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大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2012年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研究高频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及其不同的特点,分析热点的形成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词频统计法与共词聚类分析法。词频统计法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法。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研究结构。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共73篇,以73篇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为调研对象,通过共词分析法中的聚类分析探索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以及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亲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对前期检索出的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283个,平均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含关键词3.9个。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对反应主题没有积极意义的词,如“展望”、“问题”等,对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技高校”等标准化为“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学校”、“高校”、“大学”等标准化为“高校”。
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词频大于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从而确定个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表1)。这个关键词总的出现频次为65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36.3%。从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研究生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分析”、“普通高校”、“竞技体操”、“北京市”、“教学理念”、“现状”、“发展对策”等。
表1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表
序号 关键词 词频
1 体育教育专业 12
2 分析 10
3 普通高校 8
4 竞技体操 8
5 北京市 7
6 教学理念 7
7 现状 7
8 发展对策 6
(二)构造词篇矩阵、相似矩阵
对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记录的内容为高频关键词是否在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出现为1,否则为0),构造出词篇矩阵。以词篇矩阵为基础,在SPSS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类型选择“binary”二元变量,相似系数选择“Ochiai”系数,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见表2)。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为相似数据,数字的大小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大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反之,数值越小,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阵对角线的数据为1,表明某高频关键词自身相关度。
表2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
体育教育专业 分析 普通高校 竞技体操 北京市 教学理念 现状 发展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 1.000 0.060 0.286 0.004 0.192 0.321 0.334 0.215
分析 0.060 1.000 0.030 0.121 0.018 0.006 0.076 0.023
普通高校 0.028 0.030 1.000 0.150 0.030 0.068 0.119 0.029
竞技体操 0.004 0.121 0.150 1.000 0.008 0.192 0.043 0.020
北京市 0.192 0.018 0.030 0.008 1.000 0.192 0.035 0.078
教学理念 0.321 0.006 0.068 0.192 0.192 1.000 0.087 0.186
现状 0.334 0.076 0.119 0.043 0.035 0.087 1.000 0.100
发展对策 0.215 0.023 0.029 0.020 0.078 0.186 0.100 1.000
(三)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竞技体操的发展对策。包括关键词:竞技体操、发展对策、后备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包括关键词: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
3.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包括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三、研究热点的特点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比较宽泛,选取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竞技体操、体操普修课、教学理念等。
(二)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教学理念及竞技体操发展状况的研究,旨在通过现状研究,探寻发展的脉络与经验。
(三)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基本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宽泛。在理论分析上显得薄弱、创新能力欠缺。
参考文献:
[1] 高宝立,刘小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迟景明,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02).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关键词:大学体育;分层教学;体育教学
教师只有制订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地推进教学活动,应用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体质、学习兴趣。本文研究了一套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
1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层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定向指导。最常见的分层教学方法为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素养、领悟能力,将学生分为A、B和C3层。一般认为,A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能较为轻松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B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好,领悟能力一般,通过努力即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C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差、领悟能力不佳,即使非常努力也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然而仅仅应用这种方式分层,依然不能准确地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例如,以学生练习排球为例,一名C层次的学生父母曾受过专业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单以排球训练为例,他虽然体能不佳,但是接受过专门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的基本知识及技战术有较深的理解,那么在排球运动中,便不能将这名C层次的学生简单地划分到C层次。又如,某B层次的学生虽然没有接受过篮球的训练,然而他对篮球训练有极深的向往,他希望拥有专业的技术,并且愿意努力学习技术,那么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这名学生划分到B层次中。教师要应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划分层次:(1)教师要根据开展的项目运动来划分层次,使层次的划分更为精准。(2)教师要在开展活动以前,应用发放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法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志向等,应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判断学生的层次。(3)教师要动态的划分学生的层次。例如,一名B层次的学生,在初练习篮球时,可以先将他划分到B层次中,然而只要他努力学习,达到了A层次的标准,就可以将他划分到A层次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要分项目、分学习需求、分学习阶段将学生分层,使分层教学满足教学开展的需求。
2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应分为课内教学分层与课外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方法应以同层次的学生分层,鼓励学生层次学生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内分层的教学优势为注重个体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令学生能迅速的掌握技能。在课内实施分层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分在低层次这一阶层的时候,情绪会受到影响。此时体育教师应使用动态分层的方法调整学生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课外分层可以应用社团活动的方法开展体育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学习兴趣定位角色。例如,组织能力强,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体育社团的学生可以担任体育社团的干部;体育技能强,愿意提高体育技能的学生可以成为体育社团参赛的主力;对体育项目有兴趣,然而不具备天分的学生可以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参与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成为体育社团的支柱成员。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排球运动为例,教师的分层体育实施方法为:前测——在开展体育训练前,评估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分层——将学生分成3层,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教学引导。调整——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依据,调整分层。然后继续以分层的方式教学。这种应用动态调整的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内产生学习情绪。在课外,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定位学习的价值。例如,对身体素质不佳,然而有学习排球意愿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挑战排球的技能,然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评估,看到自己的成长。教师应用动态的方式为学生分层,可以在课内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既可兼顾课内教学的高效性,又可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找到自己的学习价值。
3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实施
教师要重点把握分层教学的重点,而课外教学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把握。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重点,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球为例。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传球的部位、传球的正确手型、了解正确击球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能稳定的传球,能完全协调击球的动作,能准确地控制传球的方向。如学生完成以上训练,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跳传与背传。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应用现场示范,并要求一名学生来现场作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鼓励B层次的学生提出学习疑问,让有示范兴趣的学生现场完成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示范来了解传球的部位,掌握正确的手型,理解正确的击球点。教师对B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控制传球的方式,动作基本协调,能完成标准的传球动作,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完成标准传球动作后尝试跳传。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用示范、逐一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传球的姿势。C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传球的部位,能基本掌握正确的手型动作,可大致掌握击球的方式。教师向C层次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协调击球动作,能大致地控制传球的方向,能基本掌握传球的技术要领。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提高C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传球质量。以上学生,在课内完成以上的学习后,可在校外相互交流。教师可鼓励A层次的学生帮助B层次及C层次的学生完成传球动作,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可积极向A层次的学生求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引导,是课内分层教学实施的要点。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课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方法为课内外一体化考核。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教师的评估权重应用区别。例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5,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2;二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4,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3;三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四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应用这种方法评估,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进入学校,还未完全融入社团活动,于是应以评估体育选项课及体质健康评估为主;二年级的学生应适应社团活动了,于是可均衡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三年级的学生应用提高体质为锻炼标准,可应用参与社团活动来提高身体体质,于是评估应以参加社团活动为主;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侧重点为撰写论文、参与实习等,他们不能再以参加体育选项课为学习重点,于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教师应用动态评估学习权重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通过定向学习参与体育活动。教师给予学生评估时,要应用权重评估法,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及某项专业学习的情况,在评估时,要通过调整评估权重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鼓励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参与活动。
5结论
分层教学实施的重点,就是动态的评估学生的学习层次,建立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结合学生的层次定向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学生的学习侧重点综合的给予学生评估,这套分层教学模式,拥有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综合评估的教学优势,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平花.分层教学模式对改善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01-103.
[2]高辉.普通高校公体课分级流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许吉平,江登文.“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5):134-135.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内涵体系
体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虽不等同于身体的直接暴力,同时表面上看起来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没有伤害,但这种暴力实际上对大学生的情感、自尊和心灵伤害非常深,学生需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伤害对学生的危害程度与身体暴力产生的伤害可能更严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2.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类型
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隐性的语言暴力,虽其内容上未必涉及暴力方面的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强行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所以,课堂中隐性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在思维逻辑上玩的花样,因此更为隐蔽性,表面上难以察觉到。从而可看出,有时隐形语言暴力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谩骂更伤害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显性而言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言语在意义上暴力指向明确,言语多带有攻击性,如贬低压抑型、侮辱粉刺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等表现类型。
2.1贬低压抑型和威胁恐吓型
大学体育课堂中有的体育教师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教育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尤其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如“已经练习这么久了,还是老样子,你有没有带脑袋啊”、“笨手笨脚的,能做什么啊”等,这些贬低性言语通常会使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低能力的错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大学体育教师倘若对大学生一味固执贬低的态度,不但在精神上和心理伤害了学生,而且会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会降低大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威胁恐吓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威胁恐吓性的语言,这也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主观意识上产生恐惧情绪,不但在教学中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严重地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侮辱粉刺型和哀求抱怨型
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一种侮辱、蔑视、讽刺性的语言,其教师是想通过严厉的言语行为激起学生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改进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你的手怎么像猪脚一样,动作做得那么难看”“这么简单的动作你都不会,你吃的饭到哪去了”等等,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从本质上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轻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的情绪,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干扰正常的体育教学,重则使学生人格和心理上受到重创,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向极端。哀求抱怨型,大学体育课具有行为方式随意性大,学生的注意力易转移,行为控制力难控制等特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正常的课堂教学造成较大的阻碍。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处理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时,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哀求抱怨的心态。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暂时性的或许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尤其对一部分女生作用更明显些,但也只是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真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3.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影响和危害
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不管是哪种类型,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语言暴力,其结果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并造成一定的危害。首先会对大学生心理上造成难以修复的创伤。语言暴力的伤害虽不能直接并马上看出对学生的伤害程度,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对体育教师、对学校产生逆反心理,在性格上易形成自闭倾向,不利于大学生走上社会,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正常心理。其次,在体育课堂上会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大学体育课堂语言暴力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处于心理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内心尤其敏感,其本身自己想法比较多,如教师在课堂中不经意的眼神,或暗示性的言语、下意识的动作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内心潜在的回应。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一种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的,教师的不恰当言语会伤害到师生间的关系,课堂中会产生敌对的情绪,最终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开展。
4.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根源分析
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影响的根源,要分析原因需深究其根源。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存在,追根溯源背后折射出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现象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话语权主宰、言语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
4.1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尊卑有序”的观念下,极致的塑造出教师权威。在这种尊卑有序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服从成了无意识,且教学过程中惩罚成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过”,教师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成了学生成器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违背以人为本,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格上与师生应具有平等性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堂的教与学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坦诚讨论学习,是在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有些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语言暴力的行为,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受到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师生课堂上权益的平等性,教师教育学生不应该出现指责和辱骂学生,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毕竟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有错就改,教师应提出指正帮助改进。在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平等”、“尊严”等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4.2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
布迪厄在其符号暴力理论中指出:所有教育行动的实施都必须通过教育权威。教育权威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也就是说,教师以一种合法者的身份实施着语言暴力。在中国传统教育道德观念当中,师生间一直就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而学生的话语权被长期忽视。从全局来看,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快速发展的教育观念变化不相适应的。随着社会快速经济时代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变化使师生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落差。一些体育教师赶不上信息化时代步法,不能以新一代人平等的心态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依然沉溺于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而未考虑学生心灵上的需求,让学生在话语霸权上能取得应有权益。
4.3大学体育教师话语权绝对主宰
话语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思想的权力。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在教学中产生,就由不得学生主观意愿,它会强制性地迫使学生接受。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话语霸权,这就滋生了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语言暴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及对学生教育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体育教师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优势,教师“话语权优势”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单方面的主导性话语权,很容易成为话语权的主宰者,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当大学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强调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不接受批评意见就是不尊重教师,当起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时,很容易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如“怎么这么笨,不知道教你多少次了”等。
4.4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
研究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水平。从某种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在教育中是个全方位的工程。因而教师的言语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言语表达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增强言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并把握好针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采用巧妙的语言艺术,进行“语言暴力”的转换,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师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大学体育教师课堂中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教师自身言语技巧的欠缺是很普遍的原因。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往往表现为言语中充斥着粗犷的呵斥、尖锐的讽刺并伴随着冷漠的情绪等。现在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言语技巧,这就给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技巧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号召力,同时要掌握言语技巧中的幽默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使用挖苦刻薄的言语只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失去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意识。
5.结论
1.1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改革是否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指导着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高校推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试点更是凤毛麟角,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远远不能满足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展开试探性的研究。这不是某一个高校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高校圈子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亟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1.1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体现了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可程度,从调查表可知,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及作用有了较好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分别仅占11.7%和1.1%,由此可见,这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教师有着追求健康的意愿,有进行锻炼的要求。
1.2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总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证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愉悦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领导者,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他们也深知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减肥”这一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5.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类建设,运动已成为时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师(35.1%)把体育锻炼作为“兴趣爱好”。也有32.1%的教师是为了“陪家人锻炼”,促进家庭和谐。颈、腰椎疾病是大多数教师都患有的职业病,有部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防病祛病”,占了总百分比的29.8%。以“社会交往”和“打发时间”为锻炼目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6%和4.3%。
1.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师体育锻炼的运动频度上,调查显示,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教师有40.4%,28.7%的教师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22.3%的教师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8.5%的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比例高达40.4%,甚至还有8.5%的人根本就不锻炼。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够,总体来看还不够理想。所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的锻炼频度还有待加强。
1.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持续性
由问卷调查表可知可见,一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6.8%,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说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有氧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2.9%的教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90min”以上,仅有5.3%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90min以上”,此结果表明,应大力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加强有氧锻炼意识,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发展。
1.5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体育活动组织”(54.3%),“场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压力十分大。缺少体育活动组织和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外界因素,四川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下课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终究还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并没有为教师专门设置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这严重减少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多雨,这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缺少习惯”(35.1%),“缺少指导”(31%),“没兴趣”(22.3%),“无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费太高”(9.6%)。总的来说,没时间、缺少习惯、不感兴趣这些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说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其次,针对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制约因素而言,说明组织活动开展不够;而对于场地器材等不足的问题,就应增设一些新兴的,时尚的,教师感兴趣的器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现在需要的是培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以及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促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的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较好的的,明白参与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却存在着背离的倾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在30min以下,所进行的也是小强度运动,并未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影响该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没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不足和缺少习惯。
2.2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逐渐同社会接轨,与社会的交流也相对独立起来。近年来,“征信”一词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语的出现又有何意义。
早在《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个人说话能否可信,是可能得到证实的。
为了让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活动,来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我国银行等机构也在近几年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以便及时反应个人的信用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与需要已达到一个共知、共认的程度。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银行为何要采用征信系统并把践行它呢?答案是肯定的
就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与银行的关系无非就是存款、取款、贷款、还款的关系,但现在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相对往年已变得比较困难,这与有些大学生恶意欠费、贷款恶意违约等不诚信现象有直接联系的。银行、电信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使用征信系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我们业务受理人能够自觉、有责任的对自己的“信”负责,那么“征信”一词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也折射出一种现象,即人对人的信用程度降低了,只有靠征信来衡量每个人。“信”在生活中犹为重要,如果有逾期还贷或有其他违反合同的规定,那么,个人信用记录上将被抹上灰色的一笔。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在前进,就连一个抽象的词语“诚信”也要用上“征信”来加以考核,看得出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含金量比较高,人们对它的重视也很高。
征信能够使企业和个人从制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而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诚信美德,现在我国的《八荣八耻》也时刻教导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品质的保证。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前提。面对征信问题,提高诚信是必要的,诚信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大学里,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很重要,而诚信教育更为重要。作为即将与社会接轨的新一辈,少了诚信教育的引导,那社会就将会像现在这样出现更多的类似“征信”的系统。学校对每位学生采取一定的诚信教育,如诚信与信用作以记录与考评,这也是对银行征信体系的有利补充,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支持。真正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方面努力与协作。诚信教育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惩戒奖励机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不诚信行为无利可图。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有力的诚信考核制度保障下让诚信教育成为自我品质培养,提高自我境界的有效工具,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注意的。
就银行机构的角度来说,征信就是要通过有利的途径来实现、收获自身本应有的利益。通过合法的制度、正规的管理渠道选择符合自身公司利益的受理人,既是对公司利益的一种保证。也是对未作到诚信的受理人的一种抵制。现在在我国,征信系统也是初显重要作用的。各商业银行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交换信息获取企业或个人信用报告的。对于信用良好的用户或银行业务受理人可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帮助商业银行做出灵活的贷款决策;帮助银行了解客户在异地、他行的借款及还款记录,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进行客观判断,规避潜在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收回逾期贷款。这一些都是征信为银行带来的一些益处。
其实对于我们自身,征信系统的出现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与好处。它让银行对客户的信息在少量时间内就能核实、调查清楚。对于一个信用报告好、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不但能给我们提供贷款等服务,还会在金额、利润上给予优惠。征信系统还会提醒我们自己的贷款还款情况,由此提醒我们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爱护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在学校接受诚信教育还不能为征信政策做些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一个有诚信、信用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将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征信所记录的是个人的“信用”信息,一个人诚信与否也与征信有不可抹灭的关系,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过程中也少不了要通过征信中心了解贷款学生的信用信息及家庭状况,帮助预测未来是否履约。我们要把征信考核体系当做一个必要的责任来抓,引起大学生对征信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对个人的征信信用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对征信状况较差的人群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宣传征信政策,自觉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一)大学体育的硬件设施严重缺失。我国的大学体育硬件设施总体上来说,用于专业性教学的设备及厂房所占校区比例较大,使得学生的运动区域过小,无法正常施展体育教学,就拿足球和篮球来说,所需要的场地和专业设施较为严格,如果无法保证体育区域的面积,将极大影响相关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因此大学体育要从学生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出发,为学生的体育设施进行尽力改造,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中器材与场地的专业性,为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体育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大学体育的体育教学中,强行规定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这样强制的规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发作,引起学生对于强制体育教学的不满,所以,对于当前的情况,大学体育的领导应该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不同专业的体育需求,从而制定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这是我国大学体育,甚至是我国教育界未来发展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向。
二、探究在可持续理念下加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措施
(一)加强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聘用的专业性。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师聘用的严格与专业性,是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最根本方法,体育教师是带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媒介,专业能力强的体育老师能让学生学习到最根本的体育知识,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体育知识学习与体育能力锻炼。因此加强大学体育教师聘用与培养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学校应与我国各大体育教师培养学校进行沟通与签约,为大学学校提供源源不断专业体育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又保证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年轻性,能够与学生更好进行沟通,带动学生参与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来,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二)加强对大学体育的体育硬件设施的改革,逐步加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设施的专业性。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硬件器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现如今很多大学学习的体育设施与器材破旧老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逐步进行体育硬件条件的改造与优化,学校可以分步骤分年度进行慢性改造,毕竟一次性进行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需要相当一笔资金,所以学校可以委派专人进行分年度的体育器材改造更新,这样既能够为大学学校节省一定的资金,也能从实际上改变学校的体育设施专业性,需要得到大学学校领导层的注意。并且在进行学校体育器材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器材认识专业性过硬的老师跟紧,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体育设施专业性与安全性并存。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加教育机构中,现如今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身体素质大大降低,这样的制度可以在学生紧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对学生实行制度管理是学校各方面教学进行的基础,所以对体育教学也要进行制度的更新管理,可以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程度换算成成绩,加入到学生年度考核中,让学生认识到,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程度与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相同,这样才能彻底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深入认识与积极性,这样的制度可以广泛推广到我国不同的学习的同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我国未来人才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和其它的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体育教学对于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场地的需求量较高。但是有些大专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场地狭小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们得不到充足的锻炼,体育教学也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2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专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竞争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社会必将呈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和竞争性。对大专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可见,进行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有竞争意识,同时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且,自身的进取心和拼搏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专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来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传授的知识也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针对现如今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大专体育教学课程采用了变化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体育课堂中,在其它的科目的教学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3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是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还是步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在大专的体育教学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比赛,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设置体育游戏和竞赛,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对自身组织能力进行锻炼,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如今,想要在社会的某个领域发挥自身的价值,处于优势地位,都取决于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学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和表演,必然会丰富其业余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好,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项目的内涵以及实际的训练规则进行分解处理,学生们每一个环节都掌握了,才能够从总体上增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促进其精神的满足。
2.5对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大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反应能力较强,则其成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尤其是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反应能力和其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大专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很多教学环节都会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包括教师在教授篮球传球以及进攻的技巧时,需要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反映,用较短的时间赢得更多的机会。可见,学生们可以从体育教学中发现自己反应能力的不足,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大专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3.2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的设计几项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3.3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的田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加强体育学教学理论素养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应当把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解。此外,还应当重视体育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些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与方法等。
4结语
体育文化是指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文化综合而成的概念,大学高校的体育文化是由物质、精神、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体育文化是以人为参与为主题,体育锻炼为手段,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为其项目,而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文化。群体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强体质,提升品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深入体会”、“直接感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感受那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2体育文化的特点
2.1体育文化的精神
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而体育锻炼不只是概念上的身体锻炼,其中还包括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在实际生活训练中,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体育锻炼也不只是肉体上的锻炼,增强体质而已,更是在享受一种突破自我,永不言弃的“直接感受”,只有“深入体会”这种内在文化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意义。
2.2体育文化的实用性
体育锻炼的最直接效果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这也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在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以后可以直接转化成身体的能量,强化身体机能素质,这个过程是不断成长,汲吸取的过程。
2.3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
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其内容表现出的一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事物比拟的,同时它也能培养人们团队协作能力等,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3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链接关系
我国大学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是盲目而又不符合实际的。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体育课程,体育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体育器材,然后在学期末时再进行一次考核,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常常是“必逃课”之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浑水摸鱼。完全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脱离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要进行改革方面的发展,必须要以体育文化为导向,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育,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主要途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只有抓住这条主线,体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4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4.1提高教师自身体育文化修养
首先,在传道授业的教师方面,需要从根本观念上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要把体育锻炼认为成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敷衍塞责,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任学生们“自由发展”。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锻炼的技巧,更需要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渗透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体育的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时代的需要,老师的能力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学校的体育成果,加大对老师的教育文化改革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来,要不断弃掉原有的旧教学模式、古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新型的教育观念来改变老师的文化修养,使教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全新的教学。
4.2加强学习体育文化建设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单纯的体育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学体质,在“传道”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的认识与培养,不断的改变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中的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只要找准体育文化的切合点就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使体育文化建设步入更好的轨道上来。大力创新和变革,必须传承和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更深层的认识。
4.3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习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这个时代刻不容缓的期盼,体育教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改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和创新,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学文化的特点,学生体育文化的素质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效率、质量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就要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和选择,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体育的核心作用,建立授课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素养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1.1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
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体育协会需要在高校中注册登记,其构建方式为招收学员,以此进行体育活动,其运营模式介绍如下:
1.1.1服务收费运营模式
这种类型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创建的,而这种组织却有运营成本,这种运营方式很特别,与其他两种协会模式不同,这个协会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报名的成员,这与学生会设置的体育部不同;另一方面,与营利性体育协会不同,企业构建的体育协会主要目的是营利,而大学生构建体育协会并不是想营利,而是为了协会长远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成员,就会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但是这种运营费是极小的。
1.1.2管理趋于市场化
学生构建的体育协会在学校中,当然也会在学校的管理之中,以此,必然要与市场相脱离。因此,现阶段,很多这类的体育协会的管理趋于市场化,开始与学校管理相脱离,逐渐与学校管理相脱离,整顿组织内部,与学校明确责任,促进结构合理化。
1.2以营利为目的建立的企业体育协会
企业体育协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运营商业化是其重要的特点。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尊重市场规律,企业会与高校形成联合开展企业体育协会,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而这种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区,而顺利开展需要通过大力地宣传,将会员吸引到协会中,而参加协会的会员会交一定的费用或是年费,企业会除去成本获得最终利益,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2.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其具有可行性,下面将优势简要分析:
2.1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
学生会下设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补充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体育协会多种运营模式的开展,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心理素质,特别是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另外,参加体育协会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说明的是由学生开展的体育协会,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及管理的能力,而且也会使其沟通能力及思维能力增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3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对高校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可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尤其是商业化及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创新了学校的管理体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学校的投资大大地减少了;其次,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各种精神风貌都是社团文化建设中值得吸取的;最后,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会帮助体育协会开展活动,体现了体育教师的素质,同时体育教师在指导协会工作时,也可以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针对活动的开展,探索出各种体育教学新的路径,研究各种体育活动及开展方式的可行性。虽然以上阐述了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可行性,证明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不得不思考这种模式是否是完美的,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得不看到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体育协会的主体,但是在协会中决策权缺乏;缺乏体育设施,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因此,必须针对这两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完善,比如注重大学生主体建设,设立大学生委员会,加强其决策权。同时提升协会的品牌化,提升指明度等,以实现大学生协会运营模式的最佳效果。
3.结语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定位;超越
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由来和杠杆。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作为一项规范性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课程在依托体育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合理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1.体育文化梗概
1.1体育文化的衍生背景
从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体育文化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宽泛来讲,体育科技工作者从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让人类文明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体育文化同西方文化的发展一样悠久,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大学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愉悦学生身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体育文化的传播
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走、跑、跳、爬、扔等动作来实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延续。在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上基本保持一致。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到今天,就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关系
现今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大学课程的文化理念也日益深入到课堂之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娱乐了学生身心,促使学生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顺利完成学业。体育与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大学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粘合,牢不可破。
3.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定位和超越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立足于体育文化的大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素质教育为原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实施中贯彻“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大学体育文化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提供便利。
3.1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定位
3.1.1目标定位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自身的需求反应,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规范了它的言行,也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课堂文化,实质上在遭受着就业难的困境。处于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的课程价值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体育教学究竟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价值观,还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成为了一项大难题。由于体育课程的竞技体育队身体接触和规则的理解不到位,致使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些学生好勇斗狠的学生,更有可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体育文化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了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能力。3.1.2运行机制定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理念,揭示课程教学。我国教育的体制化、行政化管理根深蒂固。以往的体育课程改贯彻层层实施的原则,通过专家的权威进行定论。在运行上,往往处于一种功利化、浮夸嚣张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在体育的舞台上公开,创新的表现,并不能为制定者所接受。经过短暂接触的新课改,很大程度上不能让教师真正领悟到真谛。在体育文化的氛围下,根本意识不到课程运行中的问题。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让设计者亲临学生一线,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调整课程,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3.1.3改革氛围定位体育文化要求全面参与,深层次剖析问题。体育课程文化要求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思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审查。体育课程设定,首先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良好氛围。用理性的眼光分析现代体育改革,吸收借鉴东西方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上,找到适合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土壤。改革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水准,能激发大学生热爱运动的热情。3.1.4教学模式定位大学课程模式并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依,应设定为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体育课程环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理性训练,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中的人本思考,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除了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外,还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学直面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质量,来体现体育文化的生命关怀。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人本性来完善和发展师生,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3.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超越
在世界杯、世锦赛、NBA、奥运会……凡此种种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由于体育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人才的发展,不断超越创新体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对体育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重中之重。3.2.1体育类专业大热,国内外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体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为现今的体育产业捞到了大批资金,这也是他们求贤若渴的原因。在未来的大好前景下,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突破了课堂限制,超越了以往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无门的枷锁。在澳洲,体育专业的学生无背景也能申请硕士。国内体育传统项目如足球、田径、篮球、健美操,有氧运动等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3.2.2大学体育课程联系行业动态,与时俱进随着体育文化的深入,学生有更多机会实践。对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管理、营销策略、体育营销等都有大致了解。大学体育课程要想超越,必须联系行业设计课程,在大型赛事中实践学生,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突破打下基础。目前国家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国内体育服务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据国务院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扶持体育产业为绿色朝阳产业。华泰证券调查显示,未来的体育产业化发展潜力无穷,市场空间或超万亿,个股如中体产业成为投资标上上涨明显的个股。目前我国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我国2020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将为体育人才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3.2.3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超越体育课程教学,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反而更能激发其参与兴趣。体育课程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个人品行,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环境。学生在课程中,有了更好的合作精神,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持他们健康体魄的内因,也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课程是他们在学习进行体育学习的最终阶段,也是实现终身体育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生活生存下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无疑是高科技人才的主流。3.2.4加大对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应用创新体育课程的时效性,是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目的。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也逐渐被提到了日程。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实施教学,必然会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新型器材如:飞盘、轮滑和软式排球等新型器材的引入,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创新场地:利用天然资源,打破体育课一定在操场进行的固定思维模式,很容易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斜坡、楼梯等,让学生轻松参与进来。3.2.5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体育文化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增强学生体质到提高学生活力、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本着“全民锻炼、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始终把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工作重心。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除了要遵循现代体育就业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贯彻体育文化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运动能力等相关功能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运动和康复锻炼等着手设计。
4.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问题,对未来体育文化的的影响不可忽视。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背离,是造成体育文化的缺失主要原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课程的开展,短期内还不能将这些理论弊病消除。体育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概念和体育实践,对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和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在课程教学方面必然事半功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应是衡量学生一切的参考。在追求全校学生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及领悟能力,造成“体育不公平性”问题,是体育文化教学缺失的一大方面。对于身处环境和评价目标的固定性,是现代体育老师很少思考的问题,值得他们从更多的体育文化人文理念中获得高效能的教学。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增强自身体魄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思考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目标评价。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牢固锻炼关系、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思考师生本体意义,拓展教育界思考体育教学的思路,成为大学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过程,值得体育工作者思考体育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在体育文化中。体育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定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超越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注入,为大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实施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至刚,张力,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刘爱红.体育: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正能量———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体育文化定位之辩[J].搏击,2013,(4).
[3]刘晓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4]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