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趣味小知识范文

科学趣味小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趣味小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趣味小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是继拼音教学之后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识字正确、熟练,以及应用程度的掌握,都会为以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不可轻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特点,汉字特点来进行教学。

识字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难,只要在一个“趣”上下功夫就可达到目的,“趣味”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谈谈我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在设计课件,把汉字置身于动画片之中,让汉字形象生动化,学生可在看动画片时,不知不觉就已经体验了识字的乐趣,这样既新奇又直观明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我把它取名为“情景激趣法”。

2、游戏激趣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顽皮、活泼、好动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与汉字置身于游戏中,融为一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轻松而愉快的识字,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因此,平时要注意多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精心设计识字教学。根据课文要求,结合学生兴趣特点,设计与学生喜好相适宜的游戏活动。

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增强识字记忆

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拼音过渡到识字,一下子要记住很多生字,觉得很困难。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让汉字更加“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具体作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韵语识记法

很多字拆开来,韵味很浓,便于学生记忆,如心青“情”,弓长“张”,什么十粒豆豆入口“喜”,半个月亮就是“胖”爸爸在田里劳动是“男”等等

2象形识记法

我国很多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替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似,只要我们看到形状就可看出是什么字了,如日、月、水、石、山、禾、田等。

3、猜谜识字法

猜字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游戏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引用谜语导入,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好奇心,从而激起识字的欲望。如学习“口”字,可让学生猜字谜: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空空无一人;“四”字,妖怪张大嘴(口),吞进一小儿(儿);“也”字,你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亮”字,一顶(点)一个口,宝盖去顶(点),还剩一个几等等。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在思维猜字的过程中就已经识字了,老师教学的目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

4、顺口溜识记法

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这种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如:“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间”,小日回家大门关;“羊”,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问”,小口敲门别开门等等。

5、找规律识字法

这种识字法,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识字时,学生可通过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相减,变成新的生字。

(1)加法熟记法。一种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如“禾”加“口”就是“和”;“云”加“力”就是“动”;“音”加“匀”就是“韵”等等。还一种就是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如是在左边加上“提手旁”就是“提”;相字加“心字底”就是“想”等等。

(2)减法熟记法。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或减掉一个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规”字,减掉夫字就是“见”字“抽”字,减掉提手旁,就是“由”字等等。

(3)换偏旁熟记法。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如教学“情”字时,可用“精”字来记住,精字把“米字旁”,换成“竖心旁”,就是“情”字;鞋―蛙;站―贴等等。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2篇

关键词:微课;区域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65-05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1]近年来,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创新之一是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其参赛热情高涨,社会反馈良好。微课于2011年5月在佛山市第三届教育博览会推出之际,敏锐的《佛山日报》、《广州日报》等杂志和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教育频道都关注到微课。鉴于此,微课是什么?它的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有何启示?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期为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其雏形是视频课例片段,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与特点。本文中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铁生,2011)。[2]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真实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2]第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第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所提供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为教学补充给养。

二、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1.创新活动形式,优化管理过程――微课征集的突破口

自从2006年开始,佛山市组织和实施了每2年一次的优秀课例的征集与评审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完整的课例进行评审,因其时间长、颗粒度大、交互性不强,尤其是基于网络进行点播,因网速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观看,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并非每时每刻都是精彩的、完美的。我们认为,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展开,精彩的、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即一节课不可能每个环节都很精彩,如此学生视觉驻留并不久,注意力也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关注课堂教学规律也发现,课堂中有引入、起伏、低谷、以及练习这些环节。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难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将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这些简短的视频,也方便学生点播。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通知中说明,“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经过教师加工和编辑(如视频的转录、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后也可参加本次活动”,[3]同时大部分教师平时也积累了自己的优质课视频,鉴于此,他们基于原有的完整课例进行加工剪辑,这样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也将以往的资源变活了,使其得以再次应用。

此外,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是由佛山市教育局进行征集、、管理与服务的。同时,下面各个辖区教育局十分重视,积极组织各学校教师参与。这种由行政力量组织的活动竞赛均有相应的激励与表彰措施,组织到位的学校和所在的辖区将获得相应的奖项。此次大赛共征集1700多个微课作品,从作品数量、教师参与人数、社会效应以及一线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都出乎意料。

2.协同共建――微课建设的生命线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技术规范等多方面;[4]微课作为教育信息资源之一,亦是如此。高质量的微课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微课的建设主体一般包括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授课教师以及技术人员。其中,佛山市教育局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发挥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产生微课协同共建的导向;大部分一线授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人员,一般由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主要负责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当然授课教师也参与其中。个别条件优越的学校可聘请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公司来完成此项工作。不同的主体以开发优质微课资源为共同目标,在微课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互助合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其共建主体及对应的共建活动如图1所示。市教育局信息化管理人员主要是进行顶层的活动设计及管理,包括微课的征集与、评审与管理以及激励与表彰。从行政层面对此次微课作品大赛进行宏观规划与调控。下面,本文重点介绍微课建设中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

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囊括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参赛教师人数最多,初中次之,高中因升学压力教师参赛的人数较少。据调查,就教龄而言,11~20年的中青年教师是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素养较强,具有敢于尝试用数字媒体的方式承载课堂教学的激情。

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如图2所示。

(1)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是微课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关系到微课的核心理念。选题的形成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既需要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较强科学研究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此次微课选题基本上是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者某个教学进程开展的,大部分教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而言,教师的选题能够较好地符合以下几个原则:[5]第一,聚焦课程改革; 第二,反映学科特征;第三,具有典型性;第四,具有实际意义。

(2)撰写教学设计规范化

教学设计是微课内容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说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的行为和机智,那么这些行为和机智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则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换言之,一部精彩的电影首先得有精彩的剧本,一个优秀的微课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受新课程改革的熏陶,养成了自主拓展延伸课堂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能做到规范化、流程化,同时,部分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精细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微课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完整的课堂教学,而是汲取其精华,撷取精彩、的某个环节。鉴于此,微课的类型多样化,有导入类、讲授类、探究类、实验类等等,不同的类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的要求均不同。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历经10年课程改革的熏陶,基本上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4)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

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即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包括:①开头加标题,交代教学内容主题;②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③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通常来说,片头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和职称等信息,可简要介绍课程的设计结构和特点、教学方法和内容等。片尾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教学视频制作单位名称、制作年月等。

(5)拓展其它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以丰富微课的内容。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视频和音频文件、图片、文本以及多媒体动画等。同时,也要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因此从资源的储存、链接到呈现,都应该充分发挥超媒体的优势,以便在用户观看与下载时,可以灵活方便地调动各种相关资源。

以上阐述为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而技术人员开发微课的过程主要是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后期的编辑。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微课是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单机或者双机的方式进行拍摄,也有个别教师使用三机拍摄以及智能录播系统。这些微课由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授课教师本人进行编辑,使用的软件是会声会影等软件,编辑使用的功能包括添加转场特效以及确定画面显示效果等。微课的拍摄与编辑过程见表1。

综上,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呈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质量有待提高。其中视频拍摄和编辑技术是制约教师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一线教师反映,亟需组建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同时得到微课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3.创新评审机制――微课质量控制的保障

微课质量的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克抗(2009)认为,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并提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资源的要求,并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6]此次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评审方式,采用专家评审与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包括学科教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辅以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专业统计。届时,微课点播平台提供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教师可时刻关注作品是否已审核、是否已等信息,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依据公开该资源后被引用情况的统计信息 (如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等) 以及用户使用该资源后在网上的评论信息,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教师对此也可获悉自己的作品点击量如何、评论信息有哪些等。这种做法更具公平性、透明性与互动性,有效地保障了微课的质量,备受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

4.宣传、推广、拓展――微课应用的制高点

2012年佛山市10年课改总结交流大会开展之际,佛山作为首批课改实验区,10年来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观;教师在新课改的熏陶下,迫切要求进行课堂变革;迫切需求教研、反思的新形式;微课不同于资源包的简单堆砌,而是注重各种有效资源的整合,扩大了教学容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的确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但是,微课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建设期,其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当然,要拓宽微课的应用渠道,抢占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就面临一个宣传、推广、总结提高、加强内外沟通、博采中西、自成特色的问题。据此,佛山市教育局就此拍摄了题为“微课时代”的宣传视频,以宣传和推广微课,加强其影响力度。

就目前来说,微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科组教研以及区域网络教研等。这3个方面均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的层面出发:①微课适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在观看自己或学习借鉴他人的微课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微课还适用于同科组教师之间听课、评课,在观摩优秀微课过程中,同行交流借鉴,提升学校的科组教研水平;③微课也适用于区域网络教研,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以微课为主要教研对象展开研讨。

三、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微课不是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有效链接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微课建设的是系统的、立体化的工程。尤其是微课的共建共享,涉及政策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质量监控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7]从技术方面而言,此次微课作品大赛,对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编辑与合成关注不足,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2.微课点播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

确切地说,佛山市教育局目前并没有专门开发的微课资源征集平台,而是在广东省体育运动会视频直播系统(VOD)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造而成。该平台功能较单一,分别是视频资源的上传、审核、管理、点播、,点播是最主要的功能。尤其缺乏的是对视频的互动,现在仅有留言的功能,而点播、评价、交流、反馈等环节的功能薄弱。因此,该平台的功能实际上仅是对视频共享交流的初始化,尽管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更深层次的需求则满足不了。因此,微课的平台不仅仅是满足微课视频的管理、点播,更重在交流。目前,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对已有的微课平台大改造或者重新开发,其中对网络平台的功能、带宽方案进行了多方位考虑。

3.应用模式及效益亟待提升

自从微课征集、至今,时间较短,目前依然处于建设阶段,佛山市教育信息部门对其推广应用还不够深入,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基本属于自发行为,尽管微课在集中展播期间的点击率很高,特别是名校名师主要学科的有特色课程中,有些微课参与近千人次。但目前主要以学校或教师个人应用为主,比较随意,缺乏指导,微课大部分还只是处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学习阶段,对教师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大,估计学生还很难吸引过来。简言之,微课的使用效率还不太高,应用效果还不够理想,今后优质微课的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用模式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效益有待最大化。

四、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

1.优化比赛管理流程,提高教师的参赛兴趣

佛山市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体现了Web2.0网络时代的思想,形成了自下而上、逐步汇集生成的草根性的资源生成模式。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上交光盘的形式,通过网络交作品,低碳、高效。但凡佛山市在编在职的任何学科教师,他们只要有完整的课堂视频或用视频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剪辑均可参赛。而传统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刻录1~3张光碟,光碟刻录完毕,要经过学校、镇教育局以及区教育局的层层筛选,如此,资源浪费,周期又长。这种传统Web1.0的征集方式,其优点是作品质量较高;但缺点则是抹杀了教师参赛的公平性和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而现在基于网络的、扁平化的、一站式的征集评审方式,可以基于微课评审网站(),教育局为教师提供通用的账号和密码,不需注册都可上传,任何教师均有参与权,将微课作品上传。这种方式更高效,成本也较低,同时改变了传统评审方式,提供网络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公开,透明。鉴于此,这种比赛的方式也更受教师欢迎。

2.加强教师微课开发技术培训,提高微课总体质量

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仍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课在内容呈现、技术运用、艺术效果及创新性等方面均有要求,然而目前微课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本身已有较重的教学任务,较难胜任如此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工作。迄今为止,技术问题成为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瓶颈。据此,以技术专家为引领,对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从技术方面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借鉴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从某个程度上适当地考虑走商业化、精品化的技术开发路线,以进一步提高微课的总体质量。

3.丰富微课资源建设数量,拓展其应用途径

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其应用。刘荣等人(2009)认为资源的建设要形成“为用而建、以建促用、用中提建”的良性循环。[8]今后的工作是,要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数量,扩充其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其应用效果。就教师的教学与教研而言,可拓展的应用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Sherin等利用视频俱乐部(Video Clu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二是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建立微课资源库的目的在于将教研所需的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学习平台,教师可自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在国外,Armstro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专家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课例进行经验交流、知识的建构。[10]三是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微课作为数字信息,通过流媒体的有效传送,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提供诸多便捷。他们可在较高的宽带环境下在线流畅地观看或下载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课件等资料,并就此展开网络形式的教研,两地教师通过视频课例,就教研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真正达到了缩小差距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职校 篮球课堂 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93-01

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教育观念发展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展致力于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学术研究浪潮当中,趣味教学法逐步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职校体育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趣味教学法的研究当中,并且在篮球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初现成效。那么,究竟如何在职校篮球课堂中践行趣味教学法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 结合游戏践行趣味教学法

虽然职校学生基本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对游戏的青睐一直兴趣未消。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篮球课堂中完全可以结合游戏践行趣味教学法,引导职校学生通过游戏来实施篮球练习。

例如,在执教运球练习的时候,由于传统的训练方法过于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我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大致是这样的:我在学校附近的水果店购买了桔子和苹果等水果。把这些水果在篮球场上一字排开,保持一定的距离。看到如此阵势,很多同学都搞不清楚我究竟要做什么。于是,我微笑着说道:“今天我们练习的内容是运球,下面请同学们运球绕这些水果呈蛇形跑,看谁用的时间最短,大家比赛试试看”。这一提议发出之后,大家表现的都非常积极,很快练习就开展起来,每个学生都想取得第一。细心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有几名同学被地上的水果诱惑的留下了口水,这场景也引来了诸多同学的哄笑。原本单调枯燥的运球练习就在这样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

练习结束之后,我把这些水果分给了同学们,他们吃的非常开心。虽然这节课我破了点小财,但是看到收到如此理想的教学效果,我觉得也值了。

2 结合比赛践行趣味教学法

在职校篮球课堂中为了有效巩固同学们的篮球学习效果,适时的开展一些教学比赛是非常常见的。但是,通过观察其他教师所组织的篮球教学比赛,我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比赛组织的过于死板,以至于很多同学都失去了参加教学比赛的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觉得不妨换个思路。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比赛的时候,参加教学比赛的学生每一个人我都会冠以他们某CBA篮球明星的称谓。比如,我们班个子最高的同学我称之为“姚明”;我们班最矮的同学被我冠名为“刘炜”等。并且在比赛的时候,我还用一个漂亮的贴片让同学根据自己喜欢的CBA明星的名字贴在其篮球服上。这样在开展教学比赛的时候,球场上仿佛都是一个个篮球明星,队员表现的也都非常积极。

总而言之,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原本枯燥的教学比赛也可以变得非常有趣,变得非常轻松。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多动脑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 结合多媒体践行趣味教学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但是由于篮球教学的特殊性―― 很多篮球课的开展都是在户外进行的,造成我们教师很难用到多媒体。为了更好的践行趣味教学法,适时的我总会带领学生走进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实施趣味教学。

例如,一次在组织学生进行传切练习的时候,经过多次的演练,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掌握这一战术配合。随着练习次数的逐步增多,很多同学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不愿意再参加传切练习了。看到此种情况,我暂时中止了练习,让同学们自由练习。回去之后,我用软件制作了一个传切配合的动画演示,动画中的人物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篮球明星。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直接把同学们领进了多媒体教室。这次的动画演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再加上我的激情讲解,很多同学都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战术技法。接下来,我又带领同学们去篮球场上进行实战训练,这次的练习效果真的是出乎我的想象,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传切战术配合。让我非常欣慰。

结合多媒体践行趣味教学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同学们的兴趣需要。例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主角就是同学们熟悉的篮球明星。这点非常有效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4 结合花式篮球践行趣味教学法

为了有效的践行趣味教学法,我在职校篮球课堂中还适时的引入花式篮球。花式篮球虽然与常规的篮球运动不同,但是花式篮球那精湛的技艺却很容易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篮球课堂的准备活动中经常给同学们进行一些花式篮球表演,在表演之后,我还邀请部分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模仿练习。久而久之,很多同学都掌握了一定的花式篮球技法。在休息的时候,我还经常看到班里的同学在给其他同学进行花式篮球表演。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结合花式篮球践行趣味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花式篮球可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参与到篮球课堂学习中来,对篮球教学可谓是一种反哺。看似无效却非常有效。

5 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趣味教学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激发职校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基于篇幅的限制,在此就不过多的赘述。本文的写作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篮球课堂趣味教学法的践行的研究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职校学生的篮球学习积极性。这也是我们所有篮球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郑文清.篮球兴趣培养是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2):55-56.

[2] 苏世勇.浅析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兴趣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1(9):6-7.

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微观经济学,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隐含在单个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未能有效的与专业和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创设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且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就成为任务驱动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成本、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笔者以经济生活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创设典型任务,通过查找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文化基础不太好或偏科严重,却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 特点,摒弃传统的以纯理论教授为主的学习方法,根据微观经济学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设计出六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设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使其符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如:表一)同时将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色在于“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课程实施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教、学、做特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通过以上的改革,在教学中,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对于这门较为枯燥的理论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查阅资料、语言表达、案例分析以及对经济知识的运用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孟骞.刘漫.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成功(教育);2011.09

[2]张杨.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时磊.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一、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国家要求和高校的教学实际,均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并且把该课程教学当作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管理层面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得到了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所有在校学生,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原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居多,现实实例较少,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多数以理论为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有生动的实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缺乏灵活性。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同时缺少生动的实例,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纯理论性的东西理解起来较困难,久而久之,造成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影响该课程的下一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必须在教学中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2.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活泼起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成绩的提高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教学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成绩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取得的积极效果427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讲,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该学科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增加了该学科的灵活度,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质量,使得这一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出现教学困境,主要原因是课堂内容刻板,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兴趣。通过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促进了该学科的深入开展。从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来讲,要想实现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教学创新,而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偶,促进了该学科的深入发展。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后对其他学科的积极影响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很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后不但丰富和完善了自身学科,也对其他的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对其他学科来讲具有示范作用。高校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其他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积累了理论基础和成功经验,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和支撑。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促进了其他学科朝着教学创新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使其他学科的发展可以参照该学科的发展轨迹,所以,从积极的一面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促进了其他学科朝着教学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一理论的落实与研究,让学生的理解更逼近数学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数对 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基于这一理论,教师的教学要走在学生思维的前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前不久,本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确定位置”一课,在试教过程中,“拓展训练”的教学环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片断:

师:你们能不能报几个数对,让我们班一列或者一行的同学都站起来呢?

生1:(3,1)(3,2)(3,3)(3,4)(3,5)(3,6)。

生2:(1,1)(2,1)(3,1)(4,1)(5,1)(6,1)(7,1)。

师:我只要说出一个数对,就能让一列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师板书(5,x),第五列学生全部站了起来]

师:瞧,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我厉不厉害?下面,老师来个更厉害的![师板书(x,x),然后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这时师发现不对,马上进行提示:“当x=1时,数对是(1,1);当x=2时,数对是(2,2)……”此时,大部分学生坐了下去,可仍然还有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站着。看到这个情形,师只得请还站着的、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这部分学生最终迟疑地坐了下去]

师:看这些同学的位置,他们的行数和列数都是相等的。

师(站在教室前的一个角落):如果我的位置在这儿,你们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吗?

生3:(0,0)?

师:对!我的位置就是(0,0)。

思考: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课后笔者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采访:“为什么刚开始看到(x,x)时,你会站起来?这里的x可以是0吗?你能用除(x,x)以外的其他数对,表示刚才课上最后站着的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一张课上用的班级座位图)如果有个数对是(x,x+1),你觉得哪些同学应该站起来?”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师所期待的思维上的发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x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当(x,x)出现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数对可以表示每一个人的位置。从学生对访谈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关注点仅仅定格在“任何数”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x,x)可以是任何数,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只能理解这里的x表示的是第几列或第几行,即整数。数对(0,0)也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因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不存在第0列或第0行,通过访谈中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数对存在困惑。从学生回答访谈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现在还不能综合分析一个数对中行数和列数的关系。(x,x)与(1,1)(2,2)等数对都应被看成是一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x,x)与后者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即到达了更高的抽象层次。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执教教师并没有从行与列之间的关系着手,而是仅仅停留在具体数对中,导致没能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笔者以为,即使执教教师着力于(x,x)和(0,0)的分析讲解,但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形式运算的含义呢?所以,笔者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有所欠缺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要努力逼近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核心价值。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断构想。

师(出示下图):你认为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只用一个数不行吗?为什么?

师(出示右图):它的位置又该怎么表示呢?(生答略)

师: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一个数,在一个平面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会不会有需要三个数才能确定位置的情况?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第7篇

这套书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发行的,是众多的编辑们呕心沥血专门为少年儿童学知识,长见识编写的。这套书共4本,可以带我们到8个地方去玩,边玩边学。这8个地方是:“中国家园”、“世界公园”、“地球村”、“太空馆”、“动物园”、“植物园”、“科学宫”和“文体馆”。

这套书的编排十分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为了让小朋友们认识方便,编者们精心地把相关的知识归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知识门类。为了让小朋友们玩有长进,学有系统,编者们在知识门类里选取了一个个知识主题。每个知识选取主题下一般有3~8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向你细致地介绍一个小知识,把一个个知识连起来,你就大有学问了。这套书共容纳有知识点1330个。分别是《中国家园》179个,《世界公园》127个,《地球村》210个,《太空馆》125个,《动物园》281个,《植物园》159个,《科学宫》129个,《文体馆》120个。

这套书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每个展开页上都有5~20幅精美而珍贵的图片,其中1~2幅是主图,其他是辅图。这些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此外,这套书还有一大特色:知识归纳与互动。它把一些有意思的小知识、小问题,归纳到6W(when who what why how)中进行说明。在互动项目中,让我们选择答案。这便于我们系统地掌握知识,及时巩固所学。

第8篇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有奖竞答;变换体型;课外作业

小学数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语数外三大主要课程之一,在分数中占有绝对的比重,他还承担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思考方式方法的伟大使命。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数学世界存在无限的遐想和好奇,如何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展出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便是教育界的又一重任,近年来教育界不负众望地探索摸索出的趣味教学法赢得全国师生的认可跟赞扬。

趣味教学法是指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下面就是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一、课堂有奖竞答

用于激发课堂活跃性的小方法之一。其具体形式是老师在课堂之前自己亲手制作一些小礼品,不用贵重,可以是树叶制作的书签,可以是老师自己亲手写的名言警句,还可以是几张漂亮的信纸,抑或是在打印社打印的黑白图片(奥运吉祥物之类有时代意义的)。在课堂上提问上一节课讲过的数学小知识,学生为了得到这些小礼物便会踊跃回答,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十分活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爱数学、爱学数学。

二、变换题型,激发智力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一味地计算算式、拖式计算以及递等式等老面孔的计算方式,这样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就会变得乏味,不愿意计算。适当地变换出题思路才能激发学生读题解题的欲望,从而爱学数学,使学生做题时也能换换口味,保持对数学学习原始的新鲜感。已经得到应用的教学例子有做题接龙,组内轮流解题,看看谁做的又多又准等,一些小学教材中开发智力的题目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愿意在这些题目上一展身手。

三、课外作业,贴近生活

义务教育以来,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事情。而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做课外作业,而且要做高质量的对学生学习有益的课外作业,即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这些作业大多为应用题,其中不乏生活小计算之类的题目,例如买菜或者裁布等等。使得学生学有所用,学习起来才会更加用心。

总之,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开心更积极地学习数学,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更为他们成为祖国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刘燕欣.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2012(1).

第9篇

一、趣为先

没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参与起来索然寡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新鲜事物更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科技小知识、趣味故事、科技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要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在“科技游戏”中尽情玩耍,敞开理想的心扉;指导学生观看小动物激战场面等。充满趣味的活动充满欢乐、充满情趣,为学生开辟了快乐的开地,创造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开发了创造的潜能。

二、动为主

科技活动作为一项活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活动意识。农村学校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要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个个临场辅导。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都有了科技活动室、劳技室、科学实验室,活动器材和设备设施也相对比较齐全,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动手制作、评价交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发挥学生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创为重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知识;感性知识;成语诗句;巧设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93-01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考试制度的关系,很多学生往往轻视对生物的学习,特别是“文科生”甚至把生物课当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激情和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国外有一位教育学家在对中国的课堂教学考察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本来是快乐的,但是在中国的课堂里却变得死气沉沉!”可见,在中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下是本人在生物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一、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及直观的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学生较多的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等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为什么“老黄牛吃草——吞吞吐吐”;动物界的好爸爸与坏爸爸;奇妙的动物“语言”和各种动物的求偶信息;动植物世界之最等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感性知识引导兴趣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向学生心灵之窗的捷径,是师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人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或设疑的方法,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使同学们的感性知识与我们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比如,在讲“抗利尿激素”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喝水较多的时候,排尿量也会较多,反之较少。教师就可以从这点人手,来引出“为什么会喝水多尿就会多?”,然后在逐步讲解“渗透压”、“抗利尿激素”、“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层层相扣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关系。

三、利用成语,诗句激发兴趣

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成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讲到条件反射时,可引用成语“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讲到食物链时。可引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也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群落的演替简单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更加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教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可以提出如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针刺手的时候为什么先缩手后感觉到痛?”,“为什么打麻醉后手术病人不会痛?”,“为什么自己闭着眼睛也知道自己手脚等所在的位置?”等问题。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教师可以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教学方式;优化探索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会描述和观察,就要为学生呈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构建“色香味美”的课堂教学模式———“色”在精彩:精彩的课堂中提升自主性;“香”在趣味:趣味的课堂中提高积极性;“味”在民主:民主的课堂中强化自觉性;“美”在赞赏:评价性的课堂中韵味无穷,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描述。

1“色”在精彩:精彩的课堂中提升自主性

在平日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可能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那就是学生在观察活动或是实验操作时很活跃,参与热情很高,讨论也是热火朝天,可是到了要描述要总结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或是沉默,或是词不达意。只有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感受到了科学学科蕴含的无穷精彩的知识点和能量,才能在精彩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寻访小动物”的教育实验中,我带领三年级学生一起来到校园,寻找校园中的小动物。在这堂探索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状态、特点等记录下来。通过这种记录方式,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在校园中,学生们很活跃,有的学生看到了树枝上的小鸟儿,有的学生发现了草地里的蛐蛐,有的学生找到了在学校池塘中游动的小金鱼……随身带的小本子,一个个都记得满满的。结合观察,我引导他们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学生们非常活跃。比如,提问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小动物长得什么样子,小动物的形状、颜色、特点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拓展,学生在精彩的课外实践课堂中提升了自身的自主性。

2“香”在趣味:趣味的课堂中提高积极性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趣味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愿景,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然而,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融入趣味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体现出教师的一种教育上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真正从主观上体会到了科学学科的趣味,才会善于并且乐于去观察科学知识点中的各个小知识点。这时,学生会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探索和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会主动提问,遇到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就会迫不及待地想与其他同学、老师一起分享。在观察植物叶子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一片完整的叶子,观察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叶子,了解这些叶子的特点是怎样的。虽然看起来是一项小任务,但是学生并没有半点抵触,而是将自己从校园里采集来的树叶拿到课堂上一起交流,还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树叶会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不同的树叶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为什么秋天很多树叶变黄而枫叶却变红呢?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都会进行认真的回答。通过师生之间亲切、和谐的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味”在民主:民主的课堂中强化自觉性

民主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是学生内心所喜欢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内心非常渴望民主的课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贯穿民主的理念,多数时候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甚至说话、讲课的时候,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这种非民主的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想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和描述,教师必须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民主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成长考虑。比如,以马铃薯作为实验对象,看看马铃薯在水中会不会浮起来,如果在水中加盐了会不会浮起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试着往水里加一些物质,比如糖水、盐水、味精水等等,通过调制液体来反复验证物体如何在水中实现沉和浮。在趣味课堂中,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完成相应的实验。此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并且开展小组竞赛。比如: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实验的描述,将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心得描述出来,小组成员每人说一条,不能重复。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的表达积极性、观察积极性得到提升。

4“美”在赞赏:评价性的课堂中韵味无穷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叛逆心理,他们对于不少问题的想法、看法容易片面。对于学生的一些叛逆行为,如果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成效,反而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满。这样一来,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扰。所以,教师可以改革评价方式,促进课堂的和谐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学生相互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加以全面评价。评价改革是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评价改革的进行推动了课堂学习氛围的提升,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师生共同进步。基于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改革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劝导,要耐心对待学生,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有时候学生说错了,或者有时候学生不愿意开口,我都会用鼓励的方式,用赞赏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闪光之处。只有在正确认识科学课堂优化的意义、遵循优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做到客观与实际结合,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的科学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知识讲授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丙林.创设问题探究情境,优化科学课堂教学[J].小学科学,2014(12).

第12篇

初中生物学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及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奥秘和本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基本科学。高素质人才虽然是时展的需要,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生物学成为同学们和教师眼中的“小学科”,成为不受重视的副科,只记中考中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对不考的内容视而不见,没有形成对初中生物学的正确认识。初中生物教师也只教给学生对中考有用的知识,而不去思考生物学科的特点,发挥不了本学科的优势,只是照本宣科,不仅使教师本身没有教授的欲望,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激情。

初中生物教材充分体现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改革的的思想,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编排时注重与初中地理、化学等学科的衔接,同时渗透了现代生物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与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知,生物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有突出的学科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生物学知识,对成功中考也有一定帮助。

一、高度重视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解释,是学生认识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学生的知识与实验、理论与实践并重,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形式多样、数量多,并且实验的操作规范,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重视生物课堂实验,也要重视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课外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如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馒头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平时我们可能不会去深入思考在吃馒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课本中给出了这一探究主题,再加上刚学过的知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学生就会感觉这个实验有很强的趣味性,产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欲望,从而加大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动手实验的热情。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分组实验,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分步实验,耐心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总结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口腔中使食物发生变化的是什么物质。通过实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学知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

二、紧密联系生活

初中生物学注重生活,与生活联系密切,在课本中处处可见生活的影子,教师要学会利用生物学的这一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初中生物学课本的设置中,每章节的开头多采用与生物学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生物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小材料也多来自于生活,如实验“观察种子结构”中用到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等,实验“膝跳反射”中用到的座椅,实验“蚂蚁的通讯”中用到的蚂蚁、糖和纸片等,这些实验材料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比较易得。唾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使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进行一些生物实验,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物,在玩乐中学会生物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形象、生动的描述效果,利用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化静为动,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使课堂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初中生物教材中配有大量精致的彩图,这些彩图配合所学知识,使课本图文并茂,加大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教师能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就会使讲解更直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如在进行“花的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认识花的内部结构是这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只是指着课本死板的灌输学生花的内部结构,就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的课堂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反之,教师如果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由外至内的逐步展示花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看到一朵花在面前缓缓绽放,随着花的绽放教师讲解其内部结构,就会使花的内部结构变得直观、形象,对这一知识也会轻松掌握。

四、增加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近几年的中考中可以看出,中考生物试卷中题目的主题大部分是课本以外的知识,或者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开始时也会感觉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多余的课堂时间中介绍一些书本中没有涉及的常识性的知识,或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说给学生知道,介绍一些科普读物给学生,组织学生自办科普小知识的黑板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举行专题演讲会,促进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生物知识,同时可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但现在的中学生课业重,课余的时间都是在做作业中度过,家长也不会同意把学生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课外读物中,这就要求教师阅读大量的生物读物,在课堂讲解课本知识时把自己平时阅读中与此知识有关的小知识融入其中,增加课本中知识的容量,由此便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第13篇

一、备课是教学艺术的创作过程

要切实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先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了解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应选择的课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及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课后评估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习题类型、数量等。接着就是仔细阅读参考资料,要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及课堂讲演水平,课前就必须大量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我们在阅读各种资料时,应当区分资料与教材在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选择地取舍,不要盲目搬用,此外应当做好摘录,可根据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查阅。最后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采用课前、课后测试,下班辅导谈话,学习骨干反馈等。把这些做成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很好地复习旧知识;预习并掌握新知识。

二、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教学的情境艺术、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教学中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等。下面主要谈谈如何注重教师的语言艺术,来增强化学课堂效果。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语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到生动、形象、幽默机智,它能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语言的技巧,必须注意经常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把握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化学的一些定理、定律是十分严密的,教师必须严格给予界定。例如:阐述电解质定义是“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若其中“或”字误说成“和”,则概念全非;如在讲氧化物时,氧化物指氧和另一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而不能理解为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注意课堂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定义、公式、例题把握系统性和逻辑性及语言的层次性,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一理解并掌握。深入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和范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应用概念的基础。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其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1)电离条件: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2)电离主体:化合物本身(不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3)导电原因:电解质在电离条件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外延:具有以上共同属性的化合物。这样就容易理解并掌握。

第14篇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把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笔者首先展示一杯水,然后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在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分割下去,所得到的粒子仍然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如果继续分割这样的粒子,所得到的更小的粒子却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了。直观形象地引出分子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同时教师应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自制与之配套的教学软件,通过所创设的情境和实际问题,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二、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实验具有直观性和明了性。通过实验,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了解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因此,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实验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例如,在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新课时,笔者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全部改成学生分组探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对实验现象和结论各抒己见、热烈探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因此,化学教学只有密切和生产、生活的联系,树立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加强学习化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基本的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水和水的组成”这一单元知识的时候,笔者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水在自然界的分布;(2)水与人类的关系;(3)水资源是否是无限的;(4)水的组成;(5)电解水为什么得到氢气和氧气;(6)水的污染和防治;(7)调查学校和家庭周围水源的污染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8)面对现在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又该怎么做?由于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所熟悉的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组成,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四、开发校本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

化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适时地编写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而体会到化学应用的重要性。例如,在探究“燃烧和灭火条件”时,笔者事先准备了11支燃着的蜡烛,当学完教材知识之后,让学生都选择一种不同的方法灭火,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对生活实际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编发展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逐步形成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

五、利用“化学小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化学小知识”栏目。其中的“空气成分的发现”、“化石燃料的应用”、“我国古代炼铜的方法”、“空气质量报告”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化学这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把握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重视课外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

学以致用,化学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科学,学生只有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化学,掌握化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第15篇

一、拟人化的主人公

寓言常以狐狸、鸡鸭、牛马、狮子、老虎等动物做故事的主角,使它们人格化,能说能做,跟人类一样。所以,寓言是一种不根据事实而超乎自然的故事。

《坐井观天》就是让小鸟和青蛙都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让动植物说话,以那些动物和植物的口吻来写,这样一来角度就非常新颖,吸人眼球,而且写的时候加点细节、对话、心理等,就会更加有趣。

比如写一种植物或动物,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客观介绍一下。可是如果我们用“我”,就非常独特。以描写“丝瓜”为例,我们可以把题目取为“我的一生”,这样子就是“题好一半文”了。接下来就以“我”的口吻,借助想象力,写“我”在泥土中的生活、第一眼见到阳光的感受、在雨中跳舞、成长的快乐等等。内容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

二、偶然的故事

寓言都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就讲不好道理。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动起来,都可以在你的故事中露个脸。例如《守株待兔》就讲了一件偶然的、离奇的事。农夫偶然间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上,他不劳而获,此后就每天守着那棵树等着兔子。再如经典的《龟兔赛跑》,就讲了慢吞吞的乌龟在跑步比赛中赢了长跑能手兔子的故事。事情由于偶然因素的加入就有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学生们在习作的时候特别是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着力写事情的“偶然性”,由于是偶然,所以可以说是唯一的,避免了叙述的大众化。

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们写得都很精彩。有的写捅马蜂窝,有的写恶作剧,有的写学着妈妈化妆,还有的写了一个侦探故事。因为人人都做过一些“出格”的事,这些事在读者眼中就很偶然,就显得与众不同,就很有故事味。

三、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寓言的这种特点,对人类有两大启蒙作用:对人类群体而言,它引导初民从原始的形象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而迈进文明社会的大门;对人类个体而言,它引导每个人从形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较弱的童年、少年时代,逐步迈进理性思维成熟的成年时代。寓言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寓言的特点,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凸现感性教学,以具体形象感染他们,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寓言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进行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超越故事得到智慧启迪。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我们只要让学生学着寓言把故事讲完整、讲得有趣味就可以了。

《南辕北辙》就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但是驾着车往北方走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了。《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事情出现错误以后,如果抓紧时间去挽救的话,还不算迟的道理。小学生们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比如教育大家要诚实、尊敬师长、不嘲笑别人等;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生活常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节约水电等等。例如有位小学生写了《勤奋与懒惰》:勤奋得了严重的胃病,懒惰来看望他,说:“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你每天忙前忙后的,不停地工作,为什么还会生病呢?”勤奋说:“医生说我是过度劳累,体力透支,每天忙于工作,吃饭不规律,所以才把胃弄坏了。”懒惰说:“我这个人啊,就是个吃货,餐餐不误,且准时准点。你啊,平时我就说你不要太劳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就是不听。”勤奋苦笑道:“是啊,还是要劳逸结合呀。我也要学着偶尔‘懒’一下。”这位小作者取材于生活,学着寓言的写法让“勤奋”和“懒惰”开口说话,告诉大家忙于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学会劳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把道理说清楚明白了,而且形式新颖、别出心裁,抓住了读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