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健康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82-02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其产业经济方面,包括医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1]。近年来,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内部结构优化,健康产品质量提高,健康服务功能完善提升,辐射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69处、农村幸福院480处、互助养老服务点1200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家。全市现有养老床位4.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8张。培育或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41家,建成县级养老信息化平台7处。社会化养老发展迅速,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3家,其中在建51家,设计床位3.1万张。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了潍城区华都颐年园、高新区鹤祥安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
(2)健康商贸流通体系规模扩大。形成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康惠医药有限公司、山东远东医药有限公司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12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60亿元的1家。奎文医药物流园、寒亭临港物流园、潍城鲁东物流园等与健康产品相关的物流园已经建成运营。具备完善的医药产品零售市场,山东海王星辰民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潍坊百姓福医药连锁公司等连锁经营门店均在50家以上,药品质量优、品种全、覆盖面广、服务规范,满足了人民群众安全和便利的购药需求。
(3)形成了较强的医药研发能力。已初步形成“科研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开展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山东省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化孵化器”,建有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智能孵化器和企业研发中心,配置近2亿元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已聚集150多家企业,涵盖中药、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海洋药物等新医药的研发生产销售。
(4)健康农产品生产水平较高。全市建成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26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处,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三品”认证总数量达到1 370个,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40万亩。峡山区创建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安丘市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在寿光、诸城、高密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建设。
2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行业细分领域布局分散,发展水平较低。在以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为主的健康制造领域尚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在全国2 100多家同类企业主营业务排名中,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第533位,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排名第744位,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排名第934位。
(2)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无系统全面的产业发展政策,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方面,如保健品、中医养生健身等,尚未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机构养老方面,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价标准。
(3)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端健康产业人才如研究开发、医疗服务、企业孵化人才严重缺乏。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多为外地引进人才,本地成长人才缺乏,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更为匮乏。高素质职业人才普遍不足,健康管理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身健体、健康体检服务等健康服务机构专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弱、数量少[2]。
(4)产业投资规模小。虽然潍坊市健康产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待加强。特别是药材种养、医药制造、保健食品、科技研发等领域投资较少,与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差距较大,制约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3 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华都养老集团、潍坊鹤祥安养中心、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等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引领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2)扩大中成药生产。立足潍坊市现有药材种养基础和药材品种特点,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中成药剂型和成方,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打造中成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以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心可舒、脑血疏等心脑血管用药、速效剂型的开发。以诸城浩天药业为基础,加快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喷雾干燥、大孔树脂吸附等中药提取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
(3)“互联网+”融合发展。把握“互联网+”时代来临机遇,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溯源产品生产等为主体的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管理为支撑,建立“潍坊健康云”,提高全市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4)搭建市场平台。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风筝会、菜博会等市内外重要展会,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协调推动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支持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跨区域建设、运营,不断地丰富商品和服务种类,逐步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体系。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越来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3]。因此,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关键词: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92-03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是以民族医药为资源,以现代化的思维发展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内容,并以此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民族众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业是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本研究解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1 发展挑战
1.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社会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近年社会资本对健康服务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日渐加剧。近年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目前我国因为供给和需求能力不足被抑制的服务需求和保健需求总规模达 6400 多亿(其中:医疗服务需求4400 多亿元,保健需求 2000 多亿元)[1]。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潜在的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了释放,将大大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些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健康产业发展保守估计将近 10 万亿美元的产值[2]。而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医疗市场,健康体检服务逐步全面的开放,面对如此诱惑的消费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3]。胡精超等[4]对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研究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健康服务机构间形成恶性竞争,普遍利润低,经营困难。聂聆等[5]的研究认为,目前,国外资本正加速进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这一方面将激活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1.2 消费者信任匮乏 由于健康服务产业红利的巨大诱惑,大量资本倾注到健康领域,由于行业规范尚不健全,另外也由于部分商家注重短期利益,导致行业内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的现象;另外,许多消费者本身健康知识的匮乏,易被名目繁多的产品宣传误导,导致盲目消费;再者,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健康产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庞军等[6]的研究显示,健康医疗保健品市场及医疗保健行业的运行不规范,商家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导致消费者失望而对企业及其健康产品失去信任。朱士俊[2]的研究显示,药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形势也不容忽视,如药品注册中申报资料、临床试验数据造假、随意改变工艺流程、违规使用非法原辅料、简化检验程序等现象比较普遍。王晓迪等[7]的研究显示,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健康产业中的市场主体,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行业和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无序,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以上这些市场现状,导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出现了怀疑的心理,导致市场对行业发展缺乏信任。
1.3 产业发展力量不足 健康服务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服务。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容易为当地民众接受[8]。但是,民族医药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现在对民族传统医药的研究还比较凌乱、分散,挖掘整理力度不足,民族医药思想、医学行为和医药经验仍有待于进行系统整理和准确阐释;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知受到影响,民族医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遭受较大的阻力,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人员缺乏。再者,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不强,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健康服务产品的数量少、品质不高,民族医药资源在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中占的比重低,服务领域比较局限。
2 发展策略
2.1 国家引导与监管 健康服务业发展关系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关系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等社问题的处理,国家十分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产业的发展起了大力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在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应该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调节手段的发展方式,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应当鼓励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及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政府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资本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帮助。
2.2 民族医药资源挖掘开发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健康服务的发展资源。但是目前对民族医药资源开发还基本上是属于发掘整理的范畴,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并且,民族医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民族医药人才的匮乏,民族医药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和保护。如哈尼族医药,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的哈尼族医学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严重阻碍了哈尼医药的发展和传播,大量的单方、验方散落于民间,加之传承者大多年岁已高,部分医学技术和方法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9]。挖掘整理民族医药保健知识并借鉴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符合群众的需求,增进社会效益。因此,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加强收集民间散落的民族医药思想、技术与方法,整理民族典籍中的相关材料,提炼、总结民族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的规律,提升其学术价值,形成民族医药知识体系。结合人民的健康需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民族医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确定待开发的资源。
2.3 构建产业发展的体系 2013年8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是靠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不同的个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内容不一样,因此健康服务需要有个性化的差异,创新的健康服务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同质化严重。林世雄[10]的研究认为,行业内的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会被飞快地模仿剽窃,尤其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抄袭更是举手之劳。这是由于当前创新投入乏力的缘故,产品缺乏核心内涵,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王红漫[11]研究认为,我国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高新技术含量低,尚处于产业化的萌芽阶段,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民族医药蕴藏着宝贵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我国独有的产业优势,挖掘利用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形成独特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凝炼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以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突破口,在开展民族医药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形成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系统性、连续性、终身性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2.4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健康服务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混乱,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匮乏。因此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政策和法规,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推进产业标准的建立,促进服务价格合理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规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行业信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需求有效转化成健康消费。另外,瞿华等[12]的研究认为,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一是城乡分布失衡,医疗与健康服务业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二是区域分布失衡,东部地区健康服务业资源总体上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民族医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民族医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易于为人民接受,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基于民族医药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重点针对这些健康服务的薄弱点,这样既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同时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也可在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主导购买基本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产业发展开拓市场。
2.5 充分调动社会资金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向作出社会贡献的民族医药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撬动社会资本;政府引导、推动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民族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及贷款;引导保险产业资金进入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由产业向保险客户提供健康产品,促进二者互惠共赢;引进国家资本,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产品的机制,由政府补贴,产业提供基本的健康产品。
参考文献:
[1]任静,张振忠,王云屏,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5-28.
[2]朱士俊.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91-394.
[3]王萍,李静.中国健康产业现状简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793-794.
[4]胡精超.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4):23-25.
[5]聂聆,李斌.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健康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区域经济,2009,(32):81-82.
[6]庞军,王开龙,唐宏亮,等.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170-2172.
[7]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8]张朔玮,陈祖琨,郭太品.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内涵及其前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9-10.
[9]倪亚,付开聪,张绍云.抢救继承哈尼族医药的关键措施及其重大意义[C].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11:94-96
[10]林世雄.整合Y源一创新模式一推进社区康复工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00-302.
[11]王红漫.尽快形成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专题[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2,(9):68-69.
一、全国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康体养生、康疗度假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康体养生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体验性、绿色健康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足以体现国家对健康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康体养生旅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康体养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既满足自身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需要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康体养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都江堰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用10-15年时间建成中国・青城山全民健康教育与养生实践基地暨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立志于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下,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目前该镇有2.8万余人。由于青城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因此青城山镇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该镇还是道教文化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笔者于2015年9月针对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调查。
(一)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根据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至2011年,青城山旅游地产产品新增面积逐年增加,但市场成交量逐年下滑;销售面积在2010年达到12.71万平方米,该数值在2007年至2013年处于最高值,之后便一直下滑,到2013年成交量便只有1.73万平方米。市场存量面积则一路攀升至31.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与销售面积逐年减少,存量面积递增的现象表明青城山镇旅游地产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整个市场进入疲软状态。
(二)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青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青城山镇旅游度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酒店以及在建在洽谈的酒店数量众多,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共有各类酒店宾馆共12家,但是多数酒店与青城山镇康体养生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现存青城山镇酒店类型主要以度假型、快捷型酒店类型为主体,康体养生类酒店偏少,除高星级的酒店内部具有一定的康体养生设施,如SPA、游泳池、泰式按摩、室内高尔夫球场之外,其余快捷型酒店均缺乏康体养生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农家乐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农家乐主要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板块布局,前山主要以“青城人家”片区农家乐为主,以经营农家餐饮、住宿为主,业态较为低端。后山主要集中在泰安古镇,部分沿后山旅游公路两侧分布,除了经营农家餐饮之外,还配套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等。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3家,其中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12家,餐位总数26456个,房间总数7536间,床位总数14732个,从业人员总数约1237人。近年来,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设施设备有了较大完善,具备了发展康体养生农家乐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大部分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与康体养生产业相互融合还不够紧密,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农户自主经营,缺少道家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特色高端康养农家乐品牌。
(四)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青城山镇主要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卫生院,六家卫生服务站,20所美容美体机构,主要药店药房约20家,康体健身娱乐机构约10余家,多集中在高星级的酒店、宾馆及特色山庄内部。
三、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产业链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未能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端康养产业链。未来加强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将是青城山镇现有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号召,绿色地产亦是青城山镇今后旅游地产发展的一个方向。
2、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青城山镇的旅游地产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主题酒店”,利用青城山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大量主题酒店,但真正的康体养生地产项目数量偏少。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脱节,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包括养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复合型的地产),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追求。
3、目前旅游地产出现了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青城山旅游地产业主购买旅游地产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并且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经济酒店及度假山庄等酒店业态,总体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现代化的主题养生步行街、高档次、高附加值的购物娱乐场所较少。综合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旅游地产空置、招商和运营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酒店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酒店缺乏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经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共有酒店、宾馆山庄24家,天府熊猫驿站乡村度假连锁酒店5家,其中只有青城豪生、青源酒店、六善等少数酒店为高端酒店,其余酒店多为星级较低的酒店,随着青城山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国际康体养生目的地名镇目标的建设,现有的高端酒店的康体养生设施设备、康体养生服务、医疗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对高端康体养生服务的要求,并且青城山镇大多数酒店只在名称上体现以道家养生为主题,品牌知名度较低,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以道家文化为特色的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2、现有酒店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紧密
虽然当前青城山镇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良好,康体养生产业发展道路也十分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青城山镇康体养生酒店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康体养生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酒店对道家康体养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康体养生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缺少创意和新意,酒店差异化不明显,康体养生核心竞争力不够。所以未来加强酒店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是青城山镇酒店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农家乐存在问题
1、农家乐数量众多,但服务项目和质量缺乏康体养生特色
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8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高星级、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数量所占比重较小。现青城山镇农家乐普遍存在着康体养生特色不鲜明、经营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未来加强农家乐向康养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就成为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的主要目标。
2、粗放经营,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
目前青城山镇农家乐经营方式还处于轻管理、低质量的管理方式,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康体养生品牌意识,未注重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使青城山镇未能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严重制约了青城山镇康体养生农家乐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四)健康产业存在问题
1、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健康产业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加强引进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成为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健康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由于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健康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且健康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商家服务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不足
青城山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新型社会服务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间的渗透性、关联度、集群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定位
1、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
以青城山镇道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山、水、熊猫等旅游资源,融合康养、颐养、医养等康体养生理念,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国际上以“道家康体养生”为主题进行宣传,打造集养生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使青城山镇成为成都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着重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突破,以核心产业提升素质、产业拓展市场、跨界产业共谋发展为基本思路,瞄准大青城旅游区和特色旅游重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以康体养生产业为主导的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青城山镇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重点突出“道文化”理念,重点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打造青城山镇产业竞争新优势。
2、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健康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
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青城山镇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最终由单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向健康养生服务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
3、引资与引智结合,培育健康服务骨干企业
>> 江苏省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集成供应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I 江苏省高职院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引进外资的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江苏省生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江苏省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海州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沿江港口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泰兴市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宝应县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整理;土地财政收入:为土地直接税和土地出让金相加而得;地方财政收入:《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2003-2012年当年江苏省财政草案决算报告整理而得
图1 土地财政收入各组成部分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变化图(2003-2012年)
通过两种统计口径计算可得,从2003-2012年,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增长比较缓慢且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概在10%左右,而土地出让金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要地位。其中,在2008年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下滑,但2009年又迅速反弹。根据两种口径统计出,这十年土地财政收入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47.36%,45.69%),若将土地间接税、相关部门收费和土地借贷收入考虑进去,其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将远不止50%。总之,江苏省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而如此大的依赖程度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2012年江苏省出现多地政府出现强行向职工借钱还债的问题[2],在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事实?
二、“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
经过对江苏省土地财政基本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造成“土地财政”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1994年分权分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是产生土地财政的根源:分权分税体制使中央财力趋于强化而地方财力趋于弱化,事权却由中央到地方不断下放,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增大。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计算可知,从2000年以来其财政缺口一直在扩大,截止2012年已达到1031.24亿元!因此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这块肥肉[3],就看上去十分“合理”。
2.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也是造成土地财政不断扩大的原因:
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曾指出:“一手从农民那里廉价得到土地,另一手又高价卖给开发商。而宽马路、大广场又表现出自己所谓的政绩,这又同官员的考核制度有关”。从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计算可得,2000年以来,江苏省GDP年均增长水平超过10%,2003-2007年财政收入均增速在20%左右,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超过GDP增长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足见考核制度已成为推动“土地财政”大发展的直接动因。
3.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出让金的分配和使用没有作明确规定,故使得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被违规使用。根据江苏省审计署调查显示,地方政府存在将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违规协议出让和向有关拖欠土地出让金的开发商违规发放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新浪地产曾报道“江苏仪征:土地出让金涉嫌违规进入企业‘腰包’”。[4]
三、相关政策建议探讨
目前江苏省土地财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失业农民大量增加、土地违法事件频增、耕地资源浪费严重等。为了更加优化江苏省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有效解决由土地财政带来的“余波”,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合理分配事权与财权,调节财政收支
在事权上,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划分,保证地方政府处于“一级政权”和“一级事权”的地位,以减少地方政府支出负担,如中央政府可加大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支出;在财权上,应处于“一级财权”的地位,明确并合理划分政府税种和分配税收比例,建立地方政府属于自己的主体税种。同时,进一步深化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措施,使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落实到实处。
2.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体制,透明土地出让金收入
通过核算发现江苏省未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存在很大一部分基金流失,降低了该部分基金的使用效率,导致这部分收益会被个体占为所有,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所以,在编制预算时应做到细致、全面地反映基金收入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应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能力,使其趋于透明化。
3.完善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经济发展稳中求快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若地方财政一味依赖“土地财政”一定会有终结的一天。故应打破地方政府只以GDP增长为标准的政绩考勤制度,应将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民生因素考虑进去,如社会保障、失业、生态环境、教育、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等,构建一个趋于完善,更加合理的考核模型,让经济水平不满足于增长,应力求于发展。
4.建立农业专款专项基金,保护失地农民利益
相关调查显示, 江苏省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约得60%-70%,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农民只得5%-10%。[5]故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应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失地农民的补助和相关就业培训等,保证基本生活、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得到切实供应。
5.加强对土地监管力度,保护耕地资源
据江苏省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2011年土地违法事件总数为8201件。因此,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征用的监管;同时应严格执法,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让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江苏省土地出让金在2007年以前被纳入预算外资金账户,2007年以后被纳入政府性基金账户;从2011年起取消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账户,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忠伟.安徽省土地财政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19-20.
[2]新京报.江苏多地政府靠土地财政还贷高息融资年利率15%[EB/OL].,2012-11-27.
[3]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产业链;老年人权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59
1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老服务产业概述
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是指从老年人生活上及精神上的特殊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顾、护理和保健等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从国家包办的社会养老事业过渡到计划供给的阶段,再发展至现今的市场化阶段,逐渐形成了属于第三产业的养老服务产业。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
1.2 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海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若干政策的通知》、《海南省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明确的为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使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取得了初步有效的成果。
海南省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13家、养老床位数3358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7家、床位数17074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6家、床位数16512张,床位总数比2010年增长624.3%。此外,海南省还通过建设覆盖全省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开通“12349”呼叫热线,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签约了396家连锁加盟服务商,扩展服务站点260余个,涵盖家政服务、医药配送、维修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内容,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举办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17期,培养初级养老护理员1210名,先后组建养老服务队伍50支,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省还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在一些资质较好的养老机构内设置老年专科医院,并积极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以保障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2 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海南省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养老服务产业整体还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出现法律政策滞后的现象。国家层面虽然通过了一些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海南省还没出台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措施。
第一,医疗保险滞后于养老需求。关于老年人医保的优待政策还未落实,医保报销比例较低,个人负担比例较重;老年人异地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未明确体现。
第二,对社会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严重短缺。
第三,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养老服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却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因此出现发展规模小、产品服务低等现状。
2.2 企业发展不健全
养老服务产业涉及的企业多元化,但是当前海南省的相关企业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方面的问题。
第一,市场定位不准确。这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于老年的市场需求缺乏相应的了解,没有深入考虑到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而散,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培育重视不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较晚,因而]有制定出统一的市场规范,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养老机构服务参差不齐,企业产品标准不一,养老服务人员规范标准不一,市场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缺少专业人才。一方面,当前海南省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基层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反而却明显过大。另一方面,缺少高端的老年养护人才,主要包括老年医学、老年保健、老年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当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各类服务的市场需求。
3 构建海南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建议
3.1 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产业链
从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养老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在家政服务、社区养老、休闲养老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滞后阶段。构建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使养老机构在与医疗机构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与家政公司、社区以及其他老年人保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合作,有效形成产业链,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三种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同特点引申的不同需求,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衔接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需要对这些不同的服务和需求进行不同的排列,充分形成不同的产业需求组合。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消费。因而产业更应该遵循人性化、服务化的特点,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譬如,对于需要家政服务、健康护理或者休闲文化娱乐的不同服务的老年人,以及需要一些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对其进行定制服务产品和计划。
3.2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老龄化加剧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而且我国开始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相衔接,海南省可以结合本地养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
第一,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结合海南省养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完善民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医保制度衔接的政策法规。
第二,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产业链上涉及到的各类企业,推出不同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譬如,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实施免征房产税;对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机构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旨在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展开不同的培养计划。一方面,政府可以与海南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开设养老服务专业,联合培养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心理咨询等高端养护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当前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的现状,鼓励养老服务人员考取职业等级证书,从而不断激励自身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差异性,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IC卡;发展;应用;
我国的IC卡产业及应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伴随着政府启动“金卡工程”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短暂的十多年里,青海的IC卡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迅速走过了启动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其速度是快速的。
一、IC卡在青海省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现状
IC卡在青海省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10年处,IC卡在西宁市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在交通、加油、商场、医保、食品方面,发卡量约为 1165000张,主要为王府井卡、加油卡、爱里蛋糕卡、公交卡、省市医保卡,相对而言公交卡和省市医保卡发行量最大,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各行业自行为主、自我发展,没有形成一种规模。
二、IC卡发展的意义
在银行加快电子化速度的同时,各种金融犯罪方式也不断变化,犯罪方式从传统的抢劫、盗窃到用摄像头进行记录、伪造银行卡等各式各样,要预防这些风险,当然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单从银行卡方面来说,与传统磁条卡相比,安装了芯片的金融IC卡能存储加密数据,防止卡内信息被非法读取或复制,因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所以推广金融IC卡的首要意义是它能有效降低伪卡欺诈率,维护持卡人的利益。推广金融IC卡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通过将金融IC卡与无线射频技术和小额支付应用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各行业合作,增加银行卡的附加价值,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方便持卡人的同时,带动银行卡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IC卡领域存在的问题
虽然IC卡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青海的IC卡应用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一个透明、高效、公正和富有服务意识的主管部门是推广IC卡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对IC卡的观念和认识上还不到位,或者说还有误解,反映在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认识欠缺。1、主观原因在于战略定位不清。部分银行开展金融IC卡小额支付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吸纳存款,发放贷款等,从而导致金融IC卡小额支付应用累计投入不足和在行业应用或与行业合作不顺。2、客观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金融IC卡受理环境不完善,这是最重要的制约金融IC卡发展的客观因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磁条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磁条卡相比,金融IC卡受理机具少,直接影响了IC卡应用的发展。其次是各行业自行发展是造成金融IC卡应用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不论是银行之间,银行与行业之间还是行业与行业之间都缺少合作,没有为持卡人提供方便的服务,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极大阻碍了金融IC卡应用。最后就是IC卡较高的成本制约了应用发展。
四、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着力在完善标准、总体规划、业务创新、行业合作、试点推广、技术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继续推动青海金融IC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完善金融IC卡相关标准,构建银行卡检测认证体系。继续加强对IC卡技术标准的研究,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标准体系的完善,增加有关小额支付和非接触式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动态维护PBOC2.0标准。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有关部门推进银行卡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标准的管理力度,建立标准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标准的维护升级机制,对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督管理。
2、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金融IC卡产业健康发展。根据金融IC卡发展现状,明确提出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实施意见,努力把金融IC卡产业推向“技术标准先进、资源配置优化、应用领域拓展”的发展状态。
3、以公共服务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推动金融IC卡的行业合作,制定金融IC卡发展战略。继续关注行业IC卡的发展,重点研究金融IC卡与社保、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在技术标准统一、跨行业联合通用和资金支付风险等方面与各方加强沟通合作,为金融IC卡产业发展挖掘持久有效的推动力。
4、在现阶段,青海省的银行卡发展必须由省政府大力倡导推动,才可能较快地发展。首先,通过制定政策,明确IC卡产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各家银行根据各总行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IC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政府拉动下,IC卡业务才可能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其次,政府特别是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持卡消费。最后,政府应牵头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为IC卡业务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体育产业化 高校 运动人体科学人才
1目前国内体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就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体育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体育相关产品,有专门从事经营服务的企业、部门、机构等等。这里包括的产品不仅指有形产品,还包括服务等无形产品。其涉及到的人员较为普遍广泛,与其他行业有较强的相关性,且能够创造众多的就业平台。体育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与工业有较强的联系,一般来说,工业愈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结构也愈加完善。体育这种产业是与国际相接轨的,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竞技比赛,促使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然而我国体育竞技历史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再加上对体育产业的重视期相较于国外较晚,而又想较早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在经历较为成熟的过渡期就要与国外体育结构相接轨,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而且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体育产业行为,更多的体育产业主体,例如一些企业,组织等等都依靠国家来进行资金调度,生存和发展,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而有的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在经营理念上较为落后,还有的企业存在一定的产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体育产业有效发展的致命伤,因此,调整体育产业机构,明确产业规章制度,加强市场的自主调控,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行情不被看好,但应该意识到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加强体育产业的人员队伍,挖掘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2 国内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概述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历,包含于体育专业范围之中。正因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历史经验以及学科资料分析做研究,所以只能通过目前的实践来慢慢探索前进,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这门学科将在未来的就业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之所以开创这门专业,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就业于体育保健康复型的人才和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人才。通过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旨在将满足要求的人才分配到中等以上学校,或者是体育产业科学研究机构部门,以及体育运动的训练基地和以保健康复为内容的部门,工作内容是进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体育运动和保健康复的指导工作。
人体科学专业培养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涉及到了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于运动方面的学科,主修课程有运动保健与康复及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知识面虽然满足当前体育产业对于人体科学人才的要求,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学科,例如医学类学科需要较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涉及到的知识体系也较为全面和深入,学生在这种目标培养下却不能进行经常性的临床实践,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理论学习,而实践的时间较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满足体育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对于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但是目前医院等机构更多的是接收医学类学士学生,其他行业由于学位有关规定,就更加降低了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培养高校运动人体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学生主修课程的实践能力
要想使运动人体专业的学生更为符合社会的需求,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看重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更为偏重于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可以将运动人体专业的学习年制从四年延长为五年,前三年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后两年专门进行医学、保健等主修课程的重点培养,而且要在最后一年进行专门性的社会实习,对于实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学位证书。
3.2重视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公平性
可以看出,国家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对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并不十分有利,而且社会对人体专业学生认同上也较低。所以,国家要在法律法规上给予人体专业学生一定的支持,例如针对大部分就业学生只颁布教育学学位问题,可以申请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社会医疗以及康复等岗位的就业上,社会应该给予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平对待,通过理论以及技能的公平考核来进行岗位人员的筛选。
3.3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化发展
国家体育产业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虽然面对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应该勇于面对,加快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改善市场机制,以竞争促进企业进步,一旦市场发展步伐加快,那么将会推动人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为运动人体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面临着产业机构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理念较为落后等问题,但是应该可以看到其发展的巨大化潜力,再加上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以及身体健康的愈加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而各大高校在面对培养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众多问题时,应该采用积极措施进行解决,相信通过高校、学生与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与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平.新世纪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8,(3).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关键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8-0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破坏性的粗放式发展转变成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常态[1]。张俊祥等认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部署[2]。王晓迪,郭清认为,我国健康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扶持[3]。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备受各级政府关注,“互联网+”和大健康医药产业两者都是最近兴起的新业态,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邵慰认为,政府部门必须尽早制定和安排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颁布具有强激励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振兴政策,重点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从制度层面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4]。在实施“互联网+”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实现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健康医药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现状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5]。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07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4.5万亿元,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5.5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我国2009―2014年国内健康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如表1和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全球现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大约占全球GWP的1/1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球在大健康产业的消费高达74 681亿美元,表现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在大健康产业的支出最高,中等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最少。 2014年,北美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32 2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1.7%;欧盟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7 830亿美元,占比为23.1%;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4 813亿美元,占比为6.2%。如图2和表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三)贵州省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和制药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家,益佰、百灵制药等14家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截至2015年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89家,46户年产值超过亿元,占药品企业总数29.7%。其中,产值上亿元的前十位占比为49.1%,进入全国100强的仅贵州益佰;10亿元以上企业6户,种植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健康产业发展的短板表现为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较低,其中健康疗养、保健品、健康管理等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几乎为一片空白。
(一)发展优势
一是贵州省生态功能保持良好,山清水秀,具有发展养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适中,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适宜人居,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中药材资源丰富,气候独特,适合中药材种植。全省共有中药材4 852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三是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相继建成,进入了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人流物流速度大大加快,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于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化解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尚且还需一段时间。这些行业甚至步入了严重过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由此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三)面临挑战
大健康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药品安全、保健品质量、医患纠纷、产业政策的不完善等诸多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并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发展大健康产业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必将化挑战为机遇。
(一)实现信息共享
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大“朝阳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医药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抓好“未治病”。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目前,全国有三甲医院776家,多数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为发达的地级市,医疗技术方面的顶尖专家大多数集中于这776家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催生出了就医黄牛党。然而,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三)构建“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联动协调机制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发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医院要开通O2O平台展示,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高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形象地讲就是“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
(四)互联网的评价影响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平台优势,客户和顾客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药品性能和不良反应、保健品质量和口感、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反馈给制药方、保健品生产商、医院等机构,它们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根据用户和顾客的评价及时整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根据用户和顾客的现实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类和品种。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 590亿―14 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一)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及时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尽快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开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新医药制造、医疗研发、保健食品药品等相关大健康产业,保证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贵州省内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势,及时开设与大健康产业有关的专业,为大健康产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从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大健康产业培训合格的管理及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往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还会迎来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确保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为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提业支撑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 张俊祥,李振兴,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 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概况 ;现状 ;前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0}
一.生物制药的特点
1、投资大。国际上一个新药物的研制一般需2-3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新产品研制耗费的资金在5000-10000万元以上。
2、回报高。生物制药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研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后的回报大概在10-15倍之间,新产品规模生产、上市2-3年后就可收回本金。
3、风险大。从刚开始确定生物制药项目开始,到产品临床试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因为各种生产资质到时项目失败,在业内有有句话形容生物制药行业,那就是有100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项目的研究,最总成功的也只有5-10家。
4、周期长。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头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5、低污染。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二.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生物制药的发展是随着生物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美国发明生物技术并被运用生物制药行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以后,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生物制药行业的研究,并将这个领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大力扶持,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准备在最有前景的领域站稳脚步走向最高点。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生物制药作为高科技和行业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扶持的行业。
三.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扶持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医药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从生物医学产业分析,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是水平落后;另外,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这使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际,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大发展。因此在这一新的领域的起步相对于传统行业要来得高,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经过几年消化后,我国医药企业也有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总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四、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前景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生物制造业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是最具潜力的医药行业。自其产业化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率以及全球GDP成长水平。
随着全世界对生物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效益,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速度远超于其他子行业。但是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领域中占的比重仍不是很高。“十一五”以来,中国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工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优势。宏观调控下,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科技水平飞速提高,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积聚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生物医药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人才需求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在生物制药行业,设备比较落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在此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内的国企和私企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生物技术的开发;而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汇集了一大批自己培养和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还有企业家,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5-8年,而我国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时间还比较短,回报周期还不没有到来。预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大丰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 2011,(33):344.
关键词 健康养老 创新发展 对策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针对这一发展态势,对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压力大
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进程短,发展时间为26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中,进程最快的日本老龄化接近30年,而美国有60年,法国达115年。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且呈现出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二)各级政府对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政策保障明显不足
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全面部署养老产业发展事宜;同时,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关于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但是,在政策的执行层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医疗康复服务、医养衔接、照料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动力。
(三)传统养老观念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受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深远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人的“反哺式”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据调查,90%左右的老年人有这种倾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的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有的地区养老模式失衡,注重发展机构养老,而忽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出现供需矛盾。
(五)社区规划中基本没有考虑社会化养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房地产的功能定位上,缺少了养老功能,而专门的健康养老社区更是九牛一毛。健康养老产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弱,这是造成社区养老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六)经营方式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老年人的快速增长,对生活医护、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人员需求较大,但目前养老服务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数量、从业经验、服务质量、专业水平等方面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较大,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分析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健康养老产业无疑是需求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因此,需要政府牵头,统筹规划。首先,要充分调研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据调查,老年人最关心的是健康管理、医疗医护、文化休闲、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体育健身、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餐饮及硬件设施和质量的问题。所以,政府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分布及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综合规划等因素,确定健康养老模式的类型、产品、层次、规模及布局,做好健康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
(二)健康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实践表明,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非常符合我国的实际。同时,我国也需积极创新、探索其他新型的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融合发展。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承担工作重任的同时,面对抚养双方老人和子女的情况,完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更符合我国实际,更符合老人和子女的意愿,这是健康养老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要做到两者的融合,首先要打造系统化的服务平台,在全面考虑老人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老人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在不离家的情况下享受养老服务;同时,国家还应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及服务人员,以保证服务的质量。
2.建设C诺难老社区(养老公寓)。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选择合适的地段,专门规划、建设养老公寓。实践证明,公寓房间不宜过大,一般不要超过100平方米。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养老功能,做好养老硬件设施的设计,如专业服务的房屋、活动场所等。
3.发展互助型养老社区。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大家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虽然该模式在运行方式、法律规范、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取得成功经验的社区。如安徽合肥的丁香社区通过“老年互助团”的方式养老互助,运作较为成功。
此外,在大型居住区中嵌入养老功能,社区周边搭建老年设施及服务机构,并做好养老功能规划等,也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养老产业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的朝阳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弱。从我国有关产业政策和实际出发,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产业的主体是大势所趋。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的杠杆作用,突出政策创新,采取股份制、PPP等模式来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并使之成为健康养老产业的主力军,这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2.做好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健康养老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在对各层次、各模式做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并注重示范、品牌的带动作用,总结归纳,形成标准。比如,引入知名企业入驻示范项目、公开招标引入成熟项目等。
3.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养老产业发展。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为养老产业供需双方的对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手段。健康养老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体系建设、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社区服务、远程医疗、档案管理等方面独具优势,其在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4.医养结合,形成完整体系。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关注点,不仅是日常的生活照料,还有对健康、医疗、护理问题的关心,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对此尤为重视。所以,在传统健康养老基础上,融入医疗、护理职能,形成完整体系,是健康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从现状来看,医、养结合难度较大。一方面,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属于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有能力的医院不愿干,无能力的医院干不了。两者的结合需要政府由主导推动、市场引导带动,由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协调解决困难,才能促使医、养结合的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简介:陈永顺(1963―),男,山东临朐人,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
(9).
[2] 杨孟春,徐谦.并不遥远的异托邦――健康养老设计新概念[J].城市住宅,2015
[关键词] 亚健康 产业 现状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关键词:渝中区 健康产业
一、健康产业的含义和统计分类
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健康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可以将健康产业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共57个行业小类。
表1.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行业分类
二、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单位数量不多,行业覆盖较为齐全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法人单位631家,占全区总量的2.9%,其中,非企业单位193家,企业单位438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53家。从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单位数量最多,达297家,占总量的47.1%,其次是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达252家,占总量的39.9%,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数量最少,仅3家。分地域看,两路口以150家单位高居榜首,其次是解放碑(117家),第三是大坪(97家),化龙桥数量最少,仅7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渝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健康产业体系,涵盖了《健康产业分类》15项行业分类中的13项,覆盖率达86.7%,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经济总量大,医疗卫生是产业主体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占GDP的7.8%,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医疗卫生服务是产业主体。渝中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传统优势明显。2015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法人单位79户,创造增加值48.8亿元,占总量的65.3%,远超其他3个板块,成为绝对的产业主体。可见,受传统产业发展结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基础雄厚,构成了全区健康产业最主要的部分。
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是两大支撑。从目前的产业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板块全部由健康相关产品的销售业构成,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主要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三个行业构成。2015年,两大板块分别创造增加值15.1亿元和10.9亿元,占总量的20.2%和14.6%,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是发展短板。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在区保险机构基本从事较为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不开展或只零星开展健康和意外保险,专门从事健康和意外保险的机构没有,社会保障类机构数量也很少。2015年,该板块创造增加值仅占总量的0.01%,规模微乎其微。可以说,该板块的发展存在缺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2015年,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共计4.0万人,占全区总量的6.5%,其中,医疗卫生服务2.5万人,占比最大,达62.5%,其次是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达0.9万人,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人员最少,仅45人。
(四)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较快
1.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53个,其中,健康产品销售类40家,医疗卫生服务8家,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5家。单位数量占全市比重为8.5%,较2014年增加11个,增长26.2%,增速较全市高8.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速(6.4%)19.8个百分点。
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占产业总量的22.5%,其中,批发零售业占绝对优势,达14.3亿元,其余行业合计2.5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7亿元,,占全市24.7%,较上年增加53.0亿元,增长35.4%,增速较全市快19.2个百分点,较全国(13.0%)高22.4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共17家,占规上总量的32.1%。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有5家,分别是: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医贸药品有限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医药集团药特分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2家。
3.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 0.9万人,占全市14.0%,比上年增加0.1万人,同比增长20.5%,增速较全市慢4.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增速(9.2%)11.3 个百分点。
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为医疗机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从交通配套、市政配套、服务配套等多方面入手,为在区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来渝中看病的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尽量减少大型医疗机构的搬迁和外区医疗机构的分流,从而保证医疗卫生行业的稳定发展,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招商引资,吸引健康保U类机构入驻
充分发挥渝中区金融业发达的传统优势,在招商过程中,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吸引一些健康保险类大型机构入驻,同时科学引导在区保险机构开展或者多开展健康保险业务,弥补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发展的缺失。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祖国医学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中医学的源远流长使得我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产业,那就是中药材产业[1]。中医依托着中药材而存在,因此中药材的发展前景也就不言而喻[2]。中药材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它拥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以及绝对有利的发展条件。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下:
1中药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的品种存在着混杂以及退化的问题。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养育工作没有选入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推广的计划中,市场上的中药材多数来源于药农自留的种苗或种子所产,这使得中药材的品种出现混杂以及功效退化的情况,这也体现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1.2中药材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国的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并不多,就拿甘肃定西市的中药材生产情况来说,大批的中药材生产是药农自发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的生产分散,对生产的集约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1.3中药材的科技投入不够。我国大部分生产药材的地方都属于自然条件好,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地方,地方政府对中药材生产的资金以及科技的投入程度不够,中药材的生产遭受着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药材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产生的盈利有限,对各地经济的带动能力也就有限[3]。
1.4中药材的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对于中药材的生产缺乏长期的、宏观的发展规划,使得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市场设施、药材的流通、药材的包装以及药材的贮藏等环节薄弱[4],且存在着大部分地区出售原料药材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产区人民的收入、中药材的产业化程度以及中药材未来的发展前景。
1.5中药材的新药研究能力不足。由于企业的自主发展不足,科研的投入不够,导致新药的开发存在滞后的问题。
1.6对中药材产业的资源保护不够。由于资金的匮乏、科技的薄弱,对一些珍稀的野生药材资源的栽培与开发力度不足。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产区,擅自采挖野生药材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例如甘肃河西地区的麻黄草、甘草、虫草、锁阳以及陇南地区的厚朴、杜仲等珍稀的药材资源濒临着枯竭的困境[5],再加上自然环境的约束,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中药材产业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1.7中药材产业的经营体制以及生产体制不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对中药材的产量、品种、产地分布以及种植面积的要求等问题资料记录不全,因此导致中药材产业存在着缺乏工作机制以及领导机制等问题[6]。在生产经营上,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落后,治理机构不完善,从而导致其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不高;而民营企业则存在着规模小、产品的技术过低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本身都有着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产权的产品量少的问题,这导致其市场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不够。
2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完善生产销售的标准,保证中药材的产品质量,建立品牌战略方针。
2.2对具有中药材生产优势的区域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建立多个示范种植区。此外,对中药材的品种进行排查和选育,并制定关于中药材种苗、种子的标准,建立配套的中药材抽样检测中心,对中药材的生产源头进行严格把关。
2.3促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各中药材生产区域的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的为本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并对药材进行有目的、有序地集中生产,加大对药材生产技术的投入,将中药材的质量进行标准化。
2.4加大对中药材新药品开发科研人员的培养,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
2.5加大中药材的资源整合,对医药科技资源进行跨省、跨学科的合作,集中发展中药材的优势。
2.6着重对中药材的信息技术网进行建设,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信息流通,完善经营体系。
2.7对中药材的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统筹兼顾下,保证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资源的的可持续发展。
2.8为使中药材产业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3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最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它立足于传统,发展于现代。中药材产业主要由中药知识产业、中药流通业、中药制造业以及中药种植业这四大环节构成,是一个以中药农业作为基础,以中药工业作为主体,以中药商业作为枢纽,以中药知识产业作为发展动力的综合产业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药材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力不言而喻,但是市场是优胜劣汰的"淘金场",因此,中药材产业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中药材产业在我国知识经济领域中持续保持知识产业的优势。
此外,在我国对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尤其是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规划,需要将中药现代化作为推进战略宗旨,同时进行合理的中药产业布局,指导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以此种方式推动西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西部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见,中药材产业不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中药工业在我国有着愈加重要的地位,中药材产业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产业。
4结论
中药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大好,主要因为:首先,近年我国居民的绿色消费以及对健康的投入逐年增长;其次,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化推广,使得中药的用量在预防机制中成倍增加;再次,《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提高了对中药材的安全指标及其浓度的要求;最后,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我们知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大好,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通过对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只要坚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坚持中药材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黄少军,梁庆平,戴传勇,等.广西玉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07-8708,8713.
[2]周学毛,周伊琦.太湖县中药材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135-136.
[3]李卫平,邹龙.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药业,2011,20(20):5-6.
[4]刘红勇.基层药房中药材饮片的质量现状与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29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