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
2009年,全球225强的国际市场营业额为3837.3亿美元,比2008年的3824.4亿美元(2008年数据已修正)增长0.34%。其中,美国和欧洲市场营业额降幅明显,分别下降16.5%和11.7%。除电力、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外,其他行业市场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萎缩。
一、市场主体:美国承包商数量锐减,发展中国家承包商迅速成长
(一)承包商国别构成
金融危机对欧美承包商影响很大,美国公司首当其中,人选225强的美国企业从2007年的35家锐减至2009年的20家。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商迅速成长,跻身榜单的中国和土耳其企业数量再创纪录,分别从2007年的51和23家,增至2009年的54和33家。
(二)承包商业绩
尽管人选225强的发达国家承包商数量减少,但它们的完成营业额仍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行业集中度较高。62家欧洲企业完成营业额2000.1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32.26亿美元;20家美国企业完成营业额497.3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24.87亿美元。
从国际市场营业额增幅来看,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的承包商业绩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分别达到54.95%、43.25和17.06%。
(三)行业领军企业业绩
2009年的全球前十强名次变化不大,仍为欧美承包商牢牢占据,霍克蒂夫公司(德国)、万喜集团(法国)和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依然名列三甲,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布依格公司(法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SAIPEM(意大利)、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福陆公司和泰克尼普集团(法国)分列第四至第十位。2009年全球十强的总营业额为1373.5亿美元,比上年度的1455.8亿美元减少了5.7%。
(四)中国企业业绩
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业绩突出,入选企业数量继续增加,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营业额增幅明显,平均营业额有所增长。
人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中国企业数量再创纪录,达到54家,连续三年保持在50家以上。泛华集团、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首次入选该排名。
入选企业完成营业额合计505.9亿美元,比上年的357.14亿美元(2008年数据已修正)增长41.6%。企业平均营业额为9.36亿美元,比上年的7.14亿美元上升31%。
尽管中国企业排名普遍提高,平均营业额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企业排名比较靠后,国际市场营业额较欧美企业差距较大。全球225强平均营业额为17.05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平均营业额只有它们的一半。54家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完成营业总额仅占全球十强的36.8%。
二、行业市场:传统行业普遍低迷,基础设施建设凸现亮点
2009年,制造业、电讯、供水、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业和房屋建筑行业市场出现衰退,投资额大幅缩减。与此同时,电力、供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保持增长,呈现发展潜力。
(一)交通运输
2009年,交通运输行业共投资1123.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9.3%,比上年增长10.6%。
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前十强,万喜集团(法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FCC(西班牙)、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RoyalBAMGroupNV(荷兰)共完成营业额594亿美元,占该行业112.3亿美元总投资额的52.9%。
(二)石油化工和工业
石油化工行业营业额合计914.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3.8%,同比增长0.64%。工业领域投资额合计206亿美元,占5.4%,同比下降10.44%。
石化和工业领域的前十强企业包括Saipem(意大利)、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泰克尼普集团(法国)、福陆公司(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公司(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美国)、Petrofac有限公司(英国)、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McDermott国际公司(美国)和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共完成营业额578亿美元,占该行业投资总额的51.6%。
(三)房屋建筑业
房建领域投资萎缩,降幅8.59%,总投资859.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2.4%。
该行业前十强完成营业额46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54%。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分别为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鲍维斯林德(澳大利亚)、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鲍佛贝蒂公司(英国)、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Royal BAMGroupNV(荷兰)、万喜集团(法国)和FCC(西班牙)。
(四)电力
电力市场发展迅猛,营业额为356.9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9.3%,同比增长33.57%。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在电力行业力拔头筹,与现代工程建筑公司(韩国)、Abeinsa SA(西班牙)、Iberdrola Ingenierla y Con-struccion(西班牙)、Grupo ACS(西班牙)、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GrupoIsoluxCor-san SA(西班牙)、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中国)、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和Maire Tecnimont SpA(意大利)共同完成147亿美元营业额,占电力市场总投资的41.2%。
(五)供水
供水市场的营业总额为112.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2.9%,同比增长17.5%。
行业前十大公司,霍克蒂夫公司(德国)、IMPREGILO公司IMPREGILO SpA(意大利)、撒利尼建筑公司(意大利)、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万喜集团(法国)、
SNC-Lavalin国际公司(加拿大)、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中地集团公司(中国)共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占112亿美元总投资的58%。
三、地区市场:欧美市场萎缩,发展中国家相对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洲与美国的建筑市场波动较大,债务危机促使各地政府削减开支,建筑业的投资和消费支出均有所减少。2009年,225强在欧洲完成的国际市场营业额为1141亿美元,同比下降11.7%,但欧洲仍是最大的国际建筑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6.3%。美国位居第四,占9.1%,投资额达348.8亿美元,同比下降16.5%。
中东地区部分石化项目暂时搁浅,但在中东国家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增加。因此,2009年中东市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225强完成营业额775.6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0.2%。35家中国企业完成营业额83.9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0.8%。
亚太地区仍为全球第三大地区市场,225强完成营业额731.8亿美元,增长6.8%。46家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完成营业额182.1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4.9%。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非洲市场的增长,2009年225强完成营业额56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47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竞争力较强,共完成营业额208亿美元,占36.6%。
最大的225家承包商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市场完成营业额2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承包商在该地区表现突出,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占该地区营业总额的44.6%。
四、国际建筑市场发展展望: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
在未来几年内,金融危机仍将继续影响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增长和发展将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
(一)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预计未来几年,各国政府仍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以此带动经济复苏。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人员和物资流动也将进一步加快。因此必须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未来的基建项目将呈现可持续性、高效能、高品质的发展趋势。此外,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新的环保标准,向低碳、低污染方向发展。
(二)公共投资缩减,私人投资存在商机
受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的公共投资将较为谨慎。与此同时,公共资本和民间资本将不断尝试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最广泛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S外国资产,再把/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r*)./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r*).F/S>(+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r*).F/S<(+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r*).F/S>(+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那么升水率f=(Et+-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S)/S,得:
r-r*-(Et+-S)/S[(F-S)/S]-[(Et+-S)/S]=(F-Et+)/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βSt-+γZt+δZt-+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St来表示:
Et-St=αSt-+βSt-+γEt-Zt-)+δZt-……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St=γ(Zt-Et-Zt-)+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S)/S(F-Et+)/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rL*)-(+rB),即[(+rL*)、F-S(+rB)]/S
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rL)-(+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和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rL*).F-S(+rB*)]/SS(+rL)-(+RB*).F/S
移项得:[(F-S)/S][(+rL*)+(+rB*)][(rL+rB)-(rL*+rB*)]……()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式将转换为:[Fb-Sa/Sa][(+rL*)+(+rB*)/(+τ)](rL+rB)-(rL*+rB*)/(+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rL)+(+rB)]/[(+rL*)+(+rB*)/(+τ)]…….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rL)/(+rL*)]…….a
FbSa[(+rL)+(+rB*)-(+rL*)]/(+rB*)……3.a
FbSb[(+rB)/(+rB*)]……4.a
FbSa[(+rB)+(+rL*)-(+rB*)]/(+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ft++η(+ε)-.Σβk.(EtZt+k-Et-Zt+k),(0<ρ<,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995年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
<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
【论文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风险 LIBOR利率 ARCH模型
一、研究的背景
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欧洲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已经不可能发挥作用了。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了波动,就会通过LIBOR、TIBOR或是HIBOR等同业拆借利率扩散开来,这会为金融投机家提供了投机的手段与场所,对于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言,产生了金融风险,带来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货币的国际化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事物。货币的国际化推进了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国际货币运行模式越有效,就越能限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数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李建军,2009)[1],让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等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由于国际化货币的出现,各个金融机构之间、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相互依赖加深。
但是,这也意味着货币流通的任何环节出了漏洞都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伙伴风险”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①
*在国际金融市场“伙伴风险”传递的过程中,欧洲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利率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一般而言,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于建忠、刘湘成,2009)[2]。一方面,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形成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市场化的机制。
另一方面,同业拆借期限虽短,但对维持银行资金周转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同业拆借全凭信誉,无需提供抵押品,交易较为方便,存款和放款都是通过电话、电传联系。每笔交易少则几十万英镑,多则高达几百万英镑。所以说,虽然货币国际化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财富效应、金融市场的业务效应和金融市场的福利效应,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来说,货币国际化以后,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应当是国际化货币流通的国际金融市场。货币金融市场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而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的流通场所和空间的基础,研究同业拆借利率的自身波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同业拆借利率波动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影响了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同业拆放利率有四种: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IBOR)、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IBOR)和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而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
关于LIBOR市场波动率的研究,PhilipInyeobJi,FrancisIn(2010)通过对2006年3月1日―2008年11月11日澳洲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美国美元每天波动的汇率值研究,发现LIBOR利率正在加深对其他国家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LIBOR利率的波动更为频繁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Shin-ichiFukuda(2011)通过对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LIBOR利率和TIBOR利率变化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增加了国家金融市场或区域金融市场贴现率的波动程度,带来了金融风险。由于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工具货币,欧洲美元市场中的LIBOR利率通过以美元计价、结算和储备的金融产品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交易信用风险和资产流动风险。
[4]
另外,如果把影响LIBOR利率的因素联系进来,LIBOR利率的波动就显得更为频繁了,比如陈玮光等(2009)认为当通货膨胀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增长率增加时,美元LIBOR的所有利率都上升;联邦基金利率增加时,利率的水平值增加,但长期利率增加幅度小于短期利率的增加幅度。
[5]
可见,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而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高,往往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一方面,这会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一般而言,一个稳定、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载体,它可以吸引国际借贷者和证券发行者在本国融资,可以培育丰富的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流动性,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平台(杨雪峰,2009)。
[6]
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业国际金融业务对货币国际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元惠萍,2011)[7]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发达银行业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货币国际化带来了金融市场创新,而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而是否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这是中外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没有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大胆的探讨,特别是实证研究较少。这也说明本文研究LIBOR利率波动对于稳定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通过这一小节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货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欧洲货币市场中LIBOR利率的波动,会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金融产品造成冲击,产生投资的风险。本文试图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
(一)ARCH模型简述
在金融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特殊非线性模型就是ARCH模型(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lyHeteroskedasticity),最早由Engle于1982年提出。该模型主要的思想是,某一特定时刻t的随机误差方差不仅取决于以前的误差,还取决于自己以前的方差。对于通常的回归模型:yt=x\'tβ+εt(1)如果随机误差项的平方ε2t服从AR(q)过程,即:ε2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ηt,t=1,2,…(2)其中,ηt独立同分布,并满足E(ηt)=0,D(ηt)=λ2。则称模型(2)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简称ARCH模型。
对于任意时刻t,εt的条件期望为:E(εt|εt-1,…)=ht・E(vt)=0(3)条件方差为:E(ε2t|ε2t-1,…)=ht・E(v2t)=ht(4)通过(4)式,可以看出序列条件方差具备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让ARCH模型的解释能力更为完善,不断有学者对ARCH模型进行完善和扩展,出现了多种变异的ARCH模型,形成了一个ARCH模型族(黄宗远,沈小燕,2007)[8],包括GARCH模型、ARCH-M模型、非对称ARCH模型、幂ARCH模型、成分ARCH模型等等。由于ARCH模型族可以很好的发现引起波动状态的因素,非常适合于描述金融市场时间序列的波动特征,所以,本文在这一小节中通过ARCH模型展开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
(二)数据的说明
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的波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继续得到了巩固,并形成了以美元为核心、欧元、日元、英镑等为补充的国际货币体系。同业拆借的利率种类较多,期限较长,关于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数据,本文在英国同业拆借市场中选取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的数据在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的数据,共103个观测值,数据来源于欧洲中央银行数据库,为了减缓序列的波动程度,本文选择对这两个时间序列的变化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即djpyt=LN(LJPYt/LJPYt-1)和dusdt=LN(LUSDt/LUSDt-1),LJPYt表示欧洲日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而LUSDt表示欧洲美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
(三)LIBOR利率的数据统计特征分析为了对LIBOR利率进行ARCH模型分析,也为了达到较好的模型解释能力,首先需要对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展开分析,以观察原始数据是否具有尖峰的分布特征,便于对下文展开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0.404207,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9.844914,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201.9021,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
从图2中可以看出,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1.315755,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8.209290,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144.7616,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见,欧洲日元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呈现出尖峰的分布特征,可以在下文中对这两个序列进行ARCH模型分析。
(四)LIBOR利率波动率模型的建立1.LIBOR利率数据的平稳性分析和序列相关分析一般而言,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时,首要的问题是判断它的平稳性。如果样本呈现出非平稳的现象,那么往往会导致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这样,样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意义的关系,对样本进行回归也会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本文选择的变量数据是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公布的数据,这是明显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的变量进行ADF检验。对于LJPY和LUSD时间序列而言,其ADF数值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样本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时间序列的数值是平稳的,可以继续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对LJPY和LUSD时间序列展开相关性分析。通过对LJPY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知道,滞后1阶、4阶和6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JPY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4阶和6阶的模型。
而LUSD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USD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模型。
2.LIBOR利率分布滞后模型的OLS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LUSD(-2)的系数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系数均通过了1%、5%和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拟合的整体效果似乎不错。
接下来,本文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运用p=1阶的序列自相关LM检验展开分析,显示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均小于5%,可以知道F和LM的值都在临界值的右边,可以知道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ARCH(1)效应,也就是该模型的残差序列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详见表4。
3.ARCH(1)模型的拟合结果及分析对比前文OLS的分析结果,LJPY模型回归的参数变得更大了,而且z统计量也变得较为显著了,除了常数项以外,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同时,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而对于LUSD模型,虽然回归的参数LUSD(-2)和LUSD(-12)的z统计量变得不显著了,但是,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另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很好的拟合了LJPY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0.4―0.4之间。
从图4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基本拟合了LUSD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2-2之间。
接下来,再对ARCH模型进行异方差ARCHLM检验,得到结果(详见表5、表6):可见,对于LJPY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1958和0.1918,均大于5%,而对于LUSD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5089和0.5034,均大于5%,所以说,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也就是模型ARCH(1)消除了随机游走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ARCH(1)模型拟合的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5中可以看出,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1994年―2009年大幅震荡,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0年前后波动加剧,最大时甚至达到了2.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2的水平。
从ARCH(1)模型拟合的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6中可以看出,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2000年以后开始大幅波动,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波动幅度甚至超过了0.8,最大时已经接近到了1.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1的水平。这与近年来,美国政府及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缓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降息、刺激消费者开支等诸多措施来拯救银行系统是有关系的(陈敏强,2010)。
[9]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欧洲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前,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2007年波动率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对欧洲货币市场中以美元、日元计价、结算、储备和投资的金融产品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投资者对以美元或是日元计价、结算的金融产品购买,必然会较好地促进美元与日元的国际化。
但是,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后,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自2008年以来波动率较高,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这必然不利于美元、日元为主体的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货币国际化正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本文的这个实证分析结果已经拓展了前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所以说,金融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稳定,这必然影响了美元或是日元货币国际化的深入。同时,本文认为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协调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的监管思路,这样可以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来设计金融市场监管的步骤。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ARCH(1)模型分析,可以大致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离岸金融市场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和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游走的趋势,而且波动的程度还在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为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带来风险。
第二,从ARCH模型拟合的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值具有群集性特点,国际金融市场中的LIBOR利率存在ARCH效应。
第三,同业拆借市场中价格的波动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是发行国际化货币国家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个风险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进程地深入。而关于货币国际化后离岸金融市场中风险的监管模式,本文认为可以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得监管思路,也就是基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目标来设计监管的体系和步骤。这样,通过有效确定国际化货币的金融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对同业拆借利率地监控,并且准确无误地把监管目标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货币国际化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7):65-72.
[2]于建忠,刘湘成.Shibor定价理论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金融研究,2009(2):40-53.[3]PhilipInyeobJi,FrancisIn.Theimpact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onthecross-currencylinkageofLIBORCOISspreads[J].Journal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InstitutionsandMoney,2010,20(5):575-589.
[4]Shin-ichiFukuda.Market-specificandCurrency-specificRiskDuringtheGlobalFinancialCrisis:EvidenceFromtheInter-bankMarketsinTOKYOandLONDON[C].NBERWorkingPaper,2011,No.16962.
[5]陈玮光,赖明勇,林忠晶.国外同业拆借利率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美元LIBOR为例[J].经济数学,2009(2):30-34.
[6]杨雪峰.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及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求是学刊,2009(4):59-63.
【关键词】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风险研究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等,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贸易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客观存在,二是一个国家内部产生了过剩的产品和服务。剩余产品只有在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国际的分工与合作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流日趋平凡,国际分工与合作只可能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建立起来,因此,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国内经济能够实现平稳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伴随着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直到2010年才出现好转,外贸增长的速度才出现稳速增长。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加入WTO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国际金融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外贸风险的存在和潜在威胁。面对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②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③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一)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比如说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热带雨林地区盛产橡胶、中国盛产茶叶和丝绸等,这些因地域不同而导致资源的差异,往往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科技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外贸易,比如一些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产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水平处在全球前列。尤其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中国钢铁技术等,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为别的国家带来技术支持,也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外汇的储备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二)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因各国的生产力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使得有些国家对某些商品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满足自己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与此同时也不可能消耗掉自己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因此,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商品的相互交换来加以解决。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中国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国际的分工与合作,一方面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享誉全球。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科学技术其本质也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须通过市场与贸易,用一种等价的方式获得。因此,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技术贸易,比如造船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进而提高自己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
(三)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国际贸易能够显著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一方面我国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上缴的各种税收以及政府所征收的关税,都能够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国际贸易带来的财政收入特别的明显。另一方面从事国际贸易能够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降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材料,创造价值,进而能够间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我国内部的建设,也能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这就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而对外贸易为各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出口,能够增加一部分就业,使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安置,增加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从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国际贸易对解决劳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我国在国际金融市雒骋椎南执侍
对外贸易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与金融贸易与日俱增,这极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加之金融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国际间贸易也面临着风险。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①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②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③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
自从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贸易更为频繁,但是接踵而来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加大。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贸易。与此同时,随着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扩大。当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时,我国经济虽然表现出强劲势头,但是也难免受到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是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治变化而改变。从这些方面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而我国所要面临的挑战增加。
(二)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合作,会遇到语言、习俗、各国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加大。在多种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会因为汇率、货币制度的不同,而影响当事国的经济贸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交易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环节,比如运输、保险、海关等都需要严格的审查和把关,一旦任何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国际贸易是跨国家和地区,一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金额多,而且还需要长途运输,这就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存在信用、汇兑等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加深,这就致使欧盟各国增加出口而减少进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欧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使得欧盟采取措施来遏制中国,保护同盟国的利益,于是中国对外贸易就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中国的低劳动成本力给我国带来的比较优势,都会使我国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进口商品的减少和经济的不断萎靡,全球的经济形式也不乐观,而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对外贸易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
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主要有:①加强政府职能;②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④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非常的注重对外出口,增加出口顺差,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谈判为本国出口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准入条件。其次,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等。最后,签订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参加各种商品协定与生产国组织,为国际贸易保驾护航,维护和发展贸易利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和解决各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
建立贸易中心,同时也举办贸易博览会,因为贸易中心是永久固定性的设施,可以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办公地点和服务咨询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成立专门的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我国要促进出口的同时在海外应设立商情网,为一些跨过企业或公司提供商业信息和资料。为了发展我国的对为贸易,我国应经常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扩大对贸易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
经济特区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特区更开放、更灵活,能够很大幅度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特区的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体制,同时对前来投资的外商能给与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以便吸引较多外资。中国更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引进更多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能够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四)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因为利用技术进步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和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应积极鼓励和l展大型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大型的跨国公司发挥着比较优势,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还有强大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我国应该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只有突破技术的壁垒,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伟,矫萍.国际贸易[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8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仍然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入WTO后,我国金融风险可能有如下表现: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的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本国金融市场受到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动荡的波及、市场波动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人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从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来看,近年来,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
4.本国金融市场与周边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同步性,遭受“金融危机传染”侵袭的风险。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垒球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共对新兴市场的进入和撤出也具有“一窝蜂”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新兴市场表现之间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在金融危机时期表现为危机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龙舌兰酒”效应。
5.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压力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大幅度上升。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人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由于负债和流动性的快速上升领先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有限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新增巨额贷款提供足够的投资机会,可供投资并提供高额回报的行业有限,银行的新增贷款往往集中于少数行业。
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调节机制的建立
1.国际调节理论及国际金融调节
国际调节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而出现。所谓国际调节,指的是国际市场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调节活动,它是有两个以上国家或区域性、全球性组织,通过协商、签订国际条约或以国际性组织的决定等形式,对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和运行实行调节,以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国际市场的基本调节机制仍然是市场调节,只不过它是一种国际性的市场调节,因为即使是国际市场,同样存在着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唯利性和市场障碍等市场固有缺陷,而且国际市场是由各国的涉外市场共同构成的,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分别受到各国的管理和调节,而各国调节的力度和措施又各不相同,妨碍了国际市场上市场机制的统一调节作用,并直接阻碍了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以,针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及其缺陷,出现了国际性的调节,即国际调节。它的调节措施主要有两种:针对国际市场固有缺陷的调节和对各国国际调节的调节。
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国际调节理论,国际调节是一种与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并行的经济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相比,它属于外部调节机制,与国家调节比较,它属于国际性调节机制。国际金融调节即以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市场为调节对象的外部调节机制。它以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和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各国金融调节的协调一致,弥补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以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
2.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及其解决方案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垒球金融体系可以被看作是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系。如此,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就可以被分为两类:一个或多个作为组成部分的子系统发生失灵的危险,即子系统失灵风险(Subsystem_-failure risk);将各子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协调结构发生崩溃所带来的危险,即瓦解风险(disintegrationrisk)。国际金融系统的子系统失灵风险可以是某个国家或某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或者金融某个领域出现的危机,如国际证券业、国际银行业等出现的危机。而瓦解风险则是由于国家间相互信任不足、发生利益冲突或者国际政治的原因,导致国际金融市场被分割,国际金融活动被阻碍,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危害范围的逐渐扩大,迫使各国当局不得不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构想虽然完美,可是它在现实条件下的运用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日常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失为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案之一。各国政府要联合起来,制定统一协调的国际金融规范,逸就要求各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具体而言包括:跨国银行的监督管辖权的划分,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共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交换信息与协调行动。共同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等等。
3.国际金融调节在克服国际金融系统风险中的运用
[关键词] 离岸金融市场 分离型模式 监管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s)是经营境外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其资金的借贷或供求双方都不是本国居民。它不同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利率体系独特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发展金融中心已是世界各国金融竞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于处于东亚中心地位的中国来讲,如何把握时机,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积极迎接挑战,构建自己的金融中心,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离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要想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自然也不能例外,必须加快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在离岸银行业务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金融特色品牌。这样既有助于继续推进人民币金融账户下自由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人民币的结汇数量,从而有效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为巨额的外汇储备存量寻找出路。
我国曾于1989在深圳选取四家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1998年底,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离岸资产质量恶化,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暂停了所有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2002年6月,央行全面恢复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离岸业务,并同时允许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上海开始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对离岸金融业务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继续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有客观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
二、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应选择分离型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避税型和渗透型。目前对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继续选择分离型模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之间存在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的差异,这种隔离只能是非常态的、相对的和有限的,而内外资金的平衡流动和相互渗透则是常态的、绝对的。因此应放松管制,选择渗透型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银行的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是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这可以有效阻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政府金融监管的能力尚处于软弱状态,主要还是运用信贷规模来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考虑逐步向渗透型过度。
三、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国际化;市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4-0045-03
一、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国金融国际化和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地位的良策
面对日益强劲的国际化趋势,我国金融业经营必须也必然国际化。创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好的突破口。首先,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也能够从竞争中得到锻炼,尽快缩小距离,为跨国经营积累经验;其次,大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实现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再次,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创建后会成为离岸货币的集散地,从而实现货币的国际化,也为人民币完成自由兑换和成为国际性货币提供实验田;最后,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和发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从而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化。
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还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首先离岸金融市场作为各种离岸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其次,如前所述,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经营,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金融实力;最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今各国金融竞争的趋势。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扩大利用外资、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首先,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积极利用国外金融资本的变通方式。在一定条件下,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也可以被国内所利用,发挥国内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间调节余缺的作用。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就允许离岸银行将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相互抵补,但对抵补的数量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其次,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有大批的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甚至把总部迁入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就会成为离岸银团贷款和离岸证券发行的重要基地,大批的投资者和闲散外资就会经常聚集于我国,为我国引进外资提供新渠道和机会。
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使外国客商就近获得贸易融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次,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相对宽松,因而资金成本低廉。通过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并对国际贸易提供融资,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具竞争力。
二、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项:
1.合适的时区,即在时区位置上能填补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空缺,与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相衔接进行连续交易;
2.优越的地理位置,即处于交通枢纽或良好的天然港口;
3.稳定的政治环境;
4.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能产生资金供给或资金需求;
5.良好的人力资源;
6.发达的金融市场;
7.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8.健全的法律制度。
前两项因素是天然赋予的条件,故称为“自然型要素”。后几项条件则非天然赋予,取决于后天努力,乃“发展型要素”。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外部条件则是指为中心所在地无法控制的因素,主要有:
1.中心周边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突然进入起飞阶段,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
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政策骤然引起资金向离岸金融中心所在地涌入;
3.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新动向使金融机构向中心云集;
4.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与革新推动。
在上述诸要素中尤其显得重要的是:
第一,政局稳定。
第二,政策优惠。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对离岸金融交易实行优惠,无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金、无利率限制以及税收优惠等成为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
第三,法制健全。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法制都十分健全,并且与国际习惯、惯例接轨。
第四,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人才资源。
第五,经济稳定,金融体系发达,具备筹措和运用资金的较高能力,资金流动、金融交易和货币兑换不受限制。
对照上述条件,我国虽然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初步具备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
1.我国有稳定的政局。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证离岸资金的安全,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2.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但现有的法制建设成果对于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无疑提供了重要基础。
3.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备。就与离岸金融交易密切相关的通讯设施来说,我国金融业已广泛拥有具有世界先进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如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等。此外,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金融人才,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已运营多年,能够初步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
4.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获得了可喜的发展,一批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一些著名的离岸金融机构已进入我国;人民币虽仅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终将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
5.此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我国东部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新加坡所在时区之间,与新西兰、惠灵顿、悉尼、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一个重要“接力站”,这对于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来说十分重要。
因此,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在目前离岸金融市场已从自然形成转向政策推动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离岸金融市场在形成方式上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加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配套建设,我国要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离岸金融市
场是完全可能的和可行的。
三、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类型和监管模式选择
(一)发展类型选择
综观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有两种发展类型:一类是自然形成型,另一类则是国家或政府主导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政府有意识主导和努力建设的结果。很显然,中国应走后一条发展道路,对此已无争议。
历史经验表明,伦敦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历史上西欧市场美元存贷的自然需要,这类市场的形成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30-40年时间。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顺应国际资本的流动需要自然形成,例如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群在发展之初只是作为某个国家的避税港而存在,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为了避税目的而到原殖民地寻找途径,金融服务机构也尾随而至。而市场所在地国政府因获益而采取宽容甚至鼓励态度,致使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形成了金融机构林立、市场活跃的局面。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在金融法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许多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乃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完善起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日趋发展,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缩短建设周期,运用政策优势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长则8-10年,短则3-5年即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新加坡亚洲货币单位、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美国国际银行设施等的形成就是如此。成功的例子是马来西亚的纳闽离岸金融市场。从1989年11月提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设想并选定纳闽为实施地点起,到1993年8月的短短4年,该市场的外币货款已达10亿美元,云集了世界著名的汇丰银行和三菱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这说明,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运用政策优势因势利导,完全能够快速建成中国离岸金融市场。
(二)监管模式选择
离岸金融市场有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三种监管模式。内外分离型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巴林和东京的离岸市场为代表。这种市场把国内交易与离岸交易严格分开。内外一体型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为代表。这种市场内外交易可同时进行,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混合在一起,不设专门账户将非居民交易与居民交易严格分离开来。避税型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金融市场为代表。在这种市场,一般不进行实际资金交易,主要是为了避税而通过该市场拨转借贷资金。如在巴哈马的首都拿骚,除交纳注册费和营业许可证费外,离岸银行各种离岸交易一律免税。
我国所要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实行内外一体型还是实行内外分离型,抑或是避税型呢?这些都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来做出结论,并以此指导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制建设。
从我国自身条件来看,建立内外分离型的市场对我国来说应是适宜的选择。
首先,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是接受非居民存放的境外货币,然后向非居民贷放境外货币。因此,国内经济和金融实力是否强大,国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国际间借贷,并不是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必须具备的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使非居民都愿意来存款,非居民借款者愿意来借款,就有可能形成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其次,作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机构,既可以是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本国银行,也可以是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外国银行。因此,国内的金融专业人员是否充足,金融业务水平是否足够高,也不是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外国银行到本国或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经营离岸业务,就有可能形成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发展特点
2003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动荡扩大、汇率凸显、调控有效、避险上升、有惊无险。具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经济政策艰难应对,经济复苏初见曙光。
在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调整中,面临一个实际而艰难的政策影响,就是各国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基本触底,使各国经济政策的干扰与困惑局面复杂而浑浊。2003年世界经济是艰难的一年,总体看,世界经济2003年将达到3.2%左右的增长,其中美日出现较好的上升和增长态势,增长水平分别在3%和2%左右;欧元区则处于下行区间,经济增长下调,全年增长水平仅为0.4%;发展中国家亚洲趋势最好,经济增长预计为5%上下,拉美相对较弱仅有1%的增长水平,非洲相对均衡在3%左右,转轨经济体则相对高涨,经济增长为4%左右。
特点二:汇率价格不定凸显,金融产品博弈风险加大。
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价格交叉、产品交叉、市场交叉以及地域交叉等多角度、多领域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出现欧元创新高、金价创新高等趋势;但价格反应的背后是经济复苏的出现,特别明显的是日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效应已经明显的在2003年经济金融环境中体现,汇率问题的集中和凸显,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金融体系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种实际状况。作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货币――美元,伴随自身经济不确定性的严重与持续,美元缩水以及强势政策引导的技术疲软,已经导致投资信心发生调整,投机性与日扩展,加之经济前景的难以确定,投资组合与方向在美元波动中困惑调整。2003年12月3日欧元汇率走升至1.2111美元,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黄金价格也突破400美元,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直接与美元有密切关联。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获利需求,加大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倾斜,亚洲经济相对利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投资,也刺激了投机,潜伏了不利长远发展的泡沫风险,汇率升值或贬值都是经济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点三:国际投机氛围扩大,应对防范主导协调。
2003年国际金融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在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干预,并集中表现在大国关系的协调变化上。伴随2003年3月美伊战争的爆发,西方经济、政治出现分裂与不一致的局面,对经济金融层面的协调产生一定影响,但各国自身的防范协调十分明显。截止2003年10月底日本央行干预汇市资金总额为17.8万亿日元;美欧央行对利率调控手段运用的重视,效果差异明显扩大,信心心理远强于政策时效;欧盟东扩强化欧盟乃至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2003年国际金融突出的表现就是投机因素的扩大,进而使得主要金融商品和战略资源价格出现跳跃性的震荡,特别是欧元走势与经济面的逆向,直接原因就是投机因素的推动与炒作,其中包括索罗斯和巴非特等基金有目的的政治意图所致。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再度出现违轨监管的严肃问题。引起注目的事件是2003年11月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尔街突然逮捕了47名经纪人,其中包括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银行涉案人员,如摩根大通、瑞士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国得累斯顿银行以及以色列贴现银行等交易员,进而引发了一场手段高明的货币、证券欺诈行为,唤起全球对金融监管投机防范的再度重视。
前景判断
综合判断目前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层面矛盾与问题相当集中而严重,如财政赤字问题、利率见底效率低下、贸易状况的不均衡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复苏,而且直接对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产生抑制,进而刺激投机氛围,反过来更不利于经济调整与改革,联系紧密的信心与心理、结构与政策、短期与长期等多层面、多角度交织性,使得国际金融前景的判断愈加艰难,困惑性或超预期十分明显。因此,依据当前国际金融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风险,潜在的动荡甚至危机,都将是不可忽视的。面对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的浮出以及国际金融动荡不定的局面,预计2004年国际金融将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风险之一:欧元货币危机须有所防范。主要基于欧元区经济现状与前景,尤其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适宜和不谐调的突出,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积累中扩张,特别是欧元区12国的经济差异、政治分歧、政策矛盾以及结构制约的影响,加之国际投机因素的炒作风险,都可能形成危机的诱因。尤其是美元与欧元货币竞争战略、策略和技术性的对比效应,将直接扩大欧元风险,从而有可能出现欧元货币金融危机。理由有两点值得关注。
理由一:汇率与经济不匹配的炒作风险。比较突出的是欧元汇率走升现象。从2003年欧元走势看,经济不支持的走高具有明显的投机因素与氛围,主要来自欧元较长时间亏损后的获利周期与技术推进和欧元短期投资组合的效应支持;美元份额过大经济忧虑恐慌的调整效应,美元向欧元组合的自然转换;美国大选导致的国际炒家的攻击打压目标,以美元贬值伤害经济支持政治氛围,但却在一定程度加大欧元的负担风险。从欧元经济基本面和政策角度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政策协调处于分歧扩大、矛盾加重之中。2003年美日经济明显上调,欧元区下调,不足1%的经济增长,支撑着1.20美元的超历史汇率;欧元区经济差异继续明显存在,最大经济体德国为零增长,最低是葡萄牙和荷兰为负增长(-0.8和-0.9%),最高为希腊,经济增长预期为4.1%;政策面分歧矛盾扩大,突出表现为财政赤字问题,德国、法国已经连续超出欧盟界定的3%限度,其他国家,包括即将东扩的10个东欧国家更存在严重财政赤字超标问题;欧元区无论经济匹配或政策支持,都没有空间与理由刺激欧元走强,唯一是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也不排除美国的恶意炒作。
理由二:金融周期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风险。从1992年英镑引发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之后,欧洲危机周期已经平和10多年;而欧元的出现是对美日经济全球化意向的巨大挑战,欧元货币区域化的成功不仅已经影响全球区域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与加快速度,具有重要典范作用,而且亚洲区域化已经明显冲击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力。因此,从经济金融规律周期看,从国际竞争严峻性看,欧元潜在的风险逐渐加大,具有危机出现的可能时机与条件。
欧元潜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投资组合的调整,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将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乃至震荡,欧元汇率前景预期差幅在0.90美元~1.30美元左右,日元汇率则在90日元~125日元上下,空间差异扩大显示经济不确定和技术上的难驾驭,但相比较日元平和,并继续起到美欧货币“缓冲器“的调节作用。
风险之二:石油危机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在2003年大国战略伙伴关系较量中,石油已成为重要竞争筹码,美俄、日俄、中俄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复杂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进而形成石油上涨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效应,政治意志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国际石油价格也具有不乐观的风险,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具有干扰。一是OPEC不断的减产与石油需求,全球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适宜扩大,石油生产因伊拉克战争以及重建而受到冲击,致使油价有上升空间;二是美国石油储备变化对国际石油价格心理具有影响,美元报价体系与美元贬值和美国经济紧密连带,加大油价心理忧虑,从而推高石油价格。而从金融竞争看,石油对欧元区的打击远大于美日。因此,未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乃至走高趋势将是不可乐观和低估的风险之一。未来国际石油价格将不会平和调整,继续走高至30美元以上,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进而将会干扰、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石油价格表面是资源产品需求,实质则是政治、经济利益的操纵,并将会对一些国家财政、利率和汇率政策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石油问题可以遏制经济,使经济问题再现窘境,金融市场的汇率、股价、金价和油价将扩大波动性,不稳定动荡持续将继续反反复复影响金融市场。
然而,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和复苏曙光的展现,以及国际金融应对与防范性举措的到位与效果,将会形成对金融风险的规避,甚至抑制。全球的经济协调性和金融调控性有所提升,形成一定气候和条件的金融防火墙。主要支持因素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
有利因素之一:美欧日经济复苏的影响。本轮世界经济自然周期与结构周期的调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目前美日经济复苏已经出现相对强劲和乐观的迹象,虽然欧元区复苏显得艰难,但欧盟中英国经济的利好,或多或少也是世界经济有影响和带动性的重要支撑。况且美欧日经济规模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0%~80%,金融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因此,三大经济体复苏性的影响,无论对国际金融的信心和心理支持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可能抑制和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蔓延。
有利因素之二:国际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因世贸组织坎昆会议的失败而有所争议,相对负面的影响在扩大;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联体或传染效应,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国际协调作用的体现和增强。无论多边金融机构或双边金融合作,都以强烈的防范风险举措,以及协调政策与策略应对可能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各国之间不仅体现了国际交往的深化,也有理解与融合效应的推进。因此,尽管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起伏不断,但国家、地区以及市场的自控与自制能力有利于稳定,进而保障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运行,这也将是2004年继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和欧美的教学方式不同,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国内目前影响较大且较为流行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种:一是姜波克编著的《国际金融新编》,二是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三是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四是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订,各具特色,是众多国际金融教材中的精品。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确定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内容包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该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2],是一部很不错的金融理论教材。但由于理论过深又缺乏实务,显然很不适合应用型国贸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陈雨露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出发、按照“本土化”要求编写的《国际金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兼顾理论与实务。但其中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有重复,加之理论部分也不够简明,以及课时数的约束,该书也不是应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选用。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分为宏观篇、微观篇、市场篇和体制与政策篇。全书论述严谨、全面,并能结合中国的实践。但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数学水平,且需要80个课时以上,因此也不适合应用型的教学。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以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基本技能为主线,密切结合对外经贸实际,深入分析与贸易有关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国际融资等内容。[3]理论简明,实务全面,是国际商务师考试的指定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最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时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增减内容。综上所述,上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尽管国际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栋,但适合于某一特定学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励任课老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编写出符合所在学校教学要求、体现其教学特色及地域经济需求的教材,意义重大。
二、《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优化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授课大都设计为40个课时左右。我校前几年主要使用刘舒年和陈雨露的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将应本国贸《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编写了教材,基本满足了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学指导思路,笔者将《国际金融》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外汇和汇率在搞懂外汇、汇率、标价法这些入门概念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影响汇率的主要几个经济因素以及汇率对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这是国际金融分析的基本功,应紧扣金融和贸易的联系来阐明汇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汇率理论一节主要讲授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是要讲透利率平价理论,因为后面很多外汇交易的学习需要对利率平价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汇率理论仅做一般性介绍。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是属于介绍性的,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深入钻研。2.国际收支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及其记账方法。教学重心是要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国际收支、经常收支和汇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理论可以着重讲授弹性论和吸收论,对于斯旺图和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理论可作为知识性介绍。3.传统的外汇交易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础,也是整个国际金融实务的基础。对于应用型国贸本科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的内容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套汇、套利、掉期、择期和不同币种的报价换算。教学难点一是有买卖价的银行汇率套算,二是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讲透套利的原理。4.金融衍生工具这一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实际,衍生工具的内容选取了期货、期权和互换三个内容。教学重点是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习题讲清楚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5.外汇风险防范这一章的教学要结合传统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识,重点是应收、应付外汇账款的管理。其实就是如何运用上面两章的知识来规避汇率风险。6.国际金融市场这一章安排了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特点等内容。教学重点一是欧洲货币市场,二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7.国际资本流动内容有: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述、发展、理论和债务危机。着重讲述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可做一般性介绍。8.国际贸易融资根据外贸公司常用的融资方法,该章设计的内容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和结构性贸易融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每一种融资方式的运作原理和流程,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9.国际储备内容有:国际储备的概述、构成、管理和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重点是结合国际收支一章的内容,分析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以进一步巩固国际收支的有关理论。10.国际货币体系这一章设计了五个小节,即: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重点一是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双挂钩、特里芬难题)及其崩溃的原因,二是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11.国际金融机构主要介绍IMF、世界银行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重点放在IMF、世界银行和亚行的性质、使命和贷款特点。12.区域金融合作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故专门设计了这一章。内容有区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外,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欧盟、特别是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问题。
2012年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2011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将继续影响2012年金融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将会面临新挑战、新危机。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三特点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风云急速变化中出现大起大落,市场心态也随之变化,反复无常,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造成了比预期更加悲观的恐慌状态。然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动,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制度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市场稳定的核心因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首先,经济形变质不变。虽然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演绎了与2008年情形非常相似的一幕,但是本质却截然不同,尤其是国家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国家资质、国家地位、国家实力未发生根本改变。
尽管发达国家面对诸多危机,但他们的高端地位和资质没有任何变化;发展中国虽然没有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危机,但面对的困难却远胜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危机”本身,但实际上“危机”讨论得过于频繁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2011年危机的情况与2008年已截然不同,美国经济稳定复苏,欧洲经济即将进入二次衰退,日本经济已经二次衰退。尤其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在危机之后进一步巩固。美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其他货币越来越弱。国际货币体系重新回到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格局,确立了美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结构体系中的影响力,世界经济秩序依然被美国的战略和需求主导。
其次,美元价变局不变。尽管2011年欧债危机看似进一步恶化和扩散,但是欧元汇率的变化却与2010年完全不同。2010年欧债危机将欧元汇率拖至1.19美元的低点,相反虽然2011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元兑欧元汇率则稳定在1.30美元水平。美元兑欧元汇率的价格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元主导欧元汇率的局面,尤其是美国货币当局的市场操作经验使美元能压制欧元,即以升值挤压欧元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即使全年的金价和油价等大宗商品震荡明显,投机加剧,但报价体系和主导制度依然未变,即美元主宰和主导价格方向。
最后,欧债制不变。2011年,引起市场敏感和焦虑的金融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导致市场恐慌情绪日益蔓延。欧债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利用效率上,欧洲缺乏有效合理的制度框架,所以期待通过资金救助解决所有问题显然过于理想化。一年来,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不断增多,欧洲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事态的发展不利于欧洲的团结合作,相反使得欧洲合作的前景越发暗淡。一方面欧元区分歧不断扩大。欧元区国家的凝聚力面临土崩瓦解、四分五裂,德国与法国见解不同,北欧和南欧意见不同,发达国家与转轨国家状态不同,在这样一种分歧明显的状况下,实施救助或合作,前景渺茫。另一方面欧盟分歧不断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英国与欧盟所有国家之间的对立,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目前英国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这一事实,也是未来英国可能脱离欧盟的一种前兆。这样的局面对于欧债的处理,甚至对于欧元的前景都是极其不利的。欧洲期待在不改变制度的前提下解决债务问题的想法过于简单和片面。
2011年国际金融领域处在二次危机酝酿的阶段,但危机的性质和定义已经完全不同,酝酿的过程与已经发生的事件相比,存在更大的变数。这一年的国际金融特点既包含了市场短期的策略,更暗藏着市场长期战略。博弈各方金融市场长波段的水平、技术能力以及经验手段的巨大差异将是未来的关注重点,尤其是当今过于表面化的分析论证,更是掩盖了对世界经济秩序以及金融危机的认识。
表现参差不齐的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表现参差不齐。尽管外汇市场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战场,但同时其明显受到其他市场的影响,由于市场组合之间存在巨大的诡异性和关联性,梳理各种市场也更加困难。
1、汇率水平变化中的控制力和调节性突出。2011年美元依然是外汇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美元走向直接牵动全球价格指标的走向。一年来的美元指数从去年初的79.18点微弱上涨到80.01点,截至2011年底美元全年小幅升值1%。美元指数年内的低点是5月4日72点,年中的高点是年末的80点。年内美元指数期待下跌到70点甚至破70点目标未能实现,关键在于美元兑欧元汇率难以实现新突破。全年主要货币兑美元呈现差异较小的走势,其中欧元贬值2.52%,英镑贬值0.07%,瑞郎小幅度升值0.39%,加元升值2.29%,澳元微弱贬值0.56%,新西兰元贬值0.63%。
2、股票价格调解中的搭配性和分化性依旧。2011年全球股票价格分化十分明显,涨跌态势明显扩大。尤其是美国股市的引领作用依然突出。美股三大指数年内出现小幅上涨,其中道指从年初的11670.75走到年内的12月23日12294.00点,全年上涨5.3%,标普从1271.87点下跌到同期的1265.33,全年小幅下跌0.5%,纳指从2691.52点下跌到2618.64点,全年下跌2.7%。欧洲主要股市走势低迷,其中英国股市从年初的5971.01点下降到年底的5512.70点,下跌幅度达7.6%;德国股市从6989.74点下跌到5878.93点,下跌幅度更达15.8%;法国股市从3900.86点下跌到3102.09点,下跌幅度更是达到20.4%。欧洲其他股市也呈现低迷和下跌趋势。日本股市年初和年末反差很大,日经指数下跌了17.9%,3月份的大地震是主要的冲击因素。亚洲其它股市表现也参差不齐。
3、金价走势变化的试探性和震荡性明显。2011年的国际黄金市场是所有市场中最受关注的一个。一年间,国际黄金价格从1422.90美元开始,截止到12月23日达到1606美元,上涨幅度达12.8%,期间最高值为9月6日的1921.15美元。在9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黄金价格相继突破1600美元、1700美元、1800美元和1900美元等4个关口。
4、油价起落节奏中的针对性和战略性上升。2011年的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十分不确定,油价的涨落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从91.55美元起步,年终到达99.68美元,全年上涨了8.8%,年中最低点为70多美元,高点接近110美元。国际石油价格变化主要受供给以及投机因素的影响。
5、利率预期周期中的前瞻性和规划性增强。2011年的市场利率变化不确定,表现为加息和降息兼而有之,水平差异很大。其中美联储依然是关注的焦点。尽管年内美联储并未出台新的政策,但实际上美联储已经悄悄转变政策基调。年内美联储的第六次会议决定将美联储持有的短期债券6000亿美元卖出,转为买进6000亿美元的长债,这实际上是锁定资产价值,而非简单的数量转换。但市场却高度集中于对QE3的猜测。其次,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欧洲央行年内两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重新回到1%的水平。欧洲的问题并非是技术和数量等基础问题,而是结构和制度等核心问题。各国利率调节政策千差万别,有的选择上行方向,有的选择下行区间。
6、银行改革的差异性逐渐加大。2011年全球银行业的风险及与机遇并存,尤其是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价格因素的变化,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准确判断风险十分困难。但是各国银行之间的收益情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尽管受诸多不利于因素的影响,但美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依然很高。虽然发展中国家似乎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它们的经营收益状况并不乐观,我国银行经营业绩报告看上去非常亮丽,但是其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并不匹配。相对而言,美国的银行体系非常稳健,带动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复苏。金融是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非阻碍或削弱经济发展。银行体系的问题折射出经济发展思路的问题,值得思考和警惕。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六个趋势
2012年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2011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将继续影响2012年金融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将会面临新挑战、新危机。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的存量将会演变和激化,甚至可能转变为新型的金融危机。
趋势一:美元汇率贬值加剧。预计2012年美元贬值依然是主基调,美元贬值幅度和水平将会超出2011年,2011年美元贬值未完成部分将会加码到2012年。美元指数下降,最低或将跌到70点水平,甚至有可能击穿70点关口。但全年美元指数也可能大幅上扬,最高或将达到84-86点。美元贬值和升值全年将交替进行。依据此预测,全年美元兑欧元汇率将可能维持1.24-1.48美元之间,期间高点或低点有可能进一步短暂达到1.20和1.50美元,基本点维持在1.30美元上下。美元兑日元汇率基本稳定,日元上涨的可能性要小于日元贬值的可能性,价格区间将在74-85日元左右。美元兑英镑汇率将在1.50-1.80美元之间,同时英镑继续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
趋势二:全球股市涨跌各异,分化与差异扩大。预计2012年全球股市走势依然参差不齐。美国股市上涨潜力较大,预计美国道指将会达到14000点水平,低点将会在10000点左右。标普指数将会达到1500-1600点,低点在1050点上下。纳指将会在2800-2900点水平,其下跌可能性较小。欧洲股市负面压力会很大,上涨潜力有限。日本股市有上涨的潜力,指数将会上行10000点,甚至达到11000点。
趋势三:金价上涨趋势不变,暴跌与调整加剧。预计2012年国际黄金市场依然具有继续上涨的动力和潜力,原因在于黄金地位发生变化,尤其是各国央行的政策倾向将会加速黄金价格上涨。预计未来一年国际黄金价格的高点将会达到2100-2300美元水平,上涨幅度在18%-22%左右,但高点与低点之间的变化幅度将会大于2011年。未来,金价暴跌的幅度和频率也很大,低点有可能下行至1500美元左右。
趋势四:油价上行态势明显,突发因素或成主因。预计2012年国际石油价格将会有暴涨的可能,主要依据在于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或冲突,突发事件将成为决定石油价格暴涨的重要因素,石油价格或许可达到150-180美元,石油均价将继续稳定在80-90美元,低点将在70美元以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影响和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其中纯资源性的大宗商品价格会大幅上涨,但加工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限。
趋势五:利率随时会发生转变,差异缩小。预计2012年全球利率的变化将会十分突出,尤其是美联储是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年内美联储调整利率的可能性较大,货币政策的反转将会出现,全年利率有可能上行至1.5%水平。欧洲利率调整将面临两难,加息可能性较小,降息可能性较大。日本央行下半年是否松动利率有待观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率依然是有上有下,通胀问题是核心因素。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外汇交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115 -02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通常是针对商学院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涉及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并能够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学具备以下特点。
(一)知识点覆盖面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汇率等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方法,学会几类主要的外汇交易,并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国际资本流动规律,最终学会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国际金融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内容更新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及时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它们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成为国际金融课程中要研究的新内容。所以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实际经济活动不脱节。
二、实践教学作为国际金融学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所包含的国际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与汇率有密切的关系,而经济主体,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进行外汇交易活动等。而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更多的是阐述外汇交易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而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也要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而多数高校还是纯理论教学,这样导致学生仅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因此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在《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投资的基本概念,深化学生国际金融学理论教学中学到的汇率变动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通过外汇模拟交易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金融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把握各类金融外汇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进而更好地将国际金融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国际金融学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理论教学
国际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中涉及的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掌握,所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只有在理论已经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实训形式。教师应该有效地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选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详尽地阐释理论,并且及时关注课堂学生反馈情况,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实验室软件模拟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仿真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外汇模拟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并安装相关外汇交易软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外汇交易相对复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将常见问题记录,以后补充在实训报告中供学生参考。这样的仿真模拟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手上的虚拟货币造成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学习的重要性。
(三)建立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贸公司等参加实践活动,而这是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汇交易特点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是银行、证券公司几乎不需要本科生进行外汇交易相关的实习,所以高校如果能够联系大型外贸公司的资本运作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说是对在校仿真模拟实训之后的一个最好的补充。目前这方面对各学校来说实施都比较难,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实训基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个解决路径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外汇交易方面的实习,通过家乡的关系网适当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开展专业讲座
除了丰富的课堂理论教学、新鲜的外汇交易实践教学以外,高校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邀请外汇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汇交易专家应该是从事多年的实际外汇交易,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讲座为学生讲解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比枯燥的课本描述历史发展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汇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然性的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办法等,这些知识是教师经验欠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一堂课。
(五)课后多渠道沟通
现在的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力都比较强,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可以释放自己、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他们也非常需要教师的认可。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在课余时间跟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教师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学的理论和做的外汇实践进行总结,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努力,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创新。但在实现以上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作为实训基地本身能够加强教学效果,所以如果能够以学校为平台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该能够想到为企业服务的措施从而使得校企获得双赢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很多教师本身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也能够进行虚拟的外汇交易等实践,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实践。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资决策,因此授课教师加强实践操作非常重要,这种可以通过去公司实习也可以通过自行开户进行外汇交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军,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2).
[2]罗丹程,宋连成.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8).
[3]王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