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项目保障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0-01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as a special subject,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epartments,but little was carried out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risks,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risk management;suggestion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监控、评估和处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危害,减少不确定性,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科研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即科学研究是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测和判断,科研人员也不能精确地控制其中参与因素的变动,这些变动导致了科研项目存在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研究起源于19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风险管理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部门,其中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应用风险管理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后,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农业科研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农业科研项目潜在风险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加强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监控,从而尽量规避和减少风险,降低风险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农业科研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都涉及风险管理,从项目前期准备、评审、立项、实施到成果及推广管理。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须进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如图1所示。

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确定风险因素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影响,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的不确定程度以及可能引起的损失。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估和监控,制定风险计划。风险控制主要包括:①制定风险计划。根据经验,列出农业科研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影响程度。②风险评价。评估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几率,引起的损失程度和影响。③风险监控。对可能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项目重点实施阶段,易发风险过程和诱因等进行监测、判断和甄别。风险监控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

1.3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包括事先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和临时应急措施等,处理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力求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风险应对包括:①风险规避。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如改变技术路线、减少高风险技术应用、健全人才制度等,预防风险发生。②风险转移。在风险发生前,通过方法和措施,如项目根据不同的目标,成立子课题,每个单位承担一个子课题,通过专项―项目―课题―子课题的方式,将风险逐渐减小转移。③风险承担。承担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及其引发的影响和损失,风险承担可能导致农业科研项目的失败。

1.4 风险因素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管理过程。其各个部分、步骤相互重叠、贯彻始终。因此,有效地分析、甄别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和前提。农业科研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表1所示。

掌握风险来源,强化风险意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对于项目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开展科技改革后,很多科研计划取消或者合并,科研立项逐步向大型科研项目方面发展。大型科研项目参与单位多、投入巨大、执行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1]。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 关于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

2.1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主动管理、主动控制,认真分析项目和所处的环境、支撑条件等,理清项目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农业科研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农业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主动管理也是个动态管理过程,不是依靠经验一成不变的研究,而是主动跟踪整个项目周期。随着项目的开展,个别环节可能诱发风险;有些项目的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风险。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跟踪进行风险分析,才有可能早期预见风险的存在,从而对潜在风险和可能诱发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对于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更需要主动开展风险管理,包括密切关注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项目组成员的变动等,把项目风险降到最低[2]。

2.2 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中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从项目设计之初研究条件的_定、团队人员的配备、技术路线的设计、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进度的控制情况、项目目标的实现、市场需求契合情况以及对风险的整体认识、评估和预防能力等,需要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处理好项目实施的每个细节。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始终,而不只是在项目某一阶段开展风险管理。否则,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给农业科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进而导致项目失败。全过程风险管理还应包括项目结束后对成果的管理。项目成果是否能被推广获得效益,推广程度如何,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手段如何[3-4]等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是评价相关应用开发项目的关键,非常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保障农业科研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徐钰华,周力民.大型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初探[J].航空科学技术,2004(4):18-21.

[2] 邹超,朱光伟,姜澄宇.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4):174-176.

第2篇

摘要:在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借鉴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作业成本思想,结合科研机构具体案例,探讨了在科研院所如何基于作业成本思想建立项目间接费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以期能够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关键词:科研院所 间接费用 核算思路

面对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科研院所急需创新传统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机制。在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引入企业广泛使用的作业成本思想,可以比较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相对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一)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按其支出形式,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管理服务等间接成本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分析。根据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如何准确核算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目直接费用由于其受益成本对象比较明确,核算过程相对简单。项目间接费用因为其受益对象不明确,所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科研经费监管的新趋势。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其受益项目对象非常明确,可以根据成本费用所归属的对象计入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通常为每个科研项目设置单独的核算账号,用来归集项目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当发生与项目研发活动相关的资源消耗时,财务部门就会将该支出计入有关项目的直接费用核算账号。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科研绩效支出等。

如何将依托单位为项目研发提供的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对应的受益对象中,国家相关经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并对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一些规定。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紧跟国家科研经费改革的步伐,创新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简单分摊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在会计核算上设置“单位管理费”“能源消耗费”“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绩效”等不同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分摊给具体科研项目承担的间接费用。甚至有科研院所只是简单设置了“单位管理费”和“科研绩效”两个科目,在实际收到国家拨入间接费用时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全额提取计入上述科目,直接作为项目的管理费和科研绩效,并没有如实核算项目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只是先按预算金额全额提取,然后再定期合并冲减科研院所的公共支出。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各类企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核心,先确认和计量消耗资源的所有作业,再根据选择的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最终核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尽可能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决策及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基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结合科技研发活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析归纳出以下作业成本思想在科研院所应用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根据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能源动力、管理服务及人员绩效等资源的不同,汇总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如:实验室占用、仪器设备使用、能源动力消耗、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及支撑部门运行保障等。

2.划分所有作业的作业动因。通过分析成本消耗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如:实验室占用的动因是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使用的动因是设备使用的工时,能源动力消耗的动因是能源动力消耗的数量,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的动因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及支撑部门提供运行保障的时间。

3.归集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把各种类型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进行汇总归集,形成该项作业的成本库,如:一定期限内,实验室运行所需的能源消耗、维修维护、物业服务等成本,仪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试剂耗材、动力消耗、维修维护等所有成本,水、电、气、暖等能源动力费用,职能和支撑部门的办公费、人员费等所有运行费用。

4.合理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在划分不同作业动因及归集所有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的基础上,用各类型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数除以该作业动因的单位总数,就可以计算出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单位分配率,即作业成本分配率。

5.准确分配消耗作业的成本。根据成本对象消耗各类型作业的单位数量和计算的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就可以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消耗的所有类型的作业成本总和就是该成本对象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三、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科研院所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这里以S研究所为例,简要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过程。

(一)S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S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院所,着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和创新产业培育基地。研究所现有10个实验室,4个支撑平台,3个职能部门。2015年,S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近1亿元,项目间接费用近2 000万元。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基本流程。根据研究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平台及职能部门一起深入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沟通交流,结合研究所资源消耗的具体状况,将与科研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以外的资源消耗分为设备运行、实验室占用、能源动力、职能部门服务、支撑部门保障以及科研绩效等几类作业,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划分相应的作业动因,如:工时、面积、度数、项目经费等。

2016年4月,S研究所M实验室的X研发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的项目间接费用为22 100元,具体计算过程分析如下:

1.根据当月S研究所间接费用消耗的作业总成本及相关部门统计的作业动因单位总数,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如表1所示。

2.根据表1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结合M实验室及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统计的X项目消耗的作业动因单位数量,计算该项目当月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X项目应承担间接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科研院所要成功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核算方法,首先需要合理汇总所有作业,准确统计各类作业消耗的所有资源及作业提供的单位总数,形成作业成本库,其次要科学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各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有了准确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相关部门统计的单个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的单位数量,最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单个项目应承担的所有间接费用。在科研院所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四、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需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但是每个科研院所的定位目标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要合理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离不开科研院所内部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因此,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作业成本法思路能够有效执行。

(二)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的差异,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都会有所不同,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全程跟踪不同的研究过程,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

(三)合理计算作业动因单位数量。合理计算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单个科研项目消耗作业的单位数量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关键因素,各相关部门只有如实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各项目消耗的单位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及单个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五、结束语

全过程跟踪分析项目研发活动的所有作业,合理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核算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还可以共享相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消耗,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降低科研工作成本,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跨跃式发展。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4]11号.

第3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科研电子档案,管理好科研电子档案对于维护科研工作秩序、推动科研项目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措施,是加强科研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科研电子档案;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档案安全保障措施

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资料,是对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也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科研电子档案,管理好科研电子档案对于维护科研工作秩序、推动科研项目发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应建立符合科研单位实际需求的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利用需求、提升档案人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科研电子档案的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我单位正在建设新的办公大楼,大楼建设中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实验室场所,投入使用后将会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科研数据,必须对这部分数据进行及时归档与安全保管。为此,需要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从公共实验室管理和科研人员利用档案数据的角度看,在单位信息化建设平台之上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有利于防止科研档案资料泄密事故发生,便于通过身份认证方式把科研档案从系统严格的公共实验环境中转移出来,便于科研人员提取所需的或与所负责科研工作相关的科研档案,同时保护他人的档案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目前,我单位数据中心拥有近40TB的存储空间,这为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充足的业务负载空间。具体来说,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实验室桌面虚拟化环境建设。数据中心部分,在数据中心放置高配置的虚拟化服务器,内置桌面虚拟化软件,将需要在终端使用的操作系统全部内置于服务器中;实验室环境部分,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网络准入方式,禁止所有连接实验仪器的PC及终端设施访问外部网络,同时使用客户机模式部署近30个虚拟终端,通过网络连接所有实验仪器终端,所有实验仪器终端的数据通过内部网络交换至虚拟桌面系统保存,实际保存于数据中心统一的存储空间中;办公环境,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各自账号在办公环境终端登录虚拟桌面系统获取自己的实验数据。二是数据备份系统建设。构建基于实验室虚拟桌面系统的数据环境和数据中心虚拟化运行环境,使用专业数据备份系统,利用时、日、周等时间周期对相应设定的数据存储区域进行完全或差异备份,实现数据环境的安全可靠。三是网络接入系统建设。为单位多个楼宇提供接入设备改造服务,实现网络统一控制和管理。四是数据机房服务器迁移改造。为适应实验室桌面虚拟化运行环境及专业备份系统运行的需求,将旧有机房内服务器设施及网络设备迁移至新数据中心并进行升级改造。

2强化科研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措施

2.1加强档案载体安全防护

一是加强软盘安全防护。应严格执行软盘保管规范要求,选购高质量软盘,并统一使用规格;将软盘存放在无尘、无腐蚀性气体、无震动、无强磁场性干扰、温湿度适中的环境,环境温度应在14℃至24℃之间、湿度应在40%至50%之间;对加密盘进行严格管理,存盘时需显示文件名,解密后要进行归档保存;严格防范病毒侵袭,软盘需通过严格的病毒检测,并置于保护状态;尽可能将软盘存放转换为光盘存放,实现长久保存。二是加强光盘安全防护。确保光盘存放环境具备适宜的湿度与温度,一般来说湿度要在40%至65%之间,温度要在14℃至24℃之间;做到避光存放,防止光盘老化;采取定期读取档案数据、按期复制转存等措施,确保光盘的可读性。

2.2加强数据库安全防护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本科生;科研项目;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培养途径;评价机制

一、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1977年,我国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根据教育统计资料,我国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为570万,录取人数大约27万,录取率约为4.7%,这意味着,每21个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时的高等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1999年,高考招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其中普通高校计划招生156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48万人,涨幅超过44%,是当时建国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而据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消息,2011年全国大约有933万名高考生,招生计划大约是670万,录取率达到70%以上。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高考扩招为更多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生师比扩大、教室数量不够、容量不足的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缺乏的问题;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根据我们对所在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约有四成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几乎从来不使用参考书,约有16.17%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而对感兴趣的问题,希望业余时间钻研,但一直没有实施的比例高达40.85%。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存在一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

二、本科生科研素质及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上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除了通过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的考试以外,必须培养和形成一定的科研素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方能在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从相关报道以及部分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获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方面,还是在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方面,本科毕业生均缺乏足够的训练,尤其是实验和实践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更是欠缺,至于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演讲展示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均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与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同步发展。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选择高考志愿以及选课学习时有明显的避重就轻倾向,而某些高校为了保证生源、适应社会需求,缺乏对专业设置的长远规划,盲目跟风,使得一些专业的设置超出了社会需求。根据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6月18日的报道,目前文史类、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供大于求,理工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今年6月15日召开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副市长丁向阳表示“各用人单位需要的主要是研发人才、实操人才及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人才。”[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研发工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具备较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能力,都会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必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三、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能否很好地完成,取决于教学计划和培养体系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一般而言,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内培养和课程体系外培养两大途径来实现。

1.课程体系内培养

课程体系内培养一般按照教学计划完成。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具体来说,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教学计划中详细地规定了专业名称、标准修读年限、毕业学分、授予学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综合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学时分配、所占比例、课程名称等均有详细的说明。

课程体系内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是重要而意义深远的,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特别是经过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训练,学生们逐渐将所学的课堂知识和书本知识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外培养

课程体系外培养是课程体系内培养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增进协作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外培养包括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以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等等。本文仅以本科生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所谓科学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本科生的科研与一般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本科生科研既应该包括科学家从事的调查、实验等环节,又应该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研讨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而不能将其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式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由项目申请、项目实施、中期检查以及最后的鉴定验收等环节构成,一般要求最终成果要有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超出了一般研究性学习的范畴,虽然尚达不到科学家的研究高度,但仍然具备了科研项目的基本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继2010年“教育教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2011年按照学校申报北京市专项经费工作的安排,继续申报“教育教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该项目以提高本科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项目经费总额为120万元。拟在全校范围内支持165个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理工科项目90个,每个项目支持1万元,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75个,每个项目支持0.4万元。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教委以及高校对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并给予了鼎力支持。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共有18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得批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自主开展研究,不仅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科研方法训练,而且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增强了学习和思考的针对性,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根据学院团委的统计资料,我院全部18个项目均在2010年底顺利结题,发表的论文中包括核心期刊论文、国际会议论文以及普通期刊论文等多种形式,反映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收获。2011年我院又有20余个项目获得了经费资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

为了提高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加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同时便于教师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必不可少。

1.评价机制

对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其科研能力的评价。根据张潇潇的研究成果,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控制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指标。以知识能力为例,张潇潇将其定义为在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知识能力被进一步分解为4个要素:知识共享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指导教师可以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进行评价和分析,掌握学生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比较薄弱的能力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研究的经验比较缺乏,指导教师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从最基本的搜集资料、翻译文献,到研究框架设计、开展市场调查,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指导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

2.保障制度

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毕竟属于学校课程体系外培养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关乎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制定一定的保障制度对于该项目的顺利执行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各高校在执行本科生科研计划时一般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例如,东南大学对于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学生,学校将根据成果的创新价值,给予报销科研费用、计算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并可奖励学分、参加优秀生评选、免试读研和颁发奖励金等多种奖励。又如,福州大学对于结题评审合格以上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可根据《福州大学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奖励学分,或作为院系培养方案中科研训练课程学分。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也有同样的保障措施。但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激励政策,还应该有比较完备的项目执行跟踪检查制度,以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按照项目实施计划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停止执行或停止研究经费的下拨。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本科生科研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展研究工作,是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注重成果到注重过程。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评价的标准应不仅仅局限于发表什么级别的论文,或者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项目的验收应把过程考核纳入进去,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多少东西、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在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都应该成为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

第二,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能够参与到本科生科研项目中的学生人数都微乎其微,这使得高校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科研项目一般以一年为限,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得后续的科研活动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珍惜和争取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把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努力将其纳入教学计划,通过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和要求,促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

第三,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开展本科生科研项目研究时,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参与,需要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交流与沟通协作。但实际上学生之间在研究的过程中交流和讨论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定期开展交流的制度,因此达不到很好的头脑风暴的效果,经思想碰撞产生思想火花的机会很少。另外,学生的参与意识差还体现在其自主性方面的欠缺。有些小组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惰性太大,总是需要指导教师的督促,把本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成了负担,使科研项目的训练流于形式。有些项目甚至为了保证结题,存在指导教师代劳的现象。

第5篇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科研软件;需求分析;开发模型;质量保障

0引言

随着科研机构、高校承担的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这些大型科学工程中,软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1]、BESIII项目[2]中的数据采集软件、探测器和数据监测软件是获得物理成果的基础,而模拟软件和分析软件则直接关系到物理成果的处理和精度。这类软件项目有较深的物理学背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分析和设计方法,实现手段必须符合领域特点。例如,数据存储在粒子物理实验和空间天体物理实验中的要求不同,前者主要采用ROOT[3]格式,而后者则以FITS[4]格式为主,开发所用的常见库和工具也因数据存取格式不同而不同。此外,该类软件应用面较窄,仅限于某一科研领域,其开发很难由软件公司承担,因为软件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学习成本,而产品应用又受局限。因此,这类软件的开发一般由科研院所、高校自行承担。然而,目前我国软件整体实力与创新性还不强,人才结构也需要改善[5],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软件人才紧缺,且缺乏软件开发管理经验,造成软件质量不高。科研机构从事软件开发的科研人员学习能力强,热衷于追求新技术,如果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可帮助其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依托大型工程培养所需的软件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且还能为国家培养大批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该类软件项目的特点和科研机构现状,探讨其软件开发特点,并提出流程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1科研领域软件开发及其特点

1.1软件项目特点

(1)软件提出者。一般是项目科学家、顾问,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洞察力,也能较好地把握软件开发方向,但他们大多只关注宏观问题,而非技术细节,对软件不是很了解,不能用计算机语言和思维描述项目,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描述实现流程、细节,因此不能准确估计软件开发难度和工作量。

(2)软件开发者。一般为青年职工和学生,他们熟悉软件开发,但往往不能完全理解项目目标,也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过程,理解过程中往往思维局限性大,缺乏方向。

(3)软件测试者。多数情况下单元测试由开发者承担,集成或系统测试由其他人员完成,部分由用户完成。与开发人员相比,测试人员往往物理基础较好,掌握基本测试方法,但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测试体系,而且将软件测试当作“副业”,测试以功能实现为主,对软件细节不了解。

(4)用户。用户一般是物理工作者,他们熟悉研究领域的物理要求,但不能用计算机语言描述需求,往往需求不实际或不够明确。他们对软件要求较高,要求通过物理测试对软件性能和输出结果精度进行测试。如通过运行大数据量检查软件内存和时间消耗,以促进开发者进行算法优化等。

1.2软件项目开发特点

(1)软件需求不够明确。科研领域软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探测器和数据,涉及领域较广,而且需求不断变化。无论是软件提出者还是用户,往往难以用计算机思维或语言清楚描述问题;软件开发者对项目物理目标,特别是物理过程缺乏深刻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软件功能细节及需求。比如,对于一些数据分析软件,提出者或用户难以描述出软件需要完成的功能,而开发者对数据处理流程中进行的数据转换、修正、数据结构重组也缺乏深刻理解。

(2)人员结构较为单一。软件开发中通常一人需要承担多种角色,包括软件需求分析员、设计者和开发者,甚至测试者。这样的职位设定,人员分工不明确,难以深入把握某一领域(比如测试)的特点和方法,从而影响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3)软件实现细节难以把握。此类软件一般涉及复杂的物理过程,需要用一定的物理方法解决,但方法并不唯一,不同方法会对结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不同类型数据所依赖的方法也不同。软件开发中还有些研究性课题,只能以接口形式存在于软件中,但预留接口时往往设计较为简单,考虑的情况过于理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然而,如果设计时考虑得比较复杂,接口较多,又往往缺乏必要的软件技术和经验,不能有效把握细节。

(4)硬件频繁改动增加软件开发风险。软件依赖于硬件,设计初期软件是在理想的硬件设计状态下运行,但如果硬件发生变更或者运行影响因素增加,软件也随之变动,从而加大开发风险。

(5)软件测试及评估缺乏专业水平。由于开发者、测试者与用户的专业测试能力都比较欠缺,难以涉及到核心质量问题,往往无法全面对软件作出专业评估。

(6)人员管理难度大。科研机构、高校一般热衷于科学研究而不是工程项目本身,因此难以兼顾两方面工作。软件提出者和管理人员往往对软件工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对开发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对软件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7)软件不确定性因素多。随着工程实施,软件提出者、用户会不断改变、增加需求,加上开发者及测试者缺乏相关经验,代码开发不规范、开发人员流动性强等增加了软件开发的不稳定性。另外,为降低开发成本和难度,开发人员通常会引入现成的工具,这可能给软件开发带来隐患。然而,面向某一科研领域的软件开发项目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和大型专业软件相比,所需的项目功能不是特别多,部分开发平台具有可移植性,开发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英语基础较好。此外,很多工程与国外合作开发,可参考国外成熟软件,并方便引进一些免费的软件框架和平台,如Gaudi[6]框架、天文分析工具库Ftool[7]等。

2软件开发流程管理

2.1确定软件开发模型

科研机构,尤其是一些缺少经验的团队,习惯采用瀑布模型进行开发,主要由于该模型分阶段,且各阶段间存在因果关系,比较符合思维模式。但它会产生大量文档,到开发后期会凸显软件开发缺陷。适合科研领域的开发模型有迭代式模型[8-9](需求变更驱动型)、增量模型(功能驱动型)及快速原型开发[10]等。对于科研软件而言,模型选择需综合考虑软件框架稳定性和开放性、构件独立性以及项目组开发经验等。比如对于需求不明确、流程不清晰、算法不确定的项目(如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软件和标定软件等)采用迭代模型或者快速原型开发较好。此外,采用一种模型为主,其它模型为辅,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2.2加强开发流程控制

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模型,开发人员必须在每一次开发或迭代中完整实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步骤。各阶段的评审或项目报告尤为重要,项目前期要确保软件开发人员准确理解项目需求以及软硬件环境;中期阶段要确保开发流程和方法可靠;后期要通过测试确保软件运行符合要求。

2.3需求分析中注重物理分析

科研软件中一般涉及大量数据操作,而且过程比较复杂,一些原始数据要经过转换、重建、标定及修正等步骤,而且处理不一定是线性的,即相邻数据之间可能有关联。这些功能和性能需求不容易明确,需要着重把握。软件中还可能涉及一些物理算法(比如图像修正、频率分解等),因此在需求分析中需要着重进行物理分析,包括流程梳理、特殊方法和条件选择等。

2.4采用串行开发方式

科研机构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往往多项工作并行执行,给软件开发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可将相关性比较强的软件以串行方式开发,数据产品生成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可以依次开发。

2.5提高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软件开发过程中,保障软件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及绩效考核中的话语权,组建凝聚力强的研发团队,对软件开发的进度、质量进行考核。

3软件质量保障措施

(1)加强开发过程中的沟通。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带来软件开发需求的变动,用户往往只注重项目需求功能满足,而不关心软件的实现细节,所提出的功能或接口可能不切实际,因此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明确软件开发目标。

(2)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积极性。科研机构软件开发人员往往是科研项目的幕后工作者,其工作成果容易被科研项目成果所掩盖,所以充分调动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为必要。一方面,为其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尤其是展示创新性成果,如将开发中的文档整理成册等;另一方面,在基金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支持。科研机构职称评定主要依据取得的科研成果,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如采取同样的评审条件,软件开发人员与其他研究人员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将缺乏竞争力。可能导致部分人员不愿意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或者开发软件的同时还从事其它研究,从而影响软件开发进度和质量。因此,需要根据软件开发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优秀的软件工程项目负责人不仅是一个好的软件设计师,对软件实现细节能够很好的掌控,还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能科学配置资源。

4结语

面向科研领域的软件具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其设计方法、实现手段有很强的领域依赖性。本文从科研领域特点及软件提出者、开发者、测试者、用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需求难以明确、人员结构较单一且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在软件开发管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软件开发模型,注重流程管理,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LITIPEI,WUMEI.ThehardX-raymodulationtelescopemission[J].Physics,2008,37(9):648-651.

[2]LITIPEI.HXMT:achinesehigh-energyastrophysicsmission[J].NuclearPhysicsB,2007(166):131-139.

[3]BESCOLLABORATION.PreliminarydesignreportoftheBESIIIDetector[Z].2003.

[4]TheROOTTeam.ROOTuser'sguide[EB/OL].https://root.cern.ch/drupal/content/users-guide.

[5]WELLSDC,GREISENEW,HARTENRH.FITS:aflexibleim-agetransportsystem[J].A&AS,1981,(44):363-370.

[6]APrimerontheFITSDataFormat[EB/OL].http://fits.gsfc.nasa.gov/fits_primer.html.

[7]刘丽梅.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BARRANDG.Gaudi-asoftwareconfigurationmanagementtool[C].ProceedingofCHEP2000,2000.

[9]FTOOLS.Ageneralpackageofsoftwaretomanipulatefitsfiles[EB/OL].http://heasarc.gsfc.nasa.gov/docs/software/ftools/ftools_menu.html.

[10]张海籓.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师迎海,何雪慧.迭代式软件开发模型研究及应用[J].微处理机,2015(1):55-57.

第7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质量管理 有效控制

科研部门的主要产品是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研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以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为借鉴,对科研部门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1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称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它可以有效达到质量改进。ISO 9001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2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2.1 项目立项阶段(设定质量目标)

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目标很难完全用量化的方法控制,只能是定性、定量方法的结合,在科研项目的计划中对项目的质量计划往往也是作部分量化,大多是规范性的要求。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以管理过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并注意在管理和效果间取得平衡。

从提出需求开始,到签定科研项目协议为止,是项目管理的关键。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组织和评审项目申报书、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签订项目合同。

2.1.1 项目申报人应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确定拟申报的项目名称和关键词。

2.1.2 项目立项查新。项目申报人应查阅与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了解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判断自己的项目是否已有人开展了相近的研究工作或其研究深度。

2.1.3 项目申报人应综合以上内容填写《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情况组织本部门学术委员会和有关专家(与自己项目有关的专家应回避)进行审核,科研管理部门应将专家评审意见及时反馈,合理归纳与采用。

2.1.4 《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经评审合格,填写《项目评审/推荐意见表》。经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评审记录随质量记录一同归档保存。

2.2 项目研究阶段(制定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

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审批仪器设备支出、协作费用支出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的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在合同签订后,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承担科研项目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质量、进度;负责组建项目技术组。负责人应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策划应建立在项目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书面的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详细分拆情况、到某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实验的具体方案、人员的分工情况、重要节点的设置与检查方法、经费的使用计划、风险分析等等。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应真实客观反映项目的实施路线,同时也是考核个人工作的依据。

项目组成员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科研设计工作,对项目成品的质量和进度负直接责任。

在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专项质量计划》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全过程中项目组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及协调工作;负责监督项目工作进度有否按计划进行,《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由项目组填报,科研管理部门核对);有关信息应形成记录,并作为质量记录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保存。

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目标、关键技术、效益分析、项目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本部门审查意见。

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投入产出分析、下年度实施计划。

2.3 项目审核阶段(质量改进)

对科研项目的总结评价(审核),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福建省环科院对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采取项目负责人、部门审核、院部审核和审定的三级审核制度,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三级审核制度是科研单位全面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提高科研项目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实施过程进行认真策划,注重项目负责人作用的发挥,对预研项目的主要过程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有利于掌握研究进度和解决关键技术,从而实现研究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

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技术总结,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就项目名称和关键词进行技术查新并出具《技术查新报告》。及时编制《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内部审核,填写《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科研项目内部审核单》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负责人审查意见、责任部门审查意见、科研管理部门意见、院技术审核意见、审批或审定。项目组应根据部门审核、院部审核的意见再次组织编写人员进行修改并编制修改说明。

2.4 验收阶段、成果鉴定(质量保证)

验收过程主要是对研究项目的审查,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验收部门对照任务书的有关内容(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关键技术、技术文件)进行,并仔细核算财务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确保项目以通过验收。

成果鉴定是确定预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手段。鉴定时应尽可能收集证明成果水平的客观评价资料,如文章发表的档次、数量、被引频次、查新报告、成果的反响与应用情况等,鉴定结论应准确科学。

项目组根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报告,形成科研报告终稿。经审批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申请书》,同时准备申请书附件正式向验收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专家评审工作。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证书》,送项目下达部门确认,《科技成果登记表》,报送有关部门。并按《环境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归档。

2.5 科研项目归档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严格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在科研质量管理中十分重要,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科研记录的完整性,利于基础资料的保存并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价值。

科研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科研项目验收(评审)通过后,项目责任人应按《科研项目成果归档目录表》中所要求的内容提供归档材料,以保证科研成果及时归档。

其中原始记录是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研究活动产生的记录:项目建议书、申请书、合同、调研报告、研究方案(实验记录、检测记录、讨论记录)、总结报告、验收报告等。

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产生的质量记录记载了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情况,如《合同评审记录》、《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信息交流记录表》等。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溯科研成果的源头,应高度重视管理,把科研课题档案工作与科研计划、检查、验收和成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同步管理。

3 结论

ISO9001系列质量体系已被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在产品或服务责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措施。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建立文件化的科研过程质量管理。各机构(单位)通过第三方审核,为顾客提供了质量保证。对于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单位),说明已建立了一个完整质量体系;能够有效控制项目研发(生产)过程的质量;具有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力。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的,该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等自我评价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持完善。定期评审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寻找管理中的差距和改进的机会,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使认证资质的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宋永杰. 关于科技管理系统性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0,(7):24-27.

第8篇

2008年,甘肃省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确定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充满活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今年3月,甘肃省印发了《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

目前,甘肃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

9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举行全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会,通报该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此前,9月15日甘肃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论证会通过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方案。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三大特点。从甘肃省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二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等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强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3年投入近20亿元。根据甘肃省政府通报的情况,目前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实施方案已全部形成,其中部分计划已得到有序落实。尤其是在投入方面,3年来该省在领军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上投入约20亿元,保障了人才开发的优先投入。

甘肃省专项人才开发的18项保障措施

1、启动重点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工程;2、扩大实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3、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制度;4、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5、加强甘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6、建立急缺特殊引进人才政府投保制度;7、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8、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机制;9、实施离乡人才智力回归工程;10、建立重点发展领域企事业单位推介宣传制度;11、建立人才协调服务机制;12、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1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1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5、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16、实施全素质人才培训工程;17、努力形成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机制;18、实现人才开发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湖北首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

9月5日,《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令人关注的是,湖北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实施6项重大人才工程的优惠政策措施。

湖北省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政策措施

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人不少于10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其所在单位还要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一次性给予10万、5万、3万元补贴。

“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在汽车、能源、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和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中选拔中青年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重点,以使用为根本,培养五大类10万名紧缺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55-03

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成为其核心动力。近年来,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长期计划以增强人才竞争实力,国家教委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市场看,企业缺失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科学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物流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国内。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如何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徐玲玲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刘丹通过对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课程教学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2]。赵晓丹等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卢海燕针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其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评价机制[4]。孙慧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5]。马乐等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6]。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张运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为前提,提出了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林B嫔等在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筑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8]。周泰等总结了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9]。孙卫华,王成林结合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探讨了物流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10]。

2.国外。国外的物流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物流教育、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及从业资格认证。其物流实践教学有三个典型模式:①德国。其特点是“双元制”培养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物流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大大缩短了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②日本。其特点是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日本的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不仅强调多元化,而且突出特色,可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另外,企业和物流协会也非常注重物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系;③美国。其特点是兼顾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教育体系。美国既重视正式的物流人才学历教育,又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从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倡导下,美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综上所述,国内外主要从培养目标分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体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以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分析为指导,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或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分析物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基于此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提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专业物流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物流流程,精通供应链管理,具备创新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规划方法和优化理论,对物流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在各个行业领域能有效结合物流与本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为企业创造价值。综上,创新型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有: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对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其次,具有突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环节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设计和优化物流系统、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和很强的适应性,在工作中能科学将物流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具体问题。

2.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结合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构建逐级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应特别重视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设置。首先,基础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实践能力。其次,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类课程设计,如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和优化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课外实践环节设置的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强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下。

1.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的基础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可采用⒎⑹剑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尝试创新,成为主动学习的人。该部分包括基础实习、实验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基础实习可开设金工实习、物流技术装备实习、供应链认知实习、国际货运实训等,基础实验开设基础机械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上机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设计性课程设计主要由机械设计、物流装备设计等组成。其中,物流技术装备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物流装备实验室或物流场站、港口等地,了解各种现有装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条件。国际货运实训是在学习了国际物流学之后,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国际货代的基本工作与责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将机械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包括减速器设计等。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是结合设施规划理论与题目数据相结合,进行厂房总平面设计工作。物流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结合机械设计原理和给定题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物流设备设计,如带式输送机设计。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课程应以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物流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课程设计可以开设供应链优化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同时提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成果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的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物流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结合工作及参赛需求和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组成。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专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竞赛项目加以引导。主要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物流设计大赛。该专业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较为重视,每届都通过校内选拔,选派优秀学生与老师积极参与,并已取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申报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专业老师鼓励和引导下,组成研究团队,使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是保证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措施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的关键。

1.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国内高校应建设物流工程仿真实验室、物流工程模型实验室等,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通过参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将科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和实验课程,指导本科生在基地开展创新研究、毕业设计训练等活动,接收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②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生产实习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学校应积极联系,与乐于接受和培养高校实习生的实习单位建立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2.师资队伍建设。①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为教师提供到物流企业学习、调研的机会,培养一批既懂物流基本理论又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规律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实践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提供保障。②专家和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学校可聘请行业专家与物流企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学生座谈交流,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人才需求与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早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储备。

3.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的单一考核制度,还应重视学生平时上课与完成作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建立更客观、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对知识的传授结果考核的同时,还应考核授课的态度、方式与手段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培养出满足当今人才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根据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保障措施。该体系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效缩短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高校物流人才就业难,企业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τ诒U咸逑笛芯坎还蝗面,着重强调了实践环境、师资队伍和制度激励的建设,对学生主体考虑的较少,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32(4):273-275.

[2]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8):142-146.

[3赵晓丹,吴春华,周振,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06-209.

[4]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3,(10):183-184.

[5]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6]马乐,李楠,张莹莹,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7]张运.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22-23.

[8]林B嫔,张晓西.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4,(6):11-12.

第10篇

关键词导师资助制 功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Function and Approach of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mplementation

HU Maob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n Research Univers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selection of postgraduates,and increasing their enthusiasm to study and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Besides, It '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growth of instructor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multi-subsidy system. What's more, strategies to different situations,complet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function; approach

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导师资助制”不仅成为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各界热门的话题。学术界,有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实施导师资助制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和减轻博士生的经济压力。①尹玉玲对我国实行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的意义、前提条件、难点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建立研究生导师资助制提出了建议。②方展画③和李昂④对美国的研究生导师资助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来茂德等介绍和分析了浙江大学采取的导师出资“递进式”。⑤陈花玲等对西安交通大学导师资助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⑥笔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功能进行分析,对研究型大学导师资助制实施的途径提出建议。

1 导师资助制的内涵

“导师资助制”是以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与导师部分研究经费为研究生奖助金的重要来源,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将研究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与是否能够获得奖助金相挂钩的资助体制。导师资助制中,研究生获得的奖助金不是根据研究生这一身份而给予,其本质是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获得的合理报酬。导师资助制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奖助金的资助强度,扩大奖助金覆盖面,增加奖助金总额度,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因此,导师资助制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形成研究生学习的竞争局面,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保障水平,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转变,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障措施之一。

2 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功能

2.1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选拔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教育,研究生是高级研究型人才的后备军。实行导师资助制后,研究生能否获得奖助金及其数额的多少与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表现相挂钩,导师需要给参与其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津贴,这导致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生和导师的利益直接相关。为了保证研究生具有参与科研的能力,且能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导师对研究生研究潜力的考察就由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导师就会客观、准确、公正地对待考生研究潜力的考察,在复试过程中更加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利于将具有研究潜力的考生选,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保障。

2.2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导师资助制的目的是促进导师吸引研究生参与科研,激励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研,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生要胜任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导师的科研,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知识。导师资助制将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奖助金及奖助金额度与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表现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积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导师资助制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管理责任,促进导师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对研究生鞭策和指导,有利于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研究兴趣。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导师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从中得到启迪和激励,从而处于高激发状态,就容易取得科研成果,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导师资助制提高了研究生获得奖助金的可能性和额度,提高了研究生生活的保障水平,解决了研究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使研究生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2.3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导师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有参与科研的机会,并从中得到成长。导师资助制对导师实行优胜劣汰,促进导师的竞争。实行导师资助制后,有科研项目、指导能力强的导师自然会得到研究生的青睐。能够吸引研究能力强的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导师,所申请到的科研项目自然会出色地完成,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自然会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会在“教学相长”中得到提高,在下轮申请科研项目和招生中会取得良性循环。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不高的导师自动会“下岗待导”,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他们会自动加强充电,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提高导师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就由外在要求转换成导师自身内在的迫切需要,这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导师队伍的建设。

3 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途径

3.1 建立多元资助体系下的导师资助制

导师资助制只是研究生资助方式的一种,不能将其等同于研究生资助体系,它的资助力度和作用不能替代全部的资助模式。研究型大学学科的多样性,研究生能力、兴趣、层次、经济困难程度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型大学资助体系的多元性,导师资助制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有利于研究生的发展和保证公平,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包括导师资助的几种受助资格。要加大导师对研究生因参与科研而提供的补助,导师资助制应成为导师负责制的重要的一部分,明确导师与学生的责、权、利。明确助研津贴是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并由导师给出评价后,发放的补贴。助教岗位由院系根据教授的工作量决定是否给其设立。明确助教津贴是研究生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发放的补贴。研究生作为研究助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组织动员校外其他个人和单位来设立联合实验室或奖助学金。

3.2 建立与导师招生计划相联系的导师资助制

导师招生计划的制定应强化以科学研究与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统筹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为纽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招生联系起来。在保证各学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模的前提下,向科研与创新倾斜,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形成机制。可采取将招生指标与对导师扶持的基金相挂钩,学校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每学年各单位的扶持基金和指标,由导师向所招生的单位提出每学年的扶持基金的申请,由所招生的单位根据导师的科研情况和学术水平在本单位扶持基金和指标中审批。⑦导师招生计划既要保证研究生培养紧密地结合科学研究,也要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落到实处。可以在对导师的招生规模进行刚性约束的同时,规定导师出资金额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递增,以此对导师的招生规模作出柔性的、合理的约束,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⑧

3.3 建立类型与层次分明的导师资助制

实施导师资助制时,应该根据各个学校、院系、学科自身的特点灵活地制定导师资助制,切忌“样板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由于其阶段的不同,在参与导师课题的机会和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区别对待。应该提高博士研究生享受奖助学金的额度和延长其享受奖助学金的时间。不同的学科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和科研经费的额度上有着很大得差别,所以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区别对待。对于导师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对待,已经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导师要求要高些,对于正是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起步阶段的年轻导师,要求要低些。对于科研经费较少的学科的教师、青年教师、科研经费暂时较少的新研究方向的教师和新引进的教师,学校应该以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作为经费来源,设立扶持基金,由导师申请,作为研究生资助经费的来源之一。

3.4 建立使导师资助制顺利实施的规章制度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制定研究型大学导师资助制的引导性政策,行文规定在科研经费预算中设立人工费用的项目,完善现行科研经费核算体制。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导师、学生在导师资助制中的权力和义务,并保证其具体落实。学校应该给予导师在招生中充分的自,并给予研究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学校应该保证各种基金的资金充足并及时到位,应该保证导师申请基金的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合理,使各种基金真正起到促进导师加强指导和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的作用。导师要确实给学生提供自己应该提供的各种补贴,在给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指导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接受导师资助以后,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协助导师完成教学工作,保证完成基本工作量。

本文是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10yjx03)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徐敏.博士导师资助制的“加压”与“减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48.

②尹玉玲.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在我国实施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1-24.

③方展画.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学费及资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67-70.

④李昂.在研究生阶段增设美式研究资助及科学基金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4(6):346-348.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科技;项目;管理

1贵州水利现有科技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贵州水利系统各单位承担了省级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有科技基金计划、重大专项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等,承担的水利部项目计划有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948”计划等。附图为贵州水利科技计划体系图。在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下,贵州水利科技围绕解决喀斯特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为贵州省水利建设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以贵州水利建设为依托,共开展了6项水利部“948”项目、公益性行业项目专项、科技推广和项目等应用研究、2项省级重大科研专项、14项省级社会发展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攻关等项目研究,省水利厅自主立项开展了《复杂地基上混凝土高拱坝抗震性能研究》等71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3项,编制完成1项水利行业标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完成《全坝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DB52/T720-2010)等2项地方标准,立项开展4项省地方标准《贵州省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测定技术规程》等编制、参与了水利部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启动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机制不完善。“十一五”以前,由省厅自主立项的科技项目管理立项机制不健全,缺乏专家评议程序和科学决策过程,由于水利科技项目资助力度不足,水利与科技厅、教育厅等各单位间科技项目计划缺乏有效信息共享,也存在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立项问题,产生效益低下,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现象,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够。

(2)承担单位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贵州省水利厅自主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有3个中止,占立项数的4%,已完成项目中,有5个不能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占立项数的7%,主要原因是负责人更换、项目实施中遭遇自然灾害等问题。未完成预定计划的主要原因是立项时承担单位对项目研究方向调研不够,对拟达到的目标计划制定不切实际,也有对承担单位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评估不到位等原因。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对科技项目执行中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项目规范化管理不到位。当前,各级的科技任务多是传统过程管理,主要通过阶段性考核、现场检查、汇报会等方式进行监管。如省科技厅立项的项目,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水利厅并没有真正监管权力,仅仅签署任务书时知晓,沟通不畅。项目主管单位受人力时间、专业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通常项目出现问题后,再被动进行调整,往往只对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他项目监管方式也多是中期,年终时,根据项目承担方填报的年度执行情况开展常规检查或者现场抽查等,很难全面深入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的情况,项目执行不易到位。科研诚信体系制度也还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管,对项目实施中存在较大问题者也没有严格惩罚措施和手段,仅仅只是几年内不予再申报新项目。

(4)项目预算执行不一致。虽然在项目任务安排时都做了预算编制,比如水利部也采取了项目负责人约谈制等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但是各来源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差异较大,进展不均衡,预算编制和实际使用脱节,测算依据不充分,执行过程中变更较多。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足,实际情况与预算情况不一致等等,影响资金计划的下达。

3当前科技改革的需求

2014年,国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系列部署。根据改革方案,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监管等。并将对国家层面近40个部门管理、近百个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合并整合,避免再出现项目不能聚焦战略目标需求,多头申报、重复资助等问题,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适应创新规律。水利部现有水利科技计划体系是基本完善的,涵盖了科技创新的自主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推广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根据国家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治水思路,和《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水利部与各部委共同开展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科研项目不能聚焦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方向的等问题。贵州省科技厅也针对省内出现的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重点问题开展了改革探索,即科技计划的“452”架构,着力四大改革举措,优化五大计划体系,形成两大功能体系,并在2015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开始施行。新申报方式强调按照目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的科研方向聚集资金,整合资源,集成攻关;同时以后补助支持方式推动从项目管理向创新管理方式转变。“452”架构改革部署,重在强调资源统筹、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功能发挥,参照中央后补助管理方式,依据刚刚出台的《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规定》,分先备案后补助、后审查后补助、科技服务后补助三种方式进行管理。这些对行业科研管理部门原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在解决水利发展需求的关键问题上,保证项目实施可以产生既定的科技创新或推广目标越发显得迫切和必要,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已成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建议

(1)创新申报项目方式。根据改革的要求,国家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成五类: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省级层面的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三类计划,都强调将自上而下的战略研究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创新相结合,强调创新目标、技术产出、服务经济社会等指标,从而形成创新功能体系;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计划,以企业创新行为的绩效以及各创新要素服务企业的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成果转化体系即后补助功能体系。作为省级行业部门,更应该根据当前水利建设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行业内科研力量,改变原来分散申报的模式,结合需求提出重点能解决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能推动提高整合行业科技贡献率的项目。

(2)加强项目监控和评价体系。为了保证项目立项、监管科学、客观、公正,各单位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更需要引入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开展科学的项目评估和监控评价体系。如:完善科技项目评估程序,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库,发挥行业内专家的决策支持作用。可以通过同一个问题引入竞争机制确定承担单位,也可以通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邀请招标等确定。在中期评估体系上,关键是现场考核、时间进度和验收管理上,应加强未结题项目管理,对不能整改、不能按时结题的单位记录信用管理体系,视情况减少今后项目的立项数。

(3)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具体项目的模式。科技项目的监管评估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水平,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有专业背景的中介组织替代政府部门延伸行使部份管理职能,参与项目跟踪反馈,在独立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计划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管。

(4)推进科技计划信息化管理。改变传统人工评审时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根据顶层设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包括立项审批、合同管理、预算申报管理、中间进度实施控制、项目验收、成果登记等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并可实现资源共享。贵州水利厅也根据当前科技改革的情况,组织开发了贵州水利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建立了水利科技业务数据库,在项目申报、专家论证、审批立项、进度跟踪、验收等环节实现网上管理,可方便地实现水利系统的相关文档和资料统计、查询、管理,并可提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服务。当前,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在实施,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还存在着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科研难题和新技术推广需求。在新的形势下,科技计划管理也要统筹衔接水利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以水利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来引领各项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伟.对科技项目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6).

[2]李旭红,徐玉高.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1,(9).

第12篇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1.基本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一层次的实验即基本性实验对应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按照原教学模式执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教学原则和三点教学方法。其中,“两个原则”一是把实验的主动还给学生;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实验结果比较、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提问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基本性实验的兴趣。

2.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学生的遴选、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两方面。学生的遴选即是如何确定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遴选时不仅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也要综合实验室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取得较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应适当控制选做本层次实验的学生人数。从教学实践看,每学期开展第二层次实验的项目数以4~6项为宜,最高不超过8项,同时限定每名学生最多可选实验项目为2项。这样,既能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仪器设备数量充足、实验指导教师到位),又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参与该层次实验的学生比例从2011年秋季学期的15%增加到2013年春季学期的37%。今后,随着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设备、师资队伍等),这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但考虑到创新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效果等情况,教学团队的全体4名教师认为其比例最高不宜超过60%。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应考虑实验室专任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课程安排等情况,原则上以任课教师为主、实验室专任教师为辅进行共同指导。如有特殊情况(上课时间冲突等),则应由全体教学团队人员协商解决,或安排在周末学生无课的时段,以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属于选修实验项目,通常由若干名学生,如3~5人组成实验小组,多数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经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再开展实验。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团队合作给少数只为混学分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性实验没有固定的实验课时间,且实验总学时数也不能事先预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整个实验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4.创新性实验的成绩评定目前我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权重依次为70%、20%、10%。开设创新性实验后,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又应避免出现学生为提高成绩而一哄而上、争相选做第二层次实验的现象。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进展及完成效果等情况,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共五档进行评定,并据此酌情额外增加学生的实验成绩。比如,当第二层次实验的成绩为“优”时,可额外增加该生的实验成绩10分,并按相应权重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内容层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如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建立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既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二、层次化教学模式长期有效的保障措施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掌握新的实验技术或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为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长期稳定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确定合适的实验项目

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首要工作是选题。选题要有创造性的因素,最好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便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选题应该优先选择源于科研项目,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工作技能以及创造性。此外,为保证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长期运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应不断推陈出新。从实验教学实践看,采取了如下途径确定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入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以及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实验内容作为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与建材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技项目,以及学校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项目等,另有少量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置。

(二)经费来源和相关配套政策

创新性层次的实验项目所用原料、药品及仪器运转与维修费用等经费开支,都应进行相应配套与完善,以形成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各类创新项目或科技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项目、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及其他项目,或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设置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等形式来获取经费支持。2011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共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第二层次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1项、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2项、教学研究项目2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

(三)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保障机制,包括条件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8-9]。条件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筑材料实验经过自2009年秋以来的累次建设投入,实验设备、场地及环境等都得到显著改善,完全满足表1、表2所列项目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在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政策,如:对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适当加分,指导教师评职称时优先推荐等。不仅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还鼓励教师参与第二层次实验教学。

(四)加强过程控制

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控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方法,采用中期答辩和评估、定期召开小组汇报和讨论会等方式[5]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对第二层次实验项目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可以了解实验进度,并以实验方案方法的完善、指导等方面开展讨论,检查学生实验日志、实验的收获或思考内容、实验分析报告等,对前期工作作出评价,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实验小组按进度完成预定任务。中期检查是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院(系)组织相关教师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而专家的评价起到诊断、督促、启发、指导作用。建立并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创新学分、综合测评加分或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资助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表明,加强过程控制是开展第二层次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五)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与制度,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培训,增强业务能力,使其能胜任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经常参加相关的实验技能和业务能力培训,并将这两点作为教师职称申报时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

三、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经过2011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共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知识理解,扩展知识体系。学生根据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要求,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以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实践与理论的异同,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扩展了知识体系。

(2)通过采取各种激励和条件保障措施,营造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秋开始实施土木工程材料层次化实验教学以来,在2012年成功申报2项校级求索创新活动项目(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2013年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掺磷渣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学生依托创新实验项目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粉磨时间对磷渣粉活性的影响》于2012年11月发表在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PreparationofReactivePowderConcreteHavingHighVolumeofPhosphorousSlagPowderandSilicaFume于2013年5月发表于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第738卷。

(3)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四、结语

第13篇

五大工程、六大保障,用标准化助推科学发展

根据《意见》,重庆市将通过实施现代产业技术标准引领工程、统筹城乡技术标准助推工程、内陆开放技术标准促进工程、城市品质技术标准提升工程、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工程,大胆将标准引入到农业、工业等经济领域和民生领域,抢占战略产业标准制高点,拓展标准覆盖面,加快推进该市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率先走出一条标准化助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路子。到2015年,实现制定和修订各类标准总量进入内陆前列、基本建成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框架的目标。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意见》提出强化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指导。将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二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专题规划;建立健全政府对采购、科研、税收、奖励制度等方面支持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重点完成科技工作与标准化工作衔接、标准创新奖励等办法的制定,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各级财政安排、部门纳入预算、争取国家支持、承担单位主要投入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市政府建立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各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奖励补助办法。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标准化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课程、职业院校开设标准化专业。五是完善标准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西部地区检测基地,高起点规划建设市标准馆,完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六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设立“重庆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对研制和采用先进标准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单位给予表彰。

拟建标准创新联盟机制

2月16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与市质监局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建立标准创新联盟机制。拟重点在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建立全市技术标准战略项目库。结合重庆市“十二五”确定的重点产业和民生导向,共同研究确定一批技术标准战略重点项目,建立标准项目库。二是推进务实合作。每年联合推出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重大项目,实现技术标准战略性创新,研制一批具有独创性的“重庆标准”,抢占行业、产业制高点和话语权。通过逐年实施,集中凸显技术标准战略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三是加大重大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力度,将标准化纳入全市试点示范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逐步解决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等环节标准缺失问题。

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技兴林、科技富民”为主线,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立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工程示范项目、基地示范项目、科研项目)或课题,深入农村、企业、基地推进试验示范、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林业资源扩大、新技术普及、新成果转化,打造一支谋事、干事、干成事的新型林业队伍,强化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林业工作水平,实现林业增效、产业升级和林农增收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

-2015年。

三、活动形式

组建林业课题组,下设若干组,包基地、包村、包户、包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

四、活动原则

(一)林业课题组成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

(二)课题带头人与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

五、参加人员

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处室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其他行政人员自愿报名参加,各县有关人员可报名参加。

六:活动内容

(一)成立课题组。以正高级林果专家、工程师和重点工程(基地)管理人员为课题带头人,组建林业课题组。

(二)确立课题(项目)和课题组成员。课题带头人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十二五”林业规划》中的林果技术推广计划、果树花卉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重点产业项目规划表(附后),围绕我市主栽树种,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分别提出一个科研课题或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林果工程(基地)示范项目,确定课题(项目)拟参加人,填写《市林业局-2015年林业课题攻关计划表》(附后),于月日前将表交到“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根据林业课题攻关计划确定8个课题和8个课题组,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协调分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可参加多个组的工作。

(三)活动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观摩、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员:果桑科技处、推广站、造林处、退耕办、森防站、项目办、绿化办、办公室、人教处、计财处负责人。

“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设在局果桑科技处,由果桑处、人教处、办公室、计财处派员负责“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日常事务。

第15篇

首先这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增加校内文学研究团队的外部支持,如学校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配套相应的一部分经费对项目组进行建设,以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科研部门对部分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每年均投入十多万元供采购小型仪器设备,并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团队成员对外交流;教务部门可用科研成果冲抵教学工作量;后勤部门提供办公条件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件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很明显。其次在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增加团队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让团队成员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增加团队的沟通,增进协作,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例如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的部分团队,每学期会定期安排会议交流,探讨近期完成课题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等,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法;在项目申报前期成员对申报书进行交流,相互提出问题与建议,加以改进;这些举措有效的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项目完成的进度与质量,提高了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科研质量。

2学生科研团队

2.1实行导师制与指导

毕业论文让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技能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师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笔者所在的宜春学院生物类专业,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接触专业课开始,都会进行学生和教师的相互接触,接触中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业、生活、爱好等个人情况,达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据学生意愿参与到学生科研团队学习,教师可依据科研内容与其本科论文相结合开展指导工作。此外,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本科院校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学生本科四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综合性科研训练教学环节。按照一般学校的培养方案安排,毕业论文完成往往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工作,但那段时期,考公务员、找工作和实习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放任自流的话常常使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教师通常会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体问题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前一年将题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构思;同时对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团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2.2对学生科研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思考

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借助教师的课题和项目为依托条件,为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技术的一批有协作精神的学生群体。生物类教师的科研往往实验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不少实验试剂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严格管理,因此,在团队设立之初,除教师指导外,需要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负责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师可组织参加部分学术活动,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共同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阶段性的工作后,可适度安排一些团体的娱乐活动,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提升人际关系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可引入组内淘汰机制,即通过观察团队各成员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可将消极应对项目的成员淘汰出团队,再引进拥有较高兴趣和较好研究态度的新成员,采用能进能出的机制来提高研究状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很多地方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大学生创新竞赛、大学生实践项目等活动,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科研素质的培养,主动性不高,往往是极少数学生有积极性,不少是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项目申报,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数学生缺少科研训练及独立的科研思考意识,同时也暴露出科研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高,还应有更多的辅助保障措施进行实施,如可采取科研项目结题答辩或,并结合指导老师意见的对应学分转化机制等。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