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位于南昌市东湖区公园街道上营坊社区内,依精致的市民休闲广场建设,环境优雅。咨询广场设置“怡心石凳”,广场绿盖如荫,置身其中,心怀释然。红铃铛心理咨询中心设置于广场东侧,镂格窗棂,幽篁丛植,门廊高古,令人忘忧。中心根据需要分展示区、咨询区、办公区,墙面环境营造简洁、雅致、一目了然,为心理求助者及社工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交流环境。
一、“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运作方式及特点
运作方式:“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是一个不设围墙、不钉门坎的面向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纯公益心理服务基地。我们本着“去标签化”的思路,心理求助者混迹在普通人群中,随来随去,可参与、可旁观,不必带着思想包袱,尽可放下费用之忧。所以,该巷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心理义诊的“跳蚤市场”,北湖边上的“心理角”。
二、咨询活动的主要方式
A、广场咨询模式——心理“逢六逢”。
1、专家讲座。每周六上午,我们组织专家就青少年早恋、网瘾、厌学、自闭等问题在广场进行演讲,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台下观看演讲的以附近的市民居多,他们可以边晨练、边聊天、边听讲座,所以特意前来的青少年家长或者青少年可以混迹在普通人群中参加这种开放式的讲座。
2、心理倾询。在专家讲座的同时,青少年家长可以带着各自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困惑和经验,进行家长之间的自发性互动交流。同为人父母,忧喜更相知。所以,家长之间的倾诉与交流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B、援助中心咨询模式
1、绿色心门咨询。青少年或者家长有心理方面的烦恼和压力还可以走进心理援助中心和我们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或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倾诉,直到来访者心理烦恼和压力消减为止。
2、热线咨询——12355心理咨询热线。除了面对面的见面式咨询外,如果青少年或家长鉴于隐私等各种原因不方便和我们的志愿者见面,我们在心理援助中心还开通了12355心理热线咨询,以悄悄话谈的方式,为家长及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及建议,难点问题由红铃铛志愿者联系专家进行咨询、解答。
C、专家咨询模式
绿色心门咨询和12355热线咨询只能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果经过我们志愿者和咨询师的前期筛选认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其心理状况达到一定程度,中心将派出心理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D、合作单位服务模式
如果经过心理专家诊断,认为求助者需要进行更为专业的心理康复,我们将建议求助者前往中心的合作单位接受专业服务。
E、广场咨询模式和援助中心咨询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咨询服务的“神秘”与“门坎”,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探索了一条心理咨询如何“去标签化”的新方式。因而“红铃铛”心理小巷的服务活动具有显著的“宽容性”与“互动性”。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红铃铛哥哥(姐姐) 红铃铛姐姐(哥哥)
困惑家长、青少年 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红铃铛姐姐(哥哥)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有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三、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人力资源构成
该中心人力资源构成包括: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和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
1、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全部由招募产生。目前,中心共有心理援助志愿者120人,有资质的心理援助咨询师60人,心理援助专家20人。
2、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由中心招聘,每月支付一定的工作经费。
四、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传播平台
1、报刊专栏。我们正在与南昌晚报进行商讨开辟“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专栏,定期心理援助中心活动消息和心理“逢六逢”讲座主题,便于市民知晓各项活动。
2、“绿色心门”形象宣传册。通过向市民发放宣传册,让大家知晓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服务项目,拓展服务人群。
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家庭容易诱发地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教育方式的缺陷,我国大部分孩子从小都是在家长“好好学习”的教导下长大,除了日常上学,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家长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情绪方面的诉求;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式教育”,不懂得赏识教育的优势,经常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
其次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开始从客观的方面来认识自己,但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身心危机。青少年普遍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别人的安排和束缚,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最终还是要依赖他人,甚至小小的挫败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青少年在理想中将自己规划为什么事都能处理,不用依靠父母,然而现实的自己却是离开了父母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青少年倍感困惑,调适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矛盾,甚至觉得没有人能懂自己。
最后是社会层面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这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青少年社会化偏差问题,例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像是网上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弱化,各种游戏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在虚拟中失去自我,甚至出现个体社会角色的混乱;再如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还不是很普遍、特别是在社区有很大的欠缺,包括青少年家长在内的很多人还对此缺乏知晓度,一度表现为认为找心理咨询师是病态的表现,这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
依据上述的三个维度,我们也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符合干预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家庭入手,建议家长要跟青少年子女之间多沟通,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一些问题,最好有固定的交流时间,并且经常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从而和子女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适时改变一下原来陈旧的思想,减少亲子间的隔阂和代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从青少年自身入手,但由于青少年自身还处在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离不开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学校作为培育青少年的最普遍机构,在这一层面就肩负重任。学校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适等服务,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此外,青少年自身还可以建立朋辈互动体系,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的特点使他们更倾向于和朋辈交流并获得支持,因此,良好的朋辈关系有非常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入手,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要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交流平台,大力普及心理咨询机构,同时适当降低费用,让青少年可以在有心理问题时找得到并找得起专家进行辅导;二是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普及,积极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灌输健康的心理理念,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还要推广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当前处于一种较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影视作品中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等,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该如何去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一名教师,我浅述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加强德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对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在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敢于正视,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夸大,出现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是很正常的事,不要讳疾忌医。出了问题就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寻求帮助。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把培养学生乐观向上,顽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学教师、心理医生的事,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往里填塞更多的知识。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心灵不快乐的人,不管有多少钱,一生都注定是贫穷的。”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授业”,还要学会布撒“爱”的阳光到学生的心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我们教的是语文还是数学,自始至终都应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不偏颇、不歧视,一言一行,把握分寸,真正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有尊严的个体去尊重和平等对待,耳熏目染,使学生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爱和尊重:爱同学、爱老师、爱家人———由小爱而成大爱,最终成为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人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二)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如果孩子生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会遭受心理创伤,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这就要求家长要花费适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不要以工作忙,压力大为借口而放松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和亲近,是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根源”。其后果首先是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理上的隔阂,导致孩子心理上情感的缺失;其次,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致使某些孩子有机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到网络、电视上,从而成瘾,出现系列心理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曾为家长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家长要尽可能采取各种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如果不能面对面,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电话等方式沟通;第二,由于青少年容易与同伴交流,家长可以主动介绍青少年给孩子认识。总之,花费时间给孩子,永远不是浪费。教育好孩子既是家长自己的责任,也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行为 SCL-90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ng people in Nan Yang city
WANG Xi, LONG Li-liang.
School of Puplic Health,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th in Nan Yang. Methods Select sample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clinical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survey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obtained data. Results Every mean scores of factors of scl-90 in Nan Yang youths were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s of youth group (P
【Key words】 Youth; Mental behavior; SCL-90.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率先敏感地反映在青少年心理的变化中。目前,社会体制转型、思潮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化情况对青少年有新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社会变革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南阳市青少年人群心理行为调查,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分析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在全市范围内,将2个城区、28个乡(镇)按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及社会青年(90年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分为三层,然后每层以班级(或车间)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每层有效例数不小于300例。
1.2 方法 以SCL-90量表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是否留守等情况)。所有研究人员调查前均接受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统一指标的含义。
1.3 可靠性分析 调查结束时,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重复调查,比较两次调查资料的一致性。得到可靠性系数为0.863。
1.4 资料分析方法 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录入校对数据,在SPSS 软件下将SCL-90得分归纳为总分、10个因子分。进行了学历、来源地、性别、是否留守及总体与常模的比较。
2 结果
总体各项指标与全国常模同年龄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1];男女之间的比较除敌对性是男性高于女性,恐怖和焦虑是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中学和大学学历之间的比较,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中学学历高于大学学历;留守和非留守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各项指标均低于农村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青少年SCL-90得分全国常模水平相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
研究发现大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说明大学阶段对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加强了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受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生活和环境适应及行为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困难有关。情感上较为孤独,在获得来自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方面较城市青少年困难;而且,在城市求学、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和原有观念矛盾的问题,应激相对城市青少年较多[2],各项目分值自然相应增高。
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说明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留守青少年定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养成长[3]。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在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另外,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儿童只占10.5%,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4]。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又使得亲子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留守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4 建议
针对在校读书的学生青少年,建设并实施“家庭-校园防护林”工程,通过政府、社会对家庭法定监护人的宣传教育,让家庭形成正确的育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合理适宜的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设置完善心理咨询机构[5]。学校要制定有关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以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为骨干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及辐射。
针对社会青少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生活压力大,缺乏思想和感情上正确的交流和指导。因此,设立“社区-企业”联合互动机制。社区卫生部门可增设青少年娱乐活动中心,在该中心除了正常的娱乐设施供青少年使用外,并负责青少年日常心理咨询、培训指导工作。企业相应设置可提供青少年娱乐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心理咨询及培训机构,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者,他们心理缺乏正常的沟通和关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建立青少年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村青少年拓宽读书、就业渠道,让他们平稳、顺利从农村狭小空间过渡到外面世界,并在过渡期间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咨询、读书深造、技能培养相关咨询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 12(5):68-70.
[2] 邓冰,冯承芸,朱焱.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 973-975.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 2006,3:60-65.
[4]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1-994.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5-0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窃以为,书籍还应当是防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妙药良方。唯其如此,中小学图书馆应当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联合国卫生组织早在28年前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独立又互相依赖,只有两者都具备才算是健康。谁不希望健康?健康是人人向往的。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然而,我们的教师、学生的家长,往往是对孩子们生理上的疾病重视有加,心理上的问题熟视无睹,以致延误了最佳矫治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问题。
有鉴于此,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对此,中小学图书馆理应责无旁贷。那么,中小学图书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其所能呢?笔者以为,应当: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和改善馆藏,优化读书环境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助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有丰富的馆藏,除了不断收集、整理大量报刊资料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不断补充大量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图书及电子读物,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如《面对挫折》、《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心理医生》、《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之类的图书。因为这些无声的老师,更能激起青少年的兴趣,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作用。
阅览室是青少年集中阅读的地方,环境布置务必轻松、优雅、舒适、温馨,使读者进室阅读时能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有条件的似乎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分设阅览室,以营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更有利于读者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负责地向师生推介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
图书馆应当经常地、主动地向教师推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使其能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授人以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积极心态,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谓“真乐事,读书写字”。
青少年受知识面的局限,往往对读什么书缺乏选择能力,而图书馆员正好发挥自己的强项,帮助他们选择。不妨向他们推介一些伟人(名人)传记、英雄传奇、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精英们的奋斗纪实等等书籍。借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志存高远,爱国爱党,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独立自强,合作宽容,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样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开展“快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
2.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心理问题案例、解答心理问题咨询、剪贴心理问题文摘、介绍心理疾病防治办法。
3.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完善电子阅览室硬件建设,屏蔽不良网吧诱惑。
四、延伸图书馆的功能,和学生家长一起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国的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太少了!为此,图书馆要发挥资料丰富的优势,配合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讲座、宣讲心理知识,推介图书目录,建议他们去读一读《都是爸爸妈妈的错》、《做全国最好的母亲》、《藏起一半的爱》等等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书籍。务使他们明白:孩子终究是要自立的,你不可能一辈子守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爱要逐步淡化,儿时的亲近要逐步拉开距离,要给孩子机会在大量的生活磨练、人际交往中强化意志、优化人格,学会合作,学会打拼,练就生活的本领。否则,把孩子送进再好的学校也是徒然。
还应该告诉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心理学家丹尼尔·古尔曼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高,表现在更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具进取心、信心和毅力,眼光远大,善于维护和处理人际关系,具备很好的应变能力。
2009年2月16日,乌鲁木齐的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云,天空中飘起了雪花,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路的海景咨询中心还是一派热闹的场面,三三两两的人来到这里,听取心理咨询师们给他们的解答。
“像今天这样的情景已有一段时间了,春节过后,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李新阁对记者说。
李新阁,海景咨询中心的创始人,从事心理咨询已经有多年,是新疆颇有知名度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业是苦行僧
“李老师,我绝望了,不想活了,现在我手上就攥着一瓶安眠药……”大年三十的晚上,李新阁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是从乌鲁木齐市12355热线转过来的,他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通过跟对方的交流,他了解到打电话的这个人是一个对生活绝望想要自杀的人,他同这个人交流了很久,在他的劝说下对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表示第二天继续跟李新阁交流。这一夜李新阁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大年初一,他又接到了这个要自杀人的电话,“我们又交流了很久,最终她彻底地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李新阁欣慰地说。
像这样的电话和咨询最近一两年开始多起来,以前是很少的。现在我们中心每天接待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很多。
海景咨询中心在乌鲁木齐成立并很快发展起来,倾注了该中心创始人李新阁的大量心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我有一些同学认为我搞心理咨询是纯粹骗钱的。”李新阁有些苦笑地说,“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人都不认可自己的心理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自己都是健康的。”
从2004年开始成立海景咨询中心,李新阁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了。“我最早不是从事心理咨询这样一个专业的,但是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专业。”李新阁从1992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从事的工作很多,他先后在机关、银行、石油等系统工作过。后来自己干脆下海,在商海中让他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意识到现在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周围人怀疑的目光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按照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苦行僧”,没有人来进行咨询,咨询中心始终是赔钱的,但是为了运转,只能硬撑下去。
“对于心理健康,也就是近几年开始有人在关注。”李新阁说,“海景咨询中心的发展基本上记录了新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我也做好了做新疆心理咨询业苦行僧的思想准备。”
另据了解,目前新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严重失衡,乌鲁木齐发展还可以,但是各个地州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地方甚至找个咨询师都比较困难,而且很多人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作一种疾病来治疗,这就是且前新疆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万金油”
不相信心理咨询的作用是一种现象,但是放大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又是另外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心理咨询师不是‘万金油’,心理的康复关键看当事人生活的环境。”李新阁说。
他例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孩子的家长来到海景咨询中心说,给你们中心10万块钱,你把我的孩子教育好,让他好好学习。
我直接告诉他:“我们做不到,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有很多人问我成功的案例,我就告诉他们心理咨询成功的标准是这个人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发生了变化,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变化。”
2007年秋天,李新阁接待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张晓(化名),哈密地区的一个中学生,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海景咨询中心,李新阁接待了张晓母子俩。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张晓跟着母亲生活,家庭环境还算优越,母亲也一直未婚,张晓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并且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染上了很多恶习,从来不跟母亲交流,说不上几句话就跟母亲顶嘴,然后紧闭自己的房门。“在跟张晓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跟外人交流,但是从谈话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孩子很善良。”李新阁对前来咨询的张晓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单亲家庭,没有父亲的环境,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植入到张晓的心灵中,母亲忙于工作,对他关心不够。“他的内心是渴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
“因为张晓性格内向,很多的事情没有说出来,有很多内心压抑的东西没有释放出来,在这样情况下,我建议他参加我们组织的青少年辅导训练营。”李新阁回忆着给这个孩子辅导的点点滴滴。在训练营训练的一周内,辅导老师跟张晓频繁的沟通,在训练营结束训练的那天,张晓哭了很长时间,把自己内心压抑的东西完全释放出来了,并且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在妈妈来接他的时候,张晓主动地拥抱了母亲。
“这样的一个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可塑性,同时我们也跟张晓的母亲说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不是‘万金油’,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努力。”李新阁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改变了很多,通过后面的反馈,孩子现在表现得很好,我认为这个案例是成功的。”
心理疾患,防于未然
2006年9月,海景心理咨询中心同乌鲁木齐市团委联合成立了“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同年10月,又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发起成立了“兵团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两个中心的成立,使海景心理咨询越来越关注新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公益性机构的成立宗旨就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他们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拓展团队训练、开设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各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服务。
“这个发展中心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健康问题,而且我们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公益性的。”李新阁对记者说,“自从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院校开设公益性讲座及心理咨询服务共计300余场次,受众达5万人次。”
最近各大媒体报道了英国13岁少年做父亲的新闻,这一事件惊动了英国的首相,也成了很多人荼余饭后的谈资,一场关于青少年“早恋”,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讨论迎面扑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几年在我国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生长环境,所接受的社会背景不一样,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在同青少年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青少年同父母的交流偏少,但是又很渴望交流,渴望被社会认同,但是家庭的教育如果跟不上孩子的心理需求,跟不上孩子心理成长的速度。“这样的结果就会失衡,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表现为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人际圈子变大,朋友变多,有些未成年人开始‘早恋’。”李新阁分析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街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前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心理品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人由于不适应这种竞争而产生了心理疾患。在我国,青少年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街舞作为一项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运动,有助于舞者将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不论忧伤、喜悦或是内心中某种不安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街舞运动来表达及舒缓,并从中提高自我的表现能力。
1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1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跳楼女生:怕作业没完成被罚 。跳楼原因,据女生称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升学、家庭、恋爱、人际关系、金钱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对12.6万中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据调查,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约20%到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学习压力、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偏执和敌对,1.2%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1.2不良心理现象表现形式
厌学,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中学的一些理科课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某节课的内容不能掌握,下节课的内容就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因为顶不住学习压力就干脆选择了放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对学校班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课任老师顶撞。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使少数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2街舞运动的特点
HIP-HOP是各种街舞的总称,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另一种叫法是STREET FUNK.,街舞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爵士舞的一种。经过时代的变迁,种类和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健康且拥有多种风格大的舞种。
2.1街舞音乐的特点
街舞音乐节奏清晰,会令人振奋,激趣,获得激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乐,跳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的节奏强劲,动作骤起骤落,却能共同利落的举手投足,营造出震撼的动感。音乐速度在18-24拍/10S左右,一般都是4/4拍,像爵士舞摇滚等。现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像BLALK STREETBOY、FIVE组合、超级男孩组合等都可以用来练习或表演街舞,说唱乐也是街舞音乐风格的一种。一拍两动,俗称“一、二拍”是它的音乐节奏特点。
2.2街舞动作的特点
街舞动作强调随意性,要求动作松弛。在练习时,尽可能放松自己的关节、肌肉,让它们更灵活,从中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动作具有冲击性,定位清晰,相当充满活力。街舞的动作是控制人的身体去迎合节奏,其自然随意性可让人的身心放松到极致。街舞的独有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律动),注重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及头部、手部的动作,另外腿、髋部的动作也是街舞的特点。街舞在动作的编排上照顾了整体的健身效果,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肩、胸、髋、腿等部位;街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动作节奏很快,爆发力强,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街舞的趣味性更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许多健身中心都有街舞课,那么多时尚男女穿着宽腿裤、紧身T恤,或自我陶醉或尽情痴迷地做着各种摆手扭胯的动作,觉得好像到了迪厅。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动作更轻松随意,更潇洒漂亮,而且统一。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运动的光彩和健康的气息,还有晶莹闪亮的汗珠。
2.3街舞运动条件的特点
街舞运动条件宽厚,可以说它不受条件限制。街舞爱好者活动场所往往会选择在街头巷尾或广场,只要有空地,有音乐即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青少年也可以加入到街舞运动中来。他们动感的音乐、独特的舞姿会吸引众多的路人和参与者,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激情,有快乐,有焦点。街舞的比赛和练习很大一部分是集体进行的,在集体练习气氛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调动所有队员的潜力和积极性,从而获得了乐趣。
3 街舞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面对考验,每个人都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关系到做某件事情的成败,就如在面试中由于某些青少年自信心的不足,导致面试失败。通过街舞中的齐舞项目可提高舞者的自信。街舞中的齐舞是街舞的一个重要项目,要把齐舞跳好必须做到所有成员的动作统一而且要与音乐相结合,在练习齐舞中的过程中往往要通过喊口令来使大家的动作达到统一。要想把齐舞跳到最好齐舞中的每位成员必须领舞一次并喊口令来检测自身的和大家的动作是否能够达成统一。但是有些人领舞时口令却不够洪亮,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的动作逐渐散乱,这是由于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导致,所以自己领舞时必须做到声音洪亮让每位成员都能听到,通过反复的练习一些自信不足的成员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能够在自己的带领下把这套齐舞跳好,当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荣幸,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校街舞社团就有这么一个男生,很宅、很内向。有一天他和我说:老师,我们班的宋翔初二开始跳街舞,我现在都高二了,看他们跳得那么帅,我也想学。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行,我性格有点小内向,身体素质也不好……后来我对他说:如果对舞蹈本身有很大热爱,不妨一试。通过舞技可以增加自信哦,同时身体素质也能提高的,当然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外向一点。不要害怕挫折打击。后来他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街舞社团。元旦晚会结束的那天,他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战胜自己了,我成功了。
3.2缓解青少年精神压力
目前青少年面对学习和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往往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然而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街舞的特点是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运动,这样就能让舞者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使人自由的在动感的旋律中舞动。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再在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可以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有些街舞舞曲中含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元素,舞者为了最好的表现音乐,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动作,为大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身体姿态方面,想跳好街舞必须做到全身尽量放松,时刻将双膝保持在弯曲的弹性状态,放松身体的同时,舞者的情绪同时得到放松。记得上届高三高考后的几个女生来找我说:匆匆忙忙,忐忐忑忑,痛苦又难忘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可是考后却发现自己仍然放松不下来,估分,查学校查专业查分数线,填志愿……一连串的事情压得她们头也抬不起来,似乎比考前复习更累了。后来我给了她们一些街舞的资料和光碟,让她们先听听街舞的音乐,然后跟着音乐试着学跳街舞。后来通知书拿到后和我说:老师,谢谢你的街舞,我要继续跳下去。正因为具备上述系列特征,才使舞者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都通过街舞运动得到舒缓。我个人认为HIP--HOP对于调节练习者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有人称之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3.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是青少年中一个普遍的心理缺陷。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青少年在成长中一直都很顺利,生活中的需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甚至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这就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面对挫折与困难。
4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遇到的问题
4.1安全问题
在青少年中开展街舞自然会引起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它的热爱,这些热爱上街舞的学生可能会去挑战街舞的一些难度动作,在练习难度动作的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BREAKING中的头转,如果在练习之前没有将颈部活动活动开,就很有可能在练习过程中把颈部扭伤。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学生去尝试空翻之类的危险动作,一旦动作失败,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4.2师生关系问题
由于学校部分老师因为对街舞文化认识不够,认为街舞文化就是痞子文化,认为跳街舞影响了学习,因此对跳街舞的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教育批评,去阻止学生跳街舞。这样就避免不了学生对老师的埋怨,存在着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甚至会顶撞批评他的老师,对师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师生关系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着老师的上课效率。
5结论与建议
街舞是一项既健身又健心的体育运动,适合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作者对遇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1安全方面
在跟老师初学街舞时,应按着老师分解动作的程序进行,比如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另外要学会保护和帮助,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队员不受伤。
5.2师生关系方面
校领导、老师应加强对街舞运动项目的认识,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组织一些街舞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街舞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街舞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潇寒.谈街舞在高校中流行的意义.考试周刊,2009(44):141-142.
[2] 杨冬钧,周永平. 健康街舞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74-77.
很多学生的心里很脆弱,并且青少年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时期。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进而度过特殊的心理年龄段。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教育课程考察内容,更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普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着重要的潜在推动作用。故此挫折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必备的德育教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青少年的抗挫折整体能力极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学习中压力的增大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表象;其二是在生活中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处事能力均差强人意,其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后遗症。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我国青少年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但现阶段学校教育中却极度缺乏相应的课程,包括本文探讨的重点———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差的现象会严重的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我国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调研对象是我国中小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心理素质变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急需采用相应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典型的案例,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自残、自杀以及犯罪等现象。高强度的学习以及超高的竞争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变大的重要诱因。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生阶段是有着典型的特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生理和心智正趋于成熟,但又具备着不稳定因素。心理学家对其有诸多的定义,譬如心理断乳期、矛盾期、危险期以及冲突期等。下面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生理机能的转变和发展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包括性特征第二次发育;其二、青少年内心渴望成为“大人”,但客观条件为能达成,故产生相应的偏差;其三、教育方式的不合理,进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包括学校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管教;其四、竞争的加强,高负荷的学习,使得学生精神高度紧张,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心理的问题。
二、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适量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却更加关注教学的效果,进而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和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如下,即学校在开设相关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时,容易出现体制化问题,宛如流行时尚的选择一样。现在均在重视挫折教育,所以开设此类课程,如果关注其他问题,就又开设另外课程。孤立的状态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适度问题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具备着差异性以及主观性特点。挫折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其最终的效果是体现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把握度的原则,若力度不够未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强度太高会击垮学生原有的抵抗能力。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是挫折教育的的核心议题。适时问题青少年阶段是特殊的人生时期,所以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很关键。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需考量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是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们真正的能够活学活用,解决现实的问题,并以此树立起信心。其次是当出现问题,或者结果以“失败”告终时,此时需要给予鼓励,让其更好的面对问题。符合“罗森塔尔效应”。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由此,重庆联通VIP亲子俱乐部联合《家人》杂志,在这个暑假特邀中国著名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来渝,向重庆家长们传授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教育方法。
健康、阳光、乐观、向上――每个孩子的“成长”标准都是相同的;而“成才”的标准却大不一样:成为一个原子能专家是“才”,成为一个优秀的木匠也是“才”。优异的分数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家长们更应注重孩子是否拥有同样优秀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陈教授认为,青春期最重要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孩子对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而一个懂爱、会爱的孩子,会有更长远、全面的发展。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学习爱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学好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重要课程。
自古都是先读书再考试,人生中,恋爱、择偶、结婚,都是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先学习和训练再做最终选择?何况,青春期就是理所当然对异性产生好感、生理和心理同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陈教授建议家长们把“早恋”改为“早练”,不要给刚刚对异往产生兴趣的少男少女太大压力,更不要把这种交往与成年人“搞对象”、“谈恋爱”混为一谈。
关键词:高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表现;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51 ― 03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在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受到社会、家庭、同伴以及学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陷入危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减轻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影响,避免自⒌榷裥韵窒蟮姆⑸,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内涵
当下心理危机研究领域较少关注青春期阶段,边玉芳等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将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或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原因是他们先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无法缓解这些事件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这时,青少年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临床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下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的研究
Hoff将认为心理危机源应当包括三种类型:境遇性危机源(地震、身体伤残、丧亲)、阶段转换危机(青春期、退休)和社会/文化危机源(网瘾、偏见、抢劫)。在此基础上,环境压力理论强调,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心理危机来源。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同样能够引起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累计的日常琐事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失衡。
万俊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内心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挫折耐受力降低、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改变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危机源。
蒋S、边玉芳在《青春期心理危机类型、危机特征及干预现状剖析》一书中,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际关系(26.4%)、意外突发事故(21.6%)和学习压力(11.2%)。
王成果认为,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诱因为:1.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对现实生活失望,不能适应新环境等),2.人际交往障碍(被人误解、排斥,工作学习进展不理想),3.重大事件的影响(考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失恋、父母争吵、离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引发现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主要集中于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一种或几种生活事件的累积影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个体心理水平的失衡。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表现的研究
当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时,其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樊富珉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会持续4-8周,集中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下降等;情绪与个体应激结果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沮丧、过分敏感等;在认知方面,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出现错误认知,对个体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在饮食障碍、社交恐惧均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形式。
王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一是缺乏自信、自卑,悲观、绝望;二是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三是极度抑郁、孤僻和焦虑;四是对社会、他人等一切冷漠;五是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边玉芳等人结合贝克抑郁问卷、抑郁体验问卷,编制了《青春期心理危机表现问卷》,通过问卷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各种负性情绪与行为、认知偏差、躯体和自残自杀等行为。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处于心理危机时,其表现可以视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预防及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对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阶段进行甄别,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和干预。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建议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源所带来的挑战与伤害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从而打破人内心的平衡,从而产生内心的混乱和不安,所以提升学生的有效应对能力是学习心理危机工作的第一步。但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危机的事后干预,消除危机个体的当前症状,缺乏普适性和预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着眼于心理危机的预防。
有效的危机反应源自于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对于学生来讲,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危机,二是无法预防的危机。对于前者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做好预防,将危机源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复原能力,减少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伍新春、林崇德等人认为,在灾后心理危机工作中,建立在预防机制中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学校的危机预防可以从普及型、目的性和针对性着手。
普及型的预防是指,要将所有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的学校氛围,进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计划。
目的性的预防是指,有目的性的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传达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学生不良认知,为学生储备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在课堂上增加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讲授,端正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认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矛盾。从源头减少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针对性的预防是指,对于正处于高危时期和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防止此类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预警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征兆和表现进行识别和预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家长联系方式。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与排查,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着重观察预警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时给予干预。
2.建立朋辈预警制度
朋辈是与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建立心理危机上报网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
3.确立预警时期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有生活事件引起,把握能够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期,对重点对象重点观察,能够有效地及时发现预警对象。
重大考试和考试结果公布前后,应当注意观察是否有学生会因学业压力陷入心理危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父母期望高和考试失败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新生入学、开学时应当注重此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否对学生造成健康与适应造成影响,对住校、租房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时,如地震、火灾、同校学生自杀等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防学生陷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4.明确危机高危对象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起,故及时了解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测高危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家长投入,不良的学校教育及学业压力、严重的人际关系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应当了解学生的大体家庭状况,对于单亲家庭、存在较多争执和暴力的家庭、家长性格偏执的家庭、管教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中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次,经历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经历受惩罚、情绪低落进而与父母、教师和同伴引起争执、出现不良行为等一系列连锁性负性生活事件,所以在考试前应对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在考试后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可能是陷入心理危机的表现。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恋人关系等。学生发生人际关系问题时,其情绪、言语、行为都会有所表现。
最后,现在校园暴力、在校生自杀事件频发,亲友的患病、去世以及钱财等贵重物品的丢失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将班主任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中。
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了解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掌握预警和识别高危对象及危机对象的技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
班主任把握预警时期和预警对象,观察学生情绪及问题行为。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随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周围同学了解高危学生现状。将可能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及时采取干预。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
在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应当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过程,进行以下程序
1.确定及评估问题
在面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求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共情、理解、真诚、接纳等技术,确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在评估学生问题时,要评估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状态,并通过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判断当下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时,要掌握以下方面内容:
(1)先前学生是如何处理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2)学生是否已经使用惯常的应对方法?效果如何?
(2)学生是否有计划作出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或是否有进行极端行为的打算?
通过评估,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并且要评估W生所在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2.给予学生支持
干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向学生传递干预教师是愿意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在干预初期,干预教师不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任何评价,要以无条件的方式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学生的经历与想法。
3.提供可利用资源
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惯常的应对方式不足以渡过当前危机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故而此时的干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或者可利用资源。
干预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其寻找最佳环境支持,让其分析有那些人在当下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新的应对方式来尝试应对危机;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用积极、客观的方式重新审视当前危机。
4.制定计划、治疗性干预
通过对于学生可利用的资源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在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有信心自己能够顺利的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心理危机性质以及惯常的应对机制,灵活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当前的不良情绪,说明当危机出现时,被不良情绪困扰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地面对现实,使其分清幻想与事实,尽量减轻学生对他人的怨恨和职责。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2-02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新的健康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心理问题源于早期心理素质训练的缺失,并且这些病症具有较强的不可逆转性,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其心理问题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如果我们不从现在開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他们将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进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一、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開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一)社会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社会产生震荡。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由于震荡而产生变化,甚至发生紊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对心理还不成熟,行为尚不够完善、缺乏人生与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就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多重的价值观,增加了他们选择的难度。另外,再加上大众传媒上的一些误导,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这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二)学校原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课业负担过重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老的传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一直把眼光盯在学生的考分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便对学生重重加码:内容上多讲,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作业量加大。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疲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过于简单
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因材施教,只会用老一套对学生管、卡、压、灌;教育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稍有问题就批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搞“精神虐待”。受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评定不当的现象,不会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学生,把学生看死;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学生,对优等生关怀备至,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歧视、虐待后进生,等等。这样的教育方法势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往往受到家长过多的保护,从小就缺乏失败与挫折的体验,缺乏应付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意志薄弱,感情脆弱,依赖性强但又盲目自尊,再加上他们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的训练,长期的内心矛盾、苦闷、压抑,尤其是面临重大挫折的打击,很容易使他们张皇失措,“心理崩溃”,做出异常的或病态的行为。
三、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我对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动多方力量营造心理教育的优良环境
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開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相关的心理知识节目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
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据国家某心理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加,但却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从对110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患有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神经质、情绪忧郁、狐独等心理疾病及症状的学生最低达10%,最高达40%。中小学生出现上述多种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2.国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或纲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指导及管理文件。设立国家、省、市级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投入资金,增加专业人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严打黄赌毒,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3.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切实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教育部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尽快研制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尽快培训专职的心理教育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克服困难,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开放。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育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89-01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对事物的认识不足。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同时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就处于身心发育期,再加上身边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加以正确指导,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表现
由于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以及压力等原因,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动机不正。由于受到父母或亲友的激励,说如果考试考了第几名或者考了多少分就奖励多少钱或什么东西等,导致青少年学习的动机不正,他们学习的动机是为了那些所谓的物质奖励或者别人的羡慕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学习。(2)学习习惯不良。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今天的学习任务会拖到明天,数学课做语文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3)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都有好玩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却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一件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做作业粗心大意,甚至答非所问。(4)学习能力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但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还流行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施行。很多家长老师给学生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青少年学习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他们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5)自控能力差。现代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有来自周围的同学朋友的,也有来自网络的,一系列的诱惑导致青少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上课看小说、玩手机,不认真听讲,有些甚至逃课去上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6)学习焦虑。由于来自父母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表面为考试时显得焦虑、晚上睡不着、一会儿就要上厕所,一系列的焦虑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7)自卑心理。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的成绩排名次,甚至有些老师会当众公布名次,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好的待遇,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会无形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对策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要采取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老师和家长之间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报喜,委婉报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成绩有一定的进步或者按时认真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老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家长也要及时看到孩子的长处,多鼓励;如果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不能第一时间就向家长“告状”,要和学生多沟通,弄清楚情况,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实在不行,就和家长商量,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青少年成长,不能动不能就打骂他们。
2.正确看待青少年的成绩,不以成绩论“英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都会有好有差,老师不能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也许他学习不好,但是他乐于助人,他体育很棒,他热情活泼。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他们多一点肯定。
3.开展与青少年有关的主题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不足,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事物的诱惑。学校和社会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向他们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动态,给他们提供心理咨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给他们多点关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教师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指导机构,给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及时提供帮助,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正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积极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斌锋.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