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进出口贸易投融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第1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年底和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第2篇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第3篇

一、海南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1、进出口贸易状况

随着海南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南对外贸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海南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404542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36738万美元,进口总额为3108682万美元,分别占比23.16%和76.84%,进出口逆差2171944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上看,2007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5749万美元,同比增长158.5%; 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主要是进口贸易额增幅较大。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南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5.34%,但总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以及国务院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海南进出口贸易回升明显,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总额增加显著,创历史新高,达到239114万美元,进口总额842536万美元。

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海南出口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两者贸易额几乎占全部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其中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5.13%、60.76%和64.05%;进口贸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贸易方式,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进口贸易总额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资状况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进入。总体来看,近几年利用外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

(1)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速显著

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6年的79259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52276万美元,增幅超过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74878万美元增至151213万美元,对外借款从4381万美元减至106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数从2536个增加到4171个,增长64%,注册资本由8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均增速明显,说明海南省投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2)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降幅明显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合同金额分别从2006年的108602万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万美元,降幅均超过62%。虽然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上升势头明显,说明大项目对海南省引进外资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3、对外经济合作状况

2006年-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从2006年的307万美元和246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3272万美元和3380万美元,分别增长9.7倍和12.7倍,增幅明显。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至2009年,两项数据增速相比前期均明显下降,其中完成营业额降幅达35.7%。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呈上升趋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海南产业开放水平评价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目前,学术界对衡量产业开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规范角度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通过借鉴胡晓鹏(2007)在《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产业开放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从宏观产业角度来界定产业开放度的基本方法,即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达式为:

FOIi表示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地区全部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出口总量(Ei)与其产值之比;JKYCDi表示进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进口总量(Ii)与其产值之比,全部产业的产值用当地GDP来替代。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所衡量的开放程度就越高。

我们通过对2010年全国31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其中,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以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中间价6.7695换算成亿人民币计量,最终得出2010年全国各省产业开放度排序。

注:原始数据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全国31省份平均产业对外开放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开放度在全国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从沿海省份角度来看,海南产业开放度在全国11沿海省份当中排位靠后,仅位于河北与广西之前,但开放度值是河北、广西的2倍。从具体指标来看,海南出口依存度为0.08,居全国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与广东产业开放程度比较

(一)产业对外开放度比较

海南各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对外经济交往有限,主要依靠与大陆地区的经济往来。近十年,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显著发展,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但是由于产业经济总量小,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绝对量上明显低于广东省,后者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海南的72.5倍(见表5)。

通过计算海南与广东总体产业、农业、制造业开放度等指标(见表8),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外开放度远小于广东,广东产业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海南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从进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海南总体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广东总体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其中海南农业对外开放度也落后于广东,说明海南建设热带农业基地的力度不够,没有发挥海南热带农业优势,农业国际市场的开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资水平比较

当前,利用外资是我国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要途径之一。2010年海南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72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个,比上年度分别下降1818%和1765%;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4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92亿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资水平上无论是从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金额以及实际利用金额来看,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广东。2010年海南在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表现出61%的增速,说明海南单项合同金额有所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潜力较大。

四、海南产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贸易总量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6.49亿美元,而同期全国31省市平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59.35亿美元,海南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1%,进出口贸易绝对量较低。2010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出口额为23.20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为0.08,排名第14;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0.21、0.08,在全国31省市中分别排名第14和第6位,差异度十分明显。说明海南省对外贸易过于依赖进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2、对外贸易出口国分布不均,出口市县较为集中

海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四国为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亚洲国家出口额较少。2010年,海南对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出口总额分别为58406万美元、12362万美元、21983万美元、38264万美元,对四国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大55%,出口国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县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洋浦、文昌、儋州、琼海等少数市县,区域发展不均衡。

3、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气、农产品(水海产品)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气、水海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7亿美元、4.07亿美元、4.04亿美元,三种商品出口额合计14.81亿美元,占全省23. 9亿美元出口总值的61.96%。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海南省贸易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力度不够,导致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仍以低水平粗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适用性不强。(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广东省统计年鉴2011》.

[2]迟福林,李昌邦等,产业开放:海南经济特区的希望[J].开放导报,2000(10):22-24.

[3]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5):72-83.

第4篇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4]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第6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金融管理

一、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首先,减少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我国进出口贸易常以美元、欧元计价结算,企业以外币结算要承担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有效缓解由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而导致的货币错配,大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出口收汇须结汇,进口付汇须购汇,对银行卖出和买进外汇必然产生汇兑成本,而以人民币结算,将避免此成本的产生。例如,目前小型外贸企业的兑换成本平均2%,假设某企业每年的贸易结算量为1000万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节约兑换成本20万美元。另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而开展的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对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无上限限制,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再次,有助于企业“走出去”。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人民币将为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所接受和使用,上海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银行的清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可通过为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收取账户费,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获得汇兑收益,还可以经营境外企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收取中间业务收益。长远来看,中资银行还可以发展人民币贷款、项目融资;境外机构的境内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结算、境外债券筹资等获取投行和结算业务收益。其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将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和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求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境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将扩大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民币QFII制度、境外人民币基金,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人民币融资的需求,要求境内提供人民币融资途径。从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市场也将为境外投资者开辟融资渠道,如“国际板”等。随着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渐成常态,通过吸引更多的境外市场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都将在参与主体、业务品种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本币的业务和市场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无论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是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都将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上海将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上海建有全国最先进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汇聚了大量境内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最主要聚集地,具有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天然市场条件。其次,上海最可能成为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派生出很多涉及非居民的结算、融资、投资等新业务,需要境内外银行间加强合作进行创新,培育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增长点。这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上海人民币投融资中心建设。同时,境外人民币债权将越来越多,这将会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境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通过在岸金融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渠道开展人民币的投融资活动,境外居民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需求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发展,有助于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

二、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

第8篇

2009年7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制定并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上海和广东4个城市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随之顺利开展。2010年6月,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 境外扩大至全球; 2011年8月,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展至全国, 但试点企业依然是限定的。2012年2月, 人民银行及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再次联合《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3月,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开展。经过2年多的试点后,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终于实质性推开。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总体概况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以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无论是在地域范围、业务广度、结算主体等方面都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业务广度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它经常项目, 再到部分资本项目, 2011年末, 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增加到67724家, 且涵盖中央企业、大型跨国集团以及民营企业等各类进出口企业。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5063.4亿元, 而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 比上年大幅度增长,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同期货物贸易额的6.6%,较2010年提升4.4%; 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上升, 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目前,与境外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支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接近80%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对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所带来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由于在结算货币上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企业在财务结算上有了更多的灵活度;二是因为没有使用外币收付款也就没有了结汇和售汇的手续费, 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大大减少,同时在使用外币结算时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常常会使用不同的外汇衍生产品,其交易的有关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本身就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如果从经营理念来看, 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考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进出口企业并不需要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进出口企业只要能够在每一笔进出口贸易业务中锁定汇率风险,避免出现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便达到了企业经营的避险底线;四是本币的结算显然在其结算速度上会更胜一筹,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 企业在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时更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以适应自身的多种需要。因为为了配合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 商业银行都积极调整了其业务范围和功能, 所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均可同样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同时, 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配套的产品陆续推出, 人民币投融资、担保、清算现钞配送、人民币衍生产品也都在快速发展, 为持有人民币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二、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走势分析

(一) 区域方面

全球支付服务提供商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曾经针对1000多家已实施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企业进行调查, 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81个, 其中与中国有着自贸协定的东盟多国以及巴西、中东等新兴市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增长迅猛。

2012年3月, 尼日利亚宣布将等值与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 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日本也分别宣布将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货币以及购买人民币国债的申请获批, 日本宣布将争取在东京开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向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南非标准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 到2015年, 中非贸易中至少有40% (即1000亿美元)将使用人民币结算, 而这一数字接近2010年的中非贸易总额, 另外同期至少有100亿美元的中国对非投资也将以人民币结算。由此可见, 日趋频繁的贸易往来正成为人民币在新兴市场流通的推动力量, 其前景非常可观。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新兴市场更易被接受, 当然是因为中国比起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一筹。比如越南和老挝在接受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也已将人民币作为其部分外汇储备货币; 作为非洲资产和收益最大的银行, 标准银行已在非洲的16个国家全面开展人民币账户和贸易结算等全套服务。

报告还显示, 我国和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较小,笔数较少,如美国企业的42%、欧洲企业的23%都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东南亚大多数企业则只有13%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进出口比例方面

在2010年和2012年的各企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 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比例约为10-15%, 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

究其原因, 这其中既有人民币先出后进的客观规律因素, 即在此项业务推出的初始阶段,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体来讲,进口的金额大大高于出口的金额, 其实这是任何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然特征, 即货币发行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此外, 尽管中国进出口商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支付结算有着强烈意愿, 并借此作为规避汇率风险和换汇手续费用的有利武器, 但在欧美经济日趋下滑、消费能力降低、全球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 我国出口产品又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且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大多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中下游,在这种情况下的进口商作为买方当然对具有采用何种货币结算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主动权, 而出口商只能在贸易谈判中被动接受其指定货币进行结算。另外, 还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因素, 如果使用人民币进行出口结算, 国外进口商会视为是出口商将汇率风险部分地转嫁其承担,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讲,汇率风险依然存在;最后人民币尚未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国外银行及贸易商要获取人民币的渠道并非十分便捷和畅通,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

(三)支付清算方面

对外贸企业来讲, 贸易支付清算的便利是贸易中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缺乏通畅的双边本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人民币相对美元等主要币种的清算时间明显较长而且效率也较低, 手续费也较高;境外企业如在当地开立人民币账户,首先需要通过资信状况、经营状况的全面审核, 另外还要核实资产负债以及员工工资情况等,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手续较为复杂。

从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付合作机制来看, 我国与周边一些对人民币结算有可行性需求的国家政府层面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和细化,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业务规模小、在国家贸易服务方面功能较弱、结算网点特别是专门从事国际结算的网点就更少,在开展人民币跨国贸易结算业务中很多中小银行难以全方位承担起跨境贸易的结算、融资、信贷功能为一体的服务。

从国内相关系统来看,我国的国际结算支付系统现虽已能够支持行和清算行两种方式的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特别是人民银行科技司于2011年启动了rcpmis系统升级工作,目前已完成业务标准修订、需求确认、部分模块开发测试等工作, 但由于境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渠道和方式有限,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业务主要是跨境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业务中的支付业务, 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技术上也仅仅支持上述支付业务,而对于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借贷、融资等配套业务不能有效支持,即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完整和综合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现在运作的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一笔综合跨境业务的过程中对swift等外部支付清算系统的依赖性还较为突出。而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必然涉及到swift与现代支付系统两种报文的转换问题。因此清算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手续费较高。

(四)人民币跨境业务成本方面

由于金融兑换渠道尚未打通,导致目前和中国跨境结算业务较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人民币资金头寸不足, 如美国50多个州, 只有纽约和旧金山存在人民币币种。即使外商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也因没有人民币支付或者贸易方银行无法提供人民币结算支持而放弃。境外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人民币因渠道问题导致的头寸不足,这样便造成境外企业如要使用人民币支付可能不是通过常规的银行清算渠道完成,而是通过一些近年来流行的成本较低和手续简便的“民间银行”等来获取,正是这些非正常的兑换渠道对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正常秩序有一定影响,同时使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降低, 也不利于人民币货币市场的长期稳定性。

另外,人民币融资成本较高,对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也有一定影响。在有的国家如老挝,使用人民币贷款的借款成本已达到美元贷款的两倍左右;在缅甸,由于未和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我国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境外贷款和收支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营业税和所得税在缅甸需再次征收, 这样势必对这些地区的贸易商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发展进程。

三、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应对政策

(一)加快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设

本币作为国际化货币通常具有三种功能:国家贸易计价和结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储备货币。所以,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目前阶段特别是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是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一个稳定根基的第一要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货币的投资和增值功能提供给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即建立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循环路径。如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国际版市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流动中的枢纽作用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充分挖掘其人民币境外投资产品的可选择性,这对吸引海外贸易商逐步适当使用人民币跨境投资和贸易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支持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会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接受程度。政府有关部门可对较大金额的境外投融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有较可观经济效益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战略意义重大的项目实行一定财政补贴,从政策层面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出台一揽子优惠措施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形成以跨境人民币融资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良性循环;同时,我国多家商业银行都拥有规模不等的境外分行、子银行和遍布全球的国际业务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海外行签订合作协议或增设机构网点等途径,使境外人民币使用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三)完善相关外汇管理制度

近来申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已经可以享有一系列外汇政策,如境外银行和境外企业已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的,其所存储的人民币资金也可以用于跨境贸易支付;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开立多个人民币账户,也可以在不同的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跨境贸易项下的人民币收入,在入账的同时由银行真实性审核,并由人民银行事后进行监督检查,不实行“贸易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也就不存在资金使用额度的限制。由此跨境人民币账户信息管理制度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人民币跨境支付与外币支付区别对待,从手续上尽量简化,为企业实施该项业务提供最大的便利。同时,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国际收支动态,应不断调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币种资金跨境流动的检测体系,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扩大。

(四)商业银行应尽快不断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配套产品

该业务实施两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为企业提供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各企业应积极和银行沟通和磋商,充分利用适用于本企业的产品。如华夏银行跨境人民币“本息保”产品,通过为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贴现、远期结售汇、锁定3种产品的组合服务,可以平均每单为客户节约成本2%,时机合理时还能为客户创造2%的收益率;跨境贸易人民币进口代付产品,通过利用境外行人民币资金满足客户付汇要求,有效解决客户资金暂时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而工商银行则形成了以结算为基础,融合融资、理财等产品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体系,同时配套“人民币账户融资”、“债券结算与交易”和“人民币购售”等3项金融市场产品,将国际结算、贸易融资、避险理财和项目融资紧密结合。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不断研究企业的需求,适时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推动此业务的开展。

据汇丰银行预测,2012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将达到2600亿到31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未来3到5年内, 中国逾半贸易流动(主要是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 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 到2015年,人民币将成为全球3大结算货币之一。 总之,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并与国际不断接轨的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贸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紧紧抓住这次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 黄志龙.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的负面影响. [j] 中国金融.2011,(12).

[2] 腾飞. 明晰流程办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n] 国际商报.2011,6,13.

[3] 杨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在路上 [n] 国际商报.2012,3,29.

[4] 周振海.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j] 中国金融.2012, (7).

[5] 郭田勇\戴蔚珑.关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待解难题及广阔前景 [j] 金融电子

化.2012, (4).

第9篇

关键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特征;演化因素

0引言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G10bal Production Network)发展较快,区域内集聚和区际问分工现象明显。与生产网络同步发展的是,基于区际问产品分工及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不匹配等因素,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信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高效流动,在国家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全球贸易网络。

产业贸易网络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与政治经济环境的调整,全球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机理已成为涉及国际政治、宏观经济、企业行为等多种要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贸易网络由国家间贸易流汇集而成,贸易双方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的非对称性是贸易网络形成的重要基础。在贸易过程中,进出口国家均可获得产业效率、收益提升等优势,但先进生产水平一方将获取更高的贸易收益,也对应存在更高的贸易风险。针对贸易网络的研究内容早期以刻画网络形态特征为主,利用网络平均最短距离、集聚度、节点度分布等指标测度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物理特征。如Wilhite等研究发现国家间存在双向贸易选择关系,国际贸易网络形成具有小世界特征,与地理区划差异显著。之后,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推进,国家间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频率与贸易规模增大,全球贸易网络开始向复杂网络演化。由此,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利用模块方法鉴别贸易集团及其核心、利用网络强度熵考证贸易网络“异质性”等方法,为复杂网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手段。从具体产业门类上看,现已有学者研究了全球高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如铁矿石、原油等的全球贸易网络特征,但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生产领域占主导地位,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发达地区,至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五大价值创造环节集聚或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间,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与之相伴随的是跨区域贸易网络关系的建立。从理论上看,贸易网络和生a网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现有研究多将全球贸易网络与生产网络及生产链分为两个研究体系,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由此,本文通过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贸易网络关系,刻画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选取高贸易额的子产业分析其网络变化特征,从将生产地理与贸易地理相结合的视角解析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网络,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及其全球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贸易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库,为1993年~2012年主要五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及美国)与全球200个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额数据。经济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统计数据,为1993年~2012年全球200个国家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全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国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开始发生变化。因欧盟成立于1993年且贸易数据目前公开至2012年,选取1993、2005及2012年国家间电子信息设备产业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研究,包含海关编码两位数产业中的“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音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Hs:85)及其下属的48个四位数子产业。

1.2贸易网络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利用贸易区位熵测算国家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聚集度,构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贸易区位熵由区位熵指标演化,测算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量比重与进口国全球GDP比重间的关系,用于表示贸易流的显著性。

其中,TQL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贸易区位熵,Xij表示国家i向国家j的贸易出口量,Xjw表示国家i向世界的贸易总出口量,GDPj表示进口国j的国内生产总值,GDPw表示世界生产总额。本文以1.0作为贸易区位熵的临界值:若高于1.0,表明国家i向国家j出口贸易流显著;反之则不显著。当TQLij和TQLji同时高于1.0,我们称国家i与国家j具有双向贸易关系,且贸易关系较为显著。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以主要五国或地区(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及美国)为核心构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网络中保留贸易区位熵高于1.0且总产业贸易值高于5000亿美元、子产业贸易值高于500亿美元的国家。该贸易网络依托全球各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构建,存在单向、双向两种网络关系,单向关系指两国贸易进出口关系中仅一方对另一方的出口贸易显著,双向关系是指双方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出口贸易。考虑到通货膨胀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数据有较大影响,以全球CPI为调整系数,以2012年为基年对各年各国贸易值进行调整,保证筛选标准的一致性。

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及子产业贸易网络演进历程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逐步成熟,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以跨国域、跨洲域的网络模式呈现。各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水平及需求水平不断变化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变,且不同子产业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研究主要五国或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成的演变历程分析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变化,并进一步选取48个子产业中世界贸易总额高于2000亿美元的3个子产业分析其贸易网络变化。

2.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进历程

研究发现,中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变化显著(表1.图1)。2005年较1993年存在明显扩张趋势,贸易关系显著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中国贸易网络扩张现象最为突出,贸易网络国家数从2个增加至8个,实现双向贸易关系国家“零”的突破。与2005年相比,2012年多数国家贸易网络保持平稳微缩状态。但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制造职能向东亚地区转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仍以高速扩张,贸易网络国家数由8个继续增加至17个,一跃成为贸易网络规模最大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形成以美国为中心、欧盟及日本为次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整个网络呈现出向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集中的趋势。网络以五大核心国家或地区为主要构成,次一级节点国家仅有两个(新加坡、马来西亚)。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网络参与度较低,且以进口贸易为主,很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规模。此时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成简单,涉及国家数较少,进出口贸易交易额相对较少,资金流向较为集中,美国成为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地,日本和欧盟次之。

21世纪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不断丰富,逐渐复杂化。2005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关系趋于网状结构,网络内国家节点数增多,次一级节点国家数增至9个,进出口贸易关系丰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额显著增加,但仍集中在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整个网络不再是单个国家主导模式,而是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地区)均在网络中有重要地位,次一级中心新加坡、马来西亚具有网络集聚的现象,有潜力发展成为下一个网络核心。新加坡成为核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关系国,马来西亚由1993年的进口贸易国转变为出口贸易国家。此外,各国贸易呈现出洲际集中性,各国在其所在洲更易发展出集中的贸易网络。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贸易网络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贸易网络关系更加复杂化,次一级国家节点数增加至13个,国家覆盖面更加广泛,澳大利亚、以色列、巴西等部分大洋洲、南美洲、中东地区国家加入贸易网络。原有节点国家中,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新加坡、马来西亚仍在次一级节点国家中居重要位置。但新加坡变为进口贸易主要国家,仅与中国存在显著的出口贸易关系,马来西亚同样以进口贸易为主,辅以少量的出口贸易关系。核心国家贸易关系变化显著,表现为:美国在网络中表现为“孤岛节点”,其进口贸易关系大量减少,大额贸易关系数量有所下降,出口目的地由全球向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集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新兴“重要极”,其网络基本覆盖全球贸易网络的所有国家,且大额贸易关系丰富;欧盟以亚洲国家出口贸易及欧洲国家进口贸易为主,日本网络全部集聚于亚洲地区,韩国网络则发展为欧美进口贸易及亚洲进出口贸易网络。该网络中,亚洲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东亚国家最为显著,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新兴力量,欧美发达国家不再具有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垄断地位”。

总体而言,过去20余年g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经历了显著变化,整个贸易网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次一级节点国家数不断增多,大额贸易关系也大量增加,国家间进出口贸易关系充分丰富。各国贸易额增长率结果表明(图2),贸易重心由美国向东亚国家转移,贸易网络以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地区)为主,但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主要国家而言,美国网络由进口导向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关系由亚洲国家贸易拓展到亚洲及美洲国家贸易;欧盟进出口贸易同时发展,但进口贸易有所缩减,主要向欧洲国家贸易集中,欧盟内部成员国家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日本从亚洲最重要的贸易国家演变为主要进口国家,其贸易网络完全向亚洲聚集;韩国贸易关系不断丰富,保持进口贸易为主的网络模式;中国贸易网络实现飞跃,由简单贸易关系演变为复杂丰富的贸易网络,具有绝对进口贸易地位,且大额贸易不断增加。次一级节点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贸易网络同样丰富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经历了从进出口贸易向进口贸易型的转变,成为具有核心国家潜力的次一级节点。

2.2部分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演变历程

电子信息产业包含的48个子产业贸易额存在较大差异,选取其中2012年世界贸易总额高于2000亿美元的产业进行贸易网络分析。具体为:“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HS:8517)、“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HS:8525)和“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H8:8542)。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建过程相似,利用1.2中方法计算国家间贸易区位熵,选取贸易额高于500亿美元且贸易区位熵高于1.0的国家贸易关系形成子产业贸易网络。结果表明,不同子产业的网络构成及发展趋势不同,其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分工模式息息相关。

“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贸易网络发展特征为进口国家数量扩张显著,出口国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核心国家或地区,以日本、美国出口为主,美国、中国为最主要的进口国家,其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地区。随着各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出口国家数量显著增加,分布更加广泛。日本和美国由出口主要国家转向进口主要国家,中国、欧盟、加拿大经过10余年生产力充分提升,成为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至2012年,进口国家数量进一步扩张,覆盖至大洋洲、南美洲等更多区域,出口国家向亚洲集聚,韩国加入主要出口国行列。结果表明(图3),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贺易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个贸易网络出口重心由欧、美、日向亚洲转移,进口重心则呈扩散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先发展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技术,成为最初的出口国,由于技术溢出、产业升级等原因,它们逐渐将该产业的制造职能外移,选择利用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该产业的制造职能,并逐渐面向全世界拓展出口业务。

“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总体呈相似趋势,但其进出口国家覆盖面在2005年已显著扩大(图4)。20世纪90年代,“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国际贸易关系较为简单,显著贸易仅存在于日本、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21世纪后,该产业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展,2005年贸易网络充分扩张,出口国家由3个增加至9个,进口国家由3个增加至17个。2005年以后,贸易网络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与“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显著不同的是,进口国家中存在近半数的发展中国家,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于该类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且自身生产水平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依靠进口。出口重心虽然也显示出向亚洲地区集聚的趋势,但欧、美等国家(地区)仍然处于出口国家行列,制造职能并未完全转移。结果表明,该产业相比“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等生产职能完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生产,因而其网络重心转移仍处于中期,贸易网络仍呈现多极化现象。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是所有电子信息子产业中贸易额最高的子产业,2012年该产业全球出口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韩国等五大核心国家或地区在该产业中占据显著优势地位,尤其是韩国,在该产业中地位显著。泰国、墨西哥、菲律宾等国逐渐加入到贸易网络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非核心国家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该产业贸易网络演变相对较为缓慢,1993年~2012年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至2012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仍然是该产业贸易网络的主导国家,但韩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地位也在逐渐提升。图5表明,“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仍然在少数生产力领先水平的国家间进行贸易,非洲、南美洲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很难形成贸易规模。一方面,生产水平落后国家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较低,尚未完全掌握运用及加工产品的技术,故进口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当前贸易网络的主要国家仍需要掌握该产业的进出口主动权,国内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国家不会考虑将产业大量转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已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游,各国目前仍在致力于该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故贸易网络将基本持续现有构成模式,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且已掌握该产业主要技术的国家构成。

总体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基本呈稳定扩张趋势,其出口重心呈现“发达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但不同子产业间存在显著差异。生产链上游产业即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的子产业演变进程更为缓慢,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贸易网络至今仍以核心国家为主,而“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基本已实现网络的扩张,且生产重心转移到东亚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各子产业贸易网络逐步趋向“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的特点发展,子产业生产力形成区域性规模,产生“全球出口极”,而随着国家技术水平的进步,各国产生对子产业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需求国则呈全球覆盖趋势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影响因素识别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贸易网络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子产业贸易网络“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的发展特征。全球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政治环境都对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有深入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经济水平、生产要素市场、生产技术水平、进出口贸易条件等各个方面。

3.1经济全球化助力全球电子信息贸易网络形成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活动全球化、贸易关系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融资全球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等方面,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生产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实现了国际分工,要求各国之间形成产品快速高效流通的网络,因此跨国分工模式在发挥国家比较优势、提高产品价值的同时也加强了国家间的电子信息产业联系。其次,贸易关系全球化提高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覆盖面,实现贸易网络的不断扩大。21世纪后,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不断扩大,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大洋洲、南美均有较高的网络参与度。最后,人才和技术的全球化流动带动知识溢出,为贸易网络的演化提供可能性。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全球化流动带动流入地区的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贸易网络新“出口极”的产生。

3.2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带动贸易活动向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集中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贸易网络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全球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同样呈现区域化集聚趋势。随着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经济水平及国际地位的逐年提高,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逐渐替代欧、美、日等国家(地区)的生产职能。贸易网络极点的产生需要以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水平及产业水平为基础,区域中经济与生产水平发达的国家可以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地理邻近的国家间贸易成本相对较低,随着贸易的频繁进行,政府会采取措施维持自身在区域中的贸易优势。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内部存在贸易互惠条款,鼓励区域内部产业贸易进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贸易网络呈现向经济一体化组织内成员国集中的特征。

3.3廉价生产要素为发展中国家贸易网络发展提供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资源分布及价格水平较为敏感,包括劳动力、资本、信息、时间等方面。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职能朝向生产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价格更加低廉的区域流动,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嵌入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提供可能性。电子信息产品的组装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Y源需求量大,且成本占比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相对稀缺,成本较高,不利于产品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价格低廉,产业网络重心逐渐向该地区转移。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也将对转入地产生一定的就业效应,提高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效率。此外,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全球流动有效弥补欠发达地区的不足,促进贸易网络的全面化。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投资、购买专利等方式融入贸易网络,生产技术发源地则通过创新掌握技术前沿,保证贸易网络的流动性和可持续发展。

3.4高生产水平国家保留价值链高端产业贸易网络

生产技术水平是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发展的必要条件,出口贸易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生产需求,进口贸易国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满足进口产品的使用需求。电子信息产业总贸易网络中技术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生产技术优势集中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地区,随着其他地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贸易网络开始发生演变,向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美洲其他地区延伸。随着全球性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重组的推进,初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已经完成了生产职能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转移,进口贸易国基本实现全球全面覆盖,多数国家都具有运用产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中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处于生产职能转移中期,发达国家仍占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份额,但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网络重心已是显著趋势。高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仍处于生产职能转移初期,发达地区在贸易网络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地区十分重视此类高端子产业的主动权,控制贸易网络的规模,少数核心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等)进入贸易网络。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随子产业贸易网络重心的转移逐渐呈现全球化分布,高生产水平国家保留价值链高端产业,以维持自身在贸易网络的不可取代替代性。

3.5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带动自身贸易网络扩张

政策对于产业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产业政策是引导、保障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加速该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提升。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国家关键技术》(1991)、《国家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战略规划(NITRD)》(2013)等政策的推行为其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导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及贸易水平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世纪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在贸易网络中贸易关系简单。2005年以后,国家充分提高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系列政策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带动了中国在贸易网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引导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提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初步转型。可预见的是,今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将逐渐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但实现这一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较长的时间。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贸易区位熵测算国家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集聚度,构建贸易网络,对1993年、2005年和2012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表现出明显的演变趋势,总体呈扩张趋势。网络经历由“单极化”向“多极化”的演变历程,次一级节点国家数量增加显著,大额贸易关系逐渐丰富。贸易网络重心由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向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地区)转移,网络构成以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中国成为网络中最为重要的进口贸易国,与网络中多数国家间存在进出口贸易关系;美国逐渐转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职能,呈现“孤岛化”发展模式。

第二,全球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同样呈扩张趋势,子产业网络遵循“发达国家(地区)一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演变模式,呈现“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特点,网络覆盖面充分丰富,但不同子产业的演变进度不同,产业链低端、中端、高端产业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等低端产业基本实现全面转移,出口贸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等中端产业处于转移末期,出口贸易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处于转移初期,网络依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第10篇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并且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详述了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影响机制,从中探索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些为未来我国在开放式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金融、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的资金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国际贸易则通过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稀缺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对本国经济乃至福利状况产生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共同作用与一国经济的发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别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对外源融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则从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苏建平(2013)以福建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沈能(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通过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正向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金融主要通过比较优势、投资组合、汇率和金融生态的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规模、结构乃至贸易程度(见图1)。

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资金会流向国际上要素丰裕的国家,这些外源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产品的生产,进而此国就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这种规模经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就因为物美价廉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进而随着本国出口量的增加,国际贸易顺差就产生。随着贸易伙伴国不断的增加,其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乃至贸易结构都会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发生改变。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即一国价格、利率或汇率的变动会波及其贸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国。这使得各国贸易部门获得的收入呈现不断波动的趋势,分散风险成为各国贸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金融通过对这些贸易部门所获得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使得其非系统性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贸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国际贸易正常运行。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如果一国金融结构相对完善,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成熟,就会使得本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态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对资金的配置会影响我国银行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资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产品进出口会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比如对利率的调整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调整等宏观货币政策来影响资金流向,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实施宏观调控,使得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贸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资本会涌入国内或外逃到国外,这些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利率的不稳定会影响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稳定乃至是股市的动荡,涉及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这时国家会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调整我国金融的发展。所以贸易规模会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稳定与否形成传导机制。

其次,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由贸易受到限制。贸易的自由度严重影响贸易规模,而贸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经常项目上的变动又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引起各国汇率变动,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主动贬值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对其出口,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加,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也随之增加。杜凯、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贸易壁垒对国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这些贸易摩擦刺激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己厂效应”、“水平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等作用机制,将信贷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解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储蓄的资金利用率和转化率;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金融产生负面影响,即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也会引起信贷约束,影响金融效率。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就会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时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剩余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会对对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

第11篇

浅议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并且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详述了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影响机制,从中探索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些为未来我国在开放式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金融、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的资金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国际贸易则通过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稀缺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对本国经济乃至福利状况产生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共同作用与一国经济的发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别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对外源融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则从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苏建平(2013)以福建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沈能(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通过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正向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金融主要通过比较优势、投资组合、汇率和金融生态的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规模、结构乃至贸易程度(见图1)。

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资金会流向国际上要素丰裕的国家,这些外源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产品的生产,进而此国就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这种规模经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就因为物美价廉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进而随着本国出口量的增加,国际贸易顺差就产生。随着贸易伙伴国不断的增加,其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乃至贸易结构都会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发生改变。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即一国价格、利率或汇率的变动会波及其贸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国。这使得各国贸易部门获得的收入呈现不断波动的趋势,分散风险成为各国贸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金融通过对这些贸易部门所获得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使得其非系统性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贸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国际贸易正常运行。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如果一国金融结构相对完善,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成熟,就会使得本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态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对资金的配置会影响我国银行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资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产品进出口会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比如对利率的调整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调整等宏观货币政策来影响资金流向,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实施宏观调控,使得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贸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资本会涌入国内或外逃到国外,这些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利率的不稳定会影响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稳定乃至是股市的动荡,涉及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这时国家会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调整我国金融的发展。所以贸易规模会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稳定与否形成传导机制。

其次,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由贸易受到限制。贸易的自由度严重影响贸易规模,而贸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经常项目上的变动又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引起各国汇率变动,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主动贬值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对其出口,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加,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也随之增加。杜凯、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贸易壁垒对国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这些贸易摩擦刺激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己厂效应、水平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等作用机制,将信贷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解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储蓄的资金利用率和转化率;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金融产生负面影响,即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也会引起信贷约束,影响金融效率。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就会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时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剩余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会对对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

第12篇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对外贸易结构;石油贸易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2.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在较高价位上波动频繁,而石油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其短期内价格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是短小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较大。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等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1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会削弱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我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石油进口占整个贸易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外汇开支大幅增加。通过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口、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进出口有直接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石油消费量巨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据仝晓波(2012)测算,2011年我国隐含石油净出口7869万吨。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燃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的六大高耗油行业的产品仍占有很大比重,而在我国进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等低耗能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如果我国石油利用率提高10%,每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石油可减少1700万吨,相当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对石油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转变。

2.2 石油价格波动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在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石化产品不仅所占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例如汽车、建材、加工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推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需求量巨大、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大幅增加,缩小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据王巧然(2010)2010年上半年分析,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等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其中,环保橡胶填充油获得欧盟质量认证,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3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石油要素相对比较优势对该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使我国的石油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负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抬升我国国内能源价格,使我国以石油为能源的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缩小了贸易顺差,而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却要求我国石油进口大量增加,因此,石油价格变动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方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4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石油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使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我国曾施行的通过石油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的政策,减少了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削弱作用,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同时,促进我国节油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增加我国石油自给能力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会使一国的石油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市场大面积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下降,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开支,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缩小贸易顺差,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依旧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使我国劳动力与国际价格的交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贸易壁垒的产生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贸易政策方面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减轻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我国政府要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石油进出口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开拓多元化商品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出台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石油金融体系,尽量规避石油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石油勘探和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焦建玲,梁强等.油价长期高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11-15.

[2]杨志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96-99.

[3]朱剑红.去年我国原油对上依存度56.4[N].人民日报,2013-02-06(10).

[4]刘桂舟,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6(02):47-53.

[5]仝晓波.贸易顺差推动大量石油隐件出口[N].中国能源报,2012-04-23.

[6]于伟,尹教东.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11-19.

[7]黄运城,马卫峰,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8]何念茹,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02:47-53.

[9]吴雅冰.对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第13篇

一、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一)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落,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同比增长6.9%。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0%,第二季度增长7.0%,第三季度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19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9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0779亿元,同比增长8.4%。从2012年起我国GDP进入“7”时代,一直到现在,经济增长仍然没有突破7。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中低速的增长阶段,2015年1月份到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先上涨后下降,但是涨幅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突破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

(二)进出口贸易压力增大

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为26.43万亿元,相比2013年只增长了2.3%,而2014年年初定的目标为7.5%的增长,这个目标却没有达到,而这种情况已经连续出现了三年。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月到10月出口同比增长只有2月是正增长,其余几个月份都是负增长,同时可以看出进出口波动的幅度很大,3月的出口增长为-15.0%,出口额为1445.686亿美元,这是从1月到10月以来出口情况最差的情况。201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出现了7.9%的大幅下降,年初我国的进出口目标为6%,这两者之间相差很大,出口同比下降1.8%,第三季度的出口同比下降5.6%,降幅较第二季度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出口面临的压力还是很大。

二、人民币贬值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进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国内的企业选择到国外进行投融资活动,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一直呈现单边升值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国内的进口商可以利用汇率的升值来进行套汇赚取套汇利益,同时进口企业可以利用利率差异获得收益。但从2014年开始汇率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2015年的汇改又使汇率短期贬值的压力变大,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进口企业不仅仅得不到利率差异带来的收益和套汇收益,而且可能会因为投资汇兑而承担一部分损失。对于投融资公司,资金的周转是必须的,但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一旦投资款不及时获得,那么这个公司将会面临巨大损失,会使该企业的财务链断裂。

(二)进出口企业的结汇风险加大

交易风险缘于其交易引起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与债务,当进出口企业采用外币进行结算时将要面临交易风险。目前在人民币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企业能获得相对较多的货款,刺激出口企业的出口,但对进口企业来讲,人民币贬值对其是不利的因素,不管是现期结汇还是远期结汇,企业在支付时都需要更多的人民币去完成这一笔订单。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了进出口企业的结汇风险,波动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在当前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背景下进口企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进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从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一直呈单边升值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进口企业的进口货物价格下降,有利于进口的发展,但是对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014年人民币出现贬值,2015年汇改之后的贬值无疑使得这些出口企业有了释放压力的机会,但是人民币的贬值却使得进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在人民币单边升值期间,一些企业进行了结构调整,把企业的方向偏向出口,但是短期人民币的贬值使得这些企业措手不及,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进出口企业一味的去调整经营结构,转变经营模式,这些企业还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三、进出口企业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

短期人民币贬值对进口企业是一个冲击,在现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也增加,传统的避险工具显然是不能够去规避汇率波动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常用的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工具有外汇远期、人民币与外币期权、人民币与外币期货等,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会使企业合理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

(二)加大套期保值的产品应用

套期保值无论后续汇率如何变化都能起到保险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应该加大对套期保值产品的使用。在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情况下,进口企业使用套期保值的产品能避免价格的波动带来的损失,现货交易的损失可以被期货交易的盈利来弥补,这样可以做到规避汇率的风险。

(三)企业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预测预防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当前短期人民币贬值,中长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企业健全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当建立单独的汇率风险管理机构,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四、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出口贸易 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介绍

自从2005年7月21日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加速升值,相对汇改前8.2765的水平,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达21%,今年仅第一季度升值幅度已超过4.2%。人民币持续不断的升值趋势愈演愈烈,从理论上看,升值能够对我国外贸起到“奖人限出”的效果,即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的增加:但影响更为显著的是,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削弱,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放缓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

然而。人民币升值3年以来,我国出口仍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年出口9690.8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增长速度较2005年仅下降1.2百分点:全年对外贸易顺差1774.2亿美元,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尽管2007年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外贸顺差仍保持在高位运行。可见。尽管理论上认为汇率升值会对一国的贸易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就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而言,事实并非像原先预料的那样。

二、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的变量解释

浙江历来是外贸出口的大省,其经济发展方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而且浙江外贸格局历来呈“大出小进”的态势,因此,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等因素的变化对浙江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与全国的出口情况类似,影响浙江省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如本省的价格水平、人民币汇率水平、进口国国民收入、进口国的价格水平以及各类政策法规的颁布等。从浙江省贸易出口比重看,美国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因此笔者拟用美国的相关数据来替代分析。同时,鉴于数据资源的有限性,笔者拟采用月度数据来说明问题。

首先对参与估算的变量进行简单说明:EX:浙江省的出口总额,作为整个模型的因变量。CHCPI: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国的价格水平可以用CPI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以此作为价格水平的替代是最适合的。由于浙江省的CPI与全国的CPI相差微小,因此用全国的数据作为替代。USCPI: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应的对应于美国的价格水平。USDPI: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文认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才是真正体现一国购买力水平的最好指标。因此用个人可支配收入替代国民收入。HL: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直接标价法)。据此构造一般模型为:EX=f(CHCH,USCPI,USDPI,HL)

(二)实证分析模型

由于需要对模型做出合理预测,所以本文力求采用最新的数据,选取2005年到2008年5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一是考虑到数据资源统计的局限性,二是考虑到汇率变动因素,因为在2005年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在8.27附近有微调,而在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波动并且波幅越来越大。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呈大幅度升值态势(如图1)。

(三)实证分析结论

根据线性模型ex=C+Auscpi+Busdpi+Cchepi+DhI+8(估计值),用OLS法估计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并对模型进行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见表1)。

经济检验模型中的解释变量都符合经济意义,统计检验模型中解释变量USDPI和CHCPI的T检验通不过(分别为0.7709和0.8244)。这说明变量对模型的显著性不高,也就是解释力度不够,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由于笔者要研究的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省出口额是否有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反映汇率变动对出口额的影响,特引入虚拟变量K。虚拟变量是用以反映质的属性的一个人工变量,主要用于描述和测量决定性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模型的精度:处理异常数据。将异常数据作为特殊的定性因素等。

在选取的样本中,2005年1月至6月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把这一阶段的虚拟变量K值取0;自从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开始浮动,取这一阶段的K值为1。

利用Eviews设置虚拟变量分析,得浙江省出口需求函数的估计结果为:

EX=-347.1372+2.014717USCPI+1.904105HL-0.014224KLK

T=(-7.819477)(11.03100)(7.976732)(-0.868532)

R2=0.945864 Adjusted R2=0.941224 F=203.8402

根据T检验,HLK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省出口贸易额变动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将汇率浮动前后的两个阶段的样本数据合并成一个样本,综合估计出口需求函数。

从以上出口需求函数的结果列表中可以看出,该回归分析明显地降低了系数的估计误差。因此,我们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EX=-325.8235+2.0006047USCPI+1.787673HL

T=(-8.837490) (11.03770) (9.082086)

R2=0.944697 F=307.4813>F(4,35)=26 DW=1.821517

对该模型的检验结论:1,经济检验:修正后的模型同样符合经济意义,说明这个模型还是具有解释意义的:2,统计检验:修正后的模型中变量都能通过T检验,且模型的拟合度略微有所提高;3,自相关检验:在D-W检验中,N=39,K=2,查DW检验上下l临界值为:d1=1.382,du=1.597,因此可以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可见,影响浙江省出口需求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美国的价格水平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当美国的CPI上升1个单位,就会导致浙江省的出口额增加约2个单位。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而言,从短期看,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浙江出口弱相关,即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的增长但影响较弱。出口的变动与出口结构调整及各种优惠措施如出口退税率等调整的相关性较大。从长期看。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出口正相关,即人民币升值幅度越大,出口额越小。本币升值抑制出口而促进进口,这一点与一般的出口理论分析一致,而相当数量中小型出口企业破产倒闭的经济现实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措施

对出口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那些长期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优势而取得市场份额的出口企业。对于这些出口企业,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应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创立自主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挑战。

(一)通过机制安排。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由于此次人民币汇改的关键之处是由盯住单一货币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方面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将会减小,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将会更加灵活。

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通过单纯持有美元或以美元计价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的方式,应着眼于“一篮子”货币,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汇率走势和汇率水平。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选择何种货币签订合同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依据防范汇率风险的原则,应尽力争取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避免汇率贬值造成的汇兑损失;进口贸易采用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其次,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势必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这在当今动荡不安的国际政治和金融形势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从浙江省2006年至2008年6月的进出口贸易区域分布可知,浙江省在不断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区域,2007年全省半数以上的商品出口欧、美、日及中国台湾地区,超过韩国成为浙江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8年1月浙江省对欧盟外贸增长迅猛,对美国外贸增速大幅回落,显示出浙江省正在寻找除美、日以外的合作伙伴,且成效显著。

(二)积极扩大内需,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由1978年的8.90%上升到2005年的76%,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不稳定预期下,进出口的任何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

“欧元之父”蒙代尔明确指出,人民币升值会加速中国的通货紧缩,减少经济增长,增加失业压力。通货紧缩给进出口行业的融资和国内需求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扩大内需是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重要举措。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刺激国内需求和投资来弥补汇率改革对外需的抑制。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和消费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都很大。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低收入群体仍将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当放在为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提品和服务方面。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第15篇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很快,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09.1亿美元。1997―2007年,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年均增长26.6%,高于同期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年均17.4%的增速,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1%上升到25.7%,为旅游之后的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行业;同期,运输服务进口年均增长15.8%,略低于同期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年均16.6%的增长率,虽然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35.9%下降到33.5%,但11年来一直保持着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进口行业。

二、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国际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运输服务的运量及流向

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香港、美国、欧盟仍是中国运输服务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三者合计约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2/3。2006年,美国替代欧盟成为中国运输服务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它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分别为欧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东盟,上述国家和地区占中国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均高于10%,合计占总额的70%以上,运输服务逆差主要来自韩国、东盟、欧盟、中国台湾和日本等国家或地区。来自我国运输部门的数据显示,根据货运量统计,2007年我国运输中铁路约占14%,公路占72%,水运占12%,民航占0.3%,管道占1.7%。鉴于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市场为香港、美国和欧盟,那么采取的运输方式多采用水运。但水运运量占我国货运量的比重还是很小,我国的港口实际吞吐量较大,但是利用效率还没有到应有的程度。国内运营商在本土的份额占到85%以上,而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还占不到2%。中国的港口行业在国内市场发展迅猛,但走出去的步伐仍然处在最初的阶段。

(二)我国运输服务与其他国家竞争力对比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美国,高达13.6%。其次就是德国和日本。但是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4.5%曾一度降至11%,虽在2007年有所回升,但国际市场单个国家独霸的趋势已不复存在。德国、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上升趋势,英国、日本的占有份额基本持平。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了大幅的增长,也部分因为我国之前的国际市场份额过低,只有1.1%,2007年上升到5%之上。我国基本奠定了运输服务贸易大国的基础。市场占有率只是贸易数量大小的指标,我们需结合贸易服务质量指标考察国家间运输服务竞争力。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它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三、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原因分析

(一)我国运输服务的基础较差

我国运输服务业起步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量的方面获得了显著发展,但运输服务质量一直较差。与其他运输强国相比我国运输业在资金技术上都没有先头优势。同时我国一直没有对运输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延展发展。近年来在传统运输业本身外,与运输业相关的一些辅助运输服务业发展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企业多处于小而散的情况。

(二)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服务网络不够健全

例如国际货运企业, 几乎没有一家国际货运企业拥有完善的全球业务网络,绝大多数国际货运企业缺乏国际业务网络。这使得我国运输业对海外的服务输出受到限制。

(三)我国一些企业对于运输服务的内容上仍然理解为大宗货物

有的运输企业传统上运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原材料和制成品,而对消费品尤其是运输时间要求苛刻的消费品,如易变质的商品的运输经营业务却很少。中国物流运输业在设备、技术、实力和服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具有优势和差别的服务。

(四)运输业存在地域、部门分割现象

我国国内运输业普遍存在着地域、部门分割的情况。比如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资源,在中国除了像深圳等个别新建城市统一由运输局管辖外,其它均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海运局等部门统辖。国有运输企业的网络只适应其本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强化,也不对其他物流业经营者开放。

四、改善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强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运输服务企业应当对运输一词有更宽泛的理解

对于国际运输不应是过去旧有观念的大宗商品的运送,应将其外延扩大到包括传统运输业在内的物流、货代、仓储等一系列业务。客户希望供应商提供给他们的是比别的供应商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以及更先进的管理系统。

(二)注重培养运输服务的专业人才

高校在培养运输专业人才时,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突出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现有运输人员,应对其进行相应的短期培训。

(三)加大技术资金投资,建立全面新型的运输服务业

我国现代运输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处于幼稚产业的发展阶段。因此,政府应该重视运输业的发展,对我国运输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减少审批程序,加强投融资力度,为港口建设、大型船舶建设以及与邻国的铁路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大力开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进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阶段。

(四)政策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