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风控业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创新
引言
小微企业的概念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指个体工商户、家庭式作坊、微型企业及小型企业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接近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近三分值二的所得税和60%的GDP,并创造了超过80%的就业机会,对国名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小微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低能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有效地利用金融服务来发展壮大。根据2012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显示:72.92%的小微企业需要融资,但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近七成的企业融资主要途径为向亲戚朋友借款,小微企业中的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尽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存在较大风险,但这仅仅是对比现有的服务模式来而言的。小微企业的风险管控和服务产品设计与银行的其他服务对象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产品设计的创新。只要能找到适合小微企业的服务模式,便一定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其金融服务需求
小微企业的特点主要有规模小、同质性强、业务变化大、管理简单、风险抵御能力差等。小微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获得金融服务难度远远大于大中型企业,同时也决定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时,必须对小微企业的特点有深入了解:
第一、小微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小,出了小型企业以外,以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存在的小微企业的人数规模不超过50人,如小型服装店、饭店、家庭加工作坊等。规模小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体现在资本和业务规模上。大部分小微企业的注册资本从几万到几十万、上百万不等,年营业规模也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
第二、主营业务同质程度高。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切分布密度较大,因此在同一区域内会集中众多经营相同业务的企业。以浙江家庭作坊为例,村镇具有特有的主导产业,而在村镇内部,几乎所有住户都对同类产品进行代加工。再如饭店和小超市,在产品和服务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同时分布密度也很大。
第三,管理简单、业务变化大。小微企业的管理简单粗放,生产计划、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基本都有企业主一人控制。简单快捷的管理模式适应与小微企业的特性,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或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小微企业对于风险的预警和应对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正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微企业无法获得外部较高的资信评价。
第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由于主营业务,资金来源单一,在面临较大市场波动或扩大再生产时,小微企业很有可能会因为经营业绩下滑,或错误的决策导致盲目的扩大规模而资金链断裂。因此,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业务方向、规模等来应对市场的波动。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及其风险
(1)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上文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适当的扩大再生产,但更重要是利用金融服务来实现其业务调整,以应对市场波动。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频、急”四个字:
首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周期较短。小微企业的生产计划大多按照月度来进行制定,且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月的市场预测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小微企业不会持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大部分企业主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融资:一是以公司名义,向有过合作或是交易的公司借钱;二是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钱。这两种方式不仅能够快速获得资金,还能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任意一方的闲置资金都可以随时进行其他方的需要进行流动。
其次,资金需求紧急。小微企业会由于市场的突然变化而发生资金进出的短期大幅波动,例如服装店会由于“爆款”而带来意外的市场需求,此时企业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资金,并投入生产。因为如果在几天或几周内无法到货,那么顾客的需求会很快被其他店铺消化。或者由于投资失误,库存大量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此时企业就需要有小额资金来进行调整。
最后,融资规模小、频率高。小微企业本身的总体业务规模较小,且资金周转较短,因此其融资规模小且频率高。例如个体工商户或家庭作坊,可能在一个季度内会产生多次几万元的融资需求。大部分融资需求能够通过坊间借贷来满足,但如前文提到的小微企业的业务同质性较强,因此市场变化对相关企业会有一致的影响。因此在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主可能很难在同行那里获得资金。此外,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可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样规模的借贷很难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此时就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支持。
(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小微企业,如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缺失或能力不足、缺乏抵押品等等。大部分小微企业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尽管小微企业不适用过于复杂的制度和流程,但对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小微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大多数小微企业在投资决策、生产销售管理等都由企业主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小微企业应对金融机构时不够专业,缺乏银行考核时所需要的报表资料。这都给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的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抵押是向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的贬值风险较大,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一些通过项目来进行申请的企业,由于项目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或乐观的市场预期,这样也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此外,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小微企业的资本构成简单,绝大多数是由企业主全资出资,因此在业务恶化时,缺乏后续有力的自有资本支撑,如果依靠银行贷款进行维持,一旦发生宏观经济较大波动或行业形势突变,总会最先倒下,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
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资金的融通,而更要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银行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定制服务产品、设计符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业务流程和政策。使用正确的方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市,才能保证效率和管控风险。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创新
(1)打包金融服务,有效分散风险
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首先应对客户群进行整合打包。将单个服务变成团体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银行分支机构可以将服务范围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分类,并确定最小的服务对象包,如一个客户经理团队负责某一个或几个街区的小微企业,每个客户经理负责其中的某一行业的所有企业。由于同一街区具有类似的经营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能够进行批量经营业绩预测等分析。例如某商业银行了解到某区域内的物流公司运输车辆保险理赔十分麻烦,因此便由银行出面,将这一区域所有物流小微企业的需求进行打包,并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后保险公司成立对口团队来对接。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得到了团队客户,银行也降低了客户不确定性,客户也获得了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2)简化服务流程与标准
在将客户进行分区、组团以后,客户经理就能专注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客户。客户经理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增加,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经营和资信的信息,银行就能从业务流程上节省许多手续和环节,从而定制简便快捷的服务流程和标准。首先,减少贷款申请是的手续和流程。例如重庆的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一次调查、一张表通用、签一份合同”,就能完成微企贷款的申请、审查、审批。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贷款资金最快1个工作日就能到账。同时,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网上快速通道”,由对口的客户经理和办理人员进行服务。
(3)主动服务,匹配需求
从银行服务角度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大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没有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更没有针对这些特点对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而仅仅只看到了风险和成本。实质上,小微企业的风险和其金融服务需求之间是匹配的。只要银行能够主动投入到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中,一定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在对业务模式进行上述创新后,银行应将金融服务“送货上门”,与企业群体进行研讨,通过交流来了解小微企业的行业发展规律及企业的业务特点,从而提高授信方案、产品和服务的匹配度。
(4)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
管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根本途径,还是应帮助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来自于创业期,即在企业成立初期,自由资金无法满足项目启动要求或在业务起步时需要的支撑。对于这类融资需求,银行应当帮助小微企业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风险控制方法、退出机制的制定,从而使风险在最前端就得到有效控制。而扩大再生产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动因,随着小微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细、业务管理也更加复杂。因此,银行应持续跟踪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风险处于银行的监控之下。(作者单位:贵州仁怀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刘少京,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模式选择[J],现代营销,2013(3)
[2]李恩,刘立新,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征信,2013(1)
[3]齐巍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国际经验分析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4]汪兴隆,论大中型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方金融,2012(6)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 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 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 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 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刻,不断地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网络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1、社会资源整合日益丰富。浙江省通过政府主导,针对中小企业强烈的发展诉求与资金需求,在充分调动金融业的主力军各类银行机构的主体功能基础上,全力整合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基金等有效的社会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集“政、银、网、担”为一体的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日均可受理1,000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业务,可替代全省所有金融机构一天申请量之和。通过举办“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引入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与企业直接对接,并积极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组建。与此同时,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指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指导意见,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加快新设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帮助民间资本的高效流动。
2、管理模式融合与创新并进。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诉求,不断融合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积极实施模式创新,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且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充分考察调研国外小企业专门管理署、中小企业政策银行、中小企业财政专项基金、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投资、政府专项采购等多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了政策引导模式、担保增信模式、专项贷款模式、债券融资模式、民资利用模式等多种方式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策引导模式通过贷款风险补偿,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担保增信模式通过监管扶持,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信作用。通过政银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应急周转基金,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通过集合债、结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工具,募集中长期资金。
3、金融服务体系趋向网络化。结合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局面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纵向延伸资金支持,设立风险补偿的财政资金、专项周转基金,鼓励各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多项服务渠道,积极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担保公司、组建金融服务实体第三方服务机构。
二、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潜在问题
金融服务在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财政资金的有效回收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浙江金融服务运行和保障平稳,趋势向好,但仍无法回避在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下的信息不对称、资金风险等系列问题。
1、财政资金支持低效率。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制定出台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减免税费。但是,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与物价持续高位运行的“双重压力”,以及微观层面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与要素保障困难加大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外需减弱、成本上升、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在此种情形下,一些企业选择关停,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最终亏损,导致财政资金与政策配置的低效率。
2、金融机构承担较大风险。在全力推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同时,中小企业群体性信用缺失,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数量大、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信息披露意识差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小企业贷款的保障措施,并且在信贷实施过程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规定,做到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但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识别能力弱的客观存在,仍无法完全避免贷款资金的挪用与外流,将实体经济的资金转向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导致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上升,经营效率欠佳,甚至一些初起步的小型金融机构缺乏经验,将要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
3、信息不对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浙江每年都有不少小企业被淘汰,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注册诞生,平均寿命在3~5年之间。虽然全国已经出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小企业担保协会、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等社会组织,但是由于较高交易成本的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完整。因此,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较难准确获取中小企业的资产与信用数据,造成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此外,企业出于增加融资金额与速度等多种动机,会刻意隐瞒并谎报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信息,导致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三、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存在以及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欠缺针对性强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十分必要。针对当前所突显的问题,应从充分调研与控制、加强风险计量、引入第三方风险缓释主体、定期问责资金流向等多个层面构建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
1、定位直线式功能化管理。鉴于浙江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共享,从政府视角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非常重视,并且不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均已不同程度迈出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步伐。从强化风险管控的视角,应当分级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部门,从政府至总行与金融服务机构、总行至分行、分行至支行实现功能对接,共享并过滤的客户信息,在各级明确的功能模块上完成服务,政府发挥政策优势、总行发挥资金优势、分行与支行发挥区位优势,做到共同调研识别与防范风险,分层分级履行职责。将政府的资金风险下移,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识别与管理风险。
2、构建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各具特色,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小企业,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化的财务报表,因此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大了风险识别与防范的难度。为此,首先需要进行贷前充分的考察与评估,取得可资决策参考的类财务管理信息,支行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做好风险的细节调研工作;其次逐步开发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提取汇总中小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信息与管理者的相关信息,提高审批决策的效率,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3、推进贷后追踪管理体系。在做好贷前充分的细节考察与调研及贷中严格审批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于贷后资金的动向以及企业的动向追踪,也是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应当建立专人专管的定向问责体系,定期整理汇总授信客户的经营数据、实地考察企业运作、走访授信客户的关联企业与交易往来企业;对于“异常”情况及时向上汇报,并做到快速干预。与此同时,密切关注与授课客户项目相关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信息,适时修正各项风险控制的评估数据,做到充分控制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松,姚星垣.论构建“123355”浙江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浙江金融,2011.3.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 风险控制
1 利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和现金预算制度
1.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不当处理,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2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就短期而言,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有利润是预警的前提,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
1.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应收帐款增大,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中,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应收账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2.1 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搞好筹资风险的控制,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1.1 进行筹资效益的预侧分析 企业在筹资前必须针对各种方案进行筹资效益预测分析,以最小的筹资资本实现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和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是决定应否筹资和筹资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事先做好筹资效益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资金方式,企业为了减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方法可以计算综合资金成本率指标(即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乘以该项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之和)。
2.1.2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资金结构和还款期限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筹资条件和筹资机会,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的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并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企业筹资时机的把握,筹资对象的确定,证券发行的价格,发行期限,发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确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设立,都会对企业筹资成功与否,筹资成本大小,筹资风险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各种筹资机会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计算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以降低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财务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各种筹集资金所占比例及各种资金成本比率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筹资结构比率,从而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还款期限,企业应采用还款期限稍长于项目投资回收期的筹资方式,还款期限太长,可能造成长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资金成本;反之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还负债。因此企业必须做好预期的核算工作,来确定还款期限,降低企业筹资风险。比如企业通过对预期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好的确定回款数额和日期,从而更好的确定还款期限,以减少损失。
2.1.3 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确保借款偿还能力 负债能否偿还是建立在投资未来的收益上,只要未来的收益大于资金成本,应该说,举债是安全的。财务管理上用税息前盈余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资本比例,这种分析法实际上说明企业收益能力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销售的稳定性、企业筹资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对于经营周期性波动小、预期收入乐观、筹资能力强的企业可适当扩大负债规模。企业应根据资金使用期限、预期现金流量状况,确定借款期限,并要运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资产比率、长期适合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来衡量。
2.2 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并取得收益,就必须敢于冒风险,富于开拓精神,善于捕捉时机,以便掌握主动权,取得较高的收益,但同时要学会控制风险,以最低的风险或代价,取得最高的收益。相反,不去冒险,过于谨慎小心,反而会使企业失去更多的机遇,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合理取舍并加以适当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企业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2.3.1 合法经营,规避资金使用风险 合法经营是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也是规避资金使用风险的第一要素。企业必须知道和明确界定哪些业务活动是合法的、可以进行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像有些公司,在做进口时,不了解整个业务的全过程,对于客户只收取费,而报关、对外付款等手续都没有真正了解,这样由于企业对所做行业没有真正了解,企业不仅应该获得的收入没有获得,甚至还可能亏本经营,使企业资金使用风险增大。再比如对于创业投资公司,国家明文规定其不能从事房地产投资,那么即使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再高,企业也不应该直接涉及。同时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以及货物赊销时,应该充分考虑资金回收及回收期限问题。因为回收期限越长,企业所承受的利息负担越大,利润越低,并且企业要对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这样企业又损失了所计提的坏账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2.3.2 加强资金运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对严禁从事的业务活动及财务活动,企业各部门要严格把关,不得从事。对于那些可以从事的业务活动,企业则一定要按规定章程办事,这也是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最重要、最具体的措施。业务部门,要由业务员和主管部门的会计人员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还款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来核定出与各客户的贸易条件、发货限额和还款账期,制定相应的监控程序和政策。
2.3.3 全过程监控资金使用,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付款以后,要对资金的活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这是有效地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重要环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要有业务部门的主管会计对客户的应收款项做好原始记录,随时了解客户的回款情况。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因素分析,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如进行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分析,查看资金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业务 信用风险 控制优化 审批机制
一、企业金融信用审批机制的优化
(一)审批机制现存问题。
想要有效控制和优化企业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首先即要优化企业金融信用的审批机制。目前,关于金融信用的审批机制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各部门认识存在差异,目标不一致
由于业务部门通常比较重视企业的业务需求与业务数量,而风险部门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会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业务部强调业务的多,而风险部门不强调业务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因此,两个部门之间常常意见不统一、认识不一致,这就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往复信息沟通问题。因此,两部门在工作上需要进行协调。
2.审查流程过长
由于“职能导向型”业务的后续环节经常相互成为因果条件,这就造成在审批的过程中常常搞不清业务的审查程序,事物处理的先后顺序十分混乱,为业务的办理带来许多障碍,导致审查的流程重复、冗杂。
3.对客户的分化不到位
由于在金融业务当中,客户的类型十分繁多,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统计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对于客户层次的划分界限。由于无法对客户进行细致的划分,因此很难具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服务。加上激励制度在日常的工作中无法实质性的发挥,因此常常导致信贷集体评审机制失灵。
(二)优化审批制度的措施。
由于信贷审批机制是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企业信贷的审批机制完美需要进行规范的定位以及规则的完善,充分的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
1.规范审批机制的定位
想要对审批机制进行规范的定位,首先就要提高专业能力,聘任资深的权威的信贷人员,其中包括财务专家、财务分析等等。其次,将信贷审批委员会分为审议机构和决策机构两个部分。最后,要充分提高对于风险收益的平衡的把握。
2.完善议事规则
想要促使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首先就要提高交互机制的效果,让参与决策的群体进行信息交流来正视自己的偏好,从而让群体的意见达成一致。其次,决策人员通过投票制来进行决策,有效强化票决机制。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信贷的评审作用。
3.充分发挥激励体制
激励机制是决策机制运转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改进激励约束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将评审人员的绩效管理和个人的绩效管理相结合;将评价结果和评价的过程相结合;将评审人员的薪酬激励与职业发展相挂钩;将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利用激励约束体制。
二、优化企业的金融信用的监控机制
(一)将信贷风险进行分类。
1.该类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极强。该种企业在财务上资金十分充足,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与还款能力。
2.该类企业市场竞争水平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其经营状况良好,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相对比较乐观,其财务状况管理十分规范,状况健康。
3.该类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经营情况良好,有明确的经营计划,其财务管理规范,处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没有不良的履约记录。
4.该类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差,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对其影响较大,但借款人在积极采取措施后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财务状况一般,有理由怀疑该企业无法偿还债务。
(二)优化贷款风险的拔备机制。
实行贷款的拔备机制实际上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经营情况,有效防范贷款风险。随着银行的资产质量的改善,组合拔备在全部贷款汇总的比例不断上升,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如今,组合拔备由银行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定、统一维护,与此同时也是统一发起和实施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组合拔备对于利润的驱动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因此,组合拔备应当被列入经营机构的当期损益,以便强化激励约束的机制。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行业和地区因素的增提准备金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对于这一问题通常经营机构很难把握,若是将其列入经营机构的当期损益,那么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会严重干扰到经营结果的判断和预期分析。
(三)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创新。
如果说观察和测量信贷风险的工具是风险分类和风险拔备,那么风险预警机制就是信贷风险的防护网。风险预警能够有效的识别那些还款困难的客户,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客户正面信息收集和跟踪的功能,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
通常,风险预警机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不仅能够将客户信息、银行往来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准确的分类,还可以对相关信息做出比对。风险预警的实施主要分为这样三个部分:1.对风险影响较大的敏感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2.根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进行判断,3.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程度采取不一样的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方式,风险预警能够有效的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常常需要信贷与融资。加强金融业务信用的风险控制优化一来能够保证银行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二来能够切实的帮助到一些企业发展扩大,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优化企业的金融业务信用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胡海青,张琅,张道宏.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信研究[J].软科学,2011,(5) .
[2]张潇元.基于BP算法的金融信用风险仿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
关键词 金融企业 财务风险 防控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金融企业的现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步入正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个人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上发挥巨大作用。但其潜在的系统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存在较多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资金缺口大;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市场仍欠发达,银行业占有较大地位,而证券保险业的发展不足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然较高;盈利能力偏弱,其利润中80%来源于存贷款利率只差;政府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2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金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信用中介的作用,所以其财务风险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不同,具有特殊性:
(1)风险具有扩张性。金融企业作为融资中介,实质上是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起来的信用网络,任何一个链条断裂,都可能酿成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风险具有隐蔽性。金融企业在日常业务的核算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风险控制人员技术不足都将导致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风险被掩盖。
(3)风险具有多变性。由于金融企业是流转资金和货币的特殊企业,所以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客户行为的多重影响。
3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首先要了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特点。金融企业客户种类繁杂,因此要将不同性质的企业及不同业务的企业纳入其风险控制的范畴,实行全面风险控制;金融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决定其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实行全程风险控制;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每个人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考虑风险因素,实行全员的风险控制。
3.1加强对政策和环境的解读,提高应变能力
在整个银行内部上到董事会成员下到一般管理层,都要主动了解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对宏观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调整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方针,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提高银行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变能力,降低因外部环境带来的财务风险。例如:关注哪些行业是国家限制发展的,并对其贷款严格控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财务风险。
3.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并且不断加强其职能建设,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的文化建设,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内控执行力,并在会计,审计等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务专业人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适时的调整财务风险的管理政策和办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金融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3.3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
在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应占主导位置,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以免影响银行的收益能力,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保证银行的流动性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下,并在实际工作中,将资金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4完善会计工作,提高会计质量
会计对银行财务风险的分析、度量和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健全符合银行发展要求的内部财会制度。例如: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降低不良资产比、改进对银行业务收入的确认和坏账的计提办法等,以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
3.5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对员工岗前、岗中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培训,提高对违规.违章的认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并建立起责任明确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将员工执行制度的情况与奖金和职务挂钩,同时也严把用人关,倡导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同时增强其风险意识,使其能够识别和判定风险。
3.6构建风险监督体系,实施权责分离
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双人、双责的监督,建立权责分离的相关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一般性业务,要进行复核,重要的业务,要实施授权,禁止一个人独立的处理业务的全部过程,同时在总行和各个支行的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定期的轮岗,使得银行每笔业务,每个人都处在监督之中。
在分析财务风险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的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张才志(1965-),四川达州人,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参考文献
[1] 谭晓红.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158-159.
[2] 孙运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0(1):47-49.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1利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和现金预算制度
1.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不当处理,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2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就短期而言,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有利润是预警的前提,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
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
1.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应收帐款增大,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中,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应收账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2.1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搞好筹资风险的控制,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1.1进行筹资效益的预侧分析企业在筹资前必须针对各种方案进行筹资效益预测分析,以最小的筹资资本实现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和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是决定应否筹资和筹资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事先做好筹资效益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资金方式,企业为了减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方法可以计算综合资金成本率指标(即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乘以该项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之和)。
2.1.2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资金结构和还款期限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筹资条件和筹资机会,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的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并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企业筹资时机的把握,筹资对象的确定,证券发行的价格,发行期限,发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确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设立,都会对企业筹资成功与否,筹资成本大小,筹资风险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各种筹资机会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计算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以降低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财务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各种筹集资金所占比例及各种资金成本比率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筹资结构比率,从而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还款期限,企业应采用还款期限稍长于项目投资回收期的筹资方式,还款期限太长,可能造成长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资金成本;反之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还负债。因此企业必须做好预期的核算工作,来确定还款期限,降低企业筹资风险。比如企业通过对预期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好的确定回款数额和日期,从而更好的确定还款期限,以减少损失。
2.1.3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确保借款偿还能力负债能否偿还是建立在投资未来的收益上,只要未来的收益大于资金成本,应该说,举债是安全的。财务管理上用税息前盈余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资本比例,这种分析法实际上说明企业收益能力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销售的稳定性、企业筹资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对于经营周期性波动小、预期收入乐观、筹资能力强的企业可适当扩大负债规模。企业应根据资金使用期限、预期现金流量状况,确定借款期限,并要运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资产比率、长期适合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来衡量。
2.2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并取得收益,就必须敢于冒风险,富于开拓精神,善于捕捉时机,以便掌握主动权,取得较高的收益,但同时要学会控制风险,以最低的风险或代价,取得最高的收益。相反,不去冒险,过于谨慎小心,反而会使企业失去更多的机遇,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合理取舍并加以适当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企业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2.3.1合法经营,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合法经营是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也是规避资金使用风险的第一要素。企业必须知道和明确界定哪些业务活动是合法的、可以进行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像有些公司,在做进口时,不了解整个业务的全过程,对于客户只收取费,而报关、对外付款等手续都没有真正了解,这样由于企业对所做行业没有真正了解,企业不仅应该获得的收入没有获得,甚至还可能亏本经营,使企业资金使用风险增大。再比如对于创业投资公司,国家明文规定其不能从事房地产投资,那么即使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再高,企业也不应该直接涉及。同时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以及货物赊销时,应该充分考虑资金回收及回收期限问题。因为回收期限越长,企业所承受的利息负担越大,利润越低,并且企业要对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这样企业又损失了所计提的坏账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新晨
2.3.2加强资金运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对严禁从事的业务活动及财务活动,企业各部门要严格把关,不得从事。对于那些可以从事的业务活动,企业则一定要按规定章程办事,这也是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最重要、最具体的措施。业务部门,要由业务员和主管部门的会计人员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还款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来核定出与各客户的贸易条件、发货限额和还款账期,制定相应的监控程序和政策。
2.3.3全过程监控资金使用,防范资金使用风险付款以后,要对资金的活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这是有效地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重要环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要有业务部门的主管会计对客户的应收款项做好原始记录,随时了解客户的回款情况。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因素分析,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如进行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分析,查看资金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或范围内,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使得财务活动的成果和预期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不一致,导致金融企业无法获得最大的收益,严重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的影响不可估量。因为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有其企业本身的内部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针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财务风险知识匮乏。财务风险是一定会存在并不可避免的,一旦进行财务活动,那么风险就会随之而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财务人员欠缺对财务风险认识,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原因。
2.财务管理的复杂性。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合理发展的关键,但是企业管理的环境往往很复杂,而我国企业的管理系统又很难和其相融合,以至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3.财务决策不科学。我国金融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发生失误,这也会产生财务风险,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是金融企业在做决策时不够科学严谨。所以科学严谨的财务决策至关重要。
4.财务关系错综复杂。调查研究显示,在部分金融企业中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错综复杂。资金管理以及利益分配方面不够清晰明确,推卸责任、管理松懈等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加大了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的发生。
二、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原则
只有加强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建立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法性。合法是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前提,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要在我国法律规章的允许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2)整体性。金融企业是一个整体,要促进企业发展,金融企业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不可忽视,要以长期的发展目标为准则,注重细节,紧密联系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长久发展。(3)适应性。企业制定财务控制制度要跟上企业的发展,最大化制度的长处,使其最大程度帮助企业稳步发展。除上述原则外,另外还有如针对性、一贯性、经济性等等原则也需要遵守。
三、我国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内部控制因素薄弱。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因素的认识不够。企业为了使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了让公司扩大规模,只注重短暂的利益,却忽略了资产质量对控制因素的影响。无法正确认识长远的目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资本覆盖下的财务风险。(2)缺乏风险意识。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也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性。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达到知识储备要求。对一些基本的学科比如,管理学、金融学理解不到位。所以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进步缓慢,比起国外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知识储备落后,其财务风险的意识也极度匮乏。(3)财务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困难。金融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十分重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对这一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旦到了实际的工作当中,信息沟通却成为了一大难题,信息沟通困难或者不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金融企业的发展。
四、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1.内部控制制度。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会对金融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对其进行预防和检查。
2.财务管理职务分配。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内部存在不相容职务的问题,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经济业务人员与执行人员分离、现金盘点出纳和银行对账出纳分离、首付货币资金人与专制出纳分离等等。除了上述情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进行一一论述。
3.加强会计系统的控制。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也是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会计制度。会计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的会计财务报告管理系统;第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第三,注意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人事安排,金融企业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次贷危机的形成
在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依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将贷款分为两个级别,它们分别是“次级”和“优惠级”,同时也形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信用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购房贷款者。次级贷款在美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尽管如此,次级贷款会给放贷机构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它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低,借款者的信用记录也就较差,但是,贷款机构卖这些贷款给投资银行,然后将它们打包成债券,信用评级公司把这些债券做评级比较,之后在债券市场上卖给避险基金、公募基金等,或卖给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者,最终形成了“次级债”。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在次级债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金融机构,风险是被一级一级传递下去的,一旦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风险暴露出来,那么整个链条就会崩溃。因此,次级贷危机的爆发,也存在着许多必然性。
(一)贷款机构之间盲目的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买下了危机的种子。
(二)房地产市场过热膨胀之后,然后持续降温,购房者很难卖出现有的住房,或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新的融资。
(三)银行加息给购房者造成还贷的巨大压力。
(四)高风险房贷创新产品推动了房贷市场泡沫的形成。
(五)风险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并未完全获得转移,利益相关者荣辱与共。
三、金融危机下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为投资银行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
金融创新能够保持投资银行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或者放大风险。投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利益链条拉得越长,政府需要监管的对象可能就越多。政府监管越位、不到位或不适当,给投资银行带来不良的环境。拿次贷来说:投行为了加速资产的流动,和把风险转嫁给他人,将很多次级债打包,然后证券化,卖给资本市场,就得出了以次级债为根基的风险链:末端借款人,专业的按揭公司或贷款的银行,以投资银行为主的衍生债券投资者,以投行、个人投资者、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为主的债券购买者 。由此可见,终端的借款人如果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然后整个链条就会断裂,整个链条上的各个金融机构就可能面临破产倒闭或信用危机。
(二)创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制度
信息披露包括政府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投资银行依法向公众披露信息。信息收集在决定投行经营成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激励并约束着投资银行。一方面,投资银行将证券机构、交易机构的信息及时并精确地传递给投资者,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依据证券申报制将财务报告公布给投资者,这样使投资者拥有非常多的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误导,确保信息的效率性与公平性。政府有职责依法确定信息公开的方式、范围和程序,使投资银行的经营有法可依,控制投行的高风险,同时也降低投资银行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三)全面监管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
投行的市场准入在法律层面上是指投资银行依法取得设立的资格,取得法律上的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市场活动的行为。市场准入制度是防范市场风险的首要屏障,它保证了进入市场的每一个主体都达到了整个市场交易的最低要求,这是保证金融业健全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然后针对投行的整个业务链条风险设计监管制,将投行的业务分为上市公司融资,包括发行债券、股票以及为企业重组兼并提供咨询的服务,还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提供服务,包括证券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从获得的佣金或买卖差价中得到利润。从整个市场来看,投行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分散并转移风险, 但不能根除风险。金融风暴的导火索常常是投行遭遇了风险,这是由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高度不对称性、高关联度、高杠杆率的特性所决定的。投行业务的风险监管包括银行亏损倒闭殃及社会,也包括投行利用特有的优势在业务活动中损害他人的利益。
(四)重视投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意味着金融信息的全球化、跨国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许多金融资源和金融活动的过度开发,形成较多的监控误区,这样矛盾的加剧还会引发各种洗钱性金融活动、避税性的负面效应。一个国家因管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变小,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条件下, 利益驱动了国际资本,从而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现在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加强国际间的监管与合作是必要的,以促进全球国际金融的稳定。
四、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形成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当时,国家对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也在经营证券业务。1995 年的《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从事证券发行、承销等进行了限定。随后我国金融业的管理体制、分业经营逐步形成,保险、信托、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形成了分业经营、监管的金融格局。然而在某些金融集团内部,为了突破分业经营形成的限制,成立了一些附属的证券公司,如光大证券等,这些证券公司与旗下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集团领导下,尝试着混业经营。而对于商业银行尽管受到了分业经营而带来的约束,但国内各商业银行依然努力参与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也于1998 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也开展了证券市场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在股份制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1991年招商银行成立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即招商银行证券业务部,之后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的券商公司。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对于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监管。
五、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投行发展模式的定位不够明确
现在国际上将投行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独立发展模式、附属全能银行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投资银行并没有主流发展模式,而是以证券公司或机构附属的形式存在,这说明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在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我国投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决定,也必然对我国经济战略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创新能力差、范围狭窄
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的投行业创新不足。目前绝大多数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和经纪这些基础业务,每家投行的服务类别差别不大,只有某些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业务,但是在金融创新、企业信誉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西方的投资银行业经历了百年的历练后,其业务范围广泛。
(三)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较多缺陷。尤其是在风险管理组织部门的组建上,存在着较大缺陷。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上级险管理部门的负责。这种有缺陷的组织模式导致下级分行不能及时反馈风险信息,上级部门不能及时实施对下级银行的风险控制。虽然有些投行已经建立了股份制,但其组织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居主导地位、股东贷款比例过高、董事会对管理层起不到制约监督作用等。
六、对我国投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中国投资银行业应该采取哪种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华尔街投行的转型,只是暂时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对那些想借混业经营转型的投行来说,纠正放大过度的杠杆率才是防范金融危机出现的治本之策。
中国投行业应吸取美国金融危机怎样的教训从而更好的发展?依据中国的社会资信状况,中国投行业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来探讨金融控股模式,还是实行事业制的控股公司模式,哪样更有利于防范风险。然而在综合经营中,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资本约束,也要强调审慎监管,以防止道德风险。对金融衍生品要坚持透明原则,让客户看得到基础产品,限制衍生品过高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同时还要控制投行的规模,尤其大型金融机构。
(二)在风险的转嫁中管理和控制风险
由投行业覆灭带来的危机,给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可以防止投资银行的过度扩张。关注储蓄率尤其是收入性储蓄,对经济和金融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要想做的更好,绝对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然而最根本的是,金融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美国次级债实际是一种风险转移,最初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再转移到美国政府和公众身上,最后把风险蔓延到全世界。风险转移并不是彻底消灭风险。所以在金融运行过程中,我们要警惕风险、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三)规范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加强信息的公开性
金融创新从根本上讲,只是将风险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并没有彻底的消灭风险,在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方面也没有起着丝毫的作用。美国因金融危机,从而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利益问题结成共同体,但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披露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监管业的“三大支柱” 之一。投资银行业在投资者利益保护、信息透明方面相对要薄弱的多。为此, 投资银行金融创新要以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对其行为也要加强信息披露。一是要加强监管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共同体防范有可能的道德风险; 二是要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建立起更为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三是强调系统性风险披露,例如,要及时披露投资银行的表外资产信息,防止潜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从表内转移至表外。
(四)促进行业整合,建设合理的竞争环境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投资银行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一方面现行的许多规定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存在许多限制。另一方面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投资银行业务的推出无法可依,并且在违规操作的界定与处罚方面的规定也相对滞后, 这很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间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并且给金融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其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但其根本还取决于增强自身实力。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资金实力都偏小,加强行业内的整合,鼓励其内部兼并重组是扩大其实力的根本方法。我国目前国有投资银行众多,政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推动有实力的投资银行扩大规模,这样不改变资金存量的基础上,从而集合资本,有利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整合,提升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树林,王晓明.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风险防范及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3)
[2]戴志辉.投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一、加强现金流管理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应该以现金流为核心,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量的总称。这里,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等。现金流量管理是围绕企业经济活动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计划、执行、控制、报告、分析、评价。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很重要,它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金流始终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就像人体里的血液一样,现金流可谓企业的生命之流。任何环节的现金流中断,就会导致企业无法运转、停滞不前,甚至负债累累、破产倒闭。因此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保证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在金融危机下,所有企业面临同样的经济环境,结果却不同,有的企业破产倒闭,有的企业安然无恙,其根本区别就是现金流是否充足。在现金流充足的前提下,企业就能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和扩张,从而化“危”为“机”。但企业必须有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低迷、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更要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时刻注意现金的流向、流量和周转率,避免资金链断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均应强化现金意识,在工作中时刻考虑到每项业务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企业应建立健全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系统、定期编制现金预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控现金流量风险。同时,建立对现金流量实施动态监控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企业内部、外部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
从来源上看,企业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控制度、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进行。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多级法人治理结构隐藏着很大的财务风险,一个数百亿规模的集团母子公司,财务危机的出现可以使其顷刻破产。外国大型跨国公司资产规模越大,资产收益率就越高,一般在15%左右,公司的财务风险就越低,但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恰恰相反,公司资产规模越大,资产收益率反而越低,财务危机反而越大。因此,要采取措施完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我过很多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也隐藏着极大的财务风险;国内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不合理,基本上没有摆脱“人治”状态。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研究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极其对企业财务的具体影响,进而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及财务损失的程度。目前全球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低迷就是最直接的财务管理环境,对企业财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主要财务指标下滑、现金短缺、企业运转不力。因此,要采取转移市场、增加收入、增加现金存量、减少应收账款、避免坏账等措施。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以计算、统计、分析、监控等方法为手段,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隐藏的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设置和观察预警指标,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控、预测和警示。从宏观上看,此次金融危机是由货币危机引起的,并且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是一切危机的根源;从微观上看,企业危机形成的基础是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销量和利润下降、应收账款、“三角债”、坏账增多、企业过度负债、财务结构不稳定、资金链断裂,即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现金支付能力的危机。所以,企业风险最终表现在财务风险上。在企业经营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迫切需要,对企业财务进行监测、预警。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可以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之前,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时发现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警示企业及时分析财务恶化的原因,及时发现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的隐性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构、化解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包括财务危机信号预警和动态预警。财务危机发生前,危机信号其实很多,如应收账款增多、现金入不敷出、存货积压严重、销售量非正常下跌、负债过度、贷款太多等。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可以对危机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出现上述危机信号,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来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演化。应对财务风险,企业可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等策略。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时,应该注意: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因为财务风险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行业的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只有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控;要对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预测,使其适应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要加强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的预测。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是辩证统一的,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的诱因,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显化;此外,还要建立风险应对预案,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核心业务;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所谓金融服务外包就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把平时一些非核心的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境外企业操作的一种服务方式。应该来说,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应用的一个有效工具,能够让商业银行重新调整战略资源集中开展核心业务。但是,它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控制机制,以使得金融服务外包切实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市场利益。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分析
(1)政治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必然会遇到不同国家的政策以及政治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也被称之为国家性风险或性风险。虽然说这三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性,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再明确区别。它主要包含了宏观政治性风险和微观政治性风险,从宏观方面来看,它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遭遇的由于政治变动而导致的商业环境变化或不连续性影响。从微观方面来看,它是指某个或某些机构特有的风险;(2)战略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些与外包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做法,加之对应的监督不够到位,从而使得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着战略性风险。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金融风险,有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战略本来就是关注的一些较难应对的决策问题,战略性风险就是关注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一般来说,战略性外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外包机构和服务供应商之间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出现矛盾,就会造成一些战略性风险;(3)合同性风险。虽然说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中的后勤、人事和信息服务等业务受到一定契约的控制,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某些变动,有时也是较难衡量和认定的。此外,银行外包谈判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使得他们对于合同内容的理解也是有所出入。还有的时候,商业银行在签订合同契约的时候,会出于灵活性考虑而从短期来签订合同,如果服务外包提供商与银行之间产生某种矛盾的话,将会危及双方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合同执行遇到较大的风险;(4)操作性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还会遭遇一些技术性失误带来的操作性风险,有时出于资金局限性而无法及时履行责任或进行错误纠正,外包企业要进行检查是有较大困难的,或者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还有些时候外包机构与第三方做法不一致,从而阻碍了可靠信息的提供,外包监管机构很难正确理解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实际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外包服务政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设立一项较为全面的外包政策,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政策性指导,指导是否外包和外包哪些具体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对一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进行评定,全盘考虑各种风险以及外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些外包服务政策的指引下,把一些属于战略性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等职能不进行外包,在确定外包服务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并分析外包活动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并严格遵循国际、东道国以及母国的法律和监管规定,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外包服务在合理、合法的情形下开展下去;(2)制定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外包服务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这种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包含对外包协议所有相关方面的监控和某些事件发生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那么,在制定这些全面外包风险管理计划时,就应该首先评估下外包活动的范围以及重要性所在,还要对外包机构的外包风险管理以及监控水平进行评估和分析,且不可盲目行事,而是应该运用特定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评价标准来规避潜在的外包风险;(3)慎重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一定要审慎调查以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这就需要外包机构制定一定的标准,对外包服务提供者进行有效、可靠且高标准的评价和选择,尤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该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并对其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全面考核相关外包商,尤其考核其经验、能力、信誉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最好通过考核后选择那些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可靠外包商,并在签订协议的时候,涵盖所有环节,从而使得外包业务能够规范化运行下去;(4)及时签订书面的金融服务外包合同。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在实行境外投资的时候,要通过书面合同的方式把外包服务关系明确的写下来,说明外包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愿景。这些都是属于外包合同里非常实质性的内容,与外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一样。事实上,外包服务的书面合同属于一种管理工具,能够减少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加之如果服务范围、性质以及质量存在一定争议的话,也可以通过书面的外包合同来进一步规定,加强服务提供商的履约能力,让监管机构更好的行使监管权力,外包机构也能够获取相关的文件、记录和信息,一旦发生失误可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因此,这些外包服务合同应该是可操作性的合同,完备的合同,而且是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及维持作出明确约定的合同,还要采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5)构建良好的服务外包应急计划。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让外包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商建立健全应急计划,从而做好控制机制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外包机构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及时评估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后果,做好相应的应急计划,并配备合适的应急计划协调工作,还要构建违约时所提供的应急计划。否则,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机构很可能会由于没有良好的全面应急计划而导致无意的信用暴露、财务损失、业务机会丧失以及声誉和法律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定期与服务提供商共同探讨服务外包的实际情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安全措施,甚至可以更换服务提供商,从而对金融服务外包实行必要且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应急机制;(6)做好服务外包的人员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金融服务外包也算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那么,外包机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要求服务供应商保护外包机构及其客户的保密信息,尤其是要有效防止有意或无意地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防止这些金融信息被滥用或盗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禁止信息透露出去。同时,也要对相关外包服务工作人员进行职前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各种外包风险,提高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采取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毋庸置疑的是,该种方式为商业银行赢取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核心业务,但是,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些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合理筛选金融外包服务范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金融业务外包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签订信息保密协议,识别和评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加强管理服务提供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健全外部监管机制,从而切实让金融服务外包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景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7(5)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 风险控制
1 利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和现金预算制度
1.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不当处理,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2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就短期而言,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有利润是预警的前提,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
1.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应收帐款增大,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中,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应收账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2.1 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搞好筹资风险的控制,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1.1 进行筹资效益的预侧分析 企业在筹资前必须针对各种方案进行筹资效益预测分析,以最小的筹资资本实现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和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是决定应否筹资和筹资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事先做好筹资效益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资金方式,企业为了减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方法可以计算综合资金成本率指标(即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乘以该项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之和)。
2.1.2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资金结构和还款期限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筹资条件和筹资机会,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的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并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企业筹资时机的把握,筹资对象的确定,证券发行的价格,发行期限,发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确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设立,都会对企业筹资成功与否,筹资成本大小,筹资风险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各种筹资机会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计算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以降低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财务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各种筹集资金所占比例及各种资金成本比率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筹资结构比率,从而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还款期限,企业应采用还款期限稍长于项目投资回收期的筹资方式,还款期限太长,可能造成长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资金成本;反之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还负债。因此企业必须做好预期的核算工作,来确定还款期限,降低企业筹资风险。比如企业通过对预期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好的确定回款数额和日期,从而更好的确定还款期限,以减少损失。
2.1.3 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确保借款偿还能力 负债能否偿还是建立在投资未来的收益上,只要未来的收益大于资金成本,应该说,举债是安全的。财务管理上用税息前盈余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资本比例,这种分析法实际上说明企业收益能力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销售的稳定性、企业筹资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对于经营周期性波动小、预期收入乐观、筹资能力强的企业可适当扩大负债规模。企业应根据资金使用期限、预期现金流量状况,确定借款期限,并要运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资产比率、长期适合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来衡量。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3
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背景
物流金融是大约十年前开始出现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新名词,近两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实早在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现代物流金融的出现是贷款质押物向流通环节拓展的结果。当传统质押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后,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在搜寻新的质押资源。库存货物和运输中货物是很庞大的资源,但这些货物有很强的流动性,相关企业又非常分散,银行没有专门人才和设施对这些货物进行监管,所以这个资源一直无法被利用。当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流企业被银行引入融资链条,物流金融就出现了,它的核心就是“流通环节质押融资”。
物流金融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利用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与监管服务,依据物流供应链而进行的金融活动;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物流企业结合各种金融手段,组织物流供应链上货物与资金的运动,在部分业务模式下,也可以不需要银行的直接参与。它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现代物流金融业务在美国和加拿大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金融的典型模式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仓单既可以作为贷款质押品,也可以作为支付手段。
在中国,在中小企业渴求资金的大背景下,随着金融创新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在1999年出现,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家商业银行先后推出了相应的业务品种,比如“供应链金融”、“池融资业务”、“物流保理业务”、“融货通”等。
二、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的角色与地位
让我们先看一下当前主流的几种物流金融模式:
1.质押监管:指货主把货物存储在仓库中,物流企业负责监管货物,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向货主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质押监管分为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
2.保兑仓:采购方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采购方向金融机构申请以供应商为收款人的贷款额度, 供应商作出回购承诺,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物流企业代为监管货物。
3.深度供应链管理:包括销售执行、采购执行等等。比如采购商向物流企业提交适当保证金,或者是供应商提供回购承诺,之后物流企业向供应商支付货款(或开具信用证),供应商把货物送至物流企业的监管仓库,最后由采购商与物流企业结清货款。这种模式下,可以没有银行的直接参与。
其他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都可以看作是以上这三种模式的变种。
从物流金融的这几种模式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业务对企业和银行意义重大。
对企业来说,物流金融业务解决了流动资金问题,满足了持续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他们资金匮乏,可用于抵押或质押的传统财产实力也不足,难以得到银行贷款;而且他们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采购、库存、途中产品、销售等环节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因为核心企业会通过欠款、要求预付等方式将资金风险转嫁给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金融业务使得这笔资金得以盘活,企业的经营规模可以成倍甚至数倍增加。
对银行来说,常规的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虽然收益较高,但风险也偏大,单位风险下的盈利水平并不占优势。而物流金融业务显著降低了银行风险,从而大大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量和利润。近年来,国内银行所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融资额持续快速增长,所贡献利润也在迅速扩大,已成为银行业增长快、收益好、坏账率低的新兴业务之一。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联接借款企业和银行的关键角色。它提供了专业的物流监管技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使得借款企业以流转环节中的货物进行质押贷款成为可能。
由于承担角色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如果操作得当,物流企业可以从此项业务中得到较好回报,包括:
A.巩固原有的客户关系;B.开发新客户;C.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增加利润;D.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在供应链中的掌控力。
但在具体实践当中,由于大多数物流企业对此项业务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不强,片面追求小利,往往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处于不利地位,获取收益偏少,承担风险偏大。
但也有不少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业务有很深刻的认识,致力于提供有深度的服务,树立了在此项业务中的地位。
三、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所涉风险的简要分析
(一)主要风险
按照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的分类,物流金融业务主要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客户诚信度、偿还能力、货物合法性等;市场风险包括供求关系、变现难易程度、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操作风险包括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物理风险等。
对于参与此项业务的物流企业来说,最容易遇到的具体风险主要包括客户道德及资信风险、质物风险、操作流程中的风险、法律风险。
【关键词】衍生金融业务 摩根大通巨亏事件 CDS
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等需要,利用各种衍生金融产品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国外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场外市场),据统计,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和高盛)控制着超过90%的金融衍生品市场。2008年,衍生品市场规模曾达到700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相对较少。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避险。开展衍生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不但可以增加收益,也可以方便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然而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却频频给银行“惹祸”。继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亏损14亿美元、2002年联合爱尔兰银行亏损7.5亿美元、2007年摩根士丹利亏损94亿美元、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亏损72亿美元、2011年瑞士银行亏损23亿美元等事件后,2012年5月,摩根大通20亿美元巨亏再次震撼全球。作为风险管理的衍生品业务为何反而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摩根大通巨亏与“魔鬼交易员”
5月10日晚间,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称该行首席投资办公室因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失误将导致至少20亿美元的亏损。消息一出,摩根大通股价大跌9.3%至36.96美元,华尔街几家主要银行的跌幅创下几日来的新高。
此次巨额亏损源于一个有“伦敦鲸”之称的交易员,布鲁诺・伊克西尔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CDS)的操作。他押注美国经济将持续复苏、企业债券信用将改善,通过做空短期CDS合约,做多长期CDX(CDS指数)合约进行对冲。同以往的“魔鬼交易员”不同,“伦敦鲸”并没有违规操作,就策略本身而言可以说是正确的。该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它认为指数期限曲线会变得平坦,即近期CDX短期合约与长期合约息差差额将逐渐缩小,即市场认为近期局势将恶化而长期将再度转好时,收益率曲线形状会开始变平,曲线的近端息差扩大幅度超过远端。因此只要在近期卖出价格较高的合约,买入价格较低的合约,并在未来进行反向操作,无论CDS的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可以获利。第二,此操作涉及了CDX指数合约和其对应的CDS合约。CDX指数合约的息差可能会与其对应的CDS合约息差平均值不同,形成一个息差差额,称为偏离度(skew)。随着投资者的套利,该偏离度会得到修正。因此可以进行卖空套利。所以,“伦敦鲸”的操作可能是这样的:买入价格较低的长期CDXIG9指数合约,卖出价格较高的CDS合约,并在未来进行反向操作,从而获利。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该偏斜度并没有得到市场的修正,反而在一段时间内扩大。摩根大通一开始不以为意,直到意识到自己可能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并在风险测算模型上犯了错误时,才停止了对冲,而且将投资策略变成单纯的看多或看空,使自己的敞口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而此时,多家对冲基金开始购买对应企业债券的CDS合约,与摩根大通进行对赌。摩根大通在4月由于持仓过重,在上峰压力下不得不卖出时,才发现自己在市场上找不到如此庞大的交易对手,只能廉价大甩卖,因此出现了巨额明亏。而对赌的对冲基金则成为最大赢家,蓝山资本管理公司和兰冠资本管理公司各自获利3000万美元。
总的来说,市场情况与模型假设不符,而且摩根大通巨大的仓位严重影响了市场,最后导致找不到交易对手,产生巨额亏损。避免在任何一笔投资或投资方式上下重注,这就是风险控制最根本的任务。
二、对衍生金融业务风险内控的启示
重视内控文化。每一家银行其实都有比较完善的风险内控制度,但银行应该对内控文化同样重视。激进的企业文化往往过分鼓励员工提高绩效,而使他们将风险置于脑后。而且,这种企业文化导致管理人员和监控人员对违规行为熟视无睹(尤其是过去有辉煌的成绩时),例如法国兴业银行的巨亏中,自动监控系统警报响了75次都没有引起监管人员的重视,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往往是由银行内部各个岗位上熟悉银行内控规则、知道如何规避的人造成的,即“内贼作案”,因此最难控制。应该严格实行职责分离原则,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尤其是对后台人员转作前台交易员的情况进行慎重处理(巴林银行、法兴银行在这里出了问题)。另外,应及时更新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敞口限额、止损限额和应急计划,严格遵守并完善,例如此次摩根大通的巨亏就和风险测算模型发生错误有着莫大的关系。
外部金融监管。企业的本性、人的本性都是贪婪的,因此还需要外部金融监管来督促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美国在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原定于2012年7月21日正式实施,但由于遭到包括摩根大通等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强烈反对,美联储已表示将延缓两年执行该规则;而且,该法案只提出了原则性的监管框架,没有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中的风险对冲与自营交易进行明确区分,为银行的灵活操作留下了灰色地带。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外部金融监管的建立和完善仍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衍生金融业务虽然存在着各种弊端,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仍然要积极发展衍生金融业务。目前,中国不存在复杂衍生品,更不允许衍生品场外交易,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也较少。目前的衍生品市场监管基本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虽不大可能会发生上文所述类似于摩根大通的巨额亏损,但在衍生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
[1]刘宗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衍生金融业务的机遇和空间[J].时代金融,2007.
[关键词] 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risk control of credit busines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s the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and is the key measur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Our commercial banks now have low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financial crisis influence, blind credit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mperfect risk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mechanism, and necessary input to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crisis, strictly supervise credit business develop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isk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mechanism, and moderately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bility.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business, risk control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27-03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
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