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信息化管理范文

合同信息化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合同信息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合同信息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34

1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即时共享,可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数据信息支撑。建筑工程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有助于增强项目信息的真实度、可靠度,便于对项目各环节进行监管,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传统的建筑项目合同管理一般通过人工进行,效率低、易出错,制约了项目合同管理的效益提升。而建筑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进行项目合同信息存储与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合同管理的效率,实现了信息的准确采集与快速共享,而且使用灵活,可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进行调用,不仅克服了传统人工管理的弱点与不足,也能节约项目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工程行业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需要在市场活动中严格遵守和体现契约精神。建筑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项目建设周期长,需要涉及很多环节,牵涉到多部门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项目进度的顺利推进,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同。但是,尽管签订了合同,很多工程企业对项目合同管理却很少给予重视,也缺少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大多流于形式,也为工程项目建设埋下了很多问题与隐患。

2.2 建筑工程项目各单位存在信息孤岛

在当前各建筑工程相关单位中,信息管理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单位只在内部进行信息共享,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少,建筑工程项目相关信息、数据、资料,无法即时得到传递与共享。据调查,在工程项目设计中,设计人员每天约花费35%的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则需花费50%的时间来进行信息沟通交流。

2.3 合同管理人才与培训缺乏

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由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完成,这些人不仅通晓法律知识。还必须要熟知工程项目运作规律。但在我国,由于建筑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都是由普通专员进行管理。他们不仅缺少对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对于项目具体运作各环节,也知之甚少,导致合同管理效率与效益不高。如果发生合同纠纷,一般都无法采取专业手段解决。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建筑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竞争,这对于合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同管理人员还必须要掌握国际通行的法规制度及项目运作原则等。

3 完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领导对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层需要改变传统的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做到上行下效,提高下属对于项目合同管理重视程度。为了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企业还应通过培训和学习,还强化合同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使他们形成规范的合同管理、执行行为。

3.2 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开发

随着信息科技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筑企业也要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大力推进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应用,逐步达到“分步推行,以点带面,强化巩固,全面应用”。通过建设信息化系统,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效率与效益。同时,还能对施工现场、项目运作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与监控。

3.3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建筑企业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选派合同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与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来企业对员工进行讲座培训,以丰富合同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其次,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企业需求,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方式,选择高素质合同管理人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3.4 创建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工作方式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对合同进行统一的动态化管理,采取“一次输入、多次查询”、“个别修改、整体共享”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来提高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信息化工作方式,可以解放人力,确保数据信息客观、准确,能实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参考,从而促进项目运作效率提高,优化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工程项目,合同实施

一、工程项目市场合同信息化的现状

在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中,企业越来越强调系统的集成,在工程项目中界面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项目的各类系统,如目标系统、技术系统、行为系统、组织系统等,他们的系统单元之间,以及系统与项目质量、项目进度、材料供应、工程安全、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界面。

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看:

(一)项目的各类组织系统之间以及项目整个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管理界面。例如,政府主管部门、项目管理组织、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等项目参建单位之间的工作往来形成了复杂的管理流程界面。

(二)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之间的管理流程界面。建设项目自可行性研究至设计、设计到施工、施工到验收,在这些界面的两侧的管理环境及参与单位都有着显著的不同从而导致管理流程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不同的工作、人员行为以及控制方针,从而形成了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之间的管理流程界面。

(三)各管理子系统之间的职能管理流程界面。在建设项目的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各个职能以及各个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由于各子系统的功能不同、目标不同,按其职能可将项目管理系统分解为进度管理子系统、成本(投资)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等,从而各个子系统之间构成复杂的职能管理流程界面。

二、影响企业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因素

(一)合同文件管理模块:收集、整理合同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一些与合同管理密切相关的资料,进行合同文件的检索、查询、合同数据的输入、修改等。其涉及的数据有:建设工程合同协议条款,建设工程合同条件,洽谈、变更、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纪要、协议,招标工程中标通知书,投标书,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标准规范和其他有关资料,技术要求等。

(二)合同条款检索模块:可对各类合同条款进行检索,以便监督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的实现。合同条款检索可分为无条件检索和有条件检索,无条件检索是按合同条款的自然顺序进行检索;有条件检索是按使用者所选择的条件进行检索查询。选择条件可分为:条款检索、条款项检索和主题词检索。

(三)合同管理模块:它主要涉及的数据是在工程建设中,关于工程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的信息。它分为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索赔管理子模块。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主要是对工程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和实施动态管理,将合同实施结果与合同计划目标对比,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及时调整合同实施计划。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合同变更,可自动生成变更清单,计算变更费用,生成变更详情表,计算变更净值,以及变更与原合同的对照表,并及时反映变更后的总投资变化情况。合同索赔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索赔证据管理,索赔鉴别管理,索赔计算管理,索赔文件管理及有关数据库的管理等,为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收集、查询、加工、更新有关索赔的各类工程数据的服务,提供索赔意向通知书,索赔报告,进行索赔计算等。

三、如何强化信息化管理建设

(一)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通过对承包内容、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订和履行,业主和承包商可以在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2、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可以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建设工程合同通常界定了承发包双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

如发包方必须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及时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和中间验收,及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结算等。承包方则必须按施工图纸和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向业主提供符合约定质量标准的建筑产品等。

3、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证据。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而调处这些争执和纠纷的主要尺度和依据应是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事先做出的各种约定和承诺,如合同的索赔与反索赔条款、不可抗力条款、合同价款调整变更条款等等。。

(二)大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流程的构建步骤

1、为了保证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成功实施,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流程体系,而一个理想的流程体系结构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流程同步,指流程应具备在质量、数量、时间等方面准确满足建设项目合同目标实现的能力。(2)流程高效,是用总的流程成本来计算,理想水平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保证项目信息流程、资金流、物资流的运转。

2、大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流程的控制。大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流程控制是利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影响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目标的因素进行识别、建设环境进行分析,对工程项目建设合同管理的目标控制的原则、原理、方法及措施做出全面的系统规划,进而对建设行为状态实行跟踪控制和组织协调,从而保证对建设项目管理职能的履行,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信息化;现状与不足;平台建设

一、合同管理概述

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指出“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关系的协议”,从法律角度界定了合同的概念。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涉及产、供、销三个环节,其中大多数经济行为都通过合同体现。合同是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通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合同管理是包括从合同起草、合同签订、文本管理、结算安排、执行进展、合同变更、到实际结款以及对合同结款情况统计分析的全方位管理,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往来的规范性非常重要。

合同管理工作对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又有着总协调和总控制的作用,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规范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合同管理实践中如何能快速追溯查询、提高审核效率、及时掌握履约状况、快捷统计和分析等,都是困扰合同管理人员的问题。

二、传统合同管理模式的现状和不足

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一般采取手工和纸质相结合的非信息化方式,由于合同标的物种类繁多、业务量庞大、涉及内部业务部门众多,很容易造成信息不集中,实时性不强,导致各部门间协作、业务流程组建、监控合同执行等方面存在效率不高、费时费力等问题,而且无法做到统筹兼顾,难免发生误差、影响决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合同执行管控能力不强

企业业务规模大、专业分类细、经办合同多时,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不便于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全局掌握单位全部合同实际履约状况、项目进度、经费执行情况等信息。

2.合同信息查询分析不便

合同管理工作中还经常需要追溯相关信息或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手工管理合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合同的关注点不同,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的汇总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3.缺少预警机制

财务部门的付款依据与合同执行进度密切相关,传统合同管理模式缺少对合同进度、经费支付等关键节点的预警,不能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规划,掌控现金流,更好的发挥资金的作用。

三、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以信息化为手段的规范化、标准化合同管理按照规范程序、固化流程、加强监管、强化服务、透明信息的原则要求,强化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分配,做到职权清晰,责任明确,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办理,并能建立相关部门与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机制。记录、控制企业合同管理各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可实现企业总部对项目合同管理的动态监控。便于企业领导和各管理部门实时、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并为及时收集、分析项目数据信息打好基础,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通过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对总包合同的计量、变更、支付等合同履约情况的全程了解,实现对分包合同、物资设备采购合同的招议标、签订、执行等工作的全面控制。并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信息化系统,形成一套完整闭合的合同管控资料,改变传统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加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监督能力,防止不正之风。

合同所约定的交易涉及企业物资、产品或技术,与企业资金的流出、流入紧密关联,只有进行有效监督,才能防止不正之风与职务犯罪。合同管理信息化通过网上办公与信息流转,将提高监督管理行为的能力,利于反腐倡廉的源头控制,不仅能保护企业财产不受侵占,还能净化企业环境,树立良好风气。

2.优化管理模式,革新管理理念。

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经验式、粗放型合同管理模式向以PDCA 循环模式为主的精细化合同管理模式的转变,合同管理的重复工作量和误差明显减少,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企业管理理念革新。

3.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合同管理信息化能提高企业对成本消耗情况的控制和监督效能,降低库存占用资金,优化库存结构,加强对供应商的约束和平衡,促进公司降本增效。

4.加强过程管控能力,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资金流向、数量和时间等具体内容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开展过程监管、同步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流转审核效率、强化过程监管能力、加强数据处理能力,使企业合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5.确保合同各项信息真实有效。

通过信息化管理,合同信息能够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在加强合同动态管理的同时,拓宽收集合同数据信息的渠道,确保合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合同招标谈判及成本预算提供了详细数据,为企业提升决策水平提供了数据平台。

四、如何建设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

合同管理信息化必须以合同为主线,以费用为中心,以解决实际业务管理中的问题为主导,实现对合同全周期的管理,实现对合同执行状况动态跟踪,实现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金收支实时监控,将企业合同管理动态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流程和业务约束及全方位的管理。

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合同的订立、计价、支付及查询等管理要求有机结合,有利于迅速掌握各合同的执行状态,为决策提供基础性信息。主要包括合同拟制会签审批管理、合同文本管理、合同变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用户管理、分承包商管理、合同收付款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等分项建设。

合同拟制会签审批管理:系统平台提供合同样本,合同起草人从样本数据库中选择对应的合同样本,填写合同要素。合同要素分为必须项和可选项,确定合同草案时,系统自动检测合同要素必须项是否完整,不完整的不允许保存并提交合同审批。系统对保存后的合同,根据合同编号规则进行编号,完成合同文本拟制和项目立项。合同进入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审批流程,根据审批人员的权限及顺序划分,保留审批过程中各个审批人员的审批意见,完成合同草案审批会签。

合同文件管理:将与合同相关的所有文件,包括合同草案、合同附件、技术协议、变更文件等内容,按照规定格式输入电子版文档,导入信息化平台进行存档,相关人员可在权限范围内查阅合同文本相关资料。

合同变更管理:记录合同变更的原因,并将变更依据作为附件导入系统,从而实现合同变更过程管理的有据可查、权责清晰。合同变更管理分项可根据原合同与变更后合同的信息自动生成变更清单,生成变更详情表,并及时反映变更后的合同费用、项目进度要求、技术条款变化等变更情况。

项目进度管理:明确记录合同规定项目进度,并与实际进度情况进行对比,在项目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的前期提醒,实现了控制关口前移,使合同管理由事后被动防范转为事前主动防范,便于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合同执行情况,做出相应进度调整。

合同收付款管理:包含发票登记管理、支付节点安排、智能提醒收付款等子项,根据合同信息细化合同支付方式、资金来源、预算安排,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规划,掌控现金流,更好的发挥资金的作用。

统计分析管理:自定义统计条件,根据不同的查询和统计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自动输出统计结果,辅助经营决策。

五、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议

合同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经济运行、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要做好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除按步骤精心组织外,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1.做好管理平台首期上线之后的持续优化

管理平台首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各相关业务部门对操作界面和细节会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应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甄别和梳理,既考虑业务部门需求,又兼顾合法合规性,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2.实现信息化软件之间数据的关联性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一大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将是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般企业除了合同管理信息化外,还有财务、工程等其他信息化软件,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时需注意和其他系统信息化软件的对接,不同系统的信息化软件数据相关联,有些数据可以相互取用,不仅可以减少录入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软件的管控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苏.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6).

[2] 李桂花.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8).

[3] 黄.信息化建设中的PC合同管理系统设计和研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

第4篇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荆州市辖8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人口66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430多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00%,2013-2015年连续三年参合人数在430万以上,参合率达到99.80%以上。全市有1个市级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和9个县级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

1.1基层新农合信息化管理人员缺乏,水平参差不齐

新农合管理人员编制少,大部分信息管理人员都是后期培训或自学的;新农合信息管理技术十分复杂,要求信息管理人员既懂计算机又了解医学,复合性人才缺乏;基层工资偏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愿涉足[1]。

1.2新农合信息系统设置有差别

目前新农合制度绝大部分是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筹的,各县(市、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信息系统中报销项目分类及名称设置不统一,无法准确地以全市为单位进行新农合数据分析及测算,即使由各地手工统计出来的数据,也常常不准确,导致制定统一补偿方案时难以收集基础数据。

1.3政策设置的差异化

由于各县(市、区)对新农合政策的解读不一,在新农合信息平台中对报销政策的设置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县(市、区)的参合农民享受报销政策标准不一致。同时导致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无法完全脱离使用县(市、区)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存在市级平台和县(市、区)级信息平台同时使用的情况,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经办人员工作量,给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带来了困难。

1.4医疗机构基金申报表要求不一

各地结合自身管理需求,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基金申报时填写的表格差别大,医疗机构反复汇总统计,无形中增加工作人员许多工作量。

1.5信息化管理能力较低

经过近几年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各地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绝大地方仅仅只停留在日常工作的应用上,真正的管理分析软件少。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信息化管理措施

2.1统一平台规划

增加市级平台的硬件设备,强化市级平台的数据存储、备份、清洗、转换能力。进一步完善市级信息平台功能,增强市、县级农合平台与各级定点医疗HIS系统的接口联通,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将新农合业务监管由网下监管变为网上监管与网下监管相结合,将事后监管变为事中监管。实现对新农合业务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监控、预警、分析,形成高效、精细、规范、协同运转的新农合信息化管理体系。

2.2统一信息标准

标准化是信息建设的先决条件。荆州市集中抽调医疗、信息化、财务等专业人员,对信息系统数据字典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ICD-10标准统一诊疗疾病库名称,根据国家病案标准结合应用实际,将费用项目分为综合医疗服务类、诊断类、治疗类、康复类、中医类、西药类、中药类、血液和血液制品类、耗材类、其他类、诊察类,11个大类26个子类。并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省级规范要求出台了市级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对全市10个信息平台进行了更换、整理。

2.3强化人员培训

为了解决基层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荆州市多次针对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等重点难点组织各种形式培训、交流。

2.4规范管理流程

2.4.1明确管理权限加强对系统软件调整权限的管理,关闭各县(市、区)对本地信息系统的修改权限,所有项目、标准的设置、更改、调整统一由市级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统筹管理,统一调整。

2.4.2统一报表设置规范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从登记入院到补偿资料上报全部流程的表格和报表,全市使用统一的基金申报表,改变过去市级定点医疗机构面向9个县市区9套报表、9个流程的繁杂工作,简化医疗机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统一设置统一分析表。为了提升监管效率,汇集全市9个县市区原有的管理表格,整理成全市统一分析报表,从基金管理、门诊情况分析、住院情况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监控。增加了报表基金预警功能和门诊、住院重点指标监控功能。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信息化管理成效

自2013年启动新农合市级统筹工作以来,荆州市加快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思路,强化全市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增加大额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了以信息化有效推进市级统筹各项工作落实的预期目标,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1有效推进了市级统筹政策的落实

通过信息化建设,荆州市10个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项目、分类等完全达到一致,解决了因系统整体构架、项目分类、项目名称以及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差异所导致的补偿标准的差异,保障了市级统一补偿方案在各县(市、区)的执行,确保全市参合农民在同级医疗机构享受到同等比例的补助,充分体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推进了市级统筹“五个统一”(即政策统一、信息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服务监管统一)的落实,实现了新农合市级统筹从制度建设层面到政策落实。

3.2强化了市级经办机构的管理职能

通过调整信息系统,市级信息平台不再只是转诊平台,更重要的是具有监督管理功能,尤其是市级信息平台能实时提取新农合经办机构监管信息和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就诊信息,实现了市级经办机构对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网上监管,强化了市级经办机构的管理职能。能及时收集县级经办机构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支付、核减以及基金的使用情况,了解全市基金运行情况,及时提出预警,强化了基金风险的管控。

3.3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定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行为的实时监控,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提高了监督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建立管理指标的自动警示功能,如设置次均费用控制指标,医疗机构超过该指标时系统自动发出警示,使管理更加明细。通过建立患者就诊登记管理表格和自动提示功能,如在患者登记中建立转诊自动提示功能,不完成此项就不能进行下一步,促使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加强转诊的管理,管理流程更加规范。

3.4提高了新农合的管理效能

在信息系统中设置各种弹出窗口,能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事项;统一相关表格和业务流程,实现了日常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上收系统设置权限,缓解了基层信息管理人员不足的状况;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报送后,改变了以前依靠定点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手工统计的方式,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新农合经办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在系统中设置“男性不能分娩”等逻辑智能功能,工作人员由体力劳动向智能化发展,得以把精力集中于对诊疗行为合理性、规范性审核上,监管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

3.5及时准确为决策提供依据

全市信息系统的统一和数据分析体系的建立,可根据需要实时提取数据并生成直观的统计分析数据和图表,有效解决了市级经办机构不经过县市区上报数据就不能了解全市情况的难题,为领导决策、政策修订等提供快速准确的支持,辅助决策走上动态化、高效化、信息化。

4讨论

4.1加强对新农合信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关键目前许多地方新农合的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手段还很落后,大部分都归咎于管理人员太少,素质不高,在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下达硬性任务上,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的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4.2存在需要很多资金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是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后才能实施,其实目前各地新农合信息系统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管理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仅仅只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软件,就能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软件的开发可以纳入新农合系统管理商的合同,费用不会太多。

4.3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效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5篇

1.1合同执行管控能力不强

合同生效后,履约行为通常由经办部门来执行。银货两讫型的合同,履约行为较简单;而分段执行的合同甚或是跨年执行的合同,履约行为就相对复杂一些。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一般由经办部门掌握,如果部门规模大、专业分类细、经办合同多、涉及人员多,经办部门的领导也未必能掌握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必须找到具体经办人才能真正了解相关信息。如此,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对于合同实际履约状况的监督也是比较繁琐的,往往要到经办部门实地了解,还要到财务部门去核实资金记录,费时费力。

1.2合同信息查询分析不便

合同管理工作中还经常需要追溯相关信息或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在接受外审的过程中,外审人员经常会根据财务付款记录调阅关联的合同,核查付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若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较扎实,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定、具有唯一性,财务付款凭证上标有合同编号,合同管理部门也设有标注合同编号的管理台账。当外审人员报出某个合同编号时,合同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合同编号的唯一性,追溯查询到相关信息。再如:企业需统计年度合同的总体发生情,若要快速统计,必须在平时建立数据较翔实的基础台账。企业若是合同管理基础薄弱的,上述两例几乎无实现的可能,即使合同管理基础较好,实现上述两例也属不易。

2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目前,很多企业的基础管理都在大量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并运用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通过ERP的推行和运用,企业很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已实现信息化,一些与合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在ERP内也留有记录并积累。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企业ERP构建较为成熟的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同管理作为ERP中的一个子模块,纳入了整个ERP的运行,利用ERP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联通和共享,对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做了一些尝试。

2.1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开发的前期调研

在前期调研中,首先对企业发生的合同进行梳理,如以资金流向来分类,可分为资金流入型和资金流出型;以业务方式来分类,可分为物资采购类、工程采购类、服务采购类和销售类等;其次,确定以资金流向和数量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来开发合同管理ERP模块。由合同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信息化开发人员分别到采购、销售和设备等合同发生频次较高的部门进行调研,针对现行流程实现信息化所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合同管理部门主要关注合法合规性,业务部门主要关注实际可操作性,信息化开发人员主要关注术上的可实现性。调研发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大致包括:合同管理工作中有串联所有相关信息的有效索引,即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则,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合同编号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合同生效前,需经流转审核,由财务和法务等部门参与;合同履约由经办部门负责,实际收付款时在财务凭证上标注合同编号;内部监督部门着重从资金角度监督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合同管理部门建立合同管理基础台账,以满足企业对于查询、统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

2.2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后的调试

ERP模块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将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的目标定为:将现有合同管理流程全部推上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首期上线后,以企业合同信息化审核流程举例,大致流程为:由合同具体经办人在合同管理ERP模块中发起审核——流转至部门领导审核——流转至财务部门审核——流转至法务部门审核——经办部门在完成审核后办理签字盖章手续。在各审核环节均可以打回至原始经办人。

2.3满足相关部门的个性化差异管理

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在实际运行中,还根据销售部门的工作特性,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差异化管理,既加强了对销售合同的管控力度,又满足销售部门对合同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2.4做好系统首期上线之后的持续优化

系统首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业务部门对于操作界面和一些细节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甄别和梳理,既考虑业务部门需求,又兼顾合法合规性,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2.4.1 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大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将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同管理ERP模块作为企业ERP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与企业ERP中已有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是持续优化的关键。

2.4.2 合理减少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为实现合同管理的某些要求,合同管理ERP模块在开发初期可能会要求操作人就某一内容在企业ERP的多个模块中进行录入,有重复操作之嫌。信息化本应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实质上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这就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因此,如何利用好企业ERP中现有模块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效率,也是持续优化的目标之一。

2.4.3 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

在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逐步将过程监督的要求融入其中,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前文已述及,该模块首期目标主要是原合同管理流程的无纸化,在这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合同管理的理想目标。因此,以加强合同管控力度为目标,结合该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适时地增加一些补丁。举两个这方面持续优化工作的实例。第一,通过优化,将销售合同与生产定单建立关联,要求业务员在开具生产定单时必须输入合同编号,以合同编号为索引,可以调取企业ERP其他模块中的数据和信息,如生产管理模块中关于生产定单运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做既没有太多地增加业务员的工作量,也为加强过程监管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优化,增加了合同履约信息的录入功能。主要是针对资采购合同,在合同正式生效后,由合同经办人根据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块中录入资金支付的信息,以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且与财务部门的实际资金结算节奏保持一致,在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之后生效。如果该合同的资金支付记录在企业ERP其他模块中已存在,则直接调取。这样做能够使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通过资金支付这一关键信息在该模块中予以体现,便于过程监管。通过上述四方面工作,合同管理ERP模块基本实现了三个目标:合同审核无纸化、合同履约信息化、数据使用快捷化。

3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在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3.1提高流转审核效率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减轻经办人的工作强度,缩短相关材料流转以及相关人员的审核和签字的等待时间,经办人还能够随时查询合同审核进度,缩减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

3.2加强过程管控能力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资金流向、数量和时间为具体内容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开展过程监管、同步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

3.3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第6篇

传统合同管理模式往往因人为的因素,可以在合同审查过程不太在意审批流程,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项目工程要求完成时间比较紧急,项目承揽单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合同审查上跨越流程。这种得不到事前完全法律风险审查的合同必然会出现诸多法律风险问题。也只有建立了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固化合同管理的业务流程,才可能明确各层级合同管理的权责,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固化后,公司、项目合同管理的职责权限更清晰,人为的因素减少了,各部门根据角色确定的权限,按照规定处理自己的业务,能真正地实现管理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合同审查的流程更为清晰,也彻底杜绝了项目先履行后补签合同的现象。

二、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处于实时监控状态。

传统合同管理模式往往仅关注事前审查程序是否完善,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后的管理无人跟踪和监控。建立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为项目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动态监管合同,例如事前审批职能明确,固化各环节审查风险点,对合同中涉及法律问题的如工期、价款及支付方式、违约金、履约保证金、争议管辖法院的选择等,都有明确的约定和要求。“事中”实时监控合同履行状态,合同额是合约人员填入,通过开发设计使系统自动提醒每一合同履行节点,实时自动收集进入系统的合同资料、完善合同资料归档工作,“事后”与诉讼、仲裁等专项法律事务系统衔接、实现联运管理。

三、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开发、成本、施工、材料、财务等业务系统的联动管理。

传统合同管理模式由于只注重事前合同文本审批,缺乏多角度业务审查以及事中与事后监管手段,导致项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资金支出与收入,货物的入库与出库等履行情况未能及时反映到相应业务系统。而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成为其他业务系统的主要互联通道,如投资管理系统与招投标管理系统,两者作为合同管理的前端管理流程,与合同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从投资和招标立项、合同审批到合同正式成立、履行,全流程监控企业投资、招标行为的法律风险,同时为项目成本、财务、生产等业务系统联动。通过每个合同履行节点,分析出项目计划成本的实际成本情况,成本的对比也可通过系统实时进行,随时查看项目成本的控制情况。每个合同的财务数据也可直接采集,并复核产生的财务凭证,使业务数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保持一致,达到财务数据的高度统一,每个合同应付款及账款可以迅速地反应出来,企业债权、债务更明晰,及早发现资金缺口,及时应对,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四、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合同审查、审批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中一个合同从审批到签订,最少都要二、三天时间,项目合同如今虽然也可通过网络邮件传输,消除了物理距离的限制,但在合同审批中各职能部门的风险审查难以沟通,一些合同中发现的问题重复提出。而进行了合同管理信息化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合同信息化利用信息网络实现远程办公,不仅提高了传输速度,有效节约时间,同时,文本实现网络共享,实现了部门联动,减少了部门审查核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相关业务人员可以从大量的信息收集、文件制作、资料整理等事务中解放出来,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专业分析等业务工作中,将进一步优化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合同管理信息化能够科学高效管理合同数据,及时反映项目经营状况。

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中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支持,很难及时真实反馈相关数据,也无法通过数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真实状况。通过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科学高效地管理合同信息数据。项目合同中每个系统都要有预警数据线,项目成本超出报警、项目超付款报警、项目欠付款数额达一定比例报警等等,这些信息数据多角度反映项目合同管理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和预警法律风险,能预知风险,及早制定对策,出现纠纷时尽早介入,努力化解矛盾。从而使合同管理信息化在防范经营风险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六、结语

第7篇

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以“先进、开放、实用”为指导思想,按照分层设计的思路,采用C++语言开发,通过通俗易懂的人机互动界面,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交互性,使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级的共享交换,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应用级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紧紧依托西山煤电集团的配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租赁公司与各矿、厂机电科网络互联互通。网络平台的布局方式为三层布局:各矿、厂机电科为接入层;各矿、厂信息中心为汇聚层;西山煤电信息中心为核心层。

二、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

随着信息化在合同管理中的深入,其优越性逐渐被各矿、厂认可。以信息化为手段的规范化标准化合同管理从合同起草开始,跨越合同评审、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止于结算,并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系统,形成了一套闭合完整的合同管控资料,改变了传统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1.优化管理模式,革新管理理念。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在管理路径上实现了由过去“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被动式控制向“调查分析决策落实跟踪总结”的主动式控制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过去的手工经验式粗放型合同管理模式向以PDCA循环模式为主的精细化合同管理模式的转变;合同管理的工作量和误差明显减少,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革新。2.信息化确保合同数据真实有效。通过信息化管理,合同数据能够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在加强合同动态管理的同时,拓宽了收集合同数据信息的渠道,确保了合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招标谈判及标后预算提供了详细数据,为企业提升决策水平提供了数据平台。3.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合同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公司对包括各种配件在内的吨煤成本消耗情况的控制和监督效能,降低了库存占用资金,优化了库存结构,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约束和平衡,促进了公司降本增效。

三、对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进一

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如何从操作性、事务性的传统工作层面走向管理性、战略性的层面,这是合同管理真正要“管理”的长远问题。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明显,在系统日常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租赁公司以及各矿、厂机电科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部分合同没有严格执行招标采购价格,有的矿、厂业务科存在先使用配件、后签订合同的情况;二是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尚不够完善;三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表现为系统登录、人员操作速度较慢等。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少数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健全、硬件软件缺乏等客观方面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界定合同审批程序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1)审批程序:合同由设备租赁公司管理科和签订合同的矿、厂业务科共同办理,严格按照公司合同审批表的流程执行。设备出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设备科复核,公司副经理审批:设备退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决定承修单位:产品买卖合同由配件科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设备修理合同由设备科科长、技术科科长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2)审批权限:各业务科科长是本部门合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填写的合同内容条款负责,对审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合同,有权责令重新填写;管理科除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外,主要负责对签订合同对方的企业名称、资质材料、经营资格和合同内容中的价格、数量、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进行把关;公司法律顾问主要负责对合同文本条款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复审;公司副经理除对合同内容进行整体复核外,主要负责对合同的价格、质量和产品技术要求进行把关;公司经理负责对全部合同实行监控并签发执行。(3)协调机制: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业务员签订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有权退回合同,业务员重新签订;对按照规定属于复审部分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的,有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合同审查,提出意见后,由经理签发;合同业务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所采购配件的价格或设备修理预算要严格审查,采购同单位、同品种、同规格的配件高于上年的,或者同一承修单位修理同一型号设备且鉴定结果相近、修理预算高于上期的,要在签订合同时附调价说明书,调价说明书需由业务科科长、副经理、经理审批后生效。(4)约束机制:管理科是完成合同盖章生效的最后环节,必须按照法律和专业标准的要求,对合同全部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立即汇报领导,严禁不合格或无效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必须由管理科合同管理员核对合同和发票,核对无误后在发票上标注合同编号,加盖审核章,财务科方可结算,未经管理科审核及盖章的原始发票,财务科不得办理结算手续。同时,配件产品买卖合同、设备修理合同要求年履约率为95%以上,对于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合同,终止履行。

2.完善扩展系统模块,提高信息查询、检索功能。(1)合同进度管理模块:分为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索赔管理子模块。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主要对合同履行进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和实施动态管理,将配件需求计划与合同履行情况对比,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可根据原合同与变更后合同的对照表,自动生成变更清单,生成变更详情表,计算变更净值和变更费用,并及时反映变更后的总费用变化情况;合同索赔管理子模块包括索赔文件管理、索赔鉴别管理、索赔计算管理、索赔证据管理等,为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查询、收集有关索赔的各类数据的服务等。(2)合同文件管理模块:进行合同数据的输入、修改、合同文件的检索、查询等,其包含的数据有:招标文件,投标书,中标通知书,配件清单,标准规范和其他有关资料、技术要求等。(3)合同条款检索模块:可对各类合同条款进行检索,以便监督合同的履行,分为有条件检索和无条件检索,有条件检索按使用者所选择的条件进行检索查询,无条件检索按合同条款的自然顺序进行检索;选择条件可分为:合同编号检索、主题词检索、条款检索。(4)合同查询系统模块:分为合同法律法规检索子模块、常用合同范本查询子模块、其它子模块。合同法律法规检索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有关合同管理方面的合同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查阅;常用合同范本查询子模块主要功能是检索查询和调用各种合同格式范本,使合同的生成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其它子模块是为了方便系统用户,让用户自己增加功能而留的待开发模块。

第8篇

[关键词] 核电信息化系统;意义;问题;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28

[中图分类号] F272.7;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46- 02

0 前 言

核电是一种新型能源,它清洁、新式、成本低廉,而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对于缓解资源紧张,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核电企业在近些年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核电管理的能力水平对于企业的竞争实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加强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

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1.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就是对内部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合、开发和利用,达到对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过程。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工程管理、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降低造价、积累信息财富、提高核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1.2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核电工程是具有很高技术要求的由众多接口组成的系统的工程,包括了设计、采购、制造、土建、安装、调试等系列环节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质量带来隐患或者致使工期延误。对于核电系统的综合管理、接口管理、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难度要求比普通的工程要大得多,这是核电工程特有的特点。此外,核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很大,建设周期长,这就给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基于核电工程上述特征,就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法,在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的前提下,做好前期的调研需求,建立核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及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及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新建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各承包商的信息交换服务。

2 当前核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没有规范的、统一的核电行业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标准

受到核电堆型不统一、建设规模不相同、管理理念也不相同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核电企业的管理很难规范。不同企业或者是同一企业下的不同电站的流程、数据编码、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这就成为了阻碍核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企业的管理和绩效水平的提升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2 系统内或单位内均缺少标准的共享数据库

在信息化建设中,共享数据库建设是重要的一环。核电企业只有建立了标准的共享数据库后,才能做到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基于同一的数据库,才能实现数据一处维护、多处应用,才能做到数据完全共享,避免数据重复存储,避免数据不一致性等问题的经常出现。

2.3 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根据核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形势

建设新的核电站,其信息化的建设要符合核电行业的集团化、多基地、多项目的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制定配套的信息化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2.4 系统维护困难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体制的改变,存在着企业组织机构和数据流程的重组,这种重组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信息系统。在目前的核电企业中,由于缺少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致使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难以持续,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短暂。

2.5 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核电企业的信息化和发电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化的集成度不高,很多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3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建设、统一投资和统一标准五原则,并且要考虑纵向(与上级公司)和横向(现场业主、监理、供应商、专业分包公司等)的信息接口问题, 使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试点制定标准模板,然后再推广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3.1 规范数据层

要在数据资源设计、规划方面花大力气,力求标准统一,对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整合,梳理出核电建设过程中核心业务数据单元,规范数据元库,规范数据结构,规范数据信息编码,力求从数据层开始出标准。

3.2 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统一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力求统一,用户界面设计要友好、一致,程序代码力求标准,操作说明规范、易懂。

3.3 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

逐步确立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完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逐步完善核电工程项目数据库,梳理项目工作流程和系统的信息流程,建立和完善核电工程项目的各种基础数据库,最终形成以物流为主线、以资金流和工作流为核心的,精细化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4 结 语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是核电工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对核电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企业要建立高标准、高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不断加强系统创新,才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霞.核电工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2007(31):93-94.

第9篇

关键词:企业 合同管理 信息化

合同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受到了法学家的关注,在当代对企业也至关重要。合同是企业对外开展业务的主要依据凭证,无处不在,合同管理水平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准的集中体现。[1]合同管理不是简单的要約、承诺,而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合同行为贯穿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始终,如何管好合同,经常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

1.现状

国内企业长期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涉及部门多、信息分散,存在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成本高、信息汇总与进度控制困难、风险提示缺乏等诸多问题。企业近年来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2006年中石油实施合同管理系统,2011年中石化推行CMIS系统。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情况多样,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仅使用通用办公软件或单机版合同管理软件。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成熟的专用软件、针对性强的定制软件或ERP系统合同集成管理方案,都是信息管理专家的挚爱。在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上,有些企业只是部分管理领域局部使用,甚至还存在手工与网络同时运行的现象。应用水平较高的则处于全面实施阶段,部分企业已取得了丰厚的管理效益。

2.主要优势与作用

2.1促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它改变了仅由业务部门分管合同的现状,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健全管理体制,合同管理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整体。合同管理部门能够全面处理合同事务,解决了信息分散、进度控制难、管理不规范等难题,合同业务流程相对固化,保障了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与执行。

2.2为企业节約管理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第一,消除了空间距离,大副减少业务人员的异地往来,降低了差旅费等相关支出。据资料表明,中石油长庆油田在实施合同管理系统以后,每年差旅费节約额就在百万元以上。第二,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約了人力成本,减少了资源投入。第三,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数据集成,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与投入。

2.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第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全面促进企业营销、采购、制造、财务等领域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合同可在线申报、浏览、检索、审查审批,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合同业务。第三,强大的商务智能报表与电子档案对管理层掌握合同全局、业务人员履行合同、统计人员查询统计都颇有助益。第四,实现网上动态监控管理,审计监察等企业管理部门可对合同随时抽审。

2.4提高企业法律监督与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健全防控机制,深化法律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一定程度上预防合同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合同数据共享与集成,能够动态监管企业合同活动,规范交易行为,有效防控合同风险。

3.主要缺点与发展瓶颈

3.1主要缺点:第一,对内容较多且无电子版的纸质合同,存在扫描时间长、申报上传效率低的缺憾。第二,部分承办人习惯传统手工模式,网络审批不如纸质合同看起来更直观。第三,存在网络故障、网络入侵、数据毁损、系统配置和使用不当等风险因素。

3.2发展瓶颈:第一,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有意无意在创设新的交易方式,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相对固定性与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第二,合同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受企业现行管理理念指导,并与其它信息系统相关联,要受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信息化整体发展程度的制約。

4.发展趋势与管理措施

4.1发展趋势:第一,采用信息化管理合同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没有管理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将不断涌现。通过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效融合,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将更强大,作用将更显著。第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合同的介质将不仅是口头、书面、数据电文,还可能会有新的形式出现,合同管理信息技术使企业更易满足电子交易的需求。第四,通过信息技术将挖掘出合同中蕴含的更多价值,使合同管理从事务性工作层次上升到战略性管理高度。

4.2管理措施:第一,企业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通过狠抓管理出效益。第二,要提高应用水平,将系统效用最大化。目前大部分企业所关注的是合同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合同风险提示、合同履行监督、合同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知识交流和共享等模块尚未得到企业的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2]第三,要加强后续开发,不断增强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与适用性。第四,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控制应用风险,保证信息管理稳固有效。

严格合同管理是国际惯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没有高水平的合同管理寸步难行。面对市场竞争的刀光剑影,企业需要持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增强软实力,以管理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合同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规程》李杰利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P26

[2]《企业合同管理操作实务:来自中国百家大型企业合同管理实践的启示》陈丽洁、叶小忠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P173

第10篇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与信息系统整合的关系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从思想概念看,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指明了税收管理的努力和发展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是深化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税收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作为我国税务管理重要手段的税收信息化目前正处于整合阶段,与精细化管理存在一定关系。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信息系统整合服务于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原则要求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需要承担已经细化的不同的责任与任务,需要汇总相当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处理,需要相对比较合理的精细化分工,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其次,信息系统整合也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离开了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就缺乏了指导原则,就会陷入低效率甚至一团糟的地步。因此,税收信息系统整合对于税收精细化管理来讲,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

(二)整合信息孤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主要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孤岛现象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筹与规划,或者筹划不力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每个部门各自开发建设,各自处理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孤立,根本达不到全局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三是无法实现跨部门之间的应用和综合决策。信息孤岛不仅是整合的主要攻克“堡垒”,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障碍。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整合的管理手段。

从管理体系的层次上来看,精细化管理属于管理理念,处于管理体系的高层次位置,而信息整合处于管理体系列的操作层。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整合作为指导思想,既从管理理念层面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更精确的、更细致的、更科学的工作来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又有实际操作层结合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要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有的信息体系出发,围绕信息整合这个中心,构筑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

二、税收信息化整合实践引发的思考

进行税收资源整合,将有利于推动实现我国税收管理精细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数据库

目前的各类税收业务应用系统产生了许多税收信息生产的中间环节和大量冗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对来自原始数据的海量税收信息做深入的分析,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再组织。建立标准化税收业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这是做好税收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与基础工作。

(二)异构税收业务数据库同步

决策层要做出一项决策,往往需要查询多个基于各种异构数据源的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要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后才能做出此决策。随着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中的异构数据源已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制约信息化进程的障碍。

(三)分散税收业务数据整合

目前税务部门多系统、多平台共存,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数据的质量差;信息重复与信息漏采的现象共存;数据孤立,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每个系统里都保存有大量涉税数据,形成了庞杂的数据海洋。这些分散的数据对税收工作的分析、决策和管理应用带来很多难题,也给数据的备份增加了难度,并直接影响到为纳税人提供涉税服务的质量。

(四)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

为了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在重视和加强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专业税收业务软件的应用开发,保持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融合和统一。

(五)重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而“埋头苦干”,再先进的税收信息化系统也只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的税收业务整合模式

1、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表证单书的简化上。是税收管理中一个指标归类、整理、合并、精简的过程。整合的目标之一是简化、归并各种征管资料,提高资料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使之符合业务流程再造的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切实减轻纳税人报送资料的负担。而且可以保证纳税人资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2、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化支撑下的业务流程整合过程是对税收业务进行解剖、分类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划分业务类型、明确业务标准、衡量业务绩效。

3、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的目标是建设为税务管理服务的税收信息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征:清晰分类,税务管理各方面的数据没有二义性地进行划分;互为补充,各部分的信息能够形成闭合环,完整地描述税务管理的各方面情况;动态流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地反映税务管理的变化情况。

(二)信息系统整合的层次

根据精细化税收管理的业务需要,结合当前信息整合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将整合过程具体规划为两个层次:

1、整合现有系统。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初步实现数据集中。首先,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和公用组件,要既能满足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各项要求,又能满足现有的税收业务和其他应用系统整合的需要。其次,在巩固、完善和拓展金税工程二期、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在整合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统一应用系统平台的用户认证体系。实现税务人员都可以通过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界面登陆后完成所有业务。

2、全面建设四个子系统,促进系统全面优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在新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全面实现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决策支持四个子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数据综合效能,在税源监控上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监控的质量考核工作。

经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整合,将基本实现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根据一体化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助力税收管理精细化。

(三)信息系统整合的相关策略

1、建立基于税收业务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应用软件开发,并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2、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应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同时采用构件化设计,从结构上保证软件的易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3、对业务的定期跟踪。与业务定期进行交流,了解业务发生的变化,发现潜在的整合的需求。

4、对与自身产品相关的技术的跟踪。这既包括软件平台的升级等直接相关技术。也包括竞争对手同类产品采用的技术。

5、及时为业务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对信息系统做出评价,在具有升级与整合潜在需求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系统整合的成功尤其需要长期的策略。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的长期策略是项目具体实施策略的基础,有了长期策略的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实施过程才能向应用过程平稳过渡。

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的远景框架

(一)精细化的操作。

在细化分解每一个税收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的基础上,税收信息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落实到人,通过信息系统的强化约束作用,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每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税务活动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精细化的控制。

精细化控制要求税收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细致流程,要有调研、计划、审核或审批、执行和回顾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业务运作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

(三)精细化的绩效考核。

精细化的核算是管理者清楚认识自己管理绩效的必要条件和最主要的手段。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在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中内嵌入时间、费用等,将税务业务运作的每一步关键步骤加以记录,并与确定的目标加以对比,例如纳税人电话咨询服务质量目标、申报业务处理时间和涉税相关财务活动等,从而建立可衡量的现代化绩效考核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合同;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1

在现代企业框架下,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企业快速发展,而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其有效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不容忽视。

1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分析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体系中,合同管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工作总量的角度看,合同管理的比重不容忽视。从概念的角度看,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合同管理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微观性两个层面的表现,既关系到合同确立和执行整个系统的始终,具有系统特征,同时又深入到合同订立与执行等诸多细节。除此以外,合同管理工作还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即密切关注合同执行、修订等相关变更等变化,随时保持警惕,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

然而在传统的合同管理工作领域,一边倒的状况十分突出。相对而言,合同管理工作比较倾向和注重合同订立之前的相关事宜,对于相关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风险规避较为注重,而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相对不足。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风险。从合同自身的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以合同的签订作为界限,其后的履行占据了合同生命周期的大部分,如果对这一部门保持漠视,其隐患不言而喻。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当前偏重于前期管理控制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企业的传统管理工作体系对信息控制力度较弱的特征。由于在合同订立之前,相关信息及资料比较容易获取和控制,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信息相对凌乱琐碎,难以收集整理,因此合同的订立,常常成为归档的标志,甚至在某些企业环境中,合同订立几乎成为了合同管理工作结束的标志。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合同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信息能够被追踪和控制,并且在信息反馈方面,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录入较慢的状况,在数据时效方面也有大幅提升。除此以外,信息化的介入,使管理领域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更为密切的监督,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依据,而传统合同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尤其是在合同履行阶段无法进行追踪,成为一直以来合同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的主要阻碍。

2 切实推动合同管理信息化深入

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活动十分频繁,合同作为诸多经济行为的重要保障,必须与时俱进,保障企业有序发展。而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诸多信息化手段成为合同管理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当前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着手点。

2.1 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同管理工作体系下,风险的规避和管理是重点。对风险的管理有效衡量一直都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问题。从企业的经营角度看,合同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难以一概而论,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获取。在信息环境之下,首先各个方面的信息采集相对于传统环境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网络的广泛应用能够为合同风险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其次,信息系统能够给合同管理提供沿时间轴更大跨度的主体资料,便于对合同另一方历史行为,以及经济整体发展历程展开深入控制,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2.2 加强合同履行信息化

合同管理工作体系下,企业对合同履行的管理与控制都相对薄弱,尤其在合同订立环节更为薄弱,这种状况对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规避法律风险而言极为不利。在信息时代下,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移动终端的大量应用,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之下,参与合同履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将合同履行的实际情况录入数据系统中,从而实现信息化合同管理。

2.3 加强信息开放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环境下,合同管理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比传统工作环境更高效、便捷,但是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有效收集和处理,更在于对其进行消费和使用。对于合同管理而言,让合同管理工作获取到诸多信息尤为重要,而信息也只有在使用和读取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应当为合同管理信息体系建立端口,并且授权给不同的用户群体,从而推动信息的流动与消费,实现合同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价值。

3 结 语

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实际工作中企业必须密切关注领域内相关技术应用状况,切实分析自身合同管理特征与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入技术和管理思路,取得良好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洪艳.基于管理流程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第12篇

当前信息时代下,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在合同管理工作领域同样如此,传统的合同管理在合同制定和履行过程中表现出了弱控制局面,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更为便捷的合同管理信息化体系开始出现。本文从合同管理信息化价值着手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如何切实推动合同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信息化;合同;管理

在现代企业框架下,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企业快速发展,而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其有效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不容忽视。

1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分析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体系中,合同管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工作总量的角度看,合同管理的比重不容忽视。从概念的角度看,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合同管理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微观性两个层面的表现,既关系到合同确立和执行整个系统的始终,具有系统特征,同时又深入到合同订立与执行等诸多细节。除此以外,合同管理工作还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即密切关注合同执行、修订等相关变更等变化,随时保持警惕,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然而在传统的合同管理工作领域,一边倒的状况十分突出。相对而言,合同管理工作比较倾向和注重合同订立之前的相关事宜,对于相关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风险规避较为注重,而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相对不足。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风险。从合同自身的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以合同的签订作为界限,其后的履行占据了合同生命周期的大部分,如果忽视这项工作,其隐患不言而喻。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当前偏重于前期管理控制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企业的传统管理工作体系对信息控制力度较弱的特征。由于在合同订立之前,相关信息及资料比较容易获取和控制,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信息相对凌乱琐碎,难以收集整理,因此合同的订立,常常成为归档的标志,甚至在某些企业环境中,合同订立几乎成为了合同管理工作结束的标志。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合同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信息能够被追踪和控制,并且在信息反馈方面,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录入较慢的状况,在数据时效方面也有大幅提升。除此以外,信息化的介入,使管理领域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更为密切的监督,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依据,而传统合同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尤其是在合同履行阶段无法进行追踪,成为一直以来合同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的主要阻碍。

2切实推动合同管理信息化深入

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活动十分频繁,合同作为诸多经济行为的重要保障,必须与时俱进,保障企业有序发展。而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诸多信息化手段成为合同管理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当前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着手点。

2.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同管理工作体系下,风险的规避和管理是重点。对风险的管理有效衡量一直都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问题。从企业的经营角度看,合同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难以一概而论,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获取。在信息环境之下,首先各个方面的信息采集相对于传统环境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网络的广泛应用能够为合同风险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其次,信息系统能够给合同管理提供沿时间轴更大跨度的主体资料,便于对合同另一方历史行为,以及经济整体发展历程展开深入控制,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2.2加强合同履行信息化

合同管理工作体系下,企业对合同履行的管理与控制都相对薄弱,尤其在合同订立环节更为薄弱,这种状况对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规避法律风险而言极为不利。在信息时代下,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移动终端的大量应用,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之下,参与合同履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将合同履行的实际情况录入数据系统中,从而实现信息化合同管理。

2.3加强信息开放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环境下,合同管理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比传统工作环境更高效、便捷,但是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有效收集和处理,更在于对其进行消费和使用。对于合同管理而言,让合同管理工作获取到诸多信息尤为重要,而信息也只有在使用和读取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应当为合同管理信息体系建立端口,并且授权给不同的用户群体,从而推动信息的流动与消费,实现合同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价值。

3结语

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实际工作中企业必须密切关注领域内相关技术应用状况,切实分析自身合同管理特征与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入技术和管理思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放 单位: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碧口水力发电厂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洪艳.基于管理流程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第13篇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1)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2)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3)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

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应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469-02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医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民营医院率先开展优质服务抢占医疗市场,股份制医院和外资医院先后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竞争;随着国有医院中存在的医患矛盾的加剧,固有的医疗卫生格局被打破,国有医院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程序,覆盖医疗业务的各个环节,比如医疗、医技、药剂、科研教学、经济以及行政后勤管理等,各个过程和程序纵横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具体体现在是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上。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方面,信息化程度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医院的管理层已经将这一有效手段提升到新的高度,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一手段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信息化集成系统为医院带来了极大的效率和便利,是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有力工具。医院信息系统在成本运算方面的涉及范围很广,并且数据收集方面要做到规整严格、准确,且需要完成正确率100%的数据分流和集中。因此,这个方面只靠人工去完成是极其困难的,会消耗很大一部分人力,数据的可用性不能得到保障。但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可依靠特定程序(如HIS系统)来做到这一点。落实到具体任务上时,能清楚地分清可视因素和非可视因素,比如收入和支出的范围调整,费用分类方面如何核算到位,并作好成本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消耗指标。

1用信息化系统带动精细化管理

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固定管理模式方面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创新。管理模式是通过信息系统尤其是软件来实现的,信息系统有着双重身份,就是管理的要求和现代化技术。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其实是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的,其过程与医院的发展过程相吻合。信息系统更具体来说,除了在管理方面带来帮助外,还在模式管理和方法上给予了更多的引导和创新;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对医院整个模式的再造。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各种关系得到舒缓,各科室间的工作更加明确和规范,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从而医院的整个管理体质得到质的飞跃。

在医院的运行流程里,加入信息化系统帮助医院在不同时间段综合起来看问题,进行有效的成本量化,从而实现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的精细化,如医院决策者可通过住院人次、平均费用、病床使用率等数据信息,可以为医院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医务人员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可以迅速简便地完成各种病历文书的书写,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药剂部门通过库存可动态管理,实现迅捷精确的采购工作,降低药品消耗;财务科通过资金费用的数据管理,能够更合理的控制资金链,找出存在问题,提供相关具体数据给医院决策者参考,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能力。

2用信息集成系统简化就医流程

医院的管理与其他各种行业的管理均有不同,它与病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院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因此,“一站式服务”是目前医院就医流程的发展趋势。例如,病人在挂号处开办就诊卡后,信息化系统可以用生成一个“唯一的ID”,与此身份相对应的就是一个单独的管理流程的开端,门诊病人可以据此就诊、拿药、做各种相关检查和缴费,也可以实现检验检查单的自助打印;住院病人可实时查询住院费用清单、检验结果,实现“先诊疗,后结算”,进一步简化就医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医院的科学发展。

3.1信息集成系统使拖欠、漏收等费用的现象得到改善

病人欠费问题一直是困扰各个医院的头疼问题,当病人交过预付押金后,虽然欠费,但可以通过记帐形式继续用药和检查。原因主要有三:(1)收费制度不公开、不细致,病人没有交款主动性。(2)病房管理不善使病人无故离开造成费用拖欠。(3)病人主观上不愿意支付欠费,耍赖使费用造成拖欠。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费用信息,及时把每日费用清单交到病人手里,让病人了解费用情况,明明白白消费;当住院病人预付押金不足时,医务人员可及时把催交费用单交到病人手里,让病人及时补交欠费;当住院病人仍不补交费用时,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与病人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若病情已稳定,可建议病人转院或出院。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使病人欠费情况得到改善,进一步有效避免漏收现象的发生。通过信息化集成系统的严格把关,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医院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3.2医院信息化集成系统使收费日趋现代化、标准化

医院信息化集成系统价格表里面有着医院全部医疗收费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的名称、代码、规格和价格。病人在住院时,每一个病人的具体费用诸如床位费、护理费等都有着护士站系统的进行统一管理。药品、检验检查和手术等费用由护士在电子医嘱系统进行记帐处理,整个流程发生的费用都将在病人的费用清单中得到体现。如果发生退费问题,只有住院收费人员才有权利进入处理,从而保证了费用的准确性。当在信息系统里输入病人的住院号时,此病人的一切缴费信息将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来进行各个系统的核对和整理,这样,当次日查房时护士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病患及家属进行此方面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医院的主要评分指标指数得以提高

医院的经济效益主要从医院的门诊和住院中的各项经济指标中体现出来,总体趋势的发展是呈上升状态的,这既有总体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着医院自身内部管理或者工作效率的因素。精确的管理,严格的控制,都是医院把大量工作简单化,使自动化逐渐取代人工的过程。收费明晰化与否是患者对医院肯定与否的最大标准,这也直接影响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与医院各项评分体系中有着明显的关系。医院信息化系统在减轻医务人员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医院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之中,这无形当中又增加了医院评分的力度,这使病人的看病过程得以时间上的缩减,医院也更好的对病人进行管理,一举两得,有的放矢,目的性大大增强。

4建立有效激励体制促进细致化管理

激励机制存在于领导决策层和中层干部之中。这种机制在医院里的具体体现是,把医院的绩效管理和各个科室的工作效率有效连接起来,把各个科室效益和医院的效益紧密相连一起。这样做科室的重点工作可以得到质量和效率上的提升,从而使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增加度得到提高。这样周而复始,医院的信息系统化就可以帮助医院的领导决策层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他们能从大处着眼,对信息集成化系统进行管理和疏导。这样做不一定在经济效益上得到立即的改善,而立即见效的的是一些人工方面需解决的难题和运行情况的困难得以解决,如此看来,医院的运行情况、医患关系、数据共享、微观控制、宏观管理等都可以得到改良,实现了短时控制、动态管理和宏观把握齐头并进,从而在综合方面实现了激励作用。

5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的信息化集成系统给医院带来了多方面的转变,主要体现在:(1)使医院的工作效率大为提升,医院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内部信息流的传动得到加强,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舒缓,更为重要的是病人的就医时间得到缩短。(2)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医院可以对经费进行更有目的性的控制和合理的优化,使设备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更新度进一步提高。(3)使医院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医院在收费透明度方面得以加大,病人看病更快捷,从而使医院的公信力大大提高,社会形象日渐提升。(4)医院全体职工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各个科室的协作能力和参与度,使标准化和现代化意识深入到职工的整体素质之中。(5)医院的管理上了很大一个台阶,使原有的乱、杂现象变得更为合理有效,从而打造一个现代化、数字化医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医院管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应用的更加充分,信息技术分工更加明确,管理更加严格,很多管理理念在软件技术应用中得到实现。

医院信息化集成系统使病患的就医程序、资财的核算、成本的精细控制、社会保障的标准统一重组、共享都起到了很大的改良作用,从而病人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性增强。这种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医院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的的确确从技术管理和体制改良等诸多层面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医疗系统,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来讲,也带动了医院的发展乃至整体社会就医体系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功能;作用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进行管理,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同时利用网络交换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各级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及时性、利用率,达到高效管理,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1~4],消除免疫空白,巩固免疫覆盖率,成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

从2007年起,湖北省卫生厅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于2010年6月开通并试运行,目前该系统运行已基本稳定,已完成省、市、县、乡客户端系统的100覆盖。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案录入率已达98以上。该系统包括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动态管理免疫规划相关信息,可实现全省儿童接种数据共享,产科新生儿接种信息录入和管理、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接种数据大众查询等多种功能,可为各部门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1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包括预防接种工作的日常管理、报表统计、项目设置、冷链管理、自动预约等基本功能。

1.1基本资料录入模块 由各医院产科按照"新生儿信息采集卡"内容,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录入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根据新生儿基本信息、接种资料的录入,查询、判断是否出现提前接种疫苗,查询各种未种疫苗的预约接种日期。

1.2 预约接种模块 该模块根据所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对象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可设定的条件,计算接种对象在选定的接种日应接种疫苗的种类、针次。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手机号码、接种日期、接种疫苗种类及针次等信息的文件,并打印出接种通知一览表、单,达到预约的目的。

1.3 预防接种登记模块 进行儿童的预防接种登记功能。

1.4 报表统计模块 生成实现国家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要求报告的、统一的常规预防接种情况统计报表。

1.5 数据维护 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计算机系统要求专管专用,定期杀毒与适时杀毒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备份,将数据压缩后备份在默认的目录或外置存储设备上(推荐使用优盘)。

2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2.1预防接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各接种门诊将接种方案一次性在计算机中设置完毕,当儿童进行接种登记时,计算机能依据儿童的出生时间、已接种疫苗种类及时间、接种日时间、疫苗间的冲突及间隔等情况精确推算出本次应种疫苗和下次应种疫苗,并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并打印预约通知单,防止漏种、错种,杜绝提前接种等,可有效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

2.2数据统计更加快速、准确 本系统具有数据自动汇总、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等功能。每次接种日结束后,可利用计算机对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接种日当天的疫苗损耗、儿童实种、应种未种等情况,数据统计快速准确,可长期保存,根据需要可按不同社区、不同时间段随时调用、统计、分析、查询儿童免疫接种情况。由于计算机查询的快速和准确性,也可在上级考核检查时更加省时省力[1~6]。

2.3便于查漏补种,提高接种率 每个接种日都有发烧、感冒等其他原因未种的儿童,各接种门诊可通过本系统查询逾期未种数,直接统计本辖区未种儿童基本情况,打印出未种儿童名单、联系电话,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合理安排查漏补种,尽可能消除免疫空白,全面提高接种率。

2.4提高强化接种效率 需要强化接种时,只须在系统中输入疫苗强化接种条件、起始月龄和终止月龄,系统会自动查询、预约生成强化儿童名单并打印,使接种人员从以往的大量低效的手工抄录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2.5支持全省范围内的异地接种 本省出生的儿童,在任何接种门诊计算机上通过儿童编码都能查到该儿童的基本资料、既往接种史,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功能。该功能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和及时率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海丽."金卡"系统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5):314.

[2]刘淮珠,杜东风,王蓓.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实用价值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5(4):463-464.

[3]张敏,万长才.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1):72.

[4]叶世南,古有嶂,周海,等.中山市预防接种计算机化管理现状和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