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经济管理的能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效益;功能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对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管理是否有效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笔者将对财务管理的概念加以简要分析,并且对影响因素加以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1.财务管理的定义。财务管理就是依据法律法规,遵照综合性目标的指导,管理企业的资本流通、房产购置、利润划分及经营现金的流量。作为企业的核心,良好的财务管理水平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2.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依据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企业财务组织活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与分配资金。从财务关系处理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受资人之间等复杂多样的关系。3.财务管理的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因素,其作用包括:第一,财务管理需要以企业的良好运行状况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案,严格控制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支出,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第二,管理监督。高水平的监督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运转,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第三,资金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依据实际数据合理调配资金,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产环节与产品流通的全球化提高了资金的流通速度,因而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金融投资管制有所松动,导致了国际化资本与商品资本之间产生断裂,脱离于生产发展并且急剧膨胀,通过改善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是明智的选择。2.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之中。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就可以完成贸易协商、签订合同及支付资金等活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综合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制定资产安全管理规则与安全支付制度,创新财务管理,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到来的要求。3.科技创新对企业财产管理影响深远。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需要通过资金投入或贷款等途径来实现。在生产环节引入科技创新成果,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4.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当前,由于缺少市场竞活力与自主经营权力,企业财务管理潜藏着风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理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将企业利润用于技术投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风险。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相应举措
财务管理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财务管理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认清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运转的重大意义,对于其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1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不科学的决策。依据变动的市场形势与企业工作进展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和决策方案。1.2财务管理部门要踊跃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成本、税收及风险等方面的策划作用。1.3在实施企业经济管理分析时,对所涉及的材料展开全面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预先控制,在控制中高度重视资金运行,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资金运转效率,降低成本,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评价标准。2.强化预算,以节流为基础,拓宽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更为高效、开放的理念。第一,企业应该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重视客户的经济利益。第二,企业应该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对市场情况分析的准确性,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且严格落实,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核查,确保资金利用的公开性、透明性。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汇聚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开展数据分析提供强大的支撑。3.有效管理企业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设备以及材料价格对企业成本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采购组织,明确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责任,采购之前需要申报,并且时刻关注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确保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4.有效处理存盘货数量和沉淀资金。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是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需要明确处理积压产品及物资的审批流程,对仓库开展资金额定,立足实际进行奖惩。5.完善财务防范体系。这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适应当前的知识结构,有效应对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重视财务工作是我国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增强企业的运转能力,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立足实际调整财务工作,进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骆晓宇.财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32-132,133.
[2]钟生章.财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分析[J].中国经贸,2016(4):241-241.
【摘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会计是重要的管理基础和参与者,其管理职能要转变、管理内容要拓展、管理观念要更新,以适应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管理会计是以新兴管理科学为基础,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记录。之所以出现管理会计,是由于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自身的职能不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这个“短板”问题。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就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在财务信息分析以及提供相关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组成:
第一,组织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
第二,规划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其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确定的。它应该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之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
第三,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的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评价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
近年来,企业管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成本管理方面来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产品更多价值都是建立在这种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市场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层面与信息层面增加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此时现代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而不是生产制造成本。面对这种情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制造方面,所以成本管理成了成本计划,不再是成本控制。
为了使会计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命性地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相应地拓展与调整为以下内容:第一,调整适当的投资规模,借此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二,定期或者经常性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提高产品丰富性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第三,群策群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第四,通过劳动投入计划的合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节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转贴于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决策的层面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取数分析的过程比结果计算更加重要,因此也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经济行为分析中的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内外经济结构趋于不稳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就是:第一,比较与分析模型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所选模型或者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第二.严格遵守取数分析要求与一般过程,确定取数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第三,评价取得数据的可靠性与确定性,剔除所选数据巾存在的风险因素;第四,严格控制模型中所用数据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假如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定要对取数的风险值进行测定,适当地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小全面。
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观念必须与时更新
当前,世界已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也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区域性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相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信息的收集和知识的运用,市场需求变化周期短,个性化非常强。目前的市场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更是呈几何级的增长,及时捕捉市场最新动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因此管理会计的市场观念必须更新。
企业整体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该有的观念。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会计,必须发挥其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争取处于市场竞争的强势地位,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报账会计应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以确保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和统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摘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会计是重要的管理基础和参与者,其管理职能要转变、管理内容要拓展、管理观念要更新,以适应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管理会计是以新兴管理科学为基础,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记录。之所以出现管理会计,是由于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自身的职能不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这个“短板”问题。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就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在财务信息分析以及提供相关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组成:
第一,组织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
第二,规划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其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确定的。它应该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之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
第三,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的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评价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
近年来,企业管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成本管理方面来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产品更多价值都是建立在这种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市场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层面与信息层面增加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此时现代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而不是生产制造成本。面对这种情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制造方面,所以成本管理成了成本计划,不再是成本控制。
为了使会计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命性地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相应地拓展与调整为以下内容:第一,调整适当的投资规模,借此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二,定期或者经常性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提高产品丰富性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第三,群策群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第四,通过劳动投入计划的合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节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决策的层面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取数分析的过程比结果计算更加重要,因此也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经济行为分析中的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内外经济结构趋于不稳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就是:第一,比较与分析模型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所选模型或者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第二.严格遵守取数分析要求与一般过程,确定取数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第三,评价取得数据的可靠性与确定性,剔除所选数据巾存在的风险因素;第四,严格控制模型中所用数据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假如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定要对取数的风险值进行测定,适当地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小全面。
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观念必须与时更新
当前,世界已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也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区域性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相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信息的收集和知识的运用,市场需求变化周期短,个性化非常强。目前的市场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更是呈几何级的增长,及时捕捉市场最新动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因此管理会计的市场观念必须更新。
企业整体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该有的观念。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会计,必须发挥其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争取处于市场竞争的强势地位,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报账会计应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以确保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和统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预期;职业能力
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并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参加相关活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大学生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的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偏向做一次选择。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设定的,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也可能是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或者创业。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也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也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一般包含: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预期
为了调查当下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以其职业预期事实指出当今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问题,以针对性地提出克服方法,我们以江苏省苏南区域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低年级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研究”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编制了“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调查问卷,并侧重针对职业预期设计若干问题。问卷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问题,87%的学生认为应从基层做起,13%的学生认为会直接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在就业地点问题上,以生源地为江苏省的学生来看,82%的学生选择留在苏南地区,15%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有3%的学生选择在苏中或苏北就业。在工作态度上,70%的学生迫切想要就业,即使不符合自身兴趣,但同时有6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选择缺乏了解。此份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反应出,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苏南地区城市、北京、上海等,普遍的认为经济发达城市能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从问卷调查的实际反应,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身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专业一无所知。联系到社会就业现实,大学生就业后专业的对口率很低,职业预期不切实际是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职业预期的认知存在误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地考虑“我想怎么样”,很少去考虑“我能怎么样”。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是要衡量自己可以做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做什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不能处理好专与精的关系。现在高校中各种辅导、培训的广告随处可见。大学生的培训已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学生大学期间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考导游证、报关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认为这样过的很充实,考试取得的各种证件可以作为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学的东西杂而不精,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而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盲目地进行选修,等到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生无法精通于每一门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原本的“全才”预期发生偏差。大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状态会直接导致一些高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甚至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到中职或中技类学校中“回炉”,重新掌握一门具体技术的现象。这就说明大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设置合理的职业预期、储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2.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当前大学中不乏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同学近年来被冠以“学霸”名号。从大学生就业情况看来,“学霸”不等于“学以致用”,更不等于“高薪”与“高职”。由于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实践性检验与运用,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对项目背后的原理却知之甚少。
3.过分拘泥于形式。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虽然也很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培养的途径。往往在随众心里的驱使下,去参加一些并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和学习。有时候学生在学生组织中只是做些繁琐的事情,听从别人的安排,在其中并没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达到锻炼自己能力的目的。辅导员应该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去优化自己。
4.频繁更换职业预期。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考虑的是“我想怎么样”,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想法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当学生受到外界影响时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因为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会不停地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参与相应的活动,部分学生的职业预期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以增强适应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是个体的一种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可依据个体成功的适应新环境,并完成某些给定的任务而加以界定。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心里上就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如果在大学四年内用来享受的时光等于零,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大学时光就投身紧张的生活环境。因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面对的是无数残酷的竞争对手和惨烈的竞争环境。那时候是绝对不允许社会去适应大学生的,只有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去适应环境,才能比别人更优秀。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关键词] 低碳经济;核心竞争能力;平衡计分卡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产业对环境及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竞相无序开发,使企业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产业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企业必须清楚自身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战略、策略、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要素分析
“企业低碳化”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发,国际形势的严峻,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企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并逐步的将低碳理念付诸于实际。小到各个员工,大到企业相关制度的制定,低碳经济已经渐渐融入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战略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确保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然后就必须注重资源的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才能站稳脚跟。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比如低碳产品的研发,减排技术的开发,碳吸收技术发展的促进,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企业,还要注重可替代资源的建设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创新,把握时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稳定的地位不动摇。
(一)财务方面
财务指标主要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经济附加值来体现。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否则将导致财务失败,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营运能力是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良好的营运能力,可以使企业节约资源,获得更好的收益;作为盈利性组织,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弥补各种支出,才能持续发展;而成长能力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具体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等。
(二)客户方面
真正使决策保持不变的是营业单位在其目标范围内用以保持和吸引客户份额的价值观念。核心指标有: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可用现有顾客交易增长率来描述);客户利润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反应时间和解决时间,以及客户对投诉处理的满意程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①能力(根据专业人士打分)。
(三)内部流程方面
1.创新方面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新市场、新客户的需要及满足客户最新的需要时,继续了价值创造和增长。具体指标有:一是研发投入及研发的效果与效率。R&D人员占全体员工比重、研发费用三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研发成功率、新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二是研发创利能力评价。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成本费用利润率、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贡献率等等。
2.经营方面的指标
一是过程质量指标——产出次品率;二是过程时间指标。在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价值观念里,把短期快速反应作为一个关键的业绩属性——制造周期效率(MCE);三是过程成本指标——单位产品服务成本降低率、权益报酬率、存货周转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等。
3.售后服务能力
内部价值链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销售产品服务和支付产品服务之后给客户提供的服务。
(四)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能力
1.人力资源
(1)人力资本存量。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来体现。
(2)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员工保持率、员工价值增值率、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
2.信息系统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指标,即信息覆盖率;反映信息沟通效率的指标,即信息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与投入成本的比值,即信息利用效果;反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设备投入费用,软件系统开发、应用、维护费用,具体指标为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费用。
3.其他系统性指标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统一的理念、信仰、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鼓舞和引导全体员工从主观上产生对本企业热爱、依赖、依靠的心理,能引导员工自觉自愿地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为行为准则,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生产及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企业塑造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深刻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企业组织结构高效而稳定的运行、绩效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适应新的经济观念的企业理念的确立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管理同化下来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特定能力,它是企业资源的“整合器”,也是企业求得可持续发展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
(五)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的,它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工人失业、劳资冲突、商业欺诈和环境污染等而出现的。在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都在竞争构建低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信誉。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企业社会贡献和企业环保责任。具体指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捐赠;节能率,三废排放达标率,厂区绿化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其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利用效果、企业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售后服务能力、等指标由专家打分,分值为0-10分;客户满意度、职工满意度等指标则通过调查问卷,分值为0-10分。
二、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模型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 L. 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1.明确目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为了能把复杂的指标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序化,并赋予权重,使层次与层次之间,层次内部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根据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二层次的评价指数结构,最后以总评价指数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构造判断矩阵
求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即开始定量化。针对上一层的准则构造不同层次的两两判断矩阵。通过引入比例标度法(见表2),来反映对各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全部的各层次的初始判断矩阵。最终构成七个维度B1至B6对于总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A-B);29个单项指标C1至C29对于各自对应的分类指标Bi的判断矩阵(Bi-C)。
3.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计算步骤为:
⑷
作为检验指标,当完全一致时,CI=0,CI值越小,表明矩阵的一致性越好。转贴于
为了度量不同阶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再引入判断矩阵(1-9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当阶数小于2时,矩阵总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其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便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CR=CI/RI。当CR
对上述各层次判断矩阵进行单层次一致性检验,由此可知,各层次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根据同一层次中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综合得出对更上一层次(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最后由总排序权重确定序号。
(4)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过程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CR总 = CI总/RI总
在确定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相对权重及其对系统总层次的总排序权重——综合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法
各指标的无量纲化(见表1)。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出该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综合分数为81.3%,说明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较强,这个结果表明,该企业已基本完成从基本可持续发展向较强可持续发展的过度,这个结果基本符合该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所以这个指标体系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7-447
[2]张阳华.现代企业财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邓波.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J].经济界,2005(1)
[4]王建琼,侯婷婷.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4-96
[5]晏传英.论企业组织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9(14):143-147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功能
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组织实体的经营发展实务活动过程中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描述和衡量我国现代企业实体的经营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要素,对于指导我国现代企业开展长期有序且繁荣的经营发展,具备不容置疑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以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快速有序开展的历史背景下,开放市场交易环境中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获取状态的影响作用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阐释。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性规范约制条件下,以特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开展目标为基准,针对企业内部日常开支的投资、融资、营运资本、经营收益分配等资金运动范畴或者是工作项目开展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组织实体经营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性业务项目,有研究资料显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工作的开展质量水平,对于企业实际获取的经济效益状态具备深刻的直接影响效应,因而现代企业想要稳定实现最佳状态的经济收益水平,必须切实提升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内容
对于现代企业实体而言,其具体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实施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在工作任务内容层面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在针对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组成结构展开基于多个不同角度的考量分析条件下,其实际获取的研究结果本身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相互差异特征。
在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角度分析条件下,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内容划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以及资金分配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关系处置视角,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展开具体分析条件下,则不仅涉及企业受资人与企业投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人与企业债权人之间以及相应级别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基础性财务关系,企业组织实体与供职于相应企业的员工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资金管理功能
资金资源要素作为我国现代企业实体一切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其对我国现代企业预期性经营发展目标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现,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功能就是开展企业资金要素与运动路径的管理控制工作。资金管理功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状态以及现实市场环境展开科学准确评估,为相关管理工作最佳预期效能状态的顺利实现创造支持条件。
(二)成本规模控制功能
受企业在职员工队伍动态变化,企业产品生产用原材料价格水平变化以及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特征变化等多重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企业日常化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性项目支出水平,势必都会发生幅度显著的变动。因而通过开展科学系统而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提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支出规模控制水平,对于确保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能够长期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水平具有充分现实影响意义。在实际开展企业日常化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控制工作过程中,通常需要考量的项目要素,涉及了产品原材料成本、期间费用、产品或者是技术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在岗职工群体薪酬、职工基础保险分摊费用以及为发放职工福利待遇而支出的成本等。
(三)监督与管理功能
建构和不断完善系统而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监督体系,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实体日常化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具备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影响意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稳定有效发挥,对于有效确保我国现代企业长期处于正确稳定的生产经营业务方向,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价值,是确保我国现代企业顺利实现最优化生产经营效益目标的基本条件。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
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实体的基础性生产经营活动在实施过程层面本身具备着鲜明的复杂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多个具体开展环节均需要资金条件支持的实践背景下,势必引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性资源对象的运动发展路径表现出程度显著的分散性特征,在无法保证企业内部现有的彩塑资金资源实现集中有效调度的实践背景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现代企业的资金运作风险发生幅度显著的提升性变化。鉴于如上状况,我国现代企业在实际开展日常化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资金管理工作的集中化水平,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财务资金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发生风险性结果。
鉴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本身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核心性地位,直接要求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企业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力度,在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在线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充分关注已有资金预算方案的全过程性贯彻执行状态,最大限度避免因企业预算资金方案执行过程控制失误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语
针对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问题,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内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四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阿勒泰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郭燕(1984―),女,新疆阿勒泰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研究[J].中国商贸,2012(09).
[2] 张其祥.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08).
[3] 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效益;成本控制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的生存就需要重视管理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认同,但是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如何才能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很多企业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及其功能
企业财务管理指的是在一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资产购置、企业融资投资以及企业现金流量的控制和各种利益分配的活动,高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金管理功能,因为充足的资金是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要加强控制。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进行分析,调整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吗,从而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第二,成本控制功能,企业成本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都是比较大的,加强成本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利用科学的管理策略,对各种费用进行控制,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三,监督功能。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因为企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面临各种风险,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对企业中的各种资源做到有效利用,让企业的生产活动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
1、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来说,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企业资金管理混乱,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全面发展,所以要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资金管理功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做好资金使用计划编制,对企业的收支要做到心中有数,尽量保障资金管理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减少各种盲目性的投资。第二,保证企业资金周转。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前期的资金投入,而且在后期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周转。一方面,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生产计划采购各种原材料,避免库存积压现象的发生。另外一方面企业在支付的过程中,应该在不影响自己信誉的情况下,将支付期延后,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周转。第三,重视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定期进行银行账目清算和处理工作,同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资金管理意识,另外企业还应该严格控制资金审批权限,建立审批责任制,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又一重要功能,企业只有将成本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才能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功能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企业要针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针对不同的环节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其中要重点包括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以及成本考核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第二,要加强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企业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成本核算要集中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对这些成本加强控制。第三,完善成本责任制。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有密切的联系,建立成本管理中责任制就是将企业成本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从而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第四,建立成本考核制度。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辅以激励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监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财务监督能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第二,财务监督是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会面临各种风险,很多风险的发生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灭亡,所以财务管理中风险防范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要及时预测,并且制定出预防性措施。在风险发生之后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企业财务监督功能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科学编制和分析,这样能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有了解,使企业能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论:
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是出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做好有效的成本控制,同时在财务工作中还应该加强监督和控制,有效避免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斌 论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与意义[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7)
[2]徐娟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4)
[3]王登鏖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J] 现代商业,2011(24)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功能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的运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财务管理,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等经济活动更加有序,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获取利润的机会增多,企业存在的价值凸显。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重点进行企业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企业的决策、计划和经济控制提供可能性,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概述
1、二者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企业只有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对企业支出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利润才能得到保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加强对企业资本的管理和控制,使企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企业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使企业实现自身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财务管理内涵丰富,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企业投资主要是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的现金流动活动,企业投资具有资金量大和周期长的特点,企业投资活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需要加强对投资的控制,避免投资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作出正确投资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财务管理还包括企业筹资决策,企业筹资是对筹资渠道、金额、时间、成本、风险以及方案的综合考量和选择,投资决策连接着企业和市场,筹资成本的多少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再次,企业股利分配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润分配的多少影响着企业的再投资能力,财务管理中要对股利分配进行控制。
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功能分析
1、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资金循环和周转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工作。首先,企业要加速资金的周转,将应收账款及时收回。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要进行各类应收账款的计算,提高资金结算的速度,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加真实和完整的信息,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坏账和呆账。其次,做好资金管理基础工作,对银行结算账目进行登记和报账,明确报账要求和期限,对往来账款和应收账款进行清理和清收,严格管理,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自有资金的比重。再次,企业要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对短期贷款进行认真分析,避免高额利息的支出,控制负债比例,避免盲目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是指按照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层层的分解和任务下达,对企业预算、协调和考核进行重点控制,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来提高经济的运行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突出资金预算管理的重点,将财务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首先,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对资金进行集中的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来实现资金的有序流动。其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明确现金流量的核心地位,将资金收支纳入资金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现金流的分析预测来对现金流量进行有序控制,做好资金流动监控工作。
3、沉淀资金的积极处理。目前我国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严重,企业一方面担负着贷款压力,一方面又存在材料和设备资金处理不当的问题,呆滞资金问题严重。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储备资金的盘查,对积压清单进行盘查,物资的处理和积压都要有严格的手续。此外,企业还要对采购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在采购的时候进行材料和设备的比较,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通过专门人员进行询价和压价,在进行市场和网上调查以及信息收集之后再在竞标的基础上采购原材料,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4、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完整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评价,将企业财务活动控制在一定的状态。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聘请有关专家对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定期的讲解。其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投资项目和投资效果的预测,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再次,企业要将财务风险责任落实到企业具体的人身上,提高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将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的采购、投资、生产、营销中,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
结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的运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财务管理,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等经济活动更加有序,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获取利润的机会增多,企业存在的价值凸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只有增强利润获取能力,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霄.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J].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0).
[2]王晓华.加强成本控制 实现财务管理新目标[J]. 包钢科技. 2011(04)
[3]张翠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05).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CRRT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2004年12月~2006年2月,我院应用CRRT技术抢救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4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科手术后患者16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19例,急性胰腺炎5例,抗压综合征5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2.3±1.4)岁,39例救治成功,2例放弃,5例死亡(死于电解质紊乱1例,循环功能衰竭2例,脑死亡1例,放弃血液净化治疗后死亡1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百特公司CRRT机器,透析器选用MINNTECH USA HF 1200。聚砜膜面积1.25m2,长度20.90cm,血管通路均选用股静脉穿刺双腔管留置行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透析(CVVHD)。血流速度150~200ml/min,透析液配方参照季大玺配方[2],碳酸氢盐即配即用,速度50ml/min,每次CVVHD 12h,共治疗95次,抗凝选用低分子肝素,首次4100u,每小时追加抗凝200u。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MODS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注意保持其稳定。治疗前可用4%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预充管路,以免引起血压下降。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选择适当的血流量,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血管通路的选择及护理 一般救治MODS患者应选用临时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透析次数多、病情重、血管条件及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需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为首选。为防止感染,每次透析时应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透析前先用注射器抽吸血液2~3ml丢弃,这样既可抽出管道内已形成的血细胞凝集块,防止其进入血液循环;又可清除前次透析后注入的肝素,然后接血路管道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管道内应注入每毫升含肝素2mg的生理盐水3ml,以防管道内凝血。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一般留置数天至数周,为防止感染,导管末端可加用涤纶毡套,以便于组织与涤纶毡套交织后形成保护屏障,从而避免与外界接触,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2.3 抗凝 本组患者在透析治疗前有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17例有外伤伤口或手术伤口。据报道[3],除非颅内出血或大咯血,出血倾向不应作为血液透析的禁忌证。但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出血情况分别采用无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透析,必要时透析结束用鱼精蛋白中和。对无肝素透析患者,要严密观察透析器及静脉壶有无凝血迹象,监测动、静脉压力变化,发现压力增高、血色变紫,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本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透析者均只用首剂量不用维持量,故透析后期要严密观察有否凝血迹象。肝素抗凝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及脏器组织有无出血征象,监测凝血活酶时间,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以随时调整肝素用量。
2.4 脑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11例透析前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出现烦躁或昏迷。透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侧向一边,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妥善固定好透析管路,严防患者烦躁将单针双腔管拉出及管路脱开、折叠、受压致血管通路中断,治疗中要严密监测并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变化,查看透析机各参数及血流回路各连接部位有无渗血,有否抽血不畅。血流量应保持在150~200ml/min。透析结束时妥善固定好单针双腔插管,向病区护士做好交班,防止管道拉出、折断和敷料污染脱落。本组患者未发生单针双腔拔出、折断、回路脱开等情况,但有5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抽血不畅,经改变,调整导管后血流通畅,顺利完成透析。
2.5 肺功能损害及低氧血症的护理 本组26例合并肺功能损害,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6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另有9例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缺氧。缺氧可加重脏器组织的损害,对这些患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防止透析液中碳酸盐浓度过高,以减少补体激活致白细胞黏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及pH升高导致的换气功能降低。治疗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重点控制和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供氧浓度、呼吸道阻力、血氧饱和度。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温化,及时清除痰液。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烦躁、发绀及胸廓活动度情况,定时监测血气分析,随时调整酸碱平衡和呼吸机参数。
2.6 心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16例合并心功能损害,透析中严密监测心电示波变化,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电解质浓度。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减轻心肌缺氧。对6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透析时适当增加超滤量,采用序贯透析,先单超再透析。但对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者预先透析,再单纯超滤[4],或透析超滤同时进行,根据病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每小时设置超滤量,可减少透析反应。
2.7 低血压的护理 本组患者有20例分别在透析前及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可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加重肾功能恶化或延迟肾功能恢复,影响急性肾衰竭的抢救成功率,透析中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对于不同程度的低血压情况,经静脉血路给予等渗或高渗氯化钠、高渗葡萄糖、白蛋白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也可采用调钠透析,方法是开始时采用高张透析液,钠浓度调为145~155mmol/L,透析过程中逐渐降至等张水平[5]。经上述处理,20例低血压患者中17例血压回升到90/60mmHg以上,每次透析均按时完成,3例无效。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92.
2 季大玺,谢红浪,黎磊石,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02-805.
3 王斌.血液透析治疗20例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浙江医学,1999,21(12):727.
[关键词]企业资源;投入要素;战略资产;独特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009-04
[作者简介]朱长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导言
企业资源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它把企业看成寻租者,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与众不同的战略来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看成资源集合,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的、能够提高其战略效率和效果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信息、知识等等。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不同的是,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并且这种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企业长期存在的资源差异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从而使得某些企业能够优于其他企业。正是建立在这一点认识上,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资源,识别企业的关键资源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培育、保护和提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资源理论的倡导人Barney则将企业竞争优势看成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结果。他认为,“当企业执行某价值创造战略,而该战略没有被任何当前或潜在竞争对手同时执行时,该企业就可谓拥有了竞争优势。当该价值创造战略所带来的利益不能被当前和潜在竞争者复制时,即谓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91)。很明显,Barney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的独特性,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要追求独一无二的战略,众多企业采取同一战略只能使他们至多获得竞争均势。企业战略的独特性只能建立于企业资源的独特性之上,如果产业内的企业在资源上没有差别,他们将能执行相同的战略,获得相同的效果。因此,正是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他们战略的不同,从而使得某些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理论在分析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均衡分析。如在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拥有稀缺的高效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竞争对手所有的模仿努力停止后仍然可以持续。这些结论使得企业资源理论带有明显的静态性质。它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竞争优势和优势资源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演化?毕竟,现实中的经济局势更多地表现为非均衡状态。竞争优势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不断侵蚀优势资源的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在不断加强对原有竞争优势的保护、提升之时,也要注意对新的优势资源的开发,二者是一个交叉的过程,如此企业才能经常性地保持竞争优势。
Teece,Pisano和Shuen在其于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企业资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认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能力。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组织过程的内容(惯例)及其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在任何时点上都明显地由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内部的和市场的)以及由企业所采用、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这种动态能力观点取演化视角,而不是均衡视角,强调资源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动态能力战略观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前沿,目前的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创造上。因此,本文试从“动态能力”战略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层次及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
二、企业内部资源层次结构
企业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关键资源。关键资源的形成是企业在一定历史路径中长期演化的结果(Dierickx,1989)。因此,要识别和强化关键资源,就必须探明企业的资源演化路径。要分析企业的资源演化路径,首先就必须剖析企业的资源构面,分析其资源构成层次。企业的资源构成层次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根据研究目的将企业资源按其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社会复杂性的高低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1.投入要素(input factors)
投入要素是企业资源的最低级表现形态,一般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获取。投入要素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必需品,但由于其高流动性和高模仿性很少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可以为企业带来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亚当・斯密,李嘉图,俄林)。对于企业来说,投入要素一般包括厂房、生产和经营用地、一般员工、通用性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基本的管理、生产和营销技能等。投入要素是下面将要提到的战略资产和独特能力的形成基础,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部分转化为战略资产或能力。如一般员工在长期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生产和技术诀窍,并产生对企业的忠诚;与客户的长期交往将产生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和关系资本。投入要素本身并不具有生产性,其生产性来自于其投入使用所能提供的生产。即使是相同的资源组合,如果对它们的使用不同,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也会不同,从而产生生产效率上的差异(Penrose,1959)。
2.战略资产(strategic assets)
战略资产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长期投资积累的存量资产(Dierickx,1989;Amit,1993)。战略资产具有三个明显特性:一是为企业所专有(finnspecific),其价值依存于企业本体。二是其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时间压缩不经济性,(Dierickx,1989)如十年内投资五千万建立的品牌和声誉,并不能通过一年时间投资五亿来得到。三是内聚性,战略资产属于内聚资源(contained resources)(Black,1994)。尽管战略资产的建立是一个企业各因素之间的社会互动性过程,但战略资产与企业其他资源之间的边界仍能进行区分。在企业资源网络体系中,战略资产与其他企业资源之间的网络联结并不是很复杂。战略资产的例子包括专有技术、品牌、企业声誉、员工知识、社会资本等(Schulze,1994)。战略资产往往是稀缺的难以模仿而且缺少直接的替代品,Rumelt(1982)引进了因果关系模糊性说明资源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的原因。Peteraf(1993)将这些导致因果模糊性的原因归纳为:隐含性、复杂性和专用性。企业资源的
不完全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对维持资源的异质性是重要的,它们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重要资源。
3.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eies)
独特能力是投入要素、战略资产和企业知识通过组织活动和流程而形成的复杂资源集合,是企业配置和使用资源来完成某一组织任务或战略的胜任力水平(Amit,1993)。独特能力是基于知识的资源,将行动和认知予以联结。独特能力的知识基础特性使得它们更为专有化,更具社会复杂性、系统性和模糊性,它们存在于企业人员或组织的集体记忆之中。独特能力属于系统资源(system resources)(Black,1994),不仅其内部要素之间网络关系复杂,其与企业其他资源之间的网络关系也极为复杂,其边界并不能明确加以区分。这种性质决定了企业可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即独特能力不仅仅在于别人不能模仿和复制,而且自己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及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新的资源和能力(郑健壮,2005)。掌握了独特能力的企业将能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企业做得更为出色,从而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独特能力的例子包括:团队工作能力、管理供应商关系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独特能力与战略资产的一大区别在于独特能力与“做”有关,而战略资产与“有”相关。我们知道,击中目标需要有好的弓箭,但能否最终击中还得有好的射术才行。战略资产就好比良弓,而独特能力就像是精良的射术。独特能力与战略资产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能在使用中得到强化。能力被使用得越多,则它们就变得越强,变得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模仿。这一特征显示了独特能力的动态或演化特征。而战略资产如果不进行继续投资或维护就会发生折旧,其价值就会退化,如企业的品牌等(宝贡敏,王庆喜,2006)。
上述三种资源的互动关系是:战略资产的形成建立在对投入要素的经常性使用基础之上,而独特能力的形成则是基于投入要素之间、战略资产之间、投入要素和战略资产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竞争优势则建立在独特能力基础之上。有时候企业战略资产也能形成竞争优势,但关联较弱,同时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也较差。
资源结构层次和企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根据上图,我们可将企业基于资源演化的竞争优势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要素的简单组合阶段、战略资产构建阶段和独特能力成形阶段。下面将展开详细分析。
三、企业资源演化路径
1.投入要素的简单组合阶段
在资源演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只不过是一生产函数,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企业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企业的信息是对称的。企业之间除了规模上的差别外,在要素组合、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一阶段,企业所开发的资源实际上就是投入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员工等基本生产要素。此时的民营企业有点类似于古典经济学里面的“生产函数”。若用IP1,IP2,……IPn表示投入要素,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1,IP2,……IPn)=α1IP1+α2IP2+……+αnIPn
该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是投入要素的线性函数,要素之间缺乏协同效应,生产要素之间可以被方便地分离。在这一阶段,企业的资源组合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1)资源的可交易性、可流动性强。其资源组合一般是资金、厂房、设备、员工、原材料等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社会复杂性和资产专用性都很低,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其价值并不会像声誉、顾客忠诚度等社会复杂性高的资源那样因脱离企业而丧失。(2)资源的可模仿性强。一旦某企业的经营模式获得成功,其他企业马上就可通过市场交易或内部开发得到所需的企业资源,并生产出具有同等价值的产品,复制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3)资源的可分割性强,资源之间的关联水平低,其组合缺乏协同效应。
在这个阶段,企业资源组合同质化,众多企业都专注于原始资本和生产要素的积累:普遍采用低成本战略,以低价来冲击和打开市场,并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拥有竞争优势。
2.战略资产构建阶段
按照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稀缺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大量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组合只能使他们至多获得竞争均势。企业在其资源演化的第一阶段,要素水平比较低,要素组合简单,资源的可模仿性强,再加之企业所在的产业进入壁垒很低,这种状况必然造成企业资源同质化,众多企业挤占市场,使得企业的利润降低。这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就会预见到一些稀缺资源(相对当时状况而言)的价值,并抢先进行开发,从而形成战略资产。由于这些战略资产具有开发上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性,抢先开发战略资产的企业就会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从而在经营上先人一步。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些稀缺的战略资产包括产品质量、企业品牌、企业声誉和专有技术等。尽管按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资源还属于一个优势企业必须具备的必要资源,但在当时的经营环境下,对这些资源的预先开发已经体现了企业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因为在当时众多企业拼命压低成本、以次充好、赚取短期利润的情况下,这些资源仍然具有稀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模仿性。事实证明,现在发展的大多数有优势的企业都经历了当时这些战略资产的开发阶段。对这些战略资产的预先开发,使得这些优势企业能够在经营上保持领先地位。
如用IP表示投入要素集合,SA表示战略资产集合,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SA)=αIP+βsAλ(IP)
其中,ef/e(IP)=α表示企业的投入要素与生产是线性关系;战略资产的指数形式表示战略资产对企业的生产贡献是非线性的,λ>1,e2f/e(SA)2>0,投资具有规模效应;SA(1P)表示战略资产是投入要素的函数,战略资产的形成建立在投入要素基础之上。
3.独特能力成形阶段
企业在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等战略资产之后,尽管能够比缺乏这些战略资产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客观来说,这些战略资产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在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通过开发这些战略资产而拥有竞争优势之后,其他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些战略资产的价值,进行了相
应的开发。由于后发企业能够参照先发企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减少学习和试错成本,因此先发企业与后发企业之间的优势差距将很快缩小。简言之,拥有了这些战略资产,只能给先发企业带来暂时的竞争优势,而非持续竞争优势。但是,对这些战略资产的抢先开发仍然使得这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知识和经验,在资金实力、生产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胜人一筹,为以后开发更高层次的资源――独特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或正在开发相应的独特能力,如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企业各相关资源的整合,具有高度的网络关联性、社会复杂性和模糊性,很难被模仿和替代,因此,能够给拥有它们的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如用IP表示投入要素集合,SA表示战略资产集合,DC表示独特能力集合,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SA,DC)=IPgSAα(IP)gDCβ(IP,SA)
函数的乘积形式表示企业的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外部网络联系,战略资产和独特能力的指数形式则表示二者对企业的生产贡献是非线性的,α,β>1,e2f/e(SA)2>O,e2f/e(DC)2>o,对二者的投资有规模效应。SA(IP)表示战略资产是投入要素的函数,DC(IP,SA)表示独特能力是投入要素和战略资产的函数。
[关键词] 动态能力 物流企业 竞争优势 持续竞争优势
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频繁、消费者需求偏好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中(D’Aveni,1994),企业竞争优势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但竞争优势的更替并没因此减缓而是潜在地加剧。
一、物流企业竞争优势及可持续性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业,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运输、、仓储、信息等诸多领域。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2006年营业收入前50名物流企业中,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排名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1亿元。根据WTO的承诺,外资物流企业已全面进入我国市场。联邦快递、总统轮船等企业分别采取独资、合资和并购等形式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加剧了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可见,如何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并不断替代或维持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所考虑的主题。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说:“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出自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所采取的形式或是以低于其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相等的收益,或是所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出的部分价格”。迈克尔・波特的话点到了问题的要害,但是说得并不全面。严格来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消费者剩余和企业利润是该产品的价值扣除生产成本以后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新创造的价值对成本之比,即新价值/成本(V/C)。
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产业,物流需求是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个性化特点的派生需求,因此物流企业对市场需求种类、数量、质量和要求较难把握,服务性特征明显。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众多物流服务提供商中,创建竞争优势是物流企业构建优于竞争者战略的基础条件。物流企业间采用低价的成本战略,差异化服务最大化战略相互交织,最后体现在物流最终市场的绩效表现共同形成了物流企业间竞争优势的演化。而持续竞争优势能否构建取决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价值和成本的影响因素长期演化的矢量合力。
二、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途径
指导物流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理论主要涉及产业市场定位、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动态能力三个方面。前二者从公司内外部分析竞争优势,而能力观结合前两者战略观,认为企业从动态能力创新复合形成竞争优势。提斯等人认为“动态”要求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所必须具有不断调整、更新这种自身胜任的能力。以动态能力观指导物流企业形成竞争优势,需要强调不断的能力创新,并将其与企业产品、资源、组织、文化等密切整合起来。
依“动态能力观”可将企业资源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第二层是企业的专有资产;第三层是企业的能力,即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活动,能力对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可划分为能力、竞争能力及核心能力;第四层是企业能力的创新,即动态能力。能力观强调逐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途径。资源的四个层次就是物流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四个途径,越高的层次越接近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但越高层次资源条件满足是以低层次资源满足为必要条件的,如动态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以该物流企业具备足够的要素、资产和企业能力为基础。
物流企业的生产要素在竞争性市场中通过交易可以获得,公共知识由于现代传媒力量和业主在物流领域中的活动而广泛接触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惯例等而容易获得。
物流企业的专有资产也是资源的一种,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例如设备、上厂、车辆、船只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组织过程、技术、知识、信誉),而这些资源能够使物流企业获得出众的表现。
物流企业能力若以客户为视角来观察其能力,国外学者将之称为“物流服务能力”。由于物流企业是生产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即是物流企业主要能力。Murphy(2000)指出物流服务能力如EDI联接、运输合并、仓储、咨询和运费清单支付等是把企业推向高绩效水平的驱动器。物流服务能力可分为基本服务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前者主要包括快捷运输能力、产品储存与维护能力、产品配送能力、准时交付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等;后者指的是物流企业根据特定客户的需求提供流通加工服务、增加便利、降低成本服务、定制化服务和延伸等方面的能力。依据物流服务能力的定位,可以确定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切入点。
物流企业的动态能力是更新物流能力的能力, Barney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根植在企业内的过程中,它是一个组织化、经验化的透镜,而不只是一个经济上的、正式的模型。动荡环境要求快速行动和出奇制胜的弹性资源,这种弹性资源不能通过市场买卖获得,而应该深入到企业内部的过程、资源状况、和路径中去寻找。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公司积累相关新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三、动态能力与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
1.衡量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的纬度
动态能力实质上是一个内部环境与企业的选择环境(市场环境,如产品需求、要素供给、价格等因素)相融合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试验和错误”的过程中,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建立自己的适应能力。因此,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培育既有能力及构建动态能力,使企业走出当前的资源、能力与营造未来竞争优势所需资源、能力的不同的两难境地,从而使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市场规模、服务范围和物流能力。对多数企业来说,往往只看重前两者,而忽视了企业能力的规划、培育和提高,这是企业的“致命伤”。就我国物流企业而言可具体分为下列情况。
(1)由传统运输、储运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 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其中仓储类企业目前规模均偏小,竞争能力较弱,甚至在规模上也难以提及,像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成功转化,是少之又少。运输类企业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等进行了现代企业改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但也仅是在规模和范围上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
(2)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以货运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企业有数千家,典型的货运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类企业通过专业化发展,在物流其中的某一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虽然这类公司在规模和范围上较少形成优势,但往往在能力体系中形成了局部优势,因此反而其发展空间更为广泛。当然,该类企业目前市场也逐渐饱和。
(3)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同时也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如UPS、TNT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要注意和这些跨国物流公司进行管理、技术和资本上的合作,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
2.物流企业能力模式发展和能力培养
物流企业为了能形成竞争优势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培育自身的能力。因此,企业不能被动地让能力增长仅依赖于一种自然发生的随机过程,而要对能力的构建和培育进行主动地动态地规划。根据动态能力观,物流企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发展。
一体化发展模式,先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对环境动态的判断并从整体出发,然后到各能力的块面,再到分支能力所谓的 “线”,再由“线”出发,推进到能力的“元件”即“点”;随后根据基础的情况,反推到总体。其二是价值链能力发展模式。波特认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物流企业的价值链主要体现在针对特定客户的定制服务能力。一般来说上规模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采用全面式构建能力体系较为迅速,而中小型物流企业则需关注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从价值链角度合理分配资源。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途径来获取能力。
(1)内部能力精细化培育。通过从企业存量资源中选择支持企业该能力的关键性资源,重点研发物流服务能力中满足关键用户的能力。
(2)外部为主的物流能力培育。通过外购、吸收转化产生新的能力,以模拟为手段迅速市场化获取竞争优势。
(3)战略联盟。通过与特定物流公司合作来获取能力,集中核心业务,共同提高特定行业中的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程度。
(4)公司兼并。根据公司战略,购并拥有独特物流专业化企业,增强公司的特定优势。
总之,规模和范围构成了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两个纬度,而能力则是支撑其两者内涵集约发展的第三纬度,其中物流能力体系建设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D'Aveni,R.A.(1994): Hypercompetition: 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New York:The Free Press
[2]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1997):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困局;优化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此,企业必须要将全面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作为目前工作重心,助力现代企业在复杂经济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和竞争。
1企业经济管理简析
企业经济管理是目前企业经营生产中的重点管理内容,从管理目标上来看,这项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降低企业在一切经营生产活动中的资金资产支出成本,提高经济资产合理配置效果,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企业经济管理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项目,可以说,企业能否做好这项管理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经营发展前景产生关键性影响。高水平的企业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必须要具备的重要元素,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极为广泛的覆盖面,可以确保企业运作各个环节经济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化,并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和企业运作体系,这样便实现了企业经济最优化管理,并助力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避免出现经济效益负增长的情况[1]。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
2.1有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普遍存在不合理、不先进等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缺少精细化管理,经济管理工作也并未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明显关联,这样便严重限制了企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应用,在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同时,让企业节约了大量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源,缩减了企业经营生产成本,这不仅让企业的年收益稳步提升,净利润数值不断增长,而且使得现代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2.2有助于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生产的活力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要求突出“人本理论”,这是基于经济市场现状,以及现代企业经营发展趋势提出的管理理念。这样便突显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柔性化、人性化的一面,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员工利益,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员工将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进行关联,能够对企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这样便会让员工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当企业劳动力资源生产力持续提升,会明显拉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
2.3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发展决策的合理性
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涉及的投融资活动更加频繁,再加上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都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决策决议能力。在传统企业经济管理中,决策管理大多服务于财务部门,并主要针对投融资活动,这样虽然能够帮助企业规避投融资风险,但这种管理策略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从企业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经营成本、经济资产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会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决策决议变得更加规范、合理,可以显著提高决策正确性,这对于企业在“薄利时代”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困局分析
3.1企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资源的规范使用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企业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被浪费或者被闲置,这样不仅给企业运作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让企业的经营发展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让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再加上激励奖励机制的缺失、公平公正机制不明显等因素制约,导致很多现代企业不仅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差,而且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存在能力偏弱的问题[3]。
3.2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水平有待提升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以人为本”是比较核心的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着重体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未在经济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柔性化元素体现不充分,导致很多员工不仅潜能未被完全开发,而且甚至存在员工工作效率偏低的现象。这样便严重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员工并未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放在一起,这对于企业经营生产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会严重限制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3.3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从当前的经济市场发展形势来看,企业经济管理走“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虽然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多企业并未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和覆盖面,削弱了经济管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部分企业未将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不仅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经济资源的管理能力,而且也导致经济管理无法对企业决策提供积极有效支持,这对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来说是很不利的[4]。
3.4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有待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发展目标,必须要以优秀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很多企业都配有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存在业务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应用效果,而且更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和经济资产管理。此外,很多企业缺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人才储备工作建设,导致企业缺少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且很多经济管理人员都属于临时招募,部分经济管理人员的忠诚度有待考量。企业在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管理中,柔性化管理机制不够突出,激励奖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也未能与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起到明显关联性[5]。
4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创新思路
4.1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升级改造
现代企业要想真正落实好、应用好、发挥好企业经济管理,必须要从升级改造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方面入手,这是提升企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数值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加快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升级作为企业经济建设工作的落脚点,根据经济市场变化,以及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及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机制进行调整,确保经济管理能够符合企业实际经营发展需求,更要保证符合经济市场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老旧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调整,或者用更具先进性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调整,这样不仅可以让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保持足够的先进性,而且还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符合时展的趋势。
4.2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
企业是否具备完善、可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走向和实际水平。针对部分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不具体的问题,需要企业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完善和调整方面,制定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生产实际需求的经济管理制度,突出经济管理制度中的评价考核制度、激励奖励制度、人才培训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完善性,确保这些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切实发挥出自身实际效果。严格要求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遵守经济管理相关制度,从而确保这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4.3突出企业经济管理的柔性化特征
对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柔性化建设来说,企业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对企业员工采取柔性化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层领导,还是企业基层普通员工,企业都需要将员工的权益放在高处,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突出对企业员工权益的保护,让企业员工间产生较高的凝聚力,同时让员工对企业更加认可,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总量,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企业要给员工更多的福利待遇,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突出对企业员工人权的保护,使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之间的黏性不断增强,这是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只有企业员工迸发出更为突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才能使现代企业获得更丰厚的市场经营发展回报。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要对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进行柔性化管理,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流转效率,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组织结构数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传递效率和决策制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结构采取柔性化管理,可以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生产方案和产品销售方案,确定更为准确的生产和销售策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企业运行资金浪费情况,在控制企业运作成本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利润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基本目标。
4.4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现代企业必须要将做好经济管理人才培训作为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力点,只有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养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与效果。为此,企业应当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发和建设,重视高精尖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这就需要现代企业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以经济管理业务基础知识、信息化技术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开发与创新、岗位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另外,企业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工作质量评价等方式,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结果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考核结果,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4.5对企业经济管理文化进行重建
现代企业要想真正发挥出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比较强的企业经济管理文化,并将其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着力点,要让企业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例如,在企业产品核心技术创新中,要鼓励技术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做好产品创新工作,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先进性,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员工的自身价值,而且更可以让企业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企业需要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广泛收集企业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这就需要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文化,鼓励企业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建言献策,这样能够避免企业遭受经济风险,降低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生存危机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员工之间的高度融合。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有比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为了迎合新时期经济市场发展趋势,需要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经济管理中,不断提升企业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利用水平,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信息资源,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市场销售策略,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润,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全球经济化促使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市场竞争,实现经济管理策略创新。企业开展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制定创新策略,提升生产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管理者不断完善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大规模生产提供有效建议。
1、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其主要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做出的一种企业调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经营方面的策略、活动等采取一些规划和监管措施,为确保企业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加入贸易组织之后正在不断加强国内企业方面的自身科技革新,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策略为确保企业迅速增长提供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制度改革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如,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缺乏相应的专业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组织不合理,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问题突出,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很多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技术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内部审核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策略中更新和转变所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改革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应从观念、实战、市场等探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积极深化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2.1 观念问题。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体制问题比较突出,其作用于企业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经济落后等问题。当前企业经济竞争压力下,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了观念性危机,企业领导和管理阶层安于现状,缺乏相应的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将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一切经济管理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显然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无法长久坚持,使得新时期企业员工与管理阶层之间出现矛盾,致使企业经济管理非常混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2.2 管理人员问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关系着企业管理质量,但是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型人才,在管理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管理经验。其主要表现在:(1)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技巧和管理模式,护理了管理策略和危机管理意识。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也不完善,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的并发症。(2)管理人员的创新策略仅限于形式。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出的创新管理策略仅仅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以落实。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都习惯性使用财务审计手段来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而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缺陷,所以难以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具体落实。
2.3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全。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和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健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企业发展与制度不匹配。企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和企业的制度出现差异性问题,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够跟上企业经济的更新速度,因为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根本不高。(2)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企业制度管理虽然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但是缺乏相应的监督,使得企业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浪费和利润亏损。(3)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太过于形式。企业虽然制定出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未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出现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
3、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3.1 引进创新管理理念。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必须要加大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宣传,同时还应积极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其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不能够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应该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先进经济管理理论的引进,使得企业构建起新的管理机制,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形成提供保障。
3.2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可实现对企业内部全局控制。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应以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起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不断规划、控制以及协调企业在未来营运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得企业在提升财务管理方面控制和约束能力,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和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形成。另外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应该加强创新,强化企业监督和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始终要坚持以财务内部管理控制为中,实现企业其他方面的创新管理,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3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形成与企业创新策略的实现为确保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也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建立起全员参与和监督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使得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内部环境管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升,先进管理制度形成则有利于企业管理规范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加强管理创新策略研究,为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提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经济;必要性;途径
引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利益冲突,尤其是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大量抢占市场份额,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自身经济管理是必要手段。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逐步加强并不断推进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仅能更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事对企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如下:
(1)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深化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为适应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近年来,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形势并存的环境下,管理只能是粗放的,能源与材料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迫切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也是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从知识经济的定义上来看,知识经济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不难看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创新企业经济管理。
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则会造成企业的决策失准,阻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脚步,增加企业运营和风险性和市场适应能力。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造成企业决策的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预测市场的未来趋势。只有在对企业所处的市场有一个全面和详细的了解和掌控,才能够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出与市场发展相对应的制度和决策,才能够与时刻发展变化的市场相适应。然而,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许多人都忽视了市场调查这一块。铱星科技曾在上个世纪末引领了全球的通信尖端技术,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它所拥有的技术让其他通信企业都黯然失色。然而,正是这样一颗明珠,在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盲目的制定了以高端消费者为目标群的市场方向,结果造成严重亏损,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因此,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容易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而企业的决策失误,则往往容易让企业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2.资金运作不当,引起企业内部失衡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求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运作。资本的运作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协助企业调节内部管理系统,调节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对资金筹集、资金运用、收益分配等都没有具体和明确的规划和方向,也没有采取明确的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得资本运作过程混乱,企业内部出现失衡状态。
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策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1.调节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调节好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资金运作能力、产生生产更新能力、销售推广渠道分铺能力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指市场发展变化、竞争情况变化、不可抗力因素变化等。企业只有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也才有助于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就必须调节好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的联系,同时根据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制定与市场发展和企业建设相符的战略,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2.把握全局发展与局部协调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最大化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企业经济发展是全局,指引和带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局部,协作和辅助企业经济发展。只有在企业经济发展的全局观的引导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也只有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下,企业经济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实现腾飞。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把握全局发展与局部协调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最大化。拉卡拉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其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拉卡拉定位于成为电子产品及快速消费者的领导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采用与银行进行电子账单及信用卡还款等业务方面的合作,将企业运作资本和企业运作方向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拉卡拉重视经济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拉卡拉的企业经济管理目标。企业经济发展的全局达成仰仗于企业经济管理中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调度,有效分配企业内部人员,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系统化,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最大化。
3.强化内控,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
强化内控,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也是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经济形势,强化内控,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程序,要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的职能作用,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局性的管理而非财务管理的一个职能。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部分,宜构建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未来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规划、控制与协调,并通过预算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控制、激励,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实现财务预算,加大财务管理的渗透力,拓宽财务管理的工作领域,促进全员和全方位财务管理局面的形成。
四、结论
总之,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理念、创设经济管理创新氛围;创新制度,构建全面经济管理制度;强化内刊,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