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电网工程 技术经济管理 建设成本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93-01

一、引言

电力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众多支柱产业当中的一个,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电力产业在飞速发展,进而也带动了电网工程的发展。因此,人们关注的就是其技术的经济管理。基于这一情况,就要控制好建设成本的投入以及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经济管理,深入探讨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控制电网工程造价的责任感、紧迫感,提高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加强造价管理,这是电力企业发展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要求。

二、电网运行的概述

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地形特点,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分布。因此,不同地域的电网运行有不同的调度中心来负责,做好调度管理工作,推动电网能够正常的运行。电网的运行始终是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最大动力,秉承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理念。为了实现科学的管理电网运行,要在整个电网的运行中紧密配合、互相协调,达到电网运行管理的技术支撑。

三、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面临的难点

1、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流程不科学

技术经济管理流程对提高电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的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仍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急需改进。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力度,并且没有做好工程的收尾工作,再加上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不清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都将导致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不科学的问题,也不利于电网工程的高效技术经济管理。

2、对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控制力度不够

在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投资观念不足,以及缺少相应的项目管理理念,促使在电网工程施工中,项目投资无法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电网工程企业没有签订详细的施工设备合同,结果导致设备质量因缺乏足够的保障而影响了电力工程进度。有很多电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都缺少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知识,所以就普遍存在价格假象,概算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也增加了电网工程的成本。

3、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

在工程开展中,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提高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情况看,很多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还缺少对电网工程的投资、价值等问题的足够认识,并且也不具备管理电网工程工程造价、施工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导致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不高。除此之外,一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没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不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技能较差,这些不利因素都阻碍了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4、电网工程设计深度和预算编制有待于深化

总的来说,设计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地质勘探深度不够,进而导致设计变更。施工图预算编制有些落后,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此外,工程建设人员很难完成繁重的工程建设任务。在电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没有做合理造价分析做基础,也没有按要求进行签证。同时,施工图审查的优化设计和降低造价意识淡薄,工程进度没有得到严格控制,从而使前后的进度不一致,造成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的现象。

四、加强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方法

1、做好电网工程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的应对措施

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市场调研、技术方案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建设条件,这些都在研究范围之内,分析、评价其产生的具体经济效益。尽管分析、评价具体的经济效益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但是作为控制项目具体投资成本的关键还在于是否合理的对该项目经济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一般来说,在成本控制当中,对一些系统性方面的管理原则要牢牢把握,这是我们重视控制项目具体投资的根本体现,也就能很好的完成成本控制方案规划,该规划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基础得以形成。

2、加强管理运行方式,做好反事故演习,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针对运行方式管理的加强,主要可以从制度上对电网运行方式开展规范管理工作。我国在2006年开始对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编制,在编写过程中主要是对上一年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充分的考虑,提出了解决电网薄弱环节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制定出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更好的应对突况。

此外,还要做好反事故演习。要有组织的、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计划中网架结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严重故障的预想,提出防范措施,以免发生电网事故。并且定期有效地组织调度人员针对不同的天气、运行方式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反事故演习,使调度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提高了调度员在事故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对事故处理流程的熟悉程度,检验反事故预案和措施的适应性、预案处理程序的可行性,_到锻炼队伍、提高调度员事故应急处理水平的目的,也能减少经济损失。

3、加强水电管理提高经济运行以降低购电成本

第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第3篇

英文名称: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92X

国内刊号:14-1055/F

邮发代号:22-5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月刊)1980年创刊,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是面向生产和科研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国外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交流产业结构、宏观、微观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她融入了世界、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本提供学术咨询和工作指导的刊物。

主要栏目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1.引言

电力能源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之一,一旦发生重大停电事故将引起社会恐慌,因此政府和各级电网公司对其极为重视,纷纷将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作为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系统,电力应急管理平台具备辅助决策、预测预警和调度指挥等功能,其中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更能够准确预测停电的时间、区域和影响人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预警信息。传统OPA模型、CASCADE模型和隐故障模型等结构的提出旨在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电力系统不同内因与外因作用下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但却并不涉及到对某一特定条件下大面积停电发生可能性的预测,这显然难以满足实际的电网应急管理需求。

2.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和构成

2.1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应急管理所对应的事件是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这一区域灾害的显著特征是突发性和重大危害性,不仅难以准确预测,且很难有效防御和彻底清除。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电力系统存在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不同于纯自然灾害和纯社会系统灾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很难对其发生的时间段、宽度和区域进行预测,而电力应急管理的对象正是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难事件,通过对重大突发灾难预防相应机制的研究及时恢复系统供电,这对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深远。

2.2电力应急管理的构成

电力应急管理由预防、准备、响应以及恢复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典型环节有着一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所谓的预防环节涉及到识别危险源和危险缓解两方面内容,除了开发应急计划程序之外对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识别也不可或缺;应急准备环节的目的在于促进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准备应急资源、编写预案、实际演练和预测模拟;响应环节是指利用应急资源保证电力设施和人身安全,降低灾害对社会环境乃至对国家的危害,并正式启动救援行动;最后的恢复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恢复正常的秩序,采取必要的行动对应急状态进行终止。

3.电力应急管理中综合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

3.1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模块构成

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在电力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先构建相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各模块的相互配合促进预测预警系统的循环运行。

3.1.1电网设备受损预报模块

该模块能够准确预测安全事件及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根据预测结果来分析电网可能发生的特重大设备损失问题,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根据自然灾害的预先报道,以电力网络地理接线盒灾害易发区域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电网设备的灾害承受能力,进一步准确判断出易受灾害且易发生故障的设备。该模块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预测的受损信息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可以提前做好设备的抢修准备工作,这也有助于电网安全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1.2电网安全评估与应急调度模块

该模块能够融合电网当前受灾状况、实际运行及调度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电网的安全状态,判断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负荷损失。如果存在,那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来有效减少负荷的损失。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采用与电网调度系统对等的预警模块,模拟电网调度系统的调度指令,以此来提高系统稳定运行点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系统报警信息的频繁发出。

3.1.3停电事故预测模块

停电事故预测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准确预测停电故障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根据预测结果及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调度部方案时,要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故障情况的不同采用差异化处理方法。简而言之,该模块的具体作用就是以灾害信息为参考依据,利用紧急手段来建模,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此来准确估算电力故障引发的停电范围与时间。

3.1.4预警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它能够将停电预警信息、设备防护预警信息、设备抢修预警信息及抢险物资等综合预警信息及时上传。

3.2预测预警系统的基本实施流程

①依据自然灾害变化情况对网络模型进行修改。灾害可以作为模型启动的触发事件,事件发生的同时模型也被调用,这与电网日常运行并不冲突。②开断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选型阶段都考虑到其抗击灾害的能力,这就可以针对不同等级的灾害条件对设备受损概率进行计算。③故障设备切断后判断是否产生孤岛,若是产生了两个以上的孤岛则就需要对孤岛的发电装机容量和负荷量进行计算,以实际电网负荷水平为依据对负荷阈值进行设定,负荷量小于这一阈值则对系统的影响并不大。若是负荷量大于阈值或是没有孤岛产生则需要衡量装机容量和负荷量之间的关系,倘若负荷量小于装机容量则不会损失负荷,负荷量大于装机容量则这一差值就是损失的负荷量。④应急调度和安全评估。若是负荷水平超过了网络传输承载能力和发电容量则就表明电网的运行状态不够安全,亟需采取相关措施稳定线路传输功率。⑤紧急切负荷措施的制定。若是电力系统在破坏影响下可能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紧急切负荷措施,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合理控制事故范围,尽可能减小其中的负荷损失。⑥对损失负荷进行统计。对损失负荷的统计包括各个节点损失的负荷和线路损失负荷。⑦预警信号的发出。从应急预案内容出发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受影响地区,依据事故的严重过程度预警信号,从高到低分别是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及蓝色预警。

3.3对以上电力预测预警系统模型的几点讨论

首先,本文关于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最优潮流评估系统安全性,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方法既能够准确获悉系统是否有安全运行的可行域存在,同时也能够通过对调度过程的模拟从根本上满足应急管理平台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要求。其实针对电网安全性评估的方法还有其他,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电网本身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次,从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措施的形式分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切负荷方法外切机、解列等形式也同样能够达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再次,针对电力系统预测结果的处理理应根据灾害变化和事故发展而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对于电力应急平台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当表现为循环反复的过程。最后,对于电网灾害预测而言可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到数据不准确或是数据无法获得的问题,大量简化电力系统特性其实并不可取,这与电力系统停电情况的准确预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中采用的最优切负荷算法实际上是假定各项系统参数信息都可以被获得,忽略了对启发式算法的考虑。简而言之,针对停电范围的预测可采用不同甚至是多种方法同时展开,对各种不同结果进行整合之后便可得到所需要的预测信息,从防灾需求等方面考虑,对应的预测结果应当略微保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频发也有可能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重大停电事件的重要诱因,但事实情况却是我国在电力应急救援的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方面都还亟待改善,面对重大停电事故时所采取的电力应急手段还局限于事故抢险救援,这无疑将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造成阻碍。伴随输电通道能力的增强和输送距离的增大,线路损毁问题导致的停运势必将造成更加庞大的经济损失,这越发证明了电力应急管理综合预测预警系统构建的迫切性。本文中电力应急管理预测预警系统功能架构的提出对其中的各个实施模块都进行了细致阐述,以我国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依据解决最优切负荷问题,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对调度员应急调度手段的模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欠缺对预测预警系统功能要求的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唐斯庆,张弥,李建设.海南电网“9.26”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分析与总结[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01):1-7.

[2]赵希正.强化电网安全保障可靠供电——美加“8.14”大停电事件给我们的启示[J].电网技术,2003,(10):1-7.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分权;绩效激励;政府竞争;研究综述

一、经济分权与政府竞争之间的关系

“竞争性政府”认为出于理性经济人原因,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普遍是相互竞争的,包括政府及其部门之间都是如此。钱颖一等在1996年发表文章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分权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科尔奈提出的研究转型经济的重要概念——“软预算约

束”,分析指出经济分权带来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趋向流动增值,将大大促使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他们认为,经济分权带来的地方效率竞争将极大的限制政府的低效率、式的经济行为,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的硬预算约束机制;同时,因为我国的“M”型层级结构让中央政府可以逐级使用指标化的考核形式对地方政府形成强力的绩效约束刺激。他们所建立的理论结构模型,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引用,成为近年来公认的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一派。

另外一些学者对经济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关系也做出了许多的深入分析。杨瑞龙和高鹤

通过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关系的变迁、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的不同表现的分析,认为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不同,而且中央也常常灵活使用经济分权和地方竞争的不同搭配组合来推行渐进性的改革试点和增量创新。陶然、陆曦等人通过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所辖企业30余年来不断变化的博弈关系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在不同改革进程阶段中追求经济绩效方式的变化、面临的软硬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应付区域经济竞争方式的变化,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财政联邦主义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对中国转型及其高效经济增长的解释缺陷。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分权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可避免的对政府行为产生了绑架与扭曲。例如沈立人、戴园晨等就认为经济分权引发了地方政府的区域保护主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以及区域内很多行业的政府垄断与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秦朵、宋海岩等还认为经济分权可能形成地方政府的过度竞争,从而在深层次、长远性的意义上削弱中央政府对全国层面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力。姚洋、杨雷等认为,中央对地方政府一直以来的经济分权并不是以制度性、规范性的方式进行,因此也必将导致对地方政府谋求更多预算外收入产生激励,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将经济竞争逐渐演变为商业化、市场化导向的非公权力行为。

Alwyn Young认为我国的经济分权改革只是将原有的一个中央集权经济模式演化为数个地方政府集权的经济模式,因此地方政府就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利益进行封闭性的保护,从而导致地区禀赋的比较优势弱化或消亡,最终经济结构趋同,对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产生难以抗拒的扭曲。

陈刚、李树等结合区域内不同要素禀赋差异的分析,认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加剧了地方政府“援助之手”转化为“攫取之手”的谋取部门利益的行为。龚峰、卢洪友通过对经济分权程度与政府支出之间互动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随着地方政府公权力对区域内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的增大,地方政府呈现出不顾地方实际需求、不计地方收支赤字而一味寻求经济规模扩张和区域内行政绩效工程的倾向。在这种观点之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过程不透明助长了财政支出的膨胀,必将不断形成地方财政赤字,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问题必然浮出水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者们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做出了很大的研究努力,为我们正确的认识转型期中央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角。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文献虽然在经济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关系中提出了各种正面或负面的理论观点,但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揭示出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组织层级,在国家结构的条块关系中的网络性节点关系和策略性应对关系的特点与规律。因而,我们也就无法从这些文献中全面深刻的认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围绕经济分权产生的纷繁复杂、立体多维的各种博弈行为。

二、政府竞争与绩效激励之间的关系

从政府竞争到经济绩效的视角来看,首先就要注意地方政府竞争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不一致问题。王文剑、覃成林的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研究,提出了由于自然禀赋区别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在经济结构与产权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经济分权的增长效应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张晏、夏纪军在地区竞争与市场化进程的趋同性研究中,通过一个资本竞争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观察到了地区竞争对市场经济进程的重要影响,指出如果地区之间生产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则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将导致不发达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抑制该地区的国有经济市场经济进程。郭庆旺、贾俊雪对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分析中,通过一个连续的博弈模型,说明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经济绩效考核带来的)的双重刺激下,总是会有违规利用招商引资政策的强烈动机,进而引发企业存量资本冲动,形成过热投资,对中央宏观经济调控的稳定性形成巨大挑战。刘雅南、邵宜航的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借助博弈模型,通过两种不同的征税体制的导入,系统分析了地区分权背景下的政府竞争模式的效率性问题,认为地方政府竞争可能导致效率流失,中央政府必须用科学的政策设计才能在它们在竞争中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政府竞争的一个前提是相对独立的政治或者经济利益的形成,但是相对单一的经济绩效竞争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中究竟有多大比重,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界已经有很多文献从我国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耦合关系背景中来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特有的政治晋升激励导致的地区竞争及其经济绩效表现问题尤其关注。

我国目前形成的政治晋升激励机制呈现出以经济绩效(GDP)考核和授权任免为主的特点。国外学者布兰查德和施弗莱认为,经济分权必须与政治集中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防止地方政府被市场利益俘获,他们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相对于俄罗斯而言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较强,原因是人事任命权力自上而下的集中产生了晋升锦标赛激励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治利益而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张晏认为,在我国的纵向行政管理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唯上不唯下”,为了升迁政绩,通过GDP增长排名,形成了基于上级政府评价为唯一标尺的绩效导向。周黎安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集权—分权”悖论研究,解释了官员晋升锦标赛的激励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源,但是其激励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存在悖离,必须进行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张军、高远等在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文中,解释了因为经济分权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促使其在基础设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地方政府间在“招商引资”上的竞争和政府治理的转型是决定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形式多样的分权、经济开放、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我们知道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不同关系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中国的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结构在强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奇迹持续到今天的地步之后,已经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问题激化的临界点了,这也是中央近年提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纵观本文提及的所有文献述评,归根到底,最终我们必须要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分权—竞争—绩效”之间的收益与成本、因果关系与阶段特点、动态平衡与路径趋势问题的清晰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年1期.

[2] 高鹤.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4年6期.

[3] 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J].经济研究,2009年7期.[4]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3期.

[5] 秦朵,宋海岩.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中国分省固定资产投资案例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3期.[6] 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J].战略与管理,2003年,3期.

[7] 陈刚,李树,余劲松.援助之手还是攫取之手?——关于中国式分权的一个假说及其验证[J].南方经济,2009年7期.[8] 龚峰,卢洪友.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J].管理世界,2009年1期.

[9] 王文剑,覃成林.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J].管理世界,2008年1期.

[10] 张晏,夏纪军.地区竞争与市场化进程的趋同性——中国是否会出现“一个国家、两种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4期.

第6篇

【关键词】GDP;FDI;重庆;外商投资

在经济危机频发的时代,出口受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除了国内投资,国外资本的流入也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自由化的支持者认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外生因素。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对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与FDI具有正的相关性。自改革开放以来,FDI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是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同比下降2.56%,以外资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外部动力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外资进入减缓的势头。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总数却在逐年攀升。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不仅在直辖15年间实现了经济的级数增长,更日益成为外资竞相追逐的热土,在2006年2011年间,重庆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从6.96亿美元剧增至100亿美元。显然,对于重庆而言,外资的大量流入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理论上讲,FDI与GDP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但是在实证研究,经济学家对FDI与流入国经济增长的检验由于假定条件的不同、计量方法的差异,处理数据手段的不一以及资本流入国的实际情况导致所进行的检验是不固定的。本文从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运用EVIEWS3.0软件,通过ADF检验与协整检验判断出1997年至2011年期间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是具有协整关系,并用脉冲响应函数与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两者相关性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国外对于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结论。1966年,Chenery和Adelman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双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制约东道国经济起飞的两大瓶颈是“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FDI是弥补这两大缺口的最佳办法。1995年,Borensztein,De Gregorio 和Lee通过对69个国家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渠道,其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国内投资。然而,Chakraborty和Basu(2002)在对印度19741996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真实GDP增长是FDI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FDI不是真实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De Mello(1996)通过对5个拉丁美洲国家(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和哥伦比亚)的研究发现FDI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方向取决于东道国的贸易体制、经济开放程度以及国内政策。Agosin和Mayer(2000)以及Misun和Tomsik(2002)对不同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也都大致支持了FDI对不同国家国内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的结论。

国内对于FDI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开始与上世纪90年代。沈坤荣,耿强(2001)指出外国直接投资(FDI)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FDI缓解了东道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短缺。通过总体生产函数的构建分析了FDI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同年,窦祥胜从金融危机角度分析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利弊,指出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中国应该实行适当的汇率制度,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改善外资流动管理方面采取对策。肖继五,李沂(2009)通过对我国1982一2008年间资本流动与GDP增长率变动情况的实证分析验证其相互作用关系。胡祖六(2004)论述了中国引进外资方面的三个问题,即中国引进外资的成绩如何的问题,外资在中国的作用问题,以及未来前景与政策影响问题,文章指出FDI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指出外资对中国的影响不总是正面的,所谓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最后对我国今后在外资方面的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和建议。

二、重庆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997年6月18日,占地8.24万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640平方公里),拥有近3300多万人口的重庆正式恢复直辖市的身份,此后,重庆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直辖当年,重庆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仅为1509.75亿元,截至2011年底,该市GDP总额上突破10000亿人民币。不仅如此,重庆人均GDP在2009年突破3000美元,正式步入小康社会。在过去的一年里,重庆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但经济增长的步伐并未就此放慢,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重庆人均GDP达到39083元,首次超过38449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该市与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较1997年分别缩小16.4、24.9、25.5和17.2个百分点。

在利用外资方面,重庆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重庆直辖当年,该市实际利用FDI仅为3.8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不足1%。在提出西部大开发后几年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呈小幅上升状,总额始终停留在一位数(以亿美元为单位)。直至2007年,重庆吸引外资额增长幅度达55.95%,首次突破十亿美元大关,截至2011年底,重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105.29亿美元,为1997年的27倍,占全国比例约9%,并连续三年成为西部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

参考文献:

[1]Borensztein, E.&De Gregorio J.&Lee JW.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1988

[2]纪杰,龙勇.重庆FDI、国际贸易及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实证[J].技术经济,2010,(7)

第7篇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雍治国.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165,167.

[2]张嘉.优化矿井下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策略[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7(02):181~182.

[3]常剑.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14):371.

[4]郭海全.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J].科技与创新,2014(11):95~96.

第8篇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和特殊状况已有所转变,并对管理会计思想、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组织有着导向作用。要科学的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运用到管理会计中,就必须深入剖析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对管理会计环境的影响,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环境与变革后的管理会计环境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得出一般规律,方能实现管理会计系统的创新。因此,从企业层面看,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对企业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将驱动会计流程变革,促使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经济运作提升决策制定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大数据;会计

1管理会计所处企业的经济行为活动将发生变化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生产要素、工具、交换方式以及组织行为都将发生变化,即管理会计所处企业经济行为将发生变化,而管理会计也应当在这些方面予以调整,为管理会计系统的创新做好铺垫,具体表现如下:

1.1企业生产要素的变化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都属于稀缺性资源,受到数量条件下的硬约束。而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企业以知识(信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从实践的方向上来看,信息是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体现。

1.2企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主要是自然力、人力或机器等;而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生产体系组成。

1.3企业生产交换方式的变化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主要交换方式主要是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方式。在全球化的企业生产交换方式下,管理会计的运行模式更新调整亦是必然。

2驱动企业会计流程变革

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经济对企业经济行为影响的同时,对会计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对会计的设计必须适应当前的时代。如果会计流程足以满足时代需求,会计则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拥有巨大的优势;在会计流程不能满足时代的前提下,限制会计的发展就会对企业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就体现出会计流程变革的紧迫性。大数据与互联网经济的形势下,各项数据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多样性,会计需求也产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对会计形式进行变革,那么就很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所以,在互联网大数据经济的环境下,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传统会计流程的重组方式,以使会计能满足时展的需求。

3数据挖掘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突破传统的传媒载体,通过采集数据加以分析,挖掘海量数据中的价值;通过有效整合,提供信息,改善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各个领域利润,加快运行效率,以提高企业发展速度,增进整个社会繁荣,走上向集约化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的高新科技转变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改变了企业自身管理会计研究与发展的目标:互联网大数据经济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企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以使管理者便于决策。

4大数据互联网分析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怎样把握企业经济的需求,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能够较好的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制定决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有利于提高对环境的了解程度,使分析更加精准

管理会计对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许多企业在制定决策的过程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管理者面对这种环境固有的不确定性风险,往往会通过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这样容易导致风险程度提高。对此,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可以采用不确定的信息源来对数据整理分析,以此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4.2提高互联网大数据的质量,增强互联网大数据的决策相关性

目前企业并没有广泛使用成本数据,这是由于过去所储存的数据和使用技术并不能满足公司管理层的需要。而通过对所有成本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能使获得的信息全部得到利用,这样就大量增加了信息的使用次数,通过这些信息所总结出的决策也具有高度的密切性。

作者:谢京萱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先治,晏超.基于会计本质的管理会计定位与变革[J].财务与会计,2015(3):9-11.

第9篇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逆向工程这门课程。高职院校应开发适合本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并随着现代化教学的不断推进,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建设与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逆向工程;3D大赛;实践课程建设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各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时间设备不够、指导教师配比不足、实践教学研究针对性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切实可行、符合学院自身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创新,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使他们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拥有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在校期间,学生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项新兴高端技术,是基于先进测量技术采集产品结构数据,然后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数据重构,即数字化处理完成的,是利用先进技术完成新产品开发、改良设计过程的一种技术方法和手段。从2011年至今,参加全国逆向设计大赛的院校数量每年都在剧增,比赛的成果也是逐年提高。这引起了全国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并开设了相应或相关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东三省是工业大省,制造类企业众多。从事新产品开发、策划和设计的企业对于具有现代产品设计理念,掌握和综合运用最新现代产品创意、产品设计、产品试制手段的技能型人才十分渴盼。高职院校快速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高效人才已成当务之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业设计实训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逆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研究,经过团队所有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良更新,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定位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全新高效的开发设计技术手段在现代产品开发制造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该技术有效实现了从真实产品或样品直接转换为三维数据模型,其核心组成部分由3D测量、逆向设计、快速成型(3D打印)三部分组成。逆向工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依据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技能大赛的赛程标准进行,在赛中学,学中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间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熟悉逆向工程的整个工作流程,掌握产品逆向造型三维扫描技术、三维模型的重构技术及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技术),在完成产品或样品的3D扫描、逆向造型及快速成型的过程中掌握其方法和技巧。本课程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主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而教学平台建设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教学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培养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训中心自2001年组建以来,不断增加新设备为实践教学服务。学生依靠这些设备进行逆向三维扫描仪的操作使用、三维数据的还原和CAD模型重建方面的实践及新产品开发的拓展训练。学生通过逆向设计手段或创新设计完成作品设计,运用3D打印机进行产品样件三维制作,通过对照,验证设计作品的美观性、合理性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前沿技术,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都在不断升级之中,新技术、新问题不断出现。通过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RP中心、沈阳工业大学创新设计服务中心技术联合、资源共享,构筑逆向工程技术网络体系,建立逆向工程技术协作平台,并致力于研究其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使该系统更加完善。技术来源于实践,还要回归于企业,只有通过企业实践验证,技术才能得以应用。实训中心与几家逆向工程设备企业结成了伙伴关系,及时调用企业强大的技术服务力量,通过交流分享和协作研究,形成逆向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依托相关生产力促进中心将骨干网络延伸到辽宁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从而使案例设计教学、教材编写、全国大赛训练等得以保证。

三、课程安排多元化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动力,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穿插问题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习的效果。问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以教师主讲为主的格局,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了辅助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水平。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问题的提出。教师根据该项目的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出本次教学的重难点及要点,以此提出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相关问题,既激发学习动机,又能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辅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或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来找到并解决上一阶段中的问题。整个环节中,学生是主导者,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分析,共同有针对性地查找材料、分析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要点的提炼,同时团队成员间的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针对个别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辅助解答或是提示、统一示范等。最后是反思提升,这个过程是最关键的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技能掌握的体现,更是一种提升。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只是完成了基本教学,学生本身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要解决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和之后遇到的新问题,并且要拓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种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修正,并将自身相关的技能经验输导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或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并以报告书的形式提交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最后总结,将知识系统化、规范化。以上两种模式的教学案例也都是来自实际生产的项目案例或是科研课题项目,通过对实际项目工程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改进考核方式。考核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验,如何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格外重要。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形式比较局限,不适合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体现不出实际效果。因此,应将考核分为平时上课考勤、回答问题及报告情况,占20%;实践操作占30%;期末考核占50%。,无论是平时的上机操作,还是期末考核,都是以3D技能大赛的赛程为标准,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在3~5人之间,组内成员每人有不同分工(分别承担产品的结构还原设计、创新设计、产品说明书设计制作、误差分析报告、作品提交答辩考核等工作),同学们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结构还原设计和创新设计。改进考核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团队成员的协同作业能力。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体系由基础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及能力拓展提升训练三部分组成。通过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基础教学、综合实训及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工作流程为标准,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授课大纲,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典型案例,根据课程目标任务调整安排授课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整个课程中,每一个项目案例均是来自企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产品,要求每一组学生通过操作三维扫描设备获取产品结构数据,利用CAD软件完成产品结构的还原设计和创新设计,并将设计结果导入3D打印设备中进行产品样件快速制作及后期的快速模具制作,最后提交整个产品设计结果、制作样件及产品说明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分析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选用不同难易程度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使用UG软件三维造型的基础上顺利掌握该项技术的方法与能力。与多家企业深度联合,根据不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别制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将来自企业的典型项目的教学案例进行适当调整,科学合理地将实践操作技能与教学的技术难点要点充分融合统一,使每一次教学都像真正地开展项目一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在基础教学和考核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全国3D大赛模式为标准,真实模拟,小组成员进行成员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创新,并以报告书的形式将这些内容体现出来;科学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要求,最后提交作品,待审核评定。评定组成员可由指导教师、每队代表或其他专任教师组成。通过对提交作品的答辩说明进行点评、评定,给出小组的整体综合成绩,后由指导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及完成情况适当地给予增减分值,得出个人成绩。这样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及协同作业的能力。

五、结语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全新高效的开发设计技术手段在现代产品开发与制造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加快了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使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要生存,人才必须得到更新和补充换代,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先进设计理念的实用型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逆向工程技术这门课程的开设,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作者:何永喜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金涛,童水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10.

第10篇

关键词:抽采达标;瓦斯抽采;抽采管理;抽采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30

当前阶段,高瓦斯矿井数量众多是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而开采深度的增加,则在客观上增大了瓦斯治理工作的难度,对于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直接而客观的影响[1-2]。而作为当前瓦斯治理的有效途径,瓦斯抽采是我们预防和处理瓦斯事故的主要手段[3-5]。

1 目前煤矿瓦斯抽采存在的常见问题

(1)高瓦斯区和抽采盲区仍然普遍存在。

(2)抽采瓦斯浓度低。在实际的抽采过程中,由于抽采管路透气、抽采方式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瓦斯抽采结果偏低,从而影响了抽采的效果。

(3)抽采瓦斯量小。这一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放水器安装不合理所产生的管路积水、积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实际抽采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抽采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抽采管路漏气以及抽采管道密封不严也同样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4)泵房及抽采管路设置不科学也同样是当前阶段煤矿瓦斯抽采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抽采管理安全附属设施不达标、安装不规范等。

2 提高矿井瓦斯抽采效果技术途径

2.1 有针对性的编制瓦斯抽采专项设计

(1)必须选择那些有丰富经验和完整资质的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在充分调研本矿实际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对瓦斯抽采设计进行专项的计划编订。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以所测得的各煤层瓦斯实际数据和煤炭存储特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巷道布置、回采工艺以及煤炭所特有到自燃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选择符合实际施工需求的抽采方法,并确定抽采的规模、抽采量等关键数据。

(2)部分建设基础较好的矿井企业,应积极主动的组织各种矿下瓦斯特征数据的采集和测量工作。低瓦斯矿井拓展开采区域的过程中,应对每层原始瓦斯的含量、压力等数据给予高度关注,而在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则应对原始瓦斯含量以及原始瓦斯压力进行完整的测定。构建完整的瓦斯参数数据库,为今后突况的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严格抽采设计的质量。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对矿下作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抽采设计,保证其适应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强化瓦斯抽采专项审查工作,保证抽采设计的整体质量。

2.2 确保煤层预抽瓦斯时间

(1)超前规划是保证抽采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并通过超前设计和超前施工来保证抽采工作的整体质量,并为瓦斯抽采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确保开采工作能够始终被控制在相应范围内。

(2)保护层开采应得到必要的重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危险性较小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同时在保护层的开采过程中,应对保护层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进行详细的测量。

(3)只保证采掘平衡的基础,主动探索高效消突措施。在对突出煤层的作业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探索快速、高效消除突出部分的基础,从而为采掘平衡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前接阶段,水力疏松、空气致裂等都是我国快速消突的常见手段。

2.3 研究适合本矿井的瓦斯抽采方法和工艺

作为当前阶段技术水平之下影响矿下瓦斯抽采率准确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煤矿、煤层中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抽采工艺。实际上,现阶段我国煤矿抽采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抽采方法的单一化。同时,钻孔抽采参数也同样是保证抽采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提升钻孔直径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客观上提升了抽采的费用,同时也非常容易产生塌孔情况,必须从煤矿、煤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抽采半径。基于上述情况,钻孔间距必须配合钻孔的抽采时间来确定。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从当地煤矿煤层分布、瓦斯实际含量情况来确定抽采的具体数据,并充分参考煤矿现有的巷道布设情况。

3 结语

(1)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是治理瓦斯的基础,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瓦斯专项设计是矿井能否实现抽采达标的指导性文件,企业要重视,建议监察部门要查落实。

(2)煤矿瓦斯抽采方式和方法较多,但适合本矿井的瓦斯抽采方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在抽采过程中对抽采工艺及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瓦斯抽采效果才会更好。

(3)瓦斯抽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加大瓦斯抽采的管理和监察力度,对抽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才能保证瓦斯抽采效果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韩真理.提高矿井瓦斯抽采率的途径讨论[J].煤矿安全,1997(09).

[2]韩真理.贵州省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1(09).

[3]袁亮.淮南矿区煤矿煤层气抽采技术[J].中国煤层气,2006(01).

[4]龙祖根,宗羽.贵州煤矿瓦斯事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煤矿开采,2004(03).

第1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理论应用;研究

一、概述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因此制作园林景观模型对日后的园林实体发展和现场勘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二、理论探索

(一)模型制作

设计构思包括比例和尺度的设计构思、形体的设计构思、材料的设计构思和色彩与表面处理的设计构思共四部分内容。构思包括建筑物与配景的做法、材料的选用、底台的设计、台面的布置、色彩的构成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二)色彩关系

在进行制作设计时,首先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因为模型是在楹尺间反映个体或群体建筑的全貌,每一种色彩同时映射入观者眼中产生出综合的视觉感受,若处理不当,哪怕是再小的一块色彩也会影响整体的色彩效果。所以,在建筑模型的色彩设计与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建筑模型的色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就其本质而言,建筑模型是缩微后的建筑物。因而,色彩也应作相应的变化,若一味追求实体建筑与材料的色彩,那么呈现在观者眼中的建筑模型色彩会感觉很“脏”。

(三)模型制作的工具应随其制作物的变化而进行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具和设备的拥有量影响和制约着模型的制作,但同时又受到资金和场地的制约。在模型制造中,对于重要的材料都有特定的工具,而选择、使用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有工具都适用的一句话就是:买较高品质的工具总是值得的。只有锐利的切割才能有准确的棱角,好的工具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只是它们需要磨利、上油等维护。自然界中的树木千姿百态,但作为模型中的树木,不可能也绝对不能如实地描绘,而必须进行概括和艺术加工。在设计塑造树种的形体时,一定要本着源于自然界、高于自然界的原则去进行。源于自然界,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各种树木在人们的视觉中已形成了一种定势,而这种定势又将影响着人们对模型中树木表现的认知。但源于自然界绝不意味着机械地模仿,因为模型是经过缩微和艺术化的造型体,同时,它又是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物体的原形。所以,在进行树形塑造时,必须在依据各自原形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地表现。

(四)绿化与建筑的关系

在进行绿化设计制作前,首先要对建筑的风格、表现形式以及在科面上所占的比重有着明确的了解,因为绿化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色彩,它与建筑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在设计制作小比例规划模型绿化时,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应放在整体感觉上,因为此类模型的建筑由于比例尺度较小,一般是用体块形式来表现,其制作深度远远低于单体展示型模型。所以,在设计制作此类模型绿化时,主要将行道树与组团、集中绿地区分开。房间绿化应简化,如果过于刻画,则会产生空间的拥塞感。在选择色彩时,行道树可以比绿地的基色略深或略浅,总之要与绿地基色形成一定的反差,这样才能通过行道树的排列,把路网明显地镶嵌出来而集中绿地、组团绿地除了表现形式与行道树不同之外,在色彩上也应有一定的反差,这样表现能使绿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实践分析

(一)园林景观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是由造型艺术与色彩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瑰宝,是园林景观艺术的再创作。美的模型是制作者对美的一种再创造,是对生活的一种浓缩理解。模型师把自己全部感情注入模型中,使模型产生出活力,用那清晰的轮廓、优美的形体、独有的韵律、和谐统一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通过模型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使人如醉如痴。欣赏一件园林模型作品如同欣赏一幅画,这不仅要求作者技艺高超,也要求观者水平不凡。从以下几方面欣赏:

(二)设计方案本身要精彩。设计力案自身的精彩是构成判定一个模型是否精彩的第一要素。可以想像一个平淡无奇的设计要想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方案本身是决定因素。色彩要和谐。一个模型色彩的整体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模型师的艺术修养。一个完美的模型,除了技巧、材料外,还要掌握色彩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通過灵活、慎重的手法,实现色彩的协调和统一,那些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色彩大杂烩的模型是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

(三)质感要强。质感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是真实程度问题。如果模型质感不强,不像其物,那么根本用不着去讨论它的好与坏。因此观赏一件模型作品要看与实物比较真实程度如何。当然模型不是实物,它是虚构的,是经过模型师艺术处理的。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可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全部照搬到模型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但经过虚构和艺术手段的处理后,使人联想到模型虽不是生活中的实体,又确信实物就在眼前,这就需要模型有较高的艺术性,做到以假乱真,“夸张、借喻、拟人丫等手法的使用都要恰到好处。

第12篇

关键词:长距离井巷;贯通测量;相关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07

井巷测量是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运用的测量技术有很多,贯通测量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种技术,对于矿山的生产会产生重大影响,能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并和其经营效益息息相关。目前,浅部的矿产资源逐渐减少,矿产的开采也逐渐向纵深发展,所以长距离井巷的贯通技术对于矿山的生产经营将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保障长距离井巷贯通的精确度,本文就其测量技术展开了具体讨论。

1 贯通测量技术概述

1.1 内涵

在井巷的多个同向和对向的开挖作业中,为了确保这些工作面能够按照计划实现贯通,就需要提前对其进行测量,这项工作就被称之为贯通测量。在应用该技术测量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的误差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地面测量以及井下测量的控制测量误差,还有一种就是联系测量产生的误差。这些误差会对联合掘进工作面的精确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它们无法精确的实现贯通。

综合测量实践来看,贯通误差的产生空间主要有三种:

①纵向贯通误差,即误差产生的方向和井巷的中心线保持一致;

②横向贯通误差,即误差产生的方向和井巷的中心线为垂直关系;

③竖向误差,即高程方向产生的误差。在上述三种误差中,会对井巷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横向和竖向的误差,因此它们又被称为重要贯通方向的误差。

1.2 工作原理

在长距离井巷的贯通测量中,为了提高起始测量点三维坐标的精确度,保障起始测量边的方位精确度,需要采用联合联系测量的方法,该技术就是贯通测量中的关键性工作原理。同时,在长距离导线中,还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对陀螺边进行测量,对贯通的方位进行调整和修正。另外,在长距离井巷的贯通测量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不等权观测方法,这样有助于有效避免平面坐标和平面方向产生的误差积累。在测量长距离井巷的高程时,需要利用具有高精确度的水准仪,完成等距离测量,这样有助于为确保井巷贯通点位置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长距离井巷的安全贯通。

2 贯通测量技术的操作要点

2.1 做好测量准备

贯穿测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第一,确保所有的测量仪器和工具都符合国家规定;第二,审核设计图纸,根据长距离井巷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贯通测量方案,并进行误差预算,完成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第三,保证测量人员、测量设备和测量材料及时到位;第四,收集并整理由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资料,例如平面坐标、方位和高程控制等;第五,交接现场测量的控制点位,并对其进行保护,确保资料齐全;第六,复核定位依据和定向依据。

2.2 地面控制测量

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就是地面近井点的埋设和测量,主要的措施就是在需要贯通的长距离井巷两端,千米竖井的地面选择有利地形位置埋设近井点和近井边,并利用地面已有控制点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2.3 联合联系测量

联合联系测量分别在长距离平巷两端的千米竖井地面和井筒及平巷两端巷道进行。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两贯通井陀螺定向测量、两贯通井井筒一线投点的两井联系测量或贯通井井筒两线投点的一井联系测量、两贯通井导入高程测量等。

在完成上述测量工作之后,还需要开展内业计算和井下的导线测量工作,准备好测量的设备和材料之后,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测量工作的安全。

3 应用贯通测量技术的注意事项

3.1 严格审查设计图纸

为了确保长距离井巷的顺利贯通,在测量之前一定要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审核,保证数字的准确性。因为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发现,虽然设计图纸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查,但是数字仍然存在或大或小的误差。如果测量人员按照错误的数字进行计算,并以此作为标定和放线的标准,就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开展长距离井巷贯通测量之前,图纸审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3.2 预算误差

对贯通测量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测量选择的方法以及使用的测量仪器,然后根据误差的相关理论,对测量误差贯通点部位的每一个重要方向上的重误差进行估算,然后将估算的结果乘以2,作为井巷贯通的极限误差。 比较规定范围内的误差和最大误差,如果最终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表示测量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最终的结果超过了误差允许的范围,则需要对测量方案进行调整,直到达到要求,既不能盲目追求高精确度,又要符合项目测量的需要。

3.3 加强检验

可靠的检验措施是贯通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测量工作都应该独立进行2次,然后将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结果。同时,在进行计算时,也需要2个人独立完成,对比最终的计算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计算,用来检查对算的结果如有出入则认真检查以纠正在计算或抄写中的错误,对内业资料的保管则由专人负责,保管人员不作变动,确保内业成果齐全完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长距离井巷贯通测量一定要严格按照上述操作要点进行,并注意相关事项,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井巷的质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提高长距离井巷贯通的测量质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孔素丽.黄玉川煤矿特大型贯通测量实践与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5,20(08):149-152+66.

[2]乔拴栋.贯通测量误差来源及质量控制技术探讨[J].北京测绘,2014,14(01):122-124.

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各个城市的中介,也是各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灵活、便捷和通达性好的特点,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性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给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改进,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不同,但是其共同作用便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纵观全国各地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多数是一些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对于一些沿海地带或者国家的中心城市来讲,其公路四通八达,为当地带来众多的效益。国家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开发,都要先保证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法中的一种,是最为普遍,而又常用的一种交通方法,具有灵活、便利等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公路运输网得到了完善,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多城乡、偏远地区,“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内各个发达城市的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便利、完善直接影响着本地区与外交流的程度,影响着本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很多时候,公路的建设只是为了目的地的资源开发,但是我们却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着各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加强沿线地区对外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一个封闭的地区,就算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依然继续落后,即落后的公路建设,将会严重的阻碍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个地区的公路运输状况良好,就会吸引跟多的外来投资者,从而带动本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各个地区的之间的联系,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基础作用的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也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促进建立一个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必然要进行一些改革,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公路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公路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公路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健全的运输市场机制,才能够促进市场中的经营机制的转换。

三是现代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公路运输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的保证,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尽快的制定综合性运输政策与体制,以保证公路运输业地协调发展,推进公路和地区经济的双重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要实现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必须做好工程的全面预算,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是发达国家在多年的经济管理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其作为一个预算体系,是综合考虑了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利益和职能,通过监督、激励和分配等手段,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工程的预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因此,做好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是要充分的做好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比选择较好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项目的成本计划,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全面基础。

(三)经济管理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整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4-0010-01

引言:為了有效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人们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有效结合,将大大简化信息管理程序,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同时,信息管理也可以得到改进。当前,信息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量急剧增加,对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领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优化信息管理工作。因此,积极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实现信息的融合,对于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概述

1.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计算机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如,word文档可以进行文字编辑,Excel表格可以设计数据报告,PPT可以绘制图片。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帮助人们进行生产、管理,节约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当前社会对电脑的依赖程度很高,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规范存储和管理大量的信息,解放了人们的大脑,提高了信息共享的频率。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1.2信息管理的概述。信息管理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利用等形成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使用、检索、分析工作。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流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合理分流。信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统一领导、全面控制”的基本职能,过滤垃圾信息咨询,提取有效信息资源,并有效进行储存,以便日后及时、快速、准确地发现信息,为企业提供有效指引。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计算机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数据和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目前,信息管理技术在我国各项事业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公质量和工作效率。毫无疑问,这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巨大进步。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不仅大大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而且减轻了员工的工作负担,更达到了节约开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日常的信息管理过程中,为企业进行有效有序的信息管理工作,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并积极地把它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以达到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路径

3.1应用大数据技术。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上各种各样不可分割的数据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用户的实际需求,但是有些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实用,如何过滤掉这些数据,使其能够为企业实际使用?这一信息有助于企业认识到数据提取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比较系统的信息处理工具,对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有效地过滤掉不需要的数据。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的过程中,积极地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从测量数据库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信息检索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1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01-03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解决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 K E.)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循环经济在防止环境破坏、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活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反复使用,将经济活动组成为“生产者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并贯穿于整个生产消费环节。

循环经济摈弃传统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的指导,转向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强调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各种经济活动是在生态一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展开的,以人为主的经济系统需要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或各种原料,输出产品和排掉废弃物,而自然生态系统在消化吸收人类排放出的废弃物时,同样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二者相互作用构成循环,整个过程是一系列的各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其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将整个系统从无序推动到有序,由远离旧有均衡状态移动到新的均衡。在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下,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及因此而达到的生态一经济大系统的均衡状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对于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降低前端资源、能源投入有较大的潜力,减量化原则成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生产前端的资源、能源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已有较严格的控制,所以侧重废弃物的再生和利用。如德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经过工业化的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已十分有限,又存在大量的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等。在1996年,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旨在彻底改造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三种不同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三者的作用可能不等,但它们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延长产品、包装物的使用寿命以及再生利用是以有足够的潜在需求和投资为前提的,如果资源、能源的消耗很大,远高于需求,则循环的量就越大,相应的成本就较高,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所以高效的利用资源、能源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的降低消耗;而另一方面,即使技术创新可以改变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其使用量,在短期内,可以支撑一国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但对于这种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减量化总是有限度的。此时,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却能给资源、能源投入减量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减量化极限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所以,在经济活动中首先应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功效,尽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源头上不能削减的废弃物、包装等加以回收利用,只有既不能避免产生也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才能作为产品的原材料重新进行还原、加工等处理。仍不能进行资源化的废弃物,则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对环境无害化的处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废弃物作为无法再利用而被人们丢弃的东西,所涵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过去高炉炼铁环节产生的煤气往往是被散排到空气中,这种低热值的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但通过在高压电站锅炉的技术创新,大量剩余的高炉煤气被用来发电,为钢铁生产创造出一条捷径高效的高炉煤气回收途径。所以,原来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通过研发改进可以成为生产活动中的能源,废弃物只是在相对技术条件下无法再利用的而被看做是垃圾,而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废弃物的范围,变废为宝。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912年熊彼特(Sehumpter)在其著作中《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思想,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人(企业家)和企业家。后来,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分为二:一是以索罗(R.Solow)、弗里曼(C.Freeman)、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斯通曼(P.Stonema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变革、创新、扩散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后来著名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施穆克勒(J.Sehmookler)、罗森伯格(N.Roserberg)和弗里曼(Freeman C.)等人则运用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强调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技术的成长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动态过程,它对旧技术的替代需要时间。这在熊彼特时代就提到了,他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创新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诸如现有技术条件、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所追求的静态均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都未给与技术创新充分的重视,1932年罗宾斯(Robbins)在他的方法论研究中还将技术创新归为心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范畴,演化理论等非主流经济学基础也就成为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直到半个世纪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熊彼特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直觉推理也契合了自然科学的显明性发展,技术创新思想才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也从以前的静态均衡分析为主逐渐变为以长期动态均衡分析为主,并把技术创新看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在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先后出现了五代技术创新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创新模型又称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型,最初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沃尔什在SHPPHO项目时,依据熊彼特的观点提出,认为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推动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二代,需求牵引创新模型则由施穆克勒提出,他在1966年发表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中,指出市场成长和市场潜力是发明活动速度和方形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代,技术创新连锁――回路模型,克服了前两代线性模型的弊端,将科学、技术和需求结合起来,

提出了三者互动的复杂过程。正如罗森伯格在《黑匣子之谜:技术与经济学》中所说:“作为基本的、演进着的知识基础的科学技术同市场需求的结构一道,在创新中一种互动方式起着核心作用;第四代,技术创新周期模型,则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创新后期不再仅是新产品的技术扩散和完善。”厄特巴克(James M.Utterback)和阿伯纳西(N.Abemathy)区分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技术创新轨迹也跟着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直到新的主导技术出现,再经历这一过程;第五代,技术创新网络模型是由罗思威尔首次提出,是一个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型,是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快速反应网络系统。突出通过电子系统来实现创新的高效、快速和柔性化。

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种观点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新产品与新工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学本质认识的加深,近年来经济学者已把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其中,除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究及技术扩散外,新熊彼特学派还开始了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技术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古典主义学派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倡政府干预减少先进技术的外溢性给创新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

三、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手段

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主流经济都有继承,同时又有发展。前者主要引入了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的基本观点,扩充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追求规模限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而后者则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新产品的创造、新工艺的发明、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创新以及创新的普及,研究不同阶段的相互依赖和反馈以及技术的变化,不断促进经济学界打开科学技术这只“黑箱”。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问题的分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演进方法,解释经济中的常态――失衡,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稳态,加强了经济运行机理的过程分析。纳尔逊(R.Nelson)和温特(S.Winter)也在1974年提出“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的建议。所以,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由于有着与其相同的分析角度,具备成为解开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的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主体与创新对象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改造都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展开,搜寻和选择经济一生态系统的规律性以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本的是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加强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学角度看,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机器设备的更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原材料材质的改善;二是改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替代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工艺。它们的核心都是技术创新。资源(尤其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现象,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缓解资源的稀缺,在提高稀缺资源质量和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寻找替代资源;在生产中,机器设备、劳动力、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方式因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一种要素组合方式都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产业生产率和产业综合实力也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