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离婚的法律条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转移重点
一位法律系教授对即将成为律师的学生们讲解如何处理棘手的案子。他建议说:“你为一个案件出庭辩护时,如果事实站在你这边,就着重强调事实;如果法律条文站在你这边,就着重强调法律条文。”
这时,一个学生问:“如果事实和法律条文都对我不利,那怎么办?”
教授:“在这种情况下,把重点转移到桌子上,重点敲桌子。”
衰退、萧条、恐慌
一个大学生请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给衰退、萧条、恐慌等词下个定义。
“这不难,”专家回答,“衰退”时,人们需要把腰带束紧。‘萧条’时就很难买到扎裤子的腰带。当人们没有裤子时,‘恐慌’就开始了。
速度为证
有个少年体校,专门培养田径运动员,隔壁是一个梨园。
学生们每天努力练功,成绩喜人。梨园的主人是个老农,每天辛苦劳动也收获了。
这天老农气呼呼地找到体校校长,说:“你们的学生偷了我的梨!”
校长说:“你怎么知道是我们的学生呢?”
老农说:“我放狗都没有追上他们,不是你的学生还有谁?”
校园笑话
那天我们班上计算机的选修课,因为是上机课,电脑又都可以上网,所以没人在听老师讲课,大家都在QQ群里乱聊起来。
A:我想逃课啊,这课太无聊了。
B:好啊,我们一起逃。
A:猜这老师几岁?
c:肯定有40,都老成这样了。
D:对对对……
此时一个平时不发言的网友说:同学们好,我30了。
一阵冷风般的沉默后……
A:冒充老师,拖出去打!大家别信他,肯定是冒牌的,他要是老师,我就教你们当黑客!
此时,老师站起来说:“A,你下次来上课吧。我也想学当黑客……”
人狗有别
一位妇人带她的狗去理发。当被告知要40美元时,她十分震惊。
“我理发也只要9美元!”她轻蔑地说。
“但你不咬人吧?”理发师很快地回答。
十分有才的播音员
广播一:今晚七组的张二栓结婚,给大伙放露天电影,片子叫个啥《中国式离婚》。请乡亲们锁好门,自带板凳前往,张二栓还有瓜子给大家吃,过后不补!
广播二:明天乡里来我村进行油菜生产大检查,请各位明天主动到地里去,见到检查组主动打一下招呼,免得他们心里犯嘀咕!
广播三:据气象部门通知,明天好像有雨,望大家做好下雨的准备!
广播四:注意啦!有一头傻黄牛正在五组李思思的油菜田里吃油菜,请牛主赶快牵回去。要不然李思思发现了就要“母老虎发威”啦!
关键词:民法典;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实践运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而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合理地运用这部法典,帮助学生增长民法典知识,提升民法典意识,指导民法典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学习民法典条文,增长民法典知识
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水平和范围。“见多”才能“识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民法典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丰富学生法律知识。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加强民法典条文直接呈现和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直观感受。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可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利用晨会、班会、宣传橱窗、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方式,选取民法典的条文,帮助学生了解民法典内容。现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注重法律知识的普及,多次在教材正文或者辅文中直接引用法律条文。例如在七(下)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探究2“感受法的关爱”中,就引用了宪法第46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婚姻法第21条、劳动法第15条等4部法律的相关条文。在八(上)第5课第2框“预防犯罪”中引用了刑法第13条和第17条等。八(下)很多正文就是宪法条文的直接引用。但是,当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后,不难发现编者更多的是选取典型案例引导教学,从具体的法律条文中概括出基本原则和特征,并非每次都提供相关的法律条文。
例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公民”第1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中,在探究分享部分列举了违反合同、侵犯肖像权和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随后的正文部分就概括了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包括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民法典第509条、第1019条以及第123条等相关条文。呈现相关民法典条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阅读与反思”环节:(1)这些法律条文告诉我们民事违法包括哪些形式?(2)你能列举生活中与这3条民法典条文相关的案例或社会热点吗?(3)你还能找出与“民事权利”“合同的履行”相关的民法典条文吗?在解决3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性地认识了民法典,在查阅更多的民法典条文的过程中,澄清认识,丰富法律知识。
2.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或者通俗易懂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条文,增强民法典知识。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公民生活与法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法律知识相对而言是晦涩难懂的。想要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教师可巧借主流媒体关于法律的宣传短片,完成教学任务。如3D动画大片《当哪吒遇到民法典》中的“独家招式泄密记”“高空坠物伤人记”“贷款购物被套记”“离婚冷静和好记”,这一系列动画故事配套相关民法典条文,生动幽默,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民法典知识,理解法律的本质与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当然,教师在选取视频时,需要仔细甄别,不能只追求趣味而忽视教育性;同时视频不宜过长,5分钟以内比较适宜。在找不到合适视频或者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选择更加直观明了的宣传漫画。
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提升民法典意识
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呈现、分析案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脑中对很多法律问题还是一片空白,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清楚,所以,教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将民法典条文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培养学生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治思维。
1.创设生活化、有冲突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冲突、生活化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主动探寻,培养他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树立法治信仰。例如,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这一课时,就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2017年10月8日,小黄在杭州市骑共享单车时,把化妆包忘在了车筐里。等她回来寻找时,车和化妆包都不见了。小黄通过监控视频找到了当天自己离开后把车骑走的小姜。小姜称,自己捡到化妆包后就扔掉了。小黄列了一张清单,写明化妆包里的东西价值约1700元,要求小姜赔偿1000元。最后,经当地民警调解,小姜赔偿小黄500元。在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中,我们应该拾金不昧,见到贵重物品要交给失主或者警察,不重要的东西则会随意处理掉。案例中的失主要求赔偿,警察也支持,这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较好地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民法典条文,寻找警察这样做的法律依据。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民法典条文第316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运用民法典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情境问题处理得有理有据,同时也帮助学生丰富了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学生会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以及相信法律、依法办事等观念,真正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坐出租车下车开门时,后方来的电动车撞上出租车车门,谁应承担损失?在小区里开车撞死没有拴狗绳的名贵小狗,需不需要赔偿?当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配合设问,分段呈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2.优化问题设计,激发求知欲。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呈现冲突,留有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意愿。例如,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时,在呈现上文中提到的捡到遗失物的案例之前,做了这样的提问引导:(1)你捡到过东西吗?(2)你遇到过捡了别人的东西又将其丢弃的事情吗?(3)捡到的东西被丢弃以后,失主找到你,让你赔偿,你会赔偿吗?通过3个追问,教师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后,教师呈现上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你从案例中的小黄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确了要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而非主观臆测,从而激发自觉学习法律、尊重法律,养成用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和习惯。
三、指导生活实践,熟悉民法典的运用
立德树人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要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运用法律指导生活,离不开法律知识,特别是民法典知识。
1.以民法典为参考,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知行合一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主动开展一些专门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思维。我们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在身边”演讲比赛、法律情景剧展演等专门的法治实践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尽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和场景,并以民法典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模拟法庭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在模拟法庭上进行质疑辩论,进而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升华情感。如果没有对法律条文的学习,模拟法庭就会变成部分学生对法律概念及原则的诵读,从而失去开展这一活动的实际意义。
2.以民法典为指南,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根据婚姻法第32条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等规定,一方出轨并不能完全达到法律所规定的感情破裂标准,因而出轨本身并不是法院判决离婚的必然因素,出轨不一定会判决终于离婚。如果出轨并达到了重婚的程度,或者有其他严重的情况,法院可能会由此判断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从而判决双方准予离婚。
在财产分割上,虽然出轨并不作为财产分割比例倾斜的法定理由,但是无过错方可以依据出轨要求出轨给予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在抚养问题上,一方出轨甚至与第三者生育小孩的,法院一般会将抚养权判归无过错方所有。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