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重要性;策略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针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从而提升花生种植效果和整体技术有效性。只有建构系统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花生种植人员的经济收入。在花生种植项目中,病虫害不仅会导致花生产量下降,也会使其产量缩减50%以上,基于此,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积极践行更加科学化的产量管理以及田间种植机制,在保证花生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花生产量,也有效应用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常规化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实效性[1]。
二、 花生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分析
(一) 优化抗病虫花生品种培育机制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抗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培育高品质抗病品种,对产量较低的品种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种植机制,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培育项目的有效性,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作为培育亲本,从而提升整体抗病虫性的主要效果,升级管理效果和管理维度,促进应用效果的有效性,也要落实信息化管理维度。在抗病管理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用多种杂交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技术结构的有效性,有效减少花生病虫害几率。
(二) 优化花生病虫害管理措施
目前,在处理花生病虫害方面,主要是利用物理防治机制和药物防治机制,或者是利用生物防治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织项目中,利用的是生物链优胜劣汰的淘汰法则,主要是寻找花生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集中病虫害处理和有效优化,实现保护花生的目的,并且有效的落实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提升整体效果。另外,在物理防治项目中,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主要是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设置灯源项目和具置,只有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处理效果,才能提高整体病虫害防治处理效果[2]。除此之外,药物处理也要严格遵守管理要求和具体措施,花生较为常见的病虫害就是立枯病、锈病、叶斑病等,种植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防治和管理。立枯病主要利用浓度为75%的百菌清800倍液、浓度为20%的利克菌800倍液对。叶斑病主要利用浓度为50%易斑净1500倍液,或者浓度为30%的苯醚甲丙环唑乳油300倍液。在病虫害处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结合相关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及具体使用方法,保证规范化用药。
(三) 优化花生种植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花生病虫害项目,就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技术模型,升级管控纬度和管理效果,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相较于传统的农机具,新型化的现代化技术具有自身优势,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处理。现代化农机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进行种植和施肥,对于保墒合垄项目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给予其高度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农机具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化特性,在使用下相关机械的过程中,结合植保技术,真正落实科学化种植和养护,提升花生预防病虫害项目的综合水平[3]。
(四) 优化综合性农业防治体系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和种子本身都会残留病虫害,若是出现营养不充足和土壤输送问题,都需要种植人员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管控,建立健全综合防治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大量使用带菌化肥,就会导致花生植株出现矮小情况,也导致其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正是基于此,要对化肥进行集中管理和综合控制,并且要及时进行疏通排水,有效地提升花生的抗性。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区域性防控技术模型的同时,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有效防止花生受到病虫害的二次干扰[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其病虫害防御能力,提高安全性和种植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防控面积的同时,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防治机制,减少病虫害导致的威胁,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实现综合化病虫害防御机制,也为花生种植项目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山,吴佳宝,邱柳等.花生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及我国南方花生高产途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14(11):44-48.
[2]张贵国,陈香艳,魏萍等.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在花生高产栽培中的试验示范[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06):49-5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工程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92年山西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302 000hm2。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点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山西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不太严重的松毛虫、于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②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③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动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⑤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3.2 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
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3.3 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木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