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科研管理工作仍使用传统的文件管理方式,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把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研部门要重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体制的变革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足:当前科研部门的投入大多倾向于硬件等基础设施,而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管理数据库的投入太少,导致科研管理的软件发展滞后,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部门对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者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对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充分了解。

(二)定位不准:信息化的科研管理需要形成一个体系。在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要依据科研的实际状况,分步骤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库,进行规范的管理,这些过程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但科研部门大多将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当作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建设中定位错误,缺少整体性。

(三)模式陈旧: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之上,在改进现有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同时,逐渐构造起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促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朝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过去的管理模式太过陈旧,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将老旧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四)标准不一:科研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与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对外的信息交换都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还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其科研软件版本和开发设计标准都未统一,开发技术和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科研机构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又无法对科研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1]。

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做好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把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以建设各项内容为步骤,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科研管理的体系。除去公共服务平台、业务综合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外,科研管理还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础通信设施:基础通信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建立通信网络和运行软件的硬件平台,从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围绕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保障各科研执行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网络办公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保证通信的安全,传输的速度要快,网络运行稳定[2]。基础通行设施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特别重视。

(二)基础数据平台:基础数据平台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同时是科研数据的储藏库。基础数据平台存储的资源数据包括项目资源、研究数据和人力资源等,都与科研管理密切相关。收集好这些数据后,需要再按照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来统一分类保存,伴随科研的进程不断更新数据库,保证科研资源数据的先进性。

(三)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办公平台是一种自动化的办公模式,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标准的办公流程。在网络办公平台上,科学研究的资源数据都可共享,信息的管理和决策变得流畅,科研数据管理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四)科研管理制度:除了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科研管理的制度也是搞好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科研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的科研管理中起到约束作用,尽量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多问题,影响到科研的正常进行。因此,建设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网上资源共享: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在互联网上项目申报、中期评估和验收鉴定等各类通知和指南,将信息共享到互联网上。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可以及时的把最前沿的科研讯息传达出去,将过去复杂的信息传输过程直接省略。

(二)建立信息系统:建立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需要结合现代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以科研计划管理和科研成果的管理为核心,综合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最终形成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3]。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科研机构的人力、资金和其它科研条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整合所有可用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采用规范的管理流程,形成科研机构的资源规划和信息管理体系。

(三)提高管理能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管理的改革,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信息化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其它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还要具备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对信息系统软件的掌控能力。为提高科研机构对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让管理人员接受专业的网络信息管理教学,或参与专门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更够更专业地使用信息化科研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科研管理走向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的科研管理使科学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但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任务,科研机构在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按部就班,为科研事业在信息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1]张喜爱,曾庆平,韩晶.浅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

第2篇

近年来,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凸显了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新浙江树人大学成立后,由于教师的学科意识和观念十分单薄,学校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学科建设工作,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专业建设上。2003年升本后,特别是2005年后,学校为更好地开展本科教育,更快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工作,把学科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2003年,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归属”的要求;2004年,启动了校第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3个校(A)级重点学科、6个校(B)级重点学科;2005年,制定了《浙江树人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05—2010)》;2008年启动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6个校(A)级重点学科、5个校(B)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T)特色学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国际贸易学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第五批重点学科;2009年高等教育学被增列为省高校重点学科后;2012年共有7个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12年学校科研实力位列全国民办高校首位。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应处理好的关系

相比其他老牌的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升本”时间短、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办学质量提升千头万绪等,为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特别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和教学是现代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是代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分类,主要是基于科研和教学的地位侧重所作的划分。我国民办高校自诞生起,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学是其各项工作的中心。同时在其办学的早期,也是为了生存,民办高校只集中资源搞好教学,相对轻视甚至忽视科研,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基础十分薄弱。随着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和纷纷升本,科研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目前,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意义,科研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但也有少数民办本科高校还未把科研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个别学校领导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认为科研只会和教学争夺资源,科研建设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对科研的忽视,必定会阻碍本科高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诚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仍是其根本任务,教学仍是其中心工作,但民办本科高校仍须审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强调教学的根本性,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无法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上与科研实力雄厚的老牌公办高校竞争,但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应用性研究为突破口,面向地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也应该面向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教学研究。面向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保证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知识创新,经过不断创造、积累、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是高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教与学的基本单位。学科与专业是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从专业与学科的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划分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学科主要与科研相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和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与教学相联系,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在各项工作中应以教学为中心,且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实力比公办高校弱的多,学科建设又较落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适合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实际。因此,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初期,在处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时,应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但要把专业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框架和视野下来进行,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同时民办本科高校也要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因为作为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层次和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实际工作中,民办本科高校应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切二者的联系,恰当发挥二者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并不断充实、提升二者的内涵,使之共同为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服务。

(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搞学科建设就是抓科学研究。学科是人类长期对知识进行创新、积累而形成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探索新知、创造知识的活动。因此,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永恒动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在学科建设中,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抓住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学科队伍,培养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基地的水平,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为科研打造更优越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优秀的学者,促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汇聚更多的学术资源,更有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不过学科建设又不等同于科研,它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平台建设以及学位点建设等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升本后,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而在学校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后,可把工作重点从科研工作逐渐转向学科建设工作上来,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从而带动学校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抓学科建设,首先还是要明确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仍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推动学科创新;同时,还要做好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建立科学的学科管理模式、凝练学科方向以及合理构建学科梯队等工作,推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学科建设涉及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构建、平台建设和资源投入学科环境营造等方面,如果民办本科高校对所有方面齐抓共管、不分轻重,只会延缓学科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当前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应先找准决定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并着力进行建设,进而逐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科建设规划是对学科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是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的过程和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层面,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科底子薄,建设历史短,理论水平弱,建设经验少,更应该注重做好学科规划的顶层设计。民办本科高校顶层要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科建设的分管领导,根据民办高校“精简、高效”的管理原则,指派专人负责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的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学习公办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制定学科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可选择1—2个符合社会产业需求又能带动学校主体学科水平提升的学科,集中资源进行建设,从而带动其他学科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加强科研工作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做好科研工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民办本科高校一定要加强科研工作。民办本科高校应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对教师明确提出相应的科研要求,把科研业绩考核作为对多数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在校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自由的良好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开展基础研究困难大,也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公办高校竞争,在学科发展中,应把科研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另外,民办本科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当今整个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变化,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些方面都迫使民办本科高校大力加强教学研究。为此,民办本科高校也应该把教学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设好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实践科研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②。学科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是打造高校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学科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受益面宽,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学科平台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大对学科平台建设资源的投入。平台建设的资源主要指相关基础设施,包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站、工作空间及所需的经费等。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研究基地、共建载体和工程中心等,或与企业联合建立有关平台,既可以获得较充足的建设经费,又可以提高学科的影响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三是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资源紧缺,要从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高度统筹各学科平台的资源建设,科学调配,并促进资源共享。四是要完善学科平台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提升学科平台建设水平。

(四)及早布局研究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居民消费由温饱型逐渐向营养型转变。水产品被视为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我国的水产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水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水产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进行水产科研攻关过程中,水产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申请及科研经费的开支等一系列资金的使用情况,均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及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的说明。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将无法确保科研资金的正确使用,甚至会发生腐化现象,进而影响到科研攻关的成败。笔者作为水产科研所的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就水产科研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水产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提供参考。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年]21号)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全面实施。更加有效地引导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建全内部控制,旨在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防腐机制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盖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经济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重要要素。

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可以说是单位或机构整个财务管理的重心所在,水产科研单位具备一般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共同性,同时,水产科研单位又有自已独特的行业性,如水产科研具有季节性,根据水产的繁育季节开展科研工作,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科研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调节,从而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及沟通能力,有效地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水产科研任务,加强水产科研攻关能力。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且预测资金的使用方向,所以,内部控制是整个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础保证,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强化内部控制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利用财务内部控制可以规避科研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混乱、科研经费挪用以及腐化等现象发生,确保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所以,强化水产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极其必要。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水产科研领域的不断拓展、科研项目的不断延升,国家对水产科研资金的投入大幅增长。如何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对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乏力

目前,我国水产科研单位的项目资金收入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拨款,及部分以水产科技技术提供服务收取的经费。尽管设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及可行性,如水产科研项目有很多场地在偏僻县级以下地区,经常性的渔船租赁,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无法充分体现出公务卡的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管理与监督以及预防腐败的重要性。其次,相关管理层缺乏控制意识和执行能力,制定的考评制度流于形式等原因,均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固有职能。科研资金尽管是财政拨款,但是项目攻关却不能够离开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风险防范体系进行约束,降低财政资金风险,避免发生资金入不敷出、科研项目攻关失败等恶劣事故。所以,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从而浪费国家财政资金,不利于水产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攻关。

(二)内控意识不强,内控环境薄弱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长期受到政府财政扶持,因此在内部的财务控制方面没有相应意识,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较薄弱,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财政考核、执行、预算等仅仅是例行公事,并非严格对待,对上级部门审计科研事业单位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实际掌控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不能轻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防止科研资金流失、会计报表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三)缺乏信息化支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平台建设不仅能快速地为管理层提供科研资金使用情况,还能方便管理层做出经营及管理决策的调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我国当前的水产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普遍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信息平台。从目前的状况分析,信息化建设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工作人员不申请,管理层不重视,因而难以对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改善,导致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陷入尴尬的局面。

(四)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目前,科研单位虽然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量化评价体系,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能建立责任追究制。

三、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随着国家对水产科研资金投入的大幅增长,如何确保水产科研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承担起水产科研职责的履行,建立建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盖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一般而言,科研事业单位在制订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必须要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发挥其主观职能及监督职能,通过考核评估对沟通合作、执行、预算,决算等阶段予以事中控制考评,同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并且鼓励控制的成效,对不遵守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完全实现内部控制,而是要以人为本,灵活的对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予以控制。科研事业单位在接受监察审计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相对较多,其次在经营、租赁、融资及投资等方面也有所涉猎,这就导致假如内部控制过于严格,将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适中的原则,严加控制经营、租赁、融资及投资等领域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完善报销程序,充分利用公务卡的防范创新举措。

(二)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保证科研事业单位财政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会计法》等诸多法律均明确规定了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点,凸显其重要性,所以,想要强化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则必须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应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全程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财务负责人须加强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员沟通,宣传内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作用,提高宣传力度,组织学习及培训,在整个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营造一种提高内控意识的氛围,并且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结合各个单位和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及效益性,并且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确保内部控制能够在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建立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环境下通过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兴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平台可以对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措施等予以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有效,方便国家审计,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连通性及协作性,促进财务内部控制的有利监管,所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非常有必要,在这个信息化平台中,领导、管理人员、部门及科研人员均能够实现共享的财务数据,但是不可以对数据进行私人修改,仅有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方可具备相应权限,对数据进行修改删除。财务部门能够获取业务数据信息以及相关资产信息,且相关部门及领导也能够获取相应的财务信息,从而将此作为战略发展以及科研业务的依据所在,其次,信息化系统能够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从而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效力,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需求。

(四)完善内控评价体系,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水产科研单位在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经费的到达情况,预算的执行力度、经费的使用、绩效的考核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加以规范,通过科研和财政的两大核心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促使项目经费的真实有效及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要求相关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规划以及绩效管理工作,做好资金的预算编制,保证资金的使用合规合理,杜绝违纪行为发生,真正系统化和规范化内部控制,提高水产科研资金内部控制质量。也可以聘请中介结构予以绩效审核,或者利用各种媒介公开信息,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对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四、展望

强化科研事业单位财政内部控制对于整个财政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财政混乱、腐化等现象,还能够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监控及监督,提高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保申炳旭.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会计师,2010,(9):108-109.

[2]杨艳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109-110.

[3]华玉环.关于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2,(19):130.

第4篇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基础功能单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国家“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更是将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学术论文有15500余篇,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首先,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产生信息孤岛,浪费人力物力。

 

3.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高校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避免闭门造车,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潮流,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革新管理技术。

 

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管理功能外,智能化的功能是一个新要求,数据挖掘技术、决策科学的发展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化系统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学科信息维护人员及时客观的维护系统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学科建设整体信息有效的基础。

第5篇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综合部门,负责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管理(成果申报、组织报奖、成果转化)、学术组织、科技推广与培训、对外宣传、科研档案等等,其管理质量的高低、效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反应了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影响到单位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作者就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做分析总结,提出要点性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2.1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目前,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相对完善,比如:申报课题、、成果奖励、专利奖励等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措施,便于其晋升职称和提升其工资待遇。而对科研管理部门员工的激励机制却有待完善,直接影响到其晋升、晋职和工资待遇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农业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岗位性质间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考核管理人员,并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科研人员对管理人员的评价高低等综合性的评判方法考核管理人员。

2.2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科研管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随着我国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农业科研管理,需要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执行,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所在。而此项工作落实的关键就在于重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方面,根据单位科研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课题参与以及科研活动等,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科研管理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改革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新需求,提升其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

2.3加强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搞好科研管理的最根本所在。第一,要认识到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建设,包括管理设备硬件条件等。科研管理配套条件建设要规范化、高效化,打造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平台,提升其服务质量。第二,要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服务科研为原则,配备完整的办公设备,增强装备手段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目的性和工作效率。第三,重视科研管理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配套条件。科研管理工作本身不仅耗材耗物,而且又是服务性强的工作,更新完善办公设备,不仅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2.4构建和谐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提高管理效率

2.4.1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平台,能有效消除彼此间误解,提升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提升个人潜能,确保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一旦沟通机制受阻,将使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不畅,彼此间缺乏交流,更容易产生矛盾和误解,最终影响到工作绩效。由此,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就有其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4.2科研管理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科研管理工作不仅包含科研成果数据的管理,更应包含科研工作沟通、协调的管理。因此,管理工作急需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加强单位领导者、科研管理者与科技人员的双向沟通模式,并且形成领导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科技人员、领导层与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组建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多样化、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如年会、半年会议、月会、周会、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正式的沟通渠道,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使整个科研单位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2.5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农业科研管理制度是农业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能为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促使农业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科研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制度建设、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图书档案管理制度、声像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在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应该有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本化的精神实质和合理因素,将制度化与人本化很好地结合。重视人文关怀,确立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促进管理者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并力求将个人发展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紧密结合,使科研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管理无止境,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使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导向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科研工作健康、顺利、可持续地发展。

3结论

第6篇

1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必要性

1.1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作为原始性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科技创新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其中,高校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研方向,协同攻关创新,都需要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1.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创一流,就必须培养出顶尖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只有不断加强科研管理,才能提高科研水平,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提高科研工作水平的需要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完善,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发展,影响到科研资源整合、科研项目进度、科研成果质量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加强资源配置、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推动学校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也能从管理中,加强对比分析,明晰科研优势劣势,汲取先进经验,实现科研后发发展。

2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管理观念不正确

一是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意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科研经费投入不到位,科研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且缺乏专业背景的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不够。二是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意识,没有对科研项目及时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导致课题项目无法结题或者质量太低,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三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意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项目没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产出投人比低、生产与科研脱节,无法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无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2 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科研评价机制内容不健全,一些高校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产出量,以科研经费的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数、出版专著数量和获奖成果数量等为考核标准,缺乏对科研成果实际效应的应用的考核,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容易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学校科研的繁荣和发展。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形式比较单一,多为物质上的奖励,缺乏精神上的激励手段;奖励机制多,惩罚机制少;三是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预算与支出的矛盾不能得到正确处理,近年的发生的科研腐败大多出现在经费领域。四是教学科研互促机制不健全,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学没有能很好的促进科研,最新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

2.3 科研组织模式不科学

当前,科研领域的精细化、学科的综合交叉化趋势进一步增强,重大攻关项目的多科性、集成性越来越强,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能够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由于历史和管理的原因,一些科研人员习惯于单打独斗,以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方向等为依托建立的科研创新团队尚未建立。一些高校存在科研方向分散、优势科研力量无法聚集、科研项目散兵游勇作战等问题。有的虽然成立了科研团队,但实质是一言堂,项目主持人决定一切或包办一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单一,创新性欠缺,团队名存实亡。一些项目主持人或参与人,利用行政资源申报项目,但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团队学术行政化现象严重,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阻碍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2.4 科研信息平台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科研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当前,从科研项目的资料获取、项目申报与获奖评比,无一不涉及到科研信息管理平台。部分高校因对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晰,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没有建立,一些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信息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导致了科研机遇的丧失。一些学校虽然购买了科研管理系统,但因为缺乏整体规划,或缺乏与学校实际对接,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一些学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没有充分利用,处于停滞状态,科研动态信息没有及时导致科研网站形同虚设,科研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共享。特别是当前国家纵向科研项目也采用网上填报方式的情况下,加强科研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效率势在必行。

3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正确的科研工作观念

一是建立有一支充足、精干、高效、专业科研管理队伍,落实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加强科研工作的服务和协调,推进科研项目在校内的进度。二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着力整合科技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注重学科间的联合攻关,搭建有利于高水平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二是加强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及时传达上级和相关要求,督促科研人员依据项目的预期目标和要求按进度开展研究,对科研人员研究中遇到的条件保障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科研部门要加强督促与监管,按照有关管理方法履行相关程序和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四是加强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加强与区域地方的战略合作,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组织科研力量以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为重点,扩大项目来源和服务面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技术和智力人才为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咨询。

3.2 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科技发展需要。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以管理促发展、促效益。要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及时跟踪并适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政策的转变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加强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集成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科研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等不同的科研类型以及所承担的不同性质的任务,建立健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政(下转第43页)(上接第32页)策指标,对科研人员要在精神上鼓励,在政策上倾斜,在物质上帮助,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三是建立科研评价体系。科研部门应根据科研规律和学科发展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规模、数量、总量等指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水平、质量、实践应用等指标,实现对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引导。要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科学研究的长期性,不简单以数量论成绩,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创性、独创性。四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衡,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研究重点和方向,解决科研中技术路线问题。通过科研提高教学的深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两促进、两不误。

3.3 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一是依托研究方向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目标成果的技术创新。二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创新团队,汇聚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通过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提高科研的准确性、科学性,增强综合解决社会和企业行业重大问题的能力。三是依托领军人才引领科研创新团队,依托领军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研究兴趣和独特研究领域,实现科研突破性发展。四是依托科研基地平台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大学研究院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为依托,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创新科研团队。五是出台政策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设立一定数量的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岗位,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医院学科建设水映出医院的整体学术地位。作者单位是以研究治疗肝胆疾病为特色,各学科并进发展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本文针对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作简要论述和探讨[1]。

1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2]。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3]。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4]。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5]。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6]。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为了不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有计划选派年轻医师短期到国外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为开展科研及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打下基础。重视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合作,注重提高学术水准及医院的综合实力,使重点学科建设获得优势地位。要保持医疗水平的领先,医院就必须强化科研管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创业、科技兴院之路,树立品牌优势,使医院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项媛珍,洪启明,顾奋勇,等.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科研所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施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36-238.

[2]蒋小华,贾媛,涂诗意.政府补偿与监管机制改革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科教与学科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2):22-23.

[3]毕玉田,蔺武军,苏承芬.综合性医院创新性管理的应用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1):25-26.

[4]胡玉莲,张志英,刘敏.288名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45-47.

[5]周永,赵宁志,王家政.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管理控制的策略[J].医药杂志,2013(3):88-90.

第8篇

关键词:开展;职工;工会

一、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在鼓舞职工士气上下工夫

建设“人本之家”必须从关心科研人员思想入手,针对科研人员的所思、所想和所需,适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把科研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作用发挥出来。

(一)认真开展爱岗敬业教育

受基础、规划研究成果隐性化、生产研究成果显性化的影响,科研人员大多热衷于一线生产研究,而不愿意从事基础规划研究。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积极向院里反映大家的想法,请领导在不同场合强调基础研究、规划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两个室工作的认可度,并在奖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我们配合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基础规划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大讨论活动,邀请专家阐述基础、规划研究在油田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基础、规划研究对生产研究所起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看清自身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促进了“全心投入、快乐工作”的研究院工作理念的形成。

(二)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面对建设大油田增储十亿吨艰巨而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大家对能否完成工作任务存有疑虑。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认清形势、坚定信念、解放思想是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目标、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大油田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把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向职工交底,教育职工既要正视困难,把困难当作挑战,同时又要看到潜力、看到希望。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认清了形势、摆正了心态、坚定了完成任务的信念与决心,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光荣感和紧迫感。

(三)认真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思想认识是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总阀门”,也是解决科研生产难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努力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着力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民情信息恳谈会,深入了解职工的愿望和需求,认真倾听每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激发职工创造活力上下工夫

建设“人本之家”必须着力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创造性,组织引导职工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此,我们积极开展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搭建竞赛争先、合建创新和岗位成才平台,为服务科研生产增添了强劲动力。

(一)积极搭建竞赛争先平台

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攻坚作用,我们在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了“深化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储量与评价一体化,确保储量任务完成”特色竞赛活动。

(二)积极搭建合建创新平台

合理化建议是革新挖潜、增储增效的有效形式,也是职工参与管理,推进基础规划研究工作进程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我们相继开展了“我为增储10亿吨献计策”和“创新创效、增储增产”合理化建议活动。

(三)积极搭建岗位成才平台

为帮助青年尽快成才,我们积极创造有利于他们快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是搭建学习实践平台。我们工会和团支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对近三年新入职的职工,都安排技术专家进行“传、帮、带”,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师徒的责任与义务,坚持季度考核、半年交流、年终总结等活动,先后成功选树4对优秀师徒典型,有效提高了师徒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读书体会分享、技术讲座与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宽职工的学习途径,为职工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机会,促进了青年职工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加快了青年人岗位成长的进程。三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在为青年职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条件的同时,我们还把对青年职工的情商培养作为促进他们岗位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暖心工程,在为职工办实事上下工夫

建设“人本之家”必须真心服务职工,真情关爱职工。为此,我们全力打造暖心工程,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凝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激发了干劲。

(一)加大暖心制度建设力度

首先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对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困难原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室里每名科职干部至少与一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并坚持每季度与困难职工沟通交流或进行家庭走访,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加大健康活动推动力度

为强健职工体魄、陶冶职工情操、鼓舞职工士气,我们积极争取上级组织的支持,为室里配备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哑铃、跳绳、扑克等健身娱乐用品,为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为保证大家锻炼时间,我们还把每周三、双周五下午四点以后作为文体活动时间。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羽毛球、集体跳绳、多人踢毽子、托球跑、迎新春联欢会等多项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健康查体,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颈腰椎按摩治疗等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队伍 团队建设 管理考核 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肖兆飞(1973- ),男,四川简阳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省级示范建设项目“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37-02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1.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科研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证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队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研工作的地位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成立之初的高职院校有三种途径:一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而来;二是多所中专合并而来;三是独立建立的高职院校。而中专的实际是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没有意识,也没有经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及思想在很长时间上沿袭着中专的运作痕迹,造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忽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或机构的设置在学院的整体工作中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高职院校成立之初,很大部分院校没有科研处,有的建立了科研处也只是附属于教务处。有的挂牌建立机构很长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科研处在行政部门上处于虚设或空设的地位。二是科研处工作平台搭建不够,缺乏创新支撑的条件。科研处一般被归入二类科室管理,学院在科研办公经费预算上比起其他部门大打折扣;科研处人员的配备上也是参差不齐,一般是2~3人,工作量大,行政研究一起抓;人员素质的配备上不够科学,学院把科研处作为一般行政处室对待,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显得极端不足。三是科研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科研工作者不受重视。在高职这种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学院,科研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教师的自由行为,教师没有科研压力与动力。学院在管理考核上,科研没有硬性指标或考核的比重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科研处及其科研工作处于学院的边缘地位。

2.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学院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决定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和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决定了教师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既没有大的政策鼓励,也没有大的政策约束,学院科研工作基本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从内容来看,教师的科研主体和内容基本处于围绕教学、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等微观方面的内容,在涉及学院宏观管理方面显得较为欠缺。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需要整体研究合力,这就需要开展团队建设。而现实是在高职院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学院领导层重视不够,科研团队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导致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封闭,自成一体,导致系部之间、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学院科研团队缺乏条件平台支撑,导致了学院在科研项目争取攻关、开展横向合作等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科研成果的产生方面更是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成果。

3.管理考核导向不明,科研队伍建设成效不足。管理具有导向、激励、监控、评价等作用,科研队伍建设的好坏,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与学院管理导向极为相关。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导向工作显得极为不足,制约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院对科研管理工作一是没有纳入严格的教师考核硬性指标体系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成为教师自己工作的一种强行行为,还处于一种自由状态,难以对教师形成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缺乏考评刺激。二是奖励先进、惩治落后的激励作用不够,难以形成导向作用。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悬殊较大,尤其是在文科类学院,显得极为不足,主要在于奖励的额度与幅度不够,教师宁愿多上课,甚至在外代课,争取课时津贴,也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加上学校对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无任何惩罚措施,使得科研难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三是学院缺乏科研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在科研内容上的缺失,难以对科研队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教师在自我发展规划上缺乏科研内容,在新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执行、表彰先进等方面基本都没有科研内容,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很容易造成人才脱节和断层的情况。

4.缺乏学习交流平台,难以实现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制约瓶颈问题还在于人的问题,科研队伍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处人员本身缺乏交流平台,与同行之间、科研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交流不够,导致科研管理方式、管理观念理念上的不足,眼界狭窄,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及主研人员科研技能技巧学习不够,在科研课题的项目申请、研究过程、研究方式方法、资料数据积累及团队建设与协作上显得不足,这影响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制约了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之间交流不够,导致信息缺失,难以把握最新的东西,观念相对滞后,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受到制约。

5.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尤其是教学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缺乏整体工作的合力,而科研工作的根基是离不开业务部门的,科研项目来源于教育教学,而高于教育教学,来源于工作实际,而高于工作实际。二是科研工作与企业行业联系配合不够。高职教育的科研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纯理论的偏少,而应用性偏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与专业、行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相联系,离开了行业、专业和企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审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各级成果评审中,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项目数量推荐上,基本都是一项左右,显得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这不利于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出现,更不会对科研队伍建设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

1.更新观念,内化需要,提升地位。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大群体中,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应该有所更新,那就是在考虑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评价考核、质量监控等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靠近,包括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上,要取得科研队伍建设的成效,首先,学院管理者应该看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观念,要让学院的科研工作在学院这一盘棋中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作战师”“参谋师”的作用。其次,要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加重奖励等激励方式,将科研工作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形成人人重视科研的风气。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要充分重视科研在自身业务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的作用,要让科研的作用在教师头脑中得到内化,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和需求。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在看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迫切性,在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业务指导的同时,在成果评审、硬性条件支持等方面有所倾斜和侧重,从而提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2.注重团队,形成梯队,产生合力。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纵向项目过多,而横向项目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中团队建设缺失的制约作用,难以在项目申报与攻关上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点就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团队建设。在科研队伍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注意利用培养、引进等方式选拔人才,要挖掘有实力、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作为主要成员,要为他们的工作开展创造平台,做到有所为,有用武之地。二是要注重专业搭配,在考虑合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班子,这个班子一定是多学科的,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一定竞争和攻关能力的。三是要加强梯队建设。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要考虑其年龄特征,要形成年龄层次差别性、知识经验互补性,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梯队建设,都必须做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发现培养、分步实施、不断壮大、走向成熟的目的。

3.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增强效力。近年来的事实表明,高职院校虽已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其实在对外交流上,高等教育内部长期形成了“两张皮”,那就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原则上本科院校不参与高职高专的活动,而高职高专也不参与本科院校的活动,这是其一。其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在活动上由于限于经费等制约因素,所开展活动很有限,科研工作活动更是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要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对外交流,这其中包括了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的交流,从交流中学习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其次,是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提升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寻找项目,在合作中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中推广研究成果,在合作中提升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4.塑造环境,加强培育,整体提高。对科研工作队伍的最大激励在于其科研成果得到认可,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关键在于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学院塑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科研人才、尊重科研成果的人文环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导向来激励科研人才,表彰科研成果,为科研队伍的工作劳动及科研成果提供条件保障。因此,科研队伍建设环境塑造的制度建设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制度保障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除塑造环境外,科研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培育科研成果来激励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的培育需要学院为其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了硬性和软性的条件。借助科研成果培育这一项目支撑,科研队伍建设的成长平台必将落到实处,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员素质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2]陈小建,王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5).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科研档案;重要价值;现状问题;管理对策

档案是准确、完整记录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在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中,科研档案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真实、具体地反映医院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医院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对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时代环境下,医院相关人员应正确深刻领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在实践中以多元化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医院科研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助力。

一、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共享管理的重要作用概述

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者应基于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实际,积极推动科研档案共享管理工作开展,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又可以为高质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支撑,以此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1.有效控制医疗科研成本医疗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可以实现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目标,进而可以为医疗科研人员展开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和档案信息资源支撑,且便于科研工作人员借鉴科研档案资料中记录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优化科研工作,从而可以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效降低科研成本。在此过程中,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对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提高科研档案资源利用率和价值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为科研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支撑,从而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可以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使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得以全面提高,最终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的现代化发展。3.推动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挖掘有价值的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临床科研工作提供资源支持,进而整体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在当代网络信息环境中,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共享管理模式,可以为医疗工作人员参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在提高科研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同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升,使得医疗科研工作能够高质量、有序进行,最终有利于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水平。

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信息网络时代,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是实现档案资源利用价值增值和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主流趋势,对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当下的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共享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增值难以成为现实,总结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医疗技术发展在科技发展支持下,医疗技术成果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普及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方面,建设成效不高,即使在医疗科研档案管理领域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也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没有正确深入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积极作用,使得其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发展思想观念僵化,观念守旧,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医疗科研成果的支持密切相关,一旦在信息化环境中没有加快推进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单纯凭借纸质科研档案,显然难以实现医疗科研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对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极为不利。2.科研档案缺乏规范性科研项目活动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与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密切相关,始终在医疗临床经验总结、医疗技术创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在于缺乏规范性的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还会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事实上,当前我国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其中科研档案缺失规范性是突出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医疗机构在运营中一味重视科研工作,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科研档案工作只是简单记录科研工作内容,缺乏实用价值,这使得相关医疗机构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要求来规范做好科研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从而出现科研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科研档案信息失真等问题,难以提高科研成果准确性的同时,使得科研成果丧失了利用价值,还会影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最终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现阶段,医疗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科研档案管理业务能力和素养等方面,使得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高质高效开展。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在具体的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展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使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质量和效率,难以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不仅如此,当前从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并非专业领域出身,从而存在巨大的人员流动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医疗科研档案,且无法建立稳定性高、综合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此外,由于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稳定性高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不仅难以解决医疗档案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还难以在科研档案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发展观念相悖,最终会影响科研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不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三、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在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等,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并立足于科研档案管理实际,从建设高效信息化平台、加强监督、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1.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开展,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都需要医疗机构相关领导和档案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医疗领域的领导者应该在思想层面重新认识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深入理解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于医疗机构发展实际,基于医疗机构长远发展目标、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等,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并要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常态化管理工作范畴,不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科研档案特点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要同步配套建设软硬件设施。在硬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配套完善的相关存储和交流设备。在软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开发高效率的网络软件支撑平台,并要结合医疗科研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开发系统功能完善的软件,具体包括操作、管理等软件。通过完善建设科研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设施,助力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医疗科研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彰显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推动科研档案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在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大前提下,可以快速推动新医疗成果及医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此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从而既有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医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2.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医疗科研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并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针对当前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的实际问题,应加强多方监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首先,以时展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要求为立足点,牢固树立科研档案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快推进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科研档案归档范围、构成要件等系统建设,使得科研档案应归尽归,以此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为科研档案后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其次,以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实现科研档案的全面公开、透明,鼓励科研档案信息交流与利用。最后,加强科研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明确责任。针对医疗科研部门,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旨在保障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科研项目进行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抽查科研文件资料,一方面可以有效把控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指出科研档案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便于科研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确保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性,进而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支持,最终为科研档案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夯实基础。3.创新科研档案管理,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首先,相关医疗机构要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传统科研档案管理功能为基础,深入开发科研档案管理利用价值,建立多样化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完整呈现科研项目数据、成果和科研过程信息等,并要在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下,提供便捷且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其次,创新和丰富科研档案利用模式。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海量化的特征,只有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处理,才能为相关医疗机构今后科研项目的高效开展提供大量信息资源,最终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最后,拓展科研档案应用范围。医疗科研档案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校教学实践等方面,这要求积极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切实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利用价值,最大限度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4.基于医疗档案信息要求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关医疗机构要想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应强调信息化优势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充分发挥,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全面且准确的科研信息资源,这无形中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针对性培训,具体包括计算机、部门交流与协作、档案业务等培训,以期通过专业且深度的针对性培训,持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综合素质满足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切实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相关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高标准要求,要求正确认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缺陷,积极从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科研档案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推动医疗档案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佞,卿粼.内控视角下公立医疗机构科研经费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1

[2]陈栋.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J].办公室业务,2021

[3]黄艳.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科研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

[4]黄艳.福建省医疗机构科研档案管理现状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

[5]苏凯.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下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20

[6]刘春.医院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7]陈明喜.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8]廖宇红.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兰台内外,2017

[9]刘慧萍.医疗检测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J].医疗装备,2017

第11篇

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科研与教学,是任何一所大学的两个轮子,缺少哪一个,都会失去平衡。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汇聚之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仅仅是书本的教育,重视科学研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研水平高低对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综合国力有巨大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科研可以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促进学校的建设。

高校每年承担着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稳定高校研究人员,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保持高校的人才优势,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要求的优秀科研队伍,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间题,是使高校的科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一、解放思想,以人为本

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核心,对人的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科研活动的核心――科研人员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在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当前高校实施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都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实践。要发现新的人才,用好现有的人才,稳定住关键的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的人才,培养出未来的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科研平台建设是科研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凝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实施“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基地的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科技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在科研中使科研队伍不断地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从而提高科研队伍素质。

三、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稳定科研队伍高校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吸引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在课题、获得成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科研荣誉感,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目前不少高校正在采取各种手段,稳定科研队伍,如对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级别、研究过程、发表成果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上的科研工作量补贴;同时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培养和造就新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来培养未来的科研队伍。这些对促进科研队伍的稳定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

科研工作的深入离不开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完善和发展符合新时代科学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大力推动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当前学科建设的趋势,同时也是学校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只有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对于学校科研的发展将起到推动的作用,对高校科研队伍建设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在科研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科研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科研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相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如何发挥管理核心――科研人员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科研管理工作应及时更新观念,树立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改革不适合科学研究发展的规章制度,为科学研究和科研队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证。

六、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国际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组合,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重大课题攻关的联合与合作,使得各学科间的学习和交流成为必然。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科技创新,掌握科技动态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面,对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踪科技前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研队伍的建设,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方向,要及时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状况、研究水平、科技发展的先锋,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以迎接科技不断进步而带来的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燕.论高校科研管理的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216-217.

第12篇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s an effective suppor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so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one of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how to construct it, and problems in it.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构建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69-02

0 引言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扩张之后,内涵建设和整体质量提升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可是,科研工作对高职院校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院的发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科研平台的含义

科研平台,是指科学研究及科研活动中各种支撑条件的综合配置和运用,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也可延伸至知识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还可按照研究类型划分为基础研究平台、应用研究平台和发展研究平台。[1]狭义的科研平台,一般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和试验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源。广义的科研平台,一般指包括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在内的人才资源、信息、制度、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的集合体以及最佳配置和运作的方式,组成科研平台的基本构架。科研平台还可划分为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包括人才平台、信息平台、环境平台和制度平台;硬件平台包括设备平台、实验平台、图书资料和科研经费的支撑程度。

2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特征

2.1 突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职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基于这种特殊性,构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一定要突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因为它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时期,国家将逐步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必将对高职教育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研平台,才能使科研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既要与普通高校有区别,既不能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又要有别于中职教育,不能成为中职教学简单的升级版。这就要从教学的层面去研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找出问题,改进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

2.3 立足应用型研究 高职院校要真正被社会所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优势。因此,高职教育科研平台,要促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解决企业、地方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把科研重点应放在应用型研究上。

3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构建

3.1 科研环境平台建设 建设科研环境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首先做好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创造力是在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它也是科研人员的重要能力。最后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②开展科研人才交流与引进工作。科研平台建设,就是要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人才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因素,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级。

③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3]。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

3.2 科研制度平台建设 建设科研制度平台时要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科研的相关制度是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的“法律法规”。①科研工作机构建设。②管理制度建设。③人事制度建设。[3]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一是实行高职教师科研工做量化制。二是建立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科研人才平台建设

3.3.1 科研带头人的培养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高职院校科研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科研带头人问题,注重培养学术道德优、组织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问题,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科研带头人能够充分展现其才华,最大限度的营造适宜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强调科研带头人的重要性。

3.3.2 建设雁式科研团队 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现有人才的培养,形成科研团队(雁群)。第二,以院级重点项目为中心,培养学院科研带头人,充当科研团队的领头。第三,以院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院骨干科研队伍,形成科研团队中间雁。第四,以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为基本,大力培养青年科研队伍,建立科研团队的雏雁群。

3.4 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4.1 疏通科研信息通道,及时科研项目申报信息。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业务对接,疏通科研项目申报通道,获取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及时,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

3.4.2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控制管理是以过程为管理对象,加强过程实施的监督和评价的信息化,及时发现问题,使科研管理过程更加完善。

3.4.3 及时进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要实行科研成果制度,将学校成熟的成果以及即将产生的成果对外,企业可以了解到高校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时将成果直接发送到相关企业,供企业家查看。

3.4.4 做好企业与科研人员对接服务。主要是企业通过平台自己的实际技术需求,学校科研处对需求进行分类整理、。

3.4.5 组织专家做好咨询服务。在该平台可以查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及专家的介绍等,专家和企业可以实现实时沟通,专家可以在此进行在线咨询、专家信息统计等。

本文仅从宏观上讨论了方案,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其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第13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学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09-02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从无到有,建设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防教育已经逐步从课程建设中走出,开始向更高层次的学科建设迈进。但是,回顾国防教育建设历程就会发现,科学研究与其他方面想比较,始终是一个“软肋”,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间专业学术成果展现、交流平台缺乏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很多国防教育者在进行科研时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自己的学术成果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现,且大家的学术成果也比较分散,缺少一个长期固定的、可以集中交流的文字媒介。久而久之,从业者投身科研的积极性降低,科研水平难以提升也就逐步成为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的“短板”。因此,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地看,国防教育都需要创办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因为这既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在工作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行业学术成果的交流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那么,打造国防教育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正确认识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向学科建设跃升的必然结果。根据教育学理论,从课程建设转向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质的飞跃,相应地对学科从业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亦然。通常,“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就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等。{2}可见,与科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相应地,对于科研成果的展现也比课程建设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时期强调的是科研的孕育、生长,而学科建设时期则要求对科研做整体规划布局,成果的展现是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他成熟学科拥有的众多专业学刊就是例证。国防教育要想“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3},即成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4},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显然不可或缺。

其次,创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有可能的话,出现多个),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学术成果展现和交流的难题,而且还会从整体上激励和提高全国国防教育科研的水平,进而推动和完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国防教育者投身科研,“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开创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5},努力成为教学与科研的双优人才。但是,在实践中,国防教育者不约而同地发现自己处在发文章难和难以交流的窘境当中,要么不少期刊编辑部不认可国防教育学科科研成果,要么已有的成果分散、凌乱,最终国防教育者不得不各自为战,交流沟通的渠道偏少,这些都制约了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一旦创办成功,并且出现多份,显然有助于国防教育者走出当前窘境,调动和激发后者的科研积极性;反过来,国防教育科研成果通过专业期刊等平台集中展示,使从业者在了解整体学科成果和水平的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共同进步。显然,此举有助于国防教育行业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无疑对当下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单独或联合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

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考虑到刊号的审批、编辑人员、资金等一系列切实问题,创办的难度不小,这是远非一般国防教育集体所能承担的重任。担当重任的单位必须有多年的国防教育经验,雄厚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相当的人员的编制,充沛的资金保障,以及顺畅、广泛的行政和学术关系,等等。即便如此,在创办过程中,考虑到工作的难度,这些单位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大力协助。那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具体工作的落实。首先,如前所述,基层单位要意识到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并且还要尽可能地扩大这种共识,最终促成行业共识,以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学术平台创建工作。其次,创办专业学术期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前文提到的刊号的审批、内容编审、人员的选拔与编制问题、资金的保障等,这就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具体操作中,承办单位要克服困难,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解决工作的外在条件需求,其间既有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有资金、人员配备方面的保障;同时,内部更应积极行动起来,统筹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调动和激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内外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平台创办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内容设置。首先,在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内容设置问题上,要贴近和服务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范畴内,宏观上,可以将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众多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其间;微观上,以教学内容为例,国防教育分为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因此内容设置最起码应顾全两个方面。其次,主编应及时把握各时段的学术热点或突出问题,以卷首语征文等方式,引导国防教育者认真思考,并以论文的形式阐述各自见解,以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设置一个固定的交流、辩论平台,为大家就某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提供空间,以期在交流甚至辩论中提升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最后,预留其他内容的空间。

3.严把质量关、科研风气关。首先,严把质量关是任何一个学术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国防教育专业期刊也不例外。期刊的质量关观念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树立,并且要一直抓下去,时刻不得松懈。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一定要高水准,必须经过专家的认真评审,该修改就修改,严格要求,并且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将最优秀的论文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促使国防教育科学研究在较高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标准,严要求”,既关系到期刊的长期发展,也影响到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各方必须加以重视。其次,树立科学严谨的科研风气,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风气和学术氛围必须从学术平台创立伊始就要树立和培育,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要不断地强化。“科学严谨”是对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机构最起码的要求,学刊也不例外,后者要勇于与破坏学术规范的行为作斗争,引导、监督集体和个人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有序和健康进行,着力营造、维护和保持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并使其成为一种集体的规范,进而配合学科建设,将科学研究规范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并适时引导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既可以解决本学科科研工作中的部分现实难题,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国防教育整体科研水平,消除学科建设当中的潜在“短板”,且源源不断结出的理论硕果又会服务于学科建设。

注释:

{1}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5-50

{2}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11

{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4}辞海(中)[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教体艺术,2007(1)

第14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2-01

1 引言

企业科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料也不断涌现出来,从而为企业科技档案增多了很大的数量,像过去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远远已不能满足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更谈不上再转化为生产力了。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连续的社会活动,其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同时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而科技档案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它向公众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所以,至于科技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它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和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自主创新的需要。在企业科技活动中,继承和创新则是科技活动永恒的主题,而创新又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关键。信息则是创新的诱因,科技档案则是一种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它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奠定基础、启迪思维和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于避免科研的低水平重复、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和建设新型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

3)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将科技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则能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也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效。

3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

1)科技档案的概念与内涵。它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简捷的说,科技档案就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科技信息及其载体;科技档案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过程和实体,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如何充分开发科技档案这个基础性的、原生性的信息资源,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需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要做好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以便为企业再利用。

2)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质上,它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充分运用于科技档案的整理、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等环节中,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而其中的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则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只有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才能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满足企业科研工作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这也是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4 企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措施

企业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上,也是一个长期的而又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包括各类标准规范的制定、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和团队,甚至长效服务机制的形成等。

1)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措施。在企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上,其包括元数据格式规范、管理规范和业务工作制度。①要制定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标准与格式规范,并明确档案数据库的存储与访问方法。其中包括各门类数字化档案元数据的组成、结构、描述方式、著录规则与要求;各种类型档案内容(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描述方法、格式要求、存取方式,以及访问机制等;档案内容与档案元数据之间关联模型的定义、检索方式的确定;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内容对象的分级存储、统一管理、集成共享方式和要求。②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步骤、方法和要求;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存储、离线备份和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功能、性能、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规范、备份方式和要求;备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等;档案数据库的原始性保障措施,并规定如何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凭证性作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授权访问制度,并定义开放档案、控制使用档案、档案的分类存储和授权管理与访问制度。③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业务规范和制度。就是说明确接收数字化档案信息和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工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归档、移交、接收的工作制度和内容、范围、方式、方法,以及安全保障等。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措施。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著录、数据处理、数据整合与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方面。①数据库平台则是指存储档案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包括网络存储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多门类档案数据存储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的升级、维护与持续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要求等。至于档案数据存储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需求分析、方案确定、设备的购买,以及与服务器的连接等内容。网络存储设备一般应与服务器的购买同步来考虑。多数服务器供应商可提供存储解决方案,并能提供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集成和互联。②数据著录系统则是获取档案信息的门户应用,它包括档案内容信息、档案目录和标引等的录入、修改、保存以及电子文件的上传等内容。对于著录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将标准规范加以实施,在数据入口处将不合规范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真正将符合档案管理和保存要求的数据捕获到数据库存储系统之中。③系统是实现批量数据导入、导出、挂接和规范性校的自动化数据著录系统,它由技术支持人员完成的,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档案业务工作的需求,总结和预先定义数据处理的标准及自动处理规则。④数据整合系统则是在数据处理前,根据档案资源管理的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规范化处理,这便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⑤数据备份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所以,根据备份方案的不同,可以采取在线备份、脱机备份两种模式。在数据备份系统建设中,一要建立实施备份的软硬件支撑平台系统,二要制定备份的策略和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和维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实行全面的管理,其内容不可缺失。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就要融入先进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服务效果。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再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强烈,科技档案的利用也就会越来越多。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这就可以使科技档案在科技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倍显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直.谈谈档案管理数字化[J].兰台世界,2006(2).

[2] 刘俊凤.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3] 秦建伟,陈正丽.从科研项目的动态发展过程谈档案的管理[J].浙江档案,2008,8:48-49.

第15篇

创新文化能够营造尊重自由探索、尊重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是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驱动器[3].国家需要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文化,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现代高校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这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高校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师生通过创新实现个人价值,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创造力之中,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创新文化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基本内涵是以开展教育创新为手段、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其创新人格.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提高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精神基础,是高校能否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4].高校创新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高校保持开拓创新的源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培育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新的土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和品质;最后,要完善和创新高校的运行评价机制,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以培育高校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创新能力的最理想、最有效的平台,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2实践教学对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作用

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提升高校的教育内涵,而实践教学可发挥重要作用[5].因为实践教学能够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活高校建设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实践教学还能着力营造自主的创新氛围,提升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2.1激活内在动力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人的工作”、尊重人的首创精神[6].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实验设计,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激活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2.2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引导和推动学生多样化的专业研究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升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3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的困境

3.1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

现阶段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学校的整体发展速度,从而使得对软硬件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在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往往存在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平台硬件设备不够齐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等问题[7],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文化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3.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偏见,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这种倾向,即重视传道授业、轻视岗位技能培训,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即使是实践教学,也往往只注重如何实际操作,对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不甚了解,不能形成独立体系.然而,目前不少地方高校由于受教育资源限制,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利于国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3.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应按照相关原则性,体现导向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和公平公正性;反映社会需求和高校专业特色;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和实训教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与评价机制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8],对于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或评优方面的优先考虑,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构建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9],所以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文化建设.

4.1注重顶层设计,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0].鉴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11],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并将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12].要科学构建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整合校内资源,突破学科界限,重构艺术类、设计类、美术类等同类实验课程和项目,形成多模块、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例如将教学体系分成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体系.艺术类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规模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且具有较高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工程概念.要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学生能够全程参与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和过程,体验科学发现和工程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进而内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素养.

4.2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制度文化创新

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外在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对艺术类实践教学应完善考核体系,出台系列制度,如“本科学生实习教学工作条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建立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为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制度文化的精神内涵、本源价值运用于实践教学、科研、人事政策等,可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思维,重塑高校发展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人格,从而让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直接转换为聚集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活动.制度文化创新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造性,形成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机制.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将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变革、创新和超越,在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中有所作为.

4.3打造产学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协同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新的校企地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快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积累,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社会化视野[13].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通过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从而实现创新和多方共赢.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诸多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要建设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建设好高校创新文化,不能把各种创新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要对多种创新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因为只有提升人的行为意识,才有可能取得创新的成果.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可以建立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集设计、制造、管理为一体的科研创新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