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与生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与生活论文

第1篇

我们班有八个环保小卫士,我们不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卫士,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上午去做一件跟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

早晨,我7:00就起床了。当我穿好衣服时,我听见窗外传来“沙沙沙”的声音。我抬头向窗外望去,哇!天灰蒙蒙的正下着小雨。我一下子变得没主意了,心想:怎么办呢?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一下。不行,我不能说话不算话。记得爸爸说过:做事情要讲原则,不能做个言而无信的人。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我都要去。

于是我打着雨伞,拿着塑料袋和筷子去了我和同学们事前约定的地方,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去捡路边的垃圾。我一个人一边打着伞,一边左看右看,等着同学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一分一秒地流着,过了好半天都没有一个同学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些着急,又有些生气,感觉好像被欺骗了一样,最后我想干脆先回家打电话问问同学们到底来不来。

我又打着雨伞回到了家,刚一进门,电话就响了,原来是李昀珂妈妈打来的。她妈妈说叫我们等雨停了再去。哦!原来是因为下雨,同学们怕爸爸妈妈担心,避免生病。所以我也就不生气了。后来我又和李昀珂约好了,等雨停了我们老地方见。

快到9:00的时候雨真的停了,我迫不及待地拿着工具去了我们约定的地方。马上开始了我们今天的活动。我们一边走,一边捡,捡完路边的又捡草地上的,这时丁雨萱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我们三双明亮的眼睛认真地寻找着每一个角落里的垃圾。不到一会儿,我们的袋子就被烟头、果皮、纸屑胀得鼓鼓的。我们捡了一袋又一袋,我们的手弄脏了,可是当我们回头看见被我们捡得干干净净的马路和草坪时,我们开心地笑了。更让我们开心的是那一群大人们不时的夸赞,不断投来的赞许的目光,让我们笑得更甜了。

第2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现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来导入新课,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出课题后,我并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哪些病会传染?怎样预防传染病?”

这样由教师设疑转到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将提问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观察对比、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创设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观察对比幻灯片中狂犬病和近视眼的图片,并说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与健康人接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然后马上播放动画: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1、新流感:简单介绍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2、“非典”:“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世纪顽症,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熏陶下,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的问题。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转入巩固练习,以一个具体病例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六、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课件展示:课外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每个小组书写一份调查报告。又一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第3篇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一】

在这四年本科学习接近尾声时才能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飞逝,在家乡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胡毅夫教授,胡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思维敏捷、锐意创新的研究风格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

衷心感谢彭述权老师、樊玲老师,彭老师学问扎实、思维开阔、治学严谨且具有创新精神,在试验研究上的认真和细致让我肃然起敬,在理论分析上的高屋建瓴让我钦佩;樊老师在试验方案和现场给我们的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的试验柳暗花明,让试验顺利开展。

感谢和我一起做试验的塔里木大学的王强、马光诚同学,感谢所有在我科研和生活中给我关怀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感谢我的家人,一路走来,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包容和激励。是你们热切的期盼和温馨的鼓舞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勇往直前。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马元军、乌青松、马莉、谢小明等。难忘四年与大家的朝夕相处,那些曾有过的争执与欢笑,并肩奋斗与酣畅对饮以及汗洒疆场的意志与酒入愁肠的情谊,都是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同学志四海,天涯犹比邻。分别的日子里,青春永不散场。

纸短情长,想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一次转身过后,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航程。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只为了不期而遇或相约而至。前路漫漫,大家且行且珍重!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二】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理信息服务演绎推理研究对本研究工作的资助,该基金课题由苗立志老师负责,研究期限为XX 年1 月-2XX年12 月。本文研究工作是在苗立志老师耐心指导下完成的,苗立志老师总能给我提出建议,使我把握住方向,非常感谢苗立志老师在我本科四年学习生涯中,对我生活方面的帮助、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科研工作方面的关心,并指导我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感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陪伴我四年的本科同学:陈金群、徐亮、蒋志远、潘多,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祝愿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感谢我父母的支持,感谢父母无私的帮助,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

时光飞逝,转眼四年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收获很多,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现在即将结束这一切,我的心里虽满是不舍但也充满感激。在论文完成的此刻,特向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及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短暂的四年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齐雁冰老师,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遇恩师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齐老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并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宽以待人的作风影响着我。每当我在学习上倦怠的时候,齐老师都会督促和鼓励我;在我遇到困难时,齐老师会悉心为我答疑解惑。我的论文是在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论文开题、发表期刊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都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齐老师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常庆瑞老师,常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感染着我,让我怀着无限的激情面对我的科研生活!

感谢师弟楚万林、师妹蒲洁在我生活和实验中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论文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室各位老师在实验仪器和测试过程中给予我的方便和指导!

感谢刘梦云老师在我的导师出国学习的这一年里给我的帮助与支持!

回首四年的本科生涯,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我帮助,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刘京老师、陈涛老师、高义民老师,感谢学院田宵鸿老师、杨岩荣老师、任晓萍老师、哈力娜老师、李景林老师等,在我学习和科研等各方面为我提供的帮助。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地理教学生活结合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们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

现在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以后,已经把许多学过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用。许多中学生毕业在出门旅行时不知道如何查地图,手里拿着某城市的旅游地图却不能辨别东西南北。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为此,作为学生就要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气候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去思考我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安排工农业生产。学习工业污染及工业布局时,应该结合本地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写出论文。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地理事物具体,生动,为学生所熟悉,具亲切感,这样不仅能学到课本里没有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农业”一章中,当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老师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学们倍感亲切。我们本县茶叶生产闻名,学生对茶叶最为熟悉。在学完课本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气候对茶叶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茶叶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它的生长地需要一定的水、热等条件,也是受到气候影响的,好像苹果、梨等温带水果只适宜生长在北方那样,茶叶只适宜长在海拔稍高地区。这样经常地把农村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如,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这次地震在哪个地震带上,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板块知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前面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查看地图,看看汶川在板块交界处吗?学生查看地图后,知道震中四川汶川离板块交界处还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为什么震中到了汶川呢?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开始对汶川地震的成因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学生真的是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而地理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多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之一。经常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知识学习地理,将学习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把地理学习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向学生转播今日的地理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当前的中外大事,并利用地理所学进行科学解释。如2005年8、9月份的“麦莎、卡特里娜、丽塔”台风,10月份的南亚地震、渤海季风救援行动,12月份的威海、烟台大雪,中国的第二十二次南极考察系列报道,2006年1月贵州地区的小煤窑盗采、废旧电池对水体、土壤的污染等都会及时登上我的地理课堂。看过这些新闻的学生在我进行转播时,便以知道为自豪,这是我会及时把转播权移交给他们。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几个相关的地理问题,一下子就把地理新闻与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习农业发展时,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可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第5篇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谈几点教学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大多未将地理学科作为中考的正式科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科的正常教学。其实,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学校严格按照初中课程计划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用地理课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

二、 钻研课标,改革教材,加强教研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经实施,教材正在改革,今后还将继续修改。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探索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洋,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W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

三、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四、结合新科技,让学生反客为主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改

作者简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助教;朱鹏飞(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院长,教授。(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国众多城市规划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等,独立学院很难展现其独有的优势。北航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为了使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态与规划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为了配合特色专业的培养计划,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体系,因此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论文及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国家对毕业论文加强管理、要求学术诚信和减少论文抄袭现象的目标,根据对北航北海学院2006、2007、2008三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开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现特色专业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

一、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生态规划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生态专业知识和老村庄规划布局等背景的城乡规划和建设能力、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使学生具有城乡规划服务的能力,并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不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毕业生扎实。

除了要考虑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特征,还要符合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内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其次,论文要按照调查―分析―撰写―答辩的过程来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认真落实,最终符合学校规范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在大学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还要学会规范的科学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2006级、2007级共174名毕业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是根据导师的专业方向和参与的项目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而进行选题的。这种导师责任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仍然以城市规划为主体。而当有的导师没有项目或者导师不负责任、指导能力有限时就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问题和现象。

首先,大多数学生并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而是在网上直接下载相关论文,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有的学生在外面实习或参加导师的项目时,将别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项目全盘照搬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答辩,实际上他没有参与或只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论文和设计出现了大量的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可能使他们养成不认真做事、喜欢钻空子、偷奸取巧的坏习惯。

其次,很多学生对到底是做论文还是做设计争论不休,尤其是像城乡规划专业这种实践类的学科来说,学生们更倾向于做设计。认为设计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学生们忽略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电脑上画图,更有甚者将别人的规划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图中,缺乏设计依据,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另外,选择写论文的同学又出现了不会用设计表达自己思想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和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专业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全院的优势,形成一种完善的特色专业理论和体系,因此对2008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设立了一个“老村庄”毕业设计组,有90名学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调整要求如下:

对于学生们在选题时缺少经验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大方向的规定范围,就是对“老村庄”进行研究。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个。而中国的老村庄又是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着非常科学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从老村庄中学习,提炼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规划思想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可以养成保护老村庄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以上老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自己去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找等方法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村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而有效减少抄袭现象。

确定对村庄进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首先要对研究的村庄有一个基本情况的了解。比如说这个村庄的地理环境、周围的山川走势、大致的地理区位、村庄的人口和规模、特色等。在这一阶段,就要分导师进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地调研,要求他们通过现场踏勘、对村民进行访谈等方法了解村庄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观、主要农作物、古树名木、特色建筑、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根据调研的资料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选题,拟出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通过以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还有哪些内容和方向没有调查清楚,写出需要补充调查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收集资料。

如果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调查不方便或选题意义不大的情况,在中期分流的时候可以更改题目。这时会出现需要重新调查的情况,但这一次确定的题目将不能够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学生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题目,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教会他们写科学论文的思路、结构和逻辑性。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式来要求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很多学生论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一定要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答辩时,让学生们用10分钟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要求他们在指定设计内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2008级毕业生在写作论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资料调查、分析与总结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设计依据的前提下用设计来展现新的创意和构思。这样解决了以往教条的论文或设计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届90名毕业生进行了“老村庄”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调整以后,论文的质量与没有进行调整的分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普遍反映可写的内容更丰富,不再需要东拼西凑来写论文了。但是这一届毕业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

1.学生对老村庄的调查不太重视

这一类学生在选择村庄时不积极或随便选一个,不做现场调查,只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就想蒙混过关,或者是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就到村庄里拍拍照、随便看看,这些都受到之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另外,学生对老村庄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老村庄可以给规划设计带来多大的帮助,片面认为老村庄都是过时的,不需要学习的,殊不知老村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正是现代规划设计师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学生很重视但不会调查

这些学生对老村庄的选取非常积极,早早选好了村子就去调查,但由于没有明确调查的内容和目标,因此收集资料的效率很低,回来后发现没有东西可写。对这样的同学,要求导师在他们去调查之前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为其需要调查的条目和可能会涉及到的调查方法提出建议,让学生做好准备以后再去调查。

3.有的学生选择的调查地点不方便

这一类学生多是在调查回来后发现与专业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调查。而学生们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调查,如果调查地点离家过远就会出现调查不方便的情况。因此建议他们选择家乡附近的村落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语言沟通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4.很多优秀的同学同时做论文和设计,但关联性差

这些学生在从老村庄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构思中的方法还是掌握得不熟练,体现在对村庄的特点研究得很详细,但在自己的设计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多与导师沟通,在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用图纸展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构思。

面对在实施老村庄研究中这几类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完善特色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涉及对答辩时间的调整,从之前的5月份调整到前一年的10月份。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好假期,提前在寒假就开始进行调查,这样学生回到学校以后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和沟通,到暑假的时间再进行补充调查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不会调查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地理学习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8-01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建立地理学习的需求感与内驱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严重脱离生活的倾向。由于过分重视用规范的、科学的语言阐述地理事物,往往从概念到概念,加之过多的地名与地理事实的记忆很少能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学起来比较抽象,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其实,地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如:服饰与地理;饮食与地理;住房与地理等都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能够真正的将学生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带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有选择性的带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如:学习《中国的旅游业》,教师就可以结合家乡的旅游资源“千山风景区”来丰富课堂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将学生重新带回到“千山风景区”之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旅游资源给家乡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进而引发学生对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更能让这些每时每刻都处在社会生活环境之中的学生通过面对现实生活,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升地理学习效率。

2 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知识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因此,要改变师讲生受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地理学习中,对于一些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或者操作就能获取的知识与基本技能,一定要交给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自主完成。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通过组织学生课下分工准备橡皮泥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课上小组合作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让同学们在合作与探究中彼此协作、相互启发,在自己动手亲自操作中,自行完成橡皮泥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得来的,由此直观的认识等高线的特点。这种主动参与教学的合作与探究,不仅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趣事,从而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目前世界上人口总数是多少?人口增长的速度如何?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问题?人口过多给你的生活带来过哪些不便?诸如此类地理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分组方法,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以公平竞争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目标的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等,都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既能够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发学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外走访调查、搜集资料、课上质疑、讨论、答辩、交流等形式,即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又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第8篇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新课标和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让学生学习什么?

新教材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读本,而是从事教学过程中经常积累的经验和在设计过程中

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新教材的特点是:问题多,活动多,图片多,不仅有正文教材(即陈述部分),还有大量的活动教材。这种教材编写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容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①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都提到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的都很符合实际,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时间去交谈有关气温和降水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能力,有创新的人才。

②讲到七大洲几何轮廓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笔画世界”,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形图来想像它们的形状,然后用橡皮泥试着制作七大洲的形状,这样给学生自由时间去完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符合课标中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以上两个事例中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教会学生思考,把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过程中灌输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2、新教材让学生怎么学习?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

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等。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克服、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在自由的空间飞翔。

我感受到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动脑想。

(二)存在的困惑: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由于理解认同新课程理念比较肤浅,我对课标的解读及其行为化,操作化,活动化处理的水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造成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

1)将对课标的研读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标中内容标准的把握不准确,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等没有深入地研究。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适应、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能灵活变通,不能估计师生互动。

3)对学生学习地理基础水平、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及生活经验等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缺乏关注。

4)地理程程资源缺乏,教具陈旧,教师收集,制作课程资源的能力不高。

2、教学新理念和传统教学观的整合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想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但在课堂上往往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常常有意无意的围绕传授知识的框架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外的深层次的功能。

3、开展活动和落实双基脱节。

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务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利于教学创新的教学评价环境尚未形成。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与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新教材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以“活动”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

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做第43页的活动1、2题,让学生一堂课的开始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气与交通,与生活,与农业生产,与战争等都有密切关系,并加入了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事件与天气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节要学习多变的天气是多么重要。与生活,军事等多么密切相关,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内容学习时,我首先让学生做50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得出结论,原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及我们冬夏饮食是受气温决定的,热带沙漠的住房特点等。从而让学生觉得气温学习是有用的,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海陆变迁时,我先让学生看活动内容,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竟能发现人类活动遗迹?从而打破由“沧海桑田”神话导入而采取更现实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必然会感到好奇,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二)“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水样,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类水样贴上标签,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学生收集了学校附近安广镇龙泉泡水样,有的收集了乐胜乡永乐村的水样,针对这些水样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安广镇龙泉泡水样受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所致,从中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树立节水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将乡土地理有机地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使地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三)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将活动内容作课题研究和作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

如在学习到空气质量高低时,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8页举出人类影响空气质量的事实,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现状原因,有无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可让学生就上述事例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小论文。

(四)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如地球仪知识学习完之后,可将制作简易地球仪作为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地形图判断后,将活动2题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真正懂得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怎么来的。(五)以讨论、辩论、竞赛等方式处理活动内容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2009年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训练学生技能

第10篇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建构地理问题情境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1.“问题”越多越好,不注重地理知识学习,只图表面热闹;2.“问题”针对优生,而忽视学困生;3.“问题”设置单向流动,往往教师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探究机会;4.“问题”对象限于师生间互动,忽略生生之间互动;5.“问题”建构按预案进行,忽略课堂状况变化,特别是公开课;6.“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贴近生活中地理;7.“问题”脱离学生现有地理知识与技能;8.每节地理课皆“问题”,忽视课程资源多样性,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9.在试卷评析、练习评讲课,误认为试题、练习就是问题,忽略“问题”情境建构;10.“知识”型问题多,探究型问题少,无需学生思维启动;11.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忽略教师主导性,犹如巡视考场,一晃而过,到规定时间,听取汇报,草草结课; 12.只允许教师设计问题,不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13.开放性问题,不注重探究过程,而注重结果,当学生答非所问,一口抹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激情;14.对学生错误回答,简单评判为“Not”,不设置脚手架,引导学生调动运用已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 15.“问题”过大,不逐步给出问题信息,导致学生没有逐步探究尝试、机会;……

如何防止上述误区出现,笔者浅析如下: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我们必深刻研究影响地理教育内外部条件,领会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内涵,理解其内容结构,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在建构地理问题情境时,遵循“因情制宜”原则,这里讲的情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不同课堂时间段,不同课堂情况,不同课程资源。

一、注重教师“导”与学生“主”相结合

建构问题情境,应考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片面将问题与答案,犹如生产流水线,单向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失去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机会,变成自问自答,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另外注重学生与学生问题情境建构,因为生与生间有他们特殊语言表达,思维启动方式,生与生间交流,探究合作,学生对地理知识更易领会、理解,情感上更易接受,也有利于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二、建构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地理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

一个班级中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性格外向与内向等等个性差异,建构“问题”必须给不同学生都有自主参与探究机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

三、提高问题情境质量,适度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地理素质

例如,学习“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这一节单元后,可结合本地实际,如:安溪茶产业开发,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1)茶叶生长特性;(2)茶叶生长有利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3)茶产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4)收集资料:茶叶优势资源系列开发方向;(5)茶产业繁荣发展同时给本区带来主要生态问题,茶叶“农残”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建议;(6)可要求学生写成乡土小论文,进行生与生间交流;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使学生将地理原理规律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体现有用地理,使教材知识提升为自己认知,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贴近学生周边环境,注重教材知识再创造、再加工

例如关于黄赤交角,可创设其变化(变大、变小、等于90°、等于45°、等于0°)对某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五带范围变化的影响,再如:说明日出、正午、日落方向及与物体影子朝向关系,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室外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树木影子朝向,这样问题情境,才能体现趣味性、现实性、有效性,避免背诵现成结论,也才能使学生知识拓宽、深化。

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建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求学问,需要问,只学答,非学问”,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解惑,才能不断创新,产生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创设提出问题――释疑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发现提出新问题的模式。

例如:可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正弦曲线轨迹图,结合教材二分二至光照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探究,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位置关系,使学生思维启动,新旧知识联系,碰撞,产生困惑、疑问,也就有个“问题意识”。

六、注重问题探究时间安排,注重问题思维过程方法、评价与问题结果相结合

问题探究,应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联系知识产生思维火花。另外一节课须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反思,由问题到理论再升华,这样学习才是有效。

对学生评判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应逐步设置脚手架,使学生有探究机会,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错误,要宽容,理解对待学生“天真”回答,因为这是创新思维开始,不能一棍打死,抹杀学生态度与热情。

七、注重问题探究思路设计与研究

例如:2004年文综考试36题,探究主题是“白尘暴”中盐尘来源,它按问题探究思路设计,问题逐步给出,注重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为探究主题服务。在评析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1篇

一、在课堂交互中实现“预设”和“生成”目标的达成

课堂交互行为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间所有的言语表现和行动表现。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尤其要注重情感体验和观念联系,达成在学科知识上的相互启发和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交互行为是需要一定的建构过程和实践探索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运用不同的交互方法,在预设性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1.启发互法

将学科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展开,引导学生看书和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来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引导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给学生以分析辩论的机会,鼓励思维变通和创新,营造师生互动共同解决疑难的氛围。提出诸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为何选择从青海进?”“你认为我市的环保工作应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等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取信息、组合联想、激发灵感,从而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启发互给地理教学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检验和培养学生新课程标准目标达成的崭新平台。

2.解决互法

又可称作问题型交互。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甚至动手操作。由此引发思考和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际观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解决性互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复习“恒星日与太阳日”知识时可设疑:假如地球反向自转或反向公转(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将如何变化?这与此前的复习套路是迥异的,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很难作出正确回答。此时,教师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由学生比较、分析和推理,得出答案。再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假想型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完成。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避免了因为一味追求正向思维所产生的机械僵化。

再如,在学习完“交通运输”后可提出开放性问题:某同学暑假要从苏州到长江三峡和九寨沟去旅游,请设计出旅游线路,并说明理由。学生需要查找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考虑选择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方式中的哪些方式;要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价格特点选择交通工具和设计线路;依据所经过的城市和沿途重要旅游景点的差异来设计线路。由于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量,所以会产生多种结果。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不确定性。此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主体互法

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和合作性意义建构。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听老师讲为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导,彼此间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许多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月相,再结合课本收集相关材料,由学生讲解“月相及其变化”的内容。在学习地层和化石知识时,由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岩石和化石标本,结合通过计算机网上下载等渠道获得的知识,以小组推选代表的形式讲课和演示,老师作适当点拨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选题要尽量能够引发兴趣,难度不大,具有可操作性;要保证推论有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课外互动机制促进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是学生建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但由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定性,教学时空的封闭性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而课外交互活动,不仅可以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可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探索课外互动的途径以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1.学科活动法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开拓学生认知体验领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选择如下几个途径。

专题演讲讨论和辩论。主题可由学生自定,也可由老师布置,如“上海宝钢的建设利大还是弊大?”“中国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外来民工对城市影响利多还是弊多?”等等。

漫画和小论文比赛。可首先由师生共同收集一些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共同赏析,再由学生创作漫画和小论文,课堂分析和评奖,师生交流彼此的思想和创作意图,提高认识水平和绘图、写作的能力。

小制作活动。融建构知识与技能培养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培养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如自己动手磨镜片、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用泡沫塑料制作地形等高线模型,采编地理知识素材制作地理小报,等等。

2.社会实践法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体验印证法。针对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地观察,增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如结合“地壳和地壳变动”一章的相关内容,进行乡土地质地貌野外考察,使学生既可学到地理知识,又受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熏陶。学完天文知识后,组织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在活动中增强感性认识,培养探索宇宙奥妙、热爱科学的精神。

实地调查法。确定涉及教材内容的某一主题,组织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制定操作步骤和时间,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撰写调查报告。如结合水资源和水污染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苏州水环境的现状和治理”的调查、“苏州主干道人流和车流状况”的调查,等等。在调查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课题研究法

让学生作“课题”,即给出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查资料,自行研究,然后写成研究论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充分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乐趣。

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可以因班、因组和因人而异,课题的选定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意愿而定,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加活动,展露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能的功效。课题研究的方法需要遵循的原则是:生活化原则――所选课题具体、真实和“鲜活”;整合化原则――内容整合、方式方法整合、调动人的各个感官整合参与;最优化原则――设计的研究项目利于建构性学习;创新性原则――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如选择“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原料供应、市场与该企业的联系”;“模拟设计我市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我市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等主题,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指导学生完成了《浅谈干将路改造对苏州城市发展的作用》、《水――苏州园林建筑的灵魂》和《苏州都市农业发展探讨》等小论文,收录在学校《研究性学习论文专辑》中,并在苏州市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中获奖。

三、反馈评估机制走向多样性和“立体化”的探索

地理学习评价要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通过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科学地引导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运用交互行动法开展地理教学,有其显著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实效性,它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反馈评估机制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革。从传统教育只重结果和结论的评估方式向现代教育重过程和重发展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转变。

1.评价转向多样化和多层次

考试评价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逐步实现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2.评估注重综合性和发展性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视过程、应用、体验和全员参与。重发展性的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结果应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评价过程要全面而动态

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地理学习档案就是根据地理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真实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真实反映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逐步建立比较合理的、开放的和全面的评估机制,可以为师生提供多面“镜子”,进而促进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合作,形成愉悦的富有实效性的教育软环境。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观,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一、精创导入,营造气氛促感知

随着学生历史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推广,学生们对大部分历史事件及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有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困惑,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由此,笔者以为要引发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自觉关注,精心的教学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导入设计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可能熟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与生活中的日常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时尚话题、网络话题等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们对感知能力的发挥。

如在《商鞅变法》这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中,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早有耳闻,也知晓一二,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见解与感受。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引领学生们回到那个动荡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去。为此,笔者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关商鞅变法的视频片段作为教学导入的“药引”,图文并茂,用极具视听效果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变革的关注以及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营造出“改革风潮”浩浩荡荡的紧迫氛围,渲染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们对改革时代背景的主观感知。

二、启发讲授,穿插情境引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筛选知识,去伪存真,并从中引发思考。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融入到教师的讲解中,并在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随后的变式操练、知识探究与运用分析做好铺垫。

教学《商鞅变法》中商鞅为加强中央集权各项举措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条改革条例的出发点与影响,笔者并不直接言之,而是以学生们更加熟悉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史实导入话题,通过穿插“焚书坑儒”这一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同点,让学生们明白它所存在的历史意义——加强思想统治,维护中央集权,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它所带来的不可湮灭的消极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抑制创新。从而,帮助学生们以历史的角度与观点,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为什么商鞅要主张焚毁不利于统治的诗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引发学生们对于“文化创新”意义的理解与关注。

三、合作探究,大胆放手激创造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历史与当今时代主流相结合起来,完善探究评价机制,创设轻松愉快的实践平台,以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吸引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让历史课堂不再厚重而缺乏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的学习。

在教学完《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后,为了教会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以辩证的观点去评价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风潮,笔者设计了一个以变法结局为出发点,尝试分析变法局限性,客观评价商鞅变法的探究性任务。在这个任务过程中,笔者首先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带领学生们就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夯实他们实践探究的理论基础。随后,笔者又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相关的文言材料,启发大家根据材料的只言片语以及提示性图片去寻找解开探究问题的线索。

第13篇

一、创设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设计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潜能也会得到发挥。例如:在讲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时,提出问题:如果你置身于下列环境(沙漠,北极,雨林)当中,你如何为自己设计房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在设计时自然会考虑自然环境影响,这样难点自然就突破了。

2.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亲身的体验及碰到的难题引入课堂,作为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原理、规律的情境。例如:旅游经验,旅游图片欣赏;天气变化过程情境;家乡工业类型分析等。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涉及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通过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然后给出其他地区自然环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贴近生活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知识源于书本超越课堂,并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3.情境活动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设置、问题探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例如:地理游戏活动类:中国行政区划拼图的游戏、知识竞赛、猜车牌等;地理制作活动类:制作地形模型、校园平面图等;地理调查活动类:居民用水调查,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实验观测活动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试验、水质污染危害植物生长实验等。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独到的见解,无论结果对与错,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肯定,肯定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辅导,给予恰当的提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1.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谈论、共振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点,主要体现在提出问题设计难易结合,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让班级层次较高的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演示文稿,课上让学生展示,既能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整合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

3.针对部分成绩较好的班级,还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老师的辅助下,让学生准备一节课,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4.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较差,错别字较多的现象,每天课前利用10分钟时间针对上节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小测,题目内容不宜多,题目也是分层设置,学生自己选择答题的难易指数,及时评价,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加德育考评分的鼓励机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很大帮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有很多的学生加入到资料搜集,文稿演示,参与讲课的活动中来,使地理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提高了学生资料搜集整合的能力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课前小测使得每节地理课前都有学生在复习知识点来应对小测,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有所提高,错别字现象有所好转,但这项内容一定要长期坚持下来,并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方法。

三、关注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及时将时事热点,地理现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要关注时事热点,细心观察生活,并把这些热点、现象与地理课堂联系起来,及时与学生分享,例如,天气现象:雨凇、雪灾、台风等;哥本哈根会议、各国友好交流等;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各种节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体育赛事:奥运会、NBA篮球赛、南非世界杯等。

四、教师示范,动手作图

在上课时,教师尽量作简笔板画,把地理事物在黑板上呈现,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完成部分地图,或做地理小报等,把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展板的形式展出,例如七年级下册学习区域地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后,让学生任选一个国家,形式不限来介绍一个国家,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形式多样,有手抄报、电子书、演示文稿、论文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体现了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14篇

【关键词】房产测量测量技术房产测量技术 测量意义地产测量

中图分类号:O3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商品房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房产交易中房产建筑面积、分摊面积、共用面积等核心参数成为房产购买者用于衡量房产的主要因素,而房产测量通过房产调查、房产平面控制测量以及房产要素测量,绘制房产图,测算房产面积,为购房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房产测量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房产测量的内容包括:房产调查、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要素测量、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房产图绘制以及测量成果检查及验收等。

房产测量是采集和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有关的信息,为房产产权、房地产开发和利用、房产交易、产籍管理、征收房产税费提供依据,同时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资料支持。

在房屋面积测算中,房产测量是具体形式,房产测量的结果通过房产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核和批准,具有法律效力,房产测量结果减少了房产产权纠纷的发生率,为房产产权人提供了产权法律保护依据。同时,房产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测量技术,实现对房屋面积的计算,能提供较高精度的测量结果,这为房产产籍管理部门提供了处理和协调房产产权纠纷。另外,房产测量根据国家有关测量测绘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房屋信息进行采集和测量,对房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占地位置、周边状况等信息提供专业性数据,形成了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为规范城市发展、管理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房产测量形成的房产簿册、房产图集和房产数据,为房产购买者提供了检测房屋买卖面积是否存在缩水、缩水比例大小等有所顾虑问题的解决手段。同时,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商品房屋价格居高不下的市场情况下,房产测量在某种程度上能监督房地产开发商的交易诚信,避免部分开发商因为房产利益趋势而在房产面积上动手脚,由此,加强房产测量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保证房产买卖双方的正常利益,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秩序。

房产测量就是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等相关信息的测量技术,通过采取科学的测绘手段和方法,根据房地产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对房屋及房屋用地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和测量,并提供测量结果,用于表述房屋相关信息。房产测量的结果,构成了建筑产权面积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购房者需要掌握的信息。由于房产测量结果涉及到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做好房产测量,减少测量偏差,避免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提高房产测量水平,对提高建筑质量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房产测量技术。

1.房产数字化测图技术。

数字化测图是通过收集房产相关信息,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数据处理软件,经过图形生成、编辑、处理,形成数字化房产图,利用数控绘图仪和其他图形输出设备,最终获得房产图的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通过收集房产信息资料,踏勘拟定设计方案,对测量进行基本控制,根据测量界址点进行测量,在完成房产调查后,采用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等光电测距仪和全站型电子测速仪,开展野外数据采集,将采集和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图形处理、测量软件和相关应用软件内,计算机进行图形编辑,通过数控绘图仪绘制线划图,最终完成房产图的绘制。

2.GPS-RTK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

RTK测量技术,即实时动态差分法(Real-time kinematic)是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其在野外测量定位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别,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作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测量的精度。RTK定位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施动态定位技术之上的,由于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实时的提供测量站点在测量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在RTK作业的模式中,基准站将观测值和测量站的具体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流动站,而流动站在通过数据链接收基准站的数据的同时,也同步采集GPS的观测数据,并在极短时间内将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实现精确定位。通过RTK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产测量的作业效率和测量精度,同时RTK采集的数据全部是数字化,经过软件的简单处理,可直接输出电子地图,非常适用房产测量要求。

RTK测量系统通常包括: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和GPS接收设备。通过在基准站上设置GPS信号接收设备,连续观测所有可见GPS卫星,并通过无线电传输其观测数据,及时的将数据传输给观测站,基准站根据观测数据,依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及时对整周模糊度未知数进行解算,并显示用户站的测量精度及三维坐标情况,根据计算的实时定位结果,监测用户站和基准站的观测质量和结算结果。RTK能实施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测冗余量,大大缩短了测量观测时间。

3.GIS测量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利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资源信息和环境参数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和分类编码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以满足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多要素数据的操作和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把所需要的信息以图形、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输出。房产测量中,GIS系统将信息以数字化、直观化和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采用动画图像描绘出来,为房产信息提供信息支持和可视化支持。

四.结束语。

房产测量结果是房屋买卖交易以及业主办理房屋产权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是房屋产权的法律保障和依据。随着商品房市场的火爆走向,房产所有权更需要详细、明确,因此,加强房产测量研究,对于引导房产交易、提升建筑服务水平、提高建筑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善根GPS定位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2001年5期

[2] 李旭阳 浅议房产测量与质量检查[期刊论文] 《华章》2011年17期

[3] 龙明皓 浅谈GPS-RTK 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3期

[4] 周日圣 房产测量中预测与实测面积差异的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2012年12期

[5] 罗小春 小议房产测量意义及其常见测量技术[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第15篇

怎样帮助学生顺利走过文本这座桥,走进作者心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就必须熟悉学生,吃透文本,根据学情及文本的特点,在学生和文本中间再建起一座座桥。

一、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架学法之桥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文本都是典范之作。按照文体大致就分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文体不同,阅读侧重点不同,阅读方法则各异。记叙文重在陶冶情操,透过文字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则为教学的重难点;说明文重在给人以知识,通过文字掌握介绍的相关知识则是重难点;议论文重在给人以道理,通过阅读明白事理则是学习的重难点。所以在阅读记叙文时,就应让学生从理清文章记什么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入手,再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情怀,学生就会披文入情,达到读懂的目的。阅读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章标题及首尾段入手,先找到说明的对象,然后进入文本去找说明对象的特点等。阅读议论文也可以从题目和首尾段入手弄清楚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或问题阐述什么观点,当然有时需要分析文中所用的论据来弄清楚作者的观点,只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并认同这一观点,也就达到了读懂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架资源之桥

课本中所节选的文章,有的离学生的生活甚远,单从文本入手,也难以弄清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借助资料,开发资源辅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思想内涵深邃,从文本上看是写一个人的悲剧,实际是抨击封建的科举制度,是在揭示一个社会层面的悲剧。要想让学生理解到这一深层内涵,就必须教会学生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开发利用资源,广泛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下封建文人的生活现状,联系本文才能深刻理解作者通过此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架情感之桥

课本中也节选了一些和学生生活很接近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我们就应当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用文本中的文字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来阐释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学生阅读起来自然有兴趣,也容易理解。比如《幼时记趣》讲到“鞭打蛤蟆”的情节时,引导学生体会此时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做某件极为感兴趣的事时被突然打断的经历及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字中体会出这种情感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了。

四、教会学生寻找留白,架想象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