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危机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危机的特征

第1篇

一、财务危机国内判断依据

财务危机包括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丧失支付能力以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等经济现象,它是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财务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如果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识别危机信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化解危机,回到正常的财务风险阶段,反之,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加重,并最终导致破产。按照这一理解,企业的财务危机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能仅仅发生了暂时的流动性危机,只要有外部资金注入就可以渡过难关,重的则是经营失败和破产清算,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很多属于中间状态企业财务危机。

在国内,学者们将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ST)作为其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判断依据,本文认为该依据是合理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限制,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只能通过企业财务年报的形式获得微观数据,而只有上市公司才会定期公布其财务年报,因此,能够分析的企业一般也只能是上市公司。第二,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就会被“特别处理”,一个是上市公司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为负值,另一个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小于其股票面值。这两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均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可以作为界定危机的依据和标志;第三,上市公司在我国是宝贵的“壳资源”,当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后,其市场价值会大幅缩水,这就给那些想上市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的资本提供了“借壳上市”的可能性,即外部资本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对于那些被ST的上市公司而言,已经属于实质破产。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ST”涵盖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各个层面和阶段,可以作为危机发生的判断依据。

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一般模型

财务危机预警是指在选择一组对企业财务危机影响较大,与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整理与分析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作出判断,并提出纠正措施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风险分析、程度判断和对策制定四个阶段。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财务危机预警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模型进行:

(一)单变量预警模型 该模型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指标,然后依据该指标进行排序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预警。根据Beaver(1996),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收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之比以及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这三个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其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二)多元线性预警模型 该方法为了克服单变量分析的片面性,根据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一个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综合性指标。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时,一般会以以下五个变量作为基础:留存收益/总资产、权益市值/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以及销售收入/总资产。

(三)逻辑回归预警模型 该方法进一步克服了线性模型对于因变量分布假设的局限性,使用对打似然估计法对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拟合结果直接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于0.5,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反之则意味着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四)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相对于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样本的要求更低,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因此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再加上运算快捷,容错性较强,该模型一经出现就迅速应用到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中,但是该模型存在黑箱,对某些处理过程不能很好地说明,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旅游上市公司行业特征分析

(一)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不适宜大样本分析 目前,我国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综合类、景点类和酒店类等三种类型的旅游公司,涉及到旅游社服务、旅馆服务、景点经营、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娱乐服务等多种产业,因此其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各大网站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相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讲,其上市公司的数目较少:截止到2013年,东方财富网统计旅游酒店类上市公司有30个,新浪财经网统计有23个,而凤凰财经网统计只有18个。可见无论是以哪一个数据为准,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都较少,这就意味着无论是logistic模型,还是神经网络模型,都不能用来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分析,因为这两个模型对于样本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大样本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模型的估计精度,反之,像旅游类上市公司这样的小样本则无法满足其对精度的要求。

(二)经营多元化特征明显,经营波动剧烈,线性预警模型无法提供全面准确信息 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特征明显,这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内部的多元化经营。以首旅股份为例,2013年首旅股份经营涉及旅游服务收入、景区收入、展览广告和酒店四个板块,其中,旅游服务收入占比最高,而展览广告收入占比最低;(2)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以新都酒店为例,2013年新都酒店的收入包括:食品销售收入、租赁收入、餐饮收入、客房收入、商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像这种多元化经营的状况并不是个别旅游上市公司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依据单个指标或有限的几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判断。

此外,根据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波动性的分析,还发现其经营状况波动剧烈,以资产收益率为例,2005~2013年间,3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围绕0上下波动,即使在相近的年份也会由盈利变为亏损,经营状况极不稳定,更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一年之间从2%跌至-40%,这种极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就意味着传统的线性预警模型已经无法满足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需要。

(三)公司经营状况严重分化、兼并重组频繁,企业财务危机频现 从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来看,一方面,黄山旅游、中青旅游、宋城股份等的每股收益率均在50%以上,全聚德每股的收益率则高达70%。而另一方面,ST张家界和ST东海仍然处于“特别处理”的状态,每股收益率为负值。此外,从公司市值来看,中国国旅、东方明珠的市值都在200亿元以上,而大连圣亚的市值还不到15亿元,这充分说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分化,财务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也正是由于严重分化的财务经营状况,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根据相关统计,其资产重组率达到了80%。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规模较小,容易成为外部资本借壳上市选择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使得外部因素特别是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等对旅游业的打击较大,因此其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也显得格外重要。

四、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一)预警指标选取 由于旅游类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特征较为明显,在选取预警指标时,本着全面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四个基本原则,从偿债能力、资本结构、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等六个方面来描述其财务经营状况,下面分别予以详细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的核心部分,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它集中体现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较高,但是速动比率较低,那么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也不高,因此,速动比率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讲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更好度量。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其主要描述了企业债务性资产的比例,该指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因为企业的债务性资产比例越高,企业在破产清算时需要承担的清偿责任就越大。反映企业利息支付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该指标一般大于1,而且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偿还负债(利息)的能力越强。

(2)资本结构指标。包括:长期负债与长期资金之比,其中长期资金为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和;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资金结构合理性的常用指标,可以依此判断企业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该比率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反映了企业没有很好的利用财务杠杆;反映企业负债合理性的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如果其比值过小,表明企业负债超过了合理界限,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则意味着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指企业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即每一元固定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其衡量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的过程,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和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总资产周转率,指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增长能力指标。包括:反映单位公司股权的利润增长程度的单股收益率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横纵向的比较,以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反映企业资产扩张能力的净资产增长率指标,计算公式为本期净资产总额/上期净资产总额,该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超过10%,则认为企业发展状况很好,基本没有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5%,则认为该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存在着爆发严重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该比率在5%到10%之间,则认为该企业存在着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5)盈利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即通常所说的资产回报率,其中,息税前利润等于净利润、利息费用与所得税费用的加总,与净资产报酬率相比,总资产报酬率从债权人和所有者共同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净利润率,指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它与净利润成正比,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反映了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股本回报率,指税前盈利与年均股本的比值,也适用于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比较以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指标。

(6)投资收益指标。包括:股息发放率,指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的比值,主要是针对普通股股东而言,即其能够从每股净收益中分得的利润;市盈率,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资者依据该指标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市净率,与市盈率类似,其值等于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比,该指标也是投资者选择资产组合形式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市净率越低,则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

(二)预警模型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的四种预警模型均不适合分析中国的旅游上市公司,本文基于第三部分提出的旅游行业特征提出使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灰色预测模型作为分析和预测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工具。该模型主要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其对样本数量和信息质量的要求较低,对于那样小样本,信息较少的对象尤其适合,而这正符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此外,灰色预测模型不需要对总体的结构方程进行预设,而只需要通过一阶方程来对变量的动态特征进行描述,因此比较适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收益率变动剧烈的个体特征。更重要的是,灰色系统理论认为模型预测所基于的原始数据也是现实世界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科学预测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还可以使用级比检验、残差检验、灰色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等方法对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

在使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得预测结果后,再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该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层析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设计权重时较为科学,通过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再对不同子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较为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高的权重,而对于那些较不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低的权重,这样就可以为选择总体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据。在确定好权重之后,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键是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的确定,这需要专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打分并形成判断矩阵,因此要求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深入讨论、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确定权重,尽量降低由主观打分带来的模型误差。

参考文献:

[1]王玲:《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王静:《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第2篇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特征 财政管理改革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环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即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和相关管理起到影响作用的内外环境的总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对财政管理改革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保证财务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微观和宏观的环境准确的掌握。

一、基于市场特征下财政管理改革的视点透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

(一)政策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通过国家和党的性质,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方面体现,其中政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会随着国家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的调整,所以事业单位要对国家和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允许、禁止、鼓励的财务事项准确的了解和掌握,进而保证其财务管理活动符合社会利益,取得国家和政府的支持需要对相关的法制系统内容和动态进行研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可以发现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政策环境在不断完善,而且越来越具体,已经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并强调控制环境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作用。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通过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区域的经济政策体现,其中除相关经济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外,如货币、收入分配、财政、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国家或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与意愿等方面也会对其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多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2009年超过5万亿美元,2014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随着GDP总量的增长,市场规模和消费者需求都在不断增大,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另外,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4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68518、83102、103874、117954、129143、140350(亿元),可见我国财政收入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而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多,国家对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数量需求和培养力度也将不断加大,这在无形中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不可忽视经济增长周期性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可见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主要通过区域内的民族特征、文化体系、价值观、教育水平、人文风俗等方面体现,其在渐进式的形成过程中,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经营者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的隐性特征决定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使事业单位不能准确定位不同阶段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例如现阶段社会文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的就业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

(四)科学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环境通过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体现,如开发新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转移和换代等,科学技术的性能决定,理想的科学技术环境可以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动力,所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现今的科学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尽可能消耗最少的时间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其内部生产力,进而提升经济效益。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信息技术等都得到了深化和推广,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了较理想的科技环境。

(五)教育环境

据资料显示,2010至2014年我国各类高校招生数量总和分别为1109、1166、1213、1698(万人);在校学生总数量分别为3105、3167、3325、3742(万人),可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持续深化。另外,据资料显示2008至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7%、2.9%、3.1%、3.7%、4.0%,2012年以后,我国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可见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我国进入“十一五”以后,逐渐认识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经费的投入不在完全以规模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地位的提升,是教育环境优化的表现。除此之外,为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财政、审计等部门利用其财务监督的行政职能,加大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有力的推动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落实,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这有力的推动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可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宏观教育环境方面,整体为其提供了可观的支持。

二、基于市场特征下财政管理改革的视点透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微观环境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主要通过经济活动、筹资渠道、核算体系、财务管理、绩效预算等方面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方面增加咨询、生产经营、对外投资等经济型业务,使其经济活动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另外,我国事业单位除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外,已经形成“财费税产社基科贷息”九元筹资渠道,使其竞争性和经济性得到强化,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理财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其服务能力的提升,但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例如还贷资金链管理、债务规模、经费管理等,可见其筹资渠道方面是优势和劣势并存。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相分离,收入、结转余结非别核算等财务管理操作逐渐规范的作用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地位得到有效的强化。除此之外,现阶段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开始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绩效预算,这对解决事业单位资源配置、财务监管、经费等方面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可见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结合经济环境作出了合理的调整。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

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的研究主要通过其资金来源渠道和成本费用两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事业单位各筹资渠道资金数量对比可以发现,政府财政拨款仍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主要通道,如人员、公用、专项补助的经费拨款等,但现阶段由于事业单位实际人数明显多于在编人数,而且在经费分配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公平、公正,使财政经费在虚增的同时,使用效率提升难度加大,事业单位现阶段虽有意识的增加事业、经营、其他等方面的收入,但收入比例改善效果并不理想。费用成本主要通过制造成本和直接支出两方面体现,事业单位由于其并不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所以在费用成本控制方面的主动意识较弱,即使近年来我国推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新高校会计制度,但费用成本管理方面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事业单位成本费用控制水平相对现代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事业单位在费用成本管理方面要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落实。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主要通过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筹集、调度和运用能力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方面体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通过三方面体现,一方面是领导素质,因为领导能否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能否适应理财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掌握相关制度等都会随筹资、资金分配等理财行为构成影响;一方面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如专业素质、管理手段、解决财务危机的能力等;一方面是员工理财素质,其要求事业单位所有员工都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推动其财务管理的逐步开展。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整体虽然对理财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财务人员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所以需要针对性的培训强化。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对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影响,并尝试通过全面、准确掌握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推动财政管理改革的开展和逐步落实,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结合环境的变化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彦兴,陈步高.基于市场特征下财政管理改革的视点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J].生产力研究,2014,09:48-51

[2]刘彦博.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危机 预警指标 因子分析 Logistic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为纽带,形成的由多个成员企业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经营和管理的复杂性,财务风险是其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因此,为增强企业集团抵抗风险能力,构建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外就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例如Fitz P(1932)和Beaver W.H(1966)构建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单变量模型[1],Altman在1968和1977年分别提出了Z值判定模型和Zeta模型[2-3],以Ohlson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采用条件概率模型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等方法[4]。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方法被引入,Kim H C(2002)以及Shin KS(2005)等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5、6]。国外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呈现多角化发展趋势。国内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针对一般性企业的财务预警问题展开的研究[7-14]。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鲜见。本文以沪深A股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界定为因财务问题而被特别处理即被ST的企业集团。本文第二节在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的3类特征指标和6类公司治理类指标建立了由28个指标构成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第三节对预警初始变量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鉴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自变量不用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使其有更广的适用度和其运用的成熟度,本文在第四节中选取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

二、预警指标与研究样本

(一)预警指标选取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初步萌生到程度恶化的过程,且其财务危机的迹象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一些敏感性财务或非财务指标的变化上反映出来[15]。本文根据预警指标满足客观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的原则,选取这些敏感性指标作为预警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除了选择五大类基本财务指标之外,本文根据企业集团规模庞大、涉及行业较多、投资多元化以及关联交易频繁等特征,以及结合国内外对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关系的研究,在五大类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关联交易次数,关联交易金额占总资产比重以及涉及行业个数)和6个公司治理类指标,共选择28个初选指标构建出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并为了进一步分析引入的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类指标对预警模型的作用,根据预警指标体系划分了三类预警初始变量:一是在企业集团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二是仅引入特征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三是仅含基本财务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10年被“ST”的企业集团和根据研究期间一致、行业类型相同或相近、资产规模相当和上市时间接近的原则与其配对的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各50家,其中剔除由于数据严重缺失或不合理的公司以及两年内就被“ST”及因其他状况异常而被“ST”的公司,研究样本共计100家。其中把2004年至2007年的70家样本作为模型估计样本,2008年至2010年的30家样本作为模型检验样本。

由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ST”处理的依据为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所以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被“ST”前三年的会计年度的数据。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

三、预警初始变量的分析处理

(一)预警初始变量的因子分析

本文为了去除预警初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减少预警变量个数便于模型的构建,分别对三类预警初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的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

通过因子分析,对三类预警初始变量分别提取出10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8、F9、F10,7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7*和6个公因子F1**、F2**、F3**、F4**、F5**、F6**,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6.21 %、75.43 %、75.1%。进一步对其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这三类公因子反映了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方面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关联交易、行业规模和公司治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预警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以提取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在构建模型前,先对三类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财务危机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在发生财务危机之前,财务状况是否就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均值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从表2、表3和表4可知:显然对ST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而言,三类财务危机预警变量的t检验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在企业集团陷入财务困境之前,财务危机企业集团在财务状况上就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这些公因子包含着预警财务困境的信息,因此可以运用这些因子建立预警模型。

四、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与检验

本文以由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因变量f为二元变量,对三类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5、6和7。三类因子变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较显著,说明它们有显著的解释能力。三类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分别见下式:

将检验样本代入所构建的模型,计算f值。选取0.5作为财务危机发生的临界值,当f>0.5时,判定该企业集团为财务危机企业;当f<0.5时,判定该企业集团财务状况正常。检验结果见表8。

五、结束语

本文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stic方法建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而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从效果上看,预警准确度令人满意,且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的预警准确率高于不引入的模型情况,说明企业集团的特征以及公司治理等指标包含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的大量信息。因此,本文所构建的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71015)

[参考文献]

[1]Beaver W.H.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in 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ed Stud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5(7):179-199

[2]Altman 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6(9):589-609.

[3]Altman E.I.Hadelman R.G.,Narayanan P.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 9(1):29-51.

[4]Ohlson J.A.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80,9(15):109-131.

[5]Kim H C,Pang S,Je H M,Kim D,Bang S Y.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ensemble[C].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02).2002,(2):278-289

[6]Shin KS,Lee TS,Kim HJ.An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 bankruptcy prediction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5, 1(23):127-135

[7]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 会计研究,1996,8(6):8-11.

[8]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 4(9):31-38.

[9]陈晓,陈治鸿.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J].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2000,3(9):7-15.

[10]肖智,张志恒,黄海生.粗糙集理论在财务危机预测中的应用[J].决策与参考,2004,3(7):48-53.

[11]熊志斌.运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对我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J].决策与统计,2008,14(3):32-34.

[12]杨毓,蒙肖莲.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企业破产预测模型[J]. 金融研究,2006,10(1):65-75

[13]宋新平,丁永生.基于最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经营失败预警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1):115-121

[14]董霞.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2010,11(9): 82-85

第5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 恶化

近年来,企业因财务风险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己屡见不鲜。但任何企业的危机都是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认识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的界定、成因及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的界定

关于何为财务风险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没有债务,则不存在财务风险。Altman(1990)综合了学术界描述财务风险的四种情形,分别为 (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

2.财务风险的特征。归纳起来,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2)全面性。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5)权衡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成因与内部成因。(1)外部因素。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它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的。这些因素有:市场变动;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2)内部因素。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它是企业的特有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在财务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二、财务危机

1.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顾名思义,处于财务危机状态的企业必然陷入了财务困境,这类企业要么连年亏损,要么经营不畅。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后,其财务危机是有程度之分的。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直至公司破产都属于财务危机过程。

2.财务危机的特征

(1)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2)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也有相当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3)多样性。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多样;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4)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3.导致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因素分析

使企业经营管理陷入财务危机的因素是值得探讨研究的,兹以“管理矩阵”表说明如下:

上市公司从管理矩阵来看,就像地球的经纬,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忽略某一环节就可能出现相关的问题。这些类别中所潜藏的财务危机问题有:自发性的财务危机(竞争力的财务危机);经济循环性的财务危机;经济政策性的财务危机;体制性的财务危机。

三、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任何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很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可见,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同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时点其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也有所不同。显然,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必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具有财务风险的企业不一定陷入了财务危机。因为,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必然面对;而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若能在有效期间内采取化解措施,就能降低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危机;若企业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危机 类型 特征 成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77-03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

综合各方面对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概念可以总结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的偿付要求和投资者的报酬要求),而引起的财务紧张和财务困难。财务危机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企业对合同违约、企业亏损、利润下滑、股价暴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行为的发生。

其实财务危机的界定可以从过程、属性或原因等多方面来确定,无论在理论或实务中都没有公认的规定。

二、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体制的转轨,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必须时刻警惕本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的危机问题。具有完备风险意识的管理者,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管理者,准确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对公司经理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其提前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阻止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进入破产清算或被收购兼并的境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将预测结果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指标,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民间审计机构来讲,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而招致的法律诉讼。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危机的类型和特征、预防作一个全面的分析,真正树立起财务危机的意识,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

三、财务危机的类型

一般根据惯例,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和对其处理程序的不同,通常将财务危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营失败。运营失败是指企业收入低于包括其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运营成本。如果企业的投资愿意接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有时甚至是负的投资收益率),并继续向企业投入资金,则这类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还没有处于财务危机中。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扭亏为盈,而投资者又不可能不断向企业投入资本,因此这类企业的资产就会逐渐减少,陷入财务危机,最终会走向关闭。

2.商业失败。商业失败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所使用的名词,特指那种没有经过正式破产程序的企业,但却以债权人不能收回全部债权(即债权人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为代价而终止经营的情况。陷入商业失败的企业虽没有宣布破产,但企业整体情况已经恶化,资不抵债,陷入财务危机中,实质上已经失败。

3.技术性无力偿债。“技术性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运营安排调度不当、资金周转不灵造成的。如果宽限一段时间,企业可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偿清债务,那么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如果这种技术性无力偿债同时又是经济失败的早期信号的话,即使是暂时筹资度过了目前的难关,但也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中,难免会一步步会走向失败。

4.无力偿债。与技术性无力偿债相比,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抵偿企业现有的债务,这至少说明企业有两种财务状况的可能性,即企业盈利能力或收款能力很差,企业无法采用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所获现金来偿付其债务本息;其次是企业缺乏必要的筹资能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筹集到偿债所必须的资金,而更严重的是这一状况可能并非是暂时的。

5.资不抵债。当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了。显然,这一情况要比技术性无力偿债严重得多,常常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但是,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破产。

6.正式破产。根据法律规定,因无力偿债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为正式破产。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同时出现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时,企业必定会破产。因此,破产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大于其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并且,企业无法筹集新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种极端的财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经法院裁定,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般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企业财务危机在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但这种表现可能并不是十分显著和明显的,有的甚至是潜在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逐渐积累,一旦急速发展,就可能马上陷入完全的财务危机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从实际看来,大部分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的表现都是基本相似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只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不一,所以这些财务危机特征的表现各有不同,或者更侧重于某项或某几项危机特征的表现。

按照财务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财务危机潜伏阶段、财务危机的发展阶段、财务危机恶化阶段、财务危机的最终阶段,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

五、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企业要想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主要表现如下:

1.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企业可能发现财务危机最主要的和最显著的征兆就是企业财务状况明显恶化。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突出表现在企业的营运资金供应困难、现金周转失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偿债能力明显减弱、收款能力不差、风险投资膨胀而投资收益日趋下降、企业费用和成本严重超支,等等。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彻底失败,它是企业最显著的危机信号,企业必须时刻严密监控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动,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经营状况的明显恶化。企业发现经营状况恶化到演变成财务危机虽然还有一定时期,但是如果恶化累积而没有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讲就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经营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额的非预期下跌、非计划的存货积压、市场占有率较大幅度下降、平均收账期延长、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企业自身交易记录恶化、经营管理制度混乱、客户大量流失、营销队伍不力、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等等。

3.财务制度管理混乱。企业一定时期出现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和财务控制能力低下,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的重要因素。

4.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如果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效率低下,就说明企业已逐步丧失其持续成长的能力,正在不断衰退。因为企业经营效率持续低下,说明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企业的资本和净资产等都不能增值。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指标,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危机。

5.经营环境明显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的明显恶化,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许多企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六、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很多经营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利润,因此不断的扩张成为成功企业的内在冲动和投资方向。然而缺乏明确目标和充分考察论证的扩张,必然会将企业陷入混乱,造成主业的缺失,而新的扩张和投资项目又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继而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会恶化。这不仅仅会导致经营亏损,甚至最后会出现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2.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导致管理失误。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就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而这种混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必然是出现管理失误。

3.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一个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如果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话,那么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小。因为流动性好的资产本身就可以用于支付,容易变现,同时由于它们的价值比较确定,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也较为方便。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其本身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一旦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此类型的资产既不易变现也不易抵押贷款。如果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由于资金管理不当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若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诱发财务危机。企业持有较高比例的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这些都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可变现的资产用来偿债,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发生。所以说资产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此类企业降低负债比例是比较有效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过度依赖负债以缓解其资金不足,造成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这样就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成本过高。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企业融资决策失误。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没有处理好融资渠道、融资额、融资方式以及偿还期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5.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许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基础脆弱,理财观念不科学,随意性较强。财务管理制度漏洞摆出,企业资产浪费严重。在筹资时,既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结构,造成负债比例过高,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经营秩序,也没有良好的财务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使得财务信息失真,随意更改理财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理财舞弊和理财失败,成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

6.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在理财时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但利益越大风险就越大,如果只顾通过负债所带来的杠杆利益,忽视了高杠杆收益伴随着的高风险,当负债过度,不利因素产生后,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继而导致财务危机。

7.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危机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和所处行业这些内部因素有关,而且也有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另外,国家的产业政策会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产业实行限制或淘汰,也可能引发这些企业的危机。

七、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和防范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财务观念。要做到真正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风险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企业领导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防止好大喜功、不顾成本和不看市场的盲目的管理行为。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正确的财务观念是企业生存之本的理念,再成功的企业,只要财务状况恶化,即便有再好的技术、质量和市场等,但由于资金的失控,都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稳扎稳打的经营方针和相对稳健的财务理念,应当始终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警训。让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财务危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要确保企业有效地预防其财务危机的发生,就要避免理财失误,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成熟和高水平管理企业的标志。科学合理的企业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制度应该是全方位,包括日常的营运资金管理、中长期筹资和资本结构管理、成本和费用监控、投资预算和投资资金监控、盈利水平和现金流量等有效监控等等。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还应包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前瞻性的财务规划与控制。这一切,都应处在一个有效监控系统之中,高效率低风险地运行,如果不这样,一些企业的成功就可能是偶然的,最终面临财务危机却是必然的。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一个企业发现财务状况从顺境到逆境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也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进行监测。

4.确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和实施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将完善的风险意识和财务理念贯彻到具体经营决策中,这些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成本控制、新品开发、市场拓展、资金周转和品牌建设等等,良好的管理是确保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短期成功是不会有长期保障的。

5.确定符合企业特点的负债比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企业为了得到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会增加破产机会或影响股东利益,一旦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不足以补偿固定利息支出,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因为负债利息,即财务费用是事先确定的,不论企业盈亏与否,都必须按事先约定的利率来支付债务利息。所以债务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收益额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企业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则会大幅度地减少股东收益。因此,企业只要确定了适合自身的负债比例,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就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6.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企业,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考虑多元化经营,合理扩张,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力,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存基础。在扩张的同时,不能盲目,以防止主业的缺失导致财务危机。

7.培育和完善良好的环境。培育和完善企业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环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如何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与金融界良好的银企关系,确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树立企业信誉,确定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实施有效筹划管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等等。总之,一个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会自觉地培育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其经营战略和财务方针,达到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八、结论

通过以上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分析,可以了解其概念、特征、征兆、成因以及应对措施。企业对财务危机的掌握,以及企业对营运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已成为其市场化行为的重要方面,不仅是保障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确保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公司财务状况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克勤,曹培.公司财务危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5(1)

2.徐玲.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

3.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会计研究,1999(10)

4.赵海胜,张如.企业财务问题分析.特区经济,2005(8)

5.张建.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财会研究,2003(9)

6.王世洪.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研究.上海企业,2003(4)

7.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董研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8.2

10.汪红旭.企业财务危机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第7篇

关键词 财务危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公司内部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因此,能够利用财务信息准确预测财务危机,对于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危机(Financial c risis)又称财务困境(FlnanciaIdjstress),国外的学者一般以破产为标准展开研究。由于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的学者绝大多数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朱家安、陈志斌。2007)。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国外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Fitzpatrick(1932)开展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他发现判断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Beaver(1966)提出了单变量判定模型。他使用现金流/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净收入/资产、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资产等5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运用实证分析得出现金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能够更好地判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AItman(1968)提出了多元Z值模型。将若干变量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用Z值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性较Beaver的研究有很大的提高。AItman、Haldeman和Narayanan于1977年又提出一种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新模型――ZETA模型。BIum(1 974)以现金流量观点来评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他以多元判别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流动性、获利性及变异性等共12个财务比例与6个变异性指标”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的预测正确率较高。1977年Marttin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了多元Logit回归法,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OhIson(1980)利用9个财务比率建构3个Logi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其中4项财务资料对评估破产概率具有统计显著性。Odom和Sharda(1 990)首先成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财务危机预测。Coats和Fant(1991)对47家财务危机公司和47家正常公司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别时。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元判别法的准确率。

(二)国内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陈静(1999)使用Beaver和Altman的模型。选用了1995-1997年3年的27家危机公司和27家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预测模型对中国市场有效的结论。陈晓、陈治鸿(2000)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测。张玲(2000)以1 20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吴世农、卢贤义(2001)应用单变量判定、多元线性判别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危机公司预测模型。结果证明。这些模型均获得较高的判定精度,在财务危机发生前4年的误判率在28%以内。张爱民、祝春山(2001)将主成分分析与Z分数模型相结合建立预警模型。实证检验表明通过此法处理研究变量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杨保安(2001)、薛锋(2002)探讨了基于B P算法和L M算法的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上的应用。何沛俐、章早立(2002)建立了以时序立体数据空间为基础的财务危机判别模型,他们在Logit回归分析之前使用全局主成分分析,从而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的准确率达到71.3%。吕长江、周现华(2005)采用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2年4年的数据分别运用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财务状况处于危机的公司进行预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各模型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但3个主流模型均能较好地在公司发生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法要逊色于逻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肖艳(2004)将传统财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结合起来,利用Logit方法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建模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8.1%,检验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1.1%。张鸣(2004)研究认为审计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陈良华(2005)采用Logit回归对沪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引入这些指标的模型能够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李秉成(2005)利用归纳法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通过管理记分法(A记分法)。将定性因素定量化,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A记分法”分析模型。吕峻(2006)认为以非财务指标构建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会随时间的向前推移而降低.非财务指标可以更本质地反映危机公司的特征。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对财务危机公司的研究主要利用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本文也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三、研究样本和研究变量

本文选择了在2004―2006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1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采用配对样本设计方法选取同行业(按证监会行业代码分类)、规模相近(资产总额)的131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由于危机公司是在年报公布后,因财务状况异常而导致被ST的,因此.在选择观测年限时。设被ST前1年为t年,前2、3、4年分别为t-1、t-2和t-3年。取t-3到t年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对应的配对样本取同期的财务指标。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CSMAR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库(2006)。首先从CSMAR数据库中列出样本公司被特别处理前1 4年度绝大多数财务指标数据。然后再提取配对样本4年的财务数据。对已列出的样本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按年度分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进行归类,分别得到各年各项财务指标的两组数据。运用SPSSl 4.0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择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营运能力差、盈

利能力差、现金流不足和发展能力有限等。因此.本文分别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中选择了19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构建财务危机的预选指标,通过计算财务指标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研究危机公司。

四、统计研究

(一)偿债能力指标研究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类。

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3个指标来分析财务危机特征,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1。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t-t-3年。危机公司的速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也存在明显的差异t-t-3年(除t-1年外),危机公司的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

2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表2列出了ST与正常公司2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

从表2来看,在显著性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都显著大于正常公司,t值均大于3。t值变化趋势表明,随着亏损的临近,t值增大,这说明。随着亏损的临近,相对正常公司而言。危机公司负债增加。由于资产负债率和负债与权益之比反映关系具有密切相关性,故只选择资产负债率。在t-3-t-2年危机公司利息保障倍数均值与正常公司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t-1-t年差异明显,t值分别达到2.32、6.02,显示越是临近被ST,t值差异越明显。

财务危机公司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反映危机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很弱。

(二)营运能力指标研究

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笔者以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3个指标比较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的差异。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3: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正常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小于正常公司,但存货周转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财务危机公司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这表明危机公司资金流动速度慢。资产利用效率低。

(三)盈利能力指标研究

选择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与正常公司比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危机公司的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小于非正常公司。特别是在t-1-t年4个指标t值均大于3。财务危机公司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明显小于正常公司。且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负。可见。危机公司资产运营效果极差,盈利能力极弱,没有给股东带来回报。

(四)现金能力指标研究

现金能力不足是危机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笔者选择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每股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这4个指标来比较两类公司。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危机公司明显低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间差异不显著(除t-1年外)。财务危机公司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销售账款差、收益质量低和资金不足。

(五)发展能力指标研究

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较多,笔者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3个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指标。两类公司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均低于正常公司,且大都均值为负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发展能力极弱,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摆脱危机。

五、结论与应用

(一)研究结论

危机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主要表现特征为:1.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2.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3.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该类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4.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5.在发展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

(二)应用

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对相关利益者影响广泛。但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通过事前分析帮助相关利益者提早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变化,避免财务风险。概括地讲,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当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股东的投资价值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如果投资者能够事前获取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提前预知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就能避免损失。

2 有助于债权人对债权安全性进行评估

通过财务危机预测,有助于债权人事前预知债权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判断其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清收债权的力度,避免贷款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潜在的债权人事前发放债权的决策。

3 有助于公司间的业务合作决策

现代企业都是处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上,需要与其他公司发生包括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往来。这种合作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一旦发生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通过事先发现业务合作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有助于帮助合作者作出是否合作或继续合作的决策,从而避免由于合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本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8篇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财务危机; 预警模型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现实意义

财务危机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财务风险加剧,出现不能清偿债务的信用危机,直至最终破产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财务危机将危害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而有效的企业预警机制能够起到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预警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相关利益人决策、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要求、财务监督、财务预测等方面。所以,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进行有效的预警就变得迫切和必要。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选择

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财务指标体系就是对经济现象特征的整体描述。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特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的实际应用效果和获取指标的难易程度,可选择下列指标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些指标兼顾到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增长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状况五个方面,同时鉴于针对的是企业的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所以在选择构成指标时,也适当侧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指标。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分析

(一)BP神经网络原理与财务危机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BP神经网络是一种调整连接权值及结点阈值时采用的误差逆传播学习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误差修正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网络学习时输出层出现的与“事实”不符的误差,归结为连接层中各单元间连接权值及阈值的“过错”,通过把输出层单元的误差逐层向输入层逆向传播以“分摊”给各连接单元,并据此对各连接权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网络适应所要求的映射(图1)。而财务危机预警的6项指标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用普通的方法加以定量化的表述,而通过大量的样本表现出的数学统计学特征的准确表达正是神经网络的优势所在,为此,我们认为神经网络是可行的。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我国近几年在经济、法律、会计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政策调整,因此在选择样本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信息较为连续可比、取得较为容易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行业的6个子行业2000―2002年之间的数据,选择了行业中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作为训练样本,ST公司样本数据为其被ST的前一年的数据资料,随机选择的非ST公司的样本数据为与ST公司同期的数据。我们还选择了2003年同行业的38家ST公司和随机选择的同期非ST公司作为检验样本,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已知的实际结果进行对照,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选择这一期间的样本数据是因为这些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不大,在这几年中,国家的会计制度、税收政策和退市制度也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无明显的经济周期影响。

(三)网络结构及参数的选取

1.网络结构的确定

输入节点数由控制的目标确定,控制目标为6个,因此输入节点数为6个;输出节点数由风险因素确定,输出节点为2个。一个S型隐含层加上一个线性输出层的网络,能够逼近任何有理函数,增加隐层数主要可以更进一步降低误差,提高训练的精度,本系统中只设一个隐含层,主要通过调节隐层节点数、动量项、学习率提高网络的训练精度。

2.各参数选取

把经过处理后88组样本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前50组作为训练样本,后38组作为预测样本,网络的预期误差0.001。利用神经网络系统对学习数据反复训练,得到实验结果最好的一次,各参数如下:

动量项?准=0.3;学习率?浊=0.4;学习次数n=10000;隐层节点数p=6;网络实际误差?孜=0.0024

(四)财务危机预警预测结果分析

利用前述训练结果,对38个检验样本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表3)根据下列标准进行判断,如果预测结果逼近于1,则判断为非财务危机公司,如果预测结果偏离1就可判断有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可以发出财务危机预警。

通过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验证结果:

1.对于非ST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94.74%;

2.对于ST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84.21%;

3.综合预测准确率为89.47%。

四、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从模型的训练和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了企业规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ST样本是所属行业的全部样本量,而配对样本则是随机抽取的,在选择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关注企业规模对财务危机指标标准的不同要求。

(二)非ST样本公司的代表性

所选取的ST企业被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还不容易引起争议,但对非ST公司而言,每个公司仍然存在财务状况非常好、较好或一般的差异,因此用不同的非ST公司和ST公司配对,就不能排除财务危机公司财务状况之间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预测数据判别的准确率。

(三)ST界定自身具有的不适应性

根据我国对ST公司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其主要看中的还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比率,而财务危机是企业综合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集中表现,它受到多项能力和指标的影响,两者之间并不对等。

(四)神经网络理论自身的缺陷

神经网络自身擅长解决不精确和模糊的信息处理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他会有自动删除样本“噪声”和自动调整的功能,如果其修正数据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训练过程中参数确定的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五)样本选择的局限性

本次预测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选择的样本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局限在了上市公司,连续数据的选择也导致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对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危机的参考作用有待观察。

五、结论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通过神经网络原理,在目前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就可以极大地提高预测的准确率。另外,由于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生产和财务特性,他们的数据表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差异较大的行业,应适当建立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更好地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当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必须借助于整个系统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确实认识到财务危机预警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实现对财务危机抑制和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雁影.财务分析[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96-303.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企业 危机 防范

入世后,国际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国农业企业纷纷通过战略并购、业务重组以及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增强实力。我国的农业企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较快,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和实力上均不断强大,但农业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因经营管理不善面临财务危机,进行重组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因此,面对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企业的困难、危机和挑战,若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不断强化企业财务危机管理至关重要。

1. 财务危机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研究不多,与国外研究类似,一般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一系列动态结果。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的概念还未统一,但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企业财务不断恶化的动态过程,债务无法履行是其必然特征。

基于企业破产问题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业企业的特殊性,在本文中将财务危机企业并非界定为破产企业,而是一种广义上的界定,即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之间的各种情况。

2. 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特征与成因

2.1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

2.1.1具有突发性。农业企业财务危机受到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例如,长期以来,某农业企业经营状况一直很好,但由于突然一场大面积的水灾使该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几年都缓不过来,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若出现的困境在企业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相反,若超过企业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2.1.2具有多样性。由于农业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造成了企业财务危机也具有多样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1.3具有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是企业在筹资、投资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诸多因素的长期积累、综合作用,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出量大于现金流入量,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了财务危机。

2.1.4具有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失败,还是介于其与破产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2.1.5具有可预见性。财务危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财务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财务管理者只要遇事多留心,采取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和一套系统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就不难发现财务危机的苗头,可以提前控制和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

2.2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导致农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灾害等,对企业来说大多是不可控因素,也是企业无法回避的;而内部因素大多是可控因素,企业通过财务危机预警及有效地管理可以降低其危害。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几种主要内部因素。

2.2.1农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起步较晚,而且以中小企业居多,这就导致了农业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脆弱,竞争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农业企业所处的环境、法制意识比较薄弱,普遍风险意识淡薄,尤其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加强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2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涉农企业并不能完全摆脱政府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不能根据市场状况来做出决策,从而使企业坐失良好的市场机会。同时,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2.3融资难制约着农业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在为涉农企业融通资金时存在着误区,将发展新时期商业银行的涉农业务与传统的带有政策性色彩的支农相混淆,认为发展农业和农村业务与商业银行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很多商业银行认为涉农企业投资风险高,对涉农贷款的概念把握不准,使一些比较好的农业项目和企业难以得到信贷资金。

2.2.4科技资金投入较少。目前许多农业企业,尤其是一些成功的农业企业,盲目上项目,大搞规模建设,缺少对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明确目标和科学论证,盲目扩张有可能使一个本来健全的组织陷入混乱。农业企业科技资金投入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差,不能拉长产业链条,不注重以科技带动涉农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失去许多机遇。

2.2.5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是企业发展速度减慢或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这种无序混乱的管理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将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2.2.6企业内控制度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管理层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不够重视,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有可无,形成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却无人遵守、无人执行的局面。

2.2.7人才匮乏问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企业缺少高素质的人才,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二是农业企业的人才培训欠缺。

3. 对策建议

3.1强化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

农业企业平时应注重加大有关风险与危机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员工都能牢固地树立危机意识,在思想上时时绷紧预防危机之弦,把企业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防止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3.2改善融资条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但要建立起完善的支持系统还需时日。解决农业企业资金问题,除政府加大投入外,更主要的是培育市场,建立引导资金流入农业企业的通道,建立与农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农业企业多渠道融资。同时,企业应合理使用资金,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以科技促生产。

3.3加强农业企业的内控管理

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控制环境,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2.建立科学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及执行制度规范的奖惩条例;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农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工作越易于开展,越能发挥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3.4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引进高学历、懂专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3.5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第10篇

关键词:U检验 因子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42-04

一、引言

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企业经营面临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可预知财务危机发生的征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及早应对。准确有效的预警除了对企业管理层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能助投资者做出有利的投资决策,便于债权人控制信贷风险,利于证券等监督部门的监管。迄今,理论界已发展出诸如多元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模型来研究财务危机预警,但受制于多元判别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需要众多假设条件,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复杂、其运作原理无法明确等问题,这些模型的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鉴于此,本文选择无假设要求且原理简单的因子分析模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30年代,国外已开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实际。而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总体来说,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可概括为:从单变量分析模型到多变量分析模型,从统计分析方法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分析方法。

Beaver(1966)首建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30个财务比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这3个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危机是有效的,其中现金流量/总负债这一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失败效果最好。Altman(1968)首用多变量分析进行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并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这种方法用多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后产生的总判断分值(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周首华等(1996)对Altman的Z分数模型进行了改善,将现金流量指标加入预警机制中从而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和卢贤义分别采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和估计了预警模型,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预测效果。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日渐成熟,开始有学者使用神经网络研究财务危机预警,Odom 和 Sharda(1990)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破产预测模式中,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财务危机的新方法,他们选用Altman 选取的5个财务比率,设置5个隐藏节点,建立了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发现使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率高于基于统计的方法。我国学者杨淑娥、黄礼等通过改变隐含层个数等方式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三、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一)样本确定及分组

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种:其一,认为企业破产是最严重的财务危机;其二,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国内大多数学者将是否被“ST”作为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准。考虑可行性,本文也以是否被ST作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标准,选取了2011―2012年间被ST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样本,同时按配对样本属于同类行业且总资产规模相差在10%以内的原则,对每一家ST公司进行配对选择非ST公司,共选定50家ST公司和与之配对的5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50家ST公司中,20家在2011年被宣布为ST公司,30家在2012年被宣布为ST公司。研究时,笔者把50家被ST的公司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建模样本组,一组为检验样本组。剩下的50家非ST公司根据与其配对的ST公司的分组情况,相应分配到检验数据组和建模数据组中。这样,100家企业中就有50家(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公司用来建模,50家(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用来检验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及企业经营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3个指标,分别囊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状况和表外其他信息6个方面。这些变量的类别如表1所示。

(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筛选

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所选指标必须能够有效地判别财务危机企业和财务正常企业。因此,在构建模型之前,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剔除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显著差别不高的指标。

显著性检验即事先对总体的参数或总体分布形式做出预先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判断该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总体的真实情况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当样本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时,一般会使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当样本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一般采用非参数的检验方法。在本文中,由于总体分布未知,故首先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

1.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单样本K-S检验。通过SPSS 19.0对前面所选取的23个财务比率指标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T-1、T-2和T-3分别代表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前2年和前3年)。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水平下,当渐进显著性P值>0.05 时,该指标符合正态分布。从表2中可以得出:T-1年只有 X6、X7、X9、X11、X15、X17、X21符合正态分布;T-2年只有X6、X7、X9、X13符合正态分布;T-3 年只有X6符合正态分布。整体上看,三年内只有X6都符合正态分布,故指标变量整体来说并不符合正态分布。

2.样本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初次筛选。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时,T检验和U检验均可用。实用时,只要检验样本含量较大(n>30)或检验样本含量较小(n<30)但总体标准差σ已知时,即可应用u检验;当检验样本含量较小(n<30),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应用T检验,但要求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由于所选取的指标变量在总体上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样本数较大,所以本文采用U检验来检验指标变量的显著性。

利用收集的两组共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两个独立样本显著性检验,对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2年、3年的数据进行U检验,结果如上页表3所示。

据表3可得T-1年至T-3年指标变量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应收账款周转率(X4)、存货周转率(X5)、总资产周转率(X6)、销售毛利率(X11)、Z指标(X22)和审计意见类型(X23)这6个财务指标在0.05水平上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6个指标无法有效区分企业是财务失败还是财务正常,故剔除这6个指标。

3.因子分析――再次筛选。考虑中国证监会界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异常的标准一般是“连续两年亏损”,所以本文利用建模组公司T-2的数据,共50个样本,结合前文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筛选出的1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对这17个指标再次精简,去除重复信息。

(1)KMO检验。通常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67大于0.6,表明可做因子分析;又因Bartlett球状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统计方法中,可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出所选公因子的个数。为确定选取的公因子个数,需要计算各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本文选取公因子时要求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表5显示,选取5个公因子时,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6.74%,即这5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原来76.74%的信息量,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的结果较为理想。为便于对这5个因子进行解释,本文使用了正交旋转法中最大方差法进行转换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6。表6显示:因子Z1中,财务比率X10 、X12的因子载荷量都大于90%,而这2个财务比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故将Z1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Z2中,财务比率X14、X18的因子载荷量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14、X18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故将Z2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因子Z3中,财务比率X2、X3的因子载荷量都大于90%,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2、X3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故将Z3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在因子Z4中,财务比率X19、X21的因子载荷量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19、X21分别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故将Z4命名为现金能力因子;在因子Z5中,财务比率X7、X17的因子载荷量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7、X17分别反映企业盈利和成长能力的指标,故将Z5命名为综合能力因子。

根据表6旋转平方和载入方差值和表7各公因子得分系数,确定财务危机预警函数为:

F=(0.20302Z1+0.17393Z2+0.15622Z3+0.13054Z4+0.10364Z5)/0.73736 (公式一)

四、财务危机预测值的确定及预警模型的检验

(一)财务危机预测值的确定

将建模组共50个样本的数据带入公式一中,得到各企业综合财务风险预测值F,根据F值的高低排列企业,结果见表8。

根据表8中各预测值F和确保最小错误率的原则,选定ST企业和非ST的最佳分割点,本文中称该分割点为风险临界值PS。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个分割点在-0.08和0.02之间时,误判率最小,故本文选择这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风险临界值,即PS为-0.03。

据前文,距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财务预警的因子分析模型为:

F=(0.20302Z1+0.17393Z2+0.15622Z3+0.13054Z4+0.10364Z5)/0.76736

若 F≥PS,则2年后该企业为非ST企业;若 F<PS,则2年后该企业为ST企业。

(二)预警模型的检验

为检验PS临界值-0.03在预测财务危机方面的准确性,本文把距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即T-2年)的检验组样本数据(共50个样本)带入因子分析模型,即公式一中,得到检验组样本各公司F值,根据F值的高低排列企业,结果见表9。

根据建模样本组确定的风险临界值PS=-0.03,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的检测组公司样本数据F值计算结果表明:50家企业里有45家预测正确,预测错误的为华电能源、莲花味精、金健米业、*ST新农、*ST南纺这五家,预测正确率达90%。因此,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该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选取2011―2012年间A股上市公司中被ST的50家公司和与其配对的50家非ST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被ST前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使用U检验严格筛选出17个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变量,对上市公司前两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再次筛选,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预测的正确率高达90%,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J

参考文献:

第11篇

国内研究对财务危机直接下定义的较少。周首华等是国内较早用统计方法研究财务危机问题的学者,其文中使用的是破产的含义。谷祺和刘淑莲认为财务危机“是指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吴世农和卢贤义介绍了西方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但文中没有明确采用哪种说法或给出自己的定义。如上所述,财务危机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再加上国有企业经营者防范意识薄弱甚至腐败挥霍等诟病,导致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未能有效应用于实践。根据经验,主要从资本结构不佳、现金流量不足、偿债能力弱等方面结合国有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考虑,本文将因两年连续亏损导致被ST的国有上市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

2国有上市公司特征性

国有企业的形成原因之一是为了更优的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国有化使得这类公司面临着一系列传统发展战略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负担,缺乏与其他类型公司公平竞争的条件。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国有企业要在改制过程中,以市场化运作、资本化运营方式,做大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龙头,引领中国公司的发展,与大型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相抗衡,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要承担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例如2003年以来,电煤价格长期倒挂,外资、私营火电公司或退出或停产,国有火电公司在大幅亏损情况下保障了电力供应。国有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上缴税费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单凭一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很难对市场实施有效调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自由市场经济再次受到质疑的今天,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必然要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许多问题,包括财务危机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3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都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反映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风险预测。国有上市公司主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导致的财务危机

中国特有的政府干预行为严重削弱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致使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流于形式。例如,李增泉等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存在更为严重的掏空行为。辛清泉等在理论框架下,基于中国国有公司薪酬管制的制度背景,就经理薪酬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作出补偿和激励时,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是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不可忽视的要素。

3.2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的财务危机

国有企业政府干预最主要的表现是让国有企业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任务,这体现在冗员、员工福利、维护社会稳定、财政负担等多个方面。这种政策性负担会导致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很难区分国有企业的亏损是经营失败还是承担政策性负担所致,这为高管人员推卸责任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

4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上述特征和成因分析中可见,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不应局限于定量分析,应该定性结合定量进行分析。

4.1定性分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1国有企业社会性。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国家,国家对社会承担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水平等责任,繁重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针对这些特征,首先,应该将企业监管体系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制定出针对国有企业特定的财务监管体系。规范国有企业用人标准,应该在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意味着取代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只有内部控制建设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目标,达到国有资产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预警。

4.1.2国有企业发展的周期性。不同发展周期有着截然不同的财务状况。如创业初期的企业相对成长期及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水平以及净利润水平明显较低。但并不能因为现金流量及净利润水平较低甚至出现现金短缺而判断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状况。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反映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但却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此时企业却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因此结合企业发展周期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是必要的。

4.1.3区分行业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比如资产净利率、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生产和贸易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比如速动比率、利息倍数、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4.1.4全方位控制流程。全方位控制流程具体表现为从横向和纵向控制。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要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4.2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利用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4.2.1分析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优缺点。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这一课题研究了几十年,最初的单变量研究开创了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但是企业的财务特征不可能由一个变量充分地反映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Alt-man引入多元判别分析(Z模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Z模型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模型要求预警变量符合严格的联合正态分布,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比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了克服这一缺陷,Martin第一次运用逻辑模型对银行的破产进行预测,研究发现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Z值模型高。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神经网络模型虽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操作困难,应用面窄。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

4.2.2指标的选择问题。在指标变量的选择上,研究普遍选择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近年来,变量选择上的一大突破是将非财务指标引入模型,但该突破仅仅停留在容易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治理水平(股权结构、股权激励、两权分离引发的问题等),并未涉及一些不易量化甚至只能定性分析的非财务指标,如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经济、道德、法律、环境资源、慈善等)、审计意见类型。

4.2.3模型设定问题。首先,模型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研究人员在确定变量时容易受主观判断的影响,所以难以判断哪个模型在长期中更为有效。国内外的研究者在选择样本时,许多研究不考虑样本之间的行业差别或者企业特征,如果将不同特征的样本放在一起研究,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预警模型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其次,建立模型是忽略时间的影响,没有考虑模型的长短期预测适用性。

5结论

第12篇

所谓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财务危机的几个基本特征。

1、财务危机具有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亦就是说,财务危机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例如,在筹投资决策方面,由于筹资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投资计划顺利实施,以至投资效益不能如期实现,或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或因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配比不当,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在生产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形成亏损,或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产品积压;在营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或促销手段落后或售后服务跟不上,以至产品滞销……,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了财务危机。

2、财务危机具有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由于一个长期贸易伙伴在事先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倒闭,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帐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3、财务危机具有多样性。

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再次,是受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

4、财务危机具有灾难性。

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例如,因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偿债能力不够问题,相对而言,在诸多危机种类中,是比较轻微、比较次要的,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进行债务重组;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帐。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增加资金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程度。至于破产,所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那就更不用说了。

二、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L、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筹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偿债高峰过于集中或过早到来,造成偿债困难。②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这也会形成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回报率低,致使盈利能力减弱;二是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③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这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而且也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变现,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二是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④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木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有了这种特殊性质的资源,企业就能顺利地从投资者或债权人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就能顺利地从银行贷到款,就能顺利地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等。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就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

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三、财务危机的预防措施

笔者认为,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防范,除了要加强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监管机制。具体地说,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随时都要经受财务危机的考验,任何企业(即使是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而待问题暴露,危机暴发,损失也往往无可挽回。所以,对现代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由安全预警系统、创利预警系统、负债预警系统、营运预警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各子系统的财务因子和信息论的有关原理,本文将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设置如表1。

表1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所确定的预警界限都是一般性的。企业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经营性质以及财务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适当的预警临界值,并要以警兆指标为先导指标,实施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在警兆指标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把警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使企业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信息技术行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如何防范和及时预测风险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互联网+”的提出将信息技术产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性的产品将层出不穷。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程度,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企业会产生高收益。收益和风险常常相伴相生,不同的企业陷入危机的原因不同。但是企业在陷入危机之前财务指标会发生异常,若能够在发生危机之前得到预警,采取对策将风险控制到可控范围之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损失,使企业平稳发展。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特点,分析引发信息技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防范信息技术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二、财务危机定义

对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国外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早期Fitzpatrick(1932)认为财务危机即财务破产。Beaver(1966)将财务危机企业界定为财务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的公司。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公司应包含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四种情形。Deakin(1972)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债权人利益而已清算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Carmichael(1972)把表现为具有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资金不足四种情形之一且企业在履行偿债义务受阻的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Ross(2000)从四个方面定义财务危机,分别为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会计破产。

国内对于财务危机研究起步较晚。周首华(1996)在早期的研究中,使用破产定义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费用和债务的现象。张后奇(2002)将财务危机界定为从危机出现到公司破产倒闭的整个过程。吴星泽(2011)认为财务危机为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形。大多数学者将公司亏损作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标志。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时,学者在选取财务危机发生的样本时,多采用沪深市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

三、信息技术行业特点

信息技术业较其他传统的行业特征具有显著的不同。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驱动力,前期研发时间长、成本大且存在研发是否成功的不确定因素。因信息技术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外部环境变化快,对于产品预期的销售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信息技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之间竞争剧烈,企业内可能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风险的概率较大。信息技术行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行业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含量。然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使信息技术行业里的竞争强度逐渐加大。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大多是低成本、迎合消费者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信息技术企业的产品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创新力,给予消费者更好地体验与便利。信息技术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若研发创新跟不上整个行业的步伐,那么产品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行业较其他行业具有高风险性

每个企业都可能遇到诸如融资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等,而信息技术行业中企业不但面临上述风险,还可能面临着因自身行业特征而产生的风险。其一,信息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未知因素。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产品在研发出来之后,因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快,产品可能面临还未上市就被淘汰的危险。若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具有优势。其二,企业在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信息技术行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要处理好融资渠道及方式,避免负债过高给企业带来财务困难。其三,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谨慎决策,用长远的眼光看企业的发展,避免因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给企业造成危机。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信息技术业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将加速行业快速发展。

(三)信息技术企业由大量的技术性人员组成

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行业里的企业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企业因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需要大量高新技术性研发人员研发创新性产品。这类人员的特征为学历高、专业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而相比于传统行业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员雇佣为注重“量”而非“质”。制造业注重的是制造而非创新研发,因此他们对于像人力资源这样的无形资产依附力较弱。信息技术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化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大保障,是企业产品创新性研发的核心。高端技术性人才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四、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导向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环境下,我国现行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大。国家政策性导向也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若国家对于某个行业要促使其快速发展,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政治经济方面的优惠,帮助行业快速发展。而信息技术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创新的步伐,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2、信息技术行业因素

信息技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点。信息技术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其一,信息技术业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竞争力,同行业内部竞争度强。其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同国内接轨,国内的信息技术企业较国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追赶不上国外的高新技术行业。

3、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环境保障市场平稳发展。建立合理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的保护对于高科技信息行业十分重要。保护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避免别的企业抄袭新研发的内容,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企业公平竞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含股东层、董事会、高管层三个层面。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和高管三者组成的具有权利制衡机制的组织结构。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抗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励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并达成公司的目标,能够合理有效决策,有效的内控和监管机制提升企业绩效,增加公司价值。在股东层面,股权的高度集中,会使大股东的利益增加,加大动机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大股东变得有利可图,利益协同。在董事会层面上,包含独立董事没有发挥作用,经理人与董事长为同一人导致自己监督自己行使经营管理权利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管理层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之下,存在着委托问题,管理人员极有可能采取“自利”的行为追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管理层在企业的管理因素也是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其中包括,权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者自身能力不够导致制定决策失误、管理者不能保证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会计舞弊事件发生等。

2、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能力强的对手,作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信息技术业创新能力决定着日后产品的销售情况。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可能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劣势。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是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能力较低会导致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最终会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损失。

3、现金流管理不当

因信息技术行业自身特点,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资金流出量过大。在研发后期面临产品是否研发成功的风险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盈利的风险。所以,合理的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若现金流管理不当,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从而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五、财务危机防范对策

(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其一,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放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二,对于员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思考并研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其三,在雇佣员工方面,雇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研发人员,并在定期对技术研发人员采取考核机制以催促员工在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其四,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人员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通过选取合理的预警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财务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由于信息搜集不及时、预测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向上层汇报不及时等原因都可能影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效果。因此,可以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财务危机预警机构。负责专门搜集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发现与正常指标值发生偏离的状况及时向上层管理者汇报并查找原因。结合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补救的机制,积极制定策略应对问题,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和风险意识

管理者能力欠佳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风险意识都可能使企业发生风险。管理者需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采取学习和有经验的管理者沟通的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多到市场上调查研究并树立风险意识。将管理者的薪金与绩效挂钩,明确管理者的职责,使管理者引领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秦.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王慧颖.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3]石雪.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3.

[4]崔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4):138-140.

[5]蔡勇.信息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6):43-45.

第1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 预测模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警研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财务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国内外学者进行财务困境预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剖面分析法、单变量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多元判别分析法、条件概率模型、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基于MM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相结合的破产预警模型、基于信息科学的神经网络分析法以及近邻法、分类树方法等等。

一、目前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陈静(1999)以1998年27家ST公司与27家非ST公司为对象,利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进行研究。

张玲(2000)以1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状况和营运状况四个方面共选取15个财务指标建立起财务预警分析模型。

陈晓、陈治鸿(2000)分别从反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的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资产管理能力、盈利及回报能力、非主营业务回报、股本扩张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以及公司增长能力方面挑选若干财务变量作为备选预测变量,然后再从每一大类特征指标中选出变量,形成一个变量组合进行研究。

吴世农(2001)则选取1998-2000年度14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用盈利增长系数、净资产收益率、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营运资本比率、总资产增长率、权益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的对数、权益对数为变量进行研究。

张后奇等(2002)在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中,所做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周转能力、现金能力等方面,选出37个财务变量进行研究。

以上基于财务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缺乏对财务困境原因及早期预警的系统分析。大多数研究只是在完成财务指标与财务状况优劣的逻辑验证,并未从理论上深入剖析财务困境的深层原因;其次,忽视了企业运营的市场环境和治理等因素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再次,由于财务报表数据具有事后性或可能被管理者粉饰,因此,必须寻找其他事前信息完善财务预警。

本文拟突破以往财务预警研究基于财务指标或治理指标的单一层面分析,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的因素,建立基于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信息的Z分数财务危机预测模型。之所以采用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是因为该模型是由美国的Altman教授在1968年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并加以了改进。该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目前日本开发银行、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都纷纷研制了各自的判别模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假设观察到在某一时点上的n个企业,分为以下两组:其中n1个财务状况良好,n2个发生财务危机(n=-nl+n2),同时收集企业的一些财务特征(财务比率),利用若干个财务比率构造的多元线性判别函数为:

判别函数中βi为模型的系数,Xi为第i个财务比率。判定准则为:Z<Z1,被预测企业为危机企业;Z>Z2,被预测企业为正常企业;Z1<Z<Z2,模型处于灰色区域,被预测企业发生危机与否需要依据经验判断。从中可以看出,Z计分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存在着一种测度能将正常公司与危机公司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分布(一般情况下是正态分布)。当然两个分布之间有一种重叠(overlap)区域。这种重叠或模糊的(indecisive)区域对于模型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判别模型的效果依赖于选取什么样的多元变量组合具有使这种灰色区域降至最小的能力。

二、z分数模型建立的说明

(一)样本的选择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ST(英文“specialtreatment”的简写)公司主要指2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2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的公司;二是上市公司最近1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 本文选择了我国房地产行业53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数据为有效样本。对于ST样本,主要是2006年新增的ST上市公司;对于非ST,主要是整个行业除ST样本以外的所有样本(在筛选样本时,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样本)。 (二)会计指标的选择 对于样本的会计数据,由于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模型时基本上采取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会计指标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基于此,本文的财务信息数据也遵循这种方法。其主要财务信息指标的情况详见下表。

注:以上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计算公式中,需要相应地考虑绝对值的情况。

(三)公司治理指标的选择

从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看,上市公司治理情况的好坏主要从股权结构(如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会如(如董事会中的外部董事构成、独立董事比例、薪酬委员会等专职部门是否建立)、管理层特性(管理层持股比例)等方面反映。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含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以及公司的投资决策、财务信息、人事选拔等基本为第一大股东控制,公司股东大会也基本被其控制。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的公司治理法规在2002年左右已经出台,但是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特征还亟待优化和调整,而目前,董事会的特征明显为股权结构所决定。

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的大背景下,以股权结构的特点基本能全面反映目前公司现有的治理情况,加上上市公司对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并不翔实,基于此,本文中的反映公司治理信息的指标主要为股权结构中的相关指标。具体选用以下4个指标作为公司治理指标。

三、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在房地产行业中,选择的样本数据包括上市公司的会计和治理信息的29个指标,其有效样本以2003年的数据为准,总共53个有效样本,其中,ST样本有4个,非ST样本有49个。

经统计分析软件(包括EVIEWS、SPSS两类统计软件)运算,其Z分数模型的主要结果如下表3: Z=0.626X07+1.010X10-0.217X22+0.573X26+0.733X28………(模型2)

如下表4看出,使用Z分模型对估计样本(2003年的样本)进行回判,在最佳分界点为0.50的条件下(Z值小于或等于0.50的为财务危机公司;Z值大于0.50为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以下类推),4家被ST的上市公司被误判的概率0%;49家非ST公司的上市公司被误判为ST公司2%,总体上,5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回归准确率为98%(不过,这跟非ST公司样本的绝对数量较大有关,以下同)。在相同的分界点的条件下,使用Z分模型对检验样本(2004年的样本)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被ST的上市公司被误判的概率25%;预测准确率为98%(不过,这跟非ST公司样本的绝对数量远大于ST公司样本有关,以下同)。其结果详见下表4。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及特点

第一,从整体上看,以上模型结果中,在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与总资产周转率(X07)、销售毛利率(x10)、资产负债率(X2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26)、流通股持股比例(X28)等5个变量均显著,具有统计意义。这表明这些变量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均有显著影响。

第二,从方程中变量符号的含义而言,总资产周转率(X07)、销售毛利率(X1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26)、流通股持股比例(X28)等变量增大,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减少;资产负债率(X22)等变量增大,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第三,从方程中变量系数的大小而言,销售毛利率(X10)、总资产周转率(X07)、流通股持股比例(X28)是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最重要的3个财务指标;从各自对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贡献率(或影响力度)看,销售毛利率的贡献率为3 1.98%,位居第一,而且其贡献率进行简单加总后的结果反映,会计指标信息的贡献率为近60%,公司治理指标信息的贡献率为近40%,进一步,会计和公司治理的主要指标的信息可以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进行有效判断和预测。详见下表5。

从以上看,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一方面公司需要加快资金的周转以实现扩大经营收入;与此同时,需要严格控制经营成本以提高经营收入的盈利能力,销售毛利率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财务目标。另一方面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资金密集型特点,需要采取较高的财务杠杆进行大量融资,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成为行业各公司的普遍现象,从这个角度看,资产负债率的水平很难成为一个直接反映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关键性指标,但是,这类主要依靠负债经营的房地产公司很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公司不断加快资金的有效周转以实现用最少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收入,从而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显然,不断提高总资产周转率才能保证公司稳健扩张,否则,高额的负债很容易在突发因素的影响下引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第四:从以上回判及预测能力的情况看,模型2中,被ST的上市公司被误判概率非常低,回判的准确率及其预测的准确率都非常高。总体上,以上模型2能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有效预测。

五、仅基于会计信息研究的缺点

从以上研究看,在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预测模型研究中,以上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信息基本上可以预测到上市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在这里,为了进一步证实基于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信息的财务预测模型研究要优于仅基于会计信息的财务预测模型研究,以下以房地产上市公司2003年的会计信息为样本数据,样本的其他情况基本与以上介绍的内容相似,即总共53个有效样本,其中,ST样本有4个,非ST样本有49个等。经统计分析软件(包括EVIEWS、SPSS两类统计软件)运算,其Z分数模型的主要结果如下表6:

Z=0.752+0.434X07+0.658X10-0.239X22-0.010X123………(模型3)

不难判断,以上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都不错,而且其预测能力也达到70%以上的准确率(具体情况省略),但是从下表7看到常数项C在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贡献率高达35.94%,进一步,如果采取这种样本进行研究,这显然会降低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性。从以上研究看到,增加会计信息以外的信息,比如公司治理信息,显然有利于减低常数项的影响力度或贡献率,从而能更全面、真实、准确的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进行预测。

六、财务危机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一)按不同的行业进行防范

由前文得知,由于不同行业的经营方式、竞争开放程度等方面不同,各行业的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试图采取一种模式、一套方法对各个行业进行财务危机防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应当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要加强和提升各个行业协会的功能,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同业互助等方式把潜在的风险有效减低,直至避免。

(二)建立z式的财务预测模型

由前文得知,Z分数模型是最早用来对公司财务危机预测研究的模型,在理论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上,该模型由于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等优点而被众多金融机构竞相采用,如目前日本开发银行、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纷纷研制了各自的判别模型。同时,通过笔者进行以上研究发现,区分不同行业的前提下构建Z分数模型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可以在借鉴以上所述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适合不同行业的财务预测模型,以便作行业指导,从而减少相关公司的财务危机。

第15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 预警 多元统计分析

一、 企业财务危机和多元统计分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而产生的危机和困难就是企业的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判别企业财务危机的常用标准是企业破产和证券交易中面临的退市现象。而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企业的财务危机。

多元统计分析是属于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能够在多个对象和指标相互关联的条件下分析其统计规律,“内容包括多元正态分布及其抽样分布、多元正态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Ⅰ)和(Ⅱ)、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Shannon信息量及其应用。”

    目前,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时效性和精准性都还达不到要求,因而本文主要从企业由于现金流短缺,不足以支付所欠到期的债务而产生的财务危机的角度,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多元分析的基本思路

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经济市场行业类别的差异性导致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及参数的不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模型和方法来进行研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多种变量模式的实证分析,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企业的多个财务指标,可以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判别分析法进行预测判别,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分析,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对样本进行适当排序,从而发现财务危机的状况,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三、 利用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第一,选择样本和变量选取。

在企业财务危机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在企业中利用抽样方法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可以选择随机抽样和对应样本法。

在企业中,选取“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 EPS)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债务保障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入流出比率、销售现金比率、每股净资产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分析变量……”等28 个指标是企业盈利、偿还等能力和资本实力的展现,也是交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指标,多变量模型的财务预警分析中,变量越多选择的余地越大,模型建立就越好。

第二,判别分析

根据样本和变量的选择,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同时根据判别分析法分析统计的研究对象分类,创建一组判别函数,确定好判别的规则,分类待判别的样本。

一般来说,用的Fisher 线性判别函数是判别分析中比较常见的。函数形式为: “Yi = a1 x 1 + a2 x 2 + ?+ an x n + b ( i =1 ,2 , ?, k) 。其中, k 是判别组数, Y 是判别分数或判别值; x1 , x2 , ?, x n 是因变量或预测变量; a1 , a2 ,?, anj 是各变量的系数,即判别系数; b 是函数中的常数。”

而判别函数的方式主要是全模型法和逐步选择法。全模型法是指函数中所有的变量都作为因变量,而逐步选择法是一种能反映变量子集的差异性的判别函数,利用逐步引入变量的方式,直至所有的变量都不符合模型的既定条件。

判别分析的基本步骤体现为:一、选择函数中的因变量、组变量;二、“计算各组单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包括组内平均值、组内标准差、总平均值、总标准差、各组协方差矩阵、组间相关矩阵,并对组间平均值相等及协方差矩阵相等的零假设进行检验”;三、建立Fisher 线性判别模型并进行判别分组;四、样本判别分析和验证分类的精准率,最后再输出结果,下结论。

第三,主成分分析

在企业财务危机中,除了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之外,主成分分析也是较为普遍的方式。首先可以通过验证筛选,选择需要建立模型的初选变量,且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变量较多的情况下,高维空间的研究样本通常都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施第二次筛选,使得模型精简化。

主成分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财务危机数据信息中较为主要的变量,综合变量又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并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财务危机分析中,具体是指,对企业收集的原始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取平均为零,方差取1;然后,利用标准化的数据计算财务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R;最后,按其相关矩阵计算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实际上,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总的多元统计分析还包括其他比较常见的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讨论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利用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函数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地加剧和证券流通的全球化,原有的市场机制逐步暴露出弊端,出现企业机构投资者和控股股东相互博弈的局面,而这些弊端正是企业危机的潜在表现,如不加强对企业危机的有效控制,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提前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  王蔚佳  刘兴智  .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年05期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