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校园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一般指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的总和。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是学校之规;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之魂;行为文化是在其他文化作用下人的行为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大学校园文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如何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积淀,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只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才能更透彻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高等院校应视校园文化建设为一项综合工程,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唤起教育者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建设开放、民主、文明和谐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校园真正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发源地和培育全面人才的基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重要条件

现代大学的使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领社会文化,所有这些大学特质都需要相应的校园文化来培养熏陶。要实现大学的使命,就需要把握住诺贝尔奖得主James Tobin曾指出的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形资产;第二要有人力资源;第三要有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条件,它是学校独特的财富资源,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其他条件和元素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物质文化的有形和精神文化的无形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找到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心路之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精神,具有稳定性、执着性和亲和性,它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层面,能够培养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使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最终实现“内求发展,外树形象”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法。

二、扩张过程中的高校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文化的影响力有待改进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但从目前国内高校和学校本身的建设情况看,主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教职员工对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不足。部分教职工没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有些"置身事外";一些管理干部忽略了"制度文化"在管理上的育人功能,没意识到它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个别教师存在"只要上好课就行"的认识误区,忽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还有的教师带着个人情感上课,甚至在课堂上诋毁学校,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等。

2.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一般大学新校区教师住房建设没有跟上学校发展,教师一般不住在新校区,特别像南昌航空大学只有极少数老师住在新区,因而导致老师一下课就急着赶校车回家,学生课下没有机会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只剩下了“言传”而没有“身教”,师生关系生疏;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活动减少甚至断层,校园文化的相互传承作用削弱。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历史感,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的建设,虽然现代氛围较浓,但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无法像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它们各自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达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文化教育效果。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等,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示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近些年来,学校跨越式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偏差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于校园建筑规模的发展速度。

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又影响到了行为文化:由于内在的精神凝聚不够,出现个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懒、松、散”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司空见惯;个别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教学质量不高等等。

三、高速扩张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其新校区建设起点高、各项设施比较齐全,学校管理者应发挥其优势,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快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联系,与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组织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费落到实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凝炼,重视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挖掘。学校职员工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功能。教师要发挥个人学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落实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机关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此外,学生要积极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首先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组织各校区学生参观校史展,辅导员、班主任对其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学校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凝炼大学校园精神,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经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积淀、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加强南昌航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总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凝炼形成学校的大学精神,以它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次根据学科特点、专业功能布局和学生分布于不同校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提升师生员工素质,促进教师立业,学生成才;最后是根据学校作为航空和国防院校的特点,大力加强航空情怀和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的教育培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健全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但任何制度的制定和使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管理提高效率。

“徒法不以自行”,制度行而不严不如不行,对制度最经常也最严重的破坏是令而不行,禁而不止。要使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必须人人严格执行制度,违反制度严加追究,使制度成为“活的制度”。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校区间的平衡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针对各校区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新校区应着力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快速适应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重点建设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全力总结凝练好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加强对新校区文化的研究,使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融入到老校区的文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考虑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多途径促进各校区学生间的校园文化交流和合作,任何一个校区的文化活动,同样“复制”到其他校区,使校园文化建设步调一致。

(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校区网络建设和管理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正如尼葛洛帝所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网络在社会的政治领域、思想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刻,网络阵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从组织、内容、管理各方面加以重视,加强网络内涵建设,提高网络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当好“过滤器”和“把关人”,使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六)凸显媒体作用,加强校史校情的宣传教育

校史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之精髓,对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培育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怀,引导他们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报、校报、广播、网络等载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示大学形象和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窗口。要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南昌航空大学的每一分子都要对学校有充分的了解,继而产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史馆、航空成列馆、航空模型展等,组织广大师生尤其是新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建设校园文化的热情。

四、结束语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建设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它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中。学校的发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要,高校的校园建设要形成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发展的大好局势。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只局限于某种形式,更要开拓思路发展多途径的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研究,2003,(4).

[3]占丽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令狐彩桃.大学德育进网络探索[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许多学校也已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树立了文化治校的管理理念。由此,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的教学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管理仅凭经验的人治已不能适应强烈的竞争态势,不能满足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促使学校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一、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物质文化方面缺乏资金,缺少整体规划,缺少具有特色鲜明或标志性的建筑文化,校园布局不尽合理,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观念和意识落后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片面性,存在盲目性。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研究、挖掘,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创造成果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学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风格,但生命意识是相同的,只要保持这种生命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可以变成学校自己的精神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最终影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①可见,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魂归才能神安;而每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不同,又可以有不同的魂魄,其显性的外象也可以各不相同。

(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有人曾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对学校全体成员的观念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时要遵循五个原则。即系统原则、互不相干原则、安全健康原则、超前性原则、量力行原则。

(三)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经过验证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悠久渊源的文化传统。当学校的制度和学校文化高度融合之后,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

(四)强化行为规范――建设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不同团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准则。应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活动,对内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对外进行学校宣传,交流活动等,使学校理念和学校行为保持统一和完整,通过学校的行为特征来强化学校的规范识。

总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创建校园文化的最好途径和突破口,四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校园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相同的举措在不同的学校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出了以下四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规划,强化管理

这是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三)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创造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构

学校应建立起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注释:

①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腾飞马艳君《教育品牌与学校特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19-02

校园文化是学生以及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环境等内容。其中,高校的档案工作是对校园的各种活动、历史、科研活动进行记录,对于学校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并且提出了档案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此外,校园文化具备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等几大功能。通常来讲,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气息的物质环境和物质设施,属于校园当中的文化物质形态,比如,图书资料、图书馆、建筑物、教研设备、网络环境等,此外,物质文化包括全体的学生、老师等。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全体的学生以及老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当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工作守则、行为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其中规章制度等高度彰显了学校的治学思想,对于学生以及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尽快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治学习惯。三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新形成的观念以及理念,这种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

(二)高校档案管理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活动、学校招生以及科研等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其真实反映出本校的历史、科研成果、文化传统以及管理经验等,从而对学校的文化精神进行延续。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并且通过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集中显示出校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的特点,对于校园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的校园工作当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但是校园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的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是以学校的工作为发展基础,并且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校园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高校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副产品,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档案工作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资料。

因此,在校园的档案工作环节,由于学校的文化多种多样,导致档案工作种类逐渐多样化。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档案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是档案工作以静态方式开展,并且是为了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动态方式开展,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档案资料等。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档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帮助学校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形成品牌以及提升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校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建设可以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一)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但是,高校档案学习内容也不应被忽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历代的学者、学生辛勤研究,积攒了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无数的荣誉。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的档案馆和校史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原因。前辈的辛苦付出不仅塑造着这所学校的丰碑,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努力,不懈奋进。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档案工作,让师生认识到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要让学生的心灵在人文精神中氤氲,成长为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老师,在这里挥洒汗水,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学校更要成为一座宁静的“象牙塔”,让老师可以在这里安心的育人,让学生可以在这里耐心的成长、成材。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灯塔,可以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合适的、正确的道理。在阅读高校的档案时,学生可以从前辈的为人处世中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塑造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悠久的办学历史,营造了独特而又相似的人文氛围,正直的办学精神,也必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特别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建校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在艰苦的条件中坚守在治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伟大教育家们的事迹,又怎能不让学生深受鼓舞而努力前行呢。所以,高校切不可忽略n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扬学校建立和建设历史中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坚定学生向真理和向善的信心和勇气。

三、高校档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常而言,每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且都具有一大批的学者、教授以及专家等,这些专家学者的信息是档案工作的记录主要对象。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运用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使用档案管理促使高校逐渐形成独具特点的人文景观、建筑以及雕塑等,并且通过档案管理工作赋予每个建筑、雕塑以及基础设施以不同的内涵,从而营造出朝气蓬勃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美以及思想美等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以及鼓舞,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

档案的管理者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加强合作,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挖掘档案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广泛结合在一起。同时,单纯的讲课或者说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档案中的精神内容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要让学生和教师自发的学习档案中的积极内容,加强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让档案在高校的校园建设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不只是单纯走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当今,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博物馆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接不暇。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应该从中寻找灵感,将新技术引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处在科技的最前沿中,应该主动的接收新技术,并寻求学科复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广泛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推广档案管理和推广的新模式。

(三)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

当前,部分高校的档案建设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例如,学校的科研成果记录不够完整,对学生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完善。学术成果是一个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成功,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动力继续学习和研究。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宣传的途径过于单调,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的有限。校史馆的建设不够全面,也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校史的必要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就读的高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连学校的建校时间或是校训都不甚了解。同时,档案建设还存在宣传途径太过老套的问题,总是采用讲座或者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档案形成系统的印象。在电子信息技术于高校普及的今天,档案建设管理人员也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途径和内容,让学生更主动的了解学校的档案,更便更好的接收信息。

(四)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01-03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由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理念。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校园风气、办学理念、思想观念及文化风貌,它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师生的传承、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境界、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把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讨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有着突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延续的主要内容。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基地,它是探求学识和真理的神圣殿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整个发展的历程中,大学始终沿着自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方向前行,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有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风貌、思想、观念及情操体现了大学所具有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共性和个性的集合体,它传承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和延续的内容。它包括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价值理念、批判与包容精神以及传承与创新精神等。这些精神相互联系和促进,时刻都体现着大学精神的一般特质,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由于不同的学校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风貌。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指导思想。大学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大学精神展现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它最终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以及不同的文化活动载体,转化为师生的一种共性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大学精神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大学精神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升华,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彰显出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自身发展和历史传承息息相连,许多大学的大学精神融合了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当代思想理念,成为这些大学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精神根植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袭着大学精神的发展,并以大学精神作为指导,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总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积淀的特定的大学精神的人格化和个性化,是学校的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水平、质量、效益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具体表现。

4.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大学的老师及学生是大学精神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大学精神既隐藏于师生们的心中,又在师生们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着大学独特的精神理念,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当中。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和规范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托,体现在方方面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很难在实践中生根发芽。[2]

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冲突,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许多高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偏离大学精神所引领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大学精神的正确引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缺乏核心精神,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只注重于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等隐性文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成效,流于形式。其次,没有正确把握大学精神的指导作用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淡化了大学精神,使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文性、非功利性、自由性和科学性等大学精神特有性质。

2.大学精神的缺失。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交错性,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喧嚣浮躁、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的目标,导致大学里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下降,使学生学风淡化。此外,实用主义风气也逐渐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不断侵蚀着校园文化,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社会而服务,只是把教育的目标指向于传授学生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致校园中人文精神的淡化。最终,将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在误区中越陷越深,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肤浅。校园文化的核心应着眼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而且在于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由于对高校管理者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优良人格、完善高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学术品格、提高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功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学校正确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导致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水平不高,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成效不大。

4.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冲击。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文化信息的网络化,使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方向的灌输传播,而是一种立体式的传播。这就造成了来源是教材、图书、报纸、杂志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传播方式、行为习惯的传统校园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阵地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信息都在网络上汇集、传播。其中由于腐朽文化的侵入,在这交叉立体化网络文化阵地中,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在网络技术上、文化规范方面加以及时控制,这就对网络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是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构建利于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人文氛围是高校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它存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文化环境之中,良好的人文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大学精神的最直接表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自由、平等的尊重,这是对学生的必要的终极关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有利于自由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贯彻和体现出大学精神,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先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和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内涵,体现出大学精神。知识是大学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源泉,对大学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对高校发展建设制度、内容、方法乃至体制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校园文化,才能使校园文化自我提升、充分展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科学性,由于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背景,所以形成的大学精神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内涵。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基础相关联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自由、价值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形成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正确思潮的精神内涵,也要符合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不断探索大学精神的发展规律,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相应的制度,并进一步形成对大学精神内涵建设的丰富和补充,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符合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具有时代的新鲜气息和充沛活力。

3.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在综合中贯彻、体现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3]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立足社会的文化资源,在其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发展大学精神有效的科学途径。

大学通过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新鲜的血液。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调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紧紧依托社会历史文化,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历史文化的学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社会文化实践的锻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

4.构建校园形象,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大学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因此,构建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的大学精神内核是校园形象建设的目标。大学精神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一直在不断地影响和净化着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是丰富和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各种外来思想、学术思潮在这里相互碰撞,使校园文化变得异常复杂。所以,只有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构建大学精神内核,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及自身发展的正确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道理、分辨是非,从而提炼出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大学精神更为丰富。

5.依托大学精神创新,拓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是以学术研究活动为基础,并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过程。以大学精神为中心,保留其中的求知与务实的特点,创新出更新更高尚的文化。拓展校园文化要以开拓大学生就业为基础,开拓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平台,帮助他们主动与社会相接触,以便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信息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是提升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所以,从这条思路出发,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校园文化网络,对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把大学文化推广出去,拓展文化品格,使之成为大学精神发展的源泉与动力。[4]

参考文献:

[1]李有亮.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2]周文宣,武传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4]魏耀辉.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科教育,2009,(12).

第5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职特色 实现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高职特色、行业特点、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的风格、特色和水准,高职校园文化在增强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时,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培养的是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职”的特征应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凸显出来,将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完美地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表现为: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学校环境企业化、教室车间化。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是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问题考虑,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学院建设和发展及整体办学方向的背景下操作和实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可搬可抄的东西,把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克隆或者微缩过来根本行不通,导致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整体目标相脱节,无法彰显高职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突出学校所属行业的文化特征

许多高职院校都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这就导致一方面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不明显,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很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与所属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没有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同时,特色专业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彰显出职业特色

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等从设计到布局再到规划,都表现出合理性、整齐性和美观性,但在校园内很难找到体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走在校园之中,不能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景观设计,仅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也缺乏独创性,不能体现高职校园建筑独有的特点和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开拓市场,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量身定做,鼓励学生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项目集群推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三年,同时也是适应岗位工作的三年,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岗前培训,马上成为企业所需人才;职业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造就双师型队伍,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冠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企业量身打造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营造育人氛围,塑造德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深入发展,就一定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以行业企业特点和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机会与社会接触,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二)加强彰显行业特点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建立以职业本位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本位就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须从职业出发,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专业划分要具有职业性和行业特点。一是在课程评价制度上需要将职业本位贯穿其中,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对课程进行评价,还要把职业能力导入课程评价制度当中。二是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制度,各专业教研室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系级教学单位主要是配合各专业教研室进行日常的教学事务的管理,院级的教学管理则在于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及规章,实现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三是教学管理的形式必须灵活多变,如在实践教学的考试中,允许老师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2.建立以企业仿真为着力点的实训制度。

企业仿真的实训,就是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的基本工作流程、操作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企业仿真的实习实训中,其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习、实训的课程灵活性很大,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实训课程掌握技能,练就本领,保证课程进行得井井有条,必须以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

(三)强化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提升物质载体,彰显职业特色。

一是要在室内外树立彰显高职特色标语牌,如在教室后墙张贴鼓舞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在走廊、楼梯等地张贴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类的文明用语,让人抬头就能见到,起到时刻感染的作用。二是加强学校标志物建设,学校标志物是学校整体形象浓缩和集中体现,是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特色,而且能提升整个校园的文化层次,对塑造学校的外在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2.务实教学设施,突出企业文化。

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有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所需的相应的硬件支撑――实训基地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实训基地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经营和生产。在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做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尽可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掌握工作规范,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思路

党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党的十八精神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坚持定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以特色来提高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

2、坚持先进性与引领性原则。倡导社会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之中;把民主法制精神渗透其中,把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浸润其里。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努力营造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地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及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4、坚持协调、和谐原则 。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表现为水融的自然状态、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各方面利益。

二、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树立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根本性的建设作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素质较好的特点,组织参加集知识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校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学校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风格、精神和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

四、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校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大力发展社团,建设好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强健制度文化建设中枢

制度对于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

2、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3、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人事管理、职务评聘、奖惩分配、校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体现法纪的严肃,又体现人文关怀。

六、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七、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提出的大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校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稳步、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功能;途径;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一切精神现象,概要地说是指体育精神。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相对稳定又不断创新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学习和运动的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意识、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这种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最广泛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运动乐趣、运动的魅力,进而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1.形成团队意识,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本身都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班集体、训练小组、代表队等),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中的接力赛等都需要每个人相互合作、协调一致。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切磋、合作、对抗,促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同时,它对人的精神也能产生重要影响。那种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好素材。学校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和谐、团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3.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把一批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吸引到体育中来,让学生玩体育、画体育、写体育、想体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

4.有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如今校园体育活动规程、规则不断完备。如果亲身参与体育竞技活动,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使个体逐渐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方向发展。

1.重视体育组织系统建设

学校应大力支持师生员工成立各类体育社团,并为社团的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组织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我校建立以分管教育副校长为主任,由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骨干等成员共同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项活动均有记录,并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

2.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它们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承受着师生体育锻炼的实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从实践出发,发展适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

3.组织欣赏体育比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断增加。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师生观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陶冶了人们的情趣。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感染者每一位观赏着的内心世界。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2.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以后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课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体育课堂。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全面了解体育文化,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宣传,能够营造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校报、校电台加大宣传力度,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利用黑板报展览学校体育掠影,介绍体育公告、精彩体育片段、体育欣赏、校园体育之星等;利用海报、球讯、体育标语等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开展体育专题竞赛,营造一种体育氛围。这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使全校师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我校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另外,年级组、班级组织的“擂台赛”“友谊赛”“对抗赛”也不定期举行。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学生参与率100%。当各班积极投入赛前训练和开展比赛时,体现了学生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中来。

5.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参与率、名次、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层次等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照顾个体差异,重视过程、态度和进步幅度。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优秀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环境育人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林翠.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考试周刊,2009.31

[2]徐国滨.试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0.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在高校培养人、造就人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既包括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形式,也包括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既包括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包括对其良好品德的培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发展的态势。

1.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有形载体,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累积下来的各种物质存在。精神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一些高校在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追求规模和效益时,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重制度文化建设,轻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各种规章、细则的总和,它规范、约束了广大学生的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可谓成绩显著,但是诸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可见,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些制度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行为,这样一来必要的行为文化就显得愈加重要了。但目前在许多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缺失严重。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灵魂、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制度建设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条文式的制度转化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操守。

3.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良好品德养成

目前,高校比较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比如:逐步建立起了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室,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学生顶岗实习。这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之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则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能够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向市场就算成功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一岗难求,能够谋得一个岗位就算不错了。而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既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

按照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1.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能够促进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花草树木等无不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陶冶着他们的身心。有时候,高校的某些物质存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老校门、河南大学的古典建筑、河南师大的塑像等。学生身处其中,倍增崇敬之感,平添积极进取的豪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拾高校精神,把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提升到与物质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

2.职业技能教育与良好品行教育的统一

近些年,一些高校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得学生比较符合岗位要求。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个别毕业生仍存在着跳槽频繁、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归还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识较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品行教育不够。也就是说,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

3.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统一

制度建设与行为养成应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如何把严谨规范的制度条文转化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值得每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深思。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相统一的重要举措,这是在制度制定之初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推动工作、规范行为的,因此不能把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将制度锁进“保险柜”,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修订制度、完善制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大手笔”,需要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六个以”: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1.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优美的校园环境应包括美观和谐的校园建筑、催人奋进的校园雕塑、绿草如茵的球场、整齐洁净的道路、宁静高雅的文化场所、宽敞安静的教室、气势恢弘的图书馆、纤尘不染的学生宿舍、树影婆娑的园林、风格独特的亭台等,它们共同营造出宁静和谐、昂扬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

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几年,身上必然会被打上这所学校的烙印,尤其是校风的烙印,所谓“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良好的校风至少应该包括笃实严谨的教风、踏实勤奋的学风和朴实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因此,高校要努力培育优良校风,并以此深刻影响青年学子,让他们在高校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里铸造出高尚的灵魂。

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可见,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这八个字就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影响和塑造了一代代清华人。

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有的侧重于办学思想,有的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有的侧重于学习,有的侧重于创新,凡此种种都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这种精神促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发展并创造新的辉煌。

4.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概念性、长期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至少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人文关怀原则。校园各项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目的,这样的制度才能使学生信服,执行起来也才方便易行。

二是激励引导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的发展越健康,成功的几率就越大。真正的好制度不是限制学生什么不能做,而是鼓励、倡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应该能够给高校制度建设以启迪。

三是过程监督原则。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评价更加不可或缺。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不在过程中加以矫正,而非要等到出现严重偏差才去收拾残局不可呢?好的制度应该是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规范,而非对其不良行为结果的处理。

四是化繁为简原则。为了便于执行和操作,高校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佳的状态是,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制度的关爱,却又从来都不曾感受到制度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5.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

“大学校园活动如果组织得成功,有时可以形成品牌。”一些高校的校园活动为学校增色不少,人们通过它们增进了对学校的了解和情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活动品牌;一部歌剧《中国蝴蝶》则使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和武秀之老人闻名中国戏剧界。

用文化精品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注重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来活跃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6.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近年来,大学生英雄群体和英雄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旋涡中的少年,他们舍生取义;迎着歹徒的尖刀,他们勇敢向前;面对衰老的双亲,他们携母求学;对于困难的同学,他们不离不弃;灾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志愿救助;洪涝干旱,他们拿出微薄的积蓄为灾区捐款……这些都是时代的英雄,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还要善于利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召青年大学生。同时,还要善于发掘身边的典型,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用优秀的事迹激励人。例如:可以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十佳教工”“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校园女杰”“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可以有力地促使广大师生发现先进典型的闪光点,自觉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闻奇.清华精神九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第9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鄂西北保康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歇马镇,该镇有2所中学,7所完全小学,是保康县的教育大镇。在对该镇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第10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号角,意义重大而深远,十分鼓舞人心。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文化产业,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

1.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指人类创造的东西,有时也被理解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品质和能力。我国古籍《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表明“文化”一词我国早已使用。1871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条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可见,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学校在经历若干年的发展变化后,最终留存下来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所形成的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其涵盖内容涉及学校发展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它主要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物质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是展现学校整体形象和水平的外在器物文化。第二层精神文化,它深藏于学校内部,反映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精神和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第三层制度文化,主要由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组成,是调节学校内外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规范性文化,是连接其他文化层次的关键。第四层行为文化,主要由服务行为、管理行为、人际关系等具体内容构成。

校园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a.时代性特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校园文化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制约作用。校园文化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b.个性特征。每一个高校都有各自的精神风貌、发展目标、管理模式、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c.人文特征。文化亦即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人为中心展开,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d.统一性特征。校园文化呈现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统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融合统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统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统一。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和共同利益,因而它对任何一个成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感召力,它把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既定的目标方向上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b.凝聚功能: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像一种强力粘合剂,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理想而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c.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外部刺激,使教师员工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效应。d.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e.辐射功能:是指学校精神、形象、道德规范等通过学校教职员工的仪表、言行、工作环境等逐步感化学生,进而影响社会。f.效益功能:即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既然校园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能使全校工作人员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那么它就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校园文化建设在各高等学校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学校影响力日益紧迫。目前,我校已经进入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关键时期和转变发展模式的攻坚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校师生的热切愿望。

2.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校校园文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但与构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总目标和满足全校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亟待加强;二是教育育人与服务育人的功能发挥不够,校园文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校园信息化资源开发和网络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和精品文化服务项目还不够多;五是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文化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和联动机制;六是校园文化发展结构不平衡,自我发展能力弱;七是学校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较弱,文化产业化率低,对外社会开放度不够,在省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等。

3.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的思路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渗透、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农业高等职院校在承担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重任的同时,还要塑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是精神、风格、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左右着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昌吉农业学校,创办于1959年,已有54年的建校历史,学院占地面积2800000平方米,各类在校生一万余人,下设13个分院,有以涉农为主的13个大类45个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从建筑风格、植物种植、地被草坪等景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各教学环节,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一产园区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我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有成员单位61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园区实行理事会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及成果的共建共享,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2.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的建立为校企文化对接创新了机制和体制

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校企文化的对接,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感受工业文化。为适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学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畜牧龙头企业共同创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模式。入会企业达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动物防疫与检疫理事分会等9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自治区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覆盖全疆14个地州。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订单”培养,相继成立了“金牛班”“泰昆班”等30余个订单班,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了行业企业文化,把管理理念和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和课堂,高起点接受行业企业文化。

3.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各环节

学院引进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投资兴建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学生全程参与中心的食品加工、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与麦趣尔集团共建了食品检测实训室等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企业人才请入,接受文化熏陶,入企业实践锻炼,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养成认真从业、勤恳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优秀文化品质,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提高了学院“职业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

4.“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校企文化的纽带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目前,从行业企业聘任兼职教师359人,专兼比1∶0.88。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0人,占30.6%。每个专业均有1名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1~3名来自企业的骨干教师,每年有30余人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双重文化育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显著提升,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共有10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5.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学院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签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协议,每年选派技术在专家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给农民各类技术,农闲时,举办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每年安排400~500名学生参加防疫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好评;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通过科技承包、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农民增收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农业文化的传播。

6.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现拥有各类社团54个,其中精品社团17个,自治区优秀协会3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在校大学生超过2500人,开展了各类提高学生素质的专项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对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不足,顶层设计和目标不够明确。在建设中重基本建设,轻精神营造;重行政管理,轻制度文化。

2.特色不够鲜明,没有突出农业特色和职业特色

学院建校54年,没有深挖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结合人文和历史不够,对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不足,缺乏职业特色。

3.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学院校园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自治区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少教学主楼、实训场地、学生公寓、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硬件等基础设施。

4.景观环境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没有突出农业职院院校校园环境特色

学院经过国家示范院校评估和建设,配置了部分休闲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但相对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设施单一,数量较少,如林荫道两边缺少休闲座椅,各环境空间缺少三级标识、电子显示屏幕,缺少具有农业特色和标志性的景观雕塑小品,不能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需求。昌吉校区校园景观中只有2001年度引进以色列旱区农业技术,建造的设施农业特色的温室大棚,景观开放性不足,缺乏田园气息和农耕特色,未能创造出与基地特点相适应的环境空间。

三、建议

(1)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整体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合长远规划;既要保证局部效果,又要兼顾生态环境,整体布局,实现文化、艺术、科学的完美结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应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各个层次和各要素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廉政文化机制,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2)认真总结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融入农业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行业企业文化宣传,开展具有行业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3)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12篇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模式;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施行,国家对于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这也带来了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间接的影响到了国家的富强程度。书院制教育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指引了高校教育的前进发展方向。但是现今高校教育实行的扩招行为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导致了高校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原来的高校教育的教育对象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1];学校也由原来的制度管理转变为“以道德和法律进行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疏离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同时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严重缺失以及不良好的人际关系都阻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作为新的高校教育模式。

一、现代书院与传统书院的区别

在古代的教育形式中,除了官学,就是书院。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朝末期,鼎盛于宋代和明朝时期。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学院,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学院,位于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位于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这些书院就是传统的书院教育模式的代表。

而现代书院有别于上述书院,从教育形式、书院内涵到价值实现上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的大学书院不仅注重教育形式,而且专注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这项改革作为现代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其中包含很多方面,如对高校功能酌情增加和重新定位,对高校教育发展的目标进行调整等。

换言之,书院模式是与学院制相匹配的模式,它关注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书院育人模式下的高校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学生的发展[2],利用高校教育平台,利用和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方式,顺应时代环境的发展需求,开展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并丰富高校学生的社区生活,以期达到全面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自身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以书院制育人模式为主的现代书院时,它的前期筹划阶段以及它的工作进程中都要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情况,如经费的来源、指引的导师的师资数量、导生协同的力度等多个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当前的高校学生大部分为9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大爆炸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和自身形成一定的认知,思想开放渴望自由的特点普遍存在。大部分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敢于说不,提出质疑并善于探究。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和探索能力,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而不是盲听盲从。

基于高校学生的以上特点,国家对高职教育拟定了相关的政策,现代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以人为本”,对高校学生采取通识教育模式,确立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大力培养学生主动创造、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高校的学生普遍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采取自愿原则,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供学生选择。同时给学生提供去非本院系选课的权利,允许并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自己的高校生活。在安排住宿时需要询问学生意愿,并确保拥有再次选择宿舍的权利。另外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以及允许学生开设社团来满足高校学生的爱好需求,为培养出德艺双馨、独立性强、自主性强的社会精英打好基础。

通识教育具有实用性[3],它可以协助书院育人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更好的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传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书院制育人模式则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让学生接受更为全面的综合教育。通识综合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还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进行理性的规划。

三、书院育人模式可以实现全环境育人的最终目标

现代书院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促进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一)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基本原则

在现代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加强社区教育为基础,从而达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最终实现全环境育人。全环境育人要求在前期做好系统的规划,在实行过程中通过对服务项目的反馈来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激励措施来增加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宜过快,需要对节奏进行正确的把握。

(二)通过改革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需要将书院以及专业学院的作用结合起来,在建立书院制育人模式前期,必须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项目管理,同时要将书院制育人模式涉及到的领导和教务人员的职务进行明确和细化,基于此细化的职责来明确工作流程,有效的应对改革中的出现的问题。

结束语

总之,利用书院制育人模式这种新兴的高校管理模式,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创造的能力,解决现代学院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朝登.书院管理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子制作,2015(4):209-209,210.

[2] 陈文滨,刘敏泉,张燕等.构筑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 拓展高校德育有效途径――汕头大学“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1-24.

第1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1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的前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二级学院,教育部于2003年4月23日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体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事物,面临着发展和完善学校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任,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更是凝聚了学校灵魂,展现了校园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2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十六号令》对独立学院又有了新的定义,将其定义为“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关于独立学院法律界定和规定的变动说明独立学院的确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兴的高等教育力量,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截至二零一零年五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在校学生达到2603177人,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群体。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新兴力量,一方面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创新对于中国现有的独立学院成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壮大的契机和挑战。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担负着向广大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又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必须适时深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1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调适作用。

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2.2.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独立学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生产、服务个组织管理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三本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2.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办学体制,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意义重大。所谓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

2.2.3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

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3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独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完善独立学院自身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建设发展的管理模式的需求,要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使独立学院的教学教育更加进步、科学,改进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14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就曾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是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式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事务。[1]从广义上来理解,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综合,“文化既有物质形式,也有精神形式;既带有民族特性,拥有一定的模式,又是活生生的、动态变化着的东西;其中核心表现为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层面,是生长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由于其扎根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开拓作用,是社会优秀文化的代表。从总体上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来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教学实验的基础设施以及校园内开展具体的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保证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学生团体组织机构,以及物化了的校徽、校训、校歌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华所在,它主要是指一所高校的校风,校风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能体现一所高校教书育人、蓬勃向上的文化精神,它可以广泛地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等,校园的思想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它们能否提炼出为师生员工所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积级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精神,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是沉积了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学校优秀的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在高校成员共同创造它的同时,它也反过来影响着成员自身,在人们耳濡目染地领悟整个校园文化的精神、沐浴在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同时,校园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修正、培养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第二,导向功能。我国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是我国培养专业人员的基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校训最具有导向功能。高校的校训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是对其教育思想、办法理念的浓缩和总结,比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哈师大的“敦品励学,弘毅致远”。这些校训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治校方针,又表现出它的时代追求,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矫正了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而产生的厌学和拜金主义的倾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三,素质教育的动力功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积淀教育。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养成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的文化环境与无形的精神氛围的统一。通过创建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使他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保持自己的内驱力,并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市场经济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地被世界各国所承认,我们正把自己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同时经济腾飞、市场经济的极度扩张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文化建设造成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滋生利己主义思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就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的观点,结果遭到普遍反对。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和否定大学在知识积淀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一味地受到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也会失去认识和判断事物真善美的能力,严重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

2.网络文化的挑战。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所独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去中心性、边缘性等后现代特点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网络用户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各种社会群体和个人都获得了空前自由的发表言论、结社活动的阵地。在这一网络文化大合唱中,不良文化信息也难免泛滥开来,形形的垃圾文化、边缘文化、“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应有尽有,严重地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部分高校只把重心放在校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但高校的发展只有大楼还不够,必须还要有大师才行,软件和硬件只有共同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先锋,具有开放、兼容、创新的特性,需要积极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对话。但于由目前存在的教育资金紧缺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深度和广度,阻碍了校园文化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影响了校园文化与社会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的发挥。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顺应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整合的历史潮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校风建设。“这种文化整合与世界文化的生成,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论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则越来越成为各个民族和人们自觉和主动的价值选择。而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生存方式则成为这种文化整合与世界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3]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也以全球化为视野,探讨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融合性与冲突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传统性的统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吸纳社会上优秀文化的精华,进而起到先锋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任何大学都是历史环境的产物。大学本身即肩负着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所以说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观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日常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法可依,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树立良好的师风学风,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充分重视网络文化的正面效应,积极引导、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促进学校与学校间、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文化。

2.充分利用开发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学术价值,积极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针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高校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学术文化成果,对它们进行推广并促进学术成果的转换。一方面推进社会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增加了可观的资金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提出建立学校的艺术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方面,艺术产业园区可以很好地发挥哈师大在黑龙江省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切实起到了高校文化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成果的转换,解决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交流、互相学习促进的基地,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摒弃以往那种只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15篇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利用办学特色优势,健全民主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了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