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提问的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深入钻研,务实文本,选准问“点”
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应该选择问点,优化问点。这个点必须是最能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重“点”、要“点”或难“点”,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理清课文思路,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把握课文写作特点的基础上确定。
比如李镇西老师在《孔乙己》教学中,他针对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结局三方面,提出: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整篇课文仅以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展开,问题立足文本,统摄全局,虽然不多,但对于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积极阅读,热烈讨论,创造能力和创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选取这样的角度,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情感体验更深刻。这样的设计与我们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吻合的。
二、遵循规律,创设情境,掌握问“时”
问题设计要好,但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俳”的状态下,教师提出问题,必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启发思想,锻炼能力。提问要把握最佳时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引导,要在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心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导语、资料的铺垫,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沟通”。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课例:板书课题后,教师转身问道:“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师立马追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迟疑,答道:“不是,是他的绰号。”教师又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呢?”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既了解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幸,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主题,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而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三、面向全体,明确层次,把握问“度”
“度”,指难易程度,课堂提问必须难易适中。《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太难,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超出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导致超前抑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易,会使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失去提问的价值。这种“度”的控制,需要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情,在提问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与调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课堂变成几个优等生的天下,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课前可有意设计几个较简单的问题,或者在课堂上随机提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只要说得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其实,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时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优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还需注意到,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代替学生下结论,要在教学中形成平等民主的气氛,不要因为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在对话中表现出厚此薄彼的倾向,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四、优化内容,灵活掌控,讲究问“法”
提问要讲究方法,这是教学技巧,也是艺术。这个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这个法必须要在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以精要和巧妙为原则,灵活地运用。教师只有设计出举足轻重、切中要害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全面透彻,才能达到“一箭双雕”“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有一次,我们集体备课时,大家讨论《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以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拉开序幕,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一系列问题以启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思索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命运。由此导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病态”的批判。这些问题的抛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设计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
五、抓住时机,客观及时地予以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以此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与思考;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可以变换叙述的方式,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矫正或扩展。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当然这里的鼓励绝不是迁就。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也要及时适当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文本,积极思考,从而努力去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探寻到问题的最终答案。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客观、公正、热情,而且做到恰如其分;教师要有民主作风,要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通过评价,要克服后进生停滞不前、优等生故步自封的缺点,从而做到后进生满怀信心,而优等生则“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能增强交流,融洽感情,引发思考,反馈信息。
一、英语教学的目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不停地举手,发展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注意的稳定性与年龄是成正比的,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而中学生的注意时间可以超过35分钟。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腼腆的学生和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可将其唤回课堂活动之中。适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能不断得到启迪,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课文内容的一个亮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逐一解决问题:what(什么故事),who(哪些人),when(什么时间),why(为什么发生),where(发生地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难易适度,人人平等。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这样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增大问题难度,促进其迅速发展。有时可以不点名提问,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回答,采用one by one,row and row,pair and pair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样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所需信息,收到“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良好效果。
(三)方式多样,灵活运用。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通常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个回答。由某个学生单独回答,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再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代表来回答。
3.全班讨论: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True or False时可以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另外也可以提出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得出统一答案。
(四)创设情境,适时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能听懂,会运用,说得出。教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弄懂,可以运用一些实物、图片,或者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或者联系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场景等辅助教学。其实这就是在提问中创设情境,使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问题明确,适时诱导。
教师提问时要看着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观察,如果看到大部分学生紧锁眉头、面露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难了,并把这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逐一让学生回答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的提问多是口头的,因此问题要明确简洁。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教师就应该换一种他们能够懂的形式重新措词。若学生误解了问题,则教师不应批评。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澄清思路,让他们得出一个全面的答案。
(六)适当等待,独立思考。
教师必须掌握好时间,一个问题提出后,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采用“volunteers?”这样鼓励性的问题,问学生有没有自愿站起来回答问题的,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其他同学保持安静,注意听答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普遍存在“打电话”的现象,也就是站起来的同学不会回答时,周围的同学小声地告诉其答案。这种现象会让学生思想上产生惰性,有依赖性。教师要理解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不要过分指责,做好疏导工作。
(七)恰当评价,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答完后一定要及时给予反馈。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要改进,甚至纠正,所以教师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可以用“Good job!You are smart!/Excellent!”等来表扬。即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应该让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更应该寻求一些积极因素适当地给予肯定,可以说:“Don’t be sad.You will do well next time.I believe you.”特别是对一些面子薄,或基础弱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唤回他们的自信。
经常有些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或紧张得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当适当地鼓励,提供一些暗示,而不能严厉指责:“怎么一句话不说?”有些脾气急躁的教师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的话是万万说不得的。教师提问时,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让学生出丑,以免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学生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诚恳的态度,才能消除紧张的情绪,积极思考答案。教师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提问策略,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方向,活跃学习氛围,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秦缅.浅谈英语课堂提问.华章,2010.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39―01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多次参加的研讨活动中,笔者发现多数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性差,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观念先行,打好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有效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教和学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对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灵与肉的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中,才有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精彩。因此,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就是要努力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寻求一个“支点”,以这个“支点”支撑我们的课堂,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服务。
三、重视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如,在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让全班学生评价他喜欢的人物,很多孩子说喜欢孙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说喜欢白骨精,笔者首先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继而引导纠正,让学生懂得“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等。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只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五、变换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一、紧扣主题,设计情境性问题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然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二、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我没有把答案直接讲述给学生听,而是用“为什么”来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①“开始作者为什么讨厌、憎恨阿长?”(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②“结尾为什么要怀念阿长?”(因为她疼爱、关心我。)③“对于阿长,作者到底是想贬她还是褒她呢?”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已印入学生的脑中。用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获得了这一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的是能力和智慧。
三、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不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我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____的故事”;“____是一个____的人”;“____写的好,写出了____”;“读完《蜡烛》后,我____”。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教师可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教师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提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可尽情地发挥想象。毫无疑问,这种提问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五、突出重点,设计针对性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
提问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内容之一,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步骤。通过提问教学,可以增加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状态水平,更利于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效果展开述评,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促进英语学习。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教育倾向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就越发重要。
一、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与师生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有关。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问题提得好,甚至能“投石冲开水底天”。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是由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没有学生的积极研究,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促使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判断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智力活动的方式和反应速度。教师根据课堂提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原因,调整教学进程。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个别学生的疑难进行个别辅导,对多数学生的共同疑难采取集体辅导。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1.方式多样化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多是“封闭性问题”,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开发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长期、持续地搭配一定量的开放性问题。它同学生的实际经历、生活体验、兴趣见解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另外,课堂提问不应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种形式,还可采用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搭档之间互相提问、一个小组代表向另一个小组代表提问等多种形式。为了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合理安排答疑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解惑的过程中来,最后再做总结和归纳。
2.真实情境化
教师设计的提问不要为了提问而问,而应同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在真实的语用目的下设问。比如:教师问学生给妈妈写封英文信会说什么,这就是个假情境,因为中国学生没有必要给妈妈写英文信,但是换成给学生的英国笔友写信,这个情境就变成真实的了。
3.用语简洁清楚
课堂提问要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浪费时间。根据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给学生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有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生回答,有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回答。教师应从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已学会的内容,掌握该内容的人数、程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设计出有梯度、层次丰富的问题。
4.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层次性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层次性,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过于简单。然而,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显然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能够顾全大局,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把那些难度较小,从书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留给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逐渐找回对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找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能够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防止两极分化。
5.讲究技巧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还应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随机应变,对问题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内向、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他们回答问题出现困y时,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被动等待,使学生在尴尬的沉寂中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双重打击,而应改变提问方式或适当给予提示。如学生回答Wh-类问题有困难,不知如何描述时,教师可改用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判断题形式提问,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然后再逐步补充提问。而对于一些话多的积极分子,教师在不打击他们积极性的前提下应对他们进行适当限制,如限定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或者请他们在课后把自己没有说完的想法写下来交给教师再一起讨论等。教师永远要记住自己是面对全班学生的,要引导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关注回答问题的过程。
事实证明,加强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每节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方法中的一门艺术,也是师生双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基础合理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付广英.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51.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我们知道兴趣和动机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是学好英语的保证。没有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有些差生轻视英语学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仍然运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成绩就很难提高。因此,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 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尤其是职业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就会不好。其实,提问是有技巧的。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 英语课堂提问的目的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知什么,形成何种能力等等。那么,提问应该达到那些目的是什么呢?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提问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还必须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英语课堂良好的问题设计
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不高,因此被提问时就会产生恐惧,怕犯错,因此产生了一些自卑感。由此可见,怎样提问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找到良好的适合我们中职学校的提问方法就非常重要。所以英语教师要接近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中能够活跃起来,这对我们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十分有益。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实现各种教学目的,还要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具体的分类有: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只是,根据环境、清洁,去推理下面要说的内容;
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会开拓他们的思路。
四. 良好问题的特征
问题的范围要具体;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分局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实时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是最合适的。
五.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1. 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备课,关键要备学生。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希望学好英语。
2.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运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3.掌握提问技巧: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尽量用较直观的提问法;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利用提问的诱导策略。
我认为好的课堂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说,学校各年级就分为不同层次的班,而在这不同层次的班里,又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也有比较沉闷的;而在相同层次的班里也有成绩较好的,也有成绩稍差一点的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问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
案例:在学习必修一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课件显示当时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驿邮,速度15KM/小时;最快的军队行进方式:马队。教师进而提出问题:面对广阔的领土,怎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王绾、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的材料展开讨论,学生便能很容易得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这里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跟他们生活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
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设计问题
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在学习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时,本课理论性强,制度多,知识点多,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那么新课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课件显示一首诗歌《皇帝的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教师提出问题:皇帝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从诗歌里得出一系列问题,诸如地方制度、君权与相权、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仍然是本课的一个案例:“科举制”这一重要问题。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面对这一问题成绩差一点的同学能根据课本总结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好一点的同学能跳出课本看到科举制强调公平、才能;而再好一点的同学能看到它的消极作用与深远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既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又使每个层次的学生有所成就的展示。
时,提问向本课的重难点展开。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问题教学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3.要根据教师自身因素设计问题
教师中也存在性别、年龄、个性、经验的差异。有的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教师参与很少,但整堂课却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也不乏教师一堂课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形式上是问题教学,实际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点,在渗透学生,渗透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发挥的问题,才有望产生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问题教学课。
4.要机智落实问题
问题提出比问题解决更重要,更具有紧迫性,更具创新成分。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强调在问题解决后提出更有创意或扩展成果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曾指出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回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试作解答、全体同学对解答进行研讨、评定;最后总结、明确。这里不应该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单纯的聆听,而是要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会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运用合理的提问,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做问题,想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好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增进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是师生间能否互动的关键。我们的老师要成为一个会提问题的老师,如何提问呢?我认为提问应注意它的方向明确、内容有趣、把握有度。
(一) 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案例1:三年级《周长》
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一群蚂蚁忙着搬运树叶。
师:劳动之余,两只蚂蚁在进行跑步比赛。(课件出示两片树叶),大家看看跑道在哪呢?
生1:蚂蚁沿着叶脉跑。
生2:沿叶边跑。
生3:沿边线跑一周。
(老师解释了叶脉)
师:沿边线跑一周,谁先跑完,谁赢。
生:右边,因为边越小,跑的时间越短。
师:如果一只跑得象刘翔,一只跑得象蜗牛,一样吗?
生:应速度相同。
师:在速度相同情况下,边线一周不同,结果不同。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树叶一周有关的知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日积月累中教育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形成一套足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的具有自明性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已经被规定好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忘了学生是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没有马上说树叶的边线,而说出了中间的叶脉,当然可以这么跑。
其次教师没有考虑到对语言的精确表白。一只快似刘翔,一只慢似蜗牛,怎么比的,还有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了解“速度”吗,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将这句话改成“在跑得一样快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就能作出正确的反应了。
教师提问时尽量少用复杂的语句。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来探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鼓励他们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来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与本堂课不相关的其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学生却配合不上。这时也显现出我们的教学理念的误差。我们经常说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所提问题要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总是与他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时,他的神经系统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如果教师的提问总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学生就会感到有趣而愉快。
案例2:《圆的认识》
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到圆的事物很多,比如汽车的车轮,现在请看画面。(出现很多车辆,其中一画面中的自行车没了一个车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给它设计一个车轮,好吗?
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画圆).首先要选择一下(是什么?)
生:车轮要做成圆的。应选择1
学生小组开始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显示圆规及圆的画法)
⑴定半径
⑵定圆心
⑶旋转一周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轮都有一车轴。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生: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一点的地方。
师: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生:多次几折,找交点。
生:也可用尺子量出圆中最长的那条线段
师小结:对了,车轴安的圆中心的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屏幕显示:圆心O)
3、装钢丝辐条(认识半经、直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
师:你们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辐条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生:从车轴即圆心位置向圆上画线段,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的。
师:在圆中这些线段就叫做半径。(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折的折痕和找的圆中最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给车“做车轮”,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感觉到圆的知识,原来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学生在与学生、教师在“做”中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互动中没有忘记提出问题,适时地把知识点抛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全体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在活动中去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辐条"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学生兴致盎然,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让学生思考探究大量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课堂提问 导课环节 新授环节 总结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92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学生导疑,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导课环节的提问策略
1.设疑提问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认识时间”时,这样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这样用谜语的形式设计课堂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课堂的导入生动有趣。
2.开放提问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复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这样导课: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对它们已经不陌生了,大家还记得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吗?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这样导课,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问题指向性很清楚,教师的目的也很明确。
二、新授环节的提问策略
1.恰当追问
[案例三]有一个教师在上一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时创设了小华和小雪用圆环套瓶子的问题情境:
师: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谁能一眼看出谁套中了更多?
生:小华套中了更多。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12大于7,所以小华套中了更多。
师:小华是和谁相比得出的?
全班学生:小雪。
师:是小雪,那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你会解答吗?
恰当的追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思考,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连贯的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很牢固的。
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这样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
(1)点平移
课件演示一个点向上平移5格。
师:这个点的运动现象是什么?(生说)请大家再看一遍,用你的手势告诉我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多少格?
(2)线段平移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条线段的平移(课件出示向左平移4格)。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说)
(3)图形的平移
课件出示正方形。
师:这是个什么图形?(生答“正方形”)请大家认真仔细地看这个正方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多少格?看完之后用你的手势告诉我。
(4)点、面平移关系
师:刚才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简单图形的平移,通过课件演示,降低了难度。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从红色的正方形平移到蓝色的正方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出示手势。(先说方向)几格?(出手势)有不同答案吗?那谁来说说你认为的3格是怎么想的呢?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将平移知识的难点分散,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平移的相关知识。
三、总结环节的提问策略
[案例五]一位教师在上“小数点的移动”时,在结课时播放了一则1967年8月23日关于前苏联宇航员的新闻:科马洛夫告诉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才造成今天的悲剧。同学们,记住这个小数点的悲剧吧!”播放完新闻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启示?
在结课时,教师根据新闻热点进行课堂提问,既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引起了学生对小数点移动的重视,教学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现状 策略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那就是盲目的提问,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对于教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对提问的科学认识还不足,以至于不能有效地进行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动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的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和习惯,仅是教师的闭门造车的结果,缺乏对学生思路的开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但是真正落实下来,自主学习的内容往往是被“自主学习”,更多的是教师的思维范围内的东西。
2.先点名再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尤其是复习课,教师常常会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点到名的学生由于太突然,没有思考的余地往往不知所措,其他的学生因为没有点到自己也只充当了听众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整个提问毫无意义,没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回忆。
3.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
给学生“难堪”,是最不利于教育学生的方法,并且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有碍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忽视师生的双边互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或是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积极思考,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个儿子》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懂得课文中蕴含的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我抓住课题是“三个儿子”,可课文最后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再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一个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既提炼了文章的中心,又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依据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提问时一定注意要先提问后让学生回答,以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思考。如果先指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就会认为叫不到自己,自然就不会主动思考了。除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分别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问题设计,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回答的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逐步提高。如果只提问一部分学生,而被忽视的学生会觉得老师偏心,有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问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可过多批评与指责,对回答积极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始终使问与答在融洽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才能开拓学生思路,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提问要积极引导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如何对待学生的回应或回答?首先,教师要耐心等候,不能为了抢时间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要既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因为你给孩子空间,孩子将给你惊喜。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认真倾听,将自己的“备课答案”放在一边,关注学生的声音,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另外,要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及时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提问的效率。
5.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教师提问在问题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正如《学记》中所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在思考老师提问的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思维。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2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语文教育者面对的一大课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认识与策略。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的低效、无效现象
现象之一:提问缺乏合理的顺序。教师安排课堂提问的时间和顺序不够合理,提问的问题间没有任何的梯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设计的问题本身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的关键处,并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意图,而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有时致使课堂上的知识呈现零乱的局面。有时候,教师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完全没有考虑问题出现的顺序。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到课程的重点或者由于问题排列顺序不当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现象之二:提问过于简单,缺少思考的价值。有些教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过于简单,缺少思考的价值,收效甚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现象之三:提问角度过宽,要求不明确。课堂问题应精心设计,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对学生活动的指令不清,个别学生无事可做,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现象之四:提问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过于单一,没有照顾到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只有几个理解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出应和,其他学生则是“噤若寒蝉”,这是常有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领会老师的问题,给后进生造成一种排斥,将提问变成对他们的惩罚,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要有顺序性。孔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些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力求顺序性、梯度性的要求。他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指出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佳的发问时机,在最有价值处提问。课堂设问时要“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扩大或延伸,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不停地思考,使思维逐步展开。例如,笔者在教授《亡人逸事》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文中的亡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写亡人?”“怎样写亡人的?”“文章读来为什么能够感人?”四个问题涵盖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的重点,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围绕这四个问题的活动,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情感,高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
2.课堂提问要有思维性。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刺激,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他们“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所提问题要能够将学生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即问题有一定深度才有价值。如在教学《祝福》时,不妨设计以下问题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①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文中是怎么刻画祥林嫂这一形象的?③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样就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评价人物、把握主旨的难点。如此课堂设问,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步步思考,层层突破。
3.课堂提问要有准确性。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强调的是教师的问题能让学生明白无误地找到思考的方向,所以问题不能过大过宽。所提问题的内容要科学、表达要准确,提问设计都必须有较强的科学性,要严密合理,不允许存在科学、知识上的欠缺。此外,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的思维走向,表达必须明确流畅,要言不凡。教师语言托沓含糊,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语言苟简残缺,也会使人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这些都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问的要求必须明确,提问内容要是关键的而非直接、开放的而非封闭、精简连贯的而非繁密杂乱的。笔者听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前方》一课,教师上课就问:“从题目中你能发现什么啊?”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正确,问题还不大,如果学生把握信息模糊分散,或者和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信息过多,这样的提问很容易引起课堂混乱。在讲《前方》这一课时,不妨这样问:仔细观察文中的照片,思考从照片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哪些信息?照片中的人他们的前方是什么?他们是归家还是远行?这样提问设计教学效果势必会好很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88-02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他们巧于“提问”,善于激疑,诱导学生自问、互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质疑思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激发潜能、增强情感体验和升华价值观,形成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有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总设计师”的角色,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缺乏教师以提问质疑为手段的导引,使课堂沦为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化的“表演课”,课堂重点没有体现、难点未能突破,三维目标没有落实,陷入了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一)提问表浅化、随意化
有些教师甚至喜欢口头禅式的提问,学生只需回答“对”或“不对”,“好”与“不好”,“喜欢”抑或“不喜欢”。这种简单、随意的提问只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缀,或是教师“满堂灌”的“遮羞布”,学生仅凭感觉回答即可,谈不上得到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
(二)提问空泛化
有些教师喜欢发射“空空导弹”,缺乏必要的铺垫,缺乏具体的指向性,目标不细化,学生无法找到答题的角度,出现思维短路,只能沉默以对,或是胡乱回答。
(三)提问速成化,张弛失度
一些问题需要学生反复揣摩、思考和组织语言来加以阐释,教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浅尝辄止,往往思路刚打开又封闭了,结果事倍功半。
(四)提问程式化,令人乏味
有些教师不管上哪篇文章,来来去去总是围绕那几个方面提问: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提问内容一样,提问用语雷同,学生思维都凝固了,又怎能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提问对象固定化
有些教师几乎每一节课都只定向提问几个学生,好像是演双簧戏,作答者是演员,其他学生是看客,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以上的提问方式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导”之下,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提升价值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者,而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课堂提问设计与实施中,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道具”,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来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以学生为本,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
(二)文本主体性原则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对象也应是文本。脱离了文本,课堂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
有的教师违背了文本教学原则,轻视课文,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视而不见,一味求新求奇,甚至抛开了课文,将提问质疑的重点放在文本之外,美其名曰兴趣延伸。例如在讲《触龙说赵太后》这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评价赵太后的民本思想的?这个问题的设计偏离了本课的语言艺术学习目标、脱离了文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着力点只能是文本,立足于阅读文本来导问、激疑,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能力,不应该离开文本去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
(三)提问层次性原则
1??提问对象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仅专注于某一类学生,更不能为了达到表演的效果,只面向优等生,应承认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关照到全体学生。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如果在一节语文课中,围绕着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仅设计一两个问题是比较大而空的。如果我们将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采用“剥笋式”设计法,将它分解成相关联、成系列、有梯度的几个小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小问题后加以综合,大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阿Q正传》中对阿Q的评价,这是全局性的问题,但我们如果从他的地位、从他对同阶层兄弟姐妹、对假洋鬼子的态度、从他对革命的理解等不同的方面去设问,这个难点就可以解决了。
(四)问题的生成性原则
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备课中预设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当中,在完成预设提问,在思维碰撞之中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系统中进行的,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得以培养。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又要因势利导。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操作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自主探究的动力。创设情境则是营造发问、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氛围。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要节点来创设情境。例如讲授《宝玉挨打》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宝玉挨打后宝钗光明正大地“托”着药盘去看望,而黛玉却只哭着悄悄地去安慰这一关键处,先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宝钗为何要光明正大地“托”着药盘去?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黛玉为何只悄悄地去?宝玉对这两人的态度为何不同?学生满怀兴趣地阅读、思考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二)掌握提问的时间点
有效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精问、巧问,教师要掌握发问的时机。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思维状况等来发问: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发问,增强阅读的目标性;在学生自读文本后发问,增强问题的探究性;在学习小组发言后发问,增强问题的导向性;在学生质疑、自主回答后发问,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在突破重难点时逐层发问,增强问题的递进性;在学生思维停滞时发问,增强问题的启发性;在掌控课堂节奏时发问,调控课堂节奏的张弛度;在课堂总结时发问,增强问题的拓展性,等等。
(三)教师示范引领,教会学生发问的技巧
善于质疑思辨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教给学生质疑思辨的技巧,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我们应教会学生:
1??围绕课文题目发问。文题往往是文眼,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拿来主义》,问设问: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
2??从中心句、概括句、含义丰富句发问。《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心里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不宁静?
3??从体现精巧构思处发问。看似矛盾之处,往往体现作者精巧的构思。深入思考,能提高质疑思辨能力。如《死水》中为什么要把死水写得那么美,用意何在?
关键词:课堂提问;层次;启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点说明了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要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避免随意性,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问题不仅要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如,高中地理必修2《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围绕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为什么说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给扬州城市空间形态带来哪些影响?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有何影响?对比分析西安主要商业街的分布与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分布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关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上得出答案。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与当地城市的发展相结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思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而且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应该像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高中地理必修3《3.1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节,从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到能源基地的建设再到谋求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的因素有哪些?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如何建设山西煤炭基地?扩大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加强加工转换。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山西煤炭基地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将学生引入讨论,山西煤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更要实现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层层设问,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能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堂提问要实现启发作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课堂提问的优化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启发诱导。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要使学生有“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桃子”的感觉。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境,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如,讲授热力环流原理,可引入《军港之夜》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的描述是否正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引来一场大雨是否是偶然等等,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在实际中应用的探讨。此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要根据情况创设一定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课堂提问;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87-01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设计方法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1、在关键处设点。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2、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要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教材中有大理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2、启发性。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出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语文知识、发现语言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创造性。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问题是开放的,不是封闭性的,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浓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完全明显的答案的。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对问题的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的分析、比较、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求得思维的共鸣。
4、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一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
5、双向性。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提问的转型,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
1、提问“三维”有底数。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
2、提问对象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问答。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也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也要考虑问题层次。
二、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正确把握问题难度。一要紧紧抓住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创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三要有思维含量,一般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些,需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同时,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启发思维。例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利用问题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整个问题的设计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趋势。教师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语,然后以“撞”一词切入,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撞”与“磕、碰”之间的不同,顺理成章地体会到“撞”中所包含的“勇敢”。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发问:“那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展开积极思考,学生围绕各自观点展开辩论。如此一来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辩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设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不仅要有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有明确具体答案的问题,更要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需要探究解决的、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在课堂上师生双边就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则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式,按照制订的计划,打破课堂和学科的局限,经过深入探究才能完成。
三、准确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正确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好火候,恰当选择时机,巧妙设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提高提问技巧
其一,言简意赅,意思明了。只有准确简洁的语言才会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答案,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其二,节奏缓急有度,协调有序。其三,方式变换多样,激发兴趣。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模式之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科学引导学生
耐心等待,学会倾听,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的倾听者,用诚恳的态度和听的技巧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学习兴趣。发挥听的艺术,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给学生及时的情感反馈。教师所给的意见对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会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收获好的效果。问题出示后,学生的反应如何?是积极思考问题,还是无动于衷?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检查提问的效果,对提问反应作出科学处理,处理好理答,并及时确定下一步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一定要做总结和评价,必须具体明确地指出优、缺点。教师在评价中,也由原来的“供给者”转为“激励者”,对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继续努力学习。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勤奋钻研业务,认清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提问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