区先后召开国防教育报告会、演讲会800多场次,举办国防教育图片展20多次,放映国防教育电影录相1680多次。走访慰问部队411次。每年三月份,我们都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军地青年和民兵,在鼓楼、山西路、盐仓桥等广场开展学雷锋便民活动。同时,驻区各企事业单位还组织民兵服务小分队到部队、军烈属家上门服务。去年以来,“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共为群众修理自行车1000多辆、家用电器160多件、理发1200多人次、看病和各种咨询3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三、夯实地基,营造环境,扎扎实实地搞好国防教育的基础建设

(一)抓教育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让国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是我区开展国防教育的又一大特点。我区在“鼓楼网站”上开设了“国防工作”网页,宣传国防建设,普及国防知识,吸引了大批网民登陆点击。我区十分重视新闻媒体这块阵地的构建。先后拍摄了《湖南路上娘子军》、《继武承业三年路》等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今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日,播出了军区、省市各级首长视察我区征兵工作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广大青年热烈响应。近年来,我区先后在各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上用稿二千余篇,不仅使国防教育深入人心,而且实现了多层次渗透和全方位落实。自我区投资10多万元,在南京电视台开辟了《鼓楼动态》以后,每年播出的有关国防教育活动方面的新闻年均40多条。

近年来,我们依托社区这块阵地,重点抓了社区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投入数十万元,在江东等社区组建了一批国防教育基地。注重发挥各社区的优势,在大学集中社区和机关集中社区以及居民 集中社区分别举行不同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去年湖南路社区与省军区机关组织了“家庭艺术节”和“百户家庭军事知识智力竞赛”,通过多家电视台播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每个社区都有数目不等的国防教育基地。我区还十分注意发挥我市革命旧址、纪念地和历史遗迹较多的优势,先后组织了5000多名民兵和2万多名学生群众参观了南京国防园,组织了10万多人凭吊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了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纪念馆静海寺等。使民兵和群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曾请驻区军地高校的多名教授,组建了南京市鼓楼区国防教育讲师团,到目前为止,讲师团的足迹已遍布驻区各企事业单位。以向守志、傅奎清等老领导为主的将军报告团,自成立以来,老将军们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授课,深受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全区大中小学的欢迎。在抓好专门队伍的基础上,我们每年还要组织1-2期专武、民兵骨干培训。近年来培养国防教育骨干500多人。国防教育讲师团、将军报告团和教育骨干,近年来巡回演讲800多场次,组织区和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上国防教育课400多场次。

四、狠抓教育,讲求实效,以全民参与国防教育促全民支持国防建设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区努力搞好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使全区民众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区各级党(工)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把为驻军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在双拥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各企业、院校与部队结成共建对子达180余家,为部队培养两用人才4000余人,帮助部队解决难题1580余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全区想方设法安置随军家属120多名,妥善安置干部300多名,退伍士兵近1600人,有效地起到了稳军心、固长城的作用。我区还注重动真情、使实劲、办实事,围绕中心搞活动。在爱心献功臣行动中,组织全区单位捐款约十万余元,捐赠家用电器600余件,家具960件。各级党(工)委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党管武装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区委每年都要召开常委议军会,专题研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问题,使基层武装部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民兵训练落实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武装机构稳定,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营企业武装部,全区武装民兵单位由收归时的80多个发展为至今的125个。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第6篇

我区把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抓领导、严约束、明职责的组织领导机制。为了使国防教育真正摆上位置,由区委领导亲自挂帅的国防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组成之后,全区各街道、企事业单位也都成立了由宣传、民政、教育、军事部门和驻军单位参加的“七位一体”的教育领导机制,目前,全区各级全民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已达138个。我区还十分重视狠抓国防教育各项制度的落实。一是坚持议军会议制度。区每半年召开一次,各街道、驻区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每季度召开一次,既研究民兵预备役工作,还都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主要议题认真进行研究部署。二是坚持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制度。把每年的7月20日到8月20日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活动月。每逢宣传月活动,区国防教育委员会都要下发文件作出安排。在这个月中,我们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和教育成果的实在性出发,安排专题教育内容,组织对驻军、烈军属进行专访慰问以及各种寓教于乐的国防文化艺术活动等。三是坚持“双向一日”活动制度。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每年都要到部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同时还邀请军队领导同志到地方过“地方一日”生活。“双向一日”活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各级领导的国防观念,驻区各单位、街道也纷纷仿效。四是坚持检查监督制度。区将全民国防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奋斗目标,进行检查考核,每季度自查一次,每半年对基层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区人大常委会还规定区人武部每年对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报告,实施有效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

全区党政军领导都把搞好国防教育作为本级的职责和义务,时时处处把国防教育放在心上。在学习宣传《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明确《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和《市全民国防教育实施细则与规划》为依据,制定了《鼓楼区全民国防教育规划》和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的工作职责。组织部、宣传部制定科以上干部教育规划,人武部制定了《人武工作创先争优实施细则与考核办法》,司法部门相继把《国防法》、《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等有关法规纳入“二五”普法和“三五”普法规划;教育系统制订了《大、中、小学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实施细则》。我区还将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目标。驻区各单位也将国防教育纳入了社会教育、行业教育、职工教育、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地抓落实,并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

二、全面施教,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

全民国防教育对象涉及面广,在教育内容、手段上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把握重点,分清层次,依法施教,依法受教,因人施教。近年来,我查看更多政法专业文章,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们在教育对象上重点突出了党政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青少年三个层次。在教育手段上抓了五个结合。

(一)把国防教育与党政干部和职工的政治教育相结合。全区30多所党校、政校都把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干部职工的培训计划,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在把国防教育纳入学习计划的基础上,每季都要安排本级和下一级中心组集体听一次国防课。在过好“军事日”等活动的同时,根据领导层的素质特点,引导他们走进军事院校由军事专家、学者,为他们进行台海形势、国防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辅导;每逢重大军事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参观见学,现场对所在单位民兵、预备役工作进行讲评。每年对他们发放教材、订阅报刊,增强教育的随机性。随着教育不断深入、拓展,领导干部中涌现了大量的“国防书记”、“国防经理”、“国防 厂长”等一批“国防迷”,这些领导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又十分关注和大力提倡国防教育,形成了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公交总公司等单位每年都要组织上岗前的青年职工到部队参加20天的军事训练,接受国防知识教育。不仅提高了青年职工的国防观念,而且增强了组织纪律性。

(二)把国防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国防法》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学校国防教育常规》、《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以及省教委下发的《江苏省中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纲要》,将国防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全区22所大学都开设了军事课,每年对入校新生进行为期15天的军政训练。南京铁道医学院的国防教育课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南京师范大学的军训工作被国家教委评为先进单位。河海大学除每年对大学生进行军训外,还举办了国防知识系列讲座。他们坚持每月一次讲座,数年如一日,到目前为止,接受教育的广大教职员工已逾10万人次。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国旗班,每星期举行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省、市电台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全区各中学在学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八中、四中等中学,还邀请部队教员定期到校上国防知识辅导课。新华、古平岗、力学等小学开办的《少年军校》、《少年警校》,受到了国家教委的表彰。每年暑假期间,全区中、小学举办的“国防夏令营”和“军营一日生活”等爱军习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三)把国防教育与双拥共建活动相结合。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防意识是双拥共建活动的基础,双拥共建又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驻区部队多的优势,以双拥共建为载体进行国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全区各街道(镇)、驻区各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双拥共建机构,建立双拥共建对子161个。通过双拥共建这座桥梁,使人民群众加深了对军队的了解和理解,增强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了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全区共有600多个拥军优属服务小组活跃在基层。为军队解决了大量难题。

(四)把国防教育与民兵预备役工作相结合。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开展,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契机。每年民兵训练、整组和征兵期间,我们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全区上下利用厂报、墙报、黑板报、闭路电视以及上街宣传咨询、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进行《国防法》、《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等有关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人武部门还十分重视运用《国防》、《中国民兵》等报刊,组织开展刊授教育,每年订刊达46种1100多份,使全区民兵的受教育面保持在95%以上。全区基干民兵的“四课”和普通民兵“两课”教育全面落实。通过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年和民兵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的热忱。广大适龄青年按照兵役法规,踊跃报名参军,使我区“参军热”持续多年不降,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兵源,我区多年来,输送兵员数千名,无一政治退兵和身体退兵,先后被江苏省军区和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五)把国防教育与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结合“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春节、“学雷锋奉献日”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军民联谊会、报告会、走访慰问、为民服务等多种社会性教育活动,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国防意识起到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全区围绕重大活动和事件,连续多次举办纪念《国防法》颁布和国防知识竞赛活动。尤其在1999年度,以“三庆一迎”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竞赛、“双十佳”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万校校长签名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教育覆盖面,仅参加国防知识竞赛人数即达3万余人,七个单位荣获南京市组织奖。近年来,全区先后召开国防教育报告会、演讲会800多场次,举办国防教育图片展20多次,放映国防教育电影录相1680多次。走访慰问部队411次。每年三月份,我们都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军地青年和民兵,在鼓楼、山西路、盐仓桥等广场开展学雷锋便民活动。同时,驻区各企事业单位还组织民兵服务小分队到部队、军烈属家上门服务。去年以来,“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共为群众修理自行车1000多辆、家用电器160多件、理发1200多人次、看病和各种咨询3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三、夯实地基,营造环境,扎扎实实地搞好国防教育的基础建设

(一)抓教育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让国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是我区开展国防教育的又一大特点。我区在“鼓楼网站”上开设了“国防工作”网页,宣传国防建设,普及国防知识,吸引了大批网民登陆点击。我区十分重视新闻媒体这块阵地的构建。先后拍摄了《湖南路上娘子军》、《继武承业三年路》等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今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日,播出了军区、省市各级首长视察我区征兵工作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广大青年热烈响应。近年来,我区先后在各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上用稿二千余篇,不仅使国防教育深入人心,而且实现了多层次渗透和全方位落实。自我区投资10多万元,在南京电视台开辟了《鼓楼动态》以后,每年播出的有关国防教育活动方面的新闻年均40多条。

近年来,我们依托社区这块阵地,重点抓了社区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投入数十万元,在江东等社区组建了一批国防教育基地。注重发挥各社区的优势,在大学集中社区和机关集中社区以及居民集中社区分别举行不同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去年湖南路社区与省军区机关组织了“家庭艺术节”和“百户家庭军事知识智力竞赛”,通过多家电视台播放,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目前,在每个社区都有数目不等的国防教育基地。我区还十分注意发挥我市革命旧址、纪念地和历史遗迹较多的优势,先后组织了5000多名民兵和2万多名学生群众参观了南京国防园,组织了10万多人凭吊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了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纪念馆静海寺等。使民兵和群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曾请驻区军地高校的多名教授,组建了南京市鼓楼区国防教育讲师团,到目前为止,讲师团的足迹已遍布驻区各企事业单位。以向守志、傅奎清等老领导为主的将军报告团,自成立以来,老将军们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授课,深受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全区大中小学的欢迎。在抓好专门队伍的基础上,我们每年还要组织1-2期专武、民兵骨干培训。近年来培养国防教育骨干500多人。国防教育讲师团、将军报告团和教育骨干,近年来巡回演讲800多场次,组织区和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上国防教育课400多场次。

四、狠抓教育,讲求实效,以全民参与国防教育促全民支持国防建设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区努力搞好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使全区民众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区各级党(工)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把为驻军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在双拥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各企业、院校与部队结成共建对子达180余家,为部队培养两用人才4000余人,帮助部队解决难题1580余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全区想方设法安置随军家属120多名,妥善安置干部300多名,退伍士兵近1600人,有效地起到了稳军心、固长城的作用。我区还注重动真情、使实劲、办实事,围绕中心搞活动。在爱心献功臣行动中,组织全区单位捐款约十万余元,捐赠家用电器600余件,家具960件。各级党(工)委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党管武装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区委每年都要召开常委议军会,专题研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问题,使基层武装部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民兵训练落实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武装机构稳定,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营企业武装部,全区武装民兵单位由收归时的80多个发展为至今的125个。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第7篇

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站在这里,代表全县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新兵发言,我深感十分荣幸和自豪!

首先,感谢领导们能给我们这个从军报国的机会,您们为此次征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保证输送了合格的兵源。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新兵战友向您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其次,感谢各位光荣的家属,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祖国的统一,不惜将自己养育近20载的儿子送入军营,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您们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敬仰,您们是无私的、光荣的、伟大的。在这里,我也作为儿子向在座的各位妈妈、爸爸说一声“谢谢”。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新战友向您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更深切地感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的道理。国防力量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我崇拜军人那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气质,崇拜军人那青春洋溢的活力,崇拜军人那无尚的奉献;喜欢他们钢铁般的坚毅不拔,喜欢他们穿军装的帅气,喜欢他们走路的威严。

参军让我们感到自豪、也感到光荣!这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荣耀,也是家人的荣耀,更是咱们全县乡亲们的荣耀!因为有这个特别的机会让我们去学习锻炼;去保卫祖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代,肩上更是担负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建设祖国明天的重任。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国防,又谈何经济的发展呢!所以,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8篇

去年,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驻蚌部队官兵积极发扬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大力支持地方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积极参加城市文明建设和重大公益活动,广泛开展扶贫助学和植树造林等活动,充分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为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军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崛起促发展以及驻蚌部队建设大局,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为载体,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不断增强,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双拥政策法规建设日益加强,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发展,军地相互支持更加有力,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建党90周年和建军84周年,也是开埠百年。当前,军地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建设发展时期。市正在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现代化大城市;驻蚌部队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双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和军队建设发展大局。

下面,我就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水融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各级党委、政府和驻蚌部队要倍加珍惜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共同抓大事,努力办实事,用心解难事,为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双拥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大局的政治任务,是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钢铁长城的法宝。当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时代潮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局部动荡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要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维护祖国团结统一,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双拥工作,构建牢不可破的军政军民关系,用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统一。

(二)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当前,全市上下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速、人民安居乐业、各方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在当前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趋势下,我们既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处在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凸显期,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双拥工作,切实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治,及时妥善处置危害国家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三)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是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客观要求。多年来,驻蚌部队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支持城市建设、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开局工作,不断开创皖北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不仅需要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更需要军政军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这就对全市的双拥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巩固和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和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现代化大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皖北领先,尽早进入省综合先进城市行列这一总体目标,不断赋予双拥工作新的内涵,进一步整合军地资源,融合军地力量,拓展工作领域,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二、军地携手、服务大局,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

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部队各项建设任务都很繁重,军地各级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在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上有新成效,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建树,在破解双拥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作为,在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发展上有新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和当前的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创建迎查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部队官兵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健全优抚保障体系,抓好各项社会优待政策规定的完善配套。要继续按年调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增长。要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制机制,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问题。要积极稳妥处理优抚对象的要求,想方设法解决优抚对象现实问题。要广泛动员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主动帮助部队解决工作、训练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部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要扎实开展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和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维护、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保障等工作,尽力解决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要组织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军队退役人员,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困,确保军队退役人员思想稳定。

(二)坚持军民融合,着力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搞好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主动支持和配合部队完成训练演习、战备执勤、科研试验和国防工程建设等任务,帮助部队搞好军事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建立完善支前保障体系,协助抓好军事设施保护,深化战时支前工作各项准备。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协作和信息共享,广泛开展科技拥军、信息拥军、法律拥军、文化拥军和教育拥军活动,统筹平战结合、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确保部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驻蚌部队要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努力在支持配合地方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民生社会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发挥优势,在参加抢险救灾、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力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开拓创新,是双拥工作不竭的动力。当前,对来说,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活动,就是创新双拥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是推进双拥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有效抓手。我们要抓住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这一契机,着眼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丰富双拥共建内容、拓宽双拥工作领域、完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上开拓创新,打造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提高双拥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要继续进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的研究探索,注意总结与积极推广基层在开展双拥工作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做法,引导军地基层单位大胆创新,为全市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新思路、探寻新办法。

(四)坚持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双拥工作的基础阵地在基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民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夯实全民支持双拥、参与双拥、推进双拥的思想根基。要结合部队的工作实际,开展军警民共建平安和谐社区活动,为基层双拥共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要切实健全基层群众性双拥组织网络,建强拥军优属服务队伍,推动双拥工作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连队,不断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打牢双拥工作基础。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扎实抓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第9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新兴产业;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67-03

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指以科技成分高、军民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投资布局、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系统为主体,以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的全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军民融合是需求融合、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的动态过程,推进了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国家开支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军民融合、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被称为“黄油”和“大炮”。用于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转移到军事项目,会产生的负面拖累效应;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经济部门的辐射,会产生正面溢出效应。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因此,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推进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产生以下互动。

1.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因为它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战略性新兴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又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军民分割现状,加速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调整、优化、升级,培养整个国家军民一体的工业创新体系,必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武器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将解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然而,装备科技的含量越高,所需的科研经费越高,研制周期越长,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必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其一,降低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风险与成本。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改造使用于军事部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备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其次,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民融合可以扩大利用民品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军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再次,缩短国防采办周期,减少采办费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采办速度,并可以使战时的国防装备动员更加容易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拓宽以 “融合”促 “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应完善面对社会的军品科研生产准入与退出制度,为非公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真正用最优质的资源和军民共用的经济技术研制升级武器装备,在重要装备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基信息系统,促进了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

3.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解体的例子。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充分发挥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的新路子。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核心和本质上更加中性和普适,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难分伯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自身技术特点,为军民两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一方面,从投入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能够吸引军地双方优质的科技资源投入其中,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其发展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黄油大炮的矛盾,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挤出效应”,提高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视角下军民融合理论基础

(一)军民技术两用性

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1997年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亦是如此。技术创新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形成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融合导致军民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军民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军民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与进步改变了原有军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动力。技术融合是指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如数字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精确制导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融合越来越多。随着民技术的开发和地方民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与世界接轨的军民两用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辟了一批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现代航空技术领域、商用火箭与卫星应用领域、核能和平应用领域、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运载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环境与减灾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特种化工与民爆技术领域、医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材料与制造技术领域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从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与民用部门开发的民和民转军的科技成果各自有上万项,主要包括:全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系统、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高性能船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虚拟现实装置、毫米波通讯装备、无线接入技术及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装备产品、空中管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技术、膜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及产品等。军用、民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占据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大量转移军民两用技术,如伪装技术、高精度制导技术、军用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也逐渐扩散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如陕西、四川、贵州和重庆)都是依靠军工科技为基础来发展经济,而且其军工系统产值在全省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高科技园区。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基地布局更为合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军工产业体系。在航天、航空、核、兵器等行业都建立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领域和主体技术群,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成立于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和特色鲜明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2012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

(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我国目前的军用标准,虽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进,有的基础性设施已经跟地方技术标准统一,但总体上还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和地方技术标准有机统一起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产品,并没有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也制约着军工产品的国际接轨和出口,这种标准和规范的阻隔,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而且也成了排斥民用高新技术资源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从而造成军民两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有序地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服务,直接阻碍了军民产业技术、生产上的融合。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有利于顺畅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的规章制度以来,如《国防科技工业民技术发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等为国防工业兼顾民生、民用企业服务国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军民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建设成效明显。为了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大量通用性强、具有市场潜力的军用技术中,筛选出一批适用成果,编制并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四期《目录》,使更多的民用企业了解军用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项目对接。前两期《目录》在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其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51个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在2012度《目录》,结合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考虑到军用技术相对于民用技术的比较优势,《目录》主要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微电子与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新能源与高效动力等5个领域中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最终共征集军工企事业单位、部属研究所和高校,以及教育部、中科院、中物院和军队科研系统共计184家单位的753项成果。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成果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较高,军民通用性较强。在征集到的成果中,根据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需求、转化效益等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从事军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业机构对700多项成果进行初审,并进一步按领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二次评审,最终确定98家单位的185项技术成果入选2012度《目录》。

(三)资产的通用性

首先,所谓资产专用性,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确定投资到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形态上,若再转为它用就会贬值。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是不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只有用途不变的资产才具有专用性质。在军民融合的概念中,应该存在:资产通用性,是指至少不牺牲现有生产价值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与其他资产替换使用或者结合使用的程度。替换使用指一项资产可以直接去完成另一项资产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损失;结合使用则指该资产通过与另外的资产有机重组,产生新的资产,新资产创造的价值,至少不低于原来资产的价值。无论哪种情况,转为它用不能使资产减值,否则,即便资产能够转为其他用途,也不等于该资产具有通用性。对于一个产业,如果该产业的资产体系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资产体系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则称该产业的资产体系具有资产通用性,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则通用性越强。对于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与新制度经济学所描述的资产专用性一样,资产的军民通用性不是指资产的具体数量或规模,而是从资产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2.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项资产具有通用性是相对于另一项资产而言的,并不是对其他所有资产都有通用性。

第10篇

今年是中国建军XX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今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我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双拥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双拥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双拥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军民的双拥意识、国防意识和团结意识,使双拥工作更加深入军心民心。要在各种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大力宣传驻潮和武警部队发扬我军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维护社会治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拥政爱民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广大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烈军属和军队离退休干部为国防事业和三个文明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大力宣传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和双拥模范单位、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慰问活动

“八一”期间,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慰问团(组)慰问驻地部队官兵、驻军医院伤病员,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烈军属、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退伍军人。要结合纪念建党91周年,组织召开报告会、座谈会,举办书画展和各种联谊联欢、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各县区、各单位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中,要主动了解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集中力量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帮助完善训练基地和营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完成战备执勤、训练演习等任务。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拥军力度,为官兵学习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为烈军属、残疾军人和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行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八一”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参与双拥共建,建立完善社会化拥军体系,进一步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扎实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

第11篇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部领导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利益的大事来抓,把双拥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工程,并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双拥工作的统筹协调。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组长,熊江波副部长任副组长,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任命一位联络员。就年度双拥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制定了2018年双拥工作计划,以指导全年双拥工作,制定了《2018年度“双拥”工作实施方案》,使双拥工作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实施计划更加具体,保障措施完善

(二)统一思想,全员参与

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双拥和国防教育活动,使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做到双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一是抓好双拥制度建设,确保了有关制度上墙,制定了适合本单位的双拥和国防教育制度,巩固、维护双拥宣传阵地,专设了双拥知识宣传栏,进一步帮助提升了单位双拥知识知晓率,使得本办双拥知识知晓率平均值达到了85%。二是进一步做好宣传造势工作,主要场所张贴了双拥宣传标语,制定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计划和安排,积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三是在春节、“八一”两个重大节日期间,走访人民武装部队,并宣传国防知识和双拥政策法规,利用“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时机,开展国防教育,讲授国防知识,充分认识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工的国防意识和拥军意识。四是关心照顾本单位复转军人、军属、遗属的生活,定期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三)双拥活动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双拥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我们切实把为部队排忧解难作为开展军民共建工作的立足点,把为部队办好事、办实事当作共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做到组织健全、政策落实、活动经常、关系融洽、注重实效,共建内容健康,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市地方志办与武警六安支队结成共建对子,

市地方志办不定期地到部队开展党组书记上党课、赠书读书

第12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五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

摘 要: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是关系我国国防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事项,对军工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45-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樊斌(1982-),男,陕西旬邑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①服务性。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系统。缺乏这些事业单位的服务支持,或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②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③知识密集性。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事业单位居于重要地位。

总之,事业单位作为非政府、非企业组织,有着政府机构和营利性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

二、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已经不能完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国家采取了分类改革,逐步推进的策略,即按照社会功能将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大部分的军工科研院所应该归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这一类别,由此决定了军工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变的主要改革方向。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意义重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军工科研院所的生产积极性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26万家事业单位,员工总数超过4000万人。而包括军工科研院所在内的大部分事业单位既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不承担经营风险和享有收益的分配权,导致各事业单位缺乏生产积极性。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仅仅是突破旧体制、旧观念束缚的过程,更是促进一些传统公共事业产业化、社会化的契机,既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前提,还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有助于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提高各事业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二)有利于激发军工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军工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化改革成为创新主体,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推进科技体制创新的有效途径。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再次强调了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扶持力度,也对军工集团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将有利于激发军工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提升军工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军工科研院所的国际竞争力

军工科研院所的发展是关系我国国防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大事。为兼顾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一步应对全球化竞争,军工科研院所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即要在体制机制上突破束缚,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依托、以产业为手段、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为适应新时期下发展要求,各大军工集团均采取相应举措,将目标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化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真正明确科研院所的产权,厘清归属关系,激发经营活力,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三、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一)产权关系问题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最根本的任务是产权制度改革,绝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的资产属于财政部,国资委行使资产管理职责,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行使行业管理职责。但是,作为直接上级单位的军工集团与所属科研院所并不存在真正的产权关系,主要行使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代行资产管理职能,对所属单位的改革重组等不能直接决策。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军工科研院所的要求和管理目标各有侧重,国资委和财政部要求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做强做大,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要求圆满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这种由于产权关系和价值取向带来的问题导致军工科研院所战略目标取向多元化,影响了军工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二)发展模式问题

目前来看,军工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尚未建立。军民品分线,民品公司往往实现成果转化后另起炉灶,摆脱不了“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限制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而一些通用产品或部组件则过分强调军民品两个标准,降低了军民融合的效率。面向军民品两个市场,军工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设施设备、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共享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军工科研院所科技型人才基础雄厚,但现有组织结构是围绕军品研制生产保障体系建立的,开发民品市场和技术转化能力较弱,尤其缺乏面向市场的营销、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因此,急需建立人才交流与融合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配套政策问题

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用工制度改革滞后于企业化改制的紧迫需求,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较大,尤其是事业单位的人员身份转化后社会养老保险的补缴问题,需要国家很大的投入。另外,军工科研院所改制为股权结构多元的企业后,军工技改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客观上国家投入技改应加大国有股权比重,对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有较大影响,这就要求军工技改资产在股权比重、资产折旧和军品免税等方面都要有新的配套政策。

四、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建议

(1)加快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改制后,建立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重中之重。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产权管理关系之后,军工集团对转制后科研院所的管理要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行使相应权利、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推进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推进以资本市场实现军工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监事制度,适时引进外部独立董事,规范各机构人员的职权与责任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2)努力完善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

改制后的军工科研院所应该坚持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树立军民品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同时应该构建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管控体系,在整体组织格局、管理体系以及相应模式和方法等方面优化设计,从顶层战略体系架构上保证军民品业务的协调发展;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与资源共享,建立可直接用于装备科研生产的电子信息等民用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动态推荐目录,支持二次开发;强化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在国家层面及企业内部协调好资源整合,通过针对性的并购、联合等方式强化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军工科研院所由原有的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

(3)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平稳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目前,我国针对军工事业单位特点的政策性文件还不明确,因此要做好适应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机制调整。一是明确事业单位人员身份转化后的管理机制,重点是解决好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化养老保障问题,对于转制前已离退休或即将退休人员、转制前参加工作人员、转制后退休人员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二是继续完善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后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明确军品计价、军工资产管理等敏感问题的操作方式。四是明确改制后的评价、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指导性政策,以人为本积极推进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权激励等措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五、结语

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既具有一般事业单位的共性,又具有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必须要对改革中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忠宝.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航天工业管理,2013(4).

[2]程国平,成时阳.中船重工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1).

[3]智莉.诌议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难点及推进战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

[4]张智文.事业单位改革的和谐之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1).

第13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9-1

随着信息更新机制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等,现代测绘技术建立了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各项测绘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构建了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形成庞大而实用的数据体系。在信息标准化方面,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技术标准有利于行业稳步快捷的发展。

1 数字化扩展了测绘学的内涵和外延

测绘学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作为一门新的信息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例如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方面、湿地保护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精准农业方面的应用,在各个相关领域上互用数据,极大的减轻了科研或者测绘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时间缩短,工效大大提高,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图纸上,线条、线划粗细均匀,注记、字体工整,图面整齐、美观,且便于修改,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费,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例如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1]。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地球的认识能力。人们利用空间信息去认识、开发和保护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运行状况、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等,进行规划、监测、管理、决策等。与此同时,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组织、传输和实现各类与地理坐标有关的海量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设想把有关地球的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2]。借助这个数字地球,人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高速地、直观地、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通过网络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最新、最全面的实时情况。因此,数字测绘技术在许多方面具有潜在的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态环境的保护、气候变化的预测、精细农业、减灾、打击犯罪活动、外交、国防等等。数字地球将使我们有可能对人为的和自然界的灾害作出快速响应,所以必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测绘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攀升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彰显其重要性。客观地说,整合利用共享已有数据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测绘技术将成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资源的主体与核心,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中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展现了地球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服务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化的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

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工作,是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主干。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目前,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战略制高点,运用新型的测绘战略,我国的“数字中国”规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而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数字城市”的建设必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与城市的其他信息相比,有其特点和应用优势[3]。遥感技术也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遥感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高速发展,人们对遥感信息内在规律的了解也愈加深入,因此,遥感信息在城市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必将推动“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拥有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数字化、人性化等诸多优点的数字测绘技术必将屹立于科学技术之林,以其快速、人性、精准优势,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 GIS能源和公用事业市场报告,Gartner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

2009(3).

[2] 陈运迪.数字地球――将世界放在手掌中.网络世界,1999

(1).

第14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做好今年的人武工作,全面加强人武工作正规化建设,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有重要意义。刚才,**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认真总结了去年全区武装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今年武装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武装工作,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武装工作的责任感

坚持党管武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人民武装工作,不仅关系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凝心聚力,兴惠富民,实现我区跨越发展的需要。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军分区党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人武部团结带领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科学谋发展,精心保稳定,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区人武部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生态建设、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好评,在此,我代表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工作在武装战线上的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2010年,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之年,是**市成立50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我区调整远期发展方略的承上启下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就需要动员包括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加快**区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武装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服务大局,为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作出新贡献

民兵预备役工作是一项地方军事性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投身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光荣事业,是民兵预备役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和平时期锻炼部队、考验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一要争当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骨干。民兵预备役人员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要积极构建经济建设与民兵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发动和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全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载体,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引导他们树立发展意识,理清发展路子,选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本领,使他们成为生产骨干、技术能手、行业标兵。二要争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要不断适应民兵预备役人员特点,充分发挥人武部优势,把民兵预备役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争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传播者和维护者。要进一步加大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文化、时代文明新风和社会正气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抵制封建迷信。要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公民道德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三德工程”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培育典型,创新载体,以点带面,在构建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三要争当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具有政治素质好,作风纪律严,作战能力强等优势,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牢固树立前列意识、有为意识和忧患意识,尤其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更要发挥优势,义无反顾地履行职责,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解难。要科学组织、周密部署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参建工作,尤其是在防凌防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敢于克难点、攻险关,切实提高民兵预备役的作战能力和执行任务能力,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四要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卫士。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又是诸多不稳定因素的“矛盾凸显期”。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要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个体带动整体,在维护全区政治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平安**”多作贡献。

三、加强领导,推动全区武装工作迈上新台阶

人民武装工作涉及军队与地方,衔接军事与经济,关乎平时与战时,是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机遇,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把做好人民武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武装工作全面发展。一要狠抓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武装工作的灵魂。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抓好国防观念、爱国主义

第15篇

关键字:军事交通运输 军民融合 发展

在现代战争中,军交运输对兵力投送、作战机动和后勤支援保障的影响越来越大,己成为直接制约战争进程、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问题。深化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军军事交通运输工作的理性选择,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为了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中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本文从我军交通运输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未来战争对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

1.1 结合“平”与“战”,要求军交运输向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主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军队的职能任务正在不断拓展,我们不仅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还要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带来的挑战。军交运输作为部队行动的生命线、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在部队完成的众多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我军只有应坚定不移地以新的历史使命为牵引,着眼保障军事行动与推进新军革的长远发展,按照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要求,才能在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抢险救灾、涉外行动、维稳处突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交运输保障能力。

1.2 围绕“打”与“走”,要求军事运输方式向水陆空立体投送发展

以军事运输为主体的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核心军事能力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与传统战争行动相比,军队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部队行动的空间将会大大拓展,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后勤设施条件的依赖度空前提高,加之我国幅员辽阔战略方向多,组织实施战场后勤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这些都迫切要求军交运输保障必须以保障“打赢”为牵引,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构建以军队运力为拳头、国家运力为依托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加强立体投送力量建设,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部队机动和后勤保障需求,为保证军队行动自由权奠定重要基础。

1.3 把握“统”与“专”,推动工作机制向统筹建设和集约使用发展

军交运输保障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渠道、多方式、多环节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其工作必须统一到同一领导机构下进行,才能保证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协同,有效组合军队、政府、民间的交通运输力量,形成整体保障能力。同时,要组建独立机构,独立负责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对其进行科学编组,并有计划地组织必要的训练和演练,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保障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军交运输保障能力。

1.4着眼“快”与“准”,要求保障手段向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

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信息已成为军交运输保障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制约和影响军交运输保障效能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军军交运输保障手段的建设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在新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军交运输保障能力的提升,但是与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相比,我军的运输保障手段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推动军交运输保障手段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运输动员机构亟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动员机构是提高国家交通运输动员能力的组织保证,也是国家平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实施平战结合的行政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动员必须有完善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动员机构作保证。在我国,尽管不欠少缺民间运力,但其大都不适应联勤运输保障的需要,在战时,哪些运力负有军事运输义务,其职责是什么,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家和民间运力动员涉及到国家、军队和地方多个部门和单位,组织工作极为复杂,因此必须有一个统一归口的职能机构进行领导和组织。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交通运输动员机构仍须完善,军地交通运输动员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2.2 军交法规体系尚有欠缺

加快军民融合交通运输保障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只有完善配套政策法规,才能确保军民融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依法有序实施。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军民融合的军交保障法规体系,有关军民融合的内容分散在《国防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国防交通条例》及大量的规章、文件之中,这此法规是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实施的法律依据。但这些规章虽然从宏观层面对国防交通建设、运力动员等做了规范,但对大型运载工具设计建造贯彻军事要求、民用运力动员行动中的经费和补偿办法等工作,相关条款还不是很明确、很具体,而且执行机构权威性不强。因此,应论证出台有利国防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协调推进的法规制度,特别是与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地方运力的积极性,为军民融合建设战略投送力量提供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