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科研服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32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总理指出要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医疗、教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平衡发展。科研是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保证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科研的发展又依托于医院业务增长、学科发展水平、人才储备水平、科研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新建医院,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量、质提升,绕不开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科研服务职能部门,结合医院开业两年科研服务工作实践,浅谈医院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以期对以往工作进行梳理及对未来工作进行借鉴。
1 健全科研服务组织机构,提高科研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医院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分管院领导负责,医教部主管的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服务的岗位职责,列出了服务清单及服务流程并公布上网,力求科研工作者能一目了然了解相关流程。科研服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详细了解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及科研体制改革动向,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掌握最新的项目申报政策和指南,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具备知识产权和伦理相关知识。
2 完善科研服务制度,明确科研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论文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行之有效的政策对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事业具有导航作用。所在医院根据学校的要求、地方的需求及医院实际制定了奋斗目标,五年达到综合三甲医院评审标准的关键评价指标,基于医院的奋斗目标明确科研发展规划,争取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致力于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研究环境。
3 推动科研工作实施
3.1 紧密依托大学资源
所在大学是国内知名大学,科研体量巨大,科技成果辈出,医院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共享申报途径,共享专家修改标书提高标书质量。
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动医学、工程、信息结合,推动交叉学科融合。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以“科对科”援建的形式引进兄弟医院优势学科带头人水平及执行主任,引领学科发展。青年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医院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重点培养对象,实践表明,青年博士又是重中之重,据兄弟医院统计,2009-2012年入院青年博士147人在2010-2013年科研产出情况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47人,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13人。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培养,科研导师进行结对辅导;提供科研轮转时间;出台了《青年人才成长进步计划实施方案》,以院内经费的形式资助“潜力领军”计划、“骨干成长”计划、“种子培养”计划,作为科研启动基金;选派员工赴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台湾等交流学习,扩大视野,拓宽交流合作。
3.3 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以精神激励为向导,举办周年学术展等活动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员,通过全院网络系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促进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制度保障物质奖励,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收入,让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以竞争激励为核心,通过院内基金公开申请,限项项目院外专家评审等方式鼓励竞争。
3.4 加强目标考核,创新服务方式
根据远期科研目标的总要求,分阶段实施近期科研目标,用远期科研目标统揽全局,对近期科研目标进行细化,把科研目标细化到学科、落实到人,发挥临床科室积极性,调动临床科主任能动性,设立量化科教考核指标(比如SCI论文数、科研项目立项数、科技奖励获得数,如前期基础薄弱存在困难,可设立投稿数、申报数为目标,不单纯以最终结果考核)。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科研申报遇到的疑问,及时解决科研申报遇到的困难。加强动员和培训,组织开展科研辅导,举办科研会议,从基金的政策介绍、申报要求、科研选题、标书写作、科研开展等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标书进行初选后进行标书的修改和个别辅导工作,有效的提高标书的质量。做好科研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做到早启动、早参与、全过程、全服务,为科研员工提供课题申报的填报、审核、上报、立项、结题的服务工作。
4 结论
随着国家深化医疗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建设与时俱进的科研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加强目标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等手段,为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运芳.浅谈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4):243 245.
[2]丁胜.高校附属医院科研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8):783 784.
[3]杨铃.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医院科研进步[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9):77 78.
1.眼视光学院医院科室与人员概况
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设有涵盖眼视光各个领域的19个临床业务科室,共计141名工作人员,详细情况见表1(数据截止2013年5月):
目前各临床科室以门诊、手术业务为主,科研为辅,主要人员为科室正副主任/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每个科室大概3-6人。其中开展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博硕士导师资格认定等。信息需求主要涉及视网膜、角膜、黄斑、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人工晶体等相关内容。
眼视光学院共有11个科研组,详细情况见表2(数据截止2013年5月):
目前各科研组主要是以实验室团队为单位,在PI、CO-PI、PI助理的领导下,进行国家、省、部、市科技局课题研究。信息需求主要为近视、视神经、光学镜片、生物工程材料、准分子角膜激光手术、基因研究等相关内容。
2.国内外医疗机构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参考
以“医院”、“医学”和“学科馆员”为检索词检索CNKI、维普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国内仅有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图书馆已经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其他实施学科馆员的大都为高等院校。
3.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3.1学科馆员制度
眼视光学院医院图书馆成立于2007年10月,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名,其中业务主管1名,专职主任1名,学院院长兼任馆长,服务对象主要是眼视光学院医院教职员工,依据临床科室工作人员配置以及科研中心与实验室科研需求,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按科室性质划分为为临床馆员和科研馆员,各科室设1名学科馆员,图书馆设2名专职馆员分别与临床馆员和科研馆员联络协调工作;
原则上临床馆员由科室主任助理兼任,科研馆员由科研组PI助理兼任,若科室或科研组无相应助理,则另选1人;
学科馆员人选由院务会讨论通过,经图书馆培训合格后,进行任命,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待遇;
学科馆员任命届期为3年。每年由学院组织小型委员会,进行考核。届满后,由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考核,考核优秀和合格者继续任命;当年不合格者则给予黄牌警告,扣补贴30%,1年后重新评议,如仍然不合格则停止任命,另选新人。
3.2学科馆员职责
试用、评价图书馆采购的对口学科的参考工具书和电子资源,定期征求相关科室的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图书馆馆员以作为图书采购的科学依据;
定期编写相关科室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搜集、整理相关科室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学院医院网站上按科室建立网页链接;
协助图书馆和医教部做文献检索和某方面课题资源的培训,并对相关科室有需要的人员进行指导;
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协助相关科室的教学,包括提供教学参考书、参考课件、参考数据库等[5];
4.实例
4.1划分眼科学子学科及相关期刊
参照临床科室设置对眼科学进行了子学科划分,并依据该子学科列表,对馆藏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进行了划分。
4.2眼科学数据库试用与评价
瑞林眼科英文文献数据库:34种SCI眼科杂志。
医知网:173种外文期刊,50种SCI收录期刊。
4.3重点读者服务
建立了重点读者信息库,主动与重点读者联系,及时了解其研究情况和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重点读者提供文献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
【摘要】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能促进医院提升内涵,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图书馆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应该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 学科建设 嵌入式服务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60
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能促进医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9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同时他还认为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公立医院提升内涵,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专科特色,解决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问题。这次会议明确的提出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及学科建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1]。
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医院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主动融入到重点学科的医疗、科研、管理中,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更好地推动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1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嵌入式学科服务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初景利等在梳理了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后认为嵌入式学科服务( 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 是通过图书馆员嵌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有机地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在用户的需求点,主动地根据用户的科研教学需求,提供即时、有效、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与知识,直接支撑用户的科研与教学,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嵌入式学科馆员是指融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提供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图书馆员[2]。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学科馆员的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紧密结合,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分析,通过组织嵌入、物理空间的嵌入、虚拟的嵌入等获取用户的认可与信任,全方位、立体式地将服务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层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Welch 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专员计划是医学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嵌入式信息服务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经典范例。Welch 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服务理念是把学科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工作流当中——尽快回答科研人员的问题,有效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充当科研和医疗团队的信息专家[3]。
2针对医院学科建设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的核心,医院图书馆要建立临床学科馆员制度,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按照用户的特点主动地嵌入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中,能对临床重点学科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地分析、采集、挖掘和整合,深化文献资源的组织和开发,为临床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深层次的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
2.1对临床医疗和护理的嵌入
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理念的发展可以说是起源于临床医学馆员的提出和产生。1971 年,Gertrude Lamb 博士首次提出临床医学馆员概念,并指明其主要工作是经常与临床医师一起查房,并参加相关讨论,获取相关医学知识,了解、分析临床医疗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该疾病的有效信息。这个概念的提出拉开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序幕[4]。此后,国外的医学图书馆界,广泛的开展临床医学馆员嵌入临床和护理工作的服务,并对临床医学馆员嵌入临床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临床医学图书馆员的概念能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有助于临床诊疗和病人护理。我国的医学图书馆界有关于临床学科馆员理论研究的文献报道,但是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有条件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医院图书馆可以结合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优先对于重点学科临床科室的医疗护理工作开展嵌入式信息服务。临床学科馆员深入临床科室,参加查房、科室疑难危重与死亡病例讨论、院内外的会诊讨论,了解医护人员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利用文献检索技能快速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的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参考价值等做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确切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决策。虽然嵌入式学科馆员们不直接参与临床一线的诊疗工作,但是从诊断和临床方案制定的方面能够提供经典甚至罕有的案例供临床医师选择借鉴,查新本领域最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来加强诊断的准确性,帮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当中,面对临床医师对事实数据等的诉求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回应[5]。临床学科馆员还应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疾病的国内外新的诊疗标准、指南及解读等,通过RSS、Email、院内OA等将这些信息主动推送给医护人员,以使他们能第一时间掌握疾病的最新诊疗技术规范。
2.2对于重点学科科研的嵌入
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评价学科建设成就最客观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医院在推进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医务人员既要忙于医疗工作,也需要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据统计,我国的科研人员花在查找资料上的时间是科研总时间的50%左右。科研项目从申报、研究、结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6]。对于临床重点学科的科研项目,学科馆员要以科研合作伙伴的角色深入到科研一线与核心科研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嵌入到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无疑可以为这些医务人员节省很多时间,提高科研的效率。在科研项目组前期的选题中,学科馆员要了解其研究方向,密切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动态、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对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准确地辨别、筛选出对科研人员有实用价值的预测性情报信息,提供给用户作为其确定科研战略的重要依据,为科研人员对所选课题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预期的决策效果[7]。在课题立项以后,学科馆员要为科研课题组建立相应的科研项目档案,适时跟踪课题研究的进展,能随时了解课题进展不同阶段,科研项目组内不同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并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各类信息需求。此外还应主动根据重点学科科研人员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发掘和整理,编辑形成如专题文献索引、学科文献综述、评论、研究报告等形式的文献信息产品提供给科研课题组人员[8],通过开发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保障。在课题的结题阶段,学科馆员还应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总结发表,为他们提供杂志的论文格式和投稿指南。课题结题以后学科馆员要协助科研人员对课题研究的科技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同时学科馆员还应协助课题组进行科研成果的评奖申报等。学科馆员要在科研过程中实现全程式信息知识服务,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准确便捷的多层次信息技能培训,满足重点学科建设中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信息需求。
2.3对重点学科管理的嵌入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嵌入式辅助决策是图书馆或整个图书馆组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在收集、分析、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融入到组织的决策过程,以客观翔实的研究报告和充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决策提供全程的信息服务支持[9]。重点学科的管理是涉及到医院的医务、科教、人事等众多职能部门的系统工程。医院图书馆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主动为这些职能部门提供嵌入式辅助决策的信息支持。比如在医务管理部门论证临床重点学科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时候,医院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医院图书馆还可以对本院重点学科的科研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重点学科在国内本学科所处的地位,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便领导层适时调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不断提升本院临床重点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3结语
在当前数字信息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已经日渐式微,如何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到用户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已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已经有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嵌入式服务近年也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对于医院图书馆来说,嵌入式信息服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嵌入式信息服务对于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素养;但是嵌入式信息服务对于提升医院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医院图书馆应该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逐步开展嵌入式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图书馆员要融入到医院临床科研一线,嵌入到临床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知识的保障和支持。在为临床重点学科学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了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学科建设在临床重点专科发展中的地位[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8):561-563.
[2]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6.
[3]王成.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Welch 医学图书馆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32-35.
[4]陈朋.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5-8.
[5]牟冬梅,张然,黄丽丽.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37-42.
[6]袁玲芝.学科馆员在医院图书馆的现实作用和意义[J].现代医院,2012,12(1):128-129.
[7]王桂枝,杨春华,张利.医学图书馆为重点学科科研情报服务保障的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92-594.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
1.对科研管理人员不够重视
学院在工作待遇、进修培训、资金配套、职称评审等方面对科研人员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抑制了其管理创新能力。虽导致了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定位的模糊性,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致使科研服务水平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2.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指导
目前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如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进度的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课题的验收。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或者新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实时有效的系统培训和指导,而产生职业初期的不适应。
3.缺少高效统一的管理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平台是通过网站或者QQ群信息、上传材料和讨论问题,缺乏科研管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建设,很多数据的处理和信息资料的上传下达都要工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这种模式缺乏高效统一的监控管理,使得科研管理工作常常出现返工修改、工作延滞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和工作量。
(二)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
科研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认识不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仅把科研管理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完成,没有将其与高校的发展定位相结合,没有考虑到科研管理与院系和学校创新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自身定位不明晰
高校的一线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通常承担着课题申报的通知及材料整理上报、科研活动组织、科研工作量计算等基本工作,此外还要承担学院的其他日常任务,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琐碎,付出较多但往往很难得到相应的认可和肯定,缺乏工作成就感,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产生困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当人们在自我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时,内在的工作驱动力不足以驱使外部的工作效能,必然对现有工作产生职业倦怠,这是限制科研管理人员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
2.专业知识缺乏
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专业各有不同,大多数人所学的专业与本学院各专业无关,很多人从事该工作之后,也没有精力了解本院系申报的科研课题主要涉及哪些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以至于在收集整理材料时,很容易发现科研教师在申报与专业内容相关的材料中出现纰漏。因此,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由于学校缺少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导致他们在科研管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参差不齐。科研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各学科领域的学历层次高、知识范围广的教师、研究员,如果其缺乏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对教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及最新研究进展缺乏了解,就很难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做好服务工作。
3.缺少与专业教师的沟通
大部分二级学院中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通常只是在课题申报的信息和收集整理材料时与专业教师有接触,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难以将课题申报的注意点一一耐心与教师讲解,忽视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控制与监督,以及申报结果的反馈与跟踪。结果造成课题申报不能及时开展,项目不能及时结题等类似问题。
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科学自我定位,提高服务质量
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己担任的是辅助、协调者的角色,因此,做好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要做到:一要加强与领导的沟通,切实领悟任务意图,合理制定工作任务;二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科研管理人员需从专业化角度提升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的技能。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巩固和积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和补充新的内容,了解和掌握科研人员当前的工作状况,这有利于与教师更深入地交流,积累办事经验,对一些常见问题做出正确处理。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熟练业务技能,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要准确理解科研管理的有关政策,熟练掌握项目的申报要求、考核标准、结题鉴定、成果推广等流程;熟练查阅项目成果;熟练统计科研工作量。
(三)加强重视,积极指导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促进主管部门和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互动,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在人动、物质奖励等方面褒奖工作认真负责、有想法、有创新的科研管理人员,树立典型,激发其工作热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整理出台详细的工作指导手册,详述学校的各类科研申报项目的各个环节,帮助科研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校级科研管理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开发科研管理软件,将科研项目的申报信息共享给全校教师,既可以减轻二级学院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以官方的角色澄清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
(四)科学实施,积极构建科研数据库
为了提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质量,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尝试建立科研数据库,包括教师资料、项目申报、成果评选、专利申请、著作出版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助于科研管理人员甚至是全院教师了解学院科研总体情况,二是有利于学院加强对科研情况的有效管理及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三是帮助新教师更详细地了解项目申报的手续和规则,有利于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四是日常的数据积累有利于减轻统计年终绩效考核的工作量。
三、结语
[关键词] 学习;科研;服务;社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ethods The students from Grade 2010-2013 nursing junior college in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were selected.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practice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were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in nursing students and evaluated by the peers, students and social. Results ①Teach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developed in practice. ②The nursing student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were improved i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③Employ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rate was 55.60% for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good rate was 44.40%; 44.60% of the employer units thought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were qualified for the post work, 55.60% were competent for the job. Conclusion The practice activitie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are useful for nursing students to improve community nurs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Learning; Scientific; Service; Community; Practic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是适应时展和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必然趋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1]指出,到2015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30 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而调查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不仅在数量上显著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很多正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护士自身也存在社区综合护理知识与技能、社区护理管理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欠缺[2-3]。构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社区护理人才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地方培养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当前地方护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5]。社区护理是融合实践性、独立性、合作性为一体的学科体系,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走出学校,深入社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6-9]。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护理教育理念和方法[10-19],构建了“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并在湖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系列社区实践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面试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社区实践项目选取30~50名护生。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研究假设、目标和设计调查问卷。
1.2.2 调查研究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健康调查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1.2.3 实证研究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评价教学效果。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带教老师、护生和用人单位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
1.3 设计思路
1.3.1 在实践项目中的融入“学习-科研-服务”能力培养
1.3.1.1 学习方面 提前2~4周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单、PPT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区中应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社区重点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评估期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进行社区健康宣教。学生在真正的社区和现实社会中体会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护理专业技能等的重要性,体会社区护士的责任感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
1.3.1.2 科研方面 活动前1个月,让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社区调研,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并开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老年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问卷”等,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课题标书或学术论文,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30名护生主持或参与了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课外科技作品10项,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1.3.1.3 社会服务 怀化市部分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怀化市老年公寓尽管物理环境较好,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但是居住的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看望他们、关心他们。为此,我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宏宇小学、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给老年人送温暖。
1.3.2 项目设计
针对怀化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我们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家庭的社区实践项目,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中小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1.3.2.1 怀化市老年公寓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45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宣传册、调查问卷,进行社区评估、诊断、制订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宣教,并完成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2 怀化市宏宇小学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39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宏宇小学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教育PPT和讲稿,活动内容主要有护生以社区护士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课、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完成后上交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3 以我校校园为社区的家庭访视实践项目 要求大专社区护理方向学生利用周末,以我校校园作为社区,以我校的退休教师作为方式对象,3~5人为一组,自主选择1名退休教师家庭开展社区家庭访视,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对于有健康问题的家庭,不仅开展评估性家访,还定期实施连续性家访,不断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护理计划,评价效果。
2 结果
自2011年起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2.1 同行评价
通过对带教老师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教师评价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多开展,在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中推广。
2.2 社会评价
2013年通过对长沙、重庆、广州、广西、怀化等5个方向就业学生较多的就业单位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实发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18家单位均表示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优秀,会继续录用我们的学生;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见表1。
2.3 学生评价
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评教评学每位带教老师均为优秀(90分以上)。
2.4 学生感受
通过分析、整理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战胜了我自己,克服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我还懂得了和小学生交流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有的学生在活动刚结束,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宏宇小学啊?这些小学生真是太可爱、太热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希望还有机会再来!”在老年公寓实践活动中,有2名学生因为太投入,甚至错过了集体返校的时间,她们后来说:“老师,养老院的老年人,真的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温暖,您不知道,老奶奶把她的一大把水果糖给我们的时候,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说欢迎我们常去坐坐,我们真是很感动!”
2.5 撰写及
近3年来,护生每人都撰写了护理综述或调研报告,其中每年有5~10名学生撰写的学术于《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上。
2.6 获奖情况
近3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护理专业学生共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金奖、铜奖等。
3 讨论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人,是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后保障,其专业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懂得理解人、关怀人,而这正是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的重要问题。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为护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走出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中体会护理的价值,体会护理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患者,更重要的是维系社区居民的健康。
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护生需要与社区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评估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同时,护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也开阔了护理教育教学思路与理念,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护理人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护理教学的方法、内容甚至教学体系。
3.2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研究的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项目的申报、开题与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3年来,学生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多项课题项目和问卷调查。2013年我系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度护理专业学生主持的6项课题获得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 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其中1项已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在《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3.3 培养了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与实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护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培养了护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人亲切交谈,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问卷调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区护理技能,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制订护理干预、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10-19]。经过多次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既能适应医院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医院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 王俊杰,马小琴,谷娟娟.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68-270.
[3] 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 林梅.校地共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8-150.
[5] 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359-361.
[6] 苗秀欣,黄美萍,刘翠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1,(5):345-346.
[7] 李旎,张伟.国内外《社区护理》教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22(1):24-27.
[8] 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8):1056-1057.
[9] 杨玲,王永利,杜雪平,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4):65-67.
[10] 陈红.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护理学报,2013,20(10):10-12.
[11] 霍淑平,柯云霞,李娟,等.社区护士专业综合能力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报,2013,20(12):71-74.
[12] 胡伟玲,黄芳.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2195-2196.
[13] Callen B,Smith CM,Joyce B,et al. 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 for entry-level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J]. Public Health Nurs,2013,30(6):537-547.
[14] Thompson CW,Bucher JA. Meeting baccalaureate public/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education competencies in nurse-managed wellness centers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3,29(3):155-162.
[15] 刘俊香,杨术兰,丁洪琼.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4):4-6.
[16] 胡静超,章雅青.美国护理研究领域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3):85-88.
[17] 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3(5):527-528.
[18] 王娟,李华义,时建瑞.任务驱动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3):365-366.
[19] 吕颖,潘红宁,郑丹.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2):3974-3975.
[20] 王黎.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内容及实施者资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285-1288.
[21] 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320-322.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目前在高校属于比较新的一门课程,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该课程的开设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经过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进一步研究。鉴于该门课程为新课程,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时间不长,因此大部分的高校将该门课程列为考查课程,学分上也区别于国际贸易其他课程,这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已经由货物贸易转向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由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特点不同,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自然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加大对此的研究。但目前教学与科研的现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做新的评估和新的定位。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中的重要的课程,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知识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对该课程的认识还相当陌生,没有对课程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对于一些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此课程非本专业课程,如果不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则学了也没用,因此导致学生们对此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上课没有效率
(三)在教学内容上多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用性教学。《国际服务贸易》应该是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教学中很多老师仅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在一些贸易实务理论上缺乏相应的模拟操作,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国贸老师上惯了传统的国贸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对服务贸易的了解不多,因而无法承担该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定期专业培训,缺少授课能力。种种原因导致该门课程的师资问题很突出。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明确该本课程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国际多边服务贸易框架,主要的对外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外服务贸易问题。难点则是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理论的应用问题,由于国际贸易统计方式的不同导致的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国际对比的准确性问题;主要的服务贸易类别。
第二,实行以主动型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型学习指的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推动学生在行动中开始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鉴于教学条件,笔者认为该模式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案例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的思索,并进而如同“精神助产士”般推动学生获知结果,使用的案例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搜集,如《国际贸易》杂志、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等。教师要注意采用案例教学,应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以双语教学为引导,渐进式获取知识。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基本涉及第三产业的贸易内容,因而容易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习,如国际旅游、国际运输贸易等,让学生理解,该课程与大家是息息相关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张嘴,结合所有的国际贸易知识,积累商务背景知识,网站的经济报道,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规定学生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材料。
第四,重视实践教学,引入模拟教学。首先可以参照国际贸易实务的软件操作,开发软件产品,在所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内容设置,合理恰当的设计模拟教学的内容;此外,注意对实验室的建设。模拟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实验室,对课程的学习和内容的掌握有重要的作用,应对此加大建设。
第五,改进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此外,对于教学手段,结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配备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对教学的手段进行更新,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如旅游、运输等,可以通过展示风光图片等刻画该部门贸易的特殊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邀请校内外专家听课评估,促进本课程授课教师的水平提高。如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召开学术讲座,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师授课的水平;又如,进行教案的改革,特别是强调教学和科研相融合,共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提高,只有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有了很好的统一之后,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去思索本学科发展前沿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对此有所建树并作出贡献,通过教学促科研,通过科研促教学应该是双关齐下。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问题与对策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提供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科服务的研究是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载体功能的凸显,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进行检索来获取资源。再加上数字科研环境的成熟,科研分工的细化,利用虚拟实验室、科学计算软件等工具来进行知识挖掘和检索,满足科研对知识利用的需求。
一、高校图书馆与科研学科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大学教学、科研等服务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学科、专业的细化,对图书资源信息的支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据统计,当前高校图书馆学术类知识资源主要满足科研管理和学术档案检索工作,高校图书馆应该意识到研究型数字化资源在推进高水平、多学科科研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在高校图书馆自身定位上,有面向教学的、有面向科研的,而学科信息服务主要从满足教学参考服务基础上,为学科研究人员提供信息环境,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信息服务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数字科研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计算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大批高性能仪器设备在协同管理中获得高效利用,拓宽了科研领域,缩短了研发周期,增强了科研人员对知识集成性的要求。同时,高校图书馆从原始数据的挖掘中,利用知识分类构建专业知识数据库,与国际行业前沿接轨,为高校科研提供辅助咨询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研究
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分为五大块。一是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所谓专题数据库,主要从学科领域、行业特色上来构建特定学科资源数据库,对某学科进展及动态信息的搜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对行业前沿知识文献的整合等。如上海交大图书馆在专题服务平台发展上,以学科分类来推荐新书、提供最新资讯、行业发展动态、资源导航及检索等互动平台;浙江大学图书馆专题数据库建设,通过对ESI、CSSCI等文献进行排行榜分析,从分析工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中来完善专题资源。二是构建学科服务平台,通过对各专题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挖掘,从构建Libguide应用平台上,以学科馆员为主导,集成各类学科电子资源,并通过多样化个性化学科信息门户平台便于读者进行检索和使用。对于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上,借鉴国外学科信息门户网络优势,从开放性、集成性、针对性、可靠性、知识性上进行序化管理,弥补常规搜索引擎的不足。如在专业性上,针对某一学术研究信息进行统合学科资源;对知识性,根据知识内容进行筛选、描述、信息资源。美国Springshare公司的LibGuide是以“云端”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方便快捷获取学科资源服务。三是构建学科信息服务团队,从团队成员分工上提升专业化水平。如南开大学图书馆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作为提供学科服务的基础,从学科成员的专业背景、学术科研能力上进行优化,由资深学科带头人负责面向科研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四是明确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向,对于“嵌入式”,人类学家波兰尼在《大变革》一书中将“一种食物嵌套于更大的实体或环境中的一种状态”。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对数字时代下学科馆员的重新定位,打破传统时间、空间限制,为用户搭建个性化学科信息服务环境。其方法表现在,首先对各院系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走访,了解师生信息需求;根据学科发展动态,有目的的搜集信息资源,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反馈;最后从信息课题的策划、内容分析、信息资源的整理上,以学科信息馆员嵌入到科研工作中的身份与服务的用户进行深入合作。
三、当前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学科服务问题及成因研究
国外高校对学科服务研究较早,尤其是在学科数据管理、规划上,注重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凸显学科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我国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科研学科服务实践中,起步较晚,各学科服务平台构建不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服务平台水平较低,除了全国重点高校之外,很多大学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上与国外相比悬殊较大,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未建立学科服务平台;在服务内容上,以基础服务为主,学科化服务仅限于文献、参考资料的编写与整理上,多数高校图书馆以资源服务指南为主;在学科资源建设上,显得较为单一,与院系科研人员联系较弱,仅满足常规性文献检索及参考咨询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学科服务。二是学科咨询服务单一,通常以学术论文提交、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服务,对于面向学科课题研究咨询相对较少,专职学科咨询馆员较少,多以兼职为主,学科背景多样化馆员数量不足;另外,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学科服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很多学科馆员在科研能力上欠缺,无法满足学科服务要求。三是学科馆员整体学术水平偏低,从国外学科馆员占比约为总馆员数的30%以上,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尚不足一成,即便是大多数985工程类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等相对较低。四是对面向科研的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不到位,从当前图书馆现有资源整合来看,多数以基础性信息服务为主,缺乏专题数据库建设,如主要针对科技查新、定题服务、收录引证等查询工作,而对于科研评估服务较少。从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科服务规模及服务质量上都低于国外,尤其是在技术上,对软件、硬件的建设相对不足,对知识版权的维护及学术成果的推广缺乏系统规划,未能从学科知识库、机构知识库的成果共享中提升信息资源效率。再加之学科服务馆员自身水平局限,缺乏信息服务意识,未能从学科服务实践中关注科研需求,学科服务针对性不足。
四、构建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学科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开展科学数据管理的挖掘与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特别是对科学数据挖掘的细粒度转变,对必要的元数据进行描述和合理引用。科学数据是推进科研活动的原始基本数据,如各类观测记录、实验数据、调查报告等,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整理,从反映事物本质规律上来促进科研产出。英国数据保存中心将数据管理和共享作为优化数据服务模式的关键。如对某项研究的数据采集资料进行保存,从数据共享中支持文献引用;再如对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既可以作为科研资源,对其进行组织、存储、管理、分析、重用,又可以作为开放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对其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同行评论、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处理等记录进行借鉴,以发挥科学数据对科研工作者的有益启发。积极借鉴国外数据管理服务方法和管理成果,如构建数据管理平台,积极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推荐你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加大对科学数据管理中心建设,借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平台,从知识数据库建设中开发专题数据库,挖掘数据,从时间、空间上满足科研人员综合性检索服务。
(二)强化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
用户信息行为是对信息资源、信息渠道进行检索、应用的具体过程,由于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因素较多,在开展学科服务实践中,首先要对用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多样性、复杂性,要从多种信息渠道的研究中梳理信息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开展问卷调查,从阅读调查、信息查找、科研资料搜集、研究成果共享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用户需求特点来制定学科服务内容,判断学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用户学科服务的方向。
(三)营造学科服务环境,培养学科用户信息素养
学科服务环境的构建,主要通过对学科数据文献的整理,从物种数据、序列数据分析中,满足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知识情报服务。如为学科人员提供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比较及影响力对比资料;对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类比分析;对某一主题相关研究机构、重要研究信息、核心期刊分析、科研评价分析等内容。信息素养是认识信息、辨识信息、修正信息、重建新知识的过程。培养科研人员从信息技术通晓及批判性思维中,正确、客观的获取科学知识,并将之融合到自身研究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信息环境建设,要从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上,加大与科研用户的合作,以信息分析、文献挖掘上协助科研读者推进学术活动。
(四)构建高校机构知识库
开放存取作为学术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打破传统商业出版的垄断,从促进学术信息传播共享上发挥知识价值。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主体,更应该从学术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分析中,完善机构知识库。如借助于知识讲座、学科服务培训班、在线课堂等方式来指导读者参与到开放存取环境中,从信息资源的使用、存储、共享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术资源的价值。机构知识库作为科研工作知识成果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机制,在服务学科科研工作中作用巨大,各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承担建设责任,来支撑科学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在建设上要结合高校实际,特别是对科学数据库的管理上,深入到各院系科研用户工作中,通过实际调查来规划学科服务方向,着力从数据库建设、文献管理软件上来拓宽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加强馆藏资源数据挖掘,强化咨询服务、构建专题文献库,以更新的服务方式逐步构建数字化科研学科服务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特点;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23-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理课业负担的质性与量性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080)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汤志凌、於德甫。
收稿日期:2013-07-04
作者简介:罗琳,海安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海安,226600)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於德甫,海安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海安,226600)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课业负担,也被称为学生负担、学习负担和学业负担。有关研究大致始于1981年前后,1995年前后开始增多,2000年达到第一个高峰,2009~2011年达到第二个高峰。①2012年5月,我们对海安县4所初中、2所小学的831名学生开展了课业负担调查,其中,男、女生各432、399人,二、四、六、八、九年级学生分别为39、91、81、412、208人。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主要参考、借鉴了陈传锋等[1]和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2]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结果
调查表明,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特点与全国及各地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两方面把握。
(一)外在表现
1.作息时间
小学生有四到五成6∶00~6∶30起床(二年级46.15②、四年级53.85、六年级46.91),有三到四成5∶30~6∶00起床(二年级41.03、四年级40.66、六年级32.10)。初中生大多5∶30~6∶00起床(八年级68.86,九年级60.58),也有一到二成5∶30之前起床(八年级11.92,九年级27.88)。初中生情况与全国调查结果(约2/5的6∶00~6∶30起床③)大致相同。
小学二、六年级学生有四到六成7∶00~7∶30到校(二年级61.54、六年级43.21),四年级有半数以上6∶30~7∶00到校(52.75)。初中生大多6∶00~6∶30到校(八年级69.66,九年级82.13)。下午离校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二年级16∶30之前(87.18),四年级16∶30~17∶00(51.65),六年级17∶00~17∶30(59.26),八年级17∶30~18∶00(67.96),九年级18∶00之后(79.13)。初中生到校比全国调查结果(41.8为6∶30~7∶00之间到校)约早30分钟,离校比全国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中学生在5∶30以前都能离校)约迟30分钟。
晚上睡觉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二年级20∶00之前(76.92),四年级、六年级20∶00~20∶30(28.40、28.51),八年级21∶30~22∶30(47.57),九年级22∶30~23∶30(48.31),也有不少是23∶30以后(34.78)。初中生晚上睡觉时间迟于小学生,比全国(54.7在22∶00以前睡觉)约迟30~60分钟。
2.课内学习
学校学习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小学二年级、六年级每天8节课(69.23、58.02),四年级9节,八年级10节(35.04),九年级12节或以上(70.53)。这高于初中6~8节的全国水平,与上海初中8~10节的调查结果④接近。
每周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选择比例最高的,除二年级达4节或以上(61.54)外,其他各年级多为3节(四年级53.33、六年级39.51、八年级64.63、九年级59.62)。初中与全国调查结果(41.0有3节以上体育课)相近。
关于自习课,二年级、四年级及九年级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没有自习课”(46.15、46.67、43.48),六年级自习课大多可以“自己做作业”,八年级“有时上其他课”(40.39),初中自习课被占用比例比全国调查结果(29.4%)约高10个百分点。
班会课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一周有一节”(合计49.09),“偶尔上其他课”的现象较多(二年级33.33、四年级15.38、八年级30.62、九年级13.74),以至于被四年级、九年级学生列各选项首位的是“没有班会课”(54.95、40.76)。
3.课外学习
教辅资料(含练习册等与课程有关的资料)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在5本以下(74.36),四年级5~10本(34.83),六年级11~15本(38.27),八年级、九年级20本以上(56.17、63.59)。初中比上海选择比例最高的5~10本(34)多10~15本。
学校发的资料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5本(46.15),四年级、六年级12本(30.00、21.25),八年级、九年级14本(79.29、88.94)。家长购买教辅资料,二年级2本或4本(均为27.50),四年级、六年级3本(34.07、23.75),八年级4本(23.19),九年级3本或4本(均为14.63)。这与上海初中生家长买5本以上占15.4%的调查结果稍低。自己购买的资料多为0本(合计38.62),但随年级增长而明显下降(二年级82.05、四年级62.64、六年级45.68、八年级34.31、九年级25.73)。
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学后老师的全班集体辅导,二年级10.53、四年级3.30、六年级2.47、八年级8.05、九年级32.84。
大多数学生双休日都能休息2天(合计60.94),但仅休息1.5天的比例,八年级约三成(30.98)、九年级约七成(69.71)。全国调查表明,学校都有双休日补课的现象。
双休日,52.72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安排家教或校外辅导班;寒暑假,45.30的学生没有参加校外辅导班。
与平均水平比较,四年级学生参加0.5天家教或校外辅导的高10.97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参加0.5天、1天家教或校外辅导的累计高10.08个百分点。
与平均水平比较,八年级学生从未参加寒暑假校外辅导班的低8.65个百分点,九年级学生参加1~2个寒暑假校外辅导班的高9.88个百分点。
4.考试和作业
一学期内全年级都参加的、时间超过一节课的考试或测验次数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四年级为0次(74.36、46.15),六年级1次(45.00),八年级、九年级增加到4次及以上(71.60、70.53)。
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为:周一到周五放学回家后,二年级、四年级0.5小时以内(87.18、51.65),六年级1~1.5小时(46.25);需要2.5小时以上的,八年级56.69,九年级59.9;需要4小时以上的,九年级为42.03。初中生每天作业时间高于全国的1~2个小时,也高于上海的3小时以上。双休日,二年级、四年级1小时以内(66.67、31.46),六年级1~1.5小时(31.25),八年级、九年级5小时以上(35.28、71.01)。
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完成家长布置作业时间较多。与平均水平比较,1小时以内的,周一到周五高36.26、13.55个百分点,双休日高41.18、15.54个百分点。
(二)内在感受
1.小学生比初中生更愿意上学
小学生多倾向于“很轻松,想上学”(二年级92.11、四年级92.31、六年级97.53),初中生则多倾向于“不想上学但必须要上”(八年级65.12、九年级63.29)。全国调查结果是超过半数的初中生“很轻松,想上学”。
2.小学生比初中生更愿意考试
小学生首选“喜欢、愿意考试”(二年级89.47、四年级82.42、六年级75.31),初中生则首选“希望考试越少越好”(八年级46.57、九年级39.61)。初中生“希望考试越少越好”的高于上海的33.6;“喜欢、愿意考试”的仅为8.88,大大低于上海的24.8。
3.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评价高于初中生
中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首选“一般”(48.80)。二年级评价首选“较好”(48.72),四、六、八、九年级首选“一般”,但比例不断下降(四年级60.44、六年级54.32、八年级47.45、九年级47.83),各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则不断上升(5.13、6.59、13.58、19.71、21.26)。
4.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感受低于初中生
中小学生对课业负担的总体评价首选介乎“较重,勉强可以承受”和“一般,可以承受”之间(36.23、34.18)。二、四年级首选“较轻”(72.50、73.63),六年级首选“一般,可以承受”(56.79),八、九年级首选“较重,勉强可以承受”(43.14、54.11)。而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普遍认为课业负担一般。
中小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轻”或“一般,可以承受”的原因,首选“为了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勉强可以承受”或“很重,不能承受”的原因,首选“升学、考试排名压力太大”(27.59)。
5.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
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首选“考大学”(39.78),其次是“找个好工作”(31.90),第三是“喜欢读书”、“学本领”(11.47、10.63),最后才是“学校好玩”(6.21)。
6.初中生对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于小学生
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为体育(16.46)、数学(15.87)、语文(12.24)、音乐(9.95)、英语(8.13)、美术(7.82)、综合(4.50)、科学(3.30)、政治(2.08)。初中生喜欢数学、语文、英语三门主要学科的分别比小学生低12.95、11.42和6.25个百分点。
7.中小学生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是“作业练习”
在学校中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背诵”(-7.39,系“最有用学习方法”与“最常用学习方式”比例之差,下同),“作业练习”(-5.26),“考试”(-3.60);在学校中用得较少、但感觉较好的学习方式是“实验”(-3.90)。在家中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是“作业练习”(-3.97)。
二、研究结论
1.与全国调查结果近似,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中生课业负担重于小学生。具体表现为:①中小学生早晨起床、到校时间随年级增高而提前,下午离校、晚上睡觉时间随年级增高而滞后。②每天课时数随年级增高而增加,体育课、自习课随年级增高而减少。③教辅资料数量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学校发放的教辅资料与家长购买教辅资料呈现出X形:年级越低,学校的越少,家长的越多;年级越高,学校的越多,家长的越少。④放学后的全班集体辅导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双休日休息时间随年级增长而减少。⑤考试或测验次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完成家长布置作业时间随年级增高而减少。
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高度一致。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随年级增高而下降,对课业负担的总体感受随年级增高而上升。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更不愿意上学、考试,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低,课业负担感受高,对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作业练习”。
三、讨论
1.学生课业负担的成因
现有研究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归因,主要涉及社会、教育行政(课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六个方面。[3]我们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要源于教师(学校)⑤;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源于家长。
研究还证实,学生课业负担常来自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负担常来自学校和社会。[4]首先,问卷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首选“考大学”。同时,初中生对数学、语文、英语三门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于小学生,这些恰恰是中考的主要科目。其次,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己评价随年级增高而下降,对课业负担的总体感受随年级增高而上升,越接近中考,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我国当前招生考试存在过分强调选拔与甄别的问题,不是真正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为导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说到底不是来自于教学负担,而是评价负担。[5]
2.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育策略
现有研究表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区别对待,对小学生要侧重做好家长工作,对初中生要侧重做好学校工作。
做好小学生家长工作,除了要加强家校联系外,还特别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对此,海安已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做法。2011年年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做了报道。[6]
仅从调查结果看,做好初中学校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4个方面工作:①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②倡导科研兴教、兴师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摒弃机械、呆板的学习方式。③积极开发适应本地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资源,如“精练题”库、“易错题”库,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初中生教辅资料过多的问题。④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高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要尽量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口语表达、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尽量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分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基础、不同追求的学生;考试评定要适当增加等级赋分的比重,努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3.减轻课业负担不能忽视学生的内在感受
研究证实,学生课业负担与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尽管本地学生学习、作业时间等项指标反映出课业负担“很重,不能承受”的水平均高于全国各地,但认为课业负担“较轻”的却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甚至略高。
研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理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仅仅着眼于课业负担形成的外部因素,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隐含的其实是一种教师、家长的“角”,而非学生的“儿童立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了。
课业负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内心乐意,再重的任务也轻松;内心抵触,再轻的任务也是负担。教师、家长应该在努力减轻学生外在的、显性的负担的同时,努力让学生乐学、愿做。
注释:
①在CNKI以“课业负担”为主题进行检索,1981~2012年共有相关主题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文献849篇,其中2000年占8.23%,2009~2011年分别占13.42%、14.08%、9.67%,均远高于平均值3.13%。
②除特别说明外,本文以下数据均为百分比。
③参见: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以下所称全国调查结果,均来自此研究。
④华东师范大学吴敏对上海某初中285名学生进行过学业负担研究,参见:吴敏.初中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以下所称上海调查结果,均来自此研究。
⑤南通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研究结果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压力来源老师占45%,自己占38%,家长占27%。
参考文献:
[1]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2]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J].中小学管理,1999(11).
[3]参见:李佳,等.“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7).;周鸿.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4]刘永和.“减负”不能这样“综合”论——与鲁林岳先生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5]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7).
[6]赵婀娜,华应龙.整体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苏海安:力求“三个不掉队”[N].人民日报,2011-11-25(18);丰捷.教育原来可以这样抓——一个县的教育探索[N].光明日报,2011-12-05(16).
urvey and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Learning Burdens
LUO Lin & YU De-fu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关键词]服务便利;五维模型;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22-07
一、引 言
在服务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产品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竞争优势,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同等价格、同等品质的前提下,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每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服务型企业,服务不仅仅是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企业和组织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领域。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汤姆·彼德斯曾经说过:“无论处在那一行,实际上所有的优秀公司都把自己定义为服务型企业。”[1]
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不仅要投入货币成本,还要有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等方面的付出[2]。为了降低这些成本,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对便利的追求,即消费者不是仅仅考虑服务传递的核心利益,他们还希望服务在需要的时候总是容易找到、容易消费的[3]。“便利”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Copeland[4]在1923年提出的消费品分类。当时,他对消费品做了经典性的分类,即将消费品分成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3种。这种分类学说一直延续至今。早期营销学者对便利研究的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非货币成本是便利概念的核心,并运用便利概念对消费者购买行为、零售结构变迁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
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便利已经成为服务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服务便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便利概念的定义和操作化,包括对服务便利的分类以及不同情景下测量量表的开发;二是服务便利的实证研究,包括服务便利的后果影响研究、影响消费者感知服务便利的前置因素探讨等。
二、服务便利的定义和操作化
1. 服务便利的概念
如前所述,“便利”首次出现在营销文献中是和产品分类密切相关的。Copeland虽然从未界定过什么是“便利”,但在对消费品进行分类时首次提出了“便利品”的概念。他认为,便利品是指只需花较小的时间和精力来购买的产品。之后,便利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源于学者们对于“便利导向”的研究。所谓便利导向,就是消费者对便利的产品和服务的偏好。Anderson等[6]以便利导向型的食品和家用电器为对象首次研究了便利导向的消费行为。Yale等[7]则将便利导向视为一种消费策略。Morganosky[8]曾提出,便利导向的消费者总是在追求“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精力完成任务”。Berry等在其题为《理解服务便利》的开创性研究论文中,首次将服务便利的概念引入到服务研究领域。鉴于便利概念的核心是和非货币成本密切相联,他们便着手梳理消费者的非货币成本,进而将服务便利定义为“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使用服务时对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的感受程度”。这一定义现在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此后有关服务便利的研究也大多沿用了Berry等所提出的这一概念。
2. 服务便利的五维模型
为了准确全面地理解服务便利的概念并对服务便利的程度或水平进行测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服务便利的类别和维度。一些学者从服务便利的概念出发,将其分为时间和努力(effort)两个维度,鉴于Mohr等[10]将努力分解为体力努力、情感努力和认知努力,服务便利的维度便归纳为时间、体力、情感和认知努力4个维度。Yale等认为便利是个多维度的构念,将其分为6个层面:时间效用(time utilization)、可得性(accessibility)、便携性(portabi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轻便性(handiness)、不愉快避免(avoidance of unpleasantness)。尽管这些创新性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和鼓舞,但是学者们也注意到,这些维度是没有理论基础的,而且诸如适宜性等维度是模棱两可的,也难以进行测量。
Brown[11]以经济效用理论为基础,提出便利的概念由5个维度构成: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地点维度(place dimension)、获得维度(acquisition dimension)、使用维度(use dimension)和执行维度(execution dimension),执行维度是消费者在获得产品或服务时对投入努力的选择。Seiders等[12]将便利分成四种类型,Berry等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服务便利分类,将服务便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服务便利的操作化和量表开发奠定了基础。
Berry等[9]认为服务便利包括5种类型:决策便利、渠道便利、交易便利、受益便利和售后便利,和5种便利相关的时间和努力成本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便利的总体评价,这就是服务便利的5维模型。5种便利类型反映了消费者购买或使用服务相关活动的阶段。决策便利指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和使用决策时对便利程度的感知,当消费者需要某种服务时他需要投入时间和努力来决定怎么得到它。渠道便利指消费者与服务供应商建立接触和到达服务提供商所在地时对便利程度的感知,也就是开始服务提供所感知的时间和努力花费。为了完成服务的购买交易,消费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交易便利指消费者在完成交易过程中对便利程度的感知。受益便利指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核心利益过程中对花费时间和努力的感知。售后便利指消费者在服务的受益阶段之后再次与服务提供商接触时对便利程度的感知。之后学者对服务便利量表的开发和实证研究都基于Berry等的这个5维度概念模型。
3. 服务便利概念的深化
Seiders等[12]把Berry等[9]的5维模型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过程阶段和消费努力的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见表1)。由于服务便利的概念是对消费者整个消费过程所花费时间和努力的感知,那么在消费过程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他们认为,决策便利和渠道便利在服务交换之前是消费者颇为看重的因素,当服务交换过程开始时交易便利和受益便利就愈显重要,当服务过程结束时售后便利则最为关键。如前所述,消费者为购买服务所付出的努力包括体力、情感努力和认知努力3个方面,Seiders等[12]还提出,不同的便利维度在降低消费者努力方面作用各有侧重,决策便利和受益便利主要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努力,渠道便利减少了消费者体力消耗,交易便利减少了消费者情感努力,售后便利则主要减少了消费者的体力和情感努力。Seiders等[12]的分析提供了分析5维模型的不同视角,有助于后来学者更好地理解服务便利在消费者不同消费阶段的侧重以及5个维度在减少消费者努力的不同作用。
由于服务便利的5个维度中的任意一个维度都可以单独影响总体的服务便利,且去掉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服务便利构念,5维度彼此也不重合,根据理论构念和测量指标的内在联系,构念可以分为形成性指标(formative indicator)和反映型指标(reflective indicator),不同指标的测量模型有差异[13]。Seiders等[12]进一步提出服务便利是一个形成性的二阶构念,由5个一阶构念组成。对服务便利是形成性构念的认识有助于服务便利测量模型的建立和验证,Colwell等[14]则从实证上验证了这一认识。他们比较3种服务便利的测量模型:5因子模型、二阶因子模型、单因子模型。结果表明,服务便利的二阶因子模型是最合适的,即认为服务便利是由5个独立的一阶因子组成是更恰当的。Seiders等[12]、Colwell等[14]和Aagja等[15]对开发的服务便利量表进行法则效度(nomological validity)的检验也可印证这一结论。这些研究中对服务便利的概念的细化和进一步讨论,是服务便利更加全面的概念化,有助于服务便利的操作化,也为以后分别研究服务便利不同维度的前置因素和后果影响奠定了基础(见表1)。
Berry等在他们的开创性研究中,在服务便利5维模型基础上延伸出了测量服务便利的15个条目(每个维度3个条目),只是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之后的学者则都是在Berry等提出的这些条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和量表开发。Seiders等[16]在研究服务便利调节顾客满意和重复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借鉴Berry等[9]开发的条目对服务便利进行了测量,但并没有验证单个维度。
Seiders等[12]首次较为全面的开发和验证了服务便利量表,他们称之为SERVCON(service convenience缩写)量表。他们通过探索性研究、条目开发、预测试、实证研究等方法开发出了含有17个条目的SERVCON量表并进行了信度、结构效度、法则效度等检验,17个条目缩减为5个条目(每个维度一个条目)后仍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这是服务研究领域第一个经过验证的服务便利量表。Colwell等[14]部分吸收了Berry等提出的服务便利的条目,开发出了加拿大移动电话和网络服务情景下通过信效度检验的服务便利量表。该量表也包含17个条目。之后,学者对服务便利研究中的测量都是借鉴了Berry等[9]提出的条目或者Seiders等[12]、Colwell等[14]开发的量表。
SERVCON量表的开发背景是,美国时尚女装和家纺专卖店等零售商对服务便利的感知,往往因不同的服务类型而有所侧重,或因不同的服务类型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对于特定的消费者购买或者使用的服务活动进行量表开发和测量[12,17]。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行业情景下需要开发不同的量表,来对服务便利进行测量和验证。例如Aagja等[15]将Seiders等[12]开发的SERVCON量表加以修正完善,并在印度食品杂货零售店情景下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服务便利的实证研究
1. 服务便利的后果影响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情景下消费者感知服务便利对顾客满意、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s,包括重复访问和积极口碑)、重复购买行为等变量的影响(见表2)。在Berry等构建的服务便利研究框架中,他们提出了研究假设,认为服务便利会正向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比如满意度、服务质量评价、感知公平性,但没有进行实证检验。
Seiders等[12]在对开发的SERVCON量表进行法则效度检验时研究了服务便利五个维度的不同后果影响。研究数据来自美国主要城市100个时尚女装和家纺零售店的1939名顾客。结果表明,决策便利、交易便利、受益便利、售后便利等均与行为意向正向相关,而只有决策便利对消费者重复购买访问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只有受益便利显著影响消费者重复购买花费。Colwell等[14]在验证所开发量表的法则效度时,采用来自加拿大高校的201个本科生样本研究了服务便利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数据显示服务便利和顾客满意之间显著的正向相关。
Chang等[18]用选定中国连锁餐馆4家分店的498份有效问卷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了服务便利和顾客满意的关系研究,在验证Colwell等[14]结论(服务便利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的基础上,他们得出:感知服务价值是服务便利和顾客满意的关系的中介变量,而感知服务保证强度会调节服务便利和顾客满意间的关系。Chang等[17]研究了台湾地区休闲行业背景下服务便利和行为意向的关系,以及顾客满意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他们使用来自台湾地区前三大城市三个健身俱乐部的443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情景下只有服务便利中的受益便利、售后便利两个维度会影响消费者行为意向,而顾客满意部分中介服务便利和行为意向的关系。Aagja等[15]对Colwell等[14]的研究在印度情景下进行了重复,他们收集了326份有效问卷验证了SERVCON量表在印度食品杂货零售店的适用性,并提出将消费者感知服务便利作为一种市场细分标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服务便利的后果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也比较局限,国内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由于对服务便利的后果影响研究始于验证量表法则效度构建的法则网络(nomological network),所以大多数后果影响研究都是探讨服务便利的近果(immediate consequences),如行为意向,顾客满意等变量,或是研究服务便利和行为意向、顾客满意关系的中介或调节因素(见表2)。
2. 服务便利的前因变量研究
Berry等在他们的开创性研究中也提出了消费者服务便利感知的前置因素,主要有服务特征、顾客特征、企业相关因素三方面。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便利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在此研究框架下展开的(见表3)。Seiders等[12]和Aagja等[15]都研究了购物乐趣和产品类别涉入度对服务便利的影响,结果都表明,购物乐趣与服务便利的五个维度都有正向关系,产品类别涉入度只对决策便利和受益便利有显著影响。另外,Aagja等[15]还研究了竞争强度、近期交易数量、退换货经历等因素对服务便利的影响。
国内方面,郭国庆等[19]首次对服务便利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Berry等提出的服务便利测量问题为基础,结合超市背景开发出了服务便利的测量量表,进而研究了消费者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服务便利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可以使消费者对决策便利的感知产生显著差异,而年龄和收入水平则不会使消费者对任何一种服务便利的感知产生显著差异。乔均等[20]根据Berry等提出的研究框架,定量研究了在商业银行背景下(以江苏商业银行为例),企业相关因素(CRF),即服务环境、消费者信息、公司品牌、服务系统设计,和顾客特征(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差异对消费者服务便利感知差异的影响,得出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对部分便利维度有显著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服务便利的前因变量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主要在顾客特征和企业相关因素两个方面,顾客特征的研究局限于一些基本的变量,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等,企业相关因素也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比较零散,也没有学者探索服务特征对服务便利的影响。
3. 服务便利的其他研究
一些学者将服务便利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如Seiders等[16]的研究表明服务便利会调节顾客满意和重复购买行为间的正向关系,Nguyen等[21]探讨了服务便利对服务质量和其分维度(互动质量、服务环境质量、结果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便利的其他方面,如Jones等[22]研究了位置便利对满意—重复购买行为间关系的影响,Collier[23]研究了感知便利对交易速度、信任以及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服务便利进行了其他角度的分析,郭国庆等[24]首次将国外服务便利理论引进国内时就进行了理论创新,将消费者的便利需求分为购前便利、购中便利、交易便利和购后便利四种类型,并将此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为零售企业满足消费者的便利需求提出了具体措施。李业等[25]将服务便利理论应用到B2C服务中,把网上购物的服务便利分为决策便利、接近便利、交易便利、支付便利、配送便利和售后便利六个阶段并进行了分析。
四、主要结论及其启示
本文认为,服务便利之所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可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两方面找到原因。就提供者而言,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服务模式日趋标准化,使得基于产品或服务成本的竞争优势日渐衰退。换言之,众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服务营销方面的极力推进,使得在同行之间在成本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因此,再靠价格战、广告战等已很难取得竞争的成功,京东商城、国美、苏宁三家企业价格战的败局就是明证。而在倡导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尝试如何通过向购买者提供便利来赢得竞争优势。就购买者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时间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在意产品的价格,但却十分在意服务的便利。也就是说,众多的购买者在由“价格导向”转为“便利导向”。因此,服务便利在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服务便利这个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的论题,才逐渐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
在营销领域中学者们对服务便利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有关服务便利研究的文献迅速增加,且令我们欣喜的是,许多学者围绕着服务便利问题都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讨,使我们的视野有所开阔,明确了一些概念,得到了一些结论,这些基础足以启发我们继续在服务便利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既有概念性的研究,也有实证性的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既有对服务便利前置因素的探索,也有对服务便利后果影响的研究,以前置因素的探索居多;既有在服务行业背景下的研究,又有在产品零售背景下的探讨,以服务行业做背景的研究为主;既有采用定量问卷调查方法的研究,也有借助于定性访谈方法进行的研究,以定量方法居多。基于目前有关服务便利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见解:
首先,对于服务便利的定义、扩展和操作化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也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服务便利是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使用服务时对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的感受程度。它是一个形成性的二阶构念,由五个一阶维度组成,即决策便利、渠道便利、交易便利、受益便利和售后便利[9,12,14]。Berry等提出的测量服务便利的条目和Seiders等[12]开发的SERVCON量表在测量服务便利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学者们可结合特定的营销环境和行业背景加以修正和完善,广泛应用于服务营销、服务管理和服务便利的研究。
其次,服务便利在感知服务价值、顾客满意以及行为意向中所扮]的角色,也已经得到前人研究的充分支持,只是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业情景下结论稍有不同。换言之,服务便利和服务绩效之间具有比较清楚的逻辑关系。针对某种特定的服务,服务便利中的一个或几个维度对感知服务价值、顾客满意以及行为意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最后,对服务便利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方兴未艾,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费者特征、企业相关因素和服务特征等方面对于消费者服务便利感知的影响。现有研究所涉及的前因变量包括购物乐趣、产品类别涉入度、消费者人口特征、服务环境、消费者信息、公司品牌和服务系统设计等,但是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够深入,而且缺乏系统的研究框架。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只是零碎的检验了服务便利的部分影响因素,却没有在一个理性的框架或顺序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会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外部效度,即研究的实践意义。
任何研究的价值都必须在现实或将来的实践中得以体现,无一例外,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学术圈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德鲁克讲:“管理是个实践。”学术界对企业问题、营销问题的探讨都应顺应时代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多结合国内的实际,国内企业的实践,对服务便利的研究也应如此。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我国发展的背景,我们认为,未来服务便利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积极推进服务便利的实证研究。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服务业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仍偏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7.3%,2000年为34.8%,2011年为43.1%。为了更有效地扩大内需,中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由于近年我国GDP每年都维持8%以上的增速,因此未来四五年间,服务业年增率要维持10%以上,才有可能让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这一水平。我国正在经历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势必会使得服务营销、服务便利等成为营销学界的研究热点。中国营销学者应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服务便利的研究还很少,迄今为止,实证文献仅有两篇。据此,我们认为,服务便利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国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理应引起国内同行的更多关注。
(2)不断完善服务便利测量量表。Seiders等[12]开发的服务便利量表需要在其他情景下进行验证,包括国家,行业等其他权变因素[15]。尽管国内学者郭国庆等[19]、乔均等[20]对消费者感知服务便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尚没有对特定情景下的服务便利量表进行单独的信效度检验的研究。另外,中国情景下特定行业的服务便利测量量表开发和实证检验是服务便利研究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服务便利构念进行准确的测量是研究服务便利与其他变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3)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现有的实证研究多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较为方便的收集到大样本的数据,但也其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受限于单一情景,难以控制变量等,也很难对服务便利的前因后果作深入的探讨,未来可以考虑用实验方法对此弥补。此外,鉴于消费者对便利的感知和需求是变化的[26],截面研究不能够反映,因此本文建议今后的实证研究可以用历时研究来描述、探求服务便利的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诊断提供便利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企业评价提升服务便利有效性。
(4)深入全面的探讨服务便利的前置因素。从已有的文献看,服务便利对服务绩效影响的研究比较充分,即更多的是把服务便利当作一个有用的解释变量,而对服务便利的前因变量中的研究还在比较浅的层面上,仅研究了少数几个消费者特征和企业相关因素对服务便利的影响。未来可以探讨职业、地理位置、时间压力、同理心、消费频率、消费经历等消费者特征对服务便利的影响,进而将某些特征作为市场细分的变量。另外,服务便利的前置因素中企业相关因素的研究也有待加强。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可能需要聚焦于不同的服务便利维度来获得竞争优势[27],对于特定的服务企业为了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感知服务便利,将重点放在哪几个服务便利的维度也是未来需要考察的问题;还可以横向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情景下消费者对感知服务便利的差异。服务特征对服务便利影响的研究也还缺乏必要的探索,考察无形性、不可分离性等服务本身的特点[35]是怎样影响服务便利,也能使我们深入了解消费者对服务便利感知的复杂现象后的机理,学者们可在这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
(5)更多的关注服务便利、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服务评价的影响。如前所述,服务便利是消费者对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之一,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服务绩效。因此,在特定的情景下横向比较服务便利、服务价格、服务质量这些影响服务绩效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准确地理解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在服务便利方面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从而为企业灵活应用服务便利原理,取得更佳营销绩效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Tom J. Peters. Re-imagine: Business Excellence in a Disruptive Age[M].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2003.
[2] Berry,L. L. Cultivating Service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1):128-137.
[3] Seiders,K.,Berry,L. L.,Gresham,L. G. Attention,Retailers! How Convenient Is Your Convenience Strateg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41(3):79-90.
[4] Copeland,M. T. Relation of Consumers' 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 Method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3,1(3):282-289.
[5] 郭国庆,王霞,杨学成.营销科学的新论题:便利[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46-48.
[6] Anderson,W.,Thomas,Jr. Convenience Orienta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J]. Joumal of Retailing,1972,48 (3):49-71.
[7] Yale,L.,Venkatesh,A. Toward the Construct of Convenience in Con-sumer Research[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86,13(1):403-408.
[8] Morganosky,M. Cost-Versus Convenience-Oriented Consumers: Demographic,Lifestyle,and Value Perspectives[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986,3(1):35-46.
[9] Berry,L. L.,Seiders,K.,&Grewal,D. Understanding Service Conveni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3):1-17.
[10] Mohr,L. A.,Bitner,M. J. The Role of Employee Effort i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Transac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32(3):239-252.
[11] Brown,L. G. Convenience in Services Marketing[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1990,4(1):53-59.
[12] Seiders,K.,Voss,G. B.,Godfrey,A. L. &Grewal,D. SERVCON: Developing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Service Convenience Scal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144-156.
[13] Jarvis,C. B.,MacKenzie,S. B.,Podsakoff,P. M.,Mick,D. G.,& Bearden,W. O.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struct 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Model Misspecification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2):199-218.
[14] Colwell,Scott R.,Aung,M.,Kanetkar,V.,&Holden,A. L. Toward a Measure of Service Convenience: Multiple-Item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Test[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8,22(2):160-169.
[15] Aagja,J. P.,Mammen,T.,Saraswat,A. Validating Service Convenience Scale and Profiling Customers: A Study in the Indian Retail Context[J]. Vikalpa: 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11,36(4):25-49.
[16] Seiders, K., Voss, G.B., Godfrey, A.L., Grewal, D. Do Satisfied Cus-tomers Really Buy More? Examining Moderating Influences in a Retailing Context[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4):26-43.
[17] Chang,Y. W.,Polonsky,M. J.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Types of Service Convenience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in a Taiwanese Leisure Setting[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1,31(1):107-118.
[18] Chang,K. C.,Chen,M. C.,Hsu,C. L.,Kuo,N. T. The Effect of Ser-vice Convenience on Post-Purchasing Behaviour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0,110(9):1420-1443.
[19] 郭国庆,杨学成.消费者对服务便利的感知:以超市购物为背景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06,18(8) :21-27.
[20] 乔均,彭秋收.基于CRF的商业银行服务便利感知实证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09,(5):52-58.
[21] Nguyen,D. T.,DeWitt,T.,Russell-Bennett,R. Service Convenience and Social Servicescape: Retail vs Hedonic Setting[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2,26(4):265-277.
[22] Jones,M. A.,Mothersbaugh,D. L.,Beatty,S. E. The Effects of Loc-ational Convenience on Customer Repurchase Intentions across Service Types[J]. The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3,17(6):701-712.
[23] Collier,J. E.,Sherrell,D. L.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rol and Convenience in a Self-Service Sett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0,38(4):490-509.
[24] 郭国庆,杨学成,何秀超. 服务便利理论在零售企业的应用——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的便利需求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6,9(2):52- 57.
[25] 李业,严明. 基于服务便利理论的B2C服务结构维度探究[J]. 特区经济,2006,(6):235-236.
[26] Anton,C.,Camareno,C.,& Carrero,M.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s' Switching Intention[J]. Psychology & Marketing,2007,24(6):511-538.
[27] Jiang,L.,Jiang,N.,Liu,S.X.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E-Service Conven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011,11(1):406-410.
Service Convenience: A Primary Review and Its Future Agenda
Tang Hanyu1,Deng Shijian2,Jia Miaolei3
(1. Market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2. Zhanjiang Sub-branch,
Guangdong Branch,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Zhanjiang 524043,China;3.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NUS Business School,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Basement B1-03,BIZ 2 Building,1 Business Link 117592,Singapore)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其归结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居苏中地区前列,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在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如市委倪士俊书记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指出:我市在关注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体系,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推荐就业7000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6万人,总量达27.5万人,转移率77%,有效整合大病救助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近27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78.5万人,覆盖率98.2%。全面推进了社会保障“成建制、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近10万人,基金备付能力达到30个月,城乡低保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五保供养金全部由市财政统筹发放,全年共计680万元,全年新建经济适用房6万平方米,安置房30万平方米。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市场价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部门,理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价格问题。
二、我市影响民生工作的几个突出问题。
1、物价上涨,低保人群生活难。目前在政府制定价格的商品服务中,绝大多数是涉及民生,在放开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中,凡是涉嫌垄断和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绝大多数是伤及民生的。一直以来,物价就是经济生活中最敏感的因素,特别从20__年下半年以来,尤其食品价格的上涨,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越来越脆弱,敏感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强烈反映达到数年来最高。
2、医疗价格虚高,群众看病难。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尤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休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据对小纪镇富民村调查,尽管政府实行了大病统筹,但仍5%左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低收入的普通老百姓反映的“三难”问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比较普遍,其中看病尤为突出,因为“看病”这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的生命权、健康权。几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已连续进行10多次大规模降低药品价格,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是滞后的解决当今我国物价问题的模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就业培训成本偏高,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难。近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每年都大幅度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农村劳动力不可忽视的贫困群体,需值得关注。据调查,我市农村低保中,有劳力无外出务工的低保户占60%,这主要因素是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如何加强农村低保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技术含量不高,收费低,但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社会举办的各类培训技术含量偏高,收费高,低保对象又难以承受。如参加各类养殖业、种植业培训班,一般人均交费500元左右,主要是生活费、车旅费等,培训费由政府资助。如参加高级技工和技师培训,一般交费都有二、三千元,热门专业收费更高。如此高的收费阻挡了一批想脱贫、想就业的农村贫困人的技能培训。
4、经济适用房建设速度不快,低收入家庭住房难。20__年政府投入5000万元建设了“春江人家”安居住宅小区。建成解困房4万平方米,580户已于20__年6月入住。20__年,政府投资1亿多元,在北城区开发建设6万m2经济适用房,解决了700户左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尽管如此,针对我市大量低收入家庭来说,经济适用房数量仍杯水车薪。另外政府在廉、租房保障方面,仅覆盖到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尚未达到省政府提出的将保障对象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房源较少,实物配租比较偏低,仅占已保障户的10%左右。在建房资金筹措上,仍要加大力度,特别在财政预算上要安排足够的财政预算资金;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部分用于廉租保障资金远远没有到位。
三、价格服务民生工作的几点建设
1、严格控制出台涉及群众生活的涨价项目。特别是 元旦春节将至,市场消费渐旺,物价部门要密切关注两大节日期间的市场变化,重点加强对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粮食、食用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成品油、液化气、煤炭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坚持实地采价,提高监测频率,增加监测网点,加强部门预测,切实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同时两大节日期间严格控制出台调价项目,原则上不出台或尽量少出台涉及民生的提价项目。确需出台的,要严格按照定价权限,切实履行定价程序,经市政府同意后,方可稳妥出台。要采取相关配套措施,把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落实到位。对特困家庭可适当以实物或定点购物券等形式进行救助帮扶。要进一步落实省20__年出台的《关于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提出我市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标准,要根据物价涨幅的变化,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不因物价过高上涨,降低生活质量,降低保障水平。
2、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缓解城乡居民看病贵、看病难。一是要改革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要调整药品价格管理形式,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仅限于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的药品及其他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少量特殊药品。政府定价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流通差率调控,由经营者自我定价。二是药品价格管理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要规范销售费用率和销售利润率,使经营者能够合理补偿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流通环节的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合并计算,实行差别差率,并逐步调整流通准确率总水平。三是要加强药品市场价格监督和检查进步明确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药品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医疗机构有义务向患者提供各类药品使用的查询服务,实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制度。同时加大查纠药品价格违法行为的力度,切实维护患者的价费权益。针对新型合作医疗低水平、门槛高、报销比例不太大等制度缺陷,要逐步建立与新型合作医疗相结合的特困医疗求助体系,确保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扶对象等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模型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产品质量观向服务质量观的转变,学生评价高校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生满意度测评正是基于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观,并站在学生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的新的研究维度。
一、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到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1. 高校教育服务概念界定
由于高校教育的复杂性,很难对高校教育服务做一个统一的定义。马万民(2004)提出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其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其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陈士俊等从产出的角度把高等教育服务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利用教育教学资料,来促进教育消费者所获得的显性和隐性收益的组合。[1]高校教育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因此广义的高校教育服务应该涵盖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即包括面向社会各领域的教育服务和面向学生的服务。狭义的高校教育服务特指面向学生提供的服务,包括核心服务和辅助服务,这种活动能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智力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促进其人力资本的增值。
2.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区别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具有投资和消费性的服务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是经济学的产物。教育产品质量观在我国长期占领了主导地位,特点是把经过培养的学生看做是高等的“产品”,观察教育质量的视角锁定在高等教育过程上。诚然,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流向劳动力市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从这个角度上分析企业确实是高校的需求方,是高校学生产品的顾客。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交易行为。另外,从产品所有权角度分析,高校不能像企业对产品拥有所有权一样占有学生本人,一个组织不能向另一个组织出售不属于本组织的产品。通过以上分析,显然高校教育产出的服务观更具合理性。
二、顾客满意度模型及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卡多佐(Cardozo)在1965年发表的《消费者努力、期望与满意的实证研究》中首次提出消费者满意度的观念,他认为消费者满意度会影响其再次购买行为,并会有其他相关行为发生[2]。此后,顾客满意度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瑞典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SCSB);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是以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原形建立的,但增加了感知价值结构变量。欧洲顾客满意指数(ECSI)增加了形象结构变量,去掉了顾客抱怨,将感知质量分成两个部分:感知硬件质量和感知软件质量。[3]美国Noel-Levit公司在1995年制定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活动量表,覆盖860所各种类型院校,调查对象包括675000名学生[4]。英国也在2005年开展了国家范围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157000学生参与此次测评,占到全英145所高等教育院校279000应届本科毕业生的56%,129个学校的反馈率超过50%[5]。
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中应用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思考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评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政府直接参与评估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和主持所有的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负责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其局限是,评估主体单一化导致评估效率低下,缺乏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角度看问题;评估标准统一化,影响评估的科学性;政府评估专业性不强,导致评估丧失准确性。第二种是目前很盛行的大学排行榜,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自行进行的自由性评价。从目前这些机构的科研实力等方面来看尚未树立较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很低,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借鉴国外顾客满意度测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为高校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完善评估体系。顾客满意度测量是完全站在顾客的角度去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这与当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
2.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通过高校顾客满意度测量可以发现各项工作中的缺陷,有助于各项工作的改进,并且通过测量结果,高校可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明确自身不足,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增强竞争能力。
3.增强高校办学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竞争局面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管理使我国的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随着目前各类办学力量的介入,高等教育投资成分发生了变化,争夺生源已是各校热切关注的问题。这就倡导高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改变师生关系,从而赢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拥护,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最终培养一批忠诚顾客。
4.引导高等教育顾客的理性消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办学自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学校的改革也将以提高顾客(学生)的满意度为前提,导入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将有利于引导高等教育顾客的理性消费[6]。
在国内,全国范围的由非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尚不存在,但是已有学者开始探索区域性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比如欧阳河等制定了《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量表》[7]。研究重在探讨各个层次学生满意度差异、分院校分专业的满意度以及量表中学生满意项目和不满意项目,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对策。这是满意度理论在高等教育测评中的具体应用,但还仅仅是局限在对大学生满意或不满意的统计分析上,顾客满意度理论及其测评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未推广开来,尚处于摸索阶段。
参考文献:
[1]曹军,赵雄辉.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0.
[2]刘武,李海霞等.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基于辽宁省的数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24(4):59-65.
[3]刘新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0 4 .
[4]韩玉志.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6(5):62-65.
[5]2005 N 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 [EB/O L].
关键词:殡葬礼仪;反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新趋势的推动下,出现了微课、MOOC、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了教学模式,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环境。
翻转课堂又叫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近年来,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与思索,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借助微视频、电子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变革,形成“课前自学+课中解惑”的新模式,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展示等形式根据学生特征实现知识的内化,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应用路径
殡葬服务礼仪是生命文化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翻转课堂是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中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MOOC、微课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模拟展示等手段来检验,再通过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完整的课堂内容及理论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应用型高职教育的实际和要求。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布置明确的知识要点,将课程的难点、重点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类似清明大型公祭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殡葬服务礼仪在殡葬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认可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
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丰富教学内容非常有效。课前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课堂上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1)答疑解惑
教师先通过询问,采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难问题,包括在自主W习过程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模拟展示中出现的漏洞以及在线讨论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并重点关注焦点问题。可以从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体会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小组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方式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小组合作。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动交流并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模拟展示
以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告别仪式”模块为例,通过课前对仪式基本流程和前期准备工作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上模拟告别仪式的主持。通过模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技能的舞台。在模拟展示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控制好展示时间。
(4)过程式考核
翻转课堂要求通过过程式考核模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每个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并对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式考核,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并强调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的体现。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教学模式变革为体验式的交互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转变思路的基础上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热情投入新方法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转变教学的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在“助学者”的新角色上。同时,微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模式的有效融合,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因此,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三、结论
【关键词】中职专业英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实践
一、研究的前提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世博会,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英语既是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英语课之一,也是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将来从业必需的知识储备之一。按照《旅游服务与管理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掌握基本的旅游服务用语,通过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在旅游服务岗位用较为准确流利的英语为客人服务。目前我校的课程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制定的,就现阶段旅游市场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看,现在所应用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指导性不强,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其顺利就业铺平道路,我们就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拟进行改进研究。
二、目前我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传承“学科本位”。长期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加上缺乏对所教专业的岗位经验,对岗位知识和相关专业业务流程陌生,并缺乏对旅游经营行业就业信息的及时了解等因素,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导致目前这种重讲授,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而大量的术语和专业特定内涵的信息也让学生不知所云,使得教和学都处于莫衷一是的局面。(2)因专业英语课时非常有限,仅有一个学期,而学习内容较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堂英语课中,综合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广而不精”,其结果是侧重语言知识系统性的教学,而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方面却无法顾及。(3)由于对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对未来和就业前景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见性,学生没有认识到此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他们专业技能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他们以后不会去涉外服务部门工作,学不学或学的好坏意义都不大。(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此课程的检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是期中和期末的口试和笔试的检测,而旅游英语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目前的考核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职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差,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以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容易挫伤同学们的积极性。(5)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实习对于职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渠道。我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近年来一直不能保证其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符合行业要求也无从考察,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无法体现出在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就业优势。鉴于以上的问题与矛盾,我们就《旅游服务与管理英语》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如下的探究。
三、研究内容
围绕市场对旅游行业的要求开展具体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就业过程持续发展所需的英语基础技能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具体如下:(1)课程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个方面设立基本要求。课程模式设置以“能力为本”,课堂教学加大听说能力的培训,多进行场景教学,明确掌握相关语言学习目标。(2)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我校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服务与管理英语》。本书编写紧扣旅游业的特点,涵盖了旅游的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等内容,强化了行业的规范用语。根据我校学生的基础,未来就业的可能方向,我们将旅游管理、销售方面的内容删除,强化细化饭店服务、 导游服务等内容,本着以“实用为前提,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始终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另外,我们也建议学校将目前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为一年,周课时四节,使学生能系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技能,从而获得一定的实际岗位应用能力。(3)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职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议学校与规范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学生能边课堂学习边参观边实地见习和实习,学习与实习循环周期缩短,多次实施不同学习目标循环实习周期,改变目前这种课堂教学全部完成后,学生到相关旅游企业实习一周或几天就算完成任务的局面。第一,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旅游英语专业基本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第二,教学方式:突出“能力本位”,合理使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具体岗位的语言表达能力、旅游服务意识、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形式:一是合作教学法:采用不同人数的小组对话、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现场教学法:凡有外来人员参观学校时,由本专业学生负责接待介绍,在班级上课时用英语演示,全班同学学习、分析、提高,并完善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三是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景点或饭店现场,进行角色分配,以各组为单位演练小组学习、讨论成果,将教学内容融合在角色的扮演中,进行组间互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互尊重,服务为本的意识。四是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观看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及学生演示的录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以总结经验得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五是模拟仿真教学法:带领学生去本市博物馆、东门等旅游景点实地教学,然后让学生现场推销自己给景点游客导游。以实践检验学生的岗位技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应用能力。实施上述种种教学方法 ,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具备岗位实际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个人和他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这个职业与人沟通,为人服务的基本能力。(4)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最好方法,良好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给学生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还可以不断的激励和调整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将终结性和单一性的教学评价变为动态的、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评估方式。多元性的表现:包括有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英语演讲、团队活动、实习报告等,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减弱了终结性评价的分量。动态性的表现:加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分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见习实习表现出的岗位意识,岗位素养和岗位技能等,培养锻炼学生终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四、研究成果
从学生日常学习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的加强和删减,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在测评方法上的多元性的使用,减轻了学生的困惑,明确了学生的岗位技能目标,加强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由于我们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时间只有三年多,本专业就业学生样板数据非常有限,还无法得出比较全面可靠的结果。作为我校省“十一五”的课题研究,我们会继续跟踪尝试,对职校教改的进行不断尝试,添砖加瓦。
参 考 文 献
[1]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金华市科协2015年课题“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
科普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宣传科普知识,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1]。
高校拥有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最为自由、活跃、有效的环境,有义务承担起推进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2]。而大学生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解决社会居民、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
本项目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总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因素,发现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从政府、高校以及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研究内容为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方法及对象如下所示:
(一)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调查
以金华、宁波、温州、杭州、台州、衢州、丽水等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以期获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研对象的个体基本情况,其中包括调研者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当过干部、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等等;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运用李克特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作答。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回答。
(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调查
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问卷调研法,内容涵盖两部分:一部分以个体基本情况为主,内容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调查,同样按照李克特量表法将问题的答案(“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被测的实际情况与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越符合[3],即该观测变量所反映的情况对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影响越大。
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9份,通过对回收的389份问卷初步检查,发现有1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或者数据有误被踢除,保留有效问卷375份,有效比例96.4%。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A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双边量分析或多边相应量分析等。
在37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2份,占48.53%,女生1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47%;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21、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2.4%、34.4%和28%;被调查者的专业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占51.5%,大一学生占21.9%,大三占18.7%,大四占8%。
被调查样本中,44%的学生表示当过学生干部;98.7%为住校生,寝室室友人数不一,有4人住一个寝室,也有5人、6人。从家庭年收入看,2万以下占6.7%,2-5万的占23.7%,5-10万占45%,10-20万占18.4%,20万以上占5.9%;从被调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初中文化程度都占比最大,母亲初中文化占48.5%,父亲初中文化占47.6%。相比较之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比例略高于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父亲略高于母亲。
3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
调查中发现,仅有28.4%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学习后有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这与学校、社会的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在问及为何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时,“锻炼自己”(78.3%)、“帮助他人”(75.4%)、“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46.7%)、“结交朋友”(38.7%)、(25.7%)是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无聊,打发空余时间”。至于为何从未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时间,另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三个月的占61.3%,三个月到半年的占30.5%,半年以上的只有8.2%。究其原因,大多认为“没有系统培训难度有点大”“占用的时间比较长”“组织比较松散”“失去新鲜感”等,可以看出,科普志愿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相关性分析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对“是否参加过科普志愿者活动”以及“参加科普志愿活动持续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二)科普志愿活动形式多样,组织化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类型包括敬老院科普活动(23.5%)、社区科普活动(19.2%)、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8.7%)、支教服务(13.3%)、医疗卫生保健服务(10.7%)等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大体上是由学校或者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个人独自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很低,仅占0.9%。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集体性和组织性较强,个人主动性弱的特点,这些科普志愿者往往都是被动参与者。
(三)科普志愿服务信息获得渠道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学校有哪些部门或者社团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52.6%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的宣传,40.1%的是来源于同学或者朋友的介绍,自己主动寻找的只占1.3%,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其他途径,比如科协等社会机构的宣传组织。
4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为提高模型分析结果的精准程度,运用了SPASS20.0软件对反映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933>0.5,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概率P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是可以的。
在分析出的4个因子中,激励因子、物质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不相关,而学校管理、社会环境2个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有显著正相关。
(一)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因子包括了战略规划、服务培训以及配套措施三个方面,与问题“学校对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有整体的规划和落实步骤”、“学校制定了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志愿者都知道组织的宗旨和社会职责”、“学校制定了明确的科普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学校为成员建立了多种培训渠道”、“学校对每次培训都会进行评估、跟踪”、“学校制定了配套政策或措施,解决了自己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自己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校和志愿组织会帮忙解决”相关性较强。
回归结果显示,学校管理越有成效、体制越健全,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这与目前科普志愿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流动性大等特征有关,说明学校是否重视科普志愿服务、宣传是否到位、保障体制是否健全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子包括“学校有科普志愿服务的氛围”、“科普志愿服务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宣传”、“科普志愿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普志愿者的行动能够得到尊重”、“科普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评价”。
回归结果分析,科普志愿服务的环境越好,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就越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访谈中,有学生表示“有时我们的行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导致很多成员都没有了积极性”。这说明,社会评价会影响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志愿服务认同感的建立。
5 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命军,而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培育、支持和保障力度;打造并宣传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推动科普志愿服务的可持续。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科普志愿服务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科普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其次,对科普志愿者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保障其社会地位;再次,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扩大影响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保障,为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
同时,可以建立科普志愿活动“储蓄制度”,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爱心储蓄循环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活动反馈等信息等登记并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帮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如台湾地区《志愿者活动法》就有类似的规定:“志愿者活动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4]。
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如建立科普馆、科普网站、科普画廊、科普报刊、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电影等。
(二)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形成良好氛围
作为高校,在推动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如组建校级统一的、规范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科普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等。如吸收各学科、各专业的人才,根据他们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分类组队;可以建立宣传网站,制作个性徽章等,
第二要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包括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组织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志愿者的培训。针对指导老师,主要是经验交流,并且将指导老师的的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对于组织管理者,主要针对其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其工作业绩进行记载,归入学籍档案;而对于志愿者,主要通过开设科普志愿者服务相关培训课程来提高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奖惩机制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志愿过程中“逃兵”现象,比如可以与课外实践学分挂钩,对于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奖学金等,并设立优秀志愿者奖、优秀团队奖等;对于临时脱逃、服务过程中懒散等,要给予警示。
第三加强宣传,定期组织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利用网络、广播、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普志愿服务,但不知道从哪获得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分级责任制,校、院、专业、班级,层层落实宣传工作。同时,要多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能通过活动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人层面: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的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体制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仅需要在校大学生提高科普志愿服务的意识,更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乐于奉献、互助友爱、勇于进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唐金同.科普教育基地志愿者队伍动员机制建设初探[J].大众科技,2014(3):172-175.
[2]袁荣,刘博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2011(8):97-98.
[3]翟军亮,吴春梅.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普研究,201492):23-3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
解决高校辅导员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高校辅导员角色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与其他的教师并没有区别。
1.高校辅导员应当作为一个新的行业被提出。高校辅导员从事的行业既非专业化的教师也非专业化的管理者,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有一套专门的体系和理论支撑。
2.对辅导员应当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待遇的提高
在数量上《教育部第24号令》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由于辅导员工作量非常大,整天都陷入繁杂的工作之中,因此增加辅导员的待遇是改善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基础。
(三)高校辅导员理念的转变
1.体现在辅导员职能的转变方面。传统的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仅仅是“管”学生,辅导员不只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疏导者、学业前途的指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
2.对学生的工作要从管理到服务。近年来由于辅导员职能的多元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实现人本管理。
3.对工作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新时代要求辅导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工作条件,在工作中不断寻求新的方法和内容。
(四)国家应为高校辅导员队伍提供条件保障
《教育部第24号令》规定:教育部设立了“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这些条件的规定为辅导员提供了培训和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升职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知,专业化、职业化、学科化、人文化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未来的趋势。
专业化指的是学科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整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也就是要使高校辅导员从普通职业,根据一定的专业特点和标准,不断提高从业能力,争取专业地位,最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
职业化指的是使辅导员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地位。辅导员的职业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专门的职业,要有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制度。
学科化是辅导员建设专业化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辅导员建设尚未成为一门学科,没有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
人文化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辅导员以人文关怀,满足辅导员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培养辅导员的团队意识、竞争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高校辅导员建设新模式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临界面,他们的思想可塑性较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是集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教育规律和理论、科学发展观于一体的。一项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行业是IT行业,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大部分的学生将目标锁定在微软、华为等著名企业上;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值也很高,大部分希望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策划人员等,然而这种情况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大学生希望就业的城市依然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从而造成这些城市人才过剩,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在一些小型不发达的城市却人才缺乏,这样会加剧我国的两极分化。高校辅导员应当对学生在入学的初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动员大学生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当代学生面对全球经济和文化多元问题的境况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队伍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在高校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翔.高校辅导员建设新议[J].东疆学刊,2007,(01).
[2]白逸仙.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J].陕西教育
(理论版),2006,(08).
[3]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