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 审计 必要性

一、前言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金融业的管理质量不但关系到金融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金融业能否对实体经济实现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益,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成为了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信息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科技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有效化解科技风险,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推动科技风险审计全面开展。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背景

在金融业发展中,为了有效降低信息化系统应用带来的科技风险,国家银监会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指引》这一具体办法,旨在规范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为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保证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之所以制定这一管理办法,主要是基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系统应用转变。虽然信息化系统相对传统的手工记账等会计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其系统相对复杂,管理节点多,系统本身的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存在,如不对这一科技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不但会危害金融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金融业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成为了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不但使金融业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也降低了科技风险,有效满足了金融业发展需要。

三、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

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同时,信息化在给银行业带来发展和效益的同时,其所形成的风险与传统金融操作风险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是防范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评价审计,可以发现信息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了解并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了解现有安全措施与《管理指引》要求的差距;可以使管理层的信息安全建设决策有据可依。对审计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并实施相应安全措施,达到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同时,银行机构进行内部审计或参与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在金融业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也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

四、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保障金融业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来看,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整体管理效益的必要手段

对于金融业而言,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可以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能够对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并为金融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二)科技风险审计是降低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由于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只有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保证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达到保障金融业有序运行的目的。

(三)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基于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对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应将科技风险审计作为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应在金融业工作中将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来开展,保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取得实效,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宋玉,晁军宁.CPA审计意见视角的财务动机关注域研究――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周代聪.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4]王胤宇.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降低科技创新金融风险的策略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5日

产业革命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及其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撑,但科技创新因风险较高往往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就意味着金融创新。而无论是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组织创新,还是金融服务创新,都必然伴随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转轨的情况下,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显得重要。金融行业如果为支持科技创新而置稳健经营原则于不顾,不计后果的发放科技贷款,最终不仅会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还会影响科技创新和经济改革的进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科技创新融资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能有效缓解科技创新融资约束和风险。科技创新融资的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是指各级政府为完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融资工具,并根据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融资风险补偿政策。具体来说,这一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一、多元化贷款补偿机制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而统一的金融体系中相互对称、互补、平行的两大金融族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中,两大金融族类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在当前中国商业性金融机构很少或不愿意介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机构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促使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讲求投资成本与收益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所要表达的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意图。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初见成效后应择机而退,将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主体地位让位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分散科技创新融资风险的重要主体。如,韩国开发银行为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新技术商业化等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中小企业银行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补偿机制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单靠银行等金融中介并不能完全满足创新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处于创业初期的资金需求银行往往难以满足。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在转化为市场认同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即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为经营原则,所以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期阶段多半不愿意给这类企业贷款,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往往具有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数量有限,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企业必须另辟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在这里,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与金融中介的资本形成机制相比,金融市场的资本形成机制对科技创新更具特别意义。金融中介资金供应的短期性和供应量小的特征无法与科技创新资金需求的长期性和资金需求量大的特性相匹配。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创新资本形成机制需要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生命周期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要。如果金融市场落后,储蓄不能有效的转化为投资,资本就不能有效地分配到追求利润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手中,从而抑制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多层次基本市场,一是要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二是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三是完善由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产权市场构成的场外交易市场;四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三、保险补偿机制

首先,科技保险能降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风险,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积极推进科技保险业务,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具体来说,一要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和银行的合作。扩大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范围,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建议在技术(产品)开发责任险、员工福利计划、财产保险等方面制定有关政策;二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比如研发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增强银行对企业投放贷款的信心;三是和银行相互推荐客户、评价客户,共同发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其次,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之间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例如,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为了维护知识产权,往往会发生较高的诉讼费用。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可以对权利人维权费用和遭到的侵权损害进行补偿。但知识产权保险的保费费率相对较高,而被保险人大多是中小企业。对此,可通过政府补贴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

四、担保补偿机制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覆盖广泛的担保体系是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科技领域的重要措施。担保机构对科技贷款提供担保,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科技贷款的风险,但可将风险的一部分从银行转移到担保机构,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银行对科技贷款的积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好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尽快构建从省、市、县多个层次的担保再担保平台体系,做好各个层次平台之间的衔接,避免重负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发挥政府在贷款担保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助推作用,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等共同参与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对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担保平台的整体运作效率;三是为了避免政府以出资人身份干预担保业务活动,确保担保效率,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制约和规范政府行为,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同时要加强监管,真正使信用担保机构起到企业和银行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贷款担保平台成为政府投资的“放大器”,银行信贷的“稳压器”。

第3篇

一、全面认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4.建立IT审计的长效机制。

第4篇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有效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于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首先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次,系统梳理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活动;最后,试图提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若干建议,以此为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增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准公共产品;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

作者简介:刘小溪(1990-),女,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占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涉及的领域不仅局限于科技服务业,还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基础产业领域,已成长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之一,更以其自身特有的创新性、高成长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在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一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较为谨慎,造成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致使其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现阶段,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方式补偿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产生的损失,以此来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而这些补偿方式可视为一种金融类的准公共产品。

综观已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根据产品的不同消费特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公共产品的概念由大卫·休谟最早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加以规范。萨缪尔森认为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进行了俱乐部产品的跨越性研究,指出俱乐部产品实际上就是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没有外部的影响三个条件,劳埃德·雷诺兹则将准公共产品定义为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只满足前两个条件即竞争性、排他性,而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时,那么该产品就属于准公共产品。

1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准公共产品的概念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过程中,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是具有排他性的,并且在给定生产水平下,政府向另外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成本并不是零,所以贷款风险补偿又具有竞争性,除此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还具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综合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机制等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以协调和引导者的身份制定有关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改善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决策差异,以提升企业创新贷款及创新活动的效率。

1.1 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政府对提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具有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由于财政补贴的总额往往是既定的,银行获得的补贴额度要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投放额度来进行衡量;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才能获得财政支持的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

1.2 正的外部性

准公共产品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又称共用资源)类、交通运输类、能源类、教育类、卫生类、通讯类、公用设施类、传媒类和金融保险类等九类。政府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采取的财政支持措施,如利息补贴、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属于金融保险类的准公共产品。从微观角度来讲,该类准公共产品可以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宏观角度来讲,可以促进人口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和出口等。就整体效益而言,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收益大于补偿成本。

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供给与需求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会出现一定的损失。由图1所示,S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曲线,由该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生产成本决定,D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需求曲线,由补偿价格(新增贷款余额补偿比例和贷款损失补偿比例等)决定,MU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社会边际效用曲线,代表社会对贷款风险补偿这种准公共产品的价值估价。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政策、机制等作为金融保险类准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因此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在需求曲线D的上方,且外部经济效应越大,曲线MU就越高于需求曲线D。在政府未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只会考虑自身的效益,因此在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1处实现均衡,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消费量分别为P1和Q1;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供求均衡点却是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2。在消费量为Q1时,社会愿意支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价格为P2,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供给成本P1,因此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在E1点实现供求均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增加的收益为四边形P2P1E1M,而此时社会的损失为五边形P2P1E1E2M,因此存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即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在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财政支持后,社会资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如图2所示。政府采用财政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有助于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因此供给曲线由S移动向右下方至S’位置,可以看出财政支持弥补了部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如果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继续增加,则供给曲线继续向右下方移动至S*,此时政府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弥补了图1全部阴影面积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也就是说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能够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方面的实践活动,且各地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风险补偿比例及合作银行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对比见表1。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阶段补偿的基本思路应为: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以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为切入点,以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为主导,以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

3.1 健全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在法律层面对补偿机制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受明显的区域、条件等因素限制。因此,立法部门应修改和剔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利的法律法规和歧视政策,加快和推动相关融资、担保等机构的立法建设,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实施过程中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健全由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在补偿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3.2 各级财政资金入股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的关键点是明确财政资金的筹集与补偿渠道,推动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设。在资金来源和补偿方面,坚持“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出资为辅,社会性资金为有益补充”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确保中央财政资金在补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省、区(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3.3 财政资金支持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

属于新兴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很难从重抵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因此有必要依靠财政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和培育信用制度相结合,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参照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建立,完善信用登记、信用征信、信用评估和信用等各环节的规定,并逐步将民间信用中介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娟,费颖新,刘春辉,等.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2 陈其林.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J].经济学家,2010(7)

3 何崴.浅析我国准公共物品中的垄断及其改革[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6)

4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6 李晓飞.内蒙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7 左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供给模式及风险补偿路径选择[J].武汉金融,2010(10)

第5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 上市公司 现状 对策

一、风险投资概述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这一词语及其行为,通常认为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一些愿意以高风险换取高回报的投资人发明的,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投资人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如果失败,则赔本。我认为,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二)风险投资的特征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不仅投入资金还提供咨询帮助并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3)它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但这种高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其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风险投资不只是一种投融资体系,而且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与试产品的开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6)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风险投资人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

二、风险投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意义

(一)对搜狐的案例的分析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张朝阳博士深受“硅谷”创业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互联网非常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决心创业。1996年,他担任了美国互联网络商务信息公司首席代表,并借此机会回国了解国内市场。当时,国内真正能提供中文信息内容服务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几乎没有。

这样现状的国内市场被张朝阳看好,更坚定了在国内创业的决心。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大量资金。他向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专家爱德华·罗伯特求助,两人共同分析了中国市场,并写了一个简单的商业计划提交给创办英特尔的风险投资人——尼葛洛庞蒂,不久便得到数百万美元的起步投资,由此成立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爱特信又与国际知名的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接洽,他们积极进行投资,顺利达成了第二期风险融资协议。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波折,于200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搜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述搜狐的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现出了利用国际融资的一种新途径——引入海外风险投资,它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一条将海外风险投资运用于国内的新途径。在我国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寻一条适宜的融资途径,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体制是我们寻求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搜狐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启迪。

(二)重要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创立、发展以及壮大,从来都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问题,它是企业得以经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企业成长稳定发展的助推动力。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资金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就出现了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这是毫无疑问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还不完善,尽管如此,国内还是有不少公司成功地凭借风险投资使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

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支持了整个工业中最先进的部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受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事业,增加我国研究开发资金的来源,弥补政府科技投入的不足,增强了本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三、思达高科公司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思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河南思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河南省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优秀民营企业、河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二次设备、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应用,同时在影像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和安检设备、数码科技等产品领域取得显著业绩,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前身系河南思达电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思达高科一贯坚持“科技创业、科技立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做到了创新科技、精湛工艺与周到服务的完美结合,为企业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赞誉。20余年来,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产品销售到技术出口,逐步建立起遍布国内外的生产、销售一体化服务网络。

(二)思达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现状

(1)面临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产品结构的调整,即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的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指企业所从事的产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上市公司能否完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投资正是将某项初创状态的技术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面临更为严峻的利润压力。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有责任向投资者公开其经营状况。对于上市公司的领导层而言,更有动力介入风险投资领域,通过风险投资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3)国外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股指迅速上扬,为世界创造了风险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神话。美国风险投资获得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国内风险投资的热情。

(4)对提高科技水平的作用有更清醒的认识。上市公司的科技能力高低不一,但在所处行业中,总体还是较为先进的。因此,对新技术、新科技应用作用的理解和认识要高于一般企业,对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种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更为积极主动。

(三)思达公司风险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风险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现状,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重大影响,本人在将近3个月的实习工作中,对其内部人员就风险投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询问、访谈和调查,发现该公司在进行风险投资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风险投资经验与能力上的欠缺。公司在风险投资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一支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专业队伍,在管理、人才资源上还不能完全达到风险投资的要求,缺乏全盘操作风险投资项目与管理风险的能力,无法提供管理、财务、金融等全方位支持。另外由于本公司缺乏专业的行业及市场分析人员,没有能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可信程度以及其所在市场的前景等诸多问题进行彻底的透视,造成投资的盲目性。

(2)没有及时输入管理和监督机制。思达公司非常注重对产品市场和项目的调研,却忽视了对管理者的考察,没有及时输入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风险投资家投入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要提供管理协助和严格的监管,它反映出由所有权引起的监管动力,以及风险资本家控制能力的高低。现代企业所倡导的管理团队应该是由管理、技术、市场、财务、营运为一体的领导班子,这也正是思达公司所欠缺的地方。

(3)风险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这一点直接限制了思达公司风险投资规模经济的形成,还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该公司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投资100 万美元以下的占80%,500 万美元以上的只占13%。投资规模偏小,一方面容易造成企业在市场上出现管理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在产品生产、开发、创名牌、搜集信息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的

好处,以致经济效益不高。

(4)风险资本的出口问题。风险投资与众不同的地方是风险投资既要有其锲入点(项目或企业),又要有特定的资本变现机制作为其“出口”,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循环体系。由于国内没有创业板市场,其他资本退出渠道也不是很通畅,没有“出口”的问题使思达公司没有机会变现已得到增殖的原始投资,无法获取风险投资在高增长阶段形成的高利润。

(5)国家融资政策方面存在的缺陷。由于受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严重制约,对于像思达高科这样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能力、但暂时又无法取得赢利的创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当思达公司这种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开拓市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时候,却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使资金问题成为长期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针对思达公司风险投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专业、敬业的管理团队

高科技人才一般只熟悉一个领域的情况,当投资其他领域时,容易产生盲点,同时造成人才浪费。从事风险投资的项目经理要熟悉投资和企业财务,知识面要广泛,能敏锐地洞察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操作中,为使项目经理同项目联系得更为紧密,可以要求其个人投资一部分到所选择的项目中,以提高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二)适度介入企业运营,变单纯的融资支持为积极的参与管理

风险投资把资金投向蕴藏着相当大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区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风险投资的真实含义是“冒险创新资本运营”,风险投资是一项集投资、融资、管理、股权运营为一体的金融系统工程,所以风险投资不仅向企业注入资金,而且还要有帮助建立新企业、制定市场战略、组织、管理所需的技能。因此进行风险投资必须要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到风险企业的运营中去, 对风险企业也要进行严格监管,使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具有同舟共济的合作基础。

(三)努力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

思达公司司应当把自己培育成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并且要重视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通过与其合作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扩大风险投资规模的目的。另外还要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优化企业对外投资资源的配置,提高风险投资成功率。

(四)公司内部需要建立可行的退出机制

没有出口就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思达公司应当尽快完善有关股权转让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规范其市场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要鼓励将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上市公司从而变现的退出方式。建立可行的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建立第二板市场。当然,第二板市场并不是风险投资的唯一退路,发展兼并收购市场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退出途径。

从上得出的结论:有问题就有解决的方法,方法对了,公司所参与的风险投资就会取得很好的回报。风险投资,虽然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但表现出的发展势头不容忽视,相信风险投资的明天必定美好。风险投资事业在我国暴露出很多问题,但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各方参与者的努力,逐渐的走向成熟。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风险投资事业渐渐中国化,为我国的经济、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10).

[2]姚长辉.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2010,(4).

[3]张军.企业改革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2009,(4).

[4]吴凤明.中外风险投资对比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11,(1).

[5]戴志敏.当前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启示[J].金融参考,2009,(2).

[6]王建清.论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J].财经科学,2011,(3).

[7]洪银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M].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刘曼红.风险投资金融与创新[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银行业风险对策

商业银行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负债,如此,其必存在着风险。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应作的是如何驾驭并管理金融风险。如何在承担风险带来收益的同时,使利润最大化,是管理风险的核心。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他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相互交错,相互连锁。因错投海外次级债券,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使不少商业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要想打开海外金融市场的起了,这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要想打开局面,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迫在眉睫[1,4,6]。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信用风险无动态评级,缺乏有效的资金监控机制,未建立度相应的度量模型。

2、市场风险缺乏有戏控制

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复杂化,在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对此风险的有效控制。

3、操作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在其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上,都存在着很大缺陷。

4、按揭贷款因其低风险,已成为了各方大力发展的主业务。但其中的问题也多多。其一,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及完善。其二,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难以排除泡沫存在的可能,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其三,假按揭的存在于你其根本无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难以估量

5、呆坏账等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水平居高难下

尽管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在不断下降,但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国际警戒线,此外,扭曲的融资结构,是长期存在于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向银行集中,同时,破产法的完善,也将使国有企业负债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不良贷款。不可否认的是,其仍隐藏着风险,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贷款资金也随产业而集中到这些行业。但由于其为新兴产业,弊端较多,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2]。

6、信贷投放过快极易触发金融风险

贷款总额的迅速增加,贷款的结构的改变,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缺乏长期债券市场,潜在的风险自然加在了银行系统中。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7、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由于信息的难获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错误的局面。如个人信贷保障系统的不健全,缺乏提交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信息,坏账风险加大。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频频发生的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的违约现象也使其风险增大[5]。

8、特殊国情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资金流动性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地下金融活动规模增大,有一定的金融冲击,而且这种风险又向银行集中的趋势,大大加大了银行风险,不得不加以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1]。

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信贷管理

加强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关注客户第一、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查[5]。

4、了解并熟悉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

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外部资金大量流入、国内信贷快速增长、普遍的过度投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货币普遍被高估,以便借鉴、参考。

5、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重要途径

“短存长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如此,加快资金的回流,转为现金。

6、全面清理损失。对各种可能受到的影响做出整体预测,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也要有足够的重视。

7、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机制

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转移、防范、补偿和转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对风险的各项指标争取做到量化管理,将风险指标作为制定经营策略时重要的参数,以避免责任的推脱、做到精细化管理。

8、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立足本职工作,以工作为落脚点,大胆开拓;现行法律有些规定相对宽松,改变后的法律环境风险点也相应的变化,面向现实,大胆创新,因时而变,以此为契机,对法律风险加以有效地规避;通过科技论坛、成果展示、创新标兵园区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广开言路,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个人真正的参与其中,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乐于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运用科技进行经营

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及网络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迅速高效地收集并及时的分析、处理,为决策和管理政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积极引用并培训员工对这方面技术的及时掌握,将此作为目标和主要的进攻方向。

10、明确界定职责,将工作具体到人,并加强对工作人员技能和企业文化的培训等相应的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若职员操作权划定不明,势必会引发操作风险,使银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无法充分匹配。从而使其在一定的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对工作的消极对待的情况,即引发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权,或 “反生产性”使用操作权,极力推卸责任。也可避免对权利的滥用。对于因为专业化程度欠缺的情况,通过定期培训,合理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透明的有效的奖惩手段和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以避免。

11、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东大会及内部监督系统强化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考察,避免因人误用、失察所导致的不必要的风险;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指标要从实际出发,以长远经营目标为先导,既要强调经营业绩及其规模,同时又不可以其作为唯一目标,引起急功近利,破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成完善的奖惩体系并执此必严,以此形成责任追究机制,使各个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不敢也不愿加以触犯;进一步加强稽核的独立性及其覆盖面,改善无效及剔除错误部分,联通稽核部门及管理部门,是信息充分流通,以其为核心,是各项有效并重要的措施得以彻底全面的贯彻;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的管理,对相关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的关注对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的密切关注,做好相应的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制度。

12、进军国外市场时,注意利率、汇率变化,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是我们身处国际金融这一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需特别加以注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一旦出现危机,必然会引起利率和汇率的较大变化,市值变化会比较剧烈。同时低利率,会加大对银行外币债券投资市场风险控制的压力;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但若外资战略投资不善,损失将难以计数[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金融危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反省的动力。风险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预防并加以控制,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而真正落实到每个细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可不再重蹈覆辙,避免灾难再一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及其对策.省略/ Freepaper/Economicalpaper/financialpaper/201008/Freepaper_88553.html/2010-8-20

[2] 陈小敏王晓秋彭海燕著:《美国银行法》.法律出版社.

[3]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4]浅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省略/Freepaper/Economicalpaper/financialpaper/200911/Freepaper_43816.html/2009-11-21.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金融 信用风险 指标体系

引言

物流金融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物流中来,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因此,很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出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

一、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意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在物流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物流金融的运营风险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质押货物风险、产品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等。在物流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映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到物流金融运营风险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和难以克服。

而本文所建立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考察,也转变为对企业所处物流金融运营过程及其交易风险的综合评估,进而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信用评价体系与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最大的差别点就在于它不仅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物流金融运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分析和履约状况。这8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3.物流金融运营状况。中小企业所处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物流金融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反之,则加强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使其信用状况恶化。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物流金融运营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质押物质量等要素来反映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

三、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文讨论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三类主要因素,设计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及向专家学者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指标参考权重,针对不同的区域,权重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重新确定。

四、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捷径,因此加快物流金融的发展,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及长远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刘 青: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02)

[2]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7

第8篇

一、风险投资作用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一)变量定义

基于前文的考察维度,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设置各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并对观察变量进行相应的文字调整,得到对观察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共计15个观测变量。表中所示的观测变量进行适当文字调整后形成本研究问卷调查的题项,表中括号内是为方便下文的统计分析而对各变量做的符号标记。

(二)问卷调查及其信度和效度检验

1、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围绕表1中的15个观测变量设计了15个题项,并采取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对主观感知进行测量。在调查对象选取上,主要选取福建省内的科技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问卷主要通过现场发放、电子邮件、亲戚朋友三种途径发放,总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11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以及填写不认真的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05份,样本数量基本符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大样本的要求。

2、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为了考察问卷结果的可靠性,Likert量表法通常用Cronbach′sα系数对样本数据的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而言,当α>0.7时表明一致性程度高,当α<0.35时表明一致性程度低。针对本研究问卷调查时获得的五组观测变量额统计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各组观测变量之间的Cronbach′sα系数值,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所有潜在变量对应的观测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大于0.7,因此我们认为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能较大程度地满足要求,问卷调查数据信度较高。效度检查是为了检验问卷结构的有效性。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对15个观测变量的效度进行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通过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体检验来判断样本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经分析,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824大于0.7,且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说明数据的效度良好,适宜做因子分析。为进一步明确观测变量的内部结构,验证相关测度题项的合理性,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子提取方法和最大方差的旋转方法,观测变量的因子荷载矩阵如表3所示。根据特征根大于1,最大因子载荷大于0.5的要求,分析结果提取出了5个因子,且因子载荷在5个因子间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这与理论假设相符,其中5个因子分别可以解释为:因子1代表资金支持,因子2代表风险分散,因子3代表管理辅助,因子4代表体制改进,因子5代表促进成效。而且五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解释率为66.946%,大于60%。因此,问卷调查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

二、模型构建与检验

(一)结构方程模型识别与假设检验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的整体分析,可将问卷中的15个信度与效度均较好的题项作为该结构方程模型的15个观测变量,建立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单向对应关系,得到如图1所示的科技成果转化对风险投资的促进机制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

1、模型识别。本研究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进行估计,并采用C.R.(CriticalRatio,临界比)对所估计的路径系数值进行检验,其检验思想是由C.R.值得出相应的概率P,然后通过P值大小对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予以判断。一般而言,以P=0.05为标准,当P<0.05表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表明没通过。该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的估计值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所示。由表得知,外生潜在变量“风险分散”(ris)对内生潜在变量“促进成效”(perf)的路径系数对应的P值为0.853,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需要在原结构方程模型中剔除该路径。其他3条路径中路径系数为0的概率均小于5%,因此这3条路径的路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假设检验。对路径系数估计与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图1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应剔除riskperf路径,这表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分散”对“促进成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这条路径所对应的假设H4不成立。而“资金支持”、“体制改进”、“管理辅助”对“促进成效”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H2、H3、H4都成立。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与修正

根据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在剔除“风险分散”到“促进成效”这条没有通过检验的路径后对模型予以修正。修正后的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将模型修正前、后拟合优度检验的各项评价指标(见表5)进行对比,修正后的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有较大的提升。总体而言,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运用Amos17.0软件对修正后的模型重新进行路径系数估计与显著性检验,表6展示了修正模型的路径系数估计值与检验结果。结果显示,修正模型中3条路径的路径系数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均与0存在显著性差异(置信度为95%),因此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本文从资金支持、体质改进、管理辅助以及风险分散(降低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及市场风险)四个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量化研究了上述四个视角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如下: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资金支持、体制改进、管理辅助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风险分散对科技成果转化没有显著影响。②资金支持对科技成果最具显著影响。从影响力大小而言,风险投资、体制改进、管理辅助这三个因素按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资金支持”(0.909)、“体制改进”(0.322)、“管理辅助”(0.264)。这说明资金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远远大于体制改进和管理辅助。③相对而言,体制改进和管理辅助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不那么显著,且体制改进的影响力略大于管理辅助的影响力。

(二)对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启示与建议

1、以增强风险投资的融资能力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资金支持力度每变化1个单位,将会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同向(同增或同减)变化0.909个单位。可见,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增强风险投资的融资能力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得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相应也很高这一现实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輥輰訛;而在我国,风险投资都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尚未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科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该是能大有作为的。因此,各级政府应以增强风险投资的融资能力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抓手”,增强风险投资的融资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强化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散作用不显著,而体制改进与管理辅助作用虽然显著,但发挥的作用不强(体制改进影响力仅为0.322、管理辅助影响力仅为0.264),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不强,我国风险投资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风险投资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特点之一在于:传统金融机构通常只对目标对象提供融资服务,而风险投资除此之外还提供增值服务,即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从而起到风险分散作用輥輱訛:风险投资以资本入股,利用自身丰富的金融理财知识,协助高科技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制定良好的财务计划,有效降低了高新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设立科技和经济情报的收集研究机构,定期给出某个行业技术与产业动向的决策参考意见,然后根据产品独特性、创业者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等多方面因素对科研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严格筛选科研项目,有效降低了高新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产品,并协助企业充分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有效减低了高科技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体制改进的作用机制体现在风险投资帮助高新企业明晰企业产权归属及关系、提升技术价值以及降低投资者与创业者的信息不对称;管理辅助的作用机制体现在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开辟营销渠道以及为企业引进合适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輥輲訛。从体制改进、管理辅助及风险分散的作用路径可以看出,它的实质是强调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我国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不强,这制约着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三)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对策

1、政府角度的提升对策。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给予风险投资行业充分的资金支持。国内大部分地区政府对风险投资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普遍不够,因而笔者建议,应加大各地政府的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每年可从新增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高新科技风险投资,委托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具体投资运作;此外,除了由财政专项划拨资金支持科技风险投资外,也可将部分其他科研经费,产学研基金,科技三项费用,农科教基金等集中捆绑使用,用以支持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輥輳訛。

2、金融市场的提升对策。就金融市场方面,一是要调整融资体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动员民间资本及境内外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尤其当前,我国民间游资众多,资金沉淀严重,金融市场应有效利用这些闲散资本以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相互发展輥輴訛;二是通过制度、机制、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有效整合科技、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培育引导机制、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畅通风险资本运行通道,提高融资成效輥輵訛。

第9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提高,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这种改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信息化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营模式、交易方式、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等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后,信息科技系统替代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运转,人工操作变成了信息处理的上机操作,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系统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时银行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等新的风险形态尤其要注意。

一、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趋势

正逐步向集约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商业银行从建立模仿手工作业的单项会计业务应用系统开始经历了多项业务应用集成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计算机处理开始代替手工操作生成电子数据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全国范围内计算机联网、业务管理、互联互通、大小额实现计算机处理的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数据集中阶段;第三阶段是从现在开始的数据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银行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进行金融创新,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开拓网络金融服务的时代。目前正处于数据集中部分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阶段的商业银行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对于未来的竞争起着重大的作用。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息服务的趋势是实现金融的信息服务化。通过完备的信息系统,给银行的业务重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个才是真正金融信息服务化。要实现银行从提供单一业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综合服务以及银行业形成产品化和服务化,商业银行需要具备既精通银行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家统筹信息化建设。

二、商业银行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一)信息科技治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和目标与业务的策略一致是信息科技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够使得信息科技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和支持,使得信息科技资源得到最恰当的应用。其中的风险以及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战略风险以及信誉风险:错误的信息资源的分配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违背;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信息科技战略无法与业务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的低效率管理决策;较差的信息系统支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低下。

第二,可能导致的问题:由低效率的信息科技资源配置所导致的项目延误;员工素质和技能达不到信息科技专业要求的水平;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缺乏;企业内部“风险文化”认知的缺乏;会计专业和信息科技人员等对技术风险存在很差的意识;信息科技人员存在着职责的冲突;高级管理层未参加到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信息科技项目发展与业务战略不一致;信息科技内控制度和措施缺乏定期检查和更新。

(二)安全管理方面。

确保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得到充分保护,使得非授权的进入和意外的中断能够得到避免是安全管理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和信誉风险:保密信息泄露;损失金融机构的重要资料;电脑病毒,蠕虫程序的爆发;不遵守监管规定;工作时间业务停运和数据损失;未经授权的金融交易。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恰当的个人存取权限设置;特权用户和紧急用户代码的使用;敏感信息存储未加密;客户敏感性信息由于较差的移动设备管理而泄露;定期安全监测的缺乏;末及时进行补丁升级导致电脑病毒感染爆发。

(三)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方面。

确保开发及维持高质量的信息科技系统.并充分配合及满足业务需求是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信誉和法律风险:长时问的系统停运;泄露了保密信息;达不到银监会的管理要求;数据不完整;推出科技信息系统的时间受到延误;低质量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业务发展要求;系统未经授权而导致风险增加。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测试环节直接使用业务数据;对系统变更和相关批准程序没有审计跟踪和记录;正式项目质量确认和生命周期规程评估程序的缺乏所导致的项目延误;缺乏全面测试和不协调的系统变更所导致的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停运。

(四)信息处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服务和信息处理的连续性是信息处理方面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业务服务不发生中断。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关键设备以及信息因非授权收取而影响;保密信息被泄露;系统长时闻停运。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对重要的环境控制的定期维护;缺乏对敏感的操作环节进行控制;系统中心机的物理安全和环境控制措施不足;容量无法达到业务增长的要求。

(五)通讯网络管理方面。

确保网络连接和服务的连续性是通讯网络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如“阻绝服务攻击”等的网络停运;保密信息因外部网络而泄露;网络连接未经过授权;网络瘫痪导致长时间业务停运;未遵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网络抗冲击性脆弱;缺乏对关键的组件的监测;缺乏对内部网络的远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需要在外部通讯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未进行加密。

(六)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方面。

确保外包的信息科技服务能够获得有效和持续的管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将核心程序设计外包或者直接采用专业公司套装软件,过度依赖外部服务供应商;缺乏对需求要求改变时的修改和维护能力;外包设计人员管理留下风险隐患和外包软件本身设计缺陷;系统因低质量的服务而中断。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外包管理不充分;数据隔离和区别不充分;服务水平协议不充分;缺乏对服务供应商经常性的服务状态评估;对外包的营运职能缺乏有效的应急方案和解除服务方案。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风险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责任。科技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风险意识要加强,董事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都必须要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负责,全系统由上到下的信息科技风险体系都应该是他们的责任。董事必须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的战略规划、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进行层层负责,评价分析审计结果,督促和落实整改方案。监事会必须对全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充分有消息进行审计和评价,并调查董事会以及专职委员会以及高管人员的履职情况,以此同时质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汇报,亲自抓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并且对于工作进行差距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然后将工作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充分向董事会和监事会反馈和沟通对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建议和意见。

(二)设立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

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的任务是:对长期和短期信息科技战略规划进行制定和不断更新;提供日常的运行技术和科技服务支持,这个由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统一负责银行信息系统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来实现;建立实施恰当职责分离的信息科技组架构,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提供充分的培训给信息科技从业人员;协助会计业务部门以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建立的有效的会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专门和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对信息科技稽核审计部门配备适量地合格人员以及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审核制度方便风险审核。

(三)制定系统开发和变更项目管理体系和规则。

对开发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进行制定以及独立确认评价其中的主要技术相关项目。同时,隔离开发测试环境和实际使用环境,将用于测试的业务敏感数据进行删除,有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对紧急变更,变更管理规程要有适当的措施。

(四)与客户资金、会计等业务部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

制定正式的信息科技操作规程。制定充分地容量规划以适应本行的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性预防和矫正信息科技设施和装备;建立充分地咨询服务台和操作支持,及时检测和报告异常操作和事件。

(五)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强化网络性能监测。

隔离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与外部网络和办公管理网络;对控制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的接入边界;有效降低信息泄露以及外部攻击,这可以通过进行身份认证、内容过滤、防火墙、病毒防范、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要进行严格控制;对无线内部网络制定安全控制措施;网络设施有充分地抗冲击性;定期评估网络设施的安全设置;审计跟踪以及记录监察关键网络设施中的日常活动;

(六)有效管理信息的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

严格按照授权优化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设置和使用;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以及存取不脱离会计综合业务。

(七)该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要打破林立和由于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数据和资源的单独应用的情形。通过应用智能搜索引擎、建立目录索引指南、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开发网络资源,共享数据资源。

(八)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为了使管理会计以及账务核算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用户、客户为中心,必须要适应矩阵式管理架构和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根据中后台集约以及前后台分离的新

运营模式,管控数据,非线性的信息流转得以实现,加速信息的共享和兼容。

(九)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信息服务必须坚持用创新来从容应变。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懂得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量化分析预测分类分层业务,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真正结合电脑和人脑,真正做到满足用户的需求,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十)加大信息科技资金投入。

加大对信息科技的资金投入是银行信息化系统服务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只有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手段过硬、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体系。银行需要结合银行存在的声誉、法律以及操作、战略风险,以实现前瞻性防范为目标,通过关注信息服务体系风险的新动向,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工作。

(十一)加强对资源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文档资料和系统环境说明文件、以及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

加强对应急处理机制以及信息通报机制的完善和安全监控的实行,演练、评审和修订应急预案;保留并异地存放副本,按照规定的年限保存,经过严格授权再调用;异地保存省域以下的数据,异地备份全国性的数据;通过提升信息服务系统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证信息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信息安全应急恢复系统的完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兴业银行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小燕,田小丹,周建民.构建流程银行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江苏商论,2008.2.

[2]张戚虎等.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中国金融.2006.

[3] 尤川川.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脱状与展望.统计与决策.2006(17).

[4]郝向荣,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第10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科技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风险,然后结合新疆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以寻找适合新疆科技金融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 科技金融;新疆;金融模式

【作者简介】梅冰菁,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科技金融的含义

科技金融的含义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又会给科技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如果把科技与金融结合起来,会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要承受行业的高风险,而且它们的资金需求都很大,所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说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简单来说,科技金融就是服务于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成果发展、创新的多方资源体系。依靠把专业化的服务扩展到科技研发的领域,科技金融给科技研发和金融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机遇。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逐渐升级,从而提升了对科技金融的需求。如何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利用政策和制度创新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合并,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新疆科技金融创新的风险形式

科技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专业性强、跨度大、变化快、模式新等。相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金融机构想要获得相关技术和市场的信息一般更加困难,也更难预测、把握资产的风险,从而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新疆现有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缺乏治理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很容易产生导致市场失灵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疆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风险更大。例如,新疆金融机构普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同时缺乏信用和风险评级机构。新疆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模小,金融领域的投资和融资顾问、信用保证、科技中介服务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机构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部分,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技术,信息透明度低,所以,新疆的金融机构全面、准确地获取这些中小企业和机构的信息需要很大成本,难度很大。

(一) 投资风险

科技金融风险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投资机构能力和水平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整体专业能力不足。新疆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对市场发展方向的把握很不准确,不能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投资后又不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管理,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功能都不能体现出来。②报酬机制不合理。新疆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管理模式传统,并没有建立起适合新疆风险投资市场的机制,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所以也无法增加新疆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竞争能力。③具体运作不规范。新疆的风险投资市场存在着由于短期盈利压力太大,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进行短期炒作的行为。另外,由于风险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也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新疆的资本市场机制还存在风险意识不够高与控制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必须对新疆的资本市场结构进行完善,而且要丰富退出渠道。

(二) 银行贷款风险

对现在的新疆商业银行来说,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应严格遵守实施相关制度,对于不良贷款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在开始阶段就要提防不良贷款的出现。因为科技金融的行业和技术风险很高,导致了银行在给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时可能承担高风险,而收益却不高,这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对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现在新疆也有一些新的质押贷款方式,比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电子商务信用贷款等创新融资模式,但是这些质押方式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评估难。新疆缺乏一套科学的对知识产权、股权和电子商务信用的评估机制,而且现在的评估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二是变现难,中国尤其是新疆现有的产权交易的相关渠道很少,程序繁琐,花费很高。除此之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也有难度,很多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除此之外,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相关考核机制还不成熟。因为现在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为了减小风险,新疆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担保机构都在考核担保的过程中,要求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严格追究亏损责任。

(三) 科技保险风险

我国的科技保险业务已经发展了10 多个年头,但是发展的进程却不能令人满意,新疆该业务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还较低。主要是由于:第一,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完全的科技保险意识,参保的企业数量很少。第二,新疆的科技保险可供选择的险种很少,而在关键的科技创新领域的保险种类就更少,开发水平也有限,产品内容匮乏,不能够满足现在科技金融类企业的要求。

三、新疆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现状

新疆近些年来积极尝试把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一起,努力创新,大力开发,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1.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为了支持科技金融类企业发展,自治区政府与科技厅对银行机构采取了积极鼓励与引导的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有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信社、华夏银行五家金融机构向13家科技金融类公司提供了超过3.135亿元的贷款。另外,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也为24家科技企业融资2.85亿元。这样创造了一个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各种合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疆2009年开始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对于那些有融资需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会给它们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服务,帮助它们拟定融资、担保方案,协助银行和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到目前为止,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各金融机构已经给十多家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4450万元。

(二) 存在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虽然新疆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已经有10 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可以看到,银行还是这些科技金融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其他的融资方式很少。

2.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科技创新。现阶段新疆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跟不上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担保机构和评级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专业化要求上都很不完善。金融创新手段的落后不仅仅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也很不利。

四、新疆科技金融创新合作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让政府发挥其主导市场的作用:第一,政府可以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为中小型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第二,为了吸引银行加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项目,可以让银行出少部分的资金,政府和担保公司加大出资比重。

参考文献

[1]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2]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4]洪银兴.利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第11篇

一、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转化率不高。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科技进步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低于20~40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成果还比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4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20%,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高科技的转化需要高资金投入,农业弱质性的特征,使得风险资本不会轻易介入风险大、安全性差、缺乏资产抵押、尚未建立信用体系等情况的农业产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形象的描述风险补偿机制的作用:科技和金融如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主链”,农业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是两条“主链”上的“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链接,保持横向的稳定性。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就如同加强“碱基对”之间的“氢键”链接,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一)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目标。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府提供更多专门的、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资金投入,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承担风险补偿所需的全部资金,引入市场主体成为了必然选择,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更新的金融工具,服务农业科技,增进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成为了可行的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具体目标有:(1)减轻风险补偿给政府造成的财政负担;(2)减轻农业科技风险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负面影响;(3)保证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获得科技保险。(二)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思路1、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中各主体的角色分析和定位(1)政府的定位。首先,机制创立之初,政府需要通过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应当支持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出善的支持政策体系,对机制的设立和运行有明确的设计;其次,机制设立伊始,政府应当考虑提供资金的方式和程度。政府提供的资金应当视具体国情乃至市场的成熟程度而定,不应过度承担风险或者风险承担不足;再次,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政府应当率先进入农业科技创新行业,这是由农业高新科技具有的公益性与高风险性共同决定的,做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带头作用;二是制定税收、立法、投资等优惠政策,使风险补偿基金得以积累和有效利用。(2)市场的定位。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主体,只有将培育完善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再交还给市场,才是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保险公司在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低成本、高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保险公司机构和管理可以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更加容易和节约成本,这是风险补偿机制的良好起点;另一方面再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在风险补偿机制中发挥重要的风险转移功能,最终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完善与否可以是否被市场所认可来评价。(3)社会资本的定位。应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风险补偿基金的运作中,可以主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到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中,社会资本在该机制中处于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额外补充。2、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层次构成。具体到我国的实际国情,一个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需要政府、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共同合作,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政府制定好完善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方面的政策规范,明确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出面建立引导基金,率先进入一部分高风险的农业科技项目;引导市场开发农业科技保险,确定保险系统是否盈利;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的作用是全额接收保险公司收取的扣除手续费的农业科技保险,其中一部分为风险承担,接着按市场占有比例分保给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与此同时,以风险补偿基金为发起人设立SPV发行债券,对保险和再保险之外的超额风险进行分担;此外,对发生的损失由补偿基金吸收一部分,另外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吸收社会捐助进行补偿。3、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资金筹集和运作。由于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和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的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引导基金的设立需要政府积极的投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安抚科研机构和处于科技创新中的农业科技企业。甚至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未形成的初期,政府可以从现有的急需资金的农业科技项目中选择一些优秀的项目率先扶持,如果必要,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及服务支持,将项目做大做强,以期达成模范示例。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基金可以由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两者在基金中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做出各自的贡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既可以利用政府的政权优势,又可以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工作效率。操作机构本质上都不是普通的公司,而是公共机构或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在法律上都具有合法化的公共性质,但在管理结构上却与商业性质的公司一致。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起来以后,它的运作过程涉及到农业科技保险的销售、理赔、宣传推广以及发行债券来进一步转移分散风险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依靠参与基金的商业保险、再保险公司现有的广泛的销售渠道和高效精简的专业团队,而这本身离不开保险、再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通过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保险公司及其他机构的积极参与,吸收和高效利用募集的资金建立完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再结合社会资本的补充,促使高效的金融资本参与培育起一批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壮大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强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在农业产业的贡献率,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李嘉斌 王建忠 谭宏涛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52-01

1 目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金融制度不完善

第一,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律不完善,导致风险投资运作无法可依的问题。第二,贷款担保制度效率低下。这是许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的项目不能产业化的根本原因。第三,股票、债券发行的歧视性。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相当困难,这给风险投资的退出带来困难,也是风险投资不选择中小企业的直接原因。第四,不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融取风险资本的机会。第五,融资渠道单一。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强调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中小型企业的作用。

1.2 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环境问题

第一,国内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相对较松,中小企业更为突出。第二,项目源问题。中小企业的项目源存在专利少、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少的现象。这样的项目使投入的资本大,资本回收期长且资本增长率低。在资本市场上,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1.3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一,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包括生产运作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管理。这些管理的效率不好,使风险投资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价值,并且减少了风险资金的边际效用。第二,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不高,这使风险资本承受更高的风险。在同样风险收益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更偏好信用高的大型企业。第三,中小企业的资源缺乏。其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各渠道资源,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外的资源相对很少。

2 针对问题的对策

第一,重组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职能。经济转轨包括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转轨。在中国经济漫长的转轨过程中,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仍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的机构及其职能进行相应转变。

第二,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①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②政府提供优惠,支持委托担保。③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债券发行提供便利。④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提供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健全的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⑤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在内的风险投资网络,只有这样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创造有利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政策环境:①加大政府对风险资本的投入支持。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放宽投资领域准入限制。我们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子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于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第五,中小企业要改善企业管理:①专门设立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到充分发挥。②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③自主开发高科技技术。④改善中小企业的形象,严格遵守信用制度,提高公司的信用。

第13篇

一、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关键词】模式,探析,运行,及其,保险,科技,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持,而其中所面临的科技风险又需要科技保险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和分散。

第14篇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有效地将金融服务标准化、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触及了以往无法或难以覆盖的长尾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群体等。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普惠,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三以“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就“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以及“现金贷是否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引发的负面影响”八个主题发表讲话。

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我国依然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东荣首先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普”的难题;二是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三是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的难题;四是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随后,李东荣也提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这些挑战分别是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监管适应性,对监管体制方面,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东荣认为应该研究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A设施体系;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李东荣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实践和风险治理,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要有边界。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贫金融,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就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第二,它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就如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焦瑾璞指出,监管体制错配和法律体系滞后,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他建议应当:一是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二是对金融机构采取行为监管;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就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发表了看法。

赵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运用的上三个场景: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金融科技为这些场景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纪律性、更广阔的服务面,相关技术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发现价值,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能够克服人类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赵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致的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赵立新介绍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监管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稳,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她表示,核实用户的真实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是实现线上业务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有效手段。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如何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与缺失有效的线上证据保全机制两个方面。她认为可以从电子签名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和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管理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是必须的,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她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季小杰总结,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CFCA愿意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让金融真正地触达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学中,企业成本有一个划分维度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实体所能服务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高价值的大公司。反之,则相对没有边际的限制,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群体。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通过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三是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陈生强还介绍了京东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及其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东金融基于京东数亿用户的基础以及电商交易场景,2014年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的弱信用人群或较低收入群体;二是在风控方面,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风控。智能风控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几乎就不再产生变动成本;三是流程运营方面,以农村金融的养殖贷为例,帮助养殖户建立了一套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提高了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陈生强认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要形成一个“O+O”的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传统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董w就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积累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发表了演讲。

董w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这个和在过去几年整个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更严格的监管正在发生,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帮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他基于两个主要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可以把钱推到个人和小微企业去;二是金融行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机构就需要通过技术让变动成本的幅度和整个服务的门槛降低来寻求生存空间。

在凡普金科的实践方面,董w介绍,该平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类似理财的撮合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图系统整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得其在风险的管理和精准获客上面获得一些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应用技术使其盈利性可持续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专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才能提供可持续性的低门槛、补充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上的更多创新,促使行业里面各主体(无论是第三方的机构,还是龙头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技术、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以蚂蚁金服的实践举例,并从五个方面来讲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趋势,探讨金融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金融体系的两大问题:难普难惠和脱实向虚。

第1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26-01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金融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国际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实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发挥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

(一)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竞争能力强大的大银行无不对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取得领先同行的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途径体现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搭建科技应用平台,从理念、软件、硬件全方面贯彻科技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以工商银行为例,坚定“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应用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自助设备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持续加大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建成一支规模达12000人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大丰富了工商银行的知识产权储备,其拥有的专利数量同业占比超过50%,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工商银行的大型数据中心管理和维护着超过6亿个账户的数据,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此外,着眼于国际化发展目标,工商银行自主研发推出了境外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FOVA),目前已经推广至其大部分的境外分支机构,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IT支撑。

(二)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无需中介,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向企业或项目提供如结算、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以及存款服务等非融资性支持。二是向现金流较为稳定的创新主体贷款,个别项目的创新失败不致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支持已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创新项目,鉴于其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已较小,银行信贷风险相应较小。四是对于风险较大的创新企业(项目),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组合、利率上浮、财产抵押等方式有效降低、化解、覆盖风险。

2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体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隐性价值显性化,提升信息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自主推动力。二是加强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服务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三是加强信息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从整体提高资源效益的角度,将信息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定制金融产品满足高科技企业需求。科技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加强产品创新,满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一是根据科技企业缺乏有形资产的特点加强担保方式创新。例如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其他权益质押等担保方式创新,对现金流持续稳定的企业设计收入质押贷款,对有订单的企业设计订单质押贷款。二是根据科技企业成长期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特点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现金管理、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商业银行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包括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技术先进性鉴定和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通过公正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化解金融与科技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由于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现状和科技水平缺乏了解造成的价值难以评估问题。二是探索和创新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包括在既定市场定位下,为不同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地域空间的科技项目融资,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科技保险、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网络联保等分散风险的作用;开展联合贷款以及推进科技企业贷款交易转让和资产证券化,及时进行风险转移。三是实现有效的风险隔离。将科技金融业务与一般金融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分离开来,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保证一般业务安全。

(四)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科技金融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一个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为一体,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集中参与,覆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性体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贷款的多种组织形式。既可以通过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从事科技贷款的组织机构,实行单独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出资人发起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贷款组织。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信息分享机制。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对信贷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实现共享,实行中介机构造假一票否决制。这样既保障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也保证了科技企业的有效资金来源,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维持中介机构健康的市场秩序。三是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财务不健全的特点,淡化财务指标在信贷决策中的比重,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指标的比重,提高员工主观判断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