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创新行业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查新机构 查新报告 查新队伍 查新管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项以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为服务对象,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和分析研究为手段,为查证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贯穿了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是科技管理活动中进行创新评估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不断壮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从科技立项、过程控制、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等多个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这给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机构分布、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报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整个查新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 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最初在医药卫生和国防科工领域开展,随后,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逐渐开始推动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并加强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经过长时间的查新实践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1 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系统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出于服务于本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都纷纷开展了科技查新机构认定工作。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全国科技查新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通过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厅系统,国家部委次之,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

通常情况下,科技查新机构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为服务对象,查新咨询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可以统计的信息显示,部分查新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年来查新项目数量的分布见表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当这种地域性的差别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影响本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 教育部系统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取消了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第26项为“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此后,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和科技查新业务培训不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是,为了保证科技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撑作用,教育部还持续开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教育部部级查新机构的年检数据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查新机构近年的发展状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数量增长的同时,查新机构年均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说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单位)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还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为了加强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还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查新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通过年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保证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

3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查新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查新机构在管理规范、服务理念上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查新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科技查新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从总体上遵循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同时,又根据部门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各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查新机构的权威性无法认定,查新质量无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导致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从而无法体现整个行业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查新业务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都设有查新机构,其中北京查新机构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苏和广西,各17家,而查新机构最少的青海和地区,分别只有3家和2家。全国平均每家查新机构的年均受理量为142.80项,其中13个省市地区的平均每家查新机构年均受理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别为

347.67项、285项和239.67项,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仅为26.67项、25项和12.5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的查新机构和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更多。显然,这是查新需求拉动的结果,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这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本来就落后地区的科研工作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3.3 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查新报告是科技查新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查新机构交付给查新委托人的最终产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义的直观体现。查新报告的质量不佳,将影响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对查新项目科学技术内容新颖性的判断,误导科研活动与科技管理决策。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对部分机构查新报告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内容描述、查新结论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格式过于简单,与《科技查新规范》中的规定不一致;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查新项目创新点的提炼、文献对比分析的内容与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不一致;查新报告用词缺乏规范性等。

查新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准则。《科技查新规范》中虽然对查新程序和查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整个查新流程和每个步骤的工作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分布在所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当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查新报告的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准则。

3.4 查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查新规范》对于基本术语“查新人员”解释为:“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其中查新员和审核员是查新人员的主体。对于查新员和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科技查新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其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查新资格、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在实际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报检索的实践能力、查阅外文文献的外语认知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信息情报检索和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就是准确查新,出具一份专业、严谨、公正的科技查新报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员是查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还比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机构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查新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对整个科技查新行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量大,工作经验积累困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

4 促进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

4.1 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布局

科技查新机构管理的分散以及业务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整体效能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把关作用,促进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严格推进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同时,需要对全国的科技查新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统一规划科技查新机构的区域布局,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业的无序竞争。

4.2 加强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查新队伍是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渗透,新兴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科技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和工具的不断演进,科技查新人员的查新技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查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员接受学科知识、信息检索、文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买现。

4.3 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发掘和利用

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献库、数据库、专利库等等,是当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广泛的查新资源,各查新机构在电子信息资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有效的甄别、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资源,保证查新检索结果的全面、正确和有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也限制了查新机构资源建设的完整性,从而可能影响查新的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人士和学科专业人员联手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只有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手,才能为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强科技查新用户满意度建设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查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查新机构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查新项目,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作为创新评价中的第三方机构,科技查新的用户同时包含了科技查新项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为了加强用户满意度建设,查新机构不但需要不断在服务态度、查新专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取查新委托人员的满意,还需要坚守客观的科技查新立场,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获取科技管理者的满意。

4.5 建立查新用户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提升查新报告的质量是关键。为此,学术界和查新实践人员都不断探索通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来促进其质量的提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是从事后评估的角度来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查新报告的最终用户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滞后性和查新报告的时效性,只有查新用户在消化和使用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查新报告质量最准确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搜集查新用户对查新报告的质量反馈,通过对质量反馈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机构或查新人员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估。

4.6 开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大批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查新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第2篇

【关键词】查新行业 人员管理制度 建议

科技查新的主要主体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其发展应用基础是科技信息资源,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信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新颖的科技项目等公开文献为衔接方式,主要是一种查证服务型工作。能够在专家评价科技项目的同时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客观的文献检索,能够真正的提高专家的评价准确性。

科技查新的主要主体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其发展应用基础是科技信息资源,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信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新颖的科技项目等公开文献为衔接方式,主要是一种查证服务型工作。能够在专家评价科技项目的同时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客观的文献检索,能够真正的提高专家的评价准确性。

一、查新行业管理体制现状

科技查新咨询机构众所周知就是拥有科技查新业务方面规定资质的一种咨询机构,主要是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对此类机构进行资格审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类创新主体逐步深入研究和关注科技查新领域,各类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始重视科技查新咨询的功能。科技查新咨询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和推崇,逐步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在需求增大的同时也推动创新的发展进程,科技信息咨询一改传统的单一查新工作,开始向科技信息咨询体系完整化方向发展,以科技情报的市场调研、专利的咨询和分析、竞争情报以及科技政策为主要的指导,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与此同时在在地域分布上也是逐步在各级省市建立,科技查新咨询机构的总体数目正在逐年增加。伴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多,如何实现各级查新咨询机构的规范有效管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如此众多庞杂,跨学科的不同查新机构,如何实现科学的规范化统一管理已经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

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也是查新行业管理体制无法实现规范统一的重要原因,在专业知识方面,查新人员面临着种类繁多,涉及范围极广的各类不同查新项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势必会影响查新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和学术领域信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快速掌握陌生专业的不同课题实质和内容要点对于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可能出现信息偏差,理解失误,漏检误检等问题,这都会影响查新结论的准确性和查新资料的参考价值。这些对于查新行业实现管理科学规范都极为不利,亟待解决。

二、查新行业管理制度建议

(一)政府部门参与管理

以省内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为分析案例,科技建立起专业委员会,或者以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对省内的各级别不同领域查新机构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行业准则和行业要求,以此方法来达到整体提高科技查新咨询机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在规范的管理基础上逐步实现服务扩大化,实现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科研主体申报科技以及科研主体课程鉴定的时候,由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出具专业的查新报告,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审核科学性和专业性,这份科研查新报告使政府实现科学决策的首要关键,查新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查新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从而实现有价值的审核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国家科技资金的高效利用,也防止政府忽视有意义的科技研究课题,实现对其有效的国家资金支持,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科技查新工作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都离不开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只有实现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配合才能实现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各级科技查新机构参与管理

为了给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准确科研信息,科技查新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深度知识储备和广泛的学科涉猎,对于新兴学科和技术具有敏感的洞察和理解能力。最近几年来,地方性特色领域科研查新咨询机构不断增加,由此对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就完全不适用了,所以对科技查新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管理应该实现参与的基础上提出管理的意见,只有各级科技查新机构积极参与到行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审核中,才能保证制度的实际运行达到实效,建立起科学权威的评审标准。从而避免出现外行人员脱离实际的管理规定或者不切实际的政策要求和考评制度,从实践中挖掘真理,从而为科技查新工作人员构建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空间。

(三)建立健全的查新人员考核制度

根据人员的资质差异和能力不同,只有建立起从业资质级别评定和专业的资质评定制度才能健全查新行业的人员管理制度。为查新行业人员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人员基础。查新人员要严格执行挂牌上岗制度,实现人员素质透明,用户可自主选择查新人员。由此采取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实现人员质量的保障和人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传统的一般参考咨询类服务向深入特色化服务转变的同时,要求服务人员从查新的课题和内容入手,针对性的分析所需内容,通过学科和专业特色等不同角度全面评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的就是有重点领域硬实力的专业性科技人才,对于查新人员更是如此,查新机构无论是专业性较强的还是综合性较强的,都应该培养查新人员在单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和专业性的突出优势,从而保证查新结果的高质量和专业性,建立健全查新人员专业领域考核与资质评定,从而保证人员高素质的基础上,推动查新市场健康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查新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统一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充分分析我国科技查新管理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只有规范查新从业资质的审核与评定,同时规范查新人员管理才能引领查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高行业信誉,真正实现科技查新在国家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决策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珑,袁飞,汪华方.关于建立查新行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J].现代情报,2007.

第3篇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3.结束语

第4篇

Abstract: Reviewing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ajor role of novelty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lyzes several factors for the dilemma,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make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towards a healthy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科技查新;困境;支撑体系;规范管理;持续发展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dilemma;support system;standardized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306-02

0 引言

科技查新咨询(简称查新)是由具备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途径,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科技评估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1]。

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技工作,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肩负着为科研管理部门出示公正、公平、客观、准确的情报依据的重任,建立多元化科技查新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查新质量,是保证科技查新工作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 我国科技查新的发展历程

科技查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业。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于2001年1月正式实施《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话轨道,对于指导和规范科技查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规模不断壮大,原国家科委三批授权了“一级科技查新查询单位”38家,教育部于2003年、2005年、2006年分批批准授权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57家,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具有查新资质认证的单位就达300余家[2、3]。

回顾科技查新工作走过的20多个年头,查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弥补专家对文献信息掌握的某些不足,避免科研项目的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和重复索要经费等,提高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奖励和基金申报等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3]。

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科信所)是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查询单位”,也是陕西省唯一家综合性科技查新机构。笔者以科信所的科技查新工作为例,对科技查新工作已陷入困境感到担忧,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科技查新工作困境对策方法。

2 科技查新工作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2.1 查新需求同滞后的科技查新支撑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2003年2月始,政府撤消对查新机构的审批权,不再参与查新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科技查新工作此后将完全走向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科技查新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导致实践中科技查新机构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质量监管、质量考评环节缺失。因此,在规范管理、文献资源、查新质量控制、查新人员素质、服务模式等科技查新支撑体系出现滞后状态,不能满足查新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影响查新工作的质量,制约查新工作向着规范化、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科技查新工作渐陷入困境。

2.2 科技查新工作受文献资源的制约 Dialog系统已被认为是国外文献检索的首选检索工具,也是文献检索的最佳选择。我国多数查新机构因为dialog系统文献资源丰富,检索式设计灵活多样,更新速度迅速等因素,将其定为查新工作必查数据库。目前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化学文摘》、《美国政府报告索引》等数据资源已从Dialog数据库中退出,制约了某些领域的查新工作。对这些领域进行项目查新,为了不影响外文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不影响查新质量,就需要购买替代资源,增加文献资源费用,否则就对某领域查新项目不受理,或委托其他机构进行工作,影响了查新项目的连续性。

2.3 查新业务竞争形成多元化 科技查新工作现已完全走向市场化,教育部已陆续6批批准83家高校具备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资质,其中陕西省有6家高校具有教育部科技查新资质。近几年,陕西省各地市成诸多行业查新咨询中心,使科技查新工作遍地开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科技部批准的一级国家查新资质的综合性查新机构与高校、其他专业性查新机构展开竞争。在查新用户源、查新业务、文献资源、收费标准和查新时间等方面已形成了多元化竞争。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会不断增加,还会有更多的信息咨询机构参与到科技查新工作的市场竞争中。从图1可以看出,该所近两年的查新数量增长缓慢,其他机构与该所查新业务竞争查新用户源,该所的查新工作任重道远。

2.4 查新部门主要以科技查新为主要任务,工作形式单一,开展其它业务不多 从图1看出,我所每年的查新数量很多,查新人员少,查新量每年渐增。查新机构的主营任务是查新工作,开展其它业务不多,工作形式单一。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国家和省将对陕西地方科技增大经费投入,查新业务量会更多,如果不改变现有工作模式,不拓宽其他业务,会制约查新机构未来的发展途径。

3 解决科技查新工作困境的对策方法

3.1 建立多元化科技查新支撑体系,加强查新规范化管理 目前,国内研究科技查新支撑体系的文献较少,仅见彭一中[4]、邹艺[5]、张群[6]等少数人在查新质量、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管理方面进行科技查新支撑体系建立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通过研究它们的主要组成要素和主体结构,对于多元化科技查新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从政府支撑、文献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模式支撑、查新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支撑等层面,提出建设科技查新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满足查新多元化的需求,加强规范化管理,保证查新工作向着规范化、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科技查新工作渐摆脱困境。

3.2 成立科技查新行业联盟 为了加强浙江省科技查新行业的自律和管理,不断提高查新队伍的素质,促进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浙江省科技术信息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医科院等4家单位联合发起,经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中国首家省级科技查新咨询行业协会,实现了自我规范,提高了竞争机制和管理模式。陕西省应借鉴该管理模式,以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牵头单位,成立陕西省科技查新咨询行业联盟,加强陕西省科技查新咨询的行业管理,加强查新流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技术培训体系,提高查新机构整体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在国家层面上,应向有关部门倡议查新工作存在的重要性,统一规范查新管理机制,不应分散管理。

3.3 拓展查新服务的新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模式

3.3.1 开展嵌入式服务模式 在国外,嵌入式服务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当中,包括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一系列的营利和非营利的机构当中[7],我国图书馆目前开展的嵌入式服务主要有4种基本服务形式[8],包括基于手机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RSS服务模式、区网站服务模式和“e划通”服务模式。拓宽其他服务领域,是科技查新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所说的“嵌入式信息服务”不同于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借助科技查新这个基础平台,开展一种面向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嵌入式文献信息服务”,提供渗透延伸服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提供项目前期调研、开题立项、项目进展中到成果验收的全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在项目中承担信息过滤、内容分析等作用,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从海量文献中筛选符合课题要求的文献,为课题研究做好信息支撑。可实时跟踪企业外部环境、行业创新技术、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文献信息为载体,研究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动态,进行技术预测,帮助企业调整研发方向和市场营销策略。

3.3.2 开展查新预检和查新后续跟踪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查新项目经常过于集中,在科技查新的流程上没有查新预检环节,通常是查新委托人提出查新委托,查新机构分配人员只是形式审核查新技术要点和查新点,审核通过后完成查新受理,分配给查新人员。查新工作结束后,查新机构通常不再关注该查新项目。例如,立项查新完成后,查新机构通常结束信息服务,不再进行后续工作。鉴定查新完成后,查新机构更是万事大吉,没有去关注查新项目的后续产生的效益和成果转化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作者认为科技查新预检是查新工作的重要环节,经过预检过程,查新员依据预检情况,帮助用户分析查新点新颖性所在,提炼出合理的技术创新点,只有充分的预检环节才能保证查新质量和查新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9]。提议还应进行后续跟踪信息服务,通过查新人员提供的相关信息,使科研人员及时了解该项目的发展程度及新颖性,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思路。

查新预检和查新后续跟踪服务是一种综合环节,只有二者紧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满足查新项目的完整性,利于查新质量的提高,不会使查新渐陷入绝境中。

3.3.3 借助查新事实型数据平台开展查新增值服务 为避免无序混乱的查新行为对查新工作的冲击,需构建查新工作成果共享平台,建立查新事实型数据库,避免跨区域重复查新,提高工作效率,且借助这个数据平台开展查新增值服务。事实型数据库是一种存放某种具体事实、知识数据的信息集合,是把已知的事实数据搜集起来建成的数据库。利用事实数据库可以查找已知事实,或判断未知事实。目前科技查新缺乏客观的事实型数据资源的支撑,建立以事实型数据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查新研究工作平台,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加上专家智慧,构成了查新增值服务的基础模型(如图2所示),实现查新增值服务,从而可以客观地观察和衡量科研和创新活动,才能够对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目前查新工作已经逐步走向稳定成熟期、业务量高速增长期、查新质量快速提升期,随着科技查新的不断发展,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为查新机构,建立多元化科技查新支撑体系,加强查新规范化管理,成立科技查新行业联盟,积极拓展查新服务的新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模式,才能摆脱科技查新工作的困境,使我国科技查新业务走向一条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谢新洲,滕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7.

[3]周立秋,杨阳,钱虹.陕西省科技查新的现状、对策和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探索,2009,11(145):84-86.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评价分析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45-02

一、 农业机械化当前状况及评价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深,农村务农人员逐步由农转为非农,进入城市进行第二三产业。这一转变使得务农人口老龄化,专门务农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单产量在这个当口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积极实践,农机的下乡与农机化作业得到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

二、 当今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跟不上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条件体系不健全,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不论是包括各种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设计手段还是如田间作业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的实验手段,就连新品试制和天健中试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与国外同领域的较量中只能望其项背。

农机研究队伍中,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当今利益先行的约定俗成就业选择中,农机装备科研方面与其他科技研究类行业间具有明显的收入差距,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脱离农机科研创新行业。这是对农机装备创新的一大打击。

农机化一般来说都是以粮食作物为对象进行机械装备创新,据资料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等非口粮作物的科技创新探究工作则相当于刚刚起步,难以与需求相迎合,也给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加大了难度。

2.经济投入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农业其他领域,国家在对农业技术装备领域投入偏低,现有的项目经费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暂的,只能满足短期应急性研究目标,对于需要不断投入探究积累的科研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尤为无力。这使得农机设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质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了整体科研功能下降,特别是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国家对创新研究环节的投入不够之外,由于农机的面向群众是创造价值小、经济收入少的农民,所以在农机的购买上缺乏大型装备购买力。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基本处于依靠微薄利润和补贴支持的状态,实难做出有效且较大的投入。

3.社会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较多,购买农机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均趋上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等劣势方面,农机拥有量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分析,我国中、部虽占地面积比重较小,但农业机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显现出了水平的较大差异。当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运作困难。我国水稻占全国粮食总量的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较大的单人或家庭作业方式严重限制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机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与各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的农机装备大多属于单一作业类型。机械利用率低且作业效率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合式作业,一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多台型机器要完成的作业量。既节省资源又可以减短操作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率。

三、机化发展对策

1.发展专业化的农机化生产

美国的专业化市场经营,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是现今世界农机化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生产企业按照内部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流水型作业,即专业化了全程的农业生产。这样既使工作细致不易出错,又能达到少花时间但高效的成果。

2.农机工业市场的调整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机科研创新的投入,使农机的复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单一地制造某项功能的农机。增大机械利用率,不能单方面地减少制作成本以求销售数量。要从结构上将农业机械从制造变为创造,大胆创新各式适应当地地形地势的新型农机。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工业市场的监管,主打质量牌,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内容为测量和评价农业机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质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战略,将销售的目光投入海内外,利用本国优势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早先就存在国有农场以及商品粮基地,若在国有农场中实行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将取得更加高效的产量。我国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积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独立安排生产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集中种植相同农作物,统一安排等。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机化水平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节约劳动力的投入。

三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等等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的到长足的发展。相对的,现在我们谈到的问题将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现今得到的数据和客观资料,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佳.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第6篇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科技创新;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35-04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及偿还的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通常的金融活动,它是体现政府意图的政策性投融资,总体上属于财政的范畴,且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联系,具有有偿性、准公共性和政策性等特点。

(二)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

1.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具有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科技成果一经应用和推广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为行业、社会成员共享,科技开发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渗透效应也会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科技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收益远远超过成果创造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具有较显著的外部效应[1]。由于社会的收益率远高于企业的收益率,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意愿不足,但政府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先导性影响,在保证此类科技创新活动供给的同时,也能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

2.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在科技创新行业中,一般生产竞争性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需要的资金较少、周期较短、风险较低,企业会较多的涉入此类项目,政府部门不需要过多的介入;一些关键性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需要的投入资金较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企业较少涉入此类项目。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投融资等手段为此类项目筹集资金,确保此类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财政投融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回报,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科技创新资源,以弥补市场失灵。

3.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投入产出的激励影响。在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财政投融资筹集的资金能够缓解科技活动的资金压力,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科技创新的产出阶段,财政投融资提供的资金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并推向市场,降低新产品市场化所面临的的风险。因此,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活动提供的扶持资金在降低项目风险以及资金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产生激励作用。此外,财政投融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其资金投向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意图,能够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吸引民间资本积极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量。

二、我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而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基本是依赖国家预算拨款和国家债务融资,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大。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财政科技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财政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投资不足[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制约了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快速发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例,从表1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较快,资金流较充裕,但我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比较传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加大,对未来社保支出形成较大压力。若能将社保基金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筹资范畴,参与到风险低、效益好且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仅能够缓解财政科技投资的部分压力,也能够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开辟新的途径。

2.财政科技投资的杠杆效应较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支持,还需要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资很难单独完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作为其他一系列投资的龙头,引导其他配套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3]。可见,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开发环节和产品市场化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大多停留在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环节提供资金扶持与融通上,而忽略了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财政资金的杠杆带动效应不明显,未能有效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以及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二)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王敏晰(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显露,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略低于传统产业,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4]。因此,我国科技产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是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运作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对财政投融资进行全程管理的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现象在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投融资运作,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负责投融资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决策部门往往不同,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导致科技创新项目中重复性投资以及零投资并存的现象,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投资效益。二是我国财政投融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项目发放资金前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项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缺乏有效的投入产出评价。这些评价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容易引发政策性科技创新投融资链条的中断。

2.资金投向政策性不强。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导向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投融资项目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政投融资项目的选择本应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意图,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经济附加值高的盈利性项目,对于本应由政府通过投融资扶持的科技创新领域却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也未能体现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本质[5]。此外,国家政策性银行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金融机构,相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更倾向于投资回报率高、效益好、风险低的项目,这就与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不相吻合,且容易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产业政策信息,从而弱化了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

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资金来源包括了政府财政拨付、各种性质的政府基金以及发行的各种债券。以韩国为例,韩国产业银行①的资本金都由财政拨付,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高于一般商业银行。1993年韩国产业银行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筹集的资金已高达财政投融资总金额的73.1%。目前韩国明文规定设置的各种政府基金已达36种,且全部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另外,发达国家还十分注重使用新的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以支持科技创新,例如经营者期权、高新技术债券和知识产权抵押担保等。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通过发行工业开发债券筹集资金,将所筹资金以低息贷款发放给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获取的利润偿还债券本息;美国硅谷银行对生物科技企业则采取知识产权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6]。

(二)资金运用的规范性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方向都受到有关法律或法规的严格限制,不追求单纯的财务盈利而是以政策性业务为本。资金投向主要有:基础产业,主要是农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具有混合物品性质的公共设施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策性鼓励和资助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等。例如,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量大、风险较高、私人投资较少的科技开发领域极为重视,财政投资占研究开发投资总额的4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用于科学、太空和技术方面的支出都保持在40%以上[7]。二是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投资的对象多是外部效应较强、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了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对此类项目提供了长期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利差补贴、亏损补偿等。三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投融资机构都是在严格遵守政府有关法律的条件下,采取类似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投资前必须对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在该项目有正常的还本付息能力下才会放款[8],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良性循环。

(三)重视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来自欧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单位R&D投入产生的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但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取、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发达国家重视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手段来培养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致可分为直接、间接和营造环境三种方式(见表2)。直接方式就是政府资金以小额拨款、投资参股、低息贷款等方式直接注入中小企业;间接方式就是通过税收激励、信贷担保、政策倾斜等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环境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管理机构、高科技园区、提供科技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扶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由于科技创新涉及的行业众多,投资数额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很难满足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多元化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首先,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的创新部门。对于部分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研发,也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吸引企业或个人参与。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对企业以及民间投资的直接干预,转而使用政策引导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能够更加自由、灵活、公平地参与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最后,应借鉴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风险共担的做法[9],由政府行政部门或政府出资成立的实体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担保,并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对投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进行合理的划分,共同分担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收益。

(二)拓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政府介入予以引导。不过,以财政拨款和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毕竟有限。因此,应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同时,为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等的保值增值,在财政预算上,应该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周转资金和偿债保障机制,从而形成“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财政保障机制——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机制

1.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为提高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及投资前阶段,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预测分析,重点是评估科技项目的发展前景及投入产出情况;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跟踪分析和评价,保证科技创新资金专款专用;在科技项目完成后,开展完整的投入产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全面分析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实际绩效,也同时为其他科技项目的财政投融资积累经验。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推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进入“融资—投资—产出—还款”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运作的规范性和政策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严格规定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投资目标、融资方式、投资范围、资金回收年限和管理机构的权利、义务等。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在法律层面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聚集,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适时调整,使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的全过程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规范运作和快速发展。

(四)重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影响了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效率。基于此,应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营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由政府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包括取得政府提供的风险资金,提供信用担保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咨询、管理培训服务,以及帮助获得政府的研发项目与合同等[10];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风险基金,基金中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为了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资助,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方东霖.公共财政与科技进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41.

[2]南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3]张婷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7.

[4]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54-57.

[5]周震宇.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安宁,罗珊.科技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4-6.

[7]郑显理.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的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2):411-415.

[8]杜君楠.中外财政投融资体系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26-28.

第7篇

[关键词] 浙江民营企业 动力之源 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作为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已成为拉动浙江经济不断攀升的主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浙江民营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长期发展下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经长期形成并融入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的优势,是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领先性、整合性、延展性、持久性等特点。

一、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虽然民营企业在浙江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等级层次低、市场竞争力缺乏、生命力不强等情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从目前来看,浙江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经营方向迷失。例如,许多民营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仍处于成长阶段,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这种战略上的错误往往使自己在新行业没站稳,也失去了自己原有行业的竞争地位。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许多浙江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盛行“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或者干脆搞拿来主义,企业研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多以“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生存。因此,不仅影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导致产品市场相对狭小,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立足。

3.企业管理体制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这虽然有有利的一面,但他们的精力、知识毕竟有限,发生决策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一些管理层人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加之人员流动性大,致使民营企业总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状态。

4.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浙江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增长方式以量的扩张为主,企业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在加上其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先天不足,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一般都比较差。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在激烈得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是竞争中的弱者。

二、培育和提升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升竞争优势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之源。浙江民营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培育企业文化,铸造企业灵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明确的企业目标,来规范员工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使得企业员工自觉提高工作质量,关心企业前途,使企业内部充满活力,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显示出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而质量是品牌创立、发展的根本,是品牌的生命。因此,浙江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按照高标准组织生产,把质量为先的意识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去。同时,根据自身的实力,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注重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浙江民营企业要从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钠士。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评价和改进体系,以此准确评估员工的各种表现。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营造相互尊重和谐的工作环境,赋予员工更多的工作自。

4.创新技术机制,增强研发能力。近几年来,一些浙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像波导、恒生等一批知名企业。但是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完善企业的研发机制,积聚企业的财力,通过技术转化、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完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体系。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浙江民营企业家们要从战略思考与规划的角度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一个适合长远发展的计划,从产业、产品、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全面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按计划组织实施,从而使企业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有效规避行业风险。

6.加强信息管理,推动企业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浙江民营企业还必须拥有高超的联合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规避风险,提高了综合实力,而且更具有竞争力。巧妙配合、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创造出“1+1>2”的奇迹,从而彻底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双“多”亡竞争,实现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的发展。

未来的时代是属于民营企业的时代。浙江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秉承“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

参考文献:

[1]林小珠.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5).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熊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9).

[4]鞠家玉.关于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5).

第9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与完善

前言:科技查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为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科研立项的评价、成果鉴定以及专利申请等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提供科学依据的咨询服务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是查新机构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科技查新的特点

1.1检索手段多

科技查新服务是一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课题的新颖性进行查证。由于课题种类丰富,需要检索手段多样化。其中科技查新检索主要以计算机检索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检索速度加快,检索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单机检索到联机检索,再到网络检索几个阶段,科技查新检索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

1.2服务范围广

科技查新服务范围主要包括课题的范围以及研究对象的范围。查新课题范围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科研类查新,主要包括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申报奖励查新、实施奖励查新;第二,产品类查新,主要包括开发新品的查新、产品评优的查新以及产品市场行情的查新;第三,技术方法上的查新,主要包括引进技术查新以及技术动态查新;第四,专利类的课题查新,分为申请专利查新和专利有效时间查新,和专利纠纷查新。

1.3具有鉴证性

查新是文献检索和相关情报调研相互结合的情报探究工作。它主要以文献为查新的基本载体,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基本手段。检测出的结果是评定文献课题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查新项目的综合分析,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科学审查,并在具体报告中将查新依据列出,充分做到查新工作有对比性,而且有结论。

2 科技查新的流程

科技查新工作的流程是指在科技查新过程中具体工作环节的安排。在具体查新中工作流程严格明确不仅有助于查新工作的规范化,还有助于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查新流程的规范化对于查新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2]。科技查新流程如图1所示。

2.1查新用户接待

在查新服务初期,用户针对项目提出查新委托要求,然后查新工作人员在用户确认情况下拟定查新项目委托协议,并且工作人员需要与用户交流,共同找出查新项目的特征,便于查新服务开展。

2.2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分析

由于查新项目内容比较广泛,在专业知识积累上,查新项目团队需要聘请专家进行项目查新。专家能够对项目提出具体指导建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查新项目都需要专家来进行指导查新,有的项目相对浅显时,只需要查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分析查新,并且提出检索意见。

2.3文献检索与整理

根据委托人的查新要求,查新工作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工作人员对用户所提出的检索要求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点,并且制定检索顺序。在检索目录上明确列出检索项目具体细节,最后仔细筛选文献资料作为查新报告的附件内容。

2.4查新报告的撰写和审核

查新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索的结果对应查新报告进行填写,并且整理好文献附件。在这之后需要专家组对查新报告提出审核意见,最终盖章,查新报告才算生效。查新服务的最后步骤就是对报告进行项目登记、存档、建立数据库,查新报告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作为存档,另外两份盖章交给用户保留,这样算完成一个查新工作。

3 科技查新的作用

3.1为项目研发提供文献信息

在进行查新之前,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本身的技术基础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不同项目信息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因此给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取带来难度,而恰巧查新机构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查新人员通过完善的检索系统基本实现在科技查新中基于文献查找、原文索取和文献鉴定等一系列的科技服务。科技查新能够大大地节约科研工作人员的时间,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该项工作中,对国外科技项目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很多重复研究。

3.2为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能够为科技成果进行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和奖励等服务,在这些过程中提供情报依据,并且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的判定,从而能够保证该项目的科学合理性。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如果一个查新过程中没有查新报告,只有专家组的建议,那么该科研成果的查新难免会有不公正的地方,这样会对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在科研成果的推广上也造成阻碍。而高质量的查新工作不仅能够结合借鉴专家学者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保证成果鉴定的权威性。

3.3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科研资金,缩短科研周期。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新颖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关的文献依据,起到参考咨询的作用。

4 科技查新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查新服务贯穿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科学领域和高等院校之中,查新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技查新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1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随着科技项目逐渐增多,使得科技查新机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查新工作的突发性任务使得查新工作人员工作过于劳累,经常出现身心疲惫的现象,有的科技人员过分相信自己已有的认识,认为科技查新仅是一种管理程序,可有可无。有的人即使查新,也是行色匆匆,把查新当作形式[3]。这样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查新员工的服务意识下降。

4.2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研究项目逐步向高难度、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给查新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查新人员认知背景的差异,加之受专业知识所限,与查新委托人沟通不畅,导致撰写的查新报告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等[4]。查新报告审核人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来考察查新报告的检索质量和结论质量,尚未有适当的定量评判标准和方法,因此难以保证查新服务的水平。

4.3 科技查新服务形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成果鉴定查新、技术创新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等缺乏关联性和针对性的单检索信息服务。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对科技查新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科技查新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拓宽科技查新服务的形式,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增值服务,以此提升科技查新服务的水平。

5 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5.1强化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查新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提升查新服务的水平,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查新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讲座或培训,并对培训进行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以此来提高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使查新人员端正工作作风,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5.2 加强查新用户满意度调查和信息反馈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5]。只有不断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查新人员积累经验,吸取不足,以此提高查新服务的质量。因此,查新人员需要在完成查新报告后,定期和用户进行沟通,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电话沟通、发放查新意见反馈表等方法了解用户所查项目的立项、申请专利等进展情况,通过对反馈结果的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报告的质量评估,根据不同用户的意见和要求不断调整查新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工作流程。

5.3建立规范的科技查新规章制度,规范查新流程

在科技查新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应包含具体明确的查新评判标准,使查新人员有明确的指导书。查新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且实施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估体系,优化查新流程,可以将ISO质量认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入到科技查新中,有助于查新机构规范查新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6]。

5.4 开展科技查新增值服务

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除了提供传统科技查新服务外,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比如可以向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服务和专题服务,改变以往简单检索信息的单一服务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科研发展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查新需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迫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咨询服务,在今后的查新工作中,应进一步改善自身工作体制,加强查新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科技查新的服务质量,以知识促进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宏铭.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审视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2008,(7):l2l~l22

[2]庞佳.科技查新流程的优化设计――以提高立项质量与国家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40-41.

[3]罗林枝.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8):475

[4]黄继东.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情报杂志,2001(5):61-63.

[5]谢新洲,夏晨曦,柯贤能.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06):12

[6]石颖.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5(9):1344

第10篇

关键词: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XSKYY201501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环境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它富于创新,具有灵活的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机制和经营机制,具有灵活快速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整个社会的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

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与管理工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该办法认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具体标准如下:1、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40,000万元以下;科技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10,000万元以下;其他行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2、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20%以上。3、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2%以上并具有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4、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或创新集成能力,且形成产品或服务。

二、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现状

(一)行业创新发展不均衡。通过调查发现,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采掘业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行业前三名。调查还发现保定市59.06%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为新材料技术领域,而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占比仅为1.34%。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行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二)创新形式主要是模仿创新,而缺乏自主创新。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而技术创新又是创新的核心。根据调查得知,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形式主要是模仿创新,占比为37.18%,相对于5.13%的原始创新来说,企业更加倾向于模仿创新。这样,就必然导致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较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仅有1.95%。技术研发能力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在原因,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实力严重不足,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甚至没有设置研发机构,这就导致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大多处于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水平差的状态。

(三)缺乏技术开发战略思想,研发费用投入少。拥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积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但就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企业高层缺乏技术开发的战略思想。据调查数据得知,只有26.32%的企业有较为详细的技术发展规划,有超过半数的企业除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外,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后续的新产品和服务。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其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购买机器设备的环节,研究开发费用的占比仅为12.42%,如此少的资金投入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质量,甚至会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消极情绪。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机制和激励机制。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几个特点:就人力资源规划来说,只有9.94%企业拥有3年及以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大部分企业缺乏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就人员结构来说,有68.21%的企业总经理来自于企业创办人或领导家族成员,人员结构不合理;就人才类型来说,有34.44%的企业亟须研发人才,研发人员稀缺。配套的激励机制可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方式大都处于物质激励阶段,通常给予加薪的奖励,部分企业给予股权激励或技术入股的奖励,缺乏精神层面的激励。

(五)融资渠道不畅。融资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外部又包括向银行贷款、向民间机构借贷、获得风投资金支持等。据调查得知,保定市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企业规模小、成长性差、技术优势不强等原因造成融资不畅。75%的企业没有得到过风险投资基金扶持,49.01%的企业因为融资困难太大而放弃吸引风险投资,44.08%的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抵押贷款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些数据都说明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需要改善。

三、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主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战略。企业家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倡导者、推广者和领导者,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得知,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95%的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格局。作为一种高级的人力资本,企业家的创新愿望和创新倾向的强烈与否对技术创新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大量的研发创新人才。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导致对研发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又由于企业资金实力欠缺使得公司对后期的人才培训环节不够重视,再加上后期的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人员流失率高,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

(三)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通常包括资金投入、购买新设备、购买原材料、购买相关技术、建新实验室等,其中资金是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首要资源,足够的资金投入是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开展和长期维持的关键。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对资金的依赖贯穿于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始终,从研发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的建设到中间试验与新产品的推广都需要大量资金的强力支持。

(四)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是保持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而目前许多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持续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仅处于省级先进或一般水平,技术研发机构的水平更是一般甚至没有。即使是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提高创新力,也只是进行技术入股或购买设备,并没有引进创新人才从根源上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实力。除与国内企业、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外,较多的企业并没有与国内外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同样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市场环境。技术创新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行为,需要在企业创新产品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创新。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都会影响企业创新。市场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需求增大时,企业会根据市场加快创新研发速度,当竞争者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得到更多的消费者时,企业也会迫于压力不断研发新技术。总而言之,市场不仅决定企业未来创新方向,也会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六)政府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如果没有完善的政策法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帮助,企业很可能中途“夭折”。因此,政府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影响巨大。2015年,河北省印发《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提出要把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主要包括: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吸引省外人才来河北省创业、发展股权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和实施风险补偿等。

(七)融资与风险投资环境。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总会不断地发生对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需求。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没有足够的抵押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企业因为融资太难没有得到过风险投资,而美国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风险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看出,融资与风险投资环境严重影响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

四、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环境改善建议

(一)企业家应提高创新意识,制定创新战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战略是大多数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持续创新的瓶颈。增强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分享创新成功案例,明确创新重要性;完善创新愿景、战略和使命;随时注意和监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展情况。

(二)增加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过低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应该将研发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增强研发费用的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和工艺的开发,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同时,还需要对研发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快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受到其研发资金、研发平台和创新人才的限制,企业应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节约技术创新成本并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

(四)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吸引并培养创新型人才。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工作是:改善人才结构和比例,增加技术研发人员比例;建立员工培训制度,从企业内部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留住企业自身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另一方面吸引外部技术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创新源泉。

(五)把握政府支持创新时机,加快创新发展。保定市政府制定了许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如《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八条措施》、《保定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保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等。政府针对不同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企业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好时机,利用政府给予的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快创新进程。

(六)成立创新协会,谋求共同创新发展。个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都比较差,各行业可分别建立创新协会,企业间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创新水平。创新协会可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交流、市场数据分析和知识学习的网络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

(七)进一步加强政府作用。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定市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等。

(八)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有效途径。(1)政府部门设立金融机构,帮助中小企业筹资和融资;(2)建立风险投资基金;(3)银行信贷。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专项信贷模式,改变授信额度和信贷业务流程,增加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11篇

1.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1业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研究难度加大,科技项目查新评价的复杂性增加,以往单一化的科技查新报告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多数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内容和范围仍局限于传统的科技查新,缺少由新颖性评价逐步转变为科技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咨询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查新机构亟须通过系统信息分析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即对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加科技查新报告的价值。

1.2项目评价狭隘简单难以适应科技评价全面性需求科技查新的起源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使得专业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情报机构进行,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查新报告评价已难以满足科技管理的需求。目前科技查新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颖性判定,对于科学研究结果在学科领域的地位评估、技术先进性程度等内容很少涉及,这严重限制了科技查新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科技项目立项筛选、成果评估、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价等方面,科技查新报告由于评价面较为狭窄,部分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查新价值提出了质疑。

1.3认定标准不一导致行业管理缺乏规范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1]。但是,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该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国内尚无统一的科技查新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和查新报告质量规范标准,并且缺乏行业层面的政府管理和引导,以及对科技查新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标准,严重影响科技查新业务的发展。

2.医药科技情报发展趋势和特点

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发展与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相连,其业务体系、理论方法和服务对象都源于医药科技情报。科技情报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之后,在科技情报机构改革和学科发展中形成清晰的业务方向,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和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有利于更加明晰科技查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2.1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结合战略需求目前,科技情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由主要面向政府决策者和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的多维服务[]。在研究内容方面,科技发展动态相关的研究最为广泛,主体研究还包括产业领域发展策略、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预测等。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主要面向战略决策,围绕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需求,开展专项情报调研与前沿技术发展预测。

2.2医药科技情报呈现综合发展趋势情报工作模式已从单一方向的跟踪研究转向综合发展的模式。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形式从情报追踪,转变为专项情报调研、动态情报监测、应急情报、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战术情报与战略情报并举,情报产品根据需求对象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动态性情报产品快速提供技术与战略管理情报信息,通过年度报告对科技进展进行总结,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等呈交快报、专报与专题深度报告等,立体展现了情报研究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情报的作用。

2.3医药科技情报专业性趋势随着网络化普及与信息化的推进,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在信息收集阶段,情报资源的全面分布与搜索手段更为先进;在情报分析阶段,情报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总结归纳等方法,引入了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技术预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专利分析、技术预见、头脑风暴、趋势外推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科技情报研究与管理学的日渐融合,也推动了情报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手段精确化趋势随着情报学方法的发展,情报学模型与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手段定性与定量研究并举,情报决策支持日益精确化。以往定性情报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目前,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分析法等,基于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成为支撑科技决策的客观依据。

3.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信息环境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医药科技情报在研究方法和产品等多方面都在进化,并结合最新的情报学方法,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情报产品。医药科技情报理论、方法、产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查新的发展。科技查新需要根据外部需求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报学方法,深化科技评估内涵,面向科技评价和科研管理,延伸科技查新报告产品和相关服务,突破目前科技查新的发展瓶颈。

3.1科技查新报告规范化与分析功能拓展

3.1.1进一步规范科技查新报告目前,科技查新报告虽然已经形成规范化的制式格式,但对于不同科技查新机构而言,在数据库选取、检索策略、文献列举、结论分析和文献附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专业领域的查新报告也由于机构和查新人员差距较大。因此,规范和细化科技查新报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2深化科技查新报告分析功能科技情报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已经融合,而目前国内查新机构其科技查新报告的相关性文献列举与结论多以定性化描述为主。查新报告应借鉴科技情报领域基于文献的新型定量方法,利用文献计量、专利计量等新型科学计量工具,有助于深化科技评价功能并实现精确分析[4]。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数据库科学计量工具及软件,通过定量工具,结合定性判读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查新课题主题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密集度与热点、国内外领先机构的研究特点等信息,使科研人员与审评专家可以通过查新报告获得查新课题领域发展、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格局、查新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与先进性等立体的评价信息。

3.2业务模式与医药情报和信息咨询相结合科技查新报告现有的单一服务形式已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应在文献信息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附加产品,提高自身的价值。目前多家科技查新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项目专题信息咨询、竞争情报、知识产权分析等服务方式,如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搜集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对技术创新动态进行分析,以信息快报或定期报告的形式为科研机构服务;结合企业项目立项,进行技术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调研,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报告。通过专利侵权检索和分析,为原始创新和仿制创新提供依据。

4.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策略

1992年以来,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2002年以来,并未因国家科技部取消查新资质认定而放松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连续组织查新咨询单位资质认定、年检与业务考核、查新人员资质认定,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有效提升了军队科技查新管理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但军队科技查新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重点在于服务总部科技决策与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查新为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才能获得更蓬勃的生命力。

4.1深化科技评价职能,服务科技决策围绕军队医学科研决策,科技查新机构应主动参与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立项论证、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及科技人才评价等相关科技评价工作,突破科技查新报告与引文报告的限制,结合软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管理部门认可的系统科技评价实现方法与实施途径。

4.2拓宽信息咨询服务,服务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查新机构应将被动等待用户委托转变为主动服务,发挥专业技能与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多种信息咨询保障和情报服务。以信息快报、专题报告、专利分析、立项评估等多种情报产品,保障军队重大项目的成功完成。

第12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 科研活动 统计分析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G3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1-0116-05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Viewed from S & T Novelty

――A Case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Yang Jinfeng Zhang Ying (Institute of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Gansu S & T Novelty as example,using statistic technology to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novelty search items finished 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2005 - 2009 in term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type and subject attribute of novelty search items,hoping to make a research on S&T novelty and reg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of GanSu province and even our country.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 novelty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sci - tech novelty search; research activities; statistical; analysis; Gansu Province

CLC number: G354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16-05

1 我国科技查新的发展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1.1 科技查新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 年提出的《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建议案》中明确指出:[1 ] 科技活动是指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 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生产、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它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教育与培训( ST ET) 、科技服务( ST S) 等三类活动。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上述定义和分类,将科技活动又分为五类, 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或发展研究、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而科技查新工作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公众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是为当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服务的,属于科技服务范畴,它随着上述各种科研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1.2 我国科技查新的发展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时,有关专家为了避免科研立项的重复性,建议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文献检索,于是产生了科技查新。该工作首先被卫生部认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所在全国率先开始,不久国防科工委也对科技查新工作做出规定,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于1987 年、1988 年先后颁布了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办法, 并加强了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 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1992年和1997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27个一级查新单位。至此,我国共计有38家具有国家一级查新执业资格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也称国家级查新单位)。2000年12月,科学技术部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2001年1月1 日起施行),进而规范了查新机构的行为,保证了查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独立性,使科技查新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此外,国内一些省市科委、冶金部、化工部、铁道部、农业部、教育部也相继制定了关于查新工作的各种规定,把查新工作纳入科技管理体制,并认定了许多二级查新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由各级主管部门认定具备查新资格的单位已有300余家。[2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多样化和国家科技投入的逐年加大,我国各省科技查新工作再次出现繁荣景象,科技查新数量呈逐年大幅递增态势。如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自1992年成立以来,查新量已从当初的几十项增加到目前的一年几千项;四川省科技查新中心的查新量从90年代的400~500项/年增至目前的1000余项/年;中科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查新量从2001年的几百项增加到2007年的2000余项。所涉学科领域包括:农业、生物医药、化学、机电、建筑、航空航天、建筑、新材料、计算机等多个专业领域;项目类别包括成果、新产品鉴定,科研立项、科技奖励,专利发明、创新基金等的申请查新。这些服务均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其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

本文仅对甘肃省科技查新2005-2009年的查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在科研立项、成果鉴定、获奖成果、专利申请中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从一个侧面对我省的科研力量分布、科技活动状态及发展水平进行了解,进一步揭示科技查新之学术内涵,规范其科学发展,延伸和拓展其业务方向,更好地为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用户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2 甘肃省科技查新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

2.1 甘肃省科技查新中心概况

甘肃省科技查新中心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第三批“国家一级查新机构”资质认证,承担了甘肃省及国内部分省区的项目查新工作,自2005-2009年共完成科技查新量为6942项,其中2005年970项,2006年1079项,2007年1321项,2008年1619项,2009年1953项(见图1)。

从图1看出,甘肃省的科技查新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7-2009年,甘肃省科技查新中心查新课题总量有较大的突破,在2006年的基础上每年平均增加近300项的课题量,年递增量约为30%。这说明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大地加强了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研活动不断增加, 为科技查新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据有关数据统计,甘肃省2005-2008年的R&D经费投入分别为:19.49、23.86、25.6和32.5(亿元),[3 ]近年增加幅度巨大。这进一步表明:科技查新与政府的相关科技政策和科技投入有密切关系,它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域的科技活动状态及发展水平。

2.2 科技查新的类型特点

查新项目类型根据查新目的进行统计,甘肃省科技查新主要包括成果鉴定、科研立项、申报奖励、新产品鉴定、专利申请等(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成果鉴定和科研立项是甘肃省科技查新工作的主体,分别占查新总量的66%和23%,但二者之间的查新数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其数量之比为1: 0.35,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的立项类查新受理量高于其它类查新量;[3 ]立项查新与成果鉴定查新的比率为3∶1;[4 ]这与立项查新项目占总课题的86.2%,而成果鉴定查新项目占总课题的13. 8%[5 ]完全不符,同时也与科技查新的最初宗旨不相吻合。另外,新产品、报奖、专利申请等的查新共计为830项,约占查新总量的12%。其中新产品占2.2%,申报奖励占8.3%,专利申请查新仅为85项,占总查新量的1.2%,在受理的各类型查新中数量最少。

2.3 科技查新的地域分布和单位构成

根据科技查新第一委托单位所在地区和单位属性进行统计,结果,兰州地区3747项,其中企业查新993项、科研院所及行政事业单位1218项、大专院校849项、医疗卫生570项,其它单位(主要包括下辖单位、各地区中学)117项,整体占查新总量的54.00%,其它地区3195项,占查新总量的53.42%,外省区41项占总量的0.58%。查新数量前5位的排名依次为兰州、天水、酒泉、平凉和张掖,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另外,在近5年,各委托单位机构的科技查新按数量从多到少分布的次序为: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医疗卫生>企业>大专院校(见表3)。从委托查新数量排名(见表4)看出,前10个单位中学校占了4个席位,科研院所2个单位,医疗机构有3个单位,大型企业的委托数量虽居首位,但仅占有1席之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的科学研究仍然以传统产业和基础研究为主,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2.4 科技查新的学科领域分析

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2005-2009年委托查新的科研项目的大类进行学科分类和统计,结果工业类项目2154项(31.04%),计算机技术及在各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等221项(3.18%),农、林、牧、鱼类项目1723项(24.83%),医药、卫生、疾病预防类项目2266项(32.66%),生物类(生物发酵、生物化学和疫苗工程)项目190项(2.74%),环境类(地质灾害防治、环境污染治理和三废处理)项目78项(1.12%),软科学类项目120项(1.73%),数理化基础类80项,其它如测绘、气象、航空航天类等共187项(2.69%)。然后对占查新项目比例较大的工、农、医三大类进一步细分,结果:工业类项目中石油、天燃气与化工类532项;机械制造、仪器仪表类238项;输配电工程、电网建设及电力、发电类235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建材、工程地质类141项;冶炼、有色、钢铁类150项;电子、电器及工程、半导体材料类163项;工业技术基础类研究160项;地矿、煤的开采类65项;食品、淀粉及功能性开发类108项;材料、稀土类39项,铁路、路桥建设类43项;检疫检测类59项;太阳和生物能源类46项;传感、自动化设备、真空设备、通讯等工业综合类325项。

农业类项目中作物育种和引种类、林果繁育类380项;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类178项;畜牧兽药类324项;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类122项;农林病虫害防治类104项;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类57项;退耕还林、造林、草地建设、土壤改良、沙化治理、农业生态类160项;农药开发、应用、农业肥料、饲料类85项;农业机械类35项;鱼的养殖技术23项;制种技术、种植资源36项;农村新能源建设、果蔬贮藏、中药材种植、遗传基因等278项。

医药卫生类中,临床医学1587项;中医临床类349项;各种疾病预防、接种疫苗、流行病调查等89项;医疗器械、制药工艺和药品开发61项;基础和实验研究180项。通过查新结果可知,其中的临床医学类项目主要是一些国内技术或常规方法的引进、改良和临床效果观察,以及中药方剂的的应用等,其具备创新性的技术很少,所以可以将该类别归纳为传统研究。

从以上统计结果看出,甘肃省的学科体系分布还是比较完备的,其中查新数量较多的学科,我们可以认为是科研活动较活跃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力、建筑、冶炼、有色、钢铁,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技术、畜牧兽药、节水灌溉、农林病害防治、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及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以及基础或传统研究类(该类查新约占查新总量的34.57%,所占比例较高)。

3 科技查新和科研活动特征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重视与扶持,甘肃省的科技查新数量与国内其它省份一样,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 科技查新与政府的相关科技政策和科技投入有密切关系,科技查新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域的科技活动状态及发展水平。

但是从空间分布看,各省之间乃至省内各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平衡。比如谢新洲等学者统计的信息显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中有13个省(其中包括甘肃省)的年均查新量达到全国年平均水平,其中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甘肃省则以兰州地区占绝对优势,有54.00%的科技查新集中在此。[6 ]这些均说明,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因此完成的查新量更多,即:科技查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科技查新数量的分布特征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

从科技查新的类别和学科分布可以反映各地区间优势产业的发展。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查新中,立项查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查新占主导地位。如江苏省科技情报所查新中心,每年的产品类查新特别多,而且大多集中在机械、电子及化工三类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查新量占了全年产品查新项目的84.4%。这与机电、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性产业有关。[7 ]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其立项查新占总查新量的38%,成果鉴定查新仅为10%,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查新是他们服务的特色,分别占32%、23%和12%。[8 ]而西北地区中陕西省和甘肃省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的科技查新均以成果鉴定查新为主,约占查新总量的一半以上,但在学科分布上两省之间有所差别,陕西省所反映出的科技活动是重工轻农、重应用轻基础,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较少, 或者说重视程度非常不够。[9 ]而甘肃省的科研领域仍然以传统产业和基础研究为主,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化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薄弱。从甘肃省科技查新单位的构成看,科研院所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查新数量较多,约占查新总量的30.95%,医疗卫生机构次之,占27.13%,而企业和大专院校分别占26.13%、14.01%;从科技查新数量排名前10位的科技查新单位看,大专院校(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和兰州大学的合计数)的查新数量较多,然后是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另外,从甘肃省科技查新学科领域分布看,医药卫生类项目占有份额最大为32.66%,其次为工业类31.04%和农业类24.83%。

4 科技查新的发展建议

综合国内部分科技查新状况分析,对甘肃省科技查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省内产业结构,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整合优势学科和技术资源,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批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同承接政府重大研发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偏远地区的科技发展, 达到全省科技、经济平衡,逐步建立一个以兰州地区为科研开发中心,以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和河西走廊等为辐射区的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子、钢铁、有色、计算机信息、疫苗工程、环境保护等优势产业和特色行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2)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加强科研立项查新监管。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说明,甘肃省的科技查新在科研成果水平的评审鉴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科研立项中还没有受到重视。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制定出科研立项查新的有关规定,通过立项查新避免一些水平较低或落后的研究重复立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国家人才物投入的有效性,同时也可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增强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与竞争潜力。

(3)完善用人机制,构建多学科兼容、专职、兼职并用的科技查新队伍。从以上统计看出,甘肃省每年的科技查新高峰期在11-12月份,其次为10月份,期间的工作量相当于全年的40%左右。为了保证查新质量,首先要建立一只业务素质较高的查新队伍,努力培养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面对高峰期超级工作压力,仅凭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是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查新工作的,因此,必须吸纳一些查新业界退休的专业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参与到查新工作中来,实行专职和兼职并用的用人机制,形成一只能满足各行各业和覆盖各学科领域的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效率查新队伍。

(4)加大对新产品和专利申请查新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查新为企业创新服务的新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甘肃省2000年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为798件,2008年已达2178件,[10 ]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但是统计显示:甘肃省的产品和专利申请查新量较少,这说明在今后的查新工作中,还需加大对企业产品和专利申请查新的宣传,通过举办科技查新培训班、专题讲座、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活动,宣传查新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引进中的准确性、竞争性和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甘肃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

5 结语

科技查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或地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的科研活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科技查新将伴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将会更好的为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化,刘枝桂.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主要特征新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4):38-41.

[2]肖沪卫等.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

[3][10]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008年甘肃省科技统计数据[Z].2009,(11):24-81.

[4]李珑等.中科院武汉查新中心2001-2005年查新项目分析[J].现代情报,2007,(5):31-34.

[5]唐蔚.2000 ~ 2003 年广西医药卫生查新课题统计分析[J].广西医学,2005,(2):282-284.

[6]谢新洲等.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9):9-12,36.

[7]金福兰等.试论产品类项目的科技查新[J].情报科学,2004,(10):1226-1229.

[8]洪宪华,安勇.中科院上海科技查新工作的回顾及展望[J].图书馆杂志,2008,(增刊):7-10.

第1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65-02

截至2015年,黑龙江省有本科院校36所,独立学9所;本科专业共有252种,专业布点1 150个,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数量最多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有79个专业,最少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17个专业,校均53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为10个(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最少的为3个(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均7.4个;学校专业平均规模最大的为697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最小的为243人(东北农业大学),平均395人。可以说,黑龙江省大学专业数量较多,学科覆盖面广;但专业设置上升的空间不大,大学的发展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学院和独立学院扩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黑龙江省理工科院校较多,在11个门类专业布点中工学最多,其次是文学、理学和管理学。这四个门类共907个专业布点,占总数的79%;这四个门类共有专业177个,占专业总数的70%。可以看出门类间的专业布点还是比较均衡的,工学专业独占鳌头,成为黑龙江省的主导学科,一直占有优势地位;其次是文学、理学和管理学等;排在后三位的是哲学、农学和历史学。从招生情况看,2005―2015年这10年中,与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较大的工学、理学在校生人数有下降的势头,特别是理学,比重下降较为明显;与第三产业关联较大的经济学、管理学在校生人数比重呈现增长的态势。黑龙江省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一些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行业的兴起,在社会对传统专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黑龙江省高校为适应这种需求,开设了一些新兴专业,如经济学类的金融工程、投资学、风险管理与精算等。各种新兴专业的设置,满足了社会需求,增强了黑龙江经济发展后劲。

黑龙江省的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在绝对值发展上虽然有较大进步,但从结构上来看,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初步核算,黑龙江省201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 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659.6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 591.8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 788.0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7.7:37.2:45.1,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1%、24.2%和64.7%。产品倾向于以资源开发型与低附加值型产品为主。第二产业在绝对值上发展非常快,但产业内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工业一直以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等资源开发型与低附加值型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呈不断增长趋势,且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不断扩大。综合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产业内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科学论证,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

高校无论在新增还是调整专业时,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协会专家的论证,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高校自身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调整时能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能与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资源建设相适应、能正确处理好长期和短期、数量与质量、适度与超前的关系,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跟风。

(二)科学预测,避免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

如何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根据大学生就业率进行预测。这项工作可由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基于历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也可由公信力较强的第三方教育咨询和评估机构进行预测,帮助诊断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之间问题,提出调整专业结构的预测结论。对于就业率连年不达标且滞后于社会需求发展的专业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对于就业率良好专业也需要维护和完善。其次,高校应当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专业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最后,高校应积极把握发展机遇。面对区域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人才新需求,相关专业要快速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尽快为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三)结合新形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适应‘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虽然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广,但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文科类、管理类尤其财经类专业开设过多问题。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多, 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也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工科专业虽多,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相对较少。具体来看,开设专业过多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追求学科齐全或扩大招生,而没有深入结合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形势。要大力开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本科专业,大力发展与“经济区、十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特别是要优先考虑与黑龙江省能源、制造、化工、食品等支 柱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光伏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减少就业难的专业布点,对于一些绿牌专业和专业布点较少的专业,一些高校可以适当增设。要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契机,做强学校的有优势的和有潜力的专业,做强学校的品牌专业。对于黑龙江省还没有的文、理、工等专业,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增设。

(四)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

根据全省高等学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办法,对专业的设置加强宏观管理,对各个高校的各个本科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等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的布点专业外,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校自主设置本科专业,鼓励学校按二级类别专业组织招生,设置多个专业培养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使之与专业招生规模挂钩。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连续3年就业率及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总之,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也就是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最终归宿,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事实证明,凡是高校越是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其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大学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就越高;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除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优越的区位资源外,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第14篇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27-02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独占,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依靠资源的消耗形成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1]。资源型企业对自然资源(在本文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而目前其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浪费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低等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资源型企业走出困境,多角度分析资源型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探索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型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

(一)自然资源正逐步枯竭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速度,而在大多数资源型企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消耗速度进一步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正在逐步枯竭,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二)资源分割现象严重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资源型企业发展地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政策的制约使得资源型企业的组建严重依靠其资源地理位置的分布,行政性的准入管制不允许资源型企业跨地区开发资源,行政拨划在阻碍企业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加剧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严重限制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2]。

(三)技术水平低

资源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优势,还集中体现在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目前,国外的资源型企业已广泛采用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而国内大多数资源型企业虽已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步伐仍显缓慢,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衔接不紧密,资源开采、加工利用的技术水平不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二、资源型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对资源型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型企业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战略联盟的实施势必会为资源型企业指明方向,更好地帮助资源型企业走出发展困境。

(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对资源型企业来讲,拥有和控制了资源就相当于控制了市场,然而,企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同时也是不均衡的。资源型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所依赖自然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面对这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终将枯竭的威胁,企业为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寻找可替代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更广泛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目标资源,拓宽原料供应渠道,从而延长企业的寿命。除此之外,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不仅指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本、知识、技术等其他可控要素。由于受到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资金、信息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对这些资源的拥有往往是有限的,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资源型企业获得其他企业拥有的对本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有价值的资源[3]。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培养和提高资源型企业核心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针对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利用的技术含量低的现状,战略联盟成为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把资源型企业的技术推向高度技术化和复杂化,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的时间不断缩短。企业在充分利用和改进原有核心技术的同时,必须不断创新拓展新的技术领域。然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设计有众多环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个企业往往很难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去开发每一项相关技术,高昂的技术创新开发费用也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支付[4]。战略联盟可以整合联盟企业的各种资源,通过发挥学习效应,促进联盟内成员技术、知识的融合和共享,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

(三)避免无序、过度竞争

国内资源型企业数量众多,而资源型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众多中小企业靠少投入、低成本,通过价格战、资源战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而相应的企业退出壁垒较高,使得不符合经济规模、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造成市场上出现了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不仅大大浪费了有限的稀缺自然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降低了企业各自的盈利水平,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限制了企业采取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而通过结成战略联盟,企业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在产量制定、营销策略、市场拓展等方面统一步调,有效地影响市场供求及价格,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联盟企业共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减少由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巨大浪费,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企业是依赖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的,而这些资源终将面临枯竭和耗尽,因此,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将会是资源型企业长远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选择。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资源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很好地降低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对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帮助其通过联盟成员的相关技术、设备、知识等资源整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对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战略联盟是其迅速进入新市场或其他领域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优势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消除进入新行业的障碍,摆脱自身资源、能力、技术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大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和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共担成本和风险

资源型企业由于受自身能力、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在研发资源开采技术以及进入新市场时往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通过战略联盟,企业间可以建立较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信息渠道的密度和速度,减少签约及信息搜寻等成本;战略联盟建立在企业间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这种相互信任和承诺也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冲突,联盟伙伴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也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止的“讨价还价”[5] 。在全球化市场的经营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等,而战略联盟则可以为企业降低这些风险。

(六)突破进入壁垒

对专有技术、重要资源、销售渠道和市场、最佳地理位置、主要原料来源的占有,使资源型行业中的原有企业获得了成本优势,对那些产量低、成本高的新进入者造成很大的进入障碍,另外,资源型企业的经营运作需要大量资金,风险较大,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此外,因体制、机制问题和地方政府利益关系等原因,针对资源型企业的地方行政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较为普遍。如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限制本地商品、原材料及技术流向外地市场[6],审批程序复杂繁琐,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实行不同于本地企业的价格限制等。而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很好地规避、突破进入壁垒的限制,成功进入当地市场。

参考文献:

[1] 陈明政,方思敏.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4):170-172.

[2] 刘传庚,崔焕金.矿产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6):67-70.

[3] Das,T K &Teng,B S.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31-61.

[4] 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社会上出现了职业大学这种新的办学形式,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兴起、发展到成熟走过了30年的时间,且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这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这就要求中国高职教育界不断总结办学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科学判断高职教育发展形势

1.发展高职教育要有国际视野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依靠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中国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必备的资源和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此,如何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摆在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发展高职教育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树立国际视野。

2.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1991年10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2002年8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1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带来的机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结构特征呈现出知识化、高级化、复合化,其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淘汰高能耗的低端落后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国家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赖高级生产要素维持其竞争优势。根据研究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进入到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将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这一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面临的是重大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能力。

4.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发现,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社会吸引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动力不足,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政策也不够完善。三是制度不活。高职院校领导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基础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机制、发展创新机制的建立,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四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教师应该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新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五是专业与产业脱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六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或选用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等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七是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还不畅通。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1.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46所,招生数、在校生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导致高职教育无序招生,恶性竞争。此外,在招生数量扩张的同时,一方面,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不够,导致管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速度,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现象。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提倡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应该是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会增强其社会吸引力,才能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必须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永恒主题。当然,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2.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高职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大发展,已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办学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过去办学途径较为单一,市场观念落后,体制创新难度大,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制约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十二五”开始,随着国家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职教育将会面对一个新的办学环境,高职教育仅靠提供学历教育的“单一发展”道路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在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逐步建立现在职业教育体系。重视产学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活动,鼓励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广泛的服务;高职院校要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建立一批产学研结合创新基地,积极地搭建产学研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增强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与科技创新能力。

3.由“自我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着眼于“自身发展”,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要求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要加强国际间合作,积极组织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试行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在国内积极开展地区、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对口支援,与中西部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此举措,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视野,拓宽办学思路,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职教育的市场观念、社会意识、开放理念必须与行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市场深度对接。做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合作培育学生”,“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利用好当前的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进一步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的项目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积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新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在社会服务中找准定位、促进改革和自身发展。

4.由均衡发展向特色发展转移

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中的理想状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事物发展中会出现不均衡、不稳定的状况,这是完全正常甚至必要的。但是,当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缺乏活力、徘徊不前以至发展落后的均衡状况时,必须大胆地打破这种均衡,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能激发其活力,促进其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均衡发展对于确保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陷入“办学大而全”、“专业同质化”怪圈,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培育出自己的强势专业、特色专业,其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得不到社会认同,学校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高职教育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专业设置一定要深入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定位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凝炼特色,奠基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高职教育有必要及时地、有步骤地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5.从适应发展向促进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